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夜读党史167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创建与发展(上)爱二笔

夜读党史167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创建与发展(上)

2018-11-12 17:02【编者按】习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本期《夜读党史》,我们和浙江师范大学档案馆一起,继续为读者介绍浙江师范大学特色学科的创建与发展。非洲研究是浙江师范大学建设的品牌学科。非洲研究的蓬勃发展建立在浙江师范大学长期进行对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外事基础之上。1999年,浙江师范大学与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签署协议,设立中国政府在非洲地区的第一个汉语培训中心,这是浙师大对非洲工作的起点。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国家急需加强非洲研究,浙江师范大学把握机遇,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2002年起,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浙江师范大学开始承担教育部和商务部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邀请非洲各国高级教育官员和大学校长到我国研修。2002年、2003年,受教育部委托,浙江师范大学先后承办了“非洲基础教育管理研修班”和“非洲高等教育管理研修班”。2004年,浙江师范大学成为教育部4个“教育援外基地”之一。至今,浙江师范大学已经承办各类涉非洲培训项目90余期,培训了50多个非洲国家的2000余名高级政府官员、教育主管、大中小学校长、智库精英,其中包括中非共和国现任总统福斯坦-阿尔尚热·图瓦德拉等政要。浙江师范大学举办的非洲高等教育管理研修班浙江师范大学非洲高等教育管理研修班合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文件2003年浙江师范大学成立非洲教育研究中心,2006年10月3日,首届“中非大学校长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浙江师范大学在非洲研究领域的影响开始逐渐凸显,先后承担教育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援助政策比较研究”“非洲高等教育国别研究工程”等重大课题。2006年,首届“中非大学校长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为进一步拓展非洲学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对非洲外交。2007年9月,浙江师范大学在非洲教育研究中心基础上建立了非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是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浙江师范大学共同创办的,也是国内高校第一个综合性非洲研究院。首任院长为梅新林(兼),执行院长为刘鸿武(2010年3月26日,刘鸿武被任命为院长)。CCTV-4等中央媒体报道:中国高校首家非洲研究院正式成立,非洲研究日渐受到重视。2007年9月,全国高校首家非洲研究院成立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授牌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成立大会期间与会领导合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成立之后,一批非洲研究机构纷纷在浙江师范大学创建:非洲地理研究所、非洲艺术研究中心、中非合作论坛研究中心、非洲体育研究中心、非洲法律与非洲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非影视研究中心、非洲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国际司委托)、非洲研究院南非分院、非洲翻译研究中心等,其中的非洲博物馆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建立的以非洲文明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2010年10月29日,国内首个非洲博物馆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开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主持非洲博物馆开馆仪式,时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和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吴锋民发表致辞南非政府前总统府部长帕哈德和时任校长吴锋民共同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翻译馆揭牌如今非洲研究院下设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非洲经济、非洲教育、非洲历史文化4个研究所及院行政办公室、科研与国际合作办公室;成立非洲图书资料中心,拥有涉非研究藏书9000余册,其中原版外文藏书7000余册,并建设有非洲特色数据库;同时设有《非洲研究文库》《非洲地区发展报告》《非洲研究》编辑室及院学术委员会、院务委员会等机构,与三十余个非洲国家的大学建有合作关系,并在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建有孔子学院和海外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创新团队合影以刘鸿武院长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本着“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的理念,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2009年11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入选浙江省首批高校创新团队,此后相继获得了浙江省文化创新团队、全国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教育部首个非洲研究长江学者拥有团队等荣誉称号。2017年又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是省内唯一一个入选的文科类教师团队。其中刘鸿武教授先后获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非友好贡献奖”。刘鸿武教授在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与代表们交流非洲研究院的“黄大年精神”践行情况2009年11月12日,刘鸿武教授当选“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学术专著成果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编写出版的非洲高等教育研究丛书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担任主编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报告《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3——2014》在北京发布迄今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已累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级研究项目19项,是国内各类科研机构中承担非洲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最多的研究机构,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承担大量国家非洲研究课题的国家级团队。刘鸿武教授领衔申报的《中国对非洲关系的国际战略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招标项目立项刘鸿武教授承担外交部研究课题《国际多边对非合作新趋势对我影响及对策建议》 刘鸿武教授受聘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现拥有“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交叉学科博士点、“非洲学”交叉学科硕士点、“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非洲教育”、“非洲历史”二级学科硕士点,逐渐构建了本硕博、留学生、培训生“三位一体”的“非洲学”学位体系,填补了我国非洲学学位点空白。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第一届毕业生合影同时开发形成了系列配套的“非洲学”本硕博各层次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先后编撰出版著作类教材30多种,是国内唯一开设系统化非洲学课程的高校并积累了丰富教学实践。2016年,《服务国家战略的非洲学人才培养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对非汉语教育学成果获得“全国研究生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二等奖”。(衷心感谢浙江师范大学档案馆提供图文资料)

