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历史统考是严格按照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解析出题的吗?尤其是名词解释只要背这上面的就行了吗?

第五个
共青城
第一 大纲只是一个规范 其实每年出题都有超纲的第二 名词解释你全背了 也没用 每年的命中率很低 大纲只是一个规范 告诉你哪些是考点 但并不代笔 不列出来的就不是 历史的内容是很多的 没法全部或者具体的列出来 名词解释是复习用的 不是押题用的 事实上每年出的名解 名词解释书上能准确命中的并不多也就是说名词解释看到的我都需要了解,论述题背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解析上的内容够吗?名词解释是所有知识点的集合 也就是最后脱离书本的复习依据 重点记忆的主要是 比较偏的难得 其他的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论述题 大纲解析那本我一直就不推荐 基本上是鸡肋 还是回归 仝晰纲老师的历史学基础吧 目前最好的综合类辅导教材 虽然也有很多问题

10年教育部考研大纲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有哪些

视乎冥冥
功美不有
历史考研中的历史学专业基础是一门考试科目说白了就是考历史专业课具体的考点在10年的历史考研大纲上面

历史考研可以不看那11本书,只看考研大纲吗?介绍几本用处大的习题书给我呗

女奚患焉
夷吾
我当时买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名词解析》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解析》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感觉历史考的是平时积累和你对其的整合能力,我是理科生,大学学的医学,但复习了半年就报考了北大的历史系,当然太狂了,没考上,调剂到了另外一所大学的历史系。若万不得已,可以不看课本,但一两本全面的辅导书是要看的,另外你之前对历史因兴趣等其他原因形成的积累也是很必要的。我不知道你的具体情况,建议你看2~3本,不管你看了几遍课本还是几本辅导书,真正考试的时候,没有时间让你安安稳稳地回忆整理语言的,直接是提笔凭你形成的第一感觉,考研大纲也不是绝对的,习题书到网上看看,大多数人评价高的买一两本,看透了,同时自己对知识点整合整合,考试时遇见一点都没印象的忽略过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历史学考研重点考哪些内容呢?

得使之也
麦克尔
历史学考研主要是考基础性知识,其中包含有两门通史课程,即世界史与中国史,一般的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析、简单题、论述题四种(有些情况会有文言释义、断句等题型,视情况而定)。当然,现在的考研又分有两种情况,即全国统考型和自主命题型。首先说第一种,全国统考型,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命题,为较大多数学校招考所用的试卷来源,其难度时高时低,重点内容主要涉及中外历史中的重难点,一般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世界史主要面向是集中在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以及各大国改革与战争方面,中国史主要集中在古代,因为详古略今。 其次,自主命题型。据本人以前所知,全国有38所高校有自主命题权,考试内容有较大差别,有些为考通史,有些为只考你所报的学科大类,例如报的是中国古代史,某些高校只考中国史这一门通史,具体以高校命题情况而定。而考研的内容重点可以参考所报高校历年历史学考研试卷的主要趋向,另外,因为出卷的自主权,因此,在复习前亦可提前了解高校间各历史学方面的教授研究方向,这可以给你的研究路向,从历年试卷中可看及出题的思路,对症下药的方式应该有益复习。另外,经常到考研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亦会有所收获。 不管怎么说,历史学考研不管是考什么样的试卷,个人的基本功最为主要,该点应慎记!!而考试的重点等,建议你看看历年考研试卷和个别自主命题的高校,相信你也会有所感悟! 研途漫漫,祝君好运!

最新历史学考研大纲出来了吗?

