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部:推动网络教育毕业生达到相当于全日制水平故其德广

教育部:推动网络教育毕业生达到相当于全日制水平

中新网12月18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称,高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完善网络教育学生学籍管理、学位管理相关措施,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毕业资格、学位资格审查工作,推动网络教育毕业生达到相当于本校全日制同类专业的水平。通知提到,多年来,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以下简称网络教育)快速发展,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服务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高校办学定位不清,招生管理粗放,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出口把关不严,对学习中心监管乏力等,严重影响了网络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能力建设,强化办学主体责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发展网络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知指出,高校要严把入口关,加强招生管理工作。——合理确定招生规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高校自身办学定位、发展规划、条件能力,合理确定网络教育招生规模。网络教育学生数将按国家规定计入各高校折合在校生规模,作为测算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数据之一。——规范招生行为秩序。高校应当依据国家和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并发布网络教育招生章程。严格组织入学考试,加强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把关,择优录取,保证生源质量。严格按规定审查学生前置学历。指导和规范学习中心协助高校做好招生宣传、学生报名等工作,不得以任何形式转移、下放招生录取的职责和权利,严禁通过个人、中介机构及培训机构代理招生和收费。——严格规范招生宣传。加强招生宣传管理,不得发布模糊、虚假、违规招生信息误导学生。对于社会上冒用学校名义进行违规宣传的社会机构和个人,高校要主动发布公告,澄清事实,提醒学习者通过正规渠道咨询、报名,并采取必要措施依法维护权益、消除影响。通知还称,要严把过程关,规范人才培养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网络教育党建主体责任,发挥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拓宽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新时代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提高思政工作水平。——完善教学全程管理。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落实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组织、课程讲授、学习支持、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教学管理环节,切实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精准把握从业人员学习需求,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保证适当比例的面授教学,鼓励开展师生实时互动教学。加强过程管理,做到教学全过程可记录、可监控、可评价、可追溯。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切实加强考试管理。科学制定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严格学习过程考核,不得组织“清考”。重视学生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加强考试监督和巡查力度,严防替考,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各类考试作弊行为。建立试卷命题和质量检查制度,合理设定考试考查标准,严格评分标准。加强试卷保密管理。——从严管理学习中心。坚持高校办学主体地位,鼓励高校自建直属学习中心,慎重选择合作办学机构。校外学习中心应当具备相应条件,依规设置,符合学校发展规划,保证布局合理,并向社会公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移专业和课程设置、招生录取、考试命题和评阅、论文答辩、毕业和学位申请资格审核等办学职责和权利。高校在校本部所在省(区、市)以外设置校外学习中心,要向学习中心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信息报备并接受监管。通知提到,要严把出口关,做好毕业管理工作。——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指导、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加强学术诚信建设,严格实行毕业论文(设计)查重制度,严查论文(设计)的买卖、代写、造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确保学生独立完成有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严格毕业资格审查。高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完善网络教育学生学籍管理、学位管理相关措施,应根据网络教育特点适当延长修业年限,并明确毕(结)业标准、学士学位授予标准以及相关审查工作内容与程序。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毕业资格、学位资格审查工作,推动网络教育毕业生达到相当于本校全日制同类专业的水平。试点高校要制定关于加强网络教育学生毕业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实施方案,经学校审议通过后报教育部备案(同时抄送属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高校主管部门)。此外,通知还指出,高校要加大办学投入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盛魁

