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刚刚!2020年考研时间公布!这么多人考研是为了……恋爱吧

刚刚!2020年考研时间公布!这么多人考研是为了……

导读2020年研究生考试时间公布了!刚刚,教育部官网公布了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2019年12月21日至12月22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3日进行(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初试方式均为笔试。具体如下:12月21日上午 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12月21日下午 外国语12月22日上午 业务课一12月22日下午 业务课二12月23日 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详细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及有关要求等请见《准考证》及考点和招生单位公告。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此外,网上报名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时间为2019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进行报名。报名前,请务必提前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网友刷屏:预祝大家考研成功!逃避式考研上热搜据教育部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290万人。此前一则#逃避式考研#话题,引发很多网友关注。和走入社会比起来,在大学里的生活总是轻松很多,不用为了生计而奔波,不用承受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评判和压力。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大学生并不需要过早地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再当几年学生,显得非常顺理成章。在@中国青年报 微博发起的投票中,将近七成网友觉得考研是为了提升学历,进而好找工作;不想进入社会而考研的网友占18.8%;只有一成不到的网友认为考研是为了继续深造做研究……“逃避式考研”成新风向近年来,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考研”,为何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执念”?在考研动机上,“就业”二字是永远的主题。在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首要动机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占比为36%。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称,“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考研的主要动机,比例超过70%。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动机为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而《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则显示,暂时不想就业、逃避步入社会而选择考研的人占13%。你为啥考研?

大堡礁

中国发布丨就业遭歧视 起底非全日制研究生

中国网9月3日讯(记者 董小迪)近日,内蒙古某地在招聘教师时不允许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一事引发广泛关注。随后,有媒体发现,近年来,网上存在不少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反映,涉及就业歧视、人才落户难等多个方面。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是什么?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在职研究生一样吗?国家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政策是什么?某网站的在职研究生信息。图片来源:网页截图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不少在职人员选择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提升学历,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培训机构、网站上宣传的“在职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其实是两个概念,他们指的可能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同等学力申硕的特点是先读后考,申请者需要先参加高校的课程研修班并获得结业证书,并在满足获得学士学位满三年等条件后参加申硕考试,考试通过后,在规定时间内发表论文并进行答辩,通过论文答辩,便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记者查询发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均开设了课程研修班。但值得注意的是,同等学力属于学位教育,不属于学历教育,课程研修班的结业证书并不具备学历证书的效力,同等学力申硕者无需“考研”,通过申硕考试后只能获得学位证书,无毕业证书、无研究生学历。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也有区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我国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非全日制两种教育形式。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根据教育部的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需要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即俗称的“考研”。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非脱产、全脱产的学习方式,此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可能较全日制研究生长。今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截图官方:强化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权益保护同样通过统招统考,社会上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争议却始终存在。针对用人单位的这一歧视,不少高校积极发声,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正名”。2019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就曾发布《关于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与就业相关问题的说明》。今年年初,北京化工大学也发布通知,要求到校参加宣讲招聘或在本校研招网上发布招聘信息的用人单位不能对求职者有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的歧视行为。今年2月,教育部、中组部、人社部、公安部、国资委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权益保护,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各地要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

卡由

硕士、博士研究生就业率90%以上!且高薪就业!这所985大学真牛!

今年八月,华为“天才少年”张霁,以201万年薪引爆网络,而张霁是武昌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电信专业2009级校友,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学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华中科技大学是我国著名的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坚九校之一。中国顶级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并非只有张霁杰出,其他的学子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据《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报告》,华中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共计7259人,男学生4153人,女学生3106人,男女学生比例为1.34:1。博士毕业生1204人,男学生772人,女性432人;硕士研究生毕业6055人,男学生3381人,女学生2674人。少数民族毕业生387人,其中博士毕业生780人,硕士毕业学生323人。定向和委培毕业研究生780人。其中,博士毕业生104人,硕士毕业生676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就业率为97.44%。其中,博士毕业生就业率98.09%,硕士研究生就业率97.31%。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预示着毕业生的质量是有目共睹的。请看《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率及就业形式统计表》从就业方式上看,就业方式主要是协议就业。博士毕业生录取为博士后,被列协议就业范围,博士生协议就业率突破90%。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2018-2019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也是相当高的。以华为英才少年张霁为代表的高薪就业,令人瞩目!请您看下面的统计表: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专业中,就业指数高的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临床医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光电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经济学、船舶与海洋工程、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金融学等20个专业。工资福利待遇很高,请您关注!以上数据,对填报志愿和选择专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您收藏好!对以上信息,您有哪些看法,请您留言分享!祝愿华中科技大学越来越好,华中科技大学学子越来越棒!

艾德蒙

就业!为什么有些公司不看研究生学历,要看本科学历?

