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报告防毒皮

201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相关政府/学校以更开放的姿态对待社会各类业态的进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同时2.0时代希望将1.0时代买来的设备用起来,收集并实现各类数据的连通,以数据为驱动来提升教学效率和体验。201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300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大约贡献了70%-80%的份额,国家拨款是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教育信息化市场产业链上各服务环节的界限趋于模糊,但上中下游市场特点明显:上游重资产,中游重渠道,下游重效率和体验。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呈现出市场体量大、市场高度分散、地域性强的特点,垄断型企业尚未出现意味着市场可供攫取的空间非常大,各领域企业伸出触手开始圈地。现阶段教育信息化行业处于缓慢平稳增长期,企业间竞争加剧的同时合作也不断深入。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和服务升级、C端用户付费市场的拓展等都是刺激行业快速增长的机会点。宏观环境:坐享天时地利人和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的必要性从B端到C端研究的转变:教育行业toC市场重点在于满足C端用户对“效果”的满意度,而toB市场则更加强调帮助企业客户提高管理和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作为与toC截然不同的市场,教育信息化行业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与发展逻辑,对其开展系统性的研究也极具必要性。市场成型且进入发声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市场已经明确成型且处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阶段,各类玩家纷纷通过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等形式整合并最大化输出自身资源,进而为学校、政府、教育机构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占领更大的市场。因此针对教育信息化市场的研究需更加关注企业的服务链路及其周边潜在机会,分析业内重点企业的布局和运营思路,帮助市场玩家或待进入的企业了解行业重点竞争领域、洞悉行业发展动态,促进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市场空间大,潜在机会多:从需求端看,50.7万余所学校(含学前教育)、2.6亿余在校生(含在园人数)和1600余万在校老师,对信息化的需求庞大且持续。从供给端机会看:1)硬件产品会随着技术升级而进行产品迭代;2)软件及服务产品随着服务场景的深化、数据分析技术优化、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而有更多可供挖掘的个性化的、定制化的服务类型;3)内容方面,新增科目知识体系的合作开发、原有科目知识图谱的建立与抽象等都是潜在机会;4)B端提供服务后,潜在的C端流量入口已经占据,对C端付费市场的挖掘仍充满想象空间。主要服务类型软件/技术服务和内容服务是目前最为活跃的两种服务类型现阶段教育信息化企业主要有四种服务类型:1)硬件提供商;2)教务管理软件/技术平台提供商;3)教学管理软件或教学内容提供商;4)补充性的课程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一种和第二种侧重于教学、教务线上化,得益于政策自上而下的推动,市场发展快且相对成熟,行业主流玩家多具有成立时间长、具有政府背景或母公司支持的企业。第三种和第四中则是将服务场景拓展至教学过程中,多为创业公司在不断摸索,向学校(B端)或学生/家长(C端)收费是其主要业务展开逻辑。第三、四种模式主要有三个问题:其一,服务对象涉及老师、学生甚至家长,不同用户在需求、使用习惯、使用目的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需要考虑开发成本、开发周期和差异化竞争等因素;其二,受政策影响大,企业的业务逻辑可能因为政策不向好而停滞,甚至终止;其三,如何为C端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并收费需要不断摸索和验证。政策环境:教育信息化2.0做创收以“用”为出发,以数据为驱动,以提升效率和体验为根本,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技术环境:教育+科技的不断试探成熟技术向教育领域“蔓延”,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效率技术在教育的应用滞后性强,即技术成熟了,与教育的适配性或融合度不一定高。整体来看,现阶段中国的教育+技术主要有三点特征:其一,体制内学校受教育部门监管严格,改革难以推进,其受技术影响的速度和程度都比体制外培训机构慢;其二,高学龄阶段受众成熟度和自控力比较高,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更深;其三,技术多应用在教学活动的外围层次(即“练-测-评”),相关的学习数据结构化程度高,分析和反馈机制好;与思考和规划相关的核心环节“教”现阶段尚处于初级阶段,产生的数据也是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但即便如此,师生的教学效率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未来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市场空间:四千亿市场等待被分割教育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2019年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300亿元艾瑞咨询统计及核算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300亿元,未来两年持续增长但增速趋于稳定。教育信息化1.0时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硬件设备自上而下的推广和购买。十九大之后,硬件普及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2.0时代刚进入以客户为导向的软件和服务市场,市场处于赛道抢占期。未来,随着5G、AI、VR/AR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新的硬件升级、覆盖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软件服务以及C端用户的付费场景增加等,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将迎来一波新的高速增长机会点。产业链条:要产品要服务更要有渠道现阶段教育信息化产业链结构上游企业市场集中度高,中游市场极度离散,中游企业对下游市场的拓展受渠道关系影响大中游端:重渠道、重合作赛道技术+合作是硬件产商迎接一下增长红利的关键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供应商优劣势明显。其中优势主要有三点:其一,采购政策自上而下推行,市场盈利模式清晰(即直接向政府/学校收费);其二,受技术推动,硬件产品的品类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其三,经过教育信息化1.0的建设期,厂商已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和渠道。反观不足,也有三点:首先,硬件设备未真正用起来,用户对产品依赖性差;其次,现阶段硬件普及基本完成,预算申请难度大,市场增量空间有限,未来市场红利可能出现在与技术升级相关的硬件设备升级或迭代方面;最后,市场渠道依赖性强,很难全国性扩张。就未来而言,硬件设备产商一方面需要把握新技术(如5G)的节点,加速产品升级或迭代,另一方面,更需要与软件产商、集成商深度结合,互利互惠。中游端:重渠道、重体验赛道(1)教育信息化软件服务市场重视用户体验,易垂直细分、易聚集流量、易规模经济,但也易沦为标准化产品中游端:重渠道、重体验赛道(2)综合类服务供应商本身具有很强的渠道优势和客户资源,对内可提供整套服务,对外拓展可成为系统集成商的角色市场特征:多方混战,各显神通特征二:市场极度分散(1)A股上市企业教育业务占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比重不足4%教育信息化覆盖的服务场景广,服务对象涉及从学校到政府、从校长到教职工、从学生到家长等各个类型,服务内容囊括了政府管理、学校运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校沟通等方方面面。从市场主流玩家来看,包含传统教育信息化企业、新兴创业型教育信息化企业、大的互联网企业、传统教育企业以及其他或转型或布局的企业五大类,市场参与者众多,但又高度离散。据艾瑞不完全统计,2018年部分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企业中教育营收大致150亿左右,占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的比重在3.7%左右,市场极度分散。特征二:市场极度分散(2)部分A股教育信息化企业的服务内容和营收情况从部分A股教育信息化企业的服务内容来看,单一服务类别的企业较少,大部分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服务。这与他们进入市场较早,积累了足够的渠道资源、客户资源等息息相关,同时这些资源的积累为他们向系统集成商的角色过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现阶段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企业营收高,但教育业务占比低,教育市场服务竞争激烈。发展启示:搜索新一轮市场增长点启示一:部分玩家向集成商发展系统集成商的数量和类型增加,市场扁平化程度高据艾瑞不完全统计,A股上市的教育信息化企业中有超过50%的企业提供系统集成服务,新三板中有25%的企业同时发展系统集成服务,整个市场玩家中系统集成商仍有较大空间可供攫取,市场扁平化程度有望增加。渠道、客户资源、口碑、管理、服务、技术和整合能力等是系统集成商的核心要素,对于渠道依赖性强、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的教育信息化行业而言,很多厂商都可以结合自身优势资源而向系统集成商发展,通过拓展服务类别和服务范围,既可以夯实已经建立的客户资源,又可以丰富/构建产品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当然提供集成服务时尽量做到服务体系轻量化、操作/管理简易化。启示二:“马斯洛需求”的适用性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市场空间大,拓展相对容易不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受当地的经济、政策等影响而不同。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水平高,高精尖产业多,其教育信息化程度高且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更加具象,如将什么知识通过什么方式点引爆后,可以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针对性的学习路径设计和学习内容推送等。