国家中医药继教项目:治未病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研修班成功举办

12月25日—27日,由北京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五运六气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中心主办,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中药原创技术分会承办,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北京市鼓楼中医院协办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治未病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研修班”顺利在京举办。研修班通过理法方药学院 公 众 号 在线直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医务人员、治未病专科代表、五运六气爱好者,累计近5万人次在线观看。王显院长致开幕词“传承精华说未病,守正创新立潮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显在开幕式致辞,他指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三五”重点专科,积极发挥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形成传统中医、现代医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服务体系。王显院长希望,在践行国家“从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全民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理念中,在疾病预防尤其是零级预防中,中医治未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叶永安书记作学术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通过带队援鄂抗疫的亲身经历,介绍了五运六气理论在临床救治中显现的奇效,凸显了五运六气的魅力。叶永安书记指出,五运六气的学术和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中医界人士的关注,已成为中医药学术的热点,对于重铸中华医魂,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具有时代背景下的特殊历史价值。顾植山教授讲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指出,五运六气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粹,也是当前中医药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的核心内容,凝聚了古人治疗疾病的丰富经验。此次论坛汇集了全国“五运六气”医学流派的精英,一起进行学术交流,相互研究探讨,为“五运六气”医学流派提供了彼此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重要载体和大好时机。张洪钧主任医师讲座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张洪钧主任医师以科研项目为基础,分享“据全胎孕期五运六气禀赋勾勒中医体质解刨图”研究结论,形成完整的“时节(外因)-疾病易患体质(内因)-疾病预测诊断与防治”体系,开创了一个从出生时段/五运六气禀赋体质分类人群并用于分析时气与疾病易患人群间相关关系的新方法,对临床疾病预警具有重要价值。于国泳主任医师讲座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于国泳主任医师讲授五运六气临床应用思维,“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黄帝内经是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而五运六气是打开黄帝内经宝库的钥匙”,五运六气是研究自然的五、六周期变化规律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影响,探讨如何通过天人合一来防病治病达到健康的学问。临床思维是主体的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逐渐把握疾病的本质、规律和联系,形成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动原则及其具体措施和治疗方案。将理论知识和疾病本质相结合,掌握五运六气临床应用思维将对五运六气临床实践操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焦强教授讲座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焦强教授讲述天人合一,就是要从时间维度,把握岁律,用于人、事、物。司天方,要加强症状时间特性的问诊和考量,在时间的维度上思考治疗方案,并结合多个临床验案,分享“天人合一思想与司天方应用”,倡导临床工作者学以致用。王静教授讲座青岛市中医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王静教授分享“天人病辨治方法的临床应用思路与实践”,龙砂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特色诊疗技艺于临床,三因司天方、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取得良好临床效果;运用五运六气创新徐谦光推拿三字经临床疗法,且明显提升疗效;运用龙砂奉生膏滋冬令养生治未病,促进了中医治未病、大健康理念的社会推广。范莉峰教授讲座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范莉峰进行“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讲解,“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五运六气是中医学把握天时变化的重要工具。姜良铎教授讲座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讲授“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认识内伤病证与外感病证的相互影响,不仅对外感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意义,对内伤病证的辨治也有一定的价值。从具体病例阐述外感病与内伤基础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外感病中有无内伤存在的识别特征及其处理原则。赵进喜教授讲座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教授分享“三阴三阳体质辨识与代谢病健康管理”三阴三阳辨证方法,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对多个病例分析讲解,从辨体质、抓病机、识腹证、辨方证、选效药等方面总结出多个临床诊疗思路。王凯军主任医师讲座宝鸡市中医医院王凯军主任医师讲解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渊源及运用五运六气六经思维模式的针法特点,并结合多个临床验案,分享“龙砂开阖六气针法临床应用体会”,倡导临床工作者学以致用。使学习、应用五运六气理论更直观,体现出运气理论自然科学属性的一面。翁超明教授讲座北京中医药大学翁超明教授讲授“握机于病象之先”治未病适宜技术的应用,在疾病发生之前或在疾病转变之前,如何把握病机的方式方法。刘长信主任讲座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科主任刘长信深入研究腿浴疗法,讲解“中药泡洗疗法简介和腿部泡洗临床规范应用”,腿浴疗法运用得当,将起到治疗、缓解、调整、养生保健的作用。张丽副主任医师讲座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张丽副主任医师主讲“龙砂膏方临床应用”,结合病案,剖析庚子年临床难点,分享龙砂膏滋处方格局。本次研修班主持人分别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于国泳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中心刘涓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中心施怡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中心康雷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中心杨迎霞副主任医师担任。于国泳主任医师主持刘涓副主任医师主持施怡副主任医师主持康雷副主任医师主持杨迎霞副主任医师主持此次会议秉承疫情防控原则,连续举办12年的线下会议首次采取线上直播方式,会务组经过3天的紧张筹备使得会议顺利进行,并创下同期近五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最高纪录。会议邀请全国各地著名治未病及五运六气领域专家进行学术分享,专家的讲解汇集传统基础理论以及近年来我国治未病医学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展示了治未病医学快速发展的崭新形象,搭建了治未病医学彼此交流与促进发展的平台,为进一步推动治未病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医预防医学的产生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及生命活动的延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五运六气”学说在几千年的人类劳作过程中产生,将天象、地理、物候、人文结合在一起,在疾病、疫病防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能够治未病,是因为掌握了大自然周期性节律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通过天人相应,调整天人关系从而实现治未病。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渊源,对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此,充分挖掘五运六气理论并应用于临床治病救命意义深远。“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值得推广的适宜技术。东直门医院在中医预防医学方面保持着中医“治未病”临床科研诊疗的优良传统,2008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研究和开展“治未病”系统疗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治未病理论及适宜技术推广学习班》,组织强大的专家教授阵容,运用他们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学员进行专业培训,结合“五运六气”学说,推广纠正体质、防控慢病、养生保健等相关适宜技术,使学员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为顺应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大好形势,搭建高水平的国际五运六气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在北京中医药学会及各五运六气专委会的支持下,北京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必将进一步推进五运六气研究的新进程,扎实推进中医精华传承,坚持守正创新,强化中医经典培训与临床应用,广泛普及五运六气特色诊疗技艺,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诊疗技术,为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孰协唐许

