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历年新闻理论名词解释(4)
>31、新闻理论(2004)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应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32
-
>21、隐私权(1998)隐私,是指在自己的私生活中,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不愿为他人所知或不愿被他人所干涉的私人事项,隐私权就是个人按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22、新闻自由(199
-
>距离2020考研初试时间越来越近了,这是一个紧张的强化阶段但也希望各位考生不要过于焦虑,那样非常不利于大家强化期的复习。今天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希望大家能够过本文得到点播,找到解决难点的方法,
-
>11、接近性(1993)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之一,指新闻事实及新闻报道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包括地理,利益和心理等方面的距离。12、时新性(1993)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之一,指新闻事实的新近程度和新闻
-
>1、新闻与信息(1991)(1993)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信息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包括一切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知识,期刊,资料等,新闻是信息的一部分。2、“有偿新
-
>根据近几年考研新闻学专业考研的试卷分析,其考试更注重了考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知识面的考查。因此,不论考生是否跨专业都要牢牢把握专业课的强化复习,并且根据目标制定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和详细的学习计划。下面为2
-
>一、学习目标通读该专业阶段的核心课程: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新闻采写编评;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兴趣爱好,基本了解该专业的知识框架和理念,为下一阶段的复习夯实基础;平时每周一份南方周末了解社会
-
《新闻学概论》新版本新增知识点
>一、媒体融合(补充在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1.定义:媒体融合狭义上就是指在网络、数字等技术的基础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老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走向一体化。广义的媒体融合,还包括着媒体所
-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1.一语破的法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2.设置悬念法“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美联社1981年6月13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更玄:据警察和目击者说,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响空炮弹。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bull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bull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前句说总统称“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后句却笔锋陡转,说总统的儿子正在“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了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新晚报》1988年9月15日发表一篇呼吁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的消息,其导语虽然对人才流动未着一墨,但由于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给读者震动不小。导语写道:9月12日,当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校友荟集东北农学院,欢庆40周年校庆的时候,全国第一位兽医外科博士、该校毕业生王宗明却游离于喜庆之外,沮丧着脸,在校内通衢大道旁支起了烟摊。在这篇导语中,“校庆”是纵,“摆烟摊”是擒,一纵一擒,击中了人才流动机制僵化的要害。4.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1990年5月2日,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逝世。5月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在发布这一消息时,导语写得与众不同,特别感人:深受青年喜爱的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正弹着钢琴创作大型歌剧《屈原》,突发大面积脑溢血,倒在了钢琴上。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却再也不能走“在希望的田野上”。5月2日,这位正值盛年的作曲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49岁。施光南去世了,记者在这里却把他写“活”了。读了这样的导语,谁都会击掌叫绝。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bull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有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兵马俑成了“行进”中的中国军队,并且已“到达了”布鲁塞尔,真佩服外国同行们具有如此高超的“起死回生术”和丰富的想象力。5.拟人修辞法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活灵活现,就会有“人情味”,就会给人以亲切感。有亲切感的导语,自然会受到读者的欢迎。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经济日报》一条报道长城学会成立消息的导语,也写得非常亲切动人:当万里长城缓缓步入2644岁(从公元前657年有文字记载算起)高寿之时,一桩喜事降临她的脚下:中国长城学会25日在北京诞生了。这里,古老的长城成为了一位高寿的老人,寿星得喜事,青春焕发,这多新鲜!6.数字对比法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读了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你的印象也许就非常深刻了。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已卸任的一位联合国高级官员说,照此计算,联合国文件逐页铺起来两年内即可到达月球。一个27万公里的数字,一个到达月球的长度,足以使你震惊不已,想忘都忘不了。我国国有资产总量有多少?是连年在升,还是在降?新华社2000年7月31日发了一条电讯稿,导语用最权威的数字回答了你:我国国有资产总量继续实现稳步增长。1999年底我国境内外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总额为90964.2亿元,比上年增加8753.1亿元,增长10.6%。这里,数字和数字的对比,比什么语言和文字都有说服力。7.速写勾画法写新闻要学会叙述,但过于呆板而冗长的叙述是新闻导语的大忌。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满头“祁连山的霜雪”,满脸“风沙雕刻”的“皱纹”,这何止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简直就在读者眼前!《广西日报》1992年11月30日发了一条关于桂林飞机空难的消息,导语采用的是现场描写法,很吸引人: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阳频县杨堤乡土岭村公所白屯桥村后山腾起了五六十米高的火焰,熊熊大火烧红了半空。“不好啦,飞机撞山啦!”导语有声有色,如读小说,如读图画,读者没有不爱看的道理。8.巧用背景法从严格意义上讲,一篇完整的新闻稿离不开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放在哪,有讲究。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永州是个比较偏僻的地方,知名度不高。可以说,若没有柳宗元,没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这个导语将苍白无力,这条稿子根本就不会被人看中。正因为有了《捕蛇者说》,“永州养蛇”才有了特殊意义,这条稿子才突然变得十分抢手起来: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等全国数十家报刊、电台纷纷采用。在唐代大诗人杜甫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俱欢颜”的成都,城市住宅建设迅速发展。近七年间,全市每年新建住宅竣工面积都在一百万平方米以上……”《人民日报》1986年11月18日刊发的这条关于成都住宅建设的稿子,也正是由于有了杜甫诗句恰到好处的新闻背景烘托,导语才给人以丰满、厚实之感。9.古诗名句法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进步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养在深闺人未识”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描述杨贵妃的诗句,这里用来比喻尚未世人认识的武陵风光的姿色美,含蓄隽永,文意凝聚,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些新闻喜欢用群众熟悉的歌曲作开头,效果也很不错。《贵州邮电报》1992年发了一条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唱了几十年“马儿啊,你慢些走”的晴隆县城至中营邮路,去年来已响起了汽车喇叭声。至此,全省告别了最后一条马班邮路。你看,马玉涛的著名歌曲《马儿啊,你慢些走》用在这里,不是别有一番风味。国庆50周年,首都举行盛大的联欢晚会,新华社发了一条通稿,导语第一句话就是引用了一句极其优美而充满激情的歌词:“我们和祖国共命运,相恋到永远。”含义深远,韵味无穷。10.烘云托月法烘云托月,实质上就是衬托。用相类似或相对照的事物作为陪衬或反衬,来充分反映所写的事物,这样的导语,最能使人神思。《人民呼唤焦裕禄》是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发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4年之后,三人再访兰考采写的又一篇新闻力作。这篇通讯开头非常朴实,也非常讲究,作者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用中华大地兴起的学雷锋新潮,巧妙地引出了文章的主题,并成功地烘托出了焦裕禄的光辉形象。文章开头含标点仅40个字:进入90年代,在中华大地兴起学雷锋新潮的同时,人们深情地呼唤着另一个名字––焦裕禄。获1983年全国好新闻的消息《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的导语,作者用“绿色”衬托造林科技人员的满头白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是这样写的:深秋时节,记者来到彰武县北部的章古台地区,采访举世瞩目的全国科技战线先进集体––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进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而奋战在这里三十多年的研究所的干部和科技人员们,都是满脸风霜、满头白发了。一“绿”一“白”,反衬十分鲜明。
-
>对于考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来说,人民大学是很多考生心目中的理想学府,因为它的新闻传播学院是数一数二的院校。那么,为了帮助2015年想要报考该学校的同学们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复习,辅导老师在此给大家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