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白读了?这些专业是真的坑!纹身师

研究生白读了?这些专业是真的坑!

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十大研究生最没出路的专业”的大盘点,对不同专业的吐槽似乎是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事情:生物,化学,材料,环保,这几样是不读研没前途,读了研也是坑土木,造价,石油,采矿什么的,夕阳行业,能吃饱饭,但就是不提倡经济金融,一堆人考,什么行政管理法学,不是柜员就是人力打杂的村了有个读211会计的,毕业在家半年了,文科简直看不到希望管理类,工作没有对口的,学的东西太杂,没有直接对口的工作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看着这些提及的专业简直慌得不行我就是这个专业呀之前小白就发过网上的一个吐槽:社会学是一个奇坑的专业,所有文科专业中最无用的。工作没有对口的,考公只能报“不限”的。希望大家可以告诉自己身边的弟弟妹妹,珍爱生命,远离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人口学、民俗学。关于“社会学是否有用?是否白读?”,小白不是这个专业,没有太多发言权,不过小白百度了一下。知乎上有一个社会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说得挺中肯的:发家致富?哪个专业能够保证每一个读完的人都能发家致富,从此出人头地,走上人生巅峰???如果有,请告诉小白,在线等!不否认,有些专业的确要相对吃香,对找工作而言,有一些天然优势。但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决定一个人未来是否出人头地,是否有社会地位,是否能创造自我价值,主要决定因素不在所读专业,而在于我们自己。1学的专业有用吗?之前小白从别人那里听过一个比较优秀的人,大连理工大学的周建仁学长。他的姐姐一直在贵州支教,他大三的的时候去看望姐姐,发现村里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经常不能联系。等父母过了好几年回来的时候,孩子都认不出了……他想要为当地的发展,为留守在这里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一个契机,他发现了当地以种植甘蔗为生,手艺人把甘蔗制作成红糖。所以大四的时候没有准备考研,不顾家人反对,回到这个贫困小镇,拜访老师傅学习熬制红糖的手艺,最终把红糖的制作工程化。向父母借钱开厂,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离乡的父母纷纷返乡,让家人团聚。他说到「正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培养了他的“死磕”和“专研”精神,否则他不可能成为现在的一名90后创业者」。小白是工科,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之前上过的课,一些知识点细节早就忘得差不多(甚至一干二净),毕业之后将要从事的工作也和这7年学习的专业知识无关,并没有去做开发,成为一名程序猿。那我这些年的书就白读了?我这个专业没用?经过这些年的学习,通过各项专业课考试、完成论文这些只是一个结果,在追求这个结果的过程中,我训练了自己的基础技能,提升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了更缜密的思维。从曾经什么都懵懂的小白,到现在无论遇到什么新的事物,都能游刃有余,快速上手。这些才是我通过这个专业学到的真正受益终身的东西。永远都没有白学的知识,无用的专业,只有我们自己浪费的青春。2专业和工作不对口?这算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和补充。很多人都担心,自己的专业以后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相关的工作怎么办……上面的例子中提到的周建仁学长本科专业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与红糖制作以及开厂八竿子打不着;小白的专业是计算机,虽然很火,但小白也没有毕业去公司敲代码。我们都在另一个领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价值。哪有什么直接对口的工作呀!无论是大学本科,还是硕士研究生,学校的课程只能说把我们在某个方向带入门,入门之后是否要继续深入,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对于研究生来说,和本科生的区别除了日常课程,还有一个很具体的「专业研究方向」。我们最后围绕这个研究方向上努力2-3年,发学位论文,完成毕业论文,然后毕业。可又有几个人毕业之后找的工作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呢?因为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更加具体,所以更不可能找到完全对口工作。多少人毕业之后选择了考公务员、跨专业找工作、或者投身创业……在公司里面能够用到学校所学专业知识的10%,都已经是非常非常高了。我们花这么长的时间独自专研某一领域方向,做实验、写论文、反复修改论文,不是为了毕业找相关工作,而正是提升我们的「综合学习能力」。而这一点正是除了硕士学历外,读研能带给我们的那些不一样……3从今天起,做个不一样的人我们所学的专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对我们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吃过饭、走过路、读过的书,都会融化到我们的身体、骨骼和灵魂上。扪心自问,在学校的期间,我们每天虚度了多少时间,每天花在睡懒觉、打游戏、刷剧、刷综艺等的时间有多少?花在专业学习、自我成长上的时间有多少?“这个专业一点用没有……”“这个研究生白读了……”真的只是专业的锅吗?!网上有人在选专业这件事上给出了很中肯的建议:无论学什么专业,都不要忘了搞好自己的计算机/数学基础/金融/外语,以后会有用……

让研究生喊“爸爸”的教授,又招生了

坠亡研究生陶崇园的导师王攀,再度出现在争议的漩涡中。近日,武汉理工大学官网公示了2020年通过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核的教师名单,王攀也在内。我们还记得,2018年3月26日,王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陶崇园,因不堪忍受长期“精神摧残”而最终坠亡。事发后陶崇园与王攀的聊天记录和往来邮件显示,王攀曾多次要求陶崇园喊他“爸爸”。但是时隔不到三年,王攀又能招学生了?争议声起后,11月27日,武汉大学理工学院作出《情况通报》,决定该教师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不予通过。武汉理工大学回应“坠亡研究生导师王攀恢复招研资格”:不予通过这事暂且不论。之前,教育刚发布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规定了数项针对导师的行为规范。点击图片可查看《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准则是参照,现今的高校师生关系好似掉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非常规、甚至突破人伦道德底线的案例时有发生。陶崇园坠亡的事件,只是走向极端的“太仓一粟”。“我真的有这么差吗”2-3年的研究生课程中,导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阶段导师负责的学生数量有限,相比本科“一对多”的情况,研究生课程更多是一 一对应的关系。掌握了研究生们学业“生杀大权”的导师,除了遵循传道授业职能,还是“老板”“上级”“领导”。浏览一圈豆瓣、微博的研究生相关话题,不乏求助帖文,内容饱含与导师的种种冲突。“老师只说了格式问题,没有仔细看过内容,就全盘否定了我的论文。”“被导师抱怨又笨又懒,甚至陷入自我怀疑:我真的有这么差吗?”“导师安排的任务,会严重干涉到我的研究时间安排,但又不能拒绝。”“情绪PUA。”豆瓣帖子截图学生遭遇的困境五花八门,但没人敢真的说个“不”,苦水都是自己吞下去。“胳膊拧不过大腿,怕影响到毕业”。他们展露出一个显著的共性:再三确认能否保证不透露院校和名称信息。“是匿名的对吧?”这是被访同学问我最多的一句话。这样的压抑与沉默是研究生师生关系出现问题后,学生的普遍应对方式。但它也终有压抑不住的那一天。2018年12月同济大学研究生陆经纬坠楼身亡,就是悲剧性事件。陆经纬全年无休为导师工作,导致她患病休克,但这并没有感动她的导师。据学生家属说,导师曾经威胁如果不完成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就不给她毕业的资格。微博截图2019年,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谭某在实验室自焚,同样由导师对他三年来的谩骂和无法负荷的额外工作量所致。生命终结是残酷的结局,屡屡被曝的此类案例以撕裂的面貌揭开了学术圈隐藏的伤疤。老师也有话说在高等教育界,层叠的学术圈金字塔,可不是单由导师搭建起来的,它离不开导师对门下研究生资源的巧妙利用。名目则是借着那套传统的伦理观,导师王攀,就自诩对学生陶崇园有“一日之师,终生为父”的恩德。云南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覃延佳认为:“导师误解了自身角色所具有的权力,对指导教师职责范围的限度理解有误,利用身份优势强制学生加入其各项工作中。”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剧照对导师进行道德谴责恐怕于事无补。因为老师们也有苦处要抱怨。就职于江苏某高校的李老师对我说,学校考核结果关乎招生资格和数量,老师们不堪重负。所以他觉得部分导师在指导学生时的疲态,情有可原。而且有些学生达不到要求,导师迫不得已直接亲自上手代为完成,他笑称这是“老师给学生打工。” 按照太原理工大学一名学者的说法,一些学生在学术上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因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复杂难辨的,难以单纯归咎一方。无心向学的态度只是一方面,覃教授看到,“很多学生为了更好的发展,也在违心讨好教师。例如部分学生在考学自荐的时候,就表达自己可以帮导师处理财务报账、搜集科研材料等工作。” 这正如某位网友总结的,这是他们“逆来顺受的尊师重道”。客观生态现象的逼迫下而不得已做出的选择,透露着师生之间难舍难分、互惠互利又不对等的关系。指导与升学、资格晋升相互捆绑,纠葛背后是众人皆知、暗自服从的逻辑。被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的权力结构所“庇护”的高校教育环境,又哪来的绝对平等,这是社会深层结构所致。老师们既是行政管理权威的承受者,又是复杂人情世故的参与者。他们卷在其中,对学生好与坏,凭的不过是自己的良心。电影《死亡诗社》剧照《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出台,积极面向是倒逼各界重新审视师生关系。但我们也不敢乐观指望着一纸行政规范就能改善整个环境。毕竟,“你是能禁止导师接项目,还是禁止导师发脾气呢?”守则只是一方面,问题的解决,还亟待高校学术环境的改善和追责体制的落实。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自杀身亡,最后校方仅决定停止导师徐某某研究生招生资格2年。研究生以生命为代价的案例不在少数,舆论的重点往往是谴责导师,但在覃教授看来,舆论的盲目反而起了反作用。“舆论导向只爆结果,不分析原因与对策的倾向,导致这种状况非但没有得到大幅度环节,更因为各种科研项目与科研业绩考核的影响而日益加剧。”抛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道德素养,承载双方关系的根本,始终还是学术与制度环境,毕竟,死水里养不出活鱼。作者 | 浦潇编辑 | 董可馨排版 | 翁 杰

