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用户研究怎么做?学习腾讯最有效的产品创新用户方法论若不知之

用户研究怎么做?学习腾讯最有效的产品创新用户方法论

用户调研是产品人在做产品必须走的第一步。很多时候用户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只有在面对真实的产品已经场景时,通过使用才能对产品进行反馈。艾老思自媒体专栏作家艾永亮在《腾讯之道:我们应该向腾讯学什么?》书籍中在产品维度深度解剖腾讯视如何比用户更懂用户,总结出腾讯最有效的三步法用户研究方法论。1,成为用户2,了解用户3,超越用户一,成为用户这是企业的产品想要获得成功最首要条件,但现实上太多的产品(这里的产品包括了互联网的产品以及项目,公司,服务等)都是老板拍脑袋做出来的,然后用过千万种营销方法,商业模式去推广,最终生存下来的寥寥无几。想要成为产品的用户第一步就是使用自己的产品,如果连自己都不使用,那么如何能发现的产品的问题,如何做优化做迭代。很多的产品经理(不单指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包括产品的策划者决策者)都是把产品按照自己的想象做出来,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用户身上,说这就是用户需要的什么什么功能,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最终导致了产品走向终点。这里一个最简单的案例便是高铁以及火车的购票系统,用户是需要用这个产品去购票,但是产品经理却为了防止黄牛党刷票的初衷设计了一系列的各种验证,各种奇葩的图片找验证码。活生生变成了防刷软件,而不是便捷的购票软件。为什么别人还是继续用,不得不啊,尽管系统经常崩,输入各种各样的验证码,变成了极其不流畅的体验。所以你会看到很多第三方的软件遭热捧,几步就完成了,剩下来的就交给第三方平台帮我们购买了。很多的产品人都很容易忘记一开始的初衷,把产品做的离用户越来越远。成为用户就是为了让产品人忘记自己的人生,抛弃自己的专业知识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通过频繁使用产品成为忠实用户来为产品出谋划策,找到用户最真实的痛点,通过优化迭代去满足用户的需求。二,了解用户成为用户是首要条件,但是如果不能了解到用户群体,那么看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都涉及个人色彩,最终的产品还是逃脱个人化的本质,艾老思认为想要了解用户主要有两个方面。1,秒变小白微信张小龙曾在一次分享中这样解释,那就是瞬间变成白痴级用户的速度,乔布斯在一秒内可以让自己变成“白痴”用户,马化腾需要三秒,自己需要五秒。腾讯很多员工在入职的第一天都会被安排到客服部门去接听用户咨询热线,就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他们以后所要服务的用户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他们是以怎样的角度看产品。腾讯的客服经常会听到用户超级“小白”的问题,如我要点哪里,怎么改头像,怎么改名称,哪里改密码,我要点哪里等问题。产品经理总会以“最优”的做法去做产品,但却忘了这个产品并不是为产品经理自己定制,而是为了用户。只有用小白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才能做出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让用户用的爽,用的明白,用的简单。2,挖掘用户需求说到这里,艾老思不得不再重申一下传统的问卷方式,很多人都喜欢用问卷来挖掘用户的需求,问卷的设置都是各种暗示性的问题,驱使用户做预示的答案。问卷只能作为验证需求的方式,并不是用来挖掘需求的。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用户都会有意无意把真实的想法隐藏起来,反馈给你的都不是真实的想法。如果产品真的做得很糟糕,直接就卸载或者丢掉了,用户根本就不会反馈给你,另外的一大部门是选择沉默,凑活着用就行了吧。腾讯著名的“千百十”法则,要求每一个产品经理每周至少看一千篇关于产品的帖子或者新闻,一百个博客,十个用户调查,这比传统的400电话要使用很多。挖掘完需求之后并不是就完成了这个阶段,及时的解决问题也不够,只有深入分析真伪需求,洞察一切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需求,通过蛛丝马迹去获取用户的懂点,掌握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行为及心理变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产品制胜之道。三,超越用户在还是马车盛行的时代,你问用户需要什么,他们回答是一辆更快的马车,如果我们都是与用户同行,那就是引入更优质的马,造更好的轮子,永远都不会有汽车的出现。有先见之明的福特让“马车”更快更舒适,汽车就这样传奇般的诞生了。汽车是人类史上跨时代的发明,它让人类重新定义了代步工具,更给人类生活带来从未有过的便捷。《乔布斯传》中提到“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也是同理。但是这有一个前提,你已经对旧一代的产品相当的熟悉,属于产品创新的阶段,而不是在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之下就用颠覆性的做法祈求引领行业。用户不知道现在的科技可以做什么,他们不会去想完全没有出现过的东西,超越用户是在洞察用户需求,满足用户的需求的前提下,运用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对原有产品进行创新让产品更好地解决用户的需求。

不敬

产品经理必备能力之——用户研究

编辑导语:用户研究,是产品出生的必备前提。如果没有详细严谨的用户研究,就不会有成功的产品。产品经理对用户需求的把握程度,与其行业深度、职业阅历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当产品经理把自己当成用户去设计一款产品时,才能迎合用户的需求,才能设计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成功。什么是用户研究呢?我理解的,用户研究是产品设计的第一步,是帮助我们认知用户的一种方法,来指导我们设计产品、优化产品。一、用户研究的几个维度我们先来看一张图,这张图能够帮助你如何在适当情况下进行用户分析。来看横坐标是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为了明确,你研究的是什么?是要明确用户问题还是判断用户问题?通俗的讲:定量意思就是用户有没有这个问题,我知道用户的问题是啥,但我不确定有多少用户都有这个问题。而定性是用户的问题什么?也就是我知道用户有问题,但具体是什么问题我不知道,这两个维度的不同就导致了需要根据用户分析的目的去选择不同用户分析的工具。再看纵坐标,上面是观点,下面是行为。怎么理解呢?就是用户表达出来的和表现出来的分别是什么?用户说:“我觉得你们的产品不好用”,对于这样抽象的回答,主观上的回答,是用户的观点。而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发生了闪退,给了产品差评,那这算是行为。行为是用户直接反馈的,是最真实的表现,但是行为不够具象。比如:一家饭店门口没人来,这个是用户的行为,用户不愿意来,但是呢,行为是不能让你清楚的知道,用户为什么不来,是因为口味不好?环境不好?这是很就需要观点这个维度来判断了,通过去分析用户的观点,来判断具体的问题是什么,但是在需求分析中我们都知道,用户的问题肯定是有欺骗性的,他说是因为口味不好不来,但真实情况下可能并不是。当两个维度交叉,就构成了用户分析的四个维度。而这四个维度中,又有不同的工具,来供大家根据用户分析的目的有选择的,分别是我们熟悉的:问卷、数据、现场调研和访谈。比如:一个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过程中反馈遇到了问题,但我确实不知道用户遇到了什么问题,这样的调研该用什么方法呢?这个目的是确定用户问题,对吧,那就是定性的维度,那么这时候根据你要确定的内容,选择是用访谈呢还是现场测试让用户重新操作一遍——这就是定性。定性的方法不能锁定群体,因为支付环节中遇到的这个问题可能是个体问题。只有这一个用户发生,所以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定量去验证,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数据或问卷了。比如说数据,没错,数据也是用户分析的工具,可能和你理解的不太一致,但事实上数据都是用户行为的体现,对不对?在数据分析中我们最常见的数据漏斗,其作用就是分析用户的行为产生数据上的影响,如果某个节点出现数据异常,大概率说明大量用户在某个步骤发生了问题。数据是从定量的角度,确定了用户行为的用户分析方式。所以,遇到类似“转账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来投诉了”客服就可以通过数据的角度,去确定用户是在那个环节发生了什么,导致出现了问题。确定具体在那个环节,从而完成用户分析,到底是个性问题还是群体问题。数据能够客观的表现出用户的行为,但也不是全能的,他是不能非常具体的表现出用户的真实问题是啥的,只能知道问题在那个环节出问题了,而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另外,对于用户的感受这种主观性的感受,是不能够验证的,比如用户感觉体验不好,但实际上数据中并不能客观的体现这种不好,这时候就需要产品经理来应用其他的方式来分析。相较于数据,另一个定量的工具问卷,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确认具体问题是什么的。通过大量的用户问卷,让同一类型的用户给出一些结论,再通过这些结论来判断用户的真实想法,这是问卷的使用场景。以上就是四种不同的用户分析的使用常见。客观来看,产品经理对于一个需求,即需要从定性的角度确定问题,同时也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去验证问题。也需要从行为和观点两方面来去聚焦用户的问题。这样出来的结果,才是最真实的维度,从而使你的需求分析更准确。二、用户研究怎么用?那么用户研究具体怎么用呢,我们从几个场景分别来看一下:1. 场景一:从0设计一款产品,了解目标用户当我们从0开始设计一款产品时,这个时候,我们的产品/功能还没有上线,所以这个时候去观察用户行为的方式是不太合适的。所以在这种场景下,更多的是我们通过问卷调研或者用户调研(用户访谈)去找到目标用户,以及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2. 场景二:产品优化,发现新的需求点产品优化,去挖掘一些新的需求点,这个是我们产品工作中比较常见的场景了。在这个场景下呢,我们进行用户研究的用户一般是老用户居多了。所以这个时候,由于老用户对产品的存在主观印象,所以问卷调研这种不可控的关键收集就不太建议使用了。不能过多的去听取用户想要什么,而是更多的去看看,用户做了什么?这里我们就要去分析用户的行为,通过数据分析用户的真实态度。那么用户调研为什么可以用呢,首先用户调研1v1的场景比较多,相对于问卷,我们可以认为的去引导用户说出真实的想法。再者,当我们通过数据分析用户的行为之后,也需要通过真实的用户调研来验证数据分析的结论。3. 场景三:深入挖掘用户遇到的问题我知道用户遇到了问题,但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的问题,怎么产生的?场景是什么样的?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应该从定性的角度去分析用户了。用户调研可以直接跟用户当面沟通,通过用户的直接描述,去了解实际场景中用户遇到的问题。那么,当用户描述比较困难时,或者通过用户描述也无法非常清晰的判断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时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可以让用户来一次真实的现场测试,我们直接观察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帮助我们更直观的理解和分析用户遇到的问题。本文由 @kiwi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匡坐而弦

