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亿欧智库发布《2020年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研究报告》聚则为生

亿欧智库发布《2020年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研究报告》

亿欧智库发布《2020年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研究报告》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起步较晚,2010年整体规模仅为179亿美元。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以及工业基础的提高,2010-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19.8%,远高于全球3.4%,2018年中国医疗机械总体市场规模达到757亿美元。在中国,医疗影像是医疗器械最大组成部分,占比16%,但国产医疗影像技术多数仍在成长期,相比全球技术发展落后大约5-10年。面对广阔的下游市场,国产医疗影像仍然面临较大的发展潜力,2017年中国医疗影像市场规模达到511亿元(73亿美元),占全球医疗影像市场17.4%;2010年至2017年中国医疗影像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5%,远超全球增速1.0%。医疗影像产业链可细分为六个环节,分别为原料生产、零部件生产、核心组件制造、主机制造、系统集成和医院,其中原材料和零部件属于上游,核心组件和主机属于中游,系统集成和医院属于下游。下游医院分布构成中国医疗影像市场下游基本面,高级医院需求大、基数小、配备程度高,基层医院需求小、基数大、潜力大;人口老龄化、低渗透以及分级诊疗政策长期利好中国医疗影像市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部分AI创业公司主要在下游影像辅助诊疗环节集中落地。中游影像设备是产业链主体,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可分为X成像、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光成像及热成像六大类,目前市场主流设备主要来自X成像、磁共振成像及超声成像领域。2016年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成像为前三大市场,分别占比22%、19%、17%。医疗影像主机总体向更清晰、更快速、更安全、更便携、更智能五大趋势共进发展:更清晰指的是成像质量上的提升,如DR的高精度机型、超声的高端机型、MRI高场强机型都是在成像精度上的提升;更快速指的是成像速度的加快,如MRI的高速成像趋势;更安全指的是人体在放射性环境中的时间减少以及检测环节的安全性提高;更便携指的是部分设备的小型化发展,如掌上超声;更智能是与AI相结合提高部分性能。医疗影像上游原材料种类众多,电子元器件、传感元件及材料、结构件为核心组件。传感元件是医疗影像领域重要的元器件,是信号发射和接收部分的重要物理部件,按照不同成像领域有不同传感器类别。如CMOS传感器通过更小的像素尺寸、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低的噪声水平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Si TFT FPD的简单性和内置能力也受到广泛应用。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一般非常弱,需要优化接口电路,在提供足够增益的同时又不会引入噪声,信号链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信号链是从物理信号转成数字信号的关键环节。尽管不同成像原理涉及不同物理量的测量,但都包括模数信号转换、预调理等过程,是对模拟信号采样的必经过程,其高精度特性(如动态范围、分辨率、准确性、线性度和噪声)将决定最终数字成像的质量。医疗影像领域以信号链为主的模拟芯片重要性提升:医疗影像行业对分辨率、安全性等需求不断增长,使其半导体含量继续增加,预计2020年全球医疗影像半导体相关元件出货量达到73000;其中模拟芯片占比从2014年8.6%提升至2020年20.5%。医疗影像主机五大趋势向上游传导,倒逼上游信号链及传感元件等升级,其中信号链升级在产业链发展趋势中作用明显,其主要向降低功耗、提高速率、提高成像质量、提高集成度四大方向发展。完整报告请点击阅读亿欧智库《2020年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研究报告》,可联系分析师分享您的观点。

黄砖路

专家点评《医学影像 AI 行业研究报告》:聚焦八大赛道,洞察未来趋势

雷锋网「AI投研邦」发布的《2018 医学影像 AI 行业研究报告》上线已经十日有余。过去十多天里,这份开风气之先、重点聚焦医学影像AI领域的行业研究报告在行业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雷锋网「AI投研邦」希望这份报告能不拘泥于格式,不堆砌无意义的表格和数据,不做价值较小的常识内容普及,而是深入行业本质,剖析入微。因此,我们针对医学影像AI这个庞大市场中相关的各类玩家及其技术、产品和商业化路径进行了梳理和剖析,试图为大家呈现出医学影像AI的真实面貌,以帮助各位把握这个行业的概况,同时作为投资、创业的参考。专家点评凭借全面扎实的内容和独特的观察视角,这份报告甫一问世就受到上百位医疗AI专家的推荐与好评。这些专业人士的评价是雷锋网「AI投研邦」不断前行和提高的动力,同时也可以作为行业内外人士了解这份报告的指南针。所以我们将部分行业权威读者的意见摘录如下,谨供广大读者参考:汇医慧影CEO 柴象飞:影像AI行业发展迅速,年底很需要对行业发展情况做一个回顾,帮助我们低头看看过去,再抬头仰望未来。雷锋网推出的《2018医学影像AI行业研究报告》不失为一份很好的参考材料。这本报告详细盘点了目前影像AI的几个赛道,介绍了重要玩家的技术、产品和市场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预测了未来的行业趋势,应该说还是很客观的。我们觉得未来医学影像AI将向覆盖诊断、治疗决策、预后环节的诊疗全流程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产品模态将成为2019年的主旋律。此外,数据和数据应用将成为2019年影像AI领域发展的新目标,汇医慧影也将在这方面持续探索。我们也期待在影像AI发展的路上,雷锋网能够持续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成为行业发展的好朋友和陪伴者。图玛深维副总裁吴岗:《2018医学影像AI行业研究报告》梳理了8大影像赛道,内容详实,真实的阐述了在这个领域内企业发展现状与挑战。在技术、监管、政策等多个角度的分析为医学影像AI发展趋势给出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参考。雅森科技CEO陈晖:雷锋网的报告翔实,细致,对于医疗影像AI赛道进行了从技术到商业化场景的全面分析解读。从市场来看,雅森科技更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微笑曲线的形成,数据与商业场景这两点,越来越成为下一阶段的竞争要素。让技术回归医疗服务的本质,服务于真正的刚需场景,将是2019年市场的看点。视见科技CEO陈浩:雷锋网2018医学影像AI行业研究报告比较系统的描述了现阶段医疗AI的技术、产品进展、落地情况等,是一次非常系统和详细的梳理,对于投资人和行业人士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在医疗AI进入冷静期,能够沉稳下来,把医疗AI对于医生真正价值发挥出来的企业才能长久走下去,这其中包括无缝嵌入临床,准确率达到临床接受水平,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的闭环等挑战。视见科技一直秉承做医疗AI长跑者的信念,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将AI技术服务临床作为终极目标。尚医云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周振忠:雷锋网《医学影像AI行业研究报告》内容翔实、客观,值得研读。报告内容作为一家深度追踪报道医学影像AI两年多的专业媒体,能得到诸多行业专家的认可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这份报告中,我们深度凝练了过去两年多的行业积累,同时在近三个月内与产、学、医、投资、监管五界的资深人士再次交流碰撞,从市场需求、技术、资本、监管等多个维度,对医学影像AI的发展进行全景、立体式的展现。概括来说,本报告的主要内容包含四大方面:还原医学影像AI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行业共同面临的几大挑战分析8大主流赛道的市场需求、技术挑战及代表性企业的产品落地情况对比中美医学影像AI监管思路,介绍中国医学影像AI监管体系的建设情况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几大判断雷锋网「AI投研邦」梳理出了目前医学影像AI领域最热门和最具代表性的八条赛道——肺结节、眼底、乳腺癌、宫颈癌、皮肤病、骨龄测试、脑部疾病、靶区勾画,以及每条赛道上最具代表性玩家,将其产品特点及落地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力求直观地还原行业现状。同时,医疗作为一个强监管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约束,医疗影像AI产品上市必须先获得相关部门审批。雷锋网「AI投研邦」在报告中单独辟出一个章节,对中美两国的医疗AI产品监管思路进行了深入对比。从结果来看,在传统医疗器械领域,中国由于起步较晚,和美国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审批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两国起步时间差不多,基本保持齐头并进的态势,监管思路非常接近,有很多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地方。报告适宜人群与机构:企业:医疗人工智能从业者与创业者风投:投资医疗AI赛道的风险投资人高校: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与医学影像研究背景的教授、研究员;欲从事医学影像分析的学生医院:影像科/放射科/病理科主任医师、信息中心主任监管:NMPA等医疗相关监管机构的从业者相信这样一份行业研究报告,将帮助医疗投资人、行业从业者、医生等实现从技术到市场的全面理解,更好地建立行业共识,继而推动技术革命走向产业化落地。购买方式方式一:扫文末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方式二:搜索微信小程序“AI投研邦”,进入会员小程序服务页面。(进入页面后,也可购买年度付费会员,或其他单项内容服务)关于「AI投研邦」「AI投研邦」是雷锋网为付费高端用户(早鸟价999元/人)提供的人工智能 + 10大行业的定制化精品内容服务,覆盖领域包括AI+汽车、教育、金融、智慧城市、安防、医疗、IoT、芯片、零售、安全。「AI投研邦」共为会员提供4大权益:12份AI+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单价699×12=8388元)40场AI专家与行业大佬独家视频授课(单价59.9×40=2396元)全年365天海内外10大AI领域投融消息精选推送(单价2.99×365=1091元)其他增值服务。目的是为一二级市场投资人、以及行业从业者,提供无法从公共渠道获取的深度图、文、音、视频知识服务以及合作交流平台。欢迎加入「AI投研邦」,成为行业1000+投研领袖,一起引领人工智能未来。

奚自

重磅丨雷锋网《2018 医学影像 AI 行业研究报告》正式上线:医生、企业、投资人多方融入,梳理八大细分赛道

医学影像是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结合中,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涉足医学影像AI业务的企业已经多达上百家。以汇医慧影、推想科技、图玛深维为代表的医学影像AI初创公司在过去几年里飞速成长,团队规模不断壮大,均取得了单轮数亿元人民币融资的亮眼成绩。技术层面,医学影像AI已经从前沿概念变成了成熟可用的产品,具备了临床应用的条件。应用边界不断拓展,从最常见的肺结节、眼底逐步延伸到了乳腺癌、骨科、心血管、脑部疾病等诸多领域,产品矩阵不断丰富,并形成了差异化。产品与临床诊疗流程的结合也日益深入,从只能完成单点任务(例如优化结节检出)进阶到能完成以疾病(例如肺癌)或者部位(例如全肺CT影像诊断)为中心的诊疗流程。不管是在产品形态还是临床应用场景的进化上,都已经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填补行业报告的空白医学影像AI发展到今天已经自成一隅,成为医学AI中最为繁盛的分支,值得单独拿出来深入剖析。然而,雷锋网发现目前市面上鲜有重点聚焦医学影像AI的独立行业研报。作为一家跟踪医学影像AI发展长达两年多的专业媒体,雷锋网有责任开风气之先。为此,经过近两个月的企业调研、报告撰写后,雷锋网推出了首份医疗影像AI行业垂直深度报告——《2018医学影像AI行业研究报告》。本报告不拘泥于格式,不堆砌无意义的表格和数据,不做价值较小的常识内容普及,而是深入行业本质,剖析入微。报告内容报告中,我们针对医学影像AI这个庞大市场中相关的各类玩家及其技术、产品和商业化路径进行剖析,试图为大家呈现出医学影像AI的真实面貌,以帮助各位把握这个行业的概况,同时作为投资、创业的参考。概括来说,本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还原医学影像AI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行业共同面临的几大挑战分析8大主流赛道的市场需求、技术挑战及代表性企业的产品落地情况对比中美医学影像AI监管思路,介绍中国医学影像AI监管体系的建设情况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几大判断雷锋网梳理出了目前医学影像AI领域最热门和最具代表性的八条赛道——肺结节、眼底、乳腺癌、宫颈癌、皮肤病、骨龄测试、脑部疾病、靶区勾画,以及每条赛道上最具代表性玩家,将其产品特点及落地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力求直观地还原行业现状。同时,医疗作为一个强监管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约束,医疗影像AI产品上市必须先获得相关部门审批。雷锋网在报告中单独辟出一个章节,对中美两国的医疗AI产品监管思路进行了深入对比。从结果来看,在传统医疗器械领域,中国由于起步较晚,和美国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审批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两国起步时间差不多,基本保持齐头并进的态势,监管思路非常接近,有很多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地方。雷锋网在医学影像AI行业的积累医学影像AI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各方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过去两年多时间里,雷锋网采访了近百位医学影像AI公司与医疗器械企业高管,73位三甲医院影像科主任、30多位国际知名医学影像分析学术专家、数十位知名医疗投资人,以及监管部门核心负责人,发表了百篇以上的医学影像行业深度报道。与此同时,7大Fellow得主田捷、飞利浦中国CTO王熙、MICCAI 2019大会主席沈定刚、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益肇、斯坦福医学物理系主任邢磊等顶尖医学影像专家均在雷锋网举办的医疗大会中做深度报告。2018年,我们对过去两年多的调研结果进行了重新组织与梳理,同时在近三个月内与产、学、医、投资、监管五界的资深人士再次交流碰撞,从市场需求、技术、资本、监管等多个维度,对医学影像AI的发展进行全景、立体式的展现。报告适宜人群与机构:企业:医疗人工智能从业者与创业者风投:投资医疗AI赛道的风险投资人高校: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与医学影像研究背景的教授、研究员;欲从事医学影像分析的学生医院:影像科/放射科/病理科主任医师、信息中心主任监管:NMPA等医疗相关监管机构的从业者相信这样一份行业研究报告,将帮助医疗投资人、行业从业者、医生等实现从技术到市场的全面理解,更好地建立行业共识,继而推动技术革命走向产业化落地。购买方式12月3日起,所有雷锋网「AI投研邦」年度会员可前往会员页面免费阅读本报告,非会员亦可通过官方渠道购买后在线查阅。关于「AI投研邦」「AI投研邦」系雷锋网旗下会员组织,聚焦AI+ 10大领域 :AI+汽车(智能驾驶)、AI+教育、AI+金融、AI+智慧城市、AI+安防、AI+医疗、AI+IoT、AI+芯片、AI+零售、AI+安全。「AI投研邦」提供4大服务权益,包括每日投研通讯、每周「大咖Live」、每月AI+主题研报和其他不定期会员彩蛋等,全年365天投研资讯精选推送,40场+国内外AI大咖线上亲授,12份人工智能行业研报。我们希望能给认同投研产生价值的一二级市场投资人、以及给希望知识创造财富的工业界业者,提供更多专业深度的知识服务和交流平台。「AI投研邦」服务将在2018年12月3日与《2018医学影像AI行业研究报告》同步上线。欢迎加入「AI投研邦」,成为行业1000+投研领袖,一起引领人工智能未来。

