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界这5所“死亡211”大学,慎选,那真是大把大把刷人博览会

考研界这5所“死亡211”大学,慎选,那真是大把大把刷人

考过研的人通常心里都有个这样的自我提醒:“985工程大学太难了,反正如何努力都考不上,普通院校考研又不值的,那就选个稳当些的211得了”,对,就是这样的心里,导致某些211院校实际比985还要难考,甚至,调剂的时候像是被院校拿捏住了鼻子,明明之前还好好的,突然就完全没机会了,你有没有遇到过?01、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地处沿海发达城市,是热门的211、双一流大学,还是十大最美校园之一,非常有诱惑力。其有1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并且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41名,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21名,超过人大、川大、天大等多所985高校。作为一个“区区”211来说,实力让人侧目。同样排名靠前的还有苏州大学的报考人数,常年在全国前列,20考研达到32341人。这是什么概念呢,比如中财、南航这样的热门高校,今年也都才报考1.1万人左右,很多热门985,像人大,南开是2万上下。还有大量高校报考人数远不足万人,苏大是它们的数倍之多。而另一方面,它的录取人数则没有多,20考研计划招生4500人左右(期间可能会有扩招),这就说明大部分同学做了分母。某些热门专业的实际录取分数线那是相当阴间:比如今年应用经济学专业报考206人,最后统考录取了9人;金融专硕报考444人,统考录取18人,报录比轻松达到25:1。王健法学院一直以来都是苏州大学的王牌学院,法硕非法报考人数1389人,统考录取90人,报录比16:1;新闻与传播专硕,报考人数1377人,统考录取人数71人,报录比20:1。其实别看今年报录比这么高,跟去年相比的话,苏大今年的报考热度还是有所下降的,很多专业的报考人数都没有去年多。但就算是这样,它热门专业的统考报录比还是很高。02、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它也是近几年也是报考热门院校之一,专业质量好,就业率高,吸引考生蜂拥而至,热度持续高涨。2018年报考人数超过2.2万,2019年报考人数超过2.5万。由于2020年报考数据暂未公布,下面先来看下其19考研的报录比统计——翻译硕士日语,报考人数86人,共录取13人,其中推免10人,除去推免报录比29:1;企业管理,报考人数148人,共录取101人,其中推免95人,除去推免报录比25:1;法硕非法,报考人数1358人,共录取69人,其中推免7人,除去推免报录比22:1;金融专硕,报考人数1298,共录取126,其中推免60人,除去推免报录比22:1。同时新传也是雷区专业,新闻传播学,报考人数490人,共录取75人,其中推免64人,除去推免报录比45:1;新闻与传播专硕,报考人数918人,共录取65人,其中推免50人,除去推免报录比19:1。大部分学校的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都属于冷门专业,报录比一般都是3:1左右,但是在上大,类似这样的专业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社会学,报考人数123人,共录取57人,其中推免46人,报录比12:1;社会工作,报考人数229人,共录取45人,其中推免18人,报录比9:1。通过报录比就能看得出上海大学虽然是一所211,但是大部分专业都是985难度了,相对来说是一所性价比比较低的学校,所以大家在报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哦!03、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9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数年来,报考该校的硕士研究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8考研报考18368人,19考研报考23478人,从15考研的1万余人到19考研的2.3万人,报考人数完成翻倍。其中金融专业、新传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报考人数常年都在1000人以上,平均报录比是10:1左右;会计、公共管理专业也成为热门之选,报考人数超过500人。20考研数据虽然仍没有公布,但在今年这种大环境下,难度应该是只多不少。其拟录取名单中的部分专业初试最低分,有的甚至达到了400分左右,如针灸推拿学403分、国民经济学407分、刑法学392分、法语语言文学435分、日语语言文学415分、心理学397分、财务管理403分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份,暨大临时扩招了1047个名额,总录取人数达到4607人,缓解了不少童鞋的上岸压力。近日,暨大21考研的招生人数也出来了,有4400多人,也算是挺多的了。04、郑州大学郑州大学是河南唯一的211、双一流高校,虽然没有A类学科,但B+学科与北京交大、西南交大相当,说明郑大的中坚力量还算可以。即使该校整体实力只能算是中等211水平,可奈何省内高校少,每年生源却异常多。对想要留在省内攻读研究生的童鞋来说,郑大是很多人的首选。据现有公布的数据来看,郑大从2018年起报考人数就已经超过2万人,到2019近3万人报考,到2020年报考人数达到惊人的3.3万人,估计是今年报考人数第二多的(四川大学的报考人数预计有4万+)。目前从郑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来看,实际总录取7978人,是大多数院校的好几倍。虽然整体报录比看上去没那么高,但这是在今年扩招了1200人的基础上,同时和你竞争的有很多是河南本省的学霸们,压力还是有的。郑大20考研最新的各专业报考数据暂时还未公开,可以参考下19年的报录比数据。19考研报考人数29958人,其中报考人数超过500人的相对热门的专业有(括号中为报考人数):计算机技术(619人)、建筑与土木工程(516人)、翻译专硕(621人)、法律非法学(1354人)、法律法学(999人)、公共管理(1333人)、行政管理(702人)、工商管理(2178人)、商学院金融(561人)。05、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师范类大学中实力排名前五,整体难度小于华东师范、北师大,和华中师范、华南师范在一个水平,基本上属于师范类院校难度梯队第二档,是广大文学教育类学生考研的大热门院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6个学科获得A档,5个学科获得B+,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首先说下王牌专业教育学,南师大的学科实力是A,A+级仅有华东师范和北京师范这两所。教育学学硕专业开设较多,但统考招生名额普遍较少,基本都在个位数。学科教学专业虽然各方向统考录取大多在10人左右,但专业课难度还是有的,录取平均分也高,近两年大多都在370-380分上下。师范类院校里的文学专业也很吃香,比如南师大的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近两年热度也飚高,最新一轮的学科实力评估为A-。今年的复试线基本在380分上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复试线甚至达到了400分;录取平均分方面基本都在390以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录取平均分是414分。其他的还有南师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法理学、诉讼学等多个专业均为国家一流学科,其报录比大多达20:1以上,竞争相当激烈,需要谨慎报考。话说,师范类高校由于学科门类广,专业多,地方性强,一直以来都是报考的热门,比如还有以下师范高校,人数普遍不少:华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总人数25603人;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14981人;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12159人;安徽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一志愿报考人数达10247人;江西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9639人;杭州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一志愿报考人数共计7936人。看完上面的数据,大家有没有倒吸一口凉气,这些学校,有着211的身子985的实力,在报考时候,对于考试难度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但也不要过度焦虑,虽然这些院校报考的人多,但往往都是双非的学生占比很大,名校的学霸们大都选择冲985去了。因此,大家的水平还都是比较平均的,就看谁复习得比较充分了。你还知道哪些比较难考的211大学呢?来源:整理自考研人(免责及版权声明: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地有人据

研究生白读了?这些专业是真的坑!

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十大研究生最没出路的专业”的大盘点,对不同专业的吐槽似乎是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事情:生物,化学,材料,环保,这几样是不读研没前途,读了研也是坑土木,造价,石油,采矿什么的,夕阳行业,能吃饱饭,但就是不提倡经济金融,一堆人考,什么行政管理法学,不是柜员就是人力打杂的村了有个读211会计的,毕业在家半年了,文科简直看不到希望管理类,工作没有对口的,学的东西太杂,没有直接对口的工作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看着这些提及的专业简直慌得不行我就是这个专业呀之前小白就发过网上的一个吐槽:社会学是一个奇坑的专业,所有文科专业中最无用的。工作没有对口的,考公只能报“不限”的。希望大家可以告诉自己身边的弟弟妹妹,珍爱生命,远离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人口学、民俗学。关于“社会学是否有用?是否白读?”,小白不是这个专业,没有太多发言权,不过小白百度了一下。知乎上有一个社会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说得挺中肯的:发家致富?哪个专业能够保证每一个读完的人都能发家致富,从此出人头地,走上人生巅峰???如果有,请告诉小白,在线等!不否认,有些专业的确要相对吃香,对找工作而言,有一些天然优势。但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决定一个人未来是否出人头地,是否有社会地位,是否能创造自我价值,主要决定因素不在所读专业,而在于我们自己。1学的专业有用吗?之前小白从别人那里听过一个比较优秀的人,大连理工大学的周建仁学长。他的姐姐一直在贵州支教,他大三的的时候去看望姐姐,发现村里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经常不能联系。等父母过了好几年回来的时候,孩子都认不出了……他想要为当地的发展,为留守在这里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一个契机,他发现了当地以种植甘蔗为生,手艺人把甘蔗制作成红糖。所以大四的时候没有准备考研,不顾家人反对,回到这个贫困小镇,拜访老师傅学习熬制红糖的手艺,最终把红糖的制作工程化。向父母借钱开厂,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离乡的父母纷纷返乡,让家人团聚。他说到「正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培养了他的“死磕”和“专研”精神,否则他不可能成为现在的一名90后创业者」。小白是工科,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之前上过的课,一些知识点细节早就忘得差不多(甚至一干二净),毕业之后将要从事的工作也和这7年学习的专业知识无关,并没有去做开发,成为一名程序猿。那我这些年的书就白读了?我这个专业没用?经过这些年的学习,通过各项专业课考试、完成论文这些只是一个结果,在追求这个结果的过程中,我训练了自己的基础技能,提升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了更缜密的思维。从曾经什么都懵懂的小白,到现在无论遇到什么新的事物,都能游刃有余,快速上手。这些才是我通过这个专业学到的真正受益终身的东西。永远都没有白学的知识,无用的专业,只有我们自己浪费的青春。2专业和工作不对口?这算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和补充。很多人都担心,自己的专业以后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相关的工作怎么办……上面的例子中提到的周建仁学长本科专业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与红糖制作以及开厂八竿子打不着;小白的专业是计算机,虽然很火,但小白也没有毕业去公司敲代码。我们都在另一个领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价值。哪有什么直接对口的工作呀!无论是大学本科,还是硕士研究生,学校的课程只能说把我们在某个方向带入门,入门之后是否要继续深入,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对于研究生来说,和本科生的区别除了日常课程,还有一个很具体的「专业研究方向」。我们最后围绕这个研究方向上努力2-3年,发学位论文,完成毕业论文,然后毕业。可又有几个人毕业之后找的工作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呢?因为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更加具体,所以更不可能找到完全对口工作。多少人毕业之后选择了考公务员、跨专业找工作、或者投身创业……在公司里面能够用到学校所学专业知识的10%,都已经是非常非常高了。我们花这么长的时间独自专研某一领域方向,做实验、写论文、反复修改论文,不是为了毕业找相关工作,而正是提升我们的「综合学习能力」。而这一点正是除了硕士学历外,读研能带给我们的那些不一样……3从今天起,做个不一样的人我们所学的专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对我们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吃过饭、走过路、读过的书,都会融化到我们的身体、骨骼和灵魂上。扪心自问,在学校的期间,我们每天虚度了多少时间,每天花在睡懒觉、打游戏、刷剧、刷综艺等的时间有多少?花在专业学习、自我成长上的时间有多少?“这个专业一点用没有……”“这个研究生白读了……”真的只是专业的锅吗?!网上有人在选专业这件事上给出了很中肯的建议:无论学什么专业,都不要忘了搞好自己的计算机/数学基础/金融/外语,以后会有用……