近几年,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于是关于考研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不管是大学生,考研学生还是学生家长都在时不时的聊到考研的事情,有的会探讨考研院校的选择,有的会探讨考研成功的难度,有的会聊到考研的人数,只是在其中诸多的问题中一定会有足够多的人会聊到考研后的第一学历的问题。没错,这是所有考研学生都无法逃避的问题,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难道还是难逃第一学历的厄运吗?难道第一学历将跟随自己终身吗?答案是一定的,这是你不可抹去的事实。只是这个事实绝对不能成为你不考研或者是否定考研价值和作用的依据。作为一个考研过来人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想法,自己的本科出身仅仅是一所全国排名将近600名的普通二本大学,即使是顺利的考上了硕士研究生那又有什么用呢?然而,当自己站在985高校研究生院的实验室时,在了解了研究生的日常时,在参与了几次的院校招聘会后,我自己才明白所谓的第一学历很关键,所谓的研究生学历没用,这都是骗人的。对于每年广大的毕业硕士研究生,在参加校园招聘会时你会发现用人单位更多的还是看重你研究生高校是211高校、985高校,又或者是双非高校,但同时又有很多的企业会要求应聘者的本科出身,只是当你参加校园招聘会时,那些对第一学历很重视的企业,你完全可以放弃,你可以选择其他比较好的企业,而且有时候要求第一学历的用人单位并不见的就一定是最好的,一定是最适合你的。同时,研究生毕业之后我们一般是拿自己本科毕业相对比,你研究生毕业之后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所能够掌握的就业机会,所能够享受到的工资待遇,所能够拥有的更多自主选择权,这些才是你读研究生额根本目的,因为我们已经有看一个很大的进步,已经实现了新的飞跃。至于我们所担心的第一学历的问题,或许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简单地承认其确实是客观存在,也确实对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研究生的就业单位都是要求第一学历的,因为还有广大的用人单位还录用优秀的硕士研究生而不是优秀的第一学历优秀的毕业生。总之,如果你选择了读研,如果你已经是一名硕士研究生,那么需要做到的就是承认第一学历在就业时的作用,但同时也要肯定自己研究生学历的价值和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就业时完全可以避开看重第一学历的用人单位,这样便可以顺利的解决自己的就业,而且不要认为第一学历将否定你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考上研究生并非易事,研究生仍然是稀缺人才如今正在保研推免的阶段,距离2020年考研初试也已经不足100天时间。2019年的考研已经被称为最难考研年,考研人数比2018年增长52万达到了290万,其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二战考研的同学,而最终的录取人数只有72万左右,加之保送生占去的名额大约有15万左右,考研的难度确实在逐年上升。有媒体预测2020年考研的人数将达到330万,考研的难度将进一步上升。与之相应的,目前我国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仍然是很少一部分,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截止到2018年,全国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大约是0.62%。也就是说10000人里,只有62个人是研究生!第一学历的影响确实存在考研如此难,但在就业过程中,第一学历的影响仍然存在。前段时间一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在求职过程中,因为本科不是211而被拒绝;前两天参加一个会议,期间也谈到了人才招聘的问题,一位负责招聘的老师也说,选人的时候首先看最高学历,这是门槛,另外虽然招聘启事里不说,但是都会看应聘者的本科学历。于是便问了他为什么这么考虑。第一学历的影响实际上是源于学生在不同高校获得的培养和锻炼不同他跟我介绍了几个原因。首先,就跟高考按分录取一样,首先得满足一定要求才能录进来,在同等情况下,再看单科成绩;其次,总体上来说,本硕博都来自名校的学生总体上来说,综合素质确实更高,从名校毕业的学生接受的科研训练,获得国内外交流的机会,由此带来的眼界更宽;接触的人和事,相对也不一样,老师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都更为积极;而且本身来说,名校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做事的态度上都更为严谨。虽然具体到个人也许有差别,但是总体上来说,会更突出一些。第三,鉴于以上两点原因,所以在招聘的时候会优先考虑本硕博都出自名校的同学,这也是从时间成本和工作效率来考虑,用人单位选人的结果也会带来大众对第一学历的误解至于题目中的说法,有些过于绝对。很少有单位不看研究生学历,而看本科学历。很多单位就业的门槛就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在满足这个基本条件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一步考虑看本科学历。而且很多时候,用人单位最终录取人员的情况,也可能给大众造成一个误解,即单位实际录取的人员往往也是本科出自名校的同学较多,故而让人认为本科学历也成为了一条人才选拔的门槛线。不管第一学历如何,研究生学历带来的影响都不该忽视对于个人来说,不管用人单位如何规定,都非常有必要去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一是确实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好的单位基本都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二是综合实力的提升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的机会;三是不是所有单位都要求本科学历要出自名校,而且有这样的要求的只是一少部分,绝大多数企业更看重的还是个人的综合表现,并不会完全因为一张文凭而去否认个人的能力;第四,个人都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能考上名校的研究生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所以不要轻易去否定自己的努力,更不能怀疑研究生学历能给自己带来的改变。综合:中公教师网、象牙塔里讲故事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中所选图文来源互联网,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食以刍叔

