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大中文系2020拟录取推免研究生39人,其中本校学生34人!孔有

北大中文系2020拟录取推免研究生39人,其中本校学生34人!

10月18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公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2020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从公布的名单来看202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接收了推免的硕士研究生26人,直博研究生13人。推免的硕士研究生就是三年制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直博生就是直接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一般为五年,达到毕业条件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二者都是推免的研究生。不过,从生源学校来看,大部分都是本校学生,共计有34人,其中硕士22人,直博士12人。在北大中文系拟录取推荐免试直博生中,只有1人来自校外,这位同学来自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其余的12人都是北京大学生源。在北大中文系拟录取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中只有4人来自校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各1人,其余的22人也都全部来自北大本校。可以看出,外校生源要想推免进入北大中文系读研非常困难。从北大中文系202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来看,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46人,接收硕士研究生推免人数23人,最后还有统考名额23人。

小毖

择校无忧|想读中文系?一起来看看中文系专业的全国大学排名吧!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整体水平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评估指标体系保持“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框架基本不变。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主要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分若干个研究方向,具体到每个学校,这8个二级学科不一定都会设置硕士点。不同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不同,所学专业课程也不同,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的专业课包括校雠学、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元明清小说史、等等;再如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课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方言、写作、音韵文字训诂、等等。是一个偏理论,研究性的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事的行业毕业生多从事教学、文化宣传、学术科研、新闻出版采编、出版等方面的工作。以下为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各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综合排名。以上数据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理昧

读中文系的人,只是看上去很美?

