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心理学:史上最经典 的心理学实验弟子读书

心理学:史上最经典 的心理学实验

一.罗森塔尔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并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测试,并随机选出了其中20%的学生。测试结束后,罗森塔尔告诉他们的老师, 这20%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潜力,将来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八个月后,当罗森塔尔再次出现在这所学校时,他发现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家庭环境,智力等),被老师或其他人保以更高的期望的学生,能够从这种期待中得到鼓励,进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二.延迟满足实验。这是发展心理学家进行的一个实验,实验者召集了一些儿童,并分发给他们一些糖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吃,只能吃一颗,如果二十分钟后再吃,则能够吃两颗糖果。一部分孩子禁不住诱惑,在拿到糖果的时候选择吃掉;而另一部分孩子能够抵住诱惑,吃到了两颗糖果。在随后的跟踪调查中,实验者发现,能够抵住诱惑,吃到两颗糖果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更好,在事业或者工作中也更容易取得成功。三.情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将一胎羊羔放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一只在舒适的羊群中生活,另一只则放在狼圈旁,不久,生活在狼圈旁的小羊因惊恐不能进食,渐渐死去。实验者还将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单独给另一只狗偷食,笼子中的狗因为吃不到食物产生了暴躁,焦虑,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神经性病态反应。嫉妒,愤怒,焦虑,仇恨等负面情绪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理平衡,引发一系列心理及身体上的连锁反应。而对自身,对周围的环境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四.斯坦福监狱实验。1971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监狱进行了一项实验,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担任志愿者。志愿者分两组,分别扮演“囚犯”和“看守人员”,“囚犯”和“看守”很快进入了角色:“看守”对“囚犯”进行殴打,恐吓,威胁,“囚犯”则逆来顺受。最终,实验人员不得不提前退出,30%的“看守”被确认为虐待狂。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魔鬼。五.哈洛猴子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哈罗将小猴子从母猴子身边带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铁猴子和一个布猴子。铁猴子会每天给小猴子提供奶水,而布猴子除了触碰起来舒服没有其他任何作用。而结果却是小猴子对布猴子的依赖性更强。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不是来源于奶水,而是通过和母亲的亲密接触获得安全感和依赖感,如果你的孩子和你不够亲密,那么你就抱抱他吧。

鹿铃

你会怎样研究心理学?——谈谈实验法

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探索,人类已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有关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学科,这些成就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特点,都是在无数次的实验中获得成功和发展。所以,在对于人类内部世界的研究,也很希望像研究客观世界一样,通过不断的实验来获得成功。在心理学史里有一段著名的语录——“心理学有一段漫长的过去,但却只有短暂的历史”,这个短暂的历史,在心理学史记载中,是以心理学建设第一个实验室为标志的,这种以实验室的建设作为科学的象征,确实给心理学印上了科学的符号,实验室建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对人类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其实对于人心理现象的问题,采取实验的方式一直都饱受争议的,感觉在一定的情景下我们可以对动物进行实验,但对于拿人来做实验,听起来就有点难以接受,再仔细思考和探索发现,很多心理现象用实验法可能不是最恰当的方式,比如研究人的梦境,人的心理体验感受等等,这些心理内容很难重复出现,更不要谈对很多干扰因素进行控制和研究,总之,实验法可以说是一种最为严谨的研究方式,但对于复杂的心理现象来讲,单一的采用实验法,是远远不够的。

茱丽叶

心理学实验之二罗森塔尔实验

心理学实验之二罗森塔尔实验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 L.雅各布森于 1968 年通过实验发现。罗森塔尔实验过程1968 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 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 7 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 3 个班,对这 18 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 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 18 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 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爱神阿佛洛狄忒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对人的启示罗森塔尔实验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的。它提醒我们,作为教育者,无论是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对于受教育者充满信心,相信他们能发展得更好是很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受教育者,特别是孩子对自己的了解往往首先是从教育者那里得到的。在他们生活中居重要地位的人物对于他们的看法和态度,就像镜子一样折射着他们的形象。如果他们感到教育者认为他们有能力,信任他们,那他们也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值得信任的,他们就能建立起应有的自尊,使自己有热情为做得更好而努力。如果教育者认为他们能力低下,不学好,不可救药,他们也会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令人沮丧的形象,从而也认为自己能力就是不如别人,自己很难改好,自己没有出路,那么他们就不能确立应有的自信与自尊,就不能有充分的自我价值感。他们会感到绝望,放弃任何积极的努力,走破罐破摔的道路。

