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煎蛋饼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教育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教书育人,表面上看教书在前,育人在后,但在实践方面,懂行的教育工作者都是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教书是第二位的。为什么这样做?这就回到了教育的核心问题:依我从教近四十年的经验看,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对应的正好就是德、智、体、美、劳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教育”一般作为名词使用,但是,如果把这个词拆开,其实是两个属性的动词,这是教育的核心意义。如果只有教,缺失育,就会让受教育者最终失去方向。像许可馨之流,一边享受着优质教育资源,一边忘本骂国人,就是“育”的扭曲或缺失。现在,甚至一些大学教授、学者、公共人物等,偶尔也在公开场合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评论,这对育人是非常不利的。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国人受教育数量及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是毋容置疑的,但不可否认,教育中仍然还存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解决,一定要把“育”当做核心来抓,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为什么要把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呢?一个合格的公民,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就人才来讲,没有德的才,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即使在封建社会,都讲究人要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所以,教育必须要把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这就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学做真人”。其次是学会做事,会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关键要掌握科学的知识,这就要在学校里,通过自身的努力,借助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到了大量知识,一勤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为会做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对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来讲,学会生活就容易得多,而且有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打下的良好基础,加上自身强健的体魄、谦逊的人格魅力和善于与人合作的意志品质,一个有着良好品德、渊博学识、健康的体魄、彬彬有礼的人,谁不愿意相处呢?在上面所说的基础上,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那么离创造还远吗?我个人认为无非是个时间长短的问题。教育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提高人类整体素质。让所有的人获得教育,就能让所有的人都获得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教育,人们能够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打下基础。二、塑造人的灵魂。人类的是非善恶都需要教育进行引导,如果人不能获得教育,人的是非观念也许就跟原始人一样,也许就跟动物没有差异,在他们看来,抢劫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动物就是一个掠夺的世界,他们从来都不说奉献,他们只喜欢掠夺。灵魂没有经过教育塑造的人,他们认为越会抢劫就越是了不起。三、挖掘人类智慧的潜力。教育,可以充分挖掘人的天赋、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让人的智力水平,达到自己的极限,从而让人类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为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四、疫情期间,许可馨辱国辱民事件,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核心是什么了?一个留学生,在国外求学,花招国家的钱,人民养育着她,却不思报国,不思报答人民,反而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言论,侮辱祖国,侮辱人民,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从这一件事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核心,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五、育人先树德,这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才。如果我们只重视知识的培养,缺乏道德修养的培养,那么,我们培养的人才,就是不合格的人才。一个人纵然有渊博的知识,如果缺失了爱国主义,缺失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尽管有很渊博的知识,他却不为祖国人民服务,甚至坑害祖国,坑害人民,那么,我们培养这样的人才还有什么用处呢?六、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应该把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素质教育提倡很多年了,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是教育的主流,依然占领着教育的主要舞台。什么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能考上个大学就是好学生,能考上重点大学是更好的学生。用学习成绩论成败,忽略了爱国主义与思想道德教育,所以才出现了许可馨、王福重等高学历人物,高傲自大,目空一切,侮辱祖国,藐视人民的事件。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这关系着我们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所以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七、弘扬英雄,树立楷模,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取向。英雄楷模,是一个民族的伟大形象,是一个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榜样。树立英雄,树立楷模,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活力,有进取精神。我们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那就是,学习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典范,为榜样,去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长大了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文化知识很重要,但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学习好,思想好,道德好,这才是真正的人才,这才是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真正人才。教育的实质是提升。提升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格。从能力方面来说,教育发掘人的潜能,并提升它,使一个人具有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能力,也就是养活自己,或者能够养活更多的人。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知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知识如果不能转化成能力,那么这种知识学起来毫无用处。比如说做饭,一个人看了很多本做饭的书,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让他真的做一顿饭,却没人愿意吃。那么,记那么多做饭的知识有什么用呢?再比如说游泳,看很多游泳的书,还请教练来给自己讲很多相关知识,让自己知道怎么不沉下去,怎么呼吸,怎么划水;可是真的下了水却像秤砣一样往下沉,那学那么多游泳知识有什么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有用,而不是使人成为只知道记录知识的废物。从人品方面来说,教育提升人的道德品质,让人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荀子说,人性本恶。意思是说,人生下来是自私、贪婪、狠毒的。你看看婴儿是怎么吃奶的就知道了。拼了老命地吸,何尝想过母亲的艰辛。你向一个一岁大的小孩要一颗糖是相当困难的,其难度远远超过向一个三十岁的人要一颗糖。为什么呢,因为一岁的小孩眼里就只有这一颗糖,那跟他的命一样宝贵。而一颗糖对于一个三十岁的人来说算得了什么。别人没开口要都会给;现在别人既然开口要了,那更不会吝惜了;要是碰到相好的,就是没有,买也要买来送给人家。为什么呢,因为人年纪大了以后,知道了做人要有格调,不能太小气了,小气了会给人看不起。而这,就是教育的结果。学了数学,却去卖菜 ;过了英语八级,只记得几个ABCD。学过的知识化为乌有,好像没学过。说实话太可惜了,学非所用,浪费了青春和宝贵精力。想一想,要是当初用学数学学英语的时间去打球,现在的身体是有多棒啊。不过,这不能怪你,可能是现在的教育出了问题。需要更多英语四级,英语六级,英专四级,英专八级,考研英语等资料或者想要了解更多教育观点和热点资讯,请关注公号:英语时代。