采写丨新京报记者 宫子或许,没有哪个专业能比“中文系”更轻松而尴尬了。学生好像每天都能生活在诗情画意中,而且,读小说、诗歌,也并不是一件需要别人教的事情,培养专业作家也并非中文系的目标。但作为一门人文课程,中文系其实有着自己存在的必要与非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又到了一年的毕业季,也又到了中文系专业的学生为工作头疼的时候——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即使在大学里有丰富的思想收获,但走出学校后,也无法直接把思想和内心展示在简历上。与其他专业相比,似乎也没有能在工作中直接派上用场的专业技能。在每年开学的时候,如果教授在课堂上问起,有哪些同学是第一志愿填报了中文系请举一下手,通常举手的学生连四分之一都不到,大多数人都是报考经济、金融等专业分数不够被调剂而来的。但中文系的存在有着自己的理由。它用文学作品影响着读者的灵魂。南京大学教授余斌也抱着这样的态度,来面对中文系的大多数学生。不要求他们能在本科阶段成为多么专业的研究者,只希望通过讲课的方式,做一名文学的“中介”,引导学生们多读几本小说。“从1990年留校任教开始,我一直在教外国文学。几乎每次上第一节课,我都会跟学生说,课,你们可以逃,考试能过关就无妨,但希望能好好读几本名著。说这话没有一点矫情的成分在里面——读书比规规矩矩听课会有更多的收获”。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然而,实际上做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如果要深入研究的话,要阅读大量的文论著作和文学史作品,还有可能涉及社会学、历史与思想哲学类著作,因为每个经典作家都拥有不同的写作观。而且,中文系的地位在文学研究中也比较尴尬,当面对外国文学时,无法直接阅读原著成为最直接的困境,因而,在文学研究中,有些时候一名外语系学生提出的观点要比阅读译本的中文系学生更直接可靠。我们该如何看待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障碍呢?大学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教授经典作品的阅读?看似诗情画意的文学研究又有哪些艰苦?这些构成中文系困境的问题,也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余斌,作家,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多年讲授外国文学通识课程。文章散见于《万象》《读书》《读库》等,另著有《张爱玲传》等作品。1当“中文系”碰到外国文学时的尴尬新京报:目前国内“中文系”的定位有些尴尬,尤其当涉及外国文学的时候,受专业知识与语种多样性的限制,学生们不会去阅读原文而只能阅读译本。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是否会导致在文学专业性上,“中文系”的学生总是落后于外文系的学生。余斌:中文系学生只能通过译本去读外国文学,这当然有遗憾,却是无法改变的,虽然现在学生外语水平普遍高于过去,有些中文系学生也可以读原著,但和外院的学生还是不同,阅读速度上不去,理解也有更多的障碍。但是否就可推定专业性上就一定不如外院学生,却也难说,因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专业性”并不完全等于外语水平。只是文学是语言艺术,外语是硬功夫,这道门槛令“鄙视链”的形成对中文系学生不大有利,也让他们鄙薄外院学生不擅搭理论框架时有点心虚。即使对外院的学生,本科阶段谈“专业性”也是一种奢求。新京报:是不是应该给“中文系”和“文学系”做一下区分?余斌:印象中国内大学中文系都已“升格”为“文学院”,只有北大还挺着,如果北大中文系也改称“文学院”,那就全部“易帜”,中国大学的“中文系”要成为历史了。民国时不少名校有文学院,和现在的文学院不是一回事,大体上应称为人文学院。南京大学一度曾有文学院之设,文、史、哲,加上外文系,但那是虚的,只有一个名头。现在的“文学院”是中文系的“扩展版”。中文系全称“中国语言文学系”,顾名思义,似乎没外国文学什么事。事实上,很长时间里,外国文学只是中文系“外挂”的一门课程,任课教师都在外文系,似乎只有周作人算自己人,他在北大开的“欧洲文学史”是中国最早的外国文学课程。吴宓的“西洋文学史”课则是给清华、西南大学外文系开的课,大体是英文授课。 作为文学教育的一部分,“外国文学”课程在中文系课程体系里固定下来,是1949年以后的事,不过直到“文革”,都还是外文系的老师来讲,拼盘式,多位老师分任,哪个语种就讲那个语种的文学史,古希腊语没人懂,只好由别语种的硬上。与后来不同的是,讲的是“欧洲文学史”(有统编教材)而非“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学不在其内。古希腊时期艺术品中文系设立外国文学教研室,是在“文革”结束以后了。我所在的南京大学中文系,该专业的元老张月超、赵瑞蕻先生,都是外文系出身,赵先生虽然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是中文系的人,却是属于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的。我读本科时,外国文学史的授课老师均来自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所以这个专业在中文系是从无到有的。后来又有了新的冠名,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何所取义,个中人也不甚了了。据说教育部原先定名为“比较文学”,遭反对,才加了“世界文学”的“后缀”,这里的“世界文学”大体相当于过去的“外国文学”(虽然循名责实,“世界”应包括中国在内),跟在“比较文学”后面,感觉有点“尾大不掉”。新京报:虽说一个人不太可能掌握所有的语种,但外语不优秀的话,还有可能继续深入研读外国文学吗?余斌:不管教学科研,这个专业的重心还是在“外国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就更是如此。中文系与外文系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科研完全是两套人马,自然也都各自为政,形成两个系统。外文系的文学课是以语言为底子的,中文系的外国文学,则不讲究语言的门槛。文学是语言艺术,不通外语还研究什么外国文学?这是中文系搞外国文学的人常会面临的诘问,虽然不是完全不通,有的人天分高或是下苦功,甚至下工夫,外语水平高乃至修成正果的也不是没有(中文出身,拿到比较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学位的也越来越多),但无改于总体上外语底子薄弱的事实。我自己就因外语不灵而有心理障碍,读不了原著或只是硬着头皮式勉强读一点,就不大敢写纯外国文学的论文,根据译本写点书评,或是沾上比较文学的边,才放松一点。新京报:那该如何看待外国文学在中文系的角色呢?余斌:中文系的外国文学的确有它的尴尬之处,其存在远不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那么“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欧美大学的本国语言文学系均无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它的角色,是中国文学的辅助学科,是像在外院一样,还是通识教育的性质?我也想不明白。但它在中文系有一席之地是有理由的。我的意思是说,它应该是完整的文学教育的一部分。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其主流是以外国文学(主要是欧美文学)为参照形成的,直到当下,也还在其延长线上,离开这个参照系,很多问题都无法交代。这个参照系已获得了类似通用语言的地位,没有对外国文学的了解以及当代文化的背景,文学是什么,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会是悬浮或相当残缺的。2如何以及为何讲授文学经典?新京报:在编选课程时,小说收录的比例远远大于诗歌,为什么呢?余斌:从某个角度说,这个选目里,诗歌是缺席的:即使里面有《伊利亚特》、《神曲》,它们也没有当作诗歌来讲,而是当作叙事作品,只是它们是诗体写成而已。诗歌讲究节奏、韵律,涉及语言的特点、精粹,是更有形式感的,翻译很难传达出来,要讲也是隔靴搔痒地硬讲。至于多选小说,还是因为这个文类比较“亲民”,我相信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读者而言,外国小说就等于外国文学,这当然有些遗憾,不过小说作为入门,还是相宜的。此外,西方小说从十八世纪开始升俗为雅,十九世纪蔚为大观,到如今已成为文坛上主流的样式,最具包容性的文类,吸引了最顶尖的作家,也代表了文学的最高成就。《译林世界名著讲义》,作者:余斌,版本:译林出版社2020年5月新京报:通常在编选经典作品时,会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即文学史建构到20世纪中期便基本停止,很多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不会被列入教材目录——例如波拉尼奥、彼得·汉德克、A.S. 拜厄特等。你认为这是文学史性质的必然吗?余斌:教学相对于研究总是滞后的。以我所知,外国文学的教学更是滞后。文学史的建构是一个涉及面更广的问题,它的目标,它的标准一直在变。确立文学经典不是文学史的唯一任务,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文学史的确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经典”的确立,重要的一端是时间,一直到现在,“经典”的概念已大大淡化了,人们潜意识里还是多少相信“时间的检验”。这个时间究竟该多长,是以百年为单位,还是以十年为单位,没有一定之规,总的趋势,似乎是在变短。