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医药股研究——A股医药概览大人无己

医药股研究——A股医药概览

来源:雪球作者:拾荒投资来源:雪球App医药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仅指狭义的药物,还有医疗器械,医药商业等相关行业,下面将所有的医药股进行分类,浅谈每个版块的投资逻辑。1、生物药/化学药药物一般分为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化学药一般指小分子化学物,通过化学合成,比如著名的阿司匹林;生物药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通常为大分子结构,比如人工胰岛素、基因、细胞工程、微生物等。全球范围内来看,化学药仍是创新药的主要来源,但生物类药物增长迅速。创新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从药物的发现到临床试验再到药物上市,一般要10年到15年的时间和数1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而专利保护期一般在20年,在专利保护期内,创新药没有对手,在可达到的市场规模中快速增长。创新药的专利过期后,其他药厂生产的仿制药便可以生产上市,首先研究申报国外已上市而国内未上市的药品即为首仿药,由于医生在接受一种药物后,除非后来的药物有着重大的改善,一般对于同一种药物的仿制药,首仿药有着巨大的先发优势。另外就是“me-too”和“me-better”类药物,找到不受专利保护的相似化学结构。仿制药要等专利到期后才可以上市,而“me-too”和“me-better”类药物意在跳开专利,从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me-too”和创新药一样的效果,“me-better”的效果好于创新药,“me-better”类药物有着更大的市场的空间。最后提一下原料药和中间体,是制作化学药的原料,工艺比较简单,类似于化工类的产品,有一定的周期性。以下按市值排序选出了所有的生物制药和化学制药的医药股,取数日期在11月3日,年初至今的涨幅和市值为当时的数据。从投资估值方法的角度来说,生物药和化学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是投资医药股主要的投资对象。化学药诞生时间更长,生物制药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目前,全球销售额靠前的药基本被生物药占据。这类药品的估值可以看做=现销的仿制药估值+研发管线估值。这两年4+7带量采购的政策出来后,仿制药的估值逻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采购名单后的仿制药出现了大幅的降价,导致过去依赖于单一产品的仿制药企股价出现了大幅的下跌,比如信立泰的泰嘉,华东医药的阿卡波糖和百令胶囊贡献了绝大部分的营业收入。相比于有着广泛布局的仿制药药企来说,这类依靠于几个单品的药企受到的影响会更大。虽然从药品的单价来看,带量采购造成降价不少,但是,过去药企售药会有较大的销售费用,集采后这一块的成本可以降低,影响没有单价的降幅看起来那么恐怖,比如过去海外业务做的较好,国内销售团队较差的华海药业,集采后利润反而可能会有所上升。另外就是仿制药本身竞争程度,假如是首仿药,其他的仿制药较少,竞争还没那么激烈,短期来看,集采的降价幅度也不会很大。从长期来看,仿制药并非太好的生意,从全球来看,仿制药企的市值天花板都不会太高,比如美国仿制药前两位的梯瓦和迈兰,市值都只有100亿美金左右,而每年的销售收入都在百亿美金以上。当然,梯瓦有高位负债并购其他仿制药的原因,再碰上仿制药降价,使得当前的负债率非常高。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或者什么样的政策导致了仿制药的降价,即使没有4+7带量采购也会有别的政策去压低仿制药的价格,最终只能取得较低的利润率。接着来看研发管线的估值。这一块的研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非常困难。药物的研发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药物的发现到三期的临床试验到药物上市,一般要经历数十年的时间。且不说研发失败的风险非常高,期间许多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目前在研管线的估值,比如竞品的研发进度以及临床效果,最新医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即使是同一种在研药品,上市进度差个2年,给与的估值就会截然不同,先上市的药会有很大的先发优势,占据市场,医生在新药没有更好效果的情况下,也不会改变药物,因此很难颠覆前者的地位。如果说纯看创新药的研发,美国的医药巨头,动辄每年几百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其中收入的10%-20%继续投入到研发,每年也有几十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这是国内医药企业无法比的。目前的国内药企龙头恒瑞,今年也不过200亿人民币的营收,30亿的研发费用,但市值已经达到了3700多亿,在全球范围内这个估值都不算低,目前恒瑞大部分的利润来源依然是仿制药,不过背靠一个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这点相较国外巨头来说是优势。创新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假如选择创新药企,其实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研发费一拉,每年研发费超过10亿的药企都不多,研发投入了未必有成果,但没有投入必然没有成果。目前创新药一般有两种玩法:(1)仿制药+创新药。靠仿制药带来利润和现金流,推动新药的研发。比如恒瑞制药,复星医药,科伦药业,丽珠集团,海正药业,贝达药业等。这类相对比较安全,即使新药的研发失败,原有仿制药业务依然有一定价值;爆品研发成功则会带动股价的上涨。(2)另一类是纯靠融资推动研发的企业,这类企业初期都是亏损的。比如和强生合作的金斯瑞生物科技,和新基,安进合作的百济神州,港股一堆带B后缀的生物科技企业,君实,信达,歌礼等。估值来说,预期某个药物未来能卖多少利润,再把利润折算成现值,在每个研发阶段再乘以相应的成功率便可以得出当前的估值。因此这类药企就会有非常大的波动,有大的单品研发出来或是成功上市,股价就会有大幅的上涨,但是研发一旦不及预期,股价可能就朝着0去了。总体来说。仿制药+创新药模式的这类企业,对当前的仿制药产品去估值,把创新药管线看做期权价值,整体估值低的时候,相当于白送期权了,这时可能有不错的超额收益。对于纯创新药企业风险较大,可以选择分散投资或者选择美股的生物科技指数。国内的创新药企业其实都买也没有几家企业,只是动态跟踪要求比较高,最顶尖的生物科技技术在美国,假如看好这个领域,投资指数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比如ibb指数。2、中药中药行业其实没有太多可以看的企业,属于国内的“特色”。像云南白药、片仔癀、东阿阿胶之类靠品牌的企业,相对而言好一点,不过最近几年云南白药利润只有个位数的增长,片仔癀的增速今年也开始下滑,东阿阿胶业绩出现拐点。且不说东阿阿胶就是“水煮驴皮”,未必真正有作用,但起码不会有什么副作用,类似于保健品和消费属性。其他大部分的中药药理不明,副作用不明,甚至还有中药注射剂,把成分复杂的中药注射进体内。OTC类(非处方药)相对而言好一点。化学药和生物药的上市都会经历临床试验。几千人的临床实验,有对照组和用药组进行对比,治疗的效果,缓解的概率,治愈的概率都会有统计,对于副作用也会专门的跟踪,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但这些都是中药所不具备,真正想发展中药,把临床试验做起来,而不是光喊口号。前几年唯一去美国FDA做了临床的天士力,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企业对外发的公告居然是说成功的)。绝大多数的中药药企特点是高销售费用,低甚至没有研发费用。但是化学药和生物药企会把大量的营业收入用于研制新药。其实很容易理解,中药寄希望于用一种或者几种药材就把病治好,但对于有的病无法用现成的药材去治疗,目光仅停留在靠药材治病就不会有新的发展。所以出现了化学药,用化学的方法去合成新的分子结构,再进化到后续的生物药,比如生物药pd-1抑制剂的作用原理是让自身的免疫T细胞可以重新攻击肿瘤细胞,从而治愈或者缓解癌症,但是中药可以做到这一点?显然不能。3、医药商业对于医药商业板块来说,整体研究逻辑比较简单。从药厂到医院或者药房终端中间会经历一道经销商,便是医药商业。最近几年的“两票制”改革,使得医药商业整体的现金流变差。过去,从药厂到销售终端,可能会经历多次开票,也就是多个经销商,“两票制”改革后,中间环节只经历一次开票,这就使得中间环节占用的资金较多,销售的下游过去是谈判能力弱的小经销商,如今变成议价能力更强的医药,应收账款周转周期变长,现金流变差。医药商业是一个有着较强区域优势的行业,特别是“两票制”之后,小型经销商被淘汰,一般最终都会形成一个区域的医药商业巨头。从生意模式来说,医药商业就是赚点上下游差额的小钱,利润率不会太高,占用资金大,不算太好的生意,市场上现在给这一类的企业估值也不高。4、医院/医药无论是连锁的药房还是爱尔眼科通策医疗,今年都获得了巨大的涨幅。通过并购做大规模,其实来源于内源性的成长并不高,但市场会给与非常高的估值。至少目前我搞不懂或者不认同这一层的投资逻辑。5、医疗器械医药器械是除了药物以外的另一个大型版块。分为低值耗材、高值耗材、医学影像、体外诊断IVD、家用医疗等。这两年的4+7带量集采使得仿制药的价格大降,明年开始医疗器械可能也要受到带量集采的压力,由于仿制药的带量集采前经历了一致性评价,一致性评价从字面意思来看也可以看出:通过一致性评价后,虽然是不同厂家生产的药,但是认定有同样的效果,是同一种药。因此,决定是否可以中标的条件只剩下价格了,但目前医疗器械毕竟存在差异,不可能像仿制药一样,只看价格,最后导致价格压得非常低。过去,国内的高端医疗器械进口较多,最近几年慢慢国产替代,可以看到医疗器械下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增长非常快。比如安图生物,化学发光领域的龙头,过去几年的年化增速在30%以上,而截至目前,进口设备依然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骨科的大博医疗,血液灌流耗材的健帆生物,ICL(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金域医学,也都有着不错的成长。6、细分领域生物药和化学药细分领域主要有疫苗、血制品、输液、精麻、核素等,单列出来的原因这些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且有一定的准入门槛。比如科伦药业的输液业务,截止2018年底,公司在输液市场的市占率达到 44%,加上参股的石四药的市占率13%,合计市占率为57%。科伦新投产的中间体业务,类似于化工产品,有一定周期性。对于科伦的估值就可以看做 输液业务(现金奶牛)+川宁中间体(周期性)+年10亿投入的研发管线。输液和中间体业务好估值,研发管线估值较难,但如果市值只反应了输液和中间体的业务,或许是不错的介入机会。核素、精麻、疫苗、血制品等都具备一定的准入门槛。比如全国可核素类药物的企业仅20家左右,两大头部企业东诚药业和中国同辐已经获得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血制品行业国内只有几家企业能够大规模生产。7、CRO/CMO图片来源:国金证券CRO和CMO简单解释就是新药的研发外包。这个版块今年走的非常好,从逻辑来说,这两年的带量采集使得仿制药的前景变差,而新药研发的需求上升。由于cro和cmo企业不承担药物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比如药明康德,收入在2018年全球排名第九,来自美国的收入占比过半,可以算全球性的龙头。总结:这段时间学习了一些医药的基本知识及政策,把整体板块看了一遍,对感兴趣的个股看的细一点。总体来说,投资医药股最难的地方在于创新药或者研发管线的估值,需要对在研产品的未来销售额进行预测并把利润折现,对最新的医药技术做动态的追踪以及竞品的动向,结合自身的研发进程和临床结果,不断调整管线的估值。但是换个角度想,国内真正做创新药的药企就没有几家,公认最好的只有一家恒瑞,但是估值实在太高,70多倍的pe,即使把研发费加回利润,pe依然很高,给了一定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性创新药企的预期在里面。不考虑港股的药企,接着就是复星医药,科伦药业,丽珠集团,贝达药业,海正药业,大概就这些企业,也有各自的缺陷,其他的药企仅有的研发费很难覆盖创新药需要的支出,像金斯瑞那样突然出来个cart神药的概率太小。即使加上港股的中国生物制药,瀚森制药,百济神州以及一系列带B后缀的药企,选择范围依然不大。医疗器械来说逻辑在于国产替代,这是一块非常广阔的空间;cro/cmo企业增长也非常快,同时估值非常高。关键在于高增长能否持续,通过时间来覆盖掉高估值。细分领域受集采影响小,不过整体估值不算太便宜,还要考虑潜在跑出个长生那种黑天鹅的概率;医药商业板块目前估值不高,不嫌增速慢的,可以配置一些龙头。企业的好坏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判断,但估值是种艺术,特别对于高增长的企业来说。A股医药股我可能暂时不会买,建立个股票池先观察,整体中等偏上的估值感觉缺点确定性。港股的医药股估值相对低点,可能小仓位分散先买一些,包括“摸奖”一些高增长的和创新药,下篇医药的文章可以写这个。A股有转债的机会会参与下,比如安图和圣达,之前有非常好的机会,安图有过9个多点的折价,圣达甚至到了13%。

