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青海启动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小毖

青海启动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近日,由青海省科技厅推荐、青海师范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重点专项的“公共文化服务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式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青海师范大学召开。据介绍,“公共文化服务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是青海师范大学获批的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该项目总经费490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907万元。该研究项目紧密围绕国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需求,拟突破多感官互动沉浸式全息展演、多模态文化资源数据采集、文化资源安全长期标准化存储与保护、文化资源适配与转换、文化服务资源广域5G网络传输以及装备远程健康监测等核心技术,拟在数据装备层、互联装备层、展示装备层以及应用示范4个层面上,集中突破10项关键技术,构建情景感知、泛在互联、数据融通、体验沉浸的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装备群,形成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全方位、全体系、全过程设备支撑平台,结合5G物联网、全息技术、混合现实、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研发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和装备,并开展文化服务和教育服务的应用示范,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手段和模式、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共享和均衡提供资源平台、互动设备和技术支撑,对进一步提升我省和全国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质量发挥积极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作用。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青海省和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促进优秀中华文化在老少边穷地区传播,挖掘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扶贫,打造优秀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课题组将仔细论证、深入研究,全力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向科技部、省委省政府交出合格的答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973”“863”“科技支撑”等国家科技计划整合而成,2016年开始实施,主要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技术瓶颈。近年来,青海省聚焦科技文化融合,凝练科研主攻方向,积极组织省内优势单位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来源:青海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句赘指天

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成效

近期,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担的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在省科技厅和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三年来实验室科研条件、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提升。实验室围绕研究方向,加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聚焦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在春小麦与青稞等麦类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与示范推广方面,完成了青稞核心种质库构建和青稞品种SNP标记分子鉴定技术规程的制定,为我省麦类作物分子育种和品种繁育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先后育成了青麦10号、高原813和高原814等春小麦新品种,并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环湖农业区和柴达木盆地等进行大面积推广,年种植面积占春小麦种植面积的50%以上,推动了我省新一轮春小麦新品种更替;在牧草育种学基础研究与新品种选育方面,实验室将作物育种先进理念移植到禾本科饲草和豆科饲草上,开展了大规模的种质引进和鉴定工作,先后从国内外引进燕麦、小黑麦和青稞等饲草种质资源7677份,开展了表型、基因型和抗病性鉴定工作,申报国家新品种保护权2个,制定行业技术标准1项。【来源: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金阁寺

青海:创新驱动 人才先行

央广网西宁12月30日消息(记者张雷 青海台记者王芳 郭四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青海省有一批奉献高原的科技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巨大作用,成为青海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青海省地处三江之源,生态意义极为特殊,地广人稀,地形复杂,传统的监测方法在三江源地区无法实现全覆盖。2017年,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率团队围绕生物多样性、湿地、自然灾害、资源等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体系需求,开展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数据平台建设,采取地面带样监测、遥感监测等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承载力、野生动物、社会发展等方面监测,从而为国家公园管理决策提供定量化、高精度的空间信息支持,推进区域内多种生态要素良性可持续发展,达到科技促进三江源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赵新全介绍:“我们要实现国家公园的持续管理,首先必须知道它的家底有多少,我们从长远的考虑跟青海的三所大学,还有科学院的16家单位结合,举全国之力,做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科技支撑。最终目标我们要建立整个国家的国家公园研究体系或者国家公园研究院。”青海省海西州大片的盐湖蕴藏着大量的钾、镁、锂、硼等资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针对盐湖资源,进行能源材料、钾肥、镁锂分离等研究,一大批人才团队默默付出,为盐湖资源开发做贡献。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敏工作30多年,一直工作在一线,察尔汗、一里坪、茫崖、大柴旦等大大小小、不同种类的盐湖都有她的身影。正是有了他们的潜心钻研,才有了现在盐湖发展的突出成绩。王敏介绍:“整个盐湖资源的开发,从初级的钾肥产品,然后到现在的钾肥产品。科技创新,也是在这里面起了很大作用,钾肥现在已经占据了国家总钾肥需求量的60%以上。”低成本的镁锂高效分离是盐湖卤水提锂的关键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瓶颈,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邓小川团队有效解决了高镁锂比盐湖低成本提锂的世界性核心难题,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的盐湖锂资源回收系列关键生产技术,实现了万吨级碳酸锂生产,这对我国盐湖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盐湖资源可持续开发和高寒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邓小川介绍:“课题组成功开发了系列高层锂盐、镁盐、硼酸、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取得了盐湖硼镁及功能大微米材料及其复合功能材料制备的系列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了盐湖锂硼镁资源综合开发和高值利用,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八项,有三项专利实施转化,企业应用课题组技术成果,累计新增产值超过30亿元。”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通过省级科技项目支持,仅海西州盐湖产业领域项目72项,资助科研经费1.04亿元,带动社会投资8.36亿元;共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项目9项,获得国家支持经费约1.3亿元,全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促进了一批先进技术的本地化吸收和再创新。