大私枭

花十多年研究垃圾的人类学家

经授权转载自:全现在(ID:quanxianzaiAPP)作者:曾梦龙受访者简介:张劼颖,1983年生,陕西西安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科学技术社会研究、环境人类学、废弃物、劳工,著有《废品生活》。她说:“垃圾是一个社会之物,我的研究是一个图景,看垃圾在我们社会生活当中和人的关系是什么?”两三年前,张劼颖发现自己长年研究的垃圾从隐性变成显性社会议题,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她觉得,很多力量推动这个变化发生,比如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垃圾制造量最多的国家,垃圾污染和处理问题日益严峻;各地反对焚烧运动兴起;上海、北京相继推广垃圾分类;纪录片《垃圾围城》《塑料王国》等传播环保信息。当然,还有她所从事的社会科学研究,希望提供给公众一种全新看待垃圾的眼光,展现垃圾的生命图景,思考垃圾和人类的关系。张劼颖最早接触垃圾研究是在2007年。当时,身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的她,和几个同学组成调查小队,进入北京六环外的城乡结合部冷水村做田野调查,研究拾荒群体。基于这些调查,她完成硕士论文《垃圾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和主体性》。硕士毕业后,她先从事一年劳工方面的社会服务,但发现有太多“认识世界”的努力尚未完成,于是放弃“改造世界”,回归学院,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读博。相比硕士期间主要关注垃圾的经济面向,博士时期则关注垃圾的政治与科技,强调垃圾的社会文化意义。张劼颖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地点是广州,她通过追踪垃圾,从而理解其污染、治理和相应的环保行动。那时,她在写字楼、居民楼观察人们如何丢弃、谈论垃圾;和废弃物设备企业家喝茶,和清洁工人、环保者聚餐,收集各个群体对垃圾的认知和理解;走访大型公共设施,在垃圾填埋场的视觉震撼和嗅觉冲击当中,重新感受垃圾;在看似高效、洁净、环保的垃圾焚烧厂,观看垃圾的意义如何被科技重新界定,“垃圾”“环保”的概念如何同时被环保者和科技争夺;走访有机垃圾堆肥设施,参加环保组织的垃圾分类项目和政府部门的研讨会议,从不同角度反思中国垃圾治理的困局。在她看来,中国的垃圾污染一方面源自于消费社会发展和高速城市化变迁,另一方面没能被历史至今的垃圾治理方案有效解决。历史上,垃圾治理体系的建立滞后于垃圾的大规模产生。被政府视为有效解决之道的垃圾焚烧技术则面临怀疑和批评,遭到居民以及环保组织的反对。在推动垃圾分类的设想上,政府与环保组织达成共识。然而,意图良好的居民垃圾分类的推进可谓困难重重。这构成垃圾治理的三重困境。因此,垃圾不是一个纯粹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每一个行动者(如政府、生产商、消费者、环保者、某种技术)合力才能解决。“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事情很难”,张劼颖说。北京六环外城乡结合部冷水村一拾荒院落2015年博士毕业后,张劼颖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5年间,除了见证垃圾成为显性社会议题,她生活最大的变化是结婚,成为母亲。某种意义上,这段时间她的学术研究进度缓慢,对于人类学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田野工作很难展开。她怀念学生时代对学术的专注和勇猛,如今工作和家庭要占用不少精力。这也是不少年轻女性学者面临的困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大家都会觉得工作之后比较受冲击,一直在排除各种干扰和影响,努力回到一个好的状态还挺难的。相对来说,女性会更艰难一些。”这时,张劼颖选择坚守阵地。“我会像打仗一样守住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不然就会完全被琐碎且繁重的家务劳动剥夺。”今年,她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胡嘉明合著的《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在大陆出版。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垃圾民族志。她们将垃圾视为一种参与社会政治关系的物质,审视它如何复杂地、有机地参与中国的转型社会,并与社会阶层的断裂、巨大的城乡经济文化差异、农民工的有限流动性纠缠在一起。“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废品生活》,将垃圾视为一种能动性的物质,了解垃圾如何生产废品从业者的群体与主体性,他们的理想与挣扎,以进一步思考在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中国,我们作为消费者和垃圾的关系、和废品从业者的关系,以及和未来的关系。”她们在书里写道。2020年7月,我们在北京见到这位年轻的人类学家,以下为全现在和她的访谈节录。张劼颖01////拾荒者和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垃圾把我们与他们连在一起。Q:在《废品生活》中,你说你并不试图寻找最大受害者,不希望把拾荒者塑造成一个最卑贱、底层、被侮辱与损害的群体,进而仅仅为了告诉读者他们有多悲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一方面,你试图呈现这个群体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更愿意告诉读者他们与我们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你也试图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群体,去分析、去批评为什么这个群体被剥夺,不公正何以发生。能不能集中讲讲拾荒者群体如何丰富与多元?他们和我们有着怎样的相关性?我们该如何从社会结构角度理解他们?张:首先,他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很惨的底层,也是一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有人干得好,有人干得不好,干得好需要技巧、能力、聪明、努力。然后,和其他城乡移民或者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收入并不少。你进去会发现,不管是年龄、性别、背景,拾荒者都很不一样,但是为什么我非要讲他们的丰富和多元呢?我抛给大家一个更复杂的故事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如果只是把他们描绘得很惨很可怜,你看到之后很受触动,但这种故事像消费品一样,消费完了就完了,之后能怎么样呢?而客观或者平视呈现他们有一种揭示的力量,这种揭示的力量会让你意识到他们和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比如对自由的追求、对教育的重视、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一方面不想承受打工那种规训,想给自己争取更多自由;一方面却又像机器上面的零件,必须一直运转,才能够谋求生计。像所有特别重视教育的中国父母,认为下一代受的教育好了就有希望。我现在所有奋斗都是为了孩子上更好的学,还要给孩子买房子。另外,你还能看到我们和他们是有联系的,你扔的垃圾把你们连起来。如果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那大家处在生态系统不同位置上面,而他们是在帮助城市做垃圾分类。从社会结构角度,他们是从农村到城市来找生计,叫农民工或城乡移民,也可以叫散工,或者非正式经济里的非正式就业。他们看起来像是自我雇佣,在城乡之间、夹缝中灰色的非正式经济中找到谋生领域,等于自己开拓空间,创造谋生方式。毫无疑问,他们受的不公正,首先是一种刻板印象、歧视和污名化,因为跟垃圾打交道,人们会躲避他们,觉得脏、危险。另一方面,表面上他们是自己的老板,但实际上他们是非常辛苦的劳动者。他们通过分拣和积累的劳动,才把零价值的垃圾变成有价值的生产原料。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付出大量劳动,没有任何保障、权利,是产业链里非常分散和最底层的工人。像他们来北京这么多年,所有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跟他们都没什么关系,也很少会去别的地方,就躲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边,很真空的位置。Q:你说:“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不断经历空间改造、功能重组、产业升级与正规化,随之而来的是低端人口出局、废品行业紧缩。与此同时,伴随着垃圾分类的高歌猛进,垃圾议题也日渐显著。”而且最近这段时间,新冠疫情估计对他们雪上加霜。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些年的变化对拾荒者和废品行业有很多不利影响。你怎么看?张:因为我没有做调查,所以没有基于研究的结论,只能说一点感觉。一方面,放在历史里看,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合法性,所以当一个城市有什么变化的时候,可能就会被赶走。但是,他们挺有韧性,因为是非正式经济,很善于在夹缝中找到机会,又会不断回来,很难讲他们是不是能被成功赶走。这些年确实是对废品行业的冲击一轮接着一轮,包括每次环境整治会拿他们说事,说这是脏乱差,影响环境,包括会建一些更正式的公司和产业园来取代零散、非正式的废品回收。另外,现在推动垃圾分类,有一些大城市会觉得让一些正式公司或者技术进来,是不是比他们做得效果好一点?过程中可能会更干净,更好控制、管理。但是这种意愿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实现。北京可能更多是行政力量对于城市规划和市容市貌的管理,其他地方有产业更新升级,从非正式化到正规化的趋势。所有这些都会对他们造成冲击,但是长远来看,我觉得他们是不是真的能被赶走都很难说,我不是说他们没有问题,比如他们确实在回收当中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他们肯定不是为了环保才做这个事情,就是为了挣钱。但是,另一方面,他们有一些优势很难被取代,比如高度流动性和灵活性。一个正式公司或者看起来高大上的智能技术想要做到他们那种程度很难,比如有效率地收集、分拣、拆分、辨别。他们这套太高效灵活,目前我没有看到正式系统或者技术有能力取代他们。02////垃圾是一个系统问题,但也不能低估每个人的能动性。Q:十多年来,你做的研究试图给大众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垃圾的眼光,讲述一个完整的关于“物的社会生命”的故事。在讲述垃圾的故事之前,我想问一个基本问题,中国的垃圾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张:我们的垃圾治理有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滞后性,一个问题暴露之后,我们后面才会出一些方案解决,比如禁止那种白色塑料发泡饭盒,禁塑令,垃圾围城,外卖、快递、共享单车的垃圾问题。如果不够前瞻,总是滞后。这是垃圾本身性质使然。其次是高速城市化。垃圾是城市排泄物,你总想把它排到外面,但是没有绝对的外面。以前的郊区很快变成城市,以前那个地方扔的垃圾或者规划的垃圾处理设施很快变成问题。人们不愿意垃圾集中中转中心和处理设施在自己家周围,所以国家想用焚烧方案,觉得可以高效环保地解决问题,可是会被居民反对。还有一个难题是垃圾分类推不动。垃圾分类的意愿非常良好,说了很多年,不同地方也不停地说,可是实际上推动效果怎么样?你看北京已经一段时间,大家做得怎么样?这是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污染每天都在发生,我不能说严重到什么程度,但我会说有这么多问题存在,而且这些难题今天依然存在。Q:你强调垃圾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这个系统可以分为两段,一段是成为垃圾前“物”的故事,包括日常生产和消费系统;另一段是成为垃圾后“物”的故事,包括城市的垃圾分运和处理系统。我们先谈前一段,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可以反思?张:对,我认为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前端问题。比如生产会有设计,电子产品预期寿命是一年还是三年,预期你是坏了之后可以拿回来换或修,还是预期你一年之后扔掉变成垃圾,再去买新的。它会用五六层包装,还是简化包装。它会设计很容易分解、拆分,方便垃圾分类,还是会让这个东西很复杂,很难分解。这是垃圾之前的问题,但事实上就是这些之前的问题才让垃圾变成问题,有一部分是生产者的责任。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仅说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环保宣传教育有一个问题是把系统性的问题个人化。这样的话,大家一开始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很快发现不能做很多时,就变得很沮丧,会觉得算了吧,我也搞不定,那就烂到底吧!另一方面,你不能低估每个人的能动性,消费者能动性是真实力量,假如我们每个人都不去买一种东西,比如包装太复杂,那生产商一定会想办法减少包装。Q:后一段是你主要做的研究,也分析过中国垃圾治理的三重困境,包括滞后于社会经济变迁的无害化处理工程、遭遇全国性抗争的垃圾焚烧计划以及难以推动的垃圾分类运动。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讲,你觉得中国的垃圾治理做得怎么样?张:垃圾治理是个全球性问题,大部分做得不好,做得好的国家各有各的好。那些做得好的国家其实有点特异性,有很多历史渊源,挺难直接效仿。比如日本做得不错,这跟日本一直以来非常在意环境有关。他们从小受环保教育,讲自己的资源很少,一定要珍惜资源。还有一点,日本妇女的就业率比中国要低,全职家庭主妇在承担这样的劳动。因为垃圾分类比较麻烦费力,尤其如果垃圾分类做得足够精致,要定时定点收运。再比如中国虽然在消费者这里垃圾分类做得不好,但是我们有挺发达的非正式废品回收,导致废品回收的比率也不低。本来就有一个挺高的回收率,所以再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就会有点困难。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因为环境成本低,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当中地位又比较低。一方面,这些国家会成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接受发达国家的垃圾;另一方面,很多人要从垃圾中谋求生计,有大量以废品为生的群体。美国是高浪费的国家,但欧洲做得好的国家也不多。被400多个垃圾场包围的北京Q:最近两年,上海和北京相继在搞垃圾分类运动,再往前,你也做过研究的广州也推动过垃圾分类。你觉得为什么推不动?张:简单说,一个难在于垃圾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指望个体行动者改变是很难的。我们每个人是在一个系统当中,比如你看广州的垃圾分类,要求你拿到一盆花的时候,植物、泥土、盆,你要分成三样。我们被提供的商品和生活模式已经是这样,个人能做的就会变得很少,或者要做会很麻烦。有一些楷模能做到,但不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到,尤其有些生活非常辛苦,非常少时间精力的人,对他们来说更难。还有一个难,难在它是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关起门来家庭里的私人行动。今天市政出一个政策,是不是就能让每一个人在家庭私领域内改变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而且这是一个习惯,是让你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相对麻烦和复杂,就是会很难。这里边又有社会大众地接受、理解、认知,如果没有认知基础,大家没有形成共识,认为这个东西很必要,值得我花这些麻烦来做,也就会不太愿意配合。Q:你曾研究过广州番禺2008年到2011年的邻避抗争,在相关论文结尾提了很多问题,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运动组织化、议题主流化之后,反焚行动是否还能有效地作用于环境治理?是否类似有些学者所论断的那样,被国家纳入治理系统,丧失了一种制衡的“战斗力”?现在过了几年,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观察或者想法吗?张:你要直接去看邻避运动,它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运动,因为它只是说不要建在我家附近,但它会建到别人家附近,最后变成谁更有权力、资源、能力把这个东西赶走,没有权力或者资源的社区接受这个东西,所以邻避只是维权行动,但也不是没有意义。长远来看,他们更多作用在于增加议题的可见性,让政府看到垃圾是个很麻烦、很让人头疼的事情,放在谁那儿,谁都不愿意。对于政府来说,会更积极治理。包括这群人本身,一些人维权结束就跟我没有关系,也有一些人会继续想说是不是有更好办法推动大家用更环保方式处理垃圾?有一些核心的人成立NGO,成立NGO之后,包括推垃圾分类和减量,垃圾的资源化、更无害化处理,但不是以前那种抗议行动模式,变成推动市民环保。Q:还有一个是反思运动的局限性。你说:“反焚者们试图采用环保主义来作为行动的进路,宣称追求更为普遍的环境福祉,组织成立后还声援垃圾管理危机背景下的清洁工人和农民,试图把他们利益和尊严纳入垃圾治理蓝图。这些后续的行动努力是否/多大程度上能推进垃圾治理的环境友善和环境正义,还有待持续的观察。” 现在过了几年,你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张:他们确实参与并推进了环境治理,把更友善的垃圾治理的观念带给政府和市民,影响了一些人和政策。但是对现实的改变,这个事情太难了,几个NGO的力量太有限,不太可能一下就带来很大改变,只能循序渐进推动,从星星点点开始。中国有一个零废弃联盟,零废弃联盟就是有不同NGO和个人组成,真的活跃在废弃物议题上的有那么几个,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上海、芜湖。垃圾焚烧厂激起“邻避运动”03////人类学正发生重视物的趋向,关注人与非人之物的关系。全:你做的研究的一大视角启示是借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建构垃圾为中心的故事,讲述垃圾与政治、经济和身份认同的关系。你还说,现在人文社科学界越来越重视物和物质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物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情感、实践,甚至参与建构知识,重构社会关系。能不能讲讲如今人文社科学界为什么会发生重视“物”的趋向?张:我可能之前说得有点大,这个本体论转向是一个新的趋势,国外人类学稍微明显一点,国内只是在提,还是相对前沿一些。这个本体论转向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以往觉得有主体和客体,人是主体,其他自然万物(如植物、动物、细菌、病毒)是客体,好像人跟它是主客体二元。转向就是说那些东西有能动性,我们不应该用主体和客体来理解这件事,它们也能施加改变和影响。就像一个新冠病毒把我们整成什么样,或者一个技术出来之后,并不是按照你想象的方式去发展、应用、传播,它会有一些意外后果。以前我们想象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宰,人是万物的中心,人站在最高点可以控制和俯瞰所有事情。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大自然会反攻。一些看起来没有生命的东西,或者说一些不能像人一样有思维去言说的东西,人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它会对人施加一些影响。说起来这个思想并不复杂,但是它对针对之前的研究范式来提的。以前的分析只分析人,新的视角不是只看人,会分析人、环境、物质、空间、设施、技术,我们会认为那些东西可能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力,分析所有这些东西的关联。不再认为“社会”和“自然”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生产。现在一些比较新的人类学叫多物种民族志,可能讲人和动物、植物的关系。Q:人大的赵益民老师对这个视角有一些批评,他说:“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限度:在一个不允许(或者说轻视)国家、权力和资本在场的制度分析框架里,我们最终收获的是一个崭新的分析视角、范畴和可能性,还是一个与现实渐行渐远因而缺乏解释力的扁平本体论?”你怎么看?张:赵益民的批评我很同意,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在研究当中会对不平等政治经济关系特别敏感的人。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国家、资本和个人都是一个行动者,好像权力关系就抽空了。明明国家、资本那么有影响力,一个细菌或个体没有那么大影响力,你却说它们都是网络上的行动者,都在施加影响力,把这个扁平化了,不去看现实社会当中的不平等,也不去看这种权力分布不均衡。这是很多人对行动者网络理论和新物质主义本体论转向的批评。但是,对我来说,做任何研究都需要一个理论视角,这个理论视角就像一把刀一样帮你把现实切开,但是每一个视角既然是一个视角,就一定有看得见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这是个技术问题。但是,一定要知道它的缺陷,或者说它在打开什么的时候,同时遮蔽什么,每种理论视角都是这样。多物种民族志代表作之一《末日松茸》Q:除了细菌、病毒、垃圾,能不能再讲讲多物种民族志的相关研究?张:还有研究松茸。因为松茸是一种奢侈消费,而且它会影响其他国家,连接不同族群。还有去看森林和人、人和虫的关系。我一个朋友,美国学者Amy Zhang也研究垃圾处理,她会去看一种吃厨余的虫子黑水虻。厨余垃圾的处理是一个麻烦的问题,垃圾分类分完以后,那些厨余怎么处理?堆肥还是沼气?还是其它技术方案?她的文章里说,中国传统有人和虫共生的历史,如养蚕、斗蛐蛐,但随着现代化、都市化,还有灭四害运动,我们逐渐把和我们共生的虫驱逐出生活之外,但是现在养黑水虻吃厨余的技术,她觉得是一种非常本土的方式解决本土问题。我很佩服她的研究,但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商榷。我不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虫是有害有益之分的观念,而且中国古代也有对虫的驱逐,比如焚香烧艾草,皇帝举行大规模仪式祭天来驱除蝗灾。你不能理想化说传统中国都是跟虫共生,特别好,到了现代中国,都把虫赶走,不是这么截然二分。但是,她整个思路很妙,提供了一个例子,解释了国外学者怎么研究技术和社会生活、人和非人之物之间的关系。Q:你一直关注环境和技术的互动,并且说“环境政治实际上就是环境知识的政治”。为什么?相比其他因素,“知识”在环境争议中扮演什么角色?张:因为你怎么样处理环境,其实是基于你怎么样理解它。你是把它理解成需要征服、可以取得资源的对象,还是把它理解成你很敬畏,你处在里面。这些是不同环境知识,基于这种理解所建立的一整套知识和逻辑,你才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而且这种知识之间互相争夺,胜出的那种知识会变成主流。比如垃圾就是一个例子。你是把它当作完全的废物,还是可以使用的资源,就决定你怎么样建立处理系统,分类还是不分类;不同技术之间的争夺,填满还是焚烧。每一种环境治理方案都有利有弊,都有输家、赢家。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是环境政治、环境公平的问题。现在中国你会看到两股力量,一个是垃圾分类在推,但不管你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它正在发生。还有一个胜出的环境技术是垃圾焚烧,带来上亿、上百亿的项目,改变景观、格局和经济,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广东省2010年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现状项目布局图全:你曾从事一年劳工方面的社会服务,但后来发现有太多“认识世界”的努力尚未完成,于是放弃“改造世界”,回归学院。那你现在怎么看研究者和行动者两种身份,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之间的张力?张:对于很多年轻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张力一直存在,对现实关怀的焦虑、疑惑和沮丧或多或少都会有。有人会反思,我做研究,究竟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益处或者改变?有人会担心,论文是不是发完就完了,只是小圈子自话自说?现在甚至连同行都不会看彼此的文章,只是知道别人在哪儿发了一篇什么,但也不一定会读。它就是绩效,你得活下去。那么,这个研究对社会有什么用?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拷问自己。我也会听到同事说,觉得“很没意思,想要做一点实事”。最终大家都是在这种张力中找到一个自洽的答案,一个合适的位置,即使是最后回归纯粹研究的人。我也是在这种折腾中转来转去,从最开始很冲动,想直接改变世界,可是真的去做行动又会发现有好多具体问题很复杂,特别容易怀疑一个简单的立场或者方案是不是站得住脚,觉得太多问题先要搞清楚。每个人天性不同,我比一般做学术研究的人多一点行动力,但是比起做行动的人,又会退后一步,反思很多。这问题没有对错,每个人可能都会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平衡。我的所长可能还是退回一步去解释、反思,不是站在前面行动。我也比较软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田野调查时的张劼颖,看拾荒者打牌。

