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内在研运力最大民营运载火箭将于2020年首飞孰主张是

国内在研运力最大民营运载火箭将于2020年首飞

国内在研运力最大民营运载火箭2020年首飞民营火箭即将“一飞冲天”本报记者 牛 瑾运载火箭,这个原本被认为是“国家队”之间角逐的赛场,正迎来民营企业的加入。致力于成为奔向太空“实力派”的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发布了最新成果——由其自主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型液体运载火箭“朱雀二号”。据了解,该款火箭为国内在研运力最大的民营运载火箭,已于今年6月完成全系统设计,计划于2019年完成全部地面试验,2020年首飞。“朱雀二号”拥有白色的箭身,红色的朱雀图案环绕。其基本型为两级液体运载火箭,直径3.35米,全长48.8米,总重216吨,起飞总推力268吨,500km高度太阳同步轨道运力2吨,200km近地轨道运力4吨,可以将两辆大型SUV轿车同时送入太空。蓝箭航天CTO康永来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从国内外运载火箭的发射历史数据来看,近地轨道运力在1.5吨到4吨的中型运载火箭是发射次数最多、市场需求量最大的火箭类型。但是,当前现役主流中型运载火箭普遍面临推进剂有毒、价格昂贵、发射准备时间长、一次性使用、产能不足等多种局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二号”液体运载火箭通过优化系统架构、创新材料体系、创新制造工艺、重构动力系统、实现无塔架自动化发射等一系列自主操作,逐一解决了上述问题,实现了环保、经济、快速响应、可复用、可量产等多种优势。“‘朱雀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将是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领域第一款中型火箭,是对标世界民营火箭公司研发的产品,运载能力将达到世界前列。”蓝箭航天CEO张昌武之所以信心满满,是因为他相信“朱雀二号”的“大心脏”。“它配备的是一款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的发动机,叫作‘天鹊’,推力达到百吨级,完全由蓝箭航天自主研发。”张昌武说。采用甲烷作为发动机的推进剂,是蓝箭航天看齐国际一流民营商业火箭水平的选择。备受瞩目的美国Space X的火箭发动机,采用的就是液氧甲烷方案。然而,真正实施起来的难度却很大,对技术工艺的要求十分严苛。经过攻坚克难,蓝箭航天团队研究出了气液针栓式喷注器技术,即通过一个喷头径向喷注液氧,甲烷从旁边竖着过来,两者正交撞击,达到了最短时间内均匀混合的目的。“目前,‘天鹊’已完成全部设计出图工作,推力室、喷管、涡轮泵、阀门等核心部件已经全部铺开生产,未来将陆续进行80吨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燃气发生器试车、推力室挤压试车、燃气发生器与涡轮泵联试等试验,今年年底将进行全系统试车。”张昌武告诉记者。其实,就在蓝箭航天于北京发布最新成果的同时,在浙江湖州,蓝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改造。这座按照数字化、智能化、通用化理念打造的工厂,是蓝箭航天面向未来的核心基础设施,也是蓝箭航天液体发动机和运载火箭设计完成后试验及总装的地方,今年8月将投入使用。相信随着“天鹊”轰鸣,腾空而起的“朱雀”有望让世界见证中国航天“民营队”的实力。牛 瑾

