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德国读医学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苗乡情

在德国读医学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读德国医学博士是指医学生为了拿到博士学术头衔而进行一些学术研究,完成一本博士论文,进行口头答辩(根据不同的学校而定)。德国医学教育不分本科、硕士、博士,而是要参加国家考试,通过了你就可以当医生了,当然也就可以称为Dr. Yang啥的了,但不代表你是医学博士,如果想拿到医学博士这个学术头衔必须参与某项研究,写一本医学博士论文,水平参差不齐30页到130页都有,一般德国医学生在第8,第9学期做一年实验室或者临床病例收集研究工作,便于参加第二次医学考试前顺便把论文写完,然后就是去临床实习了。一般中国学生来德国读医学博士都是医学硕士学位后来德国实验室做一些基础研究工作,可以不会德语,毕竟英语也是实验室的工作语言,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来德国后是不带工资或者带国家、国内单位的资助,因为读博士教授还是把你当成学生来培养,并不算工作性质。一般在三年后完成一本医学博士论文,完成答辩可以拿到德国为医生准备的医学博士学术头衔。现在也有一些中国学生为了逃避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医患关系、没有竞争力的薪水,而在做博士研究工作的同时学习德语,申请参加德国的医师考试,如果有中国医师资格证,德语过关只需要临床口试就能拿到德国医师资格证,在欧盟大多数国家都可以行医的。但这条路是一个艰辛、曲折、痛苦的过程,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但当拿到德国行医资格时,你一定为自己的坚持而感到欣慰,德国医生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博士这个头衔会伴随你在德国的一生!大多是拿到博士学位的医学生还是选择回国,毕竟来德国读个学位只是为了以后在医院工作升职称方便些,总之,来德国读博士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困难指数根据个人的基础,实验室情况,导师变态程度,同事相处融洽度而定。Keep calm and get a MD in Germany!英国留学申请误区解析

葛覃

Dr. Juan Antonio Retamero:数字病理如何为 “医生的医生”赋能?

来源:一财网一所医院病理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长期以来,病理科医生的匮乏已经掣肘了全球各地的医院专科化发展进程。什么是病理科?它在保卫大众健康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曾就职于格拉纳达大学医院的Dr.JuanAntonioRetamero是一名解剖病理学家,他认为病理科是透过人体组织确定疾病是否存在及其发展程度。病理科医生是“医生的医生”。Dr.JuanAntonioRetamero在实施和使用数字病理学进行常规诊断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2016年,他在西班牙一家开创性领先的医院集团中在采用数字病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从那以后,他在全球各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并支持了全球许多中心开始采用数字病理技术,他是数字病理行业现代化的热心倡导者。Q病理科是一个与患者距离较远的科室,您能否简单介绍下病理科?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病理科带了什么样的改变?A组织病理学是检查组织样本,以确定疾病是否存在及其发展程度。病理学家是确定疾病如何影响身体组织的医学专家。许多实验室缺乏对某一疾病类型具有足够专业知识的、有经验的病理学家。有些病例必须向异地的专家咨询,组织样本必须运往该专家,就有可能造成时间上的延误。数字病理学大大改进了这一过程,并为不同专业领域的医院之间的合作创造了机会,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诊疗。我以前在格拉纳达大学医院工作了几年。后来,我们有幸成为欧洲甚至全球最早采用全数字病理技术的实验室之一。这意味着在数字病理实验室中,所有的组织病理学病例都可以在电脑屏幕上诊断,不再需要显微镜了。今年来,新冠病毒的流行改变了病理学家的工作方式以及病理学界对数字病理学的看法。例如数字化的工作流程让病理学家可以在家就能接触到病例,不必去医院,这样就保证了一定的社交距离。Q您认为病理科在临床科室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您从业的经历中,新技术和设备的迭代情况如何?A病理学家通常被称为 “医生的医生” ,他们为其他医生充当着疾病咨询师和专家的角色。此外,病理学家是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大型中心的病理实验室会有一个分子生物学部门,里面涉及许多其他领域的研究,通常与癌症有关。因此,研究是学术医学中心病理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在解剖病理学中使用的样本处理技术是两个多世纪前发明的。这个过程自发明以来变化相对较小。尽管现代技术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可以对工作流程的许多不同步骤进行跟踪,但许多实验室仍然高度依赖于人工。如今,新兴和可靠的解决方案的出现,带来了更大程度上的自动化和更完善的跟踪过程,相应的质量和效率也因此得以改进,可以把错误数量降到最小以便改进整个流程。Q在病理科工作会有怎样的职业压力和危机?通常会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有这样的感受?A病理学是一个处于危机中的专业,由于工作量的增加和病理学家数量的减少,我们需要应对日益增加的工作。工作量的增加是因为更多的病人接受了癌症筛查,同时也因为病理学家必须提供更多关于诊断的信息。此外,全球有大量的病理学家即将退休,但新入行的、没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还不能完全承担起这部分空缺。这个情况的产生,我相信对数字病理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因为它将有助于数字病理学家变得更有效率、更有能力来处理日益增加的工作量。同时,数字病理对于新入行的医生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吸引新入行的医生们加入病理科。Q您认为西班牙在病理科领域还有哪些改善的空间?对于病理科未来的发展趋势或新方向,是否有一些您个人的洞察和见解?A从样本跟踪的改进到采用数字化工作流程,病理专业在现代化进程中获益颇丰,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开创性领先的解剖病理学实验室成功实现了数字化。此外,数字病理学也被视为病理学领域最激动人心的革命之一: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帮助病理学家更有效、更准确地开展工作。这就是计算病理学的意义所在,病理学家们总是很兴奋有工具能够帮助他们改善自己和病人的生活。

沈约

Dr.Ho的生命事件分析,你也试试

之前,我们用了一篇文章《RFDS!从中国医院的“停机坪”到澳洲的“飞行医生”》谈及澳洲的RFDS,即“澳大利亚皇家飞行医生服务队”。RFDS服务组织,1928年成立,每天24小时免费为居民提供紧急医疗和保健服务,提高偏远地区居民医疗可及性。这里我借此讲一位医生,一段小故事。介绍的这位医生叫Dr.Ho上世纪60年代,DR.Ho随家人从香港前往澳洲,按他的话说是“逃难”。因为当时香港很穷,没有钱坐飞机去澳洲,唯一的选择即是乘坐货船出国。到的时候因为身无分文,为了生计,什么工作都得做,白天黑夜没完没了地做事,脏活累活都做。在医学院毕业后,开始了澳大利亚一家医院工作。有关RFDS的故事澳大利亚医院接到医疗救助信息,便通过RFDS送Dr.Ho去塔斯马尼亚(Tasmania)——澳洲人眼中“沉睡的离岛”,去的地方当中有1000个土著居民,有一个出生的小孩子,他得了急性胃肠炎,且引致脱水。因为当时DR.Ho刚毕业,没有足够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导致不能够及时医治这位患儿,当时暴雨,飞机无法送病人返回医院,小孩最后夭折。这件事一直萦绕在DR.Ho心里,挥之不去,也成了他成长的动力。当时他下了个决心:在我的事业生命中永远不再出现这种情况,更激励我要将我的知识、技术和经验能力不断提升。当时的小医生,现在就在我面前,他已经声名远播,正不断推动中国私人医生理念和制度有序发展。这是DR.Ho的小故事,也是他的生命事件,却引发了人生的“海啸”(蝴蝶效应)。经历,无论好与坏,也无关大与小,通过总结,加上理念的力量,有时候可让我们终生受用。