中国学历鄙视链底端,居然是这些硕士生

首批三年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的这一年,毕业生刚踏入求职赛道,迎面而来的第一问题却是——“非全到底算什么”。根据新浪舆情通8月的数据显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全网声量达到1.5w以上,一个月内登上两次热搜。国企央企利用系统后台剔除“非全”申请者、中石油长庆油田公然毁约、多地住房及落户补贴不包括“非全”毕业生……种种歧视引发热议。发声的除了“非全”群体,还有表示不服的路人:如果什么都统一对待,还要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干嘛?话题争议性因此直线上升。对于这一质疑,“非全”群体虽然感到愤怒,但心中也不禁问天问大地:如果培养的时候就全都统一对待,为何还要在我的学位学历证上标注一个“非”字?“非全日制”终究是错付了吗?过去,国家为了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特意为在职人员设立了联考,只要通过联考、完成学业,就能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就是所谓的在职研究生。众所周知,在职研究生的考试门槛低,授课时间少,即使没有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书,还是有很多人为了给简历贴金,纷纷加入在职读研大军。在这个时期,在职研究生的质量明显是不能与全日制研究生抗衡的,不仅缺乏学术氛围的浸染,而且存在不少高校放水招生的情况,低进低出成为在职研究生的水货标签。2016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的新政,政策规定当年11月30日之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照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取代了曾经的在职研究生,成为非脱产学习的一种新方式。然而,在社会公众以往的认知里,两者都是同等质量的“水货”。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查显示:超过70%的毕业生拒绝就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理由就是毕业证书和学信档案上标注的“非”字不光彩。微博有一名博主曾经发起投票:如果时光倒流,你还会选择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吗?同样是近70%的网友毫不犹豫选择了不会再读,个中辛酸只有读过的人才懂。知乎上有个楼主扔出一句痛心慰问:“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现在你们怎么样了?”首赞“XCPP”网友除了回应“极度痛苦,非常后悔”之外,还加了一长串的事实例证——“非全的培养实在太有‘含金量’了”。根据XCPP的讲述,学校对他的要求是前两个学期脱产和全日制的学生一起上课,不仅考试难度和全日制拉上同一水平线,学分要求也比全日制多。考勤、日常作业、课堂展示、论文提交、期末考试一样都不会少,连开学都要按规参加军训,XCPP抱怨的不是课业压力大,而是明明我这么努力修学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2016年,教育部曾在文件中明确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坚持统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通知,许多人正是冲着它去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果要来解读“统一标准,同等质量”这句话,那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网络上的义愤填膺,就不应该被讽刺为“狗急跳墙”。首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2016年改革之后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分数线和全日制研究生并轨。相比过去的联考,在职人员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难度直接攀升,在录取这一关就已经把许多学术诚意不足、报考动机不纯的人员筛掉。能够被录取的,基本付出了相当的业余复习时间。其次,非全日制研究生之所以能够在毕业时拿到学历和学位双证书,就是因为“统一标准”四个字在成绩考核环节贯穿始终。从入学录取,到科研成果、学分考试、毕业盲审,每个环节都不会因为所谓的“非全日制”而降低标准。学校用一种最公正的方式完成了“同等质量”四个字的验收。“唯学历论”不是问题的根源真正让非全日制研究生倍感委屈的,不是在校考核的严格,而是出校待遇的不对等。网络上声量最高的讨伐就是几乎所有私企,甚至某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招聘都将“全日制”这一要求摆上台面,非全日制研究生被粗暴地划归“非”正规、“非”能力、“非”质量,他们作为硕士研究生被莫名其妙撵出了受益圈:某些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优才招聘”、“非普通就业”不面向非全日制;某些城市的落户补贴、人才安居、档案转移不接收非全日制;某些企业的招聘启事明确拒绝非全日制应聘,连下拉选项都消失不见……一系列社会性歧视直接引爆导火索。2020年8月,某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以“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为由回绝,一则投诉激起“非全”群体在舆论场上的集体声讨。这并不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第一次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差别对待。早在去年12月份,某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海南中学的公开招聘中,经过三次公告进入体检环节,这本是一件双方适配、值得高兴的事,后续操作却让“非全”群体挨了一拳:“海南中学及有关部门未征得该同学同意、告知其有关权利,听取申辩,未经过复核程序,未制作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书,未依法送达被处理的应聘人员就取消了其资格。”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这一投诉,让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群体迅速占领舆论场。这无疑是在暗示“非全”群体修了一个不受待见的学位。“非全”群体的愤怒点不在于读了个“假”硕士,而在于你让我相信了无差别的培养标准,却没有给我无差别的竞争地位。都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毕业的研究生,“非全日制”怎么就成了我不具备某某资格的正当理由?更何况,大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所付出的,远不是一句“反对唯学历论”能够补偿的。在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中,相当大比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当年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他们不仅要承受高额的学费,还无法申请奖助学金、无法享受学校住宿。大部分学生在这三年时间里选择脱产学习,剩下的迫于经济压力走向临时职场。在家人眼里,“非全日制在读”等同于成人教育、考研失败,在学校眼里,“非全日制”意味着无权享受全日制学生福利。在企业眼里,“非全日制”群体是不明不白的毕业生,既不算应届,也不算人才,“非”字正式发挥否定作用,既然你“非”全日制,那我们公司也“非”你所属。有人觉得这是企业正常的风险偏好选择,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以学历为起点的就业歧视。但如果这个时候把矛头指向“唯学历论”的弊病,是不是就暗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学历掺水?“非全”群体该往何处去一项本来是为了给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教育形式的善意增设,成为学生们避之不及的鸡肋。非全日制硕士学历在用人单位眼里还不如全日制本科,解聘和拒签事件频频发生,社会认可度低到连政府接收都受阻,投诉、信访、发稿等一系列怒而起之的操作只等来致歉和少数调整。想要解决这种培育和接收的失衡、选拔和后置的失衡、初衷和结果的失衡,或许仅凭相关部门一纸“平等”的提示是不足够的。2013年3月8日,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供需见面会在该校工学部体育场火爆进行,2万学子挤爆见面会。/图虫创意从最原始的意义上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应该是在职人员才对,提高考试门槛也只是为了实现“同等质量”,然而政策调整的结果却变成:大部分在职人员无法通过统考初试,应届毕业生退而求其次攻读非全研究生,“双证”的质量是保证了,培养的主体对象却偷换了。有人提出,统考科目是不是应该针对社会人士做出方向上的调整,比如借鉴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我国的MBA联考综合能力测试,用一般性通用能力测试来替代业务课考试。比如根据专业的设置,“按照社科类和工科类的划分,社科类增加阅读分析、审辨思维等内容,工科类增加数据处理、计算思维等内容”。难度可以维持,但方向是不是可以调整?针对性是不是能加强?也许这是未来非全日制研究生在选拔环节就要解决的失衡。也有人提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最大污点在于名字上的一个“非”字,社会凭证识人,取消名字差异或许能够最快找回“非全”群体丢失的权利。比如说“对达到毕业标准的硕士研究生一视同仁,在学信网及学历学位证书上保持完全一致,避免因差异化而引发误解和对立”。非全日制研究生要面对的栅栏还有很多,将来能不能真正享受到全日制有关的配套政策,能不能走出就业歧视的怪圈,能不能全面落实补贴落户政策,在突如其来的经济冲击下是否不再成为企业最先选择的替罪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很多壁垒要破。参考资料《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区别对待?“一视同仁”呼声高》,新浪舆情通,2020.09.06《一名非全学子对“非全”现状的见解》,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主,2020.09.06《引爆“非全日制研究生”话题的网友受访:希望能为后人铺路》,钟煜豪,孙嘉璐,澎湃新闻,2020.09.03《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中“隐形失衡”问题探究》李骐,戴一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02):32-38.今日互动你怎么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面临的待遇?撰稿 | 峥峥编辑 | 秋裤排版 | 瓜子*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有间大学”

光之塔

就业好消息!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18.9万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5月6日,据教育部官网消息,由教育部等6部门共同主办的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正式启动。其中,教育部已经安排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18.9万、普通专升本扩招32.2万。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第二学位扩招。从5月份到8月中旬,重点组织开展十大专项行动。据消息,一是升学扩招吸纳行动。教育部已经安排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18.9万、普通专升本扩招32.2万。目前,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在第二学士学位进行扩招。二是充实基层专项计划行动。“特岗教师”计划将增加招募规模5000人,今年招募规模将达到10.5万。适当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项目实施规模。将招收40多万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采取“先上岗、再考证”的举措,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配备。三是扩大毕业生参军入伍行动。今年将加大力度推进精准征兵、精准动员,进一步落实好毕业生参军入伍的优惠政策。四是大力开拓科研、社区、医疗等基层岗位行动。努力开发适合毕业生的科研助理岗位。有关部门将推动全国城乡社区和基层卫生部门新增岗位优先招录毕业生。五是推进企业稳岗扩就业行动。国有企业今明两年将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有关部门将落实一次性补贴、返还失业保险等优惠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六是持续开展网上就业服务行动。进一步开展好“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央企“抗疫稳岗扩就业”“国聘行动”“千校万岗”线上招聘会等,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全天候不断线、不打烊的就业服务。同时,在高校开学后,有序恢复校园现场招聘活动。七是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计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好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引领大学生投身“双创”。八是开展重点帮扶支持湖北行动。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央+地方”促进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十个一批”政策,将实现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就业创业“一帮一”行动的全覆盖。九是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对全国建档立卡家庭毕业生、52个未摘帽贫困县毕业生,将实行分类帮扶和“一人一策”动态服务。设立“建档立卡家庭贫困生专升本专项计划”,单独进行录取。十是狠抓责任落实行动。将毕业生就业纳入对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督导考核内容,高校要落实“一把手”工程,发动全国5万余名毕业班辅导员,逐一压实责任,同时让更多的专业教师都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编辑:贾璇)

