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36氪|智能硬件终端行业研究报告故强哭者

36氪|智能硬件终端行业研究报告

智能硬件终端发展历程久、变革速度快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智能时代”,17-19世纪中到19世纪末,“蒸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工业和交通方式,推动人类产业的变革,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电气时代”,发电机和内燃机的诞生成为动力新能源,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是“信息时代”,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经济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电子计算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智能时代”,以人工智能、5G 通信、光电芯片、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趋向成熟,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解放人类的双手甚至大脑。“智能时代”的特征就是世界是个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智能硬件终端等同于应用在各个场景中的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脑、眼、耳、口、手、腿分别对应相应的技术支撑,且智能硬件终端的发展正在逐渐打破产品边界,由内而外形成功能融合、数据融合、生态融合。智能硬件终端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019年我国智能硬件终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行业大厂凭借自身软件开发能力、用户基数以及完善的产业链多重优势,其各自运营的生态大局已初具规模,以小米MIUI系统和华为手机为控制核心的智能硬件终端产品线规模扩展迅速。初创型的智能硬件终端企业逐渐壮大,资本市场出现一些新的上市公司,像科大讯飞、京东方、智米科技、华米科技等,这些企业既包含了技术研发又有丰富的智能硬件终端产品体系,还有部分企业背靠互联网基因的母公司,培养了良好的用户生态,比如猎户星空、小米生态链企业。当下,智能硬件终端企业的商业模式相对比较明晰,盈利途径相对多元,企业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从投资角度来看,现阶段及未来十年都属于相对安全阶段。智能硬件终端的市场规模上万亿智能硬件终端的领域包含的范围甚广,现阶段智能家居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车载设备、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大屏设备、智能安防设备等细分场景领域都有较好的落地和应用,每个领域的产品品类都很丰富。有数据显示,“万物智能”时代的物联网将拥有10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按照硬件占比20%-30%来计算,智能硬件设备的潜在市场空间约2~3万亿美元。本篇报告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发展演进过程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发展驱动力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市场规模及投融资情况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产业链分析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细分领域分析概述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及风险痛点以下为《物联网“向死而生”,智能硬件“以梦为马”》36氪智能硬件终端行业研究报告全文。点击报告下载全文,提取码:2u33关于36氪研究院36 氪研究院是 36 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分析师: 李晓晓 lixiaoxiao@36kr.com Wechat:15011504594 ; 关注泛人工智能、文娱消费领域

家长会

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

行业发展将迎来新变化,智能硬件行业之路将走向何方?近日,《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白皮书(2018)》发布,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智能硬件行业未来趋势也被资本市场持续看好。2017年,仅在深圳地区,高端装备与智能硬件制造行业独角兽吸金总额就高达3551百万元。除此之外,一些传统的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向智能硬件市场进军。2014年腾讯开始向智能硬件发展,发布了路宝APP+路宝盒子;小米除了智能手机外也推出了智能电视、智能电视盒子、智能路由器等产品。这些企业的大动作无不意味着智能硬件产业的风口红利已经到来。日前,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对智能硬件行业之路将走向何方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经过多年发展,智能硬件行业已经从之前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开拓到更为宽广的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健康医疗等多个细分行业。我国智能硬件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资本对于智能硬件行业的选择、技术对智能硬件行业的支持都变得尤为重要。那么,当前我国智能硬件行业的各细分领域现况如何,行业发展将迎来新变化,智能硬件行业之路又将走向何方?《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首先概述了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历程与产业链情况;其次,对硬件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展示了智能硬件行业企业类型和区域分布,且以小米为案例,对智能硬件企业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报告分析智能硬件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指出了智能硬件行业未来的新突破口。报告亮点:1、智能硬件行业的相关概述:阐述了智能硬件的定义及分类、发展历程已经智能硬件的产业链。2、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现状分析。3、智能硬件领先企业案例分析,包括了智能硬件行业企业现状分析、企业区域分布结构、行业领先企业案例分析等。4、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前景与趋势分析。附完整报告下载地址:http://img3.qianzhan.com/file/201809/19/20180919-7766f08bace68552.pdf

幻化

2019年Q1中国基础网络硬件市场研究报告

2019年智能化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词,将AI技术与交换机、路由器等基础网络设备相融合正成为新的趋势。而随着网络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必须改变,回到简单易用,回到高效便捷。那么如何让业务体验更加流畅、让管理策略更加简化,关注什么样的网络设备就成为各行业单位的关注重点。对此,中关村在线基于2019年第一季度(Q1)的ZDC数据整理出《2019年Q1中国基础网络硬件市场研究报告》,致力于帮助企业快速了解掌握国内基础网络设备的市场变化与走势。本报告将从交换机与路由器两条产品线的市场品牌结构、主流厂商品牌走势、主流产品结构、价格结构、端口速率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与预测。本报告要点◆2019年第一季度,在5G移动网络热点带动下,“宏站+小站”组网覆盖的模式更为明显,小型基站设备纷纷亮相,并且在后4G时期,小基站将会成为室分和网优的主流技术。◆伴随物联网设备的大量普及,推动融合路由、交换、安全等业务的融合网关,以及集成路由和终端数据采集功能的物联网关开始兴起,助力企业投身万物互联。◆在Wi-Fi6无线标准的推动下,WLAN产品加速演进,甚至催生出新一代商用多速率交换机(支持100M、1G、2.5G、5G、10G等不同传输速率端口)的出现。◆大型企业数据中心则基于25GE、40GE、100GE等更高速率端口级别的网络设备进行部署,成为满足云端海量数据流需求的网络硬件支撑。基础网络设备继续向云化迁移、背板带宽升级、功能拓展等方向演进。◆千兆端口已成中小企业网络的主流标配,而且开始从千兆逐步向万兆端口级别产品过渡。不过,对中小企业市场采购,设备的性价比始终是选择的关键因素。◆面对日益激烈的网络硬件市场竞争,主流网络厂商的关注度受到大幅挤压。所幸在深厚的技术积累优势下,市场对于主流品牌型号的关注比例仍然较高。 一、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基础网络市场概述·新一轮基础设备更新潮随着WLAN产品快速向Wi-Fi6级别过渡,让交换机等企业基础网络设备必须拥有更高级别(至少1G以上)的传输端口来应对,因此,催生出可支持100M、1G、2.5G、5G、10G等不同传输速率端口的新一代商用多速率交换机。此外,支持高密度、大容量以及融合多功能的网络产品也受到部分行业客户的青睐。·端口速率提升为了确保企业业务的灵活、提升基础网络架构的敏捷性,以及服务水平的完备性,承载关键工作负荷的需要,网络设备的端口速率进一步提升。·SDN/NFV技术持续深化伴随越来越多的企业着手网络升级改造,开源的、软件定义的网络技术成为业界共识,而通过SDN/NFV技术所倡导的网络开放性,可以为网络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可靠性以及成本优化等各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二、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基础网络品牌结构分析 1、第一季度品牌结构·华为持续领跑,思科回归品牌前三据ZDC统计数据显示,主流交换机品牌仍在第一季度收获较大关注,占比互有升降。其中思科、新华三得益于完备的产品序列、不断提升交换机的智能自动化水平,关注增幅较大。不过这并没影响华为在交换机领域的强劲势头,进入2019年后华为借助5G移动网络建设热潮,其品牌热度依旧在第一位领跑。2019年Q1中国交换机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分布在路由器市场上,华为也占据第一位,这与其不断在产品中融入AI概念和技术不无关系,比如其面向AI时代推出AI Fabric智能无损数据中心网络解决方案等等。而鉴于全球路由器市场的季节性收缩影响,其他品牌的关注比例则有所下降。2019年Q1中国路由器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分布2、TOP10品牌变动对比·交换机主流品牌Q1竞争激烈根据ZDC数据显示,在2019年第一季度,以交换机、路由器为代表的网络硬件设备市场竞争激烈。在交换机市场上,华为、H3C两大主流品牌仍占据高位,与其他品牌拉开一定距离,不过走势有些许波动。而其他品牌关注度则较为平缓,波动不大。2019年Q1中国交换机市场品牌TOP10关注比例走势·H3C、华为等主流路由器品牌Q1关注度增长明显据ZDC统计数据显示,在2019年第一季度,以华为、新华三为代表的路由器主流品牌关注度出现一定波动。这与他们在第一季度加大路由器产品的推广力度不无关系。其他各主流品牌则互有升降,市场竞争态势仍较为胶着。2019年Q1中国路由器市场品牌TOP10关注比例走势三、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基础网络产品结构分析1、产品结构对比·主流、经典品牌型号关注比例较高据ZDC统计,在2019年第一季度交换机市场上,华为、锐捷网络、新华三等品牌交换机型号,备受企业用户关注。其中,华为推出的S5720S-28P-LI-AC作为下一代精简型千兆以太网交换机,凭借智能iStack堆叠,灵活的以太组网,多样的安全控制等特点,成为第一季度最受关注的交换机型号。2019年Q1中国交换机市场最受关注的十款产品排名在路由器市场上,TP-Link和华为等路由器型号占据前三位置。其中华为AR3260拥有双主控、双转发设计令设备可靠性大幅提升,为广大中小企业用户所喜爱,位居第二。当然这款路由器所采用的高性能、无阻塞交换架构,融合路由、交换、语音、安全等业务,也相当不错。2019年Q1中国路由器市场最受关注的十款产品排名2、价格段结构 ·200-1000元中低端交换机、200元以下低端路由器最受关注进入2019年第一季度,售价在200-1000元之间的中低端交换机占比最高,达23%。而8000元以上的高端交换机以22%占比紧随其后。可见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企业在交换机选择上,产品价格已并非其首要关注点,性能也相当重要。2019年Q1中国交换机市场不同价格段产品关注比例分布而对于路由器产品来说,200元以下的低端产品仍最受关注,关注比例高达39%。200-500元区间的路由器占到26%。500-1000元产品占到14%,而其他价格区间产品则未能超过10%。对于众多中小企业主来说,中低端路由器仍是快速组网的首选。2019年Q1中国路由器市场不同价格段产品关注比例分布三、基础网络市场趋势预测 ·万兆设备需求大增伴随我国“宽带中国”战略进一步落地,宽带速率提升、资费下降,均为企业升级网络带宽提供了契机,也让企业对千兆端口网络设备需求进一步增长。而随着千兆端口的暴增,万兆上行成为必须,新一代端口升级已迫在眉睫。 ·数字化转型拉动增长随着中国各行业对于网络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为了保障业务灵活性与服务完备性,适应企业网络拓展,对传统基础网络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已成为当前各行各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新网络技术应用随着新一代无线标准Wi-Fi6、高速以太网、SDN/NFV等新网络技术的带动,各行业对网络设备的数据包处理性能和吞吐量需求进一步提升,导致产业开始向拥有更高标准的网络设备过渡,无形中也让支持2.5G、25G、50G等新一代以太网标准的网络新品备受市场关注。 ·25G网络加速规模部署为满足数据中心带宽的增长需求,主流的10G以太网开始向25G过渡,预计在2019年下半年25G网络将逐步启动规模部署,更大规模的部署则有望在2019年看到,而提供大规模IAAS云服务的企业预计会更加积极的部署25G网络。 附:报告调研方法说明1、关注度研究方法本报告主要根据ZDC自主研发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关注度分析系统"进行研究。该系统每日24小时不间断跟踪中关村在线网站以及嵌套中关村在线网站产品库的其他合作网站的网民上网行为,并将来自不同IP的网民进行分类归属,综合PC相关厂商、品牌等获得的点击,统计出网民对PC的关注度。关注度:亦或关注比例,是以百分比形式表示某类信息的点击数在同类信息中的所占比例。关注度高,表示该信息越受消费者重视,关注度可作为分析历史形势和预测未来发展的有力数据支持。 2、市场规模研究方法ZDC充分运用中关村在线自身产品库优势,以及在厂商、渠道商、行业等方面的良好资源,通过直接和间接调查获取一线信息以及第二手研究材料,并由ZDC市场分析员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评估、分析,最终获得可发布的ZDC研究报告。 ·直接信息渠道中关村在线在全国拥有85家分站,各地分站均派驻调查员。专业分析师与调查员与当地厂商、经销商、用户保持直接紧密的关系,定期对当地市场进行调查跟踪,获取第一手数据与资料。 ·间接信息渠道立足中国ICT行业的中关村在线在建立10余年期间,与相关行业协会保持紧密联系,可定期从行业协会获取大量产业与市场方面的动态数据和信息。作为位居中国科技专业网站前列的中关村在线与众多上游厂商、制造商、渠道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厂商、渠道商也会不定期将最新的信息告知中关村在线。ZDC还从第三方获得数据及资料,了解整个中国ICT市场状况与发展趋势,追踪相关重点企业或厂商在产品技术、市场与竞争策略、销售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二手调查数据和资料来源为:新闻报道、行业媒介、企业年报、Internet/Web站点以及其他有利于本报告的资料。附录一 法律申明本报告为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制作,由中关村在线网站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包括版式权)。报告中所有的文字、数据、版式、图片、图标、图表、表格、研究模型、创意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未经过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基于任何商业目的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包括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本报告中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相关权利为原著者所有。未经过原著者和本公司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报告中相关市场预测主要为ZDC分析师对用户关注度调查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了多重调研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严格把关,多次进行细致的人工筛选,保证其信度和效度,最后通过专业统计分析平台进行数据清理和分析,找出数据间的相关性,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推测。本报告发布的调研数据部分采用样本调研方法,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的限制,调查资料收集范围的限制,部分数据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市场情况。本报告只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本公司对报告的数据准确性和分析、预测结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报告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版式、图片、图标、图表、表格、研究模型、创意)的著作权属于本公司,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对于本报告所有内容的复制、编辑(意指收集、组合和重新组合),本公司享有排他权且该排他权受法律保护。对本报告上述内容的任何其他使用,包括修改、发布、转发、再版、交易等行为将被严格禁止。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及其任何组成部分不得被再造、复制、抄袭、交易,或为任何未经本公司允许的商业目的所使用。如果正版报告用户将ZDC提供的报告内容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时,需征得ZDC书面特别授权,并注明出处"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如果正版报告用户将ZDC提交的报告用于非商业、非盈利、非广告目的时,仅限客户内部使用,不得以任何方式传递至任何第三方机构、法人或自然人。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权利。本公司充分尊重报告中他人的知识产权。如果您确认您的著作权以某种方式被侵犯,并且该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请向本公司提出著作权投诉。本报告有关著作权问题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本公司保留随时解释和更改上述免责事由及条款的权利。 附录二 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3号鼎好大厦B座8楼电子邮箱:zolzdc@zol.com.cn调查区域:企业小调查(点击预览可查看效果)【ZOL客户端下载】看最新科技资讯,APP市场搜索“中关村在线”,客户端阅读体验更好。

