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法演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半年来,我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始终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育人”的方针,发扬科学、积极、求实、创新精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课题研究正常开展,教学研究蔚然成风。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目标、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研究,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学习与实践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明确责任、全员参与。 为使我组《初中物理计算题解题规范性研究》课题研究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使课题研究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学校将本课题研究作为重要事情来抓,成立有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如下:组 长:负责统筹课题研究全局,指导课题开展工作,写课题研究方案及课题总结报告。 组 员: 负责课题资料整理打印,及日常课题工作开展管理及记录(进行课题实验,上研究课;做总结) (二)做好课题研究主要活动设计1、准备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0月)(1)、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2)、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的开展做好准备。(3)、了解学生当前解题情况,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困惑。(4)、搜集、准备研究的资料,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精心准备。2、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1)、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组排序,指导他们改正错误的解题方法。(2)、分组指导,依次展示,收集材料。(3)、成果展示,记录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的变化和感受。3、总结交流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0月)(1)、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和结题报告。(2)、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二、课题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半年来,课题能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组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与计划,保证课题有序进行。半年来,课题组举行校内课题研究活动近20多次,参加上级科研活动10多次。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组还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从出勤率上保证课题的开展。此外,选定的两个实验班级作为课题研究成效参照。半年来,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每个成员的理论水平。半年来,课题组结合延川县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要求与安排,每个成员都主动参加了市级组织的各项各次活动,与此同时,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时学习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学习先进、有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2、充分保证课题研究时间。我们充分利用每周星期二上午用两节课的课题活动时间,做到专时专题研究。课题研究实验以来,根据本课题研究的计划,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科研指导》、《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观念更新论》、《情感教育教学的原则与环境》、《创新概念的鉴定及其研究意义》、《创新教育观的内涵丰富性》、《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浅探》、《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等等教育科研参考材料。3、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积极进行课题教学研究活动。课题研究实验以来,我们认真进行了公开课、优质课的说课、集体备课和评课活动,坚持做到上公开课的老师必须提前一周说课,并且说课后进行集体备课,对课题研究课展开讨论,献计献策。公开课上完后,人人参与评课,真诚坦率地探讨一些教学问题。通过说课、评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很快。半年来,通过老教师的展示课,青年教师的公开课,新教师的汇报课以及新老教师带徒一系列活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到延远、二中等一些学校学习、取经。另外,我们围绕课题,积极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课题研究实验以来,我们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特别是课外活动做到了具有学科特点,形式丰富多彩。三、课题研究效果显著,成绩突出。主要成果以论文、报告、专著等形式。本课题于2015年2月完成研究工作。

天刑

课题立项后,开题报告写什么?怎么写?

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对一些基本问题总会有一些困惑。比如,课题立项了。下一步做什么?什么是开题?为什么要开题?开题报告怎么写?怎么准备开题活动?有的老师说:这么复杂,头都大了。但是经常做课题的老师,就会有另外的说法:今年我要聚焦某一问题,好好研究一下子。还有的老师说:今年没有课题做了,心里空落落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说法?在这很大程度上,这和教师的工作方式有关。下面,和老师们谈一谈相关的话题。一、为什么我的课题不能立项每当课题发布后,有的老师就会:为什么我的课题不能立项?我看网上发布的课题还没有我这个题好呢,为什么就立项了?这当然是教师的自我判断。其实,课题能否立项:一方面和课题的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前瞻性等有关;也和评审专家的专业、视野、关注点有关。所以评审时,聘请多个专家同时看一个课题,是有道理的。专家都打出了高分,肯定就立了;专家都打了低分,自然就立不了。所以课题立项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能够立项确实让人欢欣鼓舞,没有立项也无需沮丧。不立项的课题,如果通过扎实的研究,也可以取得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好,我们把话题拉回开题这件事情上来,就有关问题交流交流。二、什么是开题所谓开题就是一项课题取得立项后,在正式研究活动开始之前,对研究活动进行的具体设想和规划,也就是对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人员分工、预期成果以及课题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并征求有关专家、学者、同行意见,这样的学术活动就是开题。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大体可以明白开题是怎么一回事。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概念,可以拎取一些关键的语句:第一,开题是立项之后、正式研究之前要做的事情。第二,开题是对研究活动再次深入且具体地设想和规划。第三征求他人意见,完善研究方案。三、为什么要开题初做课题的老师会问为什么要开题?不开题可以吗?我们教师自行搞一个小课题或微型课题,可以不用开题。有个选题,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于是就做起来了。但是上级科研机构审批立项的课题,还是需要开题的。开题的目的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课题负责人角度看,开题活动是对课题研究工作再一次的深入思考,对研究活动进一步具体设计和规划,力争使研究有序有效推进,取得预期成果。文喆先生讲:“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 完善研究设计。”二是从科研管理部门角度看,给予立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个课题有一定的价值性,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有重要意义,纳入某一区域教育科学规划管理范畴,给予资质证明或经费支持。开题是科研管理部门重要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四、开题论证和申报论证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绝大多数教师还是比较明确的,申报论证的目的是说服评审专家,赢得立项;而开题论证的目的是为了征询意见、完善计划、更好地开展研究。可见,两个论证的指向不一样。有的老师会问:申报论证中的“课题设计论证”和开题报告结构一样吗?写法上有什么区别?我们来说一下这事。下图,是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研制的课题申报书中的“课题设计论证”的结构,总共13项。对于这个结构,很多老师都记忆犹新,很烧脑,没少受折磨。上边的结构解决的是申报的问题。申报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说服评委专家,让他们对我这个课题表示理解和认同,最终得以立项。我们还原结构背后的问题:你研究的关键词是什么?这个专题有人什么研究过吗?研究到什么程度了?你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何在?你研究的目标是什么?你是通过怎样的内容来达成目标呢?你怎么能说服我,你这个研究就能解决你的问题呢?你能说一下你的课题有哪些创新的东西吗?好,你打算怎么研究?说说你的思路和方法,把你的研究框架模型给我看看。最后,请你把研究步骤给规划一下。以上问题,申报者都想清楚、写清楚。写出来专家能够看明白,立项的可能性就大增了。到了撰写开题报告的时候,就要从申请立项的重心,转移到研究的重心上来。那么,研究的重心是什么呢?就要突出目标、突出内容、突出方法、突出步骤、突出分工、突出成果。有的老师问:既然突出以上这几个方面,是不是就只写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呢?不是的。开题论证报告做为一种规范性文本,还要保证其文体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所以,给大家一个结构。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出,开题报告和申请报告还是有一些变化,如结构顺序有变化,研究的价值、拟创新点、研究思路、技术路线没有了;多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预期研究成果、附件等。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可以这样讲,虽然有些变化,但其本质没有变。况且,开题报告也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有的会根据要求不同而有所取舍。比如技术路线对于课题研究就很重要,在开题报告里也可以写上。有的开题报告结构中,还有理论依据这个板块,也可以写上。无论怎样变,开题报告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变化:即你研究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你怎么研究?你研究出来的成果是什么?五、开题报告的各个部分怎样写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现实的问题,如果你在选题申报时,写得比较规范,准确,在撰写开题论证时,就会比较省事。如果在申报课题时,论证得比较马虎,在开题论证时,就需要一并搞清楚。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地说吧。(一)研究的背景所谓的研究背景就是提出问题,即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在申报论证时,我们写了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在开题报告时,对此再度进行思考:你为什么要选这个题进行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应该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时刻提醒我们,初心不变。如果在申报时思考得很成熟了,表述没有问题,可以用到此处。1.选题缘由所谓的选题缘由即研究目的,我们从三个角度写:第一,从社会发展、国家政策、重大会议、重要的教育文件要求的角度撰写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二,从当前课程改革、学科建设、立德树人、课程标准等方面,选取恰当角度的撰写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三,从教育教学现实的具体问题出发,撰写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我们的研究通常都是扎根于实际问题,只有产生了问题,我们才会产生研究的动因。所以解决现实问题是我们开展研究的重要追求。选题目的在表述时,总的逻辑是:宏观-中观-微观,从理论到现实这样的逻辑来撰写选题缘由。2.研究意义什么是研究意义?所谓研究意义,即该项研究对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和现实工作带来的影响。影响大则意义就大;影响小则意义就小,没有影响也就没有意义;负影响就是反向意义。如何写好意义呢?依据预期成果谈意义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在写意义之前,先要判断你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再思考这个成果产生的影响。然后从对理论的影响和对实践的影响两个角度来阐述研究的意义。第一,理论意义所谓的理论意义,也有称为学术意义,即所形成的成果,在理论上有哪些突破与创新,对丰富相关理论有哪些作用,是验证性的,还是独创性的,要说清楚。第二,实践意义所谓的实践意义,即所形成的成果对改进自身工作有哪些帮助,对其他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哪些启示。还有的课题研究对教育政策的制定、行政决策的走向产生一些影响,这也是可以写的。可以称其为政策意义或行政决策意义。(二)文献综述文献研究是教育科研的必经之路,是不可逾越的环节。1.什么是文献综述所谓文献综述,就是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研究中,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关键词等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对其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叙述、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2.为什么要做文献课题做文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从他人研究中寻找思路。相关的研究看得多了,即使起初不会研究,也变得会研究了。二是借鉴他人成果为我所用,借鉴不是抄袭,成果发表出来的价值是什么?就是推广,就是让他人借鉴。我们借鉴过来,在自己的教育场域实践,这是应用研究,不是抄袭。如果查阅文献的目的不是应用,而是改头换面去发表,那就涉嫌抄袭了。三是在他人研究基础上再创新。由于实验场景的变化,科研成果和经验都会随之变化或调整,这就是教育科研的最大的特点。3.开题报告中的文献与申报书中的文献有区别吗两个文本中的文献没有本质区别,检索方法一样,检索内容一样。两者唯独不一样的,就是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对研究的问题可能又有了新的认识,文献资料可能更丰富了。文献综述的水平应该再上升一个台阶。如果你认为在申报时,你的文献已经很成熟了,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那就直接拿到这里来用。4.文献检索的重点和技巧在开题阶段的文献检索更要突出概念的检索,突出理论的支撑,突出相关成果的检索。文献检索是有一些小技巧的,比如“两先两后两关注”,即“先期刊后网络,先近期后远期,关注硕博论文、关注专题综述。(三)概念界定1.什么是概念概念包括两个部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或表现形式。 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市场上用于交换的汽车、房子、食品、电视......等等。2.怎么界定概念呢界定概念方式是这样的:内涵的界定是概念种差+临近属;外延的界定是列出概念外在的实际形态,如,范围、表现形式等。可以这样讲:概念是理论思维和理论表达的基本单位。一切研究都离不开概念,一切研究都始于对概念的界定,概念创新是研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3.核心概念的数量与界定事项一般情况下,核心概念来源于课题,一个课题有1~3个核心概念就可以了,核心概念不会也不应太多。如果核心概念太多,则难以区别主次,也难以理顺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界定概念的数量由课题负责人决定,核心概念原则上必须界定,一般性概念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来决定是否界定,不宜太多,3~5个即可。概念一旦定界下来了,就不要再变了。如果变来变去,就会犯严重的逻辑错误。笔者做过一个研究,关于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核心概念。关于研究性学习有两个种界定:一方面它是综合实践课程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国家必修的课程。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要在一个课题里,两个概念混用,一会儿是课程,一会儿是学习方式,就会使课题研究就陷入混乱。4.概念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核心概念在课题研究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课题研究的灵魂。核心概念可以直接切割出课题研究的边界、研究的范畴。 课题组要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一目了然。 核心概念关联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等诸多要素。所以,课题研究必须高度重视对概念的研究。5.把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放在一起写可以吗一般来讲,不建议混在一起写。课题研究中的概念,最好和文献综述并列为同级标题撰写。最终,课题组要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因为概念在课题中的地位特别重要。但是在文献综述的文段里,可以综述以往研究者提出过的概念界定,一般讨论3-5个学者的界定就可以。(四)研究假设1.什么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相关文献、实践经验,对研究问题的规律、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研究之前的预先设想的、暂时的、有待验证的结论,是研究者所希望得到的某种结果。课题研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检验研究假设的过程,研究假设贯穿课题研究的始终。2.研究假设是怎么形成的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课题研究系统思考和反复论证的结果。表述研究假设就是要把解决问题的诸多可行性举措、路径、策略、方法摆出来,依据研究者的视野对这些自变量进行评估、遴选、归类,建立起研究模型。有的教师问:答案都想出来了,还用研究吗?当然要研究,研究就是验证你提出来的诸多答案是真还是伪,是不是能够解决你工作中的问题。预设的答案从哪来?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从文献中来,二是从实践中来,三是从讨论中来,四是从专家那来,五是从同行那来。3.研究假设怎么表述一线教师特别希望给个模板,一般性的写法如下:课题组认为,如果通过……的方法(策略、途径、方式、工具等),就可以促进(解决、提高、改善等)……(五)研究目标1.什么是研究目标所谓研究目标,用比较直白的话讲,就是经过研究后,能够得出来的用以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路径、工具等具体指标。2.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的区别有时,一线教师将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搞混。其实,两者在科研领域确定存在较大差异,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为了区别,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如下:研究目的与研究目标差异比较表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是不一样的。目标是可量化、可测评的指标。而研究目的则是针对现实问题的一种回应。还有两个概念,有时也会跳出来干扰一线教师搞研究:一是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必须澄清,研究目标既不是教育目标,也不是教学目标。都不能混为一谈。3.研究目标撰写的思维逻辑有的教师问,研究目标怎么确定呢?其实还是有一些思路的,下面,给出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第二步:针对现实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路径。第三步:将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路径归纳转化,形成研究目标。4.不恰当的研究目标我们举一些例子,下面研究目标的表述是不对的。(1)促进学生发展(2)促进教师发展(3)促进学科发展(4)促进学校发展这种大一统的目标,太空泛,也没有实在意义,似乎放在哪个报告中都可以,这样的研究目标是不成的。我们如果仔细分析的话,以上不是研究目标,应该是研究效果的表述,也可以认为,是课题研究追求的目的。当然,这种过于笼统地表述研究目的也是空泛。(六)研究内容1.什么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解决研究问题,达成研究目标,所设定的具体研究事项。研究内容是实现研究目标的载体,也是研究目标的具体化。有什么样的研究目标,就应该配套写出相应的研究内容。一般情况下,研究内容的数量不能少于研究目标的数量。2.如何分解出研究内容在这里提供三个分解出研究内容的策略。(1)从核心概念出发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课题的核心概念是一个课题的关键所在,抓住了核心概念,并且分析出核心概念的外延、要素、特征等,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解出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2)从现实问题出发分解研究内容的策略一线教师做课题主要是着眼于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回到现实问题进行思考。(3)“现状+方法对策+评价”分解研究内容策略这是分解研究内容的一个模板,现状+方法对策+评价,反映了研究内容的一般逻辑,需要在具体实践中灵活运用。“现状+方法对策+评价”模板构成了研究内容的三大板块。(在这里不提供案例了,可以百度搜索“课题申报:如何撰写研究内容”。)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没有固定的模式,有时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有多种分解方法,但是分解的内容要基于解决的问题,基于理论上的逻辑。需要提示的是,在分解研究内容时,为了避免研究内容的交叉冲突,不宜同时选择多个标准分解研究内容。(七)研究方法1.主要的研究方法一线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行动研究、实验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成品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本分析法。在此不一一解释,其中的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严格讲是一种研究方式,因为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会运用到其他一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交叉使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2.开题报告中研究方法的表述在开题报告中,将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一一对应起来,就可以了。这个没有什么玄妙之处。3.科研方法使用的问题教育科研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在一线教师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中,研究方法往往会出现不少问题。有的时候是科研方法使用不对头,有的时候以工作的方式推动研究,而不是运用科研方法推进研究。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组织大量的培训活动、参观活动、学习活动、听课活动,却不见实际的研究行为。 从本质上讲,就是科研方法不会使用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给个思路,就是回归问题,弄清研究目标和内容,找到研究的逻辑起点,再重新出发,这时再探讨研究方法,就可解决无科研方法的科研活动了。可以一试。(八)技术路线笔者认为,在开题报告中,需要对技术路线进行再设计。因为技术路线图对于理清研究思路是非常重要的。1.什么是技术路线技术路线是以研究假设为核心,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有机组合起来的逻辑结构。在这个概念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一个是“以研究假设为核心”,二是“逻辑结构”。要想理念技术路线,就是需要把这两个概念搞清楚。2.技术路线的作用技术路线对于课题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技术路线能够体现出课题研究的思路。其二,技术路线能够体现出研究方法的使用问题。其三,技术路线能够把研究过程中诸多要素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3.技术路线的呈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技术路线要以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称其为技术路线图。把研究过程中的诸多要素,放在一张图中,呈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个问题用图来表示,最容易说问题。最上端是课题名称,中间四块是四项研究内容,左边是研究方法,右边是研究成果。从上到下是课题的研究顺序。这个技术路线基本体现了研究假设和各要素的逻辑结构。(九)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二是研究方法,三是成果的形成。建议不要把重点和难点写得过多,写得太多就区别不出来所谓的重难点了。这个问题无需多论。(十)研究步骤和人员分工1.研究步骤的常见问题研究步骤这一板块是处于开题报告论证的结尾部分,从教师心态考虑,马上就写完了,于是一些教师套用一些模板,如“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写上“查阅文献、组织教师培训、开展听评课活动、经验交流、梳理成果”等,把时间安排一下,就草草收兵。这样写的步骤,没有什么实质意义。2. 什么是研究步骤研究步骤是依据课题研究目标,采用恰当的科研方法,落实研究内容的工作流程及安排。研究步骤是研究思路的具体化,是验证研究假设的全过程,是研究成果形成的重要依托。3.选题报告中的研究步骤与开题中的研究步骤有什么区别课题申请报告书和开题论证报告书都要写研究步骤,两者有区别吗?在课题申报论证中,评审专家重点看选题的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等指标。研究步骤体现的是可行性问题。在开题论证报告中,专家会对研究步骤高度关注,因为课题已经立项了,马上就要开工研究了,研究步步骤是开工图纸,所以研究步骤就要写得具体明白,要将研究内容精准分解到研究步骤的各个环节,用以指导随后的研究工作。4.怎样撰写研究步骤依据课题研究目标,采用恰当的科研方法,把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落实到研究步骤中,明确时间节点,分解研究任务,责任到人。还是举一个例子:(十一)研究成果关于预期研究成果,在开题报告中是最后的部分,我们都要出哪些成果呢?这时,要回到研究目标。所有的研究目标,严格意义上讲都要跟进研究成果。可以是调研报告、可以是论文、可以是案例、可以是专著,最终要有一个研究报告。力求是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把这些成果性东西写具体。为了减轻负担,我们会把这些成果分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完成。可以安排两个阶段,一个是阶段研究成果,一个是最终研究成果。还有一些固化的、过程性的成果,做成辑录,如管理手册、教材、教案、学案、学生成绩等。这些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学术上的科研成果,而是成果的载体,也可以称其为证明课题研究成果的固化物。(十二)开题报告的附件开题报告时,为了保障开题工作的质量,提供前期准备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量表、子课题方案等。一并提交专家、同行,供大家参考讨论。以上是开题报告的撰写及相关思考。请批判。

