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学的人性论》——八、从管理学进入研究课题千仞之高

《科学的人性论》——八、从管理学进入研究课题

文/朱秋霞八、从管理学进入研究课题西方管理学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在北美得到快速发展和完善。管理学的本质是管理人,目的是让人更好地发挥价值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最开始的管理方法就是强制性、机械式的管理,把人当作机器使用,通过高强度的劳动产生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自己生活奢侈,对工人极端苛刻,工人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极大,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工人不是机器人,是会思考的有情感的人,也有人格尊严。强烈的反差和不平等,促使工人不断捣毁机器和罢工,争取自己的权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西方资本主义从文艺复兴起从未停止呼吁人人自由平等,当他们压榨工人的劳动价值时,就没有了人人平等的概念了。可见他们呼吁的自由平等,也只是针对于本阶级。西方管理学没有站在解决不平等的根源上考虑,而是采用安抚的方法,也就是给工人点好处,让他们好好干活。给点好处哄一哄,目的是让你好好干活,这在中国人看来,有点侮辱人的智商啊!这就好比农夫为了驱使驴子做事,就在驴子面前掉了一根胡萝卜,驴子为了品尝美味就不断向前奔跑。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学之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即“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目的是让工人不闹事,好好干活,争取最高产量,实现利益最大化,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的“霍桑实验”,实验发现让工人相对舒适的工作,对产品质量是有帮助的。发现了激励对发挥人的最大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关注到了人性的精神需求、合作需求、社会需求方面的内容。1954年,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方法,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了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目的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竞争能力,以便达到利益最大化。1990年,彼得.圣吉博士在《第五项修练》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系统思考模式,规划了人们在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共同愿望的组织蓝图,这种新的管理和思维方法,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共识。孙金汉通过查阅资料,梳理了资本主义的历史、管理学的历史,他发现,西方管理学自产生以来一直处在循序渐进、进步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管理方法逐步迎合人的心理需求,越来越人性化发展。不管什么管理方法都是建立在管理人的基础上,不论是目标管理还是学习型管理,根本目的就是获取利益,让价值最大化,立场是为我服务,而不是为他服务。他想,所谓的管理学就只是管控人吗?那么,西方管理学是基于什么哲学理念设计的呢?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也就是世界是优胜劣汰的、是弱肉强食、利益至上的。管理者认为人是生物性、动物性的人,人性是恶的、是自私的。因为他们发现当人对领导或工作不满意的时候,会带有敌对的情绪,消极怠工或者破坏生产工具,认为人是情绪化的动物,人不能像机器那样受控制,生产中的不利因素都是因为人性的恶造成的,必须用斗争和管制的手段,控制人性恶的一面。在西方文化价值观基础上产生的管理学,是基于人性恶而设计出的理论。孙金汉在阅读了大量管理理论书籍后,他发现无论什么管理方法目的都是创造价值、实现利益,价值是人创造的,让人尽其才,发挥最大价值才是根本。

少者哭之

深化新时代媒介管理学研究

#三大体系#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媒介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媒介管理面临哪些新境遇?深化融媒体时代媒介管理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媒介管理学体系,对于促进中国未来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现实意义?近日,记者围绕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技术迭代改变媒介生态随着融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媒介的面貌、结构、数量、技术、管理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邵培仁介绍,当前我国媒介产业格局在不断调整变革,媒介经营管理模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快速更迭,传统媒体在整个媒介产业中占比在不断下降,以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传媒产业已经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在经营上,传统媒体面临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双下滑的困难局面,而新兴媒体在不断抢占市场的同时,大胆进行媒介经营模式上的创新。技术更迭改变了媒介的传播模式、价值模式和盈利模式。中国媒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逻辑、生产机制和管理方式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告诉记者,在媒介变革实践的推动下,媒介管理学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以媒体融合为核心的媒介战略转型研究成为媒介管理学的研究主向。智能化与超文本的生产管理,中央厨房与机构融合的组织再造、移动优先与机器算法的流程重构,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守正创新的价值重塑、产业拓展、技术管理等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意义。随着国家媒体融合战略的推进,全新的数字化生态环境将成为全媒体传播时代的基本市场环境,也是媒介管理面临的新境遇。在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卜彦芳看来,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前媒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5G时代的媒体数字化转型将会进一步深化,万物互联时代,社会更加媒介化,媒体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也会随之拓宽。媒介管理研究不断拓展今天,我国媒介管理学研究正在发生转向,平台媒体、数字经济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而新经济孕育的媒介经营管理新模式也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探讨的话题。邵培仁认为,在中国媒介管理学的视野中,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是不可偏废的平衡关系,只有占据足够的媒介市场,才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只有发挥更加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中国媒体才能在经济上获得长期的良性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楚新表示,如今,我国媒介管理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媒介管理也从以往的政府单一管理向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治理转变。而互联网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诸如网络暴力、虚假新闻等问题,成为媒介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治理也成为媒介管理的一个突出领域。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介管理更加注重融合实践,极大地扩展了媒介市场的边界,为媒介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互联网时代使我国媒介管理领域遇到迥异于传统的挑战。为此,我们要基于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重建媒介管理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认为,在当前新环境中,媒介管理需要平衡好事业与企业的双重属性,更加重视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另外,媒介管理还面临媒体的经营模式、营收模式的变化,这意味着管理的内容在变化,广告地位会下降,服务地位会上升,从而导致传播内容发生变化、内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在卜彦芳看来,中国传媒事业形成了一个由互联网技术、用户需求、资本力量、政府规制等多方面因素构建起来的传媒新生态格局。社会各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整个社会的信息流动和需求越来越多。媒体将以特有的优势和创新的舆论引导机制,融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中。这是重塑媒体功能与价值的契机,也是媒体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机遇。构建中国特色媒介管理体系漆亚林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媒介管理学体系是新时代中国传播学者的重要使命。其一,要完善媒介管理学的基础性架构,奠定元理论的坚实底座;其二,要立足国情,深入挖掘中国悠久的管理文化、媒介管理制度、经验和本土特色;其三,要关注智能化时代媒介管理学的新内涵,着眼社会需要,形成社会驱动、理论引领、价值生成的学科体系,切实提升人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面对近年来我国媒介管理学存在发展稍显迟缓、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的问题,邵培仁认为,媒介管理学研究必须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学术土壤,结合中国国情,联系中国媒体实践。如今的媒介管理学需要适当借鉴政治学、外交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此外,中国媒介经营管理必须遵循受众市场规律和媒介传播规律,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当下我国传媒事业的一个热点是媒体融合,这也应成为媒介管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支庭荣表示,媒介管理学研究要摆脱报纸思维、电视思维,全面导入互联网思维、进入互联网逻辑。在研究中充分借鉴经济管理学、计算机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成果。另外,要着重研究商业平台,尤其是大型互联网媒介的运作,将其中有效的经验知识转化为媒介管理学的理论知识。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7日总第197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孙美娟精彩推荐:中国园林的消夏之境案边散墨|何妨吟啸且徐行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脱贫攻坚脚步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霹雳舞

