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三大世界顶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数 中国排第四大杂烩

三大世界顶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数 中国排第四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1月19日在京召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发布中国卓越论文产出报告。为了重视发表在我国国内期刊的优秀论文,打破唯SCI的评价标准,把握学术话语权和首发权,中信所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遴选出在国际各学科领域发表的高于该领域平均水平的论文,在国内各学科领域排在前1/10水平的论文,构成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据库。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31.59万篇,比上年增加12.4%,国际卓越论文占我国国际论文总数的36.4%。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的卓越论文数量最多,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是卓越论文高产机构,其中清华大学的卓越论文占其全部论文的比例达到54%。2009-2019年被引用次数处于各学科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30755篇,占世界份额为20.0%,比上年增加23.9%,排在世界第2位,位次比上一年度上升一位。近2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截至今年9月统计的中国热点论文数为1056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32.6%,排在世界第2位,比上年上升一位。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2018年共有155种最具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总数为61420篇。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11318篇,比上年增加3059篇,占世界的18.4%,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发表22017篇,占35.8%。2018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0的国际期刊有8种,2018年共发表论文12172篇,其中中国论文占总数的6.8%,排在世界第4位。其中,Science、Nature和Cell作为国际公认的三个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2018年共刊登论文6641篇,其中中国论文为429篇,增加了120篇,排在世界第4位。前三位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编辑/崔毅飞

表演者

中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委员建议:争取国内外优秀论文首发权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记者从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贵州省主委、贵州医科大学原副校长孙诚谊委员提交了题为《关于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建议》的大会发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12274种)和英国(6214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429种,英文科技期刊359种,中英文科技期刊170种。但孙诚谊指出眼下存在的问题。2010-2019年,中国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2%,同期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达18.06%。10年间,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仅占8.10%。孙诚谊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对国内优秀科技期刊认可度不高,导致中国优秀科技论文争相到国外期刊发表,中国的科研成果无偿由国外编辑评判,创新成果在国外期刊首发。他同时强调,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科技强国和世界一流期刊相比,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多而不强,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偏弱,资源整合能力和融合发展能力不强,缺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针对上述问题,孙诚谊建议:第一,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中国一流科技期刊应定位于国际化,认真学习国际知名期刊的办刊理念和经验,利用国际编委会扩大国际宣传组稿,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影响、有较强联络能力和个人号召力、能为期刊组稿推荐优秀论文的专家学者进入国际编委会,从国际化角度策划学科热点和论文选题专辑,聘请国际知名杂志的编辑定期指导,通过国家编委会的人脉资源扩大国际稿源;进一步促进出版规范国际化,有计划地组织国际合作出版相关法规、合作谈判、合同签订的业务培训,强化国内科技期刊的版权意识、市场意识等,召开国际期刊合作经验交流会,建立编辑部相互沟通的渠道,共享国际合作经验,规避合作陷阱,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或与知名国际出版商合作,逐步提高国际影响力。第二,争取优秀论文首发权。重大科学发现或科技成果的首发是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重要的主成分。从国内来看,论文外流的作者单位主要集中在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及重点大学,北京、上海等科研实力最强的地区也是论文外流最严重的地区。国内科技期刊应在约组稿件方面下功夫,向学科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约组原创一流的稿件,争取中国优质优秀论文首发权;从国外来看,要发挥国际编委会的优势,通过编委会成员,利用编委的影响力组织高质量的稿件、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发表在中国SCI期刊上,使发表的研究成果成为该领域内最新而且权威的研究动态。第三,加大期刊国际传播力度。科技部门应在竞争择优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学术水平高、知名度大的科技出版机构和期刊数据库,依托优势学科,整合出版资源,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渠道,走集团化、产业化以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道路。扶持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英文刊早日进入世界一流期刊;对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争取将中文刊办成国内一流期刊,加快推进期刊英文转型发展,争取让英文刊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为进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做好储备。搭建国际科研交流平台,积极主办、承办或参与国内外领域学术会议,通过展板、宣传品、赠刊、主题报告、沙龙等方式,向国内外学者介绍期刊,加大科研成果的国际推广力度,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提升国内外科技人员对期刊的信赖度,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第四,建立促进国内学者在中国科技期刊发表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目前,在国际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发表论文以及在该类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人员职称晋升和课题申请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外部约束是驱使他们选择将科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尤为重要的原因。因此,应改变这种外部约束,管理部门应建立公正评价研究人员贡献与报偿的机制,促使中国学者的高质量科研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发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第五,建立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汇聚学科前沿研究人员的中国科技期刊审稿队伍。信息在全球化时代高度流动,信息共享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标志之一。可采取同行约请、同行推荐、作者举荐、专家遴选等方式,建立一支适应时代变化要求、能紧紧把握学科领域前沿动态、熟悉领域专业工作、热衷科学研究,客观、公正、高效、高水平的国内外行业领域审稿专家队伍,作为及时了解和把握本专业领域发展动向、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质量保障。(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巴洛克

国内学者宁可花钱也要把论文发到国外,中国的学术期刊还有救吗?

