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技术转化已创下过亿收入天爵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技术转化已创下过亿收入

在上海原法租界“最具科学气息”的岳阳路上的中科院大院内,有一座赭石色的建筑,外形酷似中世纪的城堡,由很多连续的拱门相连,交响诗般的工整磅礴令人惊艳。这幢原名为“在君楼”的建筑,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最早建的一座大楼,后来被命名为“生科楼”。沿生科大楼左手边的小径蜿蜒而下,那里坐落着整个中科院大院最高的大楼,在这幢名为“新生科楼”的高层建筑外,立着一个显眼的铭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科技领域,中法合作历来‘敢为人先’。”中科院副院长张杰如是说。今年正值《中法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署40周年。在中法科技合作40年的历程中,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是双方科技外交合作的一张名片。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共同建设。法国巴斯德研究所1936年就在上海建所,2003年SARS之后,中法两国政府决定,在更新更高的层面上设立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球公共健康,开展人类重要传染病的致病机理和免疫保护机制的合作研究,以为疾病防控提供核心知识和关键技术。别看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就14年历史,希拉克、奥朗德两位法国总统先后为它的新老研究大楼揭幕。这在全球范围也是罕见。政策红利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主要从事传染病基础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加紧抗体、疫苗、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不仅在病原学和免疫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更是在开发禽流感疫苗、诺如疫苗、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手足口病药物方面不断取得突破。2017年3月,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寨卡重组蛋白型疫苗研制成功,随后与重庆智飞生物集团签署协议,合作开发“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该协议包含该疫苗的开发及产业化。“这一成果意味着继美国、法国等研发寨卡疫苗后,全球第七个、亚洲第一个寨卡疫苗进入临床前研究,有望在2019年进入非洲开展临床试验。”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唐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过去两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加快步伐。通过与创投资本包括硕柏创投、中科创投合作,与重庆智飞生物、新生源科技、银河生物和海南康芝药业等企业对接,实现了一年一个多亿人民币的成果转让转化收入,今年这方面的合同金额预计能达到几个亿人民币。以抗体药物为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新药临床申报(IND)中,该领域大多数为仿制药,创新靶点少,未来鼓励创新药物的研发是必然趋势。对此,唐宏表示:“近年来国家新药政策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大约从两年前开始感受到政策对于新药研发的红利,好处在于可以把新药研发的链条极大地缩短,实验室的发明创造很快能够通过资本快速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将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极大释放出来。”唐宏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就在5月,该所将有一个I类新药和一个疫苗进入I期临床试验。其中一个是针对肠道疾病的四价诺如疫苗;另一个是抗疟疾的新药。他解释道:“目前抗疟疾使用的青蒿素已经产生耐药性,我们开发的新药,全新靶点、全新机制,将给全球每年3亿多新发感染患者带来福音。”唐宏表示,在商业化的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巴斯德研究所的重点工作内容。“我们专门有一支知识产权运营团队,并与全国最好的专利律师事务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能力。”全球网络在新药临床研究方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并高质量完成复杂的临床试验。唐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法两国政府的初衷是建一个国际水平的研究所。通过十几年的知识创新和技术突破,再通过有机嫁接国际研究平台和资源,既壮大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基础,更有效地反哺和回馈了上海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张杰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正朝着国际化研究所的道路迈进。正是得益于中法两国的资源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携手,将中法合作惠及沿线人民。”通过巴斯德强大的全球网络,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为带头走通“一带一路”的科研机构之一。“我们已经联合了巴斯德在亚非拉欧洲和大洋洲的研究所,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病原发现、检测诊断、治疗预防一体化项目。”唐宏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14年,巴斯德研究所帮助柬埔寨成功鉴定出手足口病。最近,该所还在“沪滇合作”机制下,联合东南亚五个巴斯德研究所,在云南和当地疾控、医疗部门展开科研合作,为当地医疗人员提供培训,分享知识和资源储备。“北纬南纬30度的广袤地区,拥有20多亿人口,也是热带传染病的高发区,也是我国海上丝路战略纵深地带。”唐宏说道,“这个地区‘因病致穷’的民生问题尤为突出。我国科技界要为该地区解决传染病的问题,既能使我国自身的传染病防控关口前移,又能保障我国‘一带一路’的有效推进。”唐宏还透露,今年11月份该所将宣布成立海外多中心临床研究基地。“我们发明的药在国外做临床试验,也是我国新药的政策红利。”唐宏向第一财经记者说道。科研最关键的是人才。过去几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引进的先进人才中,不仅有优秀的中国“海归”科学家,也有外国科学家。该所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动上海高峰人才团队的引进。目前,该所外籍科学家比例已超过15%。四年前,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就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引进了虫媒病毒领域的专家劳蒂米博士(DimitriLavillette)。劳蒂米表示,自己非常满意在中国的研究和生活。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明年我还有一年的合同期,但是如果有可能,我非常愿意继续留在上海。”2012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引进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微生物和免疫学教授金侠博士,担任病毒疾病和疫苗转化研究课题组长。今年4月,金侠课题组与另一位教授黄忠课题组在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发现,昆虫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能够预防寨卡病毒感染。“巴斯德研究所引进的人才,都是处于学术高峰期的各类人才,尤其是处于领域前沿的科学家。”唐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围绕传染病诊疗关键共性瓶颈技术,我们已经启动建设上海科创中心项目。”

