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小学生古都西安研学旅行心得体会话匣子

中小学生古都西安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来自河南初三的学生李秋叶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教育部联合发改委、交通部、保监会等11部门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我们走出书的世界,走进现实的世界,走进大自然的世界。张学良公馆古都西安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古城西安,十三朝古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矗立着大明宫、小雁塔、华清宫,它们见证了千年前的繁华。我们首先走进了交通大学,交通大学以精勤、敦笃、果毅和忠恕的宗旨闻名四海,吸引成百上千的优秀学子竞折腰。多少英才出自这所名校:张元济、蔡元培、蔡锷、黄炎培、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蒋正华、周鸿祎、陈冬、陆治原、路一鸣、侯宗濂等。营员走进交通大学下午游览了大唐芙蓉园,晚饭后在城墙上散步。大唐芙蓉园将唐代建筑几乎完美的还原,还有许多精彩表演,是个放松的好地方。在城墙上,我们欣赏到了西安的夜景,历史与现代交融,令人心灵震撼。总之,西安是个美妙的地方。第二天上午我们走进了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栩栩如生,坚挺的脊背,坚定的眼神令人心灵震撼,在破碎的兵马俑碎片中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秦始皇兵马俑下午我们体验了汉文化,学习汉代历史文化,了解汉代文明。聆听汉学专家讲授汉代故事;穿汉服,做汉礼活动;制作汉代瓦当拓印。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在瓦当这一小小的图形空间内,古代中国匠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汉代瓦当是在秦代瓦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秦瓦当相比,汉代瓦当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更加丰富,制作也日趋规整,纹饰图案井然有序。汉文化第三天上午我们走进了西安博物院,它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园林为一体的博物馆。以展示的珍贵文物,唐代千年古塔、悠扬的雁塔晨钟、秀丽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下午在回民街闲逛,回民街有许多特色小吃,都很美味,吃的很尽兴。回民街上集中了西安各式各样的清真小吃,有在卖烤羊肉串的,有在卖桂花糕的,有在卖肉夹馍的,有在卖裤带面的(又名biangbiang面),有在卖牛羊肉泡馍的......各种食物的香味弥漫在整条街上,香极了!店家的叫卖声、游人的说笑声夹杂在一起,热闹得不得了。秦腔晚上聆听古老秦腔戏剧,“生、旦、净、末、丑”让我们眼前一亮。《面见圣上》及《王小三传闻》的经典戏剧演出,为我们了解秦腔打开了一扇大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到了临别的那天,我们坐在动车上,望着渐渐远去的西安城,我有点念念不舍,但此时的我只能说:“西安,再见!”

绝爱

中小学生曲阜研学旅行心得体会收获

期盼已久的曲阜研学2月19日如约而至,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老师的带领下,踏上旅途!上午穿越孔庙,它位于区府市中心鼓楼西侧300米处,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与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成三孔。曲阜研学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大成殿,一起祭拜先师孔子,行礼并认真诵读了《论语》。吃过午饭下午来孔府,孔府位于区府城东孔庙东侧,是孔子的子孙居住的地方。孔府1377年建成,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参观完孔子居住的地方,终于可以到了我们动手,动脑的时候了!在颜翰博府进行射艺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手拿弓,另一手十指和中指夹住箭放到弓弦上使劲往后拉,然后松手箭就射出去了,我的成绩非常好,在红心中间!我好开心!动手第二个环节,自己动手线装一本书,也称古线书!一本散装书,用粗针和线穿钉在一起,最后把两头的线打一个死结!第二天早上,先来到尼山圣境,尼山原名尼丘山,一代圣人孔子诞生的地方!仰望72米高的孔子像,我们显得那么渺小!尼山之所以称为圣地,是因为它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孔子是大家心中的一个圣贤,生贤,圣人!最后一站来到了孔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本称至圣林。是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一次简单的研学,我们的收获非常的大,山东乃礼仪之邦,在老师和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边游玩,一边学习,第一次在外面住宿,我和同学之间学会了相互照顾,相互帮助,以后我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做一个优秀的孩子

是削其性

北京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后的感受和收获!