同焉者和

英国研究生读一年是“鸡肋”?中国毕业生谈经验

原标题:英国研究生只读一年是“鸡肋”?中国毕业生谈经验据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报道,英国研究生只要读一年?是否代表含金量低?这是许多学生来英留学之前的疑虑。然而,根据最新发布的英国研究生收入数据表明,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仍然比本科毕业生赚得多。英国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毕业生收入数据表明,对于年龄21至30岁的毕业生来说,平均年薪为2.55万镑,没有大学文凭的毕业生平均收入则是2.1万镑,而研究生学历毕业生通常平均年薪为3万镑。在英国官方发布的《2018年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统计》报告中显示,2018年本科生就业率(87.7%)略高于研究生(87.4%),并大幅高于没有学历的人(71.6%),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就业率上差异不算很大,然而在薪酬上,这个差异就很明显了。2018年,本科生中位数工资(3.4万英镑)比没学历的人中位数工资多1万英镑(2.4万英镑)。研究生则比本科生收入多6000镑,中位数工资达到4万镑。英国研究生最有“钱途”专业Top 10,花落谁家那么,既然英国研究生看上去钱途还算灿烂,哪些专业最香?根据某大学报考网站介绍,英国这十大专业,从毕业起薪开始,你就站在了更高的起跑线上。第十名:建筑,建造和规划平均年薪:31755英镑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需要长达7年的专业培训,因而这也是价值最高的职业之一。相对来说,进入建造和规划行业花费的时间更少,起薪也不错。第九名:法学平均年薪:32699英镑法律实践课程(LPC)旨在培养新晋律师,而律师专业培训课程(BPTC)则面向未来的律师。还有一门专门针对本科为其他专业学生的课程——法学研究生文凭(GDL)。法律系毕业的研究生通常会成为实习律师或律师,薪水相当不错。第八名:社会研究平均年薪:32881英镑想不到吧,这在英国也是一个高薪行业(前提是你找到了工作的话……)。社会研究包括全套社会科学科目,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工作和人类学。这类研究生课程针对不同本科背景的学生开放。第七名:医学相关学科平均年薪:34601英镑解剖学、医学技术等与医学相关的科目。因为英国社会对医疗保健的标准要求很高,因而,医学科目的毕业生薪水相对体面。第六名:兽医科学平均年薪:35331英镑兽医学研究生更关注兽医学背后的科学,而不是实际的临床实践本身。不过许多研究生学习此科目,也是为成为一名兽医而做准备。第五名:数学科学平均年薪:35370英镑数学科学研究生课程包括数学、运筹学和统计学课程——所有非常需要人类智慧的东西。所以,学习这类学科的人,拥有一个很好的起薪似乎理所当然。不过,由于这是高度技术性的课程,研究生申请者最好拥有相关的荣誉学位。第四名:计算机科学平均年薪:36522英镑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具有该领域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在任何行业中找到工作。大多数研究生计算机科学家来自计算机或数学背景,但有一些课程也为本科学位不太相关的学生设计。第三名:工程与技术平均年薪:36,930英镑无论是专注于电气、机械、汽车、化工、航空等相关工程技术,这一技能将会在英国颇受欢迎且非常好找工作。工程学研究生学位要求申请人具有相关的本科学历背景。第二名:医学与牙科平均年薪:44836英镑医生和牙医的高起薪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尤其是英国在给非欧盟成员颁发的长期居留签证中,往往也会特别注明“不能接受医生培训或成为牙医”,可见这个职业是多么热门。这个职业不仅收入颇丰,对社会也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第一名:商科与行政学平均年薪:46966英镑课程包括商业研究本身以及一些与金融、财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业务管理有关的主题,从中探索商业的深度和广度。商业与行政学研究生可来自各种教育背景。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发布的《2016-2017学年度英国高等教育大数据》显示,2016-17年度,中国在英留学生(高等教育)总人数为95090人,鉴于英国大学的体量很小,近10万中国留学生也是一个足够大的数字了。其中,位列英国研究生毕业收入排行前十名的Business &Administrative Studies(商科和管理),Engineering &Techonology(工程和技术),Social Studies(社会学)正是中国学生最喜爱的3个专业,其中商科占有压倒性优势。除此之外,创意设计、法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药学、物理学,也是招收非欧盟学生较多的专业。中国留学生对高学历高起薪如何看?记者就此采访了两位不同专业毕业的英国硕士毕业生,目前他们均在伦敦工作。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对硕士研究生含金量有何看法。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工作的Molly,研究生在LSE念的是“环境经济学”,因为她本人对环保感兴趣,也想进一个不错的大学,因而选择了这个专业。刚进入会计事务所的2-3年,Molly表示,大多时候都在学习,公司会负担所有培训费用,来供大家考证。这个期间,收入稳步上升,是与工作量成正比的。不过,Molly现在已经晋升到资深职务。她说道:“最近已经连续加班4个月了。虽然收入在同类公司中还算不错,不过以这个工作量,如果年收入再添5-10k会更匹配。”至于本科生是否会比研究生收入低,Molly说:“与我同批进入公司的中国人大多是研究生毕业,且都是LSE、帝国理工、UCL等金融专业排名较前的学校。但招聘网站上写着招收本科学生,不过对本科毕业成绩要求较高。”另一位在伦敦从事金融工作的刘先生,研究生及博士读的都是“金融数学”专业,因为喜爱金融,数学又是强项,所以选择了这一复合专业。刘先生说:“我的努力与收入是成正比的,对收入还算满意,但短期内,还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过,刘先生认为,薪资与公司其他本科毕业生并无明显差距。因为他所在公司更注重的还是工作经验和能力,能力不足的就直接被开除了,也就无法从工资上体现出高学历与高收入的直接关系。可见,虽然高学历并不是在英国找到好工作的必备条件,但拥有高学历,进入理想公司、拿到理想薪酬的门槛也就低了许多。