摩味

2020全球最佳金融硕士排名出炉,法国包揽Top5,美国仅MIT进Top10

作为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项目之一,金融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白月光。前几天,全球著名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备受瞩目的2020年全球金融硕士(MIF)排名。由于是全球金融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金融时报》每年所发布的金融硕士排行榜都备受全球学术界及企业界关注。所有参与FT商学院的排名的商学院必须1、获得AACBS认证或者Equis认证;2、必须开设4年以上的课程;3、首届毕业生必须已毕业3年以上。这个排名分为两类:需要工作经验(Post-experience)及无需工作经验(Pre-experience)。参与无经验金融硕士排名的共79所学校,参与有经验金融硕士排名的共5所。该榜单评估维度极为全面,包括毕业生职业发展、学校情况、国际化经历和学术研究以及附加项等4个大类的20项指标。需要工作经验需要工作经验榜单中,上榜的3所院校里伦敦商学院占据了榜首,贾奇商学院紧随其后,毕业三年后的校友平均薪资都超过了130,000美元。无需工作经验Top10院校名单在前十名的院校中,法国包揽了前5名,瑞士上榜1所,意大1所,英国2所,美国1所。第一名由巴黎高等商学院HEC再次获得,HEC的金融硕士课程自2017年以来一直蝉联榜首,HEC的毕业生起薪最高,毕业三年薪水增幅比也是最高,所以HEC被誉为是金融学子职业发展的最佳选择。英国方面两所院校入围前10,帝国理工大学商学院和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分别位列第9和第10名,其中牛津大学上升2名挤进前10。值得注意的是,在QS商学院学科排名中一直都强势占据前三的MIT斯隆商学院在此次排名中下降至第八位,为历史最低排位。2020年全球金融硕士(MIF)排名整体榜单在上榜的55所世界大学商学院中,有13所来自英国(上榜学校最多的国家)、8所来自美国、6所来自法国、4所来自中国。英国高校方面,帝国理工学院力压牛津成为全球第9,英国第1;牛津大学紧随其后,位列第10;华威大学位列第11;爱丁堡大学商学院被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反超,亨利商学院上升5名进步很大排在爱丁堡大学商学院前面;巴斯大学管理学院直接就是坐火箭似的从第54名跳到第39名。其他入围榜单的还有伦敦大学学院卡斯商学院(24)、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43)、杜伦大学商学院(49)、埃克塞特大学商学院(51)、思克莱德大学商学院(52)、诺丁汉大学商学院(55)、格拉斯哥大学亚当斯密商学院(55)。真可谓是“学金融,来英国!”这种广受认可的说法真的是实至名归啊!帝国理工大学官方网站还直接第一时间报道了其金融硕士综合排名英国第一的消息!大家更关心的可能是毕业后的薪资水平。根据这份榜单,毕业三年后平均年薪超过6万美元(约42万人民币)的英国商学院有牛津赛德、帝国理工、华威WBS、伦敦大学城市学院Cass、爱丁堡(雷丁的亨利商学院就差一点)(指标较多,表格较大,需放大查看)中国高校方面,3所院校进入Top20。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蝉联亚洲第一,但是之前前十的位置被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替代,位列全球第13位,打破了连续5年飞跃的神话;清华大学位列第15位,其中毕业生平均薪资仅次于HEC,排名第二,达146,562美元。;北大光华学院排名第17;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在所有商学院中上升最快,前进了19名,位列第30名。排名参考标准其多达17项的评价指标,从2个关键领域来全方位评估一个金融硕士项目的综合实力。一是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共关联7项指标,占比约58%,其中包含校友平均工资权重20%,薪水增长10%,金钱价值、雇佣情况等,数据来自于对各项目毕业3年后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二是商学院及其金融课程的综合实力,关联10项指标,权重占比42%,包含国际师生占比,女性师生占比以及课程体验等,数据则来自于针对商学院的问卷调查。Top3英国商学院介绍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帝国理工大学商学院是一所教学与研究水平一流的商学院,在整个英国乃至世界上都很有名望。开设的课程具有广泛性,挑战性,为学生将来职业提供了选择性,也为社会上的公私企业培养了无数优秀的管理人才,一直与国内外的知名企业,机构保持良好的工作联系。帝国理工商学院共设置三个院系,分别是金融系、创新与创业系和管理系,每个院系下面设有多个专业,涵盖了会计、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等各个领域。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和实习机会,而且就业情况较好。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建立时间只有20来年,但是背靠牛津大学800年的悠久历史和学科特长,这个年轻的商学院将教学与研究重点放在了“创业”上,为学员提供的创业技巧和人脉支持,每年推出上百个与创业相关的管理实践活动,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商学院。 只有20来年历史的赛德商学院,已经与牛津大学其他历史悠久的学院建立了教学研究上的密切关系。因此,该商学院的学生不但有机会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业管理者,还可以与牛津大学人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法律、政治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接触。华威商学院华威商学院,简称WBS,是英国顶尖高等学府华威大学旗下的商学院 ,也是英国首家获得EQUIS、AMBA和AACSB三重认证的商学院。作为一所年轻但实力强劲且表现卓越的国际化教研机构,WBS被誉为英国最顶尖的商学院之一 。华威商学院开设的一系列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在各大主流排行榜中均高居英国前3甲,如:会计与金融、纯金融、商务研究、商业分析、市场营销战略以及管理学等。华威商学院是世界九大投资银行与其他顶级企业的“Target school”,每年为管理咨询与金融投资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金融硕士是大家最常申请的专业之一,而《金融时报》的2020全球金融硕士排名只是其中一个参考指标。无论是这次的FT排名,还是说更综合的QS排名,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到教学、专业、毕业之后的认可度,还是实实在在的“钱途”,欧洲院校的实力都不容小觑,中国内地的教育也在飞速发展。不过蒙圈儿还是建议大家,排名只是参考,大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个人成绩、实习背景、外语能力、地理位置、职业发展前景、校友网络及国内认可度等等因素去进行学校筛选。理性看待排名,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内容来源:Financial Times网站

