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时效与期间
>时效的概念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某种事实状态经过法定时间而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取得时效是指占有他人财产达一定期间,即取得该项财产所有权的时效,又叫占有时效。诉讼时效,又叫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主体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以致该权利或源于该权利的请求权消灭的法律事实。取得时效和诉讼时效的区别:1.二者所依据的事实状态不同。取得时效是以非所有人占有他人所有物的事实为根据的,而诉讼时效则是以权利人不行使自己的权利的事实为根据。2.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取得时效是物权取得的方式之一,适用于物权法,而诉讼时效则是相对于债权而言的。3.二者的法律后果不同。取得时效的后果是特定权利的产生,而诉讼时效的后果则是请求人民法院依靠强制力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效力消灭,也就是我国理论界所谓的胜诉权消灭。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区别: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定存在的期间。1.法律后果不同。除斥期间届满的法律效力是某项实体权利消灭;而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只消灭胜诉权,不消灭实体权利。2.适用的条件不同。除斥期间届满,法院可依职权主动适用有关规定,而无需当事人提出主张。义务人自愿履行的,也可以请求法院追回;诉讼时效届满后,债务人自愿履行的,则不能再要求返还。3.期间不同。除斥期间是一个不变期间,法律规定多长时间,就固定为多长时间,不能变动;而诉讼时效则可因各种原因而中止、中断甚至延长。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区别;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法定事由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诉讼时效依法暂时停止进行,并才能感法定事由结束后继续进行的情况。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已开始的诉讼时效因发生法定事由不再进行,并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丧失效力。区别:1.法定事由不同,引起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包括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包括起诉,请求,同意履行义务等。2.期间要求不同,诉讼时效中止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而诉讼时效中断可以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任何时间。3.法律后果不同。诉讼时效中止的障碍消除后,诉讼时效在扣除中止的时间后继续计算,而诉讼时效中断后,已发生的诉讼时效归于消灭,诉讼时效重新开始计算。>
-
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代理
>代理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代理是指代理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起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民事法律行为。法律特征:1.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代理行为。包含三层意思,一是
-
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了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而实施的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将设立、变更或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
-
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法人和其他组织
>法人的概念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体。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区别:1.成立的基础不同,社团法人是以人的集合作为基础而设立的,而财团法人是以
-
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公民(自然人)
>公民的权利能力和特征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1.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资格,而不是实际的权利。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
-
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法律关系。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
-
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导论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民法基本原则,是指效力贯穿于民法始终的根本性规则,是对立法、司法和法律解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1.非规范性。民法基本原则是对于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
12月已至,2021年研究生考研也慢慢的走近。小编特地为我们参加2021年艺术类考研的同学们整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年711艺术概论考研试题”,希望在同学们的复习路上提供
-
>2021考生已经开始进入备考阶段了,基础知识点是最先入手的知识,考生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今天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2021考研法硕:民法学精选案例分析(43)”,一起来看
-
>我国《刑法》规定,公民具有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正当防卫不认为是犯罪。但正当防卫的实施具有非常严格的条件,如果超出这些条件,就极有可能会出现防卫过当的情况。而防卫过当是我们应当尽量避免的失误,因为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