想在“科研圈”被同行称赞一句“优秀”,基本绕不过这几个关键词:发表过多少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有没有登过Science、Nature、Cell或它们的子刊?的确,随着中国整体科研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做出质量当得起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优秀论文,可这些论文中的大部分,都无一例外被翻译成英文,投稿到了国外的学术期刊。甚至有人戏称,对于那些收取版面费的国外期刊来说,中国科研人员为发表论文给他们缴纳的版面费,都够启动一个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为何我国的科研人员宁可舍近求远,也不看看自家的学术期刊?难道中国做不出自己的顶级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现状:有突破,但堪忧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我国近年来学术期刊的发展势头一直是比较猛的。造成这种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一直在增长,我国被SCI收录的国内期刊数量在2018年已经达到238本。2017年影响因子破5的中国优秀期刊在这些期刊中,也不乏影响因子破5的优秀期刊,比如Cell Research。2017年,它的影响因子为15.606,而在今年6月底的JCR报告中,其影响因子首次超越了20。要知道,即便是大名鼎鼎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的影响因子才只有11.878。但这真的意味着我国学术期刊成为顶流了吗?真相远比喜报残酷。近日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届世界科技论坛上,我国学术期刊的几大弊端再一次被摆到所有人面前。——流失。据相关统计,自2000年起,我国学者发布的论文收录在国际SCI的数量明显高于中国本土SCI。2016年,只有不到8%的的论文被收录在中国本土的SCI期刊上。——弱小。尽管我国被SCI收录的期刊数目逐年递增,但和2019年《期刊引用报告》中“美国3052、英国2001”的数字相比,明显存在数量级上的差距。——分散。中国本土期刊的学科分布远不及英文期刊。而这种“学科分散不均”,直接影响到国际期刊界同行对我们的关注。——慢进。《期刊引用报告》同样指出,2010-2019年,虽然我国的期刊数量总增长率比世界整体增长率稍快,但我国期刊增长的实际数量只有109种,反观世界范围,在同等时间内则增加了1333种。除了我国学术期刊自身的弊端之外,我们一贯的“学术评价标准”也为本土学术期刊的“发育不良”加了一把火。在我国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发论文”与“评职称”基本可以划等号。一线科研工作者心中普遍的一个共识是:想获得更好的待遇,必须评职称。想评职称,必须发论文。还必须是SCI论文和影响因子高的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影响因子普遍较高的国外期刊自然就成了很多国内学者心中的“性价比之王”。而反观国内众多的学术期刊,就只能在“拿不到好文章”和“影响因子低”的前后夹击下“苟延残喘”了。打造中国顶级期刊,就是抢占国际学术话语权中国学界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9年9月,《科技日报》发布了专题文章,详细报道了国家奖评审标准的改革情况。其中有两条可谓“大刀阔斧”。一条是: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取消填写论文期刊影响因子,鼓励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作为代表作。另一条是:坚决遏制“SCI至上”,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将取消填报“SCI他引次数”的硬性规定,规定“他引总次数”应明确检索机构使用的数据库。到2020年年初,破除“SCI至上”和“唯论文”直截了当地出现在教育部、科技部的重磅发文中。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打造中国自己的高质量学术期刊。为何一再申明决心?当然是我们日趋严重的学术成果外流,以及国际学术话语权低下。2018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其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中,对各个国家所属的SCI期刊上所刊登的论文数和该国作者产出的全部SCI论文数作了对比。对比发现,只有荷兰、英国、美国3个国家SCI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超过本国学者发表论文数量,也就是说,只有这3个国家属于论文流入国家,其他的国家都存在一定的论文流失情况。而中国,国内SCI期刊刊载论文数仅为中国学者发表论文数量的0.12倍。也就是说,中国至少有88%的SCI文章都流向国外期刊。除了优秀论文外流严重外,我国优秀期刊的版权外流情况也日趋严峻。据业内媒体报道,目前我国国内约有75%的国内英文科技期刊采用的是“借船出海”的策略。即通过与国际大型出版社合作,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合作方是牛津大学出版集团,Cell Research和Nano Research的合作方则是Springer Nature。如果没有这些“大船”,其影响力将会如何?很难判断。在这种合作模式下,跨国出版集团往往会向中国的学术期刊索要高昂的合作费用,甚至其中不少的跨国出版集团都以此作为自己公司的营收增长点。而我们对其他国家的期刊资源越依赖,就越缺乏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更无法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和评价标准。到那时,我们的科研成果是否一流、我们的高校水平能达到什么程度,只能由别人说了算。2019年,世界顶级学术学会IEEE就曾因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而专门发文,封杀所有编委会里的华为专家。截自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朋友圈做自己的顶级期刊,路在何方?要做中国自己的顶级学术期刊,难么?难。尤其是在西方各国的重重夹击下。不过,这条出路也并非无迹可寻。——需要沉淀的时间我国并非没有打造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的能力。制约国内学术期刊水平的主要原因是起步太晚。就拿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为例。Nature创办于1869年,距今151年。Science的创办时间是1880年,距今也有140年的历史了。19世纪末,当这两本杂志已经出版十余年的时候,中国能阅读英文书刊的人数还寥寥无几。直到近二三十年,我国的科研水平才体现出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势头。这些拥有百年历史的国际顶级刊物,往往意味着更严格的审稿程序、更专业的专家评议、更前沿的学科理解。在它们面前。一定时间的沉淀是必要的。否则盲目冒进,很难衡量国内研究者的学术水平。——需要机遇和顶尖成果领跑一本好的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之间往往是相互成就的。一方面,好的学术期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21世纪初期诞生的微流控芯片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001年,RSC敏锐地嗅到了这个信号,率先创立了一本新的期刊,取名为Lab on a Chip(芯片实验室),迅速占领了这个领域的学术高地。目前,这本杂志几乎已经成为微流控芯片领域最权威的期刊。另一方面,优质的学术期刊也需要顶尖的科研成果来支撑。一般来说,越顶尖的学术期刊越能拥有顶尖的科研成果资源,而能被顶尖学术期刊选入,对科研人员本身来说,也代表着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肯定。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反复呼吁学科大拿们多投国内本土期刊的原因。——需要合理、成熟的评审标准在知乎上提问“学术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收到赞同最多的回答把答案引向了期刊评审标准:这里的“评审标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期刊应该制定出合理的审核流程、审核标准以及权威分级,这样既可以保证论文数量,也可以定位学术期刊质量。二是我们整体的学术评价标准也应有所调整,否则很难单纯从“情怀”上鼓励各个高校的研究人员转投国内的学术期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投稿“中国顶级学术期刊”,会成为科研工作者新的骄傲。《我是科学人》纪录片由长安信托特约赞助。

赵种

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世界第三 质量不够如何做强?