兴象

2018上半年中国基础网络硬件市场研究报告

近年来,基于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影响所有行业,也让网络触角向各处延伸,其中以交换机和路由器为代表的基础网络硬件则迎来了新的增长期。回顾2018上半年,受益于大型园区、数据中心的组网建设以及更新换代需求,交换机和路由器市场延续了稳定的增长态势。2018上半年市场格局概述◆2018年上半年,大数据、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走热,云化网络加速布局,网络技术与AI技术进一步深入融合,让网络巨头纷纷向基于意图的网络平台靠拢。◆在超大规模云提供商和大型企业集采需求下,100Gb核心网络硬件市场有序增长。同时,25Gb、50Gb、100Gb的增长继续对40Gb细分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在中小企业市场上,对于基础网络设备的采购仍以整体性价比为重点。◆1Gb(千兆)、10Gb(万兆)端口出货量继续增长,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其中,千兆端口出货量占到所有端口总出货量的三分之二强,成为中小企业网络设备的主流标配。◆在云化迁移、IPv6升级、功能拓展等需求带动下,基础网络硬件的市场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为了更清晰了解2018上半年基础网络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下文将结合中关村在线站内产品库、ZDC调研数据以及综合多方行业报告从交换机与路由器两条产品线的市场品牌结构、产品结构、价格区间分布以及产品走势等多方面来了解下上半年的市场变化与演进趋势。 一、2018上半年中国基础网络硬件市场品牌结构分析1.1 品牌结构·大品牌持续扩大市场占比据ZDC统计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的基础网络硬件市场上,主流大品牌所受关注增长迅猛,占比提升明显。在交换机市场上,品牌关注比例TOP3分别为华为、新华三、思科三家,占比均在10%以上,形成了第一梯队。其中,与去年同期相比,华为增长了14%,新华三增长近10%,整体增幅最为显著。这与两者在运营商、大型企业集采过程频频中标起到的带动影响不无关系。此外,锐捷网络、TP-Link、中兴、D-Link等其他主流品牌则占比均在10%以内,构成了第二梯队。其中锐捷网络凭借持续深入客户场景,挖掘行业市场,使其关注度继续收获正向增长,而其他品牌占比则有小幅下降。图1 2018上半年中国交换机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分布在路由器市场上,以新华三为代表的主力品牌较去年同期获得了大幅增长,这与其再次从“德国红点奖”年度评选中脱颖而出有关,而其他品牌关注比例有所下降,则是受到全球路由器市场收缩的影响。图2 2018上半年中国路由器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分布 1.2 品牌变动对比·交换机主流品牌关注度波动不大据ZDC数据显示,在2018上半年以交换机、路由器为代表的网络硬件设备市场竞争激烈。在交换机市场上,第一梯队的华为、H3C、思科在1-6月份的占比波动不大。相比而言,第二梯队的品牌月度走势则更为胶着,互有升降。图3 2018上半年中国交换机市场TOP10品牌关注比例走势 ·路由器品牌波动明显在2018上半年的路由器市场上,从ZDC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前三名品牌的关注度在月度走势中,相互间竞争激烈,变化明显。其中以H3C为代表的主流品牌关注度受到新品发布影响,起伏较大,亦有小幅下滑。而华为凭借新一代全可编程敏捷交换机可为园区网络构建意图驱动的网络,令占比迎来了一定增长。图4 2018上半年中国路由器市场TOP10品牌关注比例走势02哪些品牌机型更受关注?二、2018上半年中国基础网络硬件市场主流产品分析2.1 产品对比·国产主流品牌机型更受关注据ZDC统计,在2018上半年交换机市场上最受关注的十款产品排名里,华为、新华三、锐捷网络、思科的交换机型号占据前五,表现强势。其中,华为独自包揽了5款机型,以S5700系列、S7700系列为主,备受企业用户关注。而在大型企业园区、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集采推动下,新华三、锐捷网络等国产主流品牌机型也深受关注。此外不少中小企业用户会从性价比、定制化等层面考量,往往也会选择国产主流品牌的网络设备。图5 2018上半年中国交换机市场最受关注的十款产品排名2018上半年,在路由器市场上最受关注的十款产品排名中,华为、TP-Link、锐捷网络、D-Link、新华三、思科等品牌机型纷纷上榜。其中,鉴于以企业分支机构、中小企业为代表的组网部署以及更新换代拥有较大需求,大多数机型均为企业级路由器产品。图6 2018上半年中国路由器市场最受关注的十款产品排名03什么价位区间用户最爱?三、2018上半年中国基础网络硬件市场产品结构分析3.1 产品结构3.1.1 价格段结构·看的是性价比 并非是最便宜  从价格区间来看,2018上半年的交换机市场上,售价在200元-3000元区间的中低端交换机产品仍最受企业用户青睐,占比达到48.19%,接近半数。其中,200元-1000元区间占比最大,达到27.79%。这与去年同期3000元-8000元中高端产品占绝对优势(82.12%),形成了较大反差。可见拥有庞大体量的中小企业用户变为了2018上半年交换机选购时的主体,而他们对于设备的整体性价比仍最为关注。图7 2018上半年中国交换机市场不同价格段产品关注比例分布对于路由器产品来说,相较去年同期占比最多(58.3%)的200元以内低端路由器,2018上半年该区间占比则大幅下降,反而200元-500元区间的路由器成为了新的关注点,比例高达32.27% 。而在500元-3000元区间的中低端路由器则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关注度比例翻了一倍。同时,2018上半年企业对于高价位路由器的兴趣点则明显下降,显示出企业在选择路由器产品时变得更为谨慎。图8 2018上半年中国路由器市场不同价格段产品关注比例分布3.1.2 端口速率结构·千兆端口占比进一步提升2018上半年,宽带中国战略持续推进,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流量亦快速增长,为交换机、路由器等基础网络设备的进一步升级提供了契机。据ZDC统计数据发现,千兆端口交换机关注占比已高达69.85%,依旧是首选,相比去年同期提升了5%。而对于万兆交换机的需求仅有小幅提升,与去年同期持平。图9 2018上半年中国交换机市场不同传输速率产品关注比例分布对于路由器来说,2018上半年千兆端口设备的关注比例增至76.22%,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以上,可见企业对于千兆路由器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而对于百兆、万兆端口设备的关注比例对比2017上半年来说,则分别下降了3%和7%,需求度均有收缩。图10 2018上半年中国路由器市场不同传输速率产品关注比例分布04总结及趋势预测四、2018上半年中国基础网络硬件市场总结及趋势预测4.1 总结·大品牌更受关注2018上半年,在交换机与路由器的选择上,企业用户更加关注华为、新华三、思科等大品牌产品,这与其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完备的售前、售后体系不无关系。不过其他品牌通过借助渠道、创新层面上的优势,依旧频频向大品牌发起挑战,以扩展自身市场。·WLAN升级带动基础网络硬件增长伴随企业无线应用的进一步需求,传统的802.11n WLAN设备在企业网络中已经过时,新一代的802.11ac、802.11ax WLAN设备正成为企业更换交换机等基础网络硬件的助推器。不过需注意的是,1Gb(千兆)仍是目前企业园区和分支机构网络部署的主要连接技术。·要性价比,不要廉价通过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对于中小企业用户来说,性价比依旧是2018上半年基础网络硬件选择的主旋律,而非廉价的低端设备。这些用户在选择交换机和路由器时往往会从自身的应用环境与设备功能入手,综合考量。4.2 趋势预测 ·25Gb/50Gb交换机继续受关注与中小企业不同,企业园区和数据中心在带宽不断拓张需求下,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持续呈现健康增长态势。其中,25Gb/50Gb以太网交换机产品将继续受到关注,不过也会对40Gb细分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路由器市场不稳定因素提升虽然借助SDN(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可以重新定义了网络能力,让企业网络更富弹性,避免高昂的设备成本和运维成本。但是对于路由器市场来说,受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络)和网络虚拟化技术影响,传统的路由架构将被重构,因此路由器市场也会成为整个网络领域中最不稳定的一环。

夫为剑者

中商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发布

中商情报网讯:智能硬件是指具备信息采集、处理和连接能力,并可实现智能感知、交互、大数据服务等功能的新兴互联网终端产品,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重要载体。目前已经形成规模化的产品领域包括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车载设备等。此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设备的进程正在加速。随着互联网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对智能硬件的需求逐渐壮大,未来,中国智能硬件市场逐渐扩大,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2020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主要围绕智能硬件行业概况;智能硬件市场分析;智能硬件市场发展环境;重点企业分析;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前景等五个章节展开,通过对当前行业进行分析,总结行业发展现状,从而预提出当前行业的发展前景。PART1智能硬件行业概况智能硬件是一个科技概念,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进而让其拥有智能化的功能。智能化之后,硬件具备连接的能力,实现互联网服务的加载,形成“云+端”的典型架构,具备了大数据等附加价值。通过应用连接智能硬件,操作简单,开发简便,各式应用层出不穷,也是企业获取用户的重要入口。改造对象可能是电子设备,例如手表、电视和其他电器;也可能是以前没有电子化的设备,例如门锁、茶杯、汽车甚至房子。PART2智能硬件市场促进因素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元,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8元,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902元,增长12.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8%。PART3智能硬件市场分析近年来,智能硬件逐渐发展,智能硬件企业注册数量逐年上升,投融资交易事件总量随之增加。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环境的影响,智能硬件在未来几年将会加速发展。2015年-2019年中国智能硬件企业注册数量逐年增长,粗略统计,2019年中国智能硬件企业注册数量为3119家。PART4重点企业分析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3日,家专注于智能硬件和电子产品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同时也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以及智能家居生态链建设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小米系投资的公司接近400家,覆盖智能硬件、生活消费用品、教育、游戏、医疗健康、汽车交通、金融等领域。小米已进入74个国家,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已超过30%,遥遥领先,成为第一名。2019年小米总营业收入为2058.39亿元,净利润为101.03亿元。PART5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前景随着互联网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对智能硬件的需求逐渐壮大,未来,中国智能硬件市场逐渐扩大,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本文仅展示报告部分内容,完整报告请下载:《2020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https://wk.askci.com/details/b1263a1176a04ae388b997df83eca66a/

豕虱是也

喜马拉雅FM产品体验分析报告(上)