出为无为

2018新零售专题研究分析报告

新零售的背景一、中国零售业发展进入第三次浪潮后半场1、百货商店 一统天下2、实体零售多种 业态并存3、线上线下 多种业态融合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3616元三、消费者需求升级,注重品质及时间价值四、大批新技术进入应用爆发期,提升运营效率新零售的认知一、市场对于新零售概念的认知是无人零售、智慧零售二、新零售发展的背景是行业成本降低,效益增速新零售发展孕育的背景是行业成本降低,效益增速, 其核心动力依然是经济利益,是企业对于市场利润的寻找和追逐;而新零售的实现基础,则是科技的进步三、经历了爆发式高速发展的中国网上零售进入稳健增长四、新零售产业链图谱五、新零售为代表的智能零售逐渐构建联动网状供应链结构传统零售供应链呈现线性状态,各参与方之间依次进行信息交换,效率较低。而新零售为代表的智能零售则逐渐构建联动网状供应链结构,供应链向网状结构转变,信息传达更高效 。新零售特点一、数字化、线下场景成为数据节点数字化是新零售很多方式和方法实现的基础,而数字化的基础这是技术的应用。新零售时代,线下场景成为了数据节点,各种传感器使 得企业可以收集到更多数据,帮助去管理渠道、供应链、商品以及消费者。二、全渠道、线上线下打通,无缝购物体验全渠道的核心,在于为消费者提供无缝的购物体 验,作用是实现线上线下流量的无缝转化。三、灵活供应链的融合、新零售的类别一、生鲜超市:生鲜电商进入千亿规模预计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650亿元,生鲜类零售市场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新零售的不断发展和模式创新,无论线上或线下渠道都将成为各路零售“兵家”必争之地。二、生鲜超市:聚焦新零售,线上线下融合成关键三、无人零售以商品差价为主,后期拓展广告收入、数据变现等模式1、无人零售企业收入来源以销售商品赚取差价为主,并且通过规模化提高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此外,从加盟商获取加盟 ,费用的商业模式也已经开始推行。2、无人零售发展至中后期,企业数据更为庞大,其盈利模式将随之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 以互联网思路开展营销服务、数据变现等都是比较成熟的可参考模式。四、无人零售:资本看好无人零售模式新零售的趋势一、智慧城市中的一环,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便捷度新零售带动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等基础设施技术不断发展突破,无人便利店,无人机等之间相互配合,全链条智能化空间进一步提升。这些技术的突破又将反补新零售行业的发展,人们生活便捷度进一步提升,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要素之一二、线上线下界限模糊,全渠道零售是未来发展主流三、技术驱动将会成为新零售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驱动的新零售变革,最终将会推动零售企业供应链系统、物流体系、营销体 系、运营体系发生系统化的变革四、无人零售市场整体看好,但发展仍受到一定困阻更多精彩辰商软件助力长城汽车WEY计划辰商软件助力蔚来体验店NIO House颠覆汽车销售模式五粮液与辰商软件合作探索酒类小程序新零售模式辰商软件助力喜多福搭建茶文化平台

专题研究报告:2020年1月金融数据点评及策略研究

2020年1月金融数据点评及策略研究中国1月社融数据全面超预期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2月20日,央行发布了我国2020年1月金融数据。初步统计,2020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0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883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 3.49万亿元,同比少增744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513亿元,同比多增170亿元;委托贷款减少26亿元,同比少减673亿元;信托贷款增加432亿元,同比多增87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403亿元,同比少增2384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865亿元,同比少964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7613亿元,同比多5913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609亿元,同比多320亿元。信贷方面,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34万亿元,同比多增1109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34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14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49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8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69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6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59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567亿元。2020年1月金融数据全面好于预期,社融、新增贷款同创新高。其中,中国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07万亿元,预期42863亿元,前值21030亿元;新增贷款为33400亿元,预期28211.1亿元,前值11400亿元。社融和信贷数据的大幅提升,既与季节效应有关,也再次验证了疫情爆发前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宽信用初见成效的态势。1月份作为新年和一季度的开端,商业银行往往有“早投放、早收益”的传统,各大商业银行往往对优质客户提前投放贷款,因此每年1月份往往是信贷投放的高峰月。例如,2019年1月,新增社融4.68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3.57万亿,均有大幅提升。而2019年10月以来,社融增量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均平稳增长,社融存量增速稳定在10.7%左右,信贷结构也趋于改善,企业中长期贷款明显增加,表明企业融资需求强劲,宽信用初见成效。2020年1月信贷结构也明显优化。非金融企业贷款增加2.8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69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6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596亿元;而去年1月,非金融企业贷款增加2.5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91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516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票据融资明显减少,而企业中长期贷款明显增加,表明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明显改善,融资需求明显回升。结合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和库存数据,可以认为在疫情爆发前,中国经济经历了两年的下行压力后,已经证实阶段性企稳,供需两端均有改善。图1:表外融资有所回暖图2: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社融存量增速10.7%,与上月持平初步统计,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5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55.06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 2.13万亿元,同比下降2.2%;委托贷款余额为11.45万亿元,同比下降7%;信托贷款余额为7.49万亿元,同比下降4.3%;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47万亿元,同比下降17%;企业债券余额为23.93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政府债券余额为38.49万亿元,同比增长16%;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42万亿元,同比增长5.4%。从结构看,1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0.5%,同比高0.8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8%,同比低0.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4.5%,同比低0.8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2.9%,同比低0.5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1.4%,同比低0.4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3%,同比高0.2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5%,同比高0.7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9%,同比低0.1个百分点。1月社融存量增速10.7%,与上月持平。我们认为,如果没有疫情的扰动,在央行宽信用政策的支持下,社融增速企稳的逻辑并未转变,本质在于宽松政策支持下行业出清与景气度的缓慢提升,M2与社融增速将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但此次社融拐点将是“L”型,而非“V”型反弹,对应的经济走势也将是“L”型温和复苏,不能希望社融增速大幅扩张。在稳增长与去杠杆的政策平衡中,社融增速将保持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的速度,而很难再回到此前大幅高于名义GDP增速的快速扩张时期。而一旦社融增速过低,有出现信用收缩的风险,央行将进一步强化宽信用政策,包括全面降准与定向降准,提高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增大TMLF规模,降低MLF利率等方式予以对冲。即使面对疫情的不利影响,预计社融存量增速仍将缓慢提升,无需担心信用收缩,但中期内社融增速很难有太大的回升。图3:社融存量与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M2同比增长8.4%,M1与上年同期持平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2.31万亿元,同比增长8.4%,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狭义货币(M1)余额54.55万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同比增长0%,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4.4个和0.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32万亿元,同比增长6.6%,当月净投放现金1.61万亿元。与2019年末相比,1月M2与M1增速分别回落0.3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但是,这主要与春节效应有关。春节之前,企业为发放绩效工资和福利,居民为春节消费,往往有巨大的现金需求,导致活期存款,特别是企业活期存款的大幅下。例如,2019年1月M1同比增速0.4%,增速比2018年12月回落1.1个百分点。而今年的春节发生在1月份而非往常的2月,因此M1增速大幅回落。可以预见,春节之后的2月,M1增速将回归正常。图4:信用利差走势图5:M1和M2同比增速结论与策略建议总结2020年1月金融数据,社融增量与新增人民币贷款全面超预期,社融存量增速10.7%与上月持平,信贷结构继续优化,企业中长期贷款明显增加,显示宽信用政策渐显成效。这证实了疫情爆发前,行业经济度缓慢复苏,经济走势阶段性企稳的态势。但是,1月金融数据主要反应疫情爆发前社融原有趋势,并未充分反应疫情对经济的不利影响。面对疫情爆发后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实体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社融和信贷能否在宽松政策支持下,延续已有回升态势,中小企业能否顺利度过疫情冲击,是接下来需要重点的问题。针对货币政策的走向,我们认为,面对疫情对经济的实质冲击,经济重新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而2020年又是完成决胜小康社会和实现“翻两番”政治目标的收官之年,货币政策必须妥善应对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加大对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因此,货币政策必须灵活适度、有所作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将延续乃至加大宽松力度,下调OMO和MLF利率,引导LPR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同时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但是,货币政策同时要权衡长短期,兼顾多目标,防止通胀预期扩散的同时,促进结构转型。因此,央行表示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因此,货币政策大概率随经济数据而动而非大水漫灌,宽松力度将以有节制的温和下调政策利率为主。对于国债期货的走势,我们认为,1月金融数据证实了疫情爆发前经济阶段性企稳的态势,因此数据公布后,国债期货明显回调。面对疫情的不利冲击,预计央行将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流动性有望延续宽松,这些都是利率债的实质性利好。但当前市场已经充分计入了这些利好,当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交易的价值不高。而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当前很难评估疫情对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的影响。因此,建议投资者暂时观望,等待更为确定的政策信号和经济数据。复工后的疫情发展和经济形势。来源: 西南期货

