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平台——让科研实验更精准!履之所出

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平台——让科研实验更精准!

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应用将走进现代化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成立数字化实验管理平台,将计算机及数字技术在智慧产业领域的解决方案实施落地,实现技术成果向社会价值的转化。1.实现实验过程规范化管控,提高实验业务协同效率1)实现从实验任务、实验规划、实验执行、实验分析、实验反馈等规范的闭环业务过程。 2)实现以实验委托单为中心的业务关联应用,包括实验各个阶段的输入输出、阶段之间的协同工作开展。3)实现对多专业实验过程的协同应用,提高各个专业实验的协同效率。 4)实现对实验整体过程的可追溯,通过采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手段支持对实验问题的过程分析。 2.实现实验过程数据及结果数据的统一管控,提高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1)实现实验数据集中统一规范管理,保证数据共享、安全。2)实现实验过程信息及结果信息的完整管控,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3)实以技术中心为主体,各分厂的实验室作为分支,使实验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实验信息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标准化数据处理流程。4)实现对相关实验数据的检索,实现数据的关联查看。并且可以把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3.建立基于知识的实验业务应用,提高实验效率与质量1)建立实验知识库,实现实验知识的沉淀积累。 2)对实验知识进行分类管理,提供便捷的知识查询及情景化知识应用,初步实现基于知识的实验业务应用,有效规避常见实验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3)建立实验知识库维护管理制度,提高知识库知识质量,保证知识库的应用效果。4.实现实验可视化管理,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及准确性,实时了解实验的完整情况1)实现实验进度的可视化管理,可以以图形的方式实时查看实验的进度,方便领导决策参考。2)实现实验设备的可视化管理,实时监控各实验室设备的运行情况,可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提前发现设备的问题,方便设备的维护、维修及精度保证,为实验计划的制订及任务分派提供科学的依据。3)实现实验过程的可视化管理,监测实验时设备的状态及实验人员的操作过程是否符合规范,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4)实现以固定终端、移动终端、大屏幕等多种方式展示实验的情况,方便各级领导、计划调度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等实时了解实验的情况。5.建立科研项目协同管理平台5)实现科研项目电子化的计划编制,任务分派,工作分解说明和计划考核。6)建立各类科研项目过程控制和项目管理模板。7)根据项目角色在项目中的职能确定其对于项目的访问权限,各级领导、项目负责人可以依据不同的授权访问不同的项目,了解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别、负责人、计划开始日期、持续时间、截止日期、所处阶段、项目团队(角色、用户)等。8)通过利用科研项目协同管理平台编制项目计划和工作分解说明,并通过电子流程完成项目计划的审批。在项目计划获得批准后,即可以启动项目。项目成员在自己的工作列表中接收任务;9)实现项目实施目标跟踪分析、管理,项目组成员能及时了解项目计划情况和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及附带的工作分解说明,按照要求完成相应工作并提交工作结果,通过工作结果(图样、技术文档等)和项目交付之间的关联关系,反馈任务完成情况;10)实现科研项目进展情况汇总,按格式对科研项目情况生成报表;针对不同实验室领域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实现数字化实验平台的建设,完成科研项目、相关的实验数据、文档和信息数据的管理,实现科研项目管理、实验业务过程管理、实验数据管理、实验资源管理、实验知识管理等;实现与ERP系统、其他分析工具的集成应用。能够实现和未来大数据系统的集成,向大数据系统提供数据。数字化实验平台以技术中心为主体进行构建,各分厂的实验室通过公司网络接入数字化实验平台,根据平台设定的模式开展工作。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实现实验业务流程管理,提供完备的实验流程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实验流程管理。实现交互式图形方式的流程定义、执行及监控, 以及流程的管理,支持流程分支循环条件判断。在流程启动后可以给相关的人员自动发送提醒消息,并可以在其最新的工作内容中显示出来。支持图形化的流程模板定制,流程模板定义应支持流程分支、条件判断、作业分配、对象审批、文件会签、自动通知、状态变化等复杂需求。支持流程布尔条件判定,决定下一分支流程流向;当流程中的对象完成评审后,将自动获得流程预定义的状态,并冻结该对象。1)根据不同的文档类型,自动确定匹配的流程;2)支持流程中的工作任务处理,可以将工作分配给指定的人、小组、部门或者角色;3)支持多种评审表决方式(如:一票通过、多票通过等),记录每个评审任务的表决意见。4)当流程中的某一任务到达时,自动将数字化实验平台中的任务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相关的任务参与者,从而保证任务或通知能在第一时间被参与者知晓。2.1.5 流程运行中的权限支持流程运行过程中为每个不同的任务节点定义不同的权限。2.1.6 流程查询和跟踪支持查询流程历史记录和正在运行的流程,流程的发起者可以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观看流程的进展情况。2.1.7 流程中的圈阅、红线批注可以在流程中对图纸、技术文档进行浏览圈阅、红线批注,并可以填写流程审批意见,若发现差错可以退回设计步骤。2.1.8 出差代理当流程执行点人员出差后,通过设定代理人完成流程的任务活动。2.1.9 电子签名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平台可支持电子签名,可以自动将审核者姓名写入图纸的标题栏或文件的签署栏,支持Word、Excel格式数据的自动电子签名。

高拱

“研在浙大”学术科研平台上线,师生一站式全流程的线上科研空间!

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云主机,可24小时在线使用,居家学习、办公也能顺利搞科研?希望科研相关事务能线上办理,流程效率再升级,为科研“再松绑”释放新活力?期待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共建共享的科研生态?……这一切,我们努力为你实现!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为了保证学校科研工作有序运行,保障“科研不下线”“创新不停止”,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联合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图书馆启动了“研在浙大”学术科研平台。▲3月7日,见未来——“网上浙大”系列发布会之“研在浙大”发布会在浙大召开“研在浙大”首先立足推动创新范式转型,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在科研创新中的运用,推进线上线下科研相结合;其次变革科研组织形态,整合在线科研服务工具和科研创新大数据,推动项目在线策划、凝练、团队组建,实现项目全周期的网上运作与管理,从而减轻、松绑科研创新活动对场地、时间的依赖性,让网上科研成为新常态。关于“研在浙大”,你是不是充满了好奇?它要如何访问?主要有哪些功能板块?哪些信息化工具、资源已可使用,哪些即将完善?更多精彩内容,一起继续往下看!“研在浙大”十问01什么是研在浙大?“研在浙大”是“网上浙大”的组成之一,对应“学在浙大”课程教学平台,打通科研管理系统,提供科研团队线上协同工具,整合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科研手段,构建一站式全流程的线上科研空间。网址:research.zju.e.cn(需通过内网访问,近期将不断迭代更新,敬请期待)02发起单位是?信息技术中心联合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图书馆共同发起。03建设目的是什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从各方面为师生科研提供战略协同和保障,释放科研活力,用信息化手段为科研守好创新创造本心。04面向什么群体?浙大师生、科研团队05如何进行保障?在现有“网上浙大”布局基础上,以云计算、大数据、云安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做好保障。06打通了哪些平台壁垒?打通了科研办公网、科研服务网、校务服务网三大网站,汇集项目申报、经费管理、人事管理等多个系统。07会有什么获得感?1.松绑的流程整合了多个管理系统,打通了多个科研服务网站,线上走流程也不用跨站“跑路”。2.集合的工具将现有“网上浙大”科研的网络环境和科研工具建设集合。3.无限的协作打破空间的限制,科研团队在线上进行随时的沟通和研讨与资源分享。4.共享的资源结合团队线下实验室设备资源和线上学校内数据资源、平台资源、云资源,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共享利用率。08五大看板是什么?1.项目看板——开启项目伊始主要涉及项目申报、团队整合等内容2.人才看板——团队管理与联动主要涉及个人主页、通讯录等内容3.经费看板——经费管理与使用主要涉及科研经费、合同、电子报销等内容4.成果看板——成果展示与转化主要涉及专利、论文、浙大学术图谱等内容5.资源看板——资源共享与利用主要涉及浙大云计算、图书馆资源等内容09已经可以使用的信息化工具、资源1.登月计划、朝阳计划:我校科研团队、学生均可免费申请云主机,可用于进行数据交换以及科学计算等服务。2.MATLAB、微软和Adobe正版化软件平台3.混合云模式的浙江大学云计算平台4.论文助手、专利助手和填表助手等数据学术科研工具5.通讯录系统6.浙大钉远程协同平台10即将完善开放的信息化工具、资源浙大学术图谱、科研沙龙、虚拟仿真、校外专家库等。内容来源:信息技术中心、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图书馆文案:赵文婷丨金云云摄影:周伊晨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施亨妮责任编辑:叶鑫