贫困地区属于市场空白区,他们的诉求比较集中,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师生教学需求。相比较而言,欠发达地区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生对教育信息化都有一定认知,并且希望通过信息化助力当地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普及,故当地对教育信息化企业接纳度高。能够带来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沉浸感的企业将优先获得当地市场“入场券”。启示三:C端增值服务市场值得拓展如何将C端流量转化为付费用户是关键目前教育信息化市场比较成熟且经过市场验证的服务模式是直接向教育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售卖自上而下的硬件产品、软件、平台,对于将教育部门/学校/教育机构作为通道打开C端流量入口进而向C端收费的模式(即2B2C模式)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有成功的案例(如口语100向学生收取人工智能老师的服务费用),但就整个市场而言,2B2C模式的服务价值需要不断挖掘和放大,以满足C端市场的付费意愿和期许。整体来看,企业想要针对C端用户收费,首先需要了解用户不同阶段的需求,其次要结合自身资源制定满足用户需求的方案,最后要衡量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打破用户付费意愿与需求程度之间的落差。在提供C端服务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注意两点,即投入产出比和实时把握政策风向。总结:建议&展望—整体市场从需求满足看,短期内重点满足定制化需求,长期看需要关注行业标准化走势;从客户拓展看,离客户越近的渠道,其投资价值越高总结:建议&展望—细分市场大企业打造生态布局,小企业提升服务价值对于上游产商:明确自身业务体系构建的方向和全局性,针对性的寻找下游合作伙伴,打造企业全产业的生态布局。对于中游硬件提供商:1)5G风口下VR/AR市场、直播教学市场值得重点关注。2)大的硬件提供商可以利用自身渠道、客户等优势直接向系统集成商过渡。3)细分垂直领域对硬件设备的需求也可能出现小而美的市场,如音乐类。对于中游软件提供商:1)对于深度垂直且易沦为标准品的软件服务商,主要有两种路径:其一,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发展;其二,守住学校流量入口,争取C端市场,保证潜在增量空间。但现阶段从可行性方面看,更看好第一种路径。2)对于深度接触教学活动的软件服务商,如教学系统,挖掘并利用自身的数据资源以建立竞争壁垒是当前重点。目前来讲,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权威机构合作开采数据资源的价值似乎更具可行性。对于中游内容提供商:重点要明确自身对校内教育资源的“补充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市场新兴的、尚未建立健全的学科是最好的切入点。但内容提供商需要传递出内容的专业、权威性,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与学校合作,共同研发知识框架和教学内容体系;其二,与业内专家/专业机构合作开发。除了课程内容之外,与新兴硬件相匹配的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如VR/AR在实验、特定教学场景)也表现出一定潜力。

募左右曰

医疗信息化行业深度报告:大市场,大机遇

(如需报告请登录 未来智库)1.医疗信息化:大市场,大机遇1.1 行业综述:多环节、多主体,医院是核心参与方医疗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医疗信息化主要是指医疗服务环节的信 息化,而广义的医疗信息化还包括医疗支付环节的信息化、医药流通环节的信 息化以及其他医疗或医药相关环节的信息化:医疗服务环节的信息化(即医疗 IT)主要参与主体为以医院为主的各类医 疗机构,其发展普遍遵循从 HIS 到 CIS 再到 GMIS 的路径。其中:HIS(医 院管理信息系统)以收费为核心,旨在解决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营需求(如 挂号、核算、收费等);CIS(临床医疗信息系统)以患者为核心,旨在解 决医疗机构临床医疗业务信息化需求(如影像存档传输、放射信息采集及 处理、病理信息采集及处理等);GMIS(区域公共医疗信息系统)以共享 为核心,旨在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智能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区域医疗服 务水平、医疗卫生体系运转效率等。医疗支付环节的信息化(即医保 IT)主要参与主体为以医保和商保为主体 的医疗保障机构以及与之对接的各类医疗服务机构,其核心系统包括医保、 商保支付系统以及各级管理系统,主要面向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医疗、医药 机构。医药流通环节的信息化(即医药 IT)主要参与主体为药房、医药经销商等 跟医药流通相关的企业。其它环节的信息化参与主体众多,主要指除医疗、医药机构以外的相关企 业(如相关检测机构、互联网医疗企业、医疗器械企业等)。1.2 市场现状:行业快速发展,政策是核心驱动力自 2011 年以来,医疗信息化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 IDC 统计,2011、 2015 以及 2018 年中国医疗行业 IT 市场花费分别为 146.3、253.6 以及 491.8 亿 元,2011-2015、2015-2018 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CAGR 分别为 14.7%、24.7%。IDC 预测 2023 年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 719.6 亿元,据此次测算 2018-2023 CAGR仍将维持 10.0%左右。当前政策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齐头并进,行业需求旺盛。政策驱动下,医疗信息化建设主要障碍或逐步解除。1.3 供需分析:需求增长趋势明显,供给端格局相对分散需求端,降本增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是主要出发点。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三级医院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从年均投入金额和投入区间占比上看, 三级医院对医疗信息化的投入要远超三级以下医院:根据 CHIMA,三级医院 年均投入金额为 1019.2 万元,而三级以下医院年均投入金额为 240.1 万元;三级医院在 500-5000 万高额信息化投入的数量占比也远高于三级以下医院。如按 照卫健委最新公布的三级医院数量(2311 家)进行粗略估计,全国三级医院的 年均信息化投入在 235 亿元左右,约占全国医疗 IT 行业花费的一半左右,是名 副其实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坚力量。医院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的趋势明显。根据产业链调研,近年来医疗信息化厂 商大订单绝对金额及相对占比均快速提升,显示医院端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 且单项目体量也有攀升。根据 CHIMA,从不同年度医院信息化投入的对比上 来看,2018-2019 年度落在 500 万以上信息化投入区间的医院占比快速提升,说 明单体医院的信息化投入加强,部分佐证医疗信息化厂商大订单金额提升的事 实。供给端,医疗信息化供应商格局相对分散。国内从事医疗信息化的厂商众多, 据前瞻经济学人估计约有 600 多家,以区域性供应商为主。医疗 IT 解决方案 (指软件和服务)层面,根据 IDC的统计,行业 CR5 仅 40%左右,CR10 仅 56% 左右,排名第一的东软集团市场份额不足 14%,整体而言行业格局分散,头部 企业并没有绝对的市占率优势。客户粘性强,先发优势显著。医疗机构业务条线多、流程复杂,对应的信息系 统功能繁多、架构复杂、数据隐安全性要求高,加之医疗政策变动频繁,因此 决定了医疗机构与医疗信息化厂商之间以长期合作为主。此外,医疗机构在选 择信息化供应商时尤其重视后者的项目经验,因此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医疗机 构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尤其是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如此一来,起步较 早的医疗信息化厂商就会具备显著的先发优势,后进入者则会面临较大的市场 拓展障碍。渠道、产品化能力及整体解决方案交付能力是核心壁垒。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定 制化特性明显,此外对售后维护服务的及时性要求高,因此医疗信息化行业具 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这也是众多区域性小企业存在的根基。在这种背景下, 具有丰富的全国性渠道的厂商将具备更广阔的业务辐射范围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因此具备更强劲的竞争力。此外,基于对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以及不同业务的 理解,使用先进架构和技术将应用需求产品化的能力是提高医疗信息化厂商盈 利能力和业务扩张能力的关键。最后,站在医疗机构的角度,来自不同供应商 的信息化产品彼此之间难以有效集成、对接的问题普遍存在,从提升系统整体 运行效率的角度除非,未来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更受青睐。1.4 趋势判断:医疗信息化的范围、功能和商业模式将持续进化,行业集中度 有望提升医疗信息化将沿着三条路径演进:1)范围从单个机构到区域再到 全国。当前医疗信息化主要围绕单个机构展开,但与此同时区域性医疗信息化 需求也已出现,未来后者更高层级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将出现,直至最终建成全 国性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2)功能从信息化向智能化演进。AI 将成为底层基 础技术,未来应用势不可挡,医疗信息化将从支撑业务向辅助决策、解放人工 发展,功能更加深化。未来医疗信息化将从信息化过渡到互联网化,最后发展 到数字化和智能化。3)商业模式从 2G/2B向 2C扩散。互联网医疗需求是客观 存在的,但医疗机构普遍不具备独立满足这部分需求的能力,未来更多依靠医 疗信息化厂商共建互联网医院,而医疗信息化厂商则有望将业务模式向 C 端扩 散。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从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来看,近 几年市场集中度正在缓慢提升,根据 IDC,从 2011 年至 2017 年前十大厂商市 场份额提高了近 7 个点。