戴安娜

半导体行业专题研究报告:如何观察与前瞻研判半导体景气度?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莫文宇、杨洋、钟智铧)一、下游需求增强,全球半导体景气上行2020 年以来全球疫情肆虐,无论是全球经济的正常运行,如消费、基建、供应贸易、技 术交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一度严重干扰了半导体行业的正常运转,全球半导体 月度销售额一度下滑到 34.43 亿美元,各国半导体销售同比增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 响。随着“宅经济”加速了全球数字化转型,云服务、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游戏和健康医 疗的需求不断上升,5G、物联网、汽车、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快速发展,经济复苏带 来多种下游需求回暖,叠加行业并购事件带来行业备货需求大增驱动下,全球半导体开 始呈现快速复苏的态势。据 SIA 统计,2021 年 1 月全球半导体月度销售额持续突破前 高,达 40.01 亿美元,整体增速高达 13.05%,销售额与增速均创 2019 年以来的新高。半导体行业逐步呈现需求旺盛、库存提高、供给不畅、新增产能开出有限等多种状况并 存的形势,半导体行业开始在供不应求的拉动下呈现全面涨价的趋势,进一步加速全球 半导体行业的整体增长。相比 2017 年高位的 24.2%,全球半导体月度销售额同比增速 目前仍有加速的空间,同时达到阶段增速高峰后全球半导体市场一般仍有 12~18 个月 的稳态增长期。因此,我们认为,由 5G、新能源、AI 等新技术、新应用缔造的新一轮 成长期到来,而供给侧适应能力尚待释放,全球半导体有望维持景气昂扬的态势,带动 全球半导体企业经营情况持续好转乃至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同时,在国际经济贸易动荡、科技限制等因素下,全球半导体行业竞争格局存变数,各 企业纷纷加大囤货力度,进一步加强了半导体行业的增长趋势。据 Gartner,2020 年全球前10 大芯片买家采购芯片金额高达 1,887.29 亿美元,其中苹果、三星持续增强其领 先地位,2020 年采购金额分别达 536.2、364.2 亿美元,同比分别+24%、+20.4%,同 时线上渠道完备、持续发力智能生态的小米在芯片领域的采购金额增长亦非常迅猛,达 87.9 亿美元,同比+26.0%。据 WSTS,受益于 5G 换机潮的持续推进、“宅经济”的盛行、新能源车+自动驾驶的发 展,预计全球半导体 2021 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其中模拟电路同比增速大幅抬升,从 2020 年的 3.19%或将加速至 2021 年的 15.18%,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将达 641.05 亿元; 传感器、逻辑电路将延续 2020 年高增长,2021 年同比或将增长 16.77%(上期为10.74%)、13.05%(上期为 11.14%),而分立器件、光电子等也将改变下滑趋势,2021 年预计同比增长 10.02%(上期为-0.32%)、8.83%(上期为-2.80%)。二、我们如何观察与前瞻研判半导体景气?半导体本质上是下游硬件终端的中间品,因此当我们研究半导体行业整体景气情况和对 未来景气持续性时,可立足于需求端、供给端、技术趋势、行业库存等因素进行分析, 其中需求的变化是行业变化的核心原因之一,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半导体下游需求的部分 对近期的变化进行景气分析。智能手机的恢复与 5G 浪潮:射频器件增长爆发受全球疫情阻碍复工复产、限制线下渠道销售影响,2020 年上半年智能手机市场无论 是需求端还是供应链都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直接影响了 2020 年上半年智能手机的销售 情况。据 IDC,2020 年 Q1、Q2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2.76、2.78 亿部,同比分别大幅下滑 11.70%、16.00%。但随着我国疫情率先受控、各领域顺利复工复产,叠加下半年苹果、华为、小米等手机 品牌商积极发布 5G 新机型,我国手机销售情况快速恢复,带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快 速回升。据 IDC,2020 年 Q4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 3.86 亿台,同比增速已实现回正, 达 4.30%,增速创 2017 年 Q2 以来的新高。同时,随着 5G 进入商用期,5G 手机出货量、渗透率持续增加,新一轮的换机潮愈演 愈烈,有效带动各类半导体器件实现量价齐升。据彭博,2020 年全球手机出货量约为 12.80 亿台,其中 5G 手机约 2.55 亿台,渗透率达 19.93%;据工信部统计,我国 2020 年 5G 手机出货量达 1.63 亿台,占全球 5G 手机出货量达 63.83%,我国成为全球 5G 手机出货增加的主要来源。同时我国 5G 手机 2020 年渗透率高达 55%,远超全球水平, 这大大提振了 5G 手机相关半导体的销售情况。快速渗透的 5G 手机将成为射频等半导体器件的新增长动力。据 IDC 预计,随着 2020、 2021 年 5G 手机渗透率的提高,手机半导体市场规模同比将增加 7%、23%,并在 2021 年超过 4G 手机成为手机半导体销售的主要来源。而其中贡献较大的主要是射频和模拟 相关的芯片,这也可以在目前已发布的手机中得到验证。以配备 128GB NAND 闪存的 iPhone12 为例,据 Counterpoint 分析,其 BOM 接近 415 美元,比 4G 版本的 iPhone11 高 21%。在 iPhone12 中,与 5G 相关的组件推动了成 本的增长,例如 5G 调制解调器,收发器和 RF 前端系统等组件合计增加了 34 美元。此外,5G 换机浪潮与基站建设互为推动力,5G 手机加速渗透也会驱动 5G 基站建设扩 张,而 5G 频段的特性也促使基站建设向多频段、高密度、异用途迁移。如 2~4G 均是 低频段信号传输,宏基站几乎能覆盖所有的信号传输,但由于 5G 主要是中高频段,宏 基站能覆盖的信号范围十分有限,因此为了保障信号的覆盖程度,5G 基站的部署密度 相较于 4G 基站将会有所增加,同时还通过小基站模式增强信号覆盖能力。根据工信部 数据,截至 2020 年 10 月我国共建成 5G 基站超 70 万座,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 2022 年底我国新建 5G 基站数可能达到 110 万个,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室外的 5G 连续覆盖、 县城及乡镇重点覆盖、重点场景室内覆盖。5G基站的快速渗透将驱动射频芯片数量进一步提升。5G基站主要应用的3.5GHz/5GHz 具有高频特性、覆盖面积小等特征,带动天线数量提升;同时 MassiveMIMO 技术变化, 4G 基站天线(4T4R)向 5G AAU(64T64R)升级,单天线价值量提升。5G 换机潮的 持续演进为射频芯片带来了强大的增长动力,Yole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射频芯片规模将 达 258 亿美元,2018 年至 2025 年间复合增长率达 8.06%。其中 PA、滤波器在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 104、51 亿美元。此外,基站耗电量增加,对电源 IC 等器件需求也会 增强。疫情催生新需求:宅经济带来的新增长灵活易用、高效便携的平板电脑切中远程办公需求的痛点,同时长时间居家也催生了家 庭影音娱乐中对平板电脑的需求,无论是消费者需求还是品牌商的推广都助推了平板电 脑的全球出货量突破过去数年的低点。2020 年第三、四季度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达 0.48、 0.52 亿台,同比+24.90%、+19.50%,增长态势强劲,全年出货量也达到了 1.63 亿台, 扭转了此前下滑的颓势。三星、联想等头部厂商在本轮需求扩张浪潮中深度受益,凸显办公+娱乐用途兼备的平 板获得消费者青睐。其中拥有 Galaxy Tab A 和 Galaxy Tab S6 Lite 等成功产品的三星 第四季度出货量约 1,010 万台,以 19.4%的份额位居第二,同比增长 44.9%,2020 年 全年出货 3,130 万台,同比增长 44.4%。其后联想以 560 万台的出货量和 120.6%的同 比增长率在第四季度占据全球第三位。同时,部分需求并不是单纯因为疫情而导致的需求大增而复苏——未来平板电脑、笔记 本电脑市场还将会借助全球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生产力工具使用以及影音游戏等娱乐 需求的提升而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以 Chromebook 为例,据 Strategy Analytics2020 年 Chromebook 出货量达 3,370 万台,年成长高达 86%,然多数教育市场需求仍未被满 足,未来再加上中南美洲与亚太地区的国家也陆续引进,整体需求或将持续释放。强劲的居家办公需求,尤其视频会议的需求也促使笔记本电脑销量增加,同时在图像传 输和存储性能等方面进行升级改进。据 Strategy Analytics,2020 年全球笔记本出货量 达 2.27 亿台,同比大幅增长 32%。同时 2020 年起全球部分企业宣布实施远程办公, 而远程办公需要稳定、流畅、清晰的视频会议,同时兼顾正常办公的使用,因此为了提 升视讯会议质量,以及同时满足使用者的工作与个人娱乐需求,笔电品牌厂凭借商务笔 电的基础,着眼 AI、摄像头、音效、背景杂音、视讯画质进行改善,大大促进了笔记本 电脑市场需求的释放。居家经济的盛行也为个人 PC 的恢复注入生命力。曾经连续 6 年呈现下滑颓势的 PC 市 场,经历了 2019 年的微增后,在 2020 年没有发生此前行业预估的衰减,反而迎来逆 转。据 IDC,2020 年全年,全球 PC 市场出货量近 3 亿台,同比增长 12.37%。其中, 2020 年第四季度全球 PC 出货量同比增长 27.60%,达到 9,159 万台,而上一次 PC 市 场年增幅如此之大还是 2010 年 Q1 时创下的 24.76%的增长率。PC 正像手机一样成为 人手一台的生产力工具,预计居家办公、在线学习等新常态催生的新需求还将继续显现。总体而言,继 2020 年的繁荣之后,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 PC 行业将在未来几 年继续增长。订单积压和持续的强劲需求带来了巨大的短期机遇,不断膨胀的 PC 用户 安装数量也为未来的升级和更新提供了重要的机会。根据 Canalys 的最新预测,全球 PC 市场(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在 2021 年将增长 8.4%,2021 年的总出 货量预计将达到 4.97 亿台,各类产品的出货量都将持续增长。消费者终端的增加、云服务需求的爆发,促使服务器市场规模也快速扩张。无论是远程 办公还是居家影音娱乐,云计算的需求都在市场场景的变化下持续增长。而云计算的需 求量直接影响到服务器的采购数量。据 DIGITIMES,2020 年虽有疫情搅局,但受惠于 居家办公、云端服务需求,全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可望恢复成长力道。展望 2021 年, 疫情将持续带动在家办公、电子商务、社群影音平台使用需求,大型云端业者拉货成长 力道不坠,预期服务器出货将进一步增加 5.6%。终端与云端硬件市场的扩张,驱动了半导体市场同向变化,也为行业带来更多的新变化CPU:一方面 CPU 方面是英特尔与 AMD 的竞争加剧,AMD 多款新品迫使英特尔加快 产品开发尤其是工艺制程的迭代,同时加大委外代工的比例,而这些代工订单或抢占台 积电、三星的产能;另一方面苹果采用自研的 CPU M1 受到消费者青睐,也为 CPU 行 业带来变数。据 WSTS 统计,2020 年全球逻辑电路市场规模达 1,184.08 亿美元,同比 增速回正,达 11.14%,同时预计 2021 年整体市场规模可达 1,338.56 亿美元,增速进一步上行,达 13.05%。据 AMD 预测,未来 CPU 和 GPU 在数据中心、PC、游戏设备等应用领域的市场还有 长期增长的空间,整体规模将分别达 350、320、120 亿美元。在庞大的可触达市场需 求增长驱动下,AMD 预计 2021 年 Q1 营收规模将达 31~33 亿美元,2021 年全年将同 比增长 37%,同时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 47%。GPU:快速增长的平板、PC、笔电,和远程办公、居家经济带动的云计算、服务器等需 求也促进了 GPU 销售的增长。在所有类型的 PC 当中,游戏 PC 的出货量增长的势头 最为强劲。据 IDC,本年度游戏 PC 与显示器的出货量将同比增长 16.2%、至 4,960 万 台。到 2024 年的时候,出货量有望继续增长至 6,190 万台,复合年增长率为 5.7%,由 此可见宅家玩游戏已经成为了不少用户的新选择。同时,云游戏的快速发展也为 GPU 市场规模增长带来机遇。 据英伟达,其游戏板块营收 2020 年 Q4 达 24.95 亿美元,同比+67%,2020 全年达 77.6 亿美元,近 5 年复合增长率达 22%;数据中心板块营收 2020 年 Q4 达 19.03 亿美元, 同比+97%,2020 全年达 67 亿美元,近 5 年复合增长率达 82%。英伟达预测,未来 RTX 的市场规模将可达 90 亿美元,而数据中心板块整体将达 1,000 亿美元(HPC 100亿、区块链 AI 450 亿、企业级 AI 300亿、边缘端 AI 150 亿美元)。存储器: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各大品牌厂商新发布的产品存储配置持续升级,以电脑 为例,DRAM 16G+SSD 512G 逐步成为标配,驱动存储器产业景气期来临。据 TrendForce,2020 年第四季 DRAM 总产值达 176.5 亿美元,季增 1.1%,一方面因为 国内智能手机龙头受限,使得竞争者争相加大零部件采购力道以准备争夺份额,因而带 动 2020Q4 各家 DRAM 供应商出货表现。同时,终端设备和服务器需求的恢复也减缓 因 2020 年上半年数据中心和服务器客户订单疲软对 NAND Flash 造成的冲击。由于笔电及智能手机品牌商备货动能延续,同时由远程办公、居家经济驱动的云计算需 求带动了服务器的出货,我们认为 2021 年整体存储器需求或将保持旺盛。2019 年中至今,中国台湾地区 DRAM 上市公司营 收规模增速持续上行,并于 2019 年年底、2020 年年初整体实现同比增速回正,随后受 疫情影响增速于 2020 年 7、8 月有一定下滑,随即便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旺 盛需求下快速回正,2020 年 9 月至今台股 DRAM 营收同比增速均高于 25%,2021 年 1 月增速一度达 49.17%,显示行业整体的增长态势迅猛。从我国存储部件进出口金额、 ASP 的抬升态势看,我们同样能判断出存储器整体的景气度抬升或将维持。而历经两季库存调整,部分服务器厂商或将重启新一轮备货,加上 2020 年 12 月初美 光跳电、德州暴风雪等事件影响供应商对采购安全的担忧,预计今年第一季存储器产品 价格或将持续上涨。截至 2021 年 3 月 25 日,以 DDR3 4Gb 1600MHz 产品为例,DRAM 现货平均价报价较 2020 年 11 月的低点已增长 1.83 美元,涨幅达 123.88%;NAND Flash 价格近期也已止住下行趋势,出现了小幅回升。整体而言,由于今年第一季度消费性终端产品的需求动能未见趋缓,故原厂仍延续去年 产能规划,然而第二季度为传统服务器整机出货旺季,预期服务器用 DRAM 需求将于 第二季度逐渐走强,进而使原厂在服务器用 DRAM 的报价上更为积极,据 TrendForce 预测,今年第一季度 DRAM 平均合约价将较 2020 年第四季上扬约 8%,且预期第一季度将出现 3~4%的月均涨幅,预估第二季度合约价将从原先 8~13%的涨幅调升为 10~15%,不排除部分交易涨幅可达两成。展望未来,据 Trendforce,服务器用 DRAM 需求将会持续畅旺至第三季度,尤其伴随 着远程办公与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服务器出货动能强劲,预计 2020 年底至 2021 年 底该段期间,服务器用 DRAM 合约价今年累积涨幅可望达四成以上。同时,随着服务 器建设逐步进入旺季,预计 NAND Flash 供给充足率也将下滑,我们认为 NAND Flash 也将逐步进入价格上涨期。