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

何基
定慧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旧中国,研究生教育非常落后,发展非常缓慢。193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硕士生、博士生需在大学或研究所学习,研究两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并经教育部复核通过,才能获得硕、博士学位。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战争状况(内战和抗日战争)各高校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无法实施博士生培养工作,只招收了少量的硕士研究生。从1935年至1949年,旧中国共举行9届学位考试,授予硕士学位232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但经历了坎珂曲折的过程。当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顺利时,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发展比较顺利,当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遇到挫折时,高等教育便受到干扰和破坏,发展不够顺利。   在此之前,中国主要立足于培养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研究生。对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要求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要求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在精英教育阶段,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为主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主要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人才。但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了,如果仍然以学术型为主,毕业后就业就很困难,而且大多数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研究生结构要作调整,即保留一部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主要由研究型大学承担,大多数高校和专业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生,即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在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早就有了,而且规模很大。如,1987年美国的硕士专业学位已达500多种,博士专业学位47种。2000年,英国就已经在33个学科开设了153个专业博士项目[2]。中国研究生专业学位发展历史不长,198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讨论了设立专业学位的问题。1991年设置了第一个硕士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然后又设置了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了黄达等学位委员提出的“关于按专业授予专业学位证书的建议”,将我国学位类型分为两类: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授予方式也分为两种,即学术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专业学位按专业学位类型授予。标志着专业学位制正式建立[3]。1996年,国务院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对专业学位设置目的、特点、层次、审批、培养、管理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搭建了稳定的制度平台。1999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首次全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有硕士专业学位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以5%~15%的速度递增。2009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招生单位逐步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数量,在2009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减招5%~10%,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201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整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比例已达到24.67%。教育部还要求增招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将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在职攻读学位为主的状况。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将逐渐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研究生教育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进一步转变。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了两种形式,一是招收在职人员的非全日制学生,二是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学生。  为什么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各行各业对知识、科学技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二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愈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的主要驱动力,我国必须加快建设成自主创新型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而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是企业创新中最具能动性的战略要素。我国以往的研究生以学术型为主,大多流向科研、教育领域,而数以万计的企业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满足企业创新对人才的需求。三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高校扩招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仍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导致供大于求,发展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减少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有助于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八个阶段,经历了与社会政治、经济“同甘苦、共患难”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它昭示高等教育与社会应构建什么样的关系?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不应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应“突破”和“超越”“适应论”,高等教育应“回归认知理性、建设完善的学术市场”,否定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还有人主张大学要远离社会,远离市场,保持自己的独立性[4]。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八个阶段看,每一个阶段都是与社会现状相适应的,都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的。其中第二阶段的挫折,尤其是第四阶段“文革”的动乱,教育的“适应性”因而遭到了破坏,其它六个阶段由于社会呈上升发展态势,教育的“适应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因社会的存在而存在,不可能脱离社会、远离社会。任何一个国家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不能因为国家在某一阶段政治经济发生过偏差和失误而否定教育的适应性。教育的失误是由执政者和决策者的错误造成的。大学在某些方面可以“与社会保持张力”,可以具有超越社会和引领社会的功能,发扬大学的批判性和创造性,但大学不可能改变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大学应主动适应于并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才有生存权和生命力。这是大学的外部规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应按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如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师发展等规律办学,应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而不能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学。这是大学的内部规律。因此,潘懋元教授关于高等教育的“两个规律”,即“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是完全符合客观现实的。

怎么看中国当代研究生教育?

