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学生科研的作用閟宮

大学生科研的作用

目前大学最常见的学习模式就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作业+复习备考。这个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以考试为目标,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典型的填鸭式、外压式、灌水式教育,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勇气。所以出现了很多很奇怪的现象:现象一:高分低能。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差。现象二: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热情。课堂充满着枯燥的理论,不知道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用,能用在哪里?现象三:综合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虽然身处大学,但是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尚处于高中阶段。我认为大学生科研就是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为目标,应用课堂所谓枯燥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你会发现之前在课堂上学习的很多抽象的课程和理论(比如统计分析、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知识是多么的有用。1、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课堂中学习的都是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导致学习是枯燥的。大学生科研可以帮助同学以课堂中学习的理论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科研实践中能体会到课堂理论的作用,享受科研创新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获取,科研是如何用理论。大学生科研可以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创新激情,促进独立解决的问题。2、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一是学会通过各种信息检索工具,查询国内外文献,提高文献查询、分析、综述能力。二是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科研支撑知识和技能,全面和深入拓展获取和吸收新知识能力。三是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果和结论,学习如何以文档资料形式总结和撰写,提高文字表达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四是对于科研项目的成果展示阶段,提高PPT制作和口头表达能力。3、大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加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很多科研项目,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学术团队,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学会如何保持有效、和谐合作的能力。团队成员要相互合作、去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克服利己主义思想。4、 有助于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目前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倾向选择项目经验+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训练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知、创新、进取的欲望更加强烈,坚持、自信、协作的信念更加坚定。互联网+大赛

大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有用吗?听听一名毕业生的感受

这几年,大学本科生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的现象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大学生创新论坛,到后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再到后来的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似乎参与科研类的课题任务,几乎成为每一个本科生课堂教学和实践类教学任务以外的必须完成的一个部分学习任务了。因此很多本科生听上届学生讲的经验后,在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后都去找一些老师,想加入他们的研究课题中去,从中学习一些专业技能。其实,很多本科生参加老师的研究课题并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的喜欢,而是看着周围有同学这么做了,如果自己不去这么做的话,似乎就是落后的,不要求上进的表现。往往是处于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自己稀里糊涂就去找老师,说自己很想加入到老师的课题中学习知识。等真正参与进来以后,很多同学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大兴趣,虎头蛇尾的事情频频发生。还有的同学参与老师的研究,仅仅是为了以此挂名,加分赚奖学金,当拿到奖学金后,老师再也找不到这些学生。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完成科研课题往往一个人是完不成的,需要很多人一起来完成,尤其是实验部分,需要一些学生来协助老师完成,因此,老师也喜欢一些同学参加到课题中来,完成实验内容。尤其对于年轻老师而言,没有那么多的研究生来参与自己的实验,因此就需要找部分本科生来帮忙做实验。因此,老师找学生做课题的主要目的是协助自己完成课题内容,而并不是有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本科期间到底要不要参加老师的研究课题呢?下面塔主就讲讲自己的看法:如果参与,要想清楚参与目的塔主建议大家,当你决定是否要参与老师的课题,一定要先想明白自己参与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确实是为了学习知识、技能或者是自己就喜欢做做研究的话,那么建议你把整个参与课题的过程当作是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帮老师做好这个事。如果你是为了拿奖学金,或者是因为别人参与了自己也要和别人一样,至少保证看起来很努力的话,那么建议还是不要去参与了,因为这些目的说明你并不是真正喜欢做研究,或者说是索取式的参加,那么这个过程对于你和老师而言,都很难受,而且最终的效果也不好。老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从老师对学生培养方面来说,老师要对每个学生有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对参与课题的目的、意义、重点和难度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让学生能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参与,为什么不参与,这样即使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不要随便找几个学生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为自己干活,这样最终的效果并不能让学生有进步,也不能让自己的课题高质量完成。以上就是塔主对大学生是否要参与老师的课题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祢然疲役

2020大学生科研学习报告—这届年轻人为了考研上岸有多拼?