北京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后的感受和收获!中小学生来北京参加研学旅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基本上都是必须去的,北大、清华一个集梦想与榜样一体的地方,一个能够激发学习核心驱动力的地方。通过参观、体验、学习,让每位学员在完成多元化任务和研学报告的同时,从不同层面感受大学精神。树立“清华并非遥不可及,人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清华精神”的坚定信念。北京研学旅行之清华大学介绍:清华大学校本部——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咸丰年间改为清华园。其周围高等学府和名园古迹林立,其园内苍松翠柏、水清木华,清澈的万泉河从腹地蜿蜒而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小溪,同时也滋养着清华学子特有的志趣和气质。清华园内不仅有图书馆、科学馆、大礼堂、体育馆、工字厅等“有历史”的建筑,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六教、符合国际标准的游泳馆、设施先进的综合体育中心等“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更有国内较大的万人饮食广尝紫荆园、桃李园餐厅,北方地区最好的紫荆学生公寓区、畅通快速的校园网等全面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北京研学旅行之北京大学介绍: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营员坐在未名湖畔,绿柳垂地,清风拂面,博雅塔屹立于小丘之上,隔水相望。这是北大最好的景致——“一塔湖图”。“未名湖是一方砚台,博雅塔是一支神笔,图书馆则记载了北京大学厚重的历史。”给营员讲述北大校史,讲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讲这里当年云集了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朱光潜等一批大师,讲北大人在自由平等宽容的氛围里,书写着一桩桩让后人景仰的故事,让“北京大学”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圣地。为什么要带孩子参观名校?听听家长怎么说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常常看到陪孩子游校园的家长,偶尔会听到“等你长大了就来这里读书”的殷切期许。也有很多家长带孩子逛名校,为了接受名校的熏陶,让孩子往这个方向努力。参观名校为了学习什么?@你说:参观名校,一是让孩子接受文化的熏陶,二是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三也可以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因此许多家长才会乐此不疲带孩子参观名校。@雪二:个人认为,参观名校主要是学习一下这些学校的校训,了解名校里的名人和他们的经历,学习他们的品质,从而鼓励自己。@小太阳:参观名校,确实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但是真正的教育不是形式上、追风式的随大流。作为家长,不仅需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关注孩子身心发展,注重生活习惯和做人基本品德的养成及引导。北京清华北大研学旅行后的感受和收获!走进国内顶尖学府,感受学术气息、品味大师风范,漫步于荷塘月色或未名湖,感受大学静怡、厚重之美,品味沧桑历史,体会厚重人文。走进中国高等学府,感受浓厚学术氛围,开启名校之门,让营员深入探索,学会学习,勇于创新,规划美好明天,感受满满的榜样力量。

泰姬陵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收获体会

2018年的中国研学旅行市场可谓是非常火爆的,什么是研学旅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收获体会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同学关系更融洽了,社会公德意识加强了,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教师方面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了,学生也会主动关心教师了。很多学生希望像这样的活动每学期都能举行一次,以此能更好地锻炼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能更好地体验公共社会道德。北京研学旅行之航空博物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收获体会1、既能寓教于乐,也能激励学生。研学旅行,让学生觉得很兴奋,出发前,每一个走出校门、准备登车的学生的步伐都是那么轻盈而有活力,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路途中,车里的学生们唱着歌,气氛非常活跃。2、亲身体验,拓宽知识视野。勿忘国耻,不忘初心,了解历史。大家都说这是一节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历史课。3、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研学旅行中,学校将学生每10人分成一组,设带队老师一名,负责每次活动点名,组长一名负责协助带队老师的工,出现问题及时向带队老师反映。因游人多,学生走散,组长自发找人;有的同学初次坐车晕车呕吐,同组同学帮助照顾。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感想4、提高了学生公德意识。上下车时自觉排队,有序上车,吃饭时自觉排队领取食物。观看演出,能主动鼓掌欢迎,随意乱跑的少了。随手乱丢垃圾的现象没有了。有的同学还主动捡拾地上的垃圾杂物。研学旅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公德意识,此次活动对此起到了强化作用。5、增强了学生安全意识。此次研学旅行活动安全方面做得很成功,没有出现一点事故。学校领导最怕的就是安全问题,集体外出,食宿、行车、意外事故等,每项都令人担心,但由于组织到位,事前有预案,每辆车有带队老师教师敦促教育,安全方面没有出任何问题。另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也较强,能听从指导教师安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

不羁夜

研学旅行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看后获益匪浅!