另外,参考较为成熟的市场发展经验,美国医院端电 子病历市场集中度 CR3 在 2007 年时仅 42%,至 2018 年已达 70%左右,对比中 国 2017 年 CR3 仅 29%,因此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集中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求与技术升级是集中度提升的主因。需求升级体现在医疗机构对信息化的需 求从零散化向综合化转移,因此具备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头部厂商在未来竞争中 将更具备优势。技术升级体现在创新技术如微服务、AI、云计算的应用,些技 术的应用会使得头部厂商的系统产品力更强,而大部分区域性小厂商因为不具 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会逐渐被淘汰。基于此,我们判断拥有客户基础优势、技术 储备优势、品牌和渠道优势以及项目经验优势的头部厂商将最受益行业发展。2.政策强力驱动,传统信息化业务迎新一轮景气期2.1 电子病历、互联互通及医院智慧服务分级直接驱动行业发展2.1.1 电子病历与互联互通评级有望催生 300-500 亿增量市场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临床医疗信息化系统中,医疗指令的发 出、医疗行为的结果反馈和诊断医嘱的下达均通过电子病历完成。电子病历并 非医生专用的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而是包括前端数据交互工具、全院级别临 床医疗数据中心和信息应用平台在内的完整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在我国原卫生 部下发的电子病历规范与欧美各国的医疗信息化实践中,电子病历系统均着眼 于其临床医疗信息汇总、集成、整合、应用的核心功能。政策明确要求医院参与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当前国内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较低。我国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标准在制 定过程中部分参考了成熟市场的相关经验,全球范围内电子病历评级较为权威 的机构为美国的 HMISS 协会,卫健委制定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标准基本与 美国对应(中国分级为 0-8 级,美国为 0-7 级)。根据 HMISS 最新数据,全美 参与 HMISS EMRAM(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Adoption Model)评级的医院 共 5,480 家,其中通过六级及以上的医院共 2,410 家,占比达 44%。与此同时, 我国通过 HMISS EMRAM六级及以上的医院仅 57 家,截至 2018 年底通过卫健 委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 5 级以上的医院仅 84 家,跟美国相比仍存在巨大差异。政策将显著提升医院端电子病历参评率。根据卫健委,2011-2018 年全国共有 7,000 多家医院参与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2018 年全年有 4,239 家二级医院和 1,695 家三级医院参与电子病历应用水评分级评估。 截至 2018 年 底,全国共有 33,009 家医院(来源:卫健委),若以此基数计算,则 2011-2018 年电子病历评级的累计参评率仅 21.2%;全国共有二级医院 9,017 家、三级医院 2,548 家,根据《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电子 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的要求,未来上述二级以上医院(共 11,565 家)均必须参与电子病历评级,结合时间点要求,2020 年医院累计参评 率将至少提升至 35%,政策效果显著。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将助推电子病历系统升级改造。根据 2017 年版的互联互通测评方案,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测评的项目应用评 价分为七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乙等、四级甲 等、五级乙等、五级甲等,每个等级的要求由低到高逐级覆盖累加,即较高等级包含较低等级的全部要求。《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 疗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所规定的 2020 年三级医院要达到医院信息互联 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 4 级水平,最低要求(四级乙等)为在满足三级的 要求基础之上,“初步建成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和电子病历共享文 档库”,即 4 级及以上最低要求为信息平台级的系统建设。 根据卫健委公布的信息,2014-2018 年全国通过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 成熟度测评仅 265家机构,包括区域 93家和医院 172家。互联互通测评政 策出台后,机构的参评率快速提升,仅 2018-2019 年度全国就有 210 家机 构(包括区域 67 家、医院 143 家)自愿申请参加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 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最终通过测评的区域有 48 家、医院有 101 家,共计 149 家机构,通过率为 70.95%。根据上述数据测算,2021 年前至少还有 2,376 家三级医院要参与并通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测评,故而也将极大促进 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升级改造。预计 2021年前电子病历评级将为行业带来 300-500 亿增量空间。按照规定,二 级医院在 2020 年要达到 3 级以上,三级医院在 2019 年要达到电子病历分级评 级 3 级以上,2020 年要达到 4 级以上。根据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 2019 CHINC 上的《我国智慧医院建设现状与未来》主题演讲,2018 年全国参 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的二级医院平均等级为 1.35 级,三级医院平均等级为 2.81 级。根据前述参评率数据推测,全国仍有 4000 多家二级医院和近 1000 家 三级医院电子病历评级是低于上述已参评医院平均等级的,据此假设 2020 年底 之前二级医院电子病历评级要从平均 1 级提升至 3 级,三级医院要从平均 2 级 提升至 4 级。结合草根调研了解到的电子病历系统升级费用,对 2021 年前电子 病历评级为行业带来的增量空间测算如下:2.1.2 智慧医院建设及评估将推动行业长期增长智慧医院内涵丰富。根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 年)》, 智慧医院是指“医疗机构围绕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扩展医疗 服务空间和内容,提供与其诊疗科目相一致的、适宜的医疗服务”。根据卫健委 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智慧医院的范围包括三 大领域,即: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以及面向管 理者的“智慧管理”。医院智慧服务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分级评估已经启动。医院智慧服务 指医院针对患者的医疗服务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患者 信息互联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的新时代服务模式。2019 年 7 月,医 政医管局公开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关于开展 2019 年医院智慧服务 分级评估工作的函》,要求被评估对象于 8 月 1 日至 9 月 10 日分片区(全国分 四个片区)分时段依次开展评估数据填报工作。医院智慧服务与电子病历评级有机衔接。根据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 在 2019 CHINC 上的解读,医院智慧服务与电子病历评级二者是有机衔接的, 只有电子病历应用达到 4 级,才能与智慧服务相匹配。智慧医院建设及分级评估将长期推动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医院信息安全是下一个发展重点。当前信息安全并非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的 独立维度,但信息安全涉及到病人和医院的隐私数据,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焦雅辉《我国智慧医院建设现状与未来》,卫健委将重点推进信息安全 工作,并计划将信息安全列为医院独立考核维度。区域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是未来建设重点模式。当前智慧医院有三种模式:一是 基于单体医院的智慧医院;二是以智慧医院和医联体为基础的智慧医院集 团;三是覆盖一定区域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正在打基础的阶段,是 未来主要方向,目标是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实现智慧化的覆盖。智慧医院建设将综合多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计划(2018-2020 年)》,智慧医院建设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可穿戴设备、 大数据、AI 等多领域技术,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过程,因此是医疗信息 化行业发展的长期推动力。2.2 医联体建设及 DRGs 推进将间接催生医疗信息化需求2.2.1 医联体建设将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根据卫健委,截至 2018 年底,全国所有省份均出台医联体建设发展规划,所有 三级公立医院都参与了医联体建设。全国共组建城市医疗集团 1,860 个,县域 医疗共同体 3129 个,跨区域专科联盟 2,428 个,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 协作网 5,682 个。