涅槃

2019年高校毕业生834万,报考研究生290万,现在的小学生将来怎样

最近几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出于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就业前景等综合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2019年考研人数就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90万人。那么,现在的这批小学生,再过10几年,该怎样选择呢?是不是到时候考研就成标配了?下面就一起分析一下吧。考研趋势据考研信息网统计,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43万人,而参加考研的人数就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90万人,考研比例超过了30%。如上图,可以看出,最近5年考研人数逐年增长,2019年同2015年的165万人相比就增加了125万人。考研原因分析如图所示,有将近4成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是因为想考虑自身发展和就业前景更好,有12%左右的学生是喜欢科研性的工作。未来1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测最近几点,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会有2%-5%的增长,2017年795万,2018年820万,2019年843万,2020届预测将达到874万。2019年小学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为10564万,可以预见未来1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可能每年都会突破1000万。小学生的人生规划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择业现在的小学生兴趣广泛,大部分会报课外爱好特长班,比如舞蹈、音乐、美术、攀岩、篮球等项目,家长们也是费尽心思地想让孩子多学几门特长,不一定哪个爱好就会变成孩子长大后的谋生之道了。美国人或者很多外国的教育观念就是强调学生个体的自由成长,排斥一刀切的培养模式,足见他们培养出了更多的体育名人,艺术大师和科学巨人。咱们中国还是应试教育比较多,上学、考试、作业、考试,这些环节,是很多学子都绕不过的坎儿,所以说,中国的教育在培养大师方面还得多学学国外的教育。按部就班走大学道路绝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走这样的道路,读大学也成为了普遍学子的标配。大学毕业后,是工作?创业?还是深造后再工作者?是必然选择的三条路。未来的中国经济肯定会越来越好,但是就业问题谁也不敢保证,因为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现在这批上小学的孩子长大以后面临的竞争可想而知。到那时,考研继续深造这条路,可能还是更多学子和家长的选择了。研究历史,可以预见未来。那么,作为小学生的家长,我们现在可能不需要考虑这么长远,但10几年后,孩子必须要面对择业和就业,现在就未雨绸缪,很好地引导孩子的人生规划,这也不是一件错事,你说呢?

