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什么哲学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周敏

为什么哲学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

我们的教科书上则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什么是世界观呢?就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什么是“总的看法”呢?那就不是“分门别类”的看法。当一个人“打破砂锅问到底”时,那么,他就离哲学的大门不远了。说到底,哲学其实不是一种具体的知识,而是永远在活动着的思想。但哲学这门学问与其他学问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好像没有别的学科那样很具体的研究对象。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哲学起源于好奇心。”好奇心要是止不住,哲学活动就势在必然地会发生。一般我们对周围世界已经很熟悉,对好多事常常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再觉得惊奇,而惊奇却是爱智慧的主要原因。惊奇不止,发问的冲动和思想的活动就不会停止。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一直保持好奇心下去,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了。哲学家们想些什么问题?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认识能力。哲学家们就是想知道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他们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正如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的“大象”不一样,究竟大象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呢?正如人类认识宇宙一样,的确非常难以判断。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世界本身是不会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不同而不同,之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是因为人的感官系统不一样,因此,世界应该只有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不变的性质就被称为“本质”。而那些千变万化的“外貌”被哲学家们称为“现象”。哲学家们还“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怎样,掌握了科学方法的人已经具有看到世界真面目的“眼睛”了。世界究竟可知还是不可知?这是近代哲学家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是否因此就有能力控制这个世界,成为世界的主人。关于我们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有哲学家说: “哲学是苦闷意识的产物。但他们是爱智慧的,往往认为有智慧地活着比胡里胡涂地活着更好。因此,他们不仅仅想弄清楚世界的真实面目,也想、弄清楚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意义。”于是“认识你自己”这条古训就成了许多哲学家终生努力的目标。1. 人是什么?我们忘了自己原来是谁,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普通人或许觉得没有这种疑问。哲学家们却忍不住爱问:我们是谁?有时候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比“人是什么?”的问题还要重要。哲学家们“人为什么活着”,或者“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时。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门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就含有这一问题。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但只要一涉及到对具体事情做判断,好像大家的一致看法就都不作数了,你说这好,他说这不好,你说那不好,他说那就好......争论不休。要说清楚一件事情的好坏是非,的确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我们的生活中才有那么多争吵,而且常常是吵也吵不明白。我们以为自己天生就具有的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其实是大有疑问的。因此,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是从根本上对我们关于善恶的知识进行思考。哲学家们的问题是:什么是善?什么是善的行为?动机好效果不好的行为是善的行为吗?效果好但动机却不好的行为是恶的行为吗?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想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或者说,人应该怎样做人?事实上,当他们“人是什么?”我们是谁?“人生有什么意义?等问题时,是出于内心的一种迫切需要,即需要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和“我应该怎样活着?”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幸福 ?或者说: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美是什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美:你是否被打动过?可是,你想过没有,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哲学家们认为:那打动了你的东西是美。求真、求善、求美之心都出于人的天性。2. 哲学家都是些怎样的人?爱智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在所有这些学问背后,他还想追寻要为根本的东西。“去寻求唯一智慧的事物吧!去挑取唯一优美的东西吧。“逻辑”的意思无非是要你说话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苏格拉底辩论方法苏格拉底坚持并教导别人要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天上地下”的任何问题。