带灯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实验验证方法

在心理学考研中,实验心理学是重难点所在,本文为大家介绍实验的验证方法,包括直接验证,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这个知识点在郭秀艳老师《实验心理学》上是有非常详细的例子的哦,要善于回归课本吉克和霍利约克的思维系列实验我们使用吉克和霍利约克(Gcik 和 Holyoak,1980,1983)的思维系列实验来说明确定实验信度的重要性。他们研究的主题是类比推理对问题解决的作用。所谓类比就是指人们往往会借助一些观点来帮助理解其他的观点,进而获得新的发现。在他们的研究中使用的问题叫辐射问题,它首先被邓克(Dunker, 1945)使用,可以表述如下:假如你是医生,面临着一个胃内有恶性肿瘤的病人。肿瘤不切除,病人就会死去,但是,在肿瘤上又不能动手术。有一种辐射能摧毁肿瘤。如果辐射以足够高的强度立刻到达肿瘤,肿瘤会被摧毁。但不幸的是,其他的健康组织同时也会被摧毁。而辐射强度较低时,射线对健康肌体无害,但对肿瘤也就不起作用。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类型的辐射去摧毁肿瘤同时又能避免伤害健康的组织呢?(Gick和Holyoak, 1980, pp307-308)。对此最具创造性和有效性的解决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分别向肿瘤射几束弱射线,并使它们会聚在一起。由于每束射线本身强度较弱,因此通过机体时不致产生伤害,但是所有这些射线的强度聚集在一起则足够摧毁肿瘤。邓克对这一问题的最早研究中发现,45个被试中只有2个(4%)给出了这个解决办法。吉克和霍利约克(1980,1983)所感兴趣的是,当在辐射问题前先给出一个类似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时,被试是否能从第一个问题中抽象出基本原则并运用到第二个中去。基于这种想法,吉克和霍利约克设计了一些“类比故事”。这些类比故事中均蕴涵着高效解决辐射问题的基本原则。例如,在一个叫”指挥官”的故事中,一支坦克部队的指挥官要向敌军司令部发起攻击。如果使用很多坦克,他赢的机会就很大,但他的部队必须经过一个又窄又不牢固,且仅能通过少数坦克的桥;而如果使用少量的坦克发起袭击则易被敌方击退。为了取得胜利,这支坦克部队的指挥官制订了一个让坦克分别通过每座小桥,进而包围敌司令部的计划。这样,所有坦克都能同时过桥攻击和占领敌司令部。很明显,在坦克袭击问题与辐射问题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实验中被试是否能使用指挥官故事中的道理来帮助其解决辐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吉克和霍利约克(1980)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进行研究。在他们的系列研究中涉及到了所有三种类型的实验验证。1.直接验证在吉克和霍利约克的前三个实验中,吉克和霍利约克研究了三种情况下被试对辐射问题的解决。三种情况分别为:在解决辐射问题之前,被试阅读过类似于“指挥官”的包含类比推理的故事(实验条件);没读过任何其他的故事(控制条件);或阅读过不相关的故事(控制条件)。然后比较了不同条件下被试的问题解决情况。结果他们发现,那些在解决辐射问题前没有阅读故事或阅读无关故事的被试中仅有大约10%使用了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解决辐射问题之前阅读过类比故事的被试中有大约75%在时间限度内使用”会聚解决法” (从不同方向发射射线)解决了辐射问题。这些实验的结果说明人们对问题的解决能从类比中受益。他们在多次的实验中都验证了这一观察,也就是重复了他们的实验结果。如果吉克和霍利约克(1980)进一步选择不同的被试,并试图尽可能准确地重复他们的实验的话,那么就构成了对他们的实验的直接验证。也就是说直接验证是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在实际中重复实验,就像其名称所蕴涵的那样。吉克和霍利约克后来发现,在其前三个实验的每个条件下,他们都提示了被试利用所阅读的故事试着解决后来面对的辐射问题。