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升本院校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圆圆的母校,最低调中央部属高校凯德玛

升本院校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圆圆的母校,最低调中央部属高校

高圆圆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知名校友,当时就读于经济系。当时这所学校还叫做中国工运学院。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的普通高等学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是最低调的国字号院校。截至2018年底,学校有北京海淀区及河北涿州两个校区;下设15个教学系(院)部,开设有17个普通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300人左右,截至2019年11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6093人,其中研究生183人,本科生4785人,专科生1125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多次作为北京市高职升本科招生公共课统一考试考点。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升本院校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圆圆的母校,最低调中央部属高校

八年七旱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学术研讨会

原标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课题中期汇报暨学术研讨会8月21日,北京市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课题中期汇报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致远楼八层报告厅召开。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教授、教育部高教司人文社科教育处张庆国处长、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刘霄处长出席会议,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池州学院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会议。申继亮巡视员在讲话中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劳动教育相关文件制定中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出了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动员令,7月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绘制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施工图,接下来的重点是要落下去、见行动、见实效。为此,他强调了三点:一是劳动教育是使命,需要担当。劳动教育不是专项教育,它是党的教育方针,是个体社会化的教育,是优化育人模式的教育,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全力做好。二是劳动教育是工程,需要谋划。要把握住劳动教育的育人指向,做到既要有劳动更要有教育,要注重经历、注重历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干起来、做到位,也要强调实践中反思引导,突出劳动的教育指向,还要注意体现劳动教育与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性。三是劳动教育是难题,要有探索:要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强制、引导、鼓励等多种手段,建立制度、破解难题。在“课题报告与点评”单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研究员进行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研究”的课题中期汇报。报告提出,要全面把握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通过“活性劳动知识”“感性劳动知识”“理性劳动知识”让大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积极探索以思政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课程劳育为路径,以学术劳育为支撑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杨冬梅教授、姜颖教授、许涛副研究员、李珂研究员分别作了“让思政教育为劳动教育铸魂领航”“以专业劳育凝聚起劳动教育的磅礴力量”“完善实践劳育机制 培育崇劳时代新人”“让课程劳育担当劳动教育的特殊使命”四个分报告。池州学院校长柳友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邱吉教授、北京大学卢晓东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廖辉教授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郝志军研究员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在“学术分享与交流”环节,池州学院校长柳友荣教授介绍了该校开展了十年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分享了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设计与实践并提出了教育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宁本涛教授对如何在“五育融合”中推进劳动教育进行了阐释,提出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和以劳创新,实现五育的渗透与融合。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对此次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强调高校劳动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具有独特性,必须改变原有支离破碎的情况、实现体系化发展,并对深入开展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倡议。此次研讨会深度呼应并回答了社会各界一致关心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线图”问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供稿)【来源:中工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乐也

来自首都北京的政法类高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位于我国首都北京,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同教育部共建高校。起源于1946年从华北联合大学【华北联合大学为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6年建立的晋察冀边区干部学校于1949年迁至天津,并更名为华北职工大学。此后,根据刘少奇的意见,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由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任校长。1954年,在刘少奇的关怀下,学校顺利迁至北京。【文革期间,刘少奇被打倒,学校的发展也是饱受挫折】发展至198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为成人高等院校,校名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书写。1987年,学校学报《中国工运学报》创刊,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题词。2003年,中国工运学院在相关领导人的关怀下,进行了改制,进而升格为普通高等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学校获批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2019年,在最高领导人的关怀下,学校以劳模本科班为基础成立劳模学院。学校现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开设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社会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9个普通本科专业。并招收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四个方向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劳动关系、法学;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有社会工作。优质专业背后是优质的教学团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团队、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育人团队、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工会干部培训核心教学团队等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就学校的科研建设来说,学校的科研基本上围绕着工人。具有代表性的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等。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以建设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校为目标。因此考生如果对于劳动关系相关专业有兴趣的话,全国独一份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值得考虑的高校。