来源:人民日报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已居世界第三,但质量仍不够高,影响力不够强科技期刊亟待“强身健体”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载体,也是一国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实力和科研产出的快速提升,科技期刊也得到了稳步发展,我国已进入科技期刊大国行列。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总体上质量仍然不高,与科研大国地位不相匹配,成为科技界的一块发展短板。我国科技期刊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有哪些好的对策?今天起本版推出“科技期刊如何做大做强”上下篇,敬请关注。——编 者科技期刊发展待加快中国SCI科技期刊发文数仅占我国SCI论文总数的9%,说明我国大部分优秀论文发表在SCI收录的国外期刊上当前,中国正加速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作为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载体,我国的科技期刊近年来也得到了稳步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措施,科技期刊在出版能力、服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也有较大提升。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国内科技期刊与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在影响力上的差距。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Plant Diversity》(《植物多样性》)主编周浙昆对记者说:“自从当了杂志主编,能否约来好稿成为我最发愁的事,有时不得不到处求人。”周浙昆说,和很多学科一样,植物多样性领域研究的高水平论文多数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国内科技期刊缺少稳定、高质量的稿源,影响因子升不上去,反过来又加剧了办刊的困难。”缺好稿的问题并非《植物多样性》独有。数据显示,2007—2016年,中国机构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上发文数仅占中国SCI论文总数的9%,说明我国大部分优秀论文发表在SCI收录的国外期刊上。今年1月,中国科协发布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首次摸清了科技期刊的家底。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期刊达5020种,总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居世界第三,但刊物的学术质量总体不够高,影响力不够强。专家表示,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同行认可,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往往选择在国际主流英文刊物上发表论文。“我自己也是科研人员,很理解投稿人的选择,我们研究组的论文也很少投给国内期刊,谁不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更好的平台上展示?”周浙昆说。国际科技成果交流的主要载体是英文期刊。近年来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加速发展,目前的302种英文科技期刊中有近1/3为2010—2016年之间创办。不过,在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看来,相比科研产出,我国英文期刊规模仍然较小、影响力较弱,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彭斌介绍,2016年《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大陆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只有179种被SCI收录,占SCI期刊总数的2%左右,其中位于Q1区(同类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列前25%)的仅34种。而美国被SCI收录的期刊有2962种,位于Q1区的期刊约700种。此外,在很多前沿和热点领域,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几乎是空白。彭斌说,以神经科学为例,该领域收录的SCI期刊有259种,其中只有1种由中国的出版单位出版。“与其他非英语母语国家相比,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占比也较低,仅占科技期刊总量的6%左右,而德国超过50%,日本也超过20%。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数量较少、影响力较弱,这是导致我国科学家将大多数一流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重要原因。”彭斌表示。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科研水平大幅提升,但科技期刊发展相对滞后,与科研大国地位不匹配,众多优秀高水平论文选择在国外发表,会影响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小作坊”模式须改变我国科技期刊相对较弱,与一直以来分散办刊的模式,以及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有一定关系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不小,为何高质量、有国际影响力的少?专家表示,我国科技期刊相对较弱,与一直以来分散办刊的模式,以及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有一定关系。彭斌说,参照国际著名科技期刊发展的经验,集群化、市场化发展是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国际上施普林格、爱思唯尔、威利、泰勒四大集团出版了全球约15%的期刊。它们不仅建立了成熟的运营、管理、服务体系,而且依托期刊积聚了海量优质资源,搭建了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出版平台,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而我国科技期刊总体上还停留在“小、散、弱”的小作坊时代,集团化建设步伐缓慢,市场化程度低,难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和出版的三级管理体系。据《蓝皮书》统计,我国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较为分散,5020种期刊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4381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15本期刊,仅出版1种期刊的出版单位就有4205家,占期刊总数的84%。“与国际上科技期刊主要由专业出版机构出版不同,我国科技期刊仍然由期刊编辑部分散出版,重编辑、轻出版、轻运营,出版效率和水平都不够高。”彭斌说。彭斌说,大型出版机构拥有功能完善的集采编、出版、发布、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出版平台。而“小作坊”式的出版方式难以满足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版、传播和信息服务需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社编审任胜利说,通常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单一的期刊难以与集约化发展的期刊群竞争。“我国科技期刊产业集中度低,造成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缺少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品牌期刊。”对于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小作坊”模式,《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分析指出,由于主管主办单位多元化,科技期刊多部门交叉管理,自身产权、所有权等不甚明确,造成这些出版资源整合较难推进。王恩哥说,国际上一些知名的科技期刊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而我国科技期刊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正常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的繁荣与飞跃仅仅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建立期刊影响力和信誉,形成成熟的运行管理、传播模式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唯SCI评价导向不利期刊发展一定程度上可能加剧优质稿件外流,进一步挤压国内优质期刊的空间优质稿件外流,除国内期刊自身质量不够高外,现有的科研评价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这种局面的形成。“现有的考核更多关注发表了多少SCI论文,像《植物多样性》这样不是SCI的期刊往往会遭到冷落。”周浙昆说。即便同样是SCI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在考核评价时也会因为“出身”不同而被区别对待。《电子学报》(英文版)总编诸叶梅说,一些高校对于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评分较高。比如,在国外SCI期刊发表文章算5分,在国内期刊刊发就只有3分,有的只有1分。“在电子信息领域,《电子学报》属于质量很高的期刊,但由于评分的规定,一些稿子只有被国外退稿后,才会拿到这里来发表。”受访专家表示,当前科研管理中过于看重SCI等国外数据库收录评价导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优质稿件的外流,进一步挤压了国内优质期刊的空间。“在相对单一的SCI考核体系下,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处于中下游水平,缺乏高质量稿源支撑。”彭斌说。近日,中国科协召开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主编座谈会。座谈会上,《物理化学学报》主编刘忠范院士认为,研究评价应着重看成果本身是否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而不是在CNS(《细胞》、《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任胜利说,这些年,国际期刊出版机构对我国学术资源和市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在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它们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一些国际知名的科技出版机构在中国开设分支部门,越来越多地邀请国内科学家担任编委,争取我国的科技出版资源,加剧了我国本土科技期刊的发展压力。一些受访专家表示,大量优质稿件发表在国外出版机构的期刊上,既交出了科技成果的首发权,还可能带来科研经费浪费。随着科研实力的增长,我国有必要加快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步伐。专家普遍认为,随着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大幅增加,我国的学术论文无论数量还是影响力都出现了快速的增长,给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专家表示,只要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加大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相信我国的科技期刊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记者 喻思南)