于是,他们对另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并接下来进行了他们的第四个实验。2.系统验证在吉克和霍利约克(1980)系列研究的第四个实验中,他们让所有被试先阅读类比故事,然后解决辐射问题。与先前实验不同的是,他们在实验中增加了一个条件。在提示条件中,告诉被试在向他们呈现辐射问题前,先要阅读一个故事,并且这个故事能够被利用来作为提示帮助其解决后面的问题(这是在前三个实验中都有的条件)。而在无提示条件中,主试没有提示被试,他们刚刚读过的故事与即将面临的问题解决任务之间存在联系。结果他们发现,当给出提示后,92%的被试解决了问题;相反,当没有给出提示时,则仅有20%的被试解决了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发现这种提示实际上是实验控制的一个关键部分;仅让被试学习故事然后试着解决问题而不作特别的提示时,能够解决辐射问题的被试人数就远远地少于前面三个实验。这一结果似乎表明,只给出类比是不够的,提示是解决类比推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验四中,吉克和霍利约克尝试变化的这一变量特征虽然看上去很小,但却是对实验的系统验证。运用系统验证时,实验者试图变化那种先前被认为与实验结果不相关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实验中引入原来未加控制的变量。如果原始实验中发现的某种现象是真的,那么尽管重做时其中一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实验结果应该仍然会出现。如果重做时原始实验的结果不再产生,那么研究者就在他的实验中发现了重要的边界条件。这是一种很有趣的验证类型,它可以产生重要的新信息。3.概念验证进行概念验证时,研究者试图验证一个现象,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原先的实验有很大的不同。在前面所提到的多个实验之后,吉克和霍利约克(1983)又做了一系列实验,试图确定能够促进类比故事对问题解决产生正迁移的条件。在含有辐射问题和另一个其他问题的三个实验中,吉克和霍利约克让被试以不同的方式(实验条件)来加工类比故事,以便了解正迁移量能否增加。正迁移量是以实验条件下被试解决问题的百分比与控制条件的百分比之差作为指标。对照组只呈现类比故事而不带任何指导语(控制条件)。他们发现下列情况下正迁移量没有得到改进:要求被试概述故事而不是要他们为了回忆测验而学习(实验1);是否以言语或文字的形式给出这一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和它的策略本质(实验2);把图解和故事一起呈现给被试(实验3)。结果他们成功地揭示了在解决辐射问题时产生类比故事的正迁移的条件。当被试学习两个类比故事并亲自描述其相似性(在问题前给出)时,产生的正迁移要比只学习一个故事大得多。吉克和霍利约克认为,被试学习两个类比故事,然后思考其相似性能产生好的内在观念(或图式),这一观念能自动地用于解决新问题。吉克和霍利约克(1983)的实验并非直接或系统地验证了他们早期得出的被试难于自发应用类比解决问题的研究结果,但他们会聚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即难于从类比来改善推理。因此,这些实验可被看作概念验证。尽管实验技术与原始实验相比并不是精确的复制,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验证了那种没有明确指导条件下的类推困难现象的本质。总之,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直接验证中,研究者努力尽可能准确地重复原实验,看能否在第二次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而在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中,研究者的兴趣并不在于精确地重复实验,在于描述某一心理现象的边界条件,即保证该现象存在的条件。换句话说,一旦超出了这些条件,那么该现象则不复存在。