我省继续教育应如何改革创新 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导读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建设好“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我省继续教育应如何改革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湖南日报》特约请富有继续教育经验的湖南师范大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功能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王善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并且多次强调“我们从学习走来,也通过学习走向未来”,要推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存在学习覆盖面不广、学习风气不浓、学习形式单一等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承担着重要职责。高校应发挥继续教育功能、创新继续教育形式,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 强化知识创新,为继续教育提供丰富学习样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这些“新知”“未知”的策源地主要在高校。高校通过知识创新和学习创新,为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学习样板。 一方面,高校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是继续教育的源头活水。高校拥有完善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和研究体系,承担了国家知识创新的主体功能。高校应发挥好学科、人才、研究优势,在传承、融合、创造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概念、思想、理论、文化,攻克一个个人类的未知领域。在创造新知识的同时,高校还要注重“从生成仅仅是可靠的知识转为生成社会上广泛需要的知识”,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尤其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思想认识问题,用更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诠释,推出更多如“中国为什么能”“热点问题面对面”等社科普及成果,为人民群众注入更强大的前进动力。 另一方面,高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校是学习的示范区,从教师、学生到职工,都处于持续学习状态、始终保持着学习者的姿态,这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给全社会带来了引领示范效应。高校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模式:有个体学习、集体学习;有小组学习、团队学习、班级学习;有自主学习、讲授学习;有理论学习、实践学习;有课堂学习、在线网络学习;有研讨学习、研究性学习……高校应不断创新,培育出更多可复制的学习模式,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示范、样板,推动全社会形成自为性、全程性的学习环境。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多元化继续教育体系高校创造的新知识、新学习方式需要通过继续教育这一中介进入更广泛的社会,才能助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蓝图。 当前,继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有8亿多从业人员,有1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2亿多老龄人,每年还新增上千万就业者。他们对于职业培训、学历教育、素质修养等有着巨大需求,极大拓展了继续教育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高校继续教育应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构建多元化教育体系,扩大继续教育覆盖面,以适应各类群体的学校后教育和学校后学习需要,适应继续教育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首先要加强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扩大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远程教育、网络高校等规模,以更开放灵活的方式吸引更广大生源;其次要创新非学历继续教育形式,积极拓宽各类培训市场。如开展针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培训、行业职业证书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开展针对待就业人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开展针对贫困地区、资源缺乏地区的送教下乡、送智下乡等。要注重培育打造有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继续教育品牌,如推广建立“社区学院”,将其打造为提升基层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综合素质、治理能力的有效载体;第三,要探索“互联网+”继续教育形式,利用人工智能、移动终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好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贯通,满足“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需要。 完善政策支持,推进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好高校的继续教育功能,还有赖于主要来自高校和政府两个层面的完善政策体系予以保障。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激励政策,将继续教育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抓好抓实。要通过纳入绩效考核等制度鼓励发展继续教育,积极向乡村、社区等教育资源薄弱区域延伸;完善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机构建设,培育专业化管理人才,壮大从业人员队伍;建立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机制,促进高校文化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 政府主管部门应探索完善高校主导、政府参与、社会共建的继续教育治理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职业从业人员发展中的功能与价值,为高校推进继续教育提供支持;探索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全国性的“学分银行”,打通各类教育机构、行业部门学分互认通道,完善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转换、兑换制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着力推进高校共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等,架设好联通高校知识创新与居民教育需要之间的桥梁,从而打造出覆盖到每一位居民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网络。 只有参与继续教育的各类主体始终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型社会建设事业之中,高校的继续教育资源才能生根发芽、百花齐放,推动形成个人、组织和全社会都持续学习的状态。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激发高校教师社会参与活力推进构建新时代学习型社会李超民 新时代办好继续教育、推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教学水平好、参与热情高、奉献精神强、结构科学合理、能够可持续成长”的人才队伍。实践证明,高校通过深化继续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多元社会教育平台,能调动更多优秀的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教育,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奉献力量与智慧。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2010)、《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三五”规划》(2016)、《湖南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2019)对新时代我省社会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各市州结合实际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社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互联网+终身教育”发展也成绩斐然,如湖南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湖湘学习广场”平台的在线注册用户已达80万人;湖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发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为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网络学习平台。 但高校教师在参与社会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高校教师参与数量少与社会教育教师需求量大之间的矛盾;二是高校教师缺乏参与社会教育的平台,导致难以施教;三是社会参与保障机制尚未健全,难以维系高校教师参与热情。因此,需要从建设教师资源库、构建多元教育平台、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层面激发高校教师社会参与活力,推进构建新时代学习型社会。 多渠道建设、丰富优秀教师资源库,激励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教育。打造一支稳定、专业化、高素质的社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供给足、热情高、水平高”的优秀教师资源库,是保障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与前提。高校在此过程中责无旁贷,应发挥主导作用。我省高校可通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充分整合各专业学院与离退休职工的力量,构建多学科门类的优秀教师资源库。同时整合社会资源,从各行业吸收优秀校友,广泛整合科研机构、文艺社团组织及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充实教师资源库。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将教师资源库之中的教师区分为专职与兼职,便于分类激励。 共建各类社区学院及教学平台,激发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社会教育。省委书记杜家毫指出:“要充分调动政府、高校、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把广大师生、科研成果与市场更好地对接起来。”目前,我省主要是依靠高校与社区协同共建社区学院与教学平台接受高校师生参与社会教育。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与长沙岳麓区龙王港社区合作建立了社区学院,许多优秀的高校教师在课余、周末、寒暑假义务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深受广大居民欢迎,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建议我省大力推进高校与社区合作,共建社区学院。同时按照《湖南省“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2018)、《湖南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2019)的要求,融合网络企业及市场资本力量,协同推进、创新网络在线教育模式,逐步形成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社会教育的新体系和新机制。 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确保长效维持高校教师的参与活力。应从党政统筹协调、政策引导和条件保障等层面,构建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切实推进社会教育,调动并维持高校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党政相关部门应及时立法、出台政策,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升高校教师参与热情。在这方面,国外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比如美国立法支持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大学协会、社区基金会等机构,日本制定《社会教育法》《生涯学习振兴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协调对接高校与社区资源。建议我省适度提高社区教育经费,并将推动高校与社区共建社区学院写入湖南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确保经费来源。同时建议教育部门、各高校大力推进教师职称评审改革,将教师参与社会教育与职称评聘、考核评优等挂钩。 此外,还应建立社会教育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评估的导向作用,通过将社会教育等社会服务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引导教师参与社会教育。应通过优秀榜样的典型示范与引领作用,切实提升高校与社区的社会教育水平,为推进建设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创新社会教育发展方式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升级马卫平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一重要讲话是对“世界一流大学”成长之路的精辟总结,更为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升级发展指明了方向。 世界高等教育问题专家纳伊曼曾指出:“只有当高等教育成功地表现出它对地方社会、地区和国际社会是有用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时候,它才能够得到发展,才能够成为群众性的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过程中,高校继续教育作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坚持“服务自己国家”,突破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围墙”,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如何不断创新服务社会的方式方法,推动继续教育向优质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供给转型升级?这些课题须通过创新社会教育发展方式来破解。 ——适应新时代社会教育对象的新要求,坚持“三性并重”,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效益转变,促进继续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开展公民继续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公民继续教育学习上的广泛性、时限上的终身性、办学空间上的开放性是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特点。 为此,高校继续教育要坚持“三性并重”,大胆创新,积极转型升级。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学习者的岗位和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完善学历继续教育学科专业布局,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在招生对象上,适应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诸如“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基层党政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入营即入学、退役即毕业”士兵职业教育等多类别的教育活动;在课程体系上,围绕不同教育对象核心素养需求,努力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创新培养模式,采取全日制、学分制、半工半读等多种学习形式,做到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堂与实训结合,营造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社会教育氛围。 ——构筑新时代社会教育的发展新机制,坚持“三方联动”,着力推进继续教育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拓城乡社区教育的办学模式转型升级。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建立社会教育协调机制,打破封闭式的“象牙塔”培养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形成转型、升级、发展的合力。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终身教育,是终身教育在一个社区范围内的集中体现或缩影,建立以政府、高校、行政社区为核心的三方联动机制,构建学习型社区已成为发达国家推行终身教育的重要策略。在“三方联动”中,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发挥引擎和旗帜作用,在方向把握和原则制定上给予政策指导与支持;基层社区是社区学院所在地,作为重要的举办主体,应配合高校,积极协调社区学院与政府、高校的关系;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应着力发挥高校知识和人才的溢出效应,坚持“重心向下、突出重点、服务惠民”的工作思路,根据自身学科传统优势,依托自身智力资源,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社区延伸。 ——瞄准新时代社会教育的新目标,坚持“三维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推动继续教育从学历导向型向学习导向型转型升级。 继续教育转型升级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教育改革系统工程。应积极从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入手,推动资金投入、激励机制、产教融合的“三维融合”。 一是完善保障机制。实现包括政府投入和社会多方投入在内的资金渠道的融合。政府、各单位及组织应充分协调、多向参与、多措并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政府对高校的评估导向作用,将社会服务状况纳入到教师的考核机制当中,提高教师参与社会教育的积极性。 二是探索融通机制。建立学习成就制度是开展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有效途径,为此,应探索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的双证融通、学历继续教育课程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衔接与互认。适应社会成员对继续教育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需求,选择有条件的区域开展面向各类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认证、转换研究与试点,研究制定“学分银行”管理办法,形成支撑继续教育社会化转型的学分转化与认证制度。 三是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培养适应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力求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应紧贴我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校内资源,采取送教进企、引训入校等校企合作形式,为行业企业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立足岗位的技术技能培训服务。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坚持“五个精准”,提升高校培训乡村教师质量孔春辉 湖南是基础教育大省,也是乡村教育大省。目前,全省529913名中小学教师中,乡村教师有381014人,占比为71.9%,乡村教师群体水平直接关系到我省乡村教育发展质量和前景。自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提出“国培计划”,国务院2015年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以来,我省出台积极政策、建立系列制度、投入大量资金,省内外高校积极参与,培训乡村教师50余万人次,显著提高了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培训活动对乡村教育的特点把握不够;课程和内容缺乏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项目执行缺乏连续性,缺乏稳定的基地和队伍,缺乏长期经验积累和深入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师培训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应主动补齐短板,坚持“五个精准”,提高乡村教师培训质量,推动这一工作转型升级。 ——精准定位乡村教师培训工作。 高校应从两个方面正确定位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第一,培训乡村教师是高校发挥继续教育功能、对接国家教育扶贫攻坚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及教育部等五部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师范院校以及设立师范专业的综合大学深度参与乡村教师培训是推进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精准投入人力物力。 一要高标准组建培训者队伍。高校应聘用理想信念坚定、理论修养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熟悉乡村教育、乐于传道授业的专家担任培训者,打造学科领域齐全、作风素质过硬、善于协同作战的培训者队伍。要特别注意从乡村一线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培训师资队伍,改变以往培训者自发研究、各自为政的状况,依托培训者团队分工合作,打造成体系的培训课程。 二要提升培训管理的专业化水平。高校应着力提升培训管理团队素质、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要规范管理,使培训工作从项目策划、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到课程实施、总结提升等各环节有流程标准,经费开支合理,学分计算科学;另一方面要精细管理,为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三要搞好培训资源建设。应为乡村教师培训配备合适的教学、食宿等硬件,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建设好现场观摩、跟岗研修实践基地,建设好包括教材、讲义、读本、推广成果等在内的学习资源库。 ——精准把握培训需求。 高校应在准确全面把握政策导向基础上,深入乡村学校和教学现场,多维立体开展培训调研。对每一个培训项目,既要弄清参训学员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也要弄清学员所在地区的需求和送培学校的需求;培训方案既体现国家意志、地方重点,又满足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需要,努力实现对多元需求的兼顾。 ——精准实施培训项目。 一是细分培训对象,针对不同成长阶段和不同岗位身份的学员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比如培训专任教师可分为新任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骨干教师提升研修、卓越教师领航研修等,培训中小学校长可分为青年精英后备干部培训、初任校长任职资格培训、骨干校长提升研修、卓越校长领航研修等。高校应注重培训的连贯性,以形成累积效应。 二是坚持实践导向,通过主题研修和任务驱动解决实际问题。应因地制宜,立足于破解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乡村教师成长的瓶颈来设计培训主题。同时用任务驱动学员全身心投入研修活动,培训课程不仅要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更要告诉学员“怎么做”、引导学员“做中学”。 三是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增强研修的便利性和吸引力。组织形式上,可选取集中研修、网络研修、送教上门、分片设立培训站、分类设立名师工作室等多种形式,重点是方便学员实现工学兼顾;教学方式上,除专题讲座之外,可更多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观摩、跟岗实践、经验交流、研课磨课、校本研修等方式,突出启发与经验共享。 ——精准开展训后考核。 集中研修结束时,培训机构应组织学员通过上汇报课、提交研修总结和教改方案等形式总结展示阶段性学习成果。在学员返岗实践阶段,应布置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实施课题方案等任务,并进行考核。高校应保持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送培学校的信息共享,完善教师成长档案,为教师参加后续培训提供依据;应积极开展对乡村教师培训质量标准的研究,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质量标准体系。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阿仙奴