这当然与“后现代”的崛起有关,现在讲“多元”“相对”,后面其实是“平等”,——平起平坐的要求。但是“相对论”如果绝对化,“经典”就不存在了。现在写论文,喜欢用的一个词是“文本”,经典是“文本”,通俗小说也是文本,一样看待,将“相对”绝对化,成“主义”了,结果就是这样。一般而言,文学史的内容,总是离我们越近了,讲得就越详细,经如过去杨周翰的《欧洲文学史》,上册从古希腊讲到十八世纪,下册全讲十九世纪。对“经典”的筛选过程还是“正在进行时”。“经典”是衡量的尺度,代表着按照一定标准形成的差序格局,暗示了优劣、高下、雅俗、精粗的区别。新京报:一部作品什么时候才能确认成为一部经典呢?余斌:虽然文学史一直在“重写”,但大体上,越往前越是静态,越靠近现在则“经典”的变数越多。标准总是越往前越严,比如十八世纪重点讲到十位作家,十九世纪可能就数倍于此数(远近是时间上的,也可以是空间上的,相对于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远,也就相对静态)。“时间的检验”之所以必要,就在于一定的距离可以更多带来判断的客观性。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足够的距离,才有可能采取“大历史”的视角。对于当代文学,我们还是“当局者”,所以过去当代文学被认为是不宜入史的。完成时的古代文学是文学史的研究对象,正在进行时的当代文学是文学批评的对象;搞文学史的是scholar,从事批评的是critic。现在界线模糊了,但越往前的经典地位越稳固,这点没变。只有达成共识,才能产生经典,而达成共识需要时间。《为什么读经典》,作者:(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译者:黄灿然,李桂蜜,版本:译林出版社2012年4月新京报:面对上述所说的无法收录正在进行时的当代文学的缺憾,你认为有什么可以进行弥补的方法?余斌:在文学院,大体是以开选修课的方式向下延伸,比如我们院里就开过“外国后现代文学”一类的课程。作品选读、精读类的课程比较自由,读什么是教师自定的。我开过一门面向外院系的新生研讨课“外国文学名著精读”,课上读过《霍乱时期的爱情》,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算是未入史又比较晚近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小说插图一部作品何时可以成为经典,很难说。经典是个弹性的概念,可以加各种的限定和修饰。其内部也是有高下的。好比奖项有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有的作品在某个国家,放在某个时代堪称经典,放在世界文学中,几百年的时段中,可能就数不上了。布鲁姆的《西方正典》里用canon而不是classic,就是要强调他在书中讲的那些作家作品是最重要的经典,构成西方文学“原型”,足以让一代一代的西方作家产生“影响的焦虑”的伟大作品。有必要做这样的区分,正说明经典内部也是分等级的。以我书里讲到的作品为例,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无疑是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但几百年后还是不是被尊为经典,就难说,这部小说和《堂吉诃德》不是一个档次的经典。所以不能笼统地谈经典,最好是在某种限定下谈。我在《讲义》里将不同档次的经典“混为一谈”,是出于可读性的考虑,还夹带了少许个人兴趣,后记里也交代了这一点。《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剧照新京报:那么会担心许多经典作品已经过时了吗,比如《大卫·科波菲尔》还有《红与黑》?余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不会过时,而且经得起反复阅读,常读常新。“过时”的反面是“永恒”,我看到中学语文卷上都有过有关文学永恒主题的题目,问有哪三个,给标准答案很搞笑,出现这样的题目则多少说明,冥冥中人们还是认为文学的永恒主题是存在的。这里的永恒是基于人性的不变,人的处境的不变。弗吉尼亚伍尔芙说“在1910年12月或前后,人性变了”,不能全看成故作惊人之论,或全然是俏皮话,她意在强调时代的变化,但从更宏观的角度说,当然是没变,也不可能变。西谚“太阳之下无新事物”,至少就人性而言,绝对成立。这个世界的外观在变,“沧海桑田”当然是巨大的变化,因为人的存在,科技的发展,这种变化还是加速度,但人的规定性没变,仍是“两足无毛动物”(钱钟书语),人的处境没变,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面对的是同样的人生问题。最根本的问题一直在那里:“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的境遇》,作者: [法]安德烈·马尔罗,译者: 丁世中,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11月法国作家马尔罗有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叫《人的境遇》(又译《人的命运》),写得不好,倒可以借用一下,古今中外的杰出作家,写的都是这个。无非是同一出戏在不同的时空里上演,作家以不同的形式、手法呈现而已。既然人性不变,人的处境不变,就此做出深刻回应的文学经典就不会过时。透过表象,我们可以说,“时”虽已过,“境”犹未迁。我们像古人一样经历生老病死,体验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样纠结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觉得经典作品与我们不相干,往往是因为我们缺少想象力,我说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一种联想的能力,在文学经典呈现的世界与我们面对的世界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越是有时空距离的经典,越有“变形记”意味(时空距离也会造成“变形”),越需要读者有这种能力。“过时”的概念是越到后来才越强烈的,中外的古人都不大有“时代”的概念,因为古代世界变化得慢。《西方正典》,作者:(美)哈罗德·布鲁姆,译者:姜宁康,版本:译林出版社2015年12月新京报:即使某些作品有很强烈的时代背景也没关系?余斌:既使作者强调了时代背景,其作品也是跨越时空的。《红与黑》就是一个好例子。这部小说讲述的是法国复辟王朝时代一个下层年轻人往上爬的悲剧故事 ,司汤达甚至加了副标题“一八三0年纪事”来提示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其他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不难对于连的故事产生共鸣。上世纪八十年代路遥中篇小说《人生》曾引起热烈的讨论,其主人公就被一些论者比为中国的于连。事实上不仅中国当代读者,所有出身下层希望改变身份的年轻人,都能从于连身上不同程度地看到自己的影子。要说年轻人在于连那里更有带入感,堂吉诃德引起的共鸣就是可以在不同年龄段发生的,钱理群有本书名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说的是中国的知识人,有人把王小波比做堂吉诃德式的人物,都是将文学人物与现实联系起来。当然书中世界与周围世界的关联有时曲折而隐蔽,发现其中的对应不那么轻松,经常也是需要契机的。《红与黑》小说插图3中文系学生只是“看上去很美”?新京报:很多人觉得,当中文系的学生那可真是再轻松不过了,每天不用做实验不用背公式单词,也不用像历史社科那样读厚重痛苦的大部头专著,就读读小说,读读诗歌,诗情画意,随便怎样都能够毕业。你对此怎么看呢?余斌:读文学作品是不是当真那么轻松惬意?你若问中文系的学生,得到的答复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他可能原来是个文青,四年读下来离文学反倒远了。因为读什么,怎么读,和他的想象可能大不一样。且不说外人以为中文系就是读作品,事实上远不止文学作品,像文学史,文论,都有大部头专著,就专门性和难度而言,和其他学科没什么差别。即使读作品,也不那么轻松,不信你读《神曲》、《浮士德》试试?另一方面,要求不一样了,阅读不再是纯自发、业余的状态,你得能够分析一部作品,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得下功夫的。所以中文系只是“看上去很美”。当然客观地说,因为作业少,没有标准答案,考试判分有模糊性等因素,中文系看上去的确好“混”一点,但也因为其相对于其他学科问“虚”,想好好学有所成就的话,那是无底洞。也可以说,相比其他专业易于标准化,中文系的学习更带有“修行在各人”的色彩。新京报:这类讲义,任何对文学感兴趣的人都能够来旁听,那么,与非专业的文学爱好者相比,“中文系”的科班学生,他们的优势或者说专业性,应当在哪里呢?余斌:这样的讲义,我觉得应该属于“科普”的范畴,专业性的要求是满足不了的。本科阶段,对大多数学生,严格地说,还谈不上专业(个别“早熟”者是例外),有个兴趣的底子就好。新京报:通常会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余斌:外人认为中文系念起来轻松,跟中文系作业少有一定的关系,——的确是少。我给学生的作业就是细读指定的经典作品。常常苦于没有足够的课堂讨论时间。我认为直接面对经典比在课堂上记笔记更有益,前提是真的认真去读了。最好的检验就是课堂讨论。相比独白式的讲授,这其实要求教师更多的投入。每次要求学生读的书,你得读一遍,读过的也要重读一遍,而“一言谈”的课,有时无须备课,须备课也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但教师其实也不亏,读或重读经典,与学生的讨论,也是一种充电,同时也是证明经典永恒性的一个机会。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宫子;编辑:走走;校对:危卓。