非常罪

毕业论文必备|心理学实验论文写作模板

图片来源在右下角水印处题目—3号黑体居中题目的要求:1、字数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2、题目要涵盖研究的所有内容;3、题目要具体,言简意赅,让读者一看到题目,就能知道研究的内容;4、题目如果能够有闪光点,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好;如公平决策的研究(可以写成:不患寡而患不均;吃亏者的“现报”与“后福”等);5、如果是ERP研究,题目中可以加上“ERP研究”“认知神经机制”字样。研究背景介绍:一般而言,论文开头最好有个背景介绍,说明选题的背景,即为什么选择这个领域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内容:文献综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看 )1一级标题——可以命名为:文献综述或者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意思大体相同。1.1 二级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命名;如可以分成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也可以根据研究的内容,概括出研究的主题进行命名,如,公平决策的认知机制研究和公平决策的神经机制研究;根据研究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出相应的主题,可以有多种概括的方法,需要根据研究内容灵活操作。如,公平决策的影响因素、公平决策的研究范式、公平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等。关键点:标题之间,内容上要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包容或涵盖。如公平决策的国内外研究和公平决策的研究范式,两个标题就不能并列,因为研究范式有可能来源于国内外的某个研究,这样的标题就存在重叠。1.1.1 三级标题——公平决策的认知机制研究(三级标题,可以分成公平决策的行为研究、公平决策的眼动研究等);公平决策的神经机制研究(三级标题,可以分成公平决策的ERP研究,一般要综述研究问题相关的ERP成分,公平决策的fMRI研究等)。此部分内容整体上的写作思路:1 做到言简意赅,逻辑条理清楚,通俗易懂;所撰写内容,只要不是自己的观点,就要注明文献来源,不能抄袭别人研究里的文字。2每个标题下面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一条主线进行撰写,如,时间顺序;或根据观点之间的关系,相同观点还是相反观点来进行支持或反驳。同时,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过渡。3文献综述,能够帮助大家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所以梳理文献很重要,通过梳理文献,尝试找出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已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4注意文献的来源(要筛选文献,注意资源的信度),文献要阅读国内外专业杂志文献或知名院校的硕博士论文等,不能随便摘录网站上的没有出处的数据或结果。同时要学会阅读文献,对阅读过的文章都建立一个文档目录,并对以下信息作记录:(1)作者名字;(2)杂志名称;(3)文章题目;(4)实验步骤和结果;(5)引发的研究思路,产生该思路的日期等。对于关键性的文献,要反复阅读。第二部分内容:问题提出2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2.1问题提出从前人研究的进展和不足中提出问题。前人研究有哪些进展?在变量选取、研究设计、结果解释上还有哪些不足?哪些分歧?从中引申出自己研究的必要性。也可以从实践中、从经验中、从现实中提出问题具体要求:(1)提出有认识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问题。是否提出真正的科学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价值。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明确的;包括着认识上的矛盾,或认识与事实的不一致;使人感到疑惑、惊讶、有不确定感。如果缺乏相关神经机制的研究,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例如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ERP研究,探索其时间动态进程。许多研究中的问题是假问题,例如提出了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或提出了没有疑惑的问题,或手头有什么问卷,就研究什么问题,将有关变量随意拼凑,构成假问题。(2)问题间有关联、有层次性。环环相扣。(3)如果可能的话,所研究的问题最好有相应的理论作参照,与已有的理论有关联。问题提出的具体方法:(1)已有研究的研究方法或范式是否存在问题;(2)已有研究的自变量的选择是否存在问题,如所操纵的自变量不是关键性的原因;或者根据理论推导出所存在的其他的自变量(此自变量是以往研究所没有研究过的自变量);或找到以往研究的局限、矛盾和模糊的地方,针对这些内容提问题。(3)文化差异研究(4)已有的成熟的范式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 …并基于具体的问题,提出拟解决的研究方案。2.2研究意义研究的意义一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写。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教育实践价值;用重要的方式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或直接探讨了现实中的问题。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要具体。