考上研,真的能找到好工作吗?双十一又开启了预售,小李却没有丝毫购物欲。“只有不到两个月了,微分方程还是不太会,感觉上岸又无望了。”一战失利的小李连连叹气。2021考研临近,觉得还没复习好的的人远不止小李一个。据百度指数显示,大家的考研焦虑从7月开始集中爆发,考研相关词搜索指数暴涨72%。“是考研还是就业?”“考研该怎样准备呢?”…………一个个搜索量暴增的问题背后是一颗颗不确定的心。“要是焦虑有用,那我应该早就上岸了吧。”小李眼见身边的同学升学的升学,就业的就业,而自己只能埋头备考。“我只能静下心来,拼命学习,背水一战了。”考研是一场战役,学习知识就是储备弹药。一年又一年考研党队伍越来越壮大,这群年轻人为了学习可以有多努力?身边的同龄人为了学习可以有多拼?古有孙敬头悬梁锥刺股,今有清华学堂路车神边骑车边跑程序。清华大学多名学生表示,“学堂路车神”事件并非孤例,也不是罕见现象,他们对这种“自行车上的生活”并不感到意外(但是小编在此提倡大家不要效仿,安全第一)。年轻人为了学习真的很拼。百度学术的一项数据显示,每天有4成用户朝九前晚九后依然在百度学术找文献。这其中,又属北京市的同学每日访问百度学术平均学习时间最长,其次是天津、陕西。年轻人究竟在学习什么?年轻人为了学习可以这么拼,那么,大家究竟在哪些领域头悬梁锥刺股呢?百度学术整理了近半年所有用户的搜索词,经过分类得出了以下十大热门研究领域。2020开年的一场疫情让广大学子对医学专业燃起了敬畏之心。年轻人就业和所学领域真的对口吗?临床医学、汉语言文学、建筑学等是较多学子研究的专业领域,那学子们实际就业时的情况又是怎样?根据调查数据,全国2019届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前十位专业类排名第一的实际是计算机类,而医学类并未上榜。薪资方面而言,计算机类毕业生月平均收入最为可观,达6858元。研究生期间导师的好坏到底影响多大?百度学术上周发布的一篇研究生的文章里,有一个高赞留言:想起了我读研究生时的事情,感觉是一样的。我的研究生导师也不指导我,我进实验室,做什么,从哪里下手,她都不说,让我自己跟着师姐,我那个师姐一副清高瞧不起人的模样,做的实验也是失败的,而导师也不着急,导师在外面代课赚钱,心不在科研上。我的师姐毕业论文就是将她采取很多方法都没成功的经过,我也是如此,感觉崩溃至极。——许同学都说研究生期间最快乐的两个时刻是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和顺利毕业的时候,可见能否遇到一位优秀的导师对读研期间的影响真的很大。百度学术认证学者中不乏大量优秀的高校科研导师,以下为十大热门研究领域推荐的优秀学者,愿我们都能够如此优秀。2021考研临近还记得你当初考研的初心是什么吗?A势必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B打工人多惨!校园生活不香吗?C进大厂无望,考研谋出路D大家都考研,我不能落单你的考研初心是什么呢?一起来留言区聊聊吧~

安因冈

全国大学:科研水平而言,被网友分为4个档次!

找工作?别怕被另眼相看,都说毕业的院校很重要,没有错!很多用人单位看得就是你毕业的学校。如今在全国性的招聘中,这种歧视普遍存在。谁让你想去一家靠谱、名气大、有保障、收入稳定还不怎么累的企业呢,当然你想去别人也想去,那么作为用人单位该用谁呢?大家不妨亮出自己的学校争上一争吧,说不定你的学校还真就给你长了脸。这个学校的鄙视链普遍存在,从目前的社会现状来看,大体是被分成了四大类。其中第一大类很简单,只有两所学校,那就是永恒的清华北大。但凡是这两所学校出来的学生,基本上根本没有找不到工作的,要么是你不想干,但是绝对没有几家企业是会对北大清华的学生伸出拒绝之手的,因为这两所高校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决定着中国顶尖人才的未来。这第二层鄙视链中有7所大学,这7所大学是上海交大、复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大。这七所高校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内重点知名高校,可以说除了清华北大,那一定就是这些院校了,从这七所高校走出来的学生也一定是非常的强大。当然用人单位也是很重视这七所大学的毕业生。第三层链基本上包括了27所大学,南开、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24所985高校,以及三所211工程学校。在这一阶段混的应届毕业生一般情况下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因为他们同样是从名校出来,但是好工作却轮不到这些孩子,当然这个还是需要去碰运气的,因为谁都说不准你会因为个人能力突出而被破格录用,所以大家一定不能放弃希望,有希望就一定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第四层?第四层是除了上面三所211工程大学的剩下所有的211院校。也许你会有所惊讶,怎么这个鄙视链也要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呢?对没有错,因为你想要的是一个铁饭碗而既然是铁饭碗,那么彼此之间的竞争自然是非常激烈的所以,以上的名单,基本上就是当下用人单位的天然鄙视链了。其实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因为大家似乎都想要好学校的学生,然而每年好学生就那么多,这些优质院校的学生少之又少,其实经过实践证明,很多普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能力并不比某些985高校的学生差,而且又不是什么科研单位,要这些科研学生又有什么用呢?所以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那就是优秀的单位招人越来越轻松,而且很多学生都奔着好单位去,而那些中小企业,则是因为没有学生报名而显得异常冷清。一些企业的运营者表示,其实每年都需要接触大量的应届毕业生,而企业本身在招人方面就是需要去控制成本的,那么既然都是头一次见面,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学校的优劣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因为毕竟企业也希望能简化任何一个可以浪费时间的行为,因此鄙视链就如此形成。我们都说,找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自己,能找到一份相互都适合的工作这原本就很难,所以这更要珍惜,更要尝试多给彼此一个机会,因为你连机会都不给人家,你永远就失去了发现美好的双眼和目光,这在找工作中体现的尤其明显。