有事

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火箭公司总裁唐亚刚——国家队正式进军商业航天有何深意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邱晨辉属于中国的“龙系列”商业运载火箭终于来了。8月17日12时11分,捷龙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国家队”——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型商业运载火箭。区别于目前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该院用于商业航天发射的火箭命名为“龙系列”,此次发射的捷龙一号,就属于该系列。原本承担国家项目的“国家队”为何要进军商业航天?此举为何被称为“正式进军”?商业航天和国家任务有何关系?与普通大众又有何关系?就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长征火箭公司总裁唐亚刚。“捷龙一号所用的研发经费不是国家经费,而是我们面向社会资本融资来的。”唐亚刚直奔商业航天核心问题。进一步说,以往,中国航天国家队所承担的商业航天发射,都是利用国家投入的资本、国家立项研制的火箭来完成的;而这一次,则是国家队利用社会资本来开展火箭研制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发射可以称之为“纯商业发射”,标志着国家队正式进军商业航天。“不仅是社会资本的投入,还有社会资源的介入。”唐亚刚说,此次发射更多引入了社会资源来参与科研团队的配套,采用竞争性配套,来打破国家队原有的计划采购模式。据他介绍,在以往的火箭研制过程中,国家队基本上都是利用体制内的成熟配套单位,但很少利用外部资源。此次捷龙一号研制,国家队就打破了原有的配套关系,采用一些新的配套单位,通过竞争,选择性价比最优的配套单位。唐亚刚说,这种采购模式的好处在于,各家单位会把自己最好的技术、最优的价格拿出来,有利于全箭降低成本、提高性能。至于国家队进军商业航天的优势,技术问题被谈及最多。作为国家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毕竟这支团队从事火箭研制已有60余年的历史和积淀。“但我们做商业航天并不是要垄断市场,因为一家独大的市场是没有活力的。”唐亚刚说。在他看来,国家队做商业航天的初衷,就是利用社会资本、社会资源,来加速国家队的创新,服务于航天强国建设;其次,希望以此出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更多在国际上参与竞争,共同来形成中国商业航天的国际竞争力。“国内航天的技术最初基本都来源于政府投入和积累,商业航天灵活的机制又会催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反过来会反哺原有的航天技术。” 唐亚刚说,政府航天和商业航天的发展一定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当然,我国的商业航天还处于起步阶段。”唐亚刚并不避讳谈差距,在他看来,商业航天和其他商业市场的大体规律是一致的,都有从起步到爬升,再到稳定的过程。目前来看,我国的商业航天市场方向、需求等,还是从政府航天领域“复制”,整个市场应用还不是特别清晰,整个的应用前景还没有完全打开。不过,从发展趋势上看,未来的航天市场非常广阔。唐亚刚说,卫星领域,不管是低轨的互联网移动通信需求,还是遥感信息数据的需求,未来都是非常大的市场。从火箭市场来说,如果仅仅依靠卫星发射,国际国内火箭公司非常多,竞争会非常激烈。谈及商业航天与普通大众的关系,唐亚刚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做商业航天的宗旨,就是“让航天技术链接人类生活”:首先让航天不再神秘,让大众更多了解航天知识、航天文化、航天精神,其次让遥感数据、导航卫星等更多航天成果走进大众生活,未来是万物互联,就必然离不开空间信息的传递。据唐亚刚透露,“龙系列”目前初步考虑两个系列,一个捷龙系列,一个腾龙系列。其中,捷龙系列以商业固体运载火箭为主,对发射设施的依赖度比较低,而且比较灵活;腾龙系列则是以液体运载火箭为主,运载能力较大。7月底,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实现了“栅格舵分离体落区安全控制技术”试验,为后续发展可重复使用火箭奠定了基础。令人期待的是,目前“龙系列”也已加快重复使用技术的开发。唐亚刚透露,预计未来2到3年内,该系列就会实现中国火箭重复使用技术应用。届时,有望让更多公众体验到航天技术和产品。