张泽

浙江日报:浙师大建起十余家非洲研究中心 “非洲学”成校园风尚

2018-11-16 07:2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徐贤飞 郎擎宇 通讯员 朱慧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第四次会议暨非洲中心建设专题研讨会,14日至15日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浙江师范大学对非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非洲喀麦隆建立汉语教学中心(现为孔子学院)。2007年,该校又成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综合性、实体性的非洲研究院。十多年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构建了本硕博、留学生、培训生“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发形成了系列配套的非洲学本硕博各层次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并成为国家对非洲事务的重要思想智库。为加大“非洲学”的研究力度,除了非洲研究院外,浙师大还成立非洲艺术、法律、教育、文学、经贸、地理、体育、交通、音乐、科技及对外汉语推广等10多个专业协同中心,近300名教师参与到“非洲学”的研究当中。

孔夫子

浙江日报丨非洲研究,“浙”边风景正好 记者探访浙师大非洲研究院

2019-04-26 07:0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郎擎宇今天的《浙江日报》深读版刊发《非洲研究,“浙”边风景正好》一文,全文如下: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昨起在北京举行,中方同应邀参会的150多个国家、9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大计。24日晚,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创始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刘鸿武教授启程前往北京,受邀出席此次峰会。他将在国家会议中心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交流”分论坛。这已经是刘鸿武4月份第二次进京了。4月9日,中国非洲研究院在北京揭牌成立。当天,他受邀出席成立大会并做大会演讲,提出“中非合作需要建立一门中国特色的非洲学”,并介绍了中国非洲学“五位一体”的学科建设路径。今年,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成立的第12年,作为全国高校首家非洲研究院,它是如何一步步走来,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非洲研究机构的?近日,本报记者来到金华,探访了这所特殊的教研机构。扎根非洲开门搞研究4月的清晨,我们走进浙师大。进门后一路往西,可以看到一湾碧湖——新月湖,湖畔是一座明亮的四层楼。棕黑色的楹联式门牌,刻着金黄色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几个字。在非洲研究院二楼藏着全国首个高校非洲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记者就被热情奔放且富有韵律感的非洲背景音乐所吸引。430平方米的馆区内,陈列着面具、乐器、服饰等500多件非洲艺术品,散发着浓浓的异国情调。浙师大非洲博物馆内景。石磊 摄“这些展品,有的是学校老师去非洲田野调查时收购的,有的是中非民间使者珍藏的,有的是各国使馆和主营中非贸易的公司捐赠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珩教授告诉记者。“过去,我们中国对非洲的理解多受西方影响,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中非双方可以直接认知,推进交流。”在非洲研究院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刘鸿武,他正在为赴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准备。“扎根非洲开门搞研究,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宗旨之一。”刘鸿武告诉记者,2007年研究院成立后,先后设立了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非洲经济、非洲教育、非洲历史文化等4个研究所;2009年,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国内首个“中非合作论坛研究中心”;2011年创办“中非智库论坛”。此外,浙师大还建了非洲研究数据库,启动《世界非洲研究名著译丛》《非洲教育国别研究》《非洲专题史》《非洲国际关系史》《当代非洲发展研究》《非洲研究文库》等重大工程。“我们的中非关系研究,既包括高端学术,为国家外交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地方经济、为经商投资提供指导参考。”刘鸿武说。近年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承担大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外交部、教育部、中联部和国际合作课题,成为国家对非洲事务的重要智库之一。研究院学者的足迹遍布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南非、莫桑比克等30多个非洲国家,先后向国家有关部委提交了90多份内参咨询报告。在对非洲的研究与交流上,浙师大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10多年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构建了本硕博、留学生、培训生“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系列配套的非洲学本硕博各层次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为加强“非洲学”建设力度,除了非洲研究院,刘鸿武还推动浙师大各学院成立非洲艺术、法律、教育、文学、经贸等10多个专业协同中心,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部分研究成果。石磊 摄多方合力共建非研院“为什么会在浙师大建立非洲研究院?”“这与浙师大由来已久的涉非教育和研究密不可分。”面对记者的提问,刘鸿武如是说。1995年12月,中国和喀麦隆签署协议,委托浙江师范大学在雅温得第二大学建立汉语培训中心,对即将来华学习的喀麦隆大学生进行先期汉语培训,并对爱好中国语言文化以及从事中喀经贸和其他交往的喀麦隆人员进行短期汉语培训。建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的汉语教学中心,就是现在的孔子学院,这是浙江师范大学对非教育的肇始。现在已逐渐形成了“一院多点”,即一所孔子学院,多个汉语教学点的办学模式;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召开,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浙江师范大学承担了教育部和商务部的教育援非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举办了多期非洲高级教育官员研修班。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从浙师大学成后回到家乡的非洲籍学生,2016年当选为中非共和国总统。他就是2005年“非洲法语国家大学校长研修班”的研修生福斯坦—阿尔尚热·图瓦德拉。就任总统之后,他曾在和我国驻中非共和国使馆外交官会晤时,专门提及并愉快回忆了这段在金华学习生活的经历。