吵闹鬼

高校鼓励大学生科研创新 提升校园科技研发能力

5月26日,由广东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佛山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佛山落幕。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此前,为迎接终审决赛,5月21日-23日校团委于学校行政楼一楼大厅连续3天举行模拟答辩暨省赛校内作品展。学生工作处处长张郡、校团委书记陈磊及团队指导老师围绕各参赛作品的研究成果、发明实物及作品创新性、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答辩指导。5月24日-26日,校团委工作人员带领参赛团队前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参赛。挑战杯模拟答辩暨省赛校内作品展(校团委双创部 摄)据悉,校团委自去年10月正式启动本届“挑战杯”校内选拔赛以来,先后举办了“攀登大讲堂”、“攀登计划成果展”、“挑战杯宣讲会”等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最终校内赛共有58件作品报名,参与人数达5000人次。校团委成立专家评审组,经过第一轮书面评审,选出42件作品进入校级决赛。经过第二轮书面评审和公开答辩,最终推报18件作品参加省赛。

十日而问

哈工大:让大学生站在科研“C位”

“我没想到大一就能听到韩杰才院士的课!”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吴舟哲本身学的是自动化专业,兴趣广泛的他已经选修了“材料科学的十个基本问题”“图像处理与我们的生活”和“探索控制的奥秘”3门新生研讨课,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就选到了韩杰才院士等一批学术大家、知名教授的课程。在上海长大的吴舟哲,从小就对科技充满兴趣,读高中时已经参加过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总想着“搞点事情出来”的他也因此报考了哈工大。吴舟哲从小的梦想在仅仅一年多的大学生活中就已开始生根发芽。和他一起组队做项目的王浩宇,是学校无线电协会的成员,唐浩云则对视觉处理技术情有独钟,3个小伙伴把大一项目学习中的问题延伸到了大二,目前还在课余时间一起“搞事情”。而刚刚大二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业导师,遇到难题时,总是能在导师遆晓光副教授那里得到点拨和启发。像吴舟哲这样,大一时开始进行项目学习,有专门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可以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参观、学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新生研讨课、创新实验课、创新研修课、创业实践课、文化素质课,可以现场聆听院士、教授、教学名师的学术报告或授课,这几年,在哈工大已经不算“新闻”。近年来,哈工大持续优化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曲华仁大一时在机电学院就读。尽管成绩不错,但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也充满求知欲的他,在大一结束时选择了转专业,进入经管学院学习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并辅修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的社会学专业。现已大三的他,笑称自己是“复合型本科生”。20岁,可以干什么?能干成什么?在哈工大,20岁的泰米尔为“龙江二号”卫星装上了微型CMOS相机,2019年2月,这个小相机在太空中拍下的照片登上《科学》杂志,被称为“最美地月合影”。因为“最美地月合影”,泰米尔成为同学中的“明星”。而他所在的哈工大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更是一个星光熠熠的群体。2020年五四青年节,这支由90后、00后学生组成的团队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他们参与研制了“龙江一号”“龙江二号”“珠海一号”和新技术试验卫星E星等多颗卫星。“紫丁香二号”卫星开了我国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微纳卫星的先河。翻看机电学院研一学生王中山的简历,本科四年到保送读研,从大一的项目学习到大二参加学校智能车创新俱乐部,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到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从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到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他的经历也是“4年不断线”实践教育教学的真实写照。据悉,哈工大持续完善“4年不断线”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围绕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和成长关键点,构建了从大一年度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大学4年环环相扣、一以贯之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尽早进实验室,成为课题组的初级成员,搭上科研的快车。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背后,蕴藏着哈工大破解教学与科研相互“矛盾”这个难点与痛点问题的“密码”。据悉,学校着力推进教学科研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把高水平科研成果及时植入教学内容中,让教学与科研“两个轮子”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形成教学和科研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相得益彰的态势,逐渐完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坚持教学和科研双轮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强化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机制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反复强调的这个主张,成为哈工大科研优势、工程优势、实践优势、学科优势等各种办学优势向人才培养转化的航向标。“把教学和科研作为驱动人才培养中心任务的‘两个轮子’,让这‘两个轮子’一起转起来。”周玉说。(记者叶雨婷 通讯员张妍)

