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安徽农业大学

  • 建校时间:1928年
  • 招生简章:共1份简章
  • 院校类型:农林类
  • 所在地区:安徽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詹永乐

詹永乐,男,副教授,硕导,195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省泾县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蚕桑专业。主持安徽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一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一项;参加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

  •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张和禹

    姓名:张和禹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讯地址: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蚕桑系邮编:230036联系电话:0551-5786360个人简介:张和禹,副教授,硕士生

  •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张欣

    姓名:张欣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邮编:230036联系电话:0551-5786464个人简介:女,1972年3月出生,博士,教授。19

  •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张云华

    张云华1975年12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09—1996.07阜阳师范学院生物教育专业;1997.09—1999.07合肥师范学院生物

  •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朱保建

    朱保建,男,1978年生,副教授,博士。学习经历1998年9月-2002年7月安徽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2002年9月-2005年7月安徽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2005

  •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导师介绍:田胜尼

    田胜尼性别:男单位: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名称:生态学研究方向:植物生态学技术职务:副教授办公电话:0551-5786865E-mail:tiansn@ahau.e.cn

  •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导师介绍:方世辉

    方世辉FangShihui性别:男单位: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专业名称:茶学研究方向:制茶工程技术职务:教授办公电话:0551-5786469办公传真:0551-57867

  •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导师介绍:张正竹

    张正竹ZhengzhuZhang性别:男单位: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专业名称:茶学研究方向:茶叶加工化学与食品风味化学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常务副院长(正处

  •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导师介绍:杜先锋

    杜先锋XianfengDu性别:男单位: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专业名称: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谷物化学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生物技术中心副