智能化的延伸:向末梢持续蔓延近年来,终端逐渐向人类社会生活的末梢不断延伸,智能化的触角正持续渗透我们的生 活,为效率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其中逐步进入消费领域的主 要是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疫情之下,人们对于健康和娱乐的需求激增,可穿戴设备 市场随之热销,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据 IDC 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 货量同比增长 35.1%,达到 1.25 亿台。其中,智能手表出货量为 3,290 万块,同比增 长 36.2%,腕带出货量为 2,193 万条,同比增长 9.4%。耳戴式设备出货量为 6,975 万 台,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47.7%。随着消费者依靠这些设备进行远程工作,健身活动、健康跟踪等,使得佩戴式设备和智 能手表的增长尤其强劲,特别是耳戴式设备受到青睐,目前耳戴式设备占整个市场的 55.8%。据 Gartner,2020 年耳戴式设备的支出达到 327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124%, 预计到 2021 年将达到 392 亿美元。此外,智能手表也表现强劲,今年市场规模预计达 258 亿美元,带动智能手表相关的半导体器件销售增长,如处理器、存储、蓝牙芯片、 传感器、MCU 等。 智能家居同样增长迅猛。据 IDC,尽管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但 2020 年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仍将达到 8.54 亿台,实现 4.1%的同比增长。同时,预估 2021 年智能家居设备仍然保持增长势头。从长期来看,IDC 预计 2024 年全球出货量将超过 14 亿台,2020-2024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14%。据 Strategy Analytics,2020 年全球智能 家居市场规模由 520 亿美元下降至 440 亿美元,2021 年再恢复增长,规模将达到 62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0.9%。整体来说,到 2025 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增长到 880 亿 美元(人民币 6100 亿元),以 1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无论是可穿戴设备还是智能家居,其本质上都是 AIoT 的一部分,而这其中 MCU、射 频、电源管理等大量的半导体器件将是 AIoT 生态的底层硬件支撑。我们可以想象,未 来我们的生活中将会有大量的日常用品逐步智能化,围绕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产形成 一个智能生态链,智能设备市场空间辽阔。而随着智能化的不断渗透、智能程度的持续 提升,未来相应半导体器件的技术将会不断迭代、整体用量将会不断上升,可以说,智 能生态正在打造继智能手机之后的半导体行业景气上行新势态。三、如何看待未来的半导体景气期?新终端带来的量价齐升:汽车半导体智能化、电气化趋势持续演进,下游传统汽车升级带来庞大市场需求。在全球碳中和政 策的要求下,各国政府不断推进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使得包含纯电动车(BEV)与插电混 合式电动车(PHEV)在内的新能源车在疫情导致的整体车市衰退下仍保持销售正成长。 同时,据 PwC 预计,未来欧盟/美国/中国 BEV 占轻型汽车新车销量比重将持续提升, 2025 年可达 17.1%/5.0%/19.5%,出货量达 290.7/80/546 万辆。汽车半导体的驱动维度:功率与自动驾驶在智能化、电气化趋势下,汽车电子系统价值量将持续提升。随着电气化以及智能化应 用的增多,汽车电子系统无论是安装的数量还是价值仍在不断增长之中。据罗兰贝格估 算,预计 2025 年一台纯电动车中电子系统成本约为 7,030 美元,较 2019 年的一台燃 油车的3,145美元大增3,885美元,而其中新能源驱动系统成本较燃油车增加约为 2,235 美元,是电子系统价值量增加的主要来源。而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是汽车半导体。汽车半导体是指用于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 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半导体产品。按照功能种类划分,汽车半导体大致可以分为主控 /计算类芯片、功率半导体(含模拟和混合信号 IC)、传感器、无线通信及车载接口类芯 片、车用存储器以及其他芯片(如专用 ASSP 等)几大类型。未来新能源车中电动力系 统、车联网系统、自动驾驶系统乃至相关联的充电桩、换电站、智能路灯(兼备基站、 城市安防、充电桩等功能)在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将有效拉动相应半导体市场的 增长。由于动力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在新能源车中的价值含量相对传统汽车有较大增长, 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两个系统所带来的半导体景气机遇。核心模块之一:功率器件功率器件是新能源车半导体的核心组成,是价值量提升的关键赛道。功率半导体器件也 叫电力电子器件,大多数使用状态为导通和阻断两种工作特性,主要用于电流电压的变 换与调控。近 20 年来各个领域对功率器件的电压和频率要求越来越严格,MOSFET 和 IGBT 逐渐成为主流,多个 IGBT 可以集成为 IPM 模块,用于大电流和大电压的环境, 其中新能源车对于功率器件的电压、频率、损耗、可靠性、耐高温特性要求较高。随着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功率器件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其性能要求也持续提升,新能源车 未来将成为功率半导体器件新的增长点。新能源汽车系统架构中涉及到功率半导体应用的组件包括电机驱动系统、车载充电系统 (OBC)、电源转换系统(车载 DC/DC)和非车载充电桩,每个部件都需要大量的功率 半导体对电流电压进行控制。据 Strategy Analytics,纯电动汽车中功率半导体占汽车半 导体总成本比重约为 55%,远超传统能源汽车的 21%。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市场空间巨大的新兴市场,全球范围内新能源车的普及趋势逐步清晰 化,带动功率半导体市场快速增长。根据 IHS Markit 预测,2018 年全球功率器件市场 规模约为 391 亿美元,预计至 2021 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441 亿美元,2018~2021 年 复合增速为 4.09%。目前国内功率半导体产业链正在日趋完善,技术也正在取得突破, 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消费国,2018 年市场需求规模达到 138 亿美元, 增速为 9.5%,占全球需求比例高达 35%。IHS Markit 预计未来中国功率半导体将继续 保持较高速度增长,2021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59 亿美元,2018~2021 年复合增速达 4.83%。 据英飞凌预估,48V/轻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或纯电动车功率半导体价值量 未来有望达 90 美元/台、330 美元/台,以其预计 2030 年全球约 0.27 亿台 48V/轻混合 动力汽车、0.32 亿台插电式、混合动力及纯电动车计算,车载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便达 130.17 亿美元。新能源车带动功率半导体市场需求快速扩容,SiC 功率器件或迎替代机遇。SiC 材料拥有宽禁带、高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电子迁移率以及抗辐射等特性,SiC基的SBD 以 及 MOSFET 更适合在高频、高温、高压、高功率以及强辐射的环境中工作。在功率等级 相同的条件下,采用 SiC 器件可将电驱、电控等体积缩小化,满足功率密度更高、设计 更紧凑的需求,同时也能使电动车续航里程更长。据天科合达招股说明书,美国特斯拉公司的 Model3 车型便采用了以 24 个 SiCMOSFET 为功率模块的逆变器,是第一家在 主逆变器中集成全 SiC 功率器件的汽车厂商;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20 家汽车厂商在车载 充电系统中使用 SiC 功率器件;此外,SiC 器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可以减小充 电桩体积,提高充电速度。据 Yole,2018 年全球车载 SiC 功率器件的市场空间为 4.2 亿美元,预计到 2024 年市场空间可以达到 19.3 亿美元,对应 2018-2024 年复合增速 达到 29%。未来光伏发电将会是全球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新增装机量持续提升,而逆变器是光 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光伏发电能否有效、快速渗透的关键之一。高效、高功 率密度、高可靠和低成本是光伏逆变器的未来发展趋势,据天科合达招股说明书,目前 在光伏发电应用中,基于硅基器件的传统逆变器成本约占系统 10%左右,却是系统能量 损耗的主要来源之一。使用 SiC-MOSFET 或 SiC-MOSFET 与 SiC-SBD 结合的功率模 块的光伏逆变器,转换效率可从 96%提升至 99%以上,能量损耗降低 50%以上,设备 循环寿命提升 50 倍,从而能够缩小系统体积、增加功率密度、延长器件使用寿命、降 低生产成本。SiC 功率器件,为实现光伏逆变器的“高转换效率”和“低能耗”提供了 所需的低反向恢复和快速开关特性,对提升光伏逆变器功率密度、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 至关重要。在组串式和集中式光伏逆变器中,SiC 产品预计会逐渐替代硅基器件。此外,储能、充电桩、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也将大规模应用功率器件。整体而言,随 着器件的小型化与对效率要求提升,采用化合物半导体制成的电力电子器件可覆盖大功 率、高频与全控型领域,其中 SiC 的出现符合未来能源效率提升的趋势。以 SiC 制成的 电力电子器件,工作频率、效率及耐温的提升使得功率转换(即整流或者逆变)模块中 对电容电感等被动元件以及散热片的要求大大降低,将优化整个工作模块。未来,在 PFC 电源、光伏、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不间断电源(UPS)、电机驱动器、风能发电以及 铁路运输等领域,功率半导体尤其是 SiC 功率器件的应用面会不断铺开。核心模块之二:自动驾驶系统自动驾驶快速渗透,带来海量传感器需求。据 IDC,2024 年全球 L1-L5 级自动驾驶汽 车(自动驾驶汽车按照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分为五级,分别为:L1 级部分驾驶辅助,L2 级组合驾驶辅助,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L4 级高度自动驾驶,L5 级完全自动驾驶)出 货量预计将达到约 5,425 万辆,2020 至 2024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 18.26%; L1 和 L2 级自动驾驶在 2024 年的市场份额预计分别为 64.43%和 33.98%。从设备角度 来看,随着功能组合的复杂性不断提升,汽车将需要不同类型的组件。一些细分领域的 增长速度将超过其他领域。例如,无人驾驶将产生对传感器和微控制器,以及处理传感 器数据的大量需求。半导体行业亦正在开发更加强大的微控制单元/微处理单元以处理 这些数据。例如,当汽车达到 L4/5 级别的自动化程度,系统需要能够处理所有传感器 数据,才能呈现出全面的视角,帮助汽车做出正确判断。我们认为,未来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汽车智能化、电气化的进一步发展, 汽车半导体有望迎来长期的量价齐升变化。同时,由于:1)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半导体行 业的发展,推出多项相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2)大量企业布局汽车半导体:在下游市 场强劲增长的带动下,我国汽车半导体市场也迎来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对汽车半导体的 需求,推动企业逐渐布局汽车半导体;3)疫情影响下本土厂商获得珍贵的产业验证机 会,部分厂商已崭露头角,未来,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市场趋势下,中国厂商通过收购 国外厂商,积极布局汽车半导体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国内本土品牌具有渠道优势和 较高性价比,或将逐渐打开市场。站在当前时点,我们建议关注汽车半导体长期价值提 升机遇。芯片将无处不在:AIoT 打开长期空间半导体本质上是科技创新的基础,AI 化浪潮加速将会成为未来半导体增长的重要动力。 随着 AI 算法和应用的不断完善,在业务需求的推动下,很多碎片化应用也开始被广泛 使用,并辐射到媒体娱乐、现代农业、智能家居、智慧电力等多个不同领域。以我国人 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为例,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能电信、智能制造、智能零售、智慧 教育等领域在不断发展,未来应用的成熟度也将不断提升,这将带领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芯片无处不在。而 AI 发展的过程中,半导体器件将起重要作用。无论是边缘端的数据采集、边缘运算 要用到的海量的传感器、射频器件、ASIC、嵌入式存储器,还是传输到云端所并完成大 数据运算的 CPU、GPU、存储器等,再到边缘端实际运作所需要的 MCU、电源管理器 件,半导体器件都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数据获取,到算法设计、算力的满 足,乃至单产品高度集成化的发展,AI+IoT 的高速发展将会为半导体行业带来新活力, 高要求之下是更多的器件数量、更高的技术价值、更强的技术壁垒。摩尔定律延续难度加大,芯片面积扩大或将成解决方案尽管摩尔定律还在持续,但与 AI 所需算力匹配程度持续失速。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前 文所述的种种应用,都基于算力和半导体器件的应用。以算力为例,目前 AI 算力需求 每 3~4 个月提升一倍,远超摩尔定律下厂商通过提高制程所能带来的算力提升。面对摩 尔定律的真正局限性,半导体行业正面临着持续改善性能的障碍。后摩尔定律时代,一方面是追求材料的创新,另一方面,则是需要考虑如何在制程提高 受限的情况下增强算力,而目前而言,扩大芯片面积或采用异构集成(需综合扩大面积 和异构集成带来的问题),将会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而实际上,我们也能看到,服 务器 CPU、GPU 近 15 年以来裸 Die 面积并没有随着制程提高而整体下降,反而是逐 步增大,我们认为这于提高制程带来的巨大成本考量有关。 在同制程内,提高芯片性能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扩大面积。以英伟达 7nm 制程的安培 架构系列产品为例,从低端的产品 GA108 的约 67 平方毫米,到用于 HPC 的高端产品 GA100 的约 550 平方毫米,面积扩大了超 8 倍。而芯片面积扩大,也将导致晶圆切割效率的降低,这将进一步占据晶圆的产能。未来, 随着制程提升的困难、成熟产品升级制程的低经济性,叠加新能源车和 AIoT 趋势下不 断增长的芯片用量需求,芯片行业或在技术限制和需求强劲的驱动下进入长期的供不应 求状态,促使整体行业进入继家电、个人 PC、智能手机后发展的又一黄金时代。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此其难者

