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常识:字林西报简介、历史地位与主要内容
>《字林西报》1864年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而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地位:①出自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②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
-
2016传媒视点:微电影讲述鲜活的故事
>渐趋火热的微电影,呈现“诸侯争霸”局面,无论是从概念,还是创意制作上,各个媒介平台、制作公司、营销公司、广告主都有自己的一套运作方式,而新浪微电影大赛却让行业对微电影制作和运
-
2021考研初试已结束,网在考研初试后及时为各位考研考生梳理"从2021考研法硕非法学民法简答题看考试命题规律"内容,各研究院院长针对2021考研初试试题进行试题变化及难度解析,供
-
>距离2020考研初试时间越来越近了,这是一个紧张的强化阶段但也希望各位考生不要过于焦虑,那样非常不利于大家强化期的复习。今天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希望大家能够过本文得到点播,找到解决难点的方法,
-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一位长者这周传媒大学复试结束,2014级的结果算是尘埃落定,晚上临睡了想想,已经是第四年了,马上第五波萌新就要刷
-
2016传媒视点:”窃听丑闻“暴露西方传媒本质
>新闻集团旗下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近来一系列的窃听丑闻,不仅撕碎了西方传媒的华丽外衣,让人们看清了西方某些媒体的沉沦、虚伪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媒体的道德责任和职业伦理受到拷问。 窃听丑闻充分
-
2016传媒视点:网络水军的信息传播模式
>“网络水军”即指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为客户发帖回帖造势常常需要成百上千个人共同完成,那些临时在网上征集来发帖的人被叫做“网络水军&r
-
2016传媒视点:中国电影与观众一同成熟
>电影,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有活力的文化产业领域。以发行放映制作环节的开放为标志,10年的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使曾经在新媒介冲击下奄奄一息的电影市场绝境逢生,电影产业方兴未艾。在当今世界电影格局中,中国
-
2016传媒视点:微博求粉心理效应分析
>从2007年饭否网的诞生,国内网民开始正式接触微博。“微博”这一名次瞬间蹿入网民的眼中。“关注”是微博的一大特色,于是在网络上出现了一种“
-
2016传媒视点:舆论法则思考之化解媒体”眼球情结“
>一则“鲁迅作品大撤退”的不实消息,一度引起媒体广泛转载和热议。传播学研究者追根溯源后发现,媒体“标题党”们在一条网络小帖基础上的几度“创作”,是这则“乌龙”新闻风行一时的关键。而“标题党”乐此不疲的背后,是少数媒体刻意吸引眼球的“营销心理”。 我们今天所处的新媒体时代,堪称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早已告别“被灌输”,而是“自由猎取”。当每天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时,受众就开始变得“挑挑拣拣”了。斯坦福大学等曾经利用眼球跟踪技术和录像设备,对网民的新闻阅读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79%的读者在阅读网络新闻时,属于典型的“浮光掠影”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三秒钟原则”近乎残酷地起着作用:如果一条新闻在三秒钟之内不能吸引注意,新闻就会从受众眼前溜走,所花费的编采功夫等同白费。对于媒体来说,谁抓住了眼球谁就赢得了生存的基础,求关注、求影响并没有错。然而这并不是说,媒体就要被受众的“眼球”所左右。如果媒体都染上“眼球情结”,唯“眼球”是从,舆论生态就会在人为的“拔苗助长”和“乱砍滥伐”中不断被破坏。“8毛钱治好10万元的病”、“产妇疑因少送红包肛门被缝”、“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这样的新闻曾经紧紧抓住了社会的眼球,引起强烈关注。尽管它们最后都被查证为不实,但医院、执法人员等受到公众的强烈质疑,他们的形象和公信力受到较大损害,社会对他们的负向舆论情绪也已形成。在舆论学的“首因效应”作用下,事后的更正往往难以修复人们此前业已形成的观念和印象。如果说这些新闻事件的背后,是一些媒体在“眼球情结”作用下急于“抢”新闻,省略了深入核实、多方求证、请教专家等基本的新闻功课,是因“急”而“听风就是雨”。那么,还有一些新闻事件则是某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有意为之,实因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择手段。2009年全国热议的“偷窥强奸罪”即是如此。成都一家媒体有意忽略“两次入室欲行性侵犯并与女方抓扯”情节,以“爬树偷窥女邻居,男子被判强奸罪”为题报道新闻,引起全国轰动。事实上,判强奸罪的依据是上述情节而非“偷窥”,当地其他媒体也并未遗漏这一情节,然而当时的许多报纸和网站同样在“眼球情结”作用下,只转载“偷窥强奸”新闻而不采用其他媒体真实报道。一时间,在诸多受众心目中留下了对法官、法院乃至法治的严重不良印象。媒体的影响不可低估,在网络时代,尤其如此。一条新闻,一个观点,一处看似不起眼的新闻细节,只要切中大众关切,就可能迅速形成强大声势和影响,从而促使一些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如果滥用舆论法则,甚至违反新闻传播规律,则可能对公众和社会造成较大伤害和损失。受众越是变得“浮光掠影”,媒体从业者越不能“捕风捉影”、“哗众取宠”,越是要坚持新闻专业守则,不轻信、不盲从,清醒、理性、冷静、踏踏实实做新闻。一再地“忽悠”受众,媒体难免被受众抛弃,失去立身之本。推荐阅读:2016考研:新闻传播专硕炼成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