翠湖寒

中国航天之箭:不吹不黑,真实的中国运载火箭国际竞争力

运载火箭是航天运载工具的一种,是将有效载荷按照预定的速度和方向送入航天的火箭。截止2020年末,中国自主研制的火箭系列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风暴系列火箭、开拓系列火箭、快舟系列火箭、远征系列火箭。几十年来,我们共进行了387次火箭发射,发射成功率超过92%。作为我们国家主力火箭,长征系列火箭,共进行了357次发射,在总发射数占比超过92%。长征一号火箭的发展过程长征火箭系列,是从1965年开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研制。中国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前身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由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兼任第一分院院长。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时间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示意图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导弹专家,素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之称。从这一称号可以看出,中国的运载火箭事业,是从研制导弹起步的。中国的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火箭,就是在东风三号远程弹道导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长征一号火箭采取三级助推方式,火箭的一、二级采用东风四号远程弹道导弹,第三级使用新投入生产的FG-02固体火箭发动机。长征一号火箭长征一号火箭,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1971年3月3日,长征一号火箭又将“实践一号”科学探测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长征一号火箭,其后有过好几次优化方案,其中想把第三级动力系统,改成意大利进口的意丽丝固体火箭发动机,但因为没钱购买,所以虽然设计出了优化方案,但没有投产。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还想着改进长征一号火箭,一次取消,另一次虽然将第二级、第三级助推器,都换成当时更先进的火箭发动机,但只是做了几次亚轨道任务,截至退役仍未进行外太空航天的轨道运载任务。东风五号最初选用的发动机以北京万源的YF-20B为基础。我们的洲际导弹又有了新的突破,新研制的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成功发射,这款洲际导弹能够覆盖美国本土,是中国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导弹,自服役以来是我国核打击力量的中坚。在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又生产出风暴一号航天火箭、长征二号系列火箭、长征三号系列火箭和长征四号系列火箭。这几个系列成为中国航天工程的骨干运载火箭,因此长征一号火箭的改进工作就耽搁了,后来火箭各部件的更新换代,让长征一号火箭只发射了2次之后,就退役了。但这并不能磨灭长征一号火箭的历史功绩。长征二号模型后起之秀的各类型火箭,适用于各种需要的发射任务。长征二号火箭,是二级主推火箭,适用于高度在500km以下的各类近地轨道卫星和其他航天器的发射任务。长征三号火箭主要适用于自旋稳定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一、二级发动机采用长征二号丙的一、二级发动机,三级则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液氢/液氧发动机。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600公斤。已经成功发射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HS-376平台通信卫星,送入轨道。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又名新长征三号,是三级火箭,一、二、三级均采用常规推进剂,具有可靠性高,发射精度高,成本造价低,适应性强等特征。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家族:CZ-200,CZ-300,CZ-340,CZ-500核心(无助推器无法起飞)和CZ-522型号。长征五号火箭,是中国研发的第一款重型运载火箭,为二级半构型,总长57米,芯级直径5米,采用2台50吨推力液氢燃料火箭发动机,捆绑4个3.35米直径助推器,共配有8个120吨推力煤油火箭发动机,起飞质量约为870吨,10台发动机总计可提供1060吨推力。其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8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4吨,200千米近地轨道标称运载能力25吨,较中国长征三号乙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是中国现役起飞质量最大、芯级直径最粗、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于2006年10月立项,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首次发射成功。这意味着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将满足在未来20-30年同步转移轨道及深空探测的大型有效载荷的发射要求。转场中的长征五号遥二火箭我们最近的长征五号遥4、遥5火箭,就分别将天问一号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将嫦娥五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长征五号火箭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世界现役大型运载火箭性能排名中,分别高居第四、第五位,前三位都是美国火箭。在世界前20名排名中,中国火箭有5种型号火箭入围。长征六号火箭,具有快速、干净、廉价等条件,适宜各种迷你卫星的发射委托,提高了商用竞争力,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小型运载火箭型号,可靠性不小于0.98,居中国现役运载火箭之首。中国长征六号新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2015年,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将20颗微型卫星送入太空,创中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2020年又成功将1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10颗卫星为阿根廷的NewSat卫星,另外搭载“太原号”科普卫星(八一03星)、天雁05卫星、北航空事卫星一号等三颗中国国内卫星。直到2020年,长征六号系列火箭,共发射4次,成功率100%。长征七号运载能力介于长征五号和长征六号之间,填补新一代运载火箭序列里大型运载火箭与小型运载火箭的差距,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主力火箭,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承担80%左右的发射任务。长征七号还用于发射天舟号货运飞船,用于空间站的补给工作。待成熟后还将用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长征八号长征八号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的面对商业市场推出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2021年12月末首次飞行试验取得成功。其设计目标为商业化、低成本、方便快捷、好使用,用于满足未来中低轨高密度发射任务需求与中高轨商业发射市场的需求。从签署合约到火箭出厂,履约周期约12个月,发射周期约为10天,即一年可以接30次以上的升空任务。