常道
鬼玲珑
中国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怪现状只为考研 本科院校成“考研基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应强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笔试成绩合格,但在面试的时候,老师了解到该生原在学校的本科教学,基本是围绕研究生考试内容展开的,学生一进大学就把考研定为目标。所以这个学生虽然过了分数线,但实际上他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完整和系统,即使录取了,他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几年,学校经常遭遇对这种学生录与不录的尴尬。 据张应强介绍,他们在进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2020年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这一课题时,在全国20多所高校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设在中等城市的一些地方高校,都把研究生的报考率、录取率作为办学水平的标志,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学生考研。有的学校甚至将本科的4年课程压缩为3年,专门留出1年时间指导学生复习考研,把本科教学的完整性、连续性打断,本科成了考研的准备阶段。 一位来自山东的学生告诉记者,山东某地级市的师范学院被人们称为“考研培训基地”,该校本科的课程设置基本与考研科目相对应,凡研究生考试没有的科目一律不开或少开,而该校每年研究生的报考率、考取率也确实非常高。 张应强说,本科阶段培养出的本应该是人才“成品”,但在考研热潮的冲击之下,某些高校的教育功能逐步转变。大学过分注重考研,这既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考纲明晰研究生考试就像“科举”现在各高校为考研学生提供的服务可谓周到。记者上网浏览了全国一些重点大学研究生院的招生信息,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提供了各考试科目的考试大纲。在考试大纲中详细列出考试范围、考查要点、参考书目、试卷结构形式、考试样本、模拟考题。 记者登陆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看到2005年传播学专业考试大纲。专业课为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新闻业务两门,所列全部参考书目仅6本。在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这门课长达5页的考纲中,一一列出考试重点、范围和两本参考书。由于两本参考书内容大致相同,只有部分叙述不尽一致,学校“为了方便考生复习”,还特别注明哪些考试内容在哪本书中。 一位博士生看到这个考纲后觉得不可思议。他说:“如此服务周到的考试指南,只差没有将考题告诉学生了。可是,一个连考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都不知道到哪本书中去找的考生,就算考上了研究生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研究生考试变成这样已很不正常了。”不幸的是,记者登陆多个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网,发现许多研究生专业都有同样的考试指南。 武汉大学人文实验班大四学生翟明煜说,现在考研容易多了,跟过去的科举没什么两样,过去考试范围不出“四书”、“五经”,现在甚至还不需要读那么多书,因为所有专业都指明了参考书目和考试范围,本科没有学某个专业的学生花几个月准备也一样可以考上。他本人今年报考了宪法学的研究生,就是只花了4个月时间猛看几本参考书,最后顺利上线的。 记者在武汉大学随机采访了8位参加2005年研究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其中有4人是跨专业报考而且都上线了,讲到跨专业考研成功的秘诀,他们都认为,只要按照考纲认真复习,原来没有学过也没关系。 教育专家说,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考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积累。现在的研究生考试使考生逐渐成为短时间加工出来的“速成品”,很难达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生多师少 研究生成高级“打工仔”研究生教育本应注重个性化培养,但由于扩招效应,现在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太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在专业上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培养。 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大学中,单纯从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均数上看,研究生人数并不多。比如武汉大学有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1.7万人,指导教师有1700人,人均带研究生10人,按3年计算,每一届只不过3到4人而已。可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平均数并不能真正反映实际的师生比。不少高校规定,在临近退休年龄的两至三年内不能招研究生,所以许多有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并没有招收研究生。另外,刚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并获准带研究生的教师招生也比较少。这样,名义上导师很多,实际上作为主力带研究生的导师只是其中一部分,一个教师带几十个研究生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如武汉某大学新闻专业一名导师,一届就招收硕士研究生达20多人,目前他一共带有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人。还有一位导师一届招研究生19人,共带研究生50余人。 硕士研究生普遍反映,很少能见到导师。理工科的研究生基本上是高级“打工仔”,帮老师做课题,做完就毕业了;文科的研究生则基本上是“放羊”,导师很少管。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他的导师非常忙,学生基本上看不到他,与他交流要靠书信。记者与一些研究生座谈时,他们也反映,以前导师都把研究生当人才,全心全意指导其搞科研;现在反过来了,研究生就是为导师服务的,有不少导师的文章由研究生写,科研项目由研究生做。至于研究生是否学到了什么东西,是否有所提高,导师并不关心。 因为学生多,一些比较负责的导师就对研究生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结果与本科阶段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武汉大学数学系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由于应试风的影响,本科院校许多基础课都没有开,他们系有些研究生很多内容没有学过,虽然考研时分数很高,可研究生上课时很多内容都听不懂,导师没有办法只好补讲他们没学过的东西。而对于来自基础较好的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研究生课上得毫无意义,水平得不到提高。 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资源明显不足,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缩短学制。湖北地区已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高校从2004年开始,将硕士研究生由三年改为两年。记者与两校04级的研究生座谈,他们认为,缩短学制降低了学习成本和培养成本,从经济上看对个人和学校都有利,但同时也降低了培养质量。他们说,两年的确学不到什么东西,因为第一年要上外语和政治课,专业课开得很少,第二年就要忙着找工作了,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学习,研究生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现在学生们将两年制研究生戏称为“大五、大六”生,而不叫研究生。 为此,人们在呼吁:研究生教育质量“缩水”问题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了。

