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科大33名同学获第38届郭沫若奖学金天倪

中国科大33名同学获第38届郭沫若奖学金

包信和校长与参加典礼的郭沫若奖学金获奖学生合影留念。(中国科大供图)中新网合肥3月30日电(记者 吴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38届郭沫若奖学金暨2018年度国家奖学金颁奖典礼30日在该校举行,33名同学获得第38届郭沫若奖学金,101名本科生获得2018年度国家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的最高荣誉奖学金。198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该校首任校长郭沫若生前交托中国科学院党组的稿费被用于设立“郭沫若奖学金”,用以激励莘莘学子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颁奖典礼上,获奖学生与校长家人合影留念。( 中国科大供图)郭沫若奖学金是新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奖学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百年来,一代代青年人为民族复兴的梦想接续奋斗,中华民族才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如今,时代已经搭建好人生舞台,希望大家传承“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弘扬“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激扬青春、追逐梦想、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获奖学生与中学老师家人等合影留念。(吴兰/摄)据悉,本年度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的33名本科生将全部到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研究机构深造,其中30名同学将赴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在内的国外一流大学深造,占今年获奖总人数的91%。38年来,该校共有850名本科生和95名研究生获此殊荣。国家奖学金是2002年设立的级别最高的奖学金,奖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安乐乡

11年了,中科大毕业后,获得哈佛全额奖学金的湖南男孩,如今怎样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是要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断地挑战自己,才能最终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11年前,有这样一位来自农村的贫困男孩,就是一个不断地挑战自己的人,他克服困难,从农村考上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获得了哈佛的全额奖学金,成为哈佛的一名博士生。2016年5月26日,他站在哈佛博士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作为哈佛优秀毕业生代表,做了《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主题发言,引来无数的赞美声,成为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大陆第一人。他就是何江,来自湖南长沙宁乡县的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故事发生在多年之前,但是现在依然感动着很多人。何江是如何从农村孩子,成为哈佛博士生?他如今又怎样了?一、贫寒弟子,志存高远1988年,何江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父母靠种稻和养猪维持全家生计,经济上比较困窘。他记得最清楚的是刚上大一时,学校安排了C++编程的必修课,每次都会用到电脑,但在那之前他连电脑都没摸过。在上高中前,何江从未见过汽车、楼房,以及大桥。原以为世界就是自己眼中这个样子,原来是他从未走出乡村过。尽管父母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父母充满了远见卓识,始终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在何江的印象里,无论白天干活干得多累、多苦,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他和弟弟讲故事;母亲更是喜欢陪着他们一起学习。因为不识字,母亲总是要求他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在父母的教育下,何江慢慢地喜欢上了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中考时,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位于县城的宁乡一中,终于看到了外面绚丽多彩的世界。但是,真正对他未来有影响的是他小时候被蜘蛛咬了右手的一段经历。那时,他疼痛难忍,却还被父母采用了当地人习惯的“火疗”给他治病,那种灼烧的痛苦让他至今难忘。他常常在想,当时父母应该送自己去医院,为什么不去医院反而用火烤?之后,他才明白是贫穷使得科技知识分布不均,使得父母对医疗卫生没有一点儿基础常识。这件事过后,他笃定将研究生物医学作为了自己此生的探索方向。二、坚定方向,克服困难一个人一旦有了奋斗方向,就会努力去达成。何江就是这样子,他更加努力学习,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在大学里,由于他表现突出,还荣获了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随后毕业时,他以全额奖学金获得了哈佛大学硕博连读的资格,并于2016年博士毕业。曾有记者采访时问:何江是如何从农村孩子,成为哈佛博士生?何江告诉记者,他是在2009年从中科大毕业,因为平时成绩基本每年都是全院第一,得到了学校导师和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的赏识和推荐信,最后申请到了哈佛生物系的硕博连读,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何江看似毫不费力就获得了成功,其实他背后付出了很多努力!留学必须突破语言关,可他的英语水平很普通,口语也不标准,想要留学成功,就必须克服英语这一关。为了学好英语,当时他跟着英语磁带一句一句地大声念,从早到晚大声地读。因为专心,他仅用9天时间就背了9000个单词。后来,他又通过看原声电影来锻炼自己的口语,一遍又一遍,直到能够流利地进行对话。克服了语言大关,但是初到哈佛,何江还是感受到重重困难,区域文化不同,牛人太多导致学习压力太大,所以在哈佛第一年成绩不太理想。后来,他通过努力学习,多参加校内社团,积极与同学们交流,才慢慢地适应哈佛的生活,成绩也有所提高。第二年,他便当上了哈佛本科生辅导员。读博时,何江师从之前从中科大毕业的庄小威老师,在她的实验室里不厌其烦地做了5年的博士研究,主要研究流感入侵人体过程及大脑神经元细微结构。在一次次与困难搏斗的过程中,他变得越来越强大了。2016年5月26日,何江站在哈佛博士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作为哈佛优秀毕业生代表,做了《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主题发言。在讲台上,他毫无避讳地说起自己小时候被蜘蛛咬过的经历,告诉大家自己为何会走上一条科学探索之路,因为他要尽全力改变“科技分布不公平”的现状,让落后地区的人们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进步。因为主题新颖,演讲真诚,他引来无数的赞美声。三、如今怎样?2016年博士毕业后,何江来到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17年1月,他入选了《福布斯》杂志医疗健康领域30位30岁以下青年俊杰。2017年6月23日,他又入选世界顶级智库阿斯彭研究院(Aspen Institute)阿斯彭思想界聚焦健康学者。2017年8月,何江的新书《走出自己的天空》出版。喜欢他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链接购买:在书中,讲述的是出生贫困农村家庭的80后的逆袭之旅。他第一次告诉人们,自己是如何能够从农村一步步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坚定方向,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断地挑战自己,一路从资源不那么丰富的地方走到资源越来越丰富的地方。教育家朱永新说:“《走出自己的天空》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一个家族的成长史,一个乡村的变迁史。”“何江的生涯,白描下来,已然充满了悬念和反差。乡下织渔网工,捕蛇者的家庭,如何养育出一位哈佛优秀毕业生?”果壳网CEO姬十三说。如今,何江在麻省理工就职博士后的四年时间里,他的工作更加偏向实际应用。比如用组织工程的方法体外培养肝脏,然后用它模拟疾病,做一些癌症的早期检测,何江希望能更多地造福人类。谈及未来的打算,何江表示会学成回国效力家乡,他想在科研行业继续做下去,回国后打算申请大学教职,并计划在宁乡县老家开公司,将这些科技传播到偏远贫穷的地区,让他们也可以享受到这些先进的科技。对于何江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亲爱的