它还是中国第一枚以完全可回收为目标的现役火箭,将为可回收火箭技术开展前期的铺垫工作,在2030年代前其改进型拟实现芯一级与助推器整体垂直回收与重复使用。到时候,中国在发射成本和发射周期方面会得到巨大改进和突破。长征九号示意图长征九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自行研制中的超重型运载火箭。主要负责未来中国载人登月、火星科考取样返回、太阳系外圈行星探测等多种大运载高难度任务。计划于2028年至2030年首飞。其火箭长度可达110米,芯级箭体直径9.5米级,起飞推力5000吨级,近地轨道运载能力50吨至200吨,奔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5吨至50吨,奔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2吨至44吨。未来能将3至5人送到月球。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小型全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可以提高其快速进入空间、应急发射的能力。长征十一号发射周期不超过72小时,最短发射时间在24小时以内。长征十一号火箭无需固定发射塔,采用轮式发射车机动发射,2019年6月5日,长征11号在中国黄海海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风暴一号火箭.除了长征运载火箭系列,上海地区为了当时国内需要,由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设计研发了风暴系列火箭,共进行了六次发射,四次获得成功,将六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来国家对火箭的研制发射任务作了调整,上海不再研制风暴一号,其成熟的技术融入和延续到了上海后来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中。开拓者系列火箭开拓者系列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组织研制的一系列使用固体燃料的小型航天运载火箭。目前只有开拓者一号成功发射,并投入生产。固体燃料火箭没有液体或液固混用火箭的推力大,只能发射在近地轨道运行的小卫星和微小卫星,但因相对构造简单,简易操作,从各级组装到发射最快可在12个小时内完成。可以在战时在反卫星和快速发射补充卫星数量上起到重大作用。但后期开拓者系列火箭并没有再有改进型号,究其原因,可能是它的发射失败率太高,总共发射4次,只成功了2次。因此,后续这一功能被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和快舟系列火箭取代。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快舟系列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星箭一体化全固体燃料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的小型卫星,偏重于“空间快速响应能力”。火箭共3级,第4级为装有液体燃料的卫星。快舟系列火箭一共发射了12次,只在最近的2020年9月份发射失败过一次。上面级结构简图远征系列上面级,是一种运载工具,是在原有的三子级火箭上面,增加相对独立的一级,形成“四级火箭”。因此,它并不是单独意义上的火箭,需要搭载在长征系列火箭上,待运送到一定轨道后,远征系列上面级能够自主飞行多次点火启动,将一个或多个航天器一次性直接送入不同轨道空间。它类似于摆渡车将车内的乘客送到不同地点,因此被喻为“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上面级与“北斗三号”卫星组合体远征系列上面级发展到现在,具备不小于20次重复启动能力,设计寿命48小时,可将10颗卫星部署到不同轨道。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卫星能够如此迅速组网成功,离不开远征系列的功劳。搭载远征系列上面级的火箭,总共发射19次,成功率100%。说到这里可能大家疑惑,为什么没有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答案是有的。而且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想发射。当时这个航天计划叫“曙光一号计划”,项目名称为“714工程”,也就是毛主席批示开展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日子。这是中国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进行的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可以说,美国于同时期载人登月成功,极大刺激了当时的中国航天人。要知道,那个时候我们连载人送入太空都没有做到。“曙光一号计划”为了追赶美国的航天发展水平,我们中国当时制定了现在看来非常激进的“曙光一号计划”,着手选拔航天员,并于1971年最终确定了19名航天员。第一步是要载人送人太空,而为了登月,钱学森又抓紧主导发起了长征十号重型火箭的研制工作,在当时我们还在刚刚起步完善长征一号运载卫星火箭的情况下,就要跨代研制长征十号载人航天火箭,在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下,这难度和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毛主席在权衡利弊之下,觉得中国“地上的事情是应首要考虑的”。由此计划大为收缩。1975年中央政府指示暂停。因此,曙光一号工程只推进了7年就因为国力原因而不得不下马,而长征十号作为曙光工程的产物自然也就随之下马。直到30年后的2003年,载人航天计划才由神舟五号完成。我们看到中国航天这短短几十年,取得的骄人成就,要知道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是我们这么多年来面对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独立自主地完成的艰巨使命。相比于美国在航天技术成果上的积淀,我们的差距还是有的。而且我们中国人的志向是要比拼全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上的航天水平,无疑美国是走在了最前列。在全世界现役重型运载火箭性能比拼中,美国重型火箭不仅发射次数多于中国,而且发射成功率也占优。就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国共进行了38次发射任务,接连有4次发射失利,包括长征七号甲火箭首飞、长三乙火箭、快舟1号甲、快舟十一号发射失利商业火箭发射失利。龙飞船正在接近国际空间站。SpaceX猎鹰9号运载火箭携带龙飞船升空。快舟系列卫星的发射失利,对我们中国火箭民用、商业化进程有一定影响。相比之下,由马斯克于2002年创办的,美国太空运输领域的“黑马”SpaceX公司,以美国民营航天制造商和空间运输公司身份,在2020年共成功发射了26次猎鹰9号火箭。SpaceX公司开发出的龙系列飞船,是历史上第一艘商业运营的货运飞船。开发出的猎鹰9号成为第一枚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液体燃料火箭。并开始建造庞大的低轨网络卫星系统“星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运营商。还在2020年用载人1号将首批4名乘客送往国际空间站,标志着商务航天的开始。在CRS-8任务中,猎鹰9号运载火箭第一级首次成功降落在海上无人驾驶着陆船上。SpaceX公司可算是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私营航天企业,当马云多年前还在嘲笑马斯克“不接地气”的时候,马斯克用最实际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未来产业。当我们还在为载人登月努力准备的时候,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已经开始进行火星殖民计划。面對航天領域激烈的競爭,我們要沉着冷靜,不被他人帶節奏,正視自己的差距,未來20年,我們航天事業的重心依舊是將中國宇航員成功送入月球軌道,並實現登月。這一天不遠不近,不急不緩,我們努力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神人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落地文昌