他使用这样一种方法逼使对手自己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让你自己得出结论。因为他所倡导的无拘无束的讨论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都太重要了。讨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这样的讨论不一定会得到一个最终的结论,但却可以把我们平时没有好好想过的许多问题加以澄清,使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再那么笼统和似是而非。这其中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只服从真理的精神,而真理是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才能获得的。苏格拉底的一生都表现了这种精神。他不接受任何人的强迫,也从来不强迫任何人。·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的沉思——方法论笛卡儿的方法论,沉思是从“ 怀疑一切”开始的。他怀疑的是:我们所有一切知识的来源究竟可靠不可靠? 要像笛卡见这样怀疑下去,别说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就是一句肯定的话都不能说了。用这种怀疑的眼光来看世界,就没有什么事物和知识是不可怀疑的了。目的是引导我们无穷尽的思考。这就是哲学的本质。· 斯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的信念斯宾诺莎倡导一种高尚的生活,也就是不单纯顺从我们的欲望、感情和激情,而是用我们的理性去统治、驾驭和节制我们的生活。他认为我们应该成为欲望、感情和激情的主人,而不是反过来成为它们的奴仆。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他坚信人类理性不仅能发现和认识宇宙的秩序与法则,而且还能依照这些秩序和法则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感情和激情。当然不是指他对万事万物都始终保持着一种哲学的平静。而是指他也能理解和尊重平常人的生活。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行为准则。从这准则看,他自己也在过着一种平常人的生活,只不过少了一些平常人的那种自寻烦恼罢了。这准则是:用一种人们能够懂得的方式对他们说话,替他们做一切与我们的目的并行不违的事情。只享受那些有益于健康的乐趣。不贪财,只要能维持健康的生命即可;不落俗,只遵守那些不妨碍我们事业的风俗习惯。· 康德(Immanuel Kant)的忧虑《纯粹理性批判》“你们跟我学不到什么哲学,而只能学哲学思考哲学不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是永不停息的思维活动。“自己思维,自己探索,用你自己的脚站着”这就是他对学生们提出的忠告。他的观点大体如下: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自我们的经验,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知识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当然,有些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并不一定要我们自己亲身经验到。有些知识是从书本和电视中学到的,和你自己的亲身经验无关。· 英国哲学家休谟(OavidHume)写的一本书《人类理智研究》 这本书的观点使康德感到震动和忧虑。休谋要说的是,你通过学习得到的知识最终也是人从经验中获得的,只不过是他人的经验而已。你不难同意这一点。那么,经验是什么意思呢?经验无非指人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等等,一句话,经验无非是由人的各种感觉印象组成。本来这些感觉印象都是单个的,但我们却常用思维把它们连成一气,形成知识。问题是在于:如果我们关于事物的原因和结果的知识都是不确实可靠的,那么,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变成可疑的了。近代建起的科学大厦岂不是要因此土崩瓦解吗?要知道,我们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在陈述某种因果关系。康德曾经强调了人的认识能力(他称为纯粹理性)在取得知识方面的主动性。他说,人的认识能力并不像一块只能被动地接受印象的蜡板(把什么东西往上一按,就留下一个痕迹),而更像一个活动着的装置,能够把感觉材料整理,铸造成形(知识)。同时,他为纯粹理性划定了界限,说只有在某种范围内,它才有可能取得对它有效的知识。超出这个范间,它就无能为力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国之外,我们不可能有任何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休谟提醒了他,必须探讨和指出人类理性的限度。哲学家在探讨什么?哲学家关于世界、关于宇宙的思考。就彷彿哲学家们把整个世界放在自己对面来看、来想。让你对哲学家们到底在想什么有个初步的了解。1. “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通常爱把存在理解为占据了空间,而且是满满实实地占据了空间。什么地方空着,我们就会说:那里没有任何东西那襄没有任何东西,也就是不存在任何东西。但有时候我们会说,有一个宇宙太空,这里的“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太空是“存在,那么不存在、没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哲学家们对存在表示警奇并存在的意义时,他们想到的方方面面比我现在说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要多地想到了时间。时间是一个使哲学家们要为头疼的问题。2. 什么是实在?生与灭。有一个定律叫物质不灭定律,即一张纸不会因为燃烧后组成这张纸的原子就没有了。因此,真实的存在只有最基础的原子,而不是这张纸?这好像包含了一种假定:一个只有不生不灭的,即占据了全部时间的东西才算得上是真实存在的。实在这个词的意思,简单讲就是所说的“真正存在的”。如果说只有不生不灭的东西才是实在的,那就至少还有一样东西跟原子一样是最基本的实在,如果说的是这整个世界。要说这整个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当然没有错,但这是物理学中狭隘的看法,并非哲学要研究的“本质”问题,这样看来哲学并没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哲学的第一个任务恰好是要把握住“真”,即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相关文章:哲学的第一问题——如何区分梦境与现实?怎么向非哲学专业的同学,系统的介绍“什么是哲学”?哲学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任何见解都有其意义和依据