自考必备:行政管理03350社会研究方法练习题3(含解析)

1.在不同时点调查1968~1970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不同年代的思想发展过程,属于纵向研究中的()A.同组研究B.同期群研究C.趋势研究D.同时研究(答案:B)在不同时点调查1968~1970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不同年代的思想发展过程,属于纵向研究中的同期群研究。2.研究者在整个研究的前期阶段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是()A.应用性研究B.探索性研究C.解释性研究D.描述性研究(答案:B)研究者在整个研究的前期阶段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是探索性研究。3.在列出“参考文献索引”时,对于未出版的学位论文,所列出的项目中排在最前面的是( )。A.时间B.论文名称C.授予学位的大学D.作者(答案:D)对于未出版的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应包括的项目有:作者、论文名称、授予学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等。所以D正确。4.在抽样的专业化表述中,每一个具体的调查对象被称为()A.总体B.样本C.元素D.抽样框(答案:C)每一个具体的调查对象被称为元素。5.社会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是典型的()A.观察者效应B.被观察者效应C.观察者偏见D.被观察者偏见(答案:B)本题考查被观察者效应。其含义是当被观察者意识到有人对他们观察时,总会有意无意地改变他们的行为与表现,使其行为与表现显得“正常”,更符合社会规范。“罗森塔尔效应”可被看作是被观察者效应的最好反映。因此答案是B项。6.信度指的是测量的()A.正确性B.可靠性C.完整性D.标准性(答案:B)社会测量的成功与否,主要依靠信度和效度两项技术性指标来评判。所谓信度是指使用相同测量工具重复测量同一个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效度是指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真实含义,指的是测量的准确性。7.在文献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文献形式是()A.书面文献B.音像文献C.缩微文献D.机读文献(答案:A)文献的种类繁多,根据文献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书面文献、音像文献、缩微文献、机读文献等,其中书面文献指用文字或数字记录的资料,是一种最广泛的文献形式。8.在经验中可以测量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取值的是 ()A.概念、B.变量C.理论D.命题(答案:B)在经验中可以测量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取值的是变量。9.在社会研究中,属于非介入式社会研究方式是()A.观察法B.实验法C.文献法D.访谈法(答案:C)在社会研究中,属于非介入式社会研究方式是文献法。10.根据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观察法可分为( )A.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B.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C.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D.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答案:C)本题考查观察的类型。按观察场所和对观察情景与条件的控制程度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实验室观察法和实地观察。按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观察可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按观察过程的控制程度与观察内容的标准化程度,观察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按观察对象是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还是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发生后所留下的痕迹,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因此答案是C项。11.在社会测量中,与自然科学测量最接近的是()A.定性测量B.定量测量C.实地测量D.深入访谈(答案:B)社会测量中,与自然科学测量最接近的是定量测量,即针对表示某种社会属性的概念,构造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对之进行经验观察,并以数字形式表示观察结果。12.访谈者对被访者说:“这个问题你没说清楚”;“你说的前后矛盾”。访谈者这里所犯的错误是()A.提问方式不恰当B.没有把控好跑腿C.方式不中立D.题目转换方式不恰当(答案:C)访谈者对被访者说:“这个问题你没说清楚”;“你说的前后矛盾”。访谈者这里所犯的错误是方式不中立。13.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是()A.实证主义B.人文主义C.科学主义D.实用主义(答案:A)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14.具有分类、次序、距离和比率特征的测量层次是()A.定量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定比测量(答案:D)具有分类、次序、距离和比率特征的测量层次是定比测量。15.问卷的主题部分包含()A.编码体B.问题和答案C.封面D.访问记录(答案:B)问卷的主题部分包含问题和答案。16.研究选题时,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个旧的问题进行新的研究,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一选题原则体现了( )A.研究领域的新颖性B.研究方法的新颖性C.研究视角的新颖性D.研究内容的新颖性(答案:C)研究领域的新颖性,即在一个新的、前人尚未涉足的实践和理论领域的研究。研究方法的新颖性,即采用新的方法去对有关问题进行新的研究以扩展和深化已有的研究和突破以往研究方法的局限,发现以前难以发现的规律。研究视角的新颖性即从不同的角度对去对一个旧的问题进行新的研究,从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研究内容的新颖性是对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补充不同的研究内容。所以C正确。17.通过标准化的编码,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简化为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的形式化资料。这种定量研究方法属于( )A.既有资料分析B.内容分析C.现存统计资料分析D.二手资料分析(答案:B)通过标准化的编码,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简化为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的形式化资料。这种定量研究方法属于内容分析。18.在审核资料时,研究者要对资料进行逻辑检查,检查资料中有无不合理和相互矛盾的地方。这是研究者应该遵守的 ()A.真实性原则B.标准性原则C.准确性原则D.完整性原则(答案: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料审核原则中的准确性原则。资料审核的原则包括准确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标准性原则,题干的描述反映的是准确性原则。19.如果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位于O~O.3之问,可以认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是()A.无相关性B.低度相关C.中度相关D.高度相关(答案:B)如果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位于O~O.3之问,可以认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是低度相关。20.具有方便、快捷、成奉低等优点的问卷调查方法是()A.面对面访谈B.电话调查C.集中调查D.网络调查(答案:B)有方便、快捷、成奉低等优点的问卷调查方法是电话调查。文范青年,专注继续教育,纯手打,喜欢的多多支持关注哦