原标题:“四方两地”优势叠加 五大区域赋能发展 12月20日,海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文昌市政府、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文昌召开座谈会,并签署《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签约四方将围绕航天前沿领域创新研发、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保障、商业航天与产业落地等方面,布局建设创新研发区、商业航天区、航天重大工程总装总测基地、综合保障区、文化产业区等五大功能区,带动海南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天也是海南省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一周年。这一年来,为深化落实合作协议精神,海南省国防工办与文昌市政府、航天城管理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四方两地”(两地指北京、海南)密切沟通、深入论证,确立以“立足长远、创新引领、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为合作原则,共商发展大计。“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共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旨在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和发射场优势,以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运载火箭技术创新、产品研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共同打造百亿级航天科技创新融合示范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海南省国防工办主任、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韩勇介绍。文昌市市长王晓桥表示,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是党中央赋予文昌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文昌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文昌全力以赴推进国际航天城建设,不断优化服务理念和工作机制,在土地供应、人才保障、协调资源需求、争取建设资金等方面提供优质保障,促进合作事项早落地、早见效。目前,起步区已完成征地4900多亩,文昌航天超算中心项目、文昌学校(二期)、“三横五纵”路网工程等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表示,支持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既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需要,也是航天科技集团发展布局的需要,更是该院融入区域经济、拓展新发展空间、打造新发展引擎、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该院承诺,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各方共同努力,在航天前沿技术、商业航天、航天技术产业落地、科教文化旅游等方面共同推动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接下来,四方还将共同设立海南分院筹备组,建立工作联络机制,共同制定“一企一策”政策,启动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协作楼)、创新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立项及可研论证,加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院士工作站、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海南分中心建设,为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海南智慧。(责编:潘惠文、蒋成柳) 【来源:海南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不过此矣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落地文昌航天城