雄浑

哲学是干什么的或者哲学研究的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谁谁有自己的处世哲学,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但是哲学究竟是做什么呢?或者我们所说的哲学,它究竟研究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你口中所说的那种生活鸡汤式或唯我唯利的哲学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小看法,一起和大家分享下。对于哲学,古希腊是肯定要说的,因为古希腊哲学出现的很早,也很健全,其出现的时间和学说的精度完全可以和中国的诸子百家时期媲美。那时的哲人对哲学的定义是爱智慧,认为哲学主要是用来分析世界的构成的,还有就是物质中的那些元素,比如水、火、空气、宇宙、雷电、星空等,基本研究的是一种绝对,一种形而上,一个隶属无限的理念世界。古希腊哲学的英明之处在于,他们对这种形而上或无限的研究不仅通过想象,更通过论证和实验得出。这就厉害了,几乎一下子就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强力之门。而中国那时候,很少有真正伟大的哲人去发展这块,可以说,那时期的中国哲学,在自然科学和分析哲学领域,几乎是片空白。古希腊哲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刚开始是通过想象星空,想象宇宙中奇妙的事物,想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来开展他们的哲学构思的,后来,相对想象,更为严格、精准以及要求实证和逻辑的成分被加入。他们论证数字,从0到无穷,产生了最早的数字学,也就是后来的数学;论证图形和线条的规律,产生了最早的几何学;探讨形而上的宇宙产生根源,产生了最早的宇宙本源说;后来,苏格拉底出现,他用无数生活中的实例,论证和探讨了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这种把科学实证精神和哲学沉思精神相结合的现象一直持续到基督教出现才变得逐渐微弱,由于宗教的威权,他们把哥白尼烧死,把伽利略审判,还把一个女数学家很残忍的杀害,这些事件导致科学和哲学的逐渐背离,完美的结合消失了,代替哲学的是神学,是基督教的大一统。但是西方社会并没有把这种讲究论证的方法丢弃,到了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捡起了这种方法,通过它论证上帝的存在、上帝对人的生活的影响,以及上帝如何是无限和全能的,中世纪的几位大哲学家和神学家无不如此,比如马背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神学家波埃修。这些人中有的甚至穷其一生,就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是合理的,人性的。即便到后来的加尔文教派,其哲学内核也不出其右。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了上帝,它的任务和重心都是围绕着上帝而展开。甚至到近代,斯宾诺莎的哲学思维也是如此,尽管他当时所处的年代,科学的种子已经开始遍地发言,有些科学技术已经被很成熟的应用,很多人选择了相信无神论,但他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和实践论证上帝的存在。实际上,还是形而上的一种思维。比较难能可贵的是,斯宾诺莎通过自己的哲学给我们总结出了一条重要的启示,即可以证明的东西,未必可以明证。什么是明证呢?明证就是要有非常明确的证据,比如说有人犯了谋杀罪,有目击者看到了,这个目击者就是证人,是明证。但斯宾诺莎说,上帝不能明证,《圣经》上说上帝在那个山上,摩西看到一道白光闪过。这不行,摩西看见了,但他是当事人,别人没看见,你同样拿不出上帝存在的明证。随后,斯宾诺莎话锋一转,他总结道:神或上帝可以证明,但是不能明证。如何证明呢?就是通过自我信仰,通过对上帝精神的践行和修持,但如果想明确证实,目前人类还做不到。我们的哲学也做不到。由此看来,西方哲学中,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干什么的?)不仅是爱智慧这么简单,他们还强调对世间万物的分析理解和实证推理。哲学在他们那里,既是对形而上的追求,还是对逻辑、分析的传承;哲学既是方法论,又是本体论;它研究人的思维、伦理价值,也研究宇宙的本源,物质的组成;实际上,就是康德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所有的哲学内容都集中在了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共犯者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立

本报北京9月28日电(记者吴月辉)日前,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京揭牌。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建立的新型科研机构,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建设和管理。中科院哲学所成立的目标是通过创建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促进科技创新、哲学发展和文明进步。按现代新型研究所的模式,中科院哲学所设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所务委员会,下设5个研究中心,包括逻辑学与数学哲学中心、物质科学哲学中心、生命科学哲学中心、智能与认知科学哲学中心,以及科学与价值研究中心。《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9日 12 版)