业报

教育科研追求的核心价值:路径目标or效果目标

科研的价值是探索路径目标,即你是怎么达到目的地的。有的教师在结题报告中讲,我们经过研究,学生获奖多少,成长多少;教师获奖多少,发表多少。这些东西有没有价值?如果说没有,课题负责人会觉得很委屈。如果说有,这些真是不科研要完成的任务。科研的任务是什么?科研的任务是:你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和教师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科研要的是你的方法、策略、路径。所以,这里要区分两个目标,一个是路径目标,一个是效果目标。科研首先要解决的目标就是路径目标所谓路径目标就是你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策略等。效果目标也很重要,当我们预设了路径,在实验或实施路径时,我们可以关照效果。有的路径可以解决问题,有好的效果;有的路径不能解决问题,并不能产生好的效果。不能产生好的效果不能等于研究失败,它也是研究的一种收获,因为它证了伪。证伪是也非常重要的,即在以后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用这样的方法。这对教师的现实工作也是有重要意义的。爱迪生发明灯泡时,实验了上千次,于是他得出大概有一千种材料是不能研制灯泡的,这对他也是很有意义的。科研不能把效果目标当成核心目标科研为什么不能把效果目标当成核心目标呢?因为它不是科研的核心任务。如果把效果当成核心,就会产生伪科研。比如有位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尝试了多方法,却很难奏效。突然发现临班学生的成绩非常好,而老师也没有做所谓的研究,只是大作业量,机械重复训练,有时还有变相的体罚。于是为了达成学业成绩好的效果目标,而放弃自己的研究,也模仿临班老师。这就是把效果目标当成核心目标的后果。课题研究的结局是可想而知了。科研就是在试误的过程中探索教育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路径目标是研究的核心任务。(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春琴抄