野哉

「跨考」社会学硕士深度解读

1. 社会学硕士(030301)简介社会学硕士点属于法学一级学科,它是以社会变迁为背景,研究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学科。(1)研究方向目前,各大院校与社会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市场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较坚实的社会学专业理论和方法基础,知识面较宽、创新能力较强,从事社会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社会工作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3)专业特色   社会学是一门紧扣“时代脉搏”的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我们身边的家庭、学校、企业到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另外,社会学还有自己一套专门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观察、采访、舆论调查来搜集资料,并运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分析,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的数学、统计学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技能。(4) 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初试科目a.101思想政治理论   b. 201英语一   c.专业课(各学校有所不同)2. 高校招收社会学硕士情况3. 社会学硕士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1)就业方向主要从事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2)就业单位a.机关单位b.高校系统c.企业(岗位上,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用户研究以及部分跨国企业的社会影响评估等岗位)d.媒体e.社工机构和NGOf.自主创业或更换跑道

富之

英国起薪最高的10个研究生专业,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火爆

英国的一年制硕士、明年夏天正式回归的毕业生签证,也就是PSW签证,对国际生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那么在英国,哪些专业一毕业就能拿到高薪?一起来探讨一下吧!给大家普及一下,在英国想要成为一名建筑师一般需要经过长达七年的专业培训,高昂的经济以及时间投入,注定了这是一个非常贵的专业。但是,可观的薪资水平让很多建筑专业的毕业生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专业。另外,要是想进入建造和规划行业,花费的时间和成本相对要低一些,但是薪资水平还是非常不错的。法学专业研究生一般可以担任见习律师或者初级律师,起薪还是比较高的。国际生也可以考虑参加QLTS的考试,这也是成为执业律师的重要途径。社会学研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通常会出现各学科交叉应用的情况,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工学、人类学等等。医药学相关专业,是造就高薪职业的专业,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大众对于医疗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过,除了薪水高以外,这也是一个责任和压力比较大的职业。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享受宠物带来的欢乐,当然对于宠物医生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这个专业的职业前景也是非常不错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数学几乎无处不在,与各行各业相关。数理科学相关的研究生项目包括数学、运筹学以及统计学等,具有高水平数学技能的毕业生,还是可以拿到非常丰厚的薪水的。CS专业真的是大热特热的专业,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具备计算机专业只是的优秀人才几乎是不愁找工作的。不过,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CS研究生项目,要求申请者具有数学、统计等相关专业背景。工程领域的毕业生基本都能找到薪酬高且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不过,工程学方面的研究生项目,一般对于申请者的相关专业背景要求较高。近年来,无论国内外,牙科从业者的起薪都是非常高的。很多人都抱怨看牙贵,动不动就是大几千。同时随着大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医护人员和牙医基本不愁找工作。这也是一个老热门的专业,同时也是“高薪”的代名词,尤其是能够担任商务、管理方面高级职位的人才。商科毕业生不会受限于某个特定领域,毕竟没有哪个公司是涉及不到商务、财政方面的。这些专业有没有你正在学习或者想要学习的呢?希望各位同学都能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毕业后都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绝爱

英国研究生只读一年是“鸡肋”?中国毕业生谈经验

中国侨网4月28日电 据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号报道,英国研究生只要读一年?是否代表含金量低?这是许多学生来英留学之前的疑虑。然而,根据最新发布的英国研究生收入数据表明,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仍然比本科毕业生赚得多。英国广播公司(BBC)甚至还得出一个结论:想赚钱,还要先读研。英国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毕业生收入数据表明,对于年龄21至30岁的毕业生来说,平均年薪为2.55万镑,没有大学文凭的毕业生平均收入则是2.1万镑,而研究生学历毕业生通常平均年薪为3万镑。在英国官方发布的《2018年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统计》报告中显示,2018年本科生就业率(87.7%)略高于研究生(87.4%),并大幅高于没有学历的人(71.6%),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就业率上差异不算很大,然而在薪酬上,这个差异就很明显了。2018年,本科生中位数工资(3.4万英镑)比没学历的人中位数工资多1万英镑(2.4万英镑)。研究生则比本科生收入多6000镑,中位数工资达到4万镑。英国研究生最有“钱途”专业Top 10,花落谁家那么,既然英国研究生看上去钱途还算灿烂,哪些专业最香?根据某大学报考网站介绍,英国这十大专业,从毕业起薪开始,你就站在了更高的起跑线上。第十名:建筑,建造和规划平均年薪:31755英镑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需要长达7年的专业培训,因而这也是价值最高的职业之一。相对来说,进入建造和规划行业花费的时间更少,起薪也不错。第九名:法学平均年薪:32699英镑法律实践课程(LPC)旨在培养新晋律师,而律师专业培训课程(BPTC)则面向未来的律师。还有一门专门针对本科为其他专业学生的课程——法学研究生文凭(GDL)。法律系毕业的研究生通常会成为实习律师或律师,薪水相当不错。第八名:社会研究平均年薪:32881英镑想不到吧,这在英国也是一个高薪行业(前提是你找到了工作的话……)。社会研究包括全套社会科学科目,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工作和人类学。这类研究生课程针对不同本科背景的学生开放。第七名:医学相关学科平均年薪:34601英镑解剖学、医学技术等与医学相关的科目。因为英国社会对医疗保健的标准要求很高,因而,医学科目的毕业生薪水相对体面。第六名:兽医科学平均年薪:35331英镑兽医学研究生更关注兽医学背后的科学,而不是实际的临床实践本身。不过许多研究生学习此科目,也是为成为一名兽医而做准备。第五名:数学科学平均年薪:35370英镑数学科学研究生课程包括数学、运筹学和统计学课程——所有非常需要人类智慧的东西。所以,学习这类学科的人,拥有一个很好的起薪似乎理所当然。不过,由于这是高度技术性的课程,研究生申请者最好拥有相关的荣誉学位。第四名:计算机科学平均年薪:36522英镑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具有该领域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在任何行业中找到工作。大多数研究生计算机科学家来自计算机或数学背景,但有一些课程也为本科学位不太相关的学生设计。第三名:工程与技术平均年薪:36,930英镑无论是专注于电气、机械、汽车、化工、航空等相关工程技术,这一技能将会在英国颇受欢迎且非常好找工作。工程学研究生学位要求申请人具有相关的本科学历背景。第二名:医学与牙科平均年薪:44836英镑医生和牙医的高起薪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尤其是英国在给非欧盟成员颁发的长期居留签证中,往往也会特别注明“不能接受医生培训或成为牙医”,可见这个职业是多么热门。这个职业不仅收入颇丰,对社会也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第一名:商科与行政学平均年薪:46966英镑课程包括商业研究本身以及一些与金融、财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业务管理有关的主题,从中探索商业的深度和广度。商业与行政学研究生可来自各种教育背景。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发布的《2016-2017学年度英国高等教育大数据》显示,2016-17年度,中国在英留学生(高等教育)总人数为95090人,鉴于英国大学的体量很小,近10万中国留学生也是一个足够大的数字了。其中,位列英国研究生毕业收入排行前十名的Business & Administrative Studies(商科和管理),Engineering & Techonology(工程和技术),Social Studies(社会学)正是中国学生最喜爱的3个专业,其中商科占有压倒性优势。除此之外,创意设计、法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药学、物理学,也是招收非欧盟学生较多的专业。中国留学生对高学历高起薪如何看?记者就此采访了两位不同专业毕业的英国硕士毕业生,目前他们均在伦敦工作。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对硕士研究生含金量有何看法。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工作的Molly,研究生在LSE念的是“环境经济学”,因为她本人对环保感兴趣,也想进一个不错的大学,因而选择了这个专业。刚进入会计事务所的2-3年,Molly表示,大多时候都在学习,公司会负担所有培训费用,来供大家考证。这个期间,收入稳步上升,是与工作量成正比的。不过,Molly现在已经晋升到资深职务。她说道:“最近已经连续加班4个月了。虽然收入在同类公司中还算不错,不过以这个工作量,如果年收入再添5-10k会更匹配。”至于本科生是否会比研究生收入低,Molly说:“与我同批进入公司的中国人大多是研究生毕业,且都是LSE、帝国理工、UCL等金融专业排名较前的学校。但招聘网站上写着招收本科学生,不过对本科毕业成绩要求较高。”另一位在伦敦从事金融工作的刘先生,研究生及博士读的都是“金融数学”专业,因为喜爱金融,数学又是强项,所以选择了这一复合专业。刘先生说:“我的努力与收入是成正比的,对收入还算满意,但短期内,还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过,刘先生认为,薪资与公司其他本科毕业生并无明显差距。因为他所在公司更注重的还是工作经验和能力,能力不足的就直接被开除了,也就无法从工资上体现出高学历与高收入的直接关系。可见,虽然高学历并不是在英国找到好工作的必备条件,但拥有高学历,进入理想公司、拿到理想薪酬的门槛也就低了许多。