虹霓关

2019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热点论文数排名世界第二

今天(11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统计显示,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增加、热点及高被引论文均升至世界第二位。2018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31.59万篇,比2017年增加12.4%,国际卓越论文占我国国际论文总数的36.4%。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的卓越论文数量最多,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是卓越论文高产机构,其中,清华大学的卓越论文占其全部论文的比例达到54%。其中,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30755篇,占世界份额为20.0%,数量比2018年增加了23.9%,排在世界第二位,比上一年度上升一位。截至2019年9月统计的中国热点论文数为1056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32.6%,排在世界第二位,也比上一年度上升一位。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的论文数量世界第二,位次不变。(央视记者 雷飚)

伊苏

1989—2017 年,从近30年中国科技期刊发表论文中能看出啥?

研究显示:中国科技期刊近30年发表论文数量经过快速增长后已进入平稳期,科研工作者及管理部门的关注点从论文数量转向论文质量。中国已形成由国家、地方、企业、海外个人组成的多层次基金体系,中国科技论文地区间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但依旧明显存在,西部地区论文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学科建设稳步发展,地学,能源,环境,农学,林学及电子、通信和自动控制学科表现比较突出,医药卫生类论文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科技合作对中国科技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科技论文在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全面掌握科技论文的产出情况,是了解和评价国家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学术期刊》检索的中文文献数据显示:1949—1978年中国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以下简称中国科技论文,未包括港澳台地区)数量为49.58 万篇 ,1979—1988年 213.05万篇,1989—2018年 3856.35万篇。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78 年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着中国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1979—1988 年所发表的科技论文是新中国成立后 30年的 4倍多。1989年后的 30年,科技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大量科技论文随之产出。为了解中国科技论文的发展变化情况,在做具体数据分析时,选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该数据库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行研制。中国科技论文数量经过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图 1 是 CSTPCD 数据库1989—2017 年收录论文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科技论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快到稳的过程。1989—1997 年为中国科技论文缓慢增长期,论文总数从8.64 万篇增长到12.08 万篇,年均增长率为4.3%;1998—2009 年为快速增长期,论文总数从13.3万篇增长到52.1 万篇,年均增长率为13.2%;2010 年后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趋于稳定,且略有下降。图1 1989—2017年CSTPCD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变化情况论文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广大科研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果,更是国家长期坚持开放、深化改革、相关领导和部门高度重视的结果。“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和评价管理部门的重视。2010 年,中国科技论文总数达到53.06万篇,此后数量趋于稳定且略有下降,分析原因主要是:(1)中国科技期刊的数量趋于稳定;(2)科研工作者和学术期刊对论文的关注点由数量转向质量;(3)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走上国际舞台,更加重视国际论文的撰写。高等院校是中国科技论文产出的主力军,论文质量不断提升高等院校是中国科技论文产出的重要来源,在中国科学研究和科技论文产出中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2015 年前,高校论文数量占比一直在50%以上,2008年达到最高,比例为 67.3%。中国实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2000年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合并调整,产生一批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它们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办学目标和方向,学校规模的扩大使得论文数也有所增加。2000 年,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其他如新合并的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论文数也增加很多。有一点需要指出,在统计高等院校论文时包含高等院校附属医院的数据。2001 年,中国科技论文产出超过1000篇的高等院校有 27所,超过 2000篇的有12所;到 2003年,排在前 10名的高等院校论文数量均超过3000篇。除高等院校外,科研机构、公司企业及医疗机构也是科技论文的重要产出机构。如图 2 所示,2017年高等院校论文数占总数的48.9%,科研机构占 12.1%,公司和企业占4.8% ,医疗机构占30.4%。中国科学院各研究院所和军队系统的医疗机构等都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论文产出的数量和质量表现也很突出。图 2 2017年CSTPCD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机构类型分布在论文数量得到一定的积累后,中国科技论文开始从“量变”转向“质变”,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学术期刊和绩效评估管理部门转向对论文质量的关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近 5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的每篇论文计算了“累计被引用时序指标”,超越本学科期望值的高影响力论文被选为中国卓越国内科技论文。2017 年,中国卓越国内科技论文共计14.33 万篇,占总数的 5.6%。2017年高等院校卓越国内论文前 3名分别是: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研究院所前3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医疗机构前 3名分别是: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多层次的基金资助体系助推中国科技论文产出科技计划弥补了市场的不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国家资源集中到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地方,是政府组织科学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中国科技投入的主导力量。各基金资助项目执行严格的评审程序,往往能够产出较为优秀的论文。1989—2017 年,中国基金论文数从1987 年的0.57万篇增长到 2017年的 32.24万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也从 6.6%增长到 68.3%,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论文有 50%以上是由基金资助产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中国基金资助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数占到基金论文总数的 79.6%,随着中国基金资助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论文占比逐年下降,但依旧保持其主导地位,从2003 年起保持在 38%左右(图 3)。2017 年,32.24万篇基金资助论文中有 39.5%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0.8%来自科学技术部资助,1.6%来自教育部。从对 2017年中国卓越国内科技论文数据的分析来看,基金资助产出的论文共 11.08万篇,占总数的 77.3%,表明基金论文的被引用率普遍高于整体水平,加强科技投入的力度可以明显提高科技产出的质量。图 3 1989—2017年 CSTPCD收录基金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比从中国科技论文来看,中国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较为完善的基金资助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中国基金资助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技术部的基金项目以应用基础和产业化为主,与国家自科基金互为补充,在资助体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教育部、卫生部等部委以及各省级政府科技、教育、卫生厅都分别设立了不同的项目以支持科学研究,再加上公司基金、个人基金和海外基金的补充,形成了一个国家、地方、公司和企业、海外个人的多层次基金体系。