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时效与期间

2015法律硕士 2015法律硕士考研律硕士

>时效的概念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某种事实状态经过法定时间而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取得时效是指占有他人财产达一定期间,即取得该项财产所有权的时效,又叫占有时效。诉讼时效,又叫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主体

  • 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代理

    2015法律硕士 2015法律硕士考研律硕士

    >代理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代理是指代理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起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民事法律行为。法律特征:1.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代理行为。包含三层意思,一是

  • 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民事法律行为

    2015法律硕士 2015法律硕士考研律硕士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了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而实施的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将设立、变更或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

  • 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法人和其他组织

    2015法律硕士 2015法律硕士考研律硕士

    >法人的概念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体。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区别:1.成立的基础不同,社团法人是以人的集合作为基础而设立的,而财团法人是以

  • 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公民(自然人)

    2015法律硕士 2015法律硕士考研律硕士

    >公民的权利能力和特征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1.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资格,而不是实际的权利。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

  • 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民事法律关系

    2015法律硕士 2015法律硕士考研律硕士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法律关系。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

  • 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导论

    2015法律硕士 2015法律硕士考研律硕士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民法基本原则,是指效力贯穿于民法始终的根本性规则,是对立法、司法和法律解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1.非规范性。民法基本原则是对于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年711艺术概论考研试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 考研

    12月已至,2021年研究生考研也慢慢的走近。小编特地为我们参加2021年艺术类考研的同学们整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年711艺术概论考研试题”,希望在同学们的复习路上提供

  • 2021考研法硕:民法学精选案例分析(43)

    >2021考生已经开始进入备考阶段了,基础知识点是最先入手的知识,考生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今天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2021考研法硕:民法学精选案例分析(43)”,一起来看

  • 法硕专业课刑法学重要考点:正当防卫制度

    >我国《刑法》规定,公民具有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正当防卫不认为是犯罪。但正当防卫的实施具有非常严格的条件,如果超出这些条件,就极有可能会出现防卫过当的情况。而防卫过当是我们应当尽量避免的失误,因为这种失误也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法律既要保护正当的权利不受损害也要防止正当的权利的滥用或失控。一、正当防卫法律赋予我们的正当防卫权是有特定条件限制的,对此不可不知。根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才能成立。第一,必须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发生不法侵害是实施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没有不法侵害事件的发生正当防卫也就无处谈起。对此我们需要解释三点:首先,对合法的行为法律禁止实施正当防卫。因为对合法的行为实施攻击不是正当的防卫,而是成了法律禁止的违法犯罪行为其次,不法侵害必须是真实发生了,而不能是假想中的主观臆断,否则就构成了假想防卫。假想防卫的后果不受法律保护第三,不法侵害行为的直接实施者如果不是不法侵害者本人,而是不法侵害人饲养的动物,此时,如果此动物成为实际的不法侵害者或作为不法侵害人的帮凶时,当事人有权对此动物同时予以反击,这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第二,不法侵害必须是正在进行。正当防卫的发起时间必须是也只能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既不能提前主动发起攻击,也不能是在不法侵害停止后或不法侵害人终止了不法侵害后继续实施攻击性防卫。这是因为不法侵害正当进行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处在被侵害的状态,此时如果不进行正当防卫就会立即产生危害自己或社会的不良后果,所以在不法侵害进行中实施积极的防卫属于保护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对“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界定,一般来说,其起止时间应以不法侵害人着手实行侵害行为时始,至不法侵害停止或已不可能继续侵害或威胁合法权益时止。也就是说,正当防卫是一种“后发制人”的防卫制度,但是这个“后”最迟不能晚于不法侵害人侵害行为的终止或中断时。第三,必须具有正当的防卫目的。所谓防卫目的,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处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的考虑,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防卫人实施防卫的目的必须要与法律规定的合法目的一致,而不能是出于报复泄愤等非法目的,比如当不法侵害人被攻击之后已经失去进一步侵害的能力时,防卫人却为了泄愤继续对不法侵害人实施攻击,这时的攻击行为就不是正当防卫而是故意伤害。第四,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进行防卫。正当防卫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本人,而不能殃及到第三人。因为正当防卫权的设立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故只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进行防卫。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防卫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对不法侵害人进行的防卫。基本目的是将其制服或使其丧失反抗能力二是对不法侵害人的财产进行防卫。即当不法侵害人使用自己的财产作为犯罪工具时,则可以过毁损其财产的方式达到防卫的目的。第五,防卫强度绝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刑法规定,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他人重大损害的,属于防卫过当。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只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失的才是防卫过当。另外,在判断防卫人采取的防卫手段是否合理时,应对防卫行为所保护的合法权益与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进行权衡。若只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一点微小权利而实施了强度明显过当的反击性自卫,不属于正当防卫,对因此而造成的重大损失当事人应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