论则不至

2020fall录取|我为何想去SOAS(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读人类学?

祝贺君明学子继续斩获多枚名校录取!其中就有SOAS的社会人类学硕士录取OFFER展示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 学校概况SOAS(亚非学院),名字听起来很平凡的亚子,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它却是欧洲顶级的亚非研究中心,英国唯一一所专门研究亚洲、非洲、近东和中东的机构,地处伦敦,拥有东亚研究及名著的海量收藏,超多中国典籍,重点是它对外开放!它的人类学专业在QS世界排名第16名!人类学既是SOAS的核心,也是扩展视野、培养跨文化视角、挑战理所当然的假设以及批判性参与紧急问题等共同目标的核心。——SOAS社会人类学 专业解读首先,Social Anthropology这个专业特别贴心的为三种本科背景的同学量身定制了课程。第一种是为本科来自社会人类学的学生,希望通过硕士课程专攻某一领域的课题;第二种是为没有相关社会人类学背景的学生打造,希望可以通过这个课程学习到范围超广的相关知识;第三种是为没有社会人类学背景,但希望毕业后能在人类学领域发展的同学所打造。第二,在课程设置上面,非社会人类学背景的同学需要完成学校开设的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Social Anthropology, 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学校的compulsory mole, 也就是Ethnographic Research Methods。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选修课提供,其中包括 African and Asian Cultures in Britain, African and Asians Diasporas in Modern World, Anthropology of Globalisation, Culture and Society of China, Culture and Society of East Africa, Culture and Society of Japan, Culture and Society of South Asia, Issues in Anthropology and Film, Issu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Gender等等。学校每一年提供的选修课程会稍有调整,各位小伙伴可以多留意课程变化。再者,师资团队自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领域的大牛。最近SOAS的人类学教授Paul Basu制作了一部影片FACES|VOICES, 入围了电影大奖的两个单元项目。内容让人耳目一新,也体现了艺术与人文的价值,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YouTube哦。更加优秀的是SOAS提供40多种非洲与亚洲的语言课程,想必绝对能够满足各位小伙伴的语言求知欲!看累了英文,咱们还可以看原文!相关专业对于开设人类学专业,SOAS是认真的,下面让我们看看还有什么其他相关专业:· MA Anthropology of Food· MA Anthropology of Food and Intensive Language· MA Anthropology of Media· MA Anthropology of Media and Intensive Language· MA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Nepali· MA Medical Anthropology· MA Medical Anthropology and Intensive Language· MA Migration and Diaspora Studies· MA Migration and Diaspora Studies and Intensive Language· MA Museum, Heritage and Material Culture Studies· MA Social Anthropology of Development· MA Social Anthropology of Development and Intensive Language· MA Social Anthropology and Intensive Language· MRes Social Anthropology· MRes Social Anthropology and Intensive Language研究生课程除人类学之外,还有非洲、亚洲、电影、性别、音乐、法律、历史、宗教、政治等研究SOAS相关精选案例Ms HUANG中山大学 | 人类学GPA:4.0---------------------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 移民与流散研究硕士Ms WANG中山大学 | 民族学GPA:3.2---------------------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 性别研究硕士Ms QIN中山大学 | 民族学GPA:3.7---------------------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 博物馆遗产与物质文化硕士关注[君明留学Dreamin],拥有海量名校offer, 为你提供一手留学资讯和最专业留学建议。梦校不是梦想而已!