所谓圣者

他53岁任青海省委书记,47岁正厅,51岁跻身省委常委,80岁去世

曾任青海石油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青海省委书记,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第九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的尹克升,51岁任省委常委,53岁担任省委书记,于2011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公开资料显示,尹克升,1932年3月出生,北京市人,1949年3月参加工作,1956年起任青海石油局地质处副科长,生产部副主任、主任,1964年后任青海石油局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青海石油局炼油厂副厂长、党委书记。1966年起,他任青海石油局西部勘察指挥部指挥,青海石油局生产部生产组组长、政治部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时年47岁的尹克升任青海石油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2月,51岁的尹克升任青海省委常委,后兼任青海省副省长。1985年7月至1997年3月,他任青海省委书记。1997年2月至1998年4月,尹克升任正部级的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1998年3月,他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3年3月卸任。尹克升离休以后,经常深入地方进行调研。他生病期间,还牵挂青海玉树地震灾情,积极为灾区捐款。2011年5月19日,尹克升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组织对他的评价是,尹克升同志一生为党积极工作,把党的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听从党的召唤和安排,党把他安排在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图片来源网络)

相待

青海成立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中心

工人日报客户端7月22日电 为进一步推动格萨尔文化保护、研究、传承、创新,青海日前在《格萨尔》史诗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青海省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中心,承担格萨尔史诗民间艺人说唱资料、文字资料的抢救挖掘、收集整理、调查研究、翻译出版和《格萨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展示传播、宣传推荐等工作。《格萨尔》史诗是一部源于青藏高原的跨民族、国界传播的篇幅最长的活态史诗,中国国内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兄弟民族口耳相传,不丹、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国、俄罗斯等国都有流传。2006年,《格萨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据介绍,青海是《格萨尔》史诗的重要发源传承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起,青海在全国率先组织200多人的民间文化普查队伍,开展《格萨尔》史诗的普查、搜集和抢救等工作,成为格萨尔史诗传承保护工作起步最早、成果最多的省份。(工人日报记者 邢生祥)

鸱鸮

中国高原能效测试实验室将落地青海

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和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双方沟通、协商,高原(青海)能效测试实验室将正式落地青海。 孙睿 摄中新网西宁9月18日电 (孙睿)记者18日从青海省市场监管局获悉,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和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双方沟通、协商,中国高原(青海)能效测试实验室将正式落地青海。据介绍,双方同意在青海省特种设备检验所(简称“青海省特检所”)基地挂牌建设“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高原(青海)能效测试实验室”(简称实验室)。青海省特检所应于2020年6月底前完成实验室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简称中国特检院)应于2020年6月底前完成采购满足实验室需求的相关仪器设备,在2019年10月测试工作开展前,中国特检院应调配满足锅炉能效与排放测试工作所需的仪器设备;双方于2019年12月底前联合培养、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锅炉能效与排放测试团队。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双方在开展测试普查的同时,争取各方面资金支持,选取青海省内不同海拔高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锅炉系统,推广应用锅炉智能远程监测系统,开展高原气候环境条件下的锅炉温度、压力和烟气成份等因素变化时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2020年6月至9月,双方在整理汇总第一批次测试数据的基础上,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着手开展青海省高原地区锅炉能效与排放测试基础数据库建设,通过大数据深度分析,研究不同地理气候因素对锅炉能效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完成高原极端条件下锅炉能效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分析诊断报告。(完)