说失屠羊

上海巴斯德所与中慧元通合作研发生产基因工程疫苗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6月16日宣布,与江苏中慧元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因工程疫苗(毕赤酵母)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生产和商业转化签署合作协议。目前国内有5条新冠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同步开展,包括灭活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和减毒疫苗;并且已经有5个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其中4个为灭活疫苗。此次上海巴斯德所和中慧元通公司开展的新冠疫苗合作项目,选择的技术路线是重组基因工程疫苗。中慧元通公司研发总监吴浩飞博士在签约仪式上介绍称,重组基因工程疫苗是把新冠病毒最有可能作为抗原的蛋白,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实现大量生产,并注射到人体,产生抗体,以抵抗新冠病毒的感染。根据协议,上海巴斯德所疫苗学与抗病毒策略研究团队将与江苏中慧元通生物项目团队联合攻关,上海巴斯德所将负责新冠病毒重组RBD蛋白疫苗工程菌的构建、筛选,以及种子库构建等工作,江苏中慧元通生物负责实施工程酵母菌发酵、纯化、佐剂系统构建等工艺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制造检定规程、开展安全及有效性评价、临床试验、产品生产和商业化等工作。上海巴斯德所方面表示,此次研发的新冠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具有产量高、易于大规模生产和长期储备等优点。该基因工程疫苗项目分别得到了上海科创中心传染病免疫诊疗共性技术平台以及上海巴斯德所南京麒麟创新研究院的专项支持。今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上海巴斯德所利用学科优势和研发基础,迅速开展抗疫专项科研攻关。目前在包括新冠病毒检测、新冠治疗和预防在内的疫病“诊防治”等各方面都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中慧元通公司主要从事新型人用疫苗和多联多价疫苗的研发、注册申报及产业化生产和销售。该公司已经建设完成了具有符合GMP标准的流感原液疫苗制剂生产2条GMP生产线,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中心实验室、动物房及配套的物流中心、动力中心、仓储中心等配套设施,截至2020年5月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同时在进行新冠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的还有中国医药集团旗下国药中生。2月15日,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披露,国药中生研究院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发,并已完成基因序列合成,正在进行重组质粒构建和工程菌筛选工作。目前国药集团正在多路出击,攻坚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6月16日,国药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揭盲, 1120名接种疫苗的受试者组均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按照0,28天程序接种两剂的中和抗体转阳率达到100%,这款疫苗也是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