可人儿
克莱尔
最新的历史考研大纲还没有出来,教育部一般每年的8月底,9月上旬公布。2013年历史考研大纲与12年比变化不大,可以参考12年的考研大纲。博仁

09年历史学考研大纲

红鹰侠
快活人
历史科目是统考科目,初试时考试内容是考研历史大纲上的内容。 考研历史专业大纲 内容: 世界古代史60分,世界近现代史90分,中国古代史90分,中国近现代史60分 题型: 选择题20个40分,名词解释8个80分,材料题2个60分,问答题4个120分 不指定参考教材,范围涵盖历史本科统编教材,包括史学理论和史学基础(史学常识,古汉语常识),世界通史(上古到1991年),中国通史(原始社会到1991年) 历史大纲 一、 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 约20% 世界古代史 约20% 世界近现代史 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的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二、 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30分,共120分 三、 考察范围 (一) 中国史 1、 中国古代史 (1) 中国历史的开端 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氏族公社 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2) 夏商西周 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商族的起源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灭亡 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文化 (3)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 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4) 秦汉 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 汉承秦制与“文景之制” 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与措施 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 汉代的社会结构 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的农民起义 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 魏晋南北朝 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 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 东晋门阀政治 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 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 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 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唐朝相关制度对隋朝的继承和发展 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唐中叶政治、军事、社会各领域发生的变化 两税法的颁行与唐后期的经济 唐朝末年的社会问题 隋唐时期边境各少数民族概况 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7) 宋(辽-西夏、金)元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 宋代经济的繁荣 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 元代行省制度 元朝的民族政策 元末的农民战争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 (8) 明清(前期) 朱元璋与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郑和下西洋 “南倭北虏”问题 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改革 东林与复社 耶酥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明末农民战争 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康乾盛世 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 明清海外政策与朝贡贸易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2、 中国近现代史 (1) 晚清时期的侵华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俄战争 重要的不平等条约 (2)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过程、结局和影响 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局 (3) 晚清政局的变化与清政府的自救改革 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 辛酉政变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清政府自救改革中的新旧思想冲突 (4) 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新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和特点 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及其代表人物 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与初步发展 (5) 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维新变法思潮(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严复介绍和传播进化论思想) 戊戌维新运动 清末立宪派和立宪运动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革命派的武装反清活动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袁世凯窃权 (6)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北洋军阀的统治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 北伐战争 (7) 南京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全国“统一” 新旧军阀混战 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红军五次反围剿与万里长征 抗战前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8) 抗日战争 日本侵略东北与伪满洲国成立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高涨 西安事变 芦沟桥事变 正面战场的持续作战与敌后战场的开展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 西南大后方的建设 中共“七大”的召开 中国军队的对日军反攻 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 (9) 国内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的演进 国民党的腐朽统治 国共重庆谈判 内战爆发及其演进 国统区人民的反压迫斗争 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 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倾轧与中间路线的破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0) 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文化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与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 现代新儒学思潮 民国年间的文学与戏曲成就 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 (1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内外政策 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 (12)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 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经济建设的曲折 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13)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从“五一六通知”到全国内乱 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 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14) 拨乱反正(1976-1978) 拨乱反正的历程 “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 (15) 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邓小平南巡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一) 世界史 1、 世界古代史 (1) 史前人类 人类的进化 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 史前文化 (2) 古代西亚诸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 亚述帝国 新巴比伦王国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波斯帝国 (3)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的历史线索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古代埃及的文化 (4) 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文明 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5) 古代希腊文明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6) 古代罗马文明 王政时代 罗马共和国 罗马的扩张及其后果 奥古斯都及其元首政治 罗马帝国 古代罗马文化 (7) 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 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拜占庭帝国 (8)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9) 欧洲基督教文明 法兰克王国 西欧封建制度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起与强盛 (10) 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斯拉夫人以及俄罗斯的早期历史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中古印度:从德里苏丹到莫卧儿帝国 日本封建国家和古代文化 (11) 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中美洲文明 印加文明 2、 世界近现代史 (1) 16世纪的欧洲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宗教改革 (2)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欧洲1848年革命 美国内战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德国的统一 10世纪后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与社会政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 列强瓜分非洲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 第二国际 (4)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19世纪后半叶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 (5)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蒸汽技术与电气技术 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6)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 德法矛盾与欧洲的均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 (7)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布列斯特和约 (8)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国际联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德国十一月革命 匈牙利革命 共产国际 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卡德纳斯改革 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 苏联的工业化与“斯大林模式“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性战役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大战的结束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 “铁幕演说“与冷战 两大阵营在全球的对峙 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当代科技革命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美国的内政与外交 英国的内政与外交 联邦德国的内政与外交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赫鲁晓夫的改革 苏南冲突与“铁托主义“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欧国家 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二、 试题举例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单选 1.《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A、沈括 B、贾思勰 C、宋应星 D、郭守敬 2、汉口是在下列哪个条约中规定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烟台条约 D、辛丑条约 3、建立古罗马元首制的政治家是 A、奥古斯都 B、奥古斯丁 C、戴克里先 D、君士坦丁 4、“伊斯兰“一词的含义是 A 、唯一的真理 B、安拉使者说的话 C、服从神的意志 D、审判的日子即将来到 二)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题10分,共80分 (1) 市舶使司 (2) 百日维新 (3) 封君封臣制 (4) 权利法案 (三)史料分析:29-3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 认真阅读以下史料,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加以解释 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候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与古,或地无千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县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听。)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选自《隋书》卷46《杨尚希传》 (2)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长素又曰:所谓奴隶者,若波兰之以属俄,印度之属于英,南洋之属于荷,吕宋之属西班牙,人民但供租税,绝无政权,是则不能不愤求自立而。若国朝之制,满汉平等,汉人***** ****************** 选自《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 A、 太炎为了驳斥“长素”的观点而发表的一封公开信,文中的“长素”是谁? B、 献中的沈、李‘翁‘孙’曾、左、李及恭、醇二邸都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请写出他们的具体名字。 C、 与“长素”的分歧何在?根本对立的实质是什么? (2) 对于善于管理产业和勤恳耕种土地的人来说,农业是最有效的致富手段。我的父亲就亲自管理这种经济并教会了我*** ***************************************** 选自色诺芬《古希腊》家政论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其内容与含义 (3) 阅读下列表格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1876-1913年世界各地区或国家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 项目 国家与地区 1876-1880 1913 初级产品 工业制品 初级产品 工业制品 出口贸易结构 英国和爱尔兰 11.9 88.1 30.3 69.7 欧洲大陆 61.0 39.0 61.8 38.2 美国和加拿大 85.7 14.3 74.1 25.9 其余世界 97.6 2.4 89.1 10.9 全世界 61.9 38.1 61.8 38.2 进口贸易结构 英国和爱尔兰 85.8 14.2 81.8 18.8 欧洲大陆 60.9 39.1 59.9 40.1 美国和加拿大 63.5 36.5 63.4 36.6 其余世界 30.9 69.1 40.2 59.8 全世界 64.9 35.1 65 35 [推荐]09年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吴于廑,齐世荣;定价21.10 《世界史近代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吴于廑,齐世荣;定价18.10 《世界史古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吴于廑,齐世荣;定价21.10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吴于廑,齐世荣;定价18.30 《世界史现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吴于廑,齐世荣;定价19.90 《世界史现代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吴于廑,齐世荣;定价22.90 《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孔祥民主编;定价28元 《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宗绪主编,定价35元 《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建华主编,定价65元 《中国现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王桧林,定价18.30 《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王桧林,定价20.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何沁,定价36.40 《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晁福林,定价27元 《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施建中,定价18.20 《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郑师渠主编,定价32元 辅导用书推荐 《2008年考研历史学备考核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岳庆平、许平、尤国珍、邹绍荣编,定价36元