2020教育研究热点话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这一年,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重要会议召开,一系列教育文件出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教育前沿、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撰稿作者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剑萍,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庆顺,教育法治与评估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方芳,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马开剑,课程中心副主任赵诗辉,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武秀霞,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妍,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米靖,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彩华。1深入学习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新闻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出版发行。教育部对使用《讲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出全面部署。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展开了深入学习与阐释。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从“政治性、人民性、方向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等6个方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理解做好教育工作最大的政治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翻译出版,为世界贡献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学者建议今后,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课程,纳入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干部教师培训,让广大干部师生听得懂、能落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覆盖大学生全体。高校要面向教育学学科本科生、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和全体师范生,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好“形势与政策”课,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系统掌握。2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学者的研究课题。研究视界学者撰文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基础愈加牢固,三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和特征,学者认为,建成教育强国是2035年教育发展远景目标,服务新发展格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新使命,深化综合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关键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环节和实现2035年目标的关键举措。学者认为,从“十四五”开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也将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阶段。新阶段要更加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东中西部教育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指向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能满足多样需求、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优先发展教育是总的指导思想,加快教育现代化是主要目标,深化教育改革是核心动力,建设教育强国是重要历史使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学者建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落实,学者认为,对基础教育来说,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环节,新发展阶段的质量标准正在趋于多样化;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运用不同推进路径,促进所有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增强适应性等。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新闻事件2020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随后,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督导与评价,是专家学者的研究“热词”。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制度的“利器”作用,以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尽快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着眼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教育评价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但主要功能应该是诊断性的,长善救失,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要重视外部评价、社会评价与学生评价,加强受教育者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要特别突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性,切实建立健全落实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要系统研究与建立软性指标的评价机制,补足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方面的短板;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学者建议教育督导应紧紧抓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这两个重点,深入推进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完善教育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形成“评价—公示—整改—问责”机制。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党和国家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新标准。回归教育本体,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从评价对象的本质特性出发来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工具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加强教育评价学科建设,重视社会用人改革、舆论治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为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4“体美劳”助建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新闻事件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者对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的研究,为学界增添了新话语。研究视界劳动教育、体育、美育这些长期以来的教育短板受到空前重视,有利于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学者认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根本立场与价值追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劳动教育是为人的存在与发展建构社会机制,其意义在于确立了理解教育的新思路,统一了人的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破解学校育人难题的有效路径。《意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综合育人理念,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学者认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具有独特功能。学校美育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幸福生活,应促成构建新时代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学者建议劳动教育不能泛化,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劳动,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要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实施劳动教育。要让体育更好地融入生活,学校体育要在提升学生体质的基础上,走专项教学之路,让学生能融入和带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美育不是负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无论实施劳动教育还是体育、美育,都应将其与其他“四育”结合起来。5新时代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新闻事件2020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学者的关切之一。研究视界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学者指出,教材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体现了国家意志及权力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先后经历了“统—分—统分结合”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国家主导下教材建设合理分工的权力结构。新时代需要充分把握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权力特征、权力结构以及权力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教材建设的权力特征,优化教材建设的权力结构,创新教材建设的权力行使机制,保证国家事权在教材建设中有效行使,并通过积累本土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当前,我国教材建设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筹为主、统分结合的管理体系,课程教材改革深入推进,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高、熟悉教材工作的专家学者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的教材建设已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者建议教材建设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铸魂工程。有学者提出,新时代教材建设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的内容要求、途径方式、学习程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统筹把握,实现各学段教材的有机衔接与上下贯通。二是强化大中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程教材的建设,重点是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要以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四个自信”为核心,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系统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6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新闻事件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和“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研究视界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推进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者提出,构建“大思政”格局需着力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脱节,避免各学段思政课内容简单重复。有学者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建立能够进行统筹协调、顶层设计的工作机制,通盘考虑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和相互交流研修机制。在标准研制方面,应实现教材编写、审核与编辑人员之间的有机配合。课程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学者提出,高校要在保留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整合、利用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构建“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向同行、协同融合的功能机制。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强化高校思政课的属性和使命,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改善教学方式,打牢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根基。学者建议学者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强化教师合作,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享共用的交流机制。7基础教育聚焦公平与质量新闻事件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也随之展开。研究视界学者认为,“义务教育有保障”在精准扶贫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控辍保学和乡村教师质量提升得到政策有力保障,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渐完善,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对口支援,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优质教育共享。全面提高育人质量,需要把牢方向,部门联动,内外协同。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要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对学校办学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健全中小学办学管理机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推动高考内容改革的科学发展,对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性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标志着特殊教育从完成普及向完善体制机制、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学者建议“十四五”时期要更加强调“能力扶贫”,巩固教育脱贫成果。教师要积极行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激励延伸学习等。要解决学校办学干扰太多问题,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高考命题应突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随班就读工作应“一县一案”精准施策,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质量。8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下,研究生教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视界2020年,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深化。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成效评价促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道路向纵深推进。学者认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遵循,要在理想信念上增强当代研究生的情怀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让研究生教育真正成为创新的源泉和经济的引擎。“双一流”建设的评价重点是落实高校主体责任,聚焦大学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度,要更加关注大学是否为国家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否为创造知识和产生新思想的主要源泉。学者建议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者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以科教融合为基本途径,深化校内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按照内涵式发展对质量和效益的诉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优化治理结构,厘清治理责任;加强学科建设,建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框架;优创教学机制,注重合作共进;优育本科人才,明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9构建类型属性突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闻事件教育部与山东、甘肃、江西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9月,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出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12月,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视界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必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学者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对劳动力知识结构提出跨界融合的复合型要求。职业教育须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模式智能化、人才培养复合化、学习终身化、产教一体化、治理法治化和发展国际化。还有学者指出,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有学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既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要在保持自己类型特点基础上,不断强化中职基础地位,进一步拓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校的通道。还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学者建议“十四五”期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要以提质培优作为根本目标,从战略层面深入思考和确定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加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经济转型升级赋能增效。10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新闻事件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9月,全国教师发展大会召开。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视界为有效应对疫情开展的“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广大教师积极探索高质量线上教学,掀起了一场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的“学习革命”。学者认为,在线教学作为新型的教育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需要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有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关键的是需要制度化、法律化顶层设计,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应办法,形成高质量的“工匠型”双师教师队伍。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关键。有学者认为,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精准实行乡村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引领,稳定教师资源;从跨区域联动管理入手,健全乡村教师编制结构;根据不同情况,创建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多元且复杂的,重视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很关键。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乡村教师队伍。学者建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师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转变育人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教书育人、潜心育人,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07日第6版