孰敢不轨

一个适合普通人研究医药股的方法

作者:贫民窟的大富翁来源:雪球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医药股中有很多金矿。但是医药股的科技属性很强,进去就是一大堆专业名词,我也搞不懂,所以一直比较畏惧。我自己也分析过很多医药股,整个互联网大健康行业、药店全行业、血制品、华东医药、信立泰、华熙生物、爱尔眼科、通策医疗、九州通、白云山等公司。我是怎么研究的呢?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个研究医药股的思路。直接回避技术性很强的企业,什么大分子、管线之类的,相信我,你付出很大努力也只是能记住一堆名词,永远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你要跟上这类企业的动态发展,又需要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可能人还没富裕,头发先白了。我们可以从商业模式和行业政策的角度去分析医药企业的投资价值。这样的话,所谓的医药行业就和普通的行业没啥区别了,比如我昨天分享的天坛生物,在血制品行业中只需要把握这个行业的产品需求很大,需求还在增长,没有新进入者,行业的核心资源是血浆站,企业发展受行政政策影响极大就可以了,然后去分析一下企业的股东背景、拥有的血站资源,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再比如说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其实看做消费品就可以了。线下连锁药店其实就是特殊的零售业。整个医药行业和金融业一样,都是严监管行业,很多企业的生死荣衰其实就是一张A4纸,研究好行业政策,方向就不会错,再做个适当的分散,就八九不离十了。和一般人的认知不同,医药行业是个好行业,但是绝大多数医药公司都不是好公司,行业看始终是高增长的,但是在政策的影响下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几个公司跑出来,风口一过,企业也就泯然众人矣。大多数医药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其实很差,这点很重要。我们做医药股其实核心就是做波段。比如传统的中药行业,在近年来受到的质疑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就掉坑里出不来了。再比如集采,其实集采下很多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已经看不到希望了,只是恰好因为疫情引爆了不明真相群众的多巴胺,现在还在飘,飘着飘着很多人就觉得集采没什么。疫情终究会过去,这个梦也会醒的。再比如家里有小孩子的,绝大多数都会遇到孩子发热,用降热帖降温的经历吧,根据我在上海五六家三家医院儿科的调研,现在医院已经默契达成"不说、不提、不推荐降热帖"。用一位科室主任的话说,就是"这个降热帖除了增加幼儿不适和给父母以精神安慰,再也没有其他作用了"。东阿阿胶和主要注射剂基本上已经陨落了,云南白药和片仔癀有没有可能步后尘真不好说。国外的医药行业估值其实都不高,这是因为医药企业的技术属性很强,出现产品的新陈代谢很正常,企业只有不断研发才能保持生命力,但是这种研发是有风险的,即使研发成功,产品也面临着专利保护期限的危险,产品的定价也是受到政策强影响的。坦白说,我宁愿买医药行业的指数基金,而对任何一家医药企业都有某种疑虑,在医药股的投资中,我觉得做波段比永续持有好得多。再说说两票制,"两票制"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并且每个品种的一级经销商不得超过2个。两票制彻底改变了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格局,很多养着大量"医药代表"的医药企业也面临着销售渠道的变革。所以说在商业模式和行业政策的视角下,我们对公司的产品特性不是很了解也并不影响我们的投资决策,企业终究是时代下的企业,能够穿越时代的优秀企业太少太少,抓住它的幸运儿有多少敢说自己当初就是凭能力抓住的呢?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医药费用,医保一体化,鼓励创新药,这是现在医药行业的主旋律,我个人估计这种态势会持续很长时间,好的企业既要解决产品问题,也要解决"体制"问题,只有产品研发成功具有连续性的企业才是真正皇冠上的钻石。那么对于医药投资者的专业能力要求就会极高,在未来医药股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中,专业性也会越来越强,像我这样的散户基本上直接投降。我没专业基础,我也没时间,我也不想花这个精力。对于医药企业,产品和政策是两个关键点,产品是基础,但是政策才是决定性因素,在一个非市场经济的行业中(基本上不存在实现市场经济的可能性),政策才是评价企业产品是不是好产品的裁判。从这个角度看,因为绝大多数医药企业经营不是持续性的,自由现金流的大小很难判断,折现率的取值更是世界难题,我们很难对企业做出合理的估值,但是医药企业的神秘性和投资市场的不理性,使得这个行业长期处于高估状态。在我眼中,医药是个很烂的行业,投资者赚的钱大多数是估值的钱,真正的行业自由现金流和分红是远不能匹配估值的。我研究医药企业很多,但是真正下手去投资的极少,有一些经营持续性好的公司,比如药店和血制品,估值常年极高,这种极高从价值的角度看不合理,但是从市场角度看,又是合理的。这就是一个行业很好,大多数公司很烂,偶尔有几个好企业,估值又极高的市场。所以我研究了很多医药企业,也自认为能理解一些公司,但是始终很少投资,很少讨论的原因。我只是想不做错,获取较行业平均水平高一点的投资收益就可以关注雪球视频号告诉你港股的机会来了吗?

有纪

为什么劝你不要轻易研究医药股?

为什么医药行业特别复杂。原因至少有下面四个。一是因为行业需求的多样性。人的疾病五花八门,也就意味着药品的种类和疾病的治疗手段无法像肯德基的鸡腿那样标准化生产,所以医药企业数量多、但没有哪家药企可以包治百病一统天下。人体是个特别复杂的生理系统,给人治病不能像修理机器那样直接用标准零部件替换。二是因为医药行业的知识体系特别复杂。比如新药研发和创新医疗器械研发所涉及到的知识体系完全不同。刚开始看医药行业的时候,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饮片、生物医药我就分了大半天,再后来看体外诊断,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学医的同学都想植发。三是因为医药行业的产业链特别长。利润的分配机制很复杂,产业链上就存在很多灰色地带。这是一个信息很不对称的行业,吃药的人、开药方的人和付药费的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开药方的是医生,付药费的医保,吃药的人啥都不懂有时难免被宰割。这跟我们买白菜买酱油自己决定自己食用自己付款完全不一样。四是因为医药行业受到全方位监管。医药行业是一个高度管制的行业,不管是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上市还是前面提到的保险报销付费,都受到政府的监管。总之,你要知道疾病的发病率,这关系到药企的产品需求和成长空间;你要懂点医药行业的基础知识,不能把赚差价的连锁药店当成了做研发的制药企业;你要了解产业链各环节的运营模式比如医药的流通环节,这关系到药企报表上的销售费用和盈利多少;你还要知道医改的政策有哪些,恒瑞在年报里多次提到要积极面对医改的风险。但是,知道上面这些远远还不够,这才哪儿跟哪儿。上面这些只能帮你了解行业的大致情况,当你具体分析一家药企的时候,痛苦才真的开始了。一、我是怎样看恒瑞的报表的?电脑同时打开20份PDF,包括恒瑞的招股书和公司从2000年到2019年这19年里的年报,就是因为想知道恒瑞这些年“货币资金”科目变动的原因是什么,其它的科目比如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存货、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等都是这样挨个看的。看到头晕的时候,我怀疑自己发现了一个秘密。恒瑞的货币资金跟恒瑞的销售回款及资本开支有关。货币资金的变动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走势基本一致。但是在资本支出增多的年份,货币资金会减少。从过往20年的数据看,这些科目的变动大约7、8年一个周期,关键节点是2007年和2015年。在资本开支周期的尾端比如2007年和2015年,是恒瑞业绩最好的时候,因为资本开支少且前期的资本开支到了最佳收获期,所以2007、2015年是恒瑞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的峰值。更巧合的是,2007年和2015年是恒瑞股价表现最好的两个峰值。这两年的恒瑞存在“戴维斯双击”,产品市场表现好,资本市场表现也好。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种巧合呢?我现在也不知道。我想,我接下来应该从三个维度去分析。先是宏观层面。当年的经济形势是怎样的,大盘走势是怎样的,如果当年有牛市的话,恒瑞股价上涨跟牛市有多大的关系。二是中观行业层面。当年国家出台了什么样的医改政策,医药行业增速怎么样,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其它药企的业绩和股价走势怎么样。等等。三是微观企业层面。恒瑞这两年有什么新药品上市,销售模式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新的资本开支,研发投入多少,研发产品线有什么进展,等等。还说啥呢,我要去查看的资料太多了。而且只分析上面这些原因可能还不充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二、为什么恒瑞的应收款项多?举几个例子,告诉大家影响恒瑞销售回款的因素比较多,我们要去了解数字背后企业的运营方式。2001年恒瑞应收票据同比增长145.28,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86%。可能是政策原因: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推广,药品不断降价。2007年恒瑞应收账款同比增长202.56%。原因是销售收入增加;延长了部分客户信用期。这一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公司新药创新体系基本建立。2010年应收账款同比增长36.30%。收入同比增长23.61%。原因是赊销的销售收入增加。2011年应收票据同比增长63.30%。报告期银行承兑汇票结算量增加。(票据结算、现金结算、赊账对恒瑞的药品销售分别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问题:①为什么销售收入增长,应收账款就会增加呢——因为公司放宽了账期。②为什么恒瑞会放宽账期?——为了促进药品的销售 。③为什么恒瑞的药品要赊账卖?——因为下游客户强势,恒瑞变得被动。④为什么恒瑞的下游强势?——药品是新品;——药品的竞品多,处在买方市场;——客户是大客户。为了看明白应收账款这一个科目变动的原因,你需要懂得很多知识;如果你一根筋想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话,你需要连续多天烧死脑细胞。但是如果你看的是消费品行业,比如海天味业,你就会轻松很多。毕竟,海天的原材料是大豆什么的,而不是恒瑞这种文科生根本看不懂的东西。三、谁要一条路走到黑呢?医药行业属于必需消费品,人都有生老病死,而且人都害怕死去,医药行业的市场很大。但是分析医药企业,如上所述,你要懂得很多很多东西。买入医药股,你可能会凭运气赚到钱,但就怕你会凭实力亏回去。不过每个人的能力圈都不一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决定要研究医药股,那就好好去研究,把水烧到100°,千万不要在水烧到99°的时候放弃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这句话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你追一个人追不到手的时候。毕竟,你是一个天资聪颖卓尔不群在股市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百折不挠有暴富理想的人。

怪声音

医药行业龙头及研究框架!