迷与狂

花十多年研究垃圾的人类学家

经授权转载自:全现在(ID:quanxianzaiAPP)作者:曾梦龙受访者简介:张劼颖,1983年生,陕西西安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科学技术社会研究、环境人类学、废弃物、劳工,著有《废品生活》。她说:“垃圾是一个社会之物,我的研究是一个图景,看垃圾在我们社会生活当中和人的关系是什么?”两三年前,张劼颖发现自己长年研究的垃圾从隐性变成显性社会议题,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她觉得,很多力量推动这个变化发生,比如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垃圾制造量最多的国家,垃圾污染和处理问题日益严峻;各地反对焚烧运动兴起;上海、北京相继推广垃圾分类;纪录片《垃圾围城》《塑料王国》等传播环保信息。当然,还有她所从事的社会科学研究,希望提供给公众一种全新看待垃圾的眼光,展现垃圾的生命图景,思考垃圾和人类的关系。张劼颖最早接触垃圾研究是在2007年。当时,身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的她,和几个同学组成调查小队,进入北京六环外的城乡结合部冷水村做田野调查,研究拾荒群体。基于这些调查,她完成硕士论文《垃圾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和主体性》。硕士毕业后,她先从事一年劳工方面的社会服务,但发现有太多“认识世界”的努力尚未完成,于是放弃“改造世界”,回归学院,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读博。相比硕士期间主要关注垃圾的经济面向,博士时期则关注垃圾的政治与科技,强调垃圾的社会文化意义。张劼颖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地点是广州,她通过追踪垃圾,从而理解其污染、治理和相应的环保行动。那时,她在写字楼、居民楼观察人们如何丢弃、谈论垃圾;和废弃物设备企业家喝茶,和清洁工人、环保者聚餐,收集各个群体对垃圾的认知和理解;走访大型公共设施,在垃圾填埋场的视觉震撼和嗅觉冲击当中,重新感受垃圾;在看似高效、洁净、环保的垃圾焚烧厂,观看垃圾的意义如何被科技重新界定,“垃圾”“环保”的概念如何同时被环保者和科技争夺;走访有机垃圾堆肥设施,参加环保组织的垃圾分类项目和政府部门的研讨会议,从不同角度反思中国垃圾治理的困局。在她看来,中国的垃圾污染一方面源自于消费社会发展和高速城市化变迁,另一方面没能被历史至今的垃圾治理方案有效解决。历史上,垃圾治理体系的建立滞后于垃圾的大规模产生。被政府视为有效解决之道的垃圾焚烧技术则面临怀疑和批评,遭到居民以及环保组织的反对。在推动垃圾分类的设想上,政府与环保组织达成共识。然而,意图良好的居民垃圾分类的推进可谓困难重重。这构成垃圾治理的三重困境。因此,垃圾不是一个纯粹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每一个行动者(如政府、生产商、消费者、环保者、某种技术)合力才能解决。“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事情很难”,张劼颖说。北京六环外城乡结合部冷水村一拾荒院落2015年博士毕业后,张劼颖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5年间,除了见证垃圾成为显性社会议题,她生活最大的变化是结婚,成为母亲。某种意义上,这段时间她的学术研究进度缓慢,对于人类学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田野工作很难展开。她怀念学生时代对学术的专注和勇猛,如今工作和家庭要占用不少精力。这也是不少年轻女性学者面临的困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大家都会觉得工作之后比较受冲击,一直在排除各种干扰和影响,努力回到一个好的状态还挺难的。相对来说,女性会更艰难一些。”这时,张劼颖选择坚守阵地。“我会像打仗一样守住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不然就会完全被琐碎且繁重的家务劳动剥夺。”今年,她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胡嘉明合著的《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在大陆出版。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垃圾民族志。她们将垃圾视为一种参与社会政治关系的物质,审视它如何复杂地、有机地参与中国的转型社会,并与社会阶层的断裂、巨大的城乡经济文化差异、农民工的有限流动性纠缠在一起。“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废品生活》,将垃圾视为一种能动性的物质,了解垃圾如何生产废品从业者的群体与主体性,他们的理想与挣扎,以进一步思考在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中国,我们作为消费者和垃圾的关系、和废品从业者的关系,以及和未来的关系。”她们在书里写道。2020年7月,我们在北京见到这位年轻的人类学家,以下为全现在和她的访谈节录。张劼颖01////拾荒者和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垃圾把我们与他们连在一起。Q:在《废品生活》中,你说你并不试图寻找最大受害者,不希望把拾荒者塑造成一个最卑贱、底层、被侮辱与损害的群体,进而仅仅为了告诉读者他们有多悲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一方面,你试图呈现这个群体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更愿意告诉读者他们与我们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你也试图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群体,去分析、去批评为什么这个群体被剥夺,不公正何以发生。能不能集中讲讲拾荒者群体如何丰富与多元?他们和我们有着怎样的相关性?我们该如何从社会结构角度理解他们?张:首先,他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很惨的底层,也是一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有人干得好,有人干得不好,干得好需要技巧、能力、聪明、努力。然后,和其他城乡移民或者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收入并不少。你进去会发现,不管是年龄、性别、背景,拾荒者都很不一样,但是为什么我非要讲他们的丰富和多元呢?我抛给大家一个更复杂的故事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如果只是把他们描绘得很惨很可怜,你看到之后很受触动,但这种故事像消费品一样,消费完了就完了,之后能怎么样呢?而客观或者平视呈现他们有一种揭示的力量,这种揭示的力量会让你意识到他们和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比如对自由的追求、对教育的重视、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一方面不想承受打工那种规训,想给自己争取更多自由;一方面却又像机器上面的零件,必须一直运转,才能够谋求生计。像所有特别重视教育的中国父母,认为下一代受的教育好了就有希望。我现在所有奋斗都是为了孩子上更好的学,还要给孩子买房子。另外,你还能看到我们和他们是有联系的,你扔的垃圾把你们连起来。如果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那大家处在生态系统不同位置上面,而他们是在帮助城市做垃圾分类。从社会结构角度,他们是从农村到城市来找生计,叫农民工或城乡移民,也可以叫散工,或者非正式经济里的非正式就业。他们看起来像是自我雇佣,在城乡之间、夹缝中灰色的非正式经济中找到谋生领域,等于自己开拓空间,创造谋生方式。毫无疑问,他们受的不公正,首先是一种刻板印象、歧视和污名化,因为跟垃圾打交道,人们会躲避他们,觉得脏、危险。另一方面,表面上他们是自己的老板,但实际上他们是非常辛苦的劳动者。他们通过分拣和积累的劳动,才把零价值的垃圾变成有价值的生产原料。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付出大量劳动,没有任何保障、权利,是产业链里非常分散和最底层的工人。像他们来北京这么多年,所有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跟他们都没什么关系,也很少会去别的地方,就躲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边,很真空的位置。