当前,国内医联体试点工作已经全面铺开: 2019 年 5 月 23 日,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 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方案》,明确城市医联体建 设试点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要求各省份推荐设区的地市不少于总地 市数的 50%,工作目标是到 2019年底 100个试点城市全面启动城市医联体 网格化布局与管理,每个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初 步形成以城市三级医院牵头、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康复、护理等其他医 疗机构参加的医联体管理模式;到 2020 年,100 个试点城市形成医联体网 格化布局,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于 2019 年 8 月发布 的《关于印发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全国范围内共确 定了 118 个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医联体的发展将极大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在医联体运行管理过程中, 信息系统是医联体实现一体化管理、资源整合共享以及分工协作的关键。医联 体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接入统一的信息平台,各机构之间的信息系统 应互联互通,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完善分级诊疗信息平 台以及互联网诊疗服务等。我们认为,信息化是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设施 之一,未来医联体的高效运行管理依赖于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因此医联体 的全面铺开建设将极大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2.2.1DRGs 推进将提升医院信息化和医保信息化需求DRGs 是用于衡量医疗服务质量效率以及进行医保支付的重要工具。DRGs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诊断相关组)实质上是一种病例组合分类方案, 即根据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和 资源消耗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进行管理的体系。DRGs-PPS(疾病诊 断相关组-预付费)是对各疾病诊断相关组制定支付标准、预付医疗费用的付费 方式。在 DRG 付费方式下,依诊断的不同、治疗手段的不同和病人特征的不 同,每个病例会对应进入不同的诊断相关组。在此基础上,保险机构不再是按 照病人在院的实际费用(即按服务项目)支付给医疗机构,而是按照病例所进 入的诊断相关组的付费标准进行支付。中国 DRGs 正逐步迈向具体实施阶段。2018 年 10 月,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医保 局发布《关于申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的通知》(27 号文),中国 DRGs 正式拉开全国范围内试点的序幕。与此前不同,医保局此次发文标志着 DRGs 自此由地方试点走向顶层设计且具体实施由医保部门主导,中国 DRGs 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019 年 5 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卫健委和国家中医 药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 (医保发﹝2019﹞34 号),根据前期各省(区、市)申报参加 DRG 付费国家试 点的情况,确定了 30 个城市作为 DRG 付费国家试点城市。2019 年 10 月,国 家医保局出台《国家医疗保障 DRG 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和《国家医疗保障 DRG(CHS-DRG)分组方案》,为 DRGs 付费具体实施提供了标准与规范。DRGs 实施需要以 DRGs系统为基础。医保 DRG 支付方式改革包括 DRG 分组 和付费两部分,其中分组是诊疗阶段的关键环节,其天然契合程序化处理方式。 根据国家医保局《国家医疗保障 DRG(CHS-DRG)分组方案》,CHS-DRG 分 组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以病案首页的主要诊断为依据,以解剖和生理 系统为主要分类特征,参照 ICD-10 将病例分为主要诊断大类(Major diagnostic categories,MDC);其次,在各大类下,再根据治疗方式将病例分为“手术”、 “非手术”和“操作”三类,并在各类下将主要诊断或主要操作相同的病例合并成 核心疾病诊断相关组(ADRG); 最后,综合考虑病例的其他个体特征、合并症 和并发症,将相近的诊断相关分组细分为诊断相关组,即 DRG。预计 DRGs 将为医疗 IT 带来百亿以上增量空间。根据草根调研,二级医院 DRGs 建设费用在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况下分别为 50/80/110 万元左右,三级 医院 DRGs 建设费用在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况下分别为 100/150/200 万元左右, 据此测算医院端 DRGs 的建设将为医疗 IT 行业带来百亿左右增量市场。3.“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创新业务迎高速发展机遇3.1 政策与产业合力,互联网医院成“互联网+”医疗发展最快子领域互联网医疗是医疗信息化下一个建设方向。我们认为,包括医疗行业在内的所 有传统行业的医疗信息化均遵从自信息化起到互联网化再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 发展路径,当前以医院信息化为代表的医疗信息化整体上仍处在第一阶段(即 信息化阶段),但第二阶段(即互联网化阶段)在政策引导、产业合力下即将迎 来一轮建设高峰。根据腾讯研究院、动脉网,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医疗信息化 对资源及服务的连接能力和整合能力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诊疗服务供应、 医疗资源配置以及医药险全环节配置。……在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医院的内涵不断延展。互联网医院的内涵从开始的远程 问诊、轻问诊,逐渐覆盖诊疗、诊断、健康管理、院后管理等诸多环节。当前, 围绕着医疗资源配置以及医疗服务流程再造,互联网对医院场景的渗透以及对 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介入越来越深。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参与主体也不再局限于 医疗机构,而是扩大到了医药、医保领域,涉及面越来越广泛。互联网医院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医院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第一种模式以医 院为主体,医院通过自建或者与信息化厂商共建的方式拓展服务边界,典型例 子为浙江大学第一医院主导建设了浙一互联网医院。第二种模式以企业为主体, 互联网公司或者其他企业通过搭建互联网医疗平台并挂靠实体医院的方式为病 患提供服务,典型例子如由微医集团主导、与地方政府或医院合作成立的互联 网医院。我们认为,前一种模式侧重于提供纵深服务,后一种模式侧重于平台 搭建、进行横向连接,在目前互联网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是相互补充而非 相互竞争的。医疗 IT 厂商参与互联网医院发展具有明确的商业模式。对医疗 IT 厂商而言, 互联网医院相关收入主要体现在前期的系统建设收入和后期的运营收入两个方 面:1)建设期,医疗 IT 厂商将向医院收取建设费用(类似传统医院 IT 模式)。 互联网医院的建设由下而上涉及集成平台、数据平台、业务平台、管理平台和 云平台(见下图)的搭建,针对每家医院的建设复杂度不同医疗 IT 会收取相应 的建设费用;2)运营期,医疗 IT 厂商则可能收取一定的运营服务费用,或者 按照线上流水提取分成(典型案例为卫宁健康为浙江邵逸夫医院建立和运营的 互联网医院项目)。第二种收入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我们认为未来将成为医疗 IT 厂商角逐的重点,而获得成功的厂商商业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3.2 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畴,产业发展迎重磅利好8 月 30 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 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纳入现行医 疗服务价格的政策体系统一管理,要求对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按照 线上线下公平的原则配套医保支付政策,并根据服务特点完善协议管理、结算 流程和有关指标。该意见对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健全“互联 网+”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明确“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保支付政策等也给 出了明确指导。我们认为,此政策对产业最大的影响在于扩大了互联网医院的客户群体,对互 联网医疗的普及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意见发布前,互联网医疗的主要 客户群体为自费病患,而此部分人群在公立医院的服务对象里占比并不高,一 般门诊医保用户的比例通常在 70%以上。医保局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医保将覆盖 互联网医疗领域,因此预计产业发展将极大加速。意见出台后,地方上也纷纷 跟进制定政策细则,例如 10 月起银川开始试行高血压、糖尿病在互联网医院进 行医保报销,11 月份山东制定了“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设立条件以及不 纳入的项目,明确了第一批“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互联网医疗医保政策 细则的出台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普及。互联网医院建设已提前反映政策预期,数量加速增长。根据动脉网,截止至 2016 年 11 月、2017 年 3 月以及 2018 年 12 月,我国已建成互联网医院数量分 别为 25 家、48 家和 119 家。受 2018 年政策催化因素影响以及对医保覆盖互联 网医疗领域的预期,进入到 2019 年以后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加速,截止至 10 月, 全国已建成互联网医院达 269 家;截止至 11 月 8 日,又有 121 家企业参与到互 联网医院建设中来。互联网化将奠定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AI+医疗是行业确定性发展趋势。过 去传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以科室为单位,供应商较多,系统之间连通性差, 导致医院内部存在信息孤岛。互联网医院的建设需要协调全医院资源,因此是 以医院为单位,各系统集成到统一平台上。