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学生科研的作用持以春夏

大学生科研的作用

目前大学最常见的学习模式就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作业+复习备考。这个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以考试为目标,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典型的填鸭式、外压式、灌水式教育,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勇气。所以出现了很多很奇怪的现象:现象一:高分低能。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差。现象二: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热情。课堂充满着枯燥的理论,不知道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用,能用在哪里?现象三:综合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虽然身处大学,但是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尚处于高中阶段。我认为大学生科研就是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为目标,应用课堂所谓枯燥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你会发现之前在课堂上学习的很多抽象的课程和理论(比如统计分析、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知识是多么的有用。1、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课堂中学习的都是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导致学习是枯燥的。大学生科研可以帮助同学以课堂中学习的理论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科研实践中能体会到课堂理论的作用,享受科研创新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获取,科研是如何用理论。大学生科研可以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创新激情,促进独立解决的问题。2、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一是学会通过各种信息检索工具,查询国内外文献,提高文献查询、分析、综述能力。二是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科研支撑知识和技能,全面和深入拓展获取和吸收新知识能力。三是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果和结论,学习如何以文档资料形式总结和撰写,提高文字表达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四是对于科研项目的成果展示阶段,提高PPT制作和口头表达能力。3、大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加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很多科研项目,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学术团队,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学会如何保持有效、和谐合作的能力。团队成员要相互合作、去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克服利己主义思想。4、 有助于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目前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倾向选择项目经验+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训练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知、创新、进取的欲望更加强烈,坚持、自信、协作的信念更加坚定。互联网+大赛

黑活儿

高校鼓励大学生科研创新 提升校园科技研发能力

5月26日,由广东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佛山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佛山落幕。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此前,为迎接终审决赛,5月21日-23日校团委于学校行政楼一楼大厅连续3天举行模拟答辩暨省赛校内作品展。学生工作处处长张郡、校团委书记陈磊及团队指导老师围绕各参赛作品的研究成果、发明实物及作品创新性、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答辩指导。5月24日-26日,校团委工作人员带领参赛团队前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参赛。挑战杯模拟答辩暨省赛校内作品展(校团委双创部 摄)据悉,校团委自去年10月正式启动本届“挑战杯”校内选拔赛以来,先后举办了“攀登大讲堂”、“攀登计划成果展”、“挑战杯宣讲会”等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最终校内赛共有58件作品报名,参与人数达5000人次。校团委成立专家评审组,经过第一轮书面评审,选出42件作品进入校级决赛。经过第二轮书面评审和公开答辩,最终推报18件作品参加省赛。

其无耻也

本科期间学习成绩重要还是科研能力重要

大学本科期间,学习成绩和考研能力都比较重要,但是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更重要的,那么应该是综合学习成绩,因为本科阶段主要是培养具备初级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本科期间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科研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普通本科教育也逐渐加大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升本科生的就业能力。本科阶段有两大教育任务,其一是为培养更高级别的人才打基础,另一个目的是为产业领域输送专业人才,所以本科阶段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况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学习成绩,所以学习成绩在本科阶段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不仅能为考研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学习成绩与科研能力之间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科研的基础是知识结构,所以要想培养较强的科研能力,应该首先从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始。当然,如果在本科期间有机会参与到课题组当中,还是应该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毕竟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不仅在考研时会有一定的优势,在就业时也会体现出一定的优势。目前一些教育资源整合能力比较强的高校,导师通常会选择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本科生参与到课题组中,完成一些基础性的科研任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会让学生开阔眼界,为未来的发展制定更加合理的学习路线。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大庆典