专题研究报告:USDA 8月供需报告解读及操作建议

USDA8月供需报告解读及操作建议一、USDA8月大豆报告解读美国部分下调美豆播种面积、收获面积、产量、出口、期末库存预估,维持美豆单产、压榨预估,上调美豆期初库存预估,美豆新作库存消费比下滑仍处于历史第4高位,美豆部分偏多。USDA预估2019/20年度美国大豆收获面积7670万英亩(市场预估8100万英亩,上月预估8000万英亩,上一年度8920万英亩),预估美豆单产48.5蒲式耳/英亩(市场预期47.5蒲式耳/英亩,上月预估48.5蒲式耳/英亩,前一年度51.6蒲式耳/英亩);产量36.8亿蒲(市场预期37.83亿蒲,上月预估38.45亿蒲,前一年度45.44亿蒲);出口17.75亿蒲(上月预估18.75亿蒲,前一年度17亿蒲);压榨21.15亿蒲(上月预估21.15亿蒲、前一年度20.65亿蒲);期末库存7.95亿蒲(预期8.12亿蒲,上月预估10.45亿蒲,前一年度9.95亿蒲)。美豆农场平均价格预计840美分/蒲,较上月持平。美豆2019/20年度库存消费比至18.8%(上月预估19.29%,前一年度27.25%)。美豆新作库存消费比小幅下调仍旧处于历史第4高位水平,报告美豆部分偏多。新作8月将进入生长关键期,最新的优良率显示美豆优良率在54,处于历史同期第6低位。未来1个月的天气看,天气基本正常。南美部分小幅上调巴西大豆出口预期,上调阿根廷大豆期初库存,维持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预估不变,维持阿根廷大豆出口预估不变,南美大豆库存消费比小幅上调,仍处于历史中低水平。预计巴西2019/20年度产量1.23亿吨(上月预估1.23亿吨,前一年度1.17亿吨),预计巴西2019/20年度出口7600万吨(上月预估7500万吨,前一年度7725万吨)。预计阿根廷2019/20年度产量5300万吨(上月预估5300万吨,前一年度5600万吨),预计阿根廷2019/20年度出口800万吨(上月预估800万吨,前一年度775万吨)。上调阿根廷大豆期初预估100万吨。南美2019/20年度大豆库存消费比至27.63%,(上月预估27.24%,上一年度29.91%)处于历史中低水平,南美部分中性。中国部分下调中国大豆压榨、进口、期末库存预估,关注9月是否进行贸易磋商USDA下调2019/20年度中国大豆的压榨量预估至8500万吨(上月预估为8600万吨,前一年度8500万吨),下调中国大豆的国内用量预估至1.027亿吨不变(上月预估为1.037亿吨,前一年度1.021亿吨),下调中国大豆进口预估至8500万吨(上月预估为8700万吨,前一年度8300万吨)。下调中国大豆期末库存预估至1937万吨(上月预估为2137万吨,前一年度2020万吨)。关注后期中国的下游需求及中美贸易磋商的进展。6月份国内生猪及能繁母猪继续下滑至创纪录低点,但养殖利润8月份已经回升至历史最高水平,虽然养殖积极性高涨,但需关注后期生猪复养的成功率。8月份禽类养殖利润快速回升,利多禽料需求,或弥补部分猪料下滑的粕类需求。此外,关注9月份中美是否展开贸易磋商。全球部分下调全球新作大豆库存消费比预估,美豆950美分/蒲压力预计较大。预计全球2019/20大豆产量3.4183亿吨(上月预估3.4704亿吨,前一年度3.6285亿吨),期末库存1.0174亿吨,(上月预估1.0453亿吨,前一年度1.1453万吨),2019/20年度库存消费比28.92%(上月预估29.44%,前一年度32.5%),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从上月预估的历史次高水平下调至历史第6高水平,低于2016/17年度,2016/17年度美豆在900-1000美分运行。美豆11月目前在890美分附近可能存在走高空间。二、结论8月USDA报告对美豆及全球大豆新作预估偏多。美国和全球库存消费比均较上月报告下调,且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从历史次高水平回落至历史第6高水平,低于2016/17年度,2016/17年度美豆在900-1000美分运行。按照USDA的预估美豆农场平均价格在840美分/蒲,我们认为美豆11月合约840美分/蒲附近或有较强支撑。同时参照库存消费比略高于2019/20年度水平的2016/17年度美豆的价格区间来看,美豆新作价格大概率在900-1000美分/蒲区间运行,区间均值950美分/蒲。840-900美分/蒲区间美豆或存在较强支撑,950美分/蒲以上美豆上涨压力可能增加。中国方面,国内豆粕下游需求方面,禽类养殖利润走强,生猪养殖利润至历史高位,需求可能较上月好转,但生猪复养成功率有待观察。关注豆粕现货成交和饲料企业补库情况,从8月上旬豆粕现货成交和提货情况看需求仍旧一般。榨利上,目前南美豆盘面榨利已经处于中美贸易关系紧张期间的较高水平,9月中美可能进行贸易磋商的情况下,预计盘面榨利上行空间有限。策略上,我们建议豆粕等待回调做多的机会,豆粕2001合约等待回调2600-2800元/吨区间中线做多,下破2560元/吨一线止损。油脂等待盘面平水或升水进口阿根廷毛豆油和欧盟非转基因菜油后短线轻仓做空。图1:全球、美国及南美大豆库存消费比(数据来源:USDA、西南期货研究所)图2:全球主要油脂库存消费比(数据来源:USDA、西南期货研究所)来源: 西南期货

猎时者

专题研究报告:USDA 9月供需报告解读及操作建议

USDA9月供需报告解读及操作建议 USDA9月大豆报告解读美国部分维持美豆播种面积、收获面积、出口、国内压榨预估不变,下调美豆单产、产量、期初库存、期末库存预估,下调美豆单产、产量幅度不及此前市场预估但期初库存意外下调,美豆新作库存消费比下滑至历史第7高位,美豆部分偏多。USDA预估2019/20年度美国大豆收获面积7590万英亩(市场预估7590万英亩,上月预估7590万英亩,上一年度8810万英亩),预估美豆单产47.9蒲式耳/英亩(市场预期47.2蒲式耳/英亩,上月预估48.5蒲式耳/英亩,前一年度51.6蒲式耳/英亩);产量36.33亿蒲(市场预期35.96亿蒲,上月预估36.8亿蒲,前一年度45.44亿蒲);出口17.75亿蒲(上月预估17.75亿蒲,前一年度17.45亿蒲);压榨21.15亿蒲(上月预估21.15亿蒲、前一年度20.85亿蒲);期末库存6.4亿蒲(预期6.61亿蒲,上月预估7.55亿蒲,前一年度10.05亿蒲)。美豆农场平均价格预计850美分/蒲,较上月上调10美分/蒲。美豆2019/20年度库存消费比至15.94%(上月预估18.8%,前一年度25.18%)。根据此次报告预估的数据,美豆新作库存消费比下调至历史第7高位水平,报告美豆部分偏多。据USDA给出的美豆单产,我们测算出美豆种植成本约在958美分/蒲,运行区间预计在830-1010美分/蒲区间运行,均值920美分/蒲。美豆即将进入收获期,未来1-2周美豆产区气温偏高,未来3-4周美豆部分产区气温较正常水平偏低,可能面临早霜,关注未来3-4周的低温情况。南美部分小幅上调2019/20年度巴西大豆期初库存,小幅下调2019/20年度阿根廷大豆期初库存,维持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出口预估不变,南美大豆库存消费比微幅下调,仍处于历史中低水平。USDA预计巴西2019/20年度期初库存2820万吨(上月预估2715万吨),产量1.23亿吨(上月预估1.23亿吨,前一年度1.17亿吨),预计巴西2019/20年度出口7650万吨(上月预估7650万吨,前一年度7580万吨)。预计阿根廷2019/20年度期初库存2935万吨(上月预估3045万吨),产量5300万吨(上月预估5300万吨,前一年度5530万吨),预计阿根廷2019/20年度出口800万吨(上月预估800万吨,前一年度790万吨)。南美2019/20年度大豆库存消费比至27.6%,(上月预估27.63%,上一年度29.98%)处于历史中低水平,南美部分略偏多。中国部分小幅下调中国大豆期初库存,微幅上调中国大豆产量,维持压榨、进口预估不变,关注10月贸易磋商情况USDA下调2019/20年度中国大豆初库存预估至1974万吨(上月预估2020万吨),上调中国大豆产量预估至1710万吨(上月预估为1700万吨,前一年度1590万吨),维持压榨量预估至8500万吨(上月预估为8500万吨,前一年度8500万吨),维持中国大豆的国内用量预估在1.027亿吨不变(上月预估为1.027亿吨,前一年度1.021亿吨),维持中国大豆进口预估在8500万吨(上月预估为8500万吨,前一年度8300万吨)。下调中国大豆期末库存预估至1902万吨(上月预估为1937万吨,前一年度1974万吨)。建议投资者关注后期中国的下游需求及中美贸易磋商的进展。8月份国内生猪及能繁母猪加速下滑至创纪录低点,但养殖利润9月份持续飙升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关注后期生猪补栏情况。此外,中国重启采购美豆,中美双方释放谈判诚意,关注10月份中美贸易磋商进展。全球部分下调全球新作大豆库存消费比预估,美豆950美分/蒲压力预计较大。USDA预计全球2019/20大豆产量3.4139亿吨(上月预估3.4183亿吨,前一年度3.6207亿吨),期末库存9919万吨,(上月预估1.0174亿吨,前一年度1.1241万吨),2019/20年度库存消费比28.07%(上月预估28.71%,前一年度32.44%)。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仍处于历史第6高水平,低于2016/17年度,2016/17年度美豆在900-1000美分运行。美豆11月目前在900美分附近可能存在走高空间。结论美豆2019/20年度库存消费比下调至历史第7高位水平。美豆种植成本约在958美分/蒲,运行区间预计在830-1010美分/蒲区间运行,均值920美分/蒲。美豆农场平均价格预计850美分/蒲,较上月上调10美分/蒲。2019/20年度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仍处于历史第6高水平,低于2016/17年度,2016/17年度美豆在900-1000美分运行。综合来看,美豆底部区域或在830-850美分/蒲,920-960美分/蒲以上预计压力较大。关注未来3-4周是否出现霜冻天气,美豆即将进入收获期,未来1-2周美豆产区气温偏高,未来3-4周美豆部分产区气温较正常水平偏低,可能面临早霜。10月中美将进行贸易谈判,关注谈判进展。策略上,我们建议豆粕等待回调做多的机会,豆粕2001合约2800-2860区间滚动做多,2650-2800区间中线做多,下破2560一线止损。豆油在盘面平水进口阿根廷毛豆油后做空,参考区间6160-6260,上破6280一线止损。图1:全球、美国及南美大豆库存消费比(数据来源:USDA、西南期货研究所)图2:全球主要油脂库存消费比(数据来源:USDA、西南期货研究所)来源: 西南期货