同时,互联网医院要求诊疗过程全 程留痕,因此会沉淀大量与诊疗相关的数据,为 AI+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数据基 础。根据 2017 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明确了 2020 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1500 亿元的目标。据预测,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将 占人工智能总体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空间广阔。4.行业策略与投资建议4.1 整体策略:把握行业性机会,重点布局头部厂商 医院信息化领域:短期,在电子病历评级、互联互通评级以及医院智慧服 务评级驱动下,医院信息化需求提升、投入增大,行业增长确定性高;长 期,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建设以及 DRGs 的推进降为行业打开成长空间。 区域医疗信息化领域:受益医联体建设以及 DRGs 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 建设有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医保信息化领域:医保局成立,以 DRGs 为代表的医保支付政策顶层设计 变革将带来行业性机会。 互联网医院领域:政策与产业同步快速推进,医院端与信息化厂商端商业 模式清晰,叠加互联网诊疗服务进入医保支付范畴,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趋势上,我们认为随着需求与技术升级,市场份额将向头部厂商集中。因此, 我们看好各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4.2 从客户基础、产品化能力、业务布局三个维度看相关公司竞争力我们认为,衡量医疗信息化行业的竞争力,客户基础、产品化能力以及业务布 局是三个必不可少的维度:首先,医疗 IT 行业客户粘性较强、先发优势显著, 具有较好客户基础的厂商在下游需求提升时将最为受益;其次,产品化能力是 医疗 IT 厂商提升盈利水平、进行业务扩张的基础;最后,医疗 IT 行业处在快 速进化阶段,良好的业务布局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客户基础客户基础方面,我们认为应该主要关注医疗 IT 厂商的客户数量及质量。从这两 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以及麦迪科技在医院端客户规模上 处于领先地位,而东华软件、和仁科技则在大医院方面占优;久远银海、万达 信息在医保客户上领先。 产品化能力我们从毛利率、研发支出占比、人均产出三个维度对比不同公司的产品化 能力:从毛利率上看,医院端从高到底排序分别为麦迪科技、思创医惠、创业惠 康、卫宁软件、东华软件及和仁科技;医保端排序为久远银海、万达信息。从研发支出占比上看,医疗信息化主要上市公司 2016-2018 平均研发支出 占比分别为 13.78%、13.65%以及 15.70%。卫宁健康、万达信息、麦迪科 技三家公司研发支出占比要显著高于平均水平。从人均创收与人均创利角度,医院端信息化厂商要普遍高于医保端信息化厂商。 人均创收上,东华软件、和仁科技、思创医惠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人均创利 上,东华软件和麦迪科技领先。需要注意的是,除产品化程度外,造成人均创 收与人均创利差异的还包括产品结构(是否包含硬件)、利润率、市场策略等多 重因素。 业务布局从业务布局上看,我们认为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东华软件、万达信息、思创 医惠、久远银海无论是传统业务还是创新业务,布局均走在行业前列。尤其是 医院端的卫宁健康、创业慧康和东华软件,传统业务优势突出、创新业务布局 前沿,且与科技巨头强强联合,未来看点颇多。综合上述分析,我们重点推荐具有良好客户基础、产品化能力较强同时传统业 务优势明显、创新业务布局领先的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东华软件、久远银海 以及思创医惠,建议关注万达信息、和仁科技、麦迪科技。(报告来源:国金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玻璃墙

多维海拓:STEAM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研究报告

来源:中关村网中国的教育行业仍呈现旺盛发展的态势,2017年市场总规模已达到9万亿元。庞大的刚需基础加上政策、资金、科技以及社会观念驱动,教育领域将在未来持续繁荣,成为投资市场热点。其中,STEAM教育在政府及社会力量的推动下站上风口,广受市场关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对教育行业产生重要影响,教育信息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u一、STEAM教育1.1行业发展基础:消费水平上升,STEAM教育受到关注近几年经济不断向好,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接近 3.4 万元。收入的提升大大刺激了消费水平,各阶层人群购买力增强,从而带动家庭教育支出增加。另一方面,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也引发了人们对STEAM教育的关注。智能化时代的发展对高技术人才需求增加,第三产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STEAM教育关注孩子的综合素养及实际能力,能够满足新的人才需求。此外,家长群体逐渐趋于年轻化,8、9后成为家长群体主体,该人群更加注重培育孩子的动手能力及综合能力,对STEAM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更高,从而刺激了STEAM教育行业的发展。1.2 行业发展趋势STEAM发展受到政策红利的影响。“十三五”计划中第一次提及STEAM教育,教育政策重点逐步转向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各级政府,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深圳、杭州等积极响应号召,发布具体的文件及推行试点,推动STEAM教育的发展。资本市场持续助力STEAM教育行业高速发展。2017年以来,频繁出现集中于早中期领域的大额投资,STEAM教育市场规模逐年增加,未来5年市场规模增长率将达到33%。从发展的形式上来看,B端公立学校和C端将成为未来STEAM教育的发展核心。STEAM教育产业链上游为设备和课程的供应商,其中机器人和物联网的前景最为广阔,未来市场需求较大。下游B端的公立学校由于办学成本相对较小、政策试点及社会的支持成为STEAM教育发展的主力。C端的培训机构可以大规模对接学生,产品受众面广,复制扩张速度快,也将成为STEAM教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STEAM教育投资主要聚焦少儿编程和艺术教育类企业由政策推动和资本赋能的少儿编程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现阶段中小学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培养的课程,政策极力推崇编程全民化,引发编程学习热潮。少儿编程类企业在资本市场也广受欢迎,多家机构如编程猫、编玩编学等已获得高额早期融资。目前编程教育市场已有百亿级市场,但渗透率仍较低,在2017年仅为0.69%,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刚性需求带动音乐美术类教育市场迅猛发展。政策引导艺术教育进入应试考核系统,消费升级推动艺术行业发展,未来几年艺术培训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而在我国的艺术教育培训市场中,音乐和美术是最受关注的行业,占据超一半的市场份额,饱受资本市场的青睐。1.3 少儿编程行业发展现状产业环境分析当前,少儿编程行业已经形成较清晰的产业链。上游企业主要为工具研发,代表企业有诺丁科技、mblock等;中游企业负责内容供应,形式有线上、线下及2C端、2B端。国内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中游,差异体现在内容提供以及编程软硬件结合两方面。下游企业主要负责应用推广。少儿编程教育竞争格局当前的少儿编程教育企业都有精确的消费人群,收费水平相对标准化,提供以Scratch、NOIP竞赛、JavaScript等为主的产品和课程内容,与学校和机构开展合作关系,运营状况良好。(线下少儿编程教育主要企业对比如下图所示)线上的少儿编程教育企业产品更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单课时费用为100-300元不等。相比线下企业,线上的机构获客能力更强,覆盖学生人数更广。(线上少儿编程教育主要企业对比如图所示)1.4STEAM教育行业小结消费升级,新的社会需求刺激STEAM教育发展。政策及资本作为STEAM市场重要驱动力,助力行业发展。从产业链来看,B端的公立学校和C端将成为STEAM教育发展的核心,教育投资主要集中在少儿编程教育以及音乐美术教育领域。u二、 教育信息化2.1 行业三大发展基础国家政策推动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财政经费的投入助力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增长,CGAR达到3%,而中小学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可能。三通两平台建立,完善基础设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三通两平台”, 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智慧化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为教育信息化赋能。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迈入智慧化阶段,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体现在云计算、统一数据中心、大数据分析、智慧教室等方面。通过多维度大数据采集、智能数据处理及人机交互界面,人工智能全面赋能B端和C端,提供商业智能化系统及个性化学习支持。2.2 行业发展意义:平衡教育资源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失调,不同等级城市教育资源及水平相差较大,具体体现在教育硬件及应用滞后、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信息化人才缺失等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打破教育资源失衡的僵局。互联网的普及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三四线城市学校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为在线直播等新兴教育模式提供基础,有效分配资源。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完善,可更加精准的分析学习行为,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2.3 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教育信息化行业已形成清晰产业链闭环。