桂花巷

百位医疗AI专家推荐,雷锋网「AI投研邦」正式发布《医学影像 AI 行业研究报告》

近日,「AI投研邦」雷锋网AI会员产品,正式发布《2018 医学影像 AI 行业研究报告》。「AI投研邦」是雷锋网为付费高端用户(早鸟价999元/人)提供的人工智能 + 10大行业的定制化精品内容服务,覆盖领域包括AI+汽车、教育、金融、智慧城市、安防、医疗、IoT、芯片、零售、安全。「AI投研邦」共为会员提供4大权益:12份AI+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单价699×12=8388元)40场AI专家与行业大佬独家视频授课(单价59.9×40=2396元)全年365天海内外10大AI领域投融消息精选推送(单价2.99×365=1091元)其他增值服务。目的是为一二级市场投资人、以及行业从业者,提供无法从公共渠道获取的深度图、文、音、视频知识服务以及合作交流平台。《2018医学影像AI行业研究报告》,作为「AI投研邦」的12份行业报告之一,近期已公开销售(单份研报早鸟价499,原价699),并且获得了百位行业专家的推荐和认可。填补行业报告的空白医学影像AI发展到今天已经自成一隅,成为医学AI中最为繁盛的分支,值得单独拿出来深入剖析。然而,雷锋网「AI投研邦」发现目前市面上鲜有重点聚焦医学影像AI的独立行业研报。作为一家跟踪医学影像AI发展长达两年多的专业媒体,雷锋网「AI投研邦」有责任开风气之先。为此,经过2年多的调研和2个月的报告撰写,雷锋网「AI投研邦」推出了首份医疗影像AI行业垂直深度报告——《2018医学影像AI行业研究报告》。本报告不拘泥于格式,不堆砌无意义的表格和数据,不做价值较小的常识内容普及,而是深入行业本质,剖析入微。报告内容报告中,我们针对医学影像AI这个庞大市场中相关的各类玩家及其技术、产品和商业化路径进行剖析,试图为大家呈现出医学影像AI的真实面貌,以帮助各位把握这个行业的概况,同时作为投资、创业的参考。概括来说,本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还原医学影像AI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行业共同面临的几大挑战分析8大主流赛道的市场需求、技术挑战及代表性企业的产品落地情况对比中美医学影像AI监管思路,介绍中国医学影像AI监管体系的建设情况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几大判断雷锋网「AI投研邦」梳理出了目前医学影像AI领域最热门和最具代表性的八条赛道——肺结节、眼底、乳腺癌、宫颈癌、皮肤病、骨龄测试、脑部疾病、靶区勾画,以及每条赛道上最具代表性玩家,将其产品特点及落地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力求直观地还原行业现状。同时,医疗作为一个强监管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约束,医疗影像AI产品上市必须先获得相关部门审批。雷锋网「AI投研邦」在报告中单独辟出一个章节,对中美两国的医疗AI产品监管思路进行了深入对比。从结果来看,在传统医疗器械领域,中国由于起步较晚,和美国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审批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两国起步时间差不多,基本保持齐头并进的态势,监管思路非常接近,有很多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地方。雷锋网「AI投研邦」在医学影像AI行业的积累医学影像AI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各方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过去两年多时间里,雷锋网「AI投研邦」采访了近百位医学影像AI公司与医疗器械企业高管,73位三甲医院影像科主任、30多位国际知名医学影像分析学术专家、数十位知名医疗投资人,以及监管部门核心负责人,发表了百篇以上的医学影像行业深度报道。与此同时,7大Fellow得主田捷、飞利浦中国CTO王熙、MICCAI 2019大会主席沈定刚、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益肇、斯坦福医学物理系主任邢磊等顶尖医学影像专家均在雷锋网举办的医疗大会中做深度报告。2018年,我们对过去两年多的调研结果进行了重新组织与梳理,同时在近三个月内与产、学、医、投资、监管五界的资深人士再次交流碰撞,从市场需求、技术、资本、监管等多个维度,对医学影像AI的发展进行全景、立体式的展现。报告适宜人群与机构:企业:医疗人工智能从业者与创业者风投:投资医疗AI赛道的风险投资人高校: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与医学影像研究背景的教授、研究员;欲从事医学影像分析的学生医院:影像科/放射科/病理科主任医师、信息中心主任监管:NMPA等医疗相关监管机构的从业者相信这样一份行业研究报告,将帮助医疗投资人、行业从业者、医生等实现从技术到市场的全面理解,更好地建立行业共识,继而推动技术革命走向产业化落地。购买方式方式一:扫下图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方式二:搜索微信小程序“AI投研邦”,进入会员小程序服务页面。(进入页面后,也可购买年度付费会员,或其他单项内容服务)

地道战

重磅!第二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暨《医学影像AI2020发展报告》发布

2020年9月20日,一场医学影像AI领域,政、产、学、研、用万众瞩目的盛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胜利闭幕。▲第二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现场这场由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CAIERA)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为期三天。以“AI助力健康中国”为主题,围绕2030健康中国行动纲要,吸引了线下参会人数达千余人,线上参会近七千人,线上观看近三万人次。我们看到了“新技术论坛”上行业发展最前沿的趋势;我们也看到了来自“智慧医学影像研究院”影像组学进阶班年轻的新生力量。作为此次大会的重磅环节,在周日的“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论坛”上,举行了《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会。▲《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会编委团《医学影像AI 2020发展报告》是中国在医学影像AI领域第一次集合了政、产、学、研、用专家共同参与撰写。《医学影像AI 2020发展报告》主要涵盖了12大章节,各个章节的负责人分别为:概论(刘士远)AI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郑海荣)AI在医学影像中的研究现状-数据篇(孔德兴)AI在医学影像中的研究现状-算法篇(田捷)AI在医学影像中的研究现状-热点篇(周少华)医学影像AI产品标准与质量控制(李静莉、王浩)医学影像AI产品临床验证(伍建林)医学影像AI产品监管(彭亮、贺伟罡、刘英慧)AI在医学影像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张惠茅)医学影像AI产业化现状(萧毅)AI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教育需求(居胜红)AI在医学影像的伦理(王培军)在报告发布会现场,医趋势第一时间采访到了创新联盟理事长刘士远教授和《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的撰写专家们,聆听他们关于医学影像AI领域的现在与未来。01:08▲医趋势采访《医学影像人工智能 2020 发展报告》部分编委经过四年多的深耕,中国医学影像AI进入了一个理性、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节点重磅发布《医学影像人工智能 2020 发展报告》,汇集许多业内顶级专家,对于整个行业有重要的实践跟指导意义。中国医学AI关键节点,促进上下游融合交流《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主编,上海长征医院影像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委,刘士远教授刘士远教授表示,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有必要为医学影像AI上下游的所有从业者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因此,报告的目的是促进上下游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同时,也是通过回顾现状,总结问题与挑战,让上下游的企业实现再创新、再突破。本次报告对内容的要求是客观性、科学性、全面性、前沿性、权威性,结合产学研用的实际需求,侧重总结阶段性进展,尤其是AI在新冠肺炎中的进展。刘士远教授告诉医趋势,此次发展报告针对的是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整个行业发展全链条,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报告涉及到人工智能上下游的所有问题,参与编写的人员都是各个领域最获认可的专家,包括国家药监局监管专家和质控专家。因此,《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的定位是国家层面具权威性的发展报告。关于报告对产业将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或指导?刘士远教授表示,希望这份发展报告对产业的指导作用包括,1、梳理整个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于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目前的算法、研发、应用、产业化、伦理、监管等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2、加强AI相关基础教育,成为从事人工智能,或者即将要从事人工智能人员,包括上下游工科、科研、医学人员等的教材。3、促进上下游融合发展的作用,提供产业上下游从业者相互学习的机会,加强融合、交流和合作,成为大家的帮手。4、推动创新和发展,基于现状、应用、挑战的分析,有助于从业者梳理各自环节的短板,促进创新,推动产品研发和行业发展。5、展望未来,指明方向。报告每个章节最后都对该领域存在问题和未来方向做了分析,对上下游所有环节都能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也可以成为政府决策或者监管的参考等。最后,刘士远教授告诉医趋势,《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是在《中国医学医学影像白皮书》发布后近两年编写的,相比于2018年的报告,本次发展报告增加了专业术语、基础教育、政策监管、质量控制、临床验证、管理方式相关的内容,并且也是第一次有政府监管部门参与编写,更具权威性,这次正式出版的新书将在11月上市。医学影像AI领域的数据安全一直以来成为行业争论的焦点,《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里是如何解决这个争议的?AI数据伦理标准:“无害”“有利”上海同济医院副院长、中放常委、上海放射学会主委,王培军教授作为本次报告“AI在医学影像的伦理”章节的撰写者,王培军教授表示,AI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需达到95%以上才比较理想,才能达到更高的准确度,而这需要更大的结构化数据量。这就更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也称为伦理要求。“伦理就是AI对人有什么影响,我们希望是无害的,并且是有利的。”无害 — 就是安全性。隐私保护,数据的安全保障。有利 — 就是诊断的准确性。涉及到模型开发,算法改进,这些标准越高做得越好,对病人的诊断、治疗越有帮助,那么它是有利的。此外还要保证应用的公平、透明。医学影像AI的商业化落地,是所有产业及临床最实际的目标,作为整个医学AI产业链最受关注的环节,《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也做了梳理及展望。两大方向,中国医学影像AI应用解决临床痛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主任、中放大数据人工智能学会主任委员、吉林省放射学会主委,张惠茅教授作为本次新书发布会的主持人,也是本次报告“AI在医学影像临床应用现状”章节的撰写者,张惠茅教授表示,《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里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的是中国医学影像近两到三年之间,中国学者做了什么,和国外的学者有什么不同。“在回答这个问题过程中,我们整个编撰团队有将近20人。”AI整体发展,国外肯定有一定优势,但从个性化来讲,中国的专家联合我们的算法专家做了很多深入的探索。中国医学人工智能着重于两个方向,一是工作流程,另一是疾病诊断。在工作流程中,中国学者目前更关注的是图像优化、速度提升,可以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提升整体诊疗水平。中国患者人数巨大而医生资源稀缺,高质量的智能化工作流程可以为临床解决很多难题。甚至有的企业已经做了一个全站式量化的质量体系。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结构化报告方向,目前头部企业还是比较少。而未来跟信息化公司整合的智能化结构报告,也是临床、患者共同的需求。围绕疾病的诊断,中国研发者已经从头到脚都涉及到了。尤其是应对此次新冠疫情,包括AI设备无接触的扫描、操控。进行病情的评估和随访。当然我们也希望在未来长时间随访过程中,对患者的预后有一些干预。谈到此次发布的《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亮点,张惠茅教授表示,除了权威性指导性以外,首次将AI术语规范化,因为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如果没有一个基本框架,未来AI很难深入。另外,系统规范的教育,这是目前中国比较匮乏的,对于医生,相关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会很有收获。通过一本书就能告诉你中国医学影像AI发展从概论到政府监管,大家都关注什么,该怎么做?相信会帮助到对中国医学影像AI感兴趣的中外所有读者。让院内院外,各医疗机构之间互联互通,标准化结构化数据库非常重要。这更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建立统一标准的结构化数据库势在必行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副主委、浙江数理医学学会理事长 孔德兴教授标准的结构化数据对于AI发展至关重要。作为本次报告“数据篇”章节的撰写者,孔德兴教授表示,我国从事医学大数据的企业越来越多,但目前各单位的数据库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数据的质控、标注、采集都不一样。远远落后于目前的研发、应用各方面,建库势在必行。因此在编撰本书数据篇的时候,希望能组织全国各大专家,建立统一标准,包括数据的采集、标注、质控以及伦理法律法规标准。对企业、科研、临床诊断、教育培训都有一定指导作用,将助力整个行业的发展。孔德兴教授表示,目前医疗AI数据主要面临三大问题,第一,数据来源问题。以企业或研究单位为例,数据来源从地域上并不能做到全覆盖。从维度上,有的是针对三甲医院,但实际应用在市县级医、在基层医院、甚至体检中心,来源或不能支撑这些应用场景。第二,数据质量问题。急需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第三,数据使用问题。包括与医院的合作研发等法律法规。对于未来数据库搭建的突破口,孔德兴教授表示,更看重国家层面对数据搭建的统一部署,采用一个统一标准,然后由医院、科研机构、企业深入参与。这是一个多方合作的过程,并且每一方都很重要。“《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发布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依赖于“优质”的数据,找到适合的算法对于医学AI的发展很重要。不同于其他领域,医学领域的算法更为精细。医学AI算法更好为实际应用服务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青,长江学者,973首席,田捷教授作为本次报告“算法篇”章节的撰写者,田捷教授表示,报告对于临床跟产业界有着不同方面的启发。临床医生更关注AI如何让患者诊断更准确,治疗效果更好,所以报告里面给出了大量案例,哪些方法适合哪些临床诊疗。 对产业界来说,报告比较系统的介绍了AI算法的发展历程,以及主流方法,并且列出非常详细的分支,使其在设计他们的方法的时候,有一个参考。 在报告里介绍到了目前AI主流的三种算法,包括:统计分析算法,包括一些假设检验,目前在很多临床实验中也在用。影像组学算法,结合了比较简单的机器学习方法,从医学影像里提取出海量图像特征,基于这些图像特征建立模型,比如SVM或者随机森林模型等用于预测、诊断以及愈后分析。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基于图像而不经过人的勾画,直接得到结果,相当于是基于医学图像的自学过程。有些模型网络可以设计得很深,100多层甚至1000多层。同时描述了其在主要三个领域的应用,包括疾病诊断筛查、疾病治疗、愈后疗效预测。AI的算法需要为实际应用而服务。在医学领域的AI算法要根据医生的实际需求做开发。而根据某个临床实际情况开发的算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临床问题,因此根据临床需求开发专用的AI产品或有更好的效果。 在谈到目前医学AI算法需要哪些突破时表示,首先是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方面,第二是人工智能方法在小样本上,第三是人工智能在泛化性方面,如不同医院的应用性,第四是人工智能在多模态不同科室的数据融合方面需要有突破。 中国医学AI新纪元,我们看到了各方众志成城,在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CAIERA)的带领下,加速向上发展。政、产、学、研、用交叉融合,中国医学AI未来值得期待刘士远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整体现状正在健康理性的发展,并进入一个上升平台。未来以患者为中心,以新技术为载体,以多模态数据库为支撑,三者齐头并进,医学AI将更丰富,更满足临床需求,也会有更多产品落地,未来值得期待。王培军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的联合发展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就是针对政、产、学、研、用,捋清楚人工智能在医学尤其是在医学影像方面的过去、现在、未来。以权威的视角,进行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全景式分析,对其未来发展有所指导和借鉴。政产学研用只有联动起来,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才能更好促进医学影像AI的发展。未来《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也会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张惠茅教授表示,2018年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发布的国内第一部《中国医学影像AI白皮书》,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2020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医学影像AI智能诊断、评估已到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时刻,“2020发展报告”更会 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好评。孔德兴教授表示,目前国家卫建委正积极介入,已经为超生医学影像数据库,建立了5个子库,每天都有数据上传。而入库、标注、质控的标准,及应用解决方案都已完成。预计明年九十月份,这个数据库就可以正式展现给大家。田捷教授表示,目前医学AI发展很火热,国家也非常支持;但也看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需要有标准的数据集和标准化的规则,需要有更多“优质”数据,同时人工智能方法的开发也要基于隐私保护。在不能拿到足够公开数据的时候,或可以直接研发基于隐私保护的人工智能。更多《医学影像AI 2020 发展报告》亮点!未完待续......虽然目前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婴儿,但是“它”的成长非常迅速且每天都充满惊喜。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为医生、企业、研究学者、政府机构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融合交流,创造了很好的典范。相信未来医学影像AI会将临床诊疗带入一个崭新的纪元。· END ·