大赌豪

圣戈班向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捐款|美通社

2020年5月25日,圣戈班向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捐赠60万元善款,为其相关研究提供支持。此次捐款充分体现圣戈班长期助力抗击流行病的承诺与决心。捐款仪式及酒会于法国驻沪总领事官邸举行。法国驻沪总领事纪博伟、圣戈班集团高级副总裁孟昊文、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所科研联合所长安瑞璋出席并致词。法国驻沪总领事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圣戈班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代表共同出席。今年3月22日,圣戈班亚太区员工自发组织一项团结倡议,捐献一日薪酬,助力全球抗疫。此倡议得到亚太区12,000名员工的积极响应,所筹善款已捐献至亚太区部分国家的公共医院、卫生中心及慈善机构;圣戈班中国员工所集资金全部捐赠给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作为其相关研究专款。(美通社,2020年5月26日上海)

不敢用也

上海巴斯德所与江苏康宁杰瑞合作开发新型冠状病毒混合中和抗体

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获悉,该所10日与江苏康宁杰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性抗体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达成合作。这是上海巴斯德所新冠疫情科研攻关的又一重要举措。今年1月中旬,上海巴斯德所组织科研人员“揭榜挂帅”,围绕病毒检测技术、病原溯源、抗体药物及疫苗研发,开展专项攻关。科研人员在科研攻关领导小组及临时党支部领导下,与国内外同行通力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此次合作将充分利用上海巴斯德所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前期成果及研发方面的优势,依托康宁杰瑞药品研发优势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物抗体平台,力争研发出安全性好、中和活性高、病毒逃逸少的抗体治疗药物,并进入临床实验。根据协议,上海巴斯德所黄忠研究员团队将与康宁杰瑞项目团队联合,研究所将负责全面分析抗体对新冠活病毒阻断中和活性等工作,康宁杰瑞负责提供混合抗体专利平台,构建人源化抗体和重组工程细胞株,开展药学研究、临床试验、产品生产和商业化等工作。双方在理性评估了目前新冠抗体开发的形势后一致认为,全球新冠的常态化防治需要更多的性能出众、价廉物美的新技术与新产品。据悉,为成功研制性能优异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科研人员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该研究得到了上海科创中心传染病免疫诊疗共性技术平台以及上海巴斯德所南京麒麟创新研究院的项目支持。

杜鹃女

圣戈班向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捐款

上海2020年5月26日 /美通社/ -- 2020年5月25日,圣戈班向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捐赠60万元善款,为其相关研究提供支持。此次捐款充分体现圣戈班长期助力抗击流行病的承诺与决心。捐款仪式及酒会于法国驻沪总领事官邸举行。法国驻沪总领事纪博伟、圣戈班集团高级副总裁孟昊文、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所科研联合所长安瑞璋出席并致词。法国驻沪总领事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圣戈班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代表共同出席。今年3月22日,圣戈班亚太区员工自发组织一项团结倡议,捐献一日薪酬,助力全球抗疫。此倡议得到亚太区12,000名员工的积极响应,所筹善款已捐献至亚太区部分国家的公共医院、卫生中心及慈善机构;圣戈班中国员工所集资金全部捐赠给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作为其相关研究专款。圣戈班亚太员工爱心捐赠圣戈班集团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孟昊文表示:“对圣戈班而言,团结不应仅限于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内心同情,而是一份为共同利益奉献自己的坚定决心。自疫情爆发以来,圣戈班始终尽最大努力履行社会使命。在中国,我们已采取全面行动,包括捐赠大量防护服、口罩等,我们始终不渝地助力抗疫。今天,圣戈班向巴斯德研究所捐赠之举,值得赞赏,因为这是由圣戈班中国员工自发组织的一项团结倡议。”孟昊文还表示:“我感到很欣慰。首先,它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也体现法国、中国、圣戈班的共同价值观,即团结、博爱、追求互利,这是圣戈班每日自勉并践行的价值准则。同时,我也非常高兴,因为此次所筹善款将用于享有盛名的巴斯德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项目。”左起:韦嘉玲(中国法国工商会总经理),唐宏(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傅国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纪博伟(法国驻沪总领事),孟昊文(圣戈班集团高级副总裁),安瑞璋(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所科研联合所长)圣戈班logo