湮扼

2020考研:一则二本跨专业考厦大中文系经验贴分享!

考研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困难,但对每一个真正用心经历的人来说或许是一次重生。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带给你们一些有用的帮助。预备阶段:一、关于考哪个学校,选择哪个专业我建议你认真衡量,去想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未来就业机会和前景,还是生活环境,或者一个硕士的学历,考研是人生一个很好的机遇和向上的平台,他对人生不能说有决定性作用,但确实有着重要意义,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为以后的生活多积攒一些努力,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考研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再来选择地区、学校、专业。二、确定了学校和专业之后,一定要广泛的搜集学校信息,从报录比到分数线,最好能够看到学校真题,这样你可以大概知道这个学校的考试题是否适合你的思维,对你来说是不是更容易回答,报录信息,分数线等等网上都可以找到。三、通过自己意愿和搜集到的信息确定自己报考的专业后,一定要从厦大官网上找考研参考书目,如果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参考下其它相关书籍。备考阶段:第一阶段:我大概是在17年十月就开始进行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主要是看书,了解书有多少章节,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以《中国文学史》为例子,每一章又都会有小标题,在第一轮看的时候一定要留意小标题,小标题对于提示本章主要内容有很大作用,对每章主要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后,在看到后面内容时会联想到之前内容,知识更容易衔接,对后期背书有很大帮助。第二阶段:18年四月开始就已经开始背书。《中国古代史》:是直接背了配套的辅导书,但要注意的是《中国文学史》一共有八编,每一编都会有绪论,绪论一定要背,近几年来厦大常从绪论里出题,13年出过文学与经学双向互动、魏晋南北朝发展历程;14年明代俗文学发展与文学特性认识的变化;18年宋词兴盛原因。除此之外《中国文学史》里的小标题一定!要注意,很多时候厦大的题目都倾向于用小标题直接作考题,不过虽然文学史内容多,但厦大不必重点,一定要好好研究真题,近年考过的真题可能不会考,但是考过的人物、时代、或者与以往考题有相似之处的知识点会考,仔细分析真题会发现考试的偏重点,比如人物、作品艺术成就或价值、文学作品等,也会发现朝代里,汉、唐、宋、明考过的题目很多,也很少会连着考一个朝代,但也有例外,比如去年和今年都考了宋朝。现当代文学:现代文学考题又难又偏,有一点不方便的就是现当代文学没有小标题作提示,所以要自己把握内容和重点。现当代文学建议同时参照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可以弥补一下朱栋霖版现当代文学史中遗漏的内容,此外个人认为对现当代文学的把握,最主要还是要依据真题,根据真题分析现当代文学史中最重主要的内容,如对比真题会发现鲁迅先生一直是考试重点、小说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而言也更受重视,新感觉派小说、新历史小说等等都格外重要。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的题目经常出人意料,比如今年简答题就是“垮掉的一代”,对于外国文学史的复习要比任何一个科目都要细致,每一个细小的细节都可能变成考题。可以参考真题猜测考试的重点时代,流派和内容,但一定不要侥幸,一定要细致复习。对于真题的分析,可以给予参考的如对比真题会发现,近年考试开始重视文学流派,如今年考了浪漫主义文学,之前考了批判现实主义,俄国文学、苏联文学、20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也经常被用来考试如《第二十二条军规》、“垮掉的一代”、《等待戈多》等。友情提示一点,鉴于厦大喜欢从0几年的题目里出题,莎士比亚在0几年多次考过,而现在好多年没有考过所以可以给予一定关注。语言学:跟其他语言学专业比,701的语言类题目更常出一些能作为论述题的大知识点,考点也更加基础,《现代汉语》参照真题我重点看了上册,其中词汇、文字考的频率更高,《语言学概论》对照着辅导书和从学姐那里买来的题库背了背,只有最后一章做了笔记。而《古代汉语》对应的翻译其实没有那么难,保持翻译的敏感度就好,也可以休息的时候用《太平广记》一类的书练练手感。802《文学理论》:先看了一遍,当然只是看根本就不够,要弄清楚每一章节内容,有的时候一章就可以出成一道题,此外课后题也要给予重视,课后题中的名词解释,问答都可能在考试中原题出现。文学理论我建议自己要看一遍弄清每一章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课后题尝试自己梳理笔记,这样再次与学姐笔记或者其它辅导书对比时,既可以补充自己的笔记,也不至于在没有把知识点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情况下,机械的背诵别人的笔记。对于真题,文学理论经常会出相似的或者几年之前出过的知识点,而最后80分的文学评论我是听了学姐卖的文学评论课程,对于文学评论的立题和评论方式也有一定启发,除此之外也可以多看些文学评论类的杂志,或者平时限时练练手。近些年来厦大的文学评论开始偏重于散文、随笔类,如今年叔本华美学随笔《论文学》、之前的《忠义水浒传序》等美学:美学太难看懂,是直接买了学姐笔记来背,同时也看了易中天的《破门而入》帮助理解。总体来说美学的题基本上都考的是重要人物或者重要观点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都是重点,具体的可以参照真题来决定复习的重点。第三阶段11月---12月这一个阶段分析了厦大考试的重点与出题规律外,我只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来练习掌控时间,和答题技巧,之后主要还是背书,只不过背书开始有了侧重点,【有一点要注意哦!虽然猜到考过的题再考的几率很小,但我还是会背!也还会背其它不像重点的知识点,只不过不再是强求精准!】这一时期背书我通常是背一个朝代或者时代,然后第二天复习前一天内容并重新再背新内容。11月-12月具体时间安排是:7:00-8:00:古代文学(昨天朝代+今天)8:00-9:00:现当代(昨天时代+今天)9.00--10.00外国文学(昨天两个时代+今天)11.00-12.00文学理论(昨天三章+今天三章)13.30--14.00美学14.00---17.00英语17.00--19.00政治19.00--20.00语言20.00--21.00复习到了后期基本就是古代文学一次性过两个朝代,现当代两个时代,文学理论五章等等。最最最最重要:1、每个人的记忆力和习惯不一样,所以时间要根据自己习惯调整哦2、每一门课程都要踏踏实实背书,不要自己押题,分析真题和押题是不一样的,分析真题只是为了确定哪个重点背,而不是哪个不用背~~对于真题的分析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的分析只能作为参考,一定要好好背书,自己琢磨!3、考研都很难,但一定保持好的心态,慌了,累了就休息休息,不要强迫自己,这样大脑可能会拒绝学习的。公共课:我公共课考的并不好,所以也不敢怎么传经验,但是考虫的课可以考虑,肖秀荣的“圣经”就不用多说了。考研很累,我很幸运自己有足够的动机,也非常感激有一个能和我一起考研的伙伴,如果没有她的鼓励和陪伴我想我的考研之路会非常难熬,我希望每一个考研的小伙伴都能成功,也祝愿每一个我身边的考研人能一帆风顺。