Q:你说:“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不断经历空间改造、功能重组、产业升级与正规化,随之而来的是低端人口出局、废品行业紧缩。与此同时,伴随着垃圾分类的高歌猛进,垃圾议题也日渐显著。”而且最近这段时间,新冠疫情估计对他们雪上加霜。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些年的变化对拾荒者和废品行业有很多不利影响。你怎么看?张:因为我没有做调查,所以没有基于研究的结论,只能说一点感觉。一方面,放在历史里看,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合法性,所以当一个城市有什么变化的时候,可能就会被赶走。但是,他们挺有韧性,因为是非正式经济,很善于在夹缝中找到机会,又会不断回来,很难讲他们是不是能被成功赶走。这些年确实是对废品行业的冲击一轮接着一轮,包括每次环境整治会拿他们说事,说这是脏乱差,影响环境,包括会建一些更正式的公司和产业园来取代零散、非正式的废品回收。另外,现在推动垃圾分类,有一些大城市会觉得让一些正式公司或者技术进来,是不是比他们做得效果好一点?过程中可能会更干净,更好控制、管理。但是这种意愿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实现。北京可能更多是行政力量对于城市规划和市容市貌的管理,其他地方有产业更新升级,从非正式化到正规化的趋势。所有这些都会对他们造成冲击,但是长远来看,我觉得他们是不是真的能被赶走都很难说,我不是说他们没有问题,比如他们确实在回收当中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他们肯定不是为了环保才做这个事情,就是为了挣钱。但是,另一方面,他们有一些优势很难被取代,比如高度流动性和灵活性。一个正式公司或者看起来高大上的智能技术想要做到他们那种程度很难,比如有效率地收集、分拣、拆分、辨别。他们这套太高效灵活,目前我没有看到正式系统或者技术有能力取代他们。02////垃圾是一个系统问题,但也不能低估每个人的能动性。Q:十多年来,你做的研究试图给大众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垃圾的眼光,讲述一个完整的关于“物的社会生命”的故事。在讲述垃圾的故事之前,我想问一个基本问题,中国的垃圾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张:我们的垃圾治理有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滞后性,一个问题暴露之后,我们后面才会出一些方案解决,比如禁止那种白色塑料发泡饭盒,禁塑令,垃圾围城,外卖、快递、共享单车的垃圾问题。如果不够前瞻,总是滞后。这是垃圾本身性质使然。其次是高速城市化。垃圾是城市排泄物,你总想把它排到外面,但是没有绝对的外面。以前的郊区很快变成城市,以前那个地方扔的垃圾或者规划的垃圾处理设施很快变成问题。人们不愿意垃圾集中中转中心和处理设施在自己家周围,所以国家想用焚烧方案,觉得可以高效环保地解决问题,可是会被居民反对。还有一个难题是垃圾分类推不动。垃圾分类的意愿非常良好,说了很多年,不同地方也不停地说,可是实际上推动效果怎么样?你看北京已经一段时间,大家做得怎么样?这是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污染每天都在发生,我不能说严重到什么程度,但我会说有这么多问题存在,而且这些难题今天依然存在。Q:你强调垃圾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这个系统可以分为两段,一段是成为垃圾前“物”的故事,包括日常生产和消费系统;另一段是成为垃圾后“物”的故事,包括城市的垃圾分运和处理系统。我们先谈前一段,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可以反思?张:对,我认为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前端问题。比如生产会有设计,电子产品预期寿命是一年还是三年,预期你是坏了之后可以拿回来换或修,还是预期你一年之后扔掉变成垃圾,再去买新的。它会用五六层包装,还是简化包装。它会设计很容易分解、拆分,方便垃圾分类,还是会让这个东西很复杂,很难分解。这是垃圾之前的问题,但事实上就是这些之前的问题才让垃圾变成问题,有一部分是生产者的责任。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仅说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环保宣传教育有一个问题是把系统性的问题个人化。这样的话,大家一开始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很快发现不能做很多时,就变得很沮丧,会觉得算了吧,我也搞不定,那就烂到底吧!另一方面,你不能低估每个人的能动性,消费者能动性是真实力量,假如我们每个人都不去买一种东西,比如包装太复杂,那生产商一定会想办法减少包装。Q:后一段是你主要做的研究,也分析过中国垃圾治理的三重困境,包括滞后于社会经济变迁的无害化处理工程、遭遇全国性抗争的垃圾焚烧计划以及难以推动的垃圾分类运动。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讲,你觉得中国的垃圾治理做得怎么样?张:垃圾治理是个全球性问题,大部分做得不好,做得好的国家各有各的好。那些做得好的国家其实有点特异性,有很多历史渊源,挺难直接效仿。比如日本做得不错,这跟日本一直以来非常在意环境有关。他们从小受环保教育,讲自己的资源很少,一定要珍惜资源。还有一点,日本妇女的就业率比中国要低,全职家庭主妇在承担这样的劳动。因为垃圾分类比较麻烦费力,尤其如果垃圾分类做得足够精致,要定时定点收运。再比如中国虽然在消费者这里垃圾分类做得不好,但是我们有挺发达的非正式废品回收,导致废品回收的比率也不低。本来就有一个挺高的回收率,所以再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就会有点困难。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因为环境成本低,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当中地位又比较低。一方面,这些国家会成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接受发达国家的垃圾;另一方面,很多人要从垃圾中谋求生计,有大量以废品为生的群体。美国是高浪费的国家,但欧洲做得好的国家也不多。被400多个垃圾场包围的北京Q:最近两年,上海和北京相继在搞垃圾分类运动,再往前,你也做过研究的广州也推动过垃圾分类。你觉得为什么推不动?张:简单说,一个难在于垃圾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指望个体行动者改变是很难的。我们每个人是在一个系统当中,比如你看广州的垃圾分类,要求你拿到一盆花的时候,植物、泥土、盆,你要分成三样。我们被提供的商品和生活模式已经是这样,个人能做的就会变得很少,或者要做会很麻烦。有一些楷模能做到,但不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到,尤其有些生活非常辛苦,非常少时间精力的人,对他们来说更难。还有一个难,难在它是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关起门来家庭里的私人行动。今天市政出一个政策,是不是就能让每一个人在家庭私领域内改变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而且这是一个习惯,是让你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相对麻烦和复杂,就是会很难。这里边又有社会大众地接受、理解、认知,如果没有认知基础,大家没有形成共识,认为这个东西很必要,值得我花这些麻烦来做,也就会不太愿意配合。Q:你曾研究过广州番禺2008年到2011年的邻避抗争,在相关论文结尾提了很多问题,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运动组织化、议题主流化之后,反焚行动是否还能有效地作用于环境治理?是否类似有些学者所论断的那样,被国家纳入治理系统,丧失了一种制衡的“战斗力”?现在过了几年,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观察或者想法吗?张:你要直接去看邻避运动,它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运动,因为它只是说不要建在我家附近,但它会建到别人家附近,最后变成谁更有权力、资源、能力把这个东西赶走,没有权力或者资源的社区接受这个东西,所以邻避只是维权行动,但也不是没有意义。长远来看,他们更多作用在于增加议题的可见性,让政府看到垃圾是个很麻烦、很让人头疼的事情,放在谁那儿,谁都不愿意。对于政府来说,会更积极治理。包括这群人本身,一些人维权结束就跟我没有关系,也有一些人会继续想说是不是有更好办法推动大家用更环保方式处理垃圾?有一些核心的人成立NGO,成立NGO之后,包括推垃圾分类和减量,垃圾的资源化、更无害化处理,但不是以前那种抗议行动模式,变成推动市民环保。