浪荡儿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为国字头的大学实力如何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带有“中国”字样的大学,也就是俗称国字头的大学,是实力比较强劲的大学,而且它们往往位于首都北京,不过也有一些特例,比如中国海洋大学,这所985高校在青岛;中国计量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均不在北京;还有虽然在北京,但是实力也不是特别强的一些高校,比如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所高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的普通高等学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这所学校的诞生有比较特殊的历史背景,它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9年迁至天津,1954年从天津迁至北京。中间几易其名,2003年5月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当年首次招收法学、工商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四个本科专业200名普通本科学生。2013年正式启动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关系方向)、(工会工作方向)的招生培养工作。目前只有这一个硕士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目前设有14个教学系(院)部,设有16个普通本科专业及方向,涵盖管理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工学、艺术学等6大学科门类。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别为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但是据说最好就业的不是这两个,而是汉语言文学、安全工程。当然,就业如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总的来说还是主要看个人能力吧。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有两个校区,北京是本部,河北涿州是分校区,一般大一大二在涿州,然后回北京就读。北京虽然是本部,但是地方比较小,涿州校园面积大一些,不过相对有些偏,适合认真学习,其实也不错。这所高校虽然是国字头大学,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工运干部人才已经不再被社会所需,因此它显得也有些落寞了。在本一本二批次分开招生的省份,它是被称为本二院校的,不过它的分数往往要高于本一线不少分的(起码在河北是这样),而且毕竟是在北京,地域优势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而且学校也正与时俱进,努力向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迈进。

十九年矣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专科都有招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现有北京海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1946年4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成立。1949年4月,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54年7月,开始从天津迁往北京,8月,学校教职工正式在北京新校舍办公。1966年6月,因开展“文化大革命”,学校停办。1978年11月,中央同意恢复全总干校。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批准学院开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5年5月,教育部将劳动关系专业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目录,学校当年招收全国第一届劳动关系专业普通本科学生45名。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工匠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劳模学院)等13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2个公共教学部。开设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社会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9个普通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旅游英语2个专科专业,招收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四个方向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106人,其中研究生189人,本科生4789人,专科生1128人。2020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山东省计划本科招生10个专业(类),计划招生数量59人,实际投档数量59人。投档分数线投档最低分数最高的专业(类)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低投档分数为566分,对应最低位次为59422名;投档最低分数线最低的专业是安全工程专业,最低投档分数为535分,对应最低位次为104258名。选考科目要求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计划招生的10个专业(类)中,只有两个理工科专业,其他均为传统文科或招生时不分文理的专业。不限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包括了传统文科及不分文理科招生的专业,如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语言类、法学、社会学类中的8个专业;选科要求为物理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为物理和化学的专业为安全工程专业。专业(类)包括的专业及招生要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计划招生的10个专业(类)均为按照专业招生。学校各招生专业的公共外语、专业外语教学均为英语,其他语种的考生入学后统一改学英语,请非英语语种的考生谨慎填报。2020级本科新生第一、第二学年在涿州校区就读,第三、第四学年在北京校区(本部)就读。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山东省计划专科招生2个专业(类),计划招生数量16人,实际投档数量16人。学费及住宿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每人4600元/学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每人8000元/学年;其他专业每人4200元/学年。高职普通类专业每人6000元/学年。

红缺蓝

高等院校系列: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简称“中劳”。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普通本科院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历史沿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9年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54年从天津迁至北京;1984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开始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5月,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成为现代化教育本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师资力量:专任教师36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占比约为43.0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学科教指委委员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课堂学校共设置有15个教学院系,共计17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目前拥有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4个专业方向)一个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方向为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设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这些学科也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优势学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录取通知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科分析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下的一个理论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专业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功能的专业。这一专业对于国家层面的劳动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层面的劳动关系的操作管理,都有着直接的作用。劳动关系在中国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新兴学科。该学科在国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设最早。就业方向: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岗位,企事业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咨询、辅导、培训人员、劳动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及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民办非企业机构研究、认证、监察、培训、咨询人员、街道及社区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法学研究的是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属于劳动关系法律的一种,和一般的法学类专业或者大学不一样。就业方向(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主要负责人事的薪资、社会福利的模块,也可以做企业管理,就是管理层方面的,需要从基层做起。

技也

二本中的王牌?看看庐山真面目吧! 比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二本中的王牌?看看庐山真面目吧!别小看二本,也有国字号隐现其中,比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乍一看,必定会让人联想到行政单位、公务员、铁饭碗这几个关键词。为啥?帽子大,帽子正,帽子重,这就是我的感觉。毫无疑问,这是一所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高校,隶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曾经是专门培养工会及相关岗位干部的摇篮。时至今日,这所高校又会以怎样的状况面向社会呢?有图有真相,就以2020年毕业生的几个就业指标表来解析吧。首先是就业率,2020年中劳本科整体就业率92%,各专业就业率基本框定在90%上下浮动,还算不错。其次是就业方向。技术服务业超过10%,批发零售业接近10%,文体娱乐8%,建筑、科技、居民服务均在6%以上,教育、餐饮、制造5%……就业主体是企业。第三是就业渠道。25%的学生通过校外网站,19%的学生通过家人或熟人推荐,11%的人通过学校老师推荐,9%校招,8%实习转正,8%毛遂自荐,5%校园网……三张图表看下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毕业生没有明显行政优势,大致和一般院校一样,通过各种方式就业。咱们老百姓,最看重的不就是就业吗?那么,再来看中劳的优势专业——劳动关系和法学,这也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名单,在二本院校中熠熠生辉,和一本院校比,也有强大的存在感。有人说中劳是二本院校中的王牌。嗯,如何定位,还是交给各位家长啦!

