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昆虫生态学专业目录

  • 建校时间:1958年
  • 招生简章:共0份简章
  • 院校类型:农林类
  • 所在地区:北京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 院系所
  • 考试科目
  • 学习方式
  • 专业
  • 研究方向
  • 指导老师
  • 拟招人数
  • (006)(资昆所(6))
  • ①1100申请考核英语②2100申请考核专业综合测试一③3100申请考核专业综合测试二
  • 全日制
  • (0713Z4)昆虫生态学(1)
  • (01)昆虫群落生态学(待定)
  • 陈又清(待定)
  • 专业:(不含推免)
  • (006)(资昆所(6))
  • ①1100申请考核英语②2100申请考核专业综合测试一③3100申请考核专业综合测试二
  • 全日制
  • (0713Z4)昆虫生态学(1)
  • (01)昆虫群落生态学(待定)
  • 陈又清(待定)
  • 专业:(不含推免)
热门问答 热门资讯
  • 周红章的学习与工作简历
    1977-1981,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昆3361303563虫学专业1982-1984,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硕士学位,昆虫学专业1984.12-1987.2,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作,研究方向:昆虫学,昆虫分类学,动物地……展开
    1977-1981,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昆3361303563虫学专业1982-1984,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硕士学位,昆虫学专业1984.12-1987.2,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作,研究方向:昆虫学,昆虫分类学,动物地理学1986.1-1986.12,中国科技大学出国人员德语培训中心,学习德语1987.3-1988.1,德国Goettingen大学林学系,从事昆虫生态学研究1987.10,德国哥廷根大学,通过德语PNDS(德语资格考试)1988,德国科隆大学生物学Diplom认证(攻博资格)考试,主专业:动物学;第一副专业:遗传学;第二副专业:生物化学1988.2-1993.3,德国Koeln大学取得理学博士学位(Dr.rer.nat.,口试与论文均为1分成绩)1993.6-1995.8,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博士后1995 - 2001,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1995 - 1996,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昆虫区系分类室副室主任,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青年实验室副主任1997 - 1998,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动物标本馆常务副馆长,动物进化与系统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2002 - 至今,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8 - 至今,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所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收起
  • 梁广文的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1988 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80 年开始,在庞雄飞教授、张维球教版授和尹汝湛教授的指权导下,把系统科学引入昆虫生态学及有害生物协调管理的研究中,与导师一起,提出了以种群数量控……展开
    1988 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80 年开始,在庞雄飞教授、张维球教版授和尹汝湛教授的指权导下,把系统科学引入昆虫生态学及有害生物协调管理的研究中,与导师一起,提出了以种群数量控制为目标的种群系统控制概念和理论,并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相应的研究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进一步发展昆虫生态学和有害生物协调管理有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基金课题 6 项,参加国家攻关和博士点基金多项,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副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 4 部,还参加了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昆虫学》和《昆虫学通论》的编写工作。先后获国家、省、厅级科技进步奖 7 项,,收起
  •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重点学科
    省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科 植物病理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之一。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3361303564授予点,1995年被确立为安徽省重点学科。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杨演教授(1911~1988)……展开
    省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科 植物病理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之一。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3361303564授予点,1995年被确立为安徽省重点学科。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杨演教授(1911~1988)和李彦勇教授为本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季伯衡、杨荣铮、万嗣坤、高启超、承河元、黄业东等老一辈教授、专家均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实验师2人(1人为高级实验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各1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学科队伍,形成了稳定且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植病流行学、植物病原真菌学、杀菌剂毒理学等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方向  植病流行及及病害综合治理方向该方向着重研究水稻、小麦等作物重大病害流行规律、预测预报技术、数据信息化综合治理对策与方法,在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的流行与预测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获省农村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真菌学及植物真菌病害方向该方向主要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重要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对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生态、抗药性及遗传有深入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植物线虫病害方向该方向重点研究线虫病原鉴定、植物线虫病害生理、传毒线虫传毒机理和植物线虫病害的防治。植物病毒及病原细菌方向该方向主要研究:(1) 植物病毒的生物学及分子特征、血清学检测、组培脱毒及快繁技术以及重要植物病毒病的综合治理;(2) 重要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生理生化及所致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控制,在植物细菌病害的生物防治及番茄抗青枯病育种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杀菌剂毒理学方向该方向研究杀菌剂对植物病原菌作用机理,杀菌剂在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等环境构成中的残留、分配、富集、转移和转化降解,杀菌剂对生态环境中有益生物的有害影响,毒害机制和防止途径,有害生物抗药性产生及克服途径。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是我校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为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专业的重要学科方向,是安徽省六五至十五重点学科。昆虫学为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被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厅级各类科研项目45项,获科研成果27项,获各级奖励23项,主持和参编全国规划教材7部。已故的陈家祥教授为我国飞蝗治理的成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已故的葛钟麟教授在同翅目叶蝉科和飞虱科分类领域的研究获得国际公认的显著成果;已故的许维瑾教授具体领导学科建设多年,并开创了农业螨类研究方向;已故王弘法教授、谭兴林副教授和退休的尹楚道教授、吴振廷教授、孟绪武副教授、潘锡康副教授等众多前辈致力于昆虫学教学、科研多年,使昆虫学科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集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方向。研究方向昆虫生理方向主要开展昆虫生命活动及代谢机理的研究,在昆虫多肽激素、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抗虫棉抗虫机理及检测技术等方面已有较深入的研究。昆虫分类方向主要开展昆虫的系统分类研究,在同翅目叶蝉科和飞虱科分类领域取得国际公认的成就。生物防治方向主要开展害虫天敌及其利用的研究,在昆虫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理方面和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方面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以螨治虫方面已进行了国际合作与交流。昆虫生态与控制方向主要开展昆虫的生态学及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在蔬菜害虫的综合治理、害虫的经济阈值、种衣剂的应用技术等方面已取得了多项成就。 农药学科拥有农药学硕士点,包括安徽农业大学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农药研究所、安徽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设有4个研究方向: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农药制剂加工与使用技术;生物(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农药毒理及有害生物抗药性。学科点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5人,是农业部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目前承担“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2项、2项生物农药国家863项目,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科技部专项基金项目7项。近五年来研究经费达9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出版国家统编教材3部,学术专著7部。收起