合肥一中22位毕业生获得中科大郭沫若奖学金 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

红专并进一甲子,科教报国六十年。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六十年校庆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科大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议于2018年9月20日14:30在 中科大东校区理化大楼一楼科技展厅隆重举行。本次大会规格颇高,受邀的均为全国百所知名中学领导,中科大校长包信和更是亲临会场并发表讲话。合肥一中党委书记、校长封安保受邀参会。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杨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韦巍巍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院长陈旸分别向与会中学领导介绍了中国科大的历史与特色、人才培养与招生以及科大少年班英才的培养。通过介绍,我们对中科大这所“家门口”的一流高校有了更深的了解,虽无长篇大论,但中科大创办过程、报国热情、办学成果、办学特色和办学精神都无不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对中科大的大学气质、育人精神和家国情怀肃然起敬。办学六十载,中科大的每一次进步都和祖国的飞跃紧密相连,中科大的科学大师更是灿如繁星,他们正用科学之光照亮着我们这个东方古国阔步前行……中科大六十年校庆,作为“舵手”,包信和校长的忙碌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他还是亲临会场,并作了《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率先将中国科大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专题报告。包信和校长从中科大的历史沿革说起,与大家一起回顾了中科大从创立到辉煌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在包信和校长看来,坚守与创新永远是中科大的双核与两翼,而“中国特色、科大风格、世界一流”则是中科大不变的愿景。会上,合肥一中党委书记、校长封安保作为唯一中学代表上台致辞,这足见合肥一中在中科大心中的分量。值此中科大六十华诞,封安保校长首先向科大师生及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封校长的致辞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中科大境界与气度的认同。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科大既不盲从时尚,也不故步自封,更不随波逐流,能够始终坚持自我,保持冷峻庄严的风骨。这正是科大的高贵,高贵到可以看见大学精神的底色,可以汇聚青春梦想的光芒,可以擎起时代前行的旗帜;二是对中科大学风与文化的推崇。在封校长看来,中科大是个可以静下心来读书、沉下心去研究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大的教育是一种“空气教育”,也就是通过优良学风的培育,来熏染、引导学生激发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构起强大的学习人格,并由此形成了环境教育优势叠加的良好态势;三是对中科大变革与引领的倚重。科大是基础教育的资源库,也是教育变革的先行者。从课程建设、信息化建设,到特长生培养等方面,科大一直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推进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科大抓住关键因素,抓住有利时机,大手笔、大气魄推动基础教育阔步走向现代化。合肥一中和中科大虽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但却拥有一样的教育信仰,那便是对教育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多年来,合肥一中为中科大输送了无数优秀学子,不论是数量和质量在全国中学中都名列前茅。时任中科大教务处处长蒋一教授曾对合肥一中学生有过这样的评价:在中科大就读的合肥一中学子是我见过的最有潜力和气质的学生。合肥一中学子能获得国内知名学府教授如此高的评价,其背后辉映的则正是合肥一中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情怀。是的,优秀已成为合一学子的一种习惯,被誉为“中国第一奖学金”的“郭沫若奖学金”,合肥一中学子更是常客。近些年,从赵晨(2008届)、时中( 2009届)到葛健、王思伟、王瞳( 2010届)再到张文、邵辰( 2011届)和张露( 2013届),截止目前,合肥一中已有 22 位毕业生获此殊荣,是全国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学金”高中毕业生最多的中学,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学校。一座城,两校情,合肥一中与中科大共聚庐州,守望兰蕙。一个是基础教育的翘楚,一个是高等教育的巨擘,均在教育园地里成就精彩,又于接力前行中深情牵手。合肥一中与中科大共拥一城乃教育之幸、合肥之福;未来,两校必继续携手,为合肥这座科教之城书写出各自的华章……

奢曰

省镇中校长老师受邀参加中科大最高荣誉奖学金颁奖典礼

3月30日下午,一年一度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高荣誉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颁奖典礼在中科大报告厅举行。省镇中2015届杰出校友席大为荣获“郭奖”, 校党委书记、校长冯章葆和席大为的高中班主任何丽君老师作为中科大优质生源基地校和席大为母校代表受邀出席颁奖仪式,与其亲友一同见证席大为的受奖过程。“郭沫若奖学金”是中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先生用自己稿费设立的专项奖学金,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以个人名义设立的奖学金。自1981年第一届郭沫若奖学金颁发以来,至今已延续38届,共有850名本科生获此殊荣。本年度共有包括席大为在内的33名同学获奖。席大为2012年至2015年在省镇中就读期间,连续获得三好学生、学有特长奖等多项表彰,一直专注于化学实验和理论研究,曾获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目前就读于中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系。大学期间,曾两次获得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银牌,4次获得嘉熙路精英奖学金,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并入选国家奖学金名录,目前已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将于今年8月赴美继续攻读材料科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席大为是省镇中的骄傲,他取得的成绩,也必将激励更多的省镇中学子。”冯章葆表示。(张岚 古瑾)