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研究工作流程

在日益注重用户体验的今天,用户研究越来越被公司所注重。用户研究在于通过一定方式对用户进行洞察了解,给出相关建议方案,从而帮助产品进行更好的设计。在日益注重用户体验的今天,用户研究越来越被公司所注重。用户研究在于通过一定方式对用户进行洞察了解,给出相关建议方案,从而帮助产品进行更好的设计。作为一个设计师,自去年开始我就逐步在所负责的项目中融入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但我发现实际操作过程与常规流程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这里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用户研究的重要性用户研究的常规工作流程大厂与中小厂的流程差异一、用户研究的重要性设计师常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就是:设计是比较情感主观化的东西,没办法量化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产品经理同,但是比设计师所处环境还是会好一点,毕竟产品经理工作有很多还是可以量化的)。而用户研究就是一种很好的佐证手段。当设计不知从何下手时,正确的用户研究能告诉你用户渴望的、需要的是什么。相信大家对著名的UCD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而设计”耳熟能详,而用户研究就是为了更好的帮助UCD理念在产品上的落实。产品设计前期,用户研究可以帮助调研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真正想要的东西,来明确自身产品的目标。产品研发中期,收集调研用户在使用相关产品时的行为数据,数据能反应人的行为,可以帮助了解到用户的使用动机。产品上线之后,用户研究可以快速知晓产品在市场上的整体反响,以及用户的满意度,帮助产品更好的进行后续迭代。所以用户研究其实并不单独存在于项目某个阶段,而是一直存在于整个项目过程。只要有需求,就可以随时进行研究工作。二、用户研究的工作流程主要流程包括:获取研究需求 – 确定研究内容 – 确定研究方案 – 研究方案执行 – 输出研究结果。1. 获取研究需求一般需求来自于两方面:来自市场运营、用户、产品经理、设计师等其他岗位职能。来自于研究人员本身。其他岗位职能提出需求,通常来源于日常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或用户反馈转达。优点是:需求覆盖范围广,更切合用户角度。缺点是:由于需求方对用户研究的不了解,导致需求概念的模糊甚至伪需求。而研究人员提出的需求更要求研究人员拥有自身的主动性,这样可以使用户研究更主动的加入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主动提供价值,而不是被动等待。2. 确定研究内容工作中常会接收到一些概念模糊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接收到的需求进行判定和分析。若是伪需求或一些无法满足的需求可以直接委婉拒绝。对于一些模糊的需求,则需要研究人员与需求方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去了解清楚其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举个例子:同样的一个需求,需求方过来可能就跟你说了一句话,“我想知道用户的满意度。”面对不同的需求提出方,就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公司管理层,可能更希望知道的是产品上线后用户的整体反响;产品经理,可能比较想知道用户对于目前功能、逻辑等的使用是否认同;设计师,会更想知道用户对于产品整体UI界面风格是否喜爱,以及一些交互的体验是否满意。所以确定研究内容是为了了解需求方的真实意图,避免研究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3. 确定研究方案曾经在林敏老师的朋友圈看到过这样一段话:用研最难的是制定研究方案,也就是方法的组合形式。方案靠谱了,数据才有可能靠谱,然后结论才有可能靠谱。研究方法有很多,有定性的有定量的。定性有访谈法、观察法、情绪板、卡片分类等。定量有问卷调研、流量日志、实验等等。研究方案就是要在这么多种方法中进行排列组合,组合成最适合这次研究内容的方案。这就需要熟知各类研究方法的特点。之前在公众号上也发布过一些研究方案案例:用研练习题 | 定性用户画像的创建用研练习题 | APP可用性测试案例用研练习题 | 定量研究方法案例用研练习题 | 定性研究方法案例4. 研究方案执行方案的执行包含前期执行准备、中期实操数据采集以及后期对所采集数据的整理分析。一般来说,只要熟读方案文档即可明白相关关键点,按照方案执行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后期数据分析则可能会需要运用到一些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甚至专业的统计学知识。5. 输出研究结果最后需要做的就是拽写一份研究报告,用于对相关人员的结论分享,同时也是对上层领导的工作汇报。很多初学用研的下意识会去网上查询有没有报告模板(因为我当初也是这样 ̄□ ̄)。但其实研究方案的不同,可能需要输出形式不同的研究报告。老师告诉我,其实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报告模板,只需要整理好逻辑,将研究获取的统计数据、分析过程、分析结果、给需求方的相关建议等写明白就可以了。三、大厂与中小厂的流程差异当前很多的大厂都会设有独立的用户研究岗位甚至部门,而在一般的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中,并不会细分用户研究岗,更多的是由产品经理或设计师担任着这份工作,这时候用户研究更多的是一种职能。因为公司规模、人员等等的限制,流程也产生了一定差异。差异主要在需求来源和成本限制两方面。1. 需求来源小厂通常会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就是没有人来提出用研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公司内其他岗位对用户研究的了解不足,碰到问题很多都不知道可以通过用户研究的方式去解决。此时就需要产品经理及设计师主动提出需求,然后进行相关研究。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公司内部对用研的重要性进行一定的宣传推广,促进其他职能对用研的了解。2. 成本限制在研究过程中有时候需要投入一定研究成本,通常用于对配合参与研究的用户进行奖励和补贴。在一些大规模的行业研究中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小厂不似大厂那么“壕”,基本上不可能对用户研究投入这么多研究资金。同时在时间上,中小厂公司的项目通常比较赶,更希望能在越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研究。3. 解决办法由于成本的限制,在一些大型的研究中可以寻找第三方数据的帮助。很多大厂每年都会输出一些用研报告。直接从这些报告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将获取数据的过程简化。还有一些常见的web和APP分析平台也是获取数据分析的一种路径。比如,公司正考虑研发一款主要针对00后用户群的产品,需要了解00后的特征、喜好。00后用户群人数众多,对于中小型公司承担不起这么大的研究份量。研究人员就可以去找其他大厂做过的一些研究报告。阿里、腾讯、IBM等机构之前都有发布过00后相关的研究报告,获取里面的一些数据及结论,结合自己公司再进行整理分析。而对于一些只针对公司自己产品的用户研究,不可能借助第三方的研究数据。在产品的开发前期就有意识的进行一些数据埋点工作,这样在平时就可以累积一定的用户数据,在研究时可以对以往所获得过的产品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也就节约了一部分的收集时间。资金成本方面可以采用对参与者进行小礼品感谢,或者提供APP内消费优惠券等形式来控制成本。最后用户研究是辅助产品设计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其研究结果是一种参考,也是对产品设计初期假设的一种验证。可以使设计做到有理有据,有形之中也增添了设计的说服力。作者:『夜。本文由 @『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不忽于人