灰熊人

重症医学科SCI论文发表及临床科研策略大数据分析

导言:重症医学科是最能体现一个医院水平的科室之一,重症医学科的大夫也经常被认为是医院里水平最高的大夫。在2020年COVID-19患者救治中,重症医学科的大夫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我们在对重症医学科发表的论文检索过程中,发现中国发表的SCI论文,在10年内增长了29倍。这显示了中国重症医学科临床及科研的急速发展。我们特别铆足了劲,帮朋友们找到了重症医学科做临床科研的四大策略。1,重症医学科论文概况重症医学科领域已经发表了230,734篇Medline收录文献。2011年,仅有6,843论文;到2020年目前,就已经达到38,019篇论文;十年翻5.6倍。(重症医学科研究论文的增长趋势)我们对其中最新发表的10,997篇论文进行大数据分析。根据重症医学科领域2020年发文3.8万篇的总量,下面针对重症医学科的全球数据大都是今年最近3个月论文分析结果。国家分布可以看到,美国发表论文数最多,占33%;中国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为1,877篇,占19%,排在第二位。意大利、德国和法国分列第三到五位。(SCI论文的时间和国家分布)研究发表在哪些杂志?发表重症医学科相关研究最多的五个SCI杂志是Crit Care Med, PLos One, Sci Rep, Chest, Crit Care等。可以看到,重症医学科的研究发表在高质量期刊的比例比较高,20%的研究发表在6分以上期刊。需要注意的是,IF=-1的标记意味着该期刊尽管被Medline数据库收录,但不是SCI收录期刊;尤其是其中的很多是掠夺性期刊,比如Cureus,就是典型的垃圾期刊;投稿时要特别小心。(发表论文的杂志分布)其中发表重症医学科论文最多的Crit Care Med,2019年的影响因子是7.42;每年发表的论文在700篇左右。中国学者在该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仅占第5位。研究热点基因和相关疾病重症医学科研究的主要基因包括NLRP3, ACE2, STAT3, SET, MTOR等;脓毒症、肺癌、休克、睡眠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是与重症医学科研究最关注的五种关键词。重症医学科研究最活跃的机构如下图所示,麻省总医院、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是发表重症医学科SCI论文最多的三个医院。最活跃的学者重症医学科领域最活跃的学者及其关系网如下图所示。很多同仁在找研究生导师、或者找访问学者导师,学术上活跃的学者总是最优先的选择。包括:美国匹斯堡大学医学院CRISMA中心的Kellum, John A;中国中日友好医院的Cao, Bin;沙特阿拉伯的Arabi, Yaseen;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Slutsky, Arthur S;美国匹茨堡大学的Ely, E Wesley等。2,领域内的重要论文从下图可以看出重症医学科领域经典论文的分布。在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中,集中发表在NEJM这一医学顶刊,主要是重要的临床试验结果和综述。下表中的第二篇特别值得阅读,是Escobar等针对如何识别院内临床恶化风险的成年患者研究。应用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对于第一时间识别出那些病情加重的病人从而第一时间做出诊治,对于应用这一成果验证自己的患者从而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亦有重大帮助。3,中国发表的SCI论文单独查中国重症医学科发表的论文时发现,中国已经发表了24,464Medline收录的论文,其中2011年仅发表了257篇,到了2020年就已经发表了7433篇论文;中国重症医学科研究论文十年时间增长了29倍,令人感慨中国重症医学科临床和科研的高速发展,这是患者的福音。其中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发表的论文最多。从中国重症医学科活跃专家看,Cao, Bin和Wang, Chen的研究团队临床科研最为活跃;尤其是在2020年针对COVID-19的临床科研中做出了不起的工作。中国重症医学科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4,对临床科研的启发在重症医学科最重要的论文中,展示的思路对于我们做临床科研有非常大的启发,对于临床工作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同时也发现,重症医学科的几位学者,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发表了十余篇篇SCI论文,强烈提示发表重症医学科论文的套路。所以,我们分享两位学者的研究思路。1,美国匹斯堡大学CRISMA中心的Kellum, John A等在短短的3个月内发表了12篇高质量论文,并位居最活跃科学家榜首。所以将Kellum等的研究思路分享给大家。(2020) Urinary ezrin and moesin as novel markers for recovery from acute kidney injury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Dialysis and Transplant Association - European Renal Association(2020) Acute kidney disease and cirrhosis Journal of hepatology(2020) Outcomes of al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that experience acute kidney injur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Cardiology in the young(2020) Perioperative Renoprotection: General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2020) Ultrafiltr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reated with kidney replacement therapy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2020) Effects of 5% Albumin Plus Saline Versus Saline Alone on Outcomes From Large-Volume Resuscit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20) Publisher Correction: COVID-19-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25 Acute Disease Quality Initiative (ADQI) Workgroup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2020)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2 Mediates Kidney Injury ring Sepsis Nephron(2020) COVID-19-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25th Acute Disease Quality Initiative (ADQI) Workgroup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2020) The authors reply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20) Targeting acute kidney injury in COVID-19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Dialysis and Transplant Association - European Renal Association(2020) Letter in Reply to Gueret et al: Carbon Dioxide Removal: Low Bicarbonate or H+ (Cl-) Addition? ASAIO journal (American Society for Artificial Internal Organs : 1992)总结这些研究,思路非常清楚,研究集中在重症医学科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及其保护。如第11篇和第9篇就是针对COVID-19患者的肾损伤研究,第5篇则研究了危重患者中肾脏替代疗法,第4篇研究了围手术期的肾脏保护,第3篇研究了成年先心病患者的肾脏损伤,第2篇则关注的重症医学科患者中出现的肝肾损伤,第1篇是急性肾脏损伤的生物标记,第8篇是败血症肾脏损伤的机制研究。2,法国巴黎大学的Timsit, Jean-Francois,在3个月内发表了9篇论文。(2020) Local signs at insertion site and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n observational post hoc analysis using indivial data of four RCTs Critical care (London, England)(2020) Ultrasound guidance and risk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in the ICU. A post hoc analysis of indivial data of three multi-centric randomized trial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2020) Pulmonary infections complicating ARDS 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20) Concurrent systemic antibiotics at catheter insertion and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in the ICU: a post hoc analysis using indivial data from five large RCTs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2020)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in France: incidences, outcomes and costs of care Annals of intensive care(2020) SARS-CoV-2 detection in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of invasively ventilated ARDS patients Critical care (London, England)(2020) Insertion Site and Infectious Risk Among Peripheral Arterial Catheters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20) Duration of antimicrobial therapy for Gram-negative infections 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2020) Impact of Loading Dose of Caspofungin in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Target Attainment for Severe Candidiasis Infections in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the CASPOLOAD Study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可以看到,Dr. Timsit的研究思路也非常清晰,对重症医学科的感染做了系列研究。比如第9篇是观察了重症室严重念珠菌感染治疗的药代-药效;第8篇观察了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的持续时间;第7篇关注了周围动脉导管插入部位和感染风险;第6篇则是检测SARS-CoV-2;第5篇研究败血症的发生率;第4篇继续研究导管插入的感染;第3篇研究肺部感染与ARDS;第2篇继续关注导管插入后感染的风险;第1篇再次研究导管插入的感染风险。其中第7、4、2、1篇论文,是一个系列的研究,对于开拓您的思路非常有帮助。重症医学科研究思路小结:1,重症医学科患者的器官损伤。这是重症医学科患者必有且独有的情况。并且重症医学科有来自不同科室的病人,所以关注一个点,就可以在不同疾病中做研究。比如举例1中的肾脏损伤。您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研究肝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重症医学科中的焦虑发生(我一直觉得,重症医学科患者精神状态对其是否能够存活非常关键);等等。除了损伤,如何防护这些损伤也同样关键。2,重症医学科有些必用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如感染治疗、血滤,这些也都是重症医学科中独有的,如举例2中的导管及感染的问题;其他类似问题也可以做成体系,比如胃管、导尿管、呼吸机使用等等。并且不同疾病肯定不一样。3,预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研究。就如第二部分(经典/重要论文)中第二篇,找到可能会加重患者的预测标记,或者我们总说的六类重点观察患者的预后指标,这些都是临床重要而未解决的问题。如果已经有了指标,你可以验证啊;验证也是非常好的临床科研课题。4,患者转出指标及预后随访这个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比如最近就有人研究了COVID-19患者出院后,27%在60天内再次住院或者死亡。重症医学科的患者转出去之后,哪些最后出院了,哪些又转回来了,哪些死亡了等等。有没有预测指标及生物标记,这些都是很有趣的研究。甚至可以从我们昨天解析的急诊科医生那里学到:能否用人工智能方法或者更好的统计分析方法等新技术解决之前未解决的问题?声明:本文转自“Hanson临床科研”,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无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沃斯(WOSCI)由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论文润色等。