伴随《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出台,许多中小学已经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实践和体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经典论述,都强调了“知”与“行”的关系。研学旅行,顾名思义有“游”有“学”,通俗点说,研学旅行就是把课堂搬到校外,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看书听讲,同样是以丰富知识为目的。但研学旅行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高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是:研学旅行到底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可以说研学旅行提高了我们的“提出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难得到培养。一,研学旅行给学生文化的熏陶研学旅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日新月异的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我们选取和挖掘与历史传统文化相关资源,比如乘坐高铁,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学生普及当地民情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进而拥有文化自信。可以将学生熟悉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研学旅行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实际获得感。每到一处,专家会为学生讲解、答疑,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精神。二,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一个人能够有多大成就,不仅取决于拥有多少知识储备,还取决于自身具备怎样的精神品格和自主发展能力。学校将相关课程学习内容与研学旅行结合,以研学旅行作为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研学旅行中,会设计一些紧凑的活动,而且饮食起居、物品管理等事情都由学生自己面对和处理。没有了家长的庇佑,学生确实遇到许多问题,而且常常在遇到问题时产生负面情绪,但也正是通过解决问题,他们变得自信自爱、坚韧乐观,能够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备了抗挫折能力。学生在与在困难和同伴的碰撞中,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并开始学习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估自我。研学旅行是一种团队活动,学生代表个人更代表班级、学校的形象。在研学旅行中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公民社会责任的培养。通过行前培训、活动中体验等方式,学生不仅与同学、教师、家长能够很好地交流和相处,也能够自发地与导游、研学基地教师、交警、司机等各方面人士良好互动。此外,通过组长负责制、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反思过程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不少学生在研学旅行结束后,投入到相关主题的深度学习之中。三,研学旅行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研学旅行中通过一些体验活动,比如到田地里亲身体验收割稻谷,学习红军自力更生纺纱线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技能,也端正了劳动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体验课程对现在学生来讲并不熟悉,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遇到了各种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制订解决方案圆满解决了难题,增强了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亲自体验生产劳动,更加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备了一定的工程思维。一次研学旅行下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社会经验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书本教育+生活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当然,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教育理念、教育人和教育资源的共同支持,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彻底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勇于担当,努力获取社会各界通力支持,研学旅行一定能够让更多学生受益。家长们,您对研学旅行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休休有容