果实

推进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创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在这一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迎来新契机。未来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要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扎根中国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国际视野,批判吸收国际理论资源,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实践为研究提供丰富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实践创新,积累了大量公共管理实践新经验,为公共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蓝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成长和发展,迎来巨大发展新机遇、新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柏瑛认为,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已经形成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但总体来看,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易承志认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既迎来了宝贵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新时代公共管理学应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实践中,不断挖掘新材料、找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大力推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亟须公共管理学科更好地发挥实践应用功能,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式,助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公共管理是一门面向实践的学科,要实现为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提供智力支持的目标,就必须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易承志认为,首先,要立足中国实际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生命力所在。其次,在扎根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必须面向国际公共管理理论前沿,不断拓展国际视野,批判吸收国际理论资源。孙柏瑛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比如流程再造、一站式服务等。但目前我们还缺乏中观理论的学术概念集成,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显示出中观管理机制优势。在孙柏瑛看来,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应该聚焦两点,一是国家治理能力,二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既要加强治理能力建构,又要在能力建构中推动和谐发展。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郅强看来,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和公共管理的实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促使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与迅速变化着的实践要求相适应,坚持在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发展,要立足社会现实需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吸收借鉴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强化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孙柏瑛看来,公共管理学研究,应多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维度理解社会运行方式。王郅强认为,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公共管理学者应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吸纳来自国内外各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思想,努力跻身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前沿,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和解释全球公共治理新实践、新问题,拓展公共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国际视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公共管理学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易承志认为,作为一门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更加需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积极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的宝贵机遇,弥补传统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与不足,促进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第二,推动学科研究的交叉融合,不断挖掘公共管理学科的增长点;第三,在运用其他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时,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客观理性地认识其局限性。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杰 卫思谕获取更多学术资讯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单恋

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有哪几种观点?企业里的“国别差异”是什么?

