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语言学研究70年火凤凰

中国语言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语言学研究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学术最繁荣的时期。下面主要就汉语言文字的研究分两个时期简要叙述。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事业的需求推动语言文字研究发展党和政府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起就对文化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扫盲和提高干部群众语文水平的需求直接推动了语言文字的研究。从1950年《人民日报》发表《请大家注意文法》等文开始,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和丁声树等《语法讲话》等语法著作相继推出,学术期刊出现多场语法大讨论,深化了对汉语自身特点的认识。多位专家学者集体编写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为中学教学提供了完整实用的语法体系。这些都带动了汉语语法学科的稳步前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及汉语规范化的任务,在帮助提升全民语文能力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对语言学多个领域的研究。推广普通话的需求促进了汉语方言学。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举办多期普通话和方言培训班,既服务于方言大调查,又为汉语方言学研究培养了大量专才;修订完善后的《汉语方言调查字表》成为使用至今的调查标准方案;随后出现了《昌黎方言志》等精品著作,树立了方言调查研究的学术标杆。汉语方言学成为了显学。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促进了语音的研究,包括普通话音位系统的研究和实验语音学的发展。以中科院语言所为主的研究队伍用实验方法对普通话展开一系列开创性研究,为科学认识普通话音系、满足语音合成和识别技术的需要提供了科学支撑。为确立普通话词汇规范,中科院语言所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应运而生。其内容和体例成为词汇学研究的主题和素材,带动了汉语词汇学的发展。简化汉字和整理汉字(定量、定形、定音和定序)促成了现代汉字学的产生。在普通文字学和比较文字学的助力下,这一学科走向成形和成熟。国家对语文事业的重视,激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情,形成了语言学各学科全面发展的态势。历史语言学观念促进了从发展史的角度对汉语的考察。王力《汉语史稿》首次为汉语全面勾勒了语音史、语法史和词汇史的主线。“汉语史”逐渐成为汉语研究的重要学科方向之一。音韵学渐脱难懂“绝学”身份,成为可传授、可论证、可验证的现代学问。对《切韵》音系性质的讨论和音系本身的研究,基本确立了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音,为上溯上古音、下探近代音提供了坚实的参照。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古汉字研究不断拓展深化,研究范围超越字形、词语,拓展到语法研究。理论方面,大量翻译介绍包括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在内的苏联语言学著作,并带动对语言和思维等语言哲学问题的讨论,对西方语言学前沿尤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也有所介绍,刊于《语言学资料》等书刊。这一时期,朝向世界语言学的窗口始终开启。在应用领域,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科院语言所和技术计算所已合作进行机器翻译的探索,在1958-1959年间研制出了实验性的英汉、俄汉翻译系统。改革开放为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注入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为语言学的发展创造了崭新的社会学术环境。高考制度恢复,语言学硕博士点逐渐设立和增加,语言学有了人才保障。语言学期刊有恢复,更有新生,期刊集刊方阵逐步成形并壮大。《中国语文》复刊后发表了诸多名家厚积薄发的论文,担当了领军期刊的角色。新生的语言学期刊各以所长逐步跨入后来的核心期刊行列,成为语言学长期繁荣的重要基石。各类语言学集刊也以强劲态势涌现,拓宽了科研成果的发表渠道。同时,语言学界进入学会涌现期。中国语言学会于1980年成立,文字、音韵、训诂、修辞、方言、世界汉语教学、辞书等各分支学科也纷纷成立学会、研究会及其下属分会。这些都对凝聚学术力量、开展学术活动、培养学界新秀起到了积极作用。大部分学会形成了两年一届年会的惯例,使语言学各分支学科始终保持“激活”状态。很多学会办有集刊,不同领域的学术成果得以及时展示。另有很多学术会议不属于任何学会,但有相对固定的主办方和会议周期,并出版连续性文选。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IACL)自1992年创办起,每年在亚欧美各国举行年会,中国学者成为与会最大群体,多所大陆高校主办IACL年会,知名学者先后担任会长。改革开放掀起了介绍国外各语言学流派的热潮。大量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或介绍读物得以出版;借鉴国际前沿理论研究、解决汉语或中国境内语言问题的论著,在理论和方法传播方面作用更加凸显,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以语言学教学和交流为导向的人员往来日趋活跃,来华讲学、出访、留学、长期兼职等形式,成为促进中外语言学交流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带来理论方法的引进和运用,在很多方面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范式的提升,尤其是功能—认知语言学、语法化学说、语言类型学、语言接触等的研究范式已成汉语界的显学,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并反哺前沿理论。形式语言学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深入研究。历史语言学、地理语言学使汉语史研究和方言调查研究更具有系统性和多维性。音韵研究从解读古韵书的音系,发展到构拟历史上各个阶段的音系并勾勒语音演变规律;词汇训诂研究从训释古代具体词语发展到探求词汇系统发展史;文字学从具体汉字的析字解理上升到系统的汉字构形学理论;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交叉学科也从萌芽状态发展为研究热点领域。新的应用性需求继续为汉语研究提供动力。国际汉语教育推动汉语特别是语法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支撑语法研究的工具书或语料库纷纷涌现。对外汉语教学类期刊成为汉语研究尤其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发表园地。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汉语词汇学、语音学、文字学等学科各有丰硕成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语言学家们致力于完善机器所需的语法规则,包括分词、句法分析、语义关系分析、源语言到目标语的转化规则等。计算语言学界对统计方法的强调促进了语言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运用和大数据语料库的建设。语言生活和语言政策也推动了语言文字应用的研究。1985年国家语委成立后,工作重点转向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后来的信息化。语言文字应用性研究也随之调整。通用规范汉字表、异形词整理、港台腔、方言词语、外来词和字母词、网络用语,这些规范化课题催生了大量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语言生态也发生显著变化,语文政策也需要与时俱进,以构建更加和谐合理的语言文字生活。语言规划、语言战略、语言资源等领域得到更多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通过)的制定,也有语言政策方面的研究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语言文字研究乘着国家发展的东风获得了更大的推动力。诸多领域与国际前沿同步推进,如语法化、语言接触及地理语言学、构式语法、语义地图模型等,都有大量优秀成果涌现,不乏理论创新性探索。普通语言学意识的提升,特别是生成语法对普遍语法的追求和语言类型学对跨语言视角的强调,使更多学者能从普通语言学角度来看待汉语的共时历时现象。如方言学更注意探求方言在汉语演变史中的位置,加上语言接触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城市方言研究则更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简帛碑文等出土文献资料的大量涌现,促进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二重证据”的比较,为文字、词汇训诂、音韵、语法等领域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和启发;音韵学与古文字的结合,拓展了新的广阔空间。地下或民间大量更贴近口语方言的各类语料,保留更多汉字变体,透露特殊乡音,推动了俗文字学、方俗词语、古代方音等研究领域的拓展。语言学界探求语言规则背后的心理机制,重视儿童语言获得规律;心理学界关注语言文字产出和理解机制,重视儿童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过程。它们共同提升了心理语言学的学术地位。观察记录法和实验法的心理学方式同时成为语言学的重要科学手段。大脑神经科学踏入语言文字研究领域,语言文字的认知心理机制进一步还原为生理机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眼动仪等逐渐成为语言学的利器。大数据和基因技术等在语言学中发挥更多作用。语言文字本体研究也愈益倚重语料库的量化优势。以基因技术结合大数据语料探求久远的语言谱系关系,成果受到学界高度关注。语言方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大规模展开,各地在更加统一规范的框架下展开调查,并对语言方言进行数码化典藏,语言方言调查迎来了新成果的高峰。中国学者在借鉴吸收国际前沿理论的同时,也在语言理论的自主创新方面迈出更多步伐。汉语方言音韵学界逐渐形成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学者以此来离析方言音系中由语言接触造成的文白异读等语音历史层次,将相关个案成果提升为一种历史层次分析法,目前已经成为汉语方言语音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研究范式。“语言库藏类型学”作为中国学者的原创理论,从跨语言视角研究形—义关系,尤其关注形式库藏对语义表达的反作用,特别是由强大库藏所负载的显赫范畴的作用。“高级版本的意合语法”,关注汉语语言形式的不完整性,揭示意合语法的认知机制,整合多种理论工具构建合适的描写体系。“新描写主义”主张用跨语言的眼光、合理调用多种理论工具来增强语言描写的准确性和精细度,避免理论对语言事实的扭曲。这些理论探索虽然还处在发展早期,但都是在深入了解现代语言学理论和中国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的原创理论,其发展走向值得关注。中国的语言文字研究者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学术精神,在“封闭自足—对外开放—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迈向第三个阶段。(作者:刘丹青,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名词性短语句法结构的类型学比较”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无间道

