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培养 严字当头」高校人才培养需系统设计言曰

「研究生培养 严字当头」高校人才培养需系统设计

央视网消息:对在读研究生毕业设年限 “紧箍咒”,有助于让整个学习氛围“严字当头”,同时有教育学者也建议在管理手段上可以更加多元,既保障整体质量也重视个体的需求。对于多所高校使用“超过学习年限”作为清退的理由,有教育学者表示,学习年限是管理的手段,在执行的同时也需要配套措施,增加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比如对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可以设计不同的毕业年限,尊重学生学习、研究的需求,同时也保障学生的权益。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程方平: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成才,走正道提供制度的保障。我们其实还有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具体的分析要做。我觉得我们的制度里关于学生申诉,老师要帮助他们申述,我觉得这是一个配套的非常重要的制度。对于各地高校接连公布清退研究生的公告,教育学者表示,高校也需要在研究生遴选上做足功课,要选择合适的学生,避免发生大规模清退。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一:研究生的遴选应该高度重视学术志趣和专业认同,而不是一般性的能力,要设法增加学术性和应用型的研究生,减少只追求文凭的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对于显然不适合的学生及早地做积极引导,不要在自己不喜欢又不胜任的道路上消耗青春。

其死也薄

首都师范大学召开“十四五”研究生人才培养规划研讨会

3月10日,首都师范大学召开“十四五”研究生人才培养规划研讨会。该校副校长马力耕,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梁占军,副院长尚媛园、胡德勇和20余名学校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会议由梁占军主持。马力耕从两个方面强调了研究生人才培养对学校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意义,即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研究生教育重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学校学术创新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他希望各院系抓住教育“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发展机遇,推动研究生人才培养纵深发展,夯实学校学科实力。梁占军结合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三大战略,介绍了“十四五”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他回顾了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与短板,指出“十四五”期间研究生人才培养将突出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三个方面。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的各位委员就“十四五”期间学校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发展目标和方向、学校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生人才培养规划草案开展研讨,围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完善专业学位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等内容开展了广泛、深入交流,为未来五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提供思路和建议。“十四五”期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将紧紧依托院系与学科,形成“提质量、育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新局面。(通讯员:首都师范大学范兴云)

孰能脱焉

研究生教育:为国家战略培养创新人才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正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闫策参与了火星着陆导航制导与控制方案研究。 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我国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各地高校将实验室建在乡下田间,已建成120多个科技小院,研究生长期驻扎,助力农民增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医科院校研究生主动请缨,在战疫一线践行医者的使命和责任。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111个一级学科和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体系,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更加突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为各行各业输出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来源:央广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河野

研究生培养 严字当头|高校人才培养需系统设计

对在读研究生毕业设年限 “紧箍”,有助于让整个学习氛围“严”字当头,同时有教育学者也建议在管理手段上可以更加多元,既保障整体质量也重视个体的需求。对于多所高校使用“超过学习年限”作为清退的理由,有教育学者表示,学习年限是管理的手段,在执行的同时也需要配套措施,增加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比如对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可以设计不同的毕业年限,尊重学生学习、研究的需求,同时也保障学生的权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程方平: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成才,走正道提供制度保障。我们其实还有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具体的分析要做。我们的制度里有关于学生申诉的条款,老师要帮助他们申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  对于各地高校接连公布清退研究生的公告,教育学者表示,高校也需要在研究生遴选上做足功课,要选择合适的学生,避免发生大规模清退事件。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一:研究生的遴选应该高度重视学术志趣和专业认同,而不是一般性的能力,要设法增加学术性和应用型的研究生数量,减少只追求文凭的研究生数量。在培养过程中,对于显然不适合的学生应及早地积极引导,不要在自己不喜欢又不胜任的道路上消耗青春。   来源 央视网编辑 吴春生  编审 胡莹