本科生科研指南(15):兴趣培养

通过前期的文献查找和阅读,本科生应已对若干已调研的学科领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决定未来主攻的研究方向以前,不妨先详细思考一下自己的兴趣点并着力培养。兴趣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1、依托兴趣开展的研究工作可以迸发出本科生无穷的动力。本科生年富力强,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无论是学习还是接受能力均较强,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品质。只要是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本科生便会投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去思考、探索、论证直至成功。因此,只有依托于兴趣开展的科研工作,本科生才能够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2、兴趣是本科生面对挫折时仍然能够执着坚守的重要力量源泉。无论是科研还是平时做事,即使周密计划和布置也难免在执行时有所偏差。无一例外,大部分本科生开展科研探索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包括思维方式的不适应,导师交流的不通畅,实验方案的执行不力以及数据分析的举步维艰等等。从统计数据来看,这些都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大部分本科生都会遇到这些问题。实际上,对于这些问题和暂时的困难,只要本科生对研究的题目感兴趣并且能够下定决心解决,在导师和相关师兄师姐的帮助下,均都可以顺利克服。由此可见,在开展科研工作以前,本科生的确需要对个人兴趣进行一番梳理和培养,能够从更高的高度看问题。3、兴趣可以持续的在本科生后续人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本科阶段,同学们如果能够对未来的人生做一番科学、理性的思考,那么后续的人生和职业生涯会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导向就是引导本科生能够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能够为之踏实奋斗。通过参与科研的经历,本科生可以进一步着重培养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信息获取及文献调研的能力和科学论证的能力,这对于个人的兴趣和志向的确定和执行均是有所助力的。从另一个方面讲,若本科生无明确的兴趣点,后续的科研工作便如无的放矢,无从开展,笔者简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各个学科的细分日益深化。伴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每个学科均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中,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以生物学学科为例,早期的生物学主要是以形态描述为主,后续逐步过渡到实验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时期。当今生物学的学科范围涵盖甚广,不但包括传统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水生生物学等等,还包括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新兴学科,并且进一步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物物理学和计算生物学等新分支。由此可见,如果本科生只是笼统的对生物学感兴趣,其面对的书籍和文献均浩如烟海,无从下手。2、即使研究同一领域,不同学科对目标的理解和差异甚大。每个学科均有自己的特色、方法论以及拟达成的目标等等,这一点要特别引起本科生的重视。例如,经典的四色问题是由南非数学家法兰西斯·古德里在1852年首次提出的,该问题简单可以描述为“是否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为所有地图染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其严格的数学证明是异常困难的。同样是这个领域,理论数学家的目标是数学上纯粹的证明,计算数学家的目标是借助计算机手段得到该问题的完全证明,这在1976年由数学家凯尼斯·阿佩尔和沃夫冈·哈肯已经实现,而工程领域科学家关心的是如何将该定理在众多工业领域进行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本科生需要先确定自己核心的科研价值观念,才能逐步确立感兴趣的课题。3、不同研究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迥异且互补性较低。一般而言,每个学科均有一整套较为成熟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可供本科生和初学者借鉴和参考。因不同学科的特色和定位不同,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也大不相同。以上面讲述的生物学学科为例,从事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同学可能更多会关注植物的形态和外观,比如花瓣形状、颜色及其对应的植物学分类等等。而从事计算生物学的同学则需要牢固掌握数理方程、计算数学以及误差分析等等基本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同属于一个大学科,不同子学科间的基础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可能甚少,其相互间的知识联系也可能很微弱,而研究方法可以互相借鉴的则更少。本科生在确定研究兴趣的过程中,笔者有如下几条建议。1、多向人请教。通过各种机会加强与他人的交流,这样可以使本科生开阔眼界并增长见识。对于拟准备参与科研工作的本科生,不妨多跟导师交流和研讨,了解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和若干重要研究方向,也可以多向研究生请教,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进展。有条件的,还可以尝试旁听若干学术会议,听一听顶级专家们对研究领域相关进展的介绍,一定受益匪浅。2、做好调研工作。调研是本科生真正了解某个领域的必由之路,只有基于扎实、详细的调研才能够对拟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深刻的理解和洞见,对此本科生要高度重视。凡事不要只是一知半解便浅尝辄止,而是应该力求理解透彻并且真正的学会、弄懂。3、职业规划尽早。在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本科生应时刻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长期坚持之后,不但可以保证本科生对拟开展的科研工作目标明确、动力十足,而且对于其后续的长远发展也可以积累深厚的知识、简历和人脉。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摆渡人

论辅导员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人才竞争变得比以往激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步入高校后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观的引导者,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辅导员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激发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大学生科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普及,学校对辅导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当前对于大学生辅导员最低学历要求已经上升到硕士研究生,高学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辅导员获取的知识与时俱进,同时具备较高的学历,能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新思路,由此可见,高学历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辅导员具备专业化的知识,通常情况下,辅导员所学专业与工作所在学院相关,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辅导员请教,辅导员在对此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既是在解决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也在巩固与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在课余时间,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较为频繁,沟通方式、内容多样。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于大学生校外活动组织通常也是辅导员负责,辅导员具有较强的号召力,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吸引到学生的兴趣,提升大学生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辅导员可以在宣传栏中张贴科技创新知识海报,张贴学校的模范学生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激发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积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脱离实际,学生在理论学习科技方面的知识后,辅导员可以组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发现实践动手能力强及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并进行针对性辅导,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价值观念。注重与学生实际情况联系,与实际相互结合,这样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才会研发出新作品,从而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学生步入学校后,辅导员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并为之奋斗。辅导员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定期开展一些科技创新讲座,举行一些关于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对创新的兴趣,从而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创新过程中不可违背社会道德。高校辅导员应该培养“责任公民”,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教育学生将社会、民族进步作为活动的出发点,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确要对自身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具有全局意识。未来社会的竞争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具备一定的创新素养既是让自己具备竞争优势,也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辅导员应该与时俱进,定期组织开展一些科技创新的座谈会议,引入相关前沿科学技术与信息,让学生了解当下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吸引他们更多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当前,国内针对教学方面不断改革,最终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得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取得成功,但是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相关专业的辅导员应该在学院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未来的科技创新道路上才会越走越好。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言交流。