研究性学习课题120例(参考)

一、教育部推荐课题(2017年)1、清洁能源发展现状调查及推广2、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3、食品安全状况调查4、家乡交通问题研究5、关注知识产权保护6、农业机械的发展变化与改进7、家乡土地污染状况及防治8、高中生考试焦虑问题研究9、社区管理问题调查及改进10、中学生网络交友的利与弊11、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实施 12、考察当地公共设施二、综合性课题 (一)环境保护13、对十堰地区废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及建议14、十堰空气中SO2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及治理措施15、环保筷的开发与推广16、十堰地区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17、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18、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19、塑料及其回收利用20、光污染与光能节约(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21、农用生物肥22、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23、生命之源——营养24、家庭包装25、以氢气(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26、正确提取热量及饮食27、对化妆品成分的研究28、方便面可食性内分装29、油烟革命30、装潢材料的应用及改进  (三)资源利用:31、太阳能发展前景及利用32、创造绿色电能33、未来能源技术 三、学科性研究课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34、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35、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36、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37、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38、追寻在(某地)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39、寓言对生活的启迪 40、《三国》人物性格探析 41、现代流行语言的背后42、高考满分作文研究43、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44、民俗文化研究45、记文学中的精神力量46、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探究47、冰心作品中的爱的哲学研究48、张洁作品中的人性美49、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讨等50、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及分析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51、如何计算一份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52、主要十字路口人行道宽度的科学设计53、生活中的数字问题 54、生活中的数学——贷款决策问题55、寻找人的情绪变化规律 56、促销中的打折与分期付款问题57、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 58、数学中的黄金分割59、向量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60、登高望远—数学中的测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62、购房贷款决策问题63、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64、证券投资中的数学65、以“养老金”问题谈起66、中国电脑福利彩票中的数学问题67、如何存款最合算68、如何合理抽税69、出租车车费的合理定价70、哪家超市最便宜(三)、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 71、称呼中的英文与汉译方法探究72、中英美人之间的交际习惯73、性格与英语学习 74、饮食行业的英语规范75、趣味英语收集 76、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语77、西方国家节日谈趣 78、兴趣爱好与学习英语之间的联系79、英语口语训练 80、英语中的颜色与心情 (四)、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81、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 82、物理与能源开发83、防盗门的防盗原理 84、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85、鸡蛋身上的物理学 86、学校周围噪声的防治87、现代交通与噪声污染及防治88、魔术中的物理原理89、建筑中的物理原理90、音乐中的物理知识 (五)、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91、家庭装修材料的取材研究92、用植物色素制取代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的测试9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改进94、汞是如何进入食物链的?95、对市场补钙药品的研究96、食用油脂与健康97、常用食品添加剂的成分98、各种水果的维C含量之比较99、调查医院化验室中化学知识的应用100、日用洗涤剂对人体和环境有害吗? (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 10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研究 10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03、世界史上著名人物研究 104、十堰发展简史105、二中发展简史(七)、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06、冰川搬运设备制作107、从生态观点进行节能108、从地缘关系分析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109、我国风水学中的科学地理成分110、地理素养对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影响(八)、 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11、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112、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113、制作反射弧模型 114、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115、卧室内放绿色盆景多多益善吗?(九)、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主题116、如何使用信用卡促进十堰的消费117、对某某商品的销售情况的跟踪调查 118、中国保险业将何去何从119、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变化120、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编者按:发布高中综合实践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关知识,与学习、研究者探讨交流。12.5重点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平台及成果之一。创新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时尚前卫的创客空间,让每一个人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是羊