意境

2020年中国AI+医疗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前言:本次AI+医疗研究范畴仅限于围绕临床诊疗开展的核心医疗活动,包括CDSS、智慧病案、AI+检查、AI+新药研发及手术机器人。目前中国对AI+医疗的需求逐渐扩大,而供给尚显不足,整体供需并不均衡。AI+医疗行业目前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市场规模:2019年AI+核心医疗软件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2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93.9%,其中CDSS占比最多,达到55.2%,智慧病案位列第二,占比达到25.5%。由于政策利好及疫情影响,艾瑞推算,2020-2022年的CAGR将达到51.9%,2022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元。企业分布:目前AI+核心医疗企业中生态领导者包括百度灵医智惠、科大讯飞、惠每科技、医渡云等,由于百度灵医智惠在领域内具有以下优势:1)通用AI能力位居第一;2)AI+医疗实力(构建医学知识图谱、医疗大数据)雄厚;3)核心医疗领域覆盖场景更为全面,因此在AI+核心医疗领域综合实力处于领先地位。未来趋势:未来AI+医疗知识图谱与AI+医疗算法将持续获得突破,并更广泛、更深度地赋能医疗全流程。随着AI+医疗未来不断普及,人们对于AI+医疗伦理的重视也会逐渐增强,随着对AI+医疗伦理监管的不断加强,未来将构建以人为本的AI+医疗生态体系。AI+医疗研究范畴关注在临床诊疗各环节中,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的医疗活动人民卫生出版社《医院管理词典》中指出:“现代的医疗服务,已从医院内扩大到医院外,形成了综合医疗的概念,医疗内容也日益广泛,包括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和灾害、健康咨询、健康检查、急救处理、消灭和控制疾病、临床诊疗、康复医疗等。”艾瑞认为,现代医疗服务中最核心的环节是临床诊疗,即通过各种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等方法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等。因此,艾瑞将围绕临床诊疗开展的各项医疗活动定义为“核心医疗”,核心医疗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整体医疗的发展进程。本报告聚焦于“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核心医疗领域,从而实现医疗模式的转变与突破”,研究范围包括CDSS、智慧病案、AI+检查、AI+新药研发及手术机器人。AI+医疗发展历程中国AI+医疗进入快速成长阶段,着力于探索更多应用场景1956年人工智能(AI)开始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20世纪前,中外对AI在医疗领域的研究集中在临床知识库上,但由于大多数临床知识库必须运行在LISP设备上。而由于当时LISP设备尚不能联网且价格昂贵等原因,临床知识库并没有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中。2000年-2015年期间,国外的研究重点为AI在临床知识库外的应用,如手术机器人应用落地、鼓励发展电子病历等。而中国仍以研究更多类疾病的临床知识库为主,发展相对缓慢。2015年-2017年,由于AI在图像识别方面的准确率有大幅度提升,AI+影像得以快速发展。得益于在临床知识库的长期研究,CDSS产品走向成熟。2018年后,中国AI+医疗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智慧病案等新产品相继面世,目前国产手术机器人尚在研究阶段。AI+医疗算法应用AI+医疗算法生态成熟,核心医疗应用广泛目前传统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已被广泛得应用,来处理临床研究和医疗服务中的结构化数据,如医学影像数据、基因数据和生物标志物数据;而非结构化数据,如人工笔记、医学期刊与患者调查等则依靠专门的医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分析。艾瑞通过PubMed公开数据整理,2012-2020年在医学文献中使用到的热门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包括:1)支持向量机(38%),主要应用于识别成像生物标志物和医疗影像分析;2)神经网络(34%),主要应用于生化分析、图像分析和药物开发;3)逻辑回归(4%),主要用于疾病风险评估和临床决策辅助系统。AI+医疗痛点分析AI+医疗存在技术难点与标准缺失,打通数据壁垒成为关键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政府开始加大力度解决医疗资源分配问题以及医疗服务效率问题。其中,医疗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减少误诊误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AI+医疗仍存在医学数据相关问题、复合人才短缺、行业标准缺失以及医疗科研转化为成熟产品的周期过长等问题。其中,数据的获取、使用与数据共享是阻碍AI+医疗发展的最大因素。艾瑞认为,由于AI+医疗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仍是满足医疗行业的刚性需求,因而AI+医疗在未来必然会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安全、高质量及共享的应用。AI+医疗投融资分析行业处在成长期,AI+影像是投融资热门之一2020年医疗融资事件数持续递减,但融资总额却强劲走高,到达历史最高的40亿元,其中新药研发是今年最热门医疗AI融资领域,占已披露投资额的54%。AI+影像占融资额的比例连续三年保持在20%左右,成为另一热门融资领域。对比2019年与2020年的融资项目轮次,其中天使轮、A轮与B轮占融资项目的比例由85.7%降低到70.6%,说明市场成熟度有所提高。同时笔均融资额从0.39亿元/笔上升至1.14亿元/笔。目前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随着市场融资集中度增加,艾瑞认为,未来拥有医疗牌照或技术领先的优质标的公司会更受资本市场青睐,能吸引更多的资源与资金。中国AI+医疗政策导向政府高度重视AI+医疗发展,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从政策层面来说,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发展便捷高效的智能服务,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从2017年开始,我国已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国策进行推动,近几年的两会上AI也被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而AI+医疗则作为AI中的先行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倡导。2018年政府提出人工智能向基层医疗进行渗透,2019年将AI+医疗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康养范畴,2020年进一步提出未来的建设指南,期望在2023年在以医疗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领域中建立一套初步的标准体系规范。AI+医疗市场规模2019年市场规模超过20亿元,市场将进入快速成长期2019年由于智慧病案的兴起,使得整体AI+核心医疗软件服务市场规模超过20亿,同比增速高达93.9%,其中CDSS占比最多,达到55.2%。2019年之前,由于大部分细分领域的盈利模式尚未明朗,导致AI+医疗市场一度陷入低谷。但如前所述,国家、社会各界及居民对于AI+医疗的需求一直很旺盛。再加上疫情影响,AI+医疗的优势更加凸显,因此,国家开始逐步发放各类医疗影像AI软件三类证,并进一步出台鼓励AI+医疗发展的政策,这些将会使各细分领域的盈利模式逐渐明晰,市场也将会进入快速成长期。艾瑞推算,2020-2022年的CAGR将达到51.9%,2022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元。AI+医疗产业链分析基础层技术层布局完备,应用层可触达全医疗服务场景AI+核心医疗产业链可以分为AI基础层,AI医疗技术层与应用层:1)基础层,除数据服务外,芯片与通信等基础核心领域已形成牢固的技术壁垒,市场呈寡头局面,艾瑞认为,中、短期内市场格局不会改变;2)技术层,算法、框架以及通用技术则需要长期的投入与研发来攻克,目前各大科技企业与互联网巨头企业基本已完成布局,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较少;3)应用层,应用层可触达全医疗服务场景,如院内临床决策系统、手术机器人、智慧病案系统、医疗影像、药企新药研发与基因检测,已有大量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和传统医疗公司涌入。AI+医疗产业图谱AI+医疗企业分布AI+医疗企业助力核心医疗布局,推动医疗开启新的篇章对于AI+医疗类公司而言,综合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覆盖医疗场景的广度与对医疗垂直及细分领域研究的深度。该类公司的长远发展需要本身强大的AI能力作为支撑。因此,既具备医疗深度合作能力又具备强大AI研发能力的公司将更具发展潜力。在AI+医疗领域,百度灵医智惠具有以下优势:1)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及发布量方面极具优势,在领域内通用AI能力位居第一;2)在核心医疗领域覆盖场景更为全面;3)拥有雄厚的AI+医疗实力(构建医学知识图谱、医疗大数据),因此在AI+核心医疗领域综合实力处于业内领先地位。除此之外,科大讯飞在AI+医疗领域积累与沉淀多年,在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中拥有较强优势,并具有强大的医疗智能化分析能力。AI+医疗应用分析辅助检查、CDSS成熟度最高,智慧病案则处于快速增长期随着人工智能产品在医疗领域被越来越多使用,更多AI+医疗产品延伸至院内院外更多场景,并更加深入的整合进医疗流程。目前,以CT影像、皮肤影像、眼底筛查、病理影像等为代表的AI+辅助检查以及CDSS在技术及应用上最为成熟。其中眼底筛查主要集中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疾病的预测和诊断,CDSS则结合以疾病为中心的知识图谱,智能辅助临床决策并助力医疗机构评审。2019年以来兴起的智慧病案由于目前DRGs、DIP等支付政策推动,目前处于快速增长期。AI+医疗成熟期应用分析-眼底筛查眼底筛查需求广阔,AI+眼底商业模式将进一步扩展眼底疾病是我国目前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其中最常见的病因,且随着糖尿病持续时间的增加,发病率也会逐渐增加。根据艾瑞推算,仅考虑DR的威胁,到2030年,我国每天约有38.4万人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因而眼底筛查需求十分广阔。艾瑞认为,随着眼底筛查三类证的签发,医保收费名录在AI领域的扩大以及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的逐渐增强,未来AI+眼底筛查领域也得以逐渐开始从向医院打包销售和独立销售的传统商业模式进一步扩展至由医保支付购买以及由基层医疗机构购买的新型商业模式。AI+医疗成熟期应用分析-CDSSAI赋能诊断及治疗全过程,为临床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CDSS是AI与医疗在院内融合的体现,也是现代医疗体系中各医疗机构在近年来关注的重点内容。CDSS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使得医师的诊疗水平得到提升,有效降低了临床上的误诊率和漏诊率。CDSS通过真实病历与循证医学库的积累,经过人工智能的优化处理得到最佳实践库,并以此为根据辅助支持医生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决策。2018年12月国家卫健委出台政策,对医院电子病历评级做出了规定,并提出至2020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评级4级以上的要求,而4级以上评级的重要标准之一即是要拥有不同程度的CDSS。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CDSS获得了极为广大的发展前景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AI+医疗成长期应用分析-智慧病案AI协助审核病案,助力医保控费及流程管控近年来,政府出台DRGs等按病种付费的医保政策,由于DRGs分组所需的全部信息基本是依据病案首页各项目进行计算,因而对病案首页的审核变得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对全程病案的质控同样具有重大意义:1)解决诊断选择问题;2)规范医学使用术语;3)利于日后追溯,防止法律纠纷;4)完善病案信息。因而,能够通过AI协助,构建一套具有标准化、有效质控、智能化的智慧病案系统,将实现医院统计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效高质量,同时辅助医生的日常工作流程,提升我国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度。AI+医疗图谱趋势AI助力医学知识图谱不断进步,赋能临床决策等多应用场景医学知识图谱为医疗信息系统中海量、异构、动态的医疗大数据的表达、组织、管理及利用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使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更高,更加接近于人类的认知思维。医学知识图谱的构建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即医学知识表示、医学知识抽取、医学知识融合、医学知识推理,受益于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这四个步骤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艾瑞认为,知识图谱在医疗领域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全局医学知识库,也在于它是支撑例如辅助诊疗、智慧病案等医疗智能应用的基础。在医学知识图谱技术具有优势的公司未来将获得更大、更广阔的AI+医疗发展空间。AI+医疗算法趋势突破AI技术障碍,与医疗领域产生更深度融合医疗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理论奠基人特伦斯.谢诺夫斯基在2019年其新书《深度学习:智能时代的核心驱动力量》中预测“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将改变医疗行业,对疾病提供更快速准确的诊断与治疗,甚至未来癌症将变得不再可怕。”具体而言,未来AI+医疗在技术上的突破将包括算法拟合度进一步的优化、算法泛用性的增强、对隐私信息的保护、对AI+医疗产生的结果可解释性的加强,以及通过增加可靠验证而不断降低AI+医疗可能发生不良医疗事件的风险。AI+医疗伦理趋势发展AI+医疗相关伦理道德,构建用户友好的AI+医疗系统AI+医疗的发展带给医疗卫生领域更多契机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伦理性问题。2019年国家卫健委一项针对AI+医疗伦理问题的调研显示,六成受访者对个人隐私及知情权表示担忧;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大数据及算法的不可控性表示担忧;超过三成的受访者对于诊疗道德方面表示担忧。未来发展中,随着对AI+医疗伦理监管的不断加强、明确医师主体地位以及强化伦理规约,AI+医疗在应用于医疗服务实践时将更加安全可靠,并构建以人为本、用户友好的AI+医疗生态体系。