中国公文讲座第一人岳海翔老师来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5月26日至5月29日,由榆林市委组织部主办,榆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榆林新时代红色文化干部培训中心承办的2020年度第2期公文写作培训在榆林顺利举行,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被誉为中国公文讲座第一人的岳海翔老师亲临现场,为大家讲授公文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开班仪式榆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杜虎平教授致辞榆林市委组织部干教科科长王伟致辞培训现场辛建伟老师讲授《党政机关公文写作与范例》延江波老师讲授《公文写作格式规范处理》张荣刚老师讲授《突发危机舆情处置》与《新媒体时代政务信息写作技巧》杨华老师讲授《压力与情绪管理》中国公文讲座第一人岳海翔老师讲授《怎样提升公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学员听课现场结业仪式颁发结业证杜虎平院长结业讲话学员合影师资阵容岳海翔:现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公文写作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公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8年开始从事公文写作教学与研究工作,至今已逾30年,先后编辑、出版了150余部公文写作与研究的专著,有的专著经过7次再版,单本发行量突破50万册;先后在国家级、省部级专业刊物发表500多篇论文。岳海翔同志应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邀请,参与并负责编写国内高校《公文写作教程》《应用写作》等多部教材,被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自2005年起连续15年持续出版发行,在国内各高校作为核心教材使用。岳海翔同志于1999年获得国家公安部颁发的“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河北省公安厅颁发“十大金牌教官”荣誉,多次应邀为中央国家机关的有关部门和大型央企办公厅系统讲授党政机关公文写作知识,被誉为“中国公文讲座第一人”。辛建伟:原陕西省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历任航空部603所办公室副主任,省政府政策研究室专家顾问办公室副主任,省政府办公厅文教处副处长。《陕西政报》编辑室主任,省政府办公厅社会处处长,2003年3月任省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2007年6月任省旅游文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副厅级),2009年7月任省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现任陕西省旅游协会会长。延江波:现任榆林学院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公文写作和研究工作13年,主讲《现代公文写作》课程,发表学术论文12篇,1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并完成教育部“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技厅、榆林市社科联、榆林市科技局等专项科研课题10项,出版教材1部,先后为榆林60多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讲授公文写作培训课程。张荣刚:资深媒体人、中国应急管理学会舆情专委会专家、新浪政务新媒体学院专家;历任《深圳都市报》副总编、深圳市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专家组成员、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新闻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杨华: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陕西省道德研究会理事,全国首届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入选者。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管理学院高培中心、干部培训基地等的讲座教授,西北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座教授。学习体会培训结束后,学员们纷纷发言,分享感悟、畅谈收获,就本次培训的学习收获与心得体会进行了交流。大家表示这次培训师资阵容强大,能在榆林本土听到国内顶级专家授课,很荣幸,也很享受。老师们讲课实操性强,干货满满,开拓了大家的视野,解放了大家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学员交流心得体会吴堡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孙雨最喜欢张荣刚老师,不论是课件还是授课的方式和角度都让人受益匪浅,尤其喜欢老师看待事情和问题的角度。中共佳县县委办公室刘伟辛建伟老师的授课实操性比较强,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对文秘工作提升有较大帮助。 榆林市财政局空港生态区分局柴小颖岳海翔老师的授课既有理论功底,又有深厚的实践工作能力,知识渊博,博闻强识。靖边县城市园林绿化所卢正香杨华老师的授课贴合学员工作,真实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对于学员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的帮助。佳县公安局政工监督室李超最喜欢延江波老师的授课,内容通俗易懂,联系实际,课堂气氛活跃,内容实用。授课风格更贴近年轻人的喜好。完榆林新时代红色文化干部培训中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内容可涉及学习心得、培训班动态、诗词、美图、感言、微视频、动漫、字画等,形式不限,鼓励创新。邮箱:ylhswh@126.comQQ:2133801913联系电话:15389120069 15389127606(吴老师)0912—3838577地址:榆林市榆阳区崇文路4号榆林学院