原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四方两地”优势叠加 五大区域赋能发展12月20日,海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文昌市政府、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文昌召开座谈会,并签署《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签约四方将围绕航天前沿领域创新研发、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保障、商业航天与产业落地等方面,布局建设创新研发区、商业航天区、航天重大工程总装总测基地、综合保障区、文化产业区等五大功能区,带动海南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天也是海南省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一周年。这一年来,为深化落实合作协议精神,海南省国防工办与文昌市政府、航天城管理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四方两地”(两地指北京、海南)密切沟通、深入论证,确立以“立足长远、创新引领、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为合作原则,共商发展大计。“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共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旨在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和发射场优势,以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运载火箭技术创新、产品研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共同打造百亿级航天科技创新融合示范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海南省国防工办主任、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韩勇介绍。文昌市市长王晓桥表示,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是党中央赋予文昌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文昌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文昌全力以赴推进国际航天城建设,不断优化服务理念和工作机制,在土地供应、人才保障、协调资源需求、争取建设资金等方面提供优质保障,促进合作事项早落地、早见效。目前,起步区已完成征地4900多亩,文昌航天超算中心项目、文昌学校(二期)、“三横五纵”路网工程等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表示,支持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既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需要,也是航天科技集团发展布局的需要,更是该院融入区域经济、拓展新发展空间、打造新发展引擎、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该院承诺,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各方共同努力,在航天前沿技术、商业航天、航天技术产业落地、科教文化旅游等方面共同推动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接下来,四方还将共同设立海南分院筹备组,建立工作联络机制,共同制定“一企一策”政策,启动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协作楼)、创新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立项及可研论证,加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院士工作站、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海南分中心建设,为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海南智慧。(记者李佳飞)【来源:海南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不知太初

发扬航天精神,凝聚发展力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在烟台现场授课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6日讯 9月15日,在东方航天港完成组装测试的海射遥二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将九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今天上午,在市委党校举行的全市第55期“智慧烟台大讲堂”活动现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明华做了“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的专题授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成功打造了以“长征五号”重型火箭为代表的长征系列火箭民族品牌,为我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保证。授课现场,李明华围绕传承弘扬航天精神,从中国航天及火箭院历史发展概况、航天“三大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新时代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等三个方面,做了一场形象生动、引人深思的航天主题授课。参加人员在会后纷纷表示,中国航天人在经历重大挫折考验时表现出的担当精神和科研韧劲,充分展现了航天“三大精神”在新一代航天人身上的传承和发扬,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令人世人瞩目的成绩。参会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也表示,将充分学习和弘扬航天“三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既定的安排部署,全面推进落实《关于实施“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加快培育发展航天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积极引进一批航天人才、落地一批航天项目,为加快建设东方航天港、带动烟台乃至全省航天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支撑、积蓄新动能、作出新贡献。航天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当前商业航天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去年,烟台市工信局抓住我国首次海上卫星发射在烟台成功实施的机遇,顺势启动东方航天港项目,发射成功仅一个月即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商业固体运载火箭烟台产业基地,在山东省历史上首次实现固体火箭总装制造能力“零的突破”;并积极争取项目被列为全省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的引领性工程。目前烟台市正在以海上发射为牵引,以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为依托,全力打造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等全产业链于一体的军民融合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闪电新闻记者 王楚齐 王安琪 报道