有头有尾

科研经费管理系统 一键解决科研管理难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项目的大力支持,各省对科研项目资金拨付开启绿色通道,科研经费管理成了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重中之重。各单位对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以及经费监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宇凡软件顺应趋势,将现有的成熟产品——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做了定向开发,服务于每一个客户。灵活的预算编制模板与分析调整功能,全程把控,审批控制到位;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宇凡公司通过多家科研院所的调研发现,经费预算问题永远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宇凡公司针对行业痛点开发了经费预算管理系统,灵活的预算编制模板功能让经费拆分不再成为麻烦,其他功能通力合作,环环相扣,全方面审批控制;以项目为核心,预算为基础,形成全面闭环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宇凡经费管理系统以项目为核心,预算为基础,围绕项目进行延伸,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项目管理系统和费用管理系统可以结合使用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两者相互辅助;整个系统以戴明环思想为设计指导,有效的把PDCA循环通过IT技术进程传承和固化,使科研单位项目经非管理能得到全面的闭环掌控;支持多维度统计口径、多形式报表展现机制,满足多种管理需求;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在面对数据分析的时候需求各不相同,宇凡费用管理系统针对这一情况,增加了灵活配置门户的功能,用户登录系统后,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配置首页门户。数据统计支持图形化模式,看起来简洁美观,重点分明,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便捷的穿透式费用查询功能覆盖整个系统,方便明了;科研经费管理系统本系统采用穿透式查询的方法,当领导想要知道账户的来源、构成以及单据的具体情况的时候,点击相应的账目数字,会显示构成该数字的协同表单,就像一个汇总的结果数字一层一层的穿透,方便领导直观全面的了解整个项目经费的状态。