夫至人者

青海省长王建军:正与中科院加紧组建国家公园研究院

3月7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青海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长王建军在回答有关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问题时表示,将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目标,推动各项管理措施落地,确保到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到2025年实现管理运行有序有效。“现在正与中科院加紧组建国家公园研究院。”王建军说,中科院能够提供科学的支撑,这对建设三江源至关重要。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等。2015 年12 月,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6 年3 月,中办、国办印发《试点方案》,拉开了我国国家公园实践探索的序幕。王建军表示,经过几年的工作,目前已建立了从省到村的五级有效管理体制,基本上解决了九龙治水的局面;建立了规范的管控制度,组织国内的顶级专家,起草了第一个国家公园的总体规划,第一个国家公园的试行条例和技术标准指南,有效支撑了国家公园管理所需。“目前还建立了牧民参与共享机制,为三江源地区的牧民提供了14万个公益管理岗位。”王建军说,基本上三江源地区的每一户牧民都有一个人在三江源就业,户均年收入增加两万多元。在合作机制方面,王建军透露,他们在青海大学开设了国家公园管理方向的专业课,同时与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中信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绿色基金会等科研、金融、非政府组织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现在正与中科院加紧组建国家公园研究院,中科院对这件事也非常感兴趣。”王建军说,从研究团队、研究力量上看,中科院能够提供科学的支撑,这对建设三江源至关重要。关于下一步工作计划,王建军表示,青海将以“四个强化”为抓手,持续深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一是强化规划落实。将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布局、定位和目标,推动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地,确保到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到2025年实现管理运行有序有效,到2035年建成我国国家公园的典范和现代公园。二是强化体制机制。将按照所有权和监管权相对分离,开发与保护相对分离的原则,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综合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监管体制、生态环境保护及监管体制、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体制新格局。三是强化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园主体、全员参与的生态保护机制。四是强化开放建园,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公园的合作交流,建立国内外友好公园关系,推动建立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建设合理的研发人才队伍、智慧公园等配套集成体系,建立国家公园论坛长效机制。“我们与国家发改委达成一致意见,把青海作为三江源论坛的长效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更好向世人展示三江源。”王建军说。

狐仙记

青海地区发现九层妖塔的踪迹,考古专家挖掘到第二层就不敢再挖了

九层妖塔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关于它世间流传了很多传说。有人说秦始皇陵就是九层妖塔,秦始皇在未来会借此重返人间,统治世界;也有人说那里藏着关于这个世界的秘密,解开了这个秘密人类文明将得到快速的发展;也有人说那里是妖魔的聚集地,人间最黑暗恐怖的地方;近年来拍摄的电影《九层妖塔》更是把它说成了鬼族的封印地,那里隐藏着关于鬼族的秘密。总而言之,关于九层妖塔的传说神乎其神,有各种说法,很多人也认为这个地方根本就不存在,是虚构的地方,不可信。但是近年来考古学家却是发现了九层妖塔的线索,发现这个地方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就在我国的青海地区,考古学家还对此进行了挖掘,但是挖到第二层的时候就停止了挖掘工作,这究竟又是因为什么呢?所谓的九层妖塔既是青海的热水墓,热水吐蕃墓葬群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属唐代早期吐蕃大型墓葬群,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共有墓葬200余座。热水墓群分布在热水、扎玛日、沙尔塘、斜歪四个村境内长约7公里的区域内,包括各类型墓葬165座,其中大部分已被盗掘。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墓区内的墓葬主要分为梯形和圆形两种。墓冢以夯土筑成或堆满砾石后盖以夯土,夯层间铺有沙柳枝条。夯土下方均筑有平面为等腰梯形的石墙,边缘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侧涂以红色石粉。墓室以石块砌筑,由墓道、中室、左右侧室和后室组成。其中最大的墓葬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热水大山,面临察汗乌苏河,高出地面约30多米,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这座墓葬封土堆高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墓堆下还有3层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围墙,每层高约1米,宽3米,其上是泥石混凝夯层,以及砂石夯层和夯土层组合而成的墓墙。墓冢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木,计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一般的柏木。这种封土堆构筑形式和风格,为我国以往考古发掘中所仅见。关于这个墓葬群还出现了一个神话传说,传说在古时候热水境内有很多的妖魔,他们为非作歹,祸害人间,后来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他就是格尔萨王,在他的带领下,打败了众妖魔,并把他们赶到了热水墓这里。在这个神奇的墓中,有众多的随葬品,有古代皮靴、古藏文木片、古蒙古族文木牍、彩绘木片,以及金饰、木碗、木碟、木鸟兽和大量绚丽多彩的丝绸遗物。这些丝绸遗物质地良好、图案清晰、花纹艳丽、色泽鲜明、品种齐全、织造技艺精湛,时间跨度大(六世纪末至八世纪后半叶),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出土的丝绸品种有锦、绫、罗、缂丝、绢、纱等,其中织金锦、缂丝、嵌合组织显花绫、素绫等均属国内首次发现。但是由于技术达不到能够很好的保护这些文物的程度,也或许是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考古学家们在挖到第二层的时候就停止了挖掘工作,不敢再进行下一步的挖掘研究。至于他们到底在那里发现了什么,这个不为所知,相信到了合适的时候考古学家会给大家一个很好的解释的。