2002年,浙师大开始承办对非人力资源培训项目;2003年成立了非洲教育研究中心……这些都为后来国内高校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在浙师大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总体上说,非洲研究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还是比较落后的:深入非洲、扎根非洲的学者少,力量较为分散单薄,往往不能形成稳定的学科建设规模。这种状况,与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加强非洲教学与科研工作,培养非洲学科人才,应成为高等学校满足社会与国家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刘鸿武说。刘鸿武早年在云南大学开创了非洲研究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名声在外,经常受邀到浙师大授课。浙师大一次次向他表达了“让非洲研究来浙师大安家”的愿望,力邀他带着团队在浙师大组建“非洲研究院”。种种因缘集合之际,2007年9月1日,全国高校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在金华尖峰山下、浙师大初阳湖畔诞生了。刘鸿武成为创始院长并担任至今。和丹在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纪录片《我从非洲来》的首映仪式上(资料照片)。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供图“一带一路”带来新机遇“别人问我哪里人,我会说我来自‘黑龙江’。黑——我皮肤黑,龙——我有龙的精神,江——我喜欢山水。”在中非研究院组织的一次非洲教育资源分享会上,记者见到了曾经和同事一起执导了大型纪录片《我从非洲来》的索马里姑娘和丹。2016年,从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毕业后,和丹毅然放弃了几家跨国企业、机构的高薪聘请,回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当了一名普通教师,随后在院领导支持下创办了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并担任执行主任。“我真心希望能够为促进中国和非洲互相了解、相互信任、共同发展尽到自己的一分力量。”和丹告诉记者,加盟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后,她曾担任了一年的索马里总统顾问,向索马里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将对中国的观察和“中国经验”传递到遥远的东非。非洲大陆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留学生和研究学者在牵线搭桥、资金融通、法律援助、防范风险和提供高端专业人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许多非洲学子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企业,成为增进国家间互信、解疑释惑的好帮手,是浙师大建设非洲研究院的重要功能之一。“我们在国内外培养了3000余名非洲各界人士,如大学校长、智库领袖、政府官员,培养的留学生回非洲就业后也备受好评。”刘鸿武举例说,该院马里籍学者约罗发表了《在中国遇见中国共产党》等多篇介绍中国发展经验的文章;该院尼日利亚籍学者迈克发表了数十篇介绍中国发展、中非合作成效的文章。与此同时,在研究院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认识非洲,走进非洲。刘鸿武团队进入了非洲研究的中心领域,一些80后学人成为非洲研究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崭露头角。午休时,我们看到还在办公室忙碌的张艳茹博士。她刚从非洲埃塞俄比亚梅莱斯领导力学院访学一年归来,主要研究中非海洋经济合作,发表过《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非渔业合作发展研究——以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为例》《浙商投资非洲策略研究》等。“非洲大陆四面环海,中国也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浙江舟山还是世界三大渔港之一。义乌、温州有许多商人在非洲投资,中非在许多领域可以深入合作。”张艳茹说。刘鸿武认为,非洲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若能借助义乌对非经贸合作的基础、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学术力量,以及中非智库论坛对非研究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将能有力地推动浙非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向纵深发展,提升浙江在“一带一路”中的影响力。“‘一带一路’为中非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为中非问题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学课程体系,并在非洲发行全英文的非洲研究刊物。”对于非洲研究院的未来,刘鸿武充满期待。刘鸿武在非洲博物馆内为浙师大学生上思政课。【中国特色非洲学科未来可期】刘鸿武本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非洲大陆地域广袤,国家众多,文化复杂,是一块正在快速变化着的大陆,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和自然延伸,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目前,已有37个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非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很多重要合作项目已经展开,并已经取得了早期收获,非洲多国领导人和高级别代表也将出席本届论坛。中国是唯一有60年连续性对非合作战略的世界性大国,多年来中非合作成功经验令中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决心更为坚定,而“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中非合作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拓展升级。新时期中国对外合作建立在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之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理念,特别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同中非关系与中非合作的本质特征同样高度契合。对于高校与个人而言,“一带一路”是国家未来全球战略性的布局,对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十分深远,高校“双一流”建设、“智库建设”都应该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把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统一。“一带一路”既是国家的未来战略布局和机遇,也是个人的时代机遇,每个读书人都应该思考如何为国家和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未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将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学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国家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不监于道