克隆人

惟创新者强!浙江大学“四个面向”勇攀科研高峰

编者按: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浙江大学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回望过去,宣示未来,本号开辟“回眸‘十三五’ 奋进‘双一流’”专栏,生动呈现学校“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全面展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开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局面。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岁末寒冬,室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面向未来五年,浙大分子影像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在举行启动会,这也是学校该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历史性突破。此前一年,这两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张宏教授,对外发布了团队历时12年研制的国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十三五”以来,浙江大学科研任务承载力显著提升,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9项,创新2030-重大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科研经费在高位持续增长。面向未来,浙大人总会自问,我们科研攻关的“杀手锏”在哪里?我们如何为国铸重器?面对新的历史时点,浙大人需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自我革新寻突破,在更高层次实现改革、开放、创新的战略迭代。面向科技前沿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杭州西北角,9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这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现场。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斌教授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研讨,确定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指标。“浙江期盼已久的‘国字号’大科学装置,终于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零的突破。”00:18新闻联播报道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学装置的创新是科学思想的结晶。这一重大项目的背后,是首席科学家陈云敏院士团队与合作者们在物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长期耕耘。建成后,项目将利用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开拓科技前沿。如同一台引擎,项目不仅催生一流成果的涌现,更为攀登科技高峰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找方向的问题。为此,今年4月起,浙江大学用半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次科研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促进大共识,一体化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讨论中形成了《浙江大学科研大讨论意见共识20条》,明确了“十四五”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要将“四个面向”作为我校未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迭代,实现质量和声誉导向的战略迭代,实现面向重大任务或需求的战略迭代,实现交叉集成、攻关会聚的战略迭代,以更大的勇气和格局,树立信心,找准方向,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更大贡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创新对于决胜未来的意义更加彰显,要突出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意义,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局谋划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要瞄准战略性关键领域,面向“十四五”实现科研创新重大突破,为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作出新的贡献。面向科技前沿,依靠原有的惯性,已经难以胜任新的科技发展,必须在迭代升级中实现跃迁。正如校歌所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浙大人在跟踪到引领中实现新突破,在平台装置上开辟新蓝海,在引育杰出科学家上创造大气候。从2017年担任量子信息交叉中心主任开始,物理学系朱诗尧院士便带领浙大一批年轻人,开展与量子计算和量子光学相关的研究。2019年该团队王浩华教授与合作者们,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世界纪录。现为物理学系特聘研究员的团队成员宋超说:“朱院士为研究工作掌舵领航,积极为我们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同样是芯片的研制开发,浙江大学牵头继2015成功研制达尔文1代后,又于2019年成功研制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芯片在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机制时,在感认知智能任务的低功耗与模糊处理中独具优势。基于最新芯片,今年9月,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诞生。能否抢占科技制高点,意味着在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能否胜出。“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内涵质量持续跃升,第一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累计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上发表论文24篇。“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新增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和儿童健康与疾病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获批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加快建设数学高等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科研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筑牢基础研究的高原污染防治,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进入冬季,雾霾再度成为全民聚焦的话题。燃煤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用煤企业密集分布区域也常是雾霾高发地区。解决雾霾问题,发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高翔教授领衔并与浙能集团合作,研发了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实现了复杂煤质和复杂工况下燃煤烟气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让燃煤变得更加清洁。高翔(中)在工程项目现场在嘉华电厂,记者看到200多米高的烟囱上,几乎看不到烟色。燃煤烟气通过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只需要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就“跑完”这个系统,监测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排放限值。“我们瞄准煤炭清洁利用这个国家重大需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翔介绍,团队依托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和基地,还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共37项,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推动和支撑了国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战略的实施。为国贡献,是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个体攻关转向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浙大,正在不断强化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考核从“0到1”的原创发现,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激发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学术志趣和探究动力,鼓励带头人对标国家需求,组建混编科研团队,通过协同攻关培育重大颠覆性成果。苍穹澄澈,星空仰望,在遥远的月球背面,有一颗鹊桥号中继星,依旧在开展工作。从参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到为嫦娥四号中继星“量身定制”光学观测相机系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之海教授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瞄准国家需求。“一图胜过千言万语。”在徐之海眼里,光学成像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探测手段。团队主持研制的鹊桥号观测相机系统,更是原创性地提出双分辨率相机的概念:通过一次成像得到两张照片,实现了“大场景”与“大特写”的同时成像。徐之海团队于2019年1月3日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在徐之海心里,对光学成像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就是为国人打开那扇仰望星空的大门。“开展基础研究,就是要认准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去工作,在不断积累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说。如何提升科研的规模和品质?浙江大学不断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校领导联系制度,采取“一项一议”“一事一议”,以创新机制推进科研攻关,加快科研特区建设。微米,一米的百万分之一;纳米,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聚焦“微纳尺度”,是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硬核”。无论是研制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硬件,还是合成新型生物原料,或是开发新材料,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都需要深入探究极端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围绕“微纳尺度”这一鲜明特色,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致力于在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发展颠覆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杭州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牵头,正在开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现有的硅材料展现出更多优异的特性。“通过平台‘一条龙’建设,打通宽禁带半导体创新相关的材料、器件、封装等多环节。既探索新发现,也开发新技术,我们的工作将同时处在科技和产业的前沿。”杨德仁说。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会聚融通,正在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领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高地和战略必争领域。杭州科创中心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正在努力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重点培养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的微纳电子学院,已经整体迁入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前端人才培养和后端产业化实验,在同一个园区无缝对接。学院院长吴汉明院士说:“从2001年回国算起,我已经在集成电路产业20年了,这次‘跨界’,我希望培养青年一代研发成套的大生产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三五”以来,浙大科技工作者顶天立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科创基地布局不断完善,以各类科创基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新增获批国家级科创基地16个、各类省部级基地77个。面向经济主战场当好服务地方的高参“重要窗口”,如何展现浙大之为?就在上个月,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在当地开工建设,秉承“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理念,不断构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的新机制。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在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省的衢州市,正是我国重要的化工、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显示,衢州“两院”2020年开展的横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其中为衢州企业产能升级开展的研究占合同总额的七成多。不久前刚在衢州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等离子体技术产业化项目,能够实现纳米硅球和石墨烯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项目投产后将推动衢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并对传统制造方法带来重大变革。从科学问题到技术突破,从实验操作到产业应用,十余年科研攻关,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不仅完成了追赶,更实现了超越。衢州“两院”院长任其龙院士说:“国家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比别人更早一步、更快一步,靠的就是核心技术的推广转化。”任其龙院士(左二)团队聚焦产业,浙江大学立足浙江、服务浙江、奉献浙江,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主导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一院一地一企”产学研合作工程,探索服务区域发展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学校完善在浙江省的社会服务布局,相继成立温州研究院、湖州研究院等。名校、名城、名企之间,相互滋养、相互赋能。这其中浙大与杭州的战略合作,堪称典范。双方新一轮合作涵盖93项“2019-2020两年行动计划”及66个“五年工作计划”,共159个项目将在本轮深化合作中扎实全面地推进落地。跳出浙大,发展浙大。从紫金港校区出发向西,绵延33公里的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建设四年多来,科创大走廊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创新从来没有孤岛,只有主动融入更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取得更具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浙江大学在大走廊区域生态系统构建中聚焦产业导向和地方发展实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大走廊建设壮大发展培育新动能。依托创新型企业、“创新飞地”、紫金科创小镇、全球校友总部产业园等,浙江大学正逐步理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打通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大走廊区域内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协同创新。在杭州市余杭区,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们在大量的企业走访中发现,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已涉入“无人区”,其关键技术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理论基础性特征,企业自身难以短期内解决。这些难题,正好是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优势,研究院还通过混编机制,形成了灵活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内高端装备企业的创新动力。面向经济主战场,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聚焦战略引领、更大规模开放创新、提升学科水平、可持续平台合作四个主攻方向,开展战略迭代升级,积极助推我省高水平打造创新型省份,加快构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圈。