结婚吧

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成立20周年大会在京召开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总结回顾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二十年的经验与教训,规划十四五发展之路,提质培优,强化行业自律,探索如何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建设高质量继续教育体系对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推进高校教育技术改革与转型升级发展,12月23日,“提质、转型、共享”新征程启动暨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成立2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由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常务副秘书长李德芳分别主持。会议现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韩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副部长刘广送,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组长、清华大学副校长郑力为大会致辞。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继续教育处处长邬跃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韩民韩民表示,在“十四五”时期,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要继续发挥在各个层面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在教育部的领导下,以高水平、高效的现代远程教育结构,努力推动资源发展,大力提升教育质量,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创新网络教学模式,优化网络教学管理,为推动高校网络教育转型创新发展,建设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现代远程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贡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副部长刘广送刘广送提出,面对新时代和新趋势,继续教育要不断守正创新,每一位继续教育从业者都要迎接挑战,积极探索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他说,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继续教育的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路径。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组长、清华大学副校长郑力郑力指出,在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在管理和办学体制、办学机制创新方面,试点高校走在全国高校前面。教育覆盖地区和人群广,有力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有力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有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无时空限制的灵活学习,有力促进了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老少边穷地区转移,也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进程。郑力对试点高校提出三点要求。第一点,加强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第二点,加强职继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点,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他表示,试点高校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着眼未来,实事求是,进一步凝聚思想,一定要把握好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办学质量。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继续教育处处长邬跃邬跃充分肯定了网络教育试点工作是符合国家发展的大势,也顺应社会趋势,肯定了协作组在整个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回顾二十年邬跃讲到,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作为一项改革的举措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培养了一千多万各行各业专门实用的人才,也极大的提升了高校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其次是通过试点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了全新的实施远程高等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办学模式,这也是试点的很重要的一个成就,尤其在当前特殊时期的应用充分说明,二十年的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除此外,通过二十一年的试点,建立了高校网络教育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技术模式,以及一大批优质的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办学服务体系。二十年的发展,网络教育已经占据高等继续教育35%的规模,在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贡献。邬跃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取得的重要成就。一是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二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三是推动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探索融入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四是让更多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面向未来,邬跃分享了一些新的思考。他指出,整个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进入了普及化阶段,信息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继续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推动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为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在会上作《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建设高质量继续教育体系》主题报告,围绕二十载现代远程教育改革探索中的辉煌成果与经验教训,对网络教育试点二十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就如何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宏观形势,以及如何开展高质量教育体系框架下的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出新发展思路和建议。试点高校成功经验分享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刁庆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党委书记马国刚、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学督导张妙华、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唐锦兰、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海澄、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李宏林、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总经理李学春分别发表演讲,分享了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常务副秘书长李德芳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常务副秘书长李德芳以《服务国家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全力开创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题作主题报告,从高等继续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建议。报告从四个方面就协作组和联盟工作进行阐述,一是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学习需求,推进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健康发展;二是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高标准要求,推动网络教育、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积极探索继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四是持续促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继续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教育信息化引领示范作用。颁奖现场会上公布了“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表彰活动结果名单”。其中,39人获评试点工作突出贡献奖;91家单位获评单项工作先进单位,包括培训工作突出贡献奖、教育扶贫突出贡献奖、资源共享工作先进奖、教务管理先进单位、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宣传工作突出贡献奖;146家单位获评优秀统考考务单位,包括统考优秀考务管理单位、统考优秀考点;292人获评网络教育优秀学生。大会期间举行了“提质、转型、共享”新征程签约仪式,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分别与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中国知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委会、中国长城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教育在线等单位和机构签约,共签署六大项目。本次会议由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主办,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弘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教育在线、《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中教全媒体支持,来自全国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3所非试点高校、19所广播电视大学以及新闻媒体等单位和机构参加会议。