超强干货!做用户研究,原来腾讯、新浪、搜狐和网易都是这么做的

今天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腾讯、新浪、搜狐和网易四大门户的用户研究方法。首先做用户研究得深刻地理解用户,了解用户的心理侧面,深入挖掘用户需求上的痛点。1.用户评论背后往往藏着用户的核心需求。2.通过邮件和问卷星等多平台对特定人群进行调查问卷。3.产品发布之前首先应看一下还有没有市场空间,充分调查研究细分市场。确定产品在市场上的目标群体、牢牢抓住有选择需求的用户群体。4.产品发布之前进行产品可用性测试。若发现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以达成最终的测试目标。5.产品视觉设计风格方面,要符合其品牌定位和形象,做到统一化。6.有效的访谈也是较为常用的用户研究方法。在访谈前对访谈对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访谈中了解到的问题来改进问题,这样能进一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7.产品上线后,对产品进行有效的评估,以改善产品设计,降低用户使用的成本。8.有效地投放广告。通过借助网络渠道,包括新闻资讯、科技专栏、微博、视频、直播等多种表现内容形式的传播;以及线下传统媒体渠道,包括报纸、杂志周刊、公交交通广告、分众传媒等多种形式来入手。来产生更多优质的免费流量入手,增长首波种子用户。其实广告对新用户影响力还是蛮有效。9.上线后也要时不时收集用户提供的信息和反馈,从专业角度对用户提出的建议进行分析判断,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并改进。要知道这是他们的使用经验和认识积累。10.结合竞争对手,调整营销策略,尽量做到迎合用户,在产品趋于完美的同时。欢迎留言补充,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关注帛书老子,将获得更多有趣的科技资讯。喜欢的快关注一下哦,谢谢大家!

两家春

用户研究:重新认识用户画像

编辑导读:每个在互联网工作的人,对“用户画像”这个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用好用户画像,能够快速找到目标用户,利于产品设计。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围绕用户画像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企业在定义产品和服务的功能时,首先要明确其使用者是谁。任何一类产品不可能是针对所有人,也不可能是针对某一个人,一定是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人群。这些人群就是我们的目标群体,找到这类用户,第一件事就是要对用户进行画像。一、认识用户用户画像和目标人群分类帮助我们在脑海中建立并累积用户的形象,这个形象越具体、越生动,就越有作用。如何把用户形象建立起来?怎样才能使用户形象更有利于产品设计?爱整洁,注重养生的北京阿姨——冰箱可用性测试调研。这类人群对于冰箱在实际中的使用要求很高,对冰箱的整洁度、食物的保鲜程度都有明确的高要求,属于冰箱产品的重度使用人群。紧跟时代,喜欢分享的上海老克勒——通讯三网融合用户研究。紧跟时代的上海老克勒,年纪虽大,但却喜欢在线上线下和他人分享新见闻。网购经验丰富,个性化诉求鲜明的深圳青年——电商平台用户研究。在实际的用户访谈中,发现这类人群生活节奏快、重度依赖网购。即便有些收入不高,但却愿意在某些事情上花钱不菲。比如深圳某餐厅的服务人员,他们会养宠物,并且愿意为宠物买智能化的宠物卫士机,或者摄像头来监看它们。以上三类人群是在实地调研中,真正地和用户进行交互,才能看到的鲜活个体。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和个性化诉求,经过固化和提炼,可以从中挖掘出用户需求,对产品设计很有启发。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调研之中,积累各种各样的用户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二、为什么要认识“用户”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路线图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路线图从用户入手,第一步确定产品的目标人群,随后进入到用户画像,在形成用户画像之后,进行用户需求挖掘和分析。下一步,根据挖掘出的用户的形象和需求,导出产品概念。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概念是站在用户角度导出的,而实际研究中不能只看一个角度的建议,还要参考竞品和相关新技术的应用。同时还要考虑环境因素,整个宏观环境下,人们需求变迁的趋势会影响未来或者现阶段的用户需求。最后一步形成概念,进行概念验证和概念输出。三、认识用户画像persona指针对产品目标群体真实特征的勾勒,是真实用户的综合原型。对真实用户的性格、喜好、行为、需求等特征进行挖掘提取,要素抽象综合成为一组对典型产品使用者的描述。对用户的群体特征、心理认知、行为和需求进行细分,去定义用户画像。但需要注意的是:1. 用户画像不是用户细分用户细分是根据市场销售的数据,依据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和家庭结构去细分,更多是为了解释现在的销售情况。用户画像关注的是用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为他设计产品。所以用户画像不是用户细分,用户画像更关注抽象出来的一个形象。2. 用户画像不是平均用户用户画像并不是为了得到一组能精确代表多少比例用户的定性数据,而是通过关注、研究用户的目标与行为模式,帮助我们识别、聚焦于目标用户群。3. 用户画像不是真实用户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其实是用户需要什么、想做什么,通过描述他们的目标和行为特点,帮助我们分析需求、设计产品。如果把Persona(用户画像)拆开来看,Persona有几个基本要素:P-基本性Primary:用户角色是否基于对真实用户的情景访谈。E-同理性Empathy:用户角色中包含姓名、照片和产品相关的描述,该用户角色是否能引起同理心。R-真实性Realistic:对那些每天与顾客打交道的人来说,用户角色是否看起来像真实人物。S-独特性Singular:每个用户是否是独特的,彼此很少有相似性。O-目标性Objectives:该用户角色是否包含与产品相关的高层次目标,是否包含关键词来描述该目标。N-数量性Number:用户角色的数量是否足够少,以便设计团队能记住每个用户角色的姓名,以及其中的一个主要用户角色。A-应用性Applicable:设计团队是否能使用用户角色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进行设计决策。四、用户画像的分类维度1. 基本属性对真实用户的性格、喜好、行为、需求等特征挖掘提取。比如,性别、年龄、收入、学历、职业、居住地、住房类型、家庭结构等。2. 心理属性经过验证,创建出具有相似特征用户群体心智模型。比如,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生活价值观、消费态度、媒体态度、品牌认知等。3. 行为属性对用户的群体特征、心理认知、行为和需求进行细分,去定义用户画像。比如,休闲娱乐、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消费方式、使用行为等。我们来看一个插座创新研究项目的用户画像分类。插座是家庭电器化的产物,因为墙面插孔不够多,电器位置不合适,电线不够长,所以出现了插座这个产品。项目组人员以具体使用情景为切入点,让用户在场景中演绎真实使用情况,包含他们的工作情况、兴趣爱好、消费方式等,搜集了用户的基本属性、心理属性和行为属性,了解不同人群使用插座的需求与痛点及完整的使用行为地图。最终,将目标人群的用户画像分为四类:持家安全控、前卫小资派、基础使用族和技术达人。五、用户画像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1. 帮助产品定位做产品的用户研究,可以通过市场数据推论到产品的定位人群,但是知道了定位人群大概是什么样的人,仍然不知道他们和其他类型的人的需求差异在哪。实际上只有通过用户画像,真正了解用户是什么样的人,他需要什么,才能够确定产品的定位,包括功能定位、市场定位,这些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2. 团队交流沟通当团队在沟通产品的方向和设计概念的时候,如果就产品说产品,很容易会陷入一种难以达成一致的状况,对产品的定位也没有办法有效的沟通。实际上用户画像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沟通机制,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形象。不管是研发、设计还是运营,都是要把产品做好,卖给这样的一群人。3. 达成共识当有了用户画像这个工具之后,对于目标比较容易达成一致。当大家有争论的时候,可以把用户画像作为一个中间的、沟通的渠道来告诉大家,我们要卖的用户他是这样子的。如果大家对此有一致的了解,在对于产品具体要怎么样做抉择,方向是什么样的就比较容易去讨论,使设计意见比较快地达成共识。4. 衡量设计效率当我们有了目标用户的画像,会清晰的知道要找谁去测试产品设计,而不是盲目地在大街上随便抓一群人,或者不考虑用户特点随机抽样一群人来测。随机抽样一群人来测,可能产品功能概念能不能被接受是相对没有那么准确的,只有把产品给目标用户去测,才能够有效的验证设计是否可行。5. 产品助力用户画像可以助力市场营销和销售规划等其它工作,是一个比较有用的工具。六、用户画像何时发挥最大作用1. 目标用户离产品设计师越遥远、越陌生,用户画像越有用当设计师不了解用户的时候,Persona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比如给航空的空管系统做界面设计,虽然设计师从界面设计的角度,知道什么样的设计是好用的,却不知道真实的航空管控人员,他们每天是怎么工作的,什么样的界面更便于他们高效地工作。这个时候航空管控人员的persona对设计师是非常有用的,设计师会理解这个岗位,他会考虑哪些是影响用户工作的关键因素,以及用户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效率、安全性、准确性哪些是用户更关注的。所以当设计师离用户越远的时候,persona就越有用。2. 团队越大、跨职能部门沟通成本越高,用户画像越有用当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产品需要多个职能部门或者不同的团队进行协作,persona可以极大的降低沟通成本。比如要运营一个健身房,就要考虑:哪些人比较有可能买私教课?收费课程应该如何安排?哪些人会买私教课?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把健身房里面的人进行分类,才能找出哪一类人会买私教课。分类有两个维度:一是支付的意愿;二是健身的频率。以支付的意愿和健身的频率划分出两个轴,第一类是两者都很高,这种是非常喜欢健身的人群;第二类是支付意愿很高,健身频率很低,属于有钱没闲的一类人;第三类是健身频率很高,支付意愿很低,这类人出于身体的状况是需要健身的;第四类是健身频率很低,支付意愿也很低。根据用户画像的结果,私教课该向哪一类人群进行推销就很明了了。用户画像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比如何时推销课程效果最好、哪些地方会让会员不愿意来健身房、健身过程中有哪些可能的盈利机会点等。总之,用户画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的需求、体验、行为和目标,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到底哪些用户对我们感兴趣,使我们的设计任务更加高效,帮助我们为目标用户创建更加良好的用户体验。本文由 @伊飒尔UXD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圣人怀之