上海,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十三五”时期,学校与上海开展的合作达1500余项,约60家校友企业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今年,浙江大学与上海市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致力于突破计算+核心技术、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服务辐射区域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参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浙江大学在推进新型校地合作中,不断服务区域战略汇聚创新资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校企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学校通过扎实的合作,实实在在地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不断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将科研平台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高地。目前,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正联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长三角“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华为、百度以及商汤等公司,共同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创新技术需求和教学实践场景紧密结合,在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下,推动各创新要素的高层次融合,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战略,目前已经与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建设雄安发展中心、海南研究院、中原研究院、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天津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等。服务经济主战场是高水平大学格局胸怀的鲜明体现,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责任担当。翻越一座山,需要多少年?2300公里外的云南景东,年初接种的小香蕈菌棒已长出鲜嫩的幼菇,经过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陈再鸣驯化的野生菌,待到春节销售,每袋的净利润可达30元。小小一朵菇,浑身是科技。野生资源调查、纯种分离、人工驯化、菌种产业化,这四步是野生状态进入人工栽培的“关键一跃”。这一跃,要跃过菌种分离纯化、跃过温光气的环境拟合、跃过栽培基质的探索。从实验室到田间,再从田间到实验室,日复一日,陈再鸣找到了这些野生菌人工栽培的奥秘,个性化配置,“一个配方一朵菇”。浙江大学把定点帮扶云南景东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生动实践,8年多的时间,在当地培育和发展了食用菌、普洱茶和乌骨鸡三大主导产业,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的景东农产品近1亿元;组织开展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党政干部、技术人才,累计超过15000人次。学校在长期帮扶过程中形成的“优势联结、四扶两提、点面并进、长效保障”扶贫模式,帮助景东县11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于2020年5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用心用情用力助推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顶天立地,是浙江大学卓越创新的基因与文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探索攻关会聚的高招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2月初的湖北,从天南地北赶来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00余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各医院,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浙江,发挥高校高水平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统筹各专科的诊疗骨干力量,浙江大学承担起省级定点诊治医院的任务。什么叫“尽锐出战”,什么是“科技力量”?战疫时刻,尤显担当。对抗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全国科技工作者凝集了集体智慧,发挥了科技抗疫的力量,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次战疫中,广大医务人员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展现了应有的精神风貌。”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两个月,把“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经验和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用于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并取得显著成效。“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是李院士在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时创建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一项目后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首次花落浙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李兰娟院士团队取得新突发传染病领域突破的一大特点,就是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2018年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他们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胡海岚(左三)团队成员合影医术与学术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重要的链接点就是临床科学家。回国3年来,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研究员张进不时收到病人的来信,其中很多来自未诊断患者和罕见病患者。虽然张进在单位网页上发布的研究成果介绍很简要,用语也很专业,但患者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张进团队的研究重点是将从血液中逆分化出的多能干细胞重新塑造为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免疫细胞,可用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发疫苗等。这项工作走在了国际干细胞与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在浙江大学,知识的大融通正在链接不同学科的发展之源、创新网络和研究方法。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完成国内第一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脑运动皮层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实现三维运动,首次证明高龄患者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进行复杂而有效的运动控制是可行的。01:1072岁高位截瘫患者用意念喝可乐项目负责人王跃明说,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需要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而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很好的土壤。2018年浙江大学发布“双脑计划”,集中优势学科力量,重点推进脑科学、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前沿方向的交叉研究。同年10月浙江大学双脑中心获批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此后的2019年,浙江大学成立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开设“脑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和脑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该学院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人才汇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脑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就在今年成立的浙江大学传奇创新研究中心,更是将目标聚焦到数字医药、数字器官、游戏中的人机融合智能、梦境研究等人工智能新方向,引领未来的智能和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全球科技发展新形势,相继推出“科技创新团队”“16+X”科研联盟、“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等科研组织模式,逐渐形成“纵深发展、立体互动”的科研管理新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聚焦以文载道打造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地“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览日前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176件组与长安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唐代文物,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记者在艺博馆了解到,许多艺术史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物教学的重要性。不管是艺术史专业教育,还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大学通识教育,通过接触实物来理解文明的本质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在欧美的一些大学,很多讨论班就在文物库房的展览室开展教学。在西方一流大学任教的一些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如艾瑞慈、方闻、高居翰、班宗华、李铸晋等都曾带着他们的学生策划重要学术展览,而库房专用的提看室正是他们培训研究生仔细观摩艺术品并参与策展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就是人文学科的实验室,深化既有的知识,并启迪新的发现。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历经千年,敦煌莫高窟茕茕矗立在河西走廊西端。众所周知,敦煌文书与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四大发现。在敦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涌泉教授团队,正在致力于让敦煌文献“孤儿回家”“新人团聚”。缀合,是敦煌文献研究的基础。先把内容相关的敦煌残卷汇聚在一起,再将内容直接相连或相邻的残卷进行比对,碴口是否相合、字体是否相同、装帧是否一致……在实践中,张涌泉团队系统总结了敦煌残卷缀合的程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缀合效率,新的缀合成果不断涌现。在接受采访时张涌泉说:“文献的缀合,不仅恢复了一个初步可读的变文文本,而且使我们得以走近古代变文作者,重构变文讲唱的场景,去拼接那早已消失了的古代文明。”北敦3894号(前部)与北敦2301号卷端碎片缀合图在冷门绝学中有浙大人的坚守,在新兴领域也有浙大人的探索。近年来,光华法学院在“数字法学”特色学科上不断耕耘,组建“人工智能+法学”“大数据+立法学”“大数据+互联网法学”等创新团队,推动数字法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提升作用,积极为数据经济和数字安全等领域的地方立法献智献策。“十三五”期间,学校推进各类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构建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文科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等,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神经与行为、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探索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人文社科研究方式转变和方法创新。学校加快建设人文高等研究院,以优化学术生态、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国内首创驻访学者、驻院研究员制度,推动原创性研究和交叉研究路径,服务思想创新,集聚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学者,浙大高研院业已成为国内高研院建设的标杆。正式启动首个由文科牵头的“创新2030计划”——“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并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探讨亚洲文明的重大理论构建和现实挑战问题。随着学校第四次文科大会的召开,《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浙江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文科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校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校率先推出“一院一策”改革,并积极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试点长周期考核、人文社科著作奖评审等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2020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1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4项(其中一等奖5项),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走过三分之二的边境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告诉记者,只有在一线调研,才能为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从参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一直到参与今年5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件起草,周谷平说,研究者们一直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以前开放都是东部沿海,西部这么长的边境线,也应该想想怎么样把边境两边的蛋糕做大。”为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东宁、辽宁-丹东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规划。2017年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其中“点名”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的就包括广西凭祥。周谷平表示,这在很大程度是基于我们对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的前期调研成果。今年3月,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十三五”期间,浙大文科建设日新月异——学校成立了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智库建设组织领导体制。成立了北京研究院(国家制度研究院),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努力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7家智库列入浙江省新型智库,为“最多跑一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等重要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持,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学校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计划,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典籍整理与编纂研究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在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推动学术阵地建设中,重点遴选支持了18本文科高水平期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五年光阴,只争朝夕。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先机、赢得优势。“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系统要素更加优质,生态结构更加优越,创新能力更加显著,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形成。面向“十四五”,远眺2035,如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浙大思想、浙大力量、浙大技术、浙大工程?惟有信心、意志、能力,方能登上科学高峰。文字记者:柯溢能