荡荡默默

让研究生喊“爸爸”的教授,又招生了

坠亡研究生陶崇园的导师王攀,再度出现在争议的漩涡中。近日,武汉理工大学官网公示了2020年通过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核的教师名单,王攀也在内。我们还记得,2018年3月26日,王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陶崇园,因不堪忍受长期“精神摧残”而最终坠亡。事发后陶崇园与王攀的聊天记录和往来邮件显示,王攀曾多次要求陶崇园喊他“爸爸”。但是时隔不到三年,王攀又能招学生了?争议声起后,11月27日,武汉大学理工学院作出《情况通报》,决定该教师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不予通过。武汉理工大学回应“坠亡研究生导师王攀恢复招研资格”:不予通过这事暂且不论。之前,教育刚发布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规定了数项针对导师的行为规范。点击图片可查看《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准则是参照,现今的高校师生关系好似掉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非常规、甚至突破人伦道德底线的案例时有发生。陶崇园坠亡的事件,只是走向极端的“太仓一粟”。“我真的有这么差吗”2-3年的研究生课程中,导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阶段导师负责的学生数量有限,相比本科“一对多”的情况,研究生课程更多是一 一对应的关系。掌握了研究生们学业“生杀大权”的导师,除了遵循传道授业职能,还是“老板”“上级”“领导”。浏览一圈豆瓣、微博的研究生相关话题,不乏求助帖文,内容饱含与导师的种种冲突。“老师只说了格式问题,没有仔细看过内容,就全盘否定了我的论文。”“被导师抱怨又笨又懒,甚至陷入自我怀疑:我真的有这么差吗?”“导师安排的任务,会严重干涉到我的研究时间安排,但又不能拒绝。”“情绪PUA。”豆瓣帖子截图学生遭遇的困境五花八门,但没人敢真的说个“不”,苦水都是自己吞下去。“胳膊拧不过大腿,怕影响到毕业”。他们展露出一个显著的共性:再三确认能否保证不透露院校和名称信息。“是匿名的对吧?”这是被访同学问我最多的一句话。这样的压抑与沉默是研究生师生关系出现问题后,学生的普遍应对方式。但它也终有压抑不住的那一天。2018年12月同济大学研究生陆经纬坠楼身亡,就是悲剧性事件。陆经纬全年无休为导师工作,导致她患病休克,但这并没有感动她的导师。据学生家属说,导师曾经威胁如果不完成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就不给她毕业的资格。微博截图2019年,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谭某在实验室自焚,同样由导师对他三年来的谩骂和无法负荷的额外工作量所致。生命终结是残酷的结局,屡屡被曝的此类案例以撕裂的面貌揭开了学术圈隐藏的伤疤。老师也有话说在高等教育界,层叠的学术圈金字塔,可不是单由导师搭建起来的,它离不开导师对门下研究生资源的巧妙利用。名目则是借着那套传统的伦理观,导师王攀,就自诩对学生陶崇园有“一日之师,终生为父”的恩德。云南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覃延佳认为:“导师误解了自身角色所具有的权力,对指导教师职责范围的限度理解有误,利用身份优势强制学生加入其各项工作中。”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剧照对导师进行道德谴责恐怕于事无补。因为老师们也有苦处要抱怨。就职于江苏某高校的李老师对我说,学校考核结果关乎招生资格和数量,老师们不堪重负。所以他觉得部分导师在指导学生时的疲态,情有可原。而且有些学生达不到要求,导师迫不得已直接亲自上手代为完成,他笑称这是“老师给学生打工。” 按照太原理工大学一名学者的说法,一些学生在学术上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因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复杂难辨的,难以单纯归咎一方。无心向学的态度只是一方面,覃教授看到,“很多学生为了更好的发展,也在违心讨好教师。例如部分学生在考学自荐的时候,就表达自己可以帮导师处理财务报账、搜集科研材料等工作。” 这正如某位网友总结的,这是他们“逆来顺受的尊师重道”。客观生态现象的逼迫下而不得已做出的选择,透露着师生之间难舍难分、互惠互利又不对等的关系。指导与升学、资格晋升相互捆绑,纠葛背后是众人皆知、暗自服从的逻辑。被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的权力结构所“庇护”的高校教育环境,又哪来的绝对平等,这是社会深层结构所致。老师们既是行政管理权威的承受者,又是复杂人情世故的参与者。他们卷在其中,对学生好与坏,凭的不过是自己的良心。电影《死亡诗社》剧照《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出台,积极面向是倒逼各界重新审视师生关系。但我们也不敢乐观指望着一纸行政规范就能改善整个环境。毕竟,“你是能禁止导师接项目,还是禁止导师发脾气呢?”守则只是一方面,问题的解决,还亟待高校学术环境的改善和追责体制的落实。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自杀身亡,最后校方仅决定停止导师徐某某研究生招生资格2年。研究生以生命为代价的案例不在少数,舆论的重点往往是谴责导师,但在覃教授看来,舆论的盲目反而起了反作用。“舆论导向只爆结果,不分析原因与对策的倾向,导致这种状况非但没有得到大幅度环节,更因为各种科研项目与科研业绩考核的影响而日益加剧。”抛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道德素养,承载双方关系的根本,始终还是学术与制度环境,毕竟,死水里养不出活鱼。作者 | 浦潇编辑 | 董可馨排版 | 翁 杰

遂行不辍

能活83岁,36岁读硕士其实并不晚!听一个社工师谈生命与幸福

作者:周云骞,秉持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理念的社工师。考拉读书会发起人,我将余生献给中国的心理社工、心理治疗事业。算命的说我能活83岁,塔罗占星师也说是83岁。这算巧合,还是算统计学里说的信度。姑且就活那么多吧。比起古人平均40岁来说,83岁算是活了两辈子了!不能指望人人都像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那样,稀里糊涂就活了112岁,几辈子苦修善行的人才能活那么多。如果生命只剩下47年时间,我应该如何度过?如果以60岁为老年的临界值,把47年光阴做一个划分,前24年是中年时期,后23年是老年时期。我对自己说:中年时期是用青年的心态去度过,中心任务是汲取、关怀和奉献。老年时期用中年的心态去度过,中心任务是总结、启迪、完善。如果我能活83岁,36岁读硕士其实并不晚!唯独遗憾的是,36岁读研究生,即使获得了硕士学位,也享受不了深圳廉租房,因为年龄超了,深圳的要求是31岁。我很后悔,年轻时的自己只知道拼命闯荡,不爱读书,还对书呆子还百般嘲笑。直到自己撞得头破血流才知道自己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年龄。读研不轻松,主要是没有长假了。不能想睡就睡,想去哪就去哪,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时不时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要上课,要实习,一年都回不了几次家。因为毕业后,要去医院做精神卫生社工,做老年和重症患者临终关怀。去帮助别人家的父母和孩子恢复健康,给特困的个人和家庭做心理治疗。放弃MBA读社工硕士拿5000死工资为何呢?有人问我,为什么非要找这样一个冷门的专业来报?为什么不去考MBA?以我以前在500强公司工作的经验以及在阿里巴巴做讲师的经历,完全可以找一个比社工更好的工作,抑郁康复以后,其实创业的基本功还在,完全是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什么一定要拿着5000块的死工资,做一辈子社工?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有想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崇高。抑郁了就学了心理学,学了心理学就想考个硕士证明一下自己。也不知道社工是那么崇高的职业,因为以前很少听到。我不想离开深圳,这个城市有我喜欢的朋友,深圳就一所有研究生的大学,可惜没有心理学专硕,学术心理学我的英语又不好,竞争不过应届生。但是我有实践本领,以及抑郁期间的啃下的心理学知识。我只好用我的扎实的心理学基本功有点“委屈”考了一个不太费脑,但是特别消耗情感的社会工作硕士,同属心理与社会学院,相同的老师教,只是职业方向有所不同,社工更加利他主义,更无私,工作也更琐碎,工资也更低。考完以后,彻底改变了我的价值体系。我的哲学和艺术思维瞬间被激活了。我发现了我有治愈他人的能力。特别适合做一个心理社工,即使这个专业是非常冷门,我也不在乎。在中国是冷门,国外不是。我这个人就是喜欢挑冷门,以后做生意也是这样,冷门就是蓝海,蓝海里出机会。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这个领域好好耕耘,其实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国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缺了社工不行,社工能为国家做很多事。为什么说“没社工真不行了!"有人说:社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职位高低。难道其他行业就不是为国家做贡献?我认同这个说法。但是社工这个职业特殊,国外发展了近百年,我国才几年。很多耳熟能详的城市竟然一个专业社工都没有。国家到了没它真不行的程度,因为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了。国家的养老金缺口开始出现,70后80后的养老压力逐渐增大了,还有就是精神病年轻化了。就拿今日头条里来说,88%的读者都是30岁以下的,但是有10%左右的年轻人,患上或曾经患过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等精神疾病。一旦年轻人逼疯了,老人怎么办?所以,中国需要大量社工,需要社区照顾,可是社工的基础薄弱,高级人才匮乏,上层都没有搞懂社工究竟是什么,所以也就很难给出高工资。社工不是义工,也不是拿工资的雷锋一开始我和各位一样,认为社工就是志愿者,就是帮助居委会大妈做好事,顺便领一份可以糊口的薪水。读了社工,我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运用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音乐治疗、精神医学、超个人心理学等等学科,为感受困难的人士,尤其是社会边缘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用专业的知识为广大的人民谋福祉。我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因为特别吻合自己的性格。因为不想离开深圳,没更好的院校,也没别的硕士可考,委屈考考玩玩,不料考上了。而深圳社工正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歪打正着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可以一辈子去做的事业。我以为读了硕士至少可以领一份糊口的薪水。后来看到学长们纷纷转行,我才知道这份薪水在深圳连糊口都很困难!留下来做社工的,很多都是本地人,不缺钱的!也有家境不富裕,省吃俭用,坚持五六年混到七八千甚至万把块的最高工资的。社工的最高工资,也不过是深圳几个普通行业的平均工资而已了。一个社工师谈生命与幸福我将要把最多的爱给别人,却可能会忽视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60多岁的人了。我对父母有愧疚!父母的身体和我的学业、幸福,其实是一种对赌关系。我能活83岁,放在一生里看,36岁读硕士其实并不晚!但是我父母老了。侥幸的话,我顺利毕业,如果父母出现三长两短,我就只能中断学业。今天一个学医的朋友说我好几年没有带父母去做体检了,这句话,的确刺激到了我压抑的焦虑。学业、职业、在学院里遇到像自己的人并且和他们一起工作是幸福。陪伴一个人获得他的理解认可两个人能获得好的结果是幸福。三五年追逐梦想父母安然无恙是幸福。以后做慈善工作,有机会领养一个孩子是幸福。写千万字心理和社会的文章,和几十万粉丝分享喜怒哀乐是幸福。帮助被忽视的孩子和不受待见的父母重获快乐健康是幸福。老家被拆迁后失去邻里关系,能有实力把父母接到深圳安度晚年是幸福。父母,深爱的人,一份喜欢的工作,和我性格相似的同事,忠实铁杆粉丝,一个都不能少。我爱你们,你们都是我蜕变重生的意义,是我好好活的理由。就像许三多说的: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相关链接:为什么说未来中国30年是社会工作的30年?社会工作者是做什么的?《一个“心理学者”脑海中的未来中国30年:“爱的事业”大有可为!》心理社工严重匮乏!社工硕士毕业月薪才5000,你愿意来做社工吗?在香港,社工是起薪3万的高薪职业,在大陆做社工却养不活自己!这个新兴职业未来将影响每个中国人,它有个很俗气的名字——社工深圳社工平均工资要涨到10647元?希望很美好,现实较骨感如何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香港、内地的社工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两居室