语言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更是一个需要我们持续研究的课题

学会表达对内聚人心,对外树形象精准表达与有效沟通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商机它是你永久的财富,可让你受益终身欢迎来到心和塾特邀导师汤聪课堂精准表达与高效沟通,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自我,提升自己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每个人都拥有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个角色都需要一定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企业家或企业高管,学会精准表达和高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界企业家或企业高管的需求,为了有效提高个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心和塾在11月21-22日成功举办《精准表达与高效沟通》特训课程,课程由心和塾特邀导师汤聪为大家打造了一场独具特色的学习盛宴。新时代的发力不仅仅需要【表达上的精准】也需要【沟通上的高效】01“五大工具”让表达更有魅力理解,以情带声表情,有喜有忧语言,有起有伏眼神,有景有物手势,有姿有势02缓解讲话紧张的四个窍门有条件的,提前到现场预讲一遍或录像和观众聊天,了解他们是谁, 有什么期待上台前提前在脑海中预演整个讲话内容巧用紧张,使自己对其内容保持新鲜感03PPT的设计与制作的小技巧正规场合用方正黑简体、方正宋简体在主色调基础上,不要超过两个副色背景色选深色,拍摄时不会出现逆光图片风格统一,用高清分辨率的图片PPT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学问多多。PPT做的好,让演讲者与听众的沟通更加简洁高效;做的不好,会导致视觉疲劳,注意力下降。从图像化设计,到颜色字体,都要遵循相应规则,才能实现精准表达与高效沟通。04危机公关的有效沟通沉着应对,态度诚恳。千万别情绪化,不指对方居心叵测不要愤怒,避免争吵。避免被人录像,有理也会变得无理释疑解惑,消除影响。冷静倾听诉求,逐条逐句加以澄清课堂上,汤聪老师从讲话的意义和误区、缓解紧张的诀窍、讲好故事的三种方法、即兴讲话的“三段式”妙用等4个方面为大家讲授如何精准表达与高效沟通。并且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巧妙走进观众的心里,让听者仿若身临其境。精彩的课程分享,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赢得大家阵阵的欢笑与掌声。主讲导师 精选摘录 汤聪老师语言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更是一个需要我们持续研究的课题。会讲话的孩子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自信。孩子走上舞台自不自信一言可以看出,所以我们一定要要求自己和孩子在舞台上锤炼自己,这对孩子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有极大的好处。演讲过程要避免一些情况的发生。比如演讲过程中,很多人会利用名人名言提升文采。通俗的名人名句,很多人一听就懂了,但是特别生僻的名句,我们要稍加解释。再比如当我们形容一些东西时,可以中西方结合,国外的好,在于具体,国内的好,在于善于概括。二者结合更佳。 当我们发表演讲,经常需要我们能够讲好一个故事。而讲好故事也需要一定技巧。如何避免把一个动人的故事讲得索然无味,毫无波澜,如何让听众通过故事看到演讲者的内心世界,是很值得琢磨的。多维角度看待问题,可以避免把问题说的绝对化,生活中经常出现爱说“绝对是这样的!”此类话的人,这就是缺乏多维的思辨。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所以拥有多维视觉也是讲好故事的一种方法心和学员 学习分享 曾德峰学习讲话的意义与误区,领会表达的意义,而学会讲话可以改变人生,对自己“方言”的缺点进一步认识,今后将努力用汤聪老师教的方法改正,让自己的声音更持久动听,使客户、朋友更加听懂自己表达意思。本次的培训课,汤老师课间的互动,让我更有勇气上台演讲,然而我紧张的毛病更暴露无遗,汤老师和蔼地纠正和指导,我体会到自己紧张的原因和学习到缓解的四把钥匙:分析现状拔出心刺、改变观念不求完羌、熟悉环境多做练习、熟能生巧。看有志之书更要看无字之书(游学)。学会讲话的四种结构设计,通过理顺思维,让自己的讲话更有逻辑性和层次感,将来在市场上与客户沟通更如鱼得水。在学习脱稿、即兴发言、会议发言时,汤老师利用讲好故事的实例,以及故事中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案例,引导我不要强调空洞的主观,才能更贴进实际以打动对方。最后感触最深的是汤老师专注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为之奋斗不懈的精神!我也将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汤老师的精神,为将来遇到更优秀的自己而努力!张潜会说话不一定会表达,要表达得有起伏,通俗易懂并且说到了点上。要会说话需要有料,然后要有会表达的思维方式,其次才是锻炼口才,要多看书,听课和训练。表达要充分到位,甚至能够带人进入那个情境。竞聘演讲互动环节,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确实还没有准备要做到那个位置的想法,但是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会更认真地思考接下来自己的方向。不同情境的表达的选择,需要选对相应的方式能让自己事半功倍的表达好自己的意思。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是什么演讲,还是开会总结,要把内容总结为几个关键字,能让自己复原所述内容即可。当然学到的东西远不止如此,最重要的是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明白了想永远比做容易,一定要多付诸实践才能让自己更快成长。在这里要感谢心和塾组织了这么好的一次培训,同时也要感谢培训的导师汤聪老师,生动形象,内容丰富,互动和故事结合的培训方式让上课满满的活跃气氛,最主要的还是要感谢我们的领导刘总给予了我们这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由衷感谢,真的是受益匪浅。王利学会讲话的诀窍。看书: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什么是无字之书?研学、旅游、参观等都是无字之书,都是积累,都会对你产生影响。听课:因为有老师帮你总结,也许我们只能接受课程的百分之十或二十,这也许就是你今天获得的最大价值。训练:多练丹田气和用共鸣腔发声,让声音更持久动听。学会缓解紧张与巧妙利用紧张。有条件的提前到现场预讲一遍或录像;和观众聊天,了解他们是谁,有什么期待;上台前提前在脑海中预演整个说话内容;巧用紧张,使自己对其内容保持新鲜感。学会讲好故事的三种方法。收集者,最好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如果没有,就要善于收集。开放心态,勇于自嘲,这实际上让自己的魅力又增无减,因为观众喜欢你放下身段。多维视角,多维度考虑问题会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处理的更让人易于接受。讲话要避免的情况,前戏太长。过于琐碎,容易失去主题。调起高了,主题过于宏大。辞藻过于华丽,难以记住。这两天学到的所有,都对我今后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有极大帮助的。就像汤聪老师说的,学会表达,对內聚人心,对外树形象。精准表达与有效沟通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商机,它是你永久的财富,可让你受益终生。