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有哪几种观点?企业里的“国别差异”是什么?比较管理研究之所以会出现由盛而衰的演进轨迹,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界定不清,学术界也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致使研究者们各自为政,分庭抗礼。目前,关于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诠释。一、重合说,顾名思义,这种观点认为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致。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比较管理学脱胎于管理学,因此,其研究对象与其母学科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诚如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实务,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实务。二者间所不同的是,比较管理学在研究这些问题时采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并把它作为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二、管理现象说,这种观点认为,比较管理学是建立在比较分析基础上的对管理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管理学分支。比较管理学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管理现象的异同点、模式及其效果,并且研究这些管理现象与文化地域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而探讨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的可移植性,以达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目的。三、管理思想与实践说,这种观点认为,比较管理是用比较的方法对本域的管理与异域管理的比较研究,是将两个或以上的处于不同情境中的主体加以对比考察。就中国的比较管理研究而言,一定是将中国情境中的管理思想及实践与中国情境以外的异域管理思想与实践加以对比考察的研究活动。以上三种观点分别把管理活动、管理现象、管理实践和管理方式作为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而活动、现象、实践、方式的总量中包含着许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零散的、“碎片式”的元素。因此,它们对比较管理研究对象的认知是表面化或表层化的,没有看到比较管理研究的本质。比较而言,支配管理行为和方式的管理机制或管理机理更接近“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质量特征值”范畴,应该作为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借用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模型,某些管理学家认为,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界定。首先,比较管理以企业作为比较的主体,这一点与企业商业模式研究是一致的。其次,比较管理高度关注企业的三大活动域,特别是这三大活动域或环境系统通过要素提取、空间交叉和有序排列最终凝结而成的“管理情境”。最后,在明确研究主体与管理情境的前提下,即不同的管理情境下,比较管理所关注的是企业间管理的显著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不同的管理情境下,企业间管理模式显著差异的形成机理”。比较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比较管理这一学科所要论证的普适性命题。这一命题区分了其他学科与比较管理研究的问题与范围,高度凝炼了比较管理研究这个学科的基本假设、主要研究方面和重点所在。从此种意义上说,比较管理学又可称为比较企业管理学。如何界定比较管理的研究边界?换句话说,究竟什么样的管理研究才属于比较管理的范畴?根据本文的研究逻辑,借助企业商业模式概念模型和一般分析框架,分别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入手,从概念边界和理论边界两个方面界定,比较管理的研究边界。首先看比较管理的概念边界。比较管理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跨越性,二是对比性。跨越性是指在两个以上的独立情境中展开的比较研究,跨越性既包括空间的跨越,也包括时间的跨越。空间的跨越是不同对象的共时性对比,时间的跨越是对比较对象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的一种历时性的对比。对比性则是指对具有相同性和相似性内容的管理活动(如对不同情境企业间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活动)所进行的比较研究。按照比较管理研究的基本特征,根据企业及其管理情境的匹配类型,可以将比较管理研究分为单一企业的跨域管理比较、不同地区单一企业间管理比较、同地区不同国家企业间管理比较和不同地区企业群体间管理比较四种基本类型。(一)单一企业的跨域管理比较这一类型的比较管理研究的主体是同一企业,但是这一企业所处的管理情境是不同的。根据造成管理情境不同的原因,又可以将这种基本类型分为两种一般形式:一种是单一企业跨时间演进脉络研究,这是由于企业在时间序列上不断演进而导致管理情境相应的变化,进而造成企业在不同时间跨度下管理模式乃至企业商业模式间的差异。这种一般形式的研究重点是通过不同时间维度下企业管理模式及活动域的对比旨在揭示特定区位的单一企业管理模式乃至企业商业模式的生成与演进机理。另一种是单一企业跨时空管理比较,这是由于企业跨区域经营造成的活动域的相应变化,并由此引起企业在不同时空管理模式间的差异。这种般形式的研究重点则是通过不同时空下企业管理模式及活动域的对比旨在揭示单一企业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管理模式乃至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与演进机理。(二)不同地区单一企业间管理比较这一类型的比较管理研究与前一种类型的第二种一般形式有些相似,不同的是比较的主体不是同一企业,而是两个处于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企业。也恰恰是由于这种地理空间及其造成的诸多差异,才导致两个企业各自管理情境的差异,并最终造成企业管理模式乃至企业商业模式及其演进轨迹的不同。因此,这一类型的比较管理研究旨在通过对企业管理模式与活动域差异的比较分析,揭示出造成企业管理模式差异的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关键因素的作用机理及企业管理模式乃至企业商业模式的演进机理进行系统解释。(三)同一地区不同国家企业间管理比较这一类型的比较管理研究的主体是处于同一地区的不同国家企业。由于所处同一地理区位,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和中观环境是相似或相同的,即假设它们所处的管理情境是相同的。而区别在于企业内部差异,特别是由于国别差异所造成的先天的管理思想、价值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所以,尽管它们处于相同的外部环境系统中,企业管理模式乃至企业商业模式却大相迥异。这一类型的比较管理研究重心是通过对同一地区企业间由于“国别差异”造成的重要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揭示不同国别企业的内部关键差别要素对企业管理模式乃至企业商业模式的作用机制,以及一般演进机理。这三种基本类型都属于比较管理的范畴,研究的核心问题都是“不同的管理情境下,企业间管理模式的显著差异、影响因素、形成及演进机理”。因此,它们集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构成了比较管理研究的概念边界。不论是单一企业的跨域管理比较,还是不同地区企业群体间管理比较,尽管它们的研究重心略有差异,但是对比较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加快企业绩效的有效提升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大管家