来源:雪球文章首发五人理投(微信ID:wurenlitou),整理自整理自证券市场红周刊,齐风股韵等作者:齐永超,张鹏翼创新高+涨停潮,生物医药板块再迎爆发!截至11月5日收盘来看,剔除今年上市的新股,当日两市共26股创历史新高,其中,医药生物创历史新高家数最多为10家。华北制药、京新药业、健帆生物、海思科、天康生物等盘中强势涨停。医药股的强势表现与行业景气、业绩持续增长、机构的抱团增配紧密关联。此外,周末突发大利好,中美生物制药巨头百济神州与安进宣布完成全球肿瘤战略合作与国产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上市,同样成为医药板块的大爆发的导火索,国产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上市,也意味着新一轮创新推动下,医药行业将进入新周期。医药生物三季报增速平稳生物制品、医疗器械、药房与创业药产业链等细分领域景气度高涨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307家A股医药生物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合计营收12864.03亿元,同比增长14.80%。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1018.53亿元,同比增长4.93%。其中,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药商业、化学制药、中药与医疗服务细分子行业分别实现净利增长率为41.16%、25.13%、5.19%、2.21%、-4.93%与-25.83%。整体来看,医药生物三季报增速平稳,生物制品、医疗器械、药房与创业药产业链等细分领域景气度高涨,化学制药、中药与医疗服务整体业绩承压,但部分公司仍保持了持续的业绩增长,长期投资价值有望进一步突显。结合个股来看,33家在统计的生物制药个股中,25家增长,业绩实现增长的个股占比超过7成,其中,包括智飞生物、长春高新、我武生物、华兰生物、康泰生物、东宝生物等在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在今年前三季报增长基础上,近两年(2017~2018)均连续实现了净利增长。此外,58家医疗器械个股当中,三季报实现净利增长的有42家,业绩增长个股占比同样超过7成。其中包括乐普医疗、欧普康视、健帆生物、安图生物、万孚生物、山东药玻等在内的20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净利增幅均在30%以上。从医药商业细分领域来看,25家医药商业上市公司中,有19家净利润增长,包括南京医药、鹭燕医药、柳药股份、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嘉事堂、国药股份等在内的医药商业上市公司在今年前三季报增长基础上,近两年(2017~2018)均连续实现了净利增长。在创业药产业链来看,通过观察博济医药、泰格医药、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昭衍新药、九洲药业、博腾股份、凯莱英等8家创新药(CRO/CDMO)A股上市公司,其中,今年三季报6家实现了净利润增长,包括泰格医药、康龙化成、九洲药业、凯莱英、昭衍新药等在内的创新药上市公司今年三季报与近两年(2017~2018)均实现了净利润增长。据西南证券研报观点称,受益于国内医药创新政策的催化,国内药企在专科用药方面开始崛起,预计将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此外,全球医药研发与生产外包有向亚太新兴市场转移的趋势,中国CRO、CDMO行业接下来将继续高速发展,行业中长期有望继续维持高景气度格局。附表,今年三季报及2017~2018业绩增幅均在20%以上个股(行业类别分类)机构仓位增配 基金加持机构持仓医药生物整体保持在高位水平,2019年三季度,机构持有医药生物数量合计为866.58亿股,较年初增幅7.4%,整体持股比例由年初42.85%提升至44.20%。以持仓医药生物股数最多的基金来看,根据三季报数据分析显示,医药继续处于超配状态。根据Wind数据,通过对基金2019三季度重仓持股进行统计,基金对于医药板块的配置比例为12.25%,环比上升 1.17 个百分点。分个股来看,持股总市值前十位公司的持股总市值占比为 59.33%,机构抱团持仓的现象十分明显。整体来看,三季度公募医药持仓比重、重仓集中度均有所提升,其中,重仓股集中度提升明显,处于历史高位。附表,基金三季度重仓股市值Top10新一轮创新推动医药行业将进入新周期医药行业周末迎来两大利好。首先,北京时间11月1日,国内创新药巨头百济神州宣布,美国生物制药巨头安进拟27亿美元收购其20.5%股权。据悉,这是全球生物制药企业和中国生物制药企业之间迄今为止金额最大、涉及产品与管线药物最多的交易,也是全球生物制药领域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一次股权投资。其次,11月2日,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甘露特钠胶囊上市申请获得批准,此药在中国大陆的上市为全球首次,填补了这一领域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新一轮创新引领医药新周期。带量采购政策激发药企自主创新动力,自主研发创新也将推动行业长期发展。《红周刊》统计数据显示,医药板块可统计的293家上市公司中,2019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达到293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复星医药和迈瑞医疗三季报研发费用超过10亿元,恒瑞医药研发费用更是达到28.99亿元。一、六大行业长跑冠军全梳理申万医药生物一级行业包括6个子行业,有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等,其中化学制药又包括化学原料药和化学制剂两个部分。基本面角度,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长期增长能力,要比短期增长重要得多,因此可以用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这个指标来选择长跑冠军。1、化学制药化学制药行业涉及104家公司,首先选取最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20%的47家公司,其中2019三季报净利润增速居前的15家公司如下表,代表公司有恒瑞医药、普利制药、普洛药业等。2、医疗器械医疗器械行业涉及58家公司,首先选取最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20%的31家公司,其中2019三季报净利润增速居前的15家公司如下表,代表公司有乐普医疗、迈瑞医疗等。3、医疗服务医疗器械行业涉及22家公司,首先选取最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20%的16家公司,其中2019三季报净利润增速居前的15家公司如下表,代表公司有金域医学、泰格医药、通策医疗、爱尔眼科等。4、生物制品生物制品行业涉及33家公司,首先选取最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10%的17家公司,其中2019三季报净利润增速居前的15家公司如下表,代表公司有长春高新、华兰生物、康泰生物等。5、医药商业医药商业行业涉及27家公司,首先选取最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10%的23家公司,其中2019三季报净利润增速居前的15家公司如下表,代表公司有鹭燕医药、柳药股份、益丰药房、大参林等。6、中药中药行业涉及67家公司,首先选取最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10%的26家公司,其中2019三季报净利润增速居前的15家公司如下表,中药行业今年表现一般,代表公司有片仔癀等。附:医药行业研究框架按照自上而下的逻辑进行梳理,寻找医药值得投资的细分领域。分为六个部分:一、从看病流程看行业构成二、政策分析三、行业机会四、总结一、从看病流程看行业构成说起医疗医药行业,可能大家会觉得比较复杂,涉及到内容也比较多,那么医疗医药行业我们怎么去梳理产业链呢?为了方便大家清楚地理解整个行业涉及到的几个比较大的领域,五人理投(微信ID:wurenlitou)通过我们日常生病之后去医院看病的流程,给大家进行一下梳理。首先来说的话,我们生病肯定先需要去医院,去了医院之后挂号找医生,医生会让我们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打针吃药,严重的话可能还需要进行手术,手术结束之后需要住院,我们出院之后还需要一些后续的治疗。最后整个就医结束之后,我们可能还需要去报销,大体就是这样一个流程。二、政策分析政策制定的根本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很重要的是进行医保控费,简单理解就是要省钱。相关政策包括两票制、医保谈判和集中采购、一致性评价、药占比和处方外流,还有一个按病种付费和分级诊疗这样几个对医疗医药产业影响比较大的政策。1、两票制两票制对于医药行业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先说对于企业经营的影响。在两票制实施的第一阶段,相关企业的业绩会出现一定的下滑。因为实施两票制的时候,之前的很多小经销商需要把自己手里现有的产品卖出去,就导致市场短期内的供大于求。所以传递到药企这边,它短期的业绩会出现一定的下滑。经过1到2年的消化后,第二阶段企业的营收会大幅增长。为什么会大幅增长?两部分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供大于求的关系改变之后,销售会回归正常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缩减了中间环节,医药企业它把产品的出厂价给提升了,为什么会提升?因为以前两票制之前,很多医药企业可能不需要自己去培养销售团队,出厂价低一些,而销售的成本是由下游的经销商承担的,两票制之后销售就要由药企自己去承担,这样的话它整个的销售费用就会包含在出厂价里面,这也导致了产品单价的大幅提升。双层因素的一个叠加之后,企业的营收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后期经营趋于正常之后,营收的增速就会趋于正常了。这是两票制对于药企业绩的短期影响,产品毛利率会有提升,但是同时销售费用率也会增加,可能最后体现到净利率上,变化不会很大。两票制目前主要在医药实施,后期的话很可能会在高值医疗耗材领域也实施。2、医保谈判和集中采购医保谈判和集中采购,它的目的就是促使相关的药物降价,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先说医保谈判。对于创新药来说的话,纳入医保,产品的单价会有一定的下降,但这个下降幅度不会很大,但是会带来整个销量的上升,这是对于这种创新药的一个影响。集中采购是针对仿制药。大家看到去年包括今年进行集中采购,结果就是药品的单价大幅下降,导致单品的天花板会很低。这样就使一些品种单一、质量差的小型仿制药企很难存活。而对于一些首仿能力比较强,具有高难仿药开发能力的,品种比较多,原料制剂一体化的这种中大型仿制药企来说的话,它们是能够存活下来的。但是这种存活更多的是一种“活着”,很难带来高利润回报。3、一致性评价一致性评价,它的目的是使仿制药的质量得到标准化的统一。因为一些历史的原因,国内仿药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也导致了之前仿药按照创新药的模式进行销售。那么通过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现在有什么影响呢?就是一些小型的仿制药企基本上没有生存空间。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你如果品种很单一,你在集采中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好的结果是你可能进入集采,但是规模有限;大的影响,就是可能集采你还中不了标,那就导致没有收入,或收入很低。仿药的一致性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我们刚才提到的集中采购这个政策铺路。4、药占比和处方外流药占比和处方外流,目的是为了防止以药养医。药占比就是限制你整个药品的花费在病人整个的医治过程中的一个占比。之前国家制定的要求是不超过30%,出台这样的政策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就是对于一些辅助药在临床上应用会大幅下降,包括现在新的国家基药目录上,已经把一部分辅助用药给调出去了。