爱旬

浅析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作用

哲学所研究的究竟是什么?每一个热爱哲学的人,心中不免会有这么一个疑问,但由于搞不清楚这个问题,不清楚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所以人们便认为哲学是一门华而不实的学问,无法解决现实中的任何问题,于是,哲学步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并逐渐被边缘化,这究竟是哲学本身的问题,还是人们对哲学认识的偏见呢?现在的人们对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对哲学史的研究,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广,人物和观点繁多,而且由于中西方表达方式的差异,一些西方哲学著作在翻译成中文后,十分的生涩难懂,人们的大部分精力用来解读哲学史中的人物及其哲学观点。但是,对这些历史人物和观点的解读,能够对我们的现实的工作和生活能够提供实际的帮助吗?由于这种研究方式无法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实际的帮助,最终导致了哲学的逐渐没落。所以,我们需要换一种角度和方式去理解和研究哲学。人类的逻辑和思考是在自己大脑的认知世界中完成,而行为则作用在外界的真实世界之中,这是人类所面对的两个世界。人类大脑的认知世界,来源于自身对外部真实世界的观察,但受制于人类自身感官的局限,人类所观察到的范围是有限的,只能观察到外部真实世界的局部,人们却误以为自己所观察到的便是外界真实的世界,但这只是人类对外界真实世界的偏见。所以,人类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与外界真实的世界并不相同,但人类却往往忽视这个问题,将两个世界混为一谈,分不清彼此。人类所有的决策和思考,都是在自己大脑的认知世界中完成,而行为则作用在外部的真实世界之中,由于两个世界并不相同,所以人类才会不断的遭受挫折和失败。所有的这一切,正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何处理人类大脑中的世界与外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其实就是哲学。哲学史中的每一个哲学家,无论观点如何,所有人讨论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如何来处理自己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与外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存在于真实世界之中的事物,如果没有被人类观察到,就不会在人类大脑的认知世界中形成印象,也不会参与到人类的逻辑思维之中。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的事物,就算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之中,同样可以影响人类的行为。鉴于人类的认知特点,人类在处理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时便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以人类大脑的认知世界作为认知的标准,宗教就是这种认知的代表。另一个极端是以外界真实的世界作为认知标准,科学就是这种认知的 代表。在处理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时,所有人的思想都处在两个极端之间,只不过是有些人的思想偏向于人类大脑的认知世界,而有些人的思想偏向于外界真实的世界。无论人类大脑中的认知世界多么美好,人类终究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之中,行为需要接受真实世界运行变化规律的检验,人类大脑中的认知世界越是贴近外界真实的世界,人类犯错的概率也就越小,所以,哲学便拥有了一项重要任务:帮助人们完善自己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不断纠正自身的认知偏见,认识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对思考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研究,概括而言,其实就是一套反思和思辨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思辨,克服自身的认知缺陷,帮助自己认识外界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人们对哲学的认识已经完全走向了歧途,这是哲学没落的原因所在。世界是唯一的,所有的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下,但每个人其实只是成活在自己大脑的认知世界之中,误以为自己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便是外界真实的世界。所以,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下的人们,大脑对世界的印象却彼此不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大脑中的世界才是外界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结果却先入了不同的争论之中,难以自拔。但所有的一切,其实只是被自己所蒙蔽,囚禁在自己的认知世界之中,只有哲学,才能解救自己,去发现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

棋战

中科院为什么要成立哲学研究所

原标题:中科院为什么要成立哲学研究所9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哲学所”)揭牌仪式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研究员给自己的研究生出了一个题目,验证一个学术假说。这位研究生进行了两组严谨的实验,却没有得到假说预测的结果。他和他的导师都有点沮丧,认为结果是失败的。导师还表示,如果第三组实验也没有得到预测结果,那么就给学生换一个课题。“这怎么能说是失败呢?这应该是成功的。这只能说明这对师生都缺乏科学哲学修养。”蒲慕明说:“科学哲学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是,科学假说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给实验来证实的,而是给实验反驳的。科学实验的目的不是要验证假说,而是要推翻或者修正假说,从假说、到反驳、到新假说的出现,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我认为这对师生要做的不是换一个题目,而是沿着这个方向更深入地做下去。”这个例子,或许能够解答中国科学院成立哲学研究所的初衷。回顾历史,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初,是一个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并于1955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而中国科学院则专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时至今日,中国科学院的定位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如今,中国科学院成立哲学研究所,是不是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或高校哲学系进行同质竞争?中科院哲学研究所要研究什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李树深说:“中科院哲学所将以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关切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导向,致力于探讨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和当代科技前沿中的哲学问题,以及与科技发展密切关联的价值、文化和制度问题。”研究所下设5个研究中心,包括:逻辑学与数学哲学中心、物质科学哲学中心、生命科学哲学中心、智能与认知科学哲学中心,以及科学与价值研究中心。中科院哲学所按照现代新型研究所的治理模式,设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所务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担任,主任委员由李树深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量子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哲学系胡志强教授担任。李树深表示:“在中国科学院建立哲学研究所,从哲学的高度把握科技进步的大方向,提升中国的科技原创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界的新使命。当代基础科学的前沿直接关联着众多重大的哲学问题。像物质之谜、宇宙之谜、生命之谜和意识之谜这类问题的澄清与解决,已经构成历史上罕见的重大科学革命的契机,并且需要科学家与哲学家来携手推进。当代的新技术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生命技术、智能技术和空间技术的进展,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如何突破科技创新的体制与机制障碍,同样需要发挥哲学思想的引领作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对中科院哲学所提出了几点希望,第一点就是要“精准定位,密切围绕当代科学的前沿和基础问题开展研究”。他说,“特别是要结合物理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宇宙、生命、意识的本质这些正酝酿革命性突破的问题上,开辟新的思维空间。”白春礼表示:“中国的科学发展要实现阶段性跨越,就必须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为此,科学家必须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中哲学学习和哲学思维的训练非常重要。”他说,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哲学是科学之源。从科学发展的动力来看,哲学往往是革命性科学思想的助产士,“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共同体需要建立新的范式,需要用新的概念之网来重新整理科学事实。而科学概念和思想的变革,有赖于科学家完成思维上的自我超越,这时候必然会涉及哲学上的争论,必然会在哲学思想中寻求灵感。”从人类的知识系统来说,从人类探索自然真理的过程来说,科学和哲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科学理论的内核,都带有某些哲学预设。科学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哲学观念上的变化,而哲学思想的变革也会为科学的洞见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可以这样来说,缺乏哲学的科学是盲目的,而缺乏科学的哲学是空洞的。正是科学和哲学的相互激荡,使得人类的思想一次一次突破和超越自我,造就了人类文明的辉煌。”目前,中科院哲学所正在凝聚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相关力量,搭建科学家与哲学家的协作对话平台。白春礼说:“当前在国际环境包括科研环境处在激烈变动的时候,需要沉下心来,凝神定力,抓源头、抓基础,建立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发挥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促进作用,矢志不渝、久久为功,形成一个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不断涌现的科研环境,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责编:李依环、熊旭)【来源:光明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阿森纳