太一

文质教育研究院创始人张文质:点化与润泽生命 是教育最核心的宗旨

(受访者供图)专家介绍:张文质,家庭教育专家,生命化教育倡导者,教师公益研修“教育行走”项目创始人。明确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保卫童年”等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出版《唇舌的授权》《教育是慢的艺术》《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教育的勇气》等30多部教育专著。2017年发起全国十万班级百万家庭公益共读活动,已累积10万余人参与。2018年创办了文质教育研究院,致力教师成长与新父母成长系列课程的研发和实施工作。他是“生命化教育”倡导者,植根中小学与家庭教育研究30多年,张文质用脚步丈量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深入到全国上千所中小学校,开展教育讲座、家庭教育讲座1000多场,为学校、家庭带去先进教育理念。何为“生命化教育”?东莞日报:现在有很多人关注“生命化教育”这个命题,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张文质:要理解“生命化教育”最为核心的部分,可以从三个向度的内容着手。第一个向度是授受知识。“授受”既是传授也是接受,它实际上是专对教师而言的,教师既是传授者,同时也是学习者;教师既是启蒙者,同时也需要被启蒙;第二个向度是开启智慧。智慧在知识之上,最为重要。它是新的能力、新的理解力、新的生存能力的总括,而更强调的是生命的智慧。就教育的意义而言,教师影响学生的作用更为重要;第三个向度是点化与润泽生命。这是教育最核心的宗旨,教育如果不以发展人为核心宗旨,结果就会出现偏差。就很容易以功利目的为导向,把育人变为手段。理解了这三个向度,就对生命化教育有了最基本的认识。回到教育本身看教育东莞日报:您认为,“生命化教育”如何与教师实际工作进行联系?张文质:生命化教育强调实践、实施、推动;强调具体的化育,陶冶、润泽,要把教育的核心思想,在具体的教育实践里面体现出来。这样的理解就能让教育者打开生命的坐标,之后再去看学校的文化、学校的教育行为,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以及老师在课堂中的教育行为,都有了一把标尺,这个标尺就是回到教育本身去看教育,还给教育应该有的样子。所以,教师要时常回到自己的本心中,经常思考:我是凭什么来做老师的?我有哪些优秀的专业技能?有哪些可以发扬的品格?有哪些理性的教育信念和更高的教育理想?常带着这些愿望和思考来做教师,一定会做得最好。生命教育更高的境界是“推己及人”东莞日报:关于教师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放置于生命教育背景上该怎么理解?张文质:一个人对职业的认同,就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过程,这种认同往往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人天生就特别热爱做一件事的现象很少。当我成为一个父亲,看着自己孩子成长,才真正领悟到了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我曾经说过我会“以父亲的心情来听课”。因为以教师的心情跟以父亲的心情来听课效果是很不同的。生命教育更高的境界就是“推己及人”,从自己的生命视角,自然而然想到普天下的所有生命;第二层境界是生命科学,或者叫生命学,它是非常微妙的、非常复杂、非常有探索价值的;第三层境界是逐渐意识到身上担负的更大的责任感。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你的孩子,不仅属于你所认识的人们,而且还属于人类共同体中的每一员,对这个共同体,人人都是有责任的,是可以凭一己之力有所作为的。要对孩子有高度的敏感,又要有温暖宽松的家庭氛围东莞日报:2020年对于全人类来说,都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显得特殊。对于这个情况,您有什么新举措呢?张文质:从疫情发生开始,我就意识到我们必须去思考青少年所遭受的生命危机这样一个重大命题。今年2月4日,我们的教育平台开始做相关议题的直播节目。3月4日,是我第一次直播,讨论到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教育。我在音频、节目、文字和书里面,都大声疾呼:作为父母,这段时间一定要注重对孩子的陪伴,跟孩子进行更多的日常交流。第二步工作就是当你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要有敏感性。例如觉得孩子情绪很不对了、流露出对某一些事物偏执的倾向了、表现出对生命的一些厌倦了等等,要及时给予他帮助和开解。严重时则需要向老师、一些相关的机构寻求帮助,这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一些生命悲剧令人惋惜,可怕的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生命危险的状况完全是无知的。作为家长,我们既要对孩子有高度的敏感,又要在家庭里营造出温暖宽松的氛围,不要把跟孩子的交谈变成教育,他们有任何不足之处就去批评甚至打骂。从“生命教育”到“家庭教育”东莞日报:您的研究及实践,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吗?您在各阶段有哪些研究措施或者研究项目呢?张文质:可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96年到2002年,可称之为准备期。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一直都在中小学进行教育实践,但生命化教育的发展主题还没十分明确。真正以生命化教育主题开展研究活动,是2001年后了。这个准备期很长,在这个过程里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课题在中小学开展,以福建为主场地,选择在教育最薄弱、资源最缺少、教师对教育的期望值也特别强烈的地方来开展,大部分是在乡村学校推进。第二阶段从2006年开始,通过网络平台,生命化教育已经在全国开展起来了。我们所倡导的理念,在越来越多的教师群体中产生共鸣,也有更多人参与进来,有更多的区域跟学校参与进来,形成了研究联盟或者共同体。第三阶段则是到了2012年之后,研究开始转向了“家庭教育”这块区域。到了2012年之后我就开始思考,对家庭教育来说,一定要走课程化道路的问题。下一点“笨功夫”,达到对生命的帮助与成全东莞日报:文质教育研究院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您对此有什么体会或者期许?张文质:文质教育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10月,它是一个既注重学术研究,又注重教育实践的机构。我这些年从事生命化教育研究,没有参加过任何评奖活动,一直希望能有第三方的力量,以民间的、草根的方式去推动中国教育的变革。我认为,从我们社会发展来说,今天社会更加多元化。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去进行课程化的研究,更有效地去推动教师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更多地、更有效地把课程送到千家万户。当然,我们也需要有社会的财力支持,这样才能把带有很强公益性的研究做下去。在东莞,我们会继续做很草根的事情,从薄弱学校,从家校共读这样的课程推进开始起步,可想而知是很艰难的。这个工作真的是很多聪明的人不愿意干的,而我们就想下一点笨功夫,不间断地、不停顿地去做生命研究这个“笨事情”,用一种更灵活、更有能力的推动方式,达到对生命的帮助与成全。