葵实

「重要发布」地坛医院研究团队新冠重症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8月13日,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研究所曾辉教授团队和清华大学免疫所董晨院士团队、军事医学科学院秦成峰教授团队在medRxiv预览杂志公布题为“Impaired cellular immunityto SARS-CoV-2 in severe COVID-19 patients”的论文,该研究发现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COVID-19重症患者虽然具有中和性抗体,但是T细胞不能针对SARS-CoV-2蛋白产生干扰素,提示细胞免疫反应存在缺陷。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疫情大流行,对人类生命健康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新冠患者不同个体之间的病情差异很大,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也有合并多种并发症的重症和危重症的患者。发现重症预警指标,明确造成患者个体病情差异的免疫学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这一重要发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COVID-19的重症发病机制,为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数据支持。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北京地坛医院李昂教授、张福杰教授、曾辉教授带领重症医学、感染病学和基础医学研究团队,联合公关,取得多项成果。近期,地坛医院传染病研究所赵学森副研究员发现宿主防御分子LY6E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侵入的作用(发表Journal of Virology);孔雅娴研究员、张恒辉副研究员、刘景院主任通过动态监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学免疫标志物组合的水平,发现多个预测重症化的指标,如血栓风暴相关的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发表于CriticalCare)、与T细胞免疫应答失调相关的游离免疫分子CD27等。这些研究有助于对新冠患者的重症化风险做出早期预测及评估,促进重症监测由被动监测转为主动干预、个体化治疗。北京地坛医院【来源:北京地坛医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达瑟儿

DR.WU品牌创始人吴英俊教授:用专业医生视角解读科学护肤理念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6日讯(记者 朱国旺)护肤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化妆与护肤是什么关系?皮肤敏感人群如何护肤?近日,DR.WU达尔肤品牌创始人、被称为台湾医学美容之父的吴英俊教授来到北京,从一名权威、专业的医生视角,解读了皮肤保养的科学理念。吴英俊教授197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院,1981年被派往法国国立医学研究所(INSERM)担任交换教授,1994年前往美国哈佛大学雷射美容医学研究所学习。在法国受到医学与美容融合为一体的观念洗礼后,将更专业的医学美容知识引进中国台湾,创造了皮肤医学结合美容技术,成为业界先驱。为了让更多人的皮肤得到护理,他创立了自己的美容诊所英爵诊所,以及皮肤护理品牌DR.WU达尔肤。护肤要趁早吴英俊表示,护肤品行业以及DR.WU达尔肤追求的理念是希望通过专业的医疗理念、方法与成分为用户的肌肤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现在很多人都在寻找追求年轻的秘籍。吴英俊教授说,要想皮肤保持年轻状态,护理是绝对不能少的。女性皮肤在20岁就已经开始衰老,很多人认为年轻人不需要护肤,但吴英俊教授表示,恰恰相反,越早进行皮肤护理越能使皮肤拥有良好的状态。他建议在皮肤进入初老期后就应该使用提拉抗皱类产品。化妆不能代替护肤对于美的追求是所有人的天性,近些年彩妆行业兴起,对于希望能立竿见影达到变美效果的女性来说,是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化妆”不等于“护肤”,也不能代替护肤。吴英俊教授介绍,这两者最大区别在于“化妆”是以短期内变美为出发点,而“护肤”是以保持肌肤的长期健康稳定为出发点。有些化妆品成分会刺激皮肤、破坏皮肤屏障,导致肌肤问题甚至疾病。“刷酸”促进角质层脱落“刷酸”是指采用酸类护肤品剥落老化角质层,改善皮肤问题的一种医美项目。吴英俊教授说,“刷酸”最直接的效果是促进角质层脱落,所以它对于油脂过度分泌、角质堆积等因素造成的各种皮肤问题都有很好的改善效果。譬如杏仁酸,作用温和不刺激,不容易引起泛红、刺痛和瘙痒,对油皮、干皮、混合肤质、敏感肤质都是可以使用。皮肤敏感人群要注意补水吴英俊教授自身就是一位敏感性皮肤者,这也是他选择皮肤科专业的初衷。他说,皮肤是有免疫系统的,它和血液的免疫系统相似。在受到环境刺激时,角质层就会很脆弱。因此,皮肤比较敏感的人群要注意个人防护,譬如出门时就可以佩戴口罩。同时日常的皮肤呵护也是必须的,只要皮肤的水分充足,血液循环正常,皮肤的状态就会很好。吴英俊教授建议,补充皮肤水分首先是要多喝水,这是外部补水;其次是使用补水产品进行护理,如使用第五代玻尿酸产品等。吴英俊教授坦言,目前很多人对护肤方面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会经常利用自己对专业的了解,不遗余力地向大众科普科学的护肤知识,希望让更多人掌握正确的护肤保养理念,并且轻松获得真正安全有效的产品。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大迷信