拘于虚也

青海文旅IP创新实验室挂牌成立

4月30日上午,青海文化旅游产品IP创新实验室在青海师范大学挂牌成立,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大学、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省文化和旅游协会、有关文化旅游企业相关负责人等参加了揭牌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同德出席。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总规划师马金刚介绍了青海文化旅游产品IP创新实验室的职能和定位。青海文化旅游产品IP创新实验室是推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一项具体工作。实验室意在抓住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是企业第一动力两个关键,试图破解高校文化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文化旅游企业产品升级瓶颈两个难题。通过凝聚政府、高校、学生、企业、协会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建团队,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探讨“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提升旅游体验、弘扬优秀文化、促进旅游消费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共同打造高层次的文旅产品研发创新平台,促进青海文化旅游产品IP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实现高端人才培养和企业良性发展互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常红安表示,机构改革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行业展现出勃勃生机,2019年取得了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同比增幅均超过20%的骄人成绩。但还存在基础设施滞后、服务水平不高、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今年以来,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全省文化旅游业饱受重创,全省文旅人深知“危与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身处危机也是静心思考,找准关键节点,切实解决痛点、难点问题,实现转型升级的良机。他希望实验室,一要仰望星空,牢记使命,扎实开展文旅IP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整合全省文化旅游教育、文化旅游产业及政府部门优势资源,先行先试,不断创新IP产品研发、交流、孵化模式,探索打造全省文化旅游产品IP创新、交流平台,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有效提升服务人民需求、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二要脚踏青海大地,说青海话、走青海路、做青海事,聚焦青海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发展实际,逐步实现以文旅IP建设为动力,助推青海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三要勇于创新,珍惜文旅融合的大好机遇,立足文旅IP的实践与创新,积极履行职责,切实推进实验室的实质性运作、科学化运行水平。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毛学荣、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协会秘书长喇积元表示,将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前提下,尽职尽责,努力推动实验室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世俗之人