其食不甘

青年科学家王岚峰:半道结缘结构生物学 幸运源自不断努力

王岚峰在实验室 张亨伟 摄中新网上海12月11日电 题:青年科学家王岚峰:半道结缘结构生物学 幸运源自不断努力作者 郑莹莹年近40岁的王岚峰,并不是一个学霸,却是一个足够努力的人。他有一句座右铭:你可以不是最聪明的,但必须是最努力的。照着这句话,他在并不平顺的求学路上,闯出了一条科研小径,一步步地靠近自己的人生目标。王岚峰如今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组组长。他带领团队以结构生物学为切入点,研究目前威胁中国人口健康的头号病因之一——慢性乙肝,他希望通过系统的结构研究,阐明病毒持续感染的详细分子机制,寻找新靶点,进而研发新的靶向性药物,以治愈慢性乙肝。而一开始,王岚峰并不是“科班出身”。上世纪70年代末,他出生在山东滕州的一个小村庄,是家中最小的一个,他有4个姐姐。父亲在村里教书,对他亦是十分严格。年幼时,父亲意外事故致高位截瘫,家庭状况变得十分艰难,靠母亲带着姐姐们种地、种菜、养牲畜勉力支撑。王岚峰还记得他初中二年级时,学校交学费,别的同学都是大面额的钱,他却是一角、两角、五角的零钱叠在一块,“那时候才慢慢认识到,家里要供我上学,太不容易了。”他也常跟女儿提起这件事,去年的有一天,10岁的女儿突然跟他要个礼物——时光机。王岚峰问为什么,女儿说:“我想要穿越回您上学的时候,我有好多零花钱,想给您送点钱。”这件事把王岚峰感动哭了。除了家庭经济条件,王岚峰的求学路并不平坦。1997年,大学报考失利的他,被调剂到山东农业大学的兽医专业,这让他十分失落,“原想报考师范大学,将来像父亲一样做老师,所以起初很不想去上这所大学,但是我妈妈坚持认为,在农村考个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复读,家里没有能力再多供我一年,所以就去了。”尽管在校期间,王岚峰依旧十分迷茫;毕业时,他选择了考研究生,去南京农业大学读动物生理生化专业。王岚峰指导学生 张亨伟 摄真正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研究生期间的一场学术讲座。那天,学校的报告厅里被听报告的人挤得满满的,当王岚峰与同学从球场闻讯赶来时,已没地方坐了,他们站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听了时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讲述SARS期间他们研究组率先解析了该病毒主蛋白酶高分辨率晶体结构的研究工作。王岚峰说,“听完报告后,我顿时发现,太有意思了,这可能是我一直想找的东西,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对一样东西有如此急迫的想法了。”于是,硕士快毕业的时候,他报考了饶子和院士的博士生。但第一年,他没有考上。失利后,他选择了直接北上,“我跟导师说,硕士毕业后我就不工作了,我就上您那去做实验。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是来学习的,我明年再考一次。”第二年,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了饶子和院士的博士生。真正迈入科研的大门后,王岚峰才感觉到落差,面对从各大名校出来的尖子生,他说自己没法跟他们比聪明,能做的就是更努力。他成了实验室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有时候为了尽快纯化出一批蛋白并筛选上晶体,甚至熬通宵做实验。彼时在结构生物学领域,他相当于从零起步,每个阶段的关键技术都不懂,怎样在短时间内弄明白这些且把课题做出来?他选择了“众览博学”:那时候实验室人多,每个方面都有做得很好的师兄或师姐,王岚峰就帮他们“打工”,来换取他们的直接经验,一样一样从零学起,最后将每个环节的技术逐一打通。这段努力摸索的时光,也让若干年后,王岚峰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时,能独当一面。那时他所去的美国实验室刚成立一年,导师是化学背景,生物学这块的实验体系是王岚峰一点一点从头建立起来的,“我什么都可以自己做,而且很快能做出来,这是因为前面四五年不断努力摸索,在那个阶段也许只有量变,但到了博士后期间产生了质变。”往回看,他说,“你努力了,将来总有一天,曾经的付出会加倍回报你。”2016年7月,王岚峰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工作,也算圆了自己20年前想做老师的梦想。来时路不易,前行倍珍惜。“科学这领域,我挺喜欢它的”,王岚峰说,“一旦有点小突破,会很有成就感,所得到的回报,远不是说多赚点钱就可以替代的。”王岚峰“努力的人生”还在继续,他希望自己下一步能以基础科学为依托,在应用领域有更多开拓。(完)