中科院成立哲学研究所

原标题:中科院成立哲学研究所 搭建科学与哲学协作对话平台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记者董瑞丰)量子物理能否帮助揭示人类意识之谜?人工智能是否为生命意义的求索注入更多推力?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在探索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的路上迈出一大步。24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揭牌,将以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关切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导向,搭建科学与哲学的协作对话平台。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在中国科学院成立哲学所,正是为了聚焦于科技发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学问题,以及与哲学紧密相关的科技问题,从哲学角度助力科技创新,为中国科学的跨越式发展,乃至未来的科学革命寻求更为坚实、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李树深介绍,哲学所下设5个研究中心,分别为逻辑学与数学哲学中心、物质科学哲学中心、生命科学哲学中心、智能与认知科学哲学中心以及科学与价值研究中心。【来源:新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呼拉圈

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高人总结了10点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问,但不要试图一下子就想得到“终极”答案。——题记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一起来看下高人总结的10点,看完肯定受用。1,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哲学一直都隐含地存在着,无论我们是逃避还是迎接,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哲学都在那里,它永远不会消失。2,哲学可以让我们形成预设思维,当我们领悟这些预设,就可以借助这些预设进行思维和实践,进而获得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对部分真理的洞见。3,哲学可以教我们从别人已想过的东西、已做过的事情那里获取宝贵的经验和人类智慧总结。比如我们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就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人生经验,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4,尽管科学和律法已经很完备和发达,但我们依然需要一种学问,这种学问能帮我们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和相信自己知道什么,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大多数人往往处于相信自己知道什么的状态,而并没有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此时,就需要哲学这门学问。5,哲学可以让我们明白哪些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规范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条件对每个人都有效,而哪些条件仅仅是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有效;它帮我们获取有效和普遍的主张(政治主张、文化主张、社会规划主张等等)。6,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范和伦理问题,虽然可以把我们引向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最终都会走向哲学,因为哲学具有统领其他一切学科的性质和本领。7,科学对人的发展来讲是不完备的。科学仅仅是提出各种概念预设和方法论预设,往往解决的是具体问题,物质层面问题居多,它无法告诉我们问题的全部真相。此时,哲学反思就成了一种必然和必须,因为哲学有助于我们维持整体视野,不至于让我们总是局限于某一个单一视角。8,每一种历史叙述或历史学家的观点,都只是其时代的一个侧面,是众多视角中的一个。人们往往会强调历史多样性中跟自己相关并觉得重要的部分,没有人能通过一种中立的眼光,从一种永恒的视角出发或从上帝的视角出发去对待人类的客观命运。哲学尽可能地在避免这些视角的缺陷所造成的后果。哲学不是上帝,但类似上帝。9,过往的哲学家们都认为自己道出了真理,都认为对自己的时代,甚至对后来的时代提出了挑战或建设性的意见,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近代的笛卡尔、黑格尔和康德……等等,无不如此。在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哲学宝库里,我们的幸运之处在于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立场,一种使我们自己的观点与他们的观点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可能。在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详尽的理解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对过去的一切进行重构和再思考,一边倾听,一边努力做出富有希望的回应。这种倾听和回应源于哲学对我们的恩惠。10,近代以来,几次大的工业革命和文化革新,使得以前通行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全球背景下,人类正面临诸多挑战(环境问题、伦理问题、价值重估问题、贸易壁垒问题、种族问题、民粹主义问题等等)。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和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韦伯、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否需要重新考量或与时俱进?新的认识论和伦理观该如何统一建立?全球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该何去何从?这些正是现代哲学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结语——如果不研究哲学,不建立整体视角或宇宙思维,不进行反思和自我反思,人类的未来或将是一片黯淡!