畅游者

医疗器械行业深度报告之医疗影像篇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我国医疗影像发展正当时 1.1 医疗器械快速发展,影像市场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快速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医疗体系的引领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逐渐步入成熟发展期,整体维持一个缓慢增长态势,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新品对存量的替代、配套耗材的使 用以及新兴国家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2018 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 4278 亿美 元,同比增长 5.64%,预计未来仍将维持 5%左右的增速稳定增长。从全球医疗器械细分领域来看,IVD 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规模最大的子板块, 占市场总额的 15%;心血管相关器械以 14%紧随其后;而医学影像器械排名第三, 占比 12%,预计 2017 年市场规模约为 480 亿美元。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市场对医疗器械的需求日益增加,当前,国内医疗器械已经成为一个创新力强、产品品类齐全、市场 需求旺盛的朝阳行业。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 2013 年的 2120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5304 亿元,年复合增速超过 20%,其中医学影像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份额最大 的细分板块,占比 16%,预计 2018 年市场规模约为 850 亿元。 医学影像市场方兴未艾医改后医院盈利模式发生变化,“以药养医”时代的结束倒逼医院更加重视医疗 服务的输出。2016 年公立医院成本效益报告数据显示,影像科和检验科具有最高的 收入水平和收益率,在盈利导向驱使下有望通过科室地位的提升带来相关设备和耗材 市场的增长,我国医疗影像市场有望加速发展。高端影像市场被外资占据,尽管近年来国内影像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本土医疗 影像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受限于技术、品牌、产品综合性能等方 面的差距,高端市场大部分仍被外资占据,特别在 CT、NMR、彩超、内窥镜等领域, 外资占比超过 80%。整体而言,我国医疗器械目前还是以中低端为主,产品结构升 级空间大,若能在高端领域取得突破,进口替代前景广阔。1.2 政策助力行业发展 《中国制造 2025》提出,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 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其中在县级医院中国产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份 额要在 2025 年达到 70%。此外,近年来国家与地方都出台了较多的政策支持医疗器 械产业的发展。 优先审评政策2015 年国务院所出台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CFDA 配套出台了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有竞争力的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步伐。 2017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支 持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激发医疗器械市场创新活力。2018 年药品监督管 理局发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器械设置特别审批通道。这些政策都将加速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地方优先采购政策不仅国家顶层设计上要求缩小国内上市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推进医 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各地方亦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推动高质量的国产设备入院,鼓励采购国产设备,提高国产占有率。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企业有望在技术进步及政策扶持下 加速崛起。 基层医疗机构达标建设及县级医院省级带动国产设备需求潮基层医疗机构达标建设:去年 9 月,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发布《国家卫生 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局关于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通知》,公布了两类 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新标准,意味着 3.7 万的乡镇卫生院和 3.5 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将加快实现达标建设。今年 4 月,卫健委又发布了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新版医疗设备 配置标准,在提升服务标准的过程中,一大批包括 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麻醉机、内窥镜、呼吸机、化学发光仪、CT 等设备的需求缺口涌现,性价比更高的 国产医疗器械迎来机遇。县级医院升级:2018 年 11 月,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到 2020 年,500 家县医 院和县中医医院要达到“三级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要求。四川、安徽、 河北、江苏、云南等地都明确提出要提升县医院的服务能力,其中河南投入 18 亿建设 50 家县级医院使其达到二甲或三级医院标准,而广东将安排 15 亿专项资金,用 于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 35 个县县级公立医院的建设。根据《县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 基本标准》,未来 1-2 年对于高端检验、影像类器械的采购需求提升。2 影像设备方兴未艾,进口替代空间广阔医学影像设备是指运用不同的媒介(X 射线、声波、光学等)作为信息的载体, 将人体内部的组织或结构以影像的方式重现的仪器,其影像信息与人体实际结构在时 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关系是对应的。临床上常用的医学影像设备主要分为 X 线设备、 CT、核磁共振(MRI)、超声、核医学、热成像以及医用内镜等。2.1 医用 X 射线设备 我国 DR 市场稳步发展,国产替代率不断提升医用 X 射线设备主要包括数字化医用 X 射线摄影系统(DR)、医用诊断 X 射线 透视摄影系统和数字化乳腺 X 射线摄影系统等产品。国内最早从 2003 年开始配置 DR 系统,随着国家支持及医疗需求的推动 2012 年销量已达 7000 台,且近年来销 量还在持续增长,2017 年全年销售量已经达到了 16000 台。以市场最常用、占有率最高的平板 DR 为例,其市场保有量从 2013 年的 1.47 万台,增加到了 2017 年的 4.42 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32%。结合 DR 单价情 况,我们预计 2017 年国内 DR 市场已经超过 50 亿元,且近几年将维持 15-20%的增 长。国内高端 DR 市场仍由 GE、西门子为代表的进口品牌占据,而本土厂商分割了 绝大部分中低端市场,仅从数量上看,国内品牌市场保有量远超进口。万东医疗在国 内 DR 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占率约 13%;安健科技以 12%的市占率紧随其后;康达、 联影等第二品牌梯队稳步发展。国内目前有超过 100 家 DR 厂商,从品牌数量而言竞争非常激烈,但大部分仍为外购部件、整机整合。从 2018 年公立医院 DR 集采数据来看,安健科技和万东医疗独一档,其中老牌 厂商万东医疗凭借多年的品牌积累和优良的产品表现广受基层医疗市场欢迎,全年实 现 1600 台销售突破。而安健科技则凭借技术更为先进的动态 DR 实现了 1300 多台 的销量,其产品满足了当前医疗市场更为广泛的需求。 核心技术与进口比仍有差距,少数厂商拥有全产业链技术DR 由数字探测器、高压发生器、X 线球管、影像采集及处理系统、影像输出设 备等组成,其中最具技术难度的是探测器和球管。目前,国内品牌中仅有万东、安健 和美诺瓦拥有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而大部分其他本土品牌如东软、联影、迈瑞等在 探测器和 X 线球管方面的研发技术尚还欠缺。此外,多功能动态 DR 是未来 DR 技术发展的全新领域,安健科技率先布局,实现动态 DR 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品牌优势。而作为老牌 DR 厂 商,万东医疗也跟进了动态 DR 的研发。 DR 行业发展动力强,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内外多重因素的叠加推动了 DR 行业的快速发展,内部来看,主要得益于自主研 发能力的提升,技术和产品革新加快,动态 DR 已成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外因则主 要在于政策层面的影响,包括分级诊疗、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地方集采等。技术更迭,动态 DR 趋势已成。自 2009 年岛津首次推出动态 DR 后,经过 10 年的发展,目前市场上主流品牌都推出了动态 DR 产品,本土品牌安健科技凭借其动 态 DR 在国际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预计随着国产技术的不断成熟,高端 DR 市场的 进口替代有望加速。当前,动态 DR 技术已成为行业最稳定、最前沿的临床应用技术。 长远来看,随着变焦点 3D、旋转扫描能谱探测器、单光子探测器、动态压缩感知等 技术的发展,产品将持续快速发展。分级诊疗拓宽基层医疗市场。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分级诊疗,而政策的推行迫使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其医疗服务水平,基层对硬件的需求有望进 一步拓展。此外,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助推民营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 进一步为医疗市场的扩容带来动力。地方集采项目潮。基层医疗机构升级需求迫切,而由于其整体对于设备的需求较为统一,通常采用由政府主导下的集采模式。我们从广西、湖南、贵州、宁夏的政府 招标项目上可以看到,所中标企业皆为具有性价比优势的国产 DR 品牌;此外,广西 和贵州两省的招标量超千台,考虑到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及医疗资源的不平衡,我 们预计仅基层医疗市场短期内将带来 2-3 万台的 DR 需求。2.2 超声临床需求不断扩容,进口替代加速 国产超声快速发展,临床需求不断扩容发达国家超声起步早,存量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增量主要来源于新品的替代, 因此仅维持缓慢增长,预计到 2019 年,全球医用超声诊断系统市场规模约为 74 亿 美元。从格局上看,老牌的 GPS 三巨头中的 GE 和飞利浦凭借产品性能和品牌优势 保持较高市场份额,而西门子则先后被东芝和日立超过,而国内的迈瑞和开立经过多 年的发展,也跻身到了世界前列。尽管我国超声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逐步成为继美、日之后的第三大彩超市场,预计市场规模近百亿元。仅从销量而言,国产设 备以其性价比优势逐步抢占进口份额,其中本土迈瑞医疗的彩超销量排名国内市场第 一位;但从销售收入来看 GE 和飞利浦仍排在前列,而国产的迈瑞和开立分别位于第 三和第五位,高端彩超市场仍然是进口品牌占主导。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超声的市场普及率得到快速提升,预计国内彩超市场 的保有量超过 14 万台。然而,随着老龄化加剧以及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各诊疗科室 对超声的需求仍未被满足,我们测算国内医院仍有超过 23 万台的彩超需求,对应市 场空间超过 500 亿元。此外,考虑到彩超设备 5-7 年的换代,以当前的存量市场估 计,每年设备更新的需求约 2.8 万台。 从发展路径看,彩超进口替代正当时我国的医用超声起步于上世纪 50 年代,即黑白超时代,在持续使用 20 多年间 累计装机超过 10 万台。1985 年,进口彩超进入中国,开启了长达 20 年的技术垄断, 直到2004年开立医疗的彩超问世,开启了国产彩超的崛起之路。从2004年到2016, 国内医用彩超市场进口品牌的市占率由最初的 95%逐步下降至 75%,目前国产品牌 在中低端医用彩超市场销量已超过进口产品,随着国产高端彩超的发力和政策的支持, 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在中低端超声领域,国产与进口产品无明显差距,但对于高端彩超,由于其更高 的诊断需求,对于成像色彩、灵敏度、探头等方面要求更高。国产高端彩超与进口品牌的差距主要有: 1)硬件设备:主要是芯片技术和多普勒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2)功能诊断辅助软件;3)探头:主要体现在探头的材料和性能方面。近十几年来,全球彩超行业并无变革性的技术突破,海外巨头 GPS 等对彩超的更新换代多是集中在探头等一些软硬件的改进。而在这一时期,本土企业快速发展, 迈瑞推出的高端彩超 Resona7/8 系列逐步得到国内外客户认可,而开立医疗近两年 推出的中高端拳头产品 S50/60 也得到快速推广。在国产技术快速进步及政府政策推 动下,国产彩超有望逐步向高端医院市场渗透。2.3 CT:行业进入技术瓶颈,本土品牌迎来追赶良机CT 是用 X 射线对人体某部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受该透过该层面的 X 线并转变 为可见光,对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被检部位的完整三维信息,可清楚的发现病灶。 我国 CT 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早期主要是少数大医院引进进口品牌,直至 1998 年沈阳东软研发了我国第一台国产 CT,开启了国产 CT 的发展之路。我国 CT 人均保有量低,发展空间大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市场 CT 渗透率提升明显,根据医疗装备协会发 布的数据,截止 2017 年我国医疗市场 CT 保有量达到 19027 台。其中 2017 年的销 量达到 2871 台,同比增长 11.5%,随着国产 CT 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配置政策,预计 到 2020 年我国 CT 销量有望达到 4000 台,市场规模超过 200 亿元。近年来,我国医疗市场 CT 渗透率不断提升,每百万人口的 CT 保有量从 2013 年的 7.8 台提升到了 2017 年的 14.3 台,复合增速 16.3%。然而,与美国、日本等 发达医疗体系相比国内 CT 渗透率仍有较大差距,从市场保有量来看,未来仍有 1-2 倍的提升空间。 本土厂家发力,基层市场加速替代国产 CT 起步较晚,早期主要依赖于进口引进,最早完成技术突破的东软也仅发 展了 20 年。从我国 CT 存量市场来看,三大老牌进口厂商 GPS 仍占据 80%以上市 场,本土的东软、联影等仅有 10%左右。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本土 厂家开始不断发力,基层医疗市场的进口替代加速,2017 年东软和联影在国内市场 的 CT 销量分列三、四位,超越老牌厂家飞利浦,销量占比分别达到 18.9%和 10.1%。从 CT 的结构类型来看,我国 CT 存量市场大多以低端为主,约 65%仍为 16 排 及以下类型,64 排占比不断提升,而 128 排以上市场保有量还较少。从未来发展趋 势上看,基层医疗机构仍以 16 排为主,而有条件和需求的医院则逐渐替换为 64 排、 128 排或是更高端的 CT。关键技术仍有差距,技术瓶颈期或将带来追赶良机公开调研显示,CT 等传统医学影像方面,我国最早的专利要比美国晚 20 年, 而在专利数量上更是只有美国的 1/10,专利壁垒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国内 CT 的发展。 探测器是当前本土 CT 的一个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对探测器的拼接工艺要求较高,多 个单元拼接时如何做到接收信号效率高、单元间缝隙小是工艺上要考虑的问题,探测 器的阵列数(排数)越多,工艺越复杂。值得关注的是,经历了多次技术变革后,CT 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技术瓶颈期, 2010 年后,仪器的更迭更多是集中于检测速度、图像清晰度等性能使用方面的改进。CT 技术的瓶颈期将是国产追赶的上好时机,我们认为未来10年本土CT有望快速发展。 政策+技术推动自主 CT 发展从技术层面而言,本土厂商在 16 排 CT 上发展已相对成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 基层医疗市场,高端产品方面东软和联影推出了 128 排 CT,安科、万东、明峰等则 仍以 64 排及以下为主,国产化 CT 的发展任重道远。2018 年开始,国家对大型医用 设备配置政策的放开将为行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而卫计委发布的《2018—2020 年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中表示未来三年国内要新增 3535 台 64 排 CT,整体 而言,国产 CT 价格要比进口低约 1/3,有望凭借价格优势加快进口替代。2.4 核医学影像:配置权限下放助力 PET/CT 仪放量 核医学影像是以具备放射性的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作为成像依据,反映人体代谢、组织功能和结构形态。核医学影像起源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直线型扫描机,经历半个 世纪陆续发展到了伽玛相机(γ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正电子 发射计算机断层(PET)和具有正电子功能的 SPECT。CT 的分辨率高于 PET,但 CT 影像只能反映出人体的解剖特种,而 PET 则可反 映出人体的代谢特征,因此临床上将两者设计为一体机联用,PET-CT 成为一种有效 的肿瘤筛查手段。 PET/CT 仪器保有量快速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国内 PET/CT 仪器保有量从 2011 年的 140 台增长至 2017 年的 298 台,相应的 年检测数量也由 15.5 万例增至 52.3 万例。近年来,国内 PET/CT 检测数复合增速高 达 19%,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需求远未被满足。 人均 PET/CT 仪器配置基数低从人均仪器配置数量上看,目前我国PET/CT仪每百万人口拥有量仅为0.17台,而欧美等发达国家 PET/CT 仪每百万人口拥有量大多在 2 台以上,日本、韩国以及 中国台湾的人均仪器配置数量也显著高于国内。 配置权限下放,助力 PET/CT 仪器放量增长2018 年 4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 年)》,六 类产品由原先的甲类管理目录调整至乙类管理目录,PET/CT 也是其中被调整的之一, 而乙类管理改为不纳入大型设备目录,设备配置不再需要审批。2018 年 10 月,国家 卫健委发布《2018—2020 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到 2020 年底,全国规划配置 PET-CT 设备 710 台,其中新增 377 台。2.5 MRI:国产不断进步,替代前景广阔核磁共振(MRI)是上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全新影像检查技术,是继 CT 后 影像行业的又一大进步,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现阶段应用已较为成熟。MRI 的基本 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定的磁场中,用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质子,氢质子吸收能量发生共振,停止射频脉冲后氢质子按特定频率发出射频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 被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系统处理获得图像。 国内 MRI 市场快速增长,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根据 Technavio Research 的研究数据显示,2015 年全球医用 MRI 市场规模为 50.11 亿美元,预计到 2021 年有望达到 75.2 亿美元,复合增速约为 7%。国内 MRI 市场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MRI 设备保有量从 2013 年的 4376 台增长至 2017 年的 8287 台,复合增速为 17.31%,预计 2017 年国内 MRI 市场规模近 50 亿元。近年我国每百万人口 MRI 保有量提升明显,从 2013 年的 3.3 台提升到 2017 年 的 6.2 台,增长近乎翻倍。但整体而言,国内 MRI 的市场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较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综合考虑 MRI 的价格及国内对于诊断影像 需求的不断提升,我们预计国内 MRI 市场有望维持 10%的速度稳步增长。 国产 MRI 不断优化,替代前景广阔从我国不同医疗机构 MRI 保有率来看,GPS 仍然占据绝大部分市场,整体市占 率超过 80%,特别在三级医院,市占率超过 85%。而在二级以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 构,本土品牌东软以 34.1%的市占率排名第一,国产品牌以中低端为主。而从 MRI 的型号保有量来看,国内 MRI 存量市场主要型号为 1.5T 为主,份额 高达54%,而 3.0T的因产品价格高且采购需经政府批准,保有率相对较低,只有15%, 剩余的低端型号(1.0T 及以下)合计占比约 31%。1.5T 为各品牌竞争的主要战场, 本土厂商上海联影、贝斯达、东软集团、万东医疗等均推出了 1.5T 机型。而代表前 沿技术的 3.0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则主要掌握在 GPS 等国际品牌手中,本土 品牌中,仅上海联影的 3.0T 机型于 2016 年获批。我们认为,1.5T 核磁仍有推广和 普及空间,且随着国产技术的愈加成熟,进口替代空间有望加速,从长期来看 3.0T 磁共振成像系统有望加速放量。3 国产品牌的机遇 3.1 迈瑞医疗三大领域齐发展,器械龙头正腾飞。公司是中国领先的高科技医疗设备研发制造 厂商,为全球市场提供医疗器械产品。公司的主营业务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领域,通过前沿技术创新,提供更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公司产品 线齐全,主要品种形成规模化优势,其中监护仪、麻醉机、除颤仪、血球分析仪、彩超等多个细分产品的市场份额已达到国内前三、世界前五,同时同时在高端产品不断 发力,技术实力受到业内和市场的一致认可。除了三大产品领域之外,公司正在积极培育微创外科领域业务,目前包括外科腔镜摄像系统、冷光源、气腹机、光学内窥镜、 微创手术器械及手术耗材。全球化布局,大格局大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全球化布局已基本成形,截 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公司营销人员近 3,000 人。其中在境外超过 30 个国家拥有子 公司,产品远销 190 多个国家及地区。在北美,公司拥有专业直销团队,已与美国 五大集体采购组织合作,项目覆盖北美近万家终端医疗机构。在欧洲,公司采用了“直 销+经销”的销售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地区,公司则采用了经销为主的销售模 式。迈瑞已经实现多维度的全球化运营,有望逐步成长为国际化医械巨头。Wind 一致预期为 19-21 年 EPS 分别为 3.77、4.61、5.61 元,对应最新收盘价,PE 分别为 48、40、33 倍。公司是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产品线和销售网络布局齐全, 有望受益于政策推动下的器械国产化,看好公司长期发展,给予“推荐”评级。3.2 开立医疗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医用超声诊断设备(主要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与 B 型超 声诊断设备)、医用电子内窥镜设备、血液分析仪。公司立足自主技术创新和产品研 发,是国内超声诊断设备领域较早独立掌握彩超设备核心技术与探头核心技术的生产 企业,目前已掌握基于 PC 的 Linux 彩超软件技术,128 通道彩超技术,嵌入式计算 机技术,高密度、宽频带探头技术,单晶探头技术,特种应用探头技术等多项超声诊 断设备领域专利技术。公司各类产品质量过硬,性能突出,多项产品通过 FDA 注册、 CE 认证,并得到国际认可。S50 彩超进入高端市场。我国超声诊断市场规模近百亿元,存量超声超过 14 万 台,未来在渗透率提升、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及进口替代加速的推动下,国产彩超发 展前景广阔。开立中高端拳头产品S50/60的图像处理与探头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尽管受采购周期影响中低端彩超销量短期承压,随着高端彩超的大力推广,彩超业务 有望逐步回归至 20%以上增长。内生+外延丰富内窥镜产品线,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内窥镜市场起步较晚, 2017 年国内市场规模约为 246 亿人民币,其中软性内窥镜的市场规模大约 33-35 亿 人民币,绝大部分被奥林巴斯一家垄断。开立医疗的生产模块化技术、影像合成技术 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领先位臵,其推出的国内首款高清内窥镜系统 HD-500 有望打破外 资垄断,部分实现进口替代。内镜产品竞争力持续提高,2019 年上半年 HD550 实现 销售超过 100 台;同时外延获得镜下器械产品,上半年实现销售约 4000 万元,预计 在内生和外延产品推动下公司内窥镜产品系列有望延续 50%以上增长。Wind 一致预期为 19-21 年 EPS 分别为 0.70、0.89、1.11 元,对应最新收盘价, PE 分别为 34、27、22 倍。公司高端彩超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内窥镜领域一枝独秀, 有望率先受益于进口替代,随着推广力度的加大,业绩不断增长,给予“推荐”评级。3.3 万东医疗影像产品线齐全,受益政策红利。公司在基础医学影像设备中处于龙头地位,产 品线涵盖各类医学影像设备,包括 DR、MRI(永磁和超导核磁)、DSA、平板胃肠、16 排 CT 等。近年来,随着政府机构致力于推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提升及县级 医院的升级达标建设,相关的医学影像设备需求增加,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有望率先 受益于政策红利。万里云商业模式逐渐成熟,布局超声领域:子公司万里云主要从事第三方影像中心和远程影像诊断服务,通过三年多的发展,公司业务模式逐渐成熟,营业收入不断 增长。2019 年上半年,公司线上业务日均阅片量稳定在 5 万以上;线下方面,公司 上半年新建 3 家第三方影像中心,目前已累计 18 家。同时公司与百胜进行深入合作, 推出中低端超声产品,涉足超声领域,实现了医学影像全覆盖。Wind 一致预期为 19-21 年 EPS 分别为 0.37、0.46、0.58 元,对应最新收盘价, PE 分别为 27、21、17 倍。公司是国内基础医学影像设备行业龙头,具有全影像设 备产品线,深耕基层,有望受益于政策红利,建议持续关注。(报告来源:国联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猎艳者