红军乡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七次学术大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浦江高峰论坛”在沪召开

央广网上海10月21日消息(记者杨静)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分会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等共同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七次学术大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浦江高峰论坛”今天在上海召开。本次大会以“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全国儿科学者、同道参会。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龙华医院供图)中华中医药学会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学术团体。儿科分会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医儿科学术事业健康蓬勃发展,此次大会以“守正创新,福佑婴童”主题,紧系当今医学前沿,聚焦儿科学术热点,切磋各流派医疗优势,弘扬中医诊疗特色,论道儿科前沿议题,提升学科综合水平,共谋学科创新发展。此次大会汇集了国内中医儿科各个领域的著名专家,设一个主会场和温病论坛、呼吸论坛、神志病论坛、免疫论坛四个分会场,大会还增设了焦点访谈板块,分别有面对面,心连心——名医话瘟疫,屏对屏,手牵手——名家畅谈学科发展,专家们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了中医药防治儿童新冠肺炎的经验,广泛讨论了中医药在儿科多领域应用的优势。龙华医院院长肖臻(央广网发 龙华医院供图)龙华医院儿科姜之炎教授针对当前新冠疫情多角度展现了中医药防治策略,中医认为新冠疫病基本病机为“湿毒闭肺”,对于疑似及轻症的患儿,中医药早期介入减轻症状;对于症情明显的患儿,中西医结合,积极运用中医药减轻症状及减少病情加重可能;对于恢复期的患儿,结合中医药调节全身免疫状态,改善肺功能,促进身体康复。为应对秋冬第二波疫情可能,姜之炎教授也提醒首先要保护儿童正气,增强抵抗力,如科学的作息、合理饮食、保持心情舒畅;其次要做好防护,注意空气流通,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戴好口罩,勤洗手,让儿童养成七步洗手法的习惯;注意适当运动锻炼,可结合不同体质特点,选用中医药方法,如推拿、口服中药提高调节亚健康偏颇体质以提升机体免疫力。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和运用中医药优势促进中医儿科学科发展,造福广大患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龙华医院院长肖臻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科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疾病谱的改变、重大传染病的威胁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不断要求中医儿科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迅速调整学科研究重点,聚焦“十四五”儿科学科的发展与前景,要进一步推进儿童重大传染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众志成城,开拓创新,转变思路,促进儿科流派传承创新;加强与各科研院所、国内外同行的合作,强化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协作,完善人才队伍培养,共同促进中医儿科可持续发展。

立体声

中国编辑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暨“新业态 新挑战 新思维”高峰学术论坛在昆明举行