第三部分内容:实验方法3实验方法3.1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考察大学生被试在原版十文钱问题与异质同构问题上的错误率、错误类型以及人口统计学上的特征,以检验假设1和假设2。假设1:……。假设2:……。假设的写法: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要用陈述的语气,而不是疑问的语气来写;假设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3.2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3的被试间(或内)或者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1是:……。自变量2是:……。因变量指标是:……。如果是ERP实验,因变量还包括和研究相关的ERP成分。需要控制的额外变量有……。3.3被试选取国内某大学的?专业的?名大学生, 男?名, 女?名,年龄?~ ?岁, 平均年龄为,?岁。做完实验后,被试均获取适量报酬。注意事项:结合实验设计,需要考虑对被试有没有具体要求。例如,对于推理实验,被试的专业:哲学、数学和文学,可能做影响到被试的实验结果。所以要结合具体的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被试。被试取样适合研究问题,有代表性;要交代被试的特征,说明样本总体的特点、样本大小以及可以统计的人口学特征;不写对实验结果无影响的被试变量;应给出被试的选取办法。3.4实验材料和实验程序实验材料:1、需要说清楚实验材料的来源,自编(自编的方法)、改编(改编的依据)还是直接采用别人研究里面的(文献引用)。2、实验材料的数量,与后面的数据分析相结合,如若采用方差分析,至少需要3个以上的实验材料,保证因变量指标为一个连续的变量。3、对于多个实验材料,要考虑材料呈现的顺序的随机化处理。4、如果选择情绪图片作为材料,在一个实验中,则要保证所选材料的大小、色彩像素等指标一致。实验程序: 首先,用文字进行表述;其次,画出实验流程图。举例如下:整个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练习程序和正式实验程序。首先,进行练习程序, ……熟悉实验流程和实验任务。随后, 将360个命题分成6个组块进行正式测试, 每个组块有60个命题, 组块之间被试可以进行适当的休息。……根据具体要求作出相应的按键反应。具体流程图如下:(流程图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灵活制定)实验程序的表述注意事项:实验程序应按步骤来说明;描述的细节要充分适当,以可以让别人重复为准;既不能太简略,也没有必要说明所有的细节。3.5数据分析和结果注意事项:正确处理实验中的极端数据和无效数据;给出统计软件及版本。数据分析的顺序要符合研究逻辑,即与文献综述和讨论部分的表述顺序(思路)相一致;先文字,后数字,行文不要以统计数据开始。先呈现描述统计,然后再给出推论统计;不应只报告统计结果,还要表述为合理的心理学结果。尽量用图表呈现结果;清晰地报告出统计结果;准确地报告结果;精确地报告结果;报告需要报告的结果;报告足够的信息;不要做过多讨论。如果是脑电实验,结果分为两个部分报告:行为结果和脑电结果。②当统计检验表明差异不显著时,不要说:“实验组被试平均分高于控制组,但差异不显著”;③在相关研究中使用“因果关系”、“决定了”、“导致了”、“制约”、“影响”等用语;④在报道结果有差异时,没有说明谁高谁低;在说明两变量有相关时,没有说明相关的符号;⑤对统计量标注了星号时,又报道了p值;⑥将统计软件原表输出,而表目未译成中文(一些规定的符号,包括各种统计量、N、p等需要英文);⑦在说明回归时,把“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说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在对交互作用作简单效应分析时,从两个方向作重复的分析。在有交互作用条件下简单效应的检验:一般只需根据研究的理论假设做一个方向的简单效应检验就可以了。图表呈现的不规范;三线表、表的标题在上、图的标题在下、居中、小五等统计符号要用斜体,例如:F(2,116)=3.71,p<0.05M=8.18,SD=7.11χ2(4,n= 90)=10.51,p=0.03P值不要写为p<0.000,或p=0.000 ,因为概率不可能为0。注意区分字母的大小写,中英文符号,括号的全角和半角。EEG 记录和ERP分析注:这部分是ERP实验才需要增加的部分以下两段是BP收集的EEG数据记录和离线分析方法可参考的:EEG 活动采用德国公司的记录与分析系统(BrainAmp amplifier and BrainVision Recorder software, BrainProctsGmbH, Munich, Germany),按国际系统扩展的64 电位导电极帽记录。以双眼外侧安置电极记录水平眼电,双侧乳突作参考电极点。头皮和电极之间的阻抗小于5 kΩ。信号经放大器放大,采样频率为500Hz。对连续记录的数据排除明显带有肌电、飘移的脑电事件,波幅大于± 50μV的波幅被视为伪迹自动剔除,所得经无相移数字滤波。对正确的反应试次上的EEG 数据分析时程按照启动刺激出现之前200 毫秒到出现之后1200 毫秒时间上来进行分段和平均叠加(-200ms—1200ms)。基线为启动刺激出现之前200毫秒。通道通过0.01–30 Hz(24 dB/octave)低频滤波器来进行过滤。关于ERP成分的分析,一般根据你的选题,并参照前人的研究结果,选择代表性脑电成分。观察脑电图的头皮分布,选择计算这些脑电成分波幅的电极点,决定计算其波幅的潜伏期范围。在此也要说明对这些脑电成分进行几因素的方差分析,和行为数据相比,至少需要增加“电极点”这一被试内变量进入统计分析。4讨论首先,简单的介绍研究所得的结果。其次,围绕研究所得的结果依次展开讨论或解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推论;(2)把研究结果和初始的研究假设和目的联系起来;(3)对结果解释,既不要解释过度,也不要解释不足;(4)不要简单地重复结果,要解释研究结果的含义;(5)要区分客观的结果描述和自己的主观解释;(6)尽量少讨论与研究主题偏离较远的问题;(7)考虑对结果进行最简单的解释;(8)不要忽视或弱化与研究假设相反的结果;(9)解释意外的研究结果。5结论简要报告研究所得的结论;不需要出现解释和讨论的语言。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使用APA格式,最好使用像endnote这样的文献管理软件插入和管理文献。只有写过毕业论文的人才知道的苦痛。因字体无法全部显示,如有需要可找我拿word版