哪里有历史学考研大纲?

合则成体
故九万里
Ⅰ、考试性质   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Ⅱ、考查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古代史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 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约20% 世界近现代史 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参考资料:博仁教育书店啊不行报班

考研历史学辅导书哪本最佳,

好夫妻
虫孽
从07年统考至今,2年的历史考研大纲,都没有指定参考书,以下参考书是历史板块经常提到的11本参考书: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定价 ISBN1 《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21.20 7-04-004704-7 2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18.30 7-04-004705-53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21.10 7-04-009439-84 《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18.10 7-04-009440-15 《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19.90 7-04-005325-X6 《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22.90 7-04-005326-87 《中国古代史》(上册) 福建人民 朱绍侯 36.00 7-211-04782-88 《中国古代史》(下册) 福建人民 朱绍侯 27.00 7-211-04783-69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中华书局 李侃 21.00 7-101-01295-7 10《中国现代史》(上册) 高等教育 王桧林 18.30 7-04-011057-111《中国现代史》(下册) 高等教育 王桧林 20.70 7-04-012243-X另外推荐2本历史地图集:1 《世界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 张芝联 55.00 7-5031-2435-02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 谭其骧 48.00 7-5031-1015-5

历史学考研怎样准备?

火焰驹
神魄
考研历史学复习建议  1、对历史学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重在基础  就试卷考察的内容而言,三年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趋于均衡。2007、2008年的历史学试题偏重于政治、经济内容,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10%左右,2009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基本上趋于均衡,思想文化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20%多。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复习,切勿忽视对思想文化内容的复习。  历史学考研试题考的是对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所以复习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就要对知识点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例如一次改革运动,要从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性质、意义、影响、评价等方面去掌握,只有这样全面的分析一个知识点,才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强化基础知识。  2、整理、总结知识点  无论是科班的考生,还是跨考历史学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辅导书可以作为参考,切忌买一本辅导书背背就一劳永逸了。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也是加深对知识点理解、记忆的过程。只有自己整理、总结了,才能在考场上对见过的题对答如流,考取高分。  3、以教材为本  在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看参考教材,要在通读、精读的基础上全面的了解、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自从2007年历史学改为全国统考以来,教育部考试中心没有指定参考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材是很不错的参考教材。  4、注意知识点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首先,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纵向的联系,纵向联系就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从而探索历史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是相关知识点的发展脉络。比如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之争,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工业革命等。三年以来,考试中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考查,2007史料分析考查了自唐代以来科举制度的演变,2009年考查了19世纪以后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对知识点的发展脉络有比较清晰的思路。  其次,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就是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地区出现的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比分析;或者是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相关历史现象进行有机的联系和综合。比如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与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前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在60年代都出现了改革运动等等,通过这种横向的联系比较,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把握了历史的宏观面貌,2007年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5、运用唯物辩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运用运用唯物辩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学统考课复习方法  首先,历史学的复习要选定好复习参考书目。由于大纲并没有指定考试参考书目,所以如何选择与考试联系紧密的参考书,就显得颇为重要。选择什么样的书目会直接影响到考试的分数,以下书目是值得考生认真对待地:中国史方面有朱绍候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史方面有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六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朱寰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孔祥明主编的《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次外,历史文选可参阅周予同的《中国历史文选》或张衍田的《中国历史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文献可参阅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或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京大学出版社)、史学史可参阅张广智《西方史学史》或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史学理论可参阅庞卓恒《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历史地理可参阅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另外,可以选择的其它参考资料还有《考研大纲历史学专业考点经典解析—名词解释部分》、《考研大纲历史学专业考点经典解析—问答归纳部分》等。  其次,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通常来说,从三月到七月初是第一轮的通读参考书目的阶段。这一轮复习主要目的是熟悉教材,夯实基础,对中国史和世界史有一个整体性的框架认识。尽量做好读书笔记,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知识点整理出来。第二轮的复习时间从七月到十月初,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大纲熟悉教材。在这一阶段,考生应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印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在教材中划出大纲中的知识点,吃透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内容,力争做到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定的认识。第三轮的复习时间从十月到离考前半个月左右,这一阶段主要是参照年历年真题和以前重点学校的历年真题,做好笔记,在这段时间内来消化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余下的半个月时间可以做几套模拟试题,进行查缺补漏,对不会的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并在这段时间内把大纲规定的历史知识点再过一遍。  最后,是否参加辅导班和备考心态的问题。是否需要参加辅导班,这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如果觉得历史学对于自己是一个弱项,而且对历史的把握没有宏观的认识,觉得很混乱,从而梳理不出一条历史主线,那么建议你报一个历史学的辅导班,辅导专家可以帮助你理顺历史的脉络,从而对历史有一上宏观和整体上的把握。并且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专家可以给予加强认识。另外,考研心态也是影响考研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良好的心态会对复习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