国内首个中国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在浙江师范大学成立

揭牌仪式现场 齐佳静 摄10月21日至22日,“中国人类学的非洲研究:传统、域外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会上,国内首个中国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中国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来自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南非开普敦大学、罗德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近40家中外高校、科研单机构的逾80名专家共聚一堂,见证中心成立,并围绕“中国非洲人类学的传统、域外与实践”这一核心主题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广泛深入研讨。中心顾问合影 陈远 摄依托非研院资源创造性开展工作现场,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红杰与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鸿武院长共同为中国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仪式上,刘鸿武院长向李红杰、周大鸣、高丙中、董建辉、秦红增等5名教授颁发证书,聘任其担任中心学术顾问。未来,中心将依托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平台资源和学术团队展开工作。今年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成立十周年,10年来,研究院先后有近30名科研人员,在非洲数10个国家进行了长、中、短期的田野调查,深度走进非洲族群、当地民众的日常,拥有涉及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教育学、影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领域学者参与配合、多元交叉的研究团队,陆续出版了十余部著作及系列论文,大量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支撑的对非洲区域和国别的宗教学、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对于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的挂牌成立,中心执行主任徐薇博士很激动,早早做好了中心建设规划与设想。她表示,中心团队已经组建成型,今后将通过设立田野调查基金、开发维护专门信息共享平台、打造线上非洲博物馆等创新性举措来支持推动中国非洲人类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今后中心将启动在非华人华侨中资企业国别调查报告,推动非洲独立以来乡村与部落社会变迁调查报告,并组织中国的人类学者、民族学家,去非洲做田野调查,以加强和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会代表合影 金琳 摄十年酝酿 希望用文化连接中非“早在非洲研究院刚成立之时,我们就打算推动非洲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如今终于落到实地。”受聘为中国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的刘鸿武说,非洲是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之一,“我们想在非洲研究院过去十年的研究基础上,更好地来嫁接、连接中国人类学与非洲人类学,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些桥梁、纽带的工作。”刘鸿武表示,通过跨学科沟通,并用文化把中国和非洲连接起来,能让中非在文化上更好地相互理解,同时也能让国际世界更好地理解中非关系。同时通过中心可总结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治理、多民族国家建构的经验,把它转换为国际话语体系,从而为全球民族治理事务中提供中国智慧与方案。中心将通过总结、研究非洲大陆民族问题,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鸿武发言 齐佳静 摄“浙江师范大学中国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恰逢其时,担负着重要时代使命。”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红杰表示,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 “我们必须有一个世界的眼光、以一个世界的视角来跟世界互动”,中国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在中非互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挂牌仪式后,还举行了“中国人类学的非洲研究:传统、域外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中心学术顾问李红杰、高丙中、周大鸣、董建辉教授以及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分别做大会主旨报告。本次会议会期2天,由开幕式、大会主旨报告、三组分组讨论、圆桌会议、闭幕式等组成,40多名中外学者受邀围绕“中非移民、中非媒体与文化交流、中国对非投资及技术合作、非洲政治与国家治理、非洲环境生态与宗教、非洲医疗、教育、语言”等多学科多维度议题做重点发言。纪录片国内首播仪式 金琳 摄大型纪录片《我从非洲来》国内首播研讨会召开当晚,非洲研究院中非影视研究中心自主原创大型纪录片《我从非洲来》(又名《非洲人在义乌》)在浙师大演播厅播映,这也是该片在国内的首次展播。该片由中心成员张勇博士、和丹博士(索马里籍)联合执导,综合应用了影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手段,历时2年追踪拍摄了来自10多个非洲国家的20多位非洲人,以国际化的视角和非洲人自述的结构,讲述了他们在中国创业、学习、生活,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真实故事,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结合影视手段综合运用于学术研究的一次尝试。纪录片共有六集。首映式上,播放了以婚姻、商业及教育为主题的三集。“我真的非常感动。”从北京特地赶来,《非洲十年》影片的拍摄者、导演梁子在观看本纪录片后,对片中非洲留学生海尔飞与广场舞大妈一起唱歌、玩耍的片段印象深刻,“要想认识非洲、认识非洲人,就来看这部纪录片。”刘鸿武认为这部纪录片用中国人的眼光来讲述中非之间的故事,打破此前中非多透过西方来看待彼此的镜头,双方合作拿起话筒来讲述,“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何尝不是一个故事呢。”据了解,《我从非洲来》已于今年在非洲多个国家展映,入选3982国际非洲电影节、赞比亚国际电影节,并是赞比亚国家电影节的首选影片,预计将翻译成非洲各国小语种语言予以推广。目前,该片主创团队正在筹拍有关坦赞铁路的纪录片——《我从非洲来之重走坦赞铁路》。