陈春花:如何展开面向中国管理实践的研究

我们其实在管理学研究当中,对于蛮多人都有一个挑战,就是怎样让研究面向实践。那在这个学科的体系构建的过程当中,其实一直都有这两者之间如何融合的话题。而且我们在管理研究的理解当中知道,这个学科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它的实践性,以及它的创新性。学科本身的属性,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面向实践。下面我就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怎么展开面向中国管理实践的研究。管理理论源于对管理实践问题的长期密切观察我先帮大家回顾一下文献。其实我一直关注一个话题,就是那些特别好的管理理论到底是在什么时间被呈现出来的。蛮有意思的两本书:Smith和Hitt(2005)的《杰出管理思想:理论发展进程》和Pugh,Hickson和Hining(2007)的《组织领域的伟大作家》,它就告诉我们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当中产生特别多的组织管理理论,其实是在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很特殊的时间点,就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然后在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个时期当中,就产生出来我们在组织管理理论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及我们讲的概念、理论,还有我们讲的这些今天我们看来在管理学科当中奠定基础的这些经典理论。那当我去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相信我们都明白地看到一种叫做研究的关键,就是这些产生重大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经典著作的这些学者们,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本身其实是对社会问题的观察是一个密切的观察者。德鲁克就曾经在写他的自传的时候,这个自传的名字就叫《观察者》。然后他们因为能够亲身地、密切地去观察,他们亲身经历了这些组织的一些问题,或者他困惑于观察到的各种组织形式的这种时间和变异,所以他们得出这些组织管理理论。我想这样一个文献的回顾,其实帮助我们去理解,如果我们来做管理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那我认为,第一件事情就是你必须对观察到的现象,要有非常长时间的体验。我在过去的研究当中,感受特别深的是,我们非常多的年轻管理者、管理研究学者其实是有一个习惯没有养成。也就是我们其实是常常喜欢用一个横切面去看一个企业,两个企业,或者更多的企业,它遇到的情形是什么。但是如果真的做管理研究,反而我们需要纵向去看,也就是说你必须选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非常长时间地去跟踪它。在这个长时间的跟踪它的过程当中,其实你才可以真正观察到我们讲管理所产生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我第一个要跟各位分享的建议,也就是说管理研究,一定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有非常长的时间体验。那为什么这个时间长的深入的体验和观察这么重要?是因为你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其实你可以首先记录它在过程当中发生的所有现象。当你能够记录这些现象的时候,不断记录的过程当中,你其实才有机会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而只有我们能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我们才有机会讨论我们在解答这些问题,或者是企业实践在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产生新的概念和理论,这就是深入观察它的好处。所以我们就会看到,为什么我们的管理研究和我们的管理实践的鸿沟特别地大,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其实是在两个话语体系当中。我们的研究和实践的鸿沟,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让研究和实践之间达成共识。其实大家都很清楚,我们做研究的人,我们非常关心什么?关心自洽性,也就是说我自己的东西,我提出来之后,我能不能够再回溯到我提出的这个问题过程当中。其实我们并没有关心说,我提的这个东西跟实践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是关心说我提的东西,我的自洽性够不够。然后我们再作假设和建模,接着下来就去找文献了,看文献支不支撑。然后在文献支撑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提新概念。然后在新概念提出的过程当中,我们会有边界设定,最后我们去研究它的关联和影响。但是调过来,我花很长时间跟企业的实践者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企业实践完全跟管理研究,我们讲的语境完全不一样。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它并不关心这个自洽性,其实它关心什么?就是怎么去实践。所以它也不关心说你这个假设的建模是怎么提出来的,它其实非常关心的就是执行和结果是什么。然后它并不在意说历史上、文献上能不能支撑,它其实是在意如何创新和尝试。那接着下来它希望所有人都能听得懂,而不是说这个概念你不懂。然后再往下来,它其实不会在意说,我们有没有边界的限制或者界定,它一定是要求自己的企业是能够动态应对的。好,它最重要的是关注核心要素和解决问题。你就会发现我们在讲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之间,你会发现这个鸿沟其实是非常巨大的,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达成共识。“两出两进”找到管理实践真问题那我们怎么能让它达成共识?其实就是我们在做研究,我们必须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如果要让两者去达成,你就会发现有一件事情实际上是可以让研究跟实践是达成共识的,就是我们其实都共同关心真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当中,首先你要有能力去框定企业真正关心的问题,而且我把它称之为就叫真问题。因为有些时候你会发现,我们从文献来的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真的问题,可能它仅仅是一个在文献当中人们关注的部分,甚至是研究学者关注的部分。而企业真正关心的真问题,也许在文献里看不到,因为它的问题都是现在发生和将要发生,它并不是过去发生。所以我们就需要你在做研究当中,你首先是要能够框定企业关心的真问题。那我们怎么能够框定企业关心的真正问题呢?我在过去自己的实践研究当中,我就得出了我自己的一个方法论,我把它称之为叫研究与实践的弥合。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我怎么能够把它融合在一起?我就用了一个我自己的方法就叫做“两出两进”。第一个“出”,就是必须从实践观察出问题。也就是说你的问题,一定不要从文献来,你必须是从实践当中,你必须真实地去观察实践,它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发生的问题,哪一些问题是在你看来,你愿意去深度讨论和研究它,这个实际上是非常关键的。你从实践观察出问题之后,我们就开始第一个“进”。也就是说,你必须还要把观察到的问题,进入到文献去检验它是否有理论的价值。如果你不把这个观察的问题,回归到文献检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也许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它可能没有理论价值。