回归

教育部将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来源:中国网原标题:中国发布丨教育部将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中国网9月22日讯(记者 董小迪)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在教育部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教育部将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规范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洪大用指出,今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了近一百万,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带来挑战,教育部将做到研究生教育的供给精准、硬件配套、软件提质、监管到位,确保质量型扩招方向不变、质量不下降。洪大用介绍,教育部将结合今年的学位授权工作,在确保质量的条件下,继续向中西部地区、专业学位、关键学科增加授权点,充分保障供给的精准;会同相关部委,积极筹措资源,强化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在导师队伍方面,即将下发的研究生教育会议配套文件中,将对导师岗位管理和指导行为,以及导师培训等作出相应政策安排。在创新教学模式方面,教育部将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规范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育部还将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制度设计,压实培养主体责任,加强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加强学风建设。

身为刑戮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忻平: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核心所在

03:54【编者按】2020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突出贡献奖”揭晓,9位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在高校公共政治课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尚健在的本市老专家获此殊荣。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拟发布“突出贡献奖”获奖学者系列稿件,本文为上海大学教授忻平篇。忻平 受访者 供图“我这一辈子基本只做了一件事,当老师。”上海大学教授忻平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12月5日,上海的冬天已悄然来临,清晨的空气充斥着冷冽。尽管是周六,上海大学东区的校门口依旧是学子们进进出出的身影,忻平教授正在学院会议室和课题组成员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新书的大纲和内容,从中抽出难得的间隙,接受了记者采访,聊起了自己的教研之路。在忻平的办公室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满屋的书,其中还有大量他自己的学术专著。《从上海发现历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研究》《上海城市建设与工业布局研究》……这位有历史学背景的学者在多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的同时,也一直投身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在不同专业领域开展跨界研究,学术成果丰硕,先后出版研究著作二十余部,发表论文近百篇。除学术研究外,忻平教授还长期致力于在实践中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他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委、上海大学工作期间,积极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和众多教师一起,不断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此外,他长期担任上海大学创新型思政课程“大国方略”和“开天辟地”负责人,课程多次获得国家和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得到中央和中宣部领导的肯定并要求全面推广,全国数百家高校学习借鉴,取得了全国性的影响。为什么当代青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忻平说马克思主义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理论原理,更是一种创新实践。它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化为时代精神,来解决时代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于能够指导当下的丰富的社会实践,顺利完成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从而引导年轻人,为他们看待世界、看待中国指引方向。就高校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引领年轻的大学生,这是真正的核心所在。经历很简单始终是教师忻平,50年代生人,他概括自己的人生很简单,“可以分为两段,70年代下乡当知青。下乡数年考上大学,毕业就是当教师,尽管以后工作岗位变化,但是职责没变,至今为止,始终是教师的身份。”忻平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一直学习历史学专业,毕业工作后,也是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和研究。“我有幸选择了历史学专业,一生受益。”忻平笑谈道,他说,这个专业对认识历史,观察现实、了解社会,体悟人生,对从事的工作和教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历史学科和数学很像,最基本的都是求真务实,容不得半点虚假。与思政课结缘忻平最初与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结缘,是在担任华师大宣传部部长期间,因为工作涉及思政课改革方面。当时,思政课面临着一个问题,灌输理论盛行于课堂,思政课程涉及到多门理论学科,理论性极强,不少和中学内容有重复。因为涉及很多学科,但是本身又不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不仅学生觉得思政课可有可无,思政课教师也总觉得低了其他专业学科一头。为此,他协助华东师大开始了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后来,被调至市教委工作期间,他积极协助上海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领导贯彻落实中央思政课改革“05方案”,推进上海高校思政课新一轮改革。任职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期间,忻平分管上大的思政课工作,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和当时的社会科学学院领导和教师们一起,推动2009年上大承担国家试点高校思政课“六个为什么”的工作,在上大持续推进“项链模式”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效果很好,得到了教师欢迎和广大学生的喜爱,获得了教育部领导和市委领导的表扬和肯定。近年来,忻平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路径,在全国首开“开天辟地”新型党史思政课程,也广受学生好评。多年以来,忻平在教学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政学科与历史学科结合起来,“我经常讲思政的视野,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视野,思政的方法。学生也觉得非常有用。”【访谈部分】澎湃新闻:您所经历的思政教育曾经遭遇过哪些难题,如何进行改革?忻平:思政课有规定的教材、课时和学分。以往思政课只需保持政治正确,不要管教学的生动性。结果上课满堂灌,学生不愿意听,教学效果当然不好,学生埋头看外语,教学的目的也达不到。我以前讲授历史学专业课时,学生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你,充满求知的欲望。学生要听,教师也有教学积极性。思政课教学教师也会很认真的教学,可是为什么效果有差距?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被动地听课,没有参与进来,无法成为课堂的主人,自然没有积极性。所以当时对思政课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提高抬头率”。这种现象要破题,改革要不断推进,我们上海大学主要是采取几种办法:第一是探索和实践了“项链模式”。思政课应该是开放型的,因此我们结合教材,把各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厚、充满正能量的专家引进课堂,由思政课老师担任主持,让专家进思政课堂讲最精华的内容。甚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常熟蒋巷村的党委书记常德盛等也请进课堂讲新农村建设,内容新颖,充满时代感,学生有了兴趣,反响热烈,所以“项链模式”改革为我们之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李梁老师用多媒体将精华部分拍下来,做PPT课件给其他60多个平行班老师共享,这样全校学生也可以共享。第二个就是教学相长。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人组成,教师主导,学生是主体。一个课堂没有学生参与,只是教师一个声音,学生无法互动只是被动接受,那么,长期下去是有问题的。因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你传播给他们,他会有很多想法,会提出很多问题。传统教学方式学生没有话语权,也不鼓励学生提问题,那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课堂失衡,教学效果不会好。这里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们首先鼓励课堂上学生提问题,然后认真回答学生问题,由此逐渐演化出上海大学思政课问题意识模式。我们一度把教师一分为二,一部分上课的教师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部分轮空没有上课的教师专门解答问题,还请一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一起参与解答问题,这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收集很多问题之后,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有很多趋同,因此整理编写并出版了《释疑与解惑来自大学生的问题》,用以课堂内外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同时,我们不断深化这个模式,要求学生优化问题、深化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先回答,这样问题提得越来越深刻。学生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如果教师一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也没关系,老师进行深入研究,下次上课再来回答问题。注重养成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优化问题尤其是自我解答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有帮助的。现在,这个模式已经成为上海大学思政课行之有效的教学传统。澎湃新闻:您觉得为何现在的大学生还是要继续系统化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忻平:从理论上讲,“意识形态”提法早已有之。法国哲学家特拉西1801年在《意识形态原理》最早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新内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人从来不可能生而知之,知识是习得的。高校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功能,核心在培养人才。还有一条十分关键,就是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包括知识更新,更包括价值观。如何培养一个人,现在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需要有一个基本价值观。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问题用中国理论解释比较合适。同时,大学生还迫切要求了解快速前进的中国和纷繁复杂的世界,要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和自媒体时代,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当代大学生必定会接触到社会,必然有自己的看法,如何引导和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至关重要。如何把学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朴素认识,转化为理性的认识,用理性角度看社会发展,看中国和世界的未来,这很关键。澎湃新闻:这次获得这个荣誉,对您而言有什么意义?忻平:在上海大学,思政课程改革是全体教师一起推动实践的,我只是参加了一些工作而已。因此,我个人获这个奖觉得很惭愧,希望成为今后继续努力的动力。现在我们又开了一门“开天辟地”新型课程,我们在继承上海大学行之有效的“项链模式”教学方法上,吸纳上海市十多位优秀党史专家以充实教学队伍,并将最新的学术前沿内容引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够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的一流学生。(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德荡乎名