海之墙

北京语言大学喜获5项2020年度国家语委科研项目

近日,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20年度科研项目立项名单。我校喜获5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为刘利教授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研究”、 外国语学部王立非教授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语言管理理论建构研究”;科研中心项目3项,为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杨尔弘教授的“智能辅助汉语应用文写作研究”,国际教育管理处/孔子学院工作处陈丽霞副编审的“区域国别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以美国为例”,语言科学院徐欣路博士的“百年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数据库建设研究”。据悉,2020年度国家语委科研项目共立53项,重大项目为5项。今年我校是所有申报单位中获批项目最多的一家,也是获批重大项目最多的一家,彰显了我校在语言学方面的优势。项目简介1. 刘利教授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研究”本项目将从“政策-理论-实践-案例”四个维度,全面梳理全球中文国际传播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聚焦中文国际传播的重点问题,分区域国别对新时代中文国际传播内容、路径、能力提升策略、影响等进行多维度、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着力于将中文国际传播能力与孔子学院建设、中文纳入所在国教育体系、传播评估体系、后疫情时代舆论策略等相结合,并同步构建包括全球中文教育质量监测平台、教学资源支撑平台、教学管理系统在内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服务平台,为新时代中文国际传播的新发展提供坚实保障。2. 王立非教授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语言管理理论建构研究”本项目以我国语言管理现实问题为导向,采用跨学科视角与研究方法,从语言规划管理、语言教育管理、跨国语言管理、语言资源管理、语言标准化管理、应急语言管理六个维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语言管理理论体系。通过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论证新时代语言管理的概念、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以及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最终成果为《新时代语言管理学》、系列论文和资政报告,将推动我国语言管理研究,指导语言管理实践、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3. 杨尔弘教授的“智能辅助汉语应用文写作研究”本项目以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索辅助汉语应用文写作的关键问题和相关技术,以期辅助学习者不断提高其汉语运用水平。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基础资源建设、辅助写作关键技术、原型系统开发。基础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应用文模板资源库建设、包含关键元信息标注的应用文范文资源库的建构、汉语学习者产生的文本语料库的标注;辅助写作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应用文生成、基于元学习的语法改错领域自适应、面向汉语应用文写作的文本润色。系统开发将以资源和技术为基础,探索辅助学习的技术流程,构建面向用户需求的应用文辅助写作工具。4. 陈丽霞副编审的“区域国别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以美国为例”本项目将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在后疫情时代重点分析美国国际中文教育,包括美国中文教育主体、中文教育目标、中文教育内容、中文教育途径、手段以及中文教育环境等,为美国已有孔子学院多模式、多层次发展及转型提供案例参考以及国别化、普适性成功经验,为中美关系发展及教育领域合作提供一线信息参考。同时,以美国为例,本项目将广泛调研不同国家和地区汉语教育现状及国别区域环境,在掌握大环境政策背景、最新文献资源和动态实时数据的前提下,分项开展国别化汉语教育模式、人才培养、孔子学院、汉语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分层研究,以便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挥中文教育在中外互解和文明互鉴中的作用。5. 徐欣路博士的“百年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数据库建设研究”本项目以建设百年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数据库为基本目标。数据库拟实现多个方面的特色:第一,不仅要收录现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也要收录各种规范标准在百年历史上各个版本、各种形态;第二,不仅要收录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文本本身,也要收录百年来针对规范标准开展研究的学术文献;第三,不仅要面向语言文字日常使用者提供查询服务,也要面向规范标准学术史的研究者提供查询服务;第四,不仅要实现文本检索,也要在研究规范标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常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知识点检索。来源:北京语言大学 出品单位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大侦探