  • 森林保护学的学科概况
    随着国务院对林业建设治理“三害”(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乱砍滥伐)和搞版好“三防”的指权示精神,国务院发布了《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森林植物检疫条例》,使森林保护学……展开
    随着国务院对林业建设治理“三害”(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乱砍滥伐)和搞版好“三防”的指权示精神,国务院发布了《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森林植物检疫条例》,使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森林保护护学科是l958年创办,从林学学科分出的。1958年开始招生,现在已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近40年的建设发展,本学科现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教学和科研体系,现已有东北林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个博士点、部分林业院校及农业院校十余个硕士点。森林保护学科属于应用技术和应用基础理论范畴,它是林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科的发展和提高教育水平的需要,本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正在导入许多交叉学科的内容,如经济学、生物工程学、微生物生态学、资源微生物学、昆虫化学生态学、资源昆虫等。收起
  • 高中选择专业的问题
    物理专业为理工结合专业,侧重于光、电、磁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4303664等物理量的自动检测。主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又熟练掌握电子技术、信号处理、微机应用等方面……展开
    物理专业为理工结合专业,侧重于光、电、磁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4303664等物理量的自动检测。主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又熟练掌握电子技术、信号处理、微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各种实验测试技能,初步掌握有关微波与光通信技术、材料物理、波谱物理、无线电电子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从事物理学与电子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开发的综合型人才。 本专业为理工结合专业,主要是围绕“无线电物理和无线电电子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培养,侧重于光、电、磁等物理量的自动检测。本专业学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和物理理论基础; 2.较好地掌握电子技术,微机应用方面的知识; 3.较熟练地掌握物理实验知识和技能以及物理量智能检测技术; 4.具有解决物理学和电子学中相关物理学问题的能力; 5.了解现代物理学的最新发展; 6.了解有关光学、材料物理、波谱物理、无线电电子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五、主要课程与实验 专业理论课——力学与热学,电磁学,光学与量子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数学物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MATLAB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物理量自动检测,模拟电子线路基础,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等。 专业实验课——大学物理实验,应用光学实验,电子电磁技术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电磁测量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实验,微机应用技术实验等。 必修:高等数学,科技英语,场论与复变函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力学与热学,电磁学,光学与量子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c语言与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应用技术实验。 限选:大学化学。 任选:数学模型。 3.第三模块(技术基础课) 必修:数学物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应用光学实验,电子电磁技术实验,电路分析理论,模拟电子线路基础,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 限选:MATLAB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信号与系统,微机信息管理与多媒体技术。 任选:单片机技术及应用,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 4.第四模块(专业课) 必修: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固体物理。 限选:专业英语,微波技术基础,信息光学,综合性设计实验,物理量自动检测,非线性物理,电磁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实验。 任选: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光纤与光通信,光电技术植物生物技术: 培养目标:植物生物技术是一门研究植物遗传规律、探索植物生长发育机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遗传性状,培育新品种,创造新种质的学科。植物生物技术专业是培养具备用生物技术手段揭示和阐明植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植物科学领域前沿承担创新研究和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基因组学、植物种质改良与创新、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育种、设施园艺工程与技术、园艺植物栽培生理、园艺植物发育生理等。 本专业主要课程: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分类学、植物育种学、植物生物工程学、植物生产原理、植物生长发育调节学。 就业前景:学业完成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生应掌握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坚实的生物学专业基础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可在生物技术或相近学科领域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或在上述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计划动物生物技术: 培养目标:动物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来研究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生物技术专业是培养具备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基因工程、人类疾病模型和医药工业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动物生物科学领域前沿承担创新研究和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动物系统发育及遗传育种学(动物系统发育、胚胎工程、转基因动物、克隆动物、分子遗传学、动物育种学等);动物预防医学(生物疫苗和基因疫苗、动物检疫、人畜共患病等、分子病毒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环境生态等)。 本专业主要课程:生物学基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传染病学、胚胎工程学、免疫学、动物预防医学、动物营养学等。 就业前景:学业完成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生可在分子生物学、动物医学、胚胎工程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育种学领域和相近学科领域内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或在上述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培养计划食品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集生物、化学、物理、机电、化工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物性学、食品检验检测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前沿承担创新研究和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冷藏工程、食品安全与转基因食品评价、食品生物技术、新型保健食品研究开发。 本专业主要课程: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物性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原理、食品检验与分析。 就业前景:学业完成后,学生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生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化工等领域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也可到食品加工、生物化工、生化制药或商检、质检、卫生防疫等企事业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卫生质量检验等工作。 >>>培养计划园林: 培养目标:园林学是一门将生物科学、环境艺术学、建筑学、规划学、工程学、生态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园林专业是培养具备生态学、环境艺术和美学、建筑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创造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理想人居空间的实践能力,能在园林科学领域前沿承担创新研究和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观赏植物遗传育种及栽培、观赏植物资源研究、园林植物配置、城市景观生态、盆景花艺、城乡景观生态理论与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美学等。 本专业主要课程: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美术、植物分类学、园林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生态学、园林建筑与工程。 就业前景学业完成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学生可在园林植物、园林设计领域和相近学科领域内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或在上述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资源环境科学: 培养目标:资源环境科学是一门从生态观点出发,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运用到生产和环境建设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生物学和生态环境学,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的实践能力,能在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前沿承担创新研究和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农药生态毒理、农药残留、环境土壤化学、环境生物学等。 本专业主要课程: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仪器分析、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 就业前景学业完成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生可在现代生物学、资源环境领域和相近学科领域内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或在上述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培养计划--------------------------------------------------------------------------------2001年起,农学院不再对下列专业招生,有关专业合并到相应的学院 2001年2月,农学院农学、园艺、植物保护3个专业合并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2个专业合并为动物医学专业;上述2项调整从2001年开始招生,2000级及以前的学生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调整至机械工程学院,2000级学生调整到机械工程学院学习,以前的学生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林经济管理3个专业调至管理学院,2000级学生调整到管理学院学习,以前的学生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调整至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按土木工程专业培养,1999级和2000级学生调整到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学习,以前的学生按原培养计划完成学业。 园艺专业: 培养计划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园艺植物科学理论基础、熟练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操作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2001年2月农学专业与园艺、植物保护专业合并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园艺学是研究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作物生产、栽培生理和遗传改良的科学,以使园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并通过杂交育种和生物技术,不断改良园艺作物的遗传性状,创造新品种,不断满足人们对园艺作物的新需求。 主要研究方向有: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植物栽培生理、设施园艺栽培、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园艺植物生态。 主要专业课程有:植物学、基础生物化学、遗传学、土壤化学、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农业微生物、农业生态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设施园艺学、现代种子种苗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园艺产品商品学。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园艺植物品种改良、园艺植物生产、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产品保鲜和加工、园艺企业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技术推广以及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植物保护专业: 培养计划 该专业创建于1959年,是一门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农业科学技术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控制植物有害生物以及开发利用有益生物的科学,2001年2月农学专业与园艺、植物保护专业合并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其任务是通过对植物病虫草鼠监测和治理,了解有害生物可持续的控制体系,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 该专业有较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目前有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位,博士学位获得者2位。 自80年代以来,该专业就开展了有害生物的分类鉴定、有益昆虫的保护与利用、植物病害生理、蔬菜害虫生态网络、病虫害生物治理、资源昆虫的开发、农药残留监测与治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共承担了国家、部委、上海市科委、农委、教委等下达的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农业螨类分类研究”获上海市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食蚜蝇分类与利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非点源污染调查研究”、“蘑菇褐腐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分获上海市科技兴农二、三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有:现代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昆虫分类与鉴定、农药污染的控制、新型农药的研制等。 该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人文及管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四大课程模块组成。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必要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课外,重点学习昆虫科学、植物病理学科类的专业课程,如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国际病虫害控制、昆虫生态学、害虫生物防治、植物化学保护、资源昆虫学、植物检疫学、计算机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城市昆虫学等。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植保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植物保护等领域的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设计与技术、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海关、卫生防疫部门从事植物检疫、疫情预防工作,还可在教学与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或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动物科学专业: 培养计划 动物科学是研究动物生产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科学以生物学、数学、化学及物理为基础,应用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研究解决动物的饲养、饲料、管理、育种、繁殖以及畜牧业经营中的各种问题,以达到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在质和量两方面都能符合人类需要的各种畜产品。2001年2月,动物科学专业合并到动物医学专业。 该专业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招生。现有高级职称教师8名,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胚胎工程,集约化、现代化畜禽饲养工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长毛兔的育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尼古拉火鸡研究开发利用”获农业部三等奖,“塑料大棚饲养肉鸡的研究”获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二等奖,“上农牌猪用复合预混料”获优秀发明奖。 