想把研学旅行做好,可在这3个方面下功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行都是人类丰富见闻、拓展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和自然,在这样一个别样的课堂中,学生在行走中拓宽了视野,在青山绿水中看到了祖国之美,更在其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从2010年春季起开始举行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充实,管理到位,效果显著,得到了教师、家长的广泛认同。一纳入课程,凸显目标1.突出课程的知识性学校将研学旅行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以研学旅行资源为基础,结合学生自身认知难力,整合开发、制定研学方案,形成课程内容,并结合研学旅行线路的特点,提出具体目标。如结合高中各学科以及学科之间交叉知识的探究,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了解研学目的地自然风光、人文习俗及历史文化,加深对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体验研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学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把每一位学生都放在心上。无论是寻找灵山秀水,还是品味园林文化,无论是领略国学精髓,还是探寻古都圣地,学校都积极突出实践,注重体验。3.突出责任性结合学校“责任教育”这一核心理念,在研学过程中,学校着眼于生活实际,把学生从最简单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一方面让学生互勉互助,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培养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4.提前部署,细致谋划学生集体外出,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学校在每次研学游之前,都本着严实精细细的原则,提前部署,细致谋划,制订细致周全的实施方案。一是成立组织,落实安全教育。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研学旅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商讨研学旅行实施的具体事宜,制订了《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一年级研学旅行活动方案》 《研学旅行安全管理细则》 《研学旅行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研学旅行指导教师职责》 《高一年级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等方案或措施,就活动的安全、任务与宗旨、线路选持择与主题、辅导教师配备、家长动员、学生报名、旅行社竞标等做了认真的研究与部署。精心安排分管校长或中层领导作为领队,承担学生管理及安全保障,负责计划、统筹、协调、保障等工作。政教处召开专项培训工作会议,并在出发前,学校通过班会、集体会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包括乘车安全、住宿安全、饮食安全、游览景点安全等,向学生强调研学旅行是一门课程,而不仅仅是旅行。二是家校配合,确保学生安全。政教处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告知学生家长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注意事项,家长结合孩子的身体状况,告知班主任能否参加。三是精选路线,考察精选旅行社。学校采取招标的形式,公开、公正的选择旅行社,看旅行社的资质,看实力,看服务。同时对学生出行中用餐和住宿标准、司机及用车标准、导游的学识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四是发放研学手册,开设研学讲座。政教处签头制定了《研学旅行课程手册》,手册中既有研学旅行介绍,又有相关方案、安全要求;既有研学景点介绍、行程安排,又有学生在过程中的记录和活动后的研学总结,从而让学生的研学之旅有了依托。五是精细严格,强调过程管理。在研学过程中,每班级一辆车,每名学生座位固定,小组固定,每个班级是统一出发,统一参观,发扬团队精神。同时,每到一个参观点,在安排好学生游览后,班主任和随行中层领导都通过专用微信群及时向带队领导汇报情况。二主题鲜明,且游且学从2010年至今,学校结合研学路线,融入当地特色,把学校研学游分为“爱国之旅”“自然之旅”“文化之旅”三大研学模块。1.爱国之旅爱国之旅主要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研学旅行传输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2015年“追寻历史足迹,感受古都魅力”的南京研学之旅,“追乙历史,以史为鉴”,学生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肃穆的十字架下诵读和平宣言,在馆内送上了寄托哀思的千纸鹤,为遇难同胞默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发奋读书、振兴中华”成为全体同学共同的心声。让学生将历史与现实形成对比,反思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结合学校“乐于坚守勇于担当”的校训,让学生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努力。2.自然之旅自然之旅主要让学生感受自然山水之美,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去观察大自然的奇异现象,感受大自自然的神奇与瑰丽,感觉祖国的灵山与秀水。如2014年的“跟着课本下江南”的扬州研学旅行,学生们在“两岸花堤全依水,一路楼台只到山”的瘦西湖,体验到了诗人笔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境。在这儿,学生不仅放松了身心,还结合文学、自然、地理、历史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实地探究,学生们在游览后说:“以往对扬州的了解就停留在诗词中,只知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次真的在烟花三月来到了美丽的扬州,还学习到了不少关于扬州的历史知识,一举两得。”3.文化之旅文化之旅将中华民族积淀下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结晶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学校的“行走灵山秀水,探寻徽州文化”的皖南文化之旅,将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历史引入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文化遗迹、历史遗迹中领略徽州之美、安徽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学生在研学报告中如此写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屯溪老街、西递宏村、棠樾牌坊等景点无不诉说着徽州博大精深徽文化和辉煌的历史。这不只是一次研学旅程,更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徽州历史、徽州文化课。三活动延伸,收获满满研学旅行尽管只有两到三天,但学生们在身体、心理、情操、品德等方面均得到发展,收获颇丰。最好的教育一定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亲身体验了课本中的人文精髓,产生了对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1.寓德育于活动中,展现学生风采在整个研学活动中,全体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了各地不同的文化,感受到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每次活动学生们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文明地进行考察,无论是乘车,还是就餐、住宿、游览等都能够守时、守纪、互帮互助,体现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展现了学校的精神面貌。2.展示学生成果,江编优秀作品集研学游后,学校重视对学生研学旅行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的收集、整理及评选活动。一是举办了摄影比赛,将评选出来的美丽的照片制作成展板在校园内展示;二是对学生的研学报告进行评比,将优秀的报告汇编成册;三是进行研学旅行征文评比,让学生有所游,有所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研发研学活动课程,让其系统化,使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仅停留于研学活动举办的阶段性时间,而是充分渗透到平时教育教学环节中去。同时,将社团活动与研学游结合起来,举行微讲座、微博览会,形成微课程,这都是研学旅行活动的一种延伸与拓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行走中,学生看到了自然,看到了历史,看到了世界之美;在研学中,学生悟书中道,明书中理,学以致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而又在探索中成长!