FOCUS 100医疗产业创新领域系列报告——影像FFR行业创新报告

前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近年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2018年患病人数已经达到2.9亿,患病死亡率依然高居首位。其中,冠心病患者达到1100万,且冠心病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症,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冠心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FFR(血流储备分数)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方式,能够从生理学方面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是否引起心肌缺血病变,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减少不必要的冠脉造影,节省医疗开支。影像FFR作为无创FFR的典型代表,已经开始应用到冠心病临床诊断。2020年1月15日,影像FFR系统“深脉分数”注册成功,成为国内首个获证的AI三类器械。那么,国内影像FFR行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如何,有哪些代表性企业以及商业模式?为了弄清上述问题,蛋壳研究院通过调研超10家影像FFR企业,分析了2000多份数据,撰写了《影像FFR行业创新报告》,试图从政策、技术、市场、资本、典型案例等维度全面解析影像FFR行业,以期为行业参与者提供较为全面的影像FFR行业信息。核心观点1、预计2025年国内影像FFR市场潜在规模有望达到15亿元2、政策加快产品认证审批,预计2020后的2年内会有3-5家企业的影像FFR产品获得NMPA三类注册证3、影像FFR有院内独立模式、院内合作模式和第三方影像FFR检测中心模式三种典型商业模式4、2019年,中国影像FFR领域的专利数量已经基本与国外的数量总和持平5、随着影像FFR产品的上市,将极大提高我国FFR检测的普及率6、以加拿大Leipsic Jonathon为代表的五大行业论文主要作者,为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7、博动医学、科亚医疗、润心医疗、飞利浦、脉流科技、哈特弗罗这六家公司在中国注册了最多的影像FFR相关专利目录一、行业定义:影像FFR成为FFR检测的典型应用 二、政策和指南:未来2年内会有3-5家企业的影像FFR产品获得NMPA三类注册认证 三、技术演进:以冠脉CTA为基础的FFR测量贯穿影像FFR的全过程 四、市场潜力:2025年潜在规模有望达到15亿五、资本热度:尚处于早期阶段,产品成为资本关注重点 六、典型案例:6个企业3类服务模式,拓展影像FFR市场图表目录图1 FFR相关核心概念关系示意图 图2 美国心脏学会指南推荐使用FFR检测流程 图3 院内独立模式市场角色关系图 图4 院内合作模式市场角色关系图图5 第三方影像FFR检测中心模式市场角色关系图 图6 影像FFR全球论文年发布量 图7 2016-2019年影像FFR领域的研发关键词 图8 国内影像FFR专利公布情况 图9 国外影像FFR专利公布情况 图10 2011-2025年中国PCI手术量 图11 影像FFR行业图谱 图12 分级诊疗体系下区域影像FFR检测中心服务示意图 图13 国内影像FFR企业融资轮次分布 表1 FFR相关政策和医学指南列表表2 2010-2016年影像FFR领域研究10大关键词source 表3 2016-2019年影像FFR领域研究10大关键词 表4 2010-2019年影像FFR领域五大重点节点性奠基论文 表5 影像FFR全球5大论文主要作者 表6 国内主要企业在中国申请影像FFR专利情况 表7 国外主要企业在中国申请影像FFR专利情况表8 国内影像FFR产品审批情况 表9 影像FFR企业对外合作情况 表10 国内影像FFR企业产品基本情况 表11 国内影像FFR企业投融资情况 一、行业定义:影像FFR成为FFR检测的典型应用1.1概念FFR(Fractional Flow Reserve,血流储备分数)是一种功能学评价冠脉血流动力学的指标,通过进行冠脉狭窄功能性评价,辅助医生进行冠心病诊断,减少不必要的冠脉造影,帮助医生更好规划冠脉治疗方案。其计算公式如下:在心血管影像诊断领域,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只能评估冠状动脉的解剖学狭窄程度,不能准确判断血管狭窄是否引起相应的心肌缺血,而FFR能够实现对冠状动脉的功能学评估。按照检测过程中是否伴有创伤,FFR可以分为有创的基于导丝的FFR测量和无创或者微创的影像FFR测量。(1)基于导丝的FFR测量主要应用压力导丝得出FFR值,测量过程中需要配合采用三磷酸腺苷等血管扩张药物诱导最大充血反应,对于不适用相关药物的患者无法进行检测。而且由于测量插入压力导丝,时间较长,患者比较痛苦,每次压力导丝的费用在1万元左右,费用较高。因此,有创FFR普及率不高。(2)影像FFR测量利用人工智能、流体力学等技术,用算法替代了压力导丝介入血管,消除压力导丝为病人造成的痛苦,且测量过程中无需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同时,无创FFR的费用在2000-3000元,相比有创FFR,费用较低。在保证准确度的前提下,把介入式诊断变为无创诊断。因此,无创FFR应用更广。目前,影像FFR是无创FFR的典型代表,按照FFR值测量方法不同,影像FFR主要包括CTFFR、FFRangio和FFRivus/oct 。CTFFR(Fractional Flow Reserve Based on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基于冠状动脉CT的血流储备分数)结合冠脉CTA解剖和FFR功能评价,不需特殊的扫描方案和使用额外的药物,只需以静息CTA数据为基础,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来模拟冠脉内血流与压力,再经过复杂的图像处理和运算过程,可以获取冠状动脉树任意点上的FFR值。FFRangio(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Based on Invasive Angiography,基于冠脉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通过获得两个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医学数字影像和通信影像序列,提取血管的官腔边界,对冠状动脉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得到相应的FFR值,冠脉造影属于微创检查。FFRivus/oct(Fractional Flow Reserve Based on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o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基于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主要是利用超声或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进行冠脉成像,它综合了超声、光学技术、超灵敏探测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能够获得冠脉血管横断面的清晰图像,显示血管腔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获得相应的FFR值。图1 FFR相关核心概念关系示意图图片来源:蛋壳研究院在美国,FFR已经被写进冠心病诊疗的指南,2014年发表在《美国心脏学会杂志》上的研究数据表明,CTFFR的诊断准确率(86%)高于冠脉造影(65%),和冠脉CTA(60%)相比,CTFFR的特异性显著提高。当FFR值≤0.8时,需要进行PCI手术治疗;当FFR值>0.8时,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因此,医生可以根据FRR值科学规划冠心病治疗方案。图2 美国心脏学会指南推荐使用FFR检测流程信息来源:美国心脏病学会网站1.2市场角色一个行业主要包括使用者、受益者、提供者、支持者、合作者五种角色,五种角色有明确的功能定位,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五种角色的功能定位如下:使用者:使用产品并为受益者提供相关的服务的主体;受益者:接受产品或服务的主体;提供者:为使用者或受益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主体;支持者:为提供者提供原产料、技术服务,帮助其完成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主体;合作者:帮助产品触达使用者或受益者的主体。影像FFR企业的商业模式可以分为院内独立模式、院内合作模式和第三方影像FFR检测中心模式,不同的商业模式,市场角色的关系也有所不同。(1)院内独立模式影像FFR企业直接将整个系统出售给医院,由医院付费购买系统,然后再向患者提供检测服务。图3 院内独立模式市场角色关系图图片来源:蛋壳研究院影像FFR的使用者:医院的影像科和心内科,主要包括医院的影像科和心内科,它为冠心病患者提供FFR检查服务,进行冠脉狭窄功能性评价。影像FFR的受益者:冠心病患者,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推荐的FFR检测流程,除严重病变(>90%狭窄)以及急性心梗人群不推荐使用FFR检测以外,所有的疑似冠心病人都应该进行FFR的检测。影像FFR的提供者:影像FFR系统研发生产商,它们为医疗机构影像科和心内科提供影像FFR系统和后期的维护。影像FFR的支持者:硬件服务商和软件研发商,硬件服务商主要提供芯片和影像设备元件,为影像FFR企业提供硬件支撑。软件研发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或企业、芯片制造商、云服务商、医院等,它们进行人工智能算法研究、芯片设计和提供云服务,同时,医院凭借丰富的临床资源和影像FFR企业共同开展产品研发,保证影像FFR产品的迭代升级。影像FFR的合作者:渠道服务商,渠道服务商为影像FFR系统研发制造商提供渠道代理服务,帮助产品触达医疗机构。影像FFR企业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投放产品:一是直接将产品投放给医疗机构使用,收取费用;二是通过医疗设备渠道服务商投放产品,利用渠道商的市场资源进行产品拓展。(2)院内合作模式医院不向企业采购影像FFR系统,由企业和医院影像科或心内科在院内共同设立影像FFR检测中心,分析师常驻医院,提供FFR数据分析服务,医院一次性购买服务或者按检测人次付费。图4 院内合作模式市场角色关系图图片来源:蛋壳研究院该模式下使用者和合作者有所变化,影像FFR系统使用者是影像FFR企业和医院影像科或心内科在院内共同设立的影像FFR检测中心。医院影像科或心内科由使用者变成了合作者,有利于推广影像FFR系统在医院使用。医院可以通过买断服务,再向患者收费或者按检测人次向中心付费。(3)第三方影像FFR检测中心模式与院内合作模式不同,第三方影像FFR检测中心为医院影像科和心内科、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体检机构等提供FFR检测服务,收取检测服务费。影像FFR企业向第三方影像FFR检测中心出售系统,获得收入。图5 第三方影像FFR检测中心模式市场角色关系图图片来源:蛋壳研究院该模式下,使用者是第三方影像FFR检测中心,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可以同时为医院影像科和心内科、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和体检机构提供FFR检测服务。同时,这些机构也成为了合作者,通过为患者提供CT检查服务并将相关数据传给第三方影像FFR检测中心,间接为患者提供影像FFR检测服务。根据市场调研,目前院内合作模式占据主流,因为整个影像FFR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市场教育和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国内影像FFR检测还未普遍纳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影像FFR企业主要通过和医院影像科或心内科合作的方式提供服务。未来,随着市场逐步成熟、配套政策完善,比如北京市卫健委已批复血管定量血流分数检查术(QFR)纳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3800元/次),影像FFR企业的商业模式会呈现多元化发展。二、政策和指南:未来2年内会有3-5家企业的影像FFR产品获得NMPA三类注册认证根据国内医疗器械鼓励政策和国内外FFR指南,国家积极鼓励影像FFR产品上市,进入临床应用,影像FFR产品将极大提高FFR检测的普及率,预计2020年之后的2年内会有3-5家的企业的影像FFR产品获得NMPA三类注册证。蛋壳研究院整理了国内的相关政策和国内外与FFR有关的临床指南,并对相关内容作了解读。表1 FFR相关政策和医学指南列表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结合审批政策与企业发展,动脉网了解到,受科亚医疗获批的影响,多家企业将在2020年加速影像FFR产品的审批,2020年之后的2年内会有3-5家的企业的影像FFR获得NMPA三类注册证。2019年发布的《中国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技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推荐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使用FFR的具体情况。但由于压力导丝检测是有创的,存在一定风险,且压力导丝的价格也偏高,FFR在我国的使用量还是相对偏低。具有无创特点的影像FFR产品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科亚医疗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的评价是该产品采用无创技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冠脉造影检查,避免不必要的介入手术,能够降低费用,缓解患者痛苦,并可用于早期诊断,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全国委员周玉杰教授表示,影像的FFR测定方式,能够提供可靠性较高的辅助作用,帮助医生识别判断出那些无法从PCI中获益的病人,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有创ICA检查,降低病人的费用支出以及减少手术痛苦。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侯江涛教授曾表示,影像FFR既不需要使用血管扩张药物,也不需要压力导丝和设备,更重要的是可以做到无创或者微创,极大减少病人在手术过程的疼痛并有效缓解病人紧张情绪。影像FFR可以指导PCI治疗,减少不必要的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支架置入数量,有效避免有创FFR造成的冠状动脉痉挛和穿孔等并发症。同时还能在多只血管病变的治疗中,为靶病变的选择和血运重建的获益上提供依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所长陈亚珠院士也曾表示,心血管疾病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和民族品牌、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应是我国科研人员和民族企业的奋斗目标。QFR技术的临床应用将有望使心血管诊治更合理、更准确且更经济。蛋壳研究院认为,随着影像FFR产品的上市,将极大提高我国FFR检测的普及率。三、技术演进:以冠脉CTA为基础的FFR测量贯穿影像FFR的全过程近10年来,以冠脉CTA为基础进行FFR测量是影像FFR的主要研究方向,而从专利趋势对应的产业情况看,未来3年内中国也必将出现一个类似于HeartFlow这样的影像FFR独角兽。3.1论文:近10年以冠脉CTA为基础进行FFR测量是影像FFR的主要研究方向图6 影像FFR全球论文年发布量注:论文搜索关键词为CTFFR、FFRangio、FFRvius/oct以及对应的英文全称。 数据来源:pubmed蛋壳研究院对全球范围内,906篇影像FFR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梳理。