该专业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与泰国、日本、法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在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讲学、进修的同时,也邀请国外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交流。 主要研究方向有: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胚胎工程畜产品加工等。 该专业实行模块课程教学,设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和前沿课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等模块。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必要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课外,还要学习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繁殖学、配合饲料学、畜牧生产学、畜产品加工学、家畜环境卫生学、生物统计学、企业经济管理学等课程。 该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畜牧业现代化需要的,具有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日粮配合、动物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动物科技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到畜牧业行政机关从事畜牧科技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到动物科技领域的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到有关学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学业优秀者可直升或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农业设施与机械)专业: 培养计划 本专业为工科,联系农科。旨在培养掌握较为全面的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合理运用各种动力、加工和运输机械设备,从事农业机械化工艺设计、实验鉴定、选型配套、农业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以及农机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农业设施与机械是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鉴定、推广、维修、管理各环节的总称,农业机械包括大农业中的种植业、养植业、加工业方面的各类机械,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过程。该学科的研究方向有:农业装备自动化控制、农业机械学、园艺设施等。该专业现有教授、副教授6人,讲师5人。 主要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画基础、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金属工艺学、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园艺设施学、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测试技术、农业机械化管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学基础、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等。 毕业生可在农业机械设计、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培养计划 该专业创建于1988年。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助教1人,实验师1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农业水利工程和城市水利工程。研究内容包括:农业水利工程中的勘测、规划、施工、管理、试验研究,现代农业园区中的排灌及其管理,城市防洪、防讯、排涝、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水闸、泵站、海塘、河道整治等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 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机、英语等基础课和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类课程外,还要学习水利、土木工程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水文学等,以及本学科的专业课程,如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水利工程施工、灌溉与排水工程学、水工建筑物、水泵与水泵站、环境水利学等。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农业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农业水利、水电、水保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级水利局、农业局及其下属单位工作,可在水利设计院(所)、施工企业、管理机构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以及从事与水利相关的科研工作,还可以报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培养计划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原国际贸易专业)1988年设置,同年开始招收专科生,并于1990年起招收本科生,为社会培养毕业生约400余人。 本专业现有教师9人,其中高级职称者3人,中级职称者6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农产品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业务和外贸公司经营管理。主要课程有: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学、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学、现代企业管理、国际经贸函电、海关实务、农产品国际贸易、国际经贸地理、贸易投资经济分析、国际商法、货币银行学、农产品储运加工、外贸运输与保险、外贸英语、外贸英语与阅读写作、国际商务谈判与推销、国际投资等。 该专业培养适应外向型经济的涉外经贸业务和外贸经营管理方向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复合型高级国际商务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现代国际商务业务及涉外公司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法规,具备结合专业工作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技能、基本具有从事国际经贸实务的工作能力。 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类外贸公司、三资企业和政府部门从事国际商务业务及外经贸经营管理工作,也可到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或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5%以上。金融学专业: 培养计划 金融学专业(原货币银行专业)于1983年设置,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至今已招生15届,为社会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约1500名。 该专业现有教师9人,其中有高级职称者3人,中级职称者6人。主要研究方向有:农村金融业务和金融业务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特色课四大模块组成。主要课程有: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财务会计、银行会计、国际结算、银行信贷管理、保险学、证券投资学、财政学、期权期货交易、金融信托与租赁、投资银行经营管理、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等。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级金融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商业银行业务及经营管理、投资银行业务与经营管理、国际金融及保险业务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我国金融政策法规,具有资金融通管理、投资决策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有结合专业工作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外语的技能。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投资公司、保险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从事金融管理工作,也可到三资企业或政府部门从事公司金融管理、财务或政府公务员工作。近几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欢迎,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骨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培养计划 农学院于1978年开办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制四年。 农村经济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农林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能主动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级农林经济管理技术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有:农业经济宏观管理、农林区域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主要专业课程有: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农业技术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统计学、企业财务会计、项目评估与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等。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各类企业、事业、政府部门从事财务和经营管理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首先当然是选你感兴趣和成绩好的。单从就业来讲生物比较好,但要求分数可能要比物理高。这个问题的确要好好思考一下。收起
  • 农林师行业有哪些?