Q:还有一个是反思运动的局限性。你说:“反焚者们试图采用环保主义来作为行动的进路,宣称追求更为普遍的环境福祉,组织成立后还声援垃圾管理危机背景下的清洁工人和农民,试图把他们利益和尊严纳入垃圾治理蓝图。这些后续的行动努力是否/多大程度上能推进垃圾治理的环境友善和环境正义,还有待持续的观察。” 现在过了几年,你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张:他们确实参与并推进了环境治理,把更友善的垃圾治理的观念带给政府和市民,影响了一些人和政策。但是对现实的改变,这个事情太难了,几个NGO的力量太有限,不太可能一下就带来很大改变,只能循序渐进推动,从星星点点开始。中国有一个零废弃联盟,零废弃联盟就是有不同NGO和个人组成,真的活跃在废弃物议题上的有那么几个,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上海、芜湖。垃圾焚烧厂激起“邻避运动”03////人类学正发生重视物的趋向,关注人与非人之物的关系。全:你做的研究的一大视角启示是借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建构垃圾为中心的故事,讲述垃圾与政治、经济和身份认同的关系。你还说,现在人文社科学界越来越重视物和物质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物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情感、实践,甚至参与建构知识,重构社会关系。能不能讲讲如今人文社科学界为什么会发生重视“物”的趋向?张:我可能之前说得有点大,这个本体论转向是一个新的趋势,国外人类学稍微明显一点,国内只是在提,还是相对前沿一些。这个本体论转向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以往觉得有主体和客体,人是主体,其他自然万物(如植物、动物、细菌、病毒)是客体,好像人跟它是主客体二元。转向就是说那些东西有能动性,我们不应该用主体和客体来理解这件事,它们也能施加改变和影响。就像一个新冠病毒把我们整成什么样,或者一个技术出来之后,并不是按照你想象的方式去发展、应用、传播,它会有一些意外后果。以前我们想象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宰,人是万物的中心,人站在最高点可以控制和俯瞰所有事情。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大自然会反攻。一些看起来没有生命的东西,或者说一些不能像人一样有思维去言说的东西,人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它会对人施加一些影响。说起来这个思想并不复杂,但是它对针对之前的研究范式来提的。以前的分析只分析人,新的视角不是只看人,会分析人、环境、物质、空间、设施、技术,我们会认为那些东西可能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力,分析所有这些东西的关联。不再认为“社会”和“自然”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生产。现在一些比较新的人类学叫多物种民族志,可能讲人和动物、植物的关系。Q:人大的赵益民老师对这个视角有一些批评,他说:“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限度:在一个不允许(或者说轻视)国家、权力和资本在场的制度分析框架里,我们最终收获的是一个崭新的分析视角、范畴和可能性,还是一个与现实渐行渐远因而缺乏解释力的扁平本体论?”你怎么看?张:赵益民的批评我很同意,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在研究当中会对不平等政治经济关系特别敏感的人。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国家、资本和个人都是一个行动者,好像权力关系就抽空了。明明国家、资本那么有影响力,一个细菌或个体没有那么大影响力,你却说它们都是网络上的行动者,都在施加影响力,把这个扁平化了,不去看现实社会当中的不平等,也不去看这种权力分布不均衡。这是很多人对行动者网络理论和新物质主义本体论转向的批评。但是,对我来说,做任何研究都需要一个理论视角,这个理论视角就像一把刀一样帮你把现实切开,但是每一个视角既然是一个视角,就一定有看得见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这是个技术问题。但是,一定要知道它的缺陷,或者说它在打开什么的时候,同时遮蔽什么,每种理论视角都是这样。多物种民族志代表作之一《末日松茸》Q:除了细菌、病毒、垃圾,能不能再讲讲多物种民族志的相关研究?张:还有研究松茸。因为松茸是一种奢侈消费,而且它会影响其他国家,连接不同族群。还有去看森林和人、人和虫的关系。我一个朋友,美国学者Amy Zhang也研究垃圾处理,她会去看一种吃厨余的虫子黑水虻。厨余垃圾的处理是一个麻烦的问题,垃圾分类分完以后,那些厨余怎么处理?堆肥还是沼气?还是其它技术方案?她的文章里说,中国传统有人和虫共生的历史,如养蚕、斗蛐蛐,但随着现代化、都市化,还有灭四害运动,我们逐渐把和我们共生的虫驱逐出生活之外,但是现在养黑水虻吃厨余的技术,她觉得是一种非常本土的方式解决本土问题。我很佩服她的研究,但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商榷。我不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虫是有害有益之分的观念,而且中国古代也有对虫的驱逐,比如焚香烧艾草,皇帝举行大规模仪式祭天来驱除蝗灾。你不能理想化说传统中国都是跟虫共生,特别好,到了现代中国,都把虫赶走,不是这么截然二分。但是,她整个思路很妙,提供了一个例子,解释了国外学者怎么研究技术和社会生活、人和非人之物之间的关系。Q:你一直关注环境和技术的互动,并且说“环境政治实际上就是环境知识的政治”。为什么?相比其他因素,“知识”在环境争议中扮演什么角色?张:因为你怎么样处理环境,其实是基于你怎么样理解它。你是把它理解成需要征服、可以取得资源的对象,还是把它理解成你很敬畏,你处在里面。这些是不同环境知识,基于这种理解所建立的一整套知识和逻辑,你才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而且这种知识之间互相争夺,胜出的那种知识会变成主流。比如垃圾就是一个例子。你是把它当作完全的废物,还是可以使用的资源,就决定你怎么样建立处理系统,分类还是不分类;不同技术之间的争夺,填满还是焚烧。每一种环境治理方案都有利有弊,都有输家、赢家。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是环境政治、环境公平的问题。现在中国你会看到两股力量,一个是垃圾分类在推,但不管你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它正在发生。还有一个胜出的环境技术是垃圾焚烧,带来上亿、上百亿的项目,改变景观、格局和经济,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广东省2010年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现状项目布局图全:你曾从事一年劳工方面的社会服务,但后来发现有太多“认识世界”的努力尚未完成,于是放弃“改造世界”,回归学院。那你现在怎么看研究者和行动者两种身份,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之间的张力?张:对于很多年轻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张力一直存在,对现实关怀的焦虑、疑惑和沮丧或多或少都会有。有人会反思,我做研究,究竟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益处或者改变?有人会担心,论文是不是发完就完了,只是小圈子自话自说?现在甚至连同行都不会看彼此的文章,只是知道别人在哪儿发了一篇什么,但也不一定会读。它就是绩效,你得活下去。那么,这个研究对社会有什么用?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拷问自己。我也会听到同事说,觉得“很没意思,想要做一点实事”。最终大家都是在这种张力中找到一个自洽的答案,一个合适的位置,即使是最后回归纯粹研究的人。我也是在这种折腾中转来转去,从最开始很冲动,想直接改变世界,可是真的去做行动又会发现有好多具体问题很复杂,特别容易怀疑一个简单的立场或者方案是不是站得住脚,觉得太多问题先要搞清楚。每个人天性不同,我比一般做学术研究的人多一点行动力,但是比起做行动的人,又会退后一步,反思很多。这问题没有对错,每个人可能都会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平衡。我的所长可能还是退回一步去解释、反思,不是站在前面行动。我也比较软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田野调查时的张劼颖,看拾荒者打牌。