青海,藏着什么好东西?丨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1799-探索青海宝藏作者:斯文的樊学长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日常被人们忽略的青海省,在大众认知里是个由青海湖、塔尔寺、茶卡盐湖等一众旅游景点串起来的西部省份,甚至认为它与西藏没啥区别。排队打卡圣地(图片:行行摄摄sz / 图虫创意)▼其实青海是一个占中国领土面积十三分之一的巨大省份,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民族世居于此。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交流,让青海积淀出花儿民歌、酥油花、热贡雕塑等极富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大是真的大,一个青海相当于7个江苏▼而如果深入了解青海,还会发现一个更加打破刻板印象的事实——青海正在积极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未来能源的造血机。旷野中的珍宝广阔的青海省地形整体上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貌非常多样,绝不仅仅是“雪域高原”。从流域来看其实是个水资源相当丰富的省份从青藏高原跨向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作为中国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昆仑山脉横贯青海省中部。昆仑山脉以南,至唐古拉山脉以北的地区是青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青南高原已经属青藏高原的腹地了,人口极少(底图:NASA)▼东部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海拔落差较大地形多变,其中黄河与湟水交汇形成的河湟谷地土壤肥沃、地势也相对低平,是青海省最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史前时代,便有众多史前文化留下了遗址,如今这里依旧是青海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虽然不算很宽阔,但在青海已经相当宝贵全省大部分的农业、人口、资本都集中于这一区域(图:google map)▼青海省的西北部是大名鼎鼎的柴达木盆地。这里在4000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特提斯海),经过数千万年的地质作用,这里成为深居内陆的巨大湖泊,内陆地区的蒸发量远大于其降雨量,湖泊的面积不断缩小,终于形成了现今被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和青海南山封闭环抱的巨大盆地。仅剩的33个盐湖、贝壳梁和大片戈壁,是这里地质作用的佐证。从河湟谷地及西宁向西整个柴达木盆地真的是遍布盐湖(底图:NASA)▼地质作用带来的沧海桑田也赋予了青海丰富的矿产种类。目前青海已探明的矿产多达135种,矿场1500余处,其中有55种储量位列全国前十,11种位列全国第一。柴达木盆地的矿产资源尤其丰富,除了盐类、有色金属,还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作为工业文明的血液。当然,柴达木盆地最出名的还是各种盐矿大量的盐湖旁边往往都开有盐工厂(图:google map)▼而对于现在如火如荼的新能源产业至关重要的锂矿,在青海也不少见。其实早在新能源汽车大量问世之前的上个世纪末,锂矿资源就已经因为锂电池的广泛应用场景受到重视。新能源汽车改变和带动了很多产业锂电池是其中一个关键点(电动卡车上的锂电池,图:shutterstock)▼天然环境中的锂矿主要有矿石锂和盐湖锂两种形式,前者主要分布在国外,而后者是中国锂矿的主流。锂辉石晶体(图:Henri Koskinen/ shutterstock)▼盐湖锂(南美-乌尤尼盐湖)(图:Ksenia Ragozina/ shutterstock)▼而其中青海盐湖锂资源储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贡献了中国锂矿储量的绝对份额。青海的盐湖锂不但储量大,而且品位高、类型全、资源组合性好,新能源产业在青海发展潜力巨大。2015年世界主要国家锂资源对比中国的总量中,盐湖锂占了关键部分(参考:《中国锂矿资源调查报告》)▼然而区位劣势长期限制青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青海深居西北内陆,全省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人口仅有600万,无法与人口大省竞争红利,虽然工矿业基础较好,却没有形成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自然很难成为外资投资的热点。相比卖矿本身精加工的收益要大得多,但门槛也要高得多(西澳大利亚锂矿加工,图:shutterstock)▼而缺少优质大学,难以留住人才也导致技术更新慢,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又导致宝藏难以在当地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就无法转化为财富。这些限制性因素形成一个闭环,难住了青海省。相较于占据地缘优势的东南沿海,青海的发展基础稀薄得就像那里的空气。继续靠卤水这种简单产品已经跟不上产业升级的步伐了(图:chuyuss/ shutterstock)▼开放自强的后进省份近年来气候变化、生态问题成为越来越明显的挑战,环保问题逐渐受到国人的重视,生态脆弱的青海省环保任务艰巨。从三北防护林、到保护三江源、再到固沙、退耕还草,这些能够从源头改善其他省份环境压力的工程都需要青海逐一执行。虽然这里海拔很高,气候稀薄,草也未必有多茂盛但源头的环境稳定是下游发展的保障,值得长期投入(底图:NASA)▼老路确实走不通了,但是新路又该从哪里开拓成为了无人知晓的答案,唯一确定的是,这不会是好走的路。不过正是因为经历过落差,青海应对变化的能力很强。在巩固盐湖化工、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地位的同时,青海布局了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工业、生物产业等高附加值行业,并希望拓展环保行业、信息产业等新业态。即使一般人印象中完全是旅游胜地的茶卡盐湖也是建有盐矿工厂的,但还值得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图片:陈小羊 / Tuchong Genius)▼这些产业组合度很高,比如新能源便可以视作盐湖化工的高附加值下游产业。青海布局新兴产业的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相当于进入无人区,是其他人未曾踏足的领域。