    福建农林大学不是纯粹的只有农林类本科,而是多学科的省属公办重点大学,比如农林大有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都是很好的学院。 农林大是……展开
    福建农林大学不是纯粹的只有农林类本科,而是多学科的省属公办重点大学,比如农林大有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都是很好的学院。 农林大是一所具有七十几年办学历史的省重点大学。其最早前身为1936年创办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厦门大学农学院、福建省立农学院等合并组建福建农学院。1958年福建农学院森林系单独分出设立福建林学院。1994年福建农学院更名为福建农业大学。2000年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为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学校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位于福州市西郊,而不像别的在福州地区的大学在很偏僻的距离的大学城。福建农林大学现在有科 研 机 构 重 点 实 验 室 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福建省昆虫生态学重点公共实验室 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公共实验室 病毒工程与病原生物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 作物应用遗传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 福建省菌草科学实验室福建省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与过程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高校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工 程 研 究 中 心 福建省植物病毒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农产品(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菌草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生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天然生物毒素工程实验室 福建省动物药物工程实验室 南方森林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 究 开 发 基 地 福建省特种稻创新平台国家糖料作物改良中心福州甘蔗分中心农业部甘蔗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全国甘蔗引种检疫站 福建杉木研究中心 福建省食用菌种质资源科技共享平台 福建省闽台果树种质试管苗库 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研基地(邵武市) 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研基地(上杭县) 福建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省高校农村发展研究基地 校区占地面积234万m2,校舍面积80万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试办)、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8个福建省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5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有18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43个成人学历教育专业。涵盖8大学科门类,在校本科生 2.1万多人、研究生近3000人。现有教职工2200多人,专任教师1490人,有正高职称人员221人,副高职称人员449人,有福建省属高校唯一的1位中科院院士,96名博士生导师。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10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6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被评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1人被评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28人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75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7人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7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学校形成了“明德、诚智、博学、创新”的校训,凝炼了“五种品格”(即耕牛的拓荒品格、骏马的争先品格、蜜蜂的勤勉品格、青松的顽强品格、小草的奉献品格),坚持追求“敬业乐群、达士通人”的精神境界。2008年,学校取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成绩,是第二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39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教学团队5支,2008年学校被确定为第二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2000年以来,共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在校内外建立了一批教学科研实验厂场,其中教学林场近3100万m2。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00.64万册,电子图书90.61万册,设有台湾文献馆和中国学术期刊首批文献检索咨询站,是农业部和福建省首批科技查新单位。校园网“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覆盖全校。建校7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设有国家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1个,国家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部委研发测试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中心6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部省级研发基地11个设有国家、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7个、校设研究机构71个;学校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主线,自1978年以来,有545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优秀社科成果奖,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国家三大奖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合作获得国家三大奖7项。近3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160项、科研计划经费20495万元,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4项,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5项,鉴定(评审)成果130项,出版著作119部,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80篇。学校长期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打造学校品牌,以“6·18”为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连续五年“6·18”对接并获资助项目数居所有参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教学空间。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结成友好关系,开展教学、科研合作交流。学校成为有权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侨生的单位,并在全国率先招收台湾农业行业协会会员攻读成人教育学历。学校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联合举办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本科专业教育项目。学校的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还编辑出版了《林业经济问题》、《亚热带农业研究》、《武夷科学》、《华东昆虫学报》、《高教理论与实践》等刊物。 当前,学校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三个战略重点,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开放型、和谐型、平安型、廉政型、节约型、数字型、生态型校园,努力为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知识贡献和人才。200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还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福建省文明学校”(连续3次)、“福建省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连续2次)、“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建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并连续21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收起