人狼

中科院为什么要成立哲学研究所?

9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哲学所”)揭牌仪式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揭牌仪式现场一位研究员给自己的研究生出了一个题目,验证一个学术假说。这位研究生进行了两组严谨的实验,却没有得到假说预测的结果。他和他的导师都有点沮丧,认为结果是失败的。导师还表示,如果第三组实验也没有得到预测结果,那么就给学生换一个课题。“这怎么能说是失败呢?这应该是成功的。这只能说明这对师生都缺乏科学哲学修养。”蒲慕明说:“科学哲学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是,科学假说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给实验来证实的,而是给实验反驳的。科学实验的目的不是要验证假说,而是要推翻或者修正假说,从假说、到反驳、到新假说的出现,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我认为这对师生要做的不是换一个题目,而是沿着这个方向更深入地做下去。”这个例子,或许能够解答中国科学院成立哲学研究所的初衷。回顾历史,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初,是一个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身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并于1955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而中国科学院则专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时至今日,中国科学院的定位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揭牌仪式现场如今,中国科学院成立哲学研究所,是不是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或高校哲学系进行同质竞争?中科院哲学研究所要研究什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李树深说:“中科院哲学所将以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关切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导向,致力于探讨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和当代科技前沿中的哲学问题,以及与科技发展密切关联的价值、文化和制度问题。”研究所下设5个研究中心,包括:逻辑学与数学哲学中心、物质科学哲学中心、生命科学哲学中心、智能与认知科学哲学中心,以及科学与价值研究中心。中科院哲学所按照现代新型研究所的治理模式,设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所务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担任,主任委员由李树深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量子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哲学系胡志强教授担任。李树深表示:“在中国科学院建立哲学研究所,从哲学的高度把握科技进步的大方向,提升中国的科技原创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界的新使命。当代基础科学的前沿直接关联着众多重大的哲学问题。像物质之谜、宇宙之谜、生命之谜和意识之谜这类问题的澄清与解决,已经构成历史上罕见的重大科学革命的契机,并且需要科学家与哲学家来携手推进。当代的新技术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生命技术、智能技术和空间技术的进展,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如何突破科技创新的体制与机制障碍,同样需要发挥哲学思想的引领作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对中科院哲学所提出了几点希望,第一点就是要“精准定位,密切围绕当代科学的前沿和基础问题开展研究”。他说,“特别是要结合物理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宇宙、生命、意识的本质这些正酝酿革命性突破的问题上,开辟新的思维空间。”白春礼发表讲话白春礼表示:“中国的科学发展要实现阶段性跨越,就必须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为此,科学家必须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中哲学学习和哲学思维的训练非常重要。”他说,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哲学是科学之源。从科学发展的动力来看,哲学往往是革命性科学思想的助产士,“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共同体需要建立新的范式,需要用新的概念之网来重新整理科学事实。而科学概念和思想的变革,有赖于科学家完成思维上的自我超越,这时候必然会涉及哲学上的争论,必然会在哲学思想中寻求灵感。”从人类的知识系统来说,从人类探索自然真理的过程来说,科学和哲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科学理论的内核,都带有某些哲学预设。科学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哲学观念上的变化,而哲学思想的变革也会为科学的洞见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可以这样来说,缺乏哲学的科学是盲目的,而缺乏科学的哲学是空洞的。正是科学和哲学的相互激荡,使得人类的思想一次一次突破和超越自我,造就了人类文明的辉煌。”目前,中科院哲学所正在凝聚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相关力量,搭建科学家与哲学家的协作对话平台。白春礼说:“当前在国际环境包括科研环境处在激烈变动的时候,需要沉下心来,凝神定力,抓源头、抓基础,建立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发挥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促进作用,矢志不渝、久久为功,形成一个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不断涌现的科研环境,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光明日报记者 齐芳)蟹卡这么火,螃蟹够吗?体育课作业,来了这个疫苗很有必要,与新冠疫苗不冲突低头玩手机,脑子会“漏水”?“有组织撑腰,我们大胆冲”更多内容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内容:《光明日报》(2020年09月25日8版)图片:中国科学院大学官方微信责编:王远方编辑:张永群 孙小婷 邢妍妍【来源:光明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今子之言