喜马拉雅FM作为国内最大的音频平台,用户数已经突破4.7亿。在音频王国里一路领跑的喜马拉雅,发展至今,有什么样的变化?笔者就带着大家从市场、用户、产品结构、功能和运营等几个角度来深度剖析它。注:本产品分析报告,基于喜马拉雅iOS版本,版本号:6.5.23一、喜马拉雅市场分析1.1 移动音频宏观市场1.1.1 音频市场整体发展移动音频是指使用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等)、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终端(家居产品、汽车车载产品)为载体,通过互联网在线或离线等方式提供音频内容。音频内容覆盖面广泛,包括小说、广播、相声评书、综艺娱乐、培训、新闻资讯等等。2009年,随着中国移动公司开始进行有声图书的探索,移动化音频内容和载体开始孕育而生。早期,蜻蜓FM、凤凰FM等移动应用以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音频为内容打开了移动音频市场。2012年开始,碎片化场景带来的红利催生出更多移动音频产品,包括: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和考拉FM等。2015年,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易观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移动音频市场年度综合分析显示:高速发展期以资本大量涌入开始上升到产品内容深度布局和差异化策略战。目前,整个音频市场已经处在应用成熟期,商业模式趋于成熟,营收方式更加多元化。1.1.2 知识付费助力行业发展移动音频进入高速发展时,知识付费开始兴起。2015年,在行推出:线上付费预约,线下见面分享,这一付费模式标志着知识付费时代的开启。2016年,知识付费开始了爆发式增长:这一年,得到APP推出、分答60秒语音问答面世,喜马拉雅策划出123知识节。随后,知识付费话题热炒不断,移动音频厂商纷纷加大对知识付费的投入。例如:荔枝FM开始构建语音直播付费体系;凤凰 FM 7.1版本上线,新增精品内容专区,并支持批量购买喜马拉雅FM推出“付费会员”,价格与视频网站会员相仿蜻蜓 FM 上线 《矮大紧指北》抢夺IP类内容市场多产业知识付费的基础设施搭建和用户付费意愿的提升,都为移动音频这一细分领域的知识盈利带来了裨益,用户为移动音频付费买到了知识干货,同时也缓解了他们的成长焦虑。1.2 喜马拉雅发展状况喜马拉雅公司成立于2012年8月,同年11月网站上线,次年,喜马拉雅iOS和安卓客户端上线。2016年,借助知识付费的东风,喜马拉雅开启了国内首个内容消费节“123知识狂欢节”。根据易观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喜马拉雅APP的活跃人数达到将近6千万,在整个移动音频市场上领跑;其活跃人数约是排名第二的蜻蜓FM的两倍。从活跃度表现(见下图),我们就不难看出整个市场格局俨然呈现喜马拉雅一家独大,其余陪跑的态势。喜马拉雅的引领在于其不断深耕内容资源,同时扩展更多消费场景,通过建立全音频生态系统,来强化品牌价值。1.2.1 内容深化与扩展喜马拉雅对内容的打磨集中在三个方面:主播、IP资源以及基础内容。主播:喜马拉雅精心打造了有声化平台,鼓励任何人在平台上创作音频,积聚人气。平台上有详细的主播成长体系介绍,同时提供了录音指导和运营推广策略。这一平台帮助大量草根主播和自媒体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集挖掘、培养和商业化于一体的孵化服务,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创造内容的热情,有利地带动了音频主播的入驻和成长,也为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带来了保障。此外,2018年1月,喜马拉雅FM宣布未来一年将投入三个十亿,从资金、流量和创业孵化三个层面,全面扶持音频内容创业者。这一战略足以看出主播培养已成为精品内容沉淀的关键,也是未来服务更多内容消费者的关键。IP资源:2016年,喜马拉雅上线马东团队的《好好说话》,首日销售额就破5百万,这足以说明大IP资源带来的创收不可小觑。随后,郭德纲的《郭论》,蔡康永《201堂情商课》等越来越多的大咖资源强势推出,喜马拉雅利用IP资源夯实了在精品付费内容领域的基石。不久前,喜马拉雅和腾讯视频强强联手,推出了联合IP孵化计划。据官方介绍:两家平台会在一些共有IP上进行协作:“筛选出有潜力的优质IP,两大平台出专门团队帮助完成商业化包装,并且打通两个平台的流量,给出S+级资源做宣发推广。”娱乐与知识的融合,能够满足各个层次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多个品类的“视”与“听”的盛宴,最终可以打造出更加有深度的爆款。基础内容:除了IP资源以外,作为一个综合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拥有品类更加齐全和形式更加多元化的基础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在广度上进行衍生。根据易观的数据显示,喜马拉雅现有超过2000节音频课程以及17+内容出版商合作资源。这里,有声图书成为喜马拉雅在基础内容上打造的另一块疆土。2018中国知识服务产业趋势报告分析指出:“喜马拉雅FM与出版社、出版公司以及有版权的个人合作出品付费有声书产品;截至目前,喜马拉雅FM已拥有市场上70%左右的畅销书有声版权”。除此之外,LIVE语音直播和音频直播这些新业务在内容形式上加以了扩展,能够吸引更多用户消费。1.2.2 多渠道布局除了内容本身的发力,喜马拉雅结合线上和线下,通过多个渠道构筑完整的音频生态体系。早在2015年,喜马拉雅FM就推出了“喜马拉雅Inside”开放平台,由喜马拉雅提供软件和节目输出,与下游硬件厂商展开合作,为智能硬件产品提供有声内容解决方案。目前,喜马拉雅FM音频内容已经接入智能家居、汽车、音响等多个领域。比如:海尔、美的等家居系列产品植入了喜马拉雅等音频应用;喜马拉雅推出的小雅AI智能音响也是基于软件内容的大胆尝试;喜马拉雅FM联手宝马、奥迪、福特、大众等60家整车厂和TSP方案商将内容批量分发到各品牌汽车上。还有,最近Rokid联合喜马拉雅共同研发出“晓雅车载版“智能语音助手。1.2.3 市场边界喜马拉雅最初以音频切入市场,后期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形式,涉及直播、广播电台、LIVE音频流等,在内容形式上加以扩展。除此之外,与线下多领域厂商合作,将内容植入到更多硬件当中,包括音响、智能家居和汽车。喜马拉雅FM通过内容深耕和多场景接入,不断扩展自己的市场边界。现如今,它再也不是单纯的移动音频服务商,而是一个以音频为主要形式的全场景文娱平台。未来,如果更多资源介入,喜马拉雅可能会转向多内容形式的综合性平台,内容会包括文字、视频、音频等,综合性意味着多行业交叉合作,涵盖出版、传媒、娱乐、智能硬件等更多领域。在这样一个市场定义下,我们不难看出,喜马拉雅FM的市场空间要比单一移动音频的市场空间要大。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截止今年5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4.04亿户,其中4G用户总数达到7.46亿户。而目前,喜马拉雅的平台激活用户量已达4.7亿,至少还有3亿用户空间待发掘,随着智能手机用户量的增加,喜马拉雅的用户规模也会持续增长。另外,智能化场景和车联网发展也会给市场空间带来尾部效应,喜马拉雅可以在下游智能化场景下进行深耕,培养潜在的智能市场,在多渠道和多场景下,增加市场规模。1.3 喜马拉雅的挑战喜马拉雅通过UGC和PGC的方式,依靠内容已经攻下了移动音频市场的半壁江山。目前,在维持内容优势的同时,全面铺开多渠道,迈向了丰富场景化的发展。但,随着同类产品在全场景的发力,喜马拉雅必将面临新的挑战。笔者选取了移动音频市场份额前三的产品: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和蜻蜓FM做对比,从易观千帆上获取了2018年3月的用户数据(见下图)。我们抛开相差不大的日活数据不看,单就日均启动次数、日均使用时长和留存率上,喜马拉雅FM表现较差。相反,懒人听书在日均启动次数、日均使用时长和次月留存率上均高于其他两款产品,用户粘性非常强。懒人听书的数据表现亮眼,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有声书音频与一般内容音频在消费行为上存在差异性。有声书以图书章节为单位,用户在聆听上会有强烈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而一般性的内容音频,如《好好说话》等,单个音频相互独立,音频之间的紧密型没有有声书强,用户聆听的持续性和时间就不会太长,这也可能是喜马拉雅FM用户粘性差的原因之一。从数据上看,蜻蜓FM的次月留存率最高,人均启动次数和使用时长优于喜马拉雅FM。这一数据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蜻蜓FM头部大IP资源带动:《矮大紧指北》、《蒋勋细说红楼梦》、《老梁的四大名著情商课》等。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男性人群的用户粘性强。根据易观报告显示:“蜻蜓 FM 用户以男性、一线及超城市高消费人群为主”。他们的收听时段多在夜间20-22点,年龄多集中在30-40岁之间。笔者猜测,这部分用户事业有成,独立自制,他们选择蜻蜓FM的目的性较强,停留在产品上的时间会更多。虽然喜马拉雅的用户数已经突破4亿,但仍然面临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其所要迎接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提升用户活跃度和留存。首先,喜马拉雅处于一个高速成长期,新流量的引入带来了高用户基数,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非精准用户。这部分尝鲜用户在APP里探索,并没有养成稳定的使用习惯,所以拉低了日活数和使用时长。喜马拉雅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一部分用户培养成自己的精准用户,从而提升产品的用户粘性。其次,喜马拉雅FM在内容布局上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用户粘性较低的另一个原因。为了比较内容差异性,笔者特意选取了喜马拉雅FM、蜻蜓FM和懒人听书三款产品在首页推荐页上的第一屏作比较。APP首页首屏一定是高流量分发地,这一块区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龙虎沟