百叶窗

心理学实验提供给学生的有效的记忆方法

关于怎样记住某一样东西,我们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或是死记硬背,或是联系生活。经过我们长时间的检验,这些方法似乎都可以让我们的记忆效果好上不少。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认知记忆的实验,这个实验可以让我们重新去思考,怎样去记住自己想记的东西,尤其是作为一个学生,面对无处不在的考试,更需要一个好的记忆方法。在实验里,实验者把被试分成了两个组,实验内容是对数学、英语、地理三个科目的记忆内容进行测试。a组要进行的内容是,不间断地学习这三个科目的内容,即一个小时的数学、一个小时的语文、一个小时的地理,之后进行测试; b组要进行的内容是,20分钟的数学、20分钟的语文、20分钟的地理交替进行,三个循环后进行测试。立马测试的结果是a组成员可以答对80%的测试内容,而b组只可以答对60%的测试内容。从测试结果看,无疑a组的记忆方法更好。然而,当间隔了一个月后,实验者把参与实验的人重新召集起来,再次进行测验。此时发现a组的成员,在间隔一个月后仅可以答出20%的测试内容,而b组的成员却可以答出的测试内容为62%。二次测验结果颠覆了首次测验的结果。从刚才描述的实验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长时间的记忆某一学科, 对我们的短时记忆是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而间歇性的记忆方式,则是对我们的长时记忆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这个实验能够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去运用不同的记忆方式。如果你很长时间后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试,你现在应该做的是交替学习考试的内容;如果你在半天或者几个小时后有一场考试,你应该花较长时间在某一学科内容上。可是学生时代,学生们采取的是完全相反的方式:在刚学习的时候,是花费大量时间在某一个学科上,而在考试前是把所有的学科快速的都翻一遍。无论哪一个选择,都不是效率最高的记忆方式。科学的进步,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在崇尚终生学习的现代社会,当我们想要去学习更多的东西的时候,不妨试试上述实验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挑战时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你是一个职场人士,假如明天有一场重要的职业考试,考试前几个小时的复习,效果应该会不错;如果只是想提升自己将来择业范围,而这件事并不紧急,交替地学习不同东西,效果是优于专注于一个方向的。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我们有效学习的基础上,如果是无效的学习,再科学的方法效果也会折损的。当然记忆方式没有哪个是适合所有人的,不同的人有着各自擅长的记忆方式,可能记忆方法并不是最科学的,可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学习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才是我们要研究记忆的原因。心理学专注于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每天一点心理学,请关注我。

活地图

5个冷门心理学实验,带你看清人性的真相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文/老K每个人都有了解自我的需求,但是面对复杂的人性犹如宇宙般不可捉摸。这里给大家列举6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大家了解我们人性到底是怎样的。1. 烟雾房间实验——危险来临,你真的会作出反应吗?这是 1968 年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系 Bibb Latane 和 John M. Darley 的实验。这个实验中,分为两组,第一组全部由外来找的实验人员组成,实验开始时,测试者从门缝往里面一点点注入烟雾,大多数人马上会产生反应。70%以上的人迅速寻找工作人员了解情况。第二组中工作人员请来了大量“托”,被试者人数占少数,还是这个实验,当烟雾缓缓进入房间时,很多“托”都装作若无其事。大家都看到了烟雾,但是大多数人看别人没说什么,自己也就不管了。偶尔有人向大家提出烟雾的问题,“托儿”会跟大家说“没事”。所以最后只有10%会坚持跑出来询问状况。思考:人们都习惯了随大流,可是随大流真的就是正确的吗?会不会因为随大流,最终自己吃大亏呢?2. 车祸记忆实验——你的记忆真的可靠吗?1974 年,心理学家 Elizabeth Loftus 和 John Palmer 进行了一次撞车实验,看事件的结果是否会影响目击者的记忆。这次实验中,被实验的人分为了几个组,给他们看同一个车祸视频,然后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经历者。然后研究者询问这辆车的速度如何,不过这不同组的人中,研究者在形容被撞时用的动词不同,分别是:“这辆车擦上另一辆的时候,速度是多少?”“这辆车碰上另一辆的时候,速度是多少?”“这辆车撞上另一辆的时候,速度是多少?”结果是“撞上”组反应速度最高,“碰上”组次之。“擦上“最低。尽管给他们看的视频是一样的。反思:有时候真相在不同人的描述下可能被过度解读,以至于我们无法看清事实的原貌。回顾我们生活中他人描述的现象中,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3、认知失调实验——我才不会承认自己傻逼了这是 1954 年心理学家 Leon Festinger 进行的一项实验。实验中,研究者找了两组人来做一些特别无聊枯燥的工作,但是这个工作是有偿的,分别会给两组人20美元和1美元作为报酬。他们做完工作之后,还会请他们介绍新的人来参加。实验结果发现,那些拿了20美元的人会如实把实验枯燥无聊的真相介绍给大家,但是拿1美元的人会自己加一套合理的解释,告诉后来者这个工作还不错。反思:有时候我们吃亏后为了满足自尊,否认自己的问题,但是这样其实只是为了自己不出丑而已,对问题和真相的揭示的确不利,也不会给人带来成长。4、分类实验1968年,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杀后,教师简·艾洛特在她所教的三年级班上,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天的「蓝眼睛/棕眼睛」分类实验,来研究种族歧视和偏见问题。研究者先是给蓝眼睛的孩子进行鼓励,并且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好的,第二天再同样鼓励棕色眼睛的人。最终实验结果发现被鼓励的一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明显高于另一组。测试中,被鼓励的一方表现得更好,那些被歧视的人会感到沮丧,在回答中犹豫不决和不确定。反思:其实并没有所谓的高等人种只说,只不过是我们不同对待方式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变化而已。5、 “第三次浪潮”实验——法西斯其实从未远去2008 年德国出了一部电影叫《浪潮 DIe Welle》,就是以这次实验为原型拍的。这是 1967 年美国加州一位高中历史教师 Ron Jones 进行的实验性社会运动。这个老师给自己的学生讲到纳粹德国的一系列举动后,很多学生纷纷表示不理解,而且还觉得那些人有精神病潜质。这个时候老师就模拟了一场德国纳粹运动,他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强调纪律和团体的活动,再现了纳粹的某些特征。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纷纷“入戏”,开始沉迷于这项运动,也渐渐理解了纳粹人的举动,老师发现形式开始有些失控,这个时候让学生参加了一个集会,并且告诉他们会放任第三次总统选举场景。学生来到集会场地却发现屏幕一片空白,这个时候Jones 出现,告诉他们其实这本质就是一场法西斯运动,并且讲解了其中的一些特质,学生这个时候开始慢慢懂得了人为何会变成那样。反思:有时候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所以无法设身处地理解他人,但是一旦你的环境符合条件,你可真不一定还是现在的你。我们骨子中善恶都存在,至于如何选择全看环境的造就以及你自己的选择。