地狱火

成功保研中科大,连续三年专业第一、三次国奖,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连续三年综测第一连续三年国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辽宁省2019年华育大学生年度人物2019年沈阳市市长奖学金东北大学十佳本科生…携志向与热爱的双翼启航他是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白羽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1702班班长,中共预备党员,连续三年综合排名专业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3次、2019年沈阳市市长奖学金(全校仅6位获奖者)、东北大学一等奖学金3次、辽宁省2019年华育大学生年度人物(全省仅10位获奖者)、2019年沈阳市优秀大学生、东北大学十佳本科生、东北大学优秀学生标兵2次、东北大学自强之星提名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辽宁省一等奖等;已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大二下学期的暑假,正在做电子设计大赛省赛的白羽思虑再三,还是主动跟其他团队的同学沟通了一下,问到结果后,他微笑着回来接着调试手头的硬件:果不其然,自己团队的进度还是最慢的。白羽本以为会草草收尾以失败告终的竞赛,却没想到在最后一步竟然出现了转机:最后输入耦合电容的翻倍检测中,同实验室三个团队的实验均逐渐陷入僵局,而白羽的团队通过细致地查表、检测,敏锐地发现了低频段的异常情况,进而成功完成了实验,设计出“简易电路特性测试仪”,解决了众多同样获得国家一等奖的队伍均未能解决的基极电容翻倍检测问题。“我们赛前就进行了时间规划,原本按计划四天刚好做完。虽然我们的进度最慢,但封箱那天,我们比规定早了两个小时,比实验室的另外两个队伍都要早,实现了一次绝地赶超。”最终,他们的作品以辽宁赛区第二名的成绩推荐国赛,并最终斩获了国家一等奖。看到大赛结果的白羽惊呆了:“在我的预期里,能拿省二或省三就不错了,真没想到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其他队伍都没能解决的电路问题,现在想来幸亏当时我们的查表和检测做得细致,才能发现异常所在。”当拿到沉甸甸的奖状时,白羽与队友彻夜查阅文献讨论实验方法,通宵赶实验进度,在实验室里和衣而眠的日子,仿佛都烟消云散。在向科研的山峰攀登之时,白羽收获了无数美丽的风景,同时发挥自己的力量影响了很多人。大二专业分流后,白羽主动承担起班长的职务。在任职期间,他致力于让所有人都同发展、共进步:每学年临近期末考试的一个月里,白羽便会担任起班级内“学习督工”的角色,每晚逐一敲遍宿舍的门,督促班级同学期末加紧复习;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建立学习小组……在他的带领下,测控1702班不仅被评为校级先进班集体,测控专业所有一等奖学金的获得者均在这个班级,年度奖学金金额累计达5万余万元。白羽称自己就是个“平平无奇的小班长”,完全够不上“奉献”这类宏伟的词。“班长需要先明白自己的职责,才能与其他班委配合好,发挥班委的力量。”白羽说。大一的寒假,白羽偶然间看到了“青丝行动”的宣传:这是一个由大学生发起的,致力于帮助癌症患者的公益组织,他们向社会募集发束,交给专业制发商做成假发,最后捐赠给因癌症等重症化疗而脱发的患者。当白羽关注了“青丝行动”,看到这个组织的成长历程、捐发活动回顾的推送、温暖人心的照片、“青丝志”的记录,便决心加入,成为捐发的志愿者之一。直至现在,白羽已经蓄了两年半的头发,长发偶尔会给他带来困扰:“总有不相熟的人来问我为何留长发。”在白羽看来,帮助别人就是最大的快乐。现在及腰的长发已经达到了捐赠资格,白羽要在毕业前将头发捐赠出去。“等有空我就去剪掉它,刚好剪到能扎起来的长度,我还想再留一次。”白羽如今对未来道路有了明确的规划。因为本科阶段做的是医学上的可穿戴设备项目心电图仪,并已发表两篇SCI论文,如果他选择进入工业界,可能发展前景很大。但是,白羽决心以后继续留在高校进行科研工作。白羽认为,科研工作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顶天,一个是立地。顶天是指在尖端理论领域不断突破;立的是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自认为不是顶天的那一小部分天才,但如果我所研发的产品可以投入生产,实实在在地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我就很开心!我希望我可以将普通的工程路线走到极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落地产品的难点在于市场需求分析。经导师的悉心教导,白羽逐渐认识到需求分析思维的重要性。对所研究项目进行详细分析和了解,弄清可运用领域的范围、受众面积和需求程度,这一过程就是需求分析。在日常实验和竞赛挑战中,这样的过程白羽经历了无数遍。在复盘自己的大学生活时,他认为这种思维是测控专业学习的特点和优势,也是其他专业无法给予的收获。白羽将需求分析思维运用在了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举一反三。比如,保研找导师的过程就是将自己作为产品推销,了解自身优势和导师需求的前提下做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如今,白羽已成功保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白羽,一个全面发展、勇于担当的东大学子用汗水和拼搏奋力追逐梦想,尽其所能发光发热。因为在他心中,永存着那份属于他的诗和远方。来源:东北大学

使者致币

他来自中科大英才班,获各种奖学金,考研到清华!回忆4年本科时光

简介董世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级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本科生,在校期间曾荣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毕业后将前往清华大学读博。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毕业的季节,回忆起在科大的四年时光,往事历历在目。刚进入科大时我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对自己不够自信,感觉英才班离自己挺遥远的。随着不断的学习,我对大学中数理类的课程的兴趣逐渐浓厚,成绩也稳步提高。在大二下学期,我从安全科学与工程系转到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并有幸进入了吴仲华英才班,在过去的几年里,英才班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让我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课程方面科大向来以注重基础闻名,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二上学期,满满当当的课表。当时我以高三的作息时间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科学之美,获得快乐。现在回想起来,这真是一段难忘又珍贵的回忆。科大的培养计划中往往大一大二的课程更多。我认为这样做是有好处的,首先在课程较多、学习任务重的学期我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可以锻炼我们快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我们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更多的知识,对于我们日后的学习和科研大有裨益;而在大三大四阶段课程减少,学习任务减轻,使我们能够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加入实验室提前接触和参与科研,或者想要出国的同学可以准备英语等。总的来说,这种培养计划可以使我们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英才班的课程充分体现了科大重视数理基础的特点。从刚进入大学时对自己数学的不自信,到后来全部数理课程成绩均在90分以上,我觉得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如何在这些课程中取得更好地成绩?我认为首先要自信,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些课程十分深奥难懂就知难而退,而是要相信自己学习的能力;其次要先将基本的概念定理弄清楚透彻,老师讲完课后先把书上的讲的知识过一遍,而不是一上来就做题;第三在做题时要尽量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不要边与他人讨论边做题,或者自己还没有深入思考就向他人请教;最后要经常总结和反思,总结定理或推论等的常见用法和类型题目的做题方法,反思存在问题和不足。交流学习方面除了课程方面,英才班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大二暑假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英才班的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实习活动,为期三个星期的实习让我收获良多,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室,并进行简单的科研尝试,这样的过程让我对能动方面的专业方向有了更好的了解,对以后的专业方向选择帮助很大。除此之外,英才班还为我们提供很多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比如2018年我们前往青海德令哈光热与光伏太阳能示范电站参观实习,通过实地考察大型太阳能发电装置,使我直观的认识到了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样的活动能够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并提前了解相关行业就业前景,增强我们对未来的信心。还有2019年暑假前往北京的暑期实习活动,去往四维动力、航天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在四维动力聆听了徐星仲博士对我国能源和叶轮机械研究现状的报告,通过与徐学长和其他老师的交流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方向;中科院工热所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及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其中循环流化床实验室和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令我印象深刻,看到如此多科研成果投入实际应用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深深的钦佩和感谢这些科研人员,并立志日后也要称为其中一员。作为大四毕业生,马上就要离开校园的我,回眸大学四年生活,不仅感慨万千,感谢科大英才班为我提供了如此优秀的环境,让我度过人生中最珍贵有意义的四年时光。来源:中国科大教务处