仁则仁矣

学校要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

1 数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1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形成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方式体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教学质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作为保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的低效现象,并把高效教学质量作为常态的日常教学,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形成优良教风,并充分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优良学风。   (1)倡导“本原教学法”。抽象化和形式化是大学数学的基本特征。我们倡导“本原教学法”,提出在日常教学中要返璞归真,强调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产生和发展过程,讲明道理,再讲推理,然后再抽象化和形式化。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卓有成效。(2)提倡“研究性教学法”。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与其教学工作基本一致,使得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一般来说,教师的科研水平会影响其教学质量,即科研能力强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而科研水平弱则会导致教学水平低,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我们提倡青年教师和博士进行“研究性教法”,在自身开展科研的同时,将所授课程的前沿知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实践经验、思维创新方法、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适时适度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也以毕业论文、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参与老师课题为突破口,让学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激励学生研究性学习。(3)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扮演着咨询者、组织者的角色。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料、设施和实践,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潜能的开发。此外,我们也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安排学习进度,学会学习,自主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浪荡子

大学生拒绝科研训练,相当于拒绝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将来不当科学家今天不必做科研?》,如下:例如,本科生通过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训练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在世界一流大学很普遍。最近几年,国内大学也纷纷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实践表明,一方面,“早进”的学生数远未达到“普遍”程度,另一方面,进入后又陆续退出的学生远多于坚持到底(获得一段完整的科研经历)的学生。不参与和参与后又退出科研的本科生,最常见的理由正是将来不会或不想当科学家,而积极参与并坚持科研的本科生,大多有读研或继续深造目标,意味着他们至少在大学毕业后的下一站要当科学家。为未来而学,包括为未来的“饭碗”而学。但未来的职业或“饭碗”究竟是排除还是越来越需要科研能力,值得尽早明白并铭记在心。如果说将来不当化学家,今天就不必做化学研究,这问题不大。但如果说将来不当科学家,今天就不必做科研,这可以说误人误己。我们可以排除某个专业领域的科研,但不能排除一般意义上的科研训练。科研早已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人能做的家务般地活。拒绝科研训练,相当于拒绝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有网友表示:兴趣需要培养、学生(乃至社会)需要导向。我在初中遇到物理、化学、几何等科目的几位好老师,在给我们教授书本的同时,还介绍了相变、磁场居里点、催化等等是世界之谜。希望我们将来能够破解……于是就有了兴趣、有了动力。我们当时不是为了饭碗、为了有用,是因为有了兴趣,哪怕是在门外,也要自己进行钻研。也有网友表示:还是扩招的原因吧!还有网友表示:这门课程有用吗?这句话害了很多学生。学生进一步会问“这门课程有什么用?”甚至有网友说:考什么,学什么,目标明确。现实中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目标也可以明确。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就学习什么,目标也可以明确。焦虑和担心什么?俺认为,科研能力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不一定都是体现在科学处理问题上。比如做饭,做饭别看很简单,也涉及到科研能力的方方面面:煮饭需要的时间长短,煮饭用什么锅煮出来的饭最香,煮饭用大火还是小火,煮饭需要加多少水等。做过科研的人,未必能煮好每一顿饭,而没有做过科研的人,却可能把每顿饭都做得很好。科研能力是需要训练,但是这种训练只针对研究生未知的科学领域进行训练,这样训练出来能力可能比较适用于某个特定的科学领域,而对于其他领域未必就能那么刚好适用了。