专业深析|史上最全!英国G5大学人类学专业解析

史上最全,没有之一!G5大学人类学专业解析文 / 仲濠总况对于社会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往往会选择人类学的专业。而英国的G5大学可以说是现代人类学的发源地之一,其中牛津,剑桥,伦敦三座城市被誉为英国社会人类学传统的“金三角”。现代人类学基本可以分为英美两大传统,英国由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确立,称为社会人类学,经典的研究领域为宗教,政治,经济和亲属关系,美国由Frank Baos教授创立,称之为文化人类学,但他确立了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包含四个领域,即文化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与语言人类学。英美大多数高校的人类学专业聚焦于社会,文化人类学领域,当然也有一些高校也包含体质人类学或者生物人类学取向。英国的人类学硕士专业的背景要求比较宽泛,政治,历史,社会学,媒体研究等人文社科背景的同学都可以申请该专业,当然这也与人类学以民族志的方法对当代各种文化语境的关怀有关。那么G5大学作为人类学研究的桥头堡,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人类学专业,以及各自的研究传统和优势、要求又是如何,本文将提供一个综述性的介绍。英国的G5大学即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5所英国G5超级精英大学中,除了帝国理工偏向理工科专业因此没有设置人类学专业以外,其他四所大学均是人类学专业世界排名前茅的名校。牛津和剑桥在最近几年的QS人类学专业排名中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第二的位置,几乎平分秋色,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作为传统人文社科,人类学排名最高排名第四,最近的2020年排名为第八,伦敦大学学院作为专业细分最多的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十分强盛,在最新的专业排名上升到第四。QS2020人类学排名链接如下: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university-subject-rankings/2020/anthropology注:本文仅仅是简单罗列,后续会对每个学校每个专业进行解读。本文仅是专辑“人类学专业解析”中的专业汇总性文章,敬请关注后续文章出炉。1. 剑桥大学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历史十分悠久,它的人类学研究传统是注重理论方面的创新,比如从上世纪末所发起的人类学本体论(ontology)转向,以及肇始于大约本世纪初的伦理转向(ethical turn),均与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们的开创和延续性研究工作分不开。该系目前的系主任Prof. James Laidlaw和副主任 Prof. Joel Robbins两位教授既是宗教仪式研究方面的顶尖学者,也是人类学最近的伦理转向的代表人物。因此目前剑桥大学的人类学院与另外一所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马克思普兰克社会学研究所,共同创立了马克思普兰克-剑桥伦理、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中心,致力于对世界不同领域的伦理生活与社会的民族志研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的荣誉退休教授Prof. Caroline Humphrey是西方第一个在冷战时期造访苏联的学者,并且她长期致力于中北亚的人类学研究,并在剑桥大学人类学院设立了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MPhil Social Anthropology社会人类学硕士,如其名所显示,这是英国人类学最常见的专业,也彰显了英国的人类学传统,有别于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取向,但是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或者学校将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合并成为社会文化人类学。此专业针对无人类学背景或者背景较弱的同学学习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研究,作为博士学习的准备阶段。链接如下:https://www.socanth.cam.ac.uk/prospective-students/prospective-postgraates/prospective-postgraates-courses/prospective-mphilMPhil in Social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社会人类学研究,有别于上一个学位,该学位针对之前有很强的人类学背景的同学所设置的。所以这个学位不但提供目前人类学的核心议题和专业发展,也有更好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以及该系学者们专业细分领域的细分专业领域训练。该专业可以作为博士学位的过渡训练,也可以作为单独的学位,以期在非学术领域谋求发展,比如媒体,智库,公共或私人企业,NGO等。链接如下:https://www.socanth.cam.ac.uk/prospective-students/prospective-postgraates/prospective-postgraates-courses/prospective-mphil-sarMPhil in Health, Medicine and Society健康,医疗与社会,这个专业是人类学院与另外学院合办的一个项目,即科学哲学与历史学院以及社会学院。该专业致力于提供学生对健康和医疗的社会和历史性的分析。医疗人类学也是从上世纪末开始,人类学领域新兴的细分领域,研究旨趣在于全球医疗市场,疾病的文化建构,医疗文化多元主义,在地医疗传统等。链接如下:https://www.socanth.cam.ac.uk/prospective-postgraates/prospective-postgraates-courses/prospective-mphil-health2. 牛津大学牛津大学在人类学历史发展中,与剑桥大学几乎是同等重要的另一支研究传统。从其院系设置的名称我们就能获知,人类学与博物馆民族志,该学校除了传统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以外,对于博物馆,遗产,物质和视觉文化等方面研究颇有建树。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在中国文化界和公共知识领域比较出名的项飙教授即是牛津大学的人类学教授,也是人类学系的移民研究专业的负责人。但是项教授在2022年将会前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任职,之后在牛津大学就是兼职的状态。在硕士阶段,该校提供科学硕士(MSc)和哲学硕士(MPhil)两种,前者为一年,后者为两年,但是两者的第一年都是相同的,两者都对申请者背景没有过多研究,没有相关人类学背景的同学也可以直接申请。可以理解为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授课型,后者是偏向研究型,因此如果这两个学位有意读博士的话,前者就是MSc+Dphil(1+3year),而后者则是MPhil+Dphil(2+2year)。如果同学申请这两个专业并且有意继续读博士,需要在个人陈述中加入对于未来研究计划的框架,即完整的个人陈述加研究计划框架,字数可以延长到四到五页的内容。当然,如果在申请的时候没有加研究计划框架,不会影响录取,也不会影响学习结束之后的博士申请。以下每一个专业都有MSc和Mphil两个方向,因此不再每个专业中重复说明。Social Anthrppology该校的社会人类学研究旨趣在于回答关于社会中的人类基本生活的哲学性问题,包括:家庭,性别,亲属关系,道德与宗教观念和仪式实践,人观,健康与疾病,创造性艺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宇宙论观点(cosmology),关于人类,动物和精神存在的关联,过渡仪式等。从上世纪开始,牛津的社会人类学家们就致力于政治学,宗教,性别,文化,经济发展等研究领域的对话。该系学者们的民族志关怀涉及:非洲,南亚,东南亚,中国,日本,中东,南美和欧洲。链接如下:https://www.anthro.ox.ac.uk/degrees/social-anthropologyMedical Anthropology牛津的医疗人类学专业就立足于人类学领域,提供对于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和治疗的社会、生物取向的人类学研究,我们可以从其核心课程窥见其理论关怀,一医疗人类学概论,二疾病的生物文化人类学,三关于身体和性别现象学的人类学路径,四营养人类学。链接如下:https://www.anthro.ox.ac.uk/medical-anthropologyMSc Visual, Material and Museum视觉,物质和博物馆人类学,这是牛津大学人类学的特色专业。近来来,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也延伸到了博物馆和遗产研究方面,因为博物馆和遗产本身即是社会文化的视觉和物质载体。牛津大学的该专业依托于其拥有的世界级别的博物馆,the Pitt Rivers Museum,该博物馆收藏了关于世界各地的民族志和考古展览,以及民族志影像。该专业提供对于不同文化意境下的物质和直觉文化的创造,功能,历史,政治以及当代意义和实践的批判性研究。研究旨趣包含:物件(objects)和图像(images)的生产,流转和消费;博物馆展览,公共媒体,艺术馆和其他公共领域的文化表征(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s); 景观(landscape),地点(palce)和空间(space)的问题;艺术与审美;视觉人类学和表征的研究,包括摄影表征,人类学与摄影的关系;物质文化与社会理论,全球经济下的物件的跨文化流转;价值的概念和物质形式的流失,客体化(objectification)与消费。其主要课程有:视觉,物质和博物馆人类学的当代议题,视觉,物质和博物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视觉,物质和博物馆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等。链接如下:https://www.anthro.ox.ac.uk/visual-material-and-museum-anthropologyMSc in Cognitive &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认知和进化人类学,注意该专业只有科学硕士。该学位提供对人类思想,行为和文化的进化和认知科学视角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人类,或者说智人,拥有在语言,文化和宗教上非同寻常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语言传播,信仰,仪式和展演(performance)和智力(intelligence)来区分。那么什么是这些特质的进化基础?我们真的如同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是唯一的么?我们的进化和认知能力中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第一学期该学位提供认知和生物进化的课程,以及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和研究设计,第二学期主要授课为人类行为的进化,包括生物,认知,心理和比较的时间,以及心理与文化课程,研究人类的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如何形成和限制我们的文化表达。链接如下:https://www.anthro.ox.ac.uk/degrees/cognitive-evolutionary-anthropologyMSc in Migration Studies移民研究,该专业也是牛津大学的特色专业,并且只有科学硕士学位,它也是牛津大学的人类学与博物馆民族志学院和国际发展学院合办的一个跨学科专业。该专业主要的研究关怀是对于最近的人类社会流动现象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面向。该专业也依托于牛津大学的移民、政策和社会研究中心,该中心也是英国移民研究的顶尖机构。该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运动的政治(politics of movement),社会科学中的国际移民;移民,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研究方法。链接如下:https://www.anthro.ox.ac.uk/degrees/migration-studies3.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LSE其人类学研究传统和历史与牛津和剑桥几乎是齐名的。从英国的社会人类学传统而言,可以LSE说是现代人类学的开创地,因为有社会人类学之父之称的马林诺夫斯基就在此任职并设立了人类学博士的学位。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是马氏的博士学生。费先生师承马氏的功能主义传统,并且在中国文化与西方的比较研究领域论述颇丰,如《乡土中国》等,是中文和英文世界不可多得的中国人类学经典制作。LSE在社会科学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哈佛),其人类学最新的QS排名世界第八,全英第四。如学校的名称所显示的,该学校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非常发达,而在人类学细分领域,LSE在政治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发展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社会人类学传统的研究领域也是传统强势的专业领域。值得一提的是,LSE也是为数不多(可能是英国人类学仅有的)设置中国方向的人类学专业,这与该校的师资力量从上世纪下半叶就延续的对于中国的人类学研究有关。LSE的人类学系一共有5个硕士专业,但是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即社会人类学,发展人类学,以及比较中国研究。其中比较中国研究是人类学系与另外有两个专业与心理系和性别研究系合办。因为社会人类学也是对于英国人类学传统的综合性介绍课程,因此在这里不再赘述,主要分析一下社会人类学(当代世界的宗教),人类学与发展,和比较中国研究专业MSc Social Anthropology社会人类学硕士链接如下(不做详述):https://www.lse.ac.uk/study-at-lse/Graate/Degree-programmes-2020/MSc-Social-AnthropologyMSc Social Anthropology(Religio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社会人类学(当代世界的宗教),该专业提供了独特的跨学科和更广泛社会科学视角来研究宗教。它关注当代社会越发重要的宗教与世俗的动态平衡,以及关于宗教的概念在理论与实践中,如何与社会的各方面产生链接。该专业讨论的话题从宗教和公共生活的政策相关连接,宗教与政治,到信仰,仪式和存在问题(questions of being)的理论争论。并且关注宗教在发展中国家所扮演的角色,对比第三世界和西方模式的宗教和世俗化。LSE的宗教人类学有非常强的历史传统,比如前文所提及的马林诺夫斯基对于宗教仪式的开创性研究(以及和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莫斯的宗教理论的争论),到仪式研究的代表性人物莫里斯布洛克(Maurice Bloch),以及研究中国宗教的汉学家,人类学家,王斯福,代表作为《帝国的隐喻》,到现在LSE人类学系的主任Charles Stafford对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宗教人类学是LSE人类学传统的最好的代表和延续。链接如下:https://www.lse.ac.uk/study-at-lse/Graate/Degree-programmes-2020/MSc-Social-Anthropology-Religion-in-the-Contemporary-WorldMSc Anthropology and DevelopmentMSc Anthropology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人类学与发展,人类学与发展管理,这两个专业都是人类学院提供,由国际发展学院协助的专业,区别在于选课的模式和主课的不同,这个将在专业介绍最后提及。人类学与发展可以说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上世纪下半年随着人类学对于自身学科的殖民主义反思,人类学家们关注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开始了关注。发展人类学因此应运而生,它致力于用人类学方法提供自下而上的视角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批评研究。两个专业的人类学部分都将提供人类学家如何理解全球化和其他经济转型,从大D(Big D)development发展(发展提升项目)和小d(littile d)(经济发展或现代化所引起的变化)。另外,也提供人类学视角下的从1980年代兴起的生产,消费,交换和金融的新形势的研究。人类学与发展管理的国际发展部分应用经典的制度化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去理解发展中的机构和组织,发展管理项目可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为现实世界中的公共,私人和非盈利组织提供咨询工作。该专业一共十二个月,核心课程是必须课(一个在人类学,一个在发展学),选修课和毕业论文,主课是:发展人类学,发展管理,或者经济人类学1:生产与交换,或经济人类学2:转型与全球化,毕业论文10000字。链接如下:https://www.lse.ac.uk/study-at-lse/Graate/Degree-programmes-2020/MSc-Anthropology-and-Development-Management人类学与发展专业的国际发展部分是关注如何克服贫困和创造健康,富裕和可持续的社会变迁。该项目使用最近的社会科学理论去理解发展的过程,政策和实践。该专业除了上述专业的课程以外,也可以选择:发展:历史,理论与政府,或发展研究的核心议题加另外可选的半个学分的选选修课,同样是10000字毕业论文。MSc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比较视野的中国,该专业集合了LSE大量的不同专业领域学者对于中国的跨学科研究。虽然基于人类学院,但是吸取了其他大范围的社会科学领域,去研究中国的政治,国际关系,经济历史,社会和文化。这个专业最主要的特色即为从对比和历史的维度去研究中国,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对比中国与印度,现代欧洲国家或者其他适合的对比国家。专业的主课即对比视野的中国,研究的话题包含:中国的帝国官僚体制,中国的宗教,都市生活,家庭,法治社会,政治等。其选修课所涉及到的学科和议题包括:人类学,经济历史,政府,国际关系和社会政策。该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话题包括对比区域性政策,社会主义管理体制,以及语言的国家主义等。另外需要告知对该专业有强烈兴趣的申请者,该专业的负责人Hans教授和LSE荣誉退休教授王思福合著了一本同名书籍,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想要对该专业核心议题有进一步了解的同学可以参阅此书。链接如下:https://www.lse.ac.uk/study-at-lse/Graate/Degree-programmes-2020/MSc-China-in-Comparative-Perspective4. 伦敦大学学院(UCL)伦敦大学学院(UCL)总排名世界第八,人类学上升到世界第四。它的人类学也是英国高校中涉及领域最为广泛的学校之一,从传统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医疗人类学到古人类学,进化和认知人类学,环境人类学,媒体和数字人类学,到视觉和物质文化,纪录片和民族志电影等,可以称之为几乎涵盖人类学四大分支领域的全面教学体系。UCL的人类学不同于上面三所学校的特点也在于此,它是最近人类学学术界可以称之为最为活跃和最具有开拓性的学校,包括从物质文化理论和经济人类学出发建构的数字人类学(digit anthropology),以及近年来由Prof. Daniel Miller 发起的项目Why We Post, 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用民族志方法去研究不同国家和文化下的社交媒体文化。其中关于中国的社交媒体民族志有Tom McDonald撰写的Social Media in Rural China(乡土中国的社交媒体)和Wang Xinyuan撰写的Social Media in Instrial China(工业化中国的社交媒体)。这一系列的民族志都可以在UCL人类学官网上免费下载。由于UCL的人类学专业众多,下面笔者将从五个大类简要概述每个专业的研究旨趣,以方便读者了解和区别所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一、生物人类学Anthropology,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MSc人类学,环境与发展硕士,如前所述,该专业也是近年来兴起的发展人类学的一种。这个项目关注于人类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包含学科理论有: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社会人类学,政治生态学和生物社会人类学。探讨的议题有全球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链接为: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anthropology-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mscHuman Evoluntion and Behavior MSc人类进化和行为,属于进化人类学范畴,研究人类和非人灵长类的进化。链接: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human-evolution-and-behaviour-mscPalaeoanthropology and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 MSc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是由人类学和考古学两个系合办的,提供人类进化研究的生物和考古学方面的研究。链接: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palaeoanthropology-and-palaeolithic-archaeology-msc二、社会人类学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社会与文化人类学链接如下: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social-and-cultural-anthropology-mscPolitics, Violence and Crime MSc政治,暴力和犯罪,提供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相关问题涉及:国家,法律,民主,冲突,革命,恐怖,罪犯,刑罚等。三、物质文化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MA视觉与物质文化硕士,这个专业实际上是人类学比较基础理论的一个分支,它会研究空间政治学、身体化、艺术公共领域等等问题。而这些理论问题,都会考察物质和视觉媒介如何作为行动者形塑社会中人的关系。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material-and-visual-culture-maDigital Anthropology MSc数字人类学硕士,这个专业更多是用人类学理论的批判性视角去考察数字化社会的各种现象。研究对象范围甚广,包括社交媒体、网络政治、大数据、数字基础设施、3D打印以及算法等等。链接如下:https://www.ucl.ac.uk/prospective-students/graate/taught-degrees/subject-areas?p0=anthropology四、医疗人类学Biosocial Medical Anthropology MScMedical Anthropology MSc这两个专业都属于医疗人类学的领域,不同的是第一个专业加入了生物人类学的视角。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biosocial-medical-anthropology-msc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medical-anthropology-msc五、公共人类学Creative Documentary by Practice MFAEthnographic and Documentary Film(Practical) MA专业1是创新纪录片实践(艺术硕士),是一个相当偏向纪录片生产实践的艺术硕士项目。但是它也有相当理论的一面,人类学系设置这个专业,目的是以“民族志”视角去拍摄纪录片。学生需要学习人类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课程,并且基于对理论的理解去提出批判性的观点。专业1链接如下: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creative-documentary-practice-mfa专业2是民族志与纪录片电影,它并不是艺术硕士,而是文学硕士。正如冠以“Practical”之名,这个专业完全是一个实践性项目,提供最前沿的纪录片拍摄教学资源,学生毕业的条件是拍摄一部25-30分钟的纪录片。专业2链接如下: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ethnographic-and-documentary-film-practical-maCreative and Collaborative Enterprise MA这个专业是为有想法或者已经开始创业的学生开设的,依托于UCL强大的学校资源,由文化创意产业知名的领袖来开设和指导。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creative-and-collaborative-enterprise-ma5、结语评论从以上对于四所学校各个专业的解析,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如下:一,对于人类学想要有综合性的了解和学习,可以选择社会人类学专业,或者对于人类学没有过多的了解,该专业可以作为综合性的人类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硕士阶段学习,为进一步到研究学位,如研究型硕士或博士做准备,也可以从事人类学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工作,比如咨询,媒体,公共服务,NGO等;二,对已经有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的同学,比如医疗,认知等,可以选择细分领域的专业,比如在媒体行业有相关经历,或者从事新媒体,创意文化产业,自媒体等领域工作的同学可以考虑媒体人类学,或者数字人类学专业,同理,有医疗、博物馆、视觉艺术、文化遗产、发展、环境等领域,拥有相关的科研、学习或者工作经历的同学,可以考虑对应的细分领域,可以获得从人类学或者跨学科视角研究不同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知识,去反馈和反思之前或者以后工作经历和规划,或者继续从事专业领域的研究。当然,有这些经验的同学也可以选择社会人类学,对人类学总体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更全面的接触和学习;三,G5的学校每一个都是世界专业排名前十甚至数一数二的,而且提供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在考虑专业选择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研究历史和传统,以及当下的研究偏好去选择。而且,每个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文化传统也是可以考虑的因素之一,比如牛津剑桥是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他们有英国为数不多的书院制,即除了学生所学习的院系(faculty/department),比如人类学系,学生还归属为不的书院(college),每一个书院都有自己的logo,学习组织,个人导师(mentor),每年也会举行宴会(formal dinner)和其他公共活动,或者书院之间的竞赛活动,这些都是吸引很多学子和游客的地方。而处于伦敦的两所学校,也是伦敦大学集团(Union of University of London)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但意味着在这里学习的同学可以享受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有人文历史气息的城市之一,它所拥有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媒体和实践资源,比如大英博物馆,国家艺术馆,大英图书馆,BBC等;也可以享受伦敦大学集团所共享的学术资源,即跨校的导师指导,选课,图书馆资源等。本文作为分析英国人类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章,旨在为读者选择和区分G5名校专业做一个专业性的参考,更加详细的对每个不同专业的申请要求等会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弟切草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介绍