5G创新深度研究报告:硬件、应用、流量(90页)上篇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5G 全面带动科技产业创新1.1 近十年一遇的技术升级 我们创新性地提出科技行业创新周期模型:一个完整的行业创新周期可以分为创新期、渗透期和稳定期。 1)创新期:为行业周期的初始阶段,行业驱动因素为新品研发导致的 ASP 提升。由于短期内渗透率较低, 故本阶段对公司的业绩增厚并不明显,但行业估值出现明显回升,研发驱动型的企业最先受益。2)渗透期: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创新产品的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虽然新产品 ASP 下降,但在新 品渗透率快速上升以及换机周期缩短的推动下,企业在经营上仍然体现为量价齐升,业绩快速释放,估值进一 步上行,其中扩张能力强的进取型企业有望表现最佳。3)稳定期:行业整体技术进步放缓,集中度开始提升,客户对供应链的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 能力较强的企业获得更大份额,同时由于行业增速下降,整体估值下移。从历史上看,每一轮科技产业创新周期均主要由通信代际升级驱动,历时 5-8 年。我们认为 2017-2019 年为 4G 时代的稳定成熟期,而进入 2020 年,运营商加速投入 5G 网络建设,科技软硬件有望在运营商、品牌厂等 推动下,迎来新一轮创新周期。从产品以及应用场景来看,iPhone 11 在材料、设计以及交互方式上领先创新(包括高频材料、3D 光学等), 本质上是 4G 向 5G 过渡期的提前探索。预计 2020 年安卓阵营将继续推出多款 5G 手机,成为 5G 终端的起点, 而苹果则将在 2020 年推出 5G 版本的 iPhone,且 VR/AR、智能汽车等新型终端有望放量,带动 5G 终端渗透率 大幅提升。而带有创新配置的终端保有量不断积累,也将使 AI、VR/AR 等新兴应用场景具备更大的推广可能, 有望再次看到应用与硬件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1.2 5G 商用已进入全方位冲刺阶段,预计 2020-2023 年开启新一轮换机潮 5G 标准、运营商、芯片、终端进展加快。2019 年,4G LTE 网络已进入十年部署的后半程。随着 LTE-A 和 LTE-A Pro 网络的建设,通信网络已从 4.5G 逐渐过渡到 Pre-5G 时代。随着许多 5G 网络使用 NSA 模式启动, 大多数新终端将同时支持5GNSA与SA模式,通信网络的升级将极大提高用户体验,拓展应用场景。根据Ericsson 预测,全球移动数据流量正快速增长,预计 2017 年至 2022 年的 CAGR 将超过 40%,预计到 2019 年底全球 5G 签约用户数量将达到 1300 万,5G 部署初期的终端数量已经超过 LTE 部署初期的终端数量。5G 网络的升级将极 大的提高网络速率,从而促进高清视频、VR/AR 等高流量需求的应用。此外,5G 还将在物联网和关键任务服 务上扩展应用场景。5G 网络标准和规范正逐步完成,预标准的 5G 商用部署将更早启动。5G 标准由 ITU、3GPP 等通信行业组 织制定。2019 年 6 月美国加州 3GPP RAN#84 会议公布了 5G 标准最新时间表(Rel-15/16/17)及 Rel-17 工作方 向。目前 3GPP 已提前完成 5G NR 标准,ITU 将提交 5G 提案,而 IMT-2020 规范将于 2020 年完成,部分运营 商可在 2019 年实现商业部署。全球来看,美国四大运营商已宣布于 2018 年底至 2019 年中提供 5G 服务,韩国、 日本、中国于 2019 年部署早期 5G 网络,而 5G 网络大规模部署则将于 2020 年启动。我们认为,5G 商用将分阶段影响电子行业。从商用阶段来看,5G 网络标准先行,芯片其后,终端的研发测试最后。目前阶段,运营 商、终端厂商、芯片厂商已经进入原型测试密集期,5G 商用进入全方位冲刺阶段。全球 5G 进展快速,中国市场稳中有进。韩国动作迅速,充当业界先锋。截至 2019 年 10 月,韩国 5G 用户 数量已经达到 350 万,5G 基站已达 9 万座。KT 预计 2019 年底 5G 服务将覆盖 85 个城市,覆盖地区人口达总 人口的 80%。美国 5G 方案激进。Verizon 于 2019 年 4 月推出毫米波(主要为 28GHz) 5G 手机服务,计划在 2019 年底前完成 30 个城市的 5G 信号覆盖。日本借助奥运会契机推进 5G 战略。2019 年 4 月,NTT Docomo、KDDI、 Softbank 和日本乐天取得 5G 频谱资源,预计 2020 年正式商用,通过 5G 方式实现高清视频直播,同时提出“超 智能社会 Society5.0 战略”。中国市场稳中有进。2019 年 10 月正式开放 5G 商用,三大运营商同时部署 50 个 5G 商用城市,到 2019 年底总计建成 14 万座 5G 基站,投资达到 420 亿元,目前技术以 NSA 单模为主,需求 以 eMBB 为主。5G 终端商用进入冲刺阶段,2020 年将是 5G 商用爆发年。根据 Ericsson 报告,智能手机、路由器、CPE、 平板等终端的 5G 商用进展将分阶段推进。最早的 5G 商用终端以固定无线设备(FWA)和数据连接设备为主, 包括 CPE 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这类终端将为 5G 网络提供流量入口。手机方面,业界于 2019 年推出支持中频 段的 5G 商用机,预计 2020 年推出支持毫米波的 5G 商用机。另外,5G 将为更多行业提供新用例,预计 2020 年将首次商用支持工业监控的超低延迟 5G 物联网模组。网络连接量方面,5G 商用早期阶段的渗透率较低,但 随着网络和芯片的成本降低,以及终端设备的价格降低,预计 5G 终端将于 2020-2023 年迎来快速增长,预计 2023 年全球将有 10 亿个支持 5G 增强移动宽带的终端设备。5G 商用将缩短换机周期,预计 2020-2023 年开启新一轮换机潮 回顾历代通信终端升级历史,我们发现在新一代通信终端首次投入使用后的第 2-5 年是其增长最快的时期。2008 年 3G 手机首次商用,手机终端进入互联网时代,文字、图片和基础互联网服务成为消费者关注热点。在 其后的 2009-2012 年间, 3G 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 2012 年渗透率达到最高值 73.9%。2010 年 4G 手机首次商用, 手机终端进入互联网+时代,更高速度和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使视频、互联网服务、O2O 成为消费者关注热点。 2011-2014 年间,4G 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2014 年渗透率达到 37.9%。我们认为,换机潮的本质是网络应用生 态的完善和服务体验的提升,其背后动力则来自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商、芯片商和配套厂商的协力创新。后 4G 时代换机周期延长,而 5G 将缩短换机周期。据 IDC 统计,2014 年以来,换机周期不断延长,内部 原因在于手机质量提高和寿命延长,外部原因在于 4G 所能承载的应用创新和服务创新逐渐饱和,而非革命性 的局部创新难以刺激用户换机需求。随着 5G 商用加速,高清大视频、VR/AR、海量物联和无人驾驶等创新应 用和创新生态的兴起,应用和服务体验创新必将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对现有 4G 内容有着巨大颠覆。我们认为, 2019 年是 5G 手机创新元年,5G+AI+折叠屏创新将燃起新一轮换机需求,eMBB、uRLLC 与 mMTC 陆续落地, 缩短 5G 智能手机换机周期。由于 2019 年处于 5G 预商用阶段,技术和服务尚在摸索阶段,因此 5G 手机出货量 有限,2020 年 5G 智能手机将加速放量,我们预计 2020-2023 年将开启新一轮换机潮。龙头厂商积极推进,国产厂商先拔头筹。2019 年 12 月,高通公布 2020 年 5G 手机合作公司名单,包括华 硕、富士通、谷歌、HMD(诺基亚)、HTC、LG、摩托罗拉、一加、OPPO、三星、夏普、索尼、vivo、小米、 中兴等。除苹果等基于商业角度考虑 2019 年不推 5G 手机,其他手机厂商都在加紧推进,国产厂商包括华为、 荣耀、中兴、小米、OPPO、vivo、一加等均加紧 5G 手机推进,在 2019 年推出首批 5G 手机。截至 2019 年末, 已发布的 5G 机型有三星 Galaxy S10 5G、Galaxy Note10+ 5G、华为 Mate30 X 5G、荣耀 V30 Pro 5G、OnePlus 7 Pro 5、OPPO Reno 5G、vivo iQOO Pro 5G、小米 9 Pro 5G 版、Mix 3 5G 版、中兴 Axon 10 Pro 5G 等。预计 2020 年将发布的 5G 手机有苹果 iPhone 12、华为 P40、三星 S11 5G、OPPO FindX2 5G、vivo X30 5G、小米 10 等。1.3 5G 带动细分市场增长,看好 AR/VR 新应用 5G 网络/应用体系及其对下游行业的带动。5G 应用围绕四层体系展开,从终端智能化,到网络高效化,到 信息数据化,最终与传统行业紧密融合、孕育基于 5G 的新兴信息产品和服务,重塑产业发展模式。5G 通信模 块使得传统终端拥有强大的感知能力、反馈能力、以及操控能力,在新兴终端上实现智能交互。网络层面,5G 高容量、大连接、低延时特点,可在 eMBB、uRLLC、mMTC 等多种场景下应用,实现端到端海量信息传输。 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使得 5G 和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学深度结合,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领域的 潜力,而这些计算和分析为 5G 应用提供了平台型的解决方案。最终,终端、网络、数据的革新将驱动传统领 域往智能化数据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万物互联。5G 可实现增强型移动宽带、海量物联网、关键任务型服务三大类服务,将极大扩展无线通信的应用场景。(1)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基于 5G 中频和毫米波频段,将实现更广更快的无线连接。(2)海量物联网(MIoT) 基于 5G Sub-1GHz 频段,借助早期的物联网和机对机通信技术,在低功耗和低成本要求下,将为数百亿台终端和数万亿连接提供无线支持。 (3)关键任务型服务(MCS)基于 5G 毫米波频段,将以高可靠、超低时延的网络连 接支持高安全性、高可用性应用。根据 IHS Markit 估计,2035 年 5G 在全球创造的潜在销售活动将达 12.3 万亿 美元,约占 2035 年全球实际总产出的 4.6%,并将跨越多个产业部门。5G 生态是一个有机整体,但 5G 三大频段具有不同应用场景和电子系统设计。5G Sub-1GHz 频谱较窄,可 较好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并且网络速率较慢的物联网应用。5G Sub-6GHz 是当前 LTE 网络向 5G 网络的扩展 延伸,适用于高清视频、VR/AR 等需要更高网络速率的应用场景。5G 毫米波通常应用于短距离高速传输,适 用于车联网、自动驾驶、医疗机器人等大带宽低时延应用场景。5G 生态基于 5G 物联网、Sub-6GHz、毫米波技 术的并行发展,与此同时三大频段之间的连接将 5G 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另外,对于手机等终端射频系统, 5G 物联网和 5G Sub-6GHz 的电子封装大致维持 3G/4G 时代的结构模组,即分为天线、射频前端、收发器和基 带四个系统级封装和模组。对于 5G 毫米波频段,天线、射频前端和收发器则将整合成单个系统级封装。5G 将成电子行业长期增长引擎,看好 VR/AR、汽车电子、物联网电子等细分市场。根据 IC Insights 数据, 2019 年全球电子元器件产值将达到 1.68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3.5%。就应用市场而言,汽车电子、通信电子、 工业/医疗电子将是 2019 年和未来 3 年增长最快应用市场。5G 细分行业方面,智能手机以流量入口地位将是 5G 首选平台。此外,VR/AR、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应用也将受益 5G 技术的成熟。我们认为汽车电子、VR/AR、 物联网电子将是 5G 优先受益行业,有望带动上游相关配套的电子元器件市场。5G 加速 VR/AR 应用,带动下游电子元器件成长 VR/AR 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用户体验,在游戏、影音、教育、展示、营销、测绘、导航等应用上极有前景。 而 VR/AR 与低时延和高速率的 5G 网络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拓展其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有望被各行各业的通 用型应用广泛使用。根据 ABI Research 预计,VR 在未来几年将不断普及,到 2022 年,VR 用户将达到 2.56 亿, VR 市场规模也将超过 600 亿美金,此外 VR/AR 未来将不断融合。随着 VR/AR 市场兴起,对应电子元器件的 需求亦将释放,处理器、存储器、PCB、摄像头、OLED、声学器件、光学器件、传感器等的需求将实现增长。 例如,对于 VR 显示屏,AMOLED 以其特有优势正加速替代传统液晶屏,VR/AR OLED 需求量将在 2017-2021 年实现 112%的年均复合增长。对于 VR/AR 和 AI 应用的传感器,2017 年市场空间约为 970 亿美元,2017-2022 年市场空间将实现 11%的年均复合增长,2022 年 VR/AR 和 AI 应用的传感器市场空间可达 1600 亿美元。1.4 5G 商用助推硬件创新,零组件龙头公司持续受益 2019 年为 5G 创新元年,而 2020 年则是 5G 爆发年,随着产业成熟度提升,初期价格过高的问题逐步解决, 5G 设备渗透率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围绕 5G 硬件升级的电子零组件龙头有望持续受益,业绩弹性逐步显现。目 前来看,5G 手机的配置变化主要来自射频(射频前端/天线)、光学(摄像头)、材料(机壳/PCB/散热)等。我们最为看好射频前端芯片、天线、高频高速材料/PCB、光学等细分领域。经过对部分公司 5G 业务收入 弹性测算,我们重点推荐卓胜微、信维通信、立讯精密、生益科技、深南电路、沪电股份、三环集团和顺络电 子。其中立讯、深南、沪电、三环、顺络到 2020 年均有 40%以上的收入弹性(5G 业务相对于 2017 年收入规模)。 从 5G 业务的纯度来看,2020 年深南、沪电、三环的 5G 业务占比有望达到 30%+。此外,由于新业务利润率较 高,我们判断生益、深南、沪电等公司的利润有望表现出比收入更大的弹性。二、5G 硬件:5G 创新带动电子元器件和模组充分受益2.1 射频:半导体增长最快子行业,本土公司潜力巨大 射频前端是高技术、高壁垒、高价值的核心芯片,市场空间大、行业增速高,但也是目前国产薄弱环节。射频前端是通信设备核心,具有收发射频信号的重要作用。射频前端通常包括滤波器/多工器、PA、射频开关、 LNA、天线调谐、包络芯片等一系列分立芯片,以及以射频封装为存在形式的射频模组。随着手机频段数量和 射频前端复杂度的不断增加,手机射频前端的模组化率不断提高,射频模组日益重要。数据需求爆发、通信技术升级、终端设计创新等因素正推动射频前端需求和价值的快速提升,未来几年射 频芯片有望迎来 14%年均复合增长。根据 Yole 数据,2017 年手机射频前端市场为 160 亿美元,预计到 2023 年 增长到 352 亿美元,未来 6 年复合增长率达 14%,是半导体行业增长最快的子市场。滤波器是射频前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市场空间将超 200 亿美元,5G 加速高端滤波器占比提升。根据 Resonant 预测,滤波器市场价值将从 2018 年的 90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 280 亿美元,市场空间 7 年内翻三倍,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8%,成为射频前端体量最大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滤波器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尤其是高端 滤波器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我们预测,5G 滤波器市场空间将在 2020 年后逐渐打开,到 2022 年占比 22.63%。 随着 5G 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未来高达百亿美元价值的滤波器潜在市场空间静待开拓。美日厂商在滤波器行业寡头垄断,强者恒强。在射频滤波器领域,日美企业在经历数次并购整合后,呈现 寡头垄断竞争格局。