冬之旅

专题研究报告:2020年06月OPEC月报要点

2020年06月OPEC月报要点原油价格变动图 1:原油价格走势数据来源:OPEC、西南期货研究所由于现货市场基本面显著地改善,现货原油价格在5月份从低价反弹。OPEC一揽子参考价格(ORB)上升了7.51美元/桶,或者环比增加42.5%,至25.71美元/桶。5月份原油期货价格也同样反弹,源于全球原油市场基本面展望变得乐观、预期原油需求将会进一步复苏和全球供应趋紧。布油上涨了5.78美元/桶,或环比增长21.7%,至均价32.41美元/桶。美油上涨了11.83美元/桶,环比增长70.8%,至28.53美元/桶。原油期货的远期升水的期现结构在三大市场显著地变平,显示出供需基本面正在逐渐地改善。对冲基金和其他资金管理者们对原油价格变得更加乐观,并继续增加他们在布伦特和西得克萨斯州合约上的期货和期权净多头寸。世界经济图 2:世界经济增长和修正,2019-2020*,%数据来源:OPEC、西南期货研究所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保持不变,同比下降3.4%,而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为2.9%。本月主要经济体的预测均保持不变,除了印度。美国预计在2020年萎缩5.2%,而2019年经济增长为2.3%。2020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下滑更大,预计为8.0%。2019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为1.2%。日本预计在2020年下滑5.1%,而2019年经济增长为0.7%。2020年中国GDP增长预期为1.3%,而2019年经济增长为6.1%。印度预计下滑0.8%,而2019年经济增长为4.9%。巴西经济在2020年预计下滑6.0%,而2019年经济增长为1.1%。俄罗斯经济预计在2020年下滑4.5%,而2019年经济增长为1.3%,不单由于新冠疫情,还源于原油价格大幅下降。世界原油需求图 3:2020年世界原油需求,mb/d 数据来源:OPEC、西南期货研究所2020年世界原油需求预计下降9.1mb/d,与上分报告保持一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全球经济活动造成负面冲击,削减了全球原油需求增长潜力并导致2020年一季度同比下滑6.4mb/d,二季度同比下降17.3mb/d。交通燃油预计在2020年处于压力之中,源于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欧洲、印度和中东采取的限制措施降低了汽油和航空燃油的需求,因为航空出行和远距离旅行预计将会显著地下滑。进一步地,制造业活动降低,将会限制工业燃油需求。与去年相比,石油化学产品原料库存预计受塑料和塑料制品终端需求放缓所驱动。考虑到未来不确定性较大,新数据和进展将在短期内导致进一步修正。2019年,世界原油需求增长保持不变,为0.83mb/d,源于OECD原油需求下降0.10mb/d,而非OECD原油需求增加了0.93mb/d。世界原油供应图 4:2020年世界原油供应,mb/d 数据来源:OPEC、西南期货研究所相比上月报告,2020年非OPEC液体燃油产量增长上修了0.3mb/d,如今预计同比下降3.2mb/d。这次修正是基于非OPEC国家4月和5月原油产量预期。减产协议中的10个非OPEC国家自愿减产获得较高的确认,导致5月份原油产量下降超过2.59mb/d,而OPEC环比削减了6.25mb/d。与此同时,减产协议之外的初步原油产量显示4月份下降了2.0mb/d,5月份进一步下降了0.8mb/d,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2020年原油供应预计只在挪威、巴西、圭亚拉和澳大利亚出现增长。2019年非OPEC液体燃油产量增长上修了0.01mb/d,源于拉丁美洲2019年四季度产量稍微上修,如今预计增长2.03mb/d至平均65.03mb/d。2019年OPEC液化天然气预计同比下滑0.08mb/d,而2020年预计下滑0.03mb/d,至平均5.23mb/d。5月份OPEC原油产量环比下降6.30tb/d至平均24.19mb/d,基于二手数据来源。供需平衡图 5:2020年原油供需平衡,mb/d 数据来源:OPEC、西南期货研究所与上一份报告相比,2019年对OPEC原油需求下修0.5mb/d,为29.4mb/d,比2018年水平低1.1mb/d。2020年对OPEC原油需求也下修0.7mb/d,为23.6mb/d,比2019年水平低5.8mb/d。来源: 西南期货

无依无靠

沪伦通专题报告:策略专题研究报告沪伦通运行机制,潜在参与标的以及对A股影响剖析

来源:格隆汇机构:国金证券基本结论沪伦通酝酿三年,2019年一季度或正式运行交易。中英双方最早在2015年提出沪伦通,经过3年的时间,从最初研究沪伦通可行性,到沪伦通业务监管规定的出台,相关工作持续稳步推进,且速度较快。目前,沪伦通交易系统的技术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做市商和跨境转换机构确定尚在进行,首批挂牌企业名单尚待公布。根据当前工作进展情况,我们预计沪伦通或将在2019年一季度正式运行交易。伦交所公司东向发行CDR条件较为严格,且无融资功能;上交所A股西向发行GDR可融资,在伦交所主板中专门设立的沪伦通板块上市和交易。沪伦两市存在诸多差异,因此无法简单复制沪深港通“投资者跨境”的业务模式。沪伦通最终采用存托凭证方式运行,实现了“产品跨境”。根据监管规定和业务规则,伦交所上市公司发行CDR采取非融资模式,以存量股票为基础发行CDR;而在西向业务中,上交所公司可以存量股为基础发行GDR,也可增发股票,即以融资形式发行GDR。沪伦通开通初期预计采用做市商制度,允许跨境转换,预计中英双方跨境转换机构均在10家左右。东向业务中,CDR采用竞价和做市混合交易制度,预计初期采用做市商制度,以保障CDR流动性。CDR和GDR均可以按规定与基础股票进行跨境转换,这有助于两个市场双向流通,避免投机炒作行为,保障沪伦通平稳运行。境内券商申请成为中国跨境转换机构需先取得做市商资格,预计初期双方将各选取10家机构作为跨境转换机构。沪伦通开通初期,国内CDR交易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个人投资者参与门槛为申请权限开通前20个交易日的日均资产在300万元及以上;预计沪伦通开通初期,其交易或相对平淡。国内机构投资者和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者可参与沪伦通CDR交易,但对于个人投资者门槛较高,申请权限开通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不低于人民币300万元(不包括该投资者通过融资融券交易融入的资金和证券),与沪深港通门槛(申请权限开通前20个交易日日均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相比大大提高。从上交所公布的2017年末数据来看,上交所个人投资者总户数为3934.31万户,其中持股市值在300万元以上的仅282.42万户,占比7.16%。预计首批挂牌沪伦通企业“中英”各在10家左右,选取挂牌企业将从两地估值差异度不大的行业中选取,如“金融、消费”类行业。通过筛选,目前符合CDR发行条件的伦交所公司约152家(名单详见图表20);由于发行CDR并无融资功能,因此公司参与的动因可能来自于对提升其在中国的影响力、拓展中国市场的诉求,特别是“金融、消费”领域的公司,偏向于富时100中涉及中国业务的公司,如“汇丰控股、联合利华、博柏利”等。根据西向发行要求,目前满足条件的共224家;其中,华泰证券明确参与沪伦通。其他潜在标的方面,我们预计主要从上证50指数成分股中选取的可能性较大。沪伦两市首批挂牌企业预计各10家左右。沪伦通长期利好资本市场,短期由于对设定的参与者门槛较高,其沪伦通业务的开通对A股资金面影响极其有限。从长期来看,沪伦通开通将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加快对外开放,丰富国内企业融资渠道和投资者投资工具,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亦将加速。短期来看,由于东向业务不具备融资功能,个人投资者参与门槛较高、参与度低,因此对A股资金面的影响极其有限。风险提示:沪伦通推进速度或力度不及预期;国内外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等。