夫至人者

本科生“做科研”如何走出尴尬

熊丙奇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勇闯科研丛林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到底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大家似乎都在摸索。(7月8日《中国青年报》)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这首先必须搞清楚“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偏离了初心。让本科生参与科研,主要是通过给本科生提供与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做科研的机会,让学生接触、体验科研过程,由此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做科研”的立足点也是搞教学,培养人才,应该重视对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指导,让他们在参与科研中收获成长。但是,在大学的具体办学中,有的大学和教师却是从科研成果角度理解本科生“做科研”,这就让本科生“做科研”陷入尴尬。基于科研成果推进本科生“做科研”,有的导师就会认为本科生没能力做科研,对科研项目无法作出实质贡献,因此并不愿意花时间指导学生,甚至将其视为麻烦、增加工作量。有的参与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导师一直不派任务,就是派任务,也只是打杂,就是由于这方面原因,这让不少学生觉得“做科研”没什么意思。本科生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在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是很普遍的,而教授对本科生也很重视,会以导师身份布置学生参与科研的任务,并花时间了解学生进行科研的情况,和学生交流参加科研项目的心得,共同分析、解决学生参与科研遇到的问题。这让学生能逐渐进入科研的节奏,从不会、不懂,到快速融入科研团队,甚至可在一些重要学术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用科研机会对本科生进行培养,和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是同一个目的。在我国,大学的功能经常被定位为三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且,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超过人才培养之势。而发达国家的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功能,就是研究型大学,学校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目的,也是进行一流人才培养,即通过给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机会,培养学生。这和大学考核评价教师的指标体系有关,我国考核教师,主要用论文、课题、经费等指标,教师于是围着这些指标转,不能为这些指标作出贡献的教学活动,就会被边缘,甚至被视为负担。用是否撰写、发表了论文,或者申请到专利,作为评价本科生“做科研”教育改革和参与学生本人的重要指标,这也成为当前我国大学本科生“做科研”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有学校就宣传本校本科生发表多少论文。为此,有的学生参与“做科研”就以能否发表论文作为有无意义的判断依据,似乎没有发表论文,“做科研”就无意义,还有的学生则急切地想在本科期间就发表论文,为自己评优、研究生免推资格增加砝码,由此滋生买卖论文、代写论文等弄虚作假问题。因此,要让本科生“做科研”走出尴尬,做好本科生“做科研”的教育改革,让学生通过“做科研”获得成长,就必须回到提高人才培养的初心上来,“做科研”是培养人才的手段之一,而不是为了获得所谓的科研成果。说到底,本科生“做科研”,要让学生不迷茫,导师不困惑,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的问题,当大学重视人才培养,学生“做科研”就很自然地成为培养人才的一部分内容。