MSc in Social Anthropology社会人类学理学硕士学院:人类学和博物馆人种学学院全日制:1年学费:28,040英镑申请要求:学术:中国985、211院校成绩最低要求为88%,任何学科背景。雅思:总分7.5(单项7.0)额外要求:学术推荐人:3位;需提供essays:两篇2000字的论文关于课程社会人类学一直将人们视为社会存在。我们所有人在任何社会、任何文化、任何历史时期所做的一切都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这些假设通常不会被陈述出来,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特定的邻居、亲戚、朋友或同事共享的。社会上的一切都是值得质疑的,包括对因果关系、社会中的自我、自然和文化的坚定信念、态度和观念。学会将不同版本的世界联系起来,就是学会成为一名社会人类学家,这也是我们希望你能在你的学位课程中学到的东西。社会人类学硕士学位旨在为分析和方法论问题提供坚实的背景,因为它们适用于社会人类学。你将批判性地阅读该学科的主要学术贡献,并且将向你介绍人种学的方法和在人们之间生活和写作的经验。你将学习如何比较研究什么使人类同时相似但又不同。你将学习社会人类学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如果合适的话,也可以考虑在暑假为你的硕士学位论文做一点实地考察授课方式是混合授课,在讲座上你将听取有关该主题的专家的信息;在课堂上您将以小组形式(8至9个学生)展示和讨论课文;辅导课中,在3或4人的小组中,你们将互相探索,并与导师一起探讨在你们自己的论文和其他工作中提出的问题和想法,这些问题和想法都是他们指定的主题;导师还将提供有关论文的书面反馈。理学硕士学位考试分为两个阶段。评估是通过课程作业和限时考试,构成评估过程的第一部分,在6月底前完成。第二部分是硕士论文(10000字),于8月下旬提交。在设计可行的论文项目时,你会得到导师的支持,包括相关文献的讨论、方法问题和研究实施,但论文的实际写作是无人监督的,这为你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展示你作为独立研究者的技能和素质。就业前景:许多毕业生进入教学和研究领域,尽管这通常需要博士学位。公共机构、大型私营公司、开发机构、非政府组织等都有招聘职位。