其大千里

中科大的她曾对自己要求不高,因为这个而改变,收获心仪博士offer

陈其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6级信息学院,自动化系。2018年开始在陈雪锦教授实验室参与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相关方向的研究,并进入人工智能科技英才班学习。在悉尼大学进行暑期实习期间,参与发表计算机视觉顶会文章(CVPR 2020)一篇。第三学年获得国家奖学金,2020年6月毕业时被授予中国科大毕业生荣誉等级。回想大一刚开学的时候,我对未来对期望只是当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或是程序员,从未想过将来要从事科研工作。当时的我不会想到,大学毕业时的我会认识到科研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并且因为拿到心仪的博士offer而感到自豪。在整个大一一年中,我对学习付出的努力仅仅只是为了维持成绩在保研线附近,对应着我对未来普普通通的期望。我不愿多付出哪怕一小时的时间钻研一个问题,这毫不夸张,因为以我当时的眼界并不能看出这样做的意义,也不会相信自己努力了今后的人生能有什么样的改变。节余下来的时间我都花费在与同学闲聊和打游戏上。但当我看到下课后围在老师身边讨论题目的同学,以及实验室深夜亮着的灯,我也会想象他们如此努力的缘由,并试着理解他们,成为他们。在大一的暑假,一篇文章和一个人改变了我。这篇文章讲的是,应用人工智能,没有任何美术功底的研究人员也可以让机器创造出富有美感的插画,制作电影和游戏场景。绘画是我从小的爱好,通过这篇文章我看到我仍然可以利用我专业中所学的知识,让机器替我完成当一名插画师的梦想,这太有趣了。但当时的我还没有勇气完全推翻我之前的期望和所作所为,对这样的改变怀有恐惧的心理。这时我的一个英才班的朋友鼓励了我,他描绘的未来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从未想象过,但是站在科大这样的平台上,这样的生活似乎也没有那么遥远。因此我抱着努力一下试试看的心态,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了课业学习中,改变了学习态度。大二第一学期结束时,我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期望,我的父母和朋友都非常吃惊,我的自信心也大大增长。趁着这股劲,我申请加入了陈雪锦老师的实验室,参与一个博士师兄的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图像生成项目。真正的困难是从我进入实验室时开始的。以前我只需要一心一意将课内知识学好,并且这些知识都在课本上和老师的授课中。进入实验室后我需要自己分配课业和科研花费的时间,同时还要兼顾出国的英语学习,这是我在之前从未经历过的。尤其是科研,需要自己查找和阅读英文文献,导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一个引路人的作用,有太多的知识需要自己寻找和学习。但这段时光也是我人生中经历过最充实的时光,我学习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我学会自己规划时间,调整作息,学会在哪里查找、怎么看懂文献,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低谷时调整情绪,比如给自己买小蛋糕、在深夜的时候逛逛安静的校园。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让我认识到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多么重要,因此我抓住机会在大三时进入了人工智能科技英才班进行学习。英才班的课程非常贴近我所参与的科研,授课的老师也都走在人工智能领域科研的前沿。其中脑与认知科学导论这门课对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门课完全符合我对“有趣”的定义,我了解到了人脑的诸多奥秘,而且知道了这个领域的未知远远多于已知,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在博士申请中大胆申请了生物相关的人工智能方向。其他的课上学到的知识我也常常在科研中运用到,尤其是计算机视觉、数字图像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这三门课,减轻了我很多自学的负担。英才班的同学也几乎都与我有着相同都的目标,与他们交流让我很受启发和鼓舞。在大三暑假,我与几个英才班的同学一同去悉尼大学的校友陶大程教授的实验室进行暑研。在这里我第一次全心投入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期间经历了一段迷茫和焦虑的时期。所幸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学长鼓励我和实验室的博士生们谈心,让我明白这是科研的必经之路,是成长的一部分,与天赋无关。在暑研期间,虽然我在自己的项目中并没有作出突出的成绩,但是我用在我的领域学习到的知识帮助了另一位同学的项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了论文的第二作者,是个意外的收获。在出国申请中,我勇敢的申请了梦想学校的博士,也像做梦一样收到了南加州大学的phd offer。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选择接受了德克萨斯A&M大学的phd,我的申请结果也让我又一次增长了自信。也许在大一的时候我的内心确实像外表一样弱小,但现在我相信我这三年的经历足以让我有勇气、有信心在一片新的土地上尝试我从未体验过的生活,迎接未知的挑战与改变。从我的心路历程看来,我并不是一个心理强大的人,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收获,很大一部分要感谢身边支持鼓励我的同学、老师和家人。如果没有他们,我无法作出这样的改变,也许会永远是个自卑又没有上进心的人。改变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但是最终当你站在一个时间点回首过去经历的一切时会明白之前的努力和眼泪都是值得的每一段经历都让你更强大,眼界更开阔。希望每个人都能遇到在自己低谷时期支持、鼓励自己的人。来源:中国科大教务处

远矣

获各类大奖、保研中科大……大学生活如何有意义度过?他这样说!