狼少女

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就业状况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就业状况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李敏 蒿楠 陈洪捷 高耀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摘要: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离校调查数据”,比较了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就业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专业硕士的就业率显著高于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在就业竞争中已具备初步比较优势;在就业单位选择上,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差异不大,或是由培养同质化和专业硕士培养规模的扩张导致;专业硕士就业满意度显著高于学术硕士,但尚无法确定就业满意度的差别来自于就业质量的差别,就业满意度或受家庭背景和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影响。可从更加注重差别化培养、落实校外实习制度、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等方面提高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与就业质量。关键词:就业落实率;就业单位;就业满意度;专业硕士;学术硕士;作者简介:李敏,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讲师;蒿楠,郑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通讯作者;陈洪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高耀,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昆明/650091);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及质量保障运行机制研究”(16YJC88003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博士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17JZD057);国务院学位办委托项目“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与跟踪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原文引用请下载:李敏,蒿楠,陈洪捷,高耀.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就业状况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19(09):32-39+81.一、问题的提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下,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张,2017年研究生招生较2016年增长20.84%。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增长率最高,为22.45%,在校硕士研究生已达227万多人。[1]在压力持续不减的就业形势下,选择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成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主流选择之一。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是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两种主要模式,两者的培养定位不同,预期的就业流向也有较大区别。专业硕士倾向于培养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高层次职业型人才,能够直接到行业与产业中进行生产与管理;而学术硕士更倾向于培养和遴选具有学术研究潜力与志趣的学术型人才,到科研部门从事科研工作或进一步接受博士阶段的深造,是学术研究的主要生力军。[2]截止2017年,我国专业硕士的招生占比已由2009年的14.1%上升为50.2%[1],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培养已呈现出双足并立的局面。由于能够从事科学研究的硕士生毕竟是少数群体,仅11.61%的硕士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绝大部分的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都将直接进入就业市场,参与就业竞争。因此,无论是立足于优化我国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还是个体基于就业导向更为理性地选择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都需要对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各自的就业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硕士生的就业问题,在国内外都备受关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National Center for Ecation Statistics)发布的《教育状况》(The Condition of Ecation)[5]与澳大利亚学习与教学质量评价中心(QILT,Quality Indicators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所开展的高校毕业生去向调查(Graate Outcomes Survey)[6]均详细呈现了该国家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igherEcation Statistics Agency)自2017年起,也开始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去向(GraateOutcomes),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与统计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期望在2020年春季发布相关统计报告[7]。如澳大利亚的调查发现,课程硕士和科研硕士的就业率分别为81.7%和75.7%,且分别倾向于到私营部门和教育部门工作;男性研究生的薪资水平显著高于女性。[8]日本对硕士生初次就业状况的调查也发现,工程类学科硕士生就业率最高,而文科硕士就业率最低,专业技术职业、教员和事务性职业是硕士生初次就业的主要选择。[9]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硕士生的就业问题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别差异、就业单位选择、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及影响就业的因素等方面。如杨钋和史祎美的研究认为,女硕士的就业情况并未因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得到明显改善,劳动力市场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10]岳英的研究认为,女硕士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概率高于男性,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低于男性。[11]于苗苗和马永红等人对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就业质量均进行过研究,认为学术融合和社交融合能显著提高学术硕士的认知性和情感性就业质量,[12]专业硕士总体就业质量趋势略有向好,但就业满意度有所下降,就业质量存在学位类型差异。[13]高耀等人的研究发现,就业单位和岗位性质、学用匹配度、就业指导质量以及就业期望吻合度等因素对学术硕士的就业满意度会产生显著影响。[14]总体来看,国内外大部分针对硕士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并未严格区分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导致学术界对这两种学位类型硕士生的就业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14];更缺乏对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就业状况的对比研究,使得无从判断两种学位类型硕士生在培养和就业质量上的差异,以及就业市场的偏好与选择;而全国层面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的缺乏,也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因此,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对2017年毕业的硕士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重点关注硕士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比较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在就业结果、就业单位选择及就业满意度上的差异,为优化我国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以及个体更为理性地选择硕士培养项目提供参考。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由于学术硕士倾向于培养学术后备人才,而专业硕士以培养具备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职业型人才为目标,预期毕业流向分别为学术性单位和行业、产业性就业市场。从理想状态而言,学术硕士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应相对较高,专业硕士进入就业市场直接就业的比例应相对较高;学术硕士到学术性单位就业的概率应高于专业硕士;同时,由于具备应用性优势,专业硕士的就业满意度应高于学术硕士。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相比于学术硕士,专业硕士落实就业的概率更高;假设2:学术硕士到学术性单位就业的概率更高,专业硕士到非学术性单位就业的概率更高;假设3:相比于学术硕士,专业硕士的就业满意度更高。(二)数据来源和样本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简称“研究生离校调查”)项目,本项目受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北京大学共同实施,以了解研究生的就读体验和就业状况为调查目的。本次研究生离校调查的对象为2017届毕业研究生群体,在调查样本选取上,设定以院校(培养单位)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对抽取出的院校进行全覆盖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研。为此,在院校层次、院校所在地区、院校的专业特色及院校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均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体的抽样原则为:(1)覆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大学、普通高校四个层次;(2)覆盖教育部高校、其他部委高校、地方院校三种类型;(3)覆盖东、中、西三大地区。(4)兼顾综合性大学、有行业特色大学;(5)兼顾研究生培养的不同规模。按照抽样原则确定出100所院校为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院校,最终反馈问卷的高校一共有71所。本次调查共计回收专业硕士有效问卷16856份,学术硕士有效问卷25270份,共计42126份全日制硕士有效问卷。其中,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为46.2%和53.8%;“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毕业生占35.4%,B类占9.9%,国科大和中国社科大占4.2%,“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占29.5%,普通高校占21.1%;东、中、西部毕业生占比分别为50.3%、25.3%和24.3%;专业硕士中商务类、公共服务类、工程类、法律类、教育文化类和医学类(1)的毕业生占比分别为15.3%、5.7%、42.2%、8.3%、18.9%和9.6%;学术硕士中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学科毕业生占比分别为13.3%、24.9%、19.6%、32.7%、4.0%和5.6%。(三)变量操作化1. 因变量在本质上,就业状况应包含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客观的就业状况包括实际的就业率和就业去向,就业率是群体概念,对个体而言,即为是否落实就业的就业结果;而主观的就业状况指毕业生对就业结果的主观感受,具体而言就是对就业结果是否感到满意。为此,本文的因变量有三个,包括就业结果、就业单位选择和就业满意度。就业结果为毕业生离校之时的落实就业情况,以毕业生“是否有明确就业去向”为判断标准,为二分类变量;就业单位以所有制性质为依据,划分为政府机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私营和三资企业等四类;就业满意度分为“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五个等级。