玫瑰

注意!考研后就业可能很差的三个专业

考研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读完研究生你就可能在社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会比一些本科毕业的学生拥有更多的优势。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大学学的专业可能不是自己喜欢的,而这时候考研又是一个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的机会。但注意就像是报考时选择专业一样,考研时选择的专业也会有一些就业机会较少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三个就业可能会较少的专业。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大多会是文科生的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通常来说一些师范类学校会开设此专业,它们的目的有的是为中学语文教学培养教师。还有一些综合类大学在中文系或文学院设有这个专业。这个专业曾培养一大批知名的学者,作家等。但这个专业要求专业性强,在一般的就业中甚至生活中对我们帮助不是很大,所以对于一些只是为了增加就业机会而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二、历史学专业众所周知,历史学是一种比较冷门、传统的专业。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相比于发展迅速的今天,历史学的就业前景相对来说比较狭窄。说起历史,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枯燥,这是历史学专业冷门的一个原因。历史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有些相似,它们主要是培养一些学者以及教师。但是在平常的工作中,人们似乎很少运用到它。像一些公司大部分都不会聘请这方面的人才,只有学校和一些科研机构需要学历史学的人才。所以考研时要谨慎考虑!三、哲学专业哲学是什么?很多人都不能准确地说出来,但生活中又处处离不开哲学。哲学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通俗来讲就是培养人的哲学思维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哲学的对口工作不多,学这些专业的学生可以去当政治老师或去科研工作室工作,当然也可以考公务员。虽然考研后这个专业的就业率会相对增加些,但也不会很高。所以,考研要慎重。无论是报考还是考研都要选择合适的专业,不要毕业即失业!

唐甄

揭秘:中文系书单为啥那么长?

理工、艺术类,大部分是实操与练习,纯理论东西不多。反观文科专业,书单之长,滑着屏幕下拉都要好久,总让学生叫苦不迭。为什么?书单里有好些书看起来跟教材关系不大,为什么都要看?下面让我们来揭秘一下,中文系的书单里到底都有些啥……01作品《古代文学史》只是一本教材,但教材里提到的作品算不算必读书目?不结合具体作品,谈文学史就是在建空中楼阁。02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一个作家可能只有一篇作品会被选入课本讲解,但那绝不是唯一要读的。那些“不出名的作品”可能带有时代历史、人生思想的烙印,也有极大的参考、对比价值(如郁达夫前后期代表作对比,等等)。03名家评点有些精彩的影评,看完之后感觉自己白看了那部电影。有些精彩的名家评点,看过之后才会豁然开朗:原来是这样。如果说作品是原材料,名家点评则是催化剂。04各种版本的名家评点只听一家之言,思维很容易固化。再听另一家之言,你会更加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这样!不信去找任何一种评点读两个版本试试。(详见文末《看过自考书,还用看同名考研书吗》)05优秀的论文光看名家点评还不够,再多看些论文能发现更广阔的视角,也能为你找到更多的解读灵感,对作品、作者、角色都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06跨专业或国外的优秀论文优秀论文不一定局限于同专业、国内,有可能也会包含跨专业的、国外的,它们有时能带给我们更多视角的灵感。比如从人类学的角度理解语言学、从西方视角理解中国文化……等等。07作者生平考据文史不分家,不知道作者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职业发展、兴趣爱好、饮食习惯、搬家经历,不知道当时皇帝是谁、有几个党、战争情况、国土局势……哪有那么容易理解作品的思想?所以这一类的书也被列入了书单。(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如何好的我们都要知道,不然怎么感受《白头吟》的情真意切。汉武帝和陈皇后怎么坏的我们也要知道,不然怎么感受《长门赋》的昂贵价值)08作者的老师的书师门关系非常的重要,这一点读研的同学一定深有体会。很多学者的思想都受过老师影响,有些书就是完全在老师启发下写出来的。那么,老师的书自然就成了必读书目了。09作者喜欢的作者的书有些作者喜欢读某本书(或某好几本书),作品中会有一些那本书的影子,但也会有自己的思想。看了作者喜欢的作者的书,会对作者的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10作者对立的观点的书前面说了,不能只听一家之言。文学里面的流派纷争之多就不用说了(临川派吴江派了解一下),语言学里面也有一大堆针锋相对的流派(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了解一下),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中文系的书单就这么慢慢变长了。11作品角色原型相关的书有些小说作品是有角色原型的,有时候还不止一个原型,正因如此,作品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所以原型人物的历史资料一定要好好研究一遍,这部分也就被纳入了书单。罗马非一日建成每回发了什么书单,总有同学说:这么多书,谁能读得完啊。其实,书没有“读不读得完”,只有愿不愿意去读。现在的中小学语文对课外阅读要求也挺高的,很多所谓“大学书目”,其实高中就应该读完。拖到大学才读,就会很累。可是现在非常多的大学生,把本来应该高中、本科期读完的书,硬是拖到研究生才读;把平时应该读的书,硬是拖到考试前、写论文前才开始读,所以才会觉得格外吃力。书单那么长,哪能一口吃成胖子?但是你今天不“吃”,明天不“吃”,永远都成不了“胖子”。相关阅读那是别人不曾懂的中文系你是在学文学,还是在背资料?你是在学文学,还是在背资料?看过自考书,还用看同名考研书吗?红楼梦研究推荐书目文字学研究阅读书目语言学研究阅读书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各专业必读书目汇总中大中文系不开网课,却列出了这份书单被引最多的中外人文社科著作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课外娱乐→知识链接→自考相关→自考、考研、专业相关问题汇总”