老师听了这位校长在课题研究会上的讲话,燃起了写教育文章的热情

点击右上角关注【教育好文】,遇见更多教育类文章和材料本文字数2386字,阅读需要5分钟,交流发言需要18分钟左右文末将提示本专栏全部word电子文档的下载地址本文是校领导在学校教育科研动员会上的精彩讲话,讲话结束后有老师表示自己曾经害怕做研究,不敢不想动笔写教育文章,听了校领导的这次讲话心里更有动力了,研究热情被点燃了。下面是讲话稿全文:老师们:如何让自己成长更大?我觉得就是去做让自己痛苦的事情。有句话说:“如果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要去做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学校里什么工作难度大、最让人痛苦?我认为让教师做教育研究,从事课题研究是难度最大的事情,因为这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和创新。“雕琢文章字字精,我因此事倍伤情”多年的教育科研工作历程,让我深切感到写科研计划,科研总结,科研汇报,科研成果报告,研究故事,科研论文的不容易。但我依然相信,研究能够推动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下面我从:为什么我们要做研究,和怎样做科研两个方面展开分享:一、为什么做科研?理由有三: 理由一: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牵引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校开始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之路,我们用课题研究的形式驱动课堂变革,课程转型,不仅仅荣获教学成果政府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校在教育系统里的品牌和特色发展。同行看学校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内涵发展。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能不能抓住教育的规律和本质就是内涵发展,能不能在实践中破解棘手的教育教学问题就是内涵发展,能不能让这所学校师生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动力就是内涵发展!理由二:教育科研是行政持续发展的支撑力行政是干什么工作的?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是服务教师专业成长的。行政不会研究,怎么奢望教师自动自发做研究?行政平时不看教育教学优质文章,教师怎么会养成学习和提升的习惯?行政不思考不撰稿,教师哪有动力去思考教育和写教育研究文章?所以,从示范带头的角度讲,行政必须要做课题研究。另一方面,行政工作具有复杂性、整合性和专业性。做行政不是打杂,而是科学、准确、高效地管理学校,当然也必须要有教育情怀,这一切都靠教育科研锻造。科研最能锻炼一个人,“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能够静下来心来思考、沉淀、表达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

酷毙了

研究生选择导师,人品是关键,科研是核心,职称无足轻重!