莫妮卡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在新冠病毒早期进化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新民晚报讯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科院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上海分部崔杰研究组成员魏小曼、李祥等根据目前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分析结果及公共数据库里上传的基因组比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推测出此次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早期进化机制,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以观点形式于2020年1月29日在线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9-nCoV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已知的HCoV-229E、HCoV-OC43、SARS-CoV、HCoV-NL63、HCoV-HKU1和MERS-CoV等六种能够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属于第七种能够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并且能引起肺炎。对2019-nCoV进行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与SARS、MERS病毒皆有较大的区别,基因组差异度分别21%和50%。尽管同属于Beta冠状病毒,2019-nCoV与SARS、MERS冠状病毒却并不相同,可以认为是SARS冠状病毒的远亲,而绝非SARS冠状病毒的变种或SARS复燃。研究指出,在冠状病毒和宿主长期共存的情况下,病毒通常会因为宿主限制而在同一物种例如蝙蝠中流行,但是少数情况下,不同病毒通过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后会发生重组,从而产生一系列遗传物质不同的重组体,这些新重组的病毒中有些具备感染新宿主(其它动物或者人类)的能力。从现有数据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在早期进化中显示较弱的感染力,也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传播能力不容忽视。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病毒缺少拓扑结构,聚类不明显。但是针对2019-nCoV的分析发现在不同的蛋白上至少有17个位点涉及氨基酸的改变,而其中几种突变在一起广东家庭聚集性病例中比较常见。这表明,病毒在发生人与人之间传播后开始产生突变。至于病毒有没有发生适应性进化,目前还无法定论,需要更多的病毒基因组分析及后续针对突变位点的功能实验验证。研究人员未来将集中分析病毒在自然界及人群中的进化模式,阐明2019-nCoV的起源及与中间宿主作用的进化机制。研究人员同时呼吁,严密监控病毒的突变、进化及传播,这对指导疫情的控制十分必要。新民晚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组

免瀑镇

上海巴斯德所等发现cGAMP跨细胞激活STING抗病毒感染新机制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Immunit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肖晖课题组的研究论文“Transfer of cGAMP into Bystander Cells via LRRC8 Volume-Regulated Anion Channels (VRACs) Augments STING-Mediated Interferon Responses and Anti-viral Immunity”。该研究发现阴离子通道LRRC8/VRAC是一个跨细胞膜转运cGAMP的转运蛋白,能将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cGAMP转运到非感染细胞中激活STING信号和干扰素应答。这一发现展示出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独特机制,也为疫苗研发和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DNA模式识别受体cGAS识别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中出现在胞浆中的双链DNA后,催化合成二级信使cGAMP。cGAMP通过与内质网ER上的接头分子STING结合激活TBK1/IRF3信号通路,诱导I型干扰素IFN表达,启动宿主防御或肿瘤免疫。虽然传统观念认为cGAMP的作用应该局限于合成它的细胞内,但最近一些证据表明cGAMP也能在细胞间转运,特别是从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中转移到旁观者细胞中(bystander cells)激活STING并诱导IFN表达。但在病毒感染条件下,细胞转运cGAMP的分子机理和生理意义还不清楚。LRRC8/VRAC是五年前才被发现的调控低渗反应和细胞体积的阴离子通道,由LRRC8A和它的同源亚基LRRC8B-E形成异源性六聚体行使功能。VRAC在低渗透压下被迅速激活,介导Cl-外流来降低细胞内渗透压、防止细胞膨胀。除了运输氯离子,VRAC还能转运一些有机分子,包括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神经递质GABA和抗癌药物顺铂,参与调节生长发育或影响糖尿病和中风。肖晖组研究人员通过体外筛选意外地发现调节低渗反应的阴离子通道LRRC8/VRAC在抗疱疹病毒HSV-1感染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膜片钳电生理技术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和定量地证明了VRAC是一个cGAMP转运蛋白,它能顺着浓度梯度传导cGAMP向细胞外排(efflux)或内流(influx)。除了低渗条件,研究人员发现炎症因子TNF和IL-1也能激活VRAC。因此在病毒感染时,VRAC被炎症因子激活后,能将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cGAMP转运出来,透过transwell转移到共培养的未感染细胞中,激活STING并诱导IFN表达。在VRAC基因敲除的小鼠中,HSV-1感染诱导的IFN反应降低,病毒载量增高,表明cGAMP在旁观者细胞中诱导的IFN在抵御HSV-1病毒感染中至关重要。该研究不仅揭示了LRRC8/VRAC调控cGAMP转运的作用机制和生理功能,而且为研发抗病毒疫苗、优化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周纯、兰州大学/上海巴斯德所联合培养博士生陈霞、德国莱布尼茨分子药理研究所博士后Rosa Planells-Cases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肖晖和德国莱布尼茨分子药理研究所教授Thomas J. Jentsch、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Zhaozhu Qiu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中科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战略性先导专项的资助。cGAMP通过LRRC8/VRAC从病毒感染细胞转运到未感染细胞中激活STING和IFN的模式图