个人简介王浩然,2017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曾就读于四川省江油中学,大学期间获国家奖学金、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等,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无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个人获奖情况1、2020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国家级)2、2020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国家级)3、2020年国家奖学金(国家级)4、2019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二等奖(国家级)5、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三等奖(省级)6、2020年四川省第二届“恒宇—舜宇杯”金相大赛特等奖(省级)7、2020年四川省综合素质A级证书(省级)8、2019年百家号杯·全国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二等奖(省级)9、2020年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助学金(校级)10、2018年校级优秀团员(校级)11、2020年校级优秀团干部(校级)12、2017年成都理工大学双选会优秀志愿者(校级)13、2018年第二届诗词文化节暨砚湖诗享会决赛“优秀奖”(校级)学业方面1、如何做好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高中和大学很不一样,不仅是大学变得很独立自由,更多的是相比于前十多年较封闭的学习,大学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是一扇我们看到外面世界的窗户。我自己有一种感觉,是上了大学才真正懂得了应该如何去独立完成事情,清楚了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在高中时我并不清楚这些,甚至连哪所大学好哪所大学差都是高考结束后填志愿才清楚,所以我一直认为上了大学,我们的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你可以选择毕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可以选择考研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可以选择将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我初入大学明确自己的方向,想清楚了自己要在大学生活中收获什么,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学习,围绕这一主心骨,然后朝着这一方面努力和坚持,才能破开迷惘,不断地进步。2、简述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我来自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学院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壮大,已形成了材料、化学、化工融合的高新材化类学科群、拥有博士、硕士、学士3级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院。我所就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省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和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在专业学习中,与高中很大的不同是,大学有了许多的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程、认知实习等等,使学习不局限于课堂,而能够更加具体的融入于实践中。本专业学生可在材料及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能源、交通运输、军工、冶金、矿业等相关领域从事材料的科学研究、工艺与技术开发、质量检验、生产与技术管理等工作,或在知名科研院所、高校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深造。我认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于平时,有很多专业课程的重难点,老师在课堂上会重点突出讲解,所以课堂的效率很关键。如果遇到了疑惑点要及时解决,问老师或者同学都可以,不要因为害羞或者胆怯就将问题搁置。对于重点的公式内容,我认为应该做好笔记,方便期末复习整理。大学的课程很多,期末的学业压力也很大,所以需要平常的多付出,对于知识不能单纯的死记硬背,我认为需要先理解,然后再结合记忆的方式,这样才能在收获一份不错的成绩。3、日常学习生活或为获国奖的准备经历记得刚进入大学时,想必很多同学和我一样,都带着努力学习的目标,从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学习的种子就已经播种了。有句话叫做“笨鸟先飞”,我的目标就是做一只勤奋的“笨鸟”。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一二节课我一般不会去特别早,喜欢多睡十分钟,保证自己上课的精力,课上不打开手机,认真做好笔记我认为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偏理科的科目,例如:数学类、大学物理等,我会单独准备一个笔记本,上课时根据老师所讲的章节,有目的的记下一些重要的公式和推理。下课后我喜欢到图书馆或者找个空教室学习,认真完成作业我认为是最好的复习,只有在完成作业中发现问题,才能有效的针对解决。前半学期中,时间较为充足,我会对一些较难的科目进行复习,做一个简单的提纲,将每个章节的重点记下,后半学期复习时,时间较为紧张,我的方法是根据老师所讲的重难点,自己整理一份复习提纲,反复的理解和记忆。对于理科科目,我认为多刷题是很有效的方法,在刷题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活动▲王浩然在图书馆志愿服务1、成长心路历程初入大学时,我是一个很胆怯害羞的人,但内心又想要变得开朗。所以大学里,我在敬老院、市图书馆都做过志愿者,为老人唱首歌,打扫打扫卫生,为图书馆整理一本本的书籍,每次的志愿活动都让满怀热情,能为社会尽自己的一点力量也感到很欣慰。大学里印象最深刻的学生活动莫过于演讲比赛,在决赛的赛场上,戛然而止的忘词,成了我几年的阴影,但我没有胆怯,运动会特色方阵,砚湖诗享会,我都勇敢的站了出来,虽然结果不都是很完美,但越加让我明白,越是胆怯的事情,就越要努力去战胜它。我认为的救赎是在国奖答辩的讲台上,答辩完成后,我走在路上,最感慨的就是终于完成了自我救赎,战胜了心理的恐惧。在生活中学习上都是如此,如果认为自己不行,那么就用加倍的努力来弥补,结果可能不一定完美,但回首望去的那一刻会发现自己已经成长了很多很多。大学期间最迷茫的时候是大二下期,转专业课程还没补修完、科研试验也遇到问题、学生工作的压力也得扛着,当时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顺利处理好这些事情,最终的信念还是坚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现在看来有些事情付出了很多,虽然还是没有成功,但回头看这些经历所带给我的,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了我许多。有一句话想送给学弟学妹们:希望未来的你,能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你成长的帮助曾经担任过院学管会副主席和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组织部副部长,学生工作对我来说主要是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大一时我性格内向和不擅长公共场合交流,现在这方面提高了许多,另外与各种类型的朋友接触也拓展了我的视野,信息更加广泛,在优秀的学长学姐上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有时候过度的工作会对分出我学习的精力,所以把握好这两者的平衡很重要。学生竞赛▲右一:王浩然1、在学科竞赛中你有哪些收获,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曾经参加金相技能大赛,从校赛到省赛、国赛。取得2020年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四川省第二届“恒宇—舜宇杯”金相大赛特等奖。最开始的校赛是最紧张的,也是准备时间最短的,报名参赛的人很多,但是最终只选出3个人。赛前我抓紧时间不断的在网上查找资料,并且将相关的知识点打印下来反复记忆,我对自己的信念就是,既然要比赛,那么一定要做充足的准备,比赛中我保持着沉稳和冷静,最终取得了校赛第二名,拿到了参加省赛、国赛的机会。取得参加省赛的机会后,我加入了每天的集训,我的信念就是抓紧每一天的训练,提高效率,并且不断总结经验。在省赛比赛时,我们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但是在比赛时,我发挥的不是很好,省赛结束后很沮丧,但是自己也明白不是所有付出努力的事情都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我也没有放弃,反而激励自己,在后面的训练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意外就是很突然的来了,省赛比赛结果出来了,我取得了特等奖,看了自己的分数和样品,对自己傻笑了一下:国赛继续加油吧。省赛比赛后到国赛开赛的间隔时间相对较短,我根据比赛的要求制定了一套自己的方案,并不断的联系总结,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也作了纪录和思考,并有针对性的找出了解决方案。在国赛比赛前一天时,我默默对自己说:不要有心理压力,努力了就好了,结果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加油!第二天比赛时,我状态适度紧张,没有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一切都按照平时练习和总结的来做,没有想着结果会怎么样,只是一遍一遍在脑海中回忆着比赛的要点。在国赛成绩出来前的时间里,我想了想自己的收获,对于专业竞赛,我理解和掌握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巧;对于学习态度,我也明白了怎么样努力做好一件事情;对于生活方式,我也理解了很多时候不必做一些无意义的假设,做好当下就好了。至于最后的结果,水到渠成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但其实结果反而没那么重要了。▲左一:王浩然2、在此过程中,成理给你提供了何种帮助或平台?今年学校给我们提供了金相大赛省赛十个个参赛名额,以及国赛的三个参赛名额,学校提供了比赛的报名费用、旅途费用和住宿费用。并且在集训阶段,学院给予了我们比赛训练场所,管老师为我们的集训花了很大心思,对于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一一指点,以及为我们联系了西南交大的王老师,让我们能够在西南交大进行训练,好的竞赛成绩离不开学院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方面参与老师科研项目或个人申报课题项目,有何收获?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大二曾参与电化学析氢相关研究,并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我们的项目主要是找到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催化剂,通过三电极体系,催化电解水制取氢气。最开始刚进入实验室时,入门非常困难,各种实验仪器不会使用,对于实验原理也不清楚。首先是阅读大量的中外文献,对所研究项目的实验原理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于研究现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实验仪器,通过在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其工作原理后,向老师和学长学姐不断学习仪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研究上才能勉强算入了门。在实验过程中,我不仅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掌握了实验材料的CV、LSV、CDL等电化学测试方法,学会了Origin、Jade、Comsol等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能把控各个环节中的细节,以及最后的论文书写等全部流程,具备论文写作的基本科研能力,对于我研究生阶段的科研任务有了一定的帮助。科研带给我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取得哪些成绩,而是教会我每时每刻都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勇于探索。只有思考与探索,才能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解决问题。总结大学以来,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榜样,我一直都向着他们学习,想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听着他们的故事,激励着自己前行,未曾想到今天自己也能成为“讲故事”的那个人。回望大学收获了很多,感慨也颇多,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最近看了一点《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里面的丁辉我看到了普通人的缩影,本科普通学院毕业,做了几年销售不得意,又全力考研,最终与各种光环加持的人站在了一起。他身上的一切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又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脱颖而出,因为他的坚持、决心和毅力造就了他的不平凡。想想自己,从我没跳级读书就能看出我是个普通的人,但又不甘于普通。因为我知道聪明的人很多,但勤奋刻苦的人很少,我改变不了自己的智商,能改变的就是做一个努力的人,对自己的学业保持兴趣,对生活充满热情,朝着自己的榜样不断的靠近,只希望能更多的为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不要陷入对过去的怀念中,不要对明天总充满着想象,能把握住的只有今天,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结果。我希望每一个同学在大学中想要收获什么,心中有一个清楚的答案,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希望你相信,普通人的你也能闪闪发光。寄语欢迎学弟学妹们报考成都理工大学,你期望的大学的样子,这里都有!送给学弟学妹们一句我的座右铭: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来源:成都理工大学 图文来自王浩然 统筹|张璐瑶 封面|何颖 编辑|朱文韬 责任编辑|周福渊 成小理全媒体中心