《中国医学影像AI白皮书》发布,深睿医疗助力智能+时代

【猎云网北京】3月28日报道在今年的两会中,李克强总理第三次将人工智能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向社会各界表明政府在接下来一年中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切与重视。政策面的利好促进了人工智能企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医疗人工智能领域一直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中重要版块之一。 在当前医疗人工智能领域,随着学术上和商业化的成果不断涌现,泡沫和乱象也夹杂其中。 在各大人工智能公司百家争鸣,抢滩登陆,风云缭绕之时,如何正确地了解现状、明确需求、引导发展,是整个行业都关切的关键所在。《中国医学影像AI白皮书》应运而生。2019年3月26日,由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CAIERA)主办的《中国医学影像AI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发布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为确保研究报告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CAIERA)协同国内三甲医院的影像专家,人工智能领域科研专家和技术领先的医疗AI公司共同起草这份专业的白皮书。白皮书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概述、医学影像AI算法的最新进展、医学影像AI算法对数据的要求、医学影像AI的需求调研、医学影像AI临床现状与展望、产业化现状以及政策、挑战与建议等诸多方面,构建了目前中国医学影像AI行业现状,为帮助产业相关人士提供专业的参考与建议。值得骄傲的是,深睿医疗作为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副理事单位,以其目前在医疗AI领域强大的科研实力,有幸受邀参与了本次白皮书编著。负责撰写部分章节内容,与行业大家一起为中国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长、“白皮书”主编、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长、“白皮书”主编、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在发布会现场致辞中指出,“联盟的工作是促进行业的发展,《中国医学影像AI白皮书》六个方面的工作和内容,凝聚了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相关人员的心血和结晶,也代表了目前国内AI领域的最权威的声音。”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副理事长、“白皮书”的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钱大宏教授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副理事长“白皮书”的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钱大宏教授为与会代表介绍了“白皮书”的编撰之路。这本凝聚了所有人心血的研究报告涵盖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在医疗人工智能的需求现状、技术和落地概论,医学影像AI应用实例等诸多方面,白皮书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随后,在刘士远教授的带领下,其他3位白皮书的副主编钱大宏教授、沈定刚教授、张惠茅教授在台上就白皮书的编撰历程以及中国医学人工智能发展前景等问题回答了现场记者的提问。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秘书长、白皮书的编写秘书长萧毅教授也出席了本次发布会。深睿医疗高级副总裁李朝阳深睿医疗高级副总裁李朝阳也出席了本次发布会现场,他表示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中国的政策环境无疑给人工智能带来了很好的机遇。深睿医疗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白皮书”的编撰工作。自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基础。 深睿医疗的算法核心团队深睿研究院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在深睿医疗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 俞益洲教授带领下,攻克技术难题,在解决大数据标注和医疗数据的隐私性方面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并被白皮书收录作为创新的技术推荐。“李朝阳强调,“作为中国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锋企业,深睿医疗在各个层面助力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和精度、为构建智慧医疗,实现真正的”智能+“而努力 。深睿医生,让看病不再困难。”深睿医疗全线产品齐发力,助力“智慧+”在刚刚结束了的China Med上,深睿医疗又发布了三款新产品,Dr. Wise 儿童生长发育AI评估系统2.0、Dr. Wise 脑卒中AI医学辅助诊断系统3.0以及Dr. Wise 胸部平片AI医学辅助诊断系统。新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脑卒中辅助诊断、儿童生长发育评估、胸部疾病筛查等各个方面,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和深睿研究院的核心算法为临床进一步检查提供各种可能,助力医生提高诊断精度和效率。

爱这里

ABM联合Dr.LeWinn’s莱文医生美女研发师 打造“逆龄”秘密!

健康、美丽、品质生活,正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首选。而秉承Best of the Best选品哲学的ABM,就在为健康、美丽、品质生活赋能。它不断甄选优质的国际品牌,然后将丰富的品牌和产品,以及高品位、高格调、健康的生活理念带给全球的消费者。其中,Dr.LeWinn’s莱文医生,就是ABM带给全球消费者的惊喜。在刚刚过去的“ABM66会员狂欢节”中,ABM力推的医美专业品牌Dr.LeWinn’s莱文医生,吸引了全球879个城市的近10万消费者下单疯抢,一举拿下1.2亿的超高销量。莱文医生的八胜肽三色凝胶,更是售出90000支,加冕单创“抗衰明星断货王”。其实,Dr.LeWinn’s莱文医生之所以拥有众多拥趸,与人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分不开,更与产品背后的研发团队分不开。其产品研发总监Mary Pearce,就将“为消费者研发更多、更好的产品”当作自己此生最大的追求和骄傲。(Dr.LeWinn’s莱文医生产品研发总监Mary Pearce)Mary毕业于莫纳什大学生物医学专业,并取得了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结束学业后,她连续10年专注医学研究工作。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Mary接触到了化妆品行业。随即,她离开了医学研究室迈入化妆品行业从事技术工作,成为Dr.LeWinn’s莱文医生团队的一名护肤产品研发师。对于不少女生来说,护肤品研发师是一份光鲜亮丽的职业,但是这份工作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在Mary看来,“从准备研发一款产品到研发成功呈现给消费者,这里面的曲折实在太多了。”无论是早期确定产品所需实现的功能,还是制作样品时对产品呈现效果的判断,都需要进行一步又一步的原料选择和产品测试,以确保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过,Mary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研发一线。对于Mary来说,研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工作。“通过研发,不仅可以一直学习最流行的趋势,接触最新的原料,还能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创造新的产品。”其实,在澳洲,据澳大利亚药房市场统计,Dr.LeWinn’s莱文医生已经连续11年登顶澳洲药房护肤品销量冠军,目前占据着澳洲同品类产品30%的市场份额。《国际金融报》更是盛赞在圣诞节之前的销售旺季,每3元澳币护肤品消费中,就有1澳元是花费在Dr.LeWinn’s莱文医生上的。如今,Dr.LeWinn’s莱文医生走出澳洲,走向世界,被全球消费者喜爱,离不开像Mary这样的研发人员的付出,更离不开ABM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对优质品牌的追求。