不言则齐

上海巴斯德所等发现新的种属特异性丙肝病毒宿主因子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钟劲课题组与北京大学教授魏文胜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题为TRIM26 is a critical host factor for HCV replic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host tropism的研究论文。丙肝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丙肝病毒属。近年来开发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提高了丙肝的治疗效率,但由于缺乏疫苗,HCV的彻底清除仍具有挑战性。HCV动物感染模型对丙肝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HCV只感染人和黑猩猩,由于伦理等问题,现已禁止使用黑猩猩作为模型动物;表达HCV受体分子的转基因小鼠可有限支持HCV感染,但由于缺少其他人源宿主因子,尤其是针对病毒进入细胞之后的关键步骤的宿主因子,该转基因小鼠模型在丙肝疫苗效价评价的应用上仍有限。因此,鉴定新的种属特异性HCV宿主因子对HCV小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首次发现E3泛素化连接酶TRIM26是HCV重要的宿主因子。实验结果显示,TRIM26特异性地促进了HCV基因组的复制,而对于同属黄病毒科的其他病毒(如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的复制没有作用。机制研究发现,TRIM26与病毒编码的RNA依赖性RNA复制酶NS5B相互作用,催化NS5B蛋白的第51位赖氨酸发生K27连接的泛素化修饰,从而增强NS5B与病毒复制复合体中另外一个关键蛋白NS5A的结合,最终促进HCV基因组的复制。此外,该研究还比较了不同宿主来源的TRIM26对HCV复制的影响,发现人以及树鼩来源的TRIM26可支持病毒的复制,但小鼠来源的TRIM26不能支持HCV复制。序列分析发现,与其他种属相比,鼠源TRIM26存在一段6个氨基酸的插入,删除掉该氨基酸插入序列的鼠源TRIM26可部分恢复其与病毒NS5B的相互作用及帮助病毒基因组复制的功能。该研究还发现,在小鼠肝细胞中表达人源TRIM26可显著增强HCV的感染效率。该研究发现了HCV新的宿主因子,进一步解析了HCV复制的分子机制;为HCV小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巴斯德所与上海科技大学联培博士研究生梁轶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张桂根、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齐恒为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钟劲、魏文胜、张桂根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丁强课题组也参与了该研究。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西部之光”等的支持。TRIM26帮助HCV基因组复制的模式图【来源: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卑身而伏