大将军

深析专业|英国G5人类学:剑桥大学人类学硕士专业申请深析

英国G5人类学专业剑桥大学人类学硕士专业申请深度解析文 / 仲濠总况剑桥大学的社会人类学学院是世界领先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单位,他们的研究涉及人文和社会学科的最具有原创性的前沿工作。现代人类学的学科奠基人有剑桥的Henry Maine, James Frazer,Afred Haddon和William Rivers。其中James Frazer爵士的著作《金枝》也被翻译成汉语,是人类学和人文社科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二十世纪中期,剑桥的人类学家们形成了该学校的研究传统,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Audrey Richards, Rio Fortune, Meyer Fortes和Edmund Leach,他们在当时开创性地拓展了亲属关系,政治体系,宗教实践和象征主义的研究。1970年代,Jack Goody和Alan Macfarlane发展了比较人类学和大历史研究(large-scale history)的综合性研究。在80和90年代,Ernest Gellner延续了这些研究传统,并且是研究国家主义(nationalism)的先驱。Gellner和Caroline Humphrey共同创立了社会主义以及后来的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研究。Marilyn Strathern对于美拉尼西亚和英国的亲属关系研究,发展出了对于知识,关系型(relationality)的新范式,影响了人类学各个领域。James Frazer爵士的著作《金枝》最近剑桥大学人类学的研究聚焦在四个主题:道德生活和变迁,关注如何从理论和民族志视角理解人与他者如何伦理地关联在一起,以及在社会变迁的语境下如何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公民权利(citizenship)和政治生活,关注政治组织的多样性和国家权力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彰显;经济、环境和福祉(welbeing),聚焦当地的理念和实践如何与国家政策互动,种植业和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物质和文化的资源;艺术,媒体和物质文化。(本文是人类学留学专栏文章的一部分,汇总性文章请参考:)1.专业设置Mphil Social Anthropology社会人类学哲学硕士教学安排:这个个专业旨在为学生在短期内能够学习到社会人类学较高水平的专业性知识,让完成这个学位的学生能够具备申请研究型学位的能力。因此,所有的哲学硕士都会由院系来分配根据个人情况来进行指导(supervised on indivial basis)。这个是其他大多数高校的硕士,比如MA,MSc所没有的。教学分为两个部分,包括核心课程和研究方法。核心课程叫做“社会人类学的视野”,分成两个部分,一“生产与再生产”,涵盖了经济人类学和亲属关系的研究;二,“权力与知识的系统”,包括政治人类学和宗教人类学。除此之外,学生需要选修一门不计分数的课程关于理论和方法,以及一门专业领域课程,可选课程包括:人类学与博物馆,医疗人类学,发展、贫穷与社会公正,科学与环境,媒体人类学与物质文化。社会人类学硕士有另外两个方向的培养路径,即博物馆和医疗人类学。除了必修课所提供的四个讨论会(seminars),学院鼓励学生参与任何与自己相关的课程(lectures)。学院也会提供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课程。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个人导师(personal Supervisor):在院系内的一个教职人员,提供对所有学习过程中的普遍建议,以及对论文写作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建议。另外,学生也参加小组形式的指导(small-group supervisons),讨论主课论文的写作以及如何准备考试等。个人指导会持续整个学年,但是会根据导师来调整,整体上而言,学生将会有7个小时的个人指导以及7个小时的小组指导。作业要求:每个学生要求在第一和第二学期里写六篇论文,通常每篇都会收到反馈,以及一个整体的口头反馈以及对未来指导的讨论。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论文不会给出一个官方的分数,因此也不会计入学位的总体成绩。但是这些论文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人类学分析的技巧,也是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学术指导的关键。每个学生同样会写一篇打分的论文,和一篇毕业论文,并且会收到反馈。打分的论文不超过6000字,包括题目页面和脚注,但是不包括数据图表,附录和参考文献部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该论文不能和毕业论文有重合的部分,否则将会被判定为自我抄袭。该论文占学位成绩的百分之二十。毕业论文不超过13000字,字数算法同上,同样不能包含打分论文的部分。毕业论文有可能涉及一个口试答辩,如果有的话,一般是在次年九月中下旬安排。毕业论文占总的学位成绩的百分之四十。最后还有两个笔试的考试,每个考试三个小时,考试的课程即该学位的两个主课:社会人类学的视野1:生产与再生产,社会人类学的视野2:权力和知识的体系。每个考试的成绩占总体学位成绩的百分十二十。如果继续申请研究型硕士(MRes)或者博士学位,一般必须通过MRes或者PhD学术委员会的考核,并且通常情况下,总体评论分至少达到73。申请Mphil的学生如果有意愿继续研究型学位的学习,可以在个人文书中写明,但是获得了Mphil的offer不保证能够通过后续的研究型学位的申请。网页链接:https://www.postgraate.study.cam.ac.uk/courses/directory/aasampsapMPhil in Social Anthropological Reseach社会人类学研究教学安排:这个专业虽然名称中有“研究”(research)的字样,但该学位并不属于研究性学位(即:MRes和PhD)。这个学位可以作为可以单独的学位,也可以作为一种继续博士学位的一个路径。这个学位一般来说是为有非常强的人类学背景的同学准备的,可以作为单独的学位或者联合学位的一部分,因此不同于上一个学位,该学位通过研究导向的教学(research-leading teaching)和专业化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的提供细分化(specialised)的社会人类学训练。教学包括这几个部分,介绍性课程,研讨会(seminars)和个人学术指导。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导师,对整体学习和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包括实践写作许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另外,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上半程,学生必须参加一个必选课,以及选择一共六个方向的选修课。主课的研讨会一般两周举行一次,涵盖社会人类学的当代核心议题,以及专业和技术训练,这包含研究计划,博客,新闻,评论的写作,或者生产博客和其他视听作品,以及准备研究展示(research presentation)。每个学生都会定期地和个人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频率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是一般而言,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将会有四到五个小时的指导。每个学生的作业都会和导师分享,并且收到导师的反馈;另外,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短的实践写作训练,两篇计分论文,以及一篇毕业论文。作业要求:该项目对于课程论文的要求是,两篇独立完成的分析性论文,每篇均不超过6000字,每篇论文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一篇实践写作训练,不超过2000字,关于格式将会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宣布,有可能将会是博士研究计划,博客,新闻文章,或者短的政策报告。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不超过13000字,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毕业论文的主题必须通过学位委员会(Degree Commitee)的认可,毕业论文有可能涉及一个口试答辩,如果有的话,一般是在次年九月中下旬安排。如果继续申请研究型硕士(MRes)或者博士学位,一般必须通过MRes或者PhD学术委员会的考核,并且通常情况下,总体评论分至少达到73。并且通过与未来导师的面试,如果学生在英国则要求面对面面试,通过邮件联系在导师的办公室进行,如果学生在其他国家,则一般通过网络面试的方式,具体方式也是由学生和导师商量决定形式和时间。因为英国的研究型学位,如研究型硕士和博士学位,基本上是教授做主决定是否招收学生,因此研究计划和面试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基本上是决定是否录取的关键步骤,因此如果有意向申请研究型学位,必须提前了解心仪导师的研究方向、兴趣和学术著作,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如何能够与该导师的理论或者民族志产生连接和发展,从而提高自己的申请成功几率。网页链接:https://www.postgraate.study.cam.ac.uk/courses/directory/aasampsarMPhil in Health, Medicine and Society健康、医疗和社会哲学硕士教学安排:这个专业是社会人类学院,社会学院,科学历史和哲学学院共同合办的一个跨学科领域的专业。所以可以通过不同学科来理解有关健康、医疗和社会领域的研究。该项目提供了四个主课和八个选修课,每个课都有1.5小时的讨论会(semimar),每个学生都要求选人格主课在第一学期,以及至少两个选修课在第二学期。其中四门主课包含:医药的历史(History of Medicine)医疗人类学(Medical Anthropology)医疗社会学(Medical Sociology)医药的哲学和伦理(Philosophy and Ethics of Medicine)选修课的范围比较广泛,过去的课程涵盖了再生产(reproction),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公共和环境健康(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医疗研究的认知论(epistemology),食物和营养的人类学。三个学院会有定期和不定期的研究讨论会(research seminars)以及阅读会(reading groups),学院鼓励学生参与这些研究导向的会议。每个学生也会得到定期的导师指导(supervision),包括对平时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有三篇论文每篇2小时的指导,总共四小时对于毕业论文的指导。作业要求:该项目对于课程论文的要求是,在第一和第二学期提交三篇论文。第一篇不超过3000字,不计入总成绩,第二、三篇不超过5000字,各占百分之二十的总成绩比例。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不超过12000字,占总成绩六成的比例。毕业论文的主题必须通过学位委员会(Degree Commitee)的认可,通常不需要答辩(viva)。该专业的同学可以继续申请博士学位,通常要求最终的成绩达到至少70分,并且通过与未来导师的面试,如果学生在英国则要求面对面面试,通过邮件联系在导师的办公室进行,如果学生在其他国家,则一般通过网络面试的方式,具体方式也是由学生和导师商量决定形式和时间。因为英国的研究型学位,如研究型硕士和博士学位,基本上是教授做主决定是否招收学生,因此研究计划和面试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基本上是决定是否录取的关键步骤,因此如果有意向申请研究型学位,必须提前了解心仪导师的研究方向、兴趣和学术著作,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如何能够与该导师的理论或者民族志产生连接和发展,从而提高自己的申请成功几率。网页链接:https://www.postgraate.study.cam.ac.uk/courses/directory/hphpmphms剑桥小知识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前缀可能会让人造成一定的困惑,因为英国其他大学一般将Mphil和PhD放在一起,即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是博士学习的第一年,经历过viva(口试,答辩),即可以升级为PhD Candidate(博士候选人),如果口试失败,则只能拿一个Mphil学位。但是也有一些学校的硕士设置不一样,比如剑桥的硕博士一共有三种学位,即Mphil,MRes,PhD,其中Mphil就属于一般的硕士阶段,PhD是博士阶段,MRes则是两个学位的过渡学位,可以衔接博士阶段的学习,也可以作为单独的学位(standalone degree)。并且剑桥并不简单地用学位前缀来区分授课型还是研究型硕士,而是根据项目中授课和研究所占的比重来进行细分。具体分为Entirely Taught, Predominantly Taught, Equal Taught/Research,Predominantly Research, Entirely Research五类。拿人类学系的几个项目来说明,比如MPhil Social Anthropology属于Predominantly Taught,而MRes 或者PhD Social Anthropology则属于Predominantly Research,另外一个专业Mphil Health, Medicine and Society属于Equal Taught/Reseach。那么在社会人类学和健康、医药和社会,这两个专业虽然都是哲学硕士,但是教课/研究的比重就不一样。2.申请要求1.推荐信第一,如果是在读本科生,就要两个本科导师出具学术推荐信。第二,如果是在读研究生,那么一封是研究生导师,一封由本科导师出具(建议)。当然,只要可以肯切评价您的学术能力的研究生老师,都有资格写。第三,如果你近三年都在工作并且你又无法找到两名学术推荐信,那么就找上一个学位里面的一位老师给您出推荐信,另外一封可以由雇主来评价,但是评价内容还是以学术能力为主。当然,最好是能够找到上一个学位的两个学术人员出两封学术推荐信同样可以。2.成绩单大陆在读本科学生,提供六个学期成绩单;研究生则提供前两/四个学期(看研究生学制而定)成绩单,一旦录取,学校会注明毕业总成绩的条件。毕业生提供所有学位的成绩单。申请社会人类学专业和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申请者需要达到的要求是:申请者需要拿到英国二等一学位的高分( High II.i Honours Degree),对应中国的成绩要求是:如果是著名大学(prestigious institution)的本科,则要求平均分85%,或者GPA3.5/4.0。如果是好的大学(good institution)的本科,则要求平均分90%,或者GPA3.8/4.0。一般而言,著名大学指的就是985院校,其他院校一般要求都是90分以上。申请健康、医疗与社会的申请者需要达到的要求是:申请者需要拿到英国一等学位(First class Honours Degree),对应中国的成绩要求是:如果是著名大学(prestigious institution)的本科,则要求平均分90%,或者GPA3.8/4.0。如果是好的大学(good institution)的本科,则要求平均分95%,或者GPA3.9/4.0。一般而言,著名大学指的就是985院校,其他院校一般要求都是95分以上。3.简历用学术简历的风格,简洁地呈现个人的教育背景、科研经历、论文发表、志愿者经历、工作经历/实习经历等等,尤其注重突出与以上课程相关的经历,例如媒体实习或工作经历。4.英语和成绩能力证明雅思要求:总分7.5,单项不得低于7.0。托福要求:总分110,单项不得低于25。5.研究兴趣(Statement of interest)社会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申请要求:约5000个字节(注意不是字数,5000个字节大概300-350英文左右)的研究兴趣陈述,不需要特殊格式,并且是在申请系统中的一栏中填写,无须单独文件上传,意即严格控制字节数。研究计划需要包括:你申请这个专业的目的,以及读这个专业想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在硕士阶段读社会人类学,包括任何你觉得相关的研究兴趣或者过去经历,以及毕业论文可能的话题,为什么你对这个选题感兴趣,一些初步的想法等。医疗、健康与社会硕士的申请要求是:大约600个字的目的陈述,需要说明你在这个学位当中所选择的研究领域。并且需要上传一个单独的文件。需要说明毕业论文可能的话题,为什么你对这个选题感兴趣,一些初步的想法等。这个并不是正式的研究计划,但是这些陈述有助于学院理解你申请该项目的动机,以及你如何准备研究生水平的研究。申请者也可以在此加上一个初步的博士研究计划,如果申请者有意在该项目结束后继续博士学位的学习。6.写作样本(Sample of work)社会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申请要求:申请人可以提交一篇2000-4000字的文章。这可以是您以前的课程撰写的论文,发表的学术文章或您认为适合该课程的另一篇文章。这个写作样本目的旨在评价学生的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如何提出观点并且捍卫自己的观点,在写作过程如何引用文献来完善个人的推理论证链条,这些面向都是写作样本可以提供到给审核委员会的信息。因此,题目的主题不限,写作样本并不考察申请者对所申请专业的理解深度和与专业的匹配度,因为这些信息已经可以研究计划中获取到。写作样本更重要衡量的是学术写作能力,但也要注意的地方是,并不是考察“语言能力”,而是考察学生对于学术论证的规范和逻辑能力,语言表现是排在第二位的。这里建议,时间准备充足的申请者,可以定下计划写作一篇学术短文提交,以增强被录取的几率。医疗、健康与社会硕士的申请要求:申请者必须提交一个写作样本,比如一篇论文,或者是毕业论文,并且必须是你想要学习的领域相关的研究。这个写作样本不能超过10000字,当然可以少于这个字数。申请者也可以为了该项目的申请单独撰写一篇论文,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单独说明。笔者建议申请者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单独准备一篇与该专业相关领域和话题的论文,以提高申请概率,一般的论文2000字-5000字之间的论文(essay)是英国人文社会科学作业要求的区间。如果有毕业论文或者其他论文与该项目相关,也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或者补充。笔者建议各位申请者高度重视这个专业申请的申请目的和写作样本的质量,在成绩达到最低标的情况,这两份材料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因为剑桥的硕士学位设置与其他一般授课型硕士(taugh masters,MA,MSc等)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三个Mphil专业都有不同比重对于研究导向的侧重。当然,CV和推荐信依然重要,但是跟这两份文件比起来,重要性次之。另外,因为个人陈述基本上也可以写研究兴趣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大概框架,但是由于字数限制,实际上可以只有300-600字不等,所以申请者必须高度概括自己的优势所在,并且体现出来对于问题意识和未来研究方向和计划的清晰规划,而写作样本则可以为考察申请者学术潜力的提供一个直观的呈现,因此建议各位要对写作样本所涉及的研究问题所在领域的文献要有较好的把握,并且可以提出与学院相关教职人员的研究旨趣相关联的讨论(并非必须),以打动审核委员会成员。写作个人陈述和写作样本之前,可以浏览系所的教员,厘清他们的知识兴趣所在,并尽可能匹配他们的某个人的研究主题。3.学术教员以下提供三位研究伦理人类学和中国人类学的导师供诸君参考:Prof. James LaidlawLaidlaw教授硕博士都是剑桥大学毕业的,一直在人类学系任教。目前是剑桥社会人类学系的主席,也是马克思普朗克-剑桥伦理、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民族志研究聚焦在印度,主要研究耆那教的宗教社区,以此作为基础,他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宗教和仪式研究的书籍:仪式的原型行为(The Archetypal Actions of Ritual)(合著),财富与放弃(Riches and Renunciation),以及对人类学经典问题礼物与交换发表的论文,“朋友之间没有免费的礼物”(A Free Gift Makes No Friends)。通过常年对于耆那教和福科后期理论的耕耘,他在2000年左右与其他人同时独立地发起了人类学的伦理转向(ethical turn),并且在2014年对这个领域出现的理论范式和民族志进行了高度总结性和原创性的评述,出版了“主体与美德:一种伦理和自由的人类学”。除了印度以外,他也与其他人类学学家一起对中国的内蒙古地区和不丹的佛教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台湾的佛光山进行长期的民族志研究,聚焦在“现代佛教运动”。因此,研究宗教(耆那教、佛教或者相关宗教信仰和实践),伦理,并且民族志地点在南亚和东亚的同学可以联系该导师。他在剑桥社会系上的网页链接如下:https://www.socanth.cam.ac.uk/directory/professor-james-laidlawDr. Joel RobbinsRobbins教授是社会人类学系的副主任,以及伦理、经济和社会变迁研究中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研究领域与Laidlaw教授有重合的部分,但是两者的民族志地点不太一样。Robbins教授主要的研究是:宗教仪式人类学,基督教人类学,宗教教育,价值(values),伦理,文化变迁,物质和语言交换,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民族志方面,他最早在新几内亚做关于基督教和社会变迁的研究,特别是在社会和文化急剧变迁的背景下,转宗到基督教对该社会有何影响。除此以外,他也对近来来出现的基督教新的形式,如Charismatic and Pentecostal Chrisntianity,这些未被之前基督教人类学系统研究过的新宗教形式有持续的研究兴趣。他的另外一个研究领域是关于价值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values)。在近年来,道德伦理人类学蓬勃发展,而他则聚焦在价值,这个人类学长期讨论的概念上,进行再理论化。因此,他也综合了经济人类学、道德人类学领域等对价值,善的分析,发展出他称之为“善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the good),主要关注人们是如何致力于生产价值从而建构社会生活,如何体验价值从而驱动他们的情绪和欲望。另外他最近也发展了一些研究计划针对对宗教的高等教育进行研究。Robbins个人介绍链接如下:https://www.socanth.cam.ac.uk/directory/professor-joel-robbinsDr. Uradyn E Bulag下面介绍一位民族志聚焦在东亚和内亚的老师。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台湾地区,蒙古和西藏地区。而理论层面上,他关注于比较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如泛亚洲主义(pan-Asianism),外交,另类/本土城市化(alter/native urbanisation);民族与国家主义,比如混合性(hybridity)等;藏蒙的文化和历史;友谊的政治性;国家遗产;社会主义和后社会主义的政治形式与想象等。他的个人介绍链接:https://www.socanth.cam.ac.uk/directory/dr-uradyn-e-bulag4. 结语评论剑桥大学的人类学硕士项目一共有三个方向,两个大类,即社会人类学和医疗人类学方向。如果有意申请该校的人类学硕士项目需要注意一下几点:一,该校的人类学特点即对过去和现在的人类学前沿理论进行发展和突破,因此以仲濠自己申请的经验和帮助学生拿到该校offer的经验来看,一般该校的老师会比较倾向于学生能够对人类学前沿理论有所了解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一些原创性想法,这些最好能过在个人陈述的研究计划描述部分,或者写作样本中体现出来。二,该校的硕士项目与其他高校的授课型硕士不太一样,学生在申请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有读博的打算,或者偏授课型还是偏研究型,相应的准备材料和录取要求也不一样。三,通过对人类学系一些教授或者教职人员的研究领域的挖掘,可以对目前剑桥人类学的前沿理论发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宗教人类学和伦理人类学等,这样在进行申请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凸显在这些领域的一些个人经历和理解,或许有助于增加录取的几率。最后,需要强调的还是对于申请材料的质量,由于个人陈述的字数限制,往往不能够完全展示自己的经历和兴趣,但是这些可以通过其他材料,比如写作样本和研究计划大纲来展示,建议可以阅读一些相关学术文献,来制定一个写作计划,以此增加申请概率。