红盖头

助力科研管理再“松绑”

对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说,“层层审批、人人存疑、每票必核、违规难罚”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成为他们心头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日前,教育部再次就科研管理自主权问题,印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这份引发万千科研工作者关注的文件,究竟传递出怎样的政策意图和实践考量?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体现在哪些方面?■关键词:获得感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文件信息】《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一站式”服务,各种管理事务限时办结,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效率。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切实解决“报销繁”问题。《通知》强调,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审计、巡视巡察等部门要统筹规范各类监督检查,建立检查结果共享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科研项目完成(验收)前,一般不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各高校纪委要强化政治监督,针对中央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堵点难点、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加以解决,对不担当、不作为的要严肃问责。【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积极指导高校贯彻落实。但实践中发现,仍有部分高校在贯彻落实科研自主权过程中有顾虑,不敢接、不会接、不愿接,导致政策红利没有充分释放,科研人员获得感不强。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下发了不少文件,但一直有科研人员反映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这说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仍有许多“坚冰”要破。《通知》的出台,是为了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专家点评】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沈有禄:尽管下放科研经费管理权非常重要,可基层执行时总是有所顾虑,怕自己承担责任,故放权执行效果还是不理想。教育部此次下发通知,就是要强化基层对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在于扭转每票必核,审批报销效率低下的问题,把广大科研工作人员从报账的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创新与服务工作。但目前,基层财务部门的担当意识还不够,不作为行为还比较普遍,高校基层财务部门在省级财务部门没有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时,就不敢接、不愿接,使科研人员从国家政策中获得感不强,将来需要加快省级部门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的步伐,学校才敢接、敢做下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姜朝晖:科研工作,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学研究发展、赋予科研工作更多自主权的文件,为科研工作“放管服”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但是,从政策出台到具体落实,大多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上我国高校数量众多,情况迥异,在落实政策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高校及时落实中央精神,做出一些改革,让科研人员享受了政策红利;但也有些高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未能及时落实政策,比如,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要思想理念跟得上,同时也还要有相配套资金做支持。从总体上看,科研工作者的获得感还有待提升。 ■关键词:创新活力把科研人员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文件信息】《通知》指出,各高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体现教学科研经费与学校行政管理经费的差异性,合理区分业务活动与公务活动,支持科研活动规范、高效开展。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按国家规定执行,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横向科研经费除上述费用外,可按实际需要开支少量科研活动接待费,由学校确定具体管理办法,严格管理。用于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耗材备件以及服务、工程的采购,各高校要根据科研需要,制定具体办法,缩短采购周期,简化采购流程。特别是对于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要落实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明确适用情况,确定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的采购情形。《通知》明确,要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把科研人员从报表、报销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更多用于科研绩效奖励,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通知》在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细化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强化科研部门责任、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直指科研管理长期存在的问题。比如,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实施周期3年以下项目,不作过程检查。此外,赋予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既要应放尽放,又要有明确的底线要求。因此,《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专家点评】沈有禄:《通知》及之前的相关文件已经赋予了项目负责人和基层管理单位更大的经费预算自主权,也增加了提取间接经费用于奖励科研工作人员的绩效,这对提高科研工作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基层财务部门要敢于担当,需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才能把科研工作人员从烦琐的报账事务中解放出来。在缩短审批程序、3年期以下项目不再中期或过程性检查,现在基层科研管理部门是做得比较到位的,在落实项目负责人经费预算自主权上基层财务部门也给了较大的自主权,这些值得肯定。但基层财务部门还没有真正把科研工作人员从烦琐的报账事务中解放出来,基层财务部门还要狠抓落实、强化服务意识和端正自己只是审批或管理而不增强服务的态度。姜朝晖:激发创新活力的前提,是要让科研人员有获得感,但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科研规律,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合理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有助于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但过于烦琐复杂的科研管理制度,对科研工作则是非常巨大的消耗。许多高校科研人员,忙于填表,忙于粘贴发票,同时还要面对各种检查,必然影响科研工作专注度和成果产出。《通知》中对于纵向科研经费报销更加简化,横向科研经费适当灵活,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可用于科研绩效奖励等,确实能让科研人员拥有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力。同时,《通知》中简化仪器设备的采购、建立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制度以及3年以下项目不做过程检查等,可以最大限度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填表、报销、应付检查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专注于科研工作,必然会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关键词:红线底线增强高校科研自主权的可操作性【文件信息】《通知》指出,科研人员不得弄虚作假,骗取科技项目、科研经费以及奖励、荣誉等,不得在科研经费中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不得将科研经费挪用于非科研用途,不得把外协单位作为逃避监管的法外之地。项目负责人如与外协单位有利益关联,应在签订外协合同前主动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备。担任党务、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不得利用审批、管理职权在项目申报或经费分配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或竞争优势。《通知》明确,各高校要制定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调查处理办法,明确调查程序、处理规则、处理措施等具体要求。涉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信访举报,先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办理。【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划出政策红线底线,增强高校科研自主权的可操作性,解除高校后顾之忧,是《通知》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是科研自主权落实的主体,政策举措能否落地见效,科研人员能否有获得感,关键要看高校是否能把下放的权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操作措施。为此,《通知》明确高校党委担负落实科研自主权主体责任,切实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通知》从充分保护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抓早抓小,改进工作机制,强化科研管理部门责任,层层设置“防火墙”。涉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信访举报,先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办理,发现存在违规问题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予以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终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项目资金、取消项目负责人一定期限内申报资格等处罚。涉嫌违纪的,由高校纪委调查核实,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由高校纪委调查核实后按规定移送地方纪委监委审查调查,并配合依纪依法妥善处理。【专家点评】沈有禄:再次强调科研经费使用的红线,加大对失信人员的惩罚力度,有利于确保科研经费管理权下放,解放科研工作人员于烦琐的报账事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行为可以放任自流。未来,可通过设立基层科研经费管理与保障方面的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以外的财务报销与管理行为都应该给予支持,把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落到实处,做好国务院、教育部、省及高校间相关制度的衔接,避免基层财务及科研管理部门无章可循,不敢接、不愿做。姜朝晖:落实高校科研自主权,不仅是要在“破”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在“立”上做文章。高校科研工作相当长时期管理过死、过细,就在于科研管理部门担心“一放就乱”的风险,事实上这是因为没有真正建立严格的追责制度,或者严格的执行。虽然有极少数的高校科研工作者被亮过“红牌”,但总体上仍是极少数,制度规范和约束得还不够实、不够严。根据《通知》要求,各个高校要因地制宜研制适合自身的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让他们真正有获得感;同时,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对科研工作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增加惩戒力度和机会成本,这样才能守住一方科研净土、营建良好的学术生态。(本报记者 晋浩天)