夏梨

法律研究生人才培养哪家强?首轮专业学位评估告诉你答案

文|冷丝栏目|考研录取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根据教育部第一次专业学位评估结果,法律专业学位被评为A+等级的有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可以这么说,这两所高校也是我国法律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好高校。虽然这只是专业学位的评估结果,但实际上,这些高校的法律学术硕士培养也有很高的水平。当然,还有很多高校的法律专业硕士培养水平较高,被评为B+等级及以上的高校共有以下这么多的高校:被评为A等级的有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可见,传统的政法类高校还有优势,综合性高校也有自己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优势。法律专硕怎么培养人才?教学水平高的培养单位有什么优势?以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1996年,北大法学院在全国首批开展了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后来根据教育部政策,既招收学硕也招收专硕。北大法学院自此紧紧围绕该项目的设立初衷——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的应用型高层次法律专门人才,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北大法学院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级期间以基础必修课为主,目前有11门课程。此外,学生还须在一年级或二年级从学院开设的2门法律写作课和4门案例研习课中各选修1门。基础必修课旨在搭建理论框架,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法律逻辑思维。科目的设置与法学本科的必修课区别不大,但完成时间变短。北大法学院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分方向培养,目前共设置了18个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财税法,金融法,房地产法,市场竞争法,公司证券法,电子商务法,知识产权法,卫生法,国际公法,国际商法,法律与公共政策,人权与人道法,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等,分别依托相应的研究中心培养学生。各方向均设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所开设的课程大多放在了研究生学习的第二个学年,强调专业性、实务性和应用性,经常外聘知名教授、实务部门的专家授课,采取专题研讨、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现场观摩等多种教学形式。而在第三学年,北大法学院结合就业突出学生特长,法学院研究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在三年内逐步完成的。第三学年后毕业生直接对接就业,是前期综合努力的落地阶段。北大法学院的做法是将专业实习纳入培养计划中,并制定专门的规范。具体而言,学生须在法律实务部门进行至少4个月的毕业实习,完成实习报告,鉴定合格方能毕业。当然,一些政法类高校在法律硕士的实践技能培养方面都有很好的经验,除了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还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等,它们也都有很好的教学实践经验。冷丝认为,作为职业化教育,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一名法律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独立处理法律事务的思维能力。现在,许多学校法律专业硕士教学仍是大班上课,不分方向,只是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确定论文的方向。由于学生本科教育背景不同,所以,冷丝建议高校管理者、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借鉴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做法,无论是法律学硕还是专硕,都应该尽早划分专业方向,以便于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优势。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道德不一

药学专家聚通大 共商药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大计

活动现场(金飞)4月15日,南通大学举行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论坛暨实践基地签约仪式。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陆伟跃教授,南通联亚药业有限公司总裁张国华博士,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卫卫教授,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何敏教授,昭衍(苏州)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顾静良,南通市肿瘤医院党委专职副书记孙向阳,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邵建国,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倪钰飞,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陈茜等药学专家出席活动。南通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顾菊平致辞。顾菊平对长期关心和支持南通大学发展的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她指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我国医药等领域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专业学位硕士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已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她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完善南通大学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助力药学专业硕士培养又好又快发展。她期待药学院加快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提升学科、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努力打造高素质医药人才培养基地,持续彰显办学特色和育人品牌,更好地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医药事业发展。活动中,南通大学药学院院长朱卫忠代表学院分别与南通联亚药业有限公司、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昭衍(苏州)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南通市肿瘤医院、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签订了共建实践基地协议。药学院党委书记徐建宣读了南通大学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企业导师名单。与会领导为受聘导师颁发聘书。陆伟跃充分肯定了南通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他分析了当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高校、药企和研究院所等单位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多方联手,为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何敏、张国华、昭衍(苏州)新药研究中心黄维博士分别作了题为《药学专业硕士培养中思考》《现代药企对药学人才要求》,《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与新药研发》的学术报告。部分参会嘉宾还现场与与会代表们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并就今后可开展合作的领域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南通大学研究生院、药学院以及相关附属教学医院等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慧远