  •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导师介绍:宛晓春

    宛晓春XiaochunWan性别:男单位: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专业名称:茶学食品科学研究方向:茶叶生物化学食品化学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校长办公电话:0551-5786002办公传真:0551-5786765E-mail:xcwan@ahau.e.cn实验室主页:www.tealab.cn通讯地址: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邮政编码:230036宛晓春,男,1960年2月出生,安徽省明光市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农业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兼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园艺学科组副组长、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国家食品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9)副主任委员、《茶业通报》主编等职务。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被国家人事部记一等功,获得过安徽省青年科技奖,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振华科技扶贫奖等荣誉。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项目、948项目、农业成果转化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19篇被SCI收录,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两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出版专著《中国茶谱》,主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承担的《茶叶生物化学》课程建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1985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江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至1996年在英国Reading大学食品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5-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85年至今在安徽农业大学工作,历任生物技术中心副主任、轻工业学院院长、副校长,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是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1996年以来,作为茶学学科带头人,带领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学科队伍,以科研平台建设抓手,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在人才队伍、科研平台、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设了农业部、安徽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成为茶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首批皖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成为农业部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揭示了茶儿茶素氧化形成茶色素的机理;主持农业部948项目,研建了我国首条炒青绿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主持国家攀登计划项目,探明了茶叶由糖苷类香气前体水解形成花、果香气的机理;主持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实现了葛根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主要科研项目:1.茶树咖啡碱合成酶cDNA及转基因配套技术的引进.农业部948(2001-3)2.祁门红茶农残卫生指标控制及新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科技部国家攻关地方重大项目3.茶树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科技部攀登计划[1999]0454.葛根黄酮提取、综合利用及葛根种植.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2001-2003)5.葛根黄酮及其单体分离纯化技术中试.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国科发社[2002]208号6.茶氨酸合成酶基因克隆与转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8537.出口创汇型特色茶叶加工技术引进.农业部948(2003-T22)首席专家8.茶氨酸合成代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专项(2004CCA06400)9.茶氨酸代谢及其合成关键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19410.安徽茶叶积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科技部星火计划(2003EA710034)11.黄山毛峰茶清洁化生产线研制.2006年度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农科办[2006]38号12.茶叶中吡虫啉的测定HPLC法.农业部2006年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项目.农财发[2006]64号13.茶叶安全生产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国家支撑计划[2006BAK02A26]14.茶树次生代谢物质研究(创新团队).教育厅科研经费(2006~2008)15.茶鲜叶质量近红外评价.农业部948项目(2008-2009)16.安徽特色大宗名优茶的现代化加工设备和技术研发(08010302086).安徽省2008年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7.茶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2008~2013)18.茶叶多酚类物质的分离纯化改性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教育部高校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2008~2010)19.特种茶ISO国际标准制定.国家标准委(2008~2011)20.普洱茶加工.云南孟海茶厂(2008~2011)21.茶氨酸合成相关酶功能验证及其对茶氨酸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国家基金30972400主要科研成果:1.绿茶现代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推广,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人民政府2009090-1宛晓春、李尚庆、张正竹、夏涛、吴卫国等2.绿茶清洁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应用,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KJ2008-D3-013-01,20083.黄山毛峰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的研建与应用,黄山市科学技术一等奖黄山市人民政府2008-1-R14.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的研制与应用,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茶叶学会2009-2-02宛晓春、李尚庆、张正竹、夏涛、杨庆等5.天然高香液体茶的加工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03132239.5),2006(排名第二)6.应用K3Fe(CN)6氧化制备茶色素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00112566.4),2003(排名第一)7.葛根种植及深加工综合利用研究,2007年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8.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2006年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排名第一)9.淀粉分子结构与功能性质的研究,2002年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排名第四)10.茶叶糖苷香气前体的生物化学与生物学基础研究,2002年安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11.红茶色素形成机理及制备技术研究,2001年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排名第一)12.2001年第七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13.由表儿茶没食子酸酯氧化形成一种新的茶色素,2000年安徽省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代表性论文论著:1.宛晓春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8月2.宛晓春主编,《中国茶谱》.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1月3.Tie-JunLing,Xiao-ChunWan,Wei-weiLing,Zheng-ZhuZhang,TaoXia,Da-XiangLiANDRu-YanHou,NewTriterpenoidsandOtherConstituentsfromaSpecial,Microbial-FermentedTea;FuzhuanBrickTea,J.Agric.FoodChem.2010,58,4945–49504.LinChen,QiChen,ZhengzhuZhang,XiaochunWan*.Anovelcolorimetricdeterminationoffreeaminoacidscontentinteainfusionswith2,4-dinitrofluorobenzeneJournalofFoodCompositionandAnalysis,2009,22(2):137-141(通讯作者)5.TiejunLing,ZhengzhuZhang,TaoXia,WeiweiLing,XiaochunWan*,PhytoecdysteroidsandotherconstituentsfromtherootsofKlaseopsischinensis.BiochemicalSystematicsandEcology,2009,(37):49–51(通讯作者)6.ChangjunYang,DaxiangLi,XiaochunWan.CombinationofHSCCCandSephadexLH-20Methods.AnApproachtoIsolationandPurificationoftheMainIndivialTheaflavinsfromBlackTea.JournalofChromatographyB,2008,861(1):140-144(SCI收录,通讯作者)7.DaxiangLi,ChangjunYang,YingChen,JiangTian,LijunLiu,QiupingDai,XiaochunWan,ZijianXie.IdentificationofaPKCε-dependentRegulationofMyocardialContractionbyEpicatechin-3-gallate.AmericanJournalofPhysiology-HeartandCirculatoryPhysiology.2008,294(1)H:345-353(SCI收录,合作通讯作者)8.房江育,宛晓春*.茶树叶与根表面的XPS表征.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28(9):2196-2200(SCI收录,通讯作者)9.C.B.Fang,X.C.Wan*,H.R.TanandC.J.Jiang,IdentificationofIsoflavonoidsinSeveralKudzuSamplesby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andElectrosprayIonizationTandemMassSpectrometry(HPLC/ESI-MS),JournalofChromatographicScience.2006,44(2):57-63(SCI收录,通讯作者)10.CongbingF,XiaochunWan*,ChangjunJang,HuarongTan,YinghuiHu,HaiquanCao.ComparisionofHPTLC,HPLC,andHPCEforFingerprintingofPuerariaRadix.Journalofplanerchromatography2006,(19):348-354(SCI收录,通讯作者)11.C.B.Fang,X.C.Wan*,H.R.TanandC.J.Jiang,SeparationanddeterminationofisoflavonoidsinSeveralKudzuSamplesbyHigh-PerformanceCapillaryElectrophoresis(HPCE),AnnaliDiChimica,2006,96(1-2):117-124(SCI收录,通讯作者)12.CongbingFang,XiaochunWan*,ChangjunJang,etal.,ComparisionofHPTLCandHPLCforDeterminationofIsflavonoidsinseveralKudzuSamples,Journalofplanerchromatography.2005,18(1):73-77(SCI收录,通讯作者)13.PingLi,Xiao-ChunWan,*,Zheng-ZhuZhanga,JianLia,Zuo-JunShenb.Anovelassaymethodfortheaninesynthetaseactivitybycapillaryelectrophesis.JournalofChromatographyB,2005,819(1):81-84(SCI收录,通讯作者)14.房江育,宛晓春,水稻中的纳米硅及其紫外吸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12):2315-2318(SCI收录,通讯作者)15.TiejunLing,TaoXia,XiaochunWan,DaxiangLiandXiaoyiWei.CerebrosidesfromtheRootofSerratulachinenisis,Molecules,2006,11,677-683(SCI收录)16.XiaT,Shi,SQ;Wan,XC.Impactofultrasonic-assistedextractiononthechemicalandsensoryqualityofteainfusion.Journaloffoodengineering.2006,74(4):557-560(SCI收录)17.ZHENG-ZHUZHANG,Ying-BoLI,LiQI,xiao-chunWAN.AntifungalactivitiesofmajortealeafvolatileconsitituentstowardColletorichumcamelliaeMassea,J.Agric,FoodChem,2006,54,3936-3940(SCI收录)18.Wang,XG.Hu,SX;Wan,XC;etal.EffectofMicrobialFermentationonCaffenineContentofTeaLeaves,J.Agric,FoodChem,2005,53,7238-7242(SCI收录)19.XiaogangWang,XiaochunWan,ShuxiaHuandCaiyuanPan,Studyontheincreasemechanismofthecaffeinecontentringthefermentationofteawithmicroorganisms,FoodChemistry,2008,107(3):1086-1091(SCI收录)20.Ye-YunLI,Chang-JunJIANG*,Xiao-ChunWAN,Zheng-ZhuZhANG,Da-XiangLI,PurificationandPartialCharacterizationofab-GlucosidaseFromFreshLeavesofTeaPlant(Camelliasinensis(L.)O.Kuntze)ActaBiochimBiophysSin,2005,37(6):363-370(SCI收录)21.M.Jun,H.-Y.,J.Hong,X.C.Wan,C.S.Yang,ANDC.-T.Ho,ComparisonofAntioxidantActivitiesofIsoflavonesfromKudzuRoot(PuerariaLobataOhwi)J.ofFoodSci.,2003,68:2117-2122(SCI收录)22.XiaochunWan,PresentproctionandresearchofteainChina,The2004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O-CHACultureandScience,Japan,200423.XiaochunWan,ZhengzhuZhang,TaoXia,VariationofGlycosidicTeaAromaPrecursors,Volatile,β-glucosidaseActivityandRespirationinTensityDuringGreenTeaWithering,The200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O-CHACultureandScience,Japan,2001*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