奈绪

文学考研题如何回答?北大中文系422分学姐分享经验 不会也能得分

在考研中,最让人头疼的是那些文学性大题,无论是分析、名词解释还是简答,如果背过还好,没背过,基本上就要凉凉的节奏了,因为一道分析题的分值是20分,丢掉一个还拿什么考呢?但是每年的文学考研题中都会出一两道不在"编内“的题,这该怎么办呢?别急,北大中文系422分学姐说,即便是遇到没背过的大题,但只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一样能够得分,下面我就将技巧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用。因为每道题的问法不一样,答题方法也不一样,我们以这道2018年某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考研题为例进行回答。问题:鲁迅曾经评论《红楼梦》是在思想和写法上都冲破了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试谈谈你的理解。首先,我们从问题中得知,这道题主要回答的是《红楼梦》在思想和写作手法上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不同,那么,我们应该先回忆一下,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不知道的话,这里就用到了联想法。可以联想一下古代的那些有名的才子佳人小说,比如《西厢记》、《倩女幽魂》等,这些小说在内容上,只是简单的描述了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写作上,除了语言优美,生动形象,也没有太多出奇之处。知道了传统才子佳人的特点之后,要回答的是《红楼梦》与它们有什么不同,那么此时此刻,就要回忆《红楼梦》在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上的特点,如果记得的话,将这些点清晰的列在草稿上。不记得的话,照样使用联想法回忆。第一,先从《红楼梦》的性质进行回忆,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批判封建社会的小说,这在性质上就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不一样。第二,再从《红楼梦》的内容上进行回忆,《红楼梦》不仅讲述了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还有阶级、官僚、建筑、饮食、医药、民俗等方面的详细描写,这是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也不能比的。第三,《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看完就让人忘不掉,性格十分的鲜明,像泼辣的王熙凤,睿智的探春,圆滑的宝钗等,这种写作手法比传统小说也更胜一筹。第四,《红楼梦》有众多的心理描写,像林黛玉写《秋风秋雨词》的时候,宝钗偷听小红和坠儿说话的时候,这些也是才子佳人小说没有。第五,《红楼梦》中有很多地方都暗示着人物的结局,除了判词,它们元宵节所作的谜语谜底也都是,这在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中也是没有的。这样,一一对比下来,就知道《红楼梦》在思想和写法上与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不同的地方。此外,还要告诉你的是,虽然题面上说的是,从内容、写作两大方面来说,但是内容上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点,所以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标好序号,做到简约明了。