七彩云南,魅力春城。12月17日上午,中国编辑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暨"新业态 新挑战 新思维"高峰学术论坛在昆明开幕。年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深入研究后疫情时代出版业态新走向、新挑战,编辑的新使命、新担当,并就如何规划好"十四五"时期出版工作等重要问题展开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暨“新业态 新挑战 新思维”高峰学术论坛现场。2021年,中国编辑学会将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国家重点主题出版工作,助力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做好《好书背后的故事》书系的征集与出版工作,充分体现我国编辑出版业的集群式精品,对当代中国编辑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职业理想和操守发挥启发和教化作用。同时还将全面铺开和分阶段进行《全国图书编辑人员从业情况调查》,真实客观呈现编辑职业现状。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维、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润、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中国编辑学会原会长桂晓风、中宣部出版局期刊处二级调研员杨震林先后致辞。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还田主持开幕式。郝振省在报告中提到,2020年,中国编辑学会和所覆盖辐射的出版社、出版集团,以及各专委会一起,通过相关图书策划出版,电子资源免费开放阅读等方式,提供权威、专业、系统的疫情防护知识,自觉投身到疫情防控狙击战中。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教学不间断,学会及时启动线上编辑专业教学服务,通过打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线上服务平台",统筹编辑人员实现疫情防控和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两不误。与此同时,学会与15家出版社共同打造《中国科技之路》丛书,组织编撰了《中国近现代编辑出版史》。以推动编辑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学会积极参加第19届国际出版学术会议等对外交流活动,并为业界做好图书质量检查、编辑技能大赛命题等服务工作。郝振省表示,2021年,中国编辑学会将明确导向、坚守方向、选好取向,继续在理论学习和武装头脑方面下功夫,继续在编辑人才培训、培养方面做好工作,继续参与承办、主办、合办重要奖项和赛事活动,落实好中宣部和民政部关于学术社团工作的文件精神,加强国际联系,完善和丰富学会的信息传播渠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出版强国,持续做出中国编辑出版人应有的贡献。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中国编辑学会《"新业态 新挑战 新思维"学术年会》《全国图书编辑人员从业情况调查》两个项目被列入"2020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其中,《全国图书编辑人员从业情况调查》被列为学术研究类资助项目,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图书编辑人员进行实地研究,呈现当前我国图书编辑人员从业情况的整体画卷,探究目前其从业情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编辑人员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要社会实践下发挥的作用,为主管部门及出版单位更好地支持编辑职业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新业态 新挑战 新思维"高峰学术论坛上,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殿利,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人民出版社原社长黄书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龚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译林出版社总编辑袁楠、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贵州人民出版社编审曹维琼等嘉宾围绕阅读与出版新任务、新使命、新边界、新趋势,以及后疫情时代总编辑出版战略、编辑的学术思维等话题分享观点。本届年会由中国编辑学会主办,云南出版集团承办。来自全国出版单位的社长、总编辑、编辑代表等近300人参会。年会为期一天半,18日上午还将举行主题征文颁奖,优秀专委会、地方学会颁奖等活动。据悉,本届年会学术征文活动收到论文498篇,创历届之最。

默汝无言

互联网+思政课融媒体学习服务平台,助力高校继续教育思政课创新

近日,2020年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题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文章,文章坚持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刻阐述讲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指示精神,在继续教育领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由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百校千课共享联盟支持的全国继续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媒体学习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全国继续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媒体学习服务平台建设之初,围绕继续教育思政课程的需求展开了调研,即①如何满足评估需求;②如何规范开课;③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综合以上因素,我们提取了建设好思政学习服务的五个关键步骤:1. 教材使用一致性;2. 课程设置权威性;3. 教学资源丰富性;4. 学习服务流畅性;5. 资源更新及时性。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教师?并保证教材、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服务等及时更新与迭代?在服务学生层面,平台以“纸质图书+在线课程资源+辅导答疑+在线考试”的融媒体立体化形式,保证了学习服务的便捷性;平台支持“PC端+移动端app+小程序”的多终端入口学习,保证了使用的便捷性;此外,平台可提供多元化、多形式的课程学习资源,由协作组联合高教社设置课程,聘请权威专家授课,保证学员获得资源的正确权威。对于学校而言,平台可针对学校专升本、高起专、专科等不同层次的学员开设权威的思政课,课程满足教育部对各院校思政课程开设要求。并且,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媒体学习平台提供开放的接口,方便学校教学平台的选课信息、教务信息及学习数据等方面的对接。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确认,平台可为学校提供可视化数据学习评价、学习资源、学习进度等各种量化数据。站在教师的角度,平台聘请专业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统一进行答疑辅导,减少重复聘请老师的成本;资源共享复用,直接复制完整的思政课程,即用即改、即改即用。另外,平台可提供便捷的直播见面课、答疑、考试辅导等服务,以便更全面地为任课教师服务。课程资源:更权威、更全面、更丰富核心专家团队打造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研发建设,面向继续教育领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指导,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手、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全国高校优秀教师团队授课。课程教学资源导向正、内容新、形式活、效果实。部分指导专家如下:武东生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全国高校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主要成员现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陈勇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秀军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全国高校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主要成员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形式多元资源丰富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频课程,同时配套课件及练习题库,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积极性。视频课配套课件练习题库此外,平台开设了拓展资源库,供同学们进行深度学习。拓展资源库以学习出版社党建资源为依托,配套丰富的党建类课程资源,包含2000-2019年共计1894个视频,时长总计34751分钟,内容包含大抗战等党建案例影视资源、时代楷模、时事课堂、学习大讲堂、学习三十讲、学习纲要等。思政平台:全流程、高保障、多终端教学全流程闭环融媒体学习服务平台集课程组建、授课学习、实时考核、实时反馈、学情统计为一体,且平台可根据需求对接考试系统与直播系统,满足教学过程中教、学、练、测、考、评全流程闭环的在线互动教学。123456高保障:安全等保三级多终端匹配如何合作?1.课程服务(全科版):(1)平台不对接,学院提供学员信息,平台导入学员信息,学员到平台登录学习;学习记录,学院通过管理员账号登录平台查看,导出表格;(2)平台提供接口,对接后,学员在学院平台登录学习课程;学习记录回传学院平台。2.课程服务(基础版):仅提供课程链接,不提供本地资源,学院自行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每个视频生成一个链接地址;学院平台自行提供学习记录。欢迎联系我们洽谈合作事宜!

大宝贝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召开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筹备会

本网讯 11月12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在北京召开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筹备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副秘书长曹丞、财务中心主任张士霞出席了筹备会,就家校协同专委会筹备工作给予指导。本次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结合形式召开。十九大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远景目标要求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十九大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下移”的新要求,为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供了广阔天地。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进家校协同建设教育强国,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提出筹建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会上,筹备组组长、教育部督导办原副巡视员、国家督学程锦慧详细汇报了筹建工作。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自筹备以来,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截止目前,发展单位会员51个,个人会员合计289名,均来自于教育管理单位、大中专院校、教育科研机构、中小学等教育有关单位和组织,涵盖27个省(市、自治区)。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社会组组长赵志军、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张雪、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姜宏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王志芳、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原校长彭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心副主任徐碧荣等与会专家,先后为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发展建议和殷切期盼。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易全勇在线上做了发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秘书长曹丞高度评价了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并对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做了详细部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指出,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筹备组对专委会建设重要性认识到位、发展思路清晰,筹备工作基本就绪。韩民指出,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份子。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家校协同专委会在今后要注重搭建学术平台,提升学术水平,加强战略研究能力,组织高校、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为国家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建议;面临老难题和新挑战,应统筹各方力量积极推进家校协同治理现代化,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拓宽家庭和社会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推动形成学校治理同社会调节、家长参与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家校社会教育共同体。筹备会由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白瑜主持。