煎饼侠

深睿医疗创新科研成果被顶级期刊ER及MIA收录

在科研创新能力上,深睿研究院(Deepwise AI Lab)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是目前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专注于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研究机构之一,从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医疗前沿科技的探索,通过科技与临床的结合,产生了众多兼具临床价值和科技创新性的科研成果,陆续被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收录。截止到目前为止,深睿研究院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顶级期刊及会议(如TPAMI、TCyb、ICML、CVPR、ICCV、ECCV、AAAI等)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涵盖了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三大顶级国际会议,尤其是连续两年在备受瞩目的顶级会议CVPR(谷歌2019学术榜Top 10)上均有学术成果发表,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公司中处于前列;同时,在医学影像计算与分析领域,如IPMI、MICCAI、ISBI、RSNA、ECR等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近期,深睿研究院又有两篇科研成果被刊登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体现了深睿研究院的持续创新能力。其中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共同完成的“Long-term follow-up of persistent pulmonary pure ground-glass noles with deep learning”(https://doi.org/10.1007/s00330-019-06344-z)被国际顶级放射学杂志European Radiology收录并发表。European Radiology是欧洲放射学会的会刊,创刊于1991年,在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不可或缺的学术地位,是放射学领域专家学者们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代表了最前沿的放射学科学,在综合类影像期刊中居第2位。当前,肺癌已经成为中国发病率和致死率第一的癌症,而在国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肺癌筛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普遍停留在利用深度学习进行肺结节检测研究上。然而,对于肺结节的生长评估鲜有研究,尤其是对亚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的长期管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管理长期存在的纯磨玻璃结节pGGN(Pure Ground Glass Nole)存在着更多的争议。为了解决这些争议,有必要研究长期存在的pGGN的生长进展,精确测量其生长速度,并识别出影响其进展的风险因素。这篇论文的研究工作正是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肺部pGGN进行自动分割,并基于随访数据开展上述研究,为临床上量化评估肺结节提供给更为精准的依据。本研究中,pGGN的自动检出和分割由来自深睿医疗的Dr. Wise AI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实现,综合利用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 CNN),超过目前任何单一分割方法的效果。基于Dr. Wise AI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对基线以及所有随访的胸部CT影像数据进行肺结节自动检出和分割,自动计算出pGGN的直径、密度、体积、质量、VDT(体积倍增时间)和MDT(质量倍增时间),并通过以上量化指标探究肺pGGN的自然生长规律,准确测量pGGN的生长速度,并评估影响pGGN生长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管理pGGN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技术可辅助揭示pGGN的自然生长规律;其中长期存在的pGGN表现为惰性生长;有分叶征和较大基线直径、体积和质量的pGGN随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生长。图1. 分叶状征、初始平均直径、初始体积和初始质量是预测pGGN是否进展的关键指标同时,深睿研究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完成的论文“A deep network for tissue microstructure estimation using modified LSTM units”(https://doi.org/10.1016/j.media.2019.04.006)被刊登在Medical Image Analysis(MIA)。MIA是国际医学图像计算和计算机辅助干预会议MICCAI的官方期刊,创刊于1996年,关注将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和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领域的科研成果,其影响因子逐年上升,2018年达8.88,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关注度极高,被誉为高质量论文的衡量标尺。本论文基于改进的长短时记忆(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单元提出了一种用于估计组织微观结构的通用深度网络MESC-Net,提升了弥散磁共振成像 (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质量。dMRI为非侵入式评估组织的微观结构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工具,但由于模型较为复杂,通常需要带有大量弥散梯度的扫描序列来提升图像质量,而这导致了扫描时间的延长。在使用较少的弥散梯度时,用复杂信号模型来精确描述组织的微观结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如何基于较少的弥散梯度得到较好的dMRI图像质量是科研上持续探索的一个难题。本文提出的MESC-Net网络在弥散梯度减少的情况下可以提升图像质量,对于临床扫描上的价值则是可以缩短扫描时间,提升临床效率。另外,本研究提出的网络结构是一种通用的估计微观组织结构的网络,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种模型,为了验证该算法的通用性,实验还评估了基于三种信号模型NODDI(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 SMT(spherical mean technique)、 EAP(ensemble average propagator)估计得到的组织微观结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MESC-Net可成功地应用于三种不同的模型,该方法可以作为组织微观结构估计的通用方法,拥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图2. 基于NODDI模型用MESC-Net计算得到的vic/viso/OD的横截面示意图,AMICO/MLP/MEDN/MEDN+/m-MEDN+均为对比方法深睿医疗是一家注重前沿科技探索的公司,作为AI医疗领域的引领者,始终坚持将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以俞益洲教授(ACM 杰出科学家/IEEE Fellow)为核心的深睿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探索前沿的人工智能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通过Dr.Wise 多模态科研平台的助力,不断深化与医院、高校在临床问题上的科研合作,提升科研效率,产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并促进成果转化,让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和研究更加贴近临床需求,让AI真正落地到实际临床场景,助力国家智慧医疗建设。进入2019年,深睿研究院有8篇论文入选人工智能顶级会议CVPR2019,实现了图像识别与医学影像分析等技术的创新性突破,跻身中国论文发布数量排名前列的科技公司之一。在今年10月召开的医学影像分析顶级国际会议MICCAI和11月召开的国际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ICCV上,深睿研究院又有10篇关于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论文被收录。截止到目前为止,深睿研究院已发表50余篇顶级学术论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80,论文接收率超过50%,彰显出深睿研究院强大的科研能力。来源:消费日报网