大蓝湖

羡慕!包揽专业前2、获超8万奖学金,这4对学霸情侣来自同所高校

漫长的大学旅程中,除了追求学业有成,或许还可以去静静期待一份甜蜜美好的爱情。在华东理工大学,就有这样4对无比契合的学霸情侣。他们在华理相伴相守,携手共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1+1>2的力量。本期推送,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从他们的故事中探寻爱情里最美好的样子——放弃企业大量录用offer,共赴西部就业洪亚云(左),曹亚明(右)曹亚明和洪亚云,是化学院2014级硕博连读在读博士生。2012年,还是华理应用化学102班大三本科在读生的他们,因为一次大学计算机期末作业的相互帮助走进了彼此。相恋之后,曹亚明和洪亚云的成绩双双取得质的飞跃。大三学年,两人的综合课程平均分均突破90分,成绩分别位列应用化学专业第一、第二名。到大四学年,两人课程成绩继续位列应用化学专业前两名,并分别获得综合课程奖学金特等和一等奖,均获得优秀毕业生和华东理工大学首届荣誉毕业生称号。2014年,曹亚明和洪亚云双双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华东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再续同窗友谊。就读期间,曹亚明和洪亚云在国际SCI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形式发表论文8篇,其中包括顶级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权威期刊《分析化学》等。2018年,他们双双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也获得代表华理学生最高荣誉的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特等奖,曹亚明还获评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年度人物。2018年,曹亚明和洪亚云正式结为夫妻。在去年6月份毕业后,他们放弃了上海大量企业录用的offer,携手奔赴祖国西部就业,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科研爱情:一个人7篇SCI,另一个5篇SCI金庸(左),谭慧玲(右)金庸是化学工艺专业2015级硕博连读生,谭慧玲是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2015级直博研究生。他们一个是大家眼中的万事通,一个是实时关注科研信息的"扫描仪"。一起学习的时光中,他们"亦师亦友",共同进步,均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金庸主要从事粉煤密相气力输送过程多尺度气固两相流流动研究。在AIChE Journal,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等化工类顶级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7篇论文。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2019年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华东理工大学优秀学生,2019年全国化学工程前沿博士生学术论坛特优口头报告奖等荣誉。谭慧玲的研究方向为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论文(1篇共同一作),并成功申请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以优异的成绩获得2019年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华东理工大学优秀学生、化工学院优秀党员等称号。在两人博士生涯的最后一年,均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如今的他们,既是相互扶持、携手同行的人生伴侣,也是互勉互励、共同进步的科研人才。跨越8小时时差,双双斩获世界名校offer丁如枫(左),范越丹(右)丁如枫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范越丹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同为校合唱团团员的他们,在彼此优秀特质的吸引下,于大三时确定了恋爱关系。在华理共进的时光中,两人的光芒相互照耀,收获颇丰。丁如枫曾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还曾荣获2019年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知行杯"特等奖。获2019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平面类三等奖、2019年华东理工大学第二届公益广告大赛一等奖。范越丹曾任华理伊卡斯特合唱团团长,曾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赴新加坡参加2017"歌韵东方"国际合唱比赛获得混声组银奖,赴瑞典哥德堡参加2019世界合唱大奖赛斩获双金奖。大三两人确定恋爱关系时,丁如枫已确认了大四去英国交流的计划,而范越丹是在另一方的影响下才决定前往英国学习。决定共赴英国读书时,正值冬令时,中国和英国有着8小时的时差,但他们仍然克服了时差问题,相互鼓励,最终获得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的offer。8万奖学金9个名校offer周昊宇(左),杨逸伦(右)周昊宇和杨逸伦,是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他们相识于学院的一次"心理情景剧"活动。在华理携手同行的日子里,他们互相督促,取得了一个个令人钦羡的成绩。本科阶段,杨逸伦获得了全国仅15位本科生获奖的2020年度宝钢特等奖学金,先后获第十一届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一等奖等8项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奖项。1项发明专利已公开、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周昊宇大学三年专业排名第一,先后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省级与校级奖项。另有一项发明专利已公开,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已受理。他们连续三年获国家奖学金、校综合课程奖学金特等奖,所获奖金共计超过8万元。在保研夏令营中,杨逸伦斩获交大、复旦、浙大、中科大和国科大的offer,最终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而周昊宇也获得了复旦、交大、浙大与国科大的offer,并保研至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他们的故事,从华东理工大学开始。光明的未来,他们也将携手并进,带着"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华理精神共同创造!素材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残片

清华、浙大、武大…中国32所高校研究生补助情况汇总,你有多少?