用户研究:如何创建和使用用户画像

编辑导语: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数据变得越来越值钱,用户画像也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即使在用户画像这么火的情况下,仍然有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创建和使用用户画像。今天,本文作者就结合自身经验,为我们做了总结,帮助你创建用户画像,了解用户想法,满足用户需求。在《重新认识用户画像》一文中,我们从定义产品和服务的功能角度,重新审视了用户画像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本文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创建和使用用户画像。过去的产品设计思维,不考虑用户分类,不做针对性需求分析,而是追求大而全的设计。但实际上这种大而全的设计反而不能有效的获取用户,自然也很难达到好的销售效果。比如做一款车,不同人群对于车的需求是不同的:孕妇对车的要求首先是安全性和稳固;大学生会追求炫酷;驴友则是需要底盘高、操控能力好的越野车。如果一款车,符合所有人群的需求,那这个车就会变成四不像;同样的,如果一款车,能够满足每个人60%的需求,这个产品最多打60分。因为从根本上说,这款车并没有真正满足任何一方的需求。只有搞清楚目标用户,针对这部分用户,把产品做到他们心目中的100分,才是一个好的设计。搞清楚目标用户,就需要通过创建用户画像来实现:一、创建用户画像的思路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路线图用户画像不是简单的用户细分,也不是平均用户,更不是某一个真实用户。而是指针对产品目标群体真实特征的勾勒,是真实用户的综合原型。无论是做设计、做营销策略,还是做广告,都需要事先通过各种手段勾勒出目标用户,然后将设计或自然、或“劲爆”地融入到目标用户的生活轨迹中。用户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循环穿插的过程,用户画像的创建也是如此,下面是创建用户画像的三种思路:1. 创建定性用户画像的过程Step A:进行定性研究,通过一些小样本的研究,比如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现场调查等形成直观感受。Step B:用户细分,基于用户的目标、观点或行为将相似的人群归集到群组中。Step C:建立用户画像,为每个细分群体加入详细信息。2. 创建经定量检验的定性用户画像的过程Step A:进行定性研,通过一些小样本的研究,比如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现场调查等形成直观感受。Step B:用户细分,基于用户的目标、观点或行为将相似的人群归集到群组中。Step C:定量研究验证用户细分,调查问卷、网站流量分析等方法核实用户群的差异。Step D:建立用户画分,为每个细分群体加入详细信息。3. 创建定量用户画像的过程:Step A:进行定性研究,通过一些小样本的研究,比如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现场调查等形成直观感受。Step B:形成分类假设,得到用于定量分析的多个候选细分选项列表。Step C:定量研究,调查问卷、网站流量分析等收集细分选项的数据而非证实。StepD :用户细分,基于统计聚类分析来细分用户。Step E:建立用户画像,为每个细分群体加入详细信息。二、创建用户画像的方法前面提到,创建用户画像是一个定性和定量研究循环穿插的过程。实际执行中,可以根据时间的跨度、用户画像的精细度和用户覆盖度来决定,先做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是定性定量研究结合进行。这里,我们先从定性研究开始。1. 第一步: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从用户访谈开始。访谈的步骤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定性研究中的用户访谈,一般会覆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产品的使用情况:接触渠道和方式、接触原因、第一印象、使用产品的关注因素、使用频率等;行业经验和知识:对行业的理解、同类产品对比、其产品的优劣势等;目标和行为:使用步骤、典型过程、使用功能或内容、未满足的需求、可优化的地方等;观点和动机:对产品的描述、可能的推荐动机、最喜欢/不喜欢的地方、提升使用频率的可能性等;机会点和反馈:新功能新内容的反馈、新功能的使用情况、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机会点和创意点等。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获得更丰富完整的用户画像,常常会把情景研究、概念验证和可用性测试和用户访谈进行结合。2. 第二步:用户分类经过定性研究,我们搜集了创建用户画像的素材,接下来就需要对这些用户进行分类。1)创建定性细分以健身房用户为例,为健身房的20个用户做用户画像,首先要有几个关键的维度,把这20个人进行有效分类,然后再去详细地刻画每一类人的特征。分类有很多种不同的维度,比如身材管理、生命周期和阶段、身体健康情况、自制力或者对健身的专业性要求等等。如何做用户的定性分群,关键在于研究的主题。选取的维度可以根据用户目标、使用周期、用户的行为和观点进行划分,这个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探索。2)评估分类选项分类可以考虑这几个选项:这些群体分类是否可以解释已知的关键差异:比如健身房要卖私教课,关键差异是需要被解释的,为什么 a和b这两类人不一样?首先,用户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可以很好的解释a和b之间的差异。其次,用户有没有时间也可以解释a和b之间的差异,所以找到分类的维度,可以很好的解释买不买的关键差异;这些群体分类是否已经足够不同:划分出来的人与人之间会不会有很大的交叉。这些群体分类是否像真实的人:要保证每一类都像真实的人;这些群体分类是否能快速地被描述出来:比如给健身房的人贴一些标签:他是健身达人、他可能存在身材管理的问题、他又穷又懒等等,可以很有效、很明确地把每一类人标识出来;这些群体分类是否覆盖了全部的用户;这些群体分类将如何影响决策制定。3. 第三步:定量验证这一步是对定性研究所搜集到的问卷调查结果和产品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检查上一阶段形成的用户细分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和遗漏。4. 第四步:建立画像设置形象照,可以是图片或卡通形象,看上去更真实。揭示关键差异(目标行为和观点):给用户一个比较典型的名字,这个名字要把产品最关键的特点凸显出来,也可以从目标行为和观点上去定义。姓名、照片、个人信息、家庭结构:一个虚构的典型用户,可能跟某类用户的大部分人比较相似,但不会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有了这些个人信息,能够让用户画像看起来更像一个真实的人,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同理心。相关设备产品使用情况:标识出相关特点,比如产品的使用情况,一天的生活轨迹等等,这部分内容主要跟产品、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相关。简介场景:比如某父母类产品,最典型的场景是跟小孩有关。所以产品需求就是容易操作,跟小孩有关。其他重要属性:其他的重要属性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用户,为了让用户形象更生动,还可以添加用户语录,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用户的需求。三、用户画像的使用1. 产品设计决策指导建立信息架构和交互设计、根据用户画像确定内容、风格和语气、为每个角色建立风格指南指导视觉设计。2. 产品功能定义使用用户画像引导头脑风暴、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想法、参考竞品和用户画像确定功能优先级。3. 商业策略将用户需求和策略整合可以弥补用户空白、易理解的普通人的故事可以弥合沟通的差距、可以作用于策略制定到执行的全流程。作者:刘溯源,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ISAR华南项目总监、国家高级用户研究工程师。本文由 @伊飒尔UXD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捕梦网