然后处方外流会给药店带来一部分增量,这是前几年像益丰药房、老百姓他们大涨的一个原因。5、按病种付费(DRGs)这个政策推出的话,对医院来说,检验和影像会成为一个成本端。医院会想办法降低成本,比如对于一些成本较高的检验项目,医院会外包出去,交给一些独立医学实验室,像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这种。另外对一些大型医疗设备,还有我们说的体外诊断试剂和设备这一块,是利好国产设备和试剂厂商的。因为国产的成本一般是比国外进口的要低一些。这样的话在性能相近的情况下,医院会去采用国产的一些设备。在这里大家需要注意一下,集中采购政策,还有两票制政策,主要是针对高值耗材进行的,像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这些,目前是不受影响的。6、分级诊疗这个政策的推出是国家为了提高整个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一些基层的医疗资源,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因为目前来说大家看病一般都愿意去好的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基层医院大家平时不太去。通过医保报销比例和分级诊疗的政策,让患者先去基层医院去进行一个诊断,之后再判断你是否需要到更高层级的医院。这样对上游的国产设备和仪器供应商会带来增量,因为基层的医院,他去采购的更多是一些成本比较低的国产设备。再一个就是对于独立医学实验室也会带来更多业务。因为一些检测可能基层医院没法做,独立医学实验室它每一个地区都有分布,这样的话,独立医学实验室会承担这一部分任务。对独立医学实验室带来的更多的是业务量的增长,它利润率是很难提升的。另外对于一些基础性民营医院,像体检机构、康复机构这种,也会在这个政策之下分得一杯羹。以上是政策对于医药和医疗行业的一个影响。我们根据上面提到的看病流程里涉及到的相关行业,从产品和服务进行划分,然后再结合刚才提到的政策,去看一下哪些细分的行业有机会。我们大体划分为民营医院、医疗器械、医药、医药配套服务还有药店和医药商业。我们重点讨论前面的几个部分。三、行业机会1、民营医院民营医院更多的是一些专科医院。这个图是我从券商的一个报告里截取的。这个图片里面更多的是从现有的已经形成的格局里面去进行的一个象限的划分,按照容易形成龙头效应和连锁的一个难易程度进行划分,然后判断眼科、体检这两个行业相对来说容易形成龙头效应,容易连锁。为什么是这样子呢?特别是眼科,医院需要有一个品牌作为保障。如果民营医院有了一个品牌之后,可能大家就愿意放心的去检查。再就是对于眼科和体检来说,它对于医生的依赖度并不是很高,更多的是依赖于医疗设备,和诊疗流程,还包括病人资源的一个积累。这样的话就使得他们容易形成这种龙头效应和连锁。医院有一个好处,它的特点就是资金回笼比较及时,然后医院对于上游的议价能力比较强。但它有一个难处,就是大家去看病的话更愿意选择那些有品牌或者说有保障的医疗机构,然而这个品牌的建立是很困难的。总的来说,民营医院未来的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2、医疗器械医疗器械刚才我们谈到了分类,涉及到医学影像设备、监护仪、体外诊断仪器试剂、家用医疗设备、高值耗材和低值耗材。3、药物医药行业的特点,研发能力是前提,销售能力是保障,也就是研发和销售对医药公司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因为这个药物特别是化药和生物药,有时候很容易出来一些突破性的创新,说对于一种疾病的治疗可能会有很大的改善,这类药物的特点就导致它医疗器械相比的话,对销售的依赖性相对低一点儿。研究化药或者生物制药的话,有可能需要做很多做很多功课,每一个病种可能都会涉及到很多种类的药品,它们之间不同的一些差异性,包括市场空间、规模都需要大家去做研究,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研究,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今天我们先简单去看一下整个医药行业细分领域的投资价值。中药企业的话,因为国内的一些特殊情况,国家在政策方面其实是有一定支持的。可能很多人觉得中药是交智商税,但是从投资角度来说的话,中药行业本身来说还是有市场的,目前消费群体还是很庞大的。如果要去买中药股的话,建议关注一些中药OTC(非处方药)类的企业,这类企业它的消费属性比较强,它有一个类似于消费品的抗通胀能力。这类企业重点看企业销售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具体的公司的话就不做推荐了,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去做自己去做一些相关的研究。仿制药企业方面,如果是一些品种很单一的仿制药企业,它是几乎没有生存空间的。对于一些能够做高难仿药,首仿能力比较强,产品种类比较丰富,能够形成原料制剂一体化的一些中大型仿药企业,是能够生存的,但是整体来看,他们的天花板也会比较低。通过集中采购之后,虽然你没有了销售费用,但实际上你整体的净利润水平其实还是下降的。对于一些特殊管控的行业会相对稳定一些。像精麻、疫苗、血制品企业,因为它有特殊的政策管制,整个行业竞争格局相对比较稳定,所以稳定性会好一些。投资潜力最大的就是创新药。创新药企业又分为两类,一个是我们说的这种大型的Big Pharma,国内像恒瑞、天晴这类,本身有资金,研发能力也比较突出,同时还有比较强的销售能力,这类企业,它是发展潜力和确定性最高的。在医药这一块,我们建议大家如果去投一个公司的话,应该把这个公司的发展历程,包括管理层的历史、战略眼光、管理能力,包括整个研发团队的研发能力,做一个评估,然后看一下它的产品管线怎么样,是不是结合了他自己的特点去进行布局?比如说对于一些大的病种,大家都愿意去布局,因为市场大。但是对于一些小型创业企业去做的话,有时候会比较困难。因为跟大的企业同质化竞争的话,这些Big Pharma他们除了有研发能力,还有很强的一个销售能力,你去正面的跟他们竞争的话,可能是会很困难的。所以要看公司的研发管线情况,看一看对应的病种有什么样的一个市场,份额多大,市场空间如何?目前针对这个病种有哪一些药?还有哪些公司有在研的产品?是什么样的一个竞争格局?都需要去做一个分析,同时还需要及时跟踪临床的一些数据。比如临床一期、二期、三期数据出来之后,看一下数据怎么样,是不是有更好的一个效果,最后再结合这个公司的销售能力包括销售的策略去判断这样的一个产品给公司未来可能带来的业绩。创新药这块,目前国内企业都处于发展初期,基本不存在专利悬崖问题,未来增量空间比较大,而且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很多靶点采用跟随策略,叠加国内低成本优势,整个下来的研发投入回报比是比国外公司要高很多的,所以投资价值还是比较高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国外已经上市很久的创新药,如果再做me too,未来面临的销售压力会很大,再就是生物药这块,目前国内很多领域产能是过剩的,未来一定会有一个行业洗牌的过程。4、医疗配套服务我们再说一下整个医疗配套服务这一块。我把原料药和中间体这一块是放到医疗配套服务里面的,当然还有我们说的包括像医药研发服务,像CRO、CMO这一类公司。另外一块就是医药研发的服务。这个领域,最近几年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这跟我们说国内目前的医药政策有关,包括一致性评价,鼓励创新药的研发,给这些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带来了机会。CRO的话,它分为临床前CRO和临床CRO。临床前CRO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像药明康德,还有康龙化成,他们主要是做靶点以及临床前的药物筛选和动物实验,这样一个研究;临床CRO就是出来一个药物之后,需要做一些临床实验,临床实验需要招募病人、进行临床数据统计,这个国内做的比较大的像泰格,国外像科文斯。临床前CRO它最大一个限制因素是在人力资源上,你每做一个新的实验都需要去配置新的研发人员,你的人力成本其实是很难去降下来的,这是临床前CRO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个限制因素。临床CRO的一个限制是资源因素,就是整个能够做临床实验的医院比较少。做临床CRO的公司都在竞争,你拿到这块资源之后,别人基本就拿不到了,相当于一个萝卜一个坑,当你的资源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可能就很难再拿到新的资源,这是临床CRO一个比较大的限制。国内像泰格的话,选择国际化的拓展路径,比如在日本、韩国等做国际多中心这样一个拓展。这就是整个医疗配套行业的一个情况,这个行业特别是CRO这块儿,包括我们说的CMO,像凯莱英、合全都是有一些机会的。这块的话,五人理投(微信ID:wurenlitou)个人感觉国内的相关企业估值还是蛮高的,如果大家真要准备去投资的话,最好选一个估值比较合适的时候再去投。5、行业投资机会总结总结下来,民营医院潜力是比较大的,当然我们说不同的专科医院可能有不同的一个特点,这个大家自己去判断;对医疗器械行业来说的话,像一些高值耗材也是有机会的,但是前提是企业有技术的领先性,这种有技术领先性的国产龙头,它潜力是比较大的;医疗影像设备这一块,像一些高端的影像设备,有一个比较大的国产替代的机会,包括体外诊断这一块的话,细分到像这种化学发光诊断,包括POCT,包括分子诊断,都是有一个比较大的国产替代的机会;医药方面的话,如果对中药比较情有独钟的话,可以去做一些OTC类的投资,找销售能力比较强,有一定品牌的公司;仿药的话,投资机会其实不是很大,整个来说除非价格非常便宜,有这种做短期做价值回归机会的,但整体来说发展空间是不大的;再一个就是创新药,整体实力比较强的Big Pharma,这类公司确定性比较高,但是我们看到目前来说国内的像恒瑞估值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做这类投资的话,相关的企业大家需要找一个比较好的价格去介入;对于创新能力较强的Biotech,这类企业建议大家去押赛道;再一个就是原料药有些周期性,愿意做这种周期性投资,可以去找一些机会医药行业需要比较多的专业知识,如果自下而上的研究能力有欠缺,又或是由于时间等其他各种因素限制,可以在估值不高的情况下,投一些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做一个分散配置。目前简单的去买中证医药这种医药指数,因为它包含了整个医药行业所涉及的所有领域,其中投资价值不大的一些领域也包含在里面了,所以可能导致最后的收益不是很理想。目前来说,适合投资的细分领域,A股相关公司的估值都比较高,大家可以考虑港股相关公司的一些机会。总结这就是我们从疾病的种类,可以去找的一些细分的领域。像神经系统,包括我们说糖尿病市场,包括肿瘤市场、自身免疫类疾病,这些市场可能会给医药企业很多的机会,相关的药物的市场潜力也比较大,大家可以去做一下研究。大家如果说想投医药行业的话,想做一些研究,大家可以去做一些相关的病理药理知识,了解一些临床知识。如果想投这个行业,但是又缺乏相关知识的话,或者没时间学习,建议大家选择压赛道,刚才我们提到几个有潜力的细分赛道,在估值不高的情况下去做一些龙头公司的分散配置,未来大概率也会带来一个不错的收益。我们知道投资中的阿尔法收益就是几个部分,一部分是整个行业的发展相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阿尔法,我们看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一个趋势,包括大家对于健康的一个追求,医药行业一定是有这样一个阿尔法的;再有一个就是企业相对于行业的一个阿尔法,这个就需要大家对企业去进行深研;最后可能还存在一个股票价格是否存在超额收益的问题,这个涉及买入价格的问题。如果仅仅是想获得行业相对于经济的阿尔法的话,可以去押我们刚才说有发展潜力的细分行业或赛道;如果想做一个更高的阿尔法的话,你可能需要在细分行业里面去找一些公司做更详尽的研究;当然我们如果想获得这种超额收益,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就是整个的估值不高的情况下,我个人认为一些成长性比较好的领域用市盈率看的话,如果说能在35倍左右,是可以做配置的,同时保证分散投资,长期来看的话会有一个比较不错的收益。来源:整理自证券市场红周刊,齐风股韵等作者:齐永超,张鹏翼$上证指数(SH000001)$$深证成指(SZ399001)$$创业板指(SZ399006)$医药精选股池:天宇股份,普利制药,贝达药业,健帆生物,智飞生物,长春高新,万孚生物,海思科,山东药玻,迪瑞医疗,益丰药房,爱尔眼科,丸美股份备选个股:北陆药业,理邦仪器,药石科技,普洛药业,欧普康视,我武生物,凯莱英,安图生物,乐普医疗作者:五人理投链接:https://xueqiu.com/3983581026/135263501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乐天派