我们是不是让这个问题,具有理论价值的研究,就取决于你把观察到的问题,能不能回归到文献检验,那么这个我称之为叫一“进”。“一出一进”完成之后,我们并没有完成我们要做的研究,我们接着下来就是“二出二进”。那么“二出”是什么?就是把我们进到文献检验的这个有理论价值研究的问题,我们把它再转化为一个叫做理论问题。也就说我们必须从文献上升到我们能够把它转化为理论问题,那么这个转化为理论的问题,其实我们才有真正的研究的可能性。你不能仅仅是把它从实践观察出的这个问题,就直接拿来做研究,它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的过程把它称之为转化成为理论问题。当你转化成为理论问题之后,你就开始展开你的研究。等你展开这个研究的过程,包括你的模型,你的假设,甚至你的验证,你的整个关联关系影响之间的这个研究,做好了之后,我还是建议再做第二次进入。第二次进入是什么?就是再把这个理论的问题回到实践中,来验证这个有理论价值的问题是否有实践的意义。如果你把所有的关联都研究完,反过来你没有再完成最后一步,让它回归到实践中,也许这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问题,但是因为它没有实践意义,这个研究其实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这样去关注你的整个面向实践的研究,其实就是需要训练自己要有“两出两进”的这个习惯。当你有“两出两进”这个习惯的时候,其实你就解决了研究跟实践之间的融合问题。管理实践升华为管理理论的知识准备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和实践对话的弥合的这个训练之后,我们反过来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你必须做好我称之为叫“知识准备”。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知识准备,其实你也很难真正地把从实践观察的问题转化为理论的问题。那么做好知识准备,在我自己的训练当中,我认为要做四个方面的储备。1 第一个知识准备,就是你对理论要有深度的理解换个角度说其实你一定要理解理论跟实践的关联。那么这种关联当中,就是理论本身它具有的内在价值。我想我们过去在管理学当中学到的所有的这些好的理论,你就会发现它其实完全是源于它跟实践之间的深度的内在关联,然后产生出来。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就是源于迈克尔·波特对于美国西南航空长期的观察,结果他发现,美国西南航空之所以能够在航空业行情好或者行情不好的时候,都能够有稳健的 两位数字的增长。他寻求它背后的原因,最后他发现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所以波特就给命名为竞争战略。而其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就是它的总成本领先。那你就会发现其实竞争战略本身跟美国西南航空之间的这种关联,这种内在的价值,其实就被呈现出来。所以我们对理论一定要有深度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概念上,不是停留在你会把这个波特的理论背出来,其实你一定要知道它跟实践之间的关联,到底是怎么构建的。而这种真正的关联,其实才是你对理论深度的理解。2 第二个知识准备,就是你对知识要有真正的自信我其实这么多年来,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好像管理学界对于自己的管理理论,表面上看它是比较自信的,但实际上来讲它也不太自信。比如说他不能够很好地平衡地跟企业家对话,他也不能够用真正的知识来回答企业的问题。其实你不能用知识回答企业的问题,很大的原因就是,你对知识的自信不够。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所有的管理理论的知识,其实都是从实践来,而且它一定能够回到实践中去的。比如说我自己在做组织管理研究当中,我们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难题,也就是说我们就会发现组织的效率不够。那组织效率不够当中,如果你对知识有自信,你会发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真正的资源和授权给到一线,如果你把资源和授权给到一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组织的绩效是会很快得到。因为产生绩效就需要我们讲的授权和资源。这实际上是理论概念上,如果你了解组织管理这个定义的时候,你其实是就很清楚,这个定义的内涵就是在讲这个。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对知识的自信,所以当企业来讨论他的绩效完成不够好的时候,你就没有回归到知识的系统来回答他。你可能就在想说,我有没有在别的地方看过人家是怎么解决的,或者另外一个企业它如何来解决我们讲的这个绩效的问题。你希望你看的多你可以回答他,其实不用,你只要对知识本身理解非常深刻的时候你就可以回答,因为这个知识本身就是在回答问题当中被累计出来,并归纳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知识的自信。3 第三个知识准备,是需要你真的要掌握经典管理思想其实我们在做研究当中,可能大部分的年轻的管理研究学者比较关注我们讲的前沿,我们比较关注新兴的课题,我们比较关心在文献当中近三年来的文献大家所讨论的话题。我觉得这个关注是对的,可是我也给大家一个建议,你必须掌握经典管理思想。如果你是一个决定从事做管理研究的人,那我真的要问你一个问题,你也可以问自己,你对于这个学科领域的所有的经典管理著作和思想,你到底把握了多少?你是不是把每一个经典管理著作,都很清晰地理解,并且能够真正地变成是你自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我过去实际上是花了非常多的时间阅读管理经典,甚至为此我还专门出版了一本读书笔记叫《我读管理经典》。那为什么我会每读一个经典都要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很好地写下来?原因就在于我必须不断地重复、精读、阅读,去理解这些管理的经典的思想,对于我们整个知识体系的帮助。如果我们缺失这一块,仅仅阅读文献,仅仅理解我们讲的前沿和近三年的研究,我认为你可能是缺了很大的一块,就是你没有一个非常好的这样的一个准备,来帮助你理解真正知识的构架。4 第四个知识准备,就是你能不能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完整的知识体系来讲,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去获得它。那我自己给自己的训练,可能跟很多人的方法不一样,就是我只要掌握一门知识,其实我就采用了一个非常笨的方法就是写教材。比如说我研究企业文化,作为我其中的一个研究领域和方向的时候,我就很认真地去学企业文化的教材。然后当我确定我必须沿着组织管理的方向去展开的时候,我其实就非常认真地去写《组织行为学》的教材。那么写教材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其实就是你能够把整个教材,整个课程,或者是整个知识的系统,非常完整地得到,无论从核心概念、经典案例、经典内容、知识体系,还有经典理论,或者我们说的核心架构,以及它的这个知识结构,其实你都可以得到。但是这个的的确确对我们的挑战是非常大的。你也可以不用我的这种笨的方法,你可以采用别的方法,但是我的要求就是,你必须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来源:未来教育管理研究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我读管理经典(珍藏版)》作者:陈春花ISBN:9787111546597在从事管理教育、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的20年间,我发现,身边非常多的人喜欢尝试各种新理论,只要有新概念、新理论或者新观点、新模式出现,人们就会蜂拥而至,希望可以找到成功的诀窍。