有力人才支撑!我国自主培养研究生超1000万人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截至2020年,作为国民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1000多万高层次人才。这意味着,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百废待兴,到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历程,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石。——1000万,对教育事业而言,意味着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428人的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在艰苦卓绝的奋战中取得了高治愈率、低病亡率和医疗队零感染的好成绩。成绩背后,活跃着无畏坚守、敢于担当的北大医学研究生群体。“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医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和医学人才培养的支撑。”北京大学医学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北大医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努力成为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前沿,培养引领未来的医学人才。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70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发展模式和三级学位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踏上由大到强的新征程。“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1996年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与我国经济体量、高等教育部门研发经费全球排名第二的位次基本匹配,在学人数已居世界前列。”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1000万,对国家创新发展而言,意味着重要而坚实的基石。“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和天宫一号总体设计团队、新冠疫苗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的陈薇院士团队业务骨干,都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据介绍,2019年,全国139名新晋院士中,90%以上在我国境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近80%由我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博士或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力支撑了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定在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学研究生在面上项目人员中超过50%。同时,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在创业创新的时代潮流中,研究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大批研究生已成长为行业翘楚。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研究生教育改善了我国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提升了我国适龄青年的受教育水平,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供给了大批师资。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达64.1%,比1990年的19.6%大幅提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1000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意味着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遍又一遍验证测试、一个螺丝一块电路板地制作样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博士生吴凡全程参与了两颗微纳卫星的研制。“看着自己参与研制的紫丁香一号、二号卫星升空,感到学校搭建的‘创新工场’不仅点燃了我的卫星梦,更给了我实现梦想的力量!”吴凡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介绍,哈工大探索形成的“德才培育并举、科教深度融合、工场创新实践”的航天工程领军人才培养模式,已培养研究生近200名,80%的毕业生已成为航天领域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精英。“研究生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之路,研究生教育将更好地发挥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生教育还将主动应对信息时代的变革与挑战,全面实施“互联网+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度转型。展望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将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骷髅舞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师生共话研究生人才培养

未来网高校频道12月20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胡芳)12月17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第三届“最美石化人”称号获得者、北京市长城学者、机械工程学院张华教授做客促膝会。该校研究生处、学生处和团委的领导老师以及来自各院系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本期促膝会的主题是“共话研究生人才培养”。张华教授从“经常审视考研初心、突破常规不断创新、交流营造学术氛围、正视客观树立信心、身心健康诚信为人、积极向上提升格局、科学规划学习目标”七个方面,将自己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相关经验与思考深入浅出地为与会同学进行了详细介绍,鼓励大家在学习和科研的道路上要将“异想天开”与脚踏实地相结合,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人生理想。会上,同学们针对自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问,同时围绕目标的确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问题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与会老师们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同学们都谈到参加此次活动受益匪浅。与会老师们表示,今后将应大家要求,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研究生与教师之间、研究生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助力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据悉,石化促膝会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六期,是该校促进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旨在让学生与校领导、名师、名家及管理干部促膝谈心,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倾听学生心声,促使师生树立“人人关心学校发展,人人为学校未来负责”的意识,共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未尝不言