天其运乎

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培养科研后备军,从本科生暑期走进实验室开始》,如下:6月底,西湖大学暑期科研实习项目开放报名,42个实验室共开放78个实习名额,实习期为4周,主要面向国内“双一流”高校及海外知名高校大二、大三本科生。高校开展科研实习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科技前沿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更能让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有更多途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说明我国具备科研潜力的年轻学子大有人在。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为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相关激励机制的出台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一刀切。浙江大学甚至提出要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再看看最近国家青少年大赛获奖的那些中小学生项目,一个个都是高大上的科研项目,甚至有的项目叫一个普通大学的教授都做不出来。而小学生的基础最多只有语、数,怎么可能具备处理复杂高精尖科研难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如果说连小学生真能做出教授、博士都做不了的科研难题,要么说明我们的教授、博士太菜了,要么只能说是天才少年,俺更希望是后者,而非前者。国家培养科研后备军,不是从小学生抓起,而要从本科生抓起。本科生更方面基础知识已经具备,稍微训练和练习,就能很快上手解决一些常规科研难题。这一点带过本科毕业设计学生的老师,肯定深有体会,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很多问题网络上都能找得到,也能自学,所以现在的本科生可以说,平均的综合能力会比以前的本科生更加优秀一些。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培养的顶尖人才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要有足够多的顶尖人才,还有一种培养方式是可以借鉴的,就是所有专业可以借鉴医学领域的“本硕博”八年制培养模式,从本科开始,就挑选出一批将来有希望以科研为终身事业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级,进行本硕博的一贯制培养,甚至到就业都能直接安排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保障学生安心学习,另外一方面可以有长时间和更早的科研训练和目标,这相比于其他普通本科生而言,是拥有巨大资源和时间优势的。

离于天下

大学生怎么参加科研竞赛之一——科研是什么

科研不是一种神秘的,高不可攀的活动,科学家也是一种普通的职业(如同医生、律师、工程师)。尤其是在现代的学术活动中,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科研训练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只要经过系统训练,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因此科研实际上是一种专业的以创新为目的的训练活动。以下三个定义的不同解释,把科学研究从抽象的表述回归到其本质。定义1、我国国家教育部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定义2、美国资源委员会对科学研究的定义是:“科学研究工作是科学领域中的检索和应用,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整理、统计以及对数据的搜集、编辑和分析研究工作。”定义3、科学研究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我个人觉得比较接地气的)科学家就是从事科研的一个群体,科学家也不意味着一定要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因此同学们应该认清楚科研的本质,不要被科研抽象的表述所吓倒,我们只要经过训练都可以做科研。科学研究