中国科技论文地区间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但依旧明显存在北京、上海和江苏等科技论文产出较多的地区都属于中国的东部地区,它们大多是政治、经济、科技和教育较为集中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区优势,一个地区的论文被引数不仅可以反映该地区论文的受关注程度,同时也是该地区科学研究活跃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1989—2017 年,北京、江苏和上海一直处于全国科技论文发文量前 3名,在全国地区排名的领先地位非常稳固。表 1 是 1989、2003和 2017年 3年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地区以其独特的地位在科技论文数量方面遥遥领先,1989年,北京科技论文数是排在第2 名上海的 1.9 倍。在近 30年的时间里,地区间的不平衡性略有改变,但依旧明显存在。北京的科技论文数量占比从16.3%下降到 13.8%,前 10名地区的论文数占比也从67.2%下降到62.9%。表1 1989、2003和2017年CSTPCD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前3名地区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但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从中国科技论文产出状况来看,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渐变缓。西部地区科技论文总数从 1989年的 1.7万篇上升到 2017年的 11.5万篇,占全国科技论文的比例也从 20.1%上升到 24.4%。图 4 是中国西部地区 1989—2017年科技论文的变化情况。陕西和四川在西部地区的表现比较突出,全国范围内也排在前 10名。重庆、广西、云南、山西、新疆、甘肃、贵州和内蒙古形成第 2梯队。宁夏、青海和西藏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还比较少。1989—2017 年,中国科技论文年均增长率较快的西部地区是宁夏、新疆和西藏地区。图4 1989—2017年CSTPCD收录西部地区科技论文数2017 年,北京地区卓越国内科技论文 2.79 万篇,占其发文总量的8.4%,仍旧以绝对优势排在第1 位,北京作为全国科技中心,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国之首,体现出其具备最强的科研综合实力(表2)。表 2 2017年 CSTPCD收录各地区中国卓越国内科技论文占比排名以卓越论文占该地区论文总数的比例来看,产出质量相对较高的地区有:吉林、福建、江西、湖南、甘肃和新疆。产出质量相对较低的地区有:河北、上海、河南、湖北、广东和四川。学科建设稳步发展学科发展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学科发展总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的推动,政府引导和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中国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学科是人类科学文化成熟的知识体现和物质体现,学科发展水平既决定着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知识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论文统计工作初期的学科划分和名称与现在略有不同。1989年排在前 3名的学科分别是医学,机械、仪表,农业;2017年排在前 3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表 3)。2017年临床医学类论文共计 12.9 万篇,占总数的 27.2%。CSTPCD 论文学科划分的依据是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在具体进行分类时,一般依据论文所载期刊的学科类别和每篇论文的内容。由于学科交叉和细分,论文的学科分类问题十分复杂,现暂仅分类至一级学科,共划分了 39个学科类别,且是按主分类划分。表 3 1989、2003和 2017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前 3名学科通过卓越论文占比情况,可以分析各学科产出论文的质量(表 4)。临床医学虽然发文量很大,但是高质量论文的占比相对较低,占比排名在第 27位。论文产出质量较高的学科是地学、能源和管理学。地学,能源,环境,农学,林学以及电子、通信和自动控制学科 5年论文的发文量均值 1万篇以上,且卓越论文占比也较高,在中国科技论文学科表现方面“,质”“量”并重,表现比较突出。一篇论文的生命周期长短以及活力强弱不仅与研究内容本身密切相关,也与学科特点密切相关。有研究者指出,传统的、有深厚底蕴学科的期刊被引半衰期普遍较长,而新兴、交叉、应用型学科的则比较短。比较典型的是数学学科,数学类论文被引用以及达到被引高峰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在分析数据时,利用 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尽量减小学科特点的影响。从整体学科表现看,中国医药卫生类论文产出质量有待提升,尤其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药学和中医学。表 4 2017年 CSTPCD收录各学科中国卓越国内科技论文占比排名科技合作促进科研发展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科学计量学之父德瑞克·约翰·德索拉·普莱斯(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在 1963年就开始关注科学合作增长状况,他根据 1910—1960 年的《化学文摘》统计数据发现,1910年合著论文比率不足20%,到了1960年,合著论文比率增长至 60%以上。科技合作是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的重要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以及先进通信方式的广泛应用,科学家能够克服地域的限制,参与合作的方式越来越灵活,合著论文的数量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中国科技论文篇均作者数也从 1990年的 2.4人/篇上升到2017年的4.3人/篇。中国的合著论文数量增长快速,从 1990 年的5.61 万篇增至 2009 年 46.17 万篇,此后趋于稳定,1990—1999年期间合著论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总体论文增速。合著论文在全部论文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2005年达到 88.4%后进入平稳,2012年开始又有所上升,至 2017年,中国合著论文已经占到中国科技论文总数的93.2%(图5)。图 5 1990—2017年 CSTPCD收录合著论文数(篇)及合著论文比例科技合作受到政策资助,研究环境及研究项目特点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加宽松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单位之间交流增加,研究集体的组合更加合理,合作逐渐增加,随着科技的进步合作范围逐渐扩大。1992 年,合著论文中由同一单位内合作产出的论文占 73.6%,同省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论文占 14.2%,跨省合著论文占比10.2%;2017 年相应比例分别是 62.4%、21.5%和15.1%。西部地区由于科技实力相对较弱,而科技发展需求较强,与外界合作的势头更迫切。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相比,尽管在合著论文数量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合著论文的比例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2017年除青海外,西部地区合著产生的论文比例均超过 90%。由于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的不同,不同学科之间的合著论文的数量和规模差别较大,基础学科的合著论文数量往往比较多,应用工程和工业技术方面的合著论文相对较少。从中国科技论文产出来看,国际合作的论文比例一直不高,近10年来一直保持在合著论文约1%的比例。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 19 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 14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回顾近 3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数据所反映的中国科技产出情况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到,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中国科技事业始终走在国家改革发展的前列,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科技论文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质量上也有了很大提升。科研工作者和评价管理部门应重视中国期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科技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优秀成果能够展现在中国舞台上,共同促进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加快中国科技强国建设。(俞征鹿 马峥 潘云涛 苏成 张玉华 王璐)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俞征鹿,马峥,潘云涛,苏成,张玉华,王璐作者简介:俞征鹿,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期刊评价和科研绩效评价。注: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19 年第18期,原标题:《1989—2017年中国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统计分析》敬请关注。来源:科技导报