上游为基础设施端,包括软硬件和相关运维服务,提供云服务、网络宽带、硬件、大数据及考勤安防等技术支持。中游为系统应用端,按教学服务内容简化为教、学、练、管、评五大功能,可细分为教务管理、互动课堂、课件资源、备课系统、试题库、智能阅卷、招生管理、智能排课、教辅信息网络教学平台、移动教学平台等应用场景。获得数据信息的中游企业,又能将数据反馈给上游,完善技术设施建设。下游为内容供给端。获得中游系统应用的服务支持,下游企业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培训服务。内容供给端的培训企业以语言培训、STEAM课程及课外LMS为主,研发课程内容,并向B端学校输出课程,建立合作关系。竞争格局教育信息化企业对比分析如图所示。企业围绕自身核心教育技术提供产品及业务,与学校和教育品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高教育服务质量。2.4教育信息化行业小结国家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成为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能有效的改善现阶段教育资源分布失衡的现状,创造更好的教学体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端、系统应用端以及内容供给端,实现全面智能化。u三、 总结中国教育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教育投资市场也正在高速增长的阶段。STEAM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两大细分领域尚有较多投资机遇和较大的发展空间。STEAM教育因政策利好,需求增加备受资本市场关注,投资主要聚焦少儿编程以及音乐美术教育。教育信息化受政策、新技术推动,教育科技深度融合,产业链布局清晰,联系紧密,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秧歌

中国财税信息化行业驱动因素分析:国家政策支持行业发展

中商情报网讯:财税信息化即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管理科学,将企业财税管理和税收征管业务纳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通过财税信息的采集、处理、综合、共享,为企业纳税人和税务机关提高财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供强大支撑,助力实现财税管理现代化。当前,国家政策支持财税信息化行业发展,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国内企业数量不断递增为企业财税服务奠定市场基础,“金三工程”推广,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财税信息化驱动因素1、国家政策支持财税信息化发展财税信息化是我国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措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部分,受到了各级政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9年以来,国家各部委以及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加快建设税务信息化的规划、政策等文件,包括《关于鼓励政府和企业发包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知道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和《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等,相关内容参见招股说明书“第六节业务和技术”之“二、发行人所处行业基本情况”之“(二)行业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财税信息化行业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企业财税服务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对企业财税服务领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①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财税服务企业可以开发出智能财税服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实现票据处理、财务核算、员工信息管理、税务管理的自动化处理,解决财务工作中最高频及重要的发票管理工作,有效降低涉税服务的成本、差错率并提升工作效率。②云计算可以提供基于网络的海量计算服务,不仅可以作为软件服务的平台,使得智能财税产品能够根据财税政策变革进行快速的迭代更新,也可以作为存储空间的提供者和业务信息处理的平台,由此将带来企业财税服务行业商业模式的丰富、创新和完善。③财税大数据对于提高财税管理能力、推动财税管理创新意义重大。通过财税大数据分析,可以挖掘出数据背后有利于增加收入、改进支出的因素,加强对预算执行和税收征管环节的风险控制;同时,税务大数据提供商能够帮企业进行有效纳税风险管控。通过打通财税内部、财政与受益单位、税务与纳税人、财税与相关部门、财税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孤岛”,在挖掘财政收益对象、纳税人和其他社会公众的行为特征信息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类财税服务,优化完善信用等级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财税管理服务水平。3、国内企业数量不断递增为企业财税服务奠定市场基础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行,国内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12339.50万户,其中企业3858.30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00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0.10万户。2019年我国新设市场主体达到新高点,全国新设市场主体2377.40万户,同比增长10.60%;平均每天新设6.51万户,高于2018年的5.89万户。同时,随着税务信息化不断推进,税收体制规范化,对企业纳税合规申报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全国纳税企业对于企业财税综合服务的需求日趋依赖,在我国庞大的纳税企业基数下,现有企业连同新增企业带来的需求增长为企业财税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数据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4、“金三工程”推广,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按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架构规划,金税三期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依托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税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在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集中处理,通过业务的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个以税收征管、外部信息、行政管理和决策支持为核心的四个信息管理应用系统。金税三期工程实现了税收数据的全国集中,为各省之间业务联动提供了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撑,开展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各类数据分析利用工作,推动了税收管理向网络化、大数据方向转变,为税收现代化踏上大发展、大融合、大跨越的新征程奠定了基础。“金税”工程三期的推进在税法宣传、纳税智慧服务、税务调查、信息技术服务、税务咨询、税务教育、纳税风险评估、纳税人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更多内容请下载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财税信息化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形魂

计算机行业研究与2021年度展望:升维,从云到产业互联网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杨泽原、丁奇、张帅、潘儒琛)核心观点计算机2021年关键词——升维计算机板块2020年历经年初疫情加速在线办公渗透、年中信创落地开启催化和年末的调整,指数全年上 涨16.92%。展望2021,我们认为以“升维”为框架对于核心公司竞争力变迁的研判,与基本面落地验 证效果的持续跟踪,将成为投研工作的重点。对应通用&行业应用领域、IT底层架构领域两条主线:主线一: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模式升维在技术(Cloud+BigData+IoT+AI+BlockChain)、需求(数字转型)、环境(政策+资本)三大因素合力 下,计算机行业内一批核心公司有望进一步加强研发、销售、管理端能力,实现经营模式升维。五大维度逐步攀升,核心公司从云到产业互联网。五大维度涵盖人头模式(代理、集成、外包)—— 产 品化(设备、 License、咨询)—— 云化(云托管、云原生、中台)—— 智能化(感知、认知、赋 能)—— 产业互联化(连接、平台、服务),其中2015年业内云转型全面开启,2021年产业互联网升维有望成为业内核心公司进一步构建竞争力壁垒的关键发力点。通用、工业、消费、医疗、教育、金融、交通七大应用领域2021年升维机遇与基本面进展值得重点关注。主线二:中美再平衡背景下的IT底层架构机遇:安全升维面对新阶段中美再平衡大背景,整体云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信创三大IT底层架构领域,将以安全为核心升维方向持续推进渗透,构建持续可靠地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IT底层架构体系。2021整体底层架构机遇显著:后疫情时代云化不可逆转,需求带动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渗透;关键信息 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有望落地+十四五体系防护普及,共驱网安需求提升;行业信创需求接棒DZ高峰, 优质品类逻辑进一步强化。报告摘要一、科技进步带来的升维机遇通用SaaS:确定性不断强化,加速渗透与升维随着业务边界的拓展,企业经营管理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以及企业上云意识的增强推动着越来 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艾瑞咨询预测,自2014年我国SaaS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至今,我国企业级SaaS行业市场规模 保持高速增长趋势,2021年有望达到654.2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 , 企业对SaaS服务的付费意愿不断加强,付费用户数量高速增长, 2013-201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86.44%,预计2019年达到54.6万户。