考研的学生都会面临选择导师这个既重要又难搞定的事情,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对于硕士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作用,选择一个不敢恭维的导师很可能在读研期间将是无尽的黑暗不哟认为这种说法很夸张,因为这是很多在读硕士研究生和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公认的,所以这便显示出了选择导师的重要性,那么如何选择一位好的硕士导师呢?相信很多学生也曾看到过很多的新闻报道,有的说选择硕士导师一定要看其职称,因为职称越高越证明其强大的实力,说明这为导师非常的不错;有的也说选择硕士导师一定要看其科研能力,职称是表面的,因为只有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那么职称或许就真的无所谓了。但在真正选择导师时,我们更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人品是前提、科研是核心、职称无足轻重。之所以把人品放在最前边,是因为选择导师其实就是在交朋友,那么交友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人品,只有将这个大前提放到第一位时,你才能够更大程度上获得一位好的导师。尤其是近几年不断被新闻爆出,一些高校的硕士导师的一些行为令很多硕士研究生作呕,完全没有作为一名硕导该有的风范和风貌,如果你是在这样的硕导下学习和工作,那么最后的结果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比较清楚,所以人品是第一位的。科研是核心,这是因为读研的我们在上学期间一定绕不开科研,一定是和科研密切相关的,因为这关乎到你是否可以顺利毕业?也关乎到你是否能够更加顺利的读博?因此一定要选择近期科研成果比较多的,同时目前仍有课题组或者是项目,在有条不紊跟进的硕士导师,这样你能够在课题组学到很多的知识,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如果选择对科研已经没有兴趣的导师,那么你很可能三年研究生都是赋闲在寝室,碌碌无为的度过自己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职称是无足轻重,有很多学生一直被传统观念所束缚,不断的认为只要是教授那么一定是优秀的,一定是非常强势的,然而在现在的硕导的队伍中,职称已经不再是一个根本的衡量标准,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讲师,虽然没有很高的职称,但是自己却主持着国家级的项目或者是课题,虽然没有很高的职称,但是却有很积极的科研态度,虽然没有很高的职称,但是科研成果是很教授都不可比拟的。因此在选择硕导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看导师的职称,这已经是过时的了。总之,如果你要读研,那么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一定要参考人品、科研等方面,全面的衡量一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只有这样才能够选择到一位极为优异的、适合自己的硕士导师。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顶尖学科建设计划:双一流之上的终极挑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顶尖学科建设计划:“双一流”之上的终极挑战?一项重大学科建设计划正在酝酿之中。近日召开的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战略型需求导向,启动顶尖学科建设计划,落实好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布局,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实体化建设。我国2017年启动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2009年启动基础学科“珠峰计划”。顶尖学科建设计划会是一项怎样的计划,这会不会是比“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层次更高的战略级项目?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一些地方和高校正在陆续披露自己的顶尖学科建设计划。然而,什么样的学科才是顶尖学科,又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建设顶尖学科?顶尖学科概览我国高校目前有哪些国际顶尖学科?根据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我国内地高校排名世界前10的学科集中在工学门类。清华大学的通信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仪器科学、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工程、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武汉大学的遥感技术、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工程、中南大学的矿业工程都位居世界第一。西安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东南大学的通信工程、清华大学的纳米科学与技术排名世界第二。除了工学门类,内地大学排名靠前的学科还包括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世界第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化学(世界第十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世界第十三)等。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后,各地陆续出台学科建设实施意见,出台本地的顶尖学科、高峰学科等名称各不相同的学科建设计划。比如近日,天津市印发文件,提出实施顶尖学科培育计划,着力培育南开大学化学、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等一批顶尖学科。四川省稍早前印发的文件则提出,推进高校“双一流”体系建设,继续统筹全省资源,有计划持续培育和扩大四川“高峰学科”达到30个左右。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前,一些大学已经提出了自己的顶尖学科建设计划。2017年,天津大学宣布未来五年将实施“TOPS 计划”,系统推进顶尖学科、优势学科、潜力学科和学科交叉支撑平台建设,重点支持若干顶尖学科和优势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20年12月12日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致辞称,期待清华大学和微电子所加快建设成为世界顶尖大学和顶尖学科的步伐。之前的9月26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建系50周年纪念大会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张涛说,目前,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已发展成为中国自动化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引领着中国自动化教育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持续创新。未来,自动化系将在建设世界顶尖学科道路上阔步前进。这些信息都显示,顶尖学科建设的鲜明指向,是服务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需求。以自动化学科为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形势下,自动化学科是当今最具交叉特色、最有实践导向、最强辐射作用的学科之一,已经将控制科学延展到生物信息学、脑与认知科学等新方向。顶尖学科与诺贝尔奖顶尖学科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2020年9月18日,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清华大学2019年和2020年先后出台的工科发展计划、理科提升计划却给出了这样的时间表:2030年,工科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前列,部分学科达到世界顶尖水平;2050年,工科整体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实现全球引领;2030年,理科整体达到世界一流,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用什么衡量一个学科达到了顶尖学科水平?至少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是一个简单直接的指标。宜宾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田联进等人的研究发现,1901-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次数最多的前20所大学分别为:剑桥大学、哥伦洪堡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国 巴黎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工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日本京都大学,这些大学的获奖次数在7-29次之间。“可以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是通过某项计划最终获奖的,即使有以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为目标的计划,最终产生出获奖者的机会也很小。学术研究有其自己的规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顶尖学科建设计划尚未公布具体的、体系化的机制安排,他认为,不应沿用大学排名的思路实行顶尖学科建设计划。“在当前国内高校过于注重大学排名的氛围下,沿用这种思路建设顶尖学科并不理性,过于计划性的建设体制也不利于高校、学科的长期发展。”在软科2020年物理学的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出产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多的剑桥大学仅位列第17位。“高峰”与“高原”制定一项计划对于顶尖学科建设仍然是必要的,其可以为达成目标快速聚拢所需要的资源。而学科会聚,已是国际上顶尖学科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田联进等人的研究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多的大学,其诺贝尔化学奖、生理或医学奖的获奖比例亦较多。世界上获得这三大诺贝尔奖次数最多的前15所大学,正显示了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这15所大学分别是: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专家介绍,学科会聚是21世纪前后才出现的概念,与学科群、跨学科、交叉学科等传统概念相比,更加强调应对社会重大需求情境下学科间的有机协同和高效集成。比如,2018年麻省理工学院发起“智能探索(Intelligence Quest IQ)计划”,希望创建一个创新共同体,将神经系统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关键领域结合在一起,借助能引发重大突破的基础研究,加深对智能的理解。该计划依托两大支柱实体项目,一是核心项目(Core)重点探索人类与仿生人工智能的学习理论,该项目在探究人类大脑工作原理基础上为类人脑提供应用人工智能的学习算法;二是深度链接项目(Bridge),它将在人类智能和仿生人工智能上的研究发现应用于多种领域,并集聚全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和研究型实验室研发平台,为人工智能研究社群提供各种创新资源。学科会聚的理念已经渗透进“双一流”建设。一名“双一流”高校教务部负责人告诉21记者,“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建设理念已普遍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不再唯“规模论”,而是更加关注学科结构和学科质量的发展。事实上,国内高校“高峰”学科建设不力,很大原因是“高原”学科发展不足,难以形成协同。在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年度报告中,该问题表现突出。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在自述问题中提到“高峰学科数量不足,覆盖面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工科,无法带动学校学科和学科群整体发展”;西北工业大学在自述问题中提到“高峰学科缺少,高原学科( 群) 建设乏力”;浙江大学指出“学科内涵式发展的促进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高精尖导向和重点方向凝练不够,顶尖学科尚未真正形成”。而这也成为高校顶尖学科建设的发力点,上述负责人告诉21记者,“双一流”高校正普遍以问题为导向,推进一批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发展,重点支持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其中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医学是学科会聚发展的热门领域。(作者:王峰,实习生,陈立 编辑:周上祺)