高巍

火箭院六十二载腾飞 见证中国航天梦

中新社四川西昌4月22日电 题:火箭院六十二载腾飞 见证中国航天梦作者 郭超凯从北京天安门往南,沿着中轴线行走13千米,坐落在北京南苑机场附近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这个在中国航天史立下赫赫战功的研究院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缔造者”,因此也被外界称为“火箭院”。1957年11月1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前身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成立,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任院长。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钱学森和“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人带领中国航天工作者,开启了中国的逐梦之旅。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首飞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自此,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实现了从原来研制导弹武器到开始研制运载火箭的转变。从那时起,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发开始步入正轨。1984年长征三号火箭首飞成功,实现推进剂从常规到低温、发射轨道从低轨到高轨的跨越;1990年长征二号E火箭首飞成功,长征火箭实现从串联到并联的跨越,标志着助推器捆绑与分离技术的突破。1994年,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三甲系列火箭首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三甲系列火箭总指挥金志强回忆称:“长三甲系列火箭的起点比较高,1992年长三甲火箭还没首飞成功,长三乙火箭就已经与国外签署合同。当时我们老一辈的航天专家们市场观念比较强,拿着图纸和外国谈合作,顺利拿下订单。”步入新世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航天工作者们开启了新一代火箭的研制工作,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等新型火箭先后升空。自长征一号火箭首飞以来,49年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发展成为拥有退役、现役共计17型运载火箭的“大家族”,成功实施了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的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载荷的能力,运载能力和入轨精度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已刷新为302次。在航天事业不断攀登高峰的同时,中国火箭开放融合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自1987年长征二号丙火箭搭载法国马特拉微重力试验装置以来,中国航天共完成了48次商业发射,发射了56颗国际商业卫星,并向国际客户提供17次搭载发射服务,发射了20多个国外小卫星/载荷。当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正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积极拓展航天应用领域,探索从航天制造、发射、地面到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服务,面向全球提供发射服务、整星出口、技术转让与培训、地面站建设等商业航天一揽子解决方案。六十二载峥嵘岁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培养造就了一批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包括6位‘两弹一星’元勋、31位两院院士、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两名‘大国工匠’称号获得者,被誉为航天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黄埔摇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主任方慧说。按照《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的规划,未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将以五年为一节点,系统地规划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能力建设前景与发展蓝图。到2020年,长征系列主流运载火箭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面向全球提供多样化的商业发射服务。到2030年前后,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为载人登月提供强大支持,并为火星采样返回提供强大充足的运载能力。预计到2045年,中国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届时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航天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航天强国的梦想将成为现实。(完)

礼法数度

少林方丈走进中国火箭研究院,原来是为了它……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在各方纷纷庆祝中国航天“生快”时,网上有些奇怪的东西也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众所周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的主要研制和生产企业,长征二号、长征三号以及新一代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运载火箭都是它家的产品。照片上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调研”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这是在唱哪出?和尚跟火箭会有什么关系?甚至有脑洞大开的网友猜测,会不会是中国运载火箭需要大和尚开光作法?《环球时报》记者24日确认,少林寺方丈一行近日到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调研一事是真的,不过跟“给火箭开光”之类的猜测毫无关系。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原来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利用航天技术研制出一套先进的古籍保护系统,这对于拥有大量古籍而苦于保存困难的少林寺而言无疑极有吸引力。此前曾有公开报道介绍过少林寺面临的窘境:“少林寺藏经阁所存古籍材质多为竹纸式棉纸,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都有所毁损,缺页、虫蛀等现象非常严重。在落实宗教政策以前,由于没有专人保护,这些古籍随意堆放在一起,任由其发霉变质,残损非常严重。落实宗教政策以后,少林寺开始积极收集各类残存经藏,由于相关专业人才和条件的缺失,也只得暂时装入箱柜做临时性保护。少林寺地处少室山深处,夏天多雨潮湿,冬天寒冷干燥,仅气候条件来说对于古籍的保护就十分不利;作为世界著名旅游景区,少林寺游客量较大,这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相关技术正好可以解除少林寺的困扰。据介绍,这套古籍保护系统的正式名称叫“古籍整体战备库系统” ,它由古籍保护箱、多功能仪、全国古籍保护监控平台和数字化配气系统和多功能箱架组成。其中,保护箱作为系统的主要组成,既为古籍文物提供密闭的贮存空间,具备防水、防火、防虫等特点,又要便于战时运输。负责保护箱设计的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战术武器事业部结构室主任范新中表示,保护箱是融合了许多航天高科技于一身的“百宝箱”。保护箱的设计中用到了火箭气动加热防隔热结构设计、火箭整流罩蜂窝夹层结构设计和飞行器舱体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等航天技术。结构室设计师单亦姣说:“我们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防火、防水、防虫都是最基础的要求。”在遇到火灾时,保护箱的防热隔热材料能保证保护箱在1小时的时间里,内部温度保持在60摄氏度以内。箱体采用的整流罩蜂窝夹层结构设计,不仅能抗摔抗压,即便掉进水里也不会沉没。每一个保护箱都有两扇对开的门和一个特殊的“门锁”,保护箱要做到防水绝尘,因此对箱体密封性的要求特别高。负责门锁设计的雷豹解释说,每个保护箱内部都比外部高0.1个大气压,门锁采用飞行器上动作类结构设计,每扇门上承载着500公斤的力,因此,可以100%防水隔尘。同时,为了防止有机物分解产生物质对古籍文物发生侵蚀,所有的箱体内部材料都要先进行净化,工艺非常复杂。所以情况非常清楚了,不是中国火箭需要大和尚“开光作法”,而是中国火箭技术可以用来保护少林寺古籍,共同确保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不受损害。