2. 解释变量本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为学位类型,即专业型和学术型。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控制个体特征、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实习经历和工作特征等变量。具体而言,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家庭背景选取父亲职业和母亲最高学历两个变量;教育背景包括硕士和本科就读院校层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和B类、国科大和中国社科大、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普通高校)、硕士就读院校所在地(东、中、西部)、硕士就读年限(2年、3年、4年及以上)、录取方式(调剂和非调剂)、考试方式(保研和考研);实习经历即为硕士生在校期间是否有校外实习经历;工作特征包括工作地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岗位性质(教学科研、专业技术、企业研发、管理服务)三个变量,工作特征变量用于解释硕士生就业满意度时纳入分析模型。三、实证分析(一)就业状况的描述统计本研究主要从毕业去向、就业满意度、工作地点、工作单位性质和工作岗位性质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就业状况进行描述统计(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16.6%的专业硕士和19.31%的学术硕士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74.1%的专业硕士和69.5%的学术硕士在毕业离校时表示已有明确的就业去向,专业硕士的就业落实率比学术硕士高出近5个百分点;另外,分别有9.2%的专业硕士和11.2%的学术硕士在离校时处于待业状态。对就业满意度而言,若将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视为对就业结果表示满意,则当前有74.5%的专业硕士和59.2%的学术硕士对就业结果的满意程度较高。东部地区吸纳了各六成左右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就业,其次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就业地域的差异不明显。私营和三资企业吸纳的毕业生最多,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均为35%左右;其次为国有企业,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分别为28.6%和26.3%;另外,有20%的专业硕士和19.6%的学术硕士在事业单位(包括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专业硕士到政府机关就业的比例为9.7%,学术硕士为8.0%,两者相差1.7%;而学术硕士到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等学术性单位就业的比例为9.5%,专业硕士为6.3%,两者相差3.2%。专业技术岗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分别有52.1%的专业硕士和44.6%的学术硕士从事该类工作;其次为管理服务岗,分别有25.7%的专业硕士和28.8%的学术硕士选择该类岗位;从事教学科研和企业研发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均较少。表1 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整体就业状况(二)就业结果的比较为了更好的解释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在就业结果上的差异,将已落实就业和尚未落实就业的毕业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探讨。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个体特征、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实习经历等变量的情况下,专业硕士落实就业的概率显著高于学术硕士,是学术硕士的1.208倍。由此,验证了研究假设1。在控制变量中,性别、院校层次和校外实习经历对落实就业的影响显著,而年龄、民族和家庭背景等变量对就业结果无显著影响。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高于女生,这一差别在专业硕士中更为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是女生的2.090倍。不管是硕士院校还是本科院校,基本呈现出学校越好,落实就业概率越高的趋势;不同的是,本科院校层次对专业硕士的影响更为明显,而硕士院校层次似乎对学术硕士的作用更大。而硕士院校所在地域对就业结果的影响表现为东部地区院校找到工作的概率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院校找到工作的概率高于西部地区,这一影响对学术硕士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有校外实习经历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落实就业的概率分别是没有校外实习经历学生的1.384倍和1.777倍,且校外实习经历对学术硕士的影响更大。表2 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就业结果的回归分析结果注:*p<0.05,**p<0.01,***p<0.001。(三)就业单位的比较为了进一步明确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在就业单位上的差异,本研究将私营、三资企业及其他单位设为参照组,使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探讨。表3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到政府机关及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的概率差异较为显著,而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私营、三资企业等单位就业的概率差异并不显著。专业硕士到政府机关工作的概率是学术硕士的1.278倍,到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的概率是学术硕士的0.735倍。即:专业硕士到政府机关就业的概率更高,而学术硕士到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学术性单位就业的概率更高,部分验证了研究假设2。在控制变量中,性别、父亲职业和校外实习经历对就业单位选择影响显著。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政府机关、高校或科研机构、事业单位等公有制非盈利性单位就业,而男性更趋向于到国有企业、私营和三资企业等企业类单位就业。父亲职业对就业单位选择的影响非常显著,父亲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办公室普通职员和业务人员的子女,进入政府机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劳动者(服务性人员、农林牧渔、生产运输、体力劳动者等)的子女。有校外实习经历的学生到政府机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的比例分别是没有校外实习经历学生的1.272倍、1.148倍和1.244倍。院校层次对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的效应并不十分显著,但是对于一流大学的硕士生而言,似乎更愿意到私营、三资企业等单位就业。从地域来看,东部地区高校的学生更倾向就职于政府机关单位。表3 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就业单位选择的回归分析结果注:*p<0.05,**p<0.01,***p<0.001。(四)就业满意度的比较表4报告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就业满意度的定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专业硕士的就业满意度是学术硕士的1.825倍,专业硕士就业满意度显著高于学术硕士,验证了研究假设3。在控制变量中,性别、校外实习经历、父亲职业和工作特征对就业满意度均有显著影响。专业硕士中男生对就业感到满意的程度是女生的1.273倍,学术硕士是1.195倍,性别效应对专业硕士影响更大。有校外实习经历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就业满意度分别是没有校外实习经历的1.208倍和1.249倍。父亲职业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同样非常显著,父亲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无论在总体样本还是分样本中,均显著高于父亲是普通劳动者的毕业生。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相对较高。无论专硕还是学硕,在政府机关就业的就业满意度均最高,之后依次为高校或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在私营及三资企业等单位工作的就业满意度最低。工作岗位性质对专业硕士的就业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于学术硕士而言,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相对较高。硕士院校层次对就业满意度的效应同样不够显著,但是毕业于一流大学A类高校的专业硕士就业满意度更高,而毕业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学术硕士就业满意度更高。表4 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就业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注:*p<0.05,**p<0.01,***p<0.001。四、结果与讨论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人特征、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和实习经历等变量的情况下,专业硕士就业落实率和就业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学术硕士;在就业单位去向上,专业硕士到政府机关就业的概率更高,而学术硕士到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学术性单位就业的概率更高,但在其他单位的选择上,不存在显著的学位类型差异。那是否可以认为专业硕士的就业质量和市场认可度已优于学术硕士,且两者就业状况的差异来源于不同学位类型的培养差异呢?第一,从就业落实率来看,尚不能武断的认为专业硕士在就业市场上比学术硕士更受欢迎,毕竟包括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管理硕士在内的部分专业学位需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考生才能报考。这些学生在入学以前就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再次就业能力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提高专业硕士的就业落实率。但其余三十多种专业学位均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且随着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专业硕士仍为应届生,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均需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就业竞争。虽然之前的研究认为,专业硕士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定位不匹配[16],就业情况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16],毕业去向不够明确[18],教育的实际效用不强[18],使得专业硕士的生源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但越来越多的专业硕士涌入劳动力市场且被顺利录用,必然意味着自身素质和能力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虽然目前专业硕士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关注度的提高,不少培养单位正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不断将专业硕士的培养立足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上,如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农业院校在农业推广硕士中推行的“科技小院”培养模式,让研究生深入乡村开展农技服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这意味着培养单位的不断探索与改革初显成效,专业硕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性和职业性为目标的培养特色正逐步提高与凸显,应用性人才培养所带来的职业优势正逐渐被劳动力市场发现与认可,专业硕士在就业竞争中正逐步摆脱传统认知上的弱势地位,初步具备比较优势。本研究的发现可以被看做是对培养单位不断改革专业硕士培养的一种肯定。第二,从就业单位选择来看,专业硕士到政府机关就业的概率更高,学术硕士到高校或科研院所就业的概率更高。但这种差异的出现不能证明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有显著的学位类型区别。