具体到个例就能看出背后筚路蓝缕的艰辛,一里坪盐湖发展盐湖化工的经验,是青海寻找新路的一个缩影。一里坪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在西台吉乃尔湖的西北部,是一处干盐湖▼盐湖中的镁锂分离是一个世界性技术难题。虽然中国坐拥世界三分之一的锂矿资源,但锂盐市场却一直被外国垄断到上个世纪末。21世纪的前十年,尽管中国具备了盐湖提锂的工艺,但是成本高,产量低,长期无法将锂资源转化为财富。新能源发展的窗口并不等人。如影随形的压力,让青海省迸发出了强大实力,对碳酸锂工艺进行攻关。2007-2015年我国碳酸锂进口变化作为新能源产业关键部分,当然是不允许被卡脖子的(参考:《中国锂矿资源调查报告》)▼从2011年,相关专家就开始在一里坪盐湖搭帐篷采样。2012年,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也参与到研究中。这里气候干旱,昼夜温差极大,夏季白天温度可达40℃,冬季夜间温度接近-30℃,水、电、气难以得到稳定保障,生活用品、水果蔬菜要从500千米外的格尔木运输。这里确实是相当荒凉的(图:google map)▼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不同的工艺路线被先后开发出来。2018年,万吨级碳酸锂产品成功下线,青海一举成为碳酸锂的重要产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没有限制视野,青海也在进一步促进开放,建设外贸出口基地、培育有潜力的外贸企业、优化营商环境、还对“一带一路”重点国家投资,同时利用外资的幅度也在增加。通过稳扎稳打,青海一改以往原材料输出地的命运。新能源的高原对于后发地区来说,每一个优势都弥足珍贵,在碳酸锂制取的领域取得优势后,青海省一鼓作气,将新能源作为破局的突破口,希望吸引更多下游产业,形成一条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全产业链。为此,2018年青海西宁还举办了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并计划打造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保持开放的心态招商引资,在近几年为青海带来了可观的成果。2018年截止到11月中旬,全省招商引资签约达168项,签约金额849.36亿元,涉及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特色轻工、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青海终于甩掉风雨,将注定坎坷的发展道路踏成了坦途。青海的产业布局规划图(图片:青海省人民政府网)▼可以说,近年来青海在新能源领域逆天改命的历史,也是中国新能源布局的一个缩影。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从廉价衣物、组装小家电做起,一步一步加大研发,更新技术,以快速上升的方式寻找前路,终于有了汽车工业,到如今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玩家,成为无人区的开拓者。这是一段突破封锁,自力更生但保持开放,最终形成行业优势的奋斗史。(青海海南州太阳能光伏发电厂航拍图)(图片:HORAN霍兰 / 图虫创意)▼这与很多民族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深耕历史如出一辙。相信自己,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应对挑战的边陲省份,终于成为新能源的高原。由这里出产的原材料,化作中国新能源车的强劲动力,踏遍了中国从荒原到盘山路的各个角落。这一部微电影便是对中国企业突破自我,挣脱国际压制,为中国智造打开新局面的写意表达,将其概括为中国龙精神不为过。03:00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比亚迪,至今已经深耕电池领域26年。推出了颠覆性的“刀片电池”。这种电池外形狭长,长度可达2米,厚度只有13.5毫米,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保障安全。比亚迪不会仅仅满足于单点突破,同时默默布局了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经过多年积累,掌握了电机、IGBT、电控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并借助汉、唐等车型迈向高端。2020年,比亚迪连续八年位居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充满黑科技的“刀片电池”▼拥有资源和上游企业的青海省对拥有技术的比亚迪具有天然的吸引力。2016年开始,比亚迪与青海互相成就,比亚迪在青海启动了10HWH动力锂电池项目、年产2万吨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及回收项目,推动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同时,带动了青海电池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了当地的经济与就业,达成一个互惠共赢的良性循环。青海转型的道路固然不易,但是,引领进步的道路必然如此,无畏艰险、随时应变,在前进中刻画道路才是唯一的坦途。中国在过去几十年走出了这样一条路,中国新能源车未来的发展历程亦是如此。参考资料:http://fgw.qinghai.gov.cn/ztzl/n2018/sswgh/ghgy/201602/t20160217_50871.htmlhttp://fgw.qinghai.gov.cn/ztzl/n2018/sswgh/ghgy/201602/t20160217_50867.htmlhttp://fgw.qinghai.gov.cn/ztzl/n2018/sswgh/ghgy/201602/t20160217_50868.htmlhttp://www.isl.cas.cn/xwzx/zhxw/xwlm2/201903/t20190328_5262623.htmlhttp://m.xinhuanet.com/qh/2018-07/30/c_1123195320.htm杨荣金,李彦武,李小敏,刘国华,田海燕.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与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99-102.冯洪兰.青海省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J].化工矿物与加工,2017:70-72.李亚光,骆晓飞.中国锂都 青海[J].《青海科技》,2016:34-35.*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陈小羊 / Tuchong Gen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