最新研究:儿童可同时用左右半脑进行语言学习

据新华社电 外媒称,据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科学家9月7日公布的研究显示,婴儿和儿童能够使用大脑的两个半球来学习语言,特别是在处理口语常用语时,而成年人的语言学习主要集中在左脑。据埃菲社华盛顿9月7日报道,这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的研究显示,几乎所有成年人都只能使用左脑处理语句。该研究所依据的是对左脑中风患者进行的大脑扫描,以及对其语言障碍的临床研究结果。为此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功能磁共振成像。然而,对儿童而言,任何一个大脑半球的损伤都不太可能影响语言学习,因为很多儿童即使左侧半球受损严重也能学习语言。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在早期阶段人脑的两个半球都具有这种能力。专家表示,这就为神经损伤提供了一种补偿机制。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来源:扬子晚报

道不可闻

积极创新语言学研究方法

11月14—15日,“第九届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与会学者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和优良学术传统,围绕“语言学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主题,积极探索如何创新语言学研究方法。交叉研究实现突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语文献经典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认为,语言学研究要重视总结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国文字学以汉字为研究对象,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特色。当前,将汉语与汉字研究有机贯通,揭示汉语与汉字的密切关系,是构建中国特色语言学话语体系的重要依托。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发展值得深入探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李德鹏表示,学科的交叉不仅是研究内容的交叉,而且是研究方法的交叉。重视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进路问题,将推动语言学研究创新发展。我国幅员辽阔,汉语方言变音现象极为复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比较现有的方言材料,系统梳理形态学相关定义,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汉语方言动词变音的形义关系与形态地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前瑞认为,现有方言研究多秉持多源论观点,同一来源内部的变韵同样具有多功能性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对于现代汉语方言两种极限声调数量上的巨大差异,传统语言学均以中古四声加声母及韵摄条件为演变基础来解释:声调少的方言,是连续合并的结果;声调多的,是进一步分化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蓝根据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认为这两种声调演变模式有共同的生物学原因。声调连续合并和声调连续分化都与这些方言的语言背景有关。声调连续合并的汉语方言种群在历史上曾与无声调语言种群发生过融合,这些地方的人群因而对声调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导致声调合并;声调连续分化的汉语方言种群在历史上曾与声调高敏感性种群发生过融合,这些地方的人群因而对声调敏感性提升而导致声调连续分化。有学者提出,语言学的“跨学科”与“跨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学术创新需要长期默默无闻的研究积累。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杨亦鸣表示,语言首先是思维的载体,所以才被用作交流工具。“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更加凸显了语言沟通这个最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中国要从语言大国向语言强国迈进,提升语言能力十分关键。语言学必须通过交叉研究实现突破,回归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点上,回归到它原有的核心地位,只有如此,语言学研究才能迈向新的天地。注重实践 服务国家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语言文字研究者应积极回应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赵世举认为,语言学研究应该顺应人类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需求,深度参与国家治理基础的构筑和治理体系的搭建,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服务国家建设、发展与安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先亮表示,语言系统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能反作用于外部环境。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卢德平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概念词不单纯是符号性呈现,而是一种指向基础价值观的社会实践。传播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政治实践。通过语言景观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遵循符号的转化运行机制,探讨符号文本的转化途径,是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符号学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春辉表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科技等诸多方面。在各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有充足的底气和定力。未来,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加强统筹规划,提质增效,应因定策,为接下来的大发展积蓄力量。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启龙认为,语言学是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实学,我们既要注重对语言事实的发掘,更要注重对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总结与创新。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国内语言学界的“问题意识”主要集中在学科问题上,聚焦在国外语言学的研究上,相对忽视了社会语言生活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与社会实际的脱钩。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转变。语言能力建构、语言扶贫、语言资源保护、语言安全等方面的课题都进入了中国语言学者的研究视野。我们要冲破狭义语言学的藩篱,拓展研究视野,推进学科交叉,注重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播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不断提升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及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0日第2052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段锦航精彩推荐:语言学身份研究的理念转变生态语言学走向成熟应用语言学的时代面向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时生