流浪汉

医疗器械行业深度报告之医疗影像篇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我国医疗影像发展正当时 1.1 医疗器械快速发展,影像市场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快速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医疗体系的引领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逐渐步入成熟发展期,整体维持一个缓慢增长态势,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新品对存量的替代、配套耗材的使 用以及新兴国家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2018 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 4278 亿美 元,同比增长 5.64%,预计未来仍将维持 5%左右的增速稳定增长。从全球医疗器械细分领域来看,IVD 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规模最大的子板块, 占市场总额的 15%;心血管相关器械以 14%紧随其后;而医学影像器械排名第三, 占比 12%,预计 2017 年市场规模约为 480 亿美元。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市场对医疗器械的需求日益增加,当前,国内医疗器械已经成为一个创新力强、产品品类齐全、市场 需求旺盛的朝阳行业。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 2013 年的 2120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5304 亿元,年复合增速超过 20%,其中医学影像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份额最大 的细分板块,占比 16%,预计 2018 年市场规模约为 850 亿元。 医学影像市场方兴未艾医改后医院盈利模式发生变化,“以药养医”时代的结束倒逼医院更加重视医疗 服务的输出。2016 年公立医院成本效益报告数据显示,影像科和检验科具有最高的 收入水平和收益率,在盈利导向驱使下有望通过科室地位的提升带来相关设备和耗材 市场的增长,我国医疗影像市场有望加速发展。高端影像市场被外资占据,尽管近年来国内影像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本土医疗 影像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受限于技术、品牌、产品综合性能等方 面的差距,高端市场大部分仍被外资占据,特别在 CT、NMR、彩超、内窥镜等领域, 外资占比超过 80%。整体而言,我国医疗器械目前还是以中低端为主,产品结构升 级空间大,若能在高端领域取得突破,进口替代前景广阔。1.2 政策助力行业发展 《中国制造 2025》提出,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 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其中在县级医院中国产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份 额要在 2025 年达到 70%。此外,近年来国家与地方都出台了较多的政策支持医疗器 械产业的发展。 优先审评政策2015 年国务院所出台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CFDA 配套出台了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有竞争力的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步伐。 2017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支 持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激发医疗器械市场创新活力。2018 年药品监督管 理局发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器械设置特别审批通道。这些政策都将加速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地方优先采购政策不仅国家顶层设计上要求缩小国内上市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推进医 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各地方亦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推动高质量的国产设备入院,鼓励采购国产设备,提高国产占有率。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企业有望在技术进步及政策扶持下 加速崛起。 基层医疗机构达标建设及县级医院省级带动国产设备需求潮基层医疗机构达标建设:去年 9 月,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发布《国家卫生 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局关于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通知》,公布了两类 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新标准,意味着 3.7 万的乡镇卫生院和 3.5 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将加快实现达标建设。今年 4 月,卫健委又发布了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新版医疗设备 配置标准,在提升服务标准的过程中,一大批包括 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麻醉机、内窥镜、呼吸机、化学发光仪、CT 等设备的需求缺口涌现,性价比更高的 国产医疗器械迎来机遇。县级医院升级:2018 年 11 月,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到 2020 年,500 家县医 院和县中医医院要达到“三级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要求。四川、安徽、 河北、江苏、云南等地都明确提出要提升县医院的服务能力,其中河南投入 18 亿建设 50 家县级医院使其达到二甲或三级医院标准,而广东将安排 15 亿专项资金,用 于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 35 个县县级公立医院的建设。根据《县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 基本标准》,未来 1-2 年对于高端检验、影像类器械的采购需求提升。2 影像设备方兴未艾,进口替代空间广阔医学影像设备是指运用不同的媒介(X 射线、声波、光学等)作为信息的载体, 将人体内部的组织或结构以影像的方式重现的仪器,其影像信息与人体实际结构在时 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关系是对应的。临床上常用的医学影像设备主要分为 X 线设备、 CT、核磁共振(MRI)、超声、核医学、热成像以及医用内镜等。2.1 医用 X 射线设备 我国 DR 市场稳步发展,国产替代率不断提升医用 X 射线设备主要包括数字化医用 X 射线摄影系统(DR)、医用诊断 X 射线 透视摄影系统和数字化乳腺 X 射线摄影系统等产品。国内最早从 2003 年开始配置 DR 系统,随着国家支持及医疗需求的推动 2012 年销量已达 7000 台,且近年来销 量还在持续增长,2017 年全年销售量已经达到了 16000 台。以市场最常用、占有率最高的平板 DR 为例,其市场保有量从 2013 年的 1.47 万台,增加到了 2017 年的 4.42 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32%。结合 DR 单价情 况,我们预计 2017 年国内 DR 市场已经超过 50 亿元,且近几年将维持 15-20%的增 长。国内高端 DR 市场仍由 GE、西门子为代表的进口品牌占据,而本土厂商分割了 绝大部分中低端市场,仅从数量上看,国内品牌市场保有量远超进口。万东医疗在国 内 DR 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占率约 13%;安健科技以 12%的市占率紧随其后;康达、 联影等第二品牌梯队稳步发展。国内目前有超过 100 家 DR 厂商,从品牌数量而言竞争非常激烈,但大部分仍为外购部件、整机整合。从 2018 年公立医院 DR 集采数据来看,安健科技和万东医疗独一档,其中老牌 厂商万东医疗凭借多年的品牌积累和优良的产品表现广受基层医疗市场欢迎,全年实 现 1600 台销售突破。而安健科技则凭借技术更为先进的动态 DR 实现了 1300 多台 的销量,其产品满足了当前医疗市场更为广泛的需求。 核心技术与进口比仍有差距,少数厂商拥有全产业链技术DR 由数字探测器、高压发生器、X 线球管、影像采集及处理系统、影像输出设 备等组成,其中最具技术难度的是探测器和球管。目前,国内品牌中仅有万东、安健 和美诺瓦拥有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而大部分其他本土品牌如东软、联影、迈瑞等在 探测器和 X 线球管方面的研发技术尚还欠缺。此外,多功能动态 DR 是未来 DR 技术发展的全新领域,安健科技率先布局,实现动态 DR 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品牌优势。而作为老牌 DR 厂 商,万东医疗也跟进了动态 DR 的研发。 