产品技能体系之用户研究一

我会把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的整个技能体系,从产品的战略到策略,从用户研究到概念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以及技术和其他各个角色的协同,然后再到运营和传播,包括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很多学科,都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上篇分享了,本文将来聊聊用户研究。产品技能体系之产品策略第二点来介绍一下用户研究,用户研究也是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非常重要的环节。虽然经常说哪些人是我们的用户以及我们的用户是什么样的,但其实每个人的视野都是有限的,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周围有限的人和我们自己,这远远不够,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使用一些用户研究的方法,真正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产品的用户。1. 观念&原则这就涉及到一些必须建立的基本观念,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知道用户的问题在哪里,并且要理解用户问题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照搬他们的意见。如果你去问一个用户对于产品有什么意见,用户说完了你回去照着做,可能明天遇到另一个用户又是不同的意见,这时候你该怎么办?所以我们要真正深入去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通过照搬用户的意见去改进产品。还有一些我们在做用户研究时使用的具体方法,我们要确保没有影响到用户,不诱导用户,而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间接地观察他们,去审视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说我们在网上去做问卷调查,或者说直接上微博搜索用户各种各样的反馈,甚至直接去看很多用户行为背后的数据,目的都是为了排除干扰,找到真正影响用户的因素。2. 关于用户关于用户定位其实有很多可以划分的地方。比如说我们去看一些类似于《About face》的书时,会发现它们把用户分成了新手用户、中间用户和专家级的用户,这就是一种定位。还有一种定位是把用户分为核心用户、辐射的用户以及被带动影响的用户等等,这又是一类。另外还有一些分类,比如说初期用户、天使用户、大众用户、极客用户、意见领袖等等,每一种用户都有对应的需求点以及我们要注意的地方。3. 方法用户研究其实有很多专业的方法。比如说用户访谈、焦点小组、可用性测试、数据分析以及原型法等等,这部分不具体去讲每一个方法,主要先告诉大家需要学习什么东西,我建议大家在了解用户研究这一块的时候先上网去搜一下,把进行用户研究时常用的方法列出来,然后来看我在这里告诉大家的几个比较重要的点。(1)做访谈访谈这个事情其实有很多值得深入的地方,比如你要列好访谈的提纲、要去明确每一次访谈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要清楚去问什么问题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问等。(2)问卷法很多人都认为发问卷就是自己在那里写一些题然后让大家一填就完事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大家可以上类似豆瓣这样的地方去搜一些关于做问卷调查的书籍,你会发现有非常多的专业书籍在讲怎么样做好问卷调查,每一个板块的题目应该怎么样去设计,怎么样去做预测,怎么样把这个问卷做得科学有效,真的是有非常多的点可以去深入。(3)可用性测试或者叫用户测试十几年前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书籍,在我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都看的是一些英文版的书,但是到了今天,我现在列的每一个概念都会有一些相关的中文书籍或是文章供大家详细了解,在这里也鼓励大家多去学习。用户研究这部分就到这里了,明天我们会接着讲第三部分:产品的概念设计。相关阅读产品技能体系之产品策略(一)#专栏作家#马力,最美应用创始人&CEO,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互联网产品设计、需求挖掘、流量和用户体验。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衡门

如何做符合公司需求的用户研究?