斯而析之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时代网络教育发展高端论坛暨网络教育学院成立20周年会议举行

央广网北京12月2日消息 20年砥砺奋进,20载春华秋实。2020年12月2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新时代网络教育发展高端论坛暨网络教育学院成立20周年会议在北外隆重举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处调研员陈雷,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清华大学教授严继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宗龄,我校党委书记王定华,原党委书记、校长陈乃芳,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有中出席会议,会议由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唐锦兰主持。大会通过主题为“20载有梦,e路华章”的视频短片拉开帷幕,短片通过“不忘初心”“失志恒心”“永结同心”“满怀信心”四个篇章,全面回顾和总结了网络教育学院成立2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成就。王定华代表学校向北外网络教育学院成立20周年表示祝贺,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北外网络教育学院发展的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王定华全面回顾了北外教育信息化实践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的发展历程,高度肯定了网络教育学院20年来的办学成绩。他指出,20年不忘初心,硕果累累。北外网院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雄厚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助推教育公平,助力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20年创新发展,再攀高峰。北外网院始终坚持以创新促发展,从入选“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平台”,到成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智能教学专业委员会,再到参与创建北外“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不断拥抱新技术、勇攀新高峰、取得新突破。面向新时代,王定华强调,北外网络教育学院要充分发挥20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和优势,认准新形势,迈入新阶段,规划新理念,打造新格局。一要开展新谋划。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着眼十五年,干好这五年。创新人才培养口径,跨越时间空间局限,探索远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网络教育新生态,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二要运用新技术。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品质,不断融合先进科技,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移动学习等先进手段,有效结合泛在学习、深度学习、具身学习等创新学习理论,研发精品多语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智慧多语学习平台,助推“云端北外”发展,促进院系间、高校间、国家间高水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与学术交流,为北外“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三要探索新平台。充分依托北外“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重点建设好“语言智能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健脑强智研究中心”,聚焦网络和移动外语教学理念与实践、智慧化学习过程与教学设计、人脑语言学习机理等教育信息化前沿课题,助力学校多语教育信息化发展,探索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融合创新的有效理论模型和实践路径,实现“从0到1”的再突破。王定华指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胸怀两个大局,增加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谢俐对北外网院成立20周年表示祝贺,他指出,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北外网络教育学院作为我国高等远程教育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见证了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教育公平做出了贡献。希望北外网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集中力量办好符合北外办学定位,体现北外办学和学科优势的专业,充分利用北外优质的科研、教学和师资力量,为广大在职人群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相信北外网院未来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技术,进行内涵创新、模式创新和手段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谢俐强调,北外网院成立20年,正是风华正茂、大展宏图之时,希望北外网院抓住发展机遇,开拓奋进,在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陈雷代表北京市教委致辞,她表示,北外网院成立20年来,始终以为国家服务、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为目标,用优质的资源和技术服务北京市的教育发展,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严继昌在致辞中表示,北外网院20年砥砺奋进的发展之路正是我国高等网络教育由探索走向繁荣的缩影和见证。过去20年,北外现代远程教育开局良好,展望未来,面对创新技术和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做好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希望各方携手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王宗龄回顾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北外网院的合作历程,她指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北外网院等单位共同起草《远程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拉开了双方深入合作、并肩作战的帷幕。过去十年,双方携手共进,合作不断深入,未来通过双方的真诚沟通、密切协作、扎实工作,合作定能再上新台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名誉社长李朋义,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科学研究院原院长Charles Crook,英国开放大学健康、教育与语言学部副部长Regine Hampel,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现代语言学系教学主任马清,美国斯坦福大学语言中心原主任Philip Hubbard通过视频向网院成立20周年送来真挚的祝福。会上发布了《新时代外语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王定华书记与网络教育学院荣誉院长、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顾曰国共曰国共同为新书揭幕。该书汇集了北外网院专家学者多年来在外语网络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探索成果。会议还举行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孙有中与王宗龄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继续教育处徐璐,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服务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曹俐莉、侯非副研究员,弘成教育、奥鹏远程教育、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代表,以及我校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参加大会。北外网院成立20周年以来,已成功主办24届网络外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和研修班,承担了26项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发表了9部关于网络外语教育的专著,及论文130余篇,自主开发了500门课程,13000学习小时的课程资源,为外语在线教学实践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学院从成立之日起便成立了外语网络教育研究中心。2012年10月学院倡导成立了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ChinaCALL),并且是中国外语界唯一一级协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下属的专注于语言智能教学的二级协会。2019年11月,ChinaCALL正式成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分支机构,更名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智能教学专业委员会(ChinaCALL),是我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学与研究的人员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将极大促进北外网院语言智能教育的研究发展。自2013年起,北外网院参与远程和在线教育多项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助力远程教育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学院作为国内首个受邀参与的高校团队,参与《2021年全球创新教学报告》编写。2018年7月,北外成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唯一试点高校,北外网院研制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平台”入选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2019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试点院校项目成果展示,并被高校远程教育协作组评为教师信息化、智能化素养提升,智慧育人的优秀案例。2019年12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成立,北外网院研究团队并入实验室,着力开展语言智能教学和外语健脑强智研究。北外网院将继续用心做好教育,深化内涵式发展,助力人才综合能力与素养全面提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各大企业、高校深入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工作;积极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进一步实践探索信息技术与产教融合的创新融合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