IDC统计数据显示,我国SaaS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逐年稳定增长,2020年占比有望超过10%, 我国SaaS产业发展有望走在全球前列。疫情期间云办公需求爆发,行业迎来用户教育绝佳机遇,大大加速云办公产品渗透进程。在疫情防控形 势下,企业远程协作办公、学校在线教育等应急需求急速上升,自上而下地催化了用户爆发:2020年 春节后复工期间国内约有4亿用户使用远程办公应用;3月金山文档月活用户达2.39亿,在线编辑日活增 长6.5倍,腾讯文档月活突破1.6亿;期间企业级IM、视频会议等服务商免费开放产品资源,也大大加速 了用户获取与习惯培养阶段。事件驱动下,云办公需求得到验证,云办公产品也获得了用户教育的绝佳 机遇,未来行业成长与产品渗透提速趋势明显。疫情后云协作办公产品用户留存度高,上云渗透催化不可逆。以企业协作办公代表产品钉钉以及文档协 作产品金山WPS产品为例,今年疫情期间快速增长的活跃用户截至9月份均保持了良好的用户留存情况 ; 疫情过后并未出现明显回落,其中金山办公旗下金山文档MAU又回升至高峰时的七八成,充分表明疫 情对于云协作办公并非短期脉冲式刺激,而是加速推进了其长期演化进程,用户协作办公习惯培养效果 显著。展望未来,随着企业端、用户端对云化办公接受度的提高,国内云服务的市场空间将加速提升并 落地。工业IT:三大主线构筑制造强国必经路广义上,工业软件包括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所有软件,如系统软件、应用件、中间件、 嵌入式软件等。按照产品形态、用途和特点的不同,工业软件市场可进一步细分为研发设计软件、生产控制软件、信息管理软件以及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指专用于或主要用于工业领域,为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生产管理水平和工 业装备性能的软件。常用于能源、采矿、原材料、制造业等行业,是工业生产、智能制造 的核心支撑。对外依存度大,是工业制造自主可控的短板,国外工业软件巨头长期垄断市场,国产工业 软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部分关键环节国内市场份额不足5%。断供风险升级,国产化替代刻不容缓。2020年6月,哈工大等国内高校被禁用MATLAB, 华为遭遇三大EDA公司断供。未来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持续升级,工业软件可能遭遇 进一步制裁。消费IT:打造大客粘性,拓展线下机遇大客户更高的付费力是厂商经营改善的重要抓手。有赞头部商家续签率90%,腰部商家 续签率74%,远超出小微商家续费率。KA商家成为了公司的销售重点,2020年前三季 度情况中可以看出,付费商家GMV增速显著高于付费商家数。大客户的获取需要强产品力加持。如石基信息历经多年研发于今年发布了新一代云PMS 产品,并获得了如半岛酒店等国际知名酒店集团的认可。社零增速受疫情影响逐步恢复,自2020Q3起整体已恢复至正增长,2021年受2020年低 基数影响,或保持较高增速。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比自疫情后实现大幅增长,全年提升近5%,且2020 年后续季度未出现明显回落,预计2021年线上占比将有望整体维持较高水平。疫情对商家线上化和数字化形成了较强的心智教育,预计商家线上营销工具及线下供应链工具的IT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医疗IT:医卫一体化开启,互医持续强催化电子病历护航医疗IT前期需求,中期看DIP有望接力驱动。4级电子病历要求于2020年底预期完成,2020年10月1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 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正式确定了分值付费DIP为中国未来的医保结算模式,并要求于 2021年年底前全部实际付费。DIP对医院大数据要求更高,我们认为,DIP将接力电子病历,成为医院下一阶段信息化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的未来医院雏形已现,评级有望进一步完善。目前智慧医疗、智慧服务已有明确的政策评级标准,智慧管理已形成行业标准,未来政策评级有望 进一步出台,院内IT长期景气度仍具较高确定性。教育IT:智慧教育成为发展趋势,C端场景构建核心优势目前教育信息化产业链一共由四个主体所构成,分别是电信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内容服务商和信息 化产品受众。目前从事教育信息化业务的公司约有数百家,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整体竞争格局高度分散。与此同时, 一些教育信息化公司开始将业务面向全国范围布局,提高市场占有率。以科大讯飞为例,科大讯飞智学网已覆盖全国 32 个省级行政区超过 15,000 所学校,智慧教育产 品已经覆盖全国 25,000 余所学校。随着一些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以及并购活动,未来行业的集中 度有望提升。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工具成为延迟开学后的重要教学补充工具。 除了政府部门安排之外,国内教育信息化公司、科技巨头也纷纷为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提出了涵 盖线上教学等内容的支援方案。阿里联合旗下优酷、钉钉宣布联手发起“在家上课”计划,提供免费课程;腾讯推出“腾讯 教育【不停学】联盟”,为全湖北省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课程服务;百度推出免费教育服务, 根据教师的教学学科、年级、教材版本信息以及实际教学进度,精准推荐与教学需求匹配的 优质备课资源;科大讯飞智学网向全湖北省中小学在疫情期间免费提供智慧空中课堂(线上直播教学系统)等。金融IT:科技驱动,信创加持,景气延续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拥抱金融科技,提升传统金融业务竞争力,赋能实体经济。伴随新兴技术的成熟以及降本增效的要求,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将金融科技提升至战略地位。银行IT架构由集中式转向分布式,满足互联网业务模式、成本控制需求,具备移动渠道建设和底层架 构建设能力的厂商更加受益。银行运营和渠道模式互联网化,推动开放式IT架构、构建分布式核心系统、云平台建设。银行利润空间下降需要进一步压缩IT成本,分布式架构X86机型可以减少硬件支出成本 。分布式架构下可以引入开源算法和自主研发结合的方式实现自主安全。随着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对金融行业带来新的业务场景,从而推动需求的增长。央行对于数字货币的坚定推进将对银行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带来强大的外部驱动。交通IT:软硬加速,蓄势待发手机移动互联网在过去十年高速增长,我国2017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8.23万亿,预 计未来增速将逐渐放缓。预计2020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9.26万亿元,增速放 缓至2.6%,进入存量时代。车联网是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产物,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汽车有望成为下一个最重要的移动互联入口。预计我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在2021年突破千亿元。根据赛迪顾问数据,中国车联网市场 规模在2017年达427.1亿元,预计到2020年,联网汽车渗透率大幅提高,V2X加速商用落 地,用户增值付费提升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增速超过60%,至2021年市场规模将过千 亿元。当车联网市场趋于成熟时,汽车后市场及各类应用将占据车联网市场大部分份额 。二、中美再平衡下的安全升维IaaS层作为云计算底座,需求仍然饱满。以北美的AWS,国内的腾讯云、阿里云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 云服务商,通过涵盖自身SaaS与第三方SaaS服务来建立云生态,而创新型SaaS公司如Salesforce、 ServiceNow等亦通过深入挖掘垂直行业或特殊场景应用获得高速成长。在中国国内,云计算应用程度在过去两年提升显著。根据信通院的数据,从2018年到2019年,采取公 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的公司占比同比提升5.2pcts/0.60pct/1.70pcts,而没有云计算应用的公司占比下滑 了7.50pcts,仅剩33.9%。进入2020年后,受到新冠疫情对于全球的冲击,线上生活类SaaS快速兴起,自动化办公协同、企业网 盘、文档协作、视频会议、在线教育等垂直端SaaS服务的发展机遇带来的流量井喷,促进了云计算厂 商进一步加码IaaS层的硬件基础建设。从长期来看,云厂商均采用以IaaS层为底座支撑,开展自有 PaaS层研发,并最终依赖基于自身云产生的SaaS生态实现盈利的模式。报告节选(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2018年中国大数据BI行业分析报告

前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数据意识和数据素养不断提升,商业智能和数据分析领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据Gartner商业智能报告统计,到2020年全球的商业智能市场容量预计将达到228亿美元。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商业智能和数据分析产品的新一轮进化。Gartner分析师认为,到2020年,自然语言生成和人工智能将是90%的新BI平台的标准特征,50%的分析查询将使用搜索、自然语言处理,或语音生成,或将自动生成。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商业智能的市场特征、企业需求、关注点、发展阶段均与国外有所不同,以Gartner为代表的分析机构并不能准确描述我国商业智能行业的实际状况。针对这一问题,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调研了规模不一的216家企事业单位,了解到他们的大数据BI应用状态、需求情况、对大数据BI产品功能的期待,同时基于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对行业的长期观察和思考,形成了该篇报告。主要预测:2018年,中国大数据 BI 产品将主要在自助分析的可操作性和功能丰富度、平台的安全性、数据管理能力、分析的共享能力、数据挖掘能力、大数据处理能力六大功能模块进行提升。