一文看懂医药股的研发现状

作者:侯纯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生物医药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中国已经成为医药行业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671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56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2%。新药研发是医药行业创新之源,2010-2016年,全球在研新药数量稳定增长,从9737个增长到13718个,年复合增长率为5%。全球医药研发总支出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2011-2020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6%。据统计,美国营收超过200亿美元的医药企业,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6610亿美元,研发投入1072.9亿美元,占比约为16.23%。(见表1)表1 美国制药公司营收超200亿美元公司的研发支出与美国的医药企业进行相比,我国医药企业则明显处于重销售、轻研发的状态。化药与生物药公司研发占比跟上国际巨头的仅两家A股医药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与生物制品子行业目前有147家上市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5417亿元,研发支出合计337亿元,占比只有6.22%;销售费用合计为1370亿元,占比为25.29%。由于新药的研究开发投资较大、周期较长、失败风险较高,医药企业不愿意过多投入研发。同时,国内现有药品知识产权法律不够完善,对侵权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力。所以我国大部分化学药公司主要以仿制药为主,原研药的数量非常少。数据显示,在30家营收超过50亿元的化学制药与生物制品公司中,研发投入力度最大的是恒瑞医药。(见表2)表2 化学制药与生物制品公司研发支出占营收比前十名恒瑞2019年营收232.9亿元,研发支出38.96亿元,占营收的16.73%;销售费用支出8.25亿元,占营收的36.61%。截至目前,恒瑞已有6个创新药上市销售,1个创新药申报生产,30多个创新药处在临床开发阶段,累计承担了44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申请了80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近300项国际专利。恒瑞是国内市值最大的制药上市企业,持续多年的高研发投入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在23%以上。研发投入排名第二的是复星医药,公司2019年营收285.9亿元,研发支出34.63亿元,占营收的12.12%;销售费用支出98.47亿元,占营收的34.45%。公司在研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项目一共有264项,8个项目正在申报临床试验、32个项目正在进行临床试验、38个项目等待审批上市。医疗器械公司“坚持”销售驱动发展同时,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子行业目前有89家上市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1826亿元,研发支出合计106亿元,仅占营收的5.82%;销售费用合计为274亿元,占营收的15.05%。(见表3)表3 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研发支出占营收比前十名15家营收超过30亿元的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公司中研发投入力度排名第一的是迈瑞医疗。公司2019年营收165.6亿元,研发支出16.49亿元,占营收的9.96%;销售费用支出36.06亿元,占营收的21.78%。公司9819名员工中有2508名研发人员,占比25.5%。目前公司监护线的监护仪、麻醉机、除颤机,超声线的产品,体外诊断线的生化、血球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位居国内前列,是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药明康德,公司2019年营收128.7亿元,研发支出却只有5.9亿元,占营收的4.59%;销售费用很低,仅为4.39亿元,占营收的3.4%。公司现有21744名员工中,有17872名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2%。其中硕士6450名,博士1022名,是医药类上市公司博士人数最多的公司。公司销售人员只有109人,占比只有0.5%。药明康德主营是为医药企业的新药研发服务,也就是研发劳务外包,主要领域是小分子化学药制药研发服务(CRO)与制药服务(CMO)。所以公司一方面只需要很少的销售人员;另一方面公司的研发支出,主要用于CMO业务中的工艺升级、原料药产率研究,而CRO业务研发支出更少。原因是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与研发活动相关的费用无法按合同转移给客户的才记入研发费用。中药公司靠“独家秘方”保收益医药行业中药子行业公司在研发上投入最少,两市68家中药公司的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3176亿元,研发支出合计却只有79.9亿元,占比仅为2.52%;销售费用合计为819.5亿元,占比为25.81%。在15家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中药类上市公司中,研发投入最高的是以岭药业,公司2019年营收58.3亿元,研发支出5.15亿元,占营收的8.84%。以岭以外的中药公司研发投入均不超过营收的5%。(见表4)表4 营收超50亿元的中药公司研发支出情况中药公司吃老本的现象非常明显。典型的如白云山,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高达649.5亿元,投入研发的支出仅为5.92亿元,占比只有0.91%。还有如片仔癀,其核心产品片仔癀是明朝中期发明的,距今已有500多年,而现在公司仍以此为护城河来安享收益。数据显示,在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的专利权仅为0.3%,而日韩却占据了70%以上。日韩占据了海外80%的中药市场份额,而中国出口的中药却仅占5%左右。(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非投资建议。)

茶太

医药行业研究心得

来源:新浪博客【医药行业研究心得】通过吴伯庸讲解恒瑞医药的发展历史,厘清了医药销售的误区,再结合国内外创新药的研发进程,基本打通了医药赛道的投资底层逻辑,回看过去5年(2015——2019)的国内医药行业发展史,经过细分梳理,发展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市场也是很有效率的,各个子行业有的沉沦,有的徘徊不前,有的突飞猛进哈,比如,过去5年沉沦的就有品牌中药,除了片仔癀由于卡位精准之外,业绩还保持增长之外,其余的白药,阿胶,同仁堂都逐渐没落了,要么就是增长停滞,要么就业绩倒退,我想主要还是随着人们认知提高和医疗水平进步,好多以前不知道怎么办就只能吃吃中药,现在有条件的都改到去医院精准治疗了哈,总需求就相对减少了哈。有些徘徊不前的,比如现代中药,除了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胶囊这次疫情出彩之外,其余的比如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FDA试验也无声无息了,而且随着市场份额的缩减,好多都不得不开拓生物制药和化药等别的领域去了,比如丽珠集团;还有仿制药受一致性评价和集采政策影响,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哈,比如信立泰,双鹭药业等,突发猛进的比较典型的是生长激素,比如长春高新,费用挺昂贵的,但过去几年受益于需求提升,业绩也迎来爆发性成长,股价也翻好几倍;再比如疫苗,智飞生物受益于宫颈癌疫苗,也导致业绩暴涨;还有药物研发,从生意模式看,不是特别好,既有大量应收款,毛利净利也不高,但国内创新药风起云涌,业务量暴涨,对应营收净利高速增长,估值也持续高估,比如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随着收入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应的各种专科,体检也爆发性成长,比如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美年健康这种,日子过得也挺滋润的哈!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主打低端化妆品的珀莱雅(因为化妆品基本都是制药公司的衍生品,所以也纳入医药赛道),居然也迎来爆发性成长哈,这就跟茅台与榨菜同桌,阿里与拼多多同台竞技是一个道理,可见中国经济广度与纵深跨度之大,所以,只要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还在,那就一定有牛逼的逆行公司脱颖而出哈!搞懂一个行业,把行业内的公司都摸得透透的,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拿捏,再加上一定的洞察力,仅仅从商业的角度,或需求变化的角度,凭借常识都能在医药行业挣好多钱哈,其实医药行业如果说需要专业知识的话,就主要在创新药和生物制药这块哈,这个确实有专业判断难度哈,而更多的都是细分赛道寡头垄断,坐等需求爆发模式,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需要那么多,或比较强的专业知识哈!——2020.5.5