本文以用户研究工作人员为出发点,讲述了这一职业在职场上与专业技能上需要注意的要点。讲一个我前同事的事儿。认识他的时候,他心理学硕士刚刚毕业,开始从事用户研究。名校毕业,科研训练扎实,工作又认真努力,所以他项目上手很快,业务方对他也是赞不绝口。领导信任他,开始让他承担一些更重要、更复杂的项目。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业务方开始向他领导吐槽,抱怨他项目进度太慢,报告不能按时产出。领导很纳闷挺靠谱一个人怎么忽然就不行了,于是找他谈话;原来他自己也很痛苦很焦虑,明明已经在拼命加班了事情还是完不成。跟他深聊的时候,我慢慢意识到他遇到这种挑战的原因。虽然离开了高校,但是他仍然在按照科研人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求研究结论尽可能精确。为了对自己的结论有信心,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收集更多的数据,做更多的分析,结果导致工作迟迟不能完成,项目最终被迫延期。这个同事的处境让我想起自己的经历。博士毕业刚参加工作,第一次绩效面谈的时候,领导给我的一条评价是“学生气太重”。在我看来,这位同事之所以遇到问题也是“学生气”结果。科学研究与用户研究没错,用户研究岗位对研究能力要求很高。从业者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分析-假设检验-研究结论),熟练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问卷、访谈等),对结果做出有说服力的解读。从这个角度讲,用研工作与科学研究是非常相似的。但二者的差别也非常明显,主要是在目标和成功标准上: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客观规律,从而能够对事物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用户研究也对用户相关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但公司雇佣用户研究人员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个过程为业务问题的解决提供输入,或提供最终的解决方案。这构成了用户研究(或公司里其他研究岗位)的核心目标。目标不同,成功的标准、卓越的标准也就不一样:科学研究求真,所以优秀的研究者投入大量时间让自己的理论和发现足够精确无误。而用户研究追求的是解决问题,所以一个优秀用户研究人员的结论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足够“有效”,也就是提供的建议或方案对于问题的解决有实际的效果。在我看来,优秀的学术训练以及个人性格的特点让同事走入了误区:在用研工作中用“精确”代替了“有效”;用“完美”代替了“效率”。针对“问题解决者”和“有效”,我们已经在别处做了讨论,这里着重说说“完美”和“效率”的问题。追求效率的根本原因:公司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资源的价值The outcome of business operations is the harvesting of value from assets owned by a business.一个博士学位要读三到四年,不顺利的话则要更久;很多研究者可以穷其一生投入在某个研究主题或理论上。人们给予了科学研究更多更充分的时间(如果不考虑科研从业者的晋升压力),尤其是对基础研究日益看重的今天。而在商业环境中,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在商业竞争中,速度对成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电商行业有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大佬;尤其像阿里这样庞大的企业仍能够持续保持超过40%的增速,正所谓会跳舞的大象。网易的电商业务作为后来者,在基础设施和能力上跟竞争对手差很大一截,不管是对电商和零售业务逻辑的理解上,在中后台的建设上,在对消费者的理解和洞察上,还是在产品设计的能力上。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只有保证足够快的发展速度,才能够避免被紧追不舍的大象踩死。对于那些能够在更长期更大范围内产生价值的研究主题,社会的资金投入也是巨大的,国家、省市都会有科研基金的支持。与科研环境相比,商业环境的资金资源就显得非常稀缺。哪怕是头部的大公司,在成本上也是要精打细算的。即使是上市的大型企业也可能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被迫退市破产;对于创业企业来说,资金就更为有限,有大量的创业企业因为资金问题而失败。显然,用研需要消耗公司的资源当用研工作陷入对精确性的追求时,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就被投入来收集新的数据,做更全面的分析。这些都需要花费公司的人力、资金。发放问卷或执行访谈往往需要支付用户一定的费用;当采用外部公司进行调研时,费用的成本会更高,一份问卷的价格可能会达到近百元,一个访谈的价格更是要几百块。公司的用户资源本身也是一项稀缺资源。比如互联网公司的用研项目常常需要向用户推送或短信发送问卷。每一次对用户的打扰都可能对用户体验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用户关闭push消息或屏蔽短信号码;更验证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造成用户的流失。反过来讲,这些触达用户的机会本来可以用来进行营销推广和商业变现。用研人员也是公司的一项稀缺资源。用研团队规模一般都不会很大,通常是几个人负责一个产品,甚至一个人负责多个产品的用研工作。由于用研工作对研究能力的要求高,用研从业者的学历水平一般也相对比较高。这样数量有限、高学历水平又高的人员被分配来解决什么问题就变得极为重要。用户研究项目的各环节往往还要花费其他人的时间,比如需求沟通流程对业务方时间的要求。尤其是在公司流程比较复杂时,从研究策划到开展可能都需要数周的时间。上诉这些不同方面的投入构成了一项研究的成本,它与研究价值的比较也就是衡量一项研究是否值得做的底线。ROI的最大化也是对用研工作的要求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公司里的各类经营活动都要评估ROI。营销活动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一场广告营销活动耗费大量的资金,究竟给公司带来了多大的价值,不管是在实际的成交上,还是在品牌的宣传上?所以在一些公司里会对营销活动的效果做不少调研来进行评估;也诞生了很多公司专门做广告投放效果的监测和评估,而各个广告平台(如腾讯的广点通、阿里的阿里妈妈等)也会提供相应的工具。而Facebook和Google能赚得盆满钵满也部分是因为广告投放优化算法方面的优势。回到用户研究中,用研上的投入虽然在公司的支出中占比可能不高,但也同样需要考虑ROI的问题。上述这些人力和资金本来可以花在其他地方,这也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这可能是小公司不养用研的原因。)因此,我们会强调一定要让自己的研究结果是有效的,即有足够大的产出,同时也强调我们投入的资源是合理的,即有高的ROI/效率。完美在这里不是必须的,甚至是不提倡的。几点建议在上面提到的用研工作消耗的资源中,用研人员的有效工作时间可能是最宝贵的资源。对于从事这个行业不久的同学,我给出一下两条建议:有效工作的两条建议1. 用投资的视角来思考自己精力的使用方式估计不少同学都懂,精力管理比时间管理更重要,想想自己一脑袋浆糊加班的样子就知道了。因为对工作比较陌生,能力也有待提升,初入职场的同学们常常要工作更长时间。但精力差的时候,人反而容易出错,创造力也受限。所以,首先用精力管理代替时间管理,不鼓励加班。投资强调投入和产出,两个概念特别重要:收益和风险。比如,我会把自己的钱分散到几类投资中:余额宝这类货币基金虽然收益低,但风险也特别小,作为一个保守风格的人,我就多投一些;股票基金的风险高一些,但长期坚持的回报比较高,那也可以多投一些;个股投资需要懂行业懂公司,成为韭菜被人割的风险比较大,那就选几个自己稍懂的公司投一点。这样虽然收益不会特别大,但总体比较稳定。在工作中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思路。对应于投资中的收益和风险,不同用研项目的价值差别很大,而项目输出有效产出的可能性也不同。要判断项目的价值,需要我们懂业务,甚至懂战略。如果自己尚不能判断,则可以多跟领导、前辈来沟通,让他们帮忙判断。有些新同学对前辈或上级有畏惧心理,完全没有必要。从项目价值和难度出发,大概有三类项目:第一类项目是常规的,自己熟悉的,产出比较有保证。这类项目做了能保证自己有持续稳定的成果,但可以慢慢压缩它们占据的时间,比如让这些项目流程化,或者产品化。第二类项目挑战大一些,比如是自己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或者需要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这些项目对自己成长有帮助,产出对业务方的价值也可能比较大,可以多投入一些时间在这上面。第三类项目挑战很大,做到让人满意的几率比较小。最好的办法是把这类项目变成第二类项目。比如,你可以找资深的同事请教,或者求助公司外部的业内人士等。这类项目不会太多,因为领导一般也不会分配这类项目给新人。但如果遇到了,那可以多投入精力,抓住机会,有可能“一举成名”。即使做得没那么理想,也不用灰心,都是自己学习积累的过程。随着个人能力的提升,个人在上述三类项目上分配的精力比例也不断变化。好的领导也会主动去调整下属在这三类项目上的比例,帮助大家成长。2. 提升工作的效率,提高自己的professionalism如何成为一个职业的人,不少新同学在这一点上有挑战,尤其我们的教育中都没什么涉及。对于这个大话题,有两点我觉得可以优先做起来:一是要快速掌握起常用工具的高效使用方法。现在的办公软件都比较复杂,但当你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之后,你的使用效率往往会大幅提升。实习是获得这类技能的一个好途径。如果没有的话,要培养自己学习这类技能的能力,毕竟在工作中遇到这类新东西的情况也很多。第二点是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上面提到积极及时与上级沟通,也是工作习惯的一部分。很多习惯其实是个人能力的一个反映。粗略来说,有几类习惯是可以不断去优化的:让内容系统化的,比如工作文档的命名、格式、存档避免风险的,比如项目过程中与业务方及时沟通风险,沟通结论是书面确认等提高效率的,比如每天早上建立日程安排,工具的设置,邮件的管理规则,工作的流程优化等如果你已经经验比较丰富,开始带人了,可以考虑以下两点学会授权前面提到三类项目在个人精力中的占比,把一些项目或项目的部分内容分配出去,是调整精力分配的一种好方法,自己则更加聚焦在那些对组织和自己更有价值的工作内容上。分配出去不是撒手不管,你需要跟进任务的进度,毕竟你是为项目最终结果负责的人。任务分配出去也不是为了让自己更轻松。相反,在分配的初期可能自己会变得更累,因为对方并不一定完全胜任这些任务,而你需要承担起一部分培养人的工作。我就曾遇到过很多次对方不靠谱,从而导致数据分析需要复核的情况。但这类投入长期来看能降低自己在任务跟进上花的时间,我认为是值得的。在团队层面,做好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上面提到的投资视角管理个人精力,我认为在团队层面也一样适用。在此不再赘述。只是作为团队leader,懂业务和懂战略的要求会更高,否则很难对项目的价值做出判断,甚至需求都聊不清楚。如果你职位更高一些,那还有最后一点建议在组织层面,减少对有效工作时长的损耗微软第三任CEO Satya Nadella 在上任之后修改了公司的使命:to empower every person and every organization on the planet to achieve more.通过更先进的工具和更好的流程使企业效率提高,这使得各个行业竞争激烈的美国出现了很多类似于微软的成功的2B企业。在组织的小环境中,员工最大的时间损耗基本是公司内部的“摩擦”。比如在部门间沟通中大家都互相扯皮,面前答应回头反悔。比如超长的超级复杂的流程严重拖慢项目速度。比如宁愿使用自己开发的差工具和系统,也不用更有效的、长期迭代优化的外部工具等等。更高的管理者在组织中也承担了赋能的任务,通过规则、流程、文化等建设和优化减少组织内部的损耗,让大家有更多的有效工作时间。用研和科研人员都使用科学的方法论,而前者可能对投入产出的要求更加迫切,这是商业社会的本质:获得的回报与创造的价值高度相关。围绕价值创造这个话题,每个用研从业者都是一个投资者,精进的路没有尽头。本文由 @益者友多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张骞