浅析中国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及出路

语言学,《现代汉语词典》释曰:“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模仿印欧语法写成的《马氏文通》问世标志着中国语言学的产生。此前,我国只有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即小学。百余年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趋从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百年传统?如何开创汉语研究新局面?学者反思中国语言学研究对于中国语言学研究,吕叔湘将其描述为“外国的理论在那儿翻新,咱们也就跟着转”。张志公指出:“实事求是地说,到现在为止,恐怕还没有任何一部是真正汉语的汉语语法。从引进以后,又亦步亦趋,人家有什么,我们就跟着引进什么”,并指出,“每个人从二三岁时就会说话,而学语法反而是越学越困难了,而且也没有什么用”。杨自俭总结说:“中国语言学百年历史证明,中断自己的传统、跟着外国的理论转是没有出路的。”曹志耘则深为不知道语言学研究有什么用而困惑。所以聂仁发指出:语言学研究“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正面临边缘化”。百余年以来,常有人批评趋从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之风,而且述其害者越来越多。尤其近30年间,不断有论述语言学研究之弊端与危害的专著问世。例如,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一书对百年来中国语言学研究之弊端与危害做了概括性描述;沈怀兴《现代联绵字理论负面影响研究》一书考察了现代联绵字理论流行在语文教学、汉语词汇研究、语文词典编纂及释义、语言学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里造成的危害。此二书一面一点,大致反映出趋从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弊多利少的基本情况。其他如申小龙《中国语言学:反思与前瞻》《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沈怀兴《汉语商论》《联绵字理论问题研究》以及白平《汉语史研究新论》等,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诸多问题及其实质。不过,关于学界对百年来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批评与否定,我们在《语海一得——兼及语言是什么》的序言中已有综述,一言以蔽之,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用事实反思语言学研究。特别像上引吕叔湘、张志公、杨自俭等顶级学者之言均于垂暮之年说出,很值得深思。趋从西方语言学理论弊端明显趋从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弊多利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语言学研究仍需进一步全面进入科学轨道。因此,美籍华裔语言学家戴浩一总结说:“20世纪后期的语言学可以说是不成熟的科学,也是劣质的人文学。”由于语言究竟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固有的研究思路未变,因此,趋从西方“劣质的人文学”理论研究汉语注定弊多利少。二是汉语研究者忽视了人文学科研究的中西文化差异性及其导向作用。戴浩一同时指出,“现有的语言学理论大多基于印欧语言的现象。在超语言上已经有根深蒂固的偏见”,“现代西方语言学的进展有其特有的历史背景,但是基本上是随着欧美不同时代的大思想潮流跟进的”。笔者认为“普通语言学”毕竟诞生于西方哲学文化语境,难免带有“西方中心论”特点,如果不加审视就把这种“普通语言学理论”横移过来指导汉语研究,则常有“削足适履”的现象发生,不仅对汉语文教学、语言学人才培养、汉语学发展弊多利少,而且对我国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也产生负面影响。从成因看趋从西方理论的传统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趋从西方语言学理论做研究的百年传统呢?原因主要有四个。语言究竟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潘文国对68种有代表性的语言定义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大多是西方学者在西方哲学思想主导下提出的,尚未真正揭示语言的本质,而且在这个课题上也未有共识。有的汉语研究者忽视了这一情况,在对西方语言学理论有全面和深入认识之前,就匆忙移用于汉语研究,而且趋附者众,反思者寡,“反向格义”的习惯就此产生。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对文化自信的认知还不够,以至于“反向格义”成风。于是心理学家杨国枢批评中国心理学研究“只能亦步亦趋,以赶上国外的学术潮流为能事”;文学家南志刚批评中国文学研究“以西化中”;哲学家张汝伦批评中国哲学研究“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文艺学家周景耀批评宋词研究自入“‘反向格义’的殖民牢笼”。在此背景下,汉语研究者“反向格义”现象也需要深入反思。缺乏对“语言学无国界”一说的辩证思考,且忽视了中西人文科学研究的文化差异性及其导向作用。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语言学队伍,却无一语言学流派,即为其证。不少学者热衷于对西方理论的引介,没有给予对中国传统“小学”研究历程以足够的关注,甚至还有很多误解。这就难以充分发掘本土语言研究的历史积淀,不利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体系。上述原因互相关联,共同作用,导致趋从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百年传统根深蒂固。展望中国语言学的未来为语言学研究打开新局面,首先要在语言本质的揭示上取得突破。与此同时,在更新语言观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语言研究方法,以便语言研究者从语言实际出发,在揭示语言本质的新语言观引领下朝着不断提升语言学应用价值的方向做研究。具体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除了要做好上述工作,还需尽快提升文化自信,自觉继承和发扬国学研究中“为致用而求真,因求真而致用”的优良传统,从汉语实际出发,坚持论从史出、论从材料来的原则研究汉语。在种好汉语研究这块试验田的同时,积极推动语言学在全球范围内健康发展。为此,还要努力培养确能独立思考、锐意求真、勇于讲真话的人才,以确保中国语言学永葆青春。(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沈怀兴 聂仁发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荣叔