必由其名

拾荒君的医药股研究(1)A股医药概览

来源:雪球最近在研究医药股,花的时间比较多,文章更新的有点少,不知不觉马上都要过年了。这篇医药的写完,再写一篇年度总结,就休息了,年后再好好备战2020。市场上真正的好行业很少,能够穿越牛熊,长期增长。医药算是一个,需求永远在,没有人会嫌当前的医疗水平足够先进,只有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对医药股的研究可以很深入,了解最先进的生物医学科技以及医学的原理,只是花的时间会比较多。本文仅站在医药股初学者的角度,说一些自己的见解。第一篇先从A股医药股的概览谈起,目前沪深两市共有3700多只股票,医药及相关产业的股票共有297只,占比约10%,假如自下而上地研究,1只股票花1天,一年就过去了。因此,选择了先看行业,再做行业对比,最后精选个股的研究方式。医药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仅指狭义的药物,还有医疗器械,医药商业等相关行业,下面将所有的医药股进行分类,浅谈每个版块的投资逻辑。1生物药/化学药药物一般分为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化学药一般指小分子化学物,通过化学合成,比如著名的阿司匹林;生物药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通常为大分子结构,比如人工胰岛素、基因、细胞工程、微生物等。全球范围内来看,化学药仍是创新药的主要来源,但生物类药物增长迅速。创新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从药物的发现到临床试验再到药物上市,一般要10年到15年的时间和数1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而专利保护期一般在20年,在专利保护期内,创新药没有对手,在可达到的市场规模中快速增长。创新药的专利过期后,其他药厂生产的仿制药便可以生产上市,首先研究申报国外已上市而国内未上市的药品即为首仿药,由于医生在接受一种药物后,除非后来的药物有着重大的改善,一般对于同一种药物的仿制药,首仿药有着巨大的先发优势。另外就是“me-too”和“me-better”类药物,找到不受专利保护的相似化学结构。仿制药要等专利到期后才可以上市,而“me-too”和“me-better”类药物意在跳开专利,从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me-too”和创新药一样的效果,“me-better”的效果好于创新药,“me-better”类药物有着更大的市场的空间。最后提一下原料药和中间体,是制作化学药的原料,工艺比较简单,类似于化工类的产品,有一定的周期性。以下按市值排序选出了所有的生物制药和化学制药的医药股,取数日期在11月3日,年初至今的涨幅和市值为当时的数据。从投资估值方法的角度来说,生物药和化学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是投资医药股主要的投资对象。化学药诞生时间更长,生物制药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目前,全球销售额靠前的药基本被生物药占据。这类药品的估值可以看做=现销的仿制药估值+研发管线估值。这两年4+7带量采购的政策出来后,仿制药的估值逻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采购名单后的仿制药出现了大幅的降价,导致过去依赖于单一产品的仿制药企股价出现了大幅的下跌,比如信立泰的泰嘉,华东医药的阿卡波糖和百令胶囊贡献了绝大部分的营业收入。相比于有着广泛布局的仿制药药企来说,这类依靠于几个单品的药企受到的影响会更大。虽然从药品的单价来看,带量采购造成降价不少,但是,过去药企售药会有较大的销售费用,集采后这一块的成本可以降低,影响没有单价的降幅看起来那么恐怖,比如过去海外业务做的较好,国内销售团队较差的华海药业,集采后利润反而可能会有所上升。另外就是仿制药本身竞争程度,假如是首仿药,其他的仿制药较少,竞争还没那么激烈,短期来看,集采的降价幅度也不会很大。从长期来看,仿制药并非太好的生意,从全球来看,仿制药企的市值天花板都不会太高,比如美国仿制药前两位的梯瓦和迈兰,市值都只有100亿美金左右,而每年的销售收入都在百亿美金以上。当然,梯瓦有高位负债并购其他仿制药的原因,再碰上仿制药降价,使得当前的负债率非常高。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或者什么样的政策导致了仿制药的降价,即使没有4+7带量采购也会有别的政策去压低仿制药的价格,最终只能取得较低的利润率。接着来看研发管线的估值。这一块的研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非常困难。药物的研发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药物的发现到三期的临床试验到药物上市,一般要经历数十年的时间。且不说研发失败的风险非常高,期间许多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目前在研管线的估值,比如竞品的研发进度以及临床效果,最新医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即使是同一种在研药品,上市进度差个2年,给与的估值就会截然不同,先上市的药会有很大的先发优势,占据市场,医生在新药没有更好效果的情况下,也不会改变药物,因此很难颠覆前者的地位。如果说纯看创新药的研发,美国的医药巨头,动辄每年几百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其中收入的10%-20%继续投入到研发,每年也有几十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这是国内医药企业无法比的。目前的国内药企龙头恒瑞,今年也不过200亿人民币的营收,30亿的研发费用,但市值已经达到了3700多亿,在全球范围内这个估值都不算低,目前恒瑞大部分的利润来源依然是仿制药,不过背靠一个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这点相较国外巨头来说是优势。创新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假如选择创新药企,其实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研发费一拉,每年研发费超过10亿的药企都不多,研发投入了未必有成果,但没有投入必然没有成果。目前创新药一般有两种玩法:(1)仿制药+创新药。靠仿制药带来利润和现金流,推动新药的研发。比如恒瑞制药,复星医药,科伦药业,丽珠集团,海正药业,贝达药业等。这类相对比较安全,即使新药的研发失败,原有仿制药业务依然有一定价值;爆品研发成功则会带动股价的上涨。(2)另一类是纯靠融资推动研发的企业,这类企业初期都是亏损的。比如和强生合作的金斯瑞生物科技,和新基,安进合作的百济神州,港股一堆带B后缀的生物科技企业,君实,信达,歌礼等。估值来说,预期某个药物未来能卖多少利润,再把利润折算成现值,在每个研发阶段再乘以相应的成功率便可以得出当前的估值。因此这类药企就会有非常大的波动,有大的单品研发出来或是成功上市,股价就会有大幅的上涨,但是研发一旦不及预期,股价可能就朝着0去了。总体来说。仿制药+创新药模式的这类企业,对当前的仿制药产品去估值,把创新药管线看做期权价值,整体估值低的时候,相当于白送期权了,这时可能有不错的超额收益。对于纯创新药企业风险较大,可以选择分散投资或者选择美股的生物科技指数。国内的创新药企业其实都买也没有几家企业,只是动态跟踪要求比较高,最顶尖的生物科技技术在美国,假如看好这个领域,投资指数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比如ibb指数。2中药中药行业其实没有太多可以看的企业,属于国内的“特色”。像云南白药、片仔癀、东阿阿胶之类靠品牌的企业,相对而言好一点,不过最近几年云南白药利润只有个位数的增长,片仔癀的增速今年也开始下滑,东阿阿胶业绩出现拐点。且不说东阿阿胶就是“水煮驴皮”,未必真正有作用,但起码不会有什么副作用,类似于保健品和消费属性。其他大部分的中药药理不明,副作用不明,甚至还有中药注射剂,把成分复杂的中药注射进体内。OTC类(非处方药)相对而言好一点。化学药和生物药的上市都会经历临床试验。几千人的临床实验,有对照组和用药组进行对比,治疗的效果,缓解的概率,治愈的概率都会有统计,对于副作用也会专门的跟踪,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但这些都是中药所不具备,真正想发展中药,把临床试验做起来,而不是光喊口号。前几年唯一去美国FDA做了临床的天士力,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企业对外发的公告居然是说成功的)。绝大多数的中药药企特点是高销售费用,低甚至没有研发费用。但是化学药和生物药企会把大量的营业收入用于研制新药。其实很容易理解,中药寄希望于用一种或者几种药材就把病治好,但对于有的病无法用现成的药材去治疗,目光仅停留在靠药材治病就不会有新的发展。所以出现了化学药,用化学的方法去合成新的分子结构,再进化到后续的生物药,比如生物药pd-1抑制剂的作用原理是让自身的免疫T细胞可以重新攻击肿瘤细胞,从而治愈或者缓解癌症,但是中药可以做到这一点?显然不能。3医药商业对于医药商业板块来说,整体研究逻辑比较简单。从药厂到医院或者药房终端中间会经历一道经销商,便是医药商业。最近几年的“两票制”改革,使得医药商业整体的现金流变差。过去,从药厂到销售终端,可能会经历多次开票,也就是多个经销商,“两票制”改革后,中间环节只经历一次开票,这就使得中间环节占用的资金较多,销售的下游过去是谈判能力弱的小经销商,如今变成议价能力更强的医药,应收账款周转周期变长,现金流变差。医药商业是一个有着较强区域优势的行业,特别是“两票制”之后,小型经销商被淘汰,一般最终都会形成一个区域的医药商业巨头。从生意模式来说,医药商业就是赚点上下游差额的小钱,利润率不会太高,占用资金大,不算太好的生意,市场上现在给这一类的企业估值也不高。4医院/医药无论是连锁的药房还是爱尔眼科通策医疗,今年都获得了巨大的涨幅。通过并购做大规模,其实来源于内源性的成长并不高,但市场会给与非常高的估值。至少目前我搞不懂或者不认同这一层的投资逻辑。5医疗器械医药器械是除了药物以外的另一个大型版块。分为低值耗材、高值耗材、医学影像、体外诊断IVD、家用医疗等。这两年的4+7带量集采使得仿制药的价格大降,明年开始医疗器械可能也要受到带量集采的压力,由于仿制药的带量集采前经历了一致性评价,一致性评价从字面意思来看也可以看出:通过一致性评价后,虽然是不同厂家生产的药,但是认定有同样的效果,是同一种药。因此,决定是否可以中标的条件只剩下价格了,但目前医疗器械毕竟存在差异,不可能像仿制药一样,只看价格,最后导致价格压得非常低。过去,国内的高端医疗器械进口较多,最近几年慢慢国产替代,可以看到医疗器械下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增长非常快。比如安图生物,化学发光领域的龙头,过去几年的年化增速在30%以上,而截至目前,进口设备依然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骨科的大博医疗,血液灌流耗材的健帆生物,ICL(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金域医学,也都有着不错的成长。6细分领域生物药和化学药细分领域主要有疫苗、血制品、输液、精麻、核素等,单列出来的原因这些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且有一定的准入门槛。比如科伦药业的输液业务,截止2018年底,公司在输液市场的市占率达到 44%,加上参股的石四药的市占率13%,合计市占率为57%。科伦新投产的中间体业务,类似于化工产品,有一定周期性。对于科伦的估值就可以看做 输液业务(现金奶牛)+川宁中间体(周期性)+年10亿投入的研发管线。输液和中间体业务好估值,研发管线估值较难,但如果市值只反应了输液和中间体的业务,或许是不错的介入机会。核素、精麻、疫苗、血制品等都具备一定的准入门槛。比如全国可核素类药物的企业仅20家左右,两大头部企业东诚药业和中国同辐已经获得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血制品行业国内只有几家企业能够大规模生产。7CRO/CMO图片来源:国金证券CRO和CMO简单解释就是新药的研发外包。这个版块今年走的非常好,从逻辑来说,这两年的带量采集使得仿制药的前景变差,而新药研发的需求上升。由于cro和cmo企业不承担药物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比如药明康德,收入在2018年全球排名第九,来自美国的收入占比过半,可以算全球性的龙头。总结:这段时间学习了一些医药的基本知识及政策,把整体板块看了一遍,对感兴趣的个股看的细一点。总体来说,投资医药股最难的地方在于创新药或者研发管线的估值,需要对在研产品的未来销售额进行预测并把利润折现,对最新的医药技术做动态的追踪以及竞品的动向,结合自身的研发进程和临床结果,不断调整管线的估值。但是换个角度想,国内真正做创新药的药企就没有几家,公认最好的只有一家恒瑞,但是估值实在太高,70多倍的pe,即使把研发费加回利润,pe依然很高,给了一定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性创新药企的预期在里面。不考虑港股的药企,接着就是复星医药,科伦药业,丽珠集团,贝达药业,海正药业,大概就这些企业,也有各自的缺陷,其他的药企仅有的研发费很难覆盖创新药需要的支出,像金斯瑞那样突然出来个cart神药的概率太小。即使加上港股的中国生物制药,瀚森制药,百济神州以及一系列带B后缀的药企,选择范围依然不大。医疗器械来说逻辑在于国产替代,这是一块非常广阔的空间;cro/cmo企业增长也非常快,同时估值非常高。关键在于高增长能否持续,通过时间来覆盖掉高估值。细分领域受集采影响小,不过整体估值不算太便宜,还要考虑潜在跑出个长生那种黑天鹅的概率;医药商业板块目前估值不高,不嫌增速慢的,可以配置一些龙头。企业的好坏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判断,但估值是种艺术,特别对于高增长的企业来说。A股医药股我可能暂时不会买,建立个股票池先观察,整体中等偏上的估值感觉缺点确定性。港股的医药股估值相对低点,可能小仓位分散先买一些,包括“摸奖”一些高增长的和创新药,下篇医药的文章可以写这个。A股有转债的机会会参与下,比如安图和圣达,之前有非常好的机会,安图有过9个多点的折价,圣达甚至到了13%。作者:拾荒投资链接:https://xueqiu.com/4069079670/137936578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忘其所受