其中,主打性价比的 SAW 滤波器仍然是市场需求的主力,目前 SAW 滤波器被日本 Murata、 TDK、Taiyo Yuden 等垄断,市场份额超过 80%;其中,Murata 有 7 成营收来自中国,产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而高端 BAW 滤波器的主要供应商是美国的 Broadcom、Qorvo,两者合计占据超过 95%份额。国外厂商已充分 享受智能手机红利期,在经过长期迭代和经验积累后,已在诸多技术环节取得明显优势。国产滤波器厂商整体实力较弱,低端滤波器 SAW 只占全球 1%-3%,高端 BAW 滤波器全球占比基本为零。国产滤波器厂商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国电科集团下属科研院所,包括中电科 26 所、55 所,以军工国防市 场为主,民营市场为辅;第二类是本土滤波器上市公司,包括卓胜微、信维通信、天通股份、麦捷科技、三安 光电等;第三类是非上市公司,包括好达电子、诺思微系统、中科汉天下等。目前滤波器市场被美国、日本垄 断,高端滤波器国产化率近乎为零,低端只占全球 1%-3%。国内仅 26 所、55 所产品相对高端,进入华为供应 体系。当前正处 4G 向 5G 的升级换代期,国产滤波器厂商若能把握机会,依靠成本优势切入市场,并在中低端 市场挤出国际大厂后向中高端产品线扩展,便有望实现滤波器的国产突破。上市公司建议关注卓胜微、信维通 信、天通股份,卓胜微的滤波器业务与原业务体系高度协同,信维通信、天通股份的滤波器业务则具有 IDM 优 势。PA 市场稳定增长,美日厂商暂时主导 PA 市场。PA 为射频前端第二大市场,2023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 71 亿 美元,年均增长率7%;其中5G频段增加是PA 价值提升核心因素。市场格局方面,美日厂商Skyworks、Broadcom、 Qorvo、Murata 等占据 PA 市场主要份额,其余厂商市占率较小。其中,4G PA 市场规模较大,被射频巨头瓜分。 低阶制式领域如 2G、3G、3.5G PA 虽然国产厂家占较大份额,但市场空间狭小,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低。国内 PA 产业已形成产业链闭环,初具规模,但高端 PA 尚显不足。目前国内 PA 设计公司数量较多,覆盖 2/3/4/5G PA 领域,但真正能量产出货的 PA 公司主要集中在红海竞争的中低端 2/3G PA 领域。PA 设计方面,中 端 PA 以唯捷创芯、飞骧科技为主,低端 PA 以中科汉天下为主,4/5G PA 则有初创公司慧智微、锐石、芯朴科 技等。晶圆代工方面,台湾稳懋公司凭借给 Broadcom、Qualcomm 代工 PA 占据行业主要地位,厦门三安集成 也正逐步引领大陆第三代半导体代工。我们认为,随着 5G 商用不断推进,传统 4G 中高端市场将逐渐降级为中 低端市场,为国产厂商抢占份额创造了良好机遇;设计领域关注唯捷创芯、汉天下,代工领域关注三安集成。5G 加速射频开关需求增长,未来 4 年全球射频开关市场有望翻倍。根据 QYR Electronics Research Center 统计,2011 年以来全球射频开关市场持续增长,2018 年全球市场规模 16.54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市场将达 35.6 亿美元,2018-2023 年复合增长率达 16.55%。据我们测算,2019-2023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从 16 亿增长到 18 亿, 射频开关单机数量从 6 个增长到 14 个,平均单价从 0.16 美元降至 0.12 美元,对应市场将从 2019 年的 15.4 亿 美元增至 2023 年的 30.2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18%。美日厂商合占射频开关市场近 80%份额,卓胜微率先实现国产突破。射频开关龙头公司包括美国的 Skyworks、Qorvo、Broadcom 和日本的 Murata 等,4 家公司合计占据全球射频开关市场份额的 77%,其射频开 关产品覆盖高端机型,比如苹果 iPhone X/XS Max/XR、三星 Galaxy 系列、华为 Mate 系列等。卓胜微作为全球 第五大、国内第一大射频开关公司,产品以中低端机型为主,目前已取得全球 5%市场份额,率先实现国产突破; 并且随着与客户合作的加深,其份额有望继续扩大。射频开关领域,看好卓胜微开关份额扩大和模组业务扩展。5G 将促使市场格局洗牌,部分国产厂商有望突破。我们认为,5G 重新洗牌射频前端市场。Sub-6GHz 领域 国际龙头率先调整战略,看好占高端芯片的 Broadcom、一体化战略的 Qualcomm、受益中国市场的 Murata,对 Skyworks、Qorvo 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持审慎观点。而在毫米波领域,目前仅 Qualcomm 走在市场前列,MTK、 Samsung、海思则仍在探索。产业升级之际,国产厂商有望顺势突破。尽管射频前端在高端市场完全被国际厂商垄断,但在中低端市场 领域,国产厂商近几年的进步令人瞩目。随着中国消费电子市场和 OEM 厂商的发展壮大,国内涌现出一批具 有竞争力的射频前端厂商,包括处理器厂商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等,也包括滤波器、PA、射频开关等领域的射 频器件厂商。这些厂商依靠成本优势切入中低端市场,并在挤出国际大厂后迅速向中高端产品线扩展。我们认为,5G 到来之后,4G 时代的中高端市场将降级为中低端市场,部分国产厂商仍将利用上述策略在 这一领域抢占份额。此外,国产厂商若能较好地把握射频前端模组化趋势,基于现有技术资源提供完整的射频 系统解决方案,则有望全面进军高端市场。例如可提供基带和射频前端的紫光展锐,以及提供包括天线在内的 射频方案供应商信维通信。此类厂商的产品线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客户黏性提高将为其带来综合竞争力的显著 提升。我们看好国产射频开关龙头卓胜微、化合物半导体制造龙头三安光电、射频方案平台厂商信维通信,射 频器件厂商韦尔股份、天通股份、麦捷科技,非上市公司建议关注紫光展锐、中科汉天下、飞骧科技、唯捷创 芯、好达电子、中电 26 所、中电 55 所等。2.2 天线:受益 5G 高频高速和小型化趋势,材料升级带来价值提升 2017 年苹果首次在 iPhone X/8/8Plus 中使用 LCP 天线,开启 LCP 在电子设备的商用热潮。传统天线软板 使用 PI 基材,而 iPhone X 使用 LCP 基材(液晶聚合物)天线,可提高天线的高频高速性能并减小空间占用。 价值量方面,iPhone X 单根 LCP 天线约 4-5 美元,2 根合计 8-10 美元;iPhone 7 PI 天线单机价值约 0.4 美元, 从 PI 天线到 LCP 天线单机价值提升约 20 倍。我们认为,iPhone X 首度使用 LCP 软板意义重大,可解读为苹果 为 5G 的布局和验证;对于电子行业层面,LCP 软板正成为高频高速和小型化趋势下新的软板技术浪潮。随着高频高速应用趋势的兴起,LCP/MPI 将替代 PI 成为新的软板工艺。5G 趋势下,通信频率和网络带宽 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网络和终端的高频高速趋势,传统 PI 软板作为终端设备的天线和传输线,正在遭遇性能瓶 颈。而基于 LCP 基材的 LCP 软板凭借在传输损耗、可弯折性、尺寸稳定性、吸湿性等方面的优势,既可用于高 频高速数据传输,也可用作高频封装材料,因此成为高频高速趋势下传统 PI 软板的绝佳替代工艺。此外,随着 MPI(改质 PI,一种改良的 PI)技术的成熟,MPI 的综合性能也在 15GHz 以下频率范围内接近 LCP。LCP/MPI 软板替代 PI 软板和同轴电缆,可实现更高程度的小型化。空间压缩趋势下,手机厂商对小型化 天线模组和连接器/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LCP/MPI 软板相较 PI 软板具有更好的柔性能力,可以自由设计形状, 因此能充分利用手机中的狭小空间,具有更好的空间利用效率和弯折可靠性。此外,对于天线传输线应用,LCP 软板相较传统同轴电缆方案可进一步提高空间效率。LCP 软板拥有与同轴电缆同等优秀的传输损耗,并可在 0.2 毫米的 3 层结构中容纳若干根同轴电缆,从而取代肥厚的同轴电缆和同轴连接器,具有更高的空间效率。LCP 可实现射频电路的柔性埋置封装,具有更高价值,有望成为 5G 射频电路的最佳封装方案。LCP 封装 由两种不同熔点的 LCP 材料构成,高熔点温度 LCP(315C)用作核心层,低熔点温度 LCP(290C)用作粘 合层,多层之间埋置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并以金属通孔互联构成多层电路结构。例如,村田已开发出可集成 MLCC 和射频前端的 LCP 多层基板产品 MetroCirc。我们认为,LCP 从软板到封装模组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其 产品属性已从早期的天线和传输线扩展至具有模组封装能力的柔性载板,产品附加值将得到大幅提升。高频高速和小型化趋势下,LCP/MPI 将全面替代传输线。LCP/MPI 软板具有和传输线同等优秀的高频性 能,因此有望凭借更优的空间效率替代天线传输线。目前,村田制作所和住友电工均已推出兼有天线传输线功 能的 LCP 天线,苹果亦已在 iPhone X/XS 中商用兼有天线传输线功能的 LCP 天线。我们认为小型化需求下,LCP 软板对天线传输线的替代是未来趋势;苹果示范效应下,安卓阵营亦有望采用兼传输线功能的 LCP 天线。短期需求确定,长期增长无忧,LCP/MPI 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我们看到,LCP/MPI 软板的应用不限于 终端天线和 3D Sensing 摄像头软板,其本质是小型化的高频高速软板。从小型化的高频高速软板的逻辑来看,LCP/MPI 软板的应用包括天线、摄像头软板、高频连接器/线、高速传输线、显示面板软板、SSD 软板、COF 基板、通信电缆、毫米波雷达、高频电路基板、多层板、IC 封装、u-BGA、扬声器基板等细分领域,将深度受 益 5G 频率和带宽提升及 VR/AR 等大容量通信需求。我们认为,LCP/MPI 软板短期受益于 iPhone LCP 天线渗 透提升;2018-2020 年间,受益于 MIMO 提升对天线的增量需求,及安卓阵营对 LCP/MPI 天线、高速传输线的 替代需求;2020 年后,LCP/MPI 有望成为主流,受益于 5G 市场对小型化高频高速软板和 LCP 封装模组的需求。iPhone LCP/MPI 天线市场率先爆发。IDC 预测,2017-2021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从 15.17 亿部增长到 17.43 亿部。我们估算,2017-2021 年手机 LCP/MPI 天线渗透率将从 6%提升到 25%,市场空间有望从 3.7 亿美元提升 到 29.2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 57%。另外,2018 款 iPhone XS/XS Max/XR 各使用 3/3/2 个 LCP 天线,渗透率继 续提升。价值方面,iPhone XS/XS Max/XR LCP 天线每根 2.5-4.5 美元,单机价值 6-10 美元。综合考虑 2019 年 部分 LCP 天线替换为 MPI 天线,以及 MPI 天线可能集成 dock 软板,2019 款 iPhone LCP/MPI 天线单机价值约 8 美元,2017-2019 年 iPhone LCP/MPI 天线市场空间为 3.66、8.75、11.20 亿美元。LCP/MPI 天线价值主要在软板,模组约有 3-4 成价值含量。细分市场方面,我们估计 LCP 模组环节的天 线价值约占 30%,软板环节价值约占 70%。再对软板成本进行拆分,按照 LCP 树脂材料和铜箔各占软板成本 15%;另外,MPI 材料成本为 LCP 材料成本 70%,并且 2019 年 LCP/MPI 天线出货占比为 1:1。我们测算,2017-2019 年,iPhone LCP/MPI 模组环节价值量可达 1.10、2.63、3.41 亿美元,软板价值量可达 2.56、6.13、7.79 亿美元, LCP/MPI 材料价值量可达 0.38、0.92、1.02 亿美元,铜箔价值量可达 0.38、0.92、1.19 亿美元。产业链日趋成熟,大陆厂商迎来机会,立讯率先切入。苹果 LCP/MPI 天线产业链初步形成:1)材料环节, LCP 树脂/膜仍为产业链难点之一,我们判断 20 年将延续村田主供格局。2)软板环节预计形成分散供应趋势, 但由于 LCP 天线需要特别的材料、配方、设计、制程、设备与测试方案,并且 LCP FCCL 存在高温液化问题, 因此软板厂商面临困难的学习曲线。目前产业链仅有村田与嘉联益,20 年鹏鼎(MPI)等厂商有望扩大机会。 3) 天线模组环节,村田已确认退出,我们判断除安费诺以外,苹果已引入立讯精密,且未来不排除培养鹏鼎等公 司。从份额看,模组环节我们判断立讯已替代村田成为 iPhone LCP 天线主供。软板环节,预计仍以村田为主。产业链日益完善,大陆公司有望受益。随着 5G 商用加速,LCP/MPI 需求持续扩大,国内产业链日益完善。 目前,国内厂商已在 LCP 天线、LCP 封装模组、LCP 连接器/线、LCP 多层板、LCP 软板等领域布局研发和扩 展。LCP 商用进展上,目前立讯精密已打入苹果天线模组供应,我们看好立讯精密 LCP 天线模组份额提升。从 长期来看,立讯在 LCP 传输线/连接器等新应用亦有受益机会。信维通信的 LCP 业务从材料到封装全线布局, 亦有望迎来新的成长机遇。信维的多层 LCP 不仅可实现单根或多根传输线一体化设计,并可实现集成天线的射 频前端。我们看好公司“前端材料+中端设计和整合+后端制造”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和其带来的成长机遇。2.3 散热:工艺升级散热市场快速增长,国内厂商追赶势头强劲 手机元器件密度和能耗密度不断提升,工艺升级推动单机散热价值提高。智能手机集成度进一步提高,单 位空间内的功耗日益增加,主要热源包括处理器芯片、PCB 和主板元器件、面板、电池、相机、LED 等,其产 生的大量热量影响用户体验与手机正常工作。随着处理器晶体管和主频大幅增加导致性能和能耗提升、小型化 导致堆叠封装密度提升、5G 新增 Sub-6GHz 和毫米波频段导致射频前端功耗增加,高效手机散热方案日益重要。 随着 5G 散热需求增加和散热工艺升级,预计散热单机价值有望提升到 1%-1.5%,单机价值达 20-25 元。市场空 间方面,2018 年全球手机热管理市场约 14 亿美元,预计 2018-2022 年手机散热市场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26%,2022 年达 35 亿美元市场规模。四种材料满足手机多样化的散热需求,VC 和石墨烯片成未来发展方向。由于不同场景对材料体积、效率、成本要求不同,散热系统需要综合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等散热原理,采用多种散热材料,目前手机散热主 要方案是硅脂、石墨、热管和 VC。硅脂制成的导热界面材料既可以贴合发热和散热部位以提高导热效率,又可 以起到绝缘减震的作用,由于接触面积小用量少,单机价值量相对有限。相较于金属材料,石墨具备更高导热 系数、高比热容和低密度等优异性能,其中石墨烯热导率更高,但工艺难度较大。热管与 VC 均是基于液体气 液转换的二相流原理进行热交换的结构,结构原理类似但结构复杂度和散热效果不同,VC 较热管散热效果好 1 倍左右,成本高 2 倍左右。传统的石墨片+导热胶的作用是传递,无论从材料性能和面积堆叠上都遇到瓶颈,热 管/VC 产品在 PC、基站、服务器等传统高功耗电器上应用广泛,散热效果极佳,小型化后应用到手机上前景广 阔,目前主流 5G 机型采用 VC 液冷+多层石墨片,高端系列已经率先采用石墨烯片散热。高端市场国外垄断,台系厂商 VC 优势明显。目前全球导热市场已经形成稳定竞争格局,高端市场被富士 高分子、贝格斯、固美丽等海外公司垄断,富士高分子在高端热界面材料市占率超过 60%;贝格斯产品线齐全, 涉及行业广泛;固美丽在导热相变化材料具有技术优势,导热石墨膜片的主要厂商是日本松下、美国 Graftech、 日本 Kaneka。以双鸿、台达、超众、泰硕为代表的台系厂商 VC 优势明显,月产能存量和增量均超过陆系厂家。受益 5G 换机潮与散热工艺升级,国内厂商追赶势头强劲。中国大陆厂商起步较晚,海宝电子、桐林电子 等大陆资深散热厂商在热管领域经营多年,在超薄管上斩获订单,但 VC 领域尚无批量生产能力。中石科技、 飞荣达和碳元科技等厂商在中低端导热界面材料、石墨材料方面有一定产品积累,铜管和 VC 布局力度突出, 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并获得下游终端客户认证,成功进入三星、华为等供应链。5G 时代将带来巨大的换机需求, 加上国产替代趋势,将大幅拉动国内散热产业增长。我们预计在 5G 换机潮与散热升级大背景下,本土产业链 的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为国内散热厂商营造了良好的竞争机遇,建议关注飞荣达、中石科技、碳元科技。2.4 屏蔽:电磁屏蔽需求旺盛,细分领域国内厂商异军突起 手机性能提升与 5G 通信技术提高对电磁屏蔽材料性能的要求。