庚桑子曰

昨天上了新闻联播的劳动关系学院,是个啥学校?规模小、势头猛

在五一劳动节的前一天,有一所平时不起眼的学校出现在了央视新闻联播中,这就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这回可让其足足的挣了一把面子。如果你现在去看中劳院的官网,会发现大幅的新闻联播照片在挂着呢。这确实是值得骄傲的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部委高校,直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2017年被确定为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03年原来的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为现名。说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很多在校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学校小,但发展势头很足。学校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和高职教育,目前在校生大约近七千人。学校拥有北京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只有630亩,所以在面积上确实是比较小的。一般都是大一大二在河北校区学习生活,大三大四转到北京本部校区。在知乎上,有自称是校友的网友用一句概括了学校:“一流的师资,二流的学生,三流的名气;一流的地段,二流的就业,三流的设施。”至知乎上,中劳院的师资还是很被学生认可的,大多都毕业自清北人师、政法财经等名校,还有很多在行业领域都属于顶尖人物。学校拥有的智库研究机构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是全国劳动关系研究的顶尖机构。在许多涉及劳动关系、工会、劳资纠纷等社会热点的新闻中,很多记者都会选择采访中劳的教授,在劳动关系和工会行业汇总那是非常权威的。能上中劳的很多学生都是高考失利,所以每年入学的新生很多都是名校落榜生,分数高的能超一本线五六十分,低的大多也是一本线上。是二批次中的战斗机!最受校友们唏嘘的就是学校领地有点小,至今学校在北京本部区只有两百多亩地,设施相比其他北京学校显得落后。但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用绝佳来形容,向南玉渊潭、钓鱼台,向北国图,中关村南大街,可谓是寸土寸金之地。还有很多校友在知乎上都提到中劳虽然学校小,但平台很高,所能给予的机会很多,甚至好几位网友都建议分数不是很突出的考生来中劳而不是去地方一般的211,所以中劳可谓是“深藏不露”呀。知新行闻-《杂谈大学》栏目稿件

亚瑟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召开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

10月13日上午9时30分许,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校区致远楼礼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对学院建校70周年作出批示,全总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出席庆祝大会。全国总工会领导,教育主管部门领导、40余家国内外高校和合作单位代表;全总机关各部门、各驻会产业工会、在京直属单位负责同志,19所省(区)市工会、省级工会院校代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全体校领导、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以及校友代表约1000人参加大会。王东明在批示中指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校七十年来,在党中央关怀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劳动特色、工会特色办学,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谨向学院建校七十年致以热烈祝贺,向全体师生致以诚挚问候!李玉赋在讲话中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70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学院为提高工会干部素质、推进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李玉赋强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工会系统最高学府。学院要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工会干部,把开展劳模教育与发挥劳模作用结合起来,认真探索发展路径、特色优势和优良传统。要加强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智库建设,为推进工会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全面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不断推动学院创新发展。俄罗斯独立工联副主席、俄罗斯劳动与社会关系学院校长尼娜·库兹米娜教授代表国外友好院校送上诚挚祝福,她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近年来在培养优秀的工会干部、经济专家以及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学者等方面取得的佳绩。她真诚希望,能以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交流合作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中俄两国人民和青年之间的互利合作,促进两国高质量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促进双边合作达到新的高度。大会隆重进行了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校奠基者代表献花环节。大会向高惠峰、刘淼、王新生、方青、武宗圣、郝清桂、刘子高、赵国荣、郭景田、何生、李敦芷、杨克华、罗简贻、高英杰、王美琪、毕玉身、赵洪恩、杨耀忠18位第一批来校工作的老教师、老干部、老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李玉赋书记向参会的11位奠基者代表一一颁发荣誉证书,青年学生代表敬献鲜花。(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轨迹人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0年各省录取进程一览表(8.24日持续更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0年各省录取进程一览表】(8.24日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