疫情中的科研突击队

来源:中国科学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科技攻关组科研人员正在开展工作。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供图来源:中国科学报1月27日,大年初三,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巴斯德所)党员、研究员郝沛走进所里。单位保安给她测好体温后,他们互道了声“新年好”。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的新年里,这是郝沛经历的第一个面对面的拜年。之后,她走进研究所大楼,和上海巴斯德所科研骨干一起,在科技攻关《请战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请战书》里这样写道:“我们愿为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随时听候调遣,我们全体队员都义无反顾!”疫情里的科技之声郝沛等科研人员对新出现的病毒产生警觉,是在1月12日的下午。就在此前,我国研究人员在国外数据库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从1月11日下午开始,郝沛和研究团队的科研人员们一起,开始对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熬了整整一个通宵后,他们终于在1月12日的下午看到了数据结果。“通过对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spike蛋白的结构模拟计算,预测新型冠状病毒spike蛋白可以与人ACE2蛋白结合,可能通过该机制感染人体上呼吸道表皮细胞。”郝沛拿着数据结果与冠状病毒领域的大专家商量。大家一致认为,他们手中的分析数据可以为其他科研人员提供学术参考,也可以为科研人员了解此次病毒的起源、原生宿主,以及评估病毒在物种间或人类之间公共传播的风险提供帮助。于是,他们及时将数据共享了出去。随着病毒感染样本二代测序数据大量产出,郝沛等人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将自己的未知病毒分析流程共享,以便更便捷、系统地了解病毒情况。于是,他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合作,建立起病毒基因组自动化鉴定云平台(VIC)。“我们希望能够用擅长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协助医院机构很快作出专业判断。”郝沛说。这一平台可以直接对接人体样本的RNA二代测序原始数据,具有对数据全自动质量控制、拼接和病毒组成分析等功能,能够用来全面分析患者的呼吸道病毒组,研究其致病因子,助力临床诊断,为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提供参考,同时还可以监测病毒变异趋势,以便提前部署应对措施。与时间和疫情赛跑因为疫情形势严峻,郝沛没有让她研究团队里的科研人员到所里上班。“上下班往返的路上会有感染的风险,我们做生物信息数据分析,是可以在家里办公的。”郝沛说。可是,她自己却从大年初三开始,每天到研究所工作,随时准备为研究团队做各种协调工作。从春节前至今,无论是做数据分析,还是建立“病毒基因组自动化鉴定云平台”,他们的工作一直没有停过。因为他们知道,疫情不会等人。和郝沛研究团队一样,整个上海巴斯德所都在与疫情和时间赛跑,因为这是嵌在这个研究所骨子里的使命。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中科院党组开始着手组织能够对抗传染病的科研力量,酝酿成立专门的研究所。从诞生之日起,这个研究所就担负起了抗疫的使命——聚焦病原微生物基本生命活动规律、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为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和解决方案。十多年来,上海巴斯德所随时准备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上疫情防控和科技攻关的第一线。做科技攻关排头兵“同志们,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考验着每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1月31日,上海巴斯德所党委在《致全体党员书》中号召每位党员和干部做好科技攻关的排头兵、疫情防控的带头人、疫情防控的宣传员。在这场战斗中,上海巴斯德所反应迅速。疫情发生以来,所党委第一时间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中科院党组关于疫情防控和科技攻关工作的决策部署。1月23日,研究所成立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的疫情应对总体领导小组和党委成员分别牵头的科技攻关组、应急工作组、科普和宣传组、供应保障组。1月31日,所党委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专题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迅速协调制定了全面的疫情防控和科技攻关方案。所党委研究成立的科技攻关突击队临时党支部,由所长、党委委员唐宏担任支部书记。研究所的号召和部署很快得到了党员们的积极响应,他们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冲向科技攻关的前线。在党员科研骨干的带领下,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作。不少党员、研究员迅速形成攻关团队,在快速灵敏检测、高效疫苗、中和抗体研制攻关中与时间赛跑,与疾病抗战。党员、研究员崔杰带领研究组成员综合分析推测出此次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早期进化机制,为尽快确认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制定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建立病毒分离及检测标准盘、抗体分选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相关科研人员在中科院统一部署下,在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全面开展工作。疫情就是命令。如今,疫情尚未结束,科研工作仍在继续。“我们的党员同志们将继续按照组织要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冲在前面,为党为国分忧。”上海巴斯德所党委书记司胜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