董夫人

这4所重点大学实验室先进,大学生科研能力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020年高考录取工作即将进入尾声,而新一届的高三学子早已经进入到忙碌的学习状态中。填报高考志愿是每一位考生都无法回避的事情,而做出的选择和决定也将会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他们今后的命运。所以,选专业、选大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在分析一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时,一定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要把热门和冷门作为重要依据。有些专业现在虽然热门,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可能等大学生毕业后,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当然,也不要选择那些一直都很冷门的专业。编者认为,最好选那种当下稍微有些冷门,但发展前景却十分广阔的专业,这样几年的学习下来,等毕业后刚好社会上对该人才的需求增加。下面,编者就为广大考生推荐一个这样看似冷门,实则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的专业——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着着重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特别是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各种运行机制及变化规律。现代生态学注重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重大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众多生态问题。生态学在世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这进一步展现了生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以下4所重点高校开设的生态学专业实力都十分强大,而且各种试验室能够满足大学生搞科研的需求。所以,对生态学感兴趣的考生不妨重点考虑一下下面这4所大学。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被教育部和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培养基地”,拥有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细胞增殖和调控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基因药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师范大学,你不仅可以看到最真实、最珍贵的各种鸟类和鱼类标本,还可以接触到许多细胞学和生态学的前沿知识。二、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拥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及基础兽医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学院的生命科学实验班是农大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主要进行生命科学研究,尤其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这个实验班的成员是每年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中经过严格的选拔挑选出来的,精选标准包括身体素质,专业知识独立思考和实验能力等。任何一位学生一个学期内同时有两门专业不及格,就失去了在实验班继续学下去的资质,那么将会被遣送到原专业,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三、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的生命科学院拥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一个是发育生物学,另一个是微生物学。该学院是我国当前实力最强的生命科学院之一。同时还拥有全国最大的生命科学大楼和最先进的实验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艾滋病研究实验室并研究出了三种效果,最显著的艾滋病新药。此外,该实验室还成功的研制出了世界首个SARS药。四、广西大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是广西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科研能力最强的专业,它的生物技术专业有着明显的亚热带生物特色。在植物及微生物遗传工程上颇有建树。华南地区热带生物资源的利用,也在广西大学的科研成果上有所体现。省部共建的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实验室就设在该校,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大批知名学者。所以,大学生既能在这里面感受到美丽亚热带自然风光,也能体验到生态实验的乐趣。在环境保护愈发重要的时代,生态学专业必然有着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将来不管是搞科研,还是从事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工作,都能获得很大的支持。上述4个大学都开设有很多生态方面的实验室,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都很强,所以,对生态学感兴趣的考生不妨重点考虑他们。

掘之数仞

作为本科生,在本科期间搞科研居然有这么多好处?

现在,越来越多本科生参与到了科研当中,加入课题组,走进实验室,这种现况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科研基地逐渐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推动了本科生更早进入课题、实验室和团队,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将以更高水平的科研支撑更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本科生对科研的定义,如何找到自身的课题研究角色?科研的定义是什么?科研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我们第一步要搞清楚,做科研、跟组会和后勤打杂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做科研,一般是指自己手上有课题或者正在申报课题,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和导师联系。跟组会,是学习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方向,接触学界前端知识。那些文献整理、养小白鼠和刷试管的工作就是“后勤打杂”。本科生在科研入门前期的独立前行其实,一些导师面对“做科研”的本科生也会表现的有点不知所措,本科生做科研前必须解决三大问题。第一,本科生大多对科研道路比较迷茫。由于没有办法在本科阶段精准的判断出该学生是否未来准备做学术,从教学方法和态度上都不好把握。第二,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待加强。与本科生一起做科研,基本是和小白一起打副本升级的过程,而且本科生未具备单独完成任务的能力。第三,本科生未构建健全的学术理论体系。知识储备缺乏、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足,这些能力还需要基础教育来补足。总结以上原因,本科生在入门科研前期需要野蛮生长,同时导师带本科生做科研需要十足的心理准备,导师的无奈之处也是需要被体谅的。工作与学术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科研思维”科研思维是什么?本科阶段做科研的意义不在于做了多少的文章和项目,而是在每一个小项目、小课题得的过程当中,形成一种自我认知,了解自己,以便给自己发掘下一个理想目标。现在知识领域高速发展,很多教科书已经被超越了,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本科生需要学习接触到更多知识,参与科研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另外,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能够把科研思维和方法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上,不管将来是否做学术,都是目前需要学以致用的。科研思维的价值目前已经在导师与学生中取得了一定共识,但其中的内容之多还有待去探索,更多是为了学生能够像解决科研问题一样去解决遇到的其他问题。

空霸

本科生在进行科研训练时如何选择导师

首先,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初级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本科阶段的科研难度并不高,所以本科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与研究生选择导师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本科生选择导师时并不需要过多地考虑课题级别的问题,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根据自身的科研训练方向来选择导师,导师自身的科研方向往往是比较固定的,所以先考虑自己的方向,然后再考虑选择与该方向契合度比较高的导师。本科生选择科研训练方向,不一定要选择目前比较新的方向,比如人工智能等方向并不都适合本科生选择,一方面新方向往往没有就业渠道,另一方面新方向往往很难实现落地应用,对于本科生的就业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当前选择Web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嵌入式开发等方向就是不错的选择。其次是根据导师的资源整合能力来进行选择,导师的资源整合能力对于学生的科研训练有较大的影响,通常资源整合能力比较强的导师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研训练环境,包括实验室资源、行业资源、科研团队资源等等。通常在资源整合能力方面,年龄长一些的导师往往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一些年轻导师的资源整合能力也非常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后一点要考虑到导师的任务量,一部分导师会带比较多的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选择任务量大的导师往往会存在被导师“忽略”的问题,通常都是研究生指导本科生,这种情况也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通常年轻导师的指导任务并不会太重,本科生可以重点关注一下。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