而状义然

心理学家的实验:提高学习主动性的一个有效方法

1.心理学家在研究人与人之间如何增进友谊、减少敌意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安排一群男孩子去露营,把这些男孩子分成两组,这些男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是在被实验中。刚开始这两组成员相处融洽。实验者通过安排一些活动,让这两组产生了激烈的竞争,乃至敌意。有的成员甚至在夜里偷偷去烧毁对方的旗帜。那么如何让这两组成员放下敌意呢?方法很简单。实验者通过设置让两组成员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目标的活动,改变了两组之间的关系。先是这些男孩子们乘坐的一辆卡车卡在了半路的石头中,所有的孩子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把卡车推出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验者又特意的让男孩子们露营地方的一个水道坏掉了,这些男孩子们再次通过共同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安排看一场电影,但是组织方的钱不够了,这些男孩子们为了看这场电影,都把自己剩下的钱掏出来,凑够了费用。他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这两个小组成员的关系恢复正常后,他们写下的好朋友的名单中有对方小组成员的名字还不少。可见合作是改变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解决共同的目标,大家在一起想办法,出谋划策,相互熟悉了解,这样的合作增进了彼此的感情。2.这个试验进入了学校,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成绩。合作学习其中的一种形式就是拼图方式。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只学习其中的一块内容,然后教给其他人自己的学习成果。结果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既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友谊,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度,提高了他们对学校的喜爱度,并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成绩。在课堂上合作学习,由老师主讲变成了由学生主动学。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提问者、组织者出现。学生由被动听便主动学,主动的去收集资料、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由于大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在解决问题中,每个人都用心聆听其他人的意见,并给出自己积极思考的结果。这样,每个人都能够发现其他人身上和自己的特点和优点。由此增加了自己对他人和自己的了解和理解。并且,这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3.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在学校课堂上使用,在家里也同样适用。譬如节假日,父母和孩子共同去完成一项活动。如共同做一盘菜,孩子洗菜,妈妈切菜,最后孩子在爸爸的指导下完成了部分炒菜动作。这既增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同时在共同目标的完成中,在彼此交流想法和对话中,也增进了家庭成员彼此的情感。再如孩子在学校学到一个有趣的活动,比如折纸或者听到了一个故事笑话,回来教给父母去做或讲给父母听,这也进一步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增进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合作学习让彼此增加了接触和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友谊,提高了他们对人性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感觉,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爱学校,让孩子更爱家。