如何培养“来即能手”型教育硕士

育人当从育师开始,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责任之一。然而,要想递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教育硕士的培养就必须破解一系列难题。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团队(简称“团队”),直面传统数学教育硕士培养痛点,深入调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提出培养“即插即用”“来即能手”型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历经7年实践,不仅培养出一批优秀数学教育硕士,还辐射带动了当地更多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了一种培养新模式。传统的教育硕士培养问题症结何在?随着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双非(非数学专业、非师范)”生源的比例逐年升高,许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与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数学教师的目标要求有较大距离。同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也值得反思。教育硕士原本就是一个应用性极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向,为此中小学校更看重毕业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尤其是课程实施及研发能力。然而,目前的教育硕士和其他教育学术类硕士的培养具有同质化倾向,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评价方法没有显著区别。再加上部分导师以理论研究见长,实践指导能力有限,自然导致教育硕士培养效果不佳。说到底,教育硕士要重构培养目标,弥补实践能力的缺失。为此,团队聚焦六大核心能力素养的培育,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修养,“学科知识+通识知识+教学理论”的文化素质,“持续发展+理论更新+信技融合+跨界学习”的再学习能力与意识,“解读课标+研读教材+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语言表达+三笔一画+课堂机智”的教学能力,“教学学术+专业学术”的科研能力,“迁移能力+质疑能力+猜想能力+践行能力”的创新能力等。重构培养目标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将其落地呢?一般而言,传统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等内容。团队确定了“夯实基础,提升专业,加强实践”的改革理念,从课程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进行大胆改革。首先,专门设置补修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教育学等教育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帮助“双非”生源夯实基础。其次,改革专业必修课程,使课程内容既能体现学科前沿性与时代要求,又能反映学科专业、教育行业的核心理论和成果。最后,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尤其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课程输出的创新执行能力。最具创意的一点,就是增强专业必修课程的实践环节,通过观摩反思、校本教研、真情境体验等途径,使研究生形成实践性认知。在改革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团队更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加强研究性教学、项目式教学,构建了“一生一优课”教学模式。所谓“一生一优课”,是指以上好一堂优质课为基本抓手,倒逼教育硕士进行知识建构和能力输出的培养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和输出导向。“一生一优课”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分为八个环节:“启航工程,系列讲座”——“精选主题,文献查阅”——“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寻找依据”——“实践初探,说课磨课”——“深度实践,同课异构”——“反思评价,成效分析”——“反复打磨,形成优课”——“展示成果,论坛搭台”。经过“一生一优课”的教学磨炼,教育硕士往往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一生一优课”既关注每一个教育硕士的专业成长,也真正关注他们的“一生”,为他们的职后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值得自豪的是,从一线中小学校的反馈来看,华南师大培养的数学教育硕士就业率高,行业认可度高,毕业生真正实现了“即插即用”“来即能手”的目标要求。如今,团队已先后在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新疆等200多所中小学开展教学指导与实验,引领带动近8万名教师的专业发展。(作者单位系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中国教师报》2021年04月21日第13版 作者:赵 萍 刘 喆