先祖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到烟台市现场授课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9月16日讯 (记者 卢伟霞 通讯员 朱绪光) 9月15日,在东方航天港完成组装测试的海射遥二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将九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6日,在烟台市委党校举行的全市第55期“智慧烟台大讲堂”活动现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明华做了“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的专题授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成功打造了以“长征五号”重型火箭为代表的长征系列火箭民族品牌,为我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保证。李明华是“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总指挥,是国家航天飞行器设计与控制、工程管理专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高新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和金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团队奖、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创新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航天功勋奖等多项荣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授课现场,李明华书记围绕传承弘扬航天精神,从中国航天及火箭院历史发展概况、航天“三大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新时代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等三个方面,做了一场形象生动、引人深思的航天主题授课。参加人员在会后纷纷表示,李明华书记的报告既是一堂感悟航天报国精神的党性教育课,也是一堂学习航天先进事迹的灵魂洗礼课。特别是中国航天人在经历重大挫折考验时表现出的担当精神和科研韧劲,充分展现了航天“三大精神”在新一代航天人身上的传承和发扬,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令人世人瞩目的成绩。参会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也表示,将充分学习和弘扬航天“三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既定的安排部署,全面推进落实《关于实施“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加快培育发展航天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积极引进一批航天人才、落地一批航天项目,为加快建设东方航天港、带动烟台乃至全省航天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支撑、积蓄新动能、作出新贡献。航天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当前商业航天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去年,市工信局抓住我国首次海上卫星发射在烟台成功实施的机遇,顺势启动东方航天港项目,发射成功仅一个月即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商业固体运载火箭烟台产业基地,在我省历史上首次实现固体火箭总装制造能力“零的突破”;并积极争取项目被列为全省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的引领性工程。目前我市正在以海上发射为牵引,以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为依托,全力打造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等全产业链于一体的军民融合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画心师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调研东方航天港项目

昨天下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一行赴我市实地考察调研东方航天港项目,省工信厅副厅长靖士宽,烟台市副市长张代令,海阳市领导刘宏涛、王彦博、高中前、修福程陪同调研。王小军一行先后调研了固体运载总装基地,观看东方航天港宣传片,了解基地规划建设情况;赴海阳港参观调研,慰问海射发射队,并了解了海阳港规划及建设情况。王小军表示,东方航天港规划建设在短时间内便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快速高效的工作推进体现出山东各级党委、政府对推进航天事业发展的决心和力量。下一步,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能够发扬航天精神,把确保发射成功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保障海上发射任务;要快速推进火箭公司的落地,逐步建设成熟固体运载火箭总装总测能力,满足未来海上发射常态化、规模化需求,奠定东方航天港的发射地位;要结合海阳的区位优势做好航天产业规划,打造高端制造产业本地化集群。省工信厅副厅长靖士宽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重大事项,在土地使用、项目争请、绿色通道开辟、政策申报等方面加大支持,从各个层面为东方航天港牵好头、服好务。烟台市副市长张代令表示,烟台将抢抓这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高点规划,突破成势,力促“一港三园区”早日落地、早见形象。海阳市委书记刘宏涛表示,将严格按照规范和技术参数,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保障能力,周密做好海上发射保障准备工作;将抓好服务配套,做大航天产业,高标准推进园区建设,就近、就地、就便为海上发射提供保障;将积极主动做好申报“十四五”重大专项工作,为东方航天港建设争取国家政策层面上的有力支持。记者:聂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