2019年语言生活研究:热点与趋势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往往是综合性研究。因此,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是这一领域在学术上的又一显著特征。从学术起源上看,社会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直接受到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滋养,随后更融合了政治学、教育学、传播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探索,推动了学术的发展。“语言与社会”是语言学的核心话题之一,有关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常被称为“语言生活研究”。语言生活是指“学习、运用和研究语言文字的各种活动,以及对语言文字研究成果的各类应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社会功能是这类研究的核心关注点。从现代语言学发展的格局看,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的“语言生活派”,可以被看作社会语言学的中国学派,它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和家国情怀,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开展从微观到宏观的语言研究,结合多学科知识不断丰富语言学的内涵与方法,以面向社会现实的学术研究助力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这一领域迅速发展的背后,既有国家与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新需求,也有语言学家探索中国道路的不懈追求与努力。近年来,学界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关注持续走高,在2019年依然保持了相当的热度。笔者以“语言生活、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学、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社会话语、语言与社会”为核心检索词,考察了相关论文和项目情况。结果发现,国内期刊论文中有2600余篇相关成果,核心期刊和相关领域重要刊物中涉及这类话题的论文达350余篇。在科研立项方面,语言生活研究首次进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相关研究立项达到60余个,其中包括4项重大课题和6项重点课题。热点话题异彩纷呈语言生活研究有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视角,既可以关注语言现象本身(属于“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也可以透过语言分析社会行为(属于“社会学的社会语言学”)。2019年度出现的热点话题,涉及多个领域。话语研究的对象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组织与使用特征,并从交际功能、使用者的认知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制约因素。2019年度对外交话语的关注度很高,不仅有关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译介与传播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立项,重点项目中也有两项课题与话语研究直接相关。同时,政治学者也开始重视语言对国际政治活动的影响,提出建立国际政治语言学,探究语言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政治文本分析),或者借鉴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国际政治现象。外交话语研究方面,中外政治活动中的言语行为、外交话语与国家形象构建、我国外交话语模式的历史演变等都是讨论较多的话题。国家语言能力指“一个国家掌握利用语言资源、提供语言服务、处理语言问题、发展语言及相关事业等方面能力的总和”,这是近年中的热点话题,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有一个立项。最近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方面,学界对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做出了更深入的探讨,并将其拓展至国防、应急管理等方面。语言教育是语言生活的核心领域,其中的外语学科建设与社会对外语的需求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在三重背景的综合影响下展开。首先,“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对国家语言能力和语言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其次,“双一流”和“新文科”建设为外语学科发展带来新机遇。再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外语人才市场形成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对外语学科的定位、知识内涵、发展原则与建设路径等问题展开了新一轮探讨;外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外语学科定位的应用性与人文性之间的争论又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有关研究仍在不断推进。一方面,学者们继续就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理念、知识体系、学科内涵等问题做深入探讨;另一方面,从跨文化角度对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展开个案研究、实证调查的研究逐渐增多。还有学者借鉴传播学、经济学理论,从更宏观的层面讨论汉语国际教育政策,并尝试构建语言传播理论,分析当前汉语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网络语言研究呈现出宏观与微观双管齐下的局面。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对具体的网络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讨论网络词语的语素化、语法化、意义建构与语义流变机制等问题;另一方面则研究网络空间中的语言活力、网络语言的经济功能以及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与规律等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多语现象是学者关注的核心话题,我国不同区域中流动人口的语言使用状况、本地话在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的作用、区域或城市中的语言态度与认同问题等都引发了多方关注。社会学与经济学领域中也有人开始关注语言能力与语言多样性在贸易和城市移民创业中的作用。在国家推行《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背景下,涌现出大量有关语言扶贫、语言减贫和推普脱贫的研究。从学理上讨论语言与贫困的关系、贫困人口的语言能力现状、语言能力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等,都是被关注和讨论的话题,研究对象以多类贫困群体中的儿童为主。语言教育、语言技术、“推普脱贫”行动的成效也被提及。这方面的研究学科跨度较大,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2019年1月发布的《岳麓宣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重要永久性文件,由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布。它再次引发了中国学者对语言资源、语言多样性的关注,成果涉及语言资源的类型、语言资源保护与语言政策的关系、其他国家和组织的语言资源保护与语言复兴经验等。针对特殊人群语言的研究,关注了诸如盲文、手语、语言障碍人群的语言使用等方面的内容。而过去这些学界很少关注的领域,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2019年发表的相关成果涉及盲文与手语的语言政策、标准化与规范化问题,针对这类人群的语言服务、语言权利等;在语言障碍相关的研究中,老年人的语言能力蚀失和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是研究者关注最多的问题。学科交叉融合指明发展方向社会生活是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这类研究根植于社会现实,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国际政治与外交,小到个人对生命的认知和体验,无不被纳入研究者的关注范围。因此,关注现实、联系现实是相关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2019年,中国的国际战略、扶贫攻坚计划、社会公平与公正、城市化与移民、“双一流”与“新文科”建设、网络空间发展、国家软实力建设、老年语言、特殊人群的语言应用等,都在语言与社会研究中得到了体现,为语言研究注入了现实的动力,带来了更多的研究素材,也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现实价值,相信这一特点在未来将被继续发扬光大。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往往是综合性研究。因此,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是这一领域在学术上的又一显著特征。从学术起源上看,社会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直接受到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滋养,随后更融合了政治学、教育学、传播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探索,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例如在2019年度,就有学者结合政治学理论探讨了语言的政治属性与国际政治格局,还有学者基于传播学理论提出语言传播的混合模式,还有学者结合管理学知识提出语言治理能力模型。科学发展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新技术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重视交叉学科将使语言与社会研究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并以此不断丰富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推动学术创新。最近十几年中,这一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阵地和研究平台,各类活动频繁,国内外互动增强。其中,以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若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核心的科研机构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基础平台的作用,研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这一领域的所有层次与侧面;除了“国家语言生活皮书”系列丛书(包括《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4个子系列),还有《语言战略研究》《中国社会语言学》《中国语言战略》《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语言规划学研究》等成为核心发表阵地;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专业委员会、语文现代化学会等学术团体发挥着凝聚与培养核心学者的功能;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动着这类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应看到,有关研究仍大有发展空间。作为这类研究的骨干力量,语言学家不但要保持善于分析语言材料的长处,还要进一步关注社会研究,在追踪社会热点话题时,合理地建立社会因素与语言因素之间学术意义上的相关性,将社会研究所必需的事实呈现和逻辑分析深入应用于语言研究。而对一些非语言学界的学者来说,与语言学家紧密合作,也能极大拓展其研究的深度。因此,把握语言与社会研究的本质、构建研究应有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融合应该是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语言政策综合资源库建设及比较研究”(15JZD047)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蓉晖 杜宜阳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看球记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学研究