救世者

这所高校中文系不开网课!给了150本书的书单……

在眼下的“全民网课潮”中,中山大学中文系日前向各年级学生发出建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不能正常到校期间,不开网课,鼓励本科生、研究生们在家阅读与写作。中大中文系系主任彭玉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开设网课的考虑出于遵循人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这段宝贵、难得的时光进行自我阅读、思考,“相对于以前的课堂教学可能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教育部日前亦有明确规定,不提倡、不鼓励、不支持大规模的网课。不开网课,鼓励个人阅读写作2月13日,中山大学中文系通过邮件、微信公众号及微信群等多个渠道向每一位本科生、研究生发送“关于疫情期间学习安排的建议”的信件。信件中称,按目前广东省教育厅的安排,广东省各高等学校2月底暂不开学,因此同学们返校学习的时间仍不能确定,此后一段时间(估计为30天左右)仍是居家学习时间。中文系长期实行“全程导师制”,学习过程中若遇到问题,同学们可随时与自己的指导教师沟通。为不辜负宝贵的学习时光,也为与开学后快节奏的教学安排相衔接,中文系向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学习建议:将写作类学习计划向前调整,完成“大一作文”、“大二书评”、“大三学年论文”、“大四毕业论文”;集中落实“中山大学中文系推荐阅读书目”。其中,大一同学侧重100种文学经典书目的阅读,大三、大四同学侧重50种理论经典的阅读,大二同学兼顾文学经典与理论经典;根据本学期课程表,利用网络资源,如bilibili网站上的北大、清华、复旦等免费人文社科公开课视频合集,预习、学习相关课程。B站上的清华北大等多所高校的线上教育视频消息发出,该系学生们十分惊喜,也引起了不少其他高校教师的围观和转发。彭玉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向学生发送这份学习建议和要求,是未雨绸缪地提醒学生,疫情期间待在家里,学业不可荒废。彭玉平认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解决自己跟自己面对的自然世界、文学世界、人文世界的关系。“人文学科中的阅读、思考、写作是可以独立进行的,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少,让同学们通过自我阅读思考的方式进入到课程学习,相对于以前的课堂教学可能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大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则认为,把“全民网课”改为“全民阅读”,大家就不会手忙脚乱了,哪个家庭都能找出几本书,但并非每个家庭都有网络和电脑的。开设网课是否符合人文学科与在家上网课相比,不少同学亦青睐于集中时间精力读书写作,措施因而获得了同学们的支持。中大中文系大三学生张子康向记者表示:“延迟开学期间,系里鼓励本科生独立思考、自主预习,这既有利于我们锻炼学术能力,发现学习兴趣点,也是为了与开学后的教学安排相衔接,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在关注疫情的同时,也应为自己充电蓄力。”该同学收到系内学习要求和建议后,向几位专业课老师咨询了下学期课程内容,利用电子资源提前学习;通过微信读书、喜马拉雅等看书、听书,联系导师并汇报学年论文的进度。关于人文学科在特殊时期是否开设网课,也因中大此举引发高校同行的讨论。彭玉平告诉记者,虽然中大中文系已经录制了一些教学视频,而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天下中文是一家,大家都面对的是中国的语言文学,有的学校的网课非常好,我们也可以去借鉴,也可以去学习,不一定非要在形式上学自己学校开的课程。大学的办学必须是开放的,开放才能够把局限一个人思维惯性尽量减少,所以我们没有跟风去开设线上的直播课程,主要还是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有本地高校中文系教师为此举点赞:“不跟风搞在线教学,岭南就这一家。”不少高校的青年教师纷纷转帖,其中一位南开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转发并评道:“这样挺好,闲暇与放松,是文学最好的滋养。”最后,小编在此还想分享两段话,共同思考什么才是这个特殊时期里,我们需要的“停课不停学”——某公众号中说:我理想中的“停课不停学,不是对焦虑家长的安慰,不是对特殊空档期的填补,也不是“课堂内容”向“网络教学”的简单复制,而是让这场疫情成为学生的大课堂,让一代人在危机现实中学习、反思、铭记。不停学,应该是跟着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些流着泪的人们融合在一起,脉搏一起跳动,思考保持同步,情感保持共鸣,而不是在战疫大环境外隔离出一个脱离现实的温暖小环境,等孩子们长大了再去回顾,等疫情结束后浓缩成案例写进教材。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即将结束、回答完最后一个记者提问后,也说了一段话:在灾难面前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必须真正地风雨同舟,携手共进。我们需要共同面对、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承担... ...共同完成好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学生们坚韧不拔、从容不迫、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真正地与祖国一起成长。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本质和追求。附: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推荐阅读书目你读过了吗?收藏!文学经典100种《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奥德赛》,(古希腊)荷马,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工作与时日·神谱》,(古希腊)赫西俄德,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普罗米修斯》,(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安提戈涅》,(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酒神的伴侣》,(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云》,(古希腊)阿里斯托芬,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何元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会饮》,(古希腊)柏拉图,刘小枫译,见《柏拉图四书》,北京三联出版社,2015年。《埃涅阿斯纪》,(古罗马)维吉尔,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神曲》,(意大利)但丁,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伪君子》,(法)莫里哀,赵少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失乐园》,(英)弥尔顿,朱维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格林童话全集》,(德)格林,杨武能、杨悦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徐霞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新爱洛依丝》,(法)卢梭,李平沤译,见《卢梭全集》第8、9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阴谋与爱情》,(德)席勒,杨武能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浮士德》,(德)歌德,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唐璜》,(英)拜伦,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巴黎圣母院》,(法)雨果,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当代英雄》,(俄)莱蒙托夫,草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红与黑》,(法)司汤达,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高老头》,(法)巴尔扎克,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双城记》,(英)狄更斯,石永礼、赵文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朱海观、王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道林·格雷的画像》,(英)王尔德,孙宜学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安娜·卡列妮娜》,(俄)托尔斯泰,周扬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尤利西斯》,(爱尔兰)乔伊斯,萧乾、文洁若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荒原》,(美)艾略特,汤永宽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叶廷芳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老人与海》,(美)海明威,陈良廷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等待戈多》,(法)贝克特,施咸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百年孤独》,(哥伦比亚)马尔克斯,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交叉小径的花园》,(阿根廷)博尔赫斯,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捷克)昆德拉,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中华书局,1989年。《文选》,(南朝梁)萧统撰,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楚辞补注》,(宋)洪兴祖,中华书局,1983年。《坛经》,(唐)慧能,尚荣译注,中华书局,2018年。《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汉书》,(汉)班固,中华书局,1962年。《三国志》,(晋)陈寿,中华书局,2011年。《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中华书局,2014年。《传习录译注》,(明)王守仁,王晓昕译,中华书局,2018年。《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中华书局,2009年。《淮南子集释》,何宁,中华书局,1998年。《水经注校证》,(北魏)郦道元,陈桥驿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世说新语》(上、下),朱碧莲、沈海波注,中华书局,2011年。《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2017年。《山海经校注》,袁珂,巴蜀书社,1996年。《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2018年。《战国策》,缪文远、罗永莲、缪伟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杜诗详注》,(清)仇兆鰲注,中华书局,2015年。《古文辞类纂》,(清)姚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陶渊明集》,袁行霈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唐诗选注评笺》(十卷本),刘学锴撰,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唐宋词举要》,彭玉平撰,商务印书馆,2014年。《唐宋文举要》,高步瀛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西厢记》,(元)王实甫,王季思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牡丹亭》,(明)汤显祖,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三国演义》,(明)罗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水浒传》(100回本),施耐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西游记》,(明)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朱其铠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儒林外史》,(清)吴敬梓,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红楼梦》(120回本),(清)曹雪芹、高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桃花扇》,(清)孔尚任,王季思、苏寰中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长生殿》,(清)洪昇,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关汉卿全集》,(元)关汉卿,吴国钦编,广东高教出版社,1988年。《鲁迅全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百年新诗选》(上、下),洪子诚、奚密等,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子夜》,茅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家》,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四世同堂》,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边城·湘行散记》,沈从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倾城之恋》,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呼兰河传》,萧红,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曹禺选集》,曹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白洋淀纪事》,孙犁,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商务印书馆,2013年。《古船》,张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平凡的世界》,路遥,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白鹿原》,陈忠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黄金时代》,王小波,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马桥词典》,韩少功,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在细雨中呼喊》,余华,作家出版社,2017年《红高梁家族》,莫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尘埃落定》,阿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春风文艺出版社,2013年。理论经典50种《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诗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拉奥孔》,(德)莱辛,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判断力批判》,(德)康德,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审美教育书简》,(德)席勒,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美学》(全三卷),(德)黑格尔,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1981年。《悲剧的诞生》,(德)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林中路》,(德)海德格尔,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摹仿论》,(德)奥尔巴赫,吴麟绶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什么是文学》,(法)萨特,施康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词与物》,(法)福柯,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俄)巴赫金,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法兰克福学派史》,(美)马丁·杰伊,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美)杰姆逊,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刘象愚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伊格尔顿,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文化研究导论》,(英)鲍尔德温,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小说修辞学》,(美)韦恩·布斯,华明等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书目答问补正》,范希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文史通义校注》,章学诚撰,叶英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校雠广义》,程千帆、徐有富,齐鲁书局,1991年。《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古籍版本学》,黄永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史通通释》,浦起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文赋集释》,张少康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诗源辩体》,许学夷撰,杜维沫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文章辨体序说 文体明辨序说》,吴讷、徐师曾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国学概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顾易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本,中华书局,1986年。《诗品》,(南朝梁)钟嵘著,周振甫注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著,郭绍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人间词话疏证》,彭玉平撰,中华书局,2011年。《美的历程》,李泽厚,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美)萨丕尔,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语言问题》,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年。《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79年。《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1989年。《中国语言学史》,王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训诂简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0年。《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汉语音韵》,王力,中华书局,1980年。《经传释词》,(清)王引之,黄侃、杨树达批,岳麓书社,1984年。《古文字学简论》,林沄,中华书局,2012年。《说文解字》,(汉)许慎,中华书局,2013年。《文字学概要(修订本)》,裘锡圭,商务印书馆,2013年。《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来源:中华全国学联、广东共青团、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留言爆料欢迎广大网友爆料,无论是校园新鲜事、突发事、烦心事,还是好人好事、暖心事,欢迎文末留言,并附上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保护您的隐私,如有需要将化名采访。反映学生呼声,回应青年诉求,报道校园故事,传播教育好声音,中青网教育在行动!合作电话:010-64098582