吉原

最新最全,UCL数字人类学硕士近5年数据大解密!

MA Digital Anthropology数字人类学硕士项目信息所在系所:人类学系系所特色:UCL的人类学系不仅是英国最大的人类学系之一,也被公认为是世界十大人类学系之一,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第四。系所网址: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项目内容:学术背景:该专业无具体学科要求,较适合具有人类学/艺术/传媒背景的学生申请有关数字人类学硕士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申请要求/申请资料/申请时间等详细信息,请参考下方官网: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digital-anthropology-msc拓展阅读(UCL研究生)1. 申请指南:https://www.ucl.ac.uk/prospective-students/graate/taught-degrees/how-apply-step-step-guide2. 学习模块网页:https://www.ucl.ac.uk/mole-catalogue/3. 语言要求:https://www.ucl.ac.uk/prospective-students/graate/applying-international-student数据解读数据说明● 总录取率=总录取人数/总申请人数● 中国学生申请率=中国学生申请人数/总申请人数● 中国学生录取率=中国学生录取数/总申请人数● 中国学生成功率=中国学生录取数/中国学生总申请人数整体数据分析整体上看,该专业除了2017年稍微下降到43人,其他年份都呈上升趋势。其中,2016-2019年间的申请人数变化不大,基本在50-60的区间上下波动;而到了2020年,申请该专业的学生突然增加到90,上升幅度非常明显。而整体录取人数方面,2016-2019年的录取人数波动不大,基本维持在40人上下,2020年随着申请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录取人数则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学生数据分析再看中国学生的情况,2016-2018年数据显示,总体申请人数分别为9/8/14,中国学生录取人数分别为5/6/6。显而易见,申请该专业的中国学生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相比之下,被录取的中国学生数量则比较稳定,几乎不受申请人数的影响。在录取比率方面,2016-2019年的录取率总体上先升后降,以2017年为界,从2016年的73.58%一下跳跃到2017年的近年最高录取率83.72%的,之后几年持续下跌,最低值是2020年,录取率仅为62.22%。再观察中国学生的数据比率,中国学生申请率分别为16.98%、18.60%、27.45%,从数据可见,中国学生的申请占比在逐步增多;录取率方面,分别为9.43%、13.95%、11.76%,中国学生的录取率在2017年达到最大录取比率,而其他年份都基本是9-12%左右,基本在较低录取比例;成功率方面,分别是55.56%、75.00%、42.86%,呈现先升后降的情况,因为在中国学生实际录取人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成功率主要受申请人数多寡所影响。 总体而言,相比起其他传媒类专业,该专业不算很热门,而录取数量会随着申请人数的变数而进行调整,但对中国学生而言,录取数量和比率都偏低。申请建议UCL的人类学系所很有特色,是英国为数不多的结合生物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物质文化和医学人类学的院系之一,并在全球排名第四,享负盛名。数字人类学硕士,是一门使学生具备分析和批判数字现象的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能力:从社交媒体到数据,数字基础设施,3D打印,算法和在线政治的学科。理学硕士将对数字系统的技术理解与人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使学生为政策,行业,政府和学术界的数字人类学家做好了准备。该专业并无限制申请者的专业背景,所以如果申请者有人类学、传媒、艺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背景或实践经历的话,都可以尝试申请。另外,从申请要求看来,该专业的语言要求较高,雅思总分达到7.5,而小分不低于6.5;专业均分也不能低于85,想达到这两个最基本的申请条件,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因此建议申请者尽量提前准备,进入申请的前期工作中。总体而言,申请该专业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以及语言成绩是否符合该专业的要求,对于跨专业或是原专业与该专业知识跨度较大的申请者而言,更应该事先多了解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等内容,因为跨专业入读可能会产生学科知识之间的融汇,具备一定难度;其次,若申请者的语言或者其他方面不满足该专业的入学要求,申请者可考虑进行专业的背景提升或语言考试的培训等途径;再者,申请资料与个人文书的撰写,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应该注意有侧重点地将自己的优势与该专业的要求进行匹配与结合。但是,若对自己目前的情况不能确定,想具体了解自己是否具备申请该专业的优势,以及如何可以提升个人申请竞争力,可以随时咨询摆渡学人客服小渡,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