名川三百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南非分院向南非科伊-桑人社区捐赠物资

2020年11月24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南非分院执行主任刘钊轶探望了南非伊丽莎白港受新冠疫情冲击的传统科伊-桑人社区,并向南非科伊-桑人复兴运动领导人克里斯钦马丁先生赠送一批中成药品和其它抗疫物资,以助力他们缓解疫情、共抗新冠。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南非分院执行主任刘钊轶向南非科伊-桑人复兴运动领导人克里斯钦马丁先生赠送抗疫物资探访中,刘钊轶主任向科伊-桑朋友们分享了中国传统中医在此次抗疫中的应用及疗效。马丁先生高度赞赏中国人民尊重传统知识、经验和价值,积极运用传统医药手段协助民众防疫抗疫的做法,同时还表达了对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南非分院的衷心感谢,希望未来中非可以就民族传统医药和文化展开更加深入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于7万年前的科伊-桑人岩画南非科伊-桑人日常狩猎科伊-桑人是南非的原住民,历史上以采集和游牧为生,生活在大开普地区(今东开普省、北开普省及西开普)。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科伊-桑人受到了殖民者的迫害,族群变得支离破碎。随着新南非的建立和种族隔离制度的取消,科伊-桑人也开始寻求自身的民族重建。克里斯钦马丁作为东开普省出身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是科伊-桑人复兴运动在当代的重要发起者和领导人,为族群自身的重建、保护和发展戮力工作。采当地草药的科伊-桑人在伊丽莎白港,科伊-桑人和杂色人群混居于城市北部地区,目前受到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有很多族人都感染了病毒,在痛苦和贫困中挣扎。但是在抗疫过程中,科伊-桑人积极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尤其是运用天然药用植物的经验积累,积极主动为降低疫情对社区的冲击做出贡献。【来源: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自诒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主办的“疫情背景下中非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顺利举行