明日见客

中国发布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彭韵佳、沐铁城)为探索更为科学、全面的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第二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发布“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通过多元遴选统计源期刊、复合构建评价指数、全新设置学科分类等工作,旨在构建开放多元的世界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价中心与中国知网科技文献评价中心联合研发。该报告为中国科协委托课题“面向国际的科技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潘云涛介绍,长期以来,国际主流期刊数据库以收录英文科技期刊为主,对中国以及许多非英语国家的科技期刊选取数量有限,既局限非英语母语国家研究人员检索阅读,也使得研究人员对本土性、区域性科学问题缺乏足够关注。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期刊数据库及期刊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机构专业人员,围绕统计源期刊遴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期刊学科分类、《世界引文库》建设等四方面开展工作。为更加公平、全面、科学地反映世界各国科技发展与科技期刊发展的真实状况,课题组共遴选38种语言、9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万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覆盖国际知名数据库中的绝大部分英文期刊,也补充了中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母语期刊,使得来源期刊出版地和语种更加多元。为避免单一指标评价的局限性,该报告在评价指数设计上对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主流指标进行复合处理,并引入替代计量学指标数据,探索评价方法的创新。在充分参考国际主流数据库学科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课题组综合考虑学科发展现状、各学科期刊规模等因素,全新编制286个学科的分类体系。潘云涛表示,目前课题组正在基于该项研究方法,编制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索引,计划于今年年底向社会公开发布。(完)

故曰无言

为啥中国9成SCI论文发在国外?

来看一组数据: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发表在国外期刊;对比国际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9个月;对比国际期刊全文刊载,不少中文期刊吝啬地将篇幅限制在8页;……学术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最近再次出现在某知识问答平台热榜。短短两周,便吸引了180个回答,浏览量超过34万。中文期刊到底差距在哪儿?如何摸清定位实现破局?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邀请科技界、出版界专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超9成SCI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问:中国期刊的生存现状是什么?任胜利(《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2019年,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超过50万篇,位列世界第二。2000年,中国SCI期刊对中国学者论文的贡献是41%,到2018年下降到7.4%。也就是说,100篇论文中只有7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另93篇都发在国外期刊上。此外,中国的SCI期刊数量也与中国SCI论文发展不匹配,中国期刊越来越滞后于中国论文的发展。9000多种SCI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241种。中文期刊的重要性和发展的急迫性不言而喻,但中文期刊的现状是小、散、弱,同质化明显。小即规模小,一本期刊大约发200篇文章;散即分布散,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只有1.16种期刊;弱即影响力弱,大多出版单位只有一种期刊,很难做大做强。同质化严重,缺乏学科分布、学术定位的考虑。大学学报中,以大学学院命名的有519种,约占中文期刊的12%,而大学学报都是综合性的,很难体现特色。综上所述,中国期刊面临质量不高、评价导向导致缺乏优秀稿源、学术定位不够明晰等核心问题,尤其是中文期刊。问:如何看待“差评”中文期刊的现象?崔鹏(清华大学副教授):差评中文期刊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科技领域优秀科研工作者的顶级成果一般不会考虑投稿到中文期刊。以计算机领域举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学术话语权不在中国,科研工作者发论文实际上希望能够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学术共同体是分层次的,有些是引领性的,有些是跟随性的。引领性的不在中国,这种情况下国外期刊就是最好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某些领域的中文期刊没搞好的客观原因是,我们的科技发达程度不足以支撑打造一本该领域的一流国际期刊。二是,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要受到国际同行认可,需要国际舞台交流学术进展。包云岗(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学术发表只是整个科研活动中一个环节,现在都盯着为什么差评中文期刊这件事,其实大可不必。很多时候整个链条尚未完全运转起来的情况下,仅仅看一个环节未免偏颇,因此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中文期刊上。计算机领域,很多顶级会议获得认可,一定程度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源头就在会议上,或者来自某一个期刊,学术界与期刊、会议的互动经形成正向循环。如果哪一天中国的需求走在世界前沿,又能够在国内找到技术方案,那这些技术来自哪里,哪里就会形成新的舆论阵地。问:绝大部分优秀论文流向国外,中国是否是学术全球化的受害者?崔鹏:学术全球化,中国到底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国际期刊向中国开放,是把中国学者逼到国际舞台,逼到国际学术圈,中国是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假如现在贸然禁止所有论文发表到国外,那就是变相加速了外界对中国的学术封锁。定位不清是中文期刊发展的拦路虎问:如何解决部分国内办的英文期刊,既不受中文期刊的待见,在国际上竞争也很尴尬的问题?王静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定位不清晰是影响中文期刊发展的关键。语言是中文期刊国际化传播的劣势,大多数欧美一流学者是不懂中文的。在这种情况下,中文期刊的读者群体就被限制在中国。那么就必须考虑,中国的读者群体需要什么。如果不想清楚这个问题,找不准市场定位,片面办中文期刊的英文版,是无法提升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的。问:有的中文期刊审稿需要9个月,如何破解?鹿泽光(中科国鼎数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计算机领域的中文期刊编辑很难找,基本上CCF的15本会刊全都缺编辑。李季萌(爱思唯尔学术期刊部出版人):爱思唯尔的计算机期刊集群在亚洲有700多个编辑,这个数量显然无法满足目前的需要。所以这也说明我们需更加紧密地跟亚洲科研工作者联系起来。目前,亚太学者在期刊出版中的话语权还是不够强,所以我们也是想跟学术界一起探讨,怎么增加亚洲学者在期刊领域的话语权。任胜利:国际上有像Nature、Science、Cell这样有专职编辑的高端期刊,但更多的还是Springer—Nature、Elsevier等大型出版社主办的以编委会力量为主的学术期刊,充分依靠编委初筛稿件或邀请审稿人等办法解决审稿这一难题。对中文期刊来说,我觉得也要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发挥专家办刊的优势。问:中文期刊收版权费,因而限制了版面。一般投稿到中文期刊的论文不能超过8页,导致很多论文虎头蛇尾,是这样吗?任胜利: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实际上,对论文篇幅和参考文献的限制也是部分期刊编辑的人为规定。有关期刊总页数也是可以弹性的,在上报期刊主管部门和邮局发行时可适当放宽某一期的页数,出版时尽量不超过上报的页数就可以。问:中文期刊发展空间有多大?任胜利:2019年我们曾做过问卷调查,从反馈发现,94%的科研工作者认为需要中文期刊,同时对中文期刊的未来表示忧虑。如果认为中文期刊做得不好,差评中文期刊,那么科研工作者的投稿意愿就会降低,造成恶性循环。但是,95%的科研工作者愿意为中文期刊做贡献,就是说中文期刊还是有潜力,可以发展好的。抓住本土学者以破局问:中文期刊如何把学术界拉回来,建立学术声誉?邬明权(中科院遥感所副研究员):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学者不去发中文期刊,首先是因为指挥棒的原因,学生毕业要求发SCI,所以所有人都去发SCI,而不是去发中文期刊。学术界不发中文期刊,不是因为中文期刊不好,而是因为指挥棒的原因。罗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一个期刊的水平跟一个期刊的学术志愿者水平直接相关,但是学术志愿者精神现在在国内学术圈是欠缺的。事实上,学术的互相评议,前人不传帮带,后人的学术水平就很难提升。前人不对期刊把关,谁又能当好期刊的守门人呢?王静远:ACM、IEEE会议办得好,就是抓住了学术共同体。中文期刊如果想要办好,办成顶级,一定要抓住本土学者,发动一群学术志愿者来审稿这一点很重要。问:具体如何操作?任胜利:应该说中文期刊在学术成果交流和人才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很多中文期刊的作者以研究生为主,也有期刊编辑或编委调侃中文期刊就是研究生的“作业本”,也就是说研究生最初的几篇文章都是通过审稿人的审稿、把关后在中文期刊发表的。这个过程对于提升学生对研究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研究素养是很有帮助的。所谓的研究能力培养,写文章和修改文章应该是最好的培养方式之一。建议青年科学家更多、更早地参与到中文期刊的建设中,如建立青年编委会或青年审稿人制度,让年轻有为的学者先参与进来,做期刊的审稿工作,提升中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以获得广大科研人员和学生的认可。崔鹏:每年有大量优秀年轻学者从海外学成归来,这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是利好的。希望在后续科技期刊发展和建设方面,能够更大程度引入学术共同体的力量,共同呼吁国家做相应的政策调整,更好地运营学术共同体。编辑:陈显琳核校:郭小花来源:摘编自中国科学报官网、瞭望智库、共青团中央等原标题:超9成SCI论文发在国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作者:卜叶