尽见

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征程丨西电提升质量内涵,打造特色研究生教育之路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培养质量不仅事关一所大学的发展高度,更影响着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击鼓催征开新局,奋楫扬帆“双一流”。“十三五”期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面对电子信息行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紧迫需求,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扎实做好新时代研究生培养工作,持续书写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奋进之笔”。赓续红色基因 砥砺家国情怀“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面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西电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姬红兵表示,“西电坚持走以红色基因为魂,以服务国家需求为核,以提升质量内涵为主线的特色研究生教育之路,努力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科技创新的后备军和生力军。”这一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契合。“十三五”期间,西电研究生人才培养持续在家国情怀上下功夫,将爱国主义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着力培养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这门课程专题设计、逻辑安排、讲授方法等都很到位,不仅使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了新的认识,还启发我对科研产生了新的思考。”这是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申宇琛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最深的感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西电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上不断改革创新,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打造“一个核心、两个贯穿、三个结合”的博士研究生思政“金课”,教育引导研究生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此外,自2016年起,西电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思政工作特点,深入挖掘以导学团队为载体的育人优势,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不断激发师生参与思政教育的内生动力,以“师德师风好、师生关系好、培养模式好,有先进文化、有出色管理、有突出业绩”为标准,构建起“三好三有”研究生育人体系。目前,西电“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已连续举办5届,吸引了上千名校内师生参与,培育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生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育人成果荣获2019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并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老师和同学们都积极参与,提升了团队文化氛围,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激励着我们继续扬帆远航,为建设网络安全强国事业作出西电贡献。”第四届“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之赛博长安团队博士生李佳旻表示。思想立魂、创新立身、规矩立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一流思想政治工作为指导,引领广大研究生胸怀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把小我融入大我,为祖国奉献,为人民奋斗,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科教同频共振 赋能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组织研究生科研实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廖桂生教授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读博期间师从“雷达裁判长”保铮院士,从那时便参加了我国“八五”期间军事电子重点预研项目攻关研究。二十多年来,他始终围绕国家对雷达装备的重大需求潜心攻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雷达领域的难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为国家贡献力量,要把自己的兴趣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这是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体现。”将自己的研究致力于国家建设,并悉心为国家输送人才是廖桂生教授不变的信条。正是这个坚定不移的信条,见证了一个个奔向国家急需人才岗位的“得意门生”。廖桂生教授所培养的博士生杜文韬,通过在校参与课题,将合成孔径雷达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系统学习并掌握了相关技术的概念和方法,毕业后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学以致用,在工作岗位上迅速成长为SAR-GMTI技术方面的带头人。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十三五”期间,西电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时代定位,发挥重大科研任务的育人功能,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扎根中国大地,面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现实,引导研究生在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攻克电子信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雅芯-天图’宇航级高速图像处理芯片项目最后得分87.47分。”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现场,西电“雅芯-天图”项目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如果我们所研究的技术,能够成为我国在探索未知宇宙时的眼睛,将西电的红色基因注入中国的航天事业当中,这将是我们团队的骄傲。”“雅芯-天图”项目团队负责人、通信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秦皓楠表示。在导师李云松教授的指导下,他较早进入图像传输与处理研究所,参与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西电对标国家急需学科、交叉学科,创新性实施电子信息关键领域未来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和电子信息急需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吸引优秀学子提前进入重点实验室,实行“一人一计划”名师大家团队一站式指导,依托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持续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帅才”和科技领军“将才”。此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在核心科技研究中,鼓励并大胆启用优秀博士生担任重大重点项目PI,攻克“卡脖子”难题。“第三代半导体微波器件”成为华为中兴的自主关键器件,解决5G通信核心微波器件关键问题,航天级图像压缩芯片应用于探月工程,参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中多个科学载荷的图像和数据压缩任务……这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成员中60%是研究生,80%高水平成果出自研究生,2015至2020年授位1600余名博士研究生中,论文选题来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比例为76%。“十三五”期间,西电把促进研究生成才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主导,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一大批勇攀科技高峰的“登山队”。产教深度融合 多方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为推动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西电在“十三五”期间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拆除了阻碍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篱笆墙”,疏通了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连接的快车道。“希望同学们做与时代同频的奋斗者,将西电基因和广州优势充分结合,做与发展同行的创新者,在科技角逐的新战场上有所作为,做与湾区同向的实践者,用生动实践在大湾区书写奋斗人生。”这是2020年9月,侯玉清校友在西电广州研究院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上对师弟师妹的寄语。2020年,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国家急需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西电与广州市政府携手共建了西电广州研究院,打造产教融合、科教并举的“西电样板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十三五”期间,西电更主动、更及时精准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切中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脉搏”,瞄准国民经济产业需求,着力培养适应电子信息行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学校先后与广州市、杭州市等地方政府共建异地研究院,与中国电科、华为等著名企业共建100多个联合培养基地,深入探索由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新模式。近年来,西电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产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项目制”培养新模式。学校优秀教师作为专职教师,与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导师组成“校企双导师组”指导研究生学业,通过企业项目牵引,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增长才干。值得一提的是,西电牵头共建的“西电—昆山研究生院”和“西电—中电集团54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先后获批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形成了多元投入、合作共赢的联合培养长效机制,有效支撑了研究生培养。基于上述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西电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作为典型代表进行发言。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长期以来,西电坚持以红色基因为魂,聚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着力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西电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深耕国家电子信息领域,坚持走以服务国家需求为核、以提升质量内涵为主线的特色研究生教育之路,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续写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篇章。(来源:西电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