麻雀王

吉利汽车专题研究报告:新时代,新吉利

(报告出品方/作者:浙商证券,王敬)1. 厚积薄发,吉利迈入新时代1.1. 二十余载,造自主品牌龙头深耕行业 20 年,全面自主创新。吉利汽车是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领军企业,成立于 1986 年,1997 开始进入汽车行业,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公司已实现自主创新,掌握了 汽车领域核心技术。公司旗下产品包括吉利、几何以及领克等三大品牌,产品谱系完善, 覆盖 A0 至 B 级乘用车。纵观吉利汽车发展历史,公司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技术储备、产品力均实 现质的飞跃,整体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1.0 机械时代(1998-2008 年):1997 年开始进入汽车领域,公司逐步实现自主生产的 过程,在汽车核心零部件发动机、变速器和底盘的研发和生产工艺日趋成熟,推出了美 日、豪情和优利欧等车型。此阶段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乘用车处于普及阶段, 产品供不应求,公司通过推出低价产品占领中低端市场;2.0 电子时代(2008-2014 年):乘用车行业销量保持双位数增长,社会消费升级加速, 汽车电子功能配置增加,公司摒弃低质低价策略,加大自主研发,缩小与同级合资车的 差距,推出了远景、帝豪等多款经典畅销车型;3.0 精品车时代(2014-2020 年):行业增速中枢下降至个位数,车企竞争加剧,消费 者对产品品质要求提高,吉利汽车造车理念转变为推出精品车,收购沃尔沃后,经过多 年的开发,公司在产品、供应链、工厂、制造工艺全面比肩合资品牌,发布全新品牌标 识,三大品牌回归到一个吉利,相继推出博瑞、博越和帝豪 GS 等新车型;4.0 科技吉利(2020 年起):2020 年乘用车行业进入电动智能化加速阶段,公司把握 时代趋势,发布全新 SEA 浩瀚架构,与 BMA、CMA 和 SPA 共同组成四大平台化架构, 开启全面架构造车的科技新时代。产品矩阵完善,高中低端全覆盖。吉利控股控制的主营业务涉及乘用车研发、生产 及销售的主要整车品牌包括吉利、领克、几何、沃尔沃、路特斯、极星汽车等,港股吉 利汽车下属吉利、几何和领克三大品牌,其中公司持有领克 50%股权,吉利控股和沃尔 沃分别持有领克 30%、20%股权。三大品牌定位不同,实现低端-高端,以及新能源汽车 全覆盖。吉利品牌:覆盖了 A0-B 级轿车、小型-中型 SUV,车型售价区间 4-20 万元,其中 远景、帝豪系列定位低端车型,博越、星越和星瑞为中高端车型;几何品牌:吉利旗下纯电动车品牌,目前已经推出了几何 A、几何 C 等车型,未来 有望在纯电动车平台推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车型;领克品牌:领克是吉利和沃尔沃成立的合资品牌,定位高端品牌,创立至今,相继 发布了紧凑型 SUV 领克 01、02、05,小型 SUV 领克 06,以及轿车领克 03,产 品价格 11-25 万元,2020 下半年领克全系月销量达到 2.3 万辆以上。3.0 时代销量领先,稳居自主龙头。吉利汽车 2014 年以前曾推出过金刚、熊猫和经 典帝豪等主力车型,但产品种类多、定位不够清晰,整体品牌力较弱。2014 年开启 3.0 时代,进入“精品车”阶段,发布了全新品牌标识,实行“三大品牌回归到一个吉利”的策 略。在整合旗下汽车品牌车型的基础上陆续推出帝豪系列、远景系列、博瑞和博越等新 车型,大部分车型上市成为爆款,在帝豪、博越和远景系列的提振下,2017 年公司销量 达到 124.8 万辆,成为自主品牌中销量率先突破 100 万辆的车企;2017 年公司领克品牌 首款车领克 01 上市,主打高端品牌,陆续推出多款车型,2018 年吉利和领克全系销量 超过 150 万辆,在自主品牌中遥遥领先,市占率排名由 2012 年第八名提高到 2020 年第 四名。产品进军高端,打破价格壁垒。国内自主品牌发展时间较短,在发动机和变速箱等 核心技术上,合资和外资品牌具有更强的优势,因此合资品牌一直保持较高的溢价,自 主品牌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吉利汽车 2014 年之前车型价格较低,主要产品位于 5-10 万元价格区间;随着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通过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等,公司在研发、技术、 生产和品控等方面进步明显,2014 年开始,陆续推出了新帝豪、新远景、博瑞、博越等, 随着原有车型的更新换代,以及新车上市,吉利品牌车型价格覆盖 5-15 万元;2016 年 基于沃尔沃平台,联合开发的领克品牌发布,首款领克 01 上市后,售价 15-20 万元,打 入合资车企产品价格区间,直接与合资车型竞争。1.2. 拐点已至,吉利站在新起点受行业下行影响,公司销量连续 2 年下滑。2015-2017 年购置税优惠政策期间,国内 乘用车销量销量保持正增长,其中 1.6L 排量及以下车型以自主品牌为主,因此自主品牌 销量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其市占率也自 2015 年的 41.2%提高到 2017 年的 43.9%。2018年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国内乘用车销量首次出现下滑,主要是三四五线城市需求大幅 下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购置税优惠政策期间三四五线城市需求提前释放,造成一定的透支效应;宏观经济增速下行,三四五线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虽然 2018-2019 年乘用车销量连续两年下滑,但 2019 年底行业已呈现出复苏趋势, 受疫情影响,乘用车销量拐点由 2020 年初推迟至 2020 年下半年。在此期间,由于下游 需求受到暂时的抑制,吉利汽车销量承压,2019-2020 年销量分别下滑 9.3%、3%。但公 司市占率逆势提高,由 2017 的 5%提升至 2020 年的 6.6%。多重因素叠加,业绩短期承压。2015 开始公司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营收和利润均实 现大幅增长,2014-2018 年营业收入从 218.5 亿元增长到 1068.4 亿元,CAGR 达到 48.7%, 归母净利润从 14.31 亿元提高到 125.53 亿元,CAGR 高达 72.1%。2019 年吉利销量下滑, 由于汽车行业规模效应明显,叠加市场价格战,对公司营收和盈利能力影响较大,当年 营收和扣非归母增速分别为-8.5%、-38.1%;2020 年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公司上半年的 营收 368.75 亿元,同比下滑 22.7%,归母净利润 22.97 亿元,同比下滑 42.7%。多方因素致 20H1 单车均价和盈利能力下滑。2014 年吉利实行战略转型后开启精品 车时代,单车均价连续五年攀升,从 2014 年的 5.13 万元/辆提升至 2019 年的 7.92 万元/ 辆,整体价格区间上移后,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也有所改善,2018 年同时达到高 点,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 20.2%、11.9%。2020 年受疫情影响,同时主力车型处于需 要更新换代的产品末期,公司通过提高折扣率促销,整体均价略有下滑。在行业下行以 及清库存等因素影响下,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所下滑,20H1 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17.1%、 6.3%。20H2 需求复苏,行业周期向上。2020Q1 乘用车销量大幅下滑,Q2 销量降幅逐月收 窄,7 月销量转正,Q3 维持双位数增长,由各线城市销量增速可以看出,三四五线城市 需求复苏力度优于一二线城市,同时,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增长,行业强势复苏,预计将 迎来 2 年维度的向上周期。本轮行业复苏的驱动力主要是三四五线城市购车需求的稳定增长,因此我们认为自主品牌会明显受益,而作为自主龙头的吉利汽车将有望充分享受 低线城市消费需求的释放。强产品周期来临,吉利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吉利汽车经过 2014-2018 年快速 发展后,2019-2020 年处于调整期,19 年受行业影响销量下滑,20 年下半年销量增 速并未高于行业平均,主要是由于主力车型帝豪、博越、远景等处于产品周期末期, 销量出现不同程度下滑。2020 年公司基于 CMA 平台打造的首款轿车星瑞上市后销 量快速爬坡,成为爆款车型。考虑到公司在售车型基于多种老平台开发而来,2021 年吉利汽车主力车型将基于 BMA、CMA、SPA 等平台进行换代,同时推出多款全新 车型。我们认为吉利汽车 2021-2022 年将迎来新一轮强产品周期,公司销量和业绩 将提升一个台阶,步入快速增长的阶段。2. 整合平台,全面模块化造车汽车行业经过了百年的发展,车型研发生产方式由最初的手工作坊,上个世纪二十 年代初,为了满足人们对汽车的需求,福特公司开发了汽车生产流水线,提高了生产销 量,使汽车开始走进普通人的视线。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虽然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 了市场对汽车数量的需求,但流水线生产的弊端是单一车型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汽车多样 化的诉求。因此,汽车平台应运而生了,它能通过共享发动机技术、底盘技术等核心技 术,在一个平台上生产出外形各异的车型。当汽车平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零部件的 通用率不断提高,汽车各部分总成,例如发动机总成、变速箱总成、悬架总成等能以模 块的形式自由组合,从而车企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开发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车型。模块化平台是将将汽车划分为发动机总成、变速箱总成、车身总成、悬架总成和电 子电气系统等几大分总成,通过标准化设计和生产,最终根据不同车型的定位进行改进 后即可生产。模块化平台打破了单一汽车平台的限制,可以覆盖不同级别(A0-D 级),不 同车身结构(轿车、SUV、MPV 等)。整车厂通过模块化平台进行设计和生产,可以实现 以下优势:缩短开发周期:基于模块化平台开发新车时,设计参数可以共享,只需对轴距等参数 进行修改和调整,选择不同的模块即可,大大缩短开发周期,提高新车设计和开发的 效率;减少开发费用:模块化平台可降低新车型开发费用,预计较传统平台开发费用降低 20% 以上;降低生产成本:模块化平台提高了零部件共用化率,同时生产线可柔性生产多种车 型,提高装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乘用车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需求日益提升,同时,整车厂也面临成 本控制的压力,因此,主流车企纷纷投入巨资研发模块化平台,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出新 车型参与市场竞争。吉利汽车早在 2005 年就推出 FE 汽车平台,此后相继推出了多种平 台,但相对而言通用性较差,近年来吉利汽车成功开发了模块化平台,并将现有车型逐 渐转移至新平台进行开发和生产。2.1. 过去:平台繁杂,通用性低吉利汽车最早投入使用的是 GBC 平台,覆盖了吉利 A0-A 级车,主要推出了金刚、 自由舰、远景等车型,后来在沃尔沃技术基础上,GBC 平台演化为 FE 平台,推出了帝 豪系列、远景系列等多款月销过万的爆款车型。2006 年底吉利紧凑型轿车远景上市,经过多次换代,直到 2018 年月销量仍可达到 1 万台以上;2016-2017 年公司推出了远景 SUV、远景 X1,分别定义为紧凑型 SUV 和小型 SUV,上市成为爆款车型,2019 年远景 SUV 升级为远景 X6;2017-2018 年陆续推出远景 X3 和 S1,月销量分别达到 1 万、0.6 万以上。远景系列一度占吉利销量的 30%以上,随 着产品进入末期,19-20 年销量有所下滑,占比下降至 2020 年的 15.4%。根据公司规划, 未来远景系列将逐步退出市场,被新车型替代。2009 年帝豪上市,定位 A 级轿车,性价比较高,很快成为吉利的主力车型,单一车 型销量占比接近 40%。2016 年基于同平台,吉利推出了帝豪 GL 和紧凑型 SUV 帝豪 GS, 两款车轴距较帝豪有所拉长,帝豪系列产品形成差异化布局,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帝豪系列整体定位高于远景,2016-2017 年全系销量占比达到 43%以上,此后随着其他车 型上市,销量占比逐年下滑,2020 年为 24.8%。目前帝豪系列产品已经处于更新换代的 节点,预计新款帝豪系列上市后,销量有望恢复至前期水平。除了 FE 平台外,吉利汽车陆续开发了 KC 平台,NL 平台和 CV 平台等传统汽车平 台。2013 年在上海国际车展上,基于吉利 KC 平台制造的 KC 概念车首次亮相,KC 平台 是吉利自主研发的最早的第一个 B 级车平台,2015 年 4 月 KC 平台的第一款车博瑞上市。 该平台是吉利回归一个品牌后,战略转型的第一款中型 B 级车。2016 年吉利汽车 NL 平台推出的博越上市,上市第五个月销量便突破 1 万辆,第十 个月突破 2 万辆,此后维持在 2-3 万辆/月,成为公司销量最高的单一车型,至 2020 年累 计销量达到 112 万辆。2017 年占公司销量比例 23%,18-19 年维持在 17%左右,2020 改 款,并推出博越 Pro 后,在行业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博越销量同比增长 3.7%,占比提升 至 18.2%。CV 平台是吉利汽车专门为 MPV 打造的平台,2019 年推出首款 MPV 嘉际,上市后 月销量稳定在 2000-4000 台。近年来随着中大型 SUV 推出,MPV 市场空间被挤压,细分 市场容量有限。总结:吉利汽车传统汽车平台众多,但通用性较差,单平台衍生车型较少,FE、KC、 NL、CV 等平台无法实现跨级别、跨车型的开发功能,对公司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 费用以及提高车型竞争力并无帮助,因此吉利进行模块化平台开发,将现有在售车型逐 渐转移至新平台生产。2.2. 今日:合作开发,推陈出新吉利迈入全面模块化造车时代,传统产品平台逐渐落下帷幕。在模块化架构体系成 熟之前,吉利汽车生产主要基于 FE、KC、NL、CV 等四大传统产品平台。传统产品平台 效率低下、车型分散,为实现资源共享和规模化效应,将逐渐整合融入模块化架构体系 当中,开启吉利全面模块化造车时代。四大模块化平台实现全品类覆盖,步入高效造车的科技 4.0 时代。得益于与沃尔沃技 术共享、联合开发和吉利自主研发,目前吉利已经形成了四大整车模块化平台,主要包 括包括 BMA、CMA、SPA 和 SEA 电动汽车专属架构(由 PMA 升级而来),覆盖了不同 级别和不同需求的车型。公司旗下各汽车品牌依托四大平台化架构,在基础技术研究、 基础架构开发等方面能够高效协同、充分共享,节省开发成本和时间的同时也能通过提 升零部件的通用化率来降低成本,未来公司产品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BMA 平台:定位低端的紧凑/小型车平台。考虑到产品差异化定位和成本问题,吉 利汽车针对吉利品牌低端车型和小型车开发了专属的 BMA 平台,BMA 平台的开发早在 2014 年就已启动,历经四年打造成功,始吉利自主研发的紧凑/小型车模块化架构。BMA 平台具有高度灵活的可扩展性,覆盖了 A0 至 A+级,SUV、轿车、旅行车以及 MPV 等 多种车型。扩展性:BMA 平台发动机模块位置固定不变,油门踏板至前轮中心的距离不变。 车头到前轴的距离、前轮距、后轮距、轴距都可随意调整。因此新平台轴距拓展范 围 2550mm-2700mm,轮距拓展范围 1500mm-1600mm,车长、车宽也可以根据 造型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安全性:采用高安全结构设计:70%+高强度钢比例,20%+热成型钢比例;智能化:新车还可实现 L2 级自动驾驶,未来可实现 L3 级别自动驾驶功能,搭载 HID 高度智能驾驶硬件;BMA 平台的零部件通用率高达 70%,支持柔性化生产,并实现了高度生产自动化, 大大降低了研发生产成本。BMA 平台陆续推出了 A 级轿车缤瑞、小型 SUV 缤越、ICON 等车型,缤越上市首月销量突破 1 万台,此后月销量 1-1.2 万台。CMA 平台:联合开发跨时代的中级车平台。CMA 模块架构诞生于 2016 年 10 月, 在 CEVT(中欧汽车技术中心)由沃尔沃主导、吉利与沃尔沃共同研发的首个针对中级车 的基础模块架构,能够为不同平台的车型提供共享解决方案,包含“技术、工具链、标 准、工艺流程、供应链体系等”,让车型研发能够根据品牌定位、用户定位,市场定位, 从共享解决方案清单中做选择,然后再做针对性研发。CMA 架构的诞生使得吉利进入“4.0 时代”。 CMA 平台目前已经推出了吉利、沃尔沃、领克和极星四大品牌近 20 款车型,主要 包括领克 01/02/03/05,吉利品牌星越、星瑞,沃尔沃品牌的 XC40 等。CMA 作为吉利品 牌的主力架构,我们认为吉利现有中级车将会陆续在 CMA 平台上换代,同时,有望推出 更多爆款车型。SPA 平台:沃尔沃开发的高端车平台。沃尔沃 SPA 平台早在 2011 年已经被提出,2014 年正式完成研发,是沃尔沃非常成熟的可拓展型平台。目前在售的车型系列中,S90、XC90、 S60、XC60 等车型均基于 SPA 平台生产。