中国发展网讯 2020年11月21日,“疫情背景下中非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顺利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所、非洲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南非研究中心及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商学院共同协办。来自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问题研究院、湘潭大学、扬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万邦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学者、企业家、中非师生共计50余人,相聚金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研讨会开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珩主持,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刘鸿武在开幕式上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提到国家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其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体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由过去主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转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医疗发展,因而学术机构、智库单位需要“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更加主动地将学术研究与企业需求、国家需要、国际趋势相结合,以服务和支持国家的高质量和创新发展。研讨会包括三个议题:(一)当前疫情对非洲经济与中非合作的冲击;(二)疫情背景下中非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三)新形势下如何促进中非经贸合作与发展。第一阶段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南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姚桂梅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宝荣、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之路吉布提经济特区何烈辉董事长、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赵浩兴、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安全研究室副研究员袁武、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讲师孙志娜、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安全研究室副主任邓延庭、中国传媒大学坦桑尼亚研究中心主任敖缦云、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讲师张巧文做了发言。各位专家学者以双循环下的非洲债务形势与中非新基建、疫情下中非经贸合作中人员往来的创新、疫情下中非经贸的挑战与对策、疫情期间非洲政治安全局势对非洲经济的影响、中国在非洲自由贸易区的空间布局与时序安排、中非基础设施合作对于缓解疫情影响的意义、中非影视产业合作的战略优化与政策完善、疫情背景下的中非医疗合作为题进行分享,主要观点有:要立足非洲特别是非洲经济,用中国的发展理论去打破西方的发展经济学里的发展困境或者中等收入陷阱相关理论;疫情对在非中国民营企业影响重大,如何创新中非贸易,如何让人员流动起来,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疫情使得中非经贸面临严峻挑战,中非高质量贸易合作需要中非双方政府、企业、商协会和智库的协力推进;要关注非洲政治与安全本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否会因为疫情改善或着加剧;在非洲经济区域一体化布局上要重视成员国不同的发展水平,避免在自由贸易区之间的重要合作领域存在大政策差异;疫情在非洲不仅是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中非基础设施合作对于缓解疫情影响的意义重大;要继续发挥中非政府、学界力量支持中非影视产业与第三部门合作;非洲医疗保障体系尽管落后,但非洲本土制造业的兴起,中产阶级壮大以及消费模式的升级为中非医疗合作带来的乐观的前景。第二阶段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研究员李智彪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南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姚桂梅、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肖皓、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刘爱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艳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汉智、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讲师付海娜进行了发言。专家学者以姚“双循环”下非洲经济及中非经贸合作的挑战与对策、双循环视角下中非经贸合作与价值链重构、非正规经济视角下非洲债务问题的成因与中国的对策、中非数字经济合作机遇与挑战、美非合作、苏丹变局以来中苏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做了分享,主要观点有:疫情对非洲经济与中非经贸合作的冲击很大,但疫情并没有改变中非合作的互补性优势,中非合作的战略价值意义与日俱增,中非经贸合作前景广阔;要加速中非经贸合作创新发展,由单一的“输血”向“输血与造血”并重转变,由硬件向软硬件并举相结合转变,由“以我为主”向“中非共商共建共享”来转变,由“国企央企领头”向 “央企国企地企共同参与”转变;非洲的内循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非洲循环的机会存在于如何将非洲的人口红利应用到市场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城镇化、中非双向流通等方面;要注重非洲非正规经济与非洲债务问题的相关性;要在数字人才、数字技术、数字设备、数字贸易、电力能源等方面加大中非数字经济合作力度,拓展数字合作领域,务实助力非洲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要注意美国对非合作的相关政策的动向,了解其背后与中国的竞争关系;针对非洲的国别合作,可以通过对政府治理路径的研究来匹配中非经贸双边的合作。第三阶段研讨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姜恒昆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研究员李智彪、万邦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端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青海、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副教授黄玉沛、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肖瑾、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雪冬进行了发言。专家学者围绕疫情背景下争创中南跨境保税产业园、非洲自贸区建设、中国对非洲国家债务治理、非洲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挑战、中非医疗合作的法律困境与出路等进行了研讨,认为企业走进非洲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要推进企业与智库和商会的合作,引进高级人才增强企业队伍;中非自贸区合作建设要遵循本地化原则,遵循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国家到区域的顺序,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合作相结合起来;中国要注意衡量非洲债务国家的标准的差异,主动参与国际对非缓债倡议,调动多边金融机构和私人金融机构缓债的积极性;中非发展合作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提供有效的援助,关注受援国(东道国)在发展合作中的作用;中小企业需要优化利用法务部门、东道国律所改善中非医疗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宝荣研究员和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徐薇分别做了研讨会总结。杨宝荣认为此次会议是一次“产、学、研”一体的会议,指出非洲自身发展问题以及中非经贸合作问题并非疫情下的特有产物,学者和企业家都要需要摒弃传统思维,用差异化思维和开放性思维审视相关问题。徐薇指出,中非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中国对非洲本土知识的持续增加和对非洲文化的深度理解,需要尊重非洲民众主体文化、法律、习俗,中非命运共同体建构不仅需要“共商共建共享”,还需要“共情”。(杨文)

幸矣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等应邀出席第六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