鸡鸣

心理学实验: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心的一面镜子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文/老K最近整理心理学笔记的时候,看到一个这样有趣的实验:美国科研人员对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反差对比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可爱的志愿者们对此并无所知,就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欢乐(误)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返回的志愿者无一例外的向研究人员们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礼、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当然知道他们的脸根本就和平时一模一样,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自己被歧视了呢?实验结果刚刚出来的时候,一些科研人员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大家都会如此反应。其实学过心理学的一点都不奇怪,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投射心理的真实写照,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其实关于这个现象,我们中国的老祖宗也早就发现了,比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说,你看到什么,说明你内心有什么。苏东坡年轻时与佛印一起坐禅。 苏东坡说:“大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佛印说:“看来像一尊佛。”苏东坡讥笑着说:“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 佛印微微一笑。 回家后,苏东坡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 苏小妹听完说,“因为自己是佛,看别人也会像佛;若自己是大便,看别人也会像大便。”这像不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很多人在现实中活得猥琐嫉妒心非常强,然后他们觉得其他人也会和他们一样。看完这个实验后,我思考许久,个人觉得人与人之间要想幸福和和谐,唯有做到这些。懂得尊重别人的不同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看别人像什么,你就是什么。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中,读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书中,杨绛喜欢将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钱锺书和阿圆用过,总是随意地团起来扔过去。杨绛说过几次,发现他们没听进去,便不再说,她会自己把毛巾团打开,折得有棱有角,再放回去。我们包容他人,不执着于改造他人,学会尊重差异是多么重要。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包容比改造更重要。在想要改变别人前,先想想对方为何是这样的,会更加理解对方的视角,这样也能少很多冲突。古人有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所谓成熟,就是不断的去掉“我执”,面对那些我们看不惯的东西,不再指指点点,而是尝试去包容、接纳。看谁都顺眼,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不轻易下判断“不要轻易去评判一个人,因为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别人是什么样的人,正在经历什么。”这让我想起张卫健,大家印象中的他一定是个光头帅气小伙,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帅气的他以前也是有一头“秀发”的。但后来,因为前辈的一句话,张卫健一留光头就是22年。后来我在一档栏目中了解到他为何如此,他说一位香港制作人,来找他拍戏。张卫健给出自己心中的合理报酬。谁知前辈的回应满是贬低和否定,“哪怕因为《西游记》红了,你在内地的知名度仍然是零。”前辈说:“记住,你的脸上没毛呢,你是不值钱的。”张卫健被这句话刺痛了,为了证明自己,他重新开始,剃了光头,然后离开TVB到北京,后来我们就知道了,《少年英雄方世玉》和《小宝传奇》,方世玉和韦小宝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终于让那个说他连毛都没有的人,知道没毛一样可以值钱。当年那位制片人可能没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话,给一个年轻人带来这么大的冲击。一句带有攻击性的评价,说出来只用几秒钟。有的人,可能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去消化。正如马东所说的那样:我们自以为做出了公正的判断,其实往往都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不要做他人生活的审判者。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立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起来天经地义的事情,易地而处,可能看起来并不那么顺眼。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有这么一句话: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所谓成熟,就是不断的去掉“我执”,面对那些我们看不惯的东西,不再指指点点,而是尝试去包容、接纳。看谁都顺眼,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不其

伤痕实验——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伤痕实验。实验组织者所有的参与者说: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观察,人们对面部有伤痕的陌生人的感觉如何,态度如何。每一个参与者都被安排到不同的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专业的化妆师,在他们的左脸上,画出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画完之后,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看看自己化妆后的效果,看完以后这个镜子就会被拿走。在此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被测试者都没有机会再看到自己的样子。这时,化妆师告诉志愿者说,要在他们的伤痕表面上涂一层粉末,以防止伤痕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呢,这是化妆师是用纸巾偷偷抹掉了伤痕的所有痕迹。当然,对这件事情,被测试者是毫不知情。然后,做完这一切后,这些志愿者都被分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是,去观察,人们对他们面部伤痕的反应。规定时间到了。所有返回的被测试者,毫无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更粗鲁了,更加不友好了,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上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跟平常没有任何区别!他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疤痕的样子,导致了他们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对外界的判断。让他们感觉到,所有人对他们都不友好了。这种自己认为的不友好,只是被测试者幻想出来呢他人的眼光,并非他人真正的眼光。这个实验就说明: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他就能感受到,怎样的事实。但这并非是客观事实。所以,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认知,才能看到世界的改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我们总是花很大的力气,去了解别人,认识别人,却很少花精力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而真相就是——世界对你的态度,正是你对自己的态度,与他人毫无关系。唤醒真我 永享福足 传播大爱 此生无憾!80后宝妈一枚,教师出身,研读心理学多年。秉承育儿即育己的理念,不断学习心灵成长,如今大彻大悟,内心活在平安、祥和之中。感恩生命中的一切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