电磁兼容性(EMC)指某电子设备既不干 扰其它设备,同时也不受其它设备的影响,是衡量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电磁屏蔽利用屏蔽体对电磁波 进行反射和吸收,独立系统内的各个干扰源,减少电磁干扰造成设备性能下降与电磁波污染。未来 CPU 性能提 升、屏占比提高、电池容量加大、无线充电、多摄等减少了手机净空区域,元器件之间电磁干扰现象更加严重; 5G 传输速率、效率与信号强度显著提升,MIMO 技术使得 5G 手机天线数量比 4G 手机实现数倍增长,5G 和 4G 天线共存对手机内部使用的屏蔽材料性能、屏蔽器件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单机价值上涨+渗透性提高,电磁屏蔽材料市场空间广阔。市场较 4G 而言,5G Massive MIMO 技术的大量 使用增加了对频谱效率、传输速率和通信质量的要求,未来需要更多电磁屏蔽材料料号与更先进工艺,推动单 机价值上涨。由于电磁屏蔽广泛存在于各种用电器中,下游应用场景广泛,主要用于笔记本电脑、通讯机柜、 手机等领域,带来器件和材料的巨大增量需求,渗透性逐渐增强,市场空间广阔。全球 EMI 屏蔽材料市场规模 过去几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4.89%;预计 2021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78 亿美元,2016-2021 年 CAGR 将提升 至 5.39%。到 2023 年,5G 手机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届时电磁屏蔽市场的增长率将提高到 6%左右。美日企业占据上游环节,国内企业加快进军材料领域步伐。国内企业电磁屏蔽产业链上游是金属与非金属 基础工业原材料;中游是基于原材料加工的电磁屏蔽材料厂商与基于电磁屏蔽材料的电磁屏蔽器件厂商;下游 是终端设备厂商。中游环节加工可以分为电磁屏蔽材料与器件独立生产与“采购-材料-器件”垂直一体化的经营 模式。电磁屏蔽材料生产环节更为接近上游,稀缺材料技术壁垒较高,获得认证的厂商较少,毛利率水平一般 高于电磁屏蔽器件生产环节,该环节主要被国外企业垄断,例如 3M、莱尔德、顾美丽。国内方邦股份、飞荣达 及乐凯新材等企业通过技术积累部分厂商已经形成自主品牌,并在下游终端客户中完成认证,进入电磁屏蔽材 料领域,其中飞荣达研发占营收比重稳定在 5%左右,高于 2018 年全行业平均水平 3.42%,发明专利 33 项,实 用新型专利 84 项,已在电磁屏蔽材料及器件、导热材料及器件行业形成自主的研发、设计和应用等竞争优势, 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缩小。我们认为在国产替代趋势下,飞荣达凭借着较强的技术实力与快速反应能力能够获 得更多机会,建议关注飞荣达。模切方面,领胜电子和安洁科技等国内厂商已经利用本土供应链的成本优势与 自动化能力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优势。FPC 增长带动电磁屏蔽膜放量,方邦股份打破海外公司垄断电磁屏蔽膜格局。电磁屏蔽膜是 PCB 和 FPC 的重要组成材料,高频高速化的 FPC 对电磁屏蔽膜轻薄性、耐弯折性、接地电阻、剥离强度等性能要求较高, 工艺技术复杂。长久以来,电磁屏蔽膜领域被日本拓自达、东洋科美把持,拥有超 70%的高毛利率。方邦股份 是国内电磁屏蔽膜行业龙头,在电磁屏蔽膜方面出货能力全球第二(市占率 19.60%)。盈利能力强,毛利率超 过 70%,净利率超 40%。产品目前大量应用于华为、小米、OPPO、VIVO、三星等知名终端品牌产品。目前针 对 5G 时代高频信号传输的极低插入损耗电磁屏蔽膜已经进入试产阶段。在电子产品轻薄化、小型化、轻量化 和高频高速化的发展趋势驱动下,FPC 对电磁屏蔽膜的功能要求除原有更高的电磁屏蔽效能外,还需要有效降 低信号传输的损耗,我们认为,某种程度上,FPC 市场增长直接决定 EMI 市场增长。目前全球 FPC 产值整体呈 上升趋势,2017 年全球 FPC 产值为 125.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9%,占印制线路板总产值份额由 2016 年的 20.1% 上升至 2017 年的 21.3%。预计方邦股份依靠在电磁屏蔽膜、极薄挠性覆铜板、超薄铜箔等高性能电子材料的核 心技术与 FPC 市场放量的利好前提下,有望继续延续强势的市场地位与较高的盈利能力,建议关注方邦股份。2.5 光学:5G 终端加速渗透,持续推动光学创新及 ODM 占比提升 光学升级成为 5G 手机差异化创新的重点,需求增长明确 2020 年,以华为为代表的安卓厂商将纷纷通过推出 5G 手机争夺份额。11 月底开始,各安卓阵营手机厂商 的 5G 手机价格档位纷纷下沉到 2000-3000 元,进入性价比和份额争夺阶段。在手机市场份额博弈阶段,摄像头 最能够增强消费者体验的功能组件,成为产品差异化创新的重点。手机摄像头迎来从单摄→双摄→三摄/多摄的技术变革,双摄开始向中低端机型渗透,三摄/四摄在中高端 机型的渗透率也迅速提高。2019 年各大手机厂商发布的旗舰机型均搭载了三摄或四摄的方案,主流配置 4000/4800 万主摄+广角+长焦(潜望式)+景深/微距+TOF 摄像头。手机厂商在摄像头高像素、多摄像头、超大 广角、超长变焦等特性上纷纷推出创新性能,并配合以积极的营销,加强消费者市场教育,推动出货量增长。根据 Counterpoint 的预测,全球三摄渗透率在 2021 年将达到 50%。根据 Yole 的预测,2020 年的部分主流 旗舰手机将采用前三(含 TOF)后四或后五(含 TOF)的摄像头配置方案。三摄及四摄的加速渗透将进一步推 动光学创新升级,为光学产业链提供业绩增长动能。TOF 摄像头将加速渗透,VR/AR 成为主要应用场景。安卓旗舰机型在 2019 年开始应用后置 TOF 摄像头, 苹果 2020 年下半年新机将搭载 TOF 摄像头。2019-2020 年,前置 3D Sensing 在面部识别领域的应用渗透较慢, 仅有少数高端机型会搭载前置 3D Sensing,由于成本居高不下,除了解锁之外的应用场景有限。苹果 TOF+AR 的设计将推动基于 3D Sensing 方案的 AR 应用爆发,并进一步推动安卓机型的 TOF 加速渗透。TOF(Time of Flight)即计算光/红外线的反弹时间,来计算事物和信号发射源之间距离的一种技术,而目 前在手机上用的技术多为红外线。TOF 相机的工作原理是连续拍多张图像,再根据图像不同的激光相位,最终 还原深度信息。可以说,TOF 是手机摄像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围绕着 TOF 技术,VR、AR、MR 的时代将到来。 典型的 TOF 应用包括:Animoji、AR 测量、背景虚化、3D 试衣、AR 游戏、全息影像交互、体感游戏。相比于结构光方案,TOF 摄像头结构相对简单,主要配件成本相对低廉;TOF 摄像头功耗相对较低;适用 于动态场景,适合远距离 AR/VR 应用。我们重点看好 TOF 摄像头的市场前景以及产业链机会。成本方面,预计 TOF 和结构光的 BOM 成本大约为 12-15 美金和 20 美金。相比之下 TOF 更具有成本优势。 iPhone X 的结构光技术的解决方案包括三个子模块(点投影仪、近红外摄像机和泛光照明器+接近传感器),而 TOF 解决方案则将三个模块集成到一个模块中,芯片的成本大约占到整体 BOM 的 28%-30%。TOF 产业链的主要玩家包括 TOF 传感器芯片厂商、模组厂商、算法厂商即 VCSEL、DOE 等元器件厂商。 其中 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面射型激光)是 TOF 技术方案所采用的光源;DOE(衍射光学元件)用 来使发出的光保持均匀,准确测距。两者是 TOF 的核心元器件。TOF 传感器芯片市场由国外厂商占据主导地位, 如三星、索尼、松下、ADI、Intel 等。TOF 模组厂商舜宇光学、欧菲光、立景创新、丘钛科技等。5G 时代,车联网&ADAS 为车载摄像头模组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无人驾驶将是 5G 网络的重要应用。 车联网(V2X)和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是无人驾驶的过渡,也是传统汽车主要升级研发方向,预计到 2025 年车联网产业将达到万亿元规模,渗透率高达 65%。摄像头是 ADAS 核心传感器,未来随着车联网的普及和 ADAS 配置率的上升,单车搭载摄像头数量不少于 4-8 个,为摄像头模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预计 2020 年车载摄像头模组出货量约 8000 万,国内约 3500 万。CMOS 图像传感器:摄像头价值量最高的部分,市场空间持续增长 手机摄像头的工作原理,简单描述,就是景物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 CIS 传感器上转化为电信号, 经过模数转换后转化为数字图像信号,在 DSP 中加工处理,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手机摄像头的主要部分包括: 镜头,音圈马达,滤光片,图像传感器,连接器,FPC 板,支架等。其中,价值量最大的为 CMOS 及镜头。CMOS 成本占比 45%-50%,镜头占比约为 19%。CMOS 是摄像头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利用光电器件的光电转换功能,将感光面上的光像转换 为与光像成相应比例关系的电信号。以产品类别区分,图像传感器产品主要分为 CCD、CMOS(CIS)两种, CCD 是集成在半导体单晶材料上,而 CMOS 是集成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上,工作原理没有本质的区别,他 们在市场上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CCD 传感器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抗噪能力和设计灵活性,更适合于对相机性能要求非常高而对成本控制 不太严格的应用领域,如天文、高清晰度的医疗 X 光影像和其他需要长时间曝光,对图像噪声要求严格的科学 应用。CMOS 具有成品率高、集成度高、功耗小、价格低等特点,图像品质方面也基本达到 CCD 的水平。CMOS 更适合应用于要求空间小、体积小、功耗低而对图像噪声和质量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场合,如大部分有辅助光照 明的工业检测应用、安防保安应用、和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的摄像头应用。由于 CCD 的成本较高,在智能摄像 头市场,目前 CMOS 传感器占据主导地位。CMOS 传感器的价值量在整个摄像头模组中最高,根据 Yole 的数据,全球摄像头模组(CCM)市场空间 2018 年 271 亿美金,其中 CMOS 传感器(CIS)市场空间为 123 亿美金,占整个摄像头模组市场价值的 45%。 到 2024 年,随着车载应用、机器视觉、人脸识别与安防监控的快速发展,以及多摄像头手机广泛普及,CMOS 图像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继续不断扩大,达到 208 亿美金,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9.2%。CMOS 厂商主要包括索尼、 三星、韦尔股份(收购豪威科技)。光学镜头:技术升级及产能挤压下将出现供不应求局面,利好二三线厂商 受益于智能手机摄像头升级,未来手机镜头市场保持平稳增长趋势,2020 年增速 5%。但由于良率提升以 及降低成本的需求,4p 及 5p 的手机镜头平均单价呈现下降的趋势。苹果 2020 年从 6p 转为 7p,7p 良率较低, 对于产能的占用较高,因此 6p 也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由于引入竞争和降低成本的需求,以及二线厂商的技术追赶,苹果及安卓供应链均呈现集中度下降的趋势。 瑞声科技在 2017-18 年凭借 4p 镜头导入三星,目前在中端机型 5p 镜头加速渗透,与主要安卓厂商华为、OV、 小米均有合作,未来逐步导入 6p 镜头。另外,联创电子等镜头厂商也有机会逐步提升在安卓厂商中的份额占比。 大立光、玉晶光、舜宇光学、瑞声科技、联创电子等厂商将受益。摄像头模组:行业洗牌基本完成,龙头厂商迎来盈利回升期 2018 年,摄像头模组厂商毛利和 ASP 承压,2019 年 H2 开始回升。2018 年,由于资本大量进入导致行业 供需不平衡。光学厂商及半导体封装厂商大量进入,仅大陆地区的摄像头模组厂商就多达 100 余家,一线模组 厂商纷纷扩产,导致竞争激烈,单价较低。下游智能手机需求下滑,头部手机厂商份额占比提高,压制模组厂 商利润。终端厂商对于双摄/多摄模组采取分拆采购,提升低端模组采购比例,进一步压缩厂商利润。2019 年行业洗牌基本完成,毛利稳定在 8%-10%左右。双摄/多摄对图像处理算法要求较高,需要大厂对 上下游的资源整合,潜望式摄像头及 3D Sensing 对技术要求高,行业门槛提高随着手机市场的进一步萎缩,小 厂商出局,龙头模组厂商将迎来盈利回升期。欧菲光、舜宇光学、丘钛科技、立景创新等厂商将受益。2.6 ODM:5G 手机 ODM 比例将提升,迎来市场新机遇 目前在全球智能硬件产业链中,代工模式已经非常普遍。全球手机的设计制造有三种模式,第一,OEM 品 牌厂商自己研发,自己生产或者找代工厂生产;第二,品牌厂商找 ODM 企业研发和生产,有时候 ODM 企业的 产能跟不上,也需要找外面的代工厂进行组装生产;第三,品牌厂商找 IDH 购买主板,自己生产或者找代工厂 生产。随着品牌厂商的崛起,白牌手机萎缩,IDH 模式逐渐向 ODM 转型。目前手机品牌厂商,如华为、OV 和 小米等集中资源自研中高端旗舰机型,一般将成本和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的机型,如千元机和 ODM 合作开发, 并交 ODM/EMS 代工生产。2018 全年智能手机 ODM 出货量超过 3.5 亿部,占全球市场出货量 24%,EMS 出 货量 4.6 亿部,占全球市场出货量 44%。2018 年全球传统智能硬件 ODM+EMS 制造模式由富士康和华勤领先,它们年出货量都过亿部。华勤在全 球传统智能硬件 ODM 业务中占据龙头位置,闻泰和龙旗紧随其后。随着下游以消费电子、网络通讯、汽车电 子等为代表的细分电子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创新技术层出不穷,ODM/EMS 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ODM/EMS 处于行业的中游,需要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品牌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资源 整合、关系协调和流程优化,实现供应链各成员的共赢。目前各手机厂商均有较高的 ODM 比例,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机型。小米的 ODM 占比最高,约为 75%左右, 小米的机型主要集中在中低端,ODM 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华为自从 2017 年开始降低 ODM 比例,仅仅将畅享等机型交由 ODM;三星由于在大中华区份额下降较大,削减成本诉求强烈,因此增 加了 ODM 比例。由于 5G 差异化频段特性以及手机厂商降成本诉求,ODM 比例将提升。2020 年,随着 5G 手机的推出,国 内安卓厂商的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一方面,对于整体市场空间来说,5G 会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明年国内市 场仍然是存量的份额博弈阶段。以 HW 为代表的安卓厂商将纷纷通过推出 5G 手机,并采取较为激进的商务策 略,争夺份额。另一方面手机厂商的盈利面临压力,主要受到部件成本上升驱动:5G 手机性能要求高,设计及制造工艺复 杂,产业链成熟度较低,目前整体成本还比较高,各厂商的 5G 手机毛利压力较大。运营商取消补贴及渠道酬 金,渠道和零售店更加依靠厂商留利:运营商取消补贴对于部分渠道来说,影响非常严重,同时由于线下渠道 面临较大的线上分流,因此手机厂商将更多地增加对渠道的补贴和支持。手机厂商的毛利压力较大,面临较为 强烈的降成本诉求,带来 ODM 厂商的占比可能会进一步升高,ODM 比例将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由于 5G 的全球频段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运营商采用的频段具有较大差异。未来各个区域 的 5G 手机支持的频段也将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手机厂商将高度依赖于 ODM 厂商的设计能力。进一步推动 ODM 厂商的占比提升。闻泰、龙旗、华勤等 ODM 厂商将受益。未完待续,请参阅《5G创新深度研究报告:硬件、应用、流量(90页)下篇》。(报告来源:中信建设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毕业祭