增长时代下的用户研究

在现代营销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非互联网企业已开始认识到,为了聘请乙方市场研究公司,以提供专业服务的市场调研和用户调查,每年几百亿美元的重要性,或我花了数亿美元。在学习了乙方先进的市场研究方法工具后,他经常订购自己的研究团队,如蒙牛、伊利(乙方市场研究公司逐渐成为纯粹的研究和执法公司)我开始建立它。公司人员的性质很接近。研究专业人员自出现以来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受到质疑。最典型的是“三个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你如何与之合作?”“我们都知道这项研究带来的见解,你能告诉我们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吗?”“这项研究提供的报告非常好,但你怎么降落?”即使有“使用已死”的观点,原因是什么?、研究职业挑战的主要原因测试文章2.1专业分工的研究角色过于狭窄互联网企业研究的诞生,是在第四阶段的互联网后设计为主导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时代的到来。是:在产品设计早期,产品完成后的可用性测试,反馈收集和用户体验分析中洞察用户需求。初步研究和开发工作的责任中心用“用户体验的设计和测量”一句概括。这也适用于与UED团队相关的许多当前研究项目。有识别力的人可以看到研究的使用与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的专业工作内容之间存在匹配。这是一个基于两个细分的更细分的工作。没有大工厂的位置和位置“锦上添花”。互联网的用户研究后不是一个公司,负责人的传统市场领域,如、品牌部门,它已被细分由营销策略支持专业的基础上。企业外部营销环境宏观环境、行业现状、包括实时跟踪调查。它是互联网公司的研发是从“用户体验设计和测量”的位置不同,可以说是营销策略的支持和市场的机会点挖掘,后者过于狭窄,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很大一部分决定指向互联网公司的使用测试文章。2.2降雨不足和研究能力瓶颈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产品开发周期变短,重复率增加,传统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适应于瀑布流开发敏捷开发的脸一直是个难题。同时,国内研究是一项新的职业,大多数公司的研究团队都在5岁以下(估计为3年)。此外,根据同行业的科研团队沟通,团队成员的结构一般都是年轻人,用不到三年的这项研究经验的很大一部分工作经验,广大科研人员的反复这篇文章的继承这意味着不是由于。这是一个长期“野蛮成长”的状态,或“感觉石头过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的研究方法工具的缺乏系统的能力,而缺乏工作经验,提出战略建议,更何况,很多是通过全面、最佳匹配的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它直接导致研究人员。2.3单模操作目前,国内的研究团队将能够说大多数都采用了顺序的工作模式,即“经营方提出需求 - 研究人员,研究部门,评估需求这种工作模式的前提是研究团队将自己视为一种公共资源,是一个独立于企业的“观察者”。这种工作模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使用研究来应对需求的速度很慢。根据当前的时间表,研究部门需要根据团队成员的情况更改时间表,重新分配资源,项目负责人需要时间来沟通需求,并了解产品/业务的实际问题是的,你。而这个过程就像是冬季汽车的冷启动,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其次,研究的使用不能保证结果的质量。由于研究是相对独立的,产品/业务的介入不深,不整洁,你明白的要求,它直接影响到设计和研究成果,更多的要求有严格的群体。2.4以需求为导向而非以价值为导向基于订单的工作模式意味着研究人员只需对项目(订单)负责。总之,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只需要精美地运行项目,一份漂亮的PPT报告输出基本完成。许多公司的研究团队的绩效评价,主要基于在、年完成的项目数量(有关是否不能满足业务方面的期望和需求,而不是实际的应用程序的更多信息)。当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团队开始建立跟踪机制。然而,从实际效果的角度来看,很难获得真正的实现和持久性,并且它们中的大多数最终都会丢失。根本原因是,该研究工作还没有联系到业务团队KPI(如转换回购、收入、)和、因为没有话语资源的权利,你可以不参加促销的结果测试文章。三个、成长年龄3.1扩大研究定位和边界升级能力模型的使用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研究团队的首席,是研究小组的定位很重要,定位过于狭窄,对关税和研究机构的功能是非常单一的,没什么说。对于研究的研究范围是主要局限于产品层面,这依赖于UED研究小组的价值将是很有限的事情。在成长的时代,研究范围包括产品层、业务层、公司/战略层、可持续发展(前沿研究)的研究团队将能够真正释放值,例如,腾讯互动娱乐集团( IEG下的MUR用户研究中心)相应的研究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包括:(1)用户调查对此,基金会的研究人员,基金会的身体,是学习一些不同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需求,以及最新的高效研究方法比、国家的最先进的。最重要的是,您可以根据情景和问题学习最合适的研究方法。(2)数据分析研究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但主要关注“小数据”(研究数据)。后台有助于快速检索和验证数据,但这并不重要。生长季节的研究,数据必须能够打开和关闭大数据不只是用于验证的能力,以实现1 + 1>必须以“小数据”相结合。2效果。研究人员需要知道他们需要分析哪些大数据,构建解决问题的研究解决方案,在高水平的大小数据集成上建立价值。(3)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它主要体现在行业研究和公司(竞争)调查中。许多研究团队正在这样做,但很有礼貌地说,大多数国内研究项目都没有经过系统研究和公司(竞争)研究和培训。基本数据收集、信息集成、分析工具和弱的典型应用,其结果是,它所作的报告缺乏的深度和系统,你将不能够洞察环境和发展趋势。(4)商业思维不了解商业的研究并不能很好地利用研究,因为研究的价值是通过商业价值来实现的。商业思维是关于顶级设计和判断。例如,游戏中心曾经是在线好生意吗?由于这个问题是不同的研究者之间的不一致,因为结论和建议不同,经营思路是使用的研究能力的最高水平。除了学习相同的MBA培训课程,商业杂志的文章(推荐《,业务》)读取,最好把重点放在企业家相关的分析案例。测试文章3.2成长思维在增长的时代,研究需要进一步了解跨境学习和管理,尤其是复杂的管理。在操作环节的研究能力模型的增长模式(AARRR)是,从根本上改变研究的情况,而不是业务KPI负责该项目。示例:过去,业务方提到了请求:而不是很多用户到达交易发布订单的最后一步,有很多取消订单,甚至退款,理解为什么请使用调查来帮助。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要求。如果研究人员只根据业务需求访问取消订单、的用户,调查损失原因并发布漂亮的PPT报告,则很难创造太多价值。使用增长思维的研发旨在了解当前商业人士想要解决的问题,减少损失,改进转型,然后从长远角度设计系统诊断计划我会的。如下丢失用户的肖像(关注大小和数据组合,丢失原因)产品(前端)诊断(客户文本数据分析+可用性测试+轨迹数据分析等)后端诊断(供应链资源、成本和价格模型等)环境诊断(行业最先进的趋势、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根据诊断计划,指定的转换促销计划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前端)迭代优化建议(您需要跟踪A / B测试文章结果)关于优化后端调整的提案针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有效运营策略提出建议“成千上万的面孔”基于用户肖像标签丢失的智能营销策略3.3从“依赖”到“独立”,“相互依存”《七位高绩效人士的习俗》自推出以来,该公司在国内外已售出超过1亿份,影响了无数人。这本书提供了符合生长规律的通用方法,连续的,高度体现在综合处理个人和人际关系的有效性,因为体验独立性和依赖性,从而,非常感谢。他们互相倾斜,正在前进。利用研究定位和研究边界扩展,利用研究能力模型进行升级,并结合成长思维,这些仅仅是利用研究人员实现独立能力。同时,在观察研究组织模型的演变时,存在着“依赖”的“独立”和“相互依赖”倾向。在上述情况下,即使将增长诊断用于系统诊断和解决方案,即使与业务团队“冲突”无法实现,其价值也无法实现。那么,你如何实现“相互依赖”?首先,在独立研究和人力支持的前提下,研究人员完全被淹没,与业务线建立一对一的约束关系。当前腾讯MUR部门正在做。二,研究的负责人,以连接到特定的业务线,被集成到业务团队,你将需要参加“参与”的工作。为了真正实现了相互了解和信任,在附近工作,参加业务方面的重要会议,还包括业务团队与企业方共同生活了一顿饭,这是基础研究工作这是一个前提。同样,如果需要的话,而不是被用于研究只能进行研究工作,计划、的操作和帮助优化产品的副本,它可能有助于杂。因为每个人是一个共同成长的目标下,团队中的一员,需要适当的“跨界”。最后,采用OKR工作方法,以促进有效利用的建议的研究计划、策略,这意味着项目PM的作用的部分。当前的业务团队有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在很多情况下,好的建议不解决方案、策略,如果你遇到一个创业团队,特别是更注重短期利润,研发资源它将由项目不是总的紧急情况下占用。目前,使用的研究,你将不得不说服决策者、,以促进该项目的最后期限的重点项目的进度测试文章、。3.4创建闭合闭环但从负责人的科研队伍的角度,研究人员不能够成为一个商业人士,它可能无法给予。为了带出的价值和使用的科研队伍,有没有办法避免这样的问题。首先,当研究人员使用OKR的工作方法,以促进一些项目的业务线,专注于迭代优化的价值和项目设计后,扩展链接/策划、程序启动匹配很重要。例如:运营团队必须实现增长,通过社会分工的用户。研究人员通过将监测和竞争使用自传播主题的基础研究自我繁殖活动的跟踪进行指导理念的输入,我们策划了一些社会裂变活动与运营团队的合作。然后,研究人员做了一些行动计划概念的初步研究,了解用户的反馈,我们有一些调整计划的可行性初步核查活动规则。活动开始后,在同一时间,当运营团队和研究人员共同开展的证明数据的分析,用户群体是收集用户的建议,为持续优化,用户的提议的一部分,是为了球队好灵感我们进行了在线活动。即使扩张和创新也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其次,研究人员快速扩张和再利用的方法,而你要注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球队传福音的共享。例如:实现上述活动情况的结果后,研究人员进行的有问题的经验总结,以实现用户增长模式引起一系列社会分工,停靠其他业务与研究团队分享这个范例。研究人员可以快速重新使用的模式,就可以完成的反馈研究者和对球队的价值贡献。再次,研究人员将促进其他业务领域的成功,并迅速重现、数据的共享。作为公共部门,并获得多种业务领域,积累了各个业务领域的成功案例,但具有的优点是数据可以理解,打开各个业务领域之间的边界不能正常测试文章。例如,研究人员负责一个企业的,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乙企业做社会分工战略的实践中,有关事故的经验和数据,通过对接乙企业的研究和数据分析学习是的。我们将分享快速复制和扩展的关键业务。最后,形成了一个闭环研究,总结如下。