考研进入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后,很多考生关注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研究生奖学金和助学金是多少?虽然钱不是很多,不能大富大贵,但是也涉及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你知道你的大学的奖助学金情况吗?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的补助情况,大家也可留言分享下你的高校奖助学金情况,看看标准如何?清华大学奖学金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首先学费国家会返给我们,每个月国家补助1060元,学校和学院没有补助,我们课题组博一每个月补助500元,每个课题组补助不太一样,我听到的材料学院最高的课题组补助也就1200元。和清华其他学院相比低得可怜,比如化学系课题组补助1500元。中科院物理所补助一个月5000元,就连天津理工大学博士补助也在3600元。虽然补助是课题组的,但是补助的平均水平应该是和学院的制度有很大关系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硕士其实本来我觉得清华的补助还是不错的,而且因为在深研院,会有多余的政府补贴几百元入账,每个月有的同学还有一些勤工俭学,我认为还是可以的,但是跟很多同学聊过才知道,其实清华属于研究生阶段补贴不算很多的,因为我们的学费除了学硕有一部分返回来,其余人的学费都是全交的,比起别的学校学费全返,读研就给奖励是差多了,这一点可能也是清华小傲娇的部分。除了这个不金额的补贴,其余的补贴就要分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导师了。但是大部分的理工科专业老师是会给钱的,但是这个钱多少就是看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老师了。有的老师比较有钱,比较大气,就会给的多一点,有的老师在刚开学还给同学发几千元的安家费,这一点也是少有的大方老师。有的老师会为了激励大家去实验室,给大家安排打卡发工资的奖励制度,在超过必须工作小时之外多打的时间会给额外的工资,这样比较勤奋的学生自然也就是高收入。还有就是老师不会要求大家打卡,也不会大方多给钱,每个月就是固定的钱数,每个月都发,这样的日子拮据了点,但是只要不是特别浪,特别能花,日子过下来也不是不可以。所以对于清华来说,我们补助是有的,但是多少就由不得我们。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硕士老板给900,甚至600,北京560,清华没有奖学金,不管是考研还是保送都一样,实验室算补助多的,其他同学貌似都是300-600的样子,清华太抠了,但是大家还是想来。北京大学硕士PKU化院的整体待遇挺好。每月至少3000+入账。让人抱怨的也就是PKU的住宿太挤,食堂太挤,导师的要求自然也是非常高标准的。复旦大学硕士材料系是这样的:工程硕士学费一年一万,学术性硕士一年八千,学费都不返还,学术型硕士开学会评定一些奖学金,数额两千到六千不等,但是这些奖学金工程硕士不参与评定,研二工程硕士只能参与国奖评定,但基本上是评不到的。研究生补助国家一年补助六千,导师补助一般五百,多的会有八百到一千,少的也有三百甚至没有,在上海基本上很难自给自足,还要靠家里补贴一部分,所以部分同学会选择助管助教工作来减轻家里的负担。武汉大学奖学金武汉大学硕士对于读研的人来说,现在学费不用交以奖学金的形式发,每月还有国家500元生活补助,挺幸福。武大如此,不知道其他高校如何。但是,考虑到现在变态的物价,学费是不用愁了,补助都不够吃饭的(当然是吃食堂了)。还好老板大人体恤我们,发点劳务费,不然这生活啊……说到劳务费就要吐槽一下了,老板体谅我们工作辛苦多发点,可是居然要收税,超额部分的20%,我白花花的银子啊!(听到这个消息哭晕在厕所……)浙江大学博士博士:学费一万,分两次返还,一次五千;然后博三开题之前每月补助2400,其中800由导师出。开题之后,每月补助3400,其中1300由导师出。硕士学费八千同样分两次返还,每月1000,其中三百由导师出。奖学金五花八门,不过材料这块,要拿奖学金一定是要有文章的。上海交通大学博士上交研究生补助分为学校补助+学院(或导师)补助两部分。其中学校部分对硕士的补助为500元/每月,博士1820元/月。学院(或导师)补助的具体数额在不同学院之间差异还挺大的,比如我们材料学院,对硕士补助大概500元~1000元/月,博士补助大概1000元~2000元/月。机械学院财大气粗,学院部分对硕士的补助大约500~1000元/月,博士的补助大概是3000元/月。感言就是,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这些补助应该刚好够在上海的生活费吧,博士还能过得挺充裕,硕士就比较勉强了。我的心得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有的课题组,第一年啥都不用干不用进实验室就有大把的补助拿,有的课题组从第一天就进组还拿着比别人可能少一半的钱,干的活也不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最近网上都在热议中国研究生的待遇情况,那么作为蜗壳中的一员,我想说中科大的待遇放眼全部的高校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首先是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是12000,二等奖是10800,这个奖学金是全员覆盖的。学费加住宿费是九千多块钱,在交足了公粮的情况下还有些许的余粮。研究生每个月学校的补贴是1100(研一),导师给的补贴另算,我每个月到手1250,导师给的补助会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的增多,一般到了博士会有两三千的收入。不过这在一个中部不发达的省会城市也就仅仅满足自己的温饱问题,生不起大病吃不起大餐,连谈个恋爱都要精打细算,但是至少不用厚着脸皮向家里要钱。刚来学校的时候,听师兄师姐说你看看人家中科院某某所,一个月四五千,硕士的待遇赶上博士的待遇。尤其是最近在网上看到中科院某所发的红头文件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待遇的时候,我就非常的不爽,当我看到大家在某乎上疯狂地吐槽时,我心里瞬间平衡了很多,原来还有学校不发奖学金的,竟然还有每个月不给补助的,竟然还有发了补助还收上去的。虽然比不过某些土豪中科院的研究所,但是我还是对蜗壳充满了感激(表态要政治正确),看我这么虔诚,给我们涨个薪呗。南京大学研究生奖学金南京大学硕士在南京大学,硕士,学校给700/月,博士1400/月。根据课题组不同,老板发的补助也不一样,我们组硕士统一七百,博士统一1000。其他组可能更高吧,听说物理学院,博士一个月可以拿到3500+。我们实验室对科研进展和实验进度要求比较严格,老板也很push,只要稍微有些工作不到位,就会扣工资,经常有人被扣好几百。一个月1400-2400的工资,在南京这个城市,也刚刚够用吧,由于已经有了女朋友,基本月月光。物价上涨跟不上工资涨幅啊,据说,我们实验室已经好几年没涨工资啦。不过,既然读研,在金钱方面还是不要奢求太多,不向家里要钱就够了,不要想着有积蓄啦,毕竟是镀金求学的,不是求职。当然 ,能涨最好不过了。中南大学硕士学费返还是妥妥的有,不过前提是不能挂科,学校补助每月500,按12个月发,覆盖比例不是很清楚,我们俗称低保。不过要是不天天在食堂吃还不够饭钱,导师补助金每个课题组情况都不一样,从零到上千不等,年级不一样金额也不一样。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不要跟哈工大谈钱,她太穷,太穷,太穷。如果你们在意奖学金多少,那就不必往下看了,转身投奔别的高校才是王道!哈工大研究生奖学金分三等,一等18000,二等13000,三等8000。学费也是8000。拿了三等奖学金的我们吃着东北特有的黑土,唱着歌就这么挺过来了。除了个别专业,哈工大学术、应用型研究生都是两年制。进了实验室一般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补助,数额因课题组而异,大概500左右吧。厦门大学博士硕士奖学金全覆盖每人1.1万/年,国家助学金每人0.6万元/年,校长助学金每人0.12万元/年。博士学业奖学金每人1.3万元/年,国家助学金博士前三年每人1.2万元/年、第四年0,直博生前三年1.2万元/年、第四年0,校长助学金博士前三年每人1.8万元/年、第四、五年3万元/年,直博生前三年每人1.8万元/年、第四、五年3万元/年。总体上来看,厦大的奖助福利很棒。曾有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人性化服务”是厦大学子眼中的厦大最特色。