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目前的现状?拜托各位大神

地道战
中国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怪现状 只为考研 本科院校成“考研基地”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应强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笔试成绩合格,但在面试的时候,老师了解到该生原在学校的本科教学,基本是围绕研究生考试内容展开的,学生一进大学就把考研定为目标。所以这个学生虽然过了分数线,但实际上他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完整和系统,即使录取了,他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几年,学校经常遭遇对这种学生录与不录的尴尬。 据张应强介绍,他们在进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2020年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这一课题时,在全国20多所高校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设在中等城市的一些地方高校,都把研究生的报考率、录取率作为办学水平的标志,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学生考研。有的学校甚至将本科的4年课程压缩为3年,专门留出1年时间指导学生复习考研,把本科教学的完整性、连续性打断,本科成了考研的准备阶段。 一位来自山东的学生告诉记者,山东某地级市的师范学院被人们称为“考研培训基地”,该校本科的课程设置基本与考研科目相对应,凡研究生考试没有的科目一律不开或少开,而该校每年研究生的报考率、考取率也确实非常高。 张应强说,本科阶段培养出的本应该是人才“成品”,但在考研热潮的冲击之下,某些高校的教育功能逐步转变。大学过分注重考研,这既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考纲明晰研究生考试就像“科举” 现在各高校为考研学生提供的服务可谓周到。记者上网浏览了全国一些重点大学研究生院的招生信息,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提供了各考试科目的考试大纲。在考试大纲中详细列出考试范围、考查要点、参考书目、试卷结构形式、考试样本、模拟考题。 记者登陆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看到2005年传播学专业考试大纲。专业课为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新闻业务两门,所列全部参考书目仅6本。在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这门课长达5页的考纲中,一一列出考试重点、范围和两本参考书。由于两本参考书内容大致相同,只有部分叙述不尽一致,学校“为了方便考生复习”,还特别注明哪些考试内容在哪本书中。 一位博士生看到这个考纲后觉得不可思议。他说:“如此服务周到的考试指南,只差没有将考题告诉学生了。可是,一个连考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都不知道到哪本书中去找的考生,就算考上了研究生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研究生考试变成这样已很不正常了。”不幸的是,记者登陆多个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网,发现许多研究生专业都有同样的考试指南。 武汉大学人文实验班大四学生翟明煜说,现在考研容易多了,跟过去的科举没什么两样,过去考试范围不出“四书”、“五经”,现在甚至还不需要读那么多书,因为所有专业都指明了参考书目和考试范围,本科没有学某个专业的学生花几个月准备也一样可以考上。他本人今年报考了宪法学的研究生,就是只花了4个月时间猛看几本参考书,最后顺利上线的。 记者在武汉大学随机采访了8位参加2005年研究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其中有4人是跨专业报考而且都上线了,讲到跨专业考研成功的秘诀,他们都认为,只要按照考纲认真复习,原来没有学过也没关系。 教育专家说,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考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积累。现在的研究生考试使考生逐渐成为短时间加工出来的“速成品”,很难达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 生多师少 研究生成高级“打工仔” 研究生教育本应注重个性化培养,但由于扩招效应,现在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太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在专业上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培养。 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大学中,单纯从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均数上看,研究生人数并不多。比如武汉大学有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1.7万人,指导教师有1700人,人均带研究生10人,按3年计算,每一届只不过3到4人而已。可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平均数并不能真正反映实际的师生比。不少高校规定,在临近退休年龄的两至三年内不能招研究生,所以许多有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并没有招收研究生。另外,刚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并获准带研究生的教师招生也比较少。这样,名义上导师很多,实际上作为主力带研究生的导师只是其中一部分,一个教师带几十个研究生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如武汉某大学新闻专业一名导师,一届就招收硕士研究生达20多人,目前他一共带有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人。还有一位导师一届招研究生19人,共带研究生50余人。 硕士研究生普遍反映,很少能见到导师。理工科的研究生基本上是高级“打工仔”,帮老师做课题,做完就毕业了;文科的研究生则基本上是“放羊”,导师很少管。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他的导师非常忙,学生基本上看不到他,与他交流要靠书信。记者与一些研究生座谈时,他们也反映,以前导师都把研究生当人才,全心全意指导其搞科研;现在反过来了,研究生就是为导师服务的,有不少导师的文章由研究生写,科研项目由研究生做。至于研究生是否学到了什么东西,是否有所提高,导师并不关心。 因为学生多,一些比较负责的导师就对研究生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结果与本科阶段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武汉大学数学系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由于应试风的影响,本科院校许多基础课都没有开,他们系有些研究生很多内容没有学过,虽然考研时分数很高,可研究生上课时很多内容都听不懂,导师没有办法只好补讲他们没学过的东西。而对于来自基础较好的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研究生课上得毫无意义,水平得不到提高。 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资源明显不足,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缩短学制。湖北地区已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高校从2004年开始,将硕士研究生由三年改为两年。记者与两校04级的研究生座谈,他们认为,缩短学制降低了学习成本和培养成本,从经济上看对个人和学校都有利,但同时也降低了培养质量。他们说,两年的确学不到什么东西,因为第一年要上外语和政治课,专业课开得很少,第二年就要忙着找工作了,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学习,研究生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现在学生们将两年制研究生戏称为“大五、大六”生,而不叫研究生。 为此,人们在呼吁:研究生教育质量“缩水”问题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了。