是谓谢施

管理类硕士有哪些专业可以考?哪一个更适合你?

管理类硕士有哪些专业可以考?哪一个更适合你?考研初试有管理类联考科目的专业有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MEM(工程管理硕士)、MPAcc(会计专硕)、Maud(审计硕士)、MLIS(图书情报硕士),这些都是在职考生想要备考管理类硕士的专业选择,接下来就让必尚考研一一为大家介绍这些专业吧!1、MBA(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全称为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英文名为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MBA)。该学位的设立,旨在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即每年十二月末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必须达到国家线后方可参加复试,复试通过后才可录取。专业代码为125100。MBA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其他硕士研究生只是培养科研型和教学型人才,偏向理论,不参与实践;MBA的招生要求一般为大学本科毕业、并有三年以上工作实践经验的人员。想要备考MBA的考生,可选择的院校有: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等。2、MPA(公共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又译公共行政硕士(台),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想要备考MPA的考生,可选择院校有: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等。3、MEM(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代码125600。是2010由中国工程院提议,委托清华大学进行学科论证,同年批复新设置的一种专业学位。工程管理是针对工程实践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包括: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的技术经济论证和实施中的管理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等。随着现代工程出现了规模巨大、决策流程复杂、涉及技术种类众多、组织结构庞大、历时漫长、参与人员众多等趋势。工程管理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使得工程管理人员在现代工程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想要备考MEM的考生,可选择院校有: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东南大学等。4、MPAcc(会计专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又称专业会计硕士(MPAcc)是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一种专业学位。专业代码为125300。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会计工作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想要备考MPACC的考生,可选择院校有:南京审计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等。5、Maud(审计硕士)审计硕士(MAud)于2011年2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置该硕士。审计硕士专业学位(MAud)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审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专业学位。想要备考审计硕士的考生,可选择院校有:南京审计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等。6、MLIS(图书情报硕士)为适应新形势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对图书情报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图书情报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2010年10月9日,国家图书馆和武汉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合作培养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截至2019年10月,全国共有48所院校招收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想要备考图书情报硕士的考生,可选择院校有: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等。如果有任何考研相关的问题,都可以私信:考研

访谈录

组织与管理:对于组织和管理的思考,研究管理必须从研究组织开始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对管理者来说具有先见之明,管理者意识到组织的合作和构成要素不仅局限于组织内,“组织的不同特性有助于区分和认定这些组织,但对这些特性的关心并没有忘记组织是某种合作行为的集合。今天,第一管理学派给大家分享一本书——《组织与管理》。作者巴纳德不仅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组织,而且以经济学家的头脑来解析组织。我们仅从“组织的概念”一章中,可以看出巴纳德如何分析社会学概念与组织和不同人员之间的关系,通过逻辑分析的手段建立了自己的组织理论体系。《组织与管理》一书的作者切斯特·巴纳德开创了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的社会系统学派,被尊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研究像巴纳德这样的大师的作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组织与管理》一书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巴纳德贯穿现代管理理论的“以人为本”理念的思想基础。泰勒和法约尔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组织是研究的起点,利润是研究的目的,意味着关注专业分工和结构效率。甚至梅奥,他创立了人际关系学校,他著名的霍桑实验就是基于如何提高组织的效率。梅奥和泰勒的不同之处在于,梅奥从人们的社会和心理感受来解决效率问题,而泰勒从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科学分析来解决效率问题。正如陈春花教授曾经说过的,相比之下,只有巴纳德从人的角度研究组织和管理,才是真正的“人本管理之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管理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而巴纳德倡导的人本管理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正如巴纳德在这本书的开头所说:“写这一章的目的是扩展《经理的职能》中组织的定义,讨论组织的定义,并指出这一定义与组织理论之间的关系。组织的定义曾经让许多读者困惑,他们觉得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要么是不可接受的,要么是不可理解的,要么是不切实际的。我不得不承认,一方面,这是因为人们对组织的定义解释不够准确;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组织的概念刚刚出现,人们刚刚认识到构成组织的许多要素,如授权、激励机制和组织间的沟通。”沿着这条思路,围绕组织和管理这两个最基本的命题,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高亨