该平台是吉利研发模块化造车平台的雏形,SPA 平台当前主要应用于沃尔沃的主力车型,未来有望应用于领克和吉利的高端车型。SEA 架构:由 PMA 升级的电动车平台。2018 年,吉利与沃尔沃合作开发了全新 纯电动车专属的 PMA 架构, PMA 用于打造吉利和领克两大品牌旗下纯电动车型, 该架构的定位是全球化,满足于全球不同市场需求的架构平台。2020 年吉利汽车发 布了全新新能源车平台-SEA 浩瀚架构,是在 PMA 平台的基础上,保留了车辆产品本身 研发的部分,又赋予了更多软件和智能化应用层面的部分。浩瀚架构以硬件层、系统层 和生态层,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布局。它拥有全球最大带宽,实现了从 A 级车到 E 级 车的全尺寸覆盖,可以满足轿车、SUV、MPV、小型城市车、跑车、皮卡及未来出行车 辆等全部造型需求。同时,浩瀚架构是全球最高效的智能电动汽车解决方案,重新定义 软件汽车的研发周期,将软件开发的时间缩短 50%以上。未来吉利集团大部分纯电动产 品都会基于浩瀚架构进行研发,并且目前已经有超过 7 个品牌,总计超过 16 款新车型 启动研发,布局不同的细分市场。2021 年开始,多款基于浩瀚架构的新车型将陆续投放 市场。模块化平台可以缩短车型开发周期,加快公司产品迭代速度,将最新技术和前沿配 置搭载到公司新车上,整体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吉利汽车整合平台后,2021 年将基于 四大平台开启新一轮产品周期,由星瑞配置可以看出,产品动力系统、辅助驾驶等配置 达到市场领先水平,极具竞争力,预计吉利新一代性价比较高,有望成为爆款车型。3.新品周期:2021年量利齐升3.1. 重视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全球汽车工业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竞争格局,其中大众、丰 田、本田、奔驰、宝马等外资车企在品牌力、产品性能、技术储备、品控等方面积累 深厚,因此外资品牌车型品牌溢价较高、竞争力较强。国内汽车工业起步较晚,自主 品牌从模仿,到自主研发,部分自主车企逐步掌握了汽车核心技术。吉利汽车作为自 主品牌龙头企业已经具备与外资、合资品牌同台竞争的实力。与沃尔沃深化融合,实现全球化研发。2010 年吉利全资收购沃尔沃,10 年来双方从 技术研发、成本管控和品牌营销等多个方面开启了战略合作。前期吉利汽车在技术研发、 生产体系、成本控制以及销售等方面向沃尔沃学习。近年来,随着自身研发实力、技术 储备的提升,吉利利用自身优势,与沃尔沃在核心领域进行联合开发。在“本土化生产、 本土化供应链、本土化管理、本土化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战略指导下,公司在全球各地 设立了核心的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以及众多的制造工厂。公司在中国杭州和宁波、英国 考文垂、瑞典哥德堡和德国法兰克福设立了五大工程研发中心,并且在中国上海、瑞典 哥德堡、英国考文垂、西班牙巴塞罗那和美国加利福尼亚设立了五大设计造型中心,制 造工厂更是遍布全球。通过全球化战略布局,以前瞻的视角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投入占比较高。公司研发设计工程师数量超过 2 万人。近十年, 吉利累计研发投入超过 1000 亿元,吉利汽车集团及吉利科技集团已获得专利授权 17677 件。据公司公告显示,2019 年吉利汽车的研发投入为 54.51 亿,同比略有下滑,占总营 收比例为 5.58%,当年的授权专利数量为 1933 余件,其中国际专利 27 件,注册国内外商 标 1552 件,申请软件著作权 61 件。吉利汽车作为吉利控股旗下的核心企业,在研发上 受到了吉利控股的大力支持,2019 年吉利控股集团的研发投入超 200 亿元,约占销售额 的 6%。掌握动力总成核心技术,技术指标显著领先。吉利汽车在发展初期发动机主要通 过外采,在认识到发动机研发的核心地位后,公司开始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通过在 发动机研发领域的持续投入,吉利拥有了较强的动力总成研发实力,在经历 1.0 自吸 时代和 2.0 涡轮增压时代后,当前已经步入了 3.0 智擎时代。智擎新能源动力系统通 过混动技术、纯电技术、替代燃料和氢燃料电池技术四大技术路径,提供 100%自主 研发的新能源技术体系整体解决方案。吉利汽车新一代的发动机主要有1.0TD、1.5TD 和 2.0TD 三种排量的发动机,其中 1.5TD 和 2.0TD 这两款发动机是由吉利和沃尔沃 共同研发的,在多种性能上全面领先同业。吉利品牌形象、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公司的品牌力是由消费者口碑和认可度决定, 自主品牌前期产品主要针对低端市场,随着技术进步和产品力的提升,近年来一线自主均推出或者计划推出高端车型来参与中高端市场的竞争。长城汽车、上汽集团分别推出 了 WEY 品牌、智几,吉利汽车高端品牌领克于 2017 年上市,截止 2020 年共推出 5 款车 型,20H2 领克全系月均销量 2.3-2.5 万辆,在自主品牌中处于领先地位,领克品牌的热销 背后是吉利汽车品牌形象的提升,同时,吉利品牌中高端车型的价格已经打入合资品牌 价格区间。我们认为目前一线自主车企的品牌力已经不弱于二线合资,与一线合资和外 资在品牌力的差距正在缩小。公司在掌握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智能化等核心技术后, 中高端车型凭借外观设计、配置丰富、科技感强、性价比高等优势已经与合资品牌竞品 相媲美,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3.2. 爆款频出,新一轮产品周期吉利品牌首款 CMA 平台轿车星瑞有望成为爆款。吉利 2020 年进入 4.0 时代,将基 于 CMA、BMA、SPA 和 SEA 等架构整合旗下在售车型,并推出多款新车。我们认为未 来吉利品牌的主力中高档车型将在 CMA 平台上开发。首款 CMA 平台吉利品牌的轿车星 瑞于 2020 年 11 月上市,搭载 2.0T 发动机,定价 11.37-14.97 万,上市当月销量即达 7017 辆,12 月创下 1.2 万的销量,有望成为下一个爆款。动力系统方面,星瑞是唯一全系标 配 2.0TD 发动机的家轿,同款发动机也被应用在沃尔沃 S60、领克 03 等中高端车型上, 对比同级竞品功率、扭矩等参数领先。尺寸方面,一般 2800mm 的轴距是用来区分 A 级 轿车与 B 级轿车的重要参数之一,2800mm 大轴距使得星瑞具备了更大的车内空间和更 舒适的体验。自主品牌首款实现 FOTA 的燃油车。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OTA 也逐渐渗透到汽 车行业。汽车 OTA 又分为 SOTA 软件升级和 FOTA 系统固件更新,FOTA 可以实现汽车 功能和性能的改进,但其技术难度相对更高。基于 CMA 平台打造的星瑞成为了行业中首 款实现整车 OTA 升级的燃油车,可以通过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ADAS 域、车联网 域和信息娱乐域六大板块对整车进行 OTA 升级。未来车企通过预装硬件,不断通过 OTA 升级来提升整车性能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星瑞较同级别合资品牌竞品性价比更高。星瑞搭载 2.0T 发动机,定价 11.37-14.97 万 元,与合资品牌中的朗逸、轩逸、思域、卡罗拉价位相当,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星瑞在 产品尺寸、发动机性能等硬件方面领先于上述竞品;同时,在影响消费者驾驶体验的功 能配置上,如驾驶辅助功能、自动泊车、自适应远近光灯、抬头显示以及 OTA 升级等方 面也较竞品丰富,综合评价星瑞较同级别合资竞品来说更具性价比。21 年 1 月,上市仅 三个月的星瑞销量达到 1.4 万辆,我们认为星瑞未来销量有望达到 2 万辆/月以上。基于 CMA 平台打造的星瑞开启了吉利汽车新一轮强产品周期,吉利汽车正式迈入 4.0 时代,2021-2022 年吉利汽车的新产品周期将从两个维度发力。在售主力车型基于新平台进行换代。传统车型生命周期为 5-7 年,一般三年小改,五 年换代,2021 年吉利汽车主力畅销车型帝豪系列、博越等均已到了换代的时点。2020 年 下半年销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帝豪系列为紧凑/小型车,定位低端市场,预计 2021 年将在 BMA 平台进行换代。博越为吉利汽车基于 NL 平台的中档车,月均销量 2-3 万辆, 2021 年将基于 CMA 架构换代。我们认为公司主力车型在 BMA、CMA 平台换代后,动 力总成升级、配置更加丰富、可实现 OTA 功能,在竞品中竞争力更强,预计销量将有所 提高。多款全新车型陆续上市。随着吉利汽车四大模块化平台完善,新车开发效率提高, 公司未来新车上市速度将加快,2020 年上市车型包括豪越、星瑞,2021 年上市新车主要 有领克 07、吉利品牌中型 SUV、电动车 Zero 等。包括 20 年底的星瑞在内,4-5 款新车 既覆盖了轿车和 SUV 领域,也兼顾了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客户的需求,性价比和创新兼 具,有成为爆款的潜质。新一轮产品周期销量和盈利能力有望大幅增长。从星瑞等新一代产品可以看出,吉 利 4.0 时代的车型在精品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配置、性价比和科技智能化,产品性价比和 竞争力大大提高,预计 2021-2022 年吉利汽车销量将分别达到 165 万辆、190 万辆。公司 本轮新品周期是基于模块化平台的新品周期,以 MQB 平台为例,可以看出大众在采用 MQB 平台后,毛利率有所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基于模块化平台开发新车型的研发、生 产、采购成本降低,吉利汽车盈利能力有望提升。4. 全新架构:拥抱电动新时代4.1. 电动智能,自主品牌新机遇新能源步入爆发期,预计未来 5 年增速超过 30%。202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 5.4%,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 2025 年可达到 20%。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预计 2030 年我国新能源和电气化车型占比将达到 90%,其中 48V、HEV、PHEV 及纯电动比重分别达 57.4%、7.7%、2.1%和 21.8%。2020 年供给驱动,电动车需求释放。2019-2020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 V 型反转, 此前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主要依靠政策催化,to B 端销量占比较高,因此 2019 年 7 月 补贴退坡后,19H2 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下滑幅度超过 50%。2020 年供给端改善,特斯拉、 自主品牌等高性价比车型上市使得需求大幅增长,9-12 月 BEV+PHEV 销量增速分别为 126%、160%、188%、169%,其中 BEV 销量增速分别为 153.7%、187.7%、204.7%、176.5%,PHEV 增速分别为 64.93%、79.11%、131.17%、142.46%,可以看出纯电动增速高于插电 混动,消费者对电动车需求增加。市场化竞争时代来临,自主品牌有望脱颖而出。随着补贴退坡,特斯拉国产后价格 不断下调,国内电动车市场进入市场化竞争的阶段。自主品牌电动车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价格区间主要在 10-30 万元,主要是由于自主品牌成本控制能力相对较强,在市场化的竞 争中更具优势。在燃油车时代,外资和合资企业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方面技术领先,产 品性能优于国内自主品牌,享受较高的溢价。进入电动车时代,合资和自主车企在动力 电池、电机等技术上处于同一水平。电动车的竞争力体现在车辆续航、辅助/智能驾驶、 人机交互等驾驶体验上,车辆更新迭代速度、产品 OTA 升级、智能驾驶算法成熟度和硬 件预装显得更为重要。目前美系上汽通用、长安福特,韩系北京现代、起亚,法系等二 线合资在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已经全面落后;日系主要以混动为主;仅有德系大众推出 MEB 平台电动车,合资企业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布局已经落后于自主品牌。同时,自主品牌 企业在响应速度、消费者喜好的把握、车型开发周期等方面优于合资车企,我们认为头 部自主或造车新势力在电动车时代竞争中有望胜出。4.2. 纯电平台,升级新浩瀚架构2019 年吉利汽车电动车品牌“几何”发布,几何品牌是与吉利、领克并列的吉利集 团的第三大品牌,定位于高端纯电动车,采用专属的纯电动平台-GE 平台,规划未来每 年将推出一至两款全新产品,产品线将涵盖轿车、SUV、MPV 等车型。截止 2020 年, 吉利汽车几何品牌推出了 2 款电动车,A 级轿车几何 A 和紧凑型 SUV 几何 C。几何 A 售 价 15-19 万元(补贴后),续航 410-500km;几何 C 售价 12.98-18.28 万元(补贴后),续航 400-550km,两款车均采用三元锂电池。由于几何 A 和几何 C 是吉利早期规划开发的产 品,续航等参数没有明显优势,月均销量 1000-1500 台左右。SEA 浩瀚架构打造智能电动车。随着特斯拉等电动车企业的入场,电动车已经不再 是仅靠纯电驱动的新能源车,更多的是智能化的电动车。吉利汽车前瞻性的在 PMA 平台 基础上,保留了车辆产品本身研发的部分,又赋予了更多软件和智能化应用层面的部分, 开发出了全新智能纯电架构平台-SEA 架构,SEA 架构历时 4 年、投资超过 180 亿元,可 以实现全尺寸、多形态产品覆盖。SEA 架构基于用户需求出发,突破传统造车局限,通 过“硬件层 系统层 生态层”的整合,依靠“硬件能力 系统算力 生态合力”,致力于构建无 限互动延展的未来出行服务体系。三位一体分层架构配合两大核心能力,共筑 SEA 架构的六大领先优势。SEA 浩瀚架 构以硬件层的全域兼容、系统层的全域迭代和生态层的全域共创构成三位一体的立体化 布局,具备高宽带和高效率这两大核心能力,拥有如下六大技术亮点:兼容性好:拥有全球最大的宽带, 1800-3300mm 的轴距范围,A 级车到 E 级车全尺 寸覆盖,满足轿车、SUV、MPV、小型城市车、跑车和皮卡等全部车身造型需求;软件定义:最高效的智能电动车解决方案,软件开发周期缩短 50%,可实现深度、 及时的 OTA 升级,让车辆的功能配置和软件系统始终保持最新的状态,全场景、全生命 周期的 FOTA,让汽车一直处于进化的状态;动力性能:提供高性能电动四驱系统,目前基于 SEA 浩瀚架构打造的领克概念车型 百公里加速时间小于 4 秒,麋鹿测试成绩大于 80KM/h,拥有超跑级的动力体验;全新三电:采用了电驱动、电管理、电生态的新三电理念,NEDC 工况下 20 万公里 无衰减,长达 200 万公里长寿命动力电池;110kWh 无模组 CTP 电池包 NEDC 续航里程 超过 700 公里。单电机实现最高 475kW 功率输出,搭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两档电驱动变 速器,最大轮端载扭矩可达 8000Nm;安全性能:全域安全理念,守护生命域、健康域、财产域、隐私域四大域共计 9 大 系统。电池的安全测试达 202 项,其中针对电池保护至关重要的整体侧柱碰撞测试,超 过国际标准的严苛要求确保结构的安全性能。在 5G Tbox 上率先部署国密芯片,以保障 车辆使用者的信息安全;智能驾驶:采用高级辅助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已经具 备满足完全自动驾驶的能力。以双冗余标准打造的全场景、全过程功能模块,可实现脱 手、脱眼、自主泊车、自动变道、自动导航的自动驾驶功能,将于 2021 年在结构道路实 现高度自动驾驶,2023 年之前在开放道路实现高度自动驾驶,在 2025 年之前可在开放 道路实现完全自动驾驶。4.3. 领克 Zero,引领吉利电动化SEA 架构首款电动车领克 Zero 有望成为爆款。吉利汽车将在 2021 年推出首款 SEA 架构的电动车-领克 Zero concept,定位于中大型车,预计于 2021 年下半年量产。新车 4950mm 的车身长度,2999mm 的超长轴距,续航里程 NEDC 预计超过 700km,采用高 性能双电机,0-100km 加速不到 4 秒;外观采用溜背设计,造型时尚;在全新“光电映射 美学”设计基础上加入全新理念,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运动光能座舱”,增强车内空间立体 感和科技感。具体来看,该车采用了三辐式多功能方向盘、8.8 英寸全液晶仪表以及 15.4 英寸中控屏,搭配全新造型的挡把,激光氛围灯,进一步提升整体质感。同时,新车将 配备感应式无框车门,并提供全自动空气悬架装置(150-220mm)等。智能驾驶功能方 面,配置 W-HUD 超宽全色抬头显示系统,全新 L2+级自动驾驶系统 CoPilot,由芯片巨 头 Mobileye 研发的环绕式视觉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SuperVision 提供技术驱动,搭载 Mobileye Eye Q5 芯片,新车并将完全具备自动驾驶能力。我们认为领克 Zero concept 可以与畅销的竞品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 汉、小鹏 P7 相抗衡,有望成为爆款电动车。我们认为吉利 2021 年将开启电动车新时代,而领克 Zero concept 将是吉利电动车历 史上跨时代的产品,未来基于 SEA 架构,吉利品牌、领克、沃尔沃等均将推出重磅车型, 将在电动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