  • 任东的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地质学专业读大学本科。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昆虫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3月-2003年12月,北京……展开
    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地质学专业读大学本科。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昆虫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3月-2003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职),研究方向:古昆虫学及生态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从事古昆虫和地层学研究工作。1994年11月被地质矿产部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10月被地质矿产部破格提升为研究员。2001年6月始在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博士导师。 北京市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古昆虫学科组组长,《昆虫学报》编委,[Insect Science](英文刊)编委,国际古昆虫学会理事、亚洲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生命科学二部委员,中山大学生命学院兼职教授。1998年2月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1998年10月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聘为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4月被中山大学生命学院聘为兼职教授。2004年3月被教育部科技委员会聘为生命科学二部委员。 专业:遗传学研究方向:1) 昆虫分类与系统演化2) 昆虫与相关动植物的协同演化专业:生态学研究方向:3) 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4) 昆虫生态对考生要求:对考生在本科生所学专业无特殊要求,生物学(包括宏观或微观生物学)、农学(植物保护)、地质学、地理学、数学、美术(绘画)等考生均可报考。主要研究贡献自1994年以来,对我国北方有代表性的中生代陆相盆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及昆虫化石的采集与研究工作,对北方中生代陆相地层及其生物化石有丰富的资料积累,已采获各类昆虫化石4万余件,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一部,完成论文60余篇。在昆虫分类学研究中,已研究的昆虫化石涉及15个目,62个科,107个属,170个种,建立新科4个(Hagiphasmatidae,Protapioceridae),新属92个,新种192个。共有11个目的21个科级单元在世界上是最低层位,12个目的23个科级单元化石在我国是首次发现,竹节虫目(Phasmatodea)化石在我国是首次发现。蛉蟋科(Trigonidiidae)和蚁蛉科化石(Myrmeleontidae)在世界上是首次发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在中生代是昆虫的重要起源与演化中心之一。在地层学研究中,对燕辽地区中生界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对比问题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与厘定工作,特别是在热河生物群的主要赋存层位之一义县组的研究工作中,对义县组的原始定义,层序关系,区域分布等方面较以往认识有较大的进展。在年代地层研究中,根据与国外相当地层中昆虫化石的对比研究,尤其是著名的德国索伦霍芬晚侏罗世地层中许多代表性昆虫(Kalligramma,Protonemestrius,Aboilus,Karatavoblatta,Sinaeschnidia等)在我国义县组中的发现,初步确立了热河生物群的主体生存时代为晚侏罗世。J-K界线应从九佛堂组内部通过。即九佛堂组为穿时地层单位。在生物古地理学研究中,利用中生代晚期一些昆虫的古地理分布资料证实了当时泛大陆存在的真实性。如古蜓科(Aeschnidiidae)的种类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广泛存在于美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欧洲。说明这些现今远隔重洋的大陆在当时曾经有过密切的联系。另从20世纪末全球分布的一些昆虫类群(如长翅目的蚊蝎蛉科),其最老的化石均发现于欧亚大陆和我国的东北中侏罗世地层中,因此这些化石不仅说明了欧亚大陆东部是该类昆虫的重要起源中心,同时对泛大陆解体的最后时限的确定也提供了证据,即欧亚大陆与冈瓦那大陆分离的时限在中侏罗与晚侏罗世之间,不能早于中侏罗世。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以蛇蛉目昆虫为突破口,根据Hennig的系统学理论,对现生和化石蛇蛉总共7个科级单元进行了支序分析,该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古昆虫学中是首次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任东教授因此被南开大学郑乐怡教授邀请参加新版“昆虫分类学”蛇蛉目一章的编写工作。2)在古生态学研究中,在对昆虫群落的时空分布及演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恢复和重建了燕辽地区中生代晚期的古环境,阐明了昆虫群落演替与地质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首次将原热河昆虫群从纵向上划分为Ephemeropsis和Hebeicarabus-Glypta二个群落序列,分别代表了从洪积相向河流演化,最后进入湖沼相这样一个完整的盆地发育演化系列。这种划分结果使昆虫化石组合、群落演替与环境的恢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大大提高了陆相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精度。3)在昆虫与植物的关系研究中,首次利用确凿的喜花昆虫化石,从昆虫的角度,证明了被子植物在侏罗纪已经出现,从而对被子植物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这项工作不仅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有关论文能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足以说明它所具有的重大科学意义和在国际上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西部侏罗-白垩纪昆虫化石组合序列与生态演变”(编号:49302019)(起止年:1994-1996年)(金额:7万元)。中山大学生命学院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膜翅目天敌与害虫在地质历史中的起源演化及其捕食性与寄生性的演变”(编号:无)(起止年:1996-1998年)(金额7万元)。地质矿产部青年地质学家基金“中国北方中生代昆虫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古生态研究”(编号:9604)(起止年:1996-1998年)(金额:6.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侏罗纪喜花昆虫分类演化与被子植物起源”(编号:39870093)(起止年:1999-2001年)(金额:12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方中生代昆虫群演替及古生态演变”(编号:49972001)(起止年:2000-2002年)(金额:17万元)。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人才基金“辽西中生代晚期昆虫化石研究”(编号:9801)(起止年:1999-2001年)(金额:10万元)。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生代昆虫分类演化及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关系”(编号:30025006)(起止年:2001-2004年)(金额:80万元)。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地区中生代昆虫群落演化与环境演变”(编号:5002013)(起止年:2000-2003年)(金额:9万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开放实验室项目“辽西侏罗纪脉翅目昆虫研究”(编号:013103)(起止年:2001-2002年)(金额:4万元)。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西中生代脉翅目昆虫化石研究”(编号:5032003)(起止年:2003-2005年)(金额:11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东北中生代脉翅目化石分类及其在昆虫系统演化上的意义”(编号:30370184)(起止年:2004-2006年)(金额:15万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地区重要经济昆虫的发展演化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编号:KZ2004.1002.8013)(起止年:2004-2006年)(金额:2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生代晚期昆虫化石系统分类及其在昆虫起源和早期演化上的意义”(编号:30430100 )(起止年:2005-2008年)(金额:130万元)。北京市市属市管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北京地区重要经济昆虫的起源演化”(起止年:2005-2008年)(金额:90万元)。收起
  • 植物保护学科是什么?植物保护学科研究什么内容?
