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2007年教育学考研统考及答案解析

2018考研交流群586254585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07年教育学考研统考及答案解析”,希望2018教育学考研的小伙伴适当参考~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

  • 教育学教师与学生练习题及答案(第十章)

    2018考研交流群586254585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教师与学生练习题及答案(第十章)”,以供广大考生参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第十

  • 2021考研教育学复习重点:学习动机的激发

    教育专硕和学硕分别考察311和333,虽然代码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但是考察的内容有部分是相同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供教育专硕和学硕的考生在零碎时间学习,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创设问

  • 教育学德育部分练习题及答案(第九章)

    2018考研交流群586254585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德育部分练习题及答案(第九章)”,以供广大考生参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第九章

  • 教学练习题及答案(第八章)

    2018考研交流群586254585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练习题及答案(第八章)”,以供广大考生参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第八章教学一、

  • 课程练习题及答案(第七章)

    2018考研交流群586254585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练习题及答案(第七章)”,以供广大考生参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第七章课程一、

  • 教育制度练习题及答案(第六章)

    2018考研交流群586254585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制度练习题及答案(第六章)”,以供广大考生参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第六章教育

  • 教育目的练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2018考研交流群586254585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目的练习题及答案(第五章)”,以供广大考生参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第五章教育

  •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

    2018考研交流群586254585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以供广大考生参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一、选择题1、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包括哪两方面的典型特征()A.认识和情感B.生理和心理C.理性和感性D.气质和性格2、在小学阶段,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而进入中学以后则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的特点。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均衡性D.阶段性3、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A.柏拉图B.洛克C.华生D.杜威4、教育教学工作之所以要循序渐进,其原因在于()。A.学生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D.教育活动受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5、我国古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的说法,突出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6、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尊重权威,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是道德发展到()的表现。A.第三阶段B.第四阶段C.第五阶段D.第六阶段7、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整体性C.不均衡性D.互补性8、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9、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是()。A.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B.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D.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10、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A.决定作用B.提供物质和社会条件C.提供心理前提D.主导发展方向11、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环境。A.宏观B.间接C.一般D.特殊1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1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A.决定作用B.主导作用C.提供了多种可能D.促进作用15、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A.遗传B.环境C.学校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16、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A.强制性B.自发性C.系统性D.计划性17、下面不属于对“学生主观能动性”描述的是()A.学生具有自觉性B.学生具有独立性C.学生具有创造性D.学生具有可塑性18、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19、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是()A.加德纳B.卡特尔C.斯腾伯格D.柯尔伯格20、三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B.卡特尔C.斯腾伯格D.吉尔福特21、道德发展理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A.斯皮尔曼B.卡特尔C.斯腾伯格D.柯尔伯格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包含的五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B.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C.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D.生理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3、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发展顺序依次为()A.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B.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D.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2、试述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并说明对此我们所应采取的教育策略。三、分析论述题1、论述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2、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说明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哪些重要启示?3、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文中所述事例: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一、选择题1、B解析:人的身心发展表现为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也表现为这两个方面。2、D3、D4、C5、B6、B7、D8、D9、D10、B11、D12、C13、A14、B15、D16、B解析:强制性、系统性及计划性都是制度教育的典型特征,而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则具有典型的自发性。17、D18、B19、A20、C21D22、A23、B二、简答题1、答:环境是围绕在人周围,与人发生作用并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遗传素质相比,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更为根本的因素,它提供人发展的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了人发展的巨大动力影响人发展的价值方向影响人的发展内容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不过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及其影响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导致其影响也是有限的。主要表现在:(1)环境因素是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按着一一的方向持续,系统地产生影响。(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其发的,盲目的,既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响。(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常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过以上分析可知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2、答:个体因素主要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性特征等,其重要是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个体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只是为个体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能否发挥作用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最终完全在于个体自己(2)个体因素起这最终的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筛选、过滤和改造的机制作用。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者环境和教育对他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和教育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时,人会积极接受这种外来影响,并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来决定“同化”或者“顺应”,从而导致心理结构的变化,实现教育影响预期的结果。否则,他就会采取消极的态度,抵制这种教育影响。(3)个体因素缺失或丧失发展的内在性,则会造成个体发展的被动性、外在性和异化,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依据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第一,充分地发挥个体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第二,树立教育是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信念第三,提升个体的素质水平,特别是过环境和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理想和志向水平,提高他们的成就愿望和发展需要。三、分析论述题1、答: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学校教育的这种组织性、专门化等特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其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断的。(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教师所承担的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多方面,系统的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3)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的一生当中青少年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适合受教育的时期。他们的知识欠缺,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并且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的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但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也不是偶然的、自发的,而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第一,教育的自身状况。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第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主观能动性在意识方面体现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等从外部表现来说,体现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第三,家庭环境的效应。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家庭环境中的众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期望水平等方面。第四,社会发展状况。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受到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公民整体素质等社会因素的影响。2、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智力发展理论为重点,涉及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阶段特点和智力的本质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儿童的行为是先天的遗传结构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正是在先天遗传结构或图式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而获得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促进智力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平衡作用。其中成熟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智力是否得到发展,还要看后天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比较简单,是儿童操作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而获得的,它只有经过同化,才能进入儿童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发展。数理逻辑经验是儿童经过内在活动所获得的概念,而非来自物体表面的知识,它超越了物理经验,是儿童进一步获得发展的基础。社会互动泛指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社会关系、教育和语言的运用。它使人类与其他动物有所差别。平衡作用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系统,负责协调成熟、经验和社会互动,它是个体与外界相互调适的状态,是矛盾与冲突的解决,是认知发展的必经历程。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乃是认知结构不断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渐进的、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皮亚杰将儿童认知或智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阶段(0&mdash2岁)、前运算阶段(2&mdash7岁)、具体运算阶段(7&mdash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mdash15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与课程的重要启示主要表现在:(1)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按照皮亚杰的话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而不在于只训练重复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批评性,具有求证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由此可见,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2)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点皮亚杰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智力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如2&mdash7岁为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发展了符号表征功能,能够进行简单的直接推理,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产生了同一性特征,但自我中心现象还比较严重等。为2&mdash7岁儿童设计课程,就必须考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特点,使不同的阶段都能得到顺利的过渡,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课程内容不应明显超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第二,所设计的课程应具有衔接性,前一阶段应为后一阶段奠定基础,后一阶段应是前一阶段的继续。第三,设计课程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具体而抽象。(3)课程组织与实施时应注意的方面第一,多创设可供幼儿活动的物质环境。第二,充分利用图画、图表等辅助阅读,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第三,重视语言教学的功能。(4)重视游戏和活动,促进幼儿智力发展。(5)培养幼儿互助、合作、互尊等,发展幼儿的社会性。(6)正确运用认知冲突原理,强调自我调节的平衡作用,发展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7)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点3、答:(1)这是宋代王安石的一篇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文章。它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因家长“不使学”而最终并没有成材的故事。(2)从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可知,良好的秉赋即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它能为人的便利条件,加速人的发展,但遗传素质也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离开了环境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方仲永五岁时,已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谓天资聪慧,但因其父只知“日扳仲永环遏于人”却“不使学”,致使方仲永十二三岁已“不能称前人之闻”,二十来岁已“泯然众人矣”。(3)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者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以上是为大家准备整理的“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另外,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教育学,为广大学子推出2018考研暑期集训营、半年集训营、名校推免精品班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还会根据每年的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哦~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同时,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 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及答案(第三章)

    2018考研交流群586254585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及答案(第三章)”,以供广大考生参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