DR 行业发展动力强,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内外多重因素的叠加推动了 DR 行业的快速发展,内部来看,主要得益于自主研 发能力的提升,技术和产品革新加快,动态 DR 已成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外因则主 要在于政策层面的影响,包括分级诊疗、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地方集采等。技术更迭,动态 DR 趋势已成。自 2009 年岛津首次推出动态 DR 后,经过 10 年的发展,目前市场上主流品牌都推出了动态 DR 产品,本土品牌安健科技凭借其动 态 DR 在国际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预计随着国产技术的不断成熟,高端 DR 市场的 进口替代有望加速。当前,动态 DR 技术已成为行业最稳定、最前沿的临床应用技术。 长远来看,随着变焦点 3D、旋转扫描能谱探测器、单光子探测器、动态压缩感知等 技术的发展,产品将持续快速发展。分级诊疗拓宽基层医疗市场。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分级诊疗,而政策的推行迫使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其医疗服务水平,基层对硬件的需求有望进 一步拓展。此外,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助推民营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 进一步为医疗市场的扩容带来动力。地方集采项目潮。基层医疗机构升级需求迫切,而由于其整体对于设备的需求较为统一,通常采用由政府主导下的集采模式。我们从广西、湖南、贵州、宁夏的政府 招标项目上可以看到,所中标企业皆为具有性价比优势的国产 DR 品牌;此外,广西 和贵州两省的招标量超千台,考虑到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及医疗资源的不平衡,我 们预计仅基层医疗市场短期内将带来 2-3 万台的 DR 需求。2.2 超声临床需求不断扩容,进口替代加速 国产超声快速发展,临床需求不断扩容发达国家超声起步早,存量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增量主要来源于新品的替代, 因此仅维持缓慢增长,预计到 2019 年,全球医用超声诊断系统市场规模约为 74 亿 美元。从格局上看,老牌的 GPS 三巨头中的 GE 和飞利浦凭借产品性能和品牌优势 保持较高市场份额,而西门子则先后被东芝和日立超过,而国内的迈瑞和开立经过多 年的发展,也跻身到了世界前列。尽管我国超声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逐步成为继美、日之后的第三大彩超市场,预计市场规模近百亿元。仅从销量而言,国产设 备以其性价比优势逐步抢占进口份额,其中本土迈瑞医疗的彩超销量排名国内市场第 一位;但从销售收入来看 GE 和飞利浦仍排在前列,而国产的迈瑞和开立分别位于第 三和第五位,高端彩超市场仍然是进口品牌占主导。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超声的市场普及率得到快速提升,预计国内彩超市场 的保有量超过 14 万台。然而,随着老龄化加剧以及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各诊疗科室 对超声的需求仍未被满足,我们测算国内医院仍有超过 23 万台的彩超需求,对应市 场空间超过 500 亿元。此外,考虑到彩超设备 5-7 年的换代,以当前的存量市场估 计,每年设备更新的需求约 2.8 万台。 从发展路径看,彩超进口替代正当时我国的医用超声起步于上世纪 50 年代,即黑白超时代,在持续使用 20 多年间 累计装机超过 10 万台。1985 年,进口彩超进入中国,开启了长达 20 年的技术垄断, 直到2004年开立医疗的彩超问世,开启了国产彩超的崛起之路。从2004年到2016, 国内医用彩超市场进口品牌的市占率由最初的 95%逐步下降至 75%,目前国产品牌 在中低端医用彩超市场销量已超过进口产品,随着国产高端彩超的发力和政策的支持, 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在中低端超声领域,国产与进口产品无明显差距,但对于高端彩超,由于其更高 的诊断需求,对于成像色彩、灵敏度、探头等方面要求更高。国产高端彩超与进口品牌的差距主要有: 1)硬件设备:主要是芯片技术和多普勒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2)功能诊断辅助软件;3)探头:主要体现在探头的材料和性能方面。近十几年来,全球彩超行业并无变革性的技术突破,海外巨头 GPS 等对彩超的更新换代多是集中在探头等一些软硬件的改进。而在这一时期,本土企业快速发展, 迈瑞推出的高端彩超 Resona7/8 系列逐步得到国内外客户认可,而开立医疗近两年 推出的中高端拳头产品 S50/60 也得到快速推广。在国产技术快速进步及政府政策推 动下,国产彩超有望逐步向高端医院市场渗透。2.3 CT:行业进入技术瓶颈,本土品牌迎来追赶良机CT 是用 X 射线对人体某部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受该透过该层面的 X 线并转变 为可见光,对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被检部位的完整三维信息,可清楚的发现病灶。 我国 CT 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早期主要是少数大医院引进进口品牌,直至 1998 年沈阳东软研发了我国第一台国产 CT,开启了国产 CT 的发展之路。我国 CT 人均保有量低,发展空间大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市场 CT 渗透率提升明显,根据医疗装备协会发 布的数据,截止 2017 年我国医疗市场 CT 保有量达到 19027 台。其中 2017 年的销 量达到 2871 台,同比增长 11.5%,随着国产 CT 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配置政策,预计 到 2020 年我国 CT 销量有望达到 4000 台,市场规模超过 200 亿元。近年来,我国医疗市场 CT 渗透率不断提升,每百万人口的 CT 保有量从 2013 年的 7.8 台提升到了 2017 年的 14.3 台,复合增速 16.3%。然而,与美国、日本等 发达医疗体系相比国内 CT 渗透率仍有较大差距,从市场保有量来看,未来仍有 1-2 倍的提升空间。 本土厂家发力,基层市场加速替代国产 CT 起步较晚,早期主要依赖于进口引进,最早完成技术突破的东软也仅发 展了 20 年。从我国 CT 存量市场来看,三大老牌进口厂商 GPS 仍占据 80%以上市 场,本土的东软、联影等仅有 10%左右。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本土 厂家开始不断发力,基层医疗市场的进口替代加速,2017 年东软和联影在国内市场 的 CT 销量分列三、四位,超越老牌厂家飞利浦,销量占比分别达到 18.9%和 10.1%。从 CT 的结构类型来看,我国 CT 存量市场大多以低端为主,约 65%仍为 16 排 及以下类型,64 排占比不断提升,而 128 排以上市场保有量还较少。从未来发展趋 势上看,基层医疗机构仍以 16 排为主,而有条件和需求的医院则逐渐替换为 64 排、 128 排或是更高端的 CT。关键技术仍有差距,技术瓶颈期或将带来追赶良机公开调研显示,CT 等传统医学影像方面,我国最早的专利要比美国晚 20 年, 而在专利数量上更是只有美国的 1/10,专利壁垒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国内 CT 的发展。 探测器是当前本土 CT 的一个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对探测器的拼接工艺要求较高,多 个单元拼接时如何做到接收信号效率高、单元间缝隙小是工艺上要考虑的问题,探测 器的阵列数(排数)越多,工艺越复杂。值得关注的是,经历了多次技术变革后,CT 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技术瓶颈期, 2010 年后,仪器的更迭更多是集中于检测速度、图像清晰度等性能使用方面的改进。CT 技术的瓶颈期将是国产追赶的上好时机,我们认为未来10年本土CT有望快速发展。 政策+技术推动自主 CT 发展从技术层面而言,本土厂商在 16 排 CT 上发展已相对成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 基层医疗市场,高端产品方面东软和联影推出了 128 排 CT,安科、万东、明峰等则 仍以 64 排及以下为主,国产化 CT 的发展任重道远。2018 年开始,国家对大型医用 设备配置政策的放开将为行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而卫计委发布的《2018—2020 年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中表示未来三年国内要新增 3535 台 64 排 CT,整体 而言,国产 CT 价格要比进口低约 1/3,有望凭借价格优势加快进口替代。2.4 核医学影像:配置权限下放助力 PET/CT 仪放量 核医学影像是以具备放射性的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作为成像依据,反映人体代谢、组织功能和结构形态。核医学影像起源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直线型扫描机,经历半个 世纪陆续发展到了伽玛相机(γ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正电子 发射计算机断层(PET)和具有正电子功能的 SPECT。CT 的分辨率高于 PET,但 CT 影像只能反映出人体的解剖特种,而 PET 则可反 映出人体的代谢特征,因此临床上将两者设计为一体机联用,PET-CT 成为一种有效 的肿瘤筛查手段。 PET/CT 仪器保有量快速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国内 PET/CT 仪器保有量从 2011 年的 140 台增长至 2017 年的 298 台,相应的 年检测数量也由 15.5 万例增至 52.3 万例。