从数据来看,影像FFR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5年-2010年)为基础研究阶段,这段时间关于影像FFR的研究尚未形成规模,只是做一些实验室研究;第二阶段为(2010年~2016年)为快速成长阶段,2010年,随着Heart flow公司业务的发展带动了影像FFR检测从有创转向无创,影像FFR的研究开始明显的增加;第三个阶段(2016年~2019年)为产业化阶段,人工智能与流体力学的结合,促进了影像FFR的快速发展,Heart flow的成功,促使了2016年前后有大量的相关企业诞生。图7 2016-2019年影像FFR领域的研发关键词数据来源:pubmed表2 2010-2016年影像FFR领域研究10大关键词表3 2016-2019年影像FFR领域研究10大关键词蛋壳研究院通过对1086份影像FFR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整理,按照发布时间和被引用次数进行了筛选,发现即使检测FFR的方式有三种:CTFFR:根据CT影像进行器官三维重建测算FFR;FFRangio:通过冠脉造影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计算FFR;FFRivus/oct:根据IVUS或OCT影像计算FFR。以CT影像为基础的冠脉CTA影像来检测FFR是近10年来主要的研究方向,未来的产品类型也大多基于此。表4 2010-2019年影像FFR领域五大重点节点性奠基论文数据来源:pubmed通过论文数据,蛋壳研究院对2016年到2019年所有FFR的相关论文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梳理,按照引用量、影响力及各个论文之间的引用关系,梳理出影像FFR全球十大基础论文,其中由Bon-Kwon Koo和Andrejs Erglis撰写的论文《Diagnosis of ischemia-causing coronary stenoses by noninvasive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computed from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ms. 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DISCOVER-FLOW (Diagnosis of Ischemia-Causing Stenoses Obtained Via Noninvasive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study》,由James K Min和Jonathon Leipsic撰写的论文《Diagnostic accuracy of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from anatomic CT angiography》引用次数都超过了8000多次。表5 影像FFR全球5大主要论文的主要作者通过相关论文的关联度和引用数,蛋壳研究院筛选出了影像FFR领域的5大主要论文的主要作者,他们来自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目前没有国内专家的论文的引用数量排进十,美国虽然有多位专家,也并未出现所有专家都集中的美国的现象。总的来说,影像FFR领域的专家在全球分布相对均衡。另外,蛋壳研究院注意到一个现象,这5位主要作者人中,前两位Leipsic Jonathon和Pontone Gianluca都加入了国际心血管CT协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SCCT)。SCCT于2005年在美国成立,是由欧美心血管CT领域的知名专家发起的非官方非营利性国际学术组织,是心血管CT领域国际最权威的学术机构。而在国内,SCCT中国区委员会(SCCT China-IRC)成立于2013年2月26日,委员会主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杨立教授,共同主席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病医院吕滨教授。该协会的会员和理事将是影像FFR和心血管领域的重要专家团体。另外,由中国专家领衔开展的FAVOR III China研究是所有FFR领域(含FFR、影像FFR)历史上全球最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也正是因为这个试验,才真正把中国专家在行业中的地位推到了世界前沿。FAVOR III China研究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发起,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主任、冠心病二病区主任乔树宾教授和阜外医院介入导管室主任徐波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PI,该研究是研究QFR指导的PCI治疗为患者带来的远期获益和卫生经济学效益。(目前已完成3830例患者入组)3.2专利:2019年中国影像FFR领域的专利数量与国外的数量总和基本持平蛋壳研究院统计了2019年及以前的2911份国外影像FFR数据和196份国内公布的影像FFR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梳理。图8 国内影像FFR专利公布情况数据来源:动脉网知识库图9 国外影像FFR专利公布情况数据来源:动脉网知识库注:国内影像FFR的专利公布数据,是根据国内从事该业务的企业以及国外企业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未统计高校、医院和研究所的专利数量,统计中去掉了有创FFR相关的专利。蛋壳研究院发现,国外的专利申请集中出现在2007年,随后开始慢慢地下滑。这主要是因为影像FFR的头部企业HeartFlow成立于2007年,公司成立前后,申请了很多专利。据统计,截至2020年1月,HeartFlow已经申请了217份专利,单一公司申请数量超过了国内所有从事影像FFR企业的申请专利的总和。从图中可以看到,国内的专利申请数量自2016年开始迅速增长,而国外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开始下滑,2019年,中国影像FFR领域的专利数量已经基本与国外其他国家的数量的总和持平。表6 国内主要企业在中国申请影像FFR专利情况表7 国外主要企业在中国申请影像FFR专利情况蛋壳研究院研究发现,国外申请影像FFR专利的主要以影像设备巨头和影像FFR龙头企业为代表,飞利浦和西门子在影像领域深耕多年,具有雄厚的技术积累。而哈特弗罗HeartFlow专注于影像FFR领域,申请了大量专利以形成技术壁垒。国内企业主要以新兴影像FFR企业为代表,主要依靠技术团队和研发投入来提高研发产出。国内企业专利申请比国外晚3年,参照国外2005年到2007年专利申请的背景,未来两年中国也将出现一个类似于HeartFlow的影像FFR独角兽。3.3审批:2020年影像FFR将进入市场验证阶段目前,市场中血流储备分数的器械注册有动态结果的申请产品仅有5个,分别隶属于博动医学影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及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科亚医疗。这5个申请项目中,定量血流分数测量系统-创新医疗器械(博动医学影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及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测量系统(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批准许可,但其产品并不是医疗AI产品。其中科亚医疗的产品是基于无创的CT来检测FFR值,另外两家的产品是基于微创的冠脉造影来检测FFR值。2020年1月15日,“深脉分数”取得了第一张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批进入临床应用。作为全球首款完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冠脉无创功能学评估产品,“深脉分数”是首个进入 NMPA 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的人工智能医疗产品。目前国内尚无同品种产品注册上市,国际仅有一款同品种产品在美国上市。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深脉分数各项性能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作为国内首款获批NMPA三类证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深脉分数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主持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深脉分数的准确度、关键指标、运算速度、结果产出时间等均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其中就结果产出时间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更是从3-8小时直接降到10分钟以内。该产品已于2018年获得欧盟CE国际认证,成功落地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十余个国家。表8 国内影像FFR产品审批情况注: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为苏州润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四、市场潜力:2025年潜在规模有望达到15亿目前,国内影像FFR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大部分企业未实现盈利、产品渗透率较低。但是,随着技术的创新、政策的完善和市场需求的驱动,影像FFR市场具备较好的增长潜力,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亿元,服务模式创新和保险的介入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空间。4.1 市场规模:2025年潜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亿2018年,我国PCI手术达到91.5万例,从历年PCI手术量增长率可以看到,PCI手术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冠心病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11~2018年PCI手术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1%,如果以此为据,预计2025年,我国PCI手术量将达到245.6万例。图10 2011-2025年中国PCI手术量依据市场调研得知,一个患者做影像FFR检测的费用在2000~3000元,随着医院更多地使用系统,预计2025年影像FFR检测在PCI术前渗透率达到20%以上,届时影像FFR最大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5亿元。按照另一种测算方式,美国每年冠脉CTA的检查数量在300万,2018年HeartFlow影像FFR的检查数量在5万例左右,渗透率在2%左右。中国每年有1000万冠脉CTA的检查量,每次影像FFR的检查收费应该在3000元左右,按照2%的渗透率,中国影像FFR目前的潜在市场规模是1000万*2%*3000=6亿元。渗透率按照20%的增长率,2025年,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5亿元。4.2行业图谱图11 影像FFR行业图谱注:仅列出部分企业,为穷尽显示,企业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来源:蛋壳研究院影像FFR行业上游包括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AI企业或研究机构以及医院;中游为影像FFR系统研发生产商和渠道服务商;下游为各类医疗机构,主要是影像FFR系统的使用者。硬件芯片+云服务+人工智能核心算法企业:以英特尔、英伟达为代表的的芯片企业、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服务商、以达摩院为代表的的人工智能企业,它们为影像FFR企业提供芯片、云服务和算法支撑。还有如阜外医院、安贞医院等三甲医院,与影像FFR企业共同研发和优化产品。影像FFR系统研发生产商:以科亚医疗、博动医学影像、脉流科技等为代表影像FFR系统研发生产商,主要依据不同的技术和数据研发生产影像FFR系统,目前只有少量产品获批上市(如深脉分数),大部分产品还处于临床试验或研发阶段。渠道服务商:依托自身在全国或区域形成的市场资源,为影像FFR系统研发生产企业提供市场推广服务,让产品触达更多的医院、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等医疗机构。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伴随影像FFR系统市场教育的推进,国内有部分医院已经开始使用影像FFR系统,阜外医院、浙医二院、安贞医院、宣武医院等,目前FFR检查服务还未普遍纳入医院公开收费项目,企业主要是通过与医院科室合作或将系统提供给医院使用,医院按检查人次给企业支付费用。4.3市场成熟度:影像FFR市场处于早期阶段整体来看,影像FFR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这一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盈利情况根据企业调研数据,国内11家影像FFR企业目前还未盈利(截止2019年12月)。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产品都还处于研发验证阶段,没有进入市场销售,也就没有创造营收。(2)合作情况国内影像FFR企业合作医院数量普遍在数十家左右,最多的是博动医学影像和科亚医疗,分别有约300家、200家合作客户。截止2018年12月,全国共有2548家三级医院、9017家二级医院,这1万多家医院都是无创FFR的第一批潜在客户。所以现在行业整体的渗透率还处于很低的水平,不足5%。表9 影像FFR企业对外合作情况资料来源:企业调研,蛋壳研究院(截止2019年12月)(3)行业整体融资情况据动脉网接触的11家影像FFR创新企业情况来看,这些企业的融资情况普遍还在天使轮、A轮阶段,B轮及以后的企业仅有2家,行业整体融资还处于早期阶段。为了进一步说明国内影像FFR企业的发展情况,蛋壳研究院对11家企业的产品进行了盘点,涉及产品名称、产品阶段和产品检测耗时等。表10 国内影像FFR企业产品基本情况数据来源:动脉网、蛋壳研究院11家企业共计16个产品。因为影像FFR具备高精度、无痛苦、无需使用等优势,成为企业重点研发对象,因此,可以预测影像FFR将成为FFR市场的主流产品。从产品细分类型看,主要包括CTFFR、FFRangio和FFRivus/oct三大类别,其中CTFFR产品数量最多,有12个。三类产品的区别主要在于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不同,CTFFR是根据CT影像进行器官三维重建;而FFRangio是通过冠脉造影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计算FFR;FFRangio则是根据血管内超声或者OCT影像进行计算。从产品的研发阶段看,有两个产品已经在国内注册成功,科亚医疗的深脉分数和博动医学影像的QFR。另外,处于临床阶段的产品数量有5个,在评审政策的支持下,未来将有更多的影像FFR产品走向市场。4.4未来发展:服务模式和医保控费创造发展机遇(1)区域云端服务将成为影像FFR企业未来的检测服务模式目前影像FFR企业的服务模式主要是将产品提供给各大医疗机构,由各医疗机构完成对冠心病患者的FFR检测。这种服务模式投放的设备数量多,维护成本高,目前,采用该模式主要是考虑数据安全、病人隐私等问题。未来,随着数据加密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大数据政策制度的完善,影像FFR企业的服务将采用区域云端服务模式,与我国分级诊疗体系实现有机融合。在区域云端服务模式下,各级医疗机构或第三方影像中心将标准的冠心病CT数据上传到区域影像FFR检测中心,检测中心利用高性能计算机产生的冠脉三维模型,展示冠脉影像FFR结果和解剖结果,最后再将FFR检测分析报告回传至医疗机构,供医生诊疗决策。同时,在分级诊疗体系下,上级医院既可以通过接收下级医院上传的FFR检测结果,也可以直接从区域影像FFR检测中心调用结果,为下级医院提供远程诊断,提高诊断效率。可以看到,通过FFR检测区域云端服务模式,可以减少设备投入数量,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可以利用区域中心的数据运算处理能力,加快检测报告生成速度。