11月14日,第六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新冠疫情与全球治理中的中美关系、中非关系、中拉关系、中欧关系、中英关系、中印关系、中国-东盟关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非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Yoro教授出席会议并针对百年变局中的中非关系发展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刘鸿武院长为大会作了题为《中非关系与非洲治理——对中国全球长时段大战略布局的一点思考》的主题报告,系统地回顾了非洲传统文明与政治演进的基本情况、非洲现代国家制度的形成与艰难进程以及中非关系的特殊影响与全球治理新局。非洲国家制度建设与治理能力提升任重道远刘鸿武院长指出,非洲在面对西方的三次瓜分历史中努力重建自己的文明形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非洲大陆表现得尤为困难,西方国家的全球扩张与瓜分行为造成了非洲国家内部观念和意识形态、政府和民间的分裂,从而使得非洲国家未能形成国家与社会统一。非洲国家独立以后,纷纷复制“华盛顿共识”,对非洲国家建构强有力的国家政治体制、形成有行动能力的国家现代制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当代非洲国家只是形成了一个外部移植西方民主政治的躯壳,但从根本上强化了非洲原有分裂的格局,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受西方强大的政治势力的推动,非洲国家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的进程并没有在根本上完成。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核心是要转变成为现代的“内聚向心国家”刘鸿武院长认为,非洲有着非常独特的文明形态和生态环境,它深刻地影响着当今非洲政治经济的发展态势,非洲现代国家建构的方向,不是西方所主张的把“专制的”“独裁的”“威权的”国家转变为所谓的“民主的”“公民社会的”国家,而是应该将原来传统的、分散的、部落的或部族的“沙聚之邦”,转变为现代的“内聚向心之国”,这是非洲国家必须转向的根本方向。刘鸿武院长还指出,非洲需要经历国家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段,第一,获得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第二,完成国家的建构和政权的建设;第三,推动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整合;最终,在此基础上进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阶段。而正处在现代国家建构关键时期的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经验以及为非洲提供借鉴的可能性,因此中国和非洲之间需要不断地推动官方与民间的互动以及中非经贸、中非智库等经贸科技人文领域的合作。中非关系对建构全球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刘鸿武院长认为,当下全球南北力量转换处于关键相持阶段,一方面,西方维持全球战略的决心和力度空前增大,南方国家或新兴国家、北非国家总体上尚未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非西方世界崛起与南方加速发展是历史大势,中国战略需要超越美西方而有更高远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中非关系是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和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的最好实验平台和观察窗口,同时现在普遍认为中国和非洲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战略上的相互推拉关系,这对观察未来全球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行走中做好当代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刘鸿武院长认为,当代中国人做学问,还应该持有强烈的时空意识,将观察视角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之中,要想理解世界必先进入外部的世界,并结合中国历史上的巨大文明时空结构,更好地观察多元的跨区域的文明形态。他表示应该在行走中做好当代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首要应该总结中国百余年来国家民族复兴的经验,尤其是观察中非60年合作的大背景与当代中非关系发展的实践,并沉入中非之间现实的问题之中,才能更好地更好地发挥中国几千年所形成的政治智慧,这也将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国际政治关系和比较政治理论的新路径新选择。中非合作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里籍学者Yoro DIALLO认为,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中非双方在互相互助中不断为促进各自的发展而努力,中国在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参与全球治理的水平与能力,非洲国家也期待着从中国的发展实践中汲取有助于自己发展的经验。他还表示,疫情让中国和非洲更加重视在公共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交流,也使得中非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密切,更使得中非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最后他指出,在合作抗击疫情中,中非的合作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宽,只要加强中非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巩固中非合作事业的社会基础,中非合作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据悉,来自马来西亚、英国、摩洛哥、马里、葡萄牙等9个国家的嘉宾,以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代表共计15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线上有一万余人次观看了研讨会直播。作者:廖思傲编辑:刘晴【来源: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欺骗我

非洲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中非安全与发展研讨会

全球疫情背景下,国际安全环境和地区安全形势波动不断,非洲国家的安全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加强对非安全与发展研究,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将于2020年10月16日上午举办“非洲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中非安全与发展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邀请国内和国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就“中非安全与发展的机遇、挑战和措施”深入对话。 议程安排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二楼会议室参与方式2020年10月16日8:308:30 A.M.,16 October,2020腾讯会议号(Tencent Meeting ID):973609618(会议ID)(非洲研究院公众号)主办: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Hosted by: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承办: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Organized by: Center for African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地点: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二楼会议室Venue: Meeting Room,2ndFloor,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 Zhejiang Normal发布者:发表时间:2020-10-12【来源: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若恤其失