崧高

浙江大学“四个面向”勇攀科研高峰

编者按: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浙江大学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回望过去,宣示未来,本号开辟“回眸‘十三五’ 奋进‘双一流’” 专栏,生动呈现学校“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全面展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开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局面。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岁末寒冬,室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面向未来五年,浙大分子影像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在举行启动会,这也是学校该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历史性突破。此前一年,这两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张宏教授,对外发布了团队历时12年研制的国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十三五”以来,浙江大学科研任务承载力显著提升,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9项,创新2030-重大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科研经费在高位持续增长。面向未来,浙大人总会自问,我们科研攻关的“杀手锏”在哪里?我们如何为国铸重器?面对新的历史时点,浙大人需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自我革新寻突破,在更高层次实现改革、开放、创新的战略迭代。面向科技前沿,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杭州西北角,9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这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现场。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斌教授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研讨,确定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指标。“浙江期盼已久的‘国字号’大科学装置,终于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零的突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学装置的创新是科学思想的结晶。这一重大项目的背后,是首席科学家陈 云敏院士团队 与合作者们在物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长期耕耘。建成后,项目将利用 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 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开拓科技前沿。如同一台引擎,项目不仅催生一流成果的涌现,更为攀登科技高峰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找方向的问题。为此,今年4月起,浙江大学用半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次科研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促进大共识,一体化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讨论中形成了《浙江大学科研大讨论意见共识20条》,明确了“十四五”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要将“四个面向”作为我校未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迭代,实现质量和声誉导向的战略迭代,实现面向重大任务或需求的战略迭代,实现交叉集成、攻关会聚的战略迭代,以更大的勇气和格局,树立信心,找准方向,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更大贡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创新对于决胜未来的意义更加彰显,要突出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意义,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局谋划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要瞄准战略性关键领域,面向“十四五”实现科研创新重大突破,为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作出新的贡献。面向科技前沿,依靠原有的惯性,已经难以胜任新的科技发展,必须在迭代升级中实现跃迁。正如校歌所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浙大人在跟踪到引领中实现新突破,在平台装置上开辟新蓝海,在引育杰出科学家上创造大气候。从2017年担任量子信息交叉中心主任开始,物理学系朱诗尧院士便带领浙大一批年轻人,开展与量子计算和量子光学相关的研究。2019年该团队王浩华教授与合作者们,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世界纪录。现为物理学系特聘研究员的团队成员宋超说:“朱院士为研究工作掌舵领航,积极为我们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同样是芯片的研制开发,浙江大学牵头继2015成功研制达尔文1代后,又于2019年成功研制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芯片在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机制时,在感认知智能任务的低功耗与模糊处理中独具优势。基于最新芯片,今年9月,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诞生。能否抢占科技制高点,意味着在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能否胜出。“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内涵质量持续跃升,第一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累计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上发表论文24篇。“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新增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和儿童健康与疾病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获批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加快建设数学高等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科研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筑牢基础研究的高原污染防治,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进入冬季,雾霾再度成为全民聚焦的话题。燃煤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用煤企业密集分布区域也常是雾霾高发地区。解决雾霾问题,发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高翔教授领衔并与浙能集团合作,研发了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实现了复杂煤质和复杂工况下燃煤烟气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让燃煤变得更加清洁。在嘉华电厂,记者看到200多米高的烟囱上,几乎看不到烟色。燃煤烟气通过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只需要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就“跑完”这个系统,监测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排放限值。“我们瞄准煤炭清洁利用这个国家重大需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翔介绍,团队依托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和基地,还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共37项,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推动和支撑了国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战略的实施。为国贡献,是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个体攻关转向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浙大,正在不断强化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考核从“0到1”的原创发现,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激发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学术志趣和探究动力,鼓励带头人对标国家需求,组建混编科研团队,通过协同攻关培育重大颠覆性成果。苍穹澄澈,星空仰望,在遥远的月球背面,有一颗鹊桥号中继星,依旧在开展工作。从参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到为嫦娥四号中继星“量身定制”光学观测相机系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之海教授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瞄准国家需求。“一图胜过千言万语。” 在徐之海眼里,光学成像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探测手段。 团队主持研制的鹊桥号观测相机系统,更是 原创性地提出双分辨率相机的概念:通过一次成像得到两张照片, 实现了“大场景”与“大特写”的同时成像 。在徐之海心里,对光学成像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就是为国人打开那扇仰望星空的大门。“开展基础研究,就是要认准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去工作,在不断积累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说。如何提升科研的规模和品质?浙江大学不断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校领导联系制度,采取“一项一议”“一事一议”,以创新机制推进科研攻关,加快科研特区建设。微米,一米的百万分之一;纳米,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聚焦“微纳尺度”,是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硬核”。无论是研制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硬件,还是合成新型生物原料,或是开发新材料,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都需要深入探究极端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围绕“微纳尺度”这一鲜明特色,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致力于在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发展颠覆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杭州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牵头,正在开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现有的硅材料展现出更多优异的特性。“通过平台‘一条龙’建设,打通宽禁带半导体创新相关的材料、器件、封装等多环节。既探索新发现,也开发新技术,我们的工作将同时处在科技和产业的前沿。”杨德仁说。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会聚融通,正在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领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高地和战略必争领域。杭州科创中心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正在努力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重点培养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的微纳电子学院,已经整体迁入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前端人才培养和后端产业化实验,在同一个园区无缝对接。学院院长吴汉明院士说:“从2001年回国算起,我已经在集成电路产业20年了,这次‘跨界’,我希望培养青年一代研发成套的大生产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三五”以来,浙大科技工作者顶天立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科创基地布局不断完善,以各类科创基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新增获批国家级科创基地16个、各类省部级基地77个。面向经济主战场,当好服务地方的高参“重要窗口”,如何展现浙大之为?就在上个月,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在当地开工建设,秉承“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理念,不断构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的新机制。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在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省的衢州市,正是我国重要的化工、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显示,衢州“两院”2020年开展的横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其中为衢州企业产能升级开展的研究占合同总额的七成多。不久前刚在衢州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等离子体技术产业化项目,能够实现纳米硅球和石墨烯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项目投产后将推动衢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并对传统制造方法带来重大变革。从科学问题到技术突破,从实验操作到产业应用,十余年科研攻关,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不仅完成了追赶,更实现了超越。衢州“两院”院长任其龙院士说:“国家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比别人更早一步、更快一步,靠的就是核心技术的推广转化。”聚焦产业,浙江大学立足浙江、服务浙江、奉献浙江,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主导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一院一地一企”产学研合作工程,探索服务区域发展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学校完善在浙江省的社会服务布局,相继成立温州研究院、湖州研究院等。名校、名城、名企之间,相互滋养、相互赋能。这其中浙大与杭州的战略合作,堪称典范。双方新一轮合作涵盖93项“2019-2020两年行动计划”及66个“五年工作计划”,共159个项目将在本轮深化合作中扎实全面地推进落地。跳出浙大,发展浙大。从紫金港校区出发向西,绵延33公里的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建设四年多来,科创大走廊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创新从来没有孤岛,只有主动融入更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取得更具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浙江大学在大走廊区域生态系统构建中聚焦产业导向和地方发展实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大走廊建设壮大发展培育新动能。依托创新型企业、“创新飞地”、紫金科创小镇、全球校友总部产业园等,浙江大学正逐步理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打通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大走廊区域内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协同创新。在杭州市余杭区,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们在大量的企业走访中发现,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已涉入“无人区”,其关键技术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理论基础性特征,企业自身难以短期内解决。这些难题,正好是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优势,研究院还通过混编机制,形成了灵活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内高端装备企业的创新动力。面向经济主战场,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聚焦战略引领、更大规模开放创新、提升学科水平、可持续平台合作四个主攻方向,开展战略迭代升级,积极助推我省高水平打造创新型省份,加快构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圈。上海,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十三五”时期,学校与上海开展的合作达1500余项,约60家校友企业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今年,浙江大学与上海市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致力于突破计算+核心技术、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服务辐射区域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参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浙江大学在推进新型校地合作中,不断服务区域战略汇聚创新资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校企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学校通过扎实的合作,实实在在地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不断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将科研平台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高地。目前,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正联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长三角“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华为、百度以及商汤等公司,共同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创新技术需求和教学实践场景紧密结合,在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下,推动各创新要素的高层次融合,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战略,目前已经与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建设雄安发展中心、海南研究院、中原研究院、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天津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等。服务经济主战场是高水平大学格局胸怀的鲜明体现,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责任担当。翻越一座山,需要多少年?2300公里外的云南景东,年初接种的小香蕈菌棒已长出鲜嫩的幼菇,经过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陈再鸣驯化的野生菌,待到春节销售,每袋的净利润可达30元。小小一朵菇,浑身是科技。野生资源调查、纯种分离、人工驯化、菌种产业化,这四步是野生状态进入人工栽培的“关键一跃”。这一跃,要跃过菌种分离纯化、跃过温光气的环境拟合、跃过栽培基质的探索。从实验室到田间,再从田间到实验室,日复一日,陈再鸣找到了这些野生菌人工栽培的奥秘,个性化配置,“一个配方一朵菇”。浙江大学把定点帮扶云南景东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生动实践,8年多的时间,在当地培育和发展了食用菌、普洱茶和乌骨鸡三大主导产业,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的景东农产品近1亿元;组织开展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党政干部、技术人才,累计超过15000人次。学校在长期帮扶过程中形成的“优势联结、四扶两提、点面并进、长效保障”扶贫模式,帮助景东县11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于2020年5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用心用情用力助推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顶天立地,是浙江大学卓越创新的基因与文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探索攻关会聚的高招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2月初的湖北,从天南地北赶来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00余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各医院,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浙江,发挥高校高水平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统筹各专科的诊疗骨干力量,浙江大学承担起省级定点诊治医院的任务。什么叫“尽锐出战”,什么是“科技力量”?战疫时刻,尤显担当。对抗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全国科技工作者凝集了集体智慧,发挥了科技抗疫的力量,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次战疫中,广大医务人员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展现了应有的精神风貌。”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两个月,把“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经验和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用于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并取得显著成效。“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是李院士在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时创建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一项目后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首次花落浙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李兰娟院士团队取得新突发传染病领域突破的一大特点,就是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2018年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他们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医术与学术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重要的链接点就是临床科学家。回国3年来,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研究员张进不时收到病人的来信,其中很多来自未诊断患者和罕见病患者。虽然张进在单位网页上发布的研究成果介绍很简要,用语也很专业,但患者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张进团队的研究重点是将从血液中逆分化出的多能干细胞重新塑造为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免疫细胞,可用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发疫苗等。这项工作走在了国际干细胞与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在浙江大学,知识的大融通正在链接不同学科的发展之源、创新网络和研究方法。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完成国内第一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脑运动皮层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实现三维运动,首次证明高龄患者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进行复杂而有效的运动控制是可行的。项目负责人王跃明说,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需要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而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很好的土壤。2018年浙江大学发布“双脑计划”,集中优势学科力量,重点推进脑科学、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前沿方向的交叉研究。同年10月浙江大学双脑中心获批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此后的2019年,浙江大学成立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开设“脑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和脑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该学院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人才汇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脑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就在今年成立的浙江大学传奇创新研究中心,更是将目标聚焦到数字医药、数字器官、游戏中的人机融合智能、梦境研究等人工智能新方向,引领未来的智能和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全球科技发展新形势,相继推出“科技创新团队”“16+X”科研联盟、“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等科研组织模式,逐渐形成“纵深发展、立体互动”的科研管理新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聚焦以文载道,打造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地“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览日前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176件组与长安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唐代文物,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记者在艺博馆了解到,许多艺术史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物教学的重要性。不管是艺术史专业教育,还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大学通识教育,通过接触实物来理解文明的本质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在欧美的一些大学,很多讨论班就在文物库房的展览室开展教学。在西方一流大学任教的一些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如艾瑞慈、方闻、高居翰、班宗华、李铸晋等都曾带着他们的学生策划重要学术展览,而库房专用的提看室正是他们培训研究生仔细观摩艺术品并参与策展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就是人文学科的实验室,深化既有的知识,并启迪新的发现。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历经千年,敦煌莫高窟茕茕矗立在河西走廊西端。众所周知,敦煌文书与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四大发现。在敦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涌泉教授团队,正在致力于让敦煌文献“孤儿回家”“新人团聚”。缀合,是敦煌文献研究的基础。先把内容相关的敦煌残卷汇聚在一起,再将内容直接相连或相邻的残卷进行比对,碴口是否相合、字体是否相同、装帧是否一致……在实践中,张涌泉团队系统总结了敦煌残卷缀合的程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缀合效率,新的缀合成果不断涌现。在接受采访时张涌泉说:“文献的缀合,不仅恢复了一个初步可读的变文文本,而且使我们得以走近古代变文作者,重构变文讲唱的场景,去拼接那早已消失了的古代文明。”在冷门绝学中有浙大人的坚守,在新兴领域也有浙大人的探索。近年来,光华法学院在“数字法学”特色学科上不断耕耘,组建“人工智能+法学”“大数据+立法学”“大数据+互联网法学”等创新团队,推动数字法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提升作用,积极为数据经济和数字安全等领域的地方立法献智献策。“十三五”期间,学校推进各类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构建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文科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等,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神经与行为、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探索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人文社科研究方式转变和方法创新。学校加快建设人文高等研究院,以优化学术生态、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国内首创驻访学者、驻院研究员制度,推动原创性研究和交叉研究路径,服务思想创新,集聚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学者,浙大高研院业已成为国内高研院建设的标杆。正式启动首个由文科牵头的“创新2030计划”——“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并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探讨亚洲文明的重大理论构建和现实挑战问题。随着学校第四次文科大会的召开,《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浙江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文科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校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校率先推出“一院一策”改革,并积极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试点长周期考核、人文社科著作奖评审等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2020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1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4项(其中一等奖5项),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走过三分之二的边境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告诉记者,只有在一线调研,才能为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从参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一直到参与今年5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件起草,周谷平说,研究者们一直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以前开放都是东部沿海,西部这么长的边境线,也应该想想怎么样把边境两边的蛋糕做大。”为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东宁、辽宁-丹东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规划。2017年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其中“点名”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的就包括广西凭祥。周谷平表示,这在很大程度是基于我们对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的前期调研成果。今年3月,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十三五”期间,浙大文科建设日新月异——学校成立了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智库建设组织领导体制。成立了北京研究院(国家制度研究院),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努力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7家智库列入浙江省新型智库,为“最多跑一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等重要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持,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学校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计划,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典籍整理与编纂研究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在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推动学术阵地建设中,重点遴选支持了18本文科高水平期刊。五年光阴,只争朝夕。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先机、赢得优势。“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系统要素更加优质,生态结构更加优越,创新能力更加显著,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形成。面向“十四五”,远眺2035,如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浙大思想、浙大力量、浙大技术、浙大工程?惟有信心、意志、能力,方能登上科学高峰。来源:浙江大学