    植物保护学科3231393061主要是由植物病虫害专业发展而来的。学位制度恢复前一些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学科已包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三个专业。l983年制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展开
    植物保护学科3231393061主要是由植物病虫害专业发展而来的。学位制度恢复前一些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学科已包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三个专业。l983年制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中,这三个专业分属于农学一级学科内的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农药及农用化学制剂三个二级学科。昆虫学科还同时并存于生物学一级学科内。l990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昆虫学科被合并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内的一个二级学科,而农药学科和植物病理学科仍作为农学一级学科内的两个二级学科。根据“科学、规范和拓宽的原则以及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在农业上的重要性,1997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将植物保护学科列为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其中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从而形成了以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和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 现代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总趋势是朝着微观、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同时在宏观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并将并将微观资料进行宏观分析和处理,不断发展病虫治理新理论和新技术在宏观方面,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监控决策体系;在微观方面,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对病虫灾变机理进行分析,并为决策提供依据。21世纪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必将为建立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的植物保护技术握供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调控,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控制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四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主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内容。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二级学科分别在群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当前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卫基因表达三个环节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农药学二级学科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传统化工产品为基础,在新产品研制和农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对有害生物治理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植物保护学科将以崭新的面貌迈向2l世纪,并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对农作物重要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成灾机理、预测预警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有害生物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等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重视现代高新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以满足农作物有害生物持续控制关键技术开发对基础研究的要求。同时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我国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做出新的贡献。学科研究范围:昆虫生理学及生物化学,昆虫生态学,昆虫(螨)分类学,昆虫病理学和生物防治,昆虫行为及化学生态学,昆虫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昆虫药理学,城市与储藏昆虫学,资源昆虫学,农业昆虫(蛹)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作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植物检疫。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有昆虫生态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理学、昆虫毒理学、植物病理学、动植物检疫、鼠害防治等等很多。收起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历史回顾
    北京大学的前3036身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25年北京大学建立了生物学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三校的生物学系合并,在……展开
    北京大学的前3036身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25年北京大学建立了生物学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三校的生物学系合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成立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北大生物学系初建1918年,蔡元培校长聘请钟观光为北京大学副教授,筹建生物学系和标本馆。钟观光对蔡校长说:“愿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君之托也。”此后,历时十载,在全国采集并制成蜡叶标本16,000多种,共15万号;动物500多种,木材、果实、根茎、竹类300余种。1924年北京大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标本室。1925年9月,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建立。谭熙鸿先生为第一任系主任,两年后由经利彬先生接替。1932年,张景钺先生从欧洲回国,应当时北大校长蒋梦麟之聘,出任生物学系第三任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北大、清华、燕京三校的生物学系形成了我国北方近代生物学教育中心,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生物学家。张景钺、陈桢、李汝祺、李继侗、吴韫珍、胡经甫等一批早期留学欧美的学者,将现代生物学知识带回中国,并培养出严楚江、徐仁、王伏雄、谈家桢、吴阶平、赵以炳、吴征镒、沈同、陈阅增、林昌善等生物学界的杰出学者,形成了一支中国现代生物学教育和科研的专家队伍,对我国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奠基时期。三校的教授和他们的学生们在我国生物学最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如动物、植物区系和分类学、遗传学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张景钺先生关于光照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的研究,李继侗先生关于去顶燕麦胚芽鞘上新生顶端的出现研究,陈桢先生关于金鱼家化过程的遗传学研究,李汝祺先生对马蛔虫染色体研究和瓢虫基因互作研究,都是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工作。吴韫珍先生进行了华北植物的调查和分类,绘制了近两千种华北和云南高原植物原色精图,推动了植物分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胡经甫先生用几十年时间,编写了巨著《中国昆虫名录》,是中国昆虫分类学的奠基性著作。李汝祺教授早年师从美国著名遗传学家T.H.摩尔根和C.B.布里奇斯,是第一位把细胞遗传学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为我国遗传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烽火中的“绿色园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在长沙合办起临时大学。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李继侗教授担任生物学系主任。 1937年12月中旬,战火逼近长沙,学校决定迁往昆明。1938年4月2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在云南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同年5月4 日,西南联大正式开学,生物学系主任仍由李继侗先生担任。