鲫蛆甘带

用户研究方法大全

编辑导语:在用户研究方面,用户研究对于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产品最终是服务于用户,所以用户的需求以及痛点等是最为重要的;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用户研究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一、什么是用户研究?用户研究是用户中心的设计流程中的第一步。它是一种理解用户,将他们的目标、需求与您的商业宗旨相匹配的理想方法,能够帮助企业定义产品的目标用户群。用户研究重点工作在于研究用户的痛点,包括前期用户调查 情景实验等;用户研究的目的是帮助设计师了解用户的特点、需求和行为。二、用户研究途径定量分析:是一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用数理统计的工具,分析可量化的行为数据,确定不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方法比较侧重于对数据的数量分析和统计计算。定量研究有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包括被试的抽样方法、量化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数理统计资料的收集方法等。被试的抽样方法包括: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非随机抽样;量化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统计资料的收集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定性研究:主要收集深层次的信息,定性研究主要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如,用户为什么会在某个特定场景中出现这样的行为?用户为什么会选择购买这个产品而不是其他?在定性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被试所提到的某些细小的信息直接进行深度挖掘;这样可以高效地收集到更加详细的信息,也更加接近被试者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研究者采用哪种研究方法,主要取决于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结合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点,相互补充和借鉴,才能实现具体的研究目的。三、用户研究方法1)桌面研究是不进行一手资料的实地调研和采集,而直接通过电脑、杂志、书籍、文档、互联网搜索查阅他人发布的研究结果的数据、官方发布的白皮书、媒体数据等现有二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通常也可以称之为案面研究,也有业内人士称之为“二手资料研究”方法。2)用户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面对面进行沟通的过程,通过这个让谈的过程能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意见、行为和行为方式。3)拼贴板用视觉表现形式展现产品的使用情境、目标用户群体、产品种类等,通过拼贴板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项目、定位目标群体完善视觉的设计标准,从情境中发现用户痛点。4)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5)问卷调查是指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它是人们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常用工具;调研人员借助这一工具对社会活动过程进行准确、具体的测定,并应用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量的描述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调查资料。6)焦点小组即小组(焦点)座谈(Focus Group)是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半结构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者交谈;主持人负责组织讨论,焦点小组可以用在用户研究和讨论产品的相关阶段使用,参与者应该是项目的研究对象或产品的目标用户。7)用户画像又称用户角色,作为一种勾画目标用户、联系用户诉求与设计方向的有效工具,用户画像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户画像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首先它是基于真实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另外一个是根据目标的行为观点的差异区分为不同类型,迅速组织在一起,然后把新得出的类型提炼出来,形成一个类型的用户画像。一个产品大概需要4-8种类型的用户画像。8)角色扮演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互动活动,人们通过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分享和感知经验与心得。角色扮演会让研究者体验到整个目标情境,遇到问题时候的心里活动及准备工作,遇到问题时的困惑及如果获得解决办法,如何使用产品解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后的结果;由此来来体现产品的交互形式,更加直观地了解用户可能面临的问题,判断产品是否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9)用户旅程图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描述用户使用产品或接受服务的体验情况;以可视化图形的方式展示,通过绘制用户在问题情境中的阶段、行为、痛点、需求、情感、想法,帮助研究者从问题发生的“前、中、后”全流程的视角了解用户面临的问题,深入解读用户在使用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各个阶段中体验和感受。10)故事板是一种视觉的方式讲述故事的方法,也用于陈述设计在应用情境中的使用过程。故事板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目标用户群体、产品使用情境、产品使用方式和时间。故事板,起源于动画行业。11)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该方法主要由价值工程工作小组人员在正常融洽和不受任何限制的气氛中以会议形式进行讨论、座谈,打破常规,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充分发表看法;按照说、写、画三种不同的媒介可以分为口头头脑风暴、绘画头脑风暴,根据实际场地选用合适的方式。头脑风暴的前提假设是数量成就质量,所以鼓励参与者产生大量的想法,越多越好。12)HMW,即How Might We (我们如何能够),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来明确设计目标、激发创意思考、促进协作的方法,可以结合头脑风暴一起使用;字明确了目标群体、需求、痛点之后,研究者需要洞察用户行为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13)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14)快速原型是指在产品或服务设计过程中,用较快的方式将设计理念可视化;如果是数字产品,研究者可以利用快速原型来验证交互逻辑是否正确,以及产品功能是否形成闭环,同时快速原型能够帮助研究者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沟通。15)原型测试是在快速原型建立之后用走查等方法检验原型是否符合设计理念,用来指导接下来的产品设计与优化迭代;此方案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用户在使用该产品时最真实的反馈,并在测试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四、总结用户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用户研究的流程也具有多样性。所以用户研究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情境、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流程。本文由 @忻芸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