2017年上半年,全球计算机硬件与存储市场研究报告 | 分析师洞察

编者按:【分析师洞察】是36氪最新推出的栏目,每天推出彭博社分析师对行业的分析和见解。本期由彭博社 BI 资深可再生能源行业分析师 James Evans 就全球太阳能行业年中发展为切入点,对近期该行业的一系列动向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BI资深行业分析师Anand Srinivasan和分析员Wei Mok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对下半年全球计算机硬件、存储市场进行展望。总体来看,PC市场正在回暖,惠普重新成为第一名,小企业退出市场,大企业市场份额上升。在云计算领域,混合云只是中间站,最终企业会拥抱公共云。在存储领域,HDD受到了SSD的威胁,不过SSD因为价格高、容量小,扩张仍然受到限制。1、BI 2017年年中展望:全球计算机硬件、存储市场展望数据中心硬件市场,固态硬盘与快闪存储器储存阵列(All-Flash Array)会出现很大的增长,从而拉动一些公司的销售,比如NetApp。传统服务器、存储系统的云需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元化,从而使得EMC等公司的销售增长,但是价格给会销售增长造成一定压力。下半年,PC销售下滑的形势会有所好转,因为下半年是旺季,惠普、戴尔可能会从联想及其它企业手中夺取一些市场份额。网络从硬件向软件功能转化的速度可能会放缓。戴尔/EMC、NetApp是存储系统市场最大的两家企业,它们既有基于传统硬盘的产品,也有全闪存储阵列。2、硬件企业的每股收益更好、市盈率更高,跑赢了标普标普500科技硬件指数的表现比宽泛的标普500指数好2.8倍。虽然苹果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今年至今为止它的增长仍然强劲,苹果仍然是领头羊,在16个指数成份股中有11个的表现比总体指数好。PC环境越来越健康,一些企业的销售额增加,比如惠普、希捷、西数,成本削减仍然是利润率和每股收益(EPS)增长的动力。3、HDD、SSD拉动西数增长,PC回暖抬升惠普地位存储设备制造商西数、PC制造商惠普和苹果的表现明显好于标普500指数的硬件板块,最终使得整个同业群组(Peer Group)跟着上涨。因为PC环境有所改善,加上微软、谷歌、亚马逊增加开支,拥抱固态硬盘(SSD),企业IT部门转向聚合系统和全闪阵列,一些企业因此受益,比如NetApp、Nutanix。在16家成份股企业中,惠普的回报率排名靠后,只有9%,与总体指数基本一致。4、科技硬件企业的市盈率仍然比标普500企业低科技硬件企业的混合向前市盈率只有不到15倍,比标普500企业低了18%。为什么?标普500企业的利润增长率约为22%,科技硬件企业只有19%,而且科技企业每股收益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成本缩减,照预测,标普500企业每股销售额将会增长7%,而科技硬件企业只有4%。自2011年三季度以来,科技硬件板块就一直落后于总体指数,这点可能不会改变,毕竟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已经商品化,价格压力很大。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联想、HPE(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惠普企业)、NetApp、惠普公司(HPQ)等科技硬件企业的利润一直承受压力,因为DARM和NAND闪存的价格上涨,美光、三星、SK海力士是主要的供应商。5、西数、希捷、惠普的市盈率虽然上升了,与同行相比仍然偏低西数、希捷、前惠普分拆之后成立的2家企业在同行中估值是最低的。西数对产品组件进行了优化,增强了固态存储业务,主要是通过收购SanDisk完成的,销售有所增长。PC市场好转,惠普的份额上升。虽然2017年好了一些,但是与同行相比这些企业的市盈率仍然偏低。那些利润率更高、利润增长更快的硬件企业市盈率也更高。6、2017年年中展望:PC市场规模、增长仍然是重要的PC 是最流行的计算设备,2016年销售额达到1690亿美元。由于智能手机崛起,成为移动、多媒体消费、移动通信的主设备,PC的流行程度下降,不过在密集运算、存储和通信中PC仍是主导。由于装机量巨大、机器老化,新操作系统、新应用软件和新的硬件功能可以吸引用户升级。最近的数据显示PC出货量正在上升,市场正在复苏。惠普、联想、戴尔仍然是全球PC市场的前3强,占了出货和营收的57%。苹果销量虽然只占7%,但是它的产品价格比较高,占了营收的15%。7、PC市场以1%的增长速度复苏,惠普成为第一大PC商在智能手机、平板的激烈竞争下,PC产业已经萎缩了很多,尽管如此,PC升级循环只是推迟了,并不是没有升级了。拉长的PC升级周期现在开始成为出货、销售增长的动力,一季度出货量增长了0.6%,这是5年来第一次增长。惠普卖出的PC比联想多,4年之后终于开始从联想手中夺取份额。从2013年一季度以来,PC市场下滑的速度变慢了。IDC的初步数据显示,一季度PC出货量约为6030万台。PC市场继续整合。与往年同期相比,前5大PC制造商惠普、联想、戴尔、苹果、宏碁的出货量全都增加了。市场上还有200多家其它的PC制造商,它们的出货同比减少11.4%。8、PC领导者的市场份额增长,整个市场萎缩整个PC市场正在萎缩,小企业退出,大企业市场份额上升。2016年,全球台式机与笔记本的出货同比减少5.7%,而最大的PC制造商(联想、惠普戴尔)份额上升。私营公司戴尔明显增长,根据IDC和Garter的数据,与往年相比,戴尔的市场份额上升了10%,出货量也在增加。Alienware是戴尔的子公司,它的产品在高端游戏PC市场很流行。惠普既是最大的PC制造商,也是打印、打印耗材市场的领导者。9、中国PC市场增长使得联想出货增加,但是利润率并不高中国对于PC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中国的出货量、销售额很大。不过由于消费者选择较低价格、功能低端的产品,使得利润率受到影响。PC制造商正在控制低利润产品,一些企业(比如惠普)关闭了部分生产线,削减了部分地区的业务。尽管如此,亚洲制造商联想、宏碁、华硕仍然依赖亚洲刺激销售增长。10、消费者升级PC,苹果Mac的份额增长有限在过去5年里,苹果在PC市场的份额一直在上升,一跃成为五大制造商之一。它的产品价格明显比一般PC贵很多,利润率几乎是大多设备的5倍。尽管如此,最近几个季度的数据显示,它的份额可以已经触及顶峰。一些消费者和专业人士(尤其是美国)正在考虑更换旧PC。苹果Mac平台将会面临新推出的专业、消费型iPad Pro的竞争。按营收份额计算,联想、戴尔、惠普是最大的PC制造商,整个市场规模约为1690亿美元,它们在全球大多数地区都很强势。苹果在发达市场比较强,是领导者。宏碁、华硕的大多数销售来自亚洲,也是顶级PC制造商。11、消费PC销量下降,企业PC起到支撑作用整个产业心神不安,因为消费和商务PC销量下滑,从历史角度看,消费PC本来占大头。2016年,商务PC销量减少了2%,整个市场减少6%,商务PC出货超过了1.38亿台,比消费PC的1.22亿台多。虽然高端消费PC增长不错,但是在近期之内差距仍然会存在,因为大多的可变形设备(2合1设备)可以用作平板。企业买家购买一般更稳定一些。惠普、戴尔、联想在商务PC市场是领导者。不过苹果与微软推出了专业级设备,正在向该市场进军。12、惠普、联想、戴尔认为游戏和高端PC才是增长点2016年PC出货量达到2.6亿台,自2012年以来平均减少7.1%,因为智能手机崛起,宏观经济不景气。笔记本减少了6%,台式PC减少了9%。虽然整体比较糟糕,有一些市场还是不错的。面向消费者和企业用户的游戏台式机、高端PC出货量增长更快,2016年比其它价格区间和其它类型的产品增长快。惠普、联想、戴尔等PC制造商借势在这些市场增长。2016年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出货量增长,戴尔与惠普位列其中。13、2017年年中展望:新设备拥抱云计算2.0在公共、商务、混合领域,云服务快速扩张,越来越多元化。大型的、多样化的工作负载推动多种类型的云系统、架构高速扩张。服务器根据负载改变,还有存储的类型和堆叠。网络设备商品化的速度变慢,首先从边缘设备开始。系统技术不断演进,渐渐扁平,更多的系统智能、控制由硬件朝着软件和App代码转移。谷歌、亚马逊、Facebook、微软是美国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14、云IT采购改变了消费者,改变了销售宣传方式企业IT朝着云计算迈进,改变了那些从设备制造商手中购买设备的企业。买家不再只是企业IT基础设施专家。现在他们是首席信息官、云计算和企业架构师,或者是研发/运营专家,他们根据业务指标而不是系统规格评估解决方案。为了讨好这些人,NetApp在销售过程中更加重视教育、试用、客户推荐,模仿云设备商的运营模式。这样可以提高用户参与度、强化推荐。15、在公共云领域,亚马逊Azure提供更宽更深的运算选择在云基础设施中,服务器是最分散、最先进、商品化程度最高的部分。AWS在EC2服务中至少提供57种运算节点供客户选择,最低端的LightSail月租只要5美元,它提供虚拟服务器,内存、存储、核心处理能力、数据传输都受到限制。亚马逊还提供其它一些选择,比如专门针对特定任务的租赁运算。公共云接受非英特尔CPU也为规模较小的云计算资源买家提供了更多选择,比如小企业。客户对微软平台比较熟悉,它与公共云的内部IT系统有着相似性,这些可能是Azure公共、混合平台的最大价值亮点。16、混合云也许只是企业IT过渡的一步从私有IT系统(以离散的云格式存在)到租赁公共云,中间用混合系统过渡,这是许多企业的构想,不过这种构想有点脱离现实,因为成本高、不灵活。现实是混合云只是企业IT前进的中间站,最终企业会使用大型、高效、灵活的公共云系统,同时在安全、不灵活但是合规的内部系统上保留一些IT组件。超融合(hyperconverged)和全闪系统等新兴IT系统可能无法大规模使用。微软Azure可能是最现实的桥接方案,因为大家熟悉的IT提供商在一套系统中提供更便宜的公共云和相似的功能,这套系统可以在企业网络内部维护。17、聚合设备可能会对私有和公共云造成限制在企业IT领域,聚合和超融合设备正在快速扩张,企业用它们替代传统系统,因为新系统更灵活、更敏捷,用在私有云中特别合适。一般来说,这些设备打的是供应商的品牌,为特定任务定制的,并不是分散、商品化的产品,因此系统普及的速度比不上公共云。一些系统向外扩展,提供一些云计算功能,但是规模比不上公共云,成本也没有那么划算。Nutanix、Simplivity是超融合系统市场的领导者,聚合硬件市场则由大型系统制造商控制,比如惠普企业、思科/NetApp、EMC、甲骨文和VCE。18、企业选择云服务器和存储系统首先考虑的是工作负载谈到服务器,服务器、存储或者网络系统处理哪类任务、执行哪类存储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工作负载——越来越重要,它成为云或者企业IT部门选择哪种系统的关键考量因素。一些企业(比如广达)的离散组件和系统比较便宜,在公共云中大量使用,如果执行的是特殊任务,企业IT和私有云服务会选择Nimble、Nutanix、Pure Storage、惠普企业、NetApp等企业的产品。有些系统可以自动聚合,形成私有云,企业正在向着这样的系统挺进,比如惠普企业、戴尔推出类似的系统,或者连接到公共云,NetApp选择这个方向。亚马逊与Azure拥有高度定制的存储集群,它们离计算单元更近。两类系统都被接受,具体视工作负载而定。19、分散的存储系统将公共与私有云分开从复杂的云存储系统架构向更简单的架构转移,现在已经有了商品化系统设备和组件。随着云计算的扩张,转移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专有的EMC和NetApp系统已经扩充了软件产品。NetApp提供的Cloud OnTap软件可以用在商品化硬件中,能够连接到亚马逊或者微软。私有云是从老IT系统的资源分享模式发展而来的,它想扩张会有点困难,至于混合云,它只是通向公共云的中间站。公共云的基本构造完全不同,加上规模大,对转移有利。如果是混合云,企业只是在新的工作任务中使用该方法,而且受到了传统模型(处理老数据模型)的限制。20、2017年年中展望:存储媒介的进化仍然处在初期阶段数据存储技术正在转变,这种转变历时多年,由几个因素驱动。从企业预期型离散IT系统向云模式转移大大提高了服务器、存储效率。从硬盘(HDD)向NAND内存式SSD转移提高了工作负载性能,它与正确的IT系统紧密匹配。客户使用PC越来越少也是改变产业的另一个因素。系统资本支出与运营支出仍然是障碍。三星、东芝/西数、美光是较大的SSD生产商。21、在工作负载中使用SSD是合理的,虽然早成本比较高固态硬盘可能永远无法比传统硬盘便宜,尽管如此,固态硬盘仍然会在消费者、企业、云计算中普及。就消费PC而言,SSD将会出现在任何设备中,最便宜的设备除外,电池续航与便携性是最关键的原因。成本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过3D NAND供应已经增加,瞄准消费者的低质量SSD更是增长很快,SSD的出货可能因此增长。云连接与存储越来越流行,用户对设备大容量存储的要求降低。西数与希捷是最大的HDD生产商。西数2016年收购SanDisk之后也在NAND市场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希捷没有。三星、美光、SK海力士与东芝是NAND技术的最大竞争者。22、随着产业的转移,存储介质分化的局面会继续存在下去HDD与NAND闪存SSD是两种主要的存储介质,至于光存储(CD-ROM)和3D-Xpoint(英特尔Optane)及其它特殊技术,只有特定用途才会使用。随着公共云的进化,工作负载量越来大,越来越多样化,人们渴望找到新方法存储数据。亚马逊、微软、Facebook可以将工作负载的容量、性能、重要性与HDD、SSD及其它存储系统匹配,判定拥有成本,这种趋势可能会继续下去。23、2017年年中展望:闪存对希捷、西数的硬盘销售造成伤害从长期来看数据增长速度仍然很高,达到两位数,SSD制造商的营收正在上升,比如三星、英特尔和美光,各个领域的消费者需要高速、高性能存储组件。SSD的扩散威胁到硬盘制造商,高端消费者、商务PC、企业、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都一样。固态硬盘的价格明显比硬盘高很多,不过价格正在稳步下降。24、NAND闪存供应影响价格,对HDD造成威胁NAND闪存供应不断增长,SSD仍然是硬盘的最大威胁。如果NAND与SSD供应量大,价格可能会下降,与HDD相比就会更有吸引力。这样一来HDD的需求就会受到影响。用于SSD的NAND供应量也在增长,一是因为三星、美光增加了产量,还有就是PC与智能手机需求大——虽然PC与智能手机市场仍然很疲软。如果进一步疲软也会影响HDD的销量。25、与硬盘相比,SSD的增长仍然受到了价格和容量的限制硬盘制造希捷认为,在存储市场SSD是基于传统硬盘增长的,并不是替代传感硬盘,因为SSD的生产与增长曲线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2016年,基于硬盘的存储容量达到6.1亿terabytes,NAND闪存式SSD只有5400万 terabytes,前者是后者的11倍。企业消费者追求便宜,需要存储海量数据,闪存仍然不太适合。不过SSD正在向两个领域渗透:一是高端、对性能要求高的存储系统,二是低端企业笔记本。另外,如果NADN想大幅扩张,工厂资本支出需要180亿美元,这可能也是阻碍扩张的一个因素。26、在谷歌Facebook的推动下网络围墙倒了超大规模云计算企业——比如谷歌、Facebook——正在瓦解数据中心网络交换机市场,这个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它们让软件与网络硬件分离。与服务器相比,网络的转移速度算是慢的。因为注重规模、可编程性与自动化,数据中心架构师开始重新思考如何构建网络,他们将目光转向了网络式软件。现在,不只云客户接受了“网络定义软件”这一概念,就连大企业也接受了。27、分解网络软件与硬件创造了新机会与PC产业相比,在网络领域将软件与硬件分离算是比较新的概念。这种转变在软件领域创造了新机会,会给现有网络设备制造商造成长远影响,包括思科。从属性上讲,使用封闭式系统的传统网络更像静态系统。SND(软件定义网络)从网络硬件中抽取控制层,可以方便企业在网络上管理多个交换机,还可以编程,实现自动化。28、SND对设备的影响微不足道,但是服务器虚拟化却完全不同很难将SND与服务器虚拟化相提并论。向SND转移对网络设备普及、增长影响有限,或者没有影响,但是向服务器虚拟化转移却对服务器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在SND中将网络操作系统虚拟化,运营商就可以有更大的弹性,可以更好掌控自己的网络和网络流量。服务器虚拟化的目标是提高数据中心服务器CPU的使用率。虽然服务器虚拟化影响了服务器市场,SND对端口的影响却是微不足道的。2016年至2021年,每秒25GB甚至更高的数据中心交换机端口预计将会增长42%,随着虚拟化的升温,服务器的增长却是基本持平的。【编译组出品】编辑:杨志芳

慧琳

华为无敌!2019智能硬件质量报告中多项第一,小米只有一部上榜

今天,中国移动发布了2019年智能硬件质量报告,从5G、AI、个人等各个方面都披露了终端质量数据,而从在报告中可以看到,在智能手机这一块,华为基本是上无敌。从目前主流市场上的智能手机中,华为手机分别占据了3500元以上、2500元—3500元、1500元以下的冠军,而在上榜的所有20款手机中,华为就有7款,而且名次都很高。小米只有一款红米note 7上榜。其他的争议暂且不说,3500元以上华为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华为也刚刚宣布P30系列只用了85天全球发货量就突破了1千万台,比P20系列快了62天,这对于目前的形式来讲是个很好的稳定剂,也是证明华为手机的最好语言,要知道P30可不便宜,还能卖这么多就完全是消费者十分认可了。另外,在报告中也还有其他的一些有趣的数据:比如,手机游戏能力中努比亚的红魔3第一,华为P30 Pro竟然是第二,额,好吧,虽然P30 Pro是目前综合实力最好的手机之一,但是在游戏这一块,还真进不了前五。在手机自拍的逆光演示上竟然选择的是iQOO,额,那么多自拍很好的手机,高倍变焦选的是OPPO Reno,夜景选的是三星S10+,好吧,都很迷。在手机摄像头评测中,3500元档华为P30 Pro不出意外是第一,没想到的是小米9是1500元—3500元档的第一,看来拍照这方面主观意识还是很大的。当然,中国移动也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各个排名可能不是很符合一部分人的心意,但总的来看,排名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意外,反而显得情理之中,至于真正的排名,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所以也不必较真。