美娇娘

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习好?中央研究院告诉你:游戏是现代教育核心

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游戏化教育",作为90后的我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划时代的概念。最早接触游戏还是任天堂的红白机,那个时候的游戏还只是马赛克式的人物,连接在二十几寸的电视机,游戏人物简单的一动一跳都让童年的小伙伴们欢呼跳跃,那个时候的快乐很单纯。后来慢慢的游戏与网络结合了起来,慢慢的网瘾的概念悄然升息的钻了出来。游戏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家长和老师口中的"罪人",再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游戏""网瘾"等负面报道的时候,家长似乎为孩子学习下降找到了源头。从那个时候开始,游戏与教育似乎就是磁铁的两极,一直都是对立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游戏得到了越来越公正与客观的正视,游戏正能量的报道也逐渐地被主流媒体所报道,游戏似乎也与教育拉近了距离。而国外多所大学正将游戏引入课堂。加拿大皇后大学的医学生们,很快就要开始戴着耳机和VR眼镜做手术了。当然,他们要进行的并不是真实的手术,而是存在于虚拟世界的模拟手术。明年1月开始,皇后大学的医学系将使用HTC Vive作为教学工具。学生们可以通过HTC Vive设备进入一个虚拟的医院环境,不管是声音、外观还是医疗设备,都和现实医院没什么差别。这和我国古代的"剃头匠学徒用冬瓜练手"颇为类似。"我们希望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而不是在真的病人身上,犯下所有初学者的错误",急症和重症监护教授丹这么解释引入VR游戏教学的目的,"虚拟现实可以真实地模拟各种临场情况。"这个医院模拟游戏和Steam上的那些娱乐性十足的手术模拟器有些不同。从皇后大学发布的实际操作视频来看,模拟出来的虚拟医院细节十足,几乎和真实医院完全一样。学生需要从医院的大门进入医院,找到自己做手术的科室,和科室中的病人开始对话。游戏化教育的概念在国内也得到了认同。中央电化教育馆研究部助理研究员蒋宇认为,学习需要一个动机,在学习环节中借鉴游戏的一些元素、机制,能改善部分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动力造成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反馈不及时的问题。当前的'游戏化'教学机制仅是互联网时代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知识传输方式,我们都应该以包容、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昧地指责。任何新型的事物在最开始被推向世人的面前都会被质疑,经过时间的沉淀,人们会慢慢的认识到事情的本质。而游戏在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可以被用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