九个吻

中国人写的好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

如果将SCI收录与否算作是评判一篇科技论文好坏的及格线,那么2018年,世界上有超过1/5的“好论文”都来自中国。根据SCI数据库的统计数据,2018年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206.97万篇,其中有20.20%来自中国,中国学者发表的SCI论文占比仅次于美国,连续10年排在世界第2位。2018年,中国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共发表SCI论文41.82万篇,相比2017年增长5.7万篇,增长率15.78%,是世界SCI论文总量6.8%增速的2.3倍。然而,这些来自中国的好文章,却大多发表在了国外的期刊上。流失率:88%2018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其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中,统计了世界上14个论文产出大国SCI论文的流入和流出情况。将各个国家所属的SCI期刊上所刊登的论文数和该国作者产出的全部SCI论文数进行对比可以看出,14个国家中,只有荷兰、英国、美国3个国家SCI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超过本国学者发表论文数量,其中,荷兰期刊论文数是学者产出论文数量的3.79倍。也就是说,除这3个国家属于论文流入国家外,其余11个国家的论文,都在向外流失。而中国也是14个论文产出大国中,流失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次于葡萄牙。在中国,国内SCI期刊刊载论文数仅为中国学者发表论文数量的0.12倍,也即中国至少有88%的SCI文章流向国外期刊。不仅如此,中国作者在中国SCI期刊所发论文的影响力仅为5.63,远远低于中国作者全部SCI文章的影响力(9.27)。也就是说,我们大量外流的是优秀论文。那么中国人写的好论文,为什么不投在中国的期刊上?良性循环发论文,是为了什么?如果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这样提问,得到的大部分回答都应该是:评职称。这显然不是发表学术论文的本意。然而在大学现行的评价体系之下,这也的确是学者们的无奈之举。学者们也是人,是人总要生活,要生活就要钱,要钱就要评职称,评职称就要发论文,而且要发SCI论文和影响因子高的论文。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国内的期刊并不是学者不想投,而是期刊自己不争气,学者们也只能“恨铁不成钢”。根据JCR数据库2018年的统计数据,2017年SCI收录期刊数最多的国家为美国,有2992种;其次为被收录1886种期刊的英国。中国大约排在第5位,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仅有大约200种。而排在第4位的德国被收录期刊数量,是中国的3倍。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不仅在数量上不占优,且质量也普遍偏低。然而国内提升期刊质量的工作,却会常常陷入一个“死循环”。想要创办一本高质量的好期刊,源头在于拿到好文章。对于一本学术期刊来说,在正常的良性循环下,期刊拿到了好文章,好文章的引用多,期刊的影响因子被拉高,期刊也就能够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好文章,期刊质量也就会随之越来越高。然而国内现行评价体系下,能投到5分期刊的文章就不可能投到3分的期刊上。3分的期刊只能收到3分、甚至低于3分的文章,由此形成了一个“死局”。在评定职称的硬性规定面前,单靠本土期刊的情怀牌实在太过无力。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留给国内学术期刊的优秀论文自然少之又少。那么,中国难道就没有影响因子较高的好期刊吗?中信所统计显示,2018年进入本学科领域总被引频次排名前四分之一(Q1)行列的期刊共有15种,进入影响因子本学科领域排名前四分之一(Q1)的期刊有50种。按照影响因子进入Q1区期刊数量排名,中国排在世界第5位,而排在中国之前的国家依旧是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从质量看,中国的科技期刊虽无“山”,但也有“峰”。然而处于最顶端的这些期刊往往还拥有着另一个近乎致命的问题:“借船出海”。“借船出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排在中国前面的始终是四个国家: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每个国家的手中都掌握着1个拥有超过100年历史,几乎可以称作是“垄断”了整个行业的出版集团。利用极佳的声誉和丰厚的资源,这些出版集团的期刊可以获得极大的关注,进而得到高质量的稿源。而国内的期刊却没有这么好的“福气”,想要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他们只能另辟蹊径。以影响因子高达17.848的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为例,这是一本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管的期刊,然而其出版和发行却借助英国的Nature出版集团(NPG),也就是所谓的“借船出海”。这实属国内期刊的无奈之举。因为仅仅依靠中国本土现有的出版资源,期刊很难有所发展。将SCI收录的9000余本期刊中,“出版方”(publisher)中带有“China”字段的期刊全部挑出,再与JCR2018年最新影响因子匹配发现,这123本由中国出版的期刊中,最高影响因子为9.043。33种期刊影响因子在1分以下,超过70%的期刊影响因子低于3分,另有几本期刊暂无影响因子。至少在现阶段,“借船出海”所带来的“利”还远远大于“弊”。据业内媒体报道,这种模式赢得了国内众多英文期刊的欢迎,目前约有75%的国内英文科技期刊都是采用“借船出海”的策略,通过与国际大型出版集团的合作,从而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如,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同牛津大学出版集团合作,Cell Research 和 Nano Research 同 Springer Nature 进行合作,而且它们的规模都相当小。如果没有这些“大船”,其影响力将会如何?很难判断。但这终究不是长远之举。在这种合作中,跨国出版集团向中国学术期刊索要价格不菲的“船票费”,即合作费用,甚至有不少跨国出版集团以此来作为营收的增长点。