天时

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丨智能硬件全文字数:7050字 精读时间:18分钟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3254.7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内市场将保持21.4%的年复合增长率。无论是垂直领域的独角兽,或是互联网、硬件、家电领域的行业巨头,都希望从中分一杯羹,而两者之间看似针锋相对,实则相互依存。在产品与技术周期相互交替的发展规律下,顺势而为才能把握市场机遇。1.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2.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的规模、商业模式及从业者洞察3.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的未来趋势▌中国智能家居:概念界定行业概念立体,涉及范围广阔本报告的研究范畴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载体,融合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将家电控制、环境监控、信息管理、影音娱乐等功能有机结合,通过对家居设备的集中管理,提供更具有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节能性的家庭生活环境。智能家居不单指某一独立产品,而是指一个广泛的系统性产品概念。▌中国智能家居:发展历程硬件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竞相进场,入口争夺战日趋白热化早期的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受制于技术和市场环境,尽管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大力推动,但一直是不瘟不火。直到2014年谷歌以32亿美元收购Nest的事件引爆全球的智能家居产业,同年的美国CES上,三星和LG也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家居平台。在此背景下,智能家居的热度席卷至国内市场,除最早进入的一批家电企业外,消费电子、互联网公司以及运营商等产业链中的关联方也纷纷进场,或自研智能硬件,或布局生态平台。不同类型企业间的跨界合作和开放生态成为智能家居市场的主流。亚马逊Echo的成功让国内市场开始聚焦智能音箱这一入口级产品,2017年下半年开始的入口争夺战的背后,是巨头公司对整个智能家居生态的野心。▌中国智能家居:投融资情况融资集中在项目早期,投资逐渐回归理性在智能硬件领域中,智能家居的融资事件数量位居前列。2014年以来互联网公司、家电企业等头部玩家动作不断,智能家居创业领域同样引起了资本的高度关注,创业企业正在成为行业内一股重要的新生力量。从融资轮次的角度看,智能家居领域的融资事件有超过70%来自于天使轮和A轮,说明行业尚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资本市场寒冬的到来导致智能家居投资热度有所回落,资本已经逐渐回归理性。独角兽企业数量可观,已领先企业更受资本青睐根据CNNIC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智能硬件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占比达到6.5%。考虑到与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和文化娱乐等领域相比,智能硬件市场起步较晚,而独角兽数量相对比较可观。2018年上半年尽管融资事件数量有所回落,但其中有9家企业获得亿元以上融资。这9家企业分别专注于智能家居的不同垂直领域,如智能门锁、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等,同时也有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均是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领先企业。▌中美智能家居:发展情况对比美国居住环境更利于市场发展,中国智能家居场景仍需探索美国是全球智能家居市场容量最大的国家,受益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的领先,行业发展基础比较扎实。基于美国以独栋房屋为主的居住环境,有线智能家居系统起步早且更加成熟,在有线向无线过渡的阶段中,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中国虽然在技术层面和美国有一定差距,但在应用领域的探索方面表现得非常积极,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都在努力进行技术与应用的结合。尽管,中国市场目前行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尚未出现智能家居的刚需场景,但基于人口量级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中国智能家居:产业链分析上游元器件、中间件不断取得突破,下游渠道加速扩张通常所指的智能家居企业为智能家居品牌商,涵盖向最终用户提供终端产品、解决方案和设备管理控制平台的企业,底层除物联网操作系统、云服务作为管理控制平台的支撑外,还包括内容服务、生活服务等互联网增值服务。智能家居产业链上游主要是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供应,以及通讯模块和智能控制器等中间件供应商。品牌商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零售渠道直接向C端用户销售终端产品,也可以面向房地产、家装公司等B端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图谱跨界玩家众多,竞争格局尚不明朗,各类型企业均有机会▌中国智能家居:商业模式硬件厂商以销售差价盈利,软件厂商通过流量和数据变现将智能家居划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其中硬件对应于智能家居的应用层,软件对于智能家居的平台层、传输层和感知层。硬件产品的品牌方专注于产品侧的设计和制造,向终端用户提供的是智能家居的物理属性,通过销售硬件赚取差价实现盈利。针对智能家用产品的云计算、物联网通信和人工智能三项核心技术,技术供应商通常会提供其中的一项或多项能力。他们既可以选择直接通过向硬件厂商销售技术和服务变现,也可以选择以硬件产品连接到海量的终端用户,利用获取到的用户流量和数据,通过面向消费者的互联网服务和面向企业的数据服务进行变现。▌中国智能家居:销售渠道2C模式涵盖线上线下零售,2B2C模式采用项目采购制根据智能家居产品直接面向的客户群体的不同,营销模式可以划分为2C模式和2B2C模式两大类。2C的零售渠道涵盖常规的自有和第三方电商渠道、众筹平台,线下渠道方面各品类之间存在差异,可归类为品牌直营店、电信运营商、各级经销商和代理商、智能家居体验店。直接面向B端客户的2B2C模式采用项目采购的方式,早期多为全屋智能企业的选择,现阶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单品厂商开始考虑与房地产、家装公司合作,将自身产品打包进全屋智能解决方案,通过前装市场加速产品落地。其中,智能家居样板间为该模式下新兴的销售渠道。▌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2017年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智能家电占比高达86.9%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3342.3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智能家电产品因整体均价较高,且智能电视、智能冰空洗等产品的智能化渗透率远高于智能照明、家用安防等品类。同年智能家电市场规模为2828.0亿元,占比高达86.9%。预计未来三年内,智能家居市场将保持21.4%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819.3亿元。家电智能化渗透率逐年提高,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超20%在2017年2828.0亿元的智能家电市场中,智能冰箱、空调、洗衣机市场规模为831.3亿元,智能影音数码(智能电视、智能音箱等)市场规模为1472.6亿元。考虑到智能电视渗透率的增长空间已经比较有限,而冰空洗等白电产品的智能化渗透率逐年上升,中国智能家电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155.0亿元。▌中国智能家居:竞争要点硬件产品:智能功能决定购买行为,交互体验推动产品普及对于智能家居硬件产品来说,功能和体验是其两大关键属性。硬件产品所具备的智能功能是吸引消费者溢价购买的根本动力,通过增加通讯模块、传感器等,智能家居相比传统的家居产品能够更好地应对用户的操作需要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出色的交互体验会为产品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当前智能家居的交互方式已经越来越多样化,从最早的触屏+App开始向解放双手的语音交互、生物识别等延伸。智能语音技术的进步和头部玩家对音箱类产品的高度重视,正在不断推动语音交互在家居场景中的落地应用。生态模式:以生态连接各垂直细分领域,发挥企业核心优势智能家居行业涉及面非常广泛,各垂直细分领域之间壁垒高,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不是某个或某几个独立的智能单品所能代表的。行业本身的特性意味着一家独大的情形难以出现,势必要跨界融合,将不同环节和细分领域的参与者囊括进来。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秉承着开放的心态达成合作,但对于生态的具体形态、每个参与者的位置和利益分配的方式尚无定论。通常,在行业内有一定领先优势的头部企业,大多希望凭借既有优势主导生态的形成和发展,而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则更倾向于选择加入已有的生态,利用生态内的资源发挥自我价值。通讯协议:多种通讯技术互为补充,生态割裂联动尚存困难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组网是设备联通的前提。相比延展性差的有线技术,无线技术能够省去复杂的布线环节,将智能家居由传统的前装市场向后装市场拓展,已经后来居上。不同类型的无线通讯技术有各自适合的应用场景。在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中,以WiFi、蓝牙和ZigBee的应用最为广泛,但存在着传输距离短、信号盲区、联网困难和成本功耗等难点。随着以NB-IoT为代表的远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投入使用,已经有部分家电企业开始与通信设备厂商、电信运营商展开合作,生产基于低功耗广域网络的智能家电,从而与现有的局域网络形成互补效应。尽管不同通讯协议在技术上的互联互通并非难题,智能家居市场生态割裂的现状依然导致跨生态联盟间的设备无法实现联动。在当前尚未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下,用户的产品消费选择被限定在同一生态联盟内显然是不现实的,行业有待标准的统一。▌调研基本情况纵深延展的行业布局,业务立体且更具备市场竞争力参与调研的从业者所在企业的业务布局占比最多的是解决方案(32%),其次分别是平台(19%)、智能控制器(15%)、集成商(14%),艾瑞认为:目前行业内,无论是厂商自有技术还是与第三方合作,主流业务聚焦在辅助传统家电、家居业务线智能改造以及功能升级;值得关注的是,行业内主流玩家都比较倾向于搭建平台,不仅是便于自有产品的横向布局,还寄望于以自身企业为中心的生态链纵向发展。▌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阻碍因素非需求功能产生的产品溢价,消费者并不买账截止2018年上半年,智能家居的发展并没有预测中火爆,受访者认为排在第一梯队最主要的阻碍原因——分别来自于产品、用户、技术三个维度;首当其冲的是目前市面上的产品,人机交互体验差(12.7%);其次,从业者认为,现有还没真正挖掘用户的刚需应用场景(11.3%);第三位则是全屋智能家居系统尚未形成(11.0%),产品之间无法互联互通,缺乏联动性。艾瑞认为,不管是从用户需求、产品研发,还是市场布局的角度,业内停留在“为了智能而智能”的阶段进步微小,这样的出发点,最终会导致用户并不愿意为非需求功能提升而产生的产品溢价埋单,最终导致的市场的不良闭环。▌中国智能家居:爆发时间与推动因素消费者接受度以及产品交互体验提升是行业爆发的关键因素44%的从业者认为距离智能家居行业爆发还有两年,从业者判断的依据是,从市场教育的角度来看,消费者经过行业初期的市场教育,对于智能家居产品的接受度大幅上涨(21.1%);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历经2018-2020年的技术磨炼与产品迭代,人机交互的体验将有所提升(19.5%);市场关注度的角度来看,一款现象级产品的出现(16.5%),将会引领更多的关注目光,更有利于提升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及使得资本运作持续升温,这些对于行业爆发都是关键性因素。▌中国智能家居:率先爆发的领域安全与影音娱乐类在技术推动下率先爆发基于自身专业角度、综合技术情况来判断,从业者认为在人脸识别、智能视频分析、前端计算能力等技术的引领下,家庭安防类产品(32.6%)将会是爆发的最先领域;其次,从业者认为影音娱乐类产品(22.5%)也非常具有爆发的潜力,原因是各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智能电视与智能音箱的战局,激烈的行业竞争,将有效推动产品迭代以及功能升级;第三,家庭自动化类产品(13.4%),目前,市面上的全屋类自动化对基础设施布控有一定要求,因此,未来在不需要升级基础布控下,实现全屋自动化的产品值得期待。▌中国智能家居:落地最快的场景各场景的发展与消费者的需求密切挂钩基于自身专业角度和对行业用户的认知来判断,从业者认为以家为消费单位的用户,最关注的是家庭安全问题,尤其是租房市场上,租户和房东都特别关注房屋与人身安全,家庭安防场景(30.0%)被认为是刚需场景;其次,从业者认为用户由于照明场景(22.5%)的智能灯泡的进入壁垒低(替换成本低且容易实施),因此认为该场景落地难度不高;第三,影音娱乐场景(17.0%)也比较被看好,原因是在家庭生活里,该场景满足了用户在生活当中的休闲、放松和娱乐需求。艾瑞认为:场景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方面,需求高的场景产品,市场表现也相对活跃,厂商也愿意投入资源加快产品迭代;另一方面,作为试水型场景,虽然智能程度低,但由于置换成本低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起到教育市场的作用。▌中国智能家居:通讯协议的主导地位WiFi 是现阶段最具备条件实现互联互通的通信协议从调研的结果看,从业者从目前的技术普及程度以及通讯协议互联互通的优势上判断,最看好的协议前三位分别是:WiFi、NB-IoT、ZigBee;从业者普遍认为,其实通讯协议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在该产品的场景下是否合适;从普及程度看,WiFi能满足联网功能,也是现阶段具备条件实现互联互通的通信协议(最新型号智能家用路由器,已兼容同时接入128个设备);单从性能上来看,NB-IoT的低能耗、寿命长、距离更有优势,但碍于目前 NB-IoT 还处于推广阶段,尽管从业者都看好NB-IoT,但距离其普及阶段还有2-3年的“发酵时间”;而ZigBee的性能也比较出众,唯一的缺点是在兼容性上不足,因此,是否能成为主流的通讯协议还有待考究。▌中国智能家居:最被看好的用户入口普及度+移动性+交互方式决定用户入口产品的形态从传统家电升级为智能家居时,背后的信息源越来越多且信息体量越来越大,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创造一个集中信息流的入口产品,将家居内所有的用户数据都统一起来,通过学习与判断用户需求和习惯,达到“千人千面”的服务效果。从看好的用户入口产品梯队来看,第一梯队的产品具有三个特征:移动性强、交互功能易上手但价格稍高;智能手机排在第一位,很大程度是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高且 APP 控制方式易于掌握;紧随其后的是在智能语音技术和泛声音娱乐内容加持下的智能音箱,从业者普遍认为这是国内外各大巨头抢占的用户入口产品。▌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态度从业者对行业发展充满期待,普遍认为行业处于上升阶段从调研的情况看,从业者对于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态度积极,将近七成的从业者都给予了乐观发展的判断(其中,42%的从业者表示行业未来前途非常光明);另外,有不到三成的从业者认为智能家居行业未来发展相对稳步前进;然而,仅有4%的受访者对未来发展抱着观望或不确定的态度。艾瑞认为:从业者比较认同自己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对于行业判断整体都比较乐观,说明行业还处于上升阶段,行业竞争格局还未形成,新进入者还有发展机会。▌行业发展趋势巨头与独角兽激烈碰撞的表象下,将是彼此依存、共生共赢艾瑞认为:无论垂直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或是互联网、硬件、家电领域的巨头公司,都希望从智能家居市场中分一杯羹。出于行业广度和深度的考虑,在看似针锋相对的竞争关系背后,未来巨头和独角兽之间应当是相互依存的。原因是巨头公司倾向于从宏观层面提出战略布局,着眼于整个智能家居市场而非某个单品。通过强劲的资本和流量资源切入智能音箱等入口级产品,巨头公司能够迅速创造极高的市场关注度,其围绕核心产品及物联网、云服务、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生态,可以赋能行业内其他的玩家。相较而言,独角兽公司更加聚焦自身发展,因为深耕垂直领域,对产品从设计到销售的整个流程执行力强。在发展初期独角兽的品牌声量有限,借助巨头的力量可以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而随着独角兽自身发展的成熟、业务广度的增加,有机会完成向巨头公司的转变,以生态连接创造更大的价值。顺势而为:把握行业发展周期,产品和技术两不误艾瑞认为:智能家居产品作为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关键场景,其产品周期与技术周期通常呈现出对称变化的形态,即在产品市场火爆时,技术领域相对沉寂,而当技术关注度高时,产品市场趋向势微。经历过2015年的集中性爆发后,智能家居行业陷入两年的“沉默”期,直到2018年智能音箱风口的出现,又重新引爆市场。而在这之前,恰恰是以智能语音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为智能音箱兴起做出了铺垫。前装市场正在崛起,与后装市场形成互补,未来将齐头并进艾瑞认为:无线对有线的替代是现阶段智能家居的重要特点,安装便捷且价格更低让后装智能家居先于前装走入消费者的视野。但后装智能家居更偏向DIY,属于由多个智能单品组合而成的系统,因为,没有从整体对智能家居进行统一布局,用户体验与前装智能家居相去甚远。在智能家居的受众由极客向大众过渡的过程中,前装市场将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部分智能家居厂商已经开始与房地产、家装公司合作,将其产品打包进整体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一方面借助线下渠道的力量更快的触达消费者,一方面将目标用户拓展至消费能力更强、年龄层次更广的群体中。但是,考虑到前装与后装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优势互补,未来势必会齐头并进,共同促进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