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我思故我在”确应作为哲学第一原理。粗略地感受到大多数哲学家的论述都有局限性。伯特兰.罗素的思想确实比较广博且精湛.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机械的哲学理论,而是有感情的,发自内心的回答。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亲人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命的诠释。物理学中,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作为智慧生物的我们仍然需要好好努力,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爱无能

西方的中世纪哲学都研究些什么?除了上帝,还是上帝!

今日读了下西方哲学史,发现西方的中世纪哲学很有意思,如何有意思呢?一起跟随哲学诗画详细了解下。一,经院哲学西方进入中世纪以后,奴隶制已经走到了尽头,而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信仰的需要使得基督教很快开始传播、扩散,并且很快在罗马帝国站稳了脚跟。至此,西方的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基督教理所当然的成了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心。有人说,中世纪的历史就是基督教的历史,这话没毛病。更有人说,欧洲的中世纪是个黑暗时代,是一个对基督和教会无比忠诚的无理性时代,因为它排除了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之可能,让人们只靠信仰而活着。无论科学还是哲学都只是宗教的奴仆而已。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经院哲学。二,两个时期尽管宗教占据着绝对的核心地位,但是哲学依然在发展。我们称之为中世纪哲学,它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神学时期;一个是自然科学和神学交相辉映的时期。中世纪哲学的发展历程——宗教——唯心论(即经院哲学)——唯物论,摒弃了古希腊时期的很多哲学和科学精华,把人们一切认识和信仰的基础都建立在对上帝的信仰之上。因此科学是不被重视的,思辨理性也没有任何立足之地。三,天国的思想在漫长的中世纪,人们热衷于追求幻想中的幸福世界,即对天国的渴望。这个宗教观念支配着人们的意识和一切生活,在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的带动下,人们信仰神是超越人类的,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彼岸性。最高的权力集中在教会手里,然后是僧侣,封建王侯和贵族,处于底层的是普通民众。在这个时期,成就古希腊哲学伟大成就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彻底失去了踪影,整个欧洲几乎没人再议。四,代表人物1,奥古斯丁经院哲学或中世界神学的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绝对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对于美和丑,他主张美是绝对的,丑是相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所理解的神与基督教的上帝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一个赋形于质的工匠,后者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创世者。上帝创世既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连时间和空间也不存在,他仅凭语言就足以产生出整个世界。在早期基督教神学中,人性论构成了上帝论和基督论之外的第三个重要领域,而基督教人性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原罪”与“救赎”。奥古斯丁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人的自由意志遭到了贬抑,人的邪恶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获得善良意志,并最终得到拯救。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所在,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只有神能恢复人自由意志的自由,就是更新及重生;而这正是神恩惠的工作。惟有人的意志得到释放,人才会渴望与神结合。在宇宙观方面,奥古斯丁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和谐的阶层世界,一切都源发于“太一”,一切又都回归到“太一”,对奥古斯丁来说,这太一就是上帝。人也在这个宇宙的存在链条之中。世界既然是有序的,一切顺从秩序的就是善的,一切违背世界秩序的就是恶的。在时间认识方面,他认为人的时间是主观的。时间只有当它正在经过时才可以衡量。一切时间都是现在,就是这三种时间:过去事物的现在,即回忆;现在事物的现在,即当前;未来事物的现在,即期望。因为实在存在的既非过去也非未来,现在的一瞬间就是时间。上帝(即神)创造了一切。在上帝创造一切以前,一切都不存在,包括时间。而对上帝来说,他是独立于时间以外的绝对存在。