一文看懂医药股的研发现状:重销售 轻研发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原标题:一文看懂医药股的研发现状 记者 侯纯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生物医药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中国已经成为医药行业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671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56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2%。新药研发是医药行业创新之源,2010-2016年,全球在研新药数量稳定增长,从9737个增长到13718个,年复合增长率为5%。全球医药研发总支出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2011-2020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6%。据统计,美国营收超过200亿美元的医药企业,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6610亿美元,研发投入1072.9亿美元,占比约为16.23%。(见表1)表1 美国制药公司营收超200亿美元公司的研发支出与美国的医药企业进行相比,我国医药企业则明显处于重销售、轻研发的状态。化药与生物药公司研发占比跟上国际巨头的仅两家A股医药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与生物制品子行业目前有147家上市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5417亿元,研发支出合计337亿元,占比只有6.22%;销售费用合计为1370亿元,占比为25.29%。由于新药的研究开发投资较大、周期较长、失败风险较高,医药企业不愿意过多投入研发。同时,国内现有药品知识产权法律不够完善,对侵权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力。所以我国大部分化学药公司主要以仿制药为主,原研药的数量非常少。数据显示,在30家营收超过50亿元的化学制药与生物制品公司中,研发投入力度最大的是恒瑞医药。(见表2)表2 化学制药与生物制品公司研发支出占营收比前十名恒瑞2019年营收232.9亿元,研发支出38.96亿元,占营收的16.73%;销售费用支出8.25亿元,占营收的36.61%。截至目前,恒瑞已有6个创新药上市销售,1个创新药申报生产,30多个创新药处在临床开发阶段,累计承担了44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申请了80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近300项国际专利。恒瑞是国内市值最大的制药上市企业,持续多年的高研发投入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在23%以上。研发投入排名第二的是复星医药,公司2019年营收285.9亿元,研发支出34.63亿元,占营收的12.12%;销售费用支出98.47亿元,占营收的34.45%。公司在研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项目一共有264项,8个项目正在申报临床试验、32个项目正在进行临床试验、38个项目等待审批上市。医疗器械公司“坚持”销售驱动发展同时,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子行业目前有89家上市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1826亿元,研发支出合计106亿元,仅占营收的5.82%;销售费用合计为274亿元,占营收的15.05%。(见表3)表3 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研发支出占营收比前十名15家营收超过30亿元的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公司中研发投入力度排名第一的是迈瑞医疗。公司2019年营收165.6亿元,研发支出16.49亿元,占营收的9.96%;销售费用支出36.06亿元,占营收的21.78%。公司9819名员工中有2508名研发人员,占比25.5%。目前公司监护线的监护仪、麻醉机、除颤机,超声线的产品,体外诊断线的生化、血球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位居国内前列,是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药明康德,公司2019年营收128.7亿元,研发支出却只有5.9亿元,占营收的4.59%;销售费用很低,仅为4.39亿元,占营收的3.4%。公司现有21744名员工中,有17872名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2%。其中硕士6450名,博士1022名,是医药类上市公司博士人数最多的公司。公司销售人员只有109人,占比只有0.5%。药明康德主营是为医药企业的新药研发服务,也就是研发劳务外包,主要领域是小分子化学药制药研发服务(CRO)与制药服务(CMO)。所以公司一方面只需要很少的销售人员;另一方面公司的研发支出,主要用于CMO业务中的工艺升级、原料药产率研究,而CRO业务研发支出更少。原因是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与研发活动相关的费用无法按合同转移给客户的才记入研发费用。中药公司靠“独家秘方”保收益医药行业中药子行业公司在研发上投入最少,两市68家中药公司的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3176亿元,研发支出合计却只有79.9亿元,占比仅为2.52%;销售费用合计为819.5亿元,占比为25.81%。在15家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中药类上市公司中,研发投入最高的是以岭药业,公司2019年营收58.3亿元,研发支出5.15亿元,占营收的8.84%。以岭以外的中药公司研发投入均不超过营收的5%。(见表4)表4 营收超50亿元的中药公司研发支出情况中药公司吃老本的现象非常明显。典型的如白云山,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高达649.5亿元,投入研发的支出仅为5.92亿元,占比只有0.91%。还有如片仔癀,其核心产品片仔癀是明朝中期发明的,距今已有500多年,而现在公司仍以此为护城河来安享收益。数据显示,在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的专利权仅为0.3%,而日韩却占据了70%以上。日韩占据了海外80%的中药市场份额,而中国出口的中药却仅占5%左右。

中国股市:2021年医药股有望再创辉煌,附市值前40名单,建议收藏

2020年,绝对是医药股的高光时刻。由于受疫情影响,整个医药板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狂欢。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0日收盘,医药生物行业指数年涨幅为50.89%,在申万28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四。其中万泰生物以15倍涨幅成功登顶2020年上市药企区间涨幅第一,同时其控制人钟睒睒也成功超越巴菲特成全球第六大富豪,加冕为亚洲首富。2020年初,受到疫情的爆发使整个市场黯淡下来。在我国积极控制疫情,以及社会对药品、医用防护物资急需等因素下,一批疫苗、药械、原料药企业领跑,医药板块热度上升。年中,我国已有效控制住疫情,工业逐步恢复生产、经济逐渐开始复苏。医药板块在经历回调后仍持续增长。年末,冠脉支架集采降价远超预期,市场对医药板块悲观情绪加重,指数有所滑落。而12月,医保谈判结果的公布缓解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尽管相当多数的产品降价幅度保密,但股票指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信心。展望医药行业明年走势,业内认为有结构性机会,建议优选景气度确定、医保政策免疫度高的细分领域逢低布局。重点关注创新药,CXO,医疗器械,疫苗,消费医疗等,始终围绕具有持续需求且强竞争力的公司进行布局。创新药。随着集采常态化的推行,创新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这是国产替代以及政策支持的一个主要方向,未来3-5年有望迎来国产创新药的黄金发展期。具备创新及研发能力的医药公司被看好。在创新药领域当中,重点关注的是恒瑞医药。恒瑞医药作为国内医药龙头股,历年来的情况可谓十分稳定,1998年-2019年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没有一年出现过负增长,且多数年保持双位数增长态势。恒瑞医药是高瓴资本十分青睐的医药股。高瓴资本2016年进入恒瑞医药,并且是高瓴资本的重仓股。值得开心的是恒瑞医药研发的吡咯替尼成功进入 乳腺癌her2+四期病人的治疗流程里面,这是中国近20年创新药第一次。从这个就可以看出公司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强的。医疗外包,CXO。新药研发回报高,但也存在周期长,投资大,高风险的缺点,所以越来越多企业会选择医药外包达到降低研发时间提高销售周期的目的。在医药生物诸多子行业中,CXO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也被众多机构投资者看好。CXO产业链是为了开发新药而产生的特殊产业集群。他天生带有创新属性CXO是医药领域旱涝保收的一个细分赛道。CXO公司主要有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康龙化成、凯莱英、昭衍新药、博腾股份、药石科技、美迪西和博济医药等公司,这些公司总市值从几十亿到上千亿不等。其中药明康德业务分布在欧美、中国、以及其它亚洲地区。其中,欧美占比超过70%。在上市审批制度改革以及创新药研发环境的改善下。让中国成为原创药研发的新兴市场,全球产业链有转移趋势,国内CRO市场规模的增速远远高于全球。创新疫苗:今年卫生公共事件的爆发以及人们对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让疫苗赛道受到市场热烈追捧,疫苗行业景气度高涨,是推动行业市场持续高增长的支撑点。已经有地区提出全民打疫苗!这对疫苗行业的刺激将是全所未有的。疫苗股可以关注智飞生物和长春高新。根据长春高新的据招股书了解,百克生物与香港大学等机构基于 DelNS1 流感疫苗系统共同开发鼻喷新冠疫苗,将按照公司现有鼻喷流感疫苗的生产流程进一步生产鼻喷新冠疫苗。消费医疗:消费医疗有别于刚需的疾病治疗产生的被动需求,往往是主动的,自己对健康管理的主动需求,或者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主动需求,通常医保并不覆盖,而需要自己付费。如口腔,眼科,耳鼻喉,生殖,妇产,儿科,保健,医美,营养,精神健康,运动健康,养老照护等领域。国内眼科医院龙头股。爱尔眼科成立于2003年,2009年成功上市,从上市至今,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均实现高速增长。营收从 2009年的6.06亿元增长至2019的99.93亿元,归母净利从0.92亿元增长至13.81 亿元。与此同时,爱尔眼科的股价整体上也是一路上行,深受资本市场的厚爱。恒瑞医药,迈瑞医药,京东健康,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爱尔眼科,阿里健康,智飞生物,长春高新,翰森制药,片仔癀,云南白药,百济神州,泰格医药,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万泰生物,康泰生物,康成华龙,通策医疗,信达生物,康希诺,甘李药业,平安好医生,爱美克,华兰生物,石药集团,新和成,微创医疗,再鼎医药,凯莱英,君实生物,华熙生物,英科医疗,安图生物,威高股份,金域医学,沃森生物,健帆生物,新产业。温馨提示:文章涉及个股不做任何投资意见,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老规矩,喜欢的朋友点个小关注