中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了吗?

而反于土
保持爱
据报道,2016年,全国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93个、学科11328个。在学研究生人数198.11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人数56.39万,分别比2012年增长15%和1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整体满意度高达98%。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立足第四轮学科评估关键指标,对比上一轮学科评估相关数据,分析了五年来我国学科建设总体情况。教育部学位中心指出,2016年,全国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93个、学科11328个。在学研究生人数198.11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人数56.39万,分别比2012年增长15%和1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高层次自主培养能力大大增强,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差别在那里?上研究生的意义,什么人适合去上研究生

折杨
棒球队
研究生,比本科生学得知识更深一点,更专一点,能力更强一点。如果要获得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在社会其它领域难以获得,可去读研。否则,浪费青春。

关于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情况?

极道饭
李翱
我是今年才考上的研究生.据我所知,硕士研究生确实是第一年会上课,我是学工科的,第二年第三年应该是到实验室做实验了,不知道你是什么专业,估计也是在第二年第三年做设计 论文之类的吧.至于工作,也许会有实习的机会,但既然没有毕业,可能只能作为兼职,至少肯定不是在编的工作.不过,挣钱的机会一定是有的吧.呵呵.

关于“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

红棉袄
小宛
07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排名 学校 等级 排名 学校 等级 排名 学校 等级 1 吉林大学 A+ 6 南京大学 A 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2 复旦大学 A+ 7 浙江大学 A 12 北京化工大学 A 3 南开大学 A+ 8 四川大学 A 13 清华大学 A 4 北京大学 A 9 上海交通大学 A 14 武汉大学 A 5 中山大学 A 10 华南理工大学 A B+ 等 (22 个 ) : 兰州大学、苏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湘潭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西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湖北大学 B 等 (22 个 ) : 东南大学、华侨大学、东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济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鲁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工业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C 等 (15 个 ) : 名单略 国家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中山大学 博士点 安徽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东华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福州大学 复旦大学 河北大学 河南大学 湖南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清华大学 山东大学 山西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苏州大学 天津大学 同济大学 武汉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 湘潭大学 浙江大学 郑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山大学

研究生和硕士生有区别吗?

告解室
马提尼
首先硕士和研究生有的区别:一个是学位。一个是学历。 研究生是学历。硕士是学位。

研究生如何创新

辩护人
不知周也
第一:对已有的知识边界进行突破。传统的研究生教育通常会要求学生首先到达某个领域的知识边界,然后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辅助大量的实验进行知识边界的突破。这种创新方式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同时要有相关的研究课题进行支撑,另外还需要有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会不断产生大量的创新,有一些创新成果也将得到转换。第二:生产环境下的创新。相比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创新,生产环境下的创新点往往更多,而且这些创新点往往具有非常强的落地应用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生产环境下的创新往往对于行业经验的要求更高,所以目前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成果与生产环境相契合,不少企业专家也逐渐走进了研究生教育领域。第三:应用模式上的创新。应用模式上的创新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借助于“互联网+”的概念,大量的传统行业实现了运营模式上的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方式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相信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创新将是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