蒙古王

8名北大本科生保送至武汉大学文学院,名校推免已经成为主流

在10月12日,武汉大学文学院公布的2020年招收推免研究生信息显示,今年总计招生计划为125人,其中光是推免生就占到了81人,也就是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只有44个,其实相比于南开计算机留的位子已经够多了。不过这44个名额之中,学术学位硕士只有13人,其余31个均为专业学位硕士。武大文学院2020年的推免生招生情况依旧良好,81人之中79人来自原985院校,其余2人来自211高校(湖南师大和华中师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8名保送生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校园可能有的网友对于从北京大学保送到武汉大学有点不太理解,认为是一种倒退。单纯从学科上来说,北京大学文学要强于武汉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之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北京大学是A+,武汉大学是A-。武大文学院与法学院一直以来都是武汉大学的优势学院,在曾经很火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之中,武大选手基本都是这两个学院的,每年保送到武大文学院和法学院的北大学子都不少,在去年更是有17位北大学子被保送至武大法学院。第四轮学科评估大家都认为能在高考之中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都是当之无愧的学霸,但是在研究生推免之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拥有此资格,首先能得到推免资格就说明平时的学习一定不差,至少在中等偏上。何况文学这学科不像理工科有量化的考核指标,论师资力量及学科实力,武汉大学文学院也是国内一流的。除了武大本校以外,保送人数较多的高校还有北师大7人,华东师大川大中大三校均有6人,这些高校的中文学科评估成绩均为A-及以上,可见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推免生质量还是很好的。推免生毕业院校人数排名比较有意思的是武汉大学是多年以来保送至北大的第一大高校(除了北大),而每年保送至武大的北大学子也很多,可见如今推免已经逐渐成了名校互推的趋势。除了原985高校之外,部分优秀的211高校可能还有机会角逐名校热门专业,普通院校保送名校热门专业的机会已经很渺茫了。

糜稽

文学考研?你不知道这个学校就亏大了!

想考文学,你不看看江西师范大学,就亏大了,下面大嘟老师就为你们介绍江西师范大学的文学考研情况。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肇始于国立中正大学文学系。建国后,历经南昌大学中文系、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数十年的发展,于1994年正式确立学院建制。胡先骕、王易、姚名达、肖涤非、胡守仁、余心乐等一批著名学者曾先后在此执教。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形成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人才辈出,已发展成为江西省高校学科特色较为鲜明、教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培养中文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重点文科院系,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江西省高校“八五”至“十二五”重点学科。1981年,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其秉持优势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理念,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中,叙事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研究在全国学界反响较好。 文学院办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创设了文艺理论、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教育、写作、汉语国际教育8个教研室。汉语言文学(师范)是江西省高校首批品牌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以学科为依托,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已建设成为江西省高校同类专业中整体实力较强的专业,在2015年、2016年江西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分别获得全省高校本专业第一名。该学院下属研究生专业有学科教学(语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字与世界文学,写作理论与实践。以下是各专业的历年数据:学科教育(语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写作理论与实践以上就是大嘟老师为你们整理的,如果还需要其他的数据,可及时关注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