久忧不死

奠基智能制造 为数字经济聚势赋能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应及时建立国家级和世界级别的数字治理和监管工作机构与团队,造福人民应怀樵 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浙江绍兴人,教授、研究员。我国较早提出“虚拟仪器”构想以及提出和实现“用软件制造仪器”“用软硬件相结合”来取代传统的主要由硬件组成的模拟式仪器的学者。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2009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应怀樵曾经过三次中风、四次心梗的生死考验,面对陡峭的科技高峰,依然执着地奋斗在创世界一流的“虚拟仪器”的科研阵地上。他的理想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让INV系统走进每一个实验室,让DASP软件运行在每一个实验平台上。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科研创新,在建所之初就提出“勤奋、创新、坚持、自强、和谐”的座右铭;提倡“高、大、深、快、善良、务实”的“玻尔所”精神以及“坚持真理、自由讨论、互相尊重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极大增强了所在研究所的文化凝聚力。 科研路上几多跋涉,应怀樵从未有过怨言。当虚拟仪器技术攀上科学顶峰的时候,他仍然没有止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他看好虚拟仪器的发展前景,要尽全力推动虚拟仪器技术达到世界普及的产业化水平。□ 应怀樵 文/图当前,全球经济越来越呈现数字化特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智能世界AI+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出现了数字化、云计算、云智慧、大数据、数字制造、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时代、软件制造一切、“互联网+”、区块链、5G、新基建、智能制造等众多新名词概念,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生产力影响着世界经济。笔者认为,我国自1978年以来诞生了两个自主原始创新的重要理论概念。第一个是社会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经过40多年渐进式发展,已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GDP跃居世界第二。第二个是自然科学理论概念从“软件制造仪器SMI”到“软件制造一切SME”的渐进式自主原始创新发展,也就是智能数字制造,它开创了中国数字制造、数字经济以及数字时代的先河,促进了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东方所”)以及相关信号处理专家的成长。在未来,SME将推动我国和世界的数字制造、数字经济以及智能数字时代的到来,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引擎。曾有专家指出:“理论概念的创新是科学殿堂上的圣杯,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将重点回顾从SMI到SME渐进式发展的相关大事及里程碑事件,并对当前数字制造,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以及数字管理、治理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供专家同行参考。里程碑事件:见证从SMI到SME发展自主原创1965年10月,笔者从中国铁道科学院高速列车风洞课题组调入国防课题5998专题组,进行地下铁道在核爆炸原子弹、氢弹作用下的振动、噪声、压力和应变等动力学参量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在遇到零赫兹的地铁下沉残余位移、没有仪器可用于测量的难题时,经过反复思考,忽然想到用数字积分取代硬件的模拟积分,并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取代频谱分析仪的方法思路。这是数字算法和软件计算取代硬件仪器的测量方法的萌芽,也是中国数字制造,中国式VI和AI思路的自主原始创新概念的诞生。这个新概念的诞生,得益于笔者就读浙江大学时学习的理论物理和数学力学等相关知识。笔者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的风洞测试和数据处理,也在此次研究中发挥了效用。在这之后,笔者利用工余时间专注探索数字分析处理计算方法,包括对波形分析,频谱分析和随机信号处理。在计算方面,开始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计算,但效果都不太理想,直到1967年~1969年开始学习数字计算机,情况才有所好转。1970年,笔者到中科院计算所学习109乙机计算时,取得了初步成功。1978年1月,在云南昆明,中国力学学会主持召开全国第一次土岩爆破学术会议。笔者在会议报告中发表论文《地下结构爆炸振动加速度的测试和分析》,文中给出了数字算法和软件取代硬件的成功案例,使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分析,由软件取代了硬件测量的结果,给出了无法用常规仪器测量的地铁结构的下沉(0Hz)残余位移和用DFT离散傅里叶变换进行的地铁震动信号的频谱分析结果,这是我国数字化、数字制造分析早期成功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式数字制造和数字经济的国内外VI和AI发展史的重要节点。“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会议论文集《土岩爆破文集》前言中写道,“这些成果只是科技进步中的一小步骤,却关系如何高速度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深远历史意义。”1979年11月,国防科委在杭州召开核试验防护工程学术交流会7911会议。笔者发表论文《频谱分析在抗爆结构动力学参量分析中的应用》,它是在全国第一次土岩爆破学术会议基础上补充传函计算和压力、应变等分析和计算公式等保密内容外,笔者在大会报告胶片中,提出使用算法和软件可取代硬件制造仪器的概念思路。这是虚拟仪器核心概念的正式提出。在会上,笔者受到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的表扬,同时受到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院士和时任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院士等三位专家的关注和支持。会后,张维专门找到笔者讨论这种方法的误差和可靠性,并建议回京后做补充实验研究。后来,笔者经验证试验计算,误差被控制在5%~10%以内,具备使用价值。2009年11月,在桂林召开的全国第三次虚拟仪器大会上,笔者提出了“云智慧仪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仪器VI+人脑工程+嵌入式软硬件”“云智慧测试时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测试”的新概念,并将其转换为现实。大事记:映照中国数字制造VI和AI发展脉络1959年9月,笔者考入浙江大学工程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3年后,因国家发展需要,全班转入数学力学系应用力学专业进行流体力学专门化学习。笔者的毕业论文为《风洞的空气动力学研究》。1964年毕业后,笔者分配到中国铁道科学院机辆所高速列车风洞课题组工作。从1964年~1973年,笔者的工作轨迹如下:到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风洞实验室实习;调入铁建所国防课题5998专题组,研究地下铁道在核爆炸原子弹和氢弹作用下的振动噪声及压力、应变等动力学参量的安全性、可靠性;在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时,笔者亲临罗布泊试验场测得地铁道床振动加速度波形数据,圆满完成任务;到中科院计算所学习109乙机,用BCY语言展开数字积分的计算,取得了初步成果;在铁建所进口日本自动化工业展览会的ECC555小型计算机上,用FortronⅣ语言进行了数字积分和DFT的频谱分析计算,取得较好成绩。1975年,邓小平对核试验“两个十”(十年和十次核试)进行总结,笔者有幸参加了总结组,向领导提出自己有计算地铁残余位移和频谱分析计算的方法。领导批准一段时间把ECC555计算机归本人计算为主,数字制造、软件制造技术,用数字积分DFT分析和压力、应变、振动的传函计算由此取得显著进展和成功。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笔者负责完成的CZ-S测震传感器、CZ-F测震放大器以及参与的核效应设计参数(包括震动加速度,速度、位移与压力的五个振动计算公式),获三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前两项包括创新的电动、电感两用式新型拾震传感器,全部集成电路的微积分放大器,硬件组成新型传统仪器;第三项包括部分数字制造、计算分析结果的公式内容。1979年11月,在杭州国防科委全国核试验防护工程学术交流会上,笔者提出软件制造仪器的创新理念。同年11月,由笔者编著的《振动测试和分析》一书,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发行,书中有参量变换计算的数据、图表,因为是用核试验测试数据的实际结果,经保密处理,去掉核试验和地铁内容文字后才进行公开发表。20世纪80年代,笔者调入抗震研究室,先后担任课题组副组长和组长,研究铁道工程抗震试验及测试分析问题。在此期间,编著了《CZ测振仪与测振技术》,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全国科学大会得奖的两项成果。此外,还编著了《波形和频谱分析与随机数据处理》一书,书中包含不少数字制造和核试验的实测数据计算结果,经保密处理后发表。曾在《宇航计测技术》署名发表《信号处理技术与结构系统识别和模态分析》,在《力学学报》署名发表《最大熵法新倒频谱——倒熵谱研究》,这是对数字算法的自主创新研究。在《固体力学学报》署名发表《快速傅里叶变换窗函数最大信息量修正的研究》,文中提出了Y-1,Y-2和可变指数窗等三种新窗函数。由于受到使用磁带机和信号分析仪的困扰,笔者于1983年1月发起筹建中国震动技术咨询部,得到了胡海昌院士和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茅以升院士的支持和帮助。同年9月1日,在向中国科协咨询中心申请时,已有48个单位,69位专家教授参加。1984年6月,中国科协正式批准中国科协咨询中心振动技术咨询部成立。8月31日,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成立大会,有106人参加大会,清华大学力学系教授杜庆华任理事长,笔者任总经理,茅以升任首席顾问,胡海昌、马大猷、郑哲敏、王仁等院士任顾问,办公地点设在北京安外小黄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所。东方所于1985年4月获批准成立,隶属中国科协咨询中心,同年10月11日在北京大都饭店召开成立大会。胡海昌、侯朝焕等45位专家教授出席会议,胡海昌任名誉所长,侯朝焕任副所长,并主持会议,笔者任所长并做工作报告,提出研究DASP软件和虚拟仪器PC卡泰以及“把实验室拎着走”的设想,办公地点设在长城无线电厂6971厂内。东方所的上级单位,于1986年4月变更为国家科委人才中心。同年10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由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中国振动学会筹委会常委会,于1987年2月12日~14日由东方所主持承办,为学会正式成立奠定基础。1987年5月,中国振动学会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成立大会,胡海昌任理事长,笔者任副秘书长兼咨询委员会主任。1988年3月,东方所再次变更上级主管单位,由北京市科委批准成立北京自然应用科学研究院,东方所隶属北京应用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市科委领导,笔者任副院长兼院学委会常务副主任。1988年9月16日~17日,笔者主持和组织了我国第一次用小型火箭激振钱塘大桥模态试验,INV-306智能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用于大型工程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并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报道播出,这是中国VI成功应用的一个里程碑。1993年,中国虚拟仪器INV-306和DASP系统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北京新技术展览会上展出,东方所被安排在进门的第一个展台,并在此次展览会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2007年,在全国第二届虚拟仪器大会上,东方所被授予“中国虚拟仪器之父”的荣誉称号。2010年,东方所研制的达世普DASP虚拟仪器、振动、噪声、模态分析移动实验室系统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2年,东方所研制的双核24位变幅基超量程160dB数据采集仪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12年5月,在北京十五届国际科博会暨2012年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论坛上,笔者提出“从软件制造仪器到软件制造一切”的概念,《新浪财经》栏目对此做了《应怀樵——软件可以制造一切》的新闻报道,成为当时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中国高校科技》《中国科学报》《香港文汇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近年来,多家中央级媒体以《应怀樵: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两大发动机——云智慧与软件制造》《应怀樵:人工智能与软件制造一切会带来什么,解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两大关键词》《35载耕耘,只为引领科技智造——应怀樵AI理念,软件制造一切概念的创新发展》《忠诚点亮复兴之路——访中国虚拟仪器之父应怀樵》等为题,报道了应怀樵的事迹。责任驱动:为建设世界数字经济高地发声当前,数字治理和监管工作紧迫,笔者建议研究建立“数字联合国”。随着数字化、数字革命、智能数字制造、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智能数字时代正在来临,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所在,也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高级阶段。“AI+时代”在今后布局全世界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其中的区别是:你是引领者还是跟随者,抑或者是被淘汰者。随着数字化向实体经济的渗透融合,智能制造高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数字化向金融业的深度发展以及智能数字制造向军事工业的日益渗透,数字治理、数字监管工作日趋重要。众所周知,计算机病毒对人们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网络广告插入的乱象更是使人们哭笑不得。往深处想,数字经济的命脉和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一旦被少数坏人或者极端自私有缺陷的人掌握和主宰,那么对全世界将是一种灾难。这并不是意味着AI本身可怕,而是像马斯克和霍金呼吁的,我们要迅速着手研究AI的安全性。因此,笔者呼吁国家和联合国尽快建立各种制度和规范,把数字王国合理地治理和管理起来,及时建立国家级和世界级别的数字治理和监管工作机构与团队。甚至需要未雨绸缪建立“数字的维和部队”和“数字联合国”,当然还要注意创新和病毒的区别。此外,还要尽快开展全数据(大小数据)综合数字算法的研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不少专家发现AI算法似乎已碰到天花板。AI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历过1980年和2000年两次寒冬,随着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算法上的突破,终于在2017年引起了AI大爆发,目前算法又遇上瓶颈了吗?笔者认为研究全(大小)数据的综合算法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方向捷径之一,笔者历经数十年研究的将时域、频域、幅域相结合的综合算法,突破了数据处理中的十大难题,取得高精度频率、幅值、相位、阻尼比和传递函数的计算成功。笔者建议国家尽快建立“云智慧医疗中心”和“云智慧医药中心”,造福人民。随着疫情的暴发,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展对药物和疫苗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总之,把智能数字制造和AI技术尽快向工业、医疗、农业、教育和交通等方面普及推广,这是一个造福人类的方向,希望国家机构和相关专家予以重视。