近年来,国内 PET/CT 检测数复合增速高 达 19%,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需求远未被满足。 人均 PET/CT 仪器配置基数低从人均仪器配置数量上看,目前我国PET/CT仪每百万人口拥有量仅为0.17台,而欧美等发达国家 PET/CT 仪每百万人口拥有量大多在 2 台以上,日本、韩国以及 中国台湾的人均仪器配置数量也显著高于国内。 配置权限下放,助力 PET/CT 仪器放量增长2018 年 4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 年)》,六 类产品由原先的甲类管理目录调整至乙类管理目录,PET/CT 也是其中被调整的之一, 而乙类管理改为不纳入大型设备目录,设备配置不再需要审批。2018 年 10 月,国家 卫健委发布《2018—2020 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到 2020 年底,全国规划配置 PET-CT 设备 710 台,其中新增 377 台。2.5 MRI:国产不断进步,替代前景广阔核磁共振(MRI)是上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全新影像检查技术,是继 CT 后 影像行业的又一大进步,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现阶段应用已较为成熟。MRI 的基本 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定的磁场中,用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质子,氢质子吸收能量发生共振,停止射频脉冲后氢质子按特定频率发出射频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 被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系统处理获得图像。 国内 MRI 市场快速增长,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根据 Technavio Research 的研究数据显示,2015 年全球医用 MRI 市场规模为 50.11 亿美元,预计到 2021 年有望达到 75.2 亿美元,复合增速约为 7%。国内 MRI 市场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MRI 设备保有量从 2013 年的 4376 台增长至 2017 年的 8287 台,复合增速为 17.31%,预计 2017 年国内 MRI 市场规模近 50 亿元。近年我国每百万人口 MRI 保有量提升明显,从 2013 年的 3.3 台提升到 2017 年 的 6.2 台,增长近乎翻倍。但整体而言,国内 MRI 的市场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较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综合考虑 MRI 的价格及国内对于诊断影像 需求的不断提升,我们预计国内 MRI 市场有望维持 10%的速度稳步增长。 国产 MRI 不断优化,替代前景广阔从我国不同医疗机构 MRI 保有率来看,GPS 仍然占据绝大部分市场,整体市占 率超过 80%,特别在三级医院,市占率超过 85%。而在二级以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 构,本土品牌东软以 34.1%的市占率排名第一,国产品牌以中低端为主。而从 MRI 的型号保有量来看,国内 MRI 存量市场主要型号为 1.5T 为主,份额 高达54%,而 3.0T的因产品价格高且采购需经政府批准,保有率相对较低,只有15%, 剩余的低端型号(1.0T 及以下)合计占比约 31%。1.5T 为各品牌竞争的主要战场, 本土厂商上海联影、贝斯达、东软集团、万东医疗等均推出了 1.5T 机型。而代表前 沿技术的 3.0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则主要掌握在 GPS 等国际品牌手中,本土 品牌中,仅上海联影的 3.0T 机型于 2016 年获批。我们认为,1.5T 核磁仍有推广和 普及空间,且随着国产技术的愈加成熟,进口替代空间有望加速,从长期来看 3.0T 磁共振成像系统有望加速放量。3 国产品牌的机遇 3.1 迈瑞医疗三大领域齐发展,器械龙头正腾飞。公司是中国领先的高科技医疗设备研发制造 厂商,为全球市场提供医疗器械产品。公司的主营业务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领域,通过前沿技术创新,提供更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公司产品 线齐全,主要品种形成规模化优势,其中监护仪、麻醉机、除颤仪、血球分析仪、彩超等多个细分产品的市场份额已达到国内前三、世界前五,同时同时在高端产品不断 发力,技术实力受到业内和市场的一致认可。除了三大产品领域之外,公司正在积极培育微创外科领域业务,目前包括外科腔镜摄像系统、冷光源、气腹机、光学内窥镜、 微创手术器械及手术耗材。全球化布局,大格局大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全球化布局已基本成形,截 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公司营销人员近 3,000 人。其中在境外超过 30 个国家拥有子 公司,产品远销 190 多个国家及地区。在北美,公司拥有专业直销团队,已与美国 五大集体采购组织合作,项目覆盖北美近万家终端医疗机构。在欧洲,公司采用了“直 销+经销”的销售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地区,公司则采用了经销为主的销售模 式。迈瑞已经实现多维度的全球化运营,有望逐步成长为国际化医械巨头。Wind 一致预期为 19-21 年 EPS 分别为 3.77、4.61、5.61 元,对应最新收盘价,PE 分别为 48、40、33 倍。公司是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产品线和销售网络布局齐全, 有望受益于政策推动下的器械国产化,看好公司长期发展,给予“推荐”评级。3.2 开立医疗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医用超声诊断设备(主要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与 B 型超 声诊断设备)、医用电子内窥镜设备、血液分析仪。公司立足自主技术创新和产品研 发,是国内超声诊断设备领域较早独立掌握彩超设备核心技术与探头核心技术的生产 企业,目前已掌握基于 PC 的 Linux 彩超软件技术,128 通道彩超技术,嵌入式计算 机技术,高密度、宽频带探头技术,单晶探头技术,特种应用探头技术等多项超声诊 断设备领域专利技术。公司各类产品质量过硬,性能突出,多项产品通过 FDA 注册、 CE 认证,并得到国际认可。S50 彩超进入高端市场。我国超声诊断市场规模近百亿元,存量超声超过 14 万 台,未来在渗透率提升、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及进口替代加速的推动下,国产彩超发 展前景广阔。开立中高端拳头产品S50/60的图像处理与探头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尽管受采购周期影响中低端彩超销量短期承压,随着高端彩超的大力推广,彩超业务 有望逐步回归至 20%以上增长。内生+外延丰富内窥镜产品线,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内窥镜市场起步较晚, 2017 年国内市场规模约为 246 亿人民币,其中软性内窥镜的市场规模大约 33-35 亿 人民币,绝大部分被奥林巴斯一家垄断。开立医疗的生产模块化技术、影像合成技术 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领先位臵,其推出的国内首款高清内窥镜系统 HD-500 有望打破外 资垄断,部分实现进口替代。内镜产品竞争力持续提高,2019 年上半年 HD550 实现 销售超过 100 台;同时外延获得镜下器械产品,上半年实现销售约 4000 万元,预计 在内生和外延产品推动下公司内窥镜产品系列有望延续 50%以上增长。Wind 一致预期为 19-21 年 EPS 分别为 0.70、0.89、1.11 元,对应最新收盘价, PE 分别为 34、27、22 倍。公司高端彩超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内窥镜领域一枝独秀, 有望率先受益于进口替代,随着推广力度的加大,业绩不断增长,给予“推荐”评级。3.3 万东医疗影像产品线齐全,受益政策红利。公司在基础医学影像设备中处于龙头地位,产 品线涵盖各类医学影像设备,包括 DR、MRI(永磁和超导核磁)、DSA、平板胃肠、16 排 CT 等。近年来,随着政府机构致力于推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提升及县级 医院的升级达标建设,相关的医学影像设备需求增加,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有望率先 受益于政策红利。万里云商业模式逐渐成熟,布局超声领域:子公司万里云主要从事第三方影像中心和远程影像诊断服务,通过三年多的发展,公司业务模式逐渐成熟,营业收入不断 增长。2019 年上半年,公司线上业务日均阅片量稳定在 5 万以上;线下方面,公司 上半年新建 3 家第三方影像中心,目前已累计 18 家。同时公司与百胜进行深入合作, 推出中低端超声产品,涉足超声领域,实现了医学影像全覆盖。Wind 一致预期为 19-21 年 EPS 分别为 0.37、0.46、0.58 元,对应最新收盘价, PE 分别为 27、21、17 倍。公司是国内基础医学影像设备行业龙头,具有全影像设 备产品线,深耕基层,有望受益于政策红利,建议持续关注。(报告来源:国联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