换句话说,这种差异不一定是由不同学位类型的培养特色与质量决定的。从样本量来看,到政府机关、高校或科研院所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在两种学位类型中人数最少,占比均不足10%,并不具有代表性,且专业硕士到政府机关工作的部分毕业生很有可能来自于原先就在相关部门工作的生源。对占比超过80%的毕业生,就业流向是没有显著差异的,即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私营和三资企业等单位的毕业生比例在两种学位类型中的占比基本一致,绝大部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就业单位性质趋同。究其原因,可能还是由于培养的同质化造成的。虽然不少培养单位都在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但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大部分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仍在共享有限的教育资源,师资和课程设置并无明显差异,导致专业硕士培养未能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另外,有研究认为,在某些学科领域,尤其是经管类学科中,学术硕士培养的学术性不强,难以成为学术博士的储备生源,学术硕士培养出现专业硕士化培养倾向,但实践能力又无法与有工作经验的专业硕士相比,这也是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部分高校逐步取消经管专业的学术硕士培养项目,全部转为专业硕士培养的一大动因。[21]同时,人才供需结构发生变化,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求招收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学术硕士直接从事学术性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专业硕士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也冲击了学术硕士的就业市场,加大了学术硕士的就业竞争,从而导致学术硕士不仅在就业市场上与专业硕士相比不占优势,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也难以与专业硕士进行明显的区分。第三,从就业满意度来看,虽然专业硕士的就业满意度显著高于学术硕士,但从这一研究发现尚无法得出专业硕士的就业质量优于学术硕士的结论。就业满意度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受到个人就业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反映就业质量。且在本研究中,两种学位类型硕士生的就业单位无显著差异,也无法推导出就业满意度的差别来自于就业单位的差别。已有的研究表明,与学术硕士相比,专业硕士的父亲职业更多的集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业主等更有社会地位与资源优势的职业岗位中。[22]父亲职业是衡量家庭背景的主要指标,而家庭背景作为毕业生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将会通过社会资源网络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过程和结果。[23][24]专业硕士更为优越的家庭条件和更为优质的社会资本存量,能够给予专业硕士更高的职业选择自由和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而学术硕士则更易被家庭背景和经济因素所约束,更容易受到职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影响。[22]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发现,无论是就业单位的选择还是就业满意度,父亲职业的影响效应均非常显著。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专业硕士的父亲职业确实更多的集中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私营业主上,普通劳动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学术硕士。在择业首要考虑因素上,专业硕士选择工作自由度、工作地区、专业对口度等非经济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学术硕士,而学术硕士选择工作稳定性、工资待遇、发展前景等与收入和保障性相关因素的比例也显著高于专业硕士。因此,或许是因为专业硕士家庭背景的优越性,才使得专业硕士选择工作时能够更多的考虑自我偏好,从而就业满意度显著高于学术硕士,而对于就业质量的考察,还需要更多的硬性指标进行佐证。表5 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父亲职业的交叉表分析结果表6 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择业首要考虑因素的交叉表分析结果五、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一)结论通过对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就业状况的实证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就业落实率来看,专业硕士显著高于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在就业竞争中已具备初步的比较优势;2.从就业单位选择来看,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差异不大,或是由培养同质化和专业硕士培养规模的扩张所导致;3.从就业满意度来看,专业硕士显著高于学术硕士,但尚无法确定就业满意度的差别来自于就业质量的差别,就业满意度或受到家庭背景和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政策建议根据本研究的发现,针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和就业,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应更注重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差别化培养。在培养过程当中更加注重专业硕士的应用性和学术硕士的学术性,突出不同学位类型的培养特点。如何更加合理的定位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及根据目标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设计课程、配备师资、考核评价等,仍是培养单位必须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2. 重视校外实习经历,认真落实校外实习制度。从本研究的发现来看,不论是在就业落实率、就业单位选择,还是就业满意度方面,有校外实习经历的毕业生的表现都要优于没有校外实习经历的学生,这一差别在学术硕士中更为明显。因此,鼓励在校硕士生利用好实习实践机会,积极参与有价值的校外实习活动,或许是扩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3. 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养单位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根据专业或学科特点,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的选择范围、就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尽早帮助学生认清就业现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与宣传,增强与就业市场的互动与交流,让潜在雇主对本校相关专业或学科的硕士培养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增加学生被雇佣的可能性;同时,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积极与相关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及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招聘和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三)研究展望由于数据限制等原因,本研究也存在很多局限性与不足:首先,未筛除具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样本,无法剔除工作经验对就业的影响,从而更为准确的掌握不同类型的硕士生就业情况;其次,对就业单位的划分比较粗糙,无法更深入的探讨不同学位类型的硕士生就业单位的层次、级别与所属行业,从而更严谨的探讨两者的区别;最后,就业满意度是一个主观的概念,无法完全反映就业质量,更为硬性的指标为初职工资,而本研究对初职工资并未进行调查。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针对以上问题改进研究设计和调查,并加入对相同学科背景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就业情况的分析,从而更加深入的探讨两种学位类型的就业差异,为监测和提高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和就业质量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参考。参考文献[1][3][4]王战军.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18)[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陈新忠,未增阳.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改善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48-52.[5]NCES. The Condition ofEcation[EB/OL].[2019-01-06]. https://nces. ed. gov/programs/coe/.[6]QILT. Graate OutcomesSurvey[EB/OL].[2019-01-06]. https://www. qilt. e.au/aboutthis-site/graate-employment.[7]HESA. Graate Outcomes[EB/OL].[2019-01-06].https://www. hesa. ac. uk/innovation/outcomes.[8]刘丽平,靳慧敏.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就业促进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5):69-73.[9]廖湘阳,张晴,孙瑜.日本硕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及其应对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66-71.[10]杨钋,史祎美.硕士生求职就业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3):62-68.[11]岳英.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工作单位选择及其性别差异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9):59-71.[12]于苗苗,包艳华,马永红,刘贤伟.学术融合与社交融合对学术型硕士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14-22.[13]马永红,于苗苗,袁文婧,包艳华.基于多塔结构的专业硕士高质量就业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8):33-40.[14][15]高耀,杨佳乐.学术型硕士生初次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3):82-101.[16][17]朱小嫣,叶设玲.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问题的评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160-161.[18][19]王晓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0]张宏彦,王冲,等.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小院”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1-5.[21]阎凤桥,李欣,杨钋,范皑皑.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4):9-15.[22][25]蒋承,罗尧.专业硕士的就业意愿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4):2-17.[23]郑晓涛,李旭旦,相正求.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8):20-25.[24]李黎明,张顺国.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J].社会,2008(2):162-224.注释1该分类标准见本人已发表论文《专业硕士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6年全国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文章载于《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仅供教育科研学习,原文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原发刊所有!