青苹果

北京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之万里长城研学感受

北京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学生赴北京参加研学旅行,能亲身体验北京丰富的人文景观,而且将运用有关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研学旅行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研学旅行中发现的问题,也会在相关学科教学和学习中得到深入的分析和整合。万里长城居庸关北京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之万里长城居庸关居庸关长城是个环形的长城,线路曲折蜿蜒,游览面广,旅游过程中不需要折返。居庸关长城为“天下第一关”,气势雄伟,景色宜人。而且居庸关长城景区的人文气息比较浓重,关帝庙等等有这深厚的民族风情,还有就是中华儿女的定情之地,好多定情锁和长城相互映衬,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万里长城的关隘中,“九关第一数居庸”。在著名的燕京八景里,“山城薄日照居庸,抗岭回峦紫翠重”。千百年来,居庸关的险和翠,驰名世界,誉满人间。而今它成为中外来京人士必游的胜地。北京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之万里长城研学感受来居庸关的目的,自然是征服长城,长城蜿蜒曲折,从山脚建到山顶,从山的这边建到山的那边,东连大海,西接荒漠。小心翼翼地踩着一级级阶梯,慢慢地向上爬着。闭上眼,静下心,用手轻轻摸着那沧桑的石壁,我仿佛感受到了建造者跳动的脉搏。长城的台阶很陡,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我不得不死死地抓住唯一的依靠——铁栏杆。我们登上了万里长城还没过一会儿,我已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抬望眼,离峰顶还有好长一段距离。无意间,我回头看看后面的同学,他们还在奋力地爬着。我转过身去,一抹发丝间的汗珠,眼神中充满了坚毅,暗下决心,不到顶峰不罢休!我一咬牙,一狠心,一鼓作气,又爬上几个台阶。最后一个台阶……我登上峰顶了!站在居庸关长城的最高处,看着一座座烽火台,隐约间,我仿佛穿越回古代,看杨门虎将,金戈铁马,一路烟尘,挥王者之师,策马征西。你每一座箭楼里,都刻着岁月的霜剑风刀,载满世纪的风雨飘摇。陆海沧桑,星移斗转,但却不曾衰老,你一次次在狼烟和废墟中重生,雄风再振,旌旗不倒!

陌路人

研学旅行变成了春游升级版?真正意义的研学旅行应该做到这几点!

春光明媚,大地新绿,正是赏春踏青的大好时节。不少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正在火热筹划中。据了解,许多学校把研学旅行包给旅行社,景点由旅行社选,路线由旅行社定,对于研学大多是要求学生要认真观察、作好记录,回校后上交游记或心得而已。如此研学旅行,只不过是春游的升级版,算不上真正意义的研学旅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不难看出,研学旅行的目的性、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义相吻合,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自主构建和提升,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的校外延伸,学习和研究才是目的,旅行不过是学和研的方法和手段。因此,研学旅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春游、秋游,也不是把学校课堂机械地搬到校外,而是一门融所有学科探究活动为一体的高综合性实践课程。开展研学旅行,使学生行有所学、研有所获,最起码要实现这几点:选准基地研学旅行是学生到校外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所去的地方一定要有学习的价值,必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欲望,方便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研究。因此,研学旅行的目的地要与学生所学的知识密切关联,有探究点、研究面,让学生运用校内和课内所学知识展开探索与研究,得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结论。要有教材研学旅行既然是一门课程,就要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标准,编写出一套目标明确、内容丰富、与研学基地路线等融合统一、操作性强的研学旅行教材,为学生探究提供可视、可触的切入点,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不要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摸着石头过河”,沦为一种空洞的形式。师资力量对学生来讲,研学旅行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学什么、如何学、研什么、怎样研等单靠学生自己摸索显然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如果只是把学生交给导游,那么就根本无法实现学研的目的。导游不是导师,他们的任务只是对景观进行简单、客观的介绍,无法将学生引入研探的殿堂。对普通老师而言,边旅边学,边行边研的教学模式也是新事物。因而,研学旅行要达到预期目标就要先行培训一批研学旅行指导教师,让他们掌握研学旅行这种新课的新上法,摸索出一套引领学生发现、探索、研究的行之有效的探研模式。资金保障各地政府要在基地建设、车辆出行等方面给研学旅行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比如贫困学生,在交通和生活方面的费用上是不足的,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圆满地完成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做到一个学生不能少。考核机制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春秋游,不能只让学生交一篇游记或心得就算合格。要建立健全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考核机制,特别是对学生研学旅行的参与情况、研旅表现、研究情况、研究结果、素养提升等方面,在量和质上都要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考量和评估,记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档案,作为考核评定、升学评优的参考依据。文章来源丨时间号:小天使的成长统筹丨郭新彦