来自学校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满满的爱,带给学子永远伴随的情怀,因此校友心系母校,校友关怀无处不在。2016年有段时间曾被“86级校友重回母校”刷屏,他们启动5亿投资基金资助厦大学子创业,并邀请到李宗盛、蔡琴等在上弦场举行了一场现场人数达9000多人的盛大联欢会。据说晚会和前一天的舞会大家玩的很high。学校带给学生的奖助福利的确很多,在生活中可随时感受到这份关怀,比如前几天还去听了话剧《守岁》(86级校友带来的福利),还有学生可以花低价钱在校内打高尔夫球,以及同样在餐厅吃饭,教工卡会加收20%(这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补贴啦)等等。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如各类基金、奖学金、励学金,大多数是定向到院系的,所以小院或新成立不久的院的奖学金名额有可能会非常少……当然啦,如果足够优秀,这些都不是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我们学校发的补助每年9000,每个月750,分12个月发放,自己导师发的研一不做实验一般都是300一个月,学校规定至少200。如果实验有成果了,导师也会额外奖励,国庆加班会有加班费。东北大学硕士研一上学期没有补助,当然也不要求进实验室,我的补助只有大家全都有的每月600块,到了下学期进实验室的话就是每月200补助,其他大部分人是从研究生开学就每个月有200补助,有的老师要求必须去实验室才会发,极少数是不去实验室也会给你发一个月200,这是冶金物化的情况,有色和物化的情况基本差不多,给发钱的基本上是一个月200,不去实验室会扣钱,不要求去实验室的就不发补助,钢铁冶金就比较有钱了,但是鉴于钢铁的前景的逐渐黯淡,补助也大幅缩水,目前是一个月300,要求周六日必须去实验室值班,报账什么的,要求也比较高,这是冶金的情况;材料的话现在是比冶金给的补助多,一般情况下是一个月400,去实验室也是各有要求,有的去有的不去。重庆大学硕士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补助是500元,导师可以另外适当发放补助,但是这样的导师不多。有些导师一分钱都不发给学生,这种现象虽然不多,但是导师不发,学校也不管,有些学生只好忍气吞声。羡慕建筑设计等专业的研究生,他们的导师给学生的补助有些可高达8000元每月。这是化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业的学生完全不能够比的。苏州大学博士奖学金博士特等18000,一等14000,二等11000,学费10000。硕士特等12000,一等8000,二等6000,三等4000,学费8000。博士国家助学金每年13500,每月1125,硕士助学金6000,每月500。博士每月还有学校从导师经费中发的助研津贴500。导师发的助研津贴,博士0-2000不等,硕士0-1500不等。当然,还有各种奖助学金可以申请。(峰一样的男子提供)大连理工硕士学校补助和学费的返回是按等级分的,一等返10000,每月补800,二等返8000,每月补650,三等不返,每月补500.导师补助每个导师不一样,有的有,有的没有。个人认为学校的补助在各个学校里算是挺好的,而且按等级分有助于激励大家好好学习,因为三等,二等都是有机会调整等级的。一等二等三等具体的比例我不记得了,反正助学金是每个人都有的。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校加国家补助是一月1000,分十个月返还,之后有奖学金,学费返还应该就算在奖学金里面返还吧,老师的话少的没有,多的我知道的是800一个月。感觉挺少的,毕竟在大帝都,感觉分分钟就花没了。华南理工大学我们研究生是奖学金(一二三类奖学金,分别为12000,10000,8000),和每月500,发12个月(也就是国家助学金6000)。博士生就是每个月3000,12个月。每个老师给的补贴不同,像我们宿舍分别就是800,600,500,200。老师选的好,经济来源就多啊。湖南大学湖大硕士是600块每月12日发到卡里,博士研究生现在都是2500。博士研究生学费都是先交后退,硕士是50%是一等8000,30%是二等5000,20%是三等3000。硕士第一年,本科是985高校,和保送的都是一等,其他看成绩排名。第二年就是看硕士一年级的学业成绩,发文章的优先。有些大课题组的老师另外会给学生100-500。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新生都有一万奖学金,学费8000,国家给6000,材料的招生单位主要有材料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和新金属材料国重。国重这边第一年没有导师补助,第二年开始有,每月导师给400,实验室给100,总共500。新材院的学生第一年就有导师补助,具体多少好像是看课题组,像谢建新谢老板,李晓刚等人的组里发的就比较多,另外211、985保研过去的第一年有一万的院长奖学金。博士学费一万,直博免学费,博士的具体情况也不清楚,第五年就停发补助了,宿舍也不让住了。上海科技大学硕士、博士生命学院,硕士3000/月,博士5000/月。要好好科研呐,毕竟每个月拿着学院那么多工资。(amelie提供)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硕士一共是每个月500,其中有300是一次性发的,忘记什么补了,后来每个月发200。这是二等的,一等是前10%。数额是800~研究生院有具体的文件~导师嘛,一个月300。博士是这样:2013级及以上一等学业奖学金每月2500元,二等每月2000元,补助12个月每年,没有三等,不需要交学费;2013级以下为新政策,一等学业奖学金2450元,二等1700元,也是12个月每年,没有三等,需要交学费10000元;有个同学他们组里就是:博士500元-2000元不等(视学生科研及承担任务来定),但是基本工资就是500元,硕士300元,实在不够花,发放还不及时。苏州大学硕士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分为四个等级:特等奖18000占5%;一等奖14000占15%;二等奖11000占30%;三等奖7000占50%;学费10000,住宿费1200,大部分学生的奖学金都不能全额覆盖。学校的助研费每个月1000,每年发12个月,也就是每年12000,学校还会从老师基金扣除一部分直接发给博士,每个月是500,优势学科补助500,每个课题组发的助研费不等,高的达到1500,低的不发,普遍课题组每个月补助500左右。 一个研究生一个月的补助大概八百左右,一个博士的补助大概2500-3000。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硕士学费8000,并不会返还,奖学金分为12000、8000、5000,基本能赚回来。学校补贴每人每月500,基本解决不了温饱。此外导师补贴都靠自觉,0~1000不等,饿死的饿死,撑死的撑死,单靠学校和导师,基本不能奔小康,太少了。郑州大学硕士学费返还分两等,40%全部返还,剩下的返还一半,每月600,发12个月,加导师补助100到400不等,一年12个月,强烈要求涨工资。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补助每月500。听说别的高校补助也这么多,所以没觉的什么。but奖学金整体金额可不可以提升点,那么少的奖学金在上海高校排倒数了!据了解,有的组600,有的400,绝大部分研一老师都不给。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博士硕士600,博士1516,导师补贴随机。(猪猪菜提供)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校每月700,导师300,奖学金分配为:保研8000,其他4000,补助还可以,就是平时实验忙,而且工作不好找。山东大学硕士新生入学奖学金大多院系和校区选择平分,不返还学费,每个月学校给每个硕士生800,有的学院会在学校800的基础上添加300增加至1100,加导师补助100至500不等。工资太低,学费应该返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材料系的情况是,一等奖学金8000,比例是80%,二等奖学金4000,比例是20%;学费是8000/年,按上述奖学金返回。导师补助的话每月是300~500元,发十个月;学校补助的话是按照国家要求6000元/年,分十个月发放。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较符合地大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来源: iNature 作者:弗雷赛斯 本文由材料牛编辑整理,感谢各位同学提供信息欢迎大家分享你的学校的情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