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西南联大生物学系师生在交通闭塞的云南,利用各种途径与外界联系,以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当时,杜增瑞、殷宏章、沈同和吴素萱等四位年轻教师从海外归来,带回了国外的新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沈同教授常常组织学术报告会,大大活跃了当时生物学系的学术空气,也培养了年轻教师。英国生物化学专家李约瑟博士1941~1942年来访,他在生物学系作学术报告,赠送一批生物学书刊杂志及幻灯片,沟通了联大和西方科学界的联系。在八年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参加湘黔滇步行团的吴征镒先生一边步行,一边采集植物标本,几十年来对世界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研究取得开创性成就;赵以炳教授不失时机地研究了海拔对中国人血相的影响;张景钺教授指导助手对云南的魔芋进行形态学的研究;殷宏章教授等在国外发表了有关气孔中磷酸化酶的论文;牛满江用当地两栖动物蝾螈进行解剖及色素细胞和胚胎发育的研究工作;陈阅增草履虫交配型的研究成果后来在美国发表;沈同教授领导的动物生理学实验室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云南白药对治愈伤残的突出功效;沈嘉瑞教授研究了“昆明滇池及洱海中甲壳类”;赵以炳教授研究“蝾螈水盐平衡”;黄浙进行了“昆明涡虫分类和生殖发育”的研究;李继侗教授指导学生开展了生态学研究;汤佩松教授主持的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学研究室开展了植物生长素的研究,完成了“离体活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研究”。这一工作被国际上认为是植物生理学上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西南联大是三校优良传统的汇合。北大博大自由的学术空气与清华、南开科学严谨的管理相结合,使西南联大生物学系成为抗战后方的一块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绿色园地。今天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严谨而活跃的学风,勤奋进取的精神,正是在那个时期,那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继承和发展下来的。恢复、重建,三泉汇流燕园—— 院系调整后的生物学系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北京大学复校。复校后的生物学系分为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由张景钺先生任植物学系主任,汪敬熙、庄孝僡和李汝祺先生先后担任动物学系主任。当时任教的著名教授有陈桢、李继侗、汤佩松、赵以炳、吴素萱、崔之兰、罗士苇、张兆骞、李铭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原北大、清华和燕京三校的文理科各系合并,成立了新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在燕园东区建成生物楼。曾就读西南联大后留学海外的陈阅增、陈德明、曹宗巽等一批学子回到北大生物学系。三校生物学系合并后,著名的植物形态解剖学家张景钺先生任系主任。张景钺先生1925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当时生物学系设立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学和动物生理学四个教研室,并于 1956年在全国率先正式建立生物化学教研室。植物学教研室主任李继侗教授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和植物生理学家,1925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创始人之一,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专门组,开创草原生态学研究。1957年李继侗调内蒙古大学任副校长,将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移植至内蒙古大学,并发展成为我国草原生态学研究中心。植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汤佩松教授于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他在植物代谢的诸多领域,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方面均有重要研究成果,是我国有较高国际声誉的科学家之一。植物生理学教研室的另一位学科带头人是当时刚回国不久、年轻的植物发育生理学家曹宗巽。动物学教研室主任李汝祺教授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早年师从T.H.摩尔根和C.B.布里欺斯,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发生遗传学这一分支学科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历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动物组织胚胎学家崔之兰、原生动物学、细胞学家陈阅增、昆虫生态学家林昌善、昆虫毒理学家张宗炳是动物学教研室的主要学科带头人。动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赵以炳教授是我国著名生理学家,193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是世界上率先研究冬眠生理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工作成为冬眠生理学经典工作的一部分。生物化学家沈同、张龙翔和生理学家陈德明是动物生理学教研室的主要学科带头人。后来,从动物生理学教研室分出生物化学教研室和生物物理教研室,由沈同和陈德明分别担任这两个教研室的主任。陈桢教授在生物学系致力于中国生物学史的研究工作,并开设“中国生物学史”课程。陈先生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专攻遗传学,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关于金鱼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研究是我国现代生物学的一项经典性工作。他1953年奉命筹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后任所长,同时仍继续在北大生物学系任教。1954年沈同教授与张龙翔教授一起开始筹建生物化学教研室,并于1956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全国首先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张龙翔先生在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后到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进行结核杆菌脂质化学的研究。1952年院系调整,张龙翔教授任清华、北大、燕大三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副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81年至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同时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长。当时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汇聚了十多位全国一流的顶尖生物学家,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纷纷派人到北大进修学习,生物学系的影响辐射全国,为我国高等院校中生命科学学科建设、教学建设、师资建设做出了贡献。收起
  • 湖南农大生态学好不好?
    湖南农大的专业▲○生物学 ★植物学 博士/硕士3234313934点 动物学 博士/硕士点 生理学 博士/硕士点 水生生物学 博士/硕士点 微生物学 博士/硕士点 神经生物学 博士/硕士点 遗传学 博士/硕士点 发育……展开
    湖南农大的专业▲○生物学 ★植物学 博士/硕士3234313934点 动物学 博士/硕士点 生理学 博士/硕士点 水生生物学 博士/硕士点 微生物学 博士/硕士点 神经生物学 博士/硕士点 遗传学 博士/硕士点 发育生物学 博士/硕士点 细胞生物学 博士/硕士点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博士/硕士点 生物物理学 博士/硕士点 ★生态学 博士/硕士点 生物数学 硕士点 生物信息学 硕士点 生物工程与技术 硕士点 ~~~~~ ▲○作物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博士/硕士点 ★作物遗传育种 博士/硕士点 作物信息科学 博士/硕士点 种子科学与工程 博士/硕士点 烟草科学与工程技术 博士/硕士点 草业工程学 博士点 农业信息化技术 硕士点 生物能源 硕士点 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 博士/硕士点 ~~~~~ ▲○园艺学 ★果树学 博士/硕士点 蔬菜学 博士/硕士点 ★茶学 博士/硕士点 观赏园艺 博士/硕士点 药用植物资源工程 博士/硕士点 园艺产品采后科学与技术 博士点 ~~~~~~ ▲○农业资源利用 土壤学 博士/硕士点 ★植物营养学 博士/硕士点 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 博士/硕士点 农业环境科学与工程 博士点 ~~~~~ ▲○植物保护 ★植物病理学 博士/硕士点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博士/硕士点 农药学 博士/硕士点 生物安全与检疫 博士/硕士点 ~~~~~~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 硕士点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硕士点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硕士点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硕士点 ~~~~ ○兽医学 基础兽医学 硕士点 预防兽医学 硕士点 ★临床兽医学 博士/硕士点 ~~~~~ 农林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博士/硕士点 以上为农大部分研究生专业 #与以上研究生专业相关的本科专业都是很有实力的# 带“▲”、“○”的学科分别为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带“☆”、“★”的学科分别为国家“十五”重点学科、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