愿做中非友好交流的使者——访南非籍浙师大学者格特·格罗布勒

2019-04-25 17:37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格罗布勒参观畲族社区传统节日与当地居民合影(格罗布勒本人供图)。“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他们的总人口接近71万,主要聚居于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和浙江省。畲族也被称为‘山哈’,在他们的语言里,‘哈’是‘客人’的意思——也就是说,他们是‘山里的客人’!”在中国仅仅度过了两个月时间,格罗布勒俨然已经是半个“中国通”了。不久前,格罗布勒和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同事们一起,来到一个畲族社区参观他们的传统节日庆典,说起这段经历时格罗布勒总是赞不绝口,“畲族人非常友好善良,他们的食物也特别棒,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尽管启程前格罗布勒对于此次中国之旅有过种种想象,不过事实证明,在浙江金华的每一天,他所经历的惊喜都超出了预期。“我感到十分幸运,我每天都在通过观察、聆听、阅读、对话来学习和思考有关中国这个伟大国家的一切。”格罗布勒兴奋地表示。2019年2月,经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欧美司原副总司长格特·格罗布勒大使受聘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工作。作为该院聘请的高级研究员,格罗布勒为学院师生开设有关南非外交政策、南非外交史、非洲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并承担国际政治与中非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格罗布勒20世纪60年代末毕业于南非自由州大学,随后进入南非外交部工作,毕生心血都倾注在南非的外交事业上。格罗布勒职业生涯出使足迹遍布美国、英国、西班牙、德国、安道尔、日本、马达加斯加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南非外交系统工作近半个世纪,作为南非外交史上特殊的参与者、见证者,格罗布勒分别见证了旧南非和新南非各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历程。如果说作为资深外交官的格罗布勒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他一直还没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尽管在职期间因为工作需要,格罗布勒曾经短暂到访北京和上海,但那也只是浮光掠影。格罗布勒坚信,中国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中国正在全世界发挥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低迷态势下,中国经济持续呈现复苏势头,向外界释放出了积极信号,对于全球经济增长频频发出利好消息。在美国特朗普政府采取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外交方针与国际贸易政策,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中国将在国际社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确保理性声音在全球市场占主流。格罗布勒希望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一个真实的中国,这也是年逾七旬的他毅然决然决定来华讲学的主要原因。真实的中国给了格罗布勒几个“想不到”。“想不到中国的绿化做得这么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小桥流水......格罗布勒往往为不经意间邂逅的中国江南美景所折服。格罗布勒注意到,尽管中国人口压力依然很大,经济发展速度也保持在较快区间,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强烈。事实上,在“绿色经济”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中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同样让格罗布勒想不到的,是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曾有一次,格罗布勒在学院的组织下赴金华塔石乡参观考察浙江新农村建设、基层党组织政权建设以及扶贫减贫工作。那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山区农村。在那里,他看到了基层党组织为百姓服务为群众脱贫致富所做出的创造性努力,更加明白中国为何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格罗布勒当时便表示,要把在金华、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与南非的家人与朋友分享。更让格罗布勒想不到的,是中国社会各界对于非洲研究的关注和热情。短短两个月内,格罗布勒已经主讲了好几次有关中非合作和“一带一路”与非洲等话题的讲座,每次都是座无虚席,听众们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格罗布勒目前所执教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更是中非各界人士“头脑风暴”的绝佳平台。能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为非洲的进步与繁荣,为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化一起努力,让格罗布勒感到十分振奋。格罗布勒认为,新时期发展中非关系,必定离不开“一带一路”这个宏观框架。格罗布勒注意到,自从正式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已经有11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加入或者以不同方式表达认可,中国在沿线国家的投资促进了公路、桥梁、铁路、港口、码头和发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格罗布勒相信,“一带一路”的根本宗旨是和非洲大陆的发展诉求相契合的,非洲国家完全可以从中受益,东非地区的亚吉铁路和肯尼亚的蒙内铁路便是有力的例证。在格罗布勒看来,中非合作的未来取决于青年一代,因此非洲青年的发展尤为重要。据估算,到2035年时,非洲劳动人口将增加4.5亿。非洲国家需要一支高素质且掌握关键技能的劳动队伍,这方面中国可以提供经验借鉴。事实上,中国已经通过提供政府奖学金和实习机会等方式积极参与到非洲人力资源培训事业中。非洲急需一场“技能革命”,格罗布勒期待,随着“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不断深化,中国今后能在创新经济、海洋经济、农业、制造业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帮助非洲国家培养更多相关人才,助推非洲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宿命

实拍:高颜值的浙江师范大学,男女比例3:7

浙江师范大学,全国综合排名百强高校,前身为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6年,本部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很多外省考生志愿填完后才发现不在该校不在杭州,尴尬至极!浙师大有高村中等师范专科学校、炸酱吃饭大学、浙江丝袜大学等调侃别名,是浙江唯一一所历史气息浓厚的超大面积大学!(浙大?多个校区拼凑起来的“巨无霸”)浙师大占地面积33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清幽,绿树成荫,芳草似锦,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双龙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求知成才的理想之地。图文信息中心前的孔子雕像,几乎是每一个浙师大学子拍摄毕业照的必去取景地,因为他是四年风雨无阻看着你每一次去上自习、上课的人......浙师大有一个全国第一的非洲研究院——中国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留学生满校园跑。在这里,白人帅哥不吃香,黑人小伙才有前途!作为炸酱吃饭大学,浙师大的食堂厨师们一直努力赛出新高度,木瓜炒西兰花,甘蔗炖排骨,橘子红枣炒大白菜,菠萝炒青菜等黑暗料理,在这里都可以品尝到,就问你怕不怕?浙师大简介里说,校徽中间的两撇,有两个意思,其一,这是个“人”字,其二,它是芙蓉峰的标志,但该校学子从来不知道哪座是芙蓉峰,只知道尖峰山......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学府,浙师大自然妹子数量多、颜值高,男女3:7的比例,理工科院校同学不要太羡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