安能治人

为什么做科研?浙大“十佳大学生”追梦在路上

400年前,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写下“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只因我是人类的一员”的诗句,以启示世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80年前,美国作家海明威将这句话作为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题记,以歌颂国际主义战士的壮举。今天,也有一位浙大医学学子以此为座右铭,希望努力投身祖国卫生事业,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矢志不渝地奋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浙江大学2019年度“十佳大学生”、医学院2019级直博生陈杰的故事~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是他的奋斗目标陈杰小时候患有咳嗽变异性哮喘,经常咳嗽不止。在当时,医学对这种疾病并没有明确的诊治方案。在基层医生的建议下,他常常口服抗生素。最多的时候,一年365天里有200天的时间他都在跟各种抗生素打交道。时光流转,岁月如梭,昔日疾病缠身的孩童已成长为极富社会责任感的浙大医学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更多的人。2014年,陈杰进入浙大临床医学专业。学医的道路上,陈杰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2019年读研时,他从临床医学转到公共卫生专业。“相较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事业虽然在治病救人方面见效缓慢,但可以通过改变医疗政策或改善卫生机制拯救更多的人,影响更深远。”由于自身的经历,陈杰对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格外关注。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愈发认识到减少抗生素滥用的紧迫性。2010年,印度大规模爆发超级细菌,无数孩童、老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面临生命危险。2015年,我国报道了发现MCR-1耐药基因片段,这意味着人类抗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岌岌可危。为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就曾联合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细菌耐药是个不可抗的过程,但抗生素的滥用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如果出现现阶段任何抗生素都无法制服的“超级细菌”,那后果将不堪设想。面对威胁,陈杰积极投身于减少抗生素滥用的研究。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浙大医学人不会袖手旁观,更不会坐以待毙。只有深入分析才能解决问题。虽能感受到滥用抗生素现象的普遍存在,但没有详实的数据支撑,“减少抗生素滥用”也只是一句空谈。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陈杰发现还没有全国性的零售药店抗生素销售情况调查。当务之急,就是填补这一空白。2017年,在医学院、公管学院多位教授和老师的帮助下,陈杰动员身边一切力量,组建了近60人的浙江大学合理用药服务团队,深入实地,展开调研,走访了全国13个省市, 近50个县市,1345家零售药店,形成了上万字的调研报告。调研零售药店时,陈杰的团队采用“神秘顾客法”,即以顾客的身份进入药店,观察交流,获得信息,确保调研结果的可信性。凭借着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周密的设计思想和安排,陈杰的团队用数据证明:零售药店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且十分严重。这一项目也被团中央评为“最具影响力项目”。2018年10月,陈杰作为团队负责人参加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国际峰会并作主题报告,把减少抗生素滥用的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此时的陈杰,距离实现目标又近了一步。成果显实效,专家来点赞到目前为止,陈杰已经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两篇1区SCI 、三篇医学顶级会议论文 (The Lancet),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中介绍感染防控的浙江经验。但他深知,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以及浙江省卫生厅的帮助下,陈杰带领其团队进一步提出了“浙江模型”的概念,且将在未来几年内补充其模型并定点试用。他希望,不断完善后能将浙江抗生素管理经验推广至全国。科学的项目设计、严谨的实施过程、全面的数据分析、良好的产学转化、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些优点让陈杰团队的研究成果收获了包括巴德年院士、李兰娟院士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的“点赞”。2019年,陈杰带领团队获得了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站在领奖台上,陈杰深深地感受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曾经,无数科学家专注于研发抗生素,为病患们带来福音。如今,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已刻不容缓。这,就是他的使命。陈杰代表团队领奖(中间)在马里共和国的成长2019年7月,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献出自己的力量,陈杰来到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在那里,他看到了真正的贫穷与饥饿。陈杰回忆道,在马里共和国的首都,乞讨的孩子随处可见。他们不奢求其他,只乞求一点吃剩的食物,让他们不忍饥挨饿。在那里,他也看到了援非医疗队队员们的无私奉献。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与队员们同吃同住同工作,收获了真挚的友谊。中秋那一晚,驻马里大使告诉他的话,他一直记在心里——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需要你们这样的医疗从业者,因为有你们,才有希望。与大使夫妇和援非医疗队的合影,前面中为陈杰陈杰在马里共和国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对象包括三家首都医院与二十多家零售药店,而调研结果不容乐观。马里共和国的医疗水平比较低,公共卫生管理也比较落后。医院里,许多用过的玻璃瓶直接遗弃在走廊。病患用过的床单只能洗净晾晒,部分地区没有条件进行高温高压消毒。同时,马里共和国对抗生素的管理亟待改善。虽然许多人难以承担抗生素的费用,但在可以购买抗生素的群体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严重。在这个以花生为主要作物的国家,买抗生素就像买花生一样容易。陈杰还通过问卷或访谈的形式了解了当地500名医学生的情况,结果同样堪忧。这些学生是未来的医生,但他们当中很多人对抗生素缺乏基本认识。如果感冒,他们不仅会大量服用抗生素,甚至还会买来针筒自行注射。调研当地医学生关于细菌耐药的认知陈杰一直认为,自己的座右铭“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只因我是人类的一员”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很多相通之处。马里一行,让陈杰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世界的另一端,无数的人在忍受饥饿,他们的国家缺乏完善的公共卫生机制,他们的生命健康无时无刻不受到威胁。如果疾病肆虐,没有人可以幸免,唯有其余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才有可能渡过难关。这也许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之一。马里共和国的经历大大增强了陈杰的职业认同感。他希望自己能为投身中国医疗,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吃苦耐劳,就是他的工作秘诀为什么陈杰能将科研做得如此出色?这与他组织学生活动时所培养的吃苦耐劳精神分不开。在旁人眼中,陈杰是一个很“拼”的人。工作做不完时,他会熬夜,牺牲假期,缩减娱乐时间。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他先后担任了多项职务并取得出色成绩。任党支部书记期间,陈杰带领所在支部获得“医学院优秀党支部”的称号。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班长期间,他也带领所在团支部获得“全国活力团支部”荣誉。在追寻红色井冈精神社会实践中,陈杰成为浙江大学唯一一个获得“全国优秀学员”荣誉称号的学生。任雷锋大队队长期间,他获得“最美浙江人·最美志愿者”称号。陈杰说:“其实只要认真一点、严谨一点、工作做得好一点,就能脱颖而出。”可如果没有不懈的努力,没有肯吃苦的精神,又如何做到这些?竺可桢老校长曾经说过:“大学教育的目标,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这是竺老校长对浙大师生的殷殷嘱托,也是陈杰的发展目标。这位满怀责任感的浙大医学人,正朝着心中的理想,为健康中国助力的目标努力奔跑着。文字作者:浙江大学微讯社 孔祥思 | 郑舒怡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本人提供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吕千叶责任编辑: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