“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2019年春季研讨会举行

图1 论坛现场图2 论坛合影2019年5月18日,“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2019年春季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围绕“中国经济学管理学70年:回顾与展望”主题,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郑州大学、腾讯研究院等全国十余所院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展开研讨。与会专家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的发展脉络、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中国特色经济学、管理学质性研究、管理理论的中国化、民族经济和民族经济学、数字经济管理与新经济、区域经济研究、中美贸易战、中国制造业创新等相关议题发表演讲,精彩纷呈。历经百年巨变,立足中国国情,推进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在主旨演讲中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演变,中国正在经历百年巨变,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应与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同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金碚金碚展望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的发展,指出中国具有产生独创性成果的前景,并从重大理论突破、学科的拓展、范式的变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设想和建议。第一,在重大理论突破方面,经济学管理学在其中产生很大作用。学者需要进一步丰富对重大理论的阐释,并参与一些重大理论建树工作。第二,在学科拓展方面,新的学科、交叉学科或重大的研究方向层出不穷。金碚学部委员以正在进行的“经济学管理学研情报告”和众多学术论坛为例,为学科拓展提出具体的建议。第三,在范式变化方面,基于现代经济学三大思想来源以及由此形成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范式,金碚提出域观经济学的新范式,以此形成三大体系构架。域观经济学基于中国的独特国情,以经济理性、价值文化和制度形态三维框架为支柱,助力建构中国学派。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教授表示,中国现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需要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其中,就业优先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政策理论的一个突破。西安交通大学冯根福教授探讨了40年来经济学的理论和公信力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了经济学解释功能下降的原因,提出了未来提高经济学理论功能和公信力的途径。中央民族大学李曦辉教授介绍了民族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与范围,并基于民族经济学视角对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三个阶段的民族经济发展进行了评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永贵教授论述了如何立足本土,实现管理理论的中国化。北京师范大学蔡宏波教授指出,中美贸易战提供了传统和创新研究之间激烈冲突的一个样本,探讨了为什么不能用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之争来解释这次中美贸易战的问题。反思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毛基业教授回顾了中国管理学质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反思了当前阶段的主要问题,并对中国学者构建本土管理学质性研究提出建议。南京大学贾良定教授关注P值之争与中国管理学,强调先验概率的重要意义,我们应通过与现实世界和理论世界的双重对话,提升基于统计检验结果进行统计推断的可靠性。《中国经济学人》杂志社李钢研究员分析了1949—2018年高频被引文献,指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性和任务性、渗透性和包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郑州大学秦建伟教授指出,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的发展是一个解放和与时俱进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的话语权必然能在世界上取得相应的地位。关注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从地方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南京大学沈坤荣教授指出,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经济学研究应从适应新环境、拓展新空间和构建新动力三个方面,重视中国现实以及从地方视角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晓东执行研究员认为,在经济理论体系中建立中国学派需要关注中国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以地方转型升级为例提出了具体建议。辽宁社会科学院韩红研究员从实践调研的角度分析了辽宁的经济发展困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人员、技术等各要素的开放性,从而推动改革、促进发展。聚焦行业新经济,融合理论和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戚聿东教授介绍了数字经济的形态与趋势,并从战略转型、企业目标转换、产权设计、公司治理机制创新、VIE结构、数字营销战略与策略、内部组织结构再造等七个方面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与治理创新。南京大学郑江淮教授认为,数字化革命从制造业解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但传统经济学是否能够适应其需要是值得研究的新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李云鹏教授以旅游大数据为例,探讨了5G时代场景数字化重构带来的管理决策复杂性。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顾问吴绪亮探讨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变化对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影响: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在互联网行业的应用;进行数字化改造。中国企业联合会刘兴国通过调研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提出在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实现从第一代基于计划经济的管理、第二代基于市场和政府的管理转型为第三代基于数字经济的管理。北京邮电大学赵晨副教授聚焦领导力研究,以华为公司主要创始人、总裁任正非为原型,探讨了“忧患型领导”理论的定义、特征及其实践方式。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郭京京副研究员指出,在新形式下中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构建规范的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执笔:蔡宏波、杨晶,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原院长、《当代经济科学》主编冯根福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李曦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处长王永贵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贾良定《中国经济学人》编辑部主任李钢郑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秦建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沈坤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晓东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韩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戚聿东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郑江淮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顾问吴绪亮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处长刘兴国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赵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郭京京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蔡宏波《管理世界》副总编辑尚增健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杨世伟[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2019年春季研讨会举行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蔡宏波 杨晶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二年而从

计算机专业跨考管理学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合适吗?

最近,一些准备考研的小伙伴私信小编了很多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什么问题都有。在这里,小编也不逐条列举了。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跨专业考研的问题。有这样一位同学,她本科就读于西部某师范类二本院校,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普通女孩子,她感觉自己不喜欢计算机编程,也不想去中小学校当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在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下,她打算跨专业考研,读管理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但她心里没有底儿,不知道计算机专业跨考管理学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合适吗?有没有难度呢?其实,计算机专业跨考管理学研究生的同学很多,至于到底合适不合适,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小编认为,不管是什么专业,只要自己学好了,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走的任何地方,去任何单位都会受到欢迎。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职业发展方向来确定自己到底适合跨考什么专业合适,可以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但我们更应该学会独立思考,有主见。小编认为,这位想跨考管理学的同学,不妨翻一下管理类的专业书籍,看看自己是否感兴趣,读一下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内容,看看自己是否从中能寻找到灵感,做一下运筹学的题目,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厘清思路,找到做题方法。总之,如果我们已经想好了跨专业考研,就要尽早做准备,制定专业课复习备考的计划,抓紧时间认真看书学习,切莫犹豫不决,浪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一些与考研不想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