掠食者

研究生就业核心是什么?

来源:中国研究生、中国研究生杂志写在前面的话近年来,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研究生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级人才,学历高反而就业率低,这未免有些讽刺意味。然而,研究生就业难到底根源何在?笔者认为,除了当前的某些教育制度存在缺陷、当前的某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没有根据社会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等客观因素外, “自身定位不准,好高骛远”也是造成研究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但是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只要抓住了重点,把握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和岗位要求什么这三大就业核心要素,就能更好地实现就业目标。研究生必须围绕这些核心要素来进行分析,尽早定位、及早准备、提早了解人才市场需求,才能在就业中争取主动,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我想干什么?对于研究生而言,不仅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而且还接受了专业技能训练,对未来自己可能从事的工作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找工作前,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家庭等因素来进行基本的定位,即确定自己想干什么。也许有的同学觉得找到什么工作算什么,事先没必要想那么细,其实你也可以这么做试一下,但是在找工作过程中你还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个问题。比如有两个单位让你面试的时间相同,这时如何取舍就又回到了要想清楚我想干什么的问题上来了。所以,在找工作前同学们还是要仔细想一下这个问题,以便找工作时更有针对性地投简历,提高效率。我院有一位M同学,他专业知识扎实,学习科研认真踏实,为人比较单纯。我院每年在应届毕业生离院前会邀请毕业的研究生为下一届学生介绍找工作经验,当时研二的M同学与毕业生交流时说出自己的定位,他想做管理方面工作。M同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而且我个人觉得M同学在管理方面的特长和能力并不突出,管理工作的竞争也相当激烈,所以就业辅导时我建议他同时也找一下与专业相关的科研设计等工作。虽然在找工作时M同学也听取了我的建议,但是他找工作的重点一直在管理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届的同学逐渐找到了工作,M同学还没有得到OFFER。我很为他担心,忽然有一天M同学说他接到了北京市公务员的面试通知,虽然有些进展但我并不看好,果然他面试没有通过,但是M同学又申请了调剂,经过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他被录用了。作为中国石化下属的研究院 ,我院毕业的研究生一开始就直接走上管理岗位的学生少之又少,但是,我很佩服M同学坚持不懈坚持自己定位的信心和耐力,并最终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定位很重要,其实在你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就应该想清楚自己未来究竟想干什么,这样在你读研期间就可以有所准备,充实自己的能力,机会来了绝不放过。M同学至少是在研究生二年级时就想好了这个问题,并且为此而努力。如果我们读研期间一直带着这个问题,那对我们的学习和科研也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无论是即将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同学还是正在读研期间的同学都应该认真想一下这个问题:毕业了我想干什么,想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尽快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我能干什么?这个问题通常会被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而真正能够认真思考的时候恐怕也是找工作碰壁的时候。想干什么这个问题大家很容易想到,毕竟这是找工作的第一步。其实能干什么这件事如果是在入学时就多想想并一直陪伴你整个研究生生活,那你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一定很多。同学们在简历上习惯于写明专业、主修课程、实习经历以及论文课题等,这些在用人单位初步筛选时很有用,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你面试时所体现出来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干什么指的是能力,而不仅仅是你的专业。我院毕业生N同学,找工作时不积极主动,找他谈话时,他说想留院工作,他的理想工作就是留院,当时报考我院时就有这个想法,他的导师是一个部门主任,我问他你和导师交流了吗?他说没有。我与他导师交流了这个情况,导师说N同学课题做得一般,与周围同事没有交流沟通,有点闷,没有留的理由啊!这里就是能干什么的重要性,N同学虽然从入学起就想好了干什么,但是并没有想到自己能干什么,并为此而努力,课题做得不突出,与导师课题组同事没有交流,自己不能干,怎么留下来?相反我院毕业留院的研究生通常都是部门主任主动说某某同学很好、很能干,一定要留下来。同样是N同学的导师,有一年专门找人力资源部说他指导的毕业生实验做得太好了,比职工干得都好,而且课题还要继续做,这个学生一定要留下来。H同学是一位能力很强的理工男,除论文课题做得好以外,他还在业余时间帮助一家公司老板建模炒股,他还对模拟计算软件非常熟悉,所以在就业时他可选择的范围很大,因为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首先他选择了我们石化系统内的工程设计公司应聘,因为竞争太激烈应聘没能成功,于是他又以模拟计算软件能力非常强的优势得到了一家外资公司上海总部的OFFER。事实上,他在这家公司也没干多久,因为,一年后,他又成为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技术合伙人。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在你想明白想干什么后,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你想干的事业而努力,只有你能力具备了,才能达到你想干的目标,当然,如果你各方面的能力都非常强,那么你就业选择的范围就会很大,创业其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岗位要求什么?同学们投简历时一定会看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只有我们想干的事业、我们具备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吻合时,我们的就业目标才能达成。我院毕业的Z同学在毕业前介绍找工作经历时,特别分享了她找工作的体会。Z同学多才多艺,学习成绩好,爱好广泛,擅长交流沟通,大方漂亮,英语优秀。开始找工作时,她主要找一些相关的外资公司的销售岗位,发挥她爱交往的特长,但她发现这些岗位要求的英语水平非常高,而且对市场营销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也非常高。她觉得自己专业知识上有欠缺,所以及时调整定位,开始寻找化工设计方面的工作,这是她的课题研究方向,由于她的研究方向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一致,很快她得到一家设计单位的OFFER。作为一家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我每年都参加本单位的面试招聘工作,所以对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这一点深有体会。我单位是参加中石化统一校园招聘的,每年我院都会根据用人需求列出岗位要求,而且在对毕业生进行面试时,岗位匹配度是主要考核要素之一。每年的面试中总会有同学因为不符合岗位要求而被淘汰,也有的同学在面试时没有展示出自己的能力,而且对应聘的岗位要求不明确,这些都是最先被淘汰的因素。而且我院部门领导在挑选毕业生时也是首先考虑岗位要求,因为每一个部门的名额有限,所以肯定优先考虑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通过网站招聘公告、用人单位网站介绍以及老师、同学、学长等多种渠道,全方位把握岗位要求的详细内容,提高应聘的针对性,提升就业目标达成效率。总之,准确定位、制定规划、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自身实力才是研究生实现就业的“王道”。三大就业核心要素中能干什么是最重要的,能力是你实现就业目标的决定因素,事实上,只要你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那么你一定是职场上那个最抢手的毕业生。作者:刘荣梅(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编辑:马亚男责编:雅琨

使民心变

从629人到300万,全国女研究生目前占比多少?就业有哪些困难?

老话说“不怕货比货,就怕人比人”,孔子也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几十年前,大家的文化水平普遍都是小学或者是初中,可现如今,大学生遍地都是,研究生招录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要知道,1949年我国所有的研究生包括研一研二研三的在校人数仅仅是629人,但是据权威数据统计,从2018年起我国各大高校招录研究生的人数每年都保持在100万以上,2020年更是达到了破纪录的110余万,同时现在全国研究生在学人数已经超过了300万。而在研究生的男女比例当中,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女性研究生的比例正在日渐攀升。那么,从629人到300万,女研究生占比到底是多少?在1978年的时候,女性研究生的比例只占到了9.9%,在2009年已经过半,现如今女性研究生的比例真的已经上升了一个大台阶,现在距离2009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比例又高了不少,在读人数也直接就超过了110万。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破除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女性不仅只能待在家中,还可以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男性一样出来工作。尽管这是一种进步,可对于女研究生来说,毕业之后找工作仍然会面临一些困境。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在笔者看来,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困境就是,不同专业研究生,找工作的难易程度有很大差别。女性考研究生大部分是文科类的专业,而在就业市场当中,理科类的专业明显优势要大于文科类的,这就导致许多女性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出来找工作,仍然很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像是在许多经管类的专业当中,本科生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就很低,而研究生找到心仪的工作也不算简单。第二个困难就是,年龄对于女性研究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如果我们按照正常的读书年龄来说,大学本科毕业就已经22-23岁了,再读完研究生的话,就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如果在大学中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的话,确实会令人困扰。而另一方面,进入社会之后,用人单位在选择用人的时候,对于这个年纪的女性都会有更多的顾虑,说的直白一些,职场性别歧视确实是存在的。第三个困难就是,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身上的束缚会更多,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会偏向于安稳一点的职业。对于一个人来说,23岁到30岁这段时间是最适合打拼的年龄,许多男性在这段时间当中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就,这个时候他们在考虑婚姻问题也完全不迟;但如果换做一个女性的话,到了30岁即使有了事业上的成就,这个时候背负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也要沉重的许多。这三点困难无论大家是否承认,它们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不过毛主席也曾经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在能力上,许多女性都丝毫不逊色于男性,如果在考研之前能将这些困难都考虑充足,那么相信每一个女性研究生都能够获得自己最终想要的生活。就像老话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提前想清楚了,更可以把控好自己的人生。扩展阅读:感谢贫穷的北大女孩入伍了,感动无数人,网友:继续奔跑!丁真眼神7秒动人,这个流量时代你愿意让孩子复制他的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