图12 分级诊疗体系下区域影像FFR检测中心服务示意图图片来源:蛋壳研究院(2)影像FFR降低治疗费用,契合医保控费要求在医保支付方面,国内FFR检测还没有纳入医保支付目录,推进这一工作估计还需要时间。在美国已有成熟的保险报销模式。美国的影像FFR企业通过与UnitedHealthcare等公司开展合作,帮助超过2.35亿人通过该保险公司获得了HeartFlow诊断技术。来自HeartFlow官网的统计数据显示,HeartFlow Analysis减少了83%的不必要的血管造影。常规护理策略下平均每名患者每年平均费用为$ 12,145,而HeartFlow指导策略下的平均费用为$ 8,127,使每位患者的医疗系统总成本降低了4,000多美元。医保控费力度在不断加大,而PCI消耗了大部分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费用,据市场调研,我国每年有91万例PCI手术。根据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术大会发布的一项关于CTFFR对预后及资源影响(PLATFORM)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预计进行有创性治疗的胸痛患者中,采用CTFFR 检测的患者平均90天花费为$7343,而采用诊断性血管造影的患者平均花费达$10,734,前者费用减少$3391,降低了31.6%,存在显著性差异。蛋壳研究院认为,影像FFR的应用将更加符合医保控费的要求,未来将得到政府的重视,并可能加速将影像FFR纳入医保目录。五、资本热度:尚处于早期阶段,产品成为资本关注重点影像FFR行业投融资尚处于早期阶段,融资轮次数量少且71%的融资轮次集中在A轮及以前。影像FFR企业应该加快技术和服务创新,以高质量的产品和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形成市场竞争力,获得资本的青睐。随着心血管患病人群数量的增加,国家越来越重视心血管人群的筛查,再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在影像FFR行业的应用,整个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资本的关注。蛋壳研究院整理了影像FFR行业的投融资情况。表11 国内影像FFR企业投融资情况注:未公开融资轮次的事件不在统计范围内 数据来源:动脉网知识库蛋壳研究院发现,国内资本在2016年就开始进入影像FFR行业,过去4年时间,共有9家企业累计完成19次融资。从融资时间分布看,2018、2019年分别有5、7起融资事件,占到过去4年融资事件总数的63%。主要是2018年后有大批影像FFR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有望获批上市,吸引了资本的投资。从融资轮次分布看,天使轮数量最多,A轮及以前轮次数量多达13起,占比达68%。影像FFR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行业的发展前景具有极其不确定性,企业的融资轮次比较靠前。其中,从已披露的融资额看,获得融资最高的是数坤科技,在2019年完成2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累计获得融资3.22亿人民币。图13 国内影像FFR企业融资轮次分布数据来源:动脉网知识库从影像FFR行业的投融资情况看,资本介入尚处于早期阶段,这对影像FFR企业来说存在较好点的融资前景,企业应该在做好商业模式设计的同时,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同时加快产品的申报审批,尽快获得上市许可。同时,加强市场资源拓展,和更多的医院展开合作,为产品投放奠定市场。通过商业模式、优质产品和市场资源去吸引投资机构的关注,为企业后续的发展获得资金支持。六、典型案例:6个企业3类服务模式,拓展影像FFR市场6.1科亚医疗:全球首款获得NMPA和CE审批的完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冠脉无创功能学评估产品(1)基本信息成立时间:2016年1月公司地址:深圳/北京公司简介:医疗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发商和服务商(2)核心团队信息(3)融资信息(4)核心产品产品名:深脉分数产品描述:该系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基于医学影像数据进行无创冠脉功能评估的技术革新,避免了不必要的冠脉造影检查,也无需使用压力导丝,是全球首个完全基于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的无创冠脉功能学评估产品。适应范围:该产品适用普通人群体检或高风险人筛查疑似冠心病患者的精准辅助诊断,以及确诊患者的辅助治疗。审批情况:2020年1月15日,“深脉分数”取得了第一张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批进入临床应用。作为全球首款完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冠脉无创功能学评估产品,“深脉分数”是首个进入 NMPA 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的人工智能医疗产品。目前国内尚无同品种产品注册上市,国际仅有一款同品种产品在美国上市。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深脉分数各项性能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该产品也获得了欧洲CE认证。(5)商业模式院内模式:针对标杆型三甲医院。大型三甲医院患者数量大,要求结果能很快返回到医生手里,同时对数据的隐私性、安全性要求高。科亚医疗设立院内人工智能诊断中心,分析师常驻医院进行处理。院外模式:针对医院、体检机构等开设心脏检查业务的医疗机构。CTA影像会通过科亚的PACS系统发送到人工智能诊断中心进行分析。适用于普通人群体检或高风险人群筛查、疑似患者的精准辅助诊断,以及确诊患者的辅助治疗。第三方合作模式:主要针对海外客户。通过和现有PACS系统提供商、医疗信息软件提供商和放射医生集团合作,将人工智能阅片服务嵌入到已有阅片流程中。(6)合作机构北京安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国内外200余家医院6.2 博动医学:独创的QFR技术已纳入北京医疗收费目录(1)基本信息成立时间:2015年9月公司地址:上海公司简介: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精准诊断和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研发、生产与临床推广,是全球影像计算FFR领域的开拓者和行业领导者(2)核心团队信息(3)融资信息(4)核心产品产品名:QFR系列产品:基于冠脉造影的QFR系统,基于OCT影像的OFR系统、基于IVUS影像的UFR系统、基于CTA影像的CT-QFR系统产品描述:QFR系列产品由博动医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发,通过对冠脉影像进行智能分割与三维重建,结合流体力学计算原理,计算出狭窄病变导致的压降及血流储备分数。OFR系统实现了基于OCT(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一键式快速三维重建定量、人工智能斑块虚拟组织学精准定量和FFR计算。UFR系统实现了基于IVUS(血管内超声)的一键式快速三维重建定量、人工智能斑块精准定量和FFR计算。QFR与OFR技术已于2019年被写入欧洲心脏学会(ESC)官方教科书(PCR-EAPCI)。适应范围:辅助医生对冠心病患者做出精准诊断。进而诊断该患者是否需要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并辅助规划手术与疗效评估。临床验证:博动QFR系列技术已在国内外发表40余项临床研究,发表文章总影响因子突破350分。目前正在开展三项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的FAVOR III China研究、丹麦奥胡思大学医院牵头的FAVOR III Europe-Japan研究和上海瑞金医院牵头的FAVOR IV-QVAS研究,此类研究的成果有望强有力地证明QFR系列技术为心内科/心外科患者带来的远期获益及社会卫生经济学效益。审批情况:博动QFR系统于2017年5月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并于2018年7月获批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全球首个获NMPA批准的无导丝FFR技术,同时,QFR算法授权至荷兰Medis公司也已获得美国FDA和欧盟CE认证。QFR目前是全球唯一同时获得FDA、CE和NMPA认证的无导丝FFR技术。OFR系统是科技部“十三五”首批数字诊疗装备重点研发专项,将进入药监局“优先审批”通道;CT-QFR系统已于2019年10月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有望很快进入临床应用。(5)合作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爱尔兰国立大学高威分校、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日本岐阜心脏中心、日本和歌山医学院、丹麦奥胡斯大学医学院等。(6)未来发展不断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进一步证明技术对患者的远期获益与卫生经济学,推动技术写进指南与质控。6.3 脉流科技:早期完整布局,构建了涉及心脑血管病的筛查、识别、诊断以及手术预案的全诊疗流程的产品线(1)基本信息成立时间:2017年6月公司地址:杭州公司简介:心脑血管疾病智能诊疗领跑者,其开发的旗舰产品AccuFFR获得2019年度ICI-CCI心血管领域最佳创新奖。(2)核心团队信息(3)融资信息(4)核心产品产品名:AccuFFR系列产品产品描述:脉流科技产品线涉及心脑血管病的筛查、识别、诊断以及手术预案的全诊疗流程。目前,脉流科技已上线ArteryFlow云平台,其中AccuFFRct(冠脉CT的无创FFR分析系统)、AccuFFRangio(冠脉造影无导丝FFR分析系统)、AccuFFRivus(基于血管内超声IVUS的FFR分析系统)、AneuFlow(脑动脉瘤辅助诊断系统)、DeepECG(智能心电分析系统)等产品已经完成开发,进入临床应用,目前正面向市场推广中。脉流科技开发的冠脉CT的无创FFR分析系统AccuFFRct,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影像进行自动分割提取;基于冠脉CTA重构的三维结构,AccuFFRct使用独有的智能流体计算技术,整个冠脉树的血流计算控制在5分钟;结合脉流科技的高速云平台系统,达到快速、准确的FFR无创计算。此外,脉流科技独创的AccuFFRivus在IVUS的测量上,可以同时获得功能学指标。AccuFFR获得2019年度ICI-CCI心血管领域最佳创新奖。适应范围:心脑血管疾病。审批情况:欧洲CE和美国FDA注册中、国内临床试验中。(5)合作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浙江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美国GVI中心、美国梅奥诊所等。6.4睿心智能:北美顶级学校的“三剑客”,用AI、模拟仿真云计算构建自己的产品技术壁垒(1)基本信息成立时间:2017年12月公司地址:深圳公司简介:智能医学平台研发商(2)核心团队信息(3)融资信息(4)核心产品产品名:心血管供血功能评估诊断软件产品描述:该产品仅需要病人的心脏CT影像,就可以准确地推算出每一条血管上每一个位置的供血功能并生成诊断报告。医生根据这个诊断报告可以决定如何用药,是否放置支架,在哪里放置支架等医疗方案。围绕着这款产品,睿心还开展了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验证,例如心血管的狭窄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如何影响该血管病变的变化。适应范围:未知审批情况:临床实验阶段(5)商业模式睿心CTFFR针对心内科医生,提供医生最需要的心血管功能参数,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未来可能出现的形式包括服务型收费、包装成系统收费、以及嵌入CT设备等形式。6.5杏脉科技:依托复星强大医疗和保险资源,产品获批后可快速实现商业化(1)基本信息成立时间:2018年2月公司地址:上海公司简介:杏脉科技作为复星旗下首个独立孵化的医疗人工智能企业(2)核心团队信息(3)融资信息(4)核心产品产品名:未知产品描述:杏脉科技携手杭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启动CTFFR诊断产品的项目合作,通过DSA数据与CTA影像的结合训练,融合应用深度学习技术、血流动力学等多元创新手段进行深度研发。贴合临床需求,延续流体力学仿真的思路,在传统计算方式基础上自研了一整套全自动网格划分及自主研发的CFD求解器,使原本需要4-6小时才能完成的流程缩短到了10分钟,且整个过程不再需要流体力学工程师介入,同时保证了精度。适应范围:未知审批情况:审批中(5)合作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天津胸科医院。6.6 HeartFlow:已服务40000名患者,影像FFR领域的全球标杆(1)基本信息成立时间:2007年公司地址:美国公司简介:HeartFlow是美国个性化的医疗技术公司,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来探索更佳的解决方案用于冠心病诊断。(2)核心团队信息(3)融资信息(4)核心产品产品名:HeartFlow FFRct Analysis产品描述:HeartFlow FFRct是一种用于临床定量和定性分析后处理软件。在获得了慢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CT DICOM数据后,它可以计算FFR值。计算FFR值的过程是通过数学推导而出,它从静态的CT图像数据中生成的三维计算机模型中模拟血流的压力和速度,进而计算出FFR值。审批情况:2011年获得CE认证,2014年获得FDA批准。(5)发展历程1995年,创始人Charles Taylor博士和联合创始人斯坦福大学血管外科主任Christopher Zarins斯坦福大学计算流体动力学专家开始开发基于图像的冠状动脉血流建模。2007年,在加州硅谷成立HeartFlow 。2011年,获得CE认证,在欧洲销售。2014年,收到FDA FDA de novo 510(k)许可,在美国销售。2015年,在加拿大销售,启动启动ADVANCE注册表以评估5,000名患者的数据2016年,在日本销售150种经过同行评审的出版物。150种在世界范围内已发布和允许的专利。2017年,NICE指南推荐HeartFlow;全球有10,000多名患者接受了HeartFlow分析;宣布与Siemens Healthineers合作。2018年,进入英国和日本医保开展了PRECISE随机临床试验。2019年,HeartFlow 手术规划产品获得FDA批准。(6)合作机构西门子、CMS。产品已在美国,英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200多家机构中使用,迄今为止已服务近100,000例患者。另外,本周三(3月4日)我们将借力VB群访谈栏目,举行《影像FFR行业创新报告》线上发布日,报告作者将从政策、技术、市场、资本、典型案例五大维度为您详细解读FFR领域第一份研究报告。本周四(3月5日),动脉网同时有幸邀请到FFR领域优秀企业代表,博动医学CEO刘冰、脉流科技CEO向建平以及资深投资人博行资本合伙人李振明,出席参与VB圆桌派,共同探讨影像FFR商业模式、价值趋势以及投资逻辑等重磅话题。或可靠性不作保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蛋壳研究院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蛋壳研究院可能发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蛋壳研究院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蛋壳研究院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版权申明:本文档版权属于蛋壳研究院/北京蛋黄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许可擅用,蛋黄科技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智力支持机构:研究团队:

八十八

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分类及市场规模增长分析(附报告目录)

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分类及市场规模增长分析(附报告目录)1、X射线影像设备分类X射线被发现不久便被用于人体疾病的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发射体层显像、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等技术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医学影像设备类型,形成了由X射线成像类、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核医学类(PET、SPECT、PET-CT、PET-MR)等设备构成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集合,相应地放射诊断学也发展为医学影像诊断学。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6年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全景市场调研及投资可行性评估报告》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分类资料来源:普华有策(1)普放数字化X射线影像系统普放数字化X射线影像系统即最常见的、功能相对单一的数字化X射线影像系统,主要用于骨科、外科、内科等临床科室以及急诊科、体检机构等场景下的拍片检查,根据被照射组织的密度及对X射线吸收程度的不同来进行成像。由于数字化X射线影像系统系通过X射线平板探测器直接将X射线转换为数字信号,避免了由光学散射而造成的影像失真问题,大大提高了成像准确率,具有量子效率高、图像质量好、成像速度快等优点。因此,数字化X射线影像系统正逐步取代CR设备、CCD-DR设备,而成为X射线影像设备的主流技术方案。(2)DM系统对乳腺进行X射线摄影是乳腺疾病最基本和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检出临床触诊阴性的早期乳腺癌。相比普放系统而言,DM系统的成像质量更高,对致密的乳腺组织具有更高的分辨力,且具有更低的辐射剂量,故为发展新技术提供了可能性。随着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于乳腺癌等乳腺疾病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已将每年10月设定为乳房关爱月,以提醒女性早发现、早治疗乳腺疾病,并以丝带为标志不断推行乳腺癌和宫颈癌同时排查的“两癌筛查”活动。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40岁至69岁的女性需每1至2年进行一次乳腺X射线检查。乳腺X射线检查作为乳腺疾病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在检出钙化方面,具有其他影像学方法无可替代的优势,是40岁以上女性进行乳腺检查的主要方式。作为实现乳腺X射线检查的设备,DM系统将具备较快的需求增速。(3)C型臂C型臂即机架为C型的X射线摄影系统,按外形和电流大小不同可分为小C、中C和大C,具有辐射剂量小、占地面积小、便于移动等特点。小C主要用于骨科、外科等科室,可辅助进行骨科的整骨、复位、打钉以及外科的植入起搏器、取出异物、部分介入式手术等工作,在我国医院的普及率相对最高;中C主要指周边介入性C型臂,具备部分大C产品的功能,我国市场上主要由进口品牌主导;大C主要指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随着平板探测器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C型臂成像系统正逐渐由影像增强器升级为数字化X射线平板探测器,使辐射剂量更低、有效成像面积更大、成像质量更高,能更好地满足临床使用需求。(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DSA是将电子计算机与传统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技术,可为介入治疗提供真实的立体图像,已成为各种介入治疗的必备条件,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相比而言,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图像分辨率低,CT血管造影(CTA)无法辅助介入手术,DSA具有对比度分辨率高、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患者X射线吸收量明显降低的优点,运用普及度逐渐提升。目前,我国的DSA市场基本被进口品牌(GE、飞利浦、西门子)垄断,我国DSA设备的国产率仅10%。DSA设备在国内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5)数字胃肠机(DRF)DRF技术由DSA技术转化而来,主要用于胃肠造影、食道造影、消化道检查等。胃肠造影检查作为影像学检查项目之一,与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相配合可以对大部分消化道疾病进行普查和确诊,具有技术难度低、检查效率高、受检者痛苦少、费用较低等优点。目前,配置平板探测器的数字胃肠机已成为该类设备的主流,不仅操作简单、适应范围广,而且图像清晰度高,可对影像信息进行回放分析,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病变检出率。(6)放疗设备放疗即放射性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肿瘤患者大约有70%需要在治疗的过程中用到放疗,其中大约有40%的癌症患者可以通过放疗达到根治的效果。目前主流的放疗设备包括医用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等,平板探测器在其中主要起到治疗前的肿瘤定位等作用。2018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出关于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的通知,加速器、伽马刀等将不再由国家卫健委进行配置审批,而由省级卫健委(卫计委)进行配置审批。审批权限的下放预计将大大促进加速器等放疗设备装机量的增长。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平均每百万人应配置2-3台医用加速器的要求,我国的加速器尚存在较大缺口。在直线加速器等放疗设备市场需求巨大的背景下,预计数字化X射线平板探测器行业也将随之同步发展。(7)口腔X射线设备目前,口腔X射线设备主要包括口腔X射线全景牙片机、口腔颌面全景X射线机、口腔X射线数字化体层摄影设备、口腔颌面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CBCT)等,其中CBCT是目前口腔检查领域最重要、最高端的设备,可形成任意方向、层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图,成像效果远优于传统设备,且具有辐射剂量低、曝光时间短、占地面积小、使用便捷等优点。目前,CBCT已成为了牙槽骨外科手术、牙体牙髓病科治疗、牙种植修复、牙周病的诊断与治疗、口腔肿瘤的诊断以及正畸治疗等口腔疾病领域的必备设备。随着人们口腔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口腔专科医院数量逐年递增,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推进口腔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2017年6月,卫健委发布新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明确了口腔医院的设立标准。根据《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的口腔专科医院数量已从2008年的278家上升至2018年的786家,年均复合增长率10.95%;我国口腔医院诊疗人次由2008年的1,569万人次上升至2018年的4,012万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9.84%。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口腔疾病就医观念的提高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预计市场对口腔诊疗的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并带动对CBCT等高端口腔诊断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国65岁以上老人龋齿率达到98.4%,为各年龄组最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数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1%,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将会加速龋齿修复需求爆发。此外,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国5岁儿童龋齿率及治疗比例相比10年前分别增加4.1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12岁儿童龋齿率及治疗比例相比10年前分别增加5.6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根据《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医院口腔科门急诊人次从2008年的7,051万人次攀升至2018年的15,610万人次,复合增长率为8.27%,相比眼科、皮肤科等其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科室而言呈现出更快的增长速度。在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预计口腔医疗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CBCT的渗透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2、X射线设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重要地位得益于医疗刚性需求、各国政府的政策推动以及技术提升带来的设备更换需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全球医学影像市场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17年和2018年,全球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分别为256.60亿美元和268.85亿美元,其中X射线设备、超声和MRI占据前三甲,2018年的市场份额分别约38.02%、26.16%和15.90%。随着人们对慢性疾病的预防越来越重视,以及临床应用中对病灶影像检测的需求逐步增长,预计全球市场对医学影像设备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不同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份额较为分散的局面,目前全球医学影像细分行业已形成了寡头竞争的格局,行业集中度较高。2018年,GE、西门子和飞利浦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医学影像市场前三,分别为22.5%、18.5%和15.5%。整体而言,医学影像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主要分布于北美、欧洲、日本等医学影像市场发展较早、容量较大的经济发达地区,不仅产品线丰富,售后及技术支持也相对强大,来自这些地区的医学影像企业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目前,我国医学影像行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2017年和2018年,我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分别为50.12亿美元和55.79亿美元,其中超声、CT和X射线设备占据前三甲,2018年市场份额分别为28.50%、26.46%和24.08%。3、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分析我国医疗机构配置X射线医学影像设备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多以老式胶片机或CR设备为主。目前,我国市场对X射线医学影像设备的需求同时来自设备升级更新的存量需求以及数字化X射线影像系统普及率的提高带来的新的增量需求。2017年和2018年,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分别为12.61亿美元和13.44亿美元,预计至2023年,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约18.14亿美元,2018-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6.19%。在市场对数字化X射线影像系统需求量稳步增长的情况下,近年来我国数字化X射线平板探测器的出货量也不断上升。我国在医疗和宠物医疗平板探测器领域已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报告目录:第一部分 产业环境透视第一章 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综述第一节 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定义及分类一、X射线影像设备定义二、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发展简史三、行业特性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二节 医疗影像诊断设备的分类第三节 主要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特点第四节 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产业链分析一、产业链结构分析二、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三、行业产业链上游相关行业分析第二章 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市场环境及影响分析(PEST)第一节 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政治法律环境(P)第二节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E)第三节 行业社会环境分析(S)第四节 行业技术环境分析(T)第三章 国际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第一节 全球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总体情况分析一、全球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的发展特点二、全球X射线影像设备产销规模分析三、全球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竞争格局四、全球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结构分析五、全球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规模预测五、全球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区域分布六、国际重点X射线影像设备企业运营分析第二节 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市场分析一、欧洲1、欧洲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概况2、2021-2026年欧洲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二、美国1、北美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概况2、2021-2026年北美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三、日本1、日本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概况2、2021-2026年日本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四、韩国1、韩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概况2、2016-2020年韩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五、其他国家地区第二部分 行业深度分析第四章 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运行现状分析第一节 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一、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阶段二、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总体概况三、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特点分析四、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商业模式分析第二节 2016-2020年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现状第三节 2016-2020年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情况分析一、2016-2020年中国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总体概况二、2016-2020年中国X射线影像设备产品市场发展分析第四节 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价格分析一、导致医疗器械价格虚高的四大因素分析二、国家对植入类医疗器械价格进行干预三、医疗器械限价受阻原因归结加价率四、医械行业限价计划延期五、中国医疗器械价格管理遭遇的几个难点第五章 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所属行业整体运行指标分析第一节 2016-2020年中国X射线影像设备所属行业总体规模分析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二、人员规模状况分析三、行业资产规模分析四、行业市场规模分析第二节 2016-2020年中国X射线影像设备所属行业产销情况分析一、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所属行业工业总产值二、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所属行业工业销售产值三、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所属行业产销率第三节 2016-2020年中国X射线影像设备所属行业财务指标总体分析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第四节 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生产分析一、X射线影像设备进口、自有比例二、X射线影像设备生产基地分布三、X射线影像设备集群发展分析四、X射线影像设备产能情况分析第五节 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供需分析一、2016-2020年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所属行业供给情况1、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供给分析2、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产品产量分析二、2016-2020年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所属行业需求情况1、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需求市场2、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客户结构3、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需求的地区差异三、2016-2020年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供需平衡分析第六节 X射线影像设备产品市场应用及需求预测一、X射线影像设备产品应用市场总体需求分析二、2021-2026年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领域需求量预测二、重点行业X射线影像设备产品需求分析预测第六章 X射线影像设备所属行业进出口结构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一节 X射线影像设备所属行业进出口市场分析一、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进出口综述二、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出口市场分析三、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进口市场分析第二节 中国X射线影像设备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第三部分 市场全景调研第七章 我国X射线影像设备细分市场分析及预测第一节 中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细分市场结构分析一、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市场结构现状分析二、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细分结构特征分析三、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细分市场发展概况四、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市场结构变化趋势第二节 数字化X射线影像系统市场分析预测第三节 DM系统市场分析预测第四节 C型臂 市场分析预测第五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市场分析预测第六节 数字胃肠机(DRF)市场分析预测第七节 放疗设备市场分析预测第八节 口腔X射线设备市场分析预测第四部分 竞争格局分析第八章 2021-2026年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竞争形势及策略第一节 行业总体市场竞争状况分析一、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竞争结构分析1、现有企业间竞争2、潜在进入者分析3、替代品威胁分析4、供应商议价能力5、客户议价能力6、竞争结构特点总结二、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企业间竞争格局分析三、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集中度分析四、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SWOT分析第二节 中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第四节 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并购重组分第五节 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竞争策略分析第九章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重点企业调研分析第一节 A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产销营收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二节 B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产销营收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三节 C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产销营收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四节D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产销营收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五节 E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产销营收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五部分 发展前景展望第十章 2021-2026年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前景及趋势预测第一节 2021-2026年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发展前景第二节 2021-2026年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发展趋势预测第三节 2021-2026年中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供需预测一、2021-2026年中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供给预测三、2021-2026年中国X射线影像设备市场销量预测四、2021-2026年中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需求预测五、2021-2026年中国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供需平衡预测第四节 影响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关键趋势一、市场整合成长趋势二、需求变化趋势及新的商业机遇预测三、企业区域市场拓展的趋势四、科研开发趋势及替代技术进展五、影响企业销售与服务方式的关键趋势第十一章 2021-2026年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防范第一节 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投资特性分析一、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进入壁垒分析二、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盈利因素分析三、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盈利模式分析第二节 2021-2026年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一、有利因素二、不利因素第三节 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投融资情况一、行业资金渠道分析二、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三、兼并重组情况分析四、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投资现状分析第四节 2021-2026年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投资机会一、产业链投资机会二、细分市场投资机会三、重点区域投资机会四、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投资机遇第五节 2021-2026年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投资风险及防范一、政策风险及防范二、技术风险及防范三、供求风险及防范四、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及防范五、其他风险及防范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及发展建议第一节 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研究结论第二节 X射线影像设备行业发展建议

黑美人

行业报告及白皮书TOP10:每一本都值得深度了解

2019年已经逐渐接近尾声,各个行业都在为最后的一击努力,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各个行业我们只有去深度了解,才能得知行业的前景发展,明年将是新的一年,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只有做到高瞻远瞩,才能为下一年的发展做好计划。现在各个行业都已经无法脱离互联网,面对各个行业的发展,我们不能止步于曾经的宏观印象,应该深入去探讨各个行业的发展,今天新浪VR为大家汇总一下值得人深度探讨的行业分析报告及白皮书Top10:1,《区块链——领导干部读本》该书由人民日报出版,该书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和战略部署、密切关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前沿、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以国家大数据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为背景,围绕区块链的起源、核心特性、未来可能的应用场景以及对商业、法律和技术带来的挑战等多角度对区块链进行了系统阐释和透彻解读。2,《2019腾讯区块链白皮书》该白皮书由腾讯发布,文中介绍产业了区块链。腾讯认为区块链在产业领域,有着天然的 to B 基因。区块链涵盖的产业包括金融、政务服务、司法、物流、医疗、教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各个产行业都盘活的话,前景非常可观。腾讯在白皮书里重点强调了区块链的存证价值和在金融方面的应用。3,《区块链白皮书(2019)》由中国信通院发布,这是继2018年之后,中国信通院第二次发布区块链白皮书,内容涵盖市场发展、技术热点、行业应用、政策环境、发展建议等多个方面。本白皮书是在去年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区块链产业发展现状,对国内外行业发展状况重新进行了整理分析。白皮书一共分为六大部分,首先从区块链技术架构现状和技术发展热点两个方面阐述了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第二部分分别对全球和我国的区块链产业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三部分主要从各个领域介绍了区块链的行业应用现状,第四部分从四个层面深层剖析了区块链的监管挑战,第五部分指出了区块链发展在社会认知、监管环境、技术应用及人才培养层面还存在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三条政策建议。4,《5G应用创新发展白皮书》在201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ICT中国2019高层论坛”的分论坛“第四届5G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元年,揭幕商用时代”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IMT-2020(5G)推进组和5G应用产业方阵(5GAIA)共同发布了《5G应用创新发展白皮书——2019年第二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洞察》(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聚焦全球及我国5G融合应用发展态势,重点发布第二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项目的深度洞察,研究提出5G融合应用“3+4+X”体系和5G应用评估体系(CMM模型),并对5G十大重点应用领域(超高清视频、VR/AR、无人机、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医疗、车联网、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城市)进行深度分析,提出我国5G融合应用发展建议。5,《虚拟现实(VR)体验标准技术白皮书》《虚拟现实(VR)体验标准技术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由中关村现代信息消费应用产业技术联盟视频体验工作委员会(VEA视频体验联盟)发布。在VR终端方面,产业需要不断加强终端体验提升的创新,进一步减轻重量提升佩戴舒适性(比如最新的VR眼镜重量已降低到160克),进一步提高屏幕分辨率和扩大FOV光学体验;以内容应用做为核心,提升VR视频内容到8K全景作为起步,3D立体景深视觉效果来满足体验刚需,内容帧率提升到60FPS及以上来缓解眩晕感;在光纤和5G双千兆网络的高带宽和低时延能力支持下,必将促进VR体验走进现实,加快VR产业大规模应用的进程。6,《面向行业5G网络架构白皮书》该白皮书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白皮书介绍到5G网络架构设计包括系统设计和组网设计两 个方面。系统设计重点考虑逻辑功能实现以及不 同功能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构建功能平面划分 更合理的统一的端到端网络逻辑架构。组网设计 聚焦设备平台和网络部署的实现方案,以充分发 挥基于SDN/NFV技术的新型基础设施环境在组 网灵活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潜力。5G基础设施平台将更多的选择由基于通用 硬件架构的数据中心构成支持5G网络的高性能转 发要求和电信级的管理要求,并以网络切片为实 例,实现移动网络的定制化部署。7,《图解我国长三角区域产业布局白皮书》该白皮书由赛迪发布,白皮书涉及长三角区域主导产业关键领域创新方向,以及产业布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充分发挥长三角优势,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建设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我国的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四省市将迎来发展新机遇,四省市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加强各领域互动合作,形成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8,《2020年全球网络趋势报告》该报告由CISCO(思科)发布,报告指出网络自动化(25%)、SDN(23%)和IBN(16%)是未来五年内对网络影响最大的技术。27%的IT领导者认为跨访问、WAN、数据中心(DC)、云和安全性的孤立设计和运营方法对采用高级网络技术造成了障碍。34%的IT领导者认为更好的网络协调和与其他IT团队的集成是最需要改进的重要领域。虽然只有4%的IT领导者和网络策略师将其网络归类为基于意图的网络,35%的受访者计划在两年内实现基于意图的网络。目前,网络维护任务平均占据网络团队时间和资源的55%。27%的IT领导者认为缺乏必要的技能是过渡到高级网络的主要障碍。22%的IT领导者倾向于通过培训、继续教育和认证方面的投资来提高人才技能。网络策略师将AI、IT/OT集成、自动化和网络DevOps确定为技能增强的首要领域。9,《人工智能医疗白皮书》该白皮书由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布。该白皮书包含人工智能医疗发展历史、政策分析、行业现状、面临的挑战及趋势分析四大部分,全面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人工智能医疗研究的热门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人工智能医疗行业的政策制定、学术发展、投资策略、产品应用等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政策依据。该白皮书全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疾病预测这五大医疗主要应用领域的痛点、发展优势、应用场景、行业现状、商业模式,并对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医疗领域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建议。10,《5G智慧港口白皮书》由振华重工、中国移动、沃达丰和华为联合发布,白皮书对5G在港口自动化、智能化建设中的应用做了深度解读,旨在加快5G在港口的应用研究及项目落地。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在促进国际贸易和地区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贸易中约 90% 的贸易由海运业承载,作业效率对于港口至关重要。在“工业 4.0”、“互联网 +”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港口也在进行数字化、全自动的转型升级。随着全球 5G 技术浪潮的到来,华为、振华重工将携手全球领先运营商,共同帮助港口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持续升级,利用 5G 推动港口信息化、自动化,打造“绿色、环保、高效”的智慧港口。。以上就是新浪VR为大家整理的top10行业分析报告及白皮书,我们可以清楚了解现在备受关注的行业及领域。目前区块链是最受欢迎和关注的一个领域,很多人仍抱着好奇的想法看待它,通过白皮书我们可以深度了解区块链。目前5G及VR也备受关注,因为今年是中国的5G元年,大家都希望可以在5G爆发前真正了解5G可以带来的改变。VR作为被众多人所看好的一个行业,认为5G可以为VR带来真正的改变,所以5G+VR也成为了大家经常看到的字眼。所受大家关注的仍然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改变都是可以看到的,随着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到来,互联网将再次为我们带来改变,这次的改变将是巨大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白皮书及报告了解到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