天乎人乎

医药股年报风云榜:万亿营收掘金下一个百倍医药股

来源:投资者网近年来,医药股一直都备受市场追捧。从人口结构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不断攀升,医疗支出负担可谓是“鸭梨山大”。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医疗行业的需求增长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医药板块的地位不言而喻。而今年这场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让生物医药业整体表现可圈可点,A股上市企业业绩分化明显,部分细分领域如医疗设备、器械耗材、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医学检验服务等需求增长比较明显,业绩成长股集中。在疫情影响下,近期A股上演了一波“吃药”行情,医药股持续领涨,吸引诸多目光。《投资者网》研究发现,医药股中,过去21年以来涨幅超100倍的股票共有两只,分别是:恒瑞医药和云南白药。截至6月1日收盘,恒瑞医药收盘价为80.22元/股,市值4257亿元;云南白药收盘价89.36元/股,市值1141.4亿元。同期,除百倍牛股外,有165只个股上涨超十倍,其中,医药股成牛股集中营,共出现39只“十倍股”。那么,谁又将会在未来成为下一个百倍医药股?这需要综合分析医药板块各方面情况。行业整体的增速放缓目前,医药行业2019年年报和2020年的一季报已陆续披露。在2019年带量采购、中药辅助用药目录等政策影响,又受到新冠疫情带来冲击的情况下,医药行业表现如何?根据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数据显示,2019年累计的营业收入2.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7.4%,利润总额3119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9%,但较2018年分别为12.4%和9.5%的增速相比略有下降。再根据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样本医院药品数据来看,2019年PDB样本医院药品收入增速11.7%,与2018年的2.7%相比,提升 了9个百分点。再看医药类上市公司2019年的整体业绩情况,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医药行业2019年的营业收入为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3.72%;归母净利润为718.36亿元,同比下滑12%;扣非净利润为548.93亿元,同比下滑17.61%。究其整体业绩增速放缓的原因,不少券商均表示,主要是受带量采购、重点监控目录等政策的影响,而扣非净利润同比减少17.61%,主要受部分公司商誉减值等因素的影响。再看医药行业2019年整体的毛利率为29.9%,相比2018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下降0.32个百分点,但依然保持相对高位。而行业整体研发费用率由2018年的1.7% 提升至2019年的1.8%。2020一季度,受新冠疫情短期冲击,医药行业整体收入同比下滑 7.48%,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14.12%。具体来看,连锁药店、 血液制品、医疗器械、原料药等疫情相关细分领域高速增长。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缓解,医院等终端恢复正常,预计化学制剂、疫苗、医疗服务等细分领域也将陆续恢复正常,中药领域仍持续承压。结构性分化愈发明显再具体到细分行业来看,分化较为明显。其中,2019年收入增长最快的三个细分领域依次为创新药产业链、药店、生物药;利润增长最快的三个细分领域依次为医疗服务、药店、医疗器械;而化学制剂和中药持续承压。然而,正由于今年新冠疫情影响,化学制剂、中药等细分行业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医疗器械则相对表现亮眼。具体来看,2020一季度,行业收入增长最快的三个细分领域依次为药店、创新药产业链、医疗器械;利润增长最快的三个细分领域依次为药店、创新药产业链、医疗器械。先看化学制剂药领域,该板块合计77家公司(基于可比性,删除泽璟制药、南新制药等),受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影响,2019年营业收入为3727.44亿元,同比增长10.37%,相比2018年22.02%有所下滑(77家公司中约55家公司增速下滑);同时由于部分公司出现大规模商誉减值,使得行业扣非净利润为145.9亿元,同比减少29.44%,相比2018年的-17.06%进一步下滑。剔除相关减值标的后,行业收入和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1.37和-4.85%。一季度,化学制剂的营业收入为807.51亿元,同比下滑11.94%;扣非净利润为63.43亿元,同比下滑22.95%。其中,科伦药业受疫情影响较大,收入两位数下滑,净利润下滑达93.5%。贝达药业业绩保持较快增长,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72.63%和 152.4%,核心产品埃克替尼持续放量。再看中药板块共有69家上市公司(剔除异常情况的ST康美),2019年营业收入为3090.9亿元,增速11.57%。中药板块由于医保目录调整和重点用药监管严格等影响,整体业绩压力较大,使得2019年行业归母净利润为238.75亿元,同比下滑13.4%,这是该行业首次出现负增长。尽管在此次新冠疫情当中,部分中药产品已进入到诊疗指南,销售情况良好,如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系列,一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实现近一倍增长。但整个行业的业绩还是呈现下滑态势,其营业收入分别为716.08亿元,同比下滑8.22%;归母净利润为74.9亿元,同比下滑22.78%;扣非净利润为69.66亿元,同比下滑13.88%。医疗器械板块合计62家公司,2019年营收1041.79亿元,同比增长13.65%;归母净利润173.79亿元,同比增长15.39%(主要受新华医疗2019年合并报表范围减少影响,剔除后增速为17.24%);扣非净利润为143.47亿元,同比增长 12.2%;经营方面,2019年医疗器械板块整体经营性现金流同比2018年有明显改善。2020年一季度医疗器械公司的营业收入为246.95亿元,同比增长7.08%;归母净利润为173.79亿元,同比增长2.57%;扣非净利润为143.47亿元,同比增长25.19%。受疫情的影响,呼吸机、额温枪等医疗设备需求大幅提升,相关公司如迈瑞医疗、鱼跃医疗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检测端,新冠病毒检测需求的提升推动相关检测产品实现销售放量,拥有核酸或抗体检测产品的公司如华大基因、万孚生物、迈克生物等增速较快。惹人注意的是首次发布年报的科创板上市药企,共有19家。2019年整体营收118.73亿元,同比增长30.99%;归母净利润为27.13亿元,同比增长32.13%;扣非净利润为25.11亿元,同比增长35.71%。在2019年科创板医药公司当中,营收最高的分别是华熙生物、昊海生科及南微医学,分别为18.86亿元、16.04亿元、13.07亿元;从营收增速看,成都先导、特宝生物、三友医疗居前,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5%、63%、59%;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最高的公司分别是华熙生物、昊海生科及南微医学,分别为5.86亿元、3.71亿元、3.04 亿元;从归母净利润增速看,特宝生物、成都先导、佰仁医疗居前,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02%、167%、89%。商誉减值规模再扩大医药行业受并购节奏放缓及部分公司计提商誉影响,2019年行业整体商誉减值规模再度扩大,行业商誉减值依然维持高位,共28家公司商誉减值达1亿元以上,4家公司商誉减值达10亿元以上(宜华健康、瑞康医药等)。宜华健康2019年的营业收入17.9亿元,较上年下降18.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7亿元,较上年下降986.19%。其中,大额商誉减值的计提是宜华健康业绩大额亏损的主要原因,该公司商誉减值损失14.56亿元。对于后续是否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商誉减值,宜华健康相关人士表示,具体仍要看2020年上述标的公司的经营情况,还要综合评估机构和会计师出具的意见后才能进行,时间估计要到明年年初。而瑞康医药2019年旗下多数子公司尽管实现盈利,但其业绩依然是没有达到预期,其未来的经营面临着不确定的因素偏多。公司2019年度对82个资产组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金额为18.37亿元。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后,2019年的净利润-4.35亿元,其中归母净利润为-9.28亿元;若剔除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带来的影响,2019年的净利润12.7亿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瑞康医药合并财务报表中商誉账面原值36.94亿元、商誉减值准备24.30亿元、商誉账面价值12.64亿元。此外,在医药类上市公司当中,上海医药的商誉值居高位也引起关注。其中,随着该公司不断并购扩张,其商誉值从2011年的29.89亿元飙升至107.9亿元,2019年计提商誉减值高达7.05亿元,包括对旗下Vitaco、甘肃天森和Big Global分别计提商誉减值准备5.68亿元、3947.01万元和9725.71万元,这也导致其资产减值9.8%。上海医药资产负债率从2011年的45.49%上升至2019年的63.96%,总额高达876.4亿元。解码2879亿销售费用据2019年财报,323家药企2019年累计支出销售费用2879亿元。撇开百奥泰、泽璟制药两家尚未盈利的科创板公司不计,321家药企2019年累计支出销售费用2873.23亿元,整体销售费用率16.49%,较2018年同期的16.69%略有下降。Wind数据显示,2017-2019年321家药企分别支出1890亿元、2571亿元和2879亿元销售费用。按此计算,A股医药生物行业2018年、2019年整体销售费用增速分别为36.04%和11.74%,行业整体销售费用增速明显放缓。销售费用夺得前三名的依次为上海医药、复星医药和恒瑞医药,其销售费用分别为128.56亿元、98.47亿元和85.47亿元。另外,还有70家上市药企的销售费用超10亿。从销售费用率来看(剔除百奥泰),销售费用率前三名分别为翰宇药业、国农科技和未名医药,分别为96.48%、76.77%和69.15%,占比超50%的共33家公司(不包括上海医药、复星医药和恒瑞医药)。再从销售费用增速来看,保持增长的为248家,下滑的为73家(不包括百奥泰和泽璟制药)。增速最高的为盈康生命,达到544.64%,超过200%增速的还包括ST百花、吉药控股、大博医疗,超过50%增速的为26家公司;降幅最高的为国农科技,达到69.32%,降幅超过50%的一共4家,还包括国际医学、金陵药业和德展健康。具体到广告宣传推广费,复星医药2019年75.41亿元,高出第二名科伦药业18.16亿元,上海医药、华润三九紧随其后,均超50亿元。药企研发投入大揭秘“落后就挨打”、“把握核心技术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虽然研发能力不能代表盈利能力,但却是决定着公司未来的竞争力。据Wind数据统计,323家上市药企研发投入合计532.97亿元,较上年增长77.37亿元,同比增长16.98%。其中,研发投入前三的分别是恒瑞医药、复星医药和迈瑞医药,分别为38.96亿元、34.63亿元、16.49亿元,超过10亿元的还包括上海医药、科伦药业和华东医药,超过1亿元的共130家。从增长幅度来看,增幅最大的为吉药控股,达到409.73%,增幅超100%的共11家公司。此外,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最高的为微芯生物(不包括百奥泰),达到45.02%,占比超30%的共5家公司,还包括赛诺医疗、贝达药业、翰宇药业、成都先导。占比超10%的一共59家公司。而就研发人员来看,医药类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总数为13.15万人,研发人员数量超过1000人的共21家公司。其中,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和恒瑞医药的研发人员位居前三,分别有研发人员17872人、6202人和3442人。药明康德的研发人员比2018年增长3932人,也成为A股药企唯一一家研发人员破万的公司,其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82.19%。第二名的康龙化成研发人员数量为6202人,比第一名药明康德少11670人,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83.89%。第三名则是恒瑞医药,研发人员数量为3442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