七月

浙大管院16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立项率42.1%

9月18日,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浙江大学管理学院16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专项项目1项。同一类别项目按负责人姓氏首字母排序在财政“过紧日子”的大形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年项目经费预算比2019年缩减7.1%。与此对应的是,2020年全国申报项目数达269671项,相比2019年增加了12%,竞争尤为激烈。在此背景下,2020年度浙大管院的项目被资助率高达42.1%,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被资助率更是高达63.6%,大幅高于全国平均被资助率。如此高资助率的背后原因,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浙大管院高度重视科研发展与一流学科打造,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在院内营造“好学者”文化,不断激励科研学者们做负责任的研究,并将培养一流人才作为首要成果。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新大楼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综合学科优势,科研学者们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基于“顶天立地”学术理念,围绕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管理实践难题,结合浙大多学科交叉研究积极开拓项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此外,浙大管院学科与科研中心每年还会在申报前精心对申报项目逐一摸底、审核把关,同时邀请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对项目进行严格评阅、指导建议,促进各类申报项目的优化与完善,进而提升了申报项目获批资助的成功率。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即将启动,浙大管院将进一步“顶天立地”、开拓创新,并做好组织申报与实施工作,再创辉煌。

陈蔡之隘

浙江大学震撼全国的科技成果

【浙大团队首次发现#眼泪及结膜分泌物存在新冠病毒#】新冠病毒除了呼吸道传播以外,是否还有其他途径,这一直是科研人员关心的热点问题。2 月 26 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院副院长、眼科学科带头人沈晔教授团队,在《医学病毒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工作,揭示在研究的新冠肺炎患者样本中,存在一名结膜炎患者的眼泪和结膜分泌物样本,在核酸检测中出现病毒阳性结果。【#智能手机窃听准确率达90%#,“窃听风云”会成现实吗?】近日,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学院院长任奎团队、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发表了一项聚焦智能手机窃听攻击的研究成果:智能手机App可在用户毫不知情时,利用手机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实现对用户语音的窃听,且准确率达到90%。上述研究发现,在无需系统特别授权的情况下,智能手机App通过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手机扬声器所发出声音的振动信号,就可实现窃听。“现在全球几十亿部手机,理论上都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被窃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会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威胁。”任奎告诉《财经》E法。一位来自知名手机厂商的人士表示,对于手机厂商来说,一种相对可行的防御办法是,限制手机内置加速度传感器的采样率。#灿若星辰的浙大人# 【欧盟资助个人科研的最高奖项!2020年“玛丽·居里学者”人才计划出炉,这位浙大人入选了!】王睿驰,长期专注于电力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交叉领域前沿技术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在的何湘宁教授团队率先发现了电力电子变换的信息本征特性,提出了基于电力电子变流器的功率/数据复合调制技术。作为该项研究的核心成员之一,她在基础理论构建、关键技术突破和重点应用推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TOP期刊论文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2019年获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全球首例!浙大一院宣布:#66岁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术成功#[鼓掌]】3月1日,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了全球首例老年新冠肺移植手术。这台高风险、高难度手术,历时4个小时,凝结了浙大一院30余位医护专家的心血。目前,双肺顺利移植完成,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全球首例新冠肺移植手术成功#

浙江大学召开2020年科研大讨论总结大会

12月2日,浙江大学召开2020年科研大讨论总结大会,全面回顾总结全校开展科研大讨论工作的情况和成效,进一步谋划“十四五”科研发展规划、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为加快构建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谋篇布局。校党委书记任少波、校长吴朝晖出席会议并讲话。副校长王立忠作学校科研大讨论总结报告,副校长何莲珍主持会议。校领导严建华、张宏建、邬小撑、周天华、吴健、傅强、黄先海出席会议。自今年4月起,学校开展了为期半年多的科研大讨论工作,旨在以大讨论促进大共识,一体化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讨论中形成了《浙江大学科研大讨论意见共识20条》,明确了“十四五”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创新生态建设规划》。任少波指出,本次大讨论是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次科研大讨论,为学校全面提高科研质量、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打下了扎实基础。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浙江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四个面向”作为浙江大学未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他强调,面向2035走向前列的要求,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自我革新寻突破,在更高层次推动改革、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实现战略迭代升级。任少波从贯彻落实“四个面向”,推进科研战略迭代升级提出要求。他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迭代,以更大的勇气和格局,树立信心,找准方向,在从跟踪到引领上力争新突破;立足培育重大装置,支持科学仪器创制,加强公共实验平台建设,在平台装置上开辟新蓝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用足用好各项人才政策,在杰出科学家引育上达到新境界。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实现质量和声誉为重的战略迭代,从需求驱动向战略引领升级,以高水平规划牵引高水平合作;从扩张式开放向系统化开放升级,树立开放的资源观、人才观和治理观;从追求学术规模向提升学科水平升级,重视注入高端增量、保证育人和基础研究力量;从项目型合作向可持续的平台合作转变,稳定配置创新团队,强化平台治理,追求实效和贡献。任少波强调,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面向重大任务或需求导向的战略迭代,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探索PI+团队的有效科研模式,积极推进任务强所,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研特区建设,创新智库组织模式。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现交叉集成、融合会聚的战略迭代,推动生命健康大交叉融合,创新临床科研引导的集成组织方式,并以此为牵引,带动相关学科的交叉合作科学研究。他强调,全校上下要切实抓好巩固深化工作,真正将科研大讨论成果落实到校院两级“十四五”规划中,落实到具体的制度供给、资源保障和科研的具体组织上来,努力实现“四个面向”指向的战略迭代,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更大贡献。吴朝晖指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彰显。面对新征程新目标,要深刻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创新的更高定位,突出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创新在国家决胜“三新一高”中的战略意义。要以创新迈向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引领以智能化驱动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以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打造以高水平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服务格局;以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创新生态系统的韧性;以创新领衔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系。吴朝晖指出,要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局谋划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要更好地运用卓越思维、整体思维、实践思维、开放思维和底线思维等“五大思维”,进一步将创新意识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特别是突出创新在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学校科研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要坚持“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双重引领,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加快迈向新发展阶段;坚持服务一流建设大局与服务现代化建设全局同向并行,推动学校科研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有效结合,打造与新发展格局相联动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坚持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两轮驱动,将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到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吴朝晖强调,要瞄准战略性关键领域,面向“十四五”实现科研创新重大突破。要攀登世界科研高峰,以顶天立地的卓越创新参与国家战略科研力量建设;推进新型校地合作,面向未来技术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创新;构筑全球人才高地,以人尽其才的事业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科教协同、产教融合,让高水平研究生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创新科研发展方式,在改革中实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现代之治。全校要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我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上,信息学部副主任陈积明、医药学部副主任管敏鑫、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居冰峰、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陈学新、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夏群科、管理学院副院长周伟华分别作为学部、院系、学科代表作了交流发言。本次会议在紫金港校区设主会场,在各学院(系)、附属医院设视频分会场。校学术委员会、各学部、各学院(系)、附属医院、有关部门、国家和部省研究基地、校设研究机构和研究计划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来源:浙江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