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对上帝来说都是现在。他把哲学与基督教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哲学也是一种宗教的内在经验的自证。他说:想认识神和灵魂,不用往外走,你回到自己本身里。人的内部,才是真理的家乡。在经院哲学上,奥古斯丁的影响最大,论述最多。2,安瑟姆安瑟姆的历史资料不是很多,能留传下来的就是他认为信仰先于认识的观点,他说为知识而信仰,但是信仰是在先的,是一切知识的前提。据说他曾经用本体论去证明神的存在,有人还把成为经院哲学之父。但随后出现的经院哲学家亚伯拉杜却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信仰的,只有先知然后才信,如果什么都不知道,如何去信仰呢?他考察后指出:普遍存在于个别中,各个事物的形象已作为概念存在于神的精神中,人类只有在被以他们为模范或范本而创造出来的诸多事物中,才能用自己的信仰和悟性去认识世界。3,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是公认的大哲学家同时也是神学家的托马斯·阿奎那(公元1225年—1274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 “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死后被封为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即便是现在,天主教教会也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因此,一直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给予“神学界之王”的称号。代表作为《神学大全》。阿奎那认为,天主所给予人类的启示可以分为两种:一般启示和特别启示。一般启示可以透过观察天主创造的自然秩序而获得,例如通过观察和思考认识到天主的存在。虽然人可以透过对一般启示的逻辑思考认识到天主的存在、以及一些与天主有关的事物,但有一些其他知识必须是要透过特别启示才能得知。在他看来,耶稣基督显示了天主的存在便是特别启示之一。而许多基督教的重要神学基础,例如三位一体的概念,也都需要透过教会和经籍的传播才能得知,而不能只透过逻辑思考或理性获得。他强调说,在本质上,一般的启示和特别的启示其实是可以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对立的。阿奎那的伦理学基于他所谓的“行为的第一原则”,在《神学大全》中,他将审慎、节制、正义、以及坚忍列为人类的四大美德。这四大美德都是自然的、与生俱来的,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连结的。不过,神学上的三大美德(即信仰、希望和慈善)是超自然的,而且他们的目标与其他美德不同:天主神学美德的目标是天主本身,天主是所有事物的尽头,超越了我们的理性所能取得的知识。在另一方面,普通的智慧和道德的目标则可以为人类理性所理解。而神学美德要靠我们对上帝的信仰才能获得。除此之外,阿奎纳将法则分为四大项:永恒的、自然的、人类的和神授的。永恒法是天主治理所有生物的根据,自然法是人类在永恒法则中的“参与”部分、并且可以透过理性得知。自然法也是基于他的“行为的第一原则”。人类的生存和繁殖的欲望是人类价值观的基础,所有人类的其他价值观都由此衍生。人类法则属于实际法,只能套用至人类。而自然法则可以套用至政府和社会上。神授法则是天主透过圣经典籍和对神的学习给予的启示。阿奎纳否认人类对于动物负有任何慈善的责任,因为动物并不属于人类,否则以它们为食也是非法的了。不过他指出这并不表示我们有权利虐待它们,因为“残忍的习惯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待其他人类的方式”。在知识论方面,阿奎纳相信“任何能使人类认清真理的智慧都是由天主所先行赋予的”。不过,他也认为人类天生便有能力在没有天主启示的帮助下了解到许多知识,尤其是与信仰有关的事物。因为人有思想和灵魂,具有精神和意志。对于天主的存在问题,他认为天主的存在并非可以不证自明,但却也不是无法证明。证明天主的最好方法,是先排除那些不可能是天主的东西,为此,他提出了五个天主可能拥有的属性:——天主是简单的,并没有各种组成的部位,例如身体或灵魂、或者物质和形式。——天主是完美的、毫无破绽的。亦即,天主与其它事物的差异便在于完美无瑕这个特征。——天主是无限的。亦即,天主并没有如其它事物一般有着实体上的、智能上的、或情绪上的限制。——天主是永远不变的,天主的本质和特征是无法改变的,天主就是永恒。——天主是一致的,天主自己并没有多样的特征存在,也不可能有任何不足或矛盾。天主的一致性本质就如同天主的存在一般。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极其隐秘且巧妙地融入到了基督教中,他的哲学学说的核心点就是证明实体的存在,即上帝。因此,在他看来,人类的一切学问,哲学、科学……等都只是神学的婢女,都是为了神学而服务。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最终的信仰,即上帝。以上是中世纪哲学中的一些主要部分,公元1096—1291年间,罗马在基督教的统领下,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欧洲的中世纪哲学就这样没落了,结果促成了阿拉伯哲学的强势发展和崛起,还有后来的文艺复兴和西方近代哲学。这些咱们在以后的更新中继续探讨和讲解。读完了以上,你对西方的中世纪哲学有什么理解和看法呢?你觉得奥古斯丁的哲学正确,还是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更强呢?欢迎后台一起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