爱有味

能活83岁,36岁读硕士其实并不晚!听一个社工师谈生命与幸福

作者:周云骞,秉持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理念的社工师。考拉读书会发起人,我将余生献给中国的心理社工、心理治疗事业。算命的说我能活83岁,塔罗占星师也说是83岁。这算巧合,还是算统计学里说的信度。姑且就活那么多吧。比起古人平均40岁来说,83岁算是活了两辈子了!不能指望人人都像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那样,稀里糊涂就活了112岁,几辈子苦修善行的人才能活那么多。如果生命只剩下47年时间,我应该如何度过?如果以60岁为老年的临界值,把47年光阴做一个划分,前24年是中年时期,后23年是老年时期。我对自己说:中年时期是用青年的心态去度过,中心任务是汲取、关怀和奉献。老年时期用中年的心态去度过,中心任务是总结、启迪、完善。如果我能活83岁,36岁读硕士其实并不晚!唯独遗憾的是,36岁读研究生,即使获得了硕士学位,也享受不了深圳廉租房,因为年龄超了,深圳的要求是31岁。我很后悔,年轻时的自己只知道拼命闯荡,不爱读书,还对书呆子还百般嘲笑。直到自己撞得头破血流才知道自己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年龄。读研不轻松,主要是没有长假了。不能想睡就睡,想去哪就去哪,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时不时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要上课,要实习,一年都回不了几次家。因为毕业后,要去医院做精神卫生社工,做老年和重症患者临终关怀。去帮助别人家的父母和孩子恢复健康,给特困的个人和家庭做心理治疗。放弃MBA读社工硕士拿5000死工资为何呢?有人问我,为什么非要找这样一个冷门的专业来报?为什么不去考MBA?以我以前在500强公司工作的经验以及在阿里巴巴做讲师的经历,完全可以找一个比社工更好的工作,抑郁康复以后,其实创业的基本功还在,完全是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什么一定要拿着5000块的死工资,做一辈子社工?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有想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崇高。抑郁了就学了心理学,学了心理学就想考个硕士证明一下自己。也不知道社工是那么崇高的职业,因为以前很少听到。我不想离开深圳,这个城市有我喜欢的朋友,深圳就一所有研究生的大学,可惜没有心理学专硕,学术心理学我的英语又不好,竞争不过应届生。但是我有实践本领,以及抑郁期间的啃下的心理学知识。我只好用我的扎实的心理学基本功有点“委屈”考了一个不太费脑,但是特别消耗情感的社会工作硕士,同属心理与社会学院,相同的老师教,只是职业方向有所不同,社工更加利他主义,更无私,工作也更琐碎,工资也更低。考完以后,彻底改变了我的价值体系。我的哲学和艺术思维瞬间被激活了。我发现了我有治愈他人的能力。特别适合做一个心理社工,即使这个专业是非常冷门,我也不在乎。在中国是冷门,国外不是。我这个人就是喜欢挑冷门,以后做生意也是这样,冷门就是蓝海,蓝海里出机会。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这个领域好好耕耘,其实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国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缺了社工不行,社工能为国家做很多事。为什么说“没社工真不行了!"有人说:社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职位高低。难道其他行业就不是为国家做贡献?我认同这个说法。但是社工这个职业特殊,国外发展了近百年,我国才几年。很多耳熟能详的城市竟然一个专业社工都没有。国家到了没它真不行的程度,因为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了。国家的养老金缺口开始出现,70后80后的养老压力逐渐增大了,还有就是精神病年轻化了。就拿今日头条里来说,88%的读者都是30岁以下的,但是有10%左右的年轻人,患上或曾经患过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等精神疾病。一旦年轻人逼疯了,老人怎么办?所以,中国需要大量社工,需要社区照顾,可是社工的基础薄弱,高级人才匮乏,上层都没有搞懂社工究竟是什么,所以也就很难给出高工资。社工不是义工,也不是拿工资的雷锋一开始我和各位一样,认为社工就是志愿者,就是帮助居委会大妈做好事,顺便领一份可以糊口的薪水。读了社工,我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运用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音乐治疗、精神医学、超个人心理学等等学科,为感受困难的人士,尤其是社会边缘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用专业的知识为广大的人民谋福祉。我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因为特别吻合自己的性格。因为不想离开深圳,没更好的院校,也没别的硕士可考,委屈考考玩玩,不料考上了。而深圳社工正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歪打正着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可以一辈子去做的事业。我以为读了硕士至少可以领一份糊口的薪水。后来看到学长们纷纷转行,我才知道这份薪水在深圳连糊口都很困难!留下来做社工的,很多都是本地人,不缺钱的!也有家境不富裕,省吃俭用,坚持五六年混到七八千甚至万把块的最高工资的。社工的最高工资,也不过是深圳几个普通行业的平均工资而已了。一个社工师谈生命与幸福我将要把最多的爱给别人,却可能会忽视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60多岁的人了。我对父母有愧疚!父母的身体和我的学业、幸福,其实是一种对赌关系。我能活83岁,放在一生里看,36岁读硕士其实并不晚!但是我父母老了。侥幸的话,我顺利毕业,如果父母出现三长两短,我就只能中断学业。今天一个学医的朋友说我好几年没有带父母去做体检了,这句话,的确刺激到了我压抑的焦虑。学业、职业、在学院里遇到像自己的人并且和他们一起工作是幸福。陪伴一个人获得他的理解认可两个人能获得好的结果是幸福。三五年追逐梦想父母安然无恙是幸福。以后做慈善工作,有机会领养一个孩子是幸福。写千万字心理和社会的文章,和几十万粉丝分享喜怒哀乐是幸福。帮助被忽视的孩子和不受待见的父母重获快乐健康是幸福。老家被拆迁后失去邻里关系,能有实力把父母接到深圳安度晚年是幸福。父母,深爱的人,一份喜欢的工作,和我性格相似的同事,忠实铁杆粉丝,一个都不能少。我爱你们,你们都是我蜕变重生的意义,是我好好活的理由。就像许三多说的: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相关链接:为什么说未来中国30年是社会工作的30年?社会工作者是做什么的?《一个“心理学者”脑海中的未来中国30年:“爱的事业”大有可为!》心理社工严重匮乏!社工硕士毕业月薪才5000,你愿意来做社工吗?在香港,社工是起薪3万的高薪职业,在大陆做社工却养不活自己!这个新兴职业未来将影响每个中国人,它有个很俗气的名字——社工深圳社工平均工资要涨到10647元?希望很美好,现实较骨感如何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香港、内地的社工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星闪闪

最新最全,LSE 人类学系5个专业近年数据大解密!

Anthropology人类学系系所信息系所特色:从英国的社会人类学传统而言,可以LSE说是现代人类学的开创地,因为有社会人类学之父之称的马林诺夫斯基就在此任职并设立了人类学博士的学位。LSE在社会科学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哈佛),其人类学最新的QS排名世界第八,全英第四。系所网址:https://www.lse.ac.uk/anthropology/study系所硕士专业共5个:社会人类学硕士社会人类学硕士(当代世界的宗教)人类学与发展硕士人类学与发展管理硕士比较中国研究硕士摆渡君往期对G5人类学介绍,可参考下文:史上最全!英国G5大学人类学专业解析摆渡学人的LSE人类学成功录取个案请浏览下文:J 同学喜获英国G5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录取!Z 同学喜获英国G5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录取!拓展阅读(中国学生)1. 申请指南:https://www.lse.ac.uk/study-at-lse/international-students/country-pages/china申请文件细则:https://www.lse.ac.uk/study-at-lse/Graate/Prospective-students/Supporting-documents2. 研究生课程总览:https://www.lse.ac.uk/Programmes/Search-Courses?groupType=graate3. 语言要求(2021/2入学):https://www.lse.ac.uk/study-at-lse/Graate/Prospective-students/Entry-requirements/English-language-requirements数据解读数据说明● 专业录取率=专业录取人数/专业申请人数各专业数据汇总首先,从该系所总申请人数看,呈现一个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而在该系所5个不同专业的申请数量来看,最受申请者热捧的专业主要是比较中国研究硕士以及社会人类学硕士。而从该系所总录取人数看,呈现稳健增长的趋势。社会人类学硕士录取人数连续3年保持5个专业之冠,而与申请人数趋势相近,录取人数第二多的专业是比较中国研究硕士。总的来看,人类学系的大部分专业都日益受到申请者青睐,而且录取人数普遍在逐年增长,对申请者有利。各专业录取比率整体上看,该系所的5个专业录取比率都稳健上涨。而增长比率最高的两个专业依次是社会人类学硕士(当代世界宗教)以及社会人类学硕士,两个录取率在2020年都超越60%。申请建议从英国的社会人类学传统而言,可以LSE说是现代人类学的开创地,因为有社会人类学之父之称的马林诺夫斯基就在此任职并设立了人类学博士的学位。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是马氏的博士学生。费先生师承马氏的功能主义传统,并且在中国文化与西方的比较研究领域论述颇丰,如《乡土中国》等,是中文和英文世界不可多得的中国人类学经典制作。LSE在社会科学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哈佛),其人类学最新的QS排名世界第八,全英第四。该系所下设5个人类学相关硕士课程,基本要求要有人类学相关专业背景,雅思总分达到7,而小分不低于6.5。总体而言,该具有具体专业背景要求,而语言要求也不算低,但从录取数量和总体录取比率看来,对申请者还是比较有利,但申请者想要提高申请几率,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需要先确定自身的专业背景与实践经验是否与该专业要求相匹配;对于跨专业或是原专业与该专业知识跨度较大的申请者而言,更应该事先多了解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等内容,因为跨专业入读可能会产生学科知识之间的融汇,具备一定难度。其次,若申请者的语言或者其他方面不满足该专业的入学要求,申请者可考虑进行专业的背景提升或语言考试的培训等途径;再者,申请资料搜集与个人文书的撰写,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应该注意有侧重点地将自己的优势与该专业的要求进行匹配与结合。但是,若对自己目前的情况不能确定,想具体了解自己是否具备申请该专业的优势,以及如何可以提升个人申请竞争力,可以随时咨询摆渡学人客服小渡,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