花凋

研学后记/研学旅行有感

亲爱的小菲:你好!上周,你离开家,和老师同学们去往滁州参加研学旅行。这是你第一次离开家,没有妈妈的陪同,还在外住了一晚。妈妈很担心,当看到你的笑脸,更多的是欣慰。因为我知道了,你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可以和同学们和睦相处。欣慰的同时也有几句话和你说说。首先,很感谢皖新传媒和菲尔特研学,你才有这样的机会走出校门,去体验“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乐趣。看到你和同学们去往滁州的途中,欢声笑语,我也很羡慕啊!你告诉我,你们进入基地后,就与客家文化来了次亲密接触。你们还学习了凤阳花鼓,同学们在鼓点声中跟着导师翩翩起舞,体验古老艺术的魅力。我更羡慕了。你说去看了琅琊山,“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立刻在我脑中浮现,我小的时候没机会去看“天下第一亭”,心里一直有个遗憾。你幸运多了,去到了实地,重走了太守走过的路。不知你是否了解了“太守之乐其乐”的内容呢?导师带你们参观了建筑艺术和历史:江南水乡、蒙古包,浸透着迷人的地域风情;乾清宫、大明宫、大政殿,见证王朝的兴衰与变迁;还参观了黎族的船屋、傣族的吊脚楼、泰国的大皇宫……听你的描述,我知道你被震惊了,因为每一座建筑无一不蕴含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无一不体现人类的美学智慧。这也是研学的意义,感受不同的风景,你收获了。你说最开心的是篝火晚会,是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团队活动。篝火晚会在土楼中间,灯光五彩缤纷,活动时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你给我讲诉过程,但我看到的是青春激情,是你和同学朋友们一起时的快乐。感觉你和同学间的感情更深了一步,也感觉到你团体意识加强了。研学结束,看到你安全地回家,妈妈心里想“孩子长大了,可以稍稍放手了”。再有这样的活动,我会积极放心地支持你去参加,因为我知道你是开心的,有收获的,成长的。谢谢你,小菲!因为这次也让妈妈成长了,学会了放手,学会了对你的信任。爱你的妈妈

尚玄

研学旅行如何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

原标题:研学旅行如何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在这个即将结束的暑假,“研学旅行”再度成为许多中小学师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季节性热词。一些中小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希望让更多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更多的学生家长则认为孩子起早贪黑辛苦大半年了,让他们出去走走看看一方面可以放松放松,另一方面也能丰富知识和阅历。孩子们呢?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对“出去”的渴望不言而喻。家长、学生和学校的共同需求,使“研学旅行”越来越热,“研学市场”越来越大。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又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对如何规范研学旅行,如何实现中小学阶段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怎样才能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如何通过研学旅行强化实践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越来越成为参与各方尤其是相关学校高度重视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重庆八中宏帆中学自2011年便探索将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逐步形成完善的“活动育人”的研学课程体系。根据“活动育人”的研学课程体系,“研学”的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可以在重庆市内也可以在市外;“研学”的内容可以是天文地理也可以是历史军事,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华夏文明五千年;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可以投票决定“去哪儿”,但不管“去哪儿”,都必须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力求每次研学旅行都成为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人生经历。学校甚至不惜每年拿出一周的上课时间,将正在书桌上埋头苦读的孩子们“赶”往“行走的课堂”。但要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确切地说,这其实是一件稍有不周就会引发争议的事。怎样才能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对于许多正跃跃欲试或者已经开始做但还不是很得要领的学校、师生和家长来说,重庆八中宏帆中学7年来的实践探索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借鉴:首先,研学旅行是课堂的有机组成和有效延伸。“行走的课堂”是为了将孩子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使其成为孩子们早期“学以致用”的手段和重要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学”对学校和教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要求,至少应该不比正常课程的标准低。否则,学生和家长可能就会觉得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其次,研学旅行应该是基于完整的研学教育理论、完善的研究教育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教育理论和研学教育课程应该以《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教育理论上从理论框架、教育目标到研学规划,课程研发上从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设计到行前行中行后实践课程研究等方面,形成层层推进强化实践体验、追求学生参与及成长的逻辑闭环。最后,研学旅行从实施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从出发的“最初一公里”、过程执行的“每一公里”、结束前的“最后一公里”的所有“研”“学”环节。最初一公里包括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等方面;过程中“每一公里”既包括严格实施既定方案,也包括根据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既有方案;“最后一公里”包括安全返程和评估总结等。从研学教育理论、研学教育课程开发、研学教育实施三个维度立体构建研学教育的闭环逻辑,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会,从与自然、历史和社会方方面面接触中获得更真实的自我体验,从而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正如该校一些学生今年5月在云南参观澄江化石展览馆后发出的感慨:“在这个伟大的地方,我们从未如此认真地思考:生命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花草为什么是花草,我为什么是我?我能是我,这是多么幸运!”也许正是这样的思考和体验,证明了研学旅行可以成为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拓展思维和眼界、丰富知识和阅历的“行走的课堂”。(记者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