9月17—18日,语言学与人工智能跨学科论坛在武汉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语言学需求及语言学的作为、语言—认知—人工智能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探寻深层语义理解突破口“由于机器尚不具备‘背景知识’和‘世界知识’,当人和机器进行交流时,歧义现象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语言处理的关键就是如何识别与消解自然语言的歧义。”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毕玉德表示,语言知识的获取及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是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基础,是语言信息处理领域高难度的前沿课题。语言知识库可以为语义理解任务提供宝贵的知识资源,对于自然语言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方法从以语言学提供的形式理论和计算方法为主,转向以基于统计方法的研究为主。但当前的研究仍然无法处理深层语义理解等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介绍称,近年来,计算语言学等学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语义分析中的指代、隐喻、情感分析等研究方向作为突破口,解释自然语言处理过程中的语义理解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要真正解决语义理解问题,还应依靠传统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单纯依靠统计方法无法继续取得跨越性的突破。“怎样让计算机从大规模无标注文本数据中自动学习,得到计算机可以自动识别和处理的文本,成为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的紧迫任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毓林认为,重新思考语言学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研究的互动关系,既有必要,也很紧迫。语言学理论研究能够为自然语言处理提供哪些观念与方法论上的指导?自然语言处理和相关的人工智能研究,对语言学研究提出了什么要求或挑战?又带来了哪些启发和机遇?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面临怎样的发展瓶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从认知角度挖掘研究新领域在袁毓林看来,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语言单位的表示上,使用统一的具有低维、稠密、连续特性的分布式向量,来表示不同颗粒度的语言单位(比如词、短语、句子和篇章等)。第二,在计算处理的模型上,使用循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等学习模型,对不同的语言单位向量进行组合,以获得更大的语言单位的向量表示,并通过在向量空间中的运算,来实现文本分类、知识推理、句子或篇章生成等各种任务及应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表示,近年来,在会话智能代理系统的研究中,计算语言学家把以言表意、以言行事、以言取效等言语行为综合在一起,很有创意地提出了“信念—期望—意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了用于构建会话智能代理系统的对话管理组件。该模型对于信念、期望和意图等概念进行了形式化的描述,使之具有可计算性,从而更加有效地表达了用户向会话智能代理提出的告知或请求的真实意义。这个模型常常与基于公理化逻辑的行为方案集成在一起,把会话当作计划推理的序列来处理,提高了会话智能代理系统的性能。该模型着重于言语行为形式方面的研究,使得言语行为理论由一种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理论变成了一种可计算的理论。“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语言学研究不但要有数据、模型,还需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多学科深入互动,结合人工智能研究热点,从认知角度入手,深入挖掘、探索语言学研究新领域。”周建设提出,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语言学研究应该在加强心理学、神经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深入互动的前提下,把注意视角从语言本身转向语言的实际使用规律、语言背后的语义及其组合机制等领域。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增长点“在智能时代,语言资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丰富,也更容易获得。在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科学统计模型的双重辅助下,蕴藏在海量鲜活语言样本中的规律便存在被挖掘的可能。”周建设表示,语言学家既可以沿用传统方式去挖掘有理论价值的语言事实,给出详尽合理的解释;也能够使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整理海量语言数据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领域中。“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有可能推进语言的计算研究,从而使语言知识的表示成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方式。这将会使语言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表示,语言研究如何跟上形势,在人工智能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深入研究。在他看来,语言学的发展,必须走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语言学+”发展之路。需要深入探究语言学与其他不同学科间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找到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契合点、着力点和支撑点,逐步形成众多的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的分支学科,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增长点。会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主办。记者明海英来源: 社科院网站

閟宮

国内外学者对批判性思维在语言学习中运用的研究

批判性思维是现在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现在主张的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学习中,也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许多教材中也有许多环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倡导的探究性质疑( probing questioning),即 “苏格拉底方法”或“助产术”。美国教育家杜威被公认为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他提出了“反思”概念。1990 年,来自人文、自然、社会、教育领域的46位美国和加拿大专家发布了《批判性思维:一份专家一致同意的关于教育评估目标和指示的声明》,把批判性思维认知能力的核心归纳为阐述、分析、评估、推论、解释和元认知六个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各层次教育都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目标。国外思辨能力研究大致可分为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构建思辨能力量具和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及有效性。国外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批判性思维在西方先后被引介到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等语言教学领域,进而引发了批判性思维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关系研究,如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英语教学整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语言课堂上培养高层次思维技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2)整合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和语言技能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写作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结合研究开展得尤其深入。比如,美国大学的写作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开发和运用,具体表现在固定的“思维模式”训练、新教师培训、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法等各个层面。这些研究从语言和思辨结合的理论与实证探讨两方面,为写作思辨“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国内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国内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涉及批判性思维与写作、阅读及演讲等课程的结合,且多集中在写作领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批判性思维技能的量具构建及其信度、效度研究;(2)某类文体写作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结合研究,如通过议论文写作、文献阅读与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写作课程改革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也有具体培养模式构建及评测模式构建等。这些研究对开拓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写作整合研究的全新领域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但是,研究的侧重各不相同,有的把写作作为一种测量手段衡量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水平,有的把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手段;研究结果也比较零散,还未形成宏观结论。通过中外学者对语言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我们可以对批判性思维有了更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