然而,从版权意义上来说,这些期刊是否属于中国,还得打上一个问号。怎么办?学术论文和版权的外流还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危害,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没有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集群在手,根本无法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和评价标准。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是否一流,只能由别人说了算。正因此,提升国内期刊质量的动作,在最近开始频繁地发出声响。11月28日,科技日报发布文章专题报道国家奖评审标准的改革。其中,除提名材料上的“减法”等调整外,最为“大刀阔斧”的改革当属两条:1.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取消填写论文期刊影响因子,鼓励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作为代表作。2.坚决遏制“SCI至上”,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将取消填报“SCI他引次数”的硬性规定,规定“他引总次数”应明确检索机构使用的数据库。将有资格提名申报国家奖的学术“大牛”们作为此次改革和政策的突破口,不得不说是一大创举。一来“大牛”们不缺SCI,只缺奖项。因此如果能够对“国内期刊的论文作为代表作”的学者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那么“大牛”们将文章投向国内期刊的积极性就将大大提高。其次,学术“大牛”们的文章质量有着极高的保障。创建好期刊的良性循环从源头上开始建立起来,影响力的提升指日可待。今年9月,科协发布《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11月22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正式公布。全国285个期刊项目入围,国家投入总经费超过2亿元。支持力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罕见。然而这只是第一步,国内期刊需要克服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裙带关系、缺乏切实的监督和举报机制等等客观问题也切实存在。同时也应该看到,学术论文开源获取(Open Access)的大趋势为中国期刊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无论如何,发展中国本土的优质学术期刊已是大势所趋。近几年来,我们已经逐渐被世界接纳,现在,到了唱主角的时候。来源:青塔

乐与路

给大家打个“小”报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网上线啦!

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即将开幕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小福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网”上线啦!网站为谁服务?包含哪些亮点?可以提供哪些便利?大家一定还有些疑惑所以,小福团特意整理此篇“攻略”快来一起看看!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网是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建设的以发布科技期刊行业资讯为主的新型信息交互平台,涵盖一流期刊建设、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展览、青年编辑大赛、权威发布五大品牌栏目。网站将致力于营造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环境、构筑产业生态服务体系、培育优秀科技期刊人才,以高质量、深度化的信息服务为科技期刊从业者提供实用、快捷、权威的科技期刊产业研究及信息资讯服务。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网https://stm.castscs.org.cn/qklt/qkltPage一、一流期刊建设一流期刊建设板块主要发布我国科技期刊界相关通知、要闻及政策文件内容,汇集卓越行动计划200余家期刊资源,同时展示优秀的期刊及期刊集群等信息,开设网上专题讨论,网站用户可以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事业建言献策。二、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板块涵盖当届及过往三届论坛的主题议题、要闻、日程及重点活动信息,实现论坛报名、直播、问卷及现场图片视频上传发布等功能,为网站用户提供全方位线上服务,扩大论坛影响力。三、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云展览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展览板块包括展览简介往届回顾、媒体报道、精彩瞬间等内容。今年网站将提供线上云展览服务,实现科技期刊上下游相关企业产品“云展示”、新品“云发布”、互通“云洽谈”,展示科技期刊产业发展风貌,发布行业最新成果,构建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深度交互的良好创新生态。四、青年编辑大赛青年编辑大赛板块作为青年编辑学习及展示的线上平台,主要发布当前及往届大赛相关通知新闻及选手风采信息,提供线上初赛选手报名、审核、在线考试及成绩公布,同时对决赛进行直播。五、权威发布权威发布板块包含科技期刊相关的权威数据,汇总了往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演讲报告ppt、《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论坛发布等内容,为网站用户提供科技期刊相关信息的下载。怎么样,是不是非常便利!有了它科技期刊行业相关资讯不会错过哦!赶快收藏起来吧!PS “学会服务365”订阅号底部菜单栏可以一键链接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呦快来和我一起吧(参会期间请注意自身防护哦)来源 | 科技期刊发展促进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