一、2018年中国商业智能行业发展分析(一) 行业总体形势向好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盈利的压力和难度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一、二线稍具业务规模的企业,其高层都希望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已经在2008年~2015年间上线了各种业务系统,存储了大量管理和运营数据,具备应用大数据BI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化管理的各种条件,这些需求将在2018年~2022年继续爆发。值得注意的是,艾瑞咨询在《2017年中国商业智能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商业智能领域第一方阵,成为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和美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所以未来中国大数据BI行业总体将呈现加速度增长,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大。(二) 大数据BI厂商马太效应显现马太效应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国内BI行业的马太效应已经显现。据帆软品牌部调研数据显示,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的帆软、Tableau、微软PowerBI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与其他厂商进一步拉大。帆软2017年全年营收2.77亿,远超其他国内厂商之和。同时帆软销售部反映,2017年度销售跟单中遇到的竞品种类和数量均较2016年有相当大幅度的下降。BI行业出现马太效应实属必然,综合实力强大的厂商更能投入资源做好产品、服务,解决更多用户的需求和问题。可以预见,2018年中国BI行业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增强,逐步淘汰掉实力弱、规模小、产品差的企业。(三) 新型自助式BI与传统型BI平分秋色得益于敏捷、自助的特征,从2013年起新型自助式BI迎来了高速发展期,这一时期也是传统型BI的衰退期。2017年,传统型BI与新型自助式BI在国内市场中平分秋色。受访企业中,约50.2%的企业仍然在使用传统型BI,其中最典型的需求是企业常规日报、月报等汇总分析报告。约49.8%的企业应用新型自助式BI,通过报表平台+自助式BI+大数据底层平台的解决方案,来解决企业综合的数据展示和分析需求,形成经营和战略决策。在调研中我们注意到,约有18%的企业引进了新型自助式BI,部分或全部替代了传统BI。虽然传统型BI尤其自身优势和应用场景,但随着新型自助式BI的不断发展,传统型BI必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国际传统BI巨头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可见一斑。二、2017年中国商业智能用户状况分析根据企业的IT人员和业务人员在数据分析中的工作量和投入程度占比,我们将BI用户(企业)划分为5大类型,即BI应用金字塔模型,以更好的统计、分析企业的BI应用状况。(一) BI应用金字塔模型1. IT完全主导型其典型特征为,IT人员做底层数据仓库,以及BI工具层面的数据模型处理的所有相关工作,完成95%以上的BI分析页面(注:主要是指用于生产、经营、管理会议所需要的数据分析页面,下同)的开发。业务人员仅负责前端数据查看,完成查看报表时相关联动钻取操作。调研中我们发现,处于“IT完全主导型”这一等级的企业,约有93.2%都在使用传统型BI工具,企业的业务人员基本没有能力,也没有需求去自主完成数据分析的工作。这些企业的业务变革并不剧烈,企业管理层认为当前的日常数据报告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需要,相对缺少变革的动力。2. IT强主导型其典型特征为,IT人员做底层数据仓库,以及BI工具层面的数据模型处理的所有相关工作,完成80%~95%数量的BI分析页面。业务人员完成低于20%数量的BI分析页面。从调研数据来看,这类企业中,67.5%的企业认为当前业务人员不具备数据分析的能力。而企业需要快速完成部分数据分析工作,所以选择让IT人员更多承担工作。这类企业中普遍认为,商业智能产品本身并非能够快速上手,且业务人员仍需要统计学基础,阻碍数据分析工作从IT人员向业务人员的转移。3. 业务强主导型其典型特征为,IT人员做底层数据仓库,以及BI工具层面的数据模型处理的所有相关工作,完成前期示例不超过20%数量的BI分析页面。业务人员完成超过80%数量的BI分析页面。从调研数据来看,这类企业中,超过80.2%是曾经推行传统BI的企业,并且部分业务人员是有较高学历和能力的,能够学习和掌握商业智能工具和数据分析技能,并愿意在工作中积极使用;从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的实地走访的部分企业来看,这些企业普遍行业排名靠前,公司从高层就重视数据分析工作。4. 业务完全主导型其典型特征为,IT人员做底层数据仓库,以及BI工具层面的数据模型处理的部分相关工作。业务人员完成95%以上数量的BI分析页面和相当部分BI工具层面的数据模型处理。相比于第三类使用人群(业务强主导型),这类用户的一大特点是业务变革十分迅速,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员学历普遍较高,业务经营和发展需要企业快速做出决策。而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的业务判断相比个人历史经验准确度更高,是这类企业基本共识。比如在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或者新零售领域,这个特点尤为突出。5. 智能自助型其典型特征为,IT人员只做底层数据仓库、数据连接、数据字典相关工作。业务人员处理所有BI工具层面的数据处理,以及所有BI分析页面。IT人员搭建数据中心,业务人员完全自主处理和分析数据,这类企业有着明显的资源密集型的特点,业务人员更多的是偏向运营相关的工作。当然,因为此类受访企业占比较少,原因分析的可信度还有待进一步调研来核实。(二) BI用户状况分布基于BI应用金字塔模型,2017年企业分布如下;从调研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两大结论。1、IT人员主导企业数据分析的模式仍占据主流,也就是IT驱动仍是2017年企业商业智能平台应用现状。从数据调研的受访企业来看,有高达60.5%的企业的数据分析工作仍是第二类型(IT强主导型),甚至有21.5%的企业的数据分析工作处在第一类型(IT完全主导型),这显然和业务人员自助数据分析的目标距离遥远。2、新型自助BI正在成为商业智能市场的主流。17.5%的企业是在2017年上线了新型自助BI,实现了让少部分业务人员自助完成BI数据分析的目标。三、2018年商业智能用户需求分析(一) 企业多级部门数据分层次IT权限和平台管控,占受访企业97.6%需求描述:BI工具支持企业的多级部门的数据/分析页面权限管控,使得不同层级的部门机构只能看到本部门机构和辖属部门机构的数据/分析页面。需求产生的原因:有的信息中心为释放压力,放权给业务部门使用数据,一旦口子打开,数据缺口就会像洪水一样泛滥,就又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导致放权下的数据管理混乱,数据口径不统一,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等等问题就会出现,同时这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数据安全隐患。满足该需求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在满足业务部门BI数据自助分析的同时,兼顾企业的数据权限管控,形成企业以IT部门集中管理下的良性数据分析风貌,杜绝企业数据安全隐患。(二) 业务人员可通过BI工具进行自助数据分析,占受访企业94.5%。需求描述:业务人员可以在浏览器前端,对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数据进行多维拖拽探索和自助分析,发掘隐含在数据中的业务价值。需求产生的原因:企业的传统信息化建设中,IT信息中心对公司数据进行高度集中的管控,来自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数据处理以及报表就会全部由IT人员来输出,一旦业务部门需求集中扎堆,就会造成响应不足,业务部门怨声载道。信息中心自身成员熬夜加班做报表,成就感却很低。满足该需求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高效灵活的BI工具,业务人员对自己权限范围内感兴趣数据进行多维拖拽探索和自助分析,以工具简单易上手的低学习成本,让真正对分析业务价值最熟悉的业务人员实现自助数据分析探索,最大化业务数据的分析维度和分析效率,灵活发掘数据中可能潜在的业务价值,同时也解放了IT人员的劳动力,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三) 可快速搭建型自助BI业务数据模型,占受访企业87.5%。需求描述:数据库表中的数据需要基于业务分析主题进行分类管理,相关数据表之间支持手动/自动构建关联模型,同时建立的关联模型支持灵活应用,无需反复编辑修改或创建新的模型,一次建立即可灵活满足多重业务场景进行数据分析使用。需求产生的原因:传统BI工具创建的底层数据关联相互独立,无法重复利用,一旦遇到新的业务数据计算分析场景,数据关联就需要修改或重新创建,极为麻烦,非常不利于IT人员维护。满足该需求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BI工具快速构建的新型自助式BI业务数据模型,较传统BI工具针对不同业务分析场景需要多次、重复建模的应用痛点,极大地提高了BI工具的企业中业务数据分析应用的效率,解放了以往IT人员对数据维护的压力。(四) OLAP多维分析:上卷、下钻、旋转、切片、联动、跳转等,占受访企业84.5%需求描述:BI工具支持强大的页面OLAP多维分析功能,包括分析视角的上卷、下钻,维度的旋转切换,指标的切换,分析数据的切片过滤,组件之间的联动过滤、页面超级链接跳转等。需求产生的原因:随着业务发展的复杂化,单一角度的数据分析往往难以再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潜在业务信息,取而代之的是需要BI工具能够满足强大的页面OLAP多维分析功能。满足该需求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BI工具强大的OLAP多维分析功能,以实现多角度、多关联数据之间的数据无限层次探索分析,发掘出数据中潜在的业务价值。(五) 大数据处理性能处理能力达到十亿数据秒级响应,占受访企业63.6%需求描述:BI工具可支撑处理亿级以上大数据分析计算的秒级响应,提供多维加速引擎对传统关系型数据仓库(SQLServer、Oracle、Mysql等)进行数据提速处理,同时也支持实时对接企业大数据平台(Vertical、Kylin、Greenplum等)进行数据分析计算。需求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在面对上亿级别以上数据量时,容易出现性能瓶颈,长时间的查询等待往往会导致业务数据分析效率太低。另一方面,当今信息化水平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高性能大数据平台,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说,拥有一款能够直接对接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的工具尤为总要。满足该需求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BI工具提供的强大数据计算处理引擎,能够降低企业数据查询等待时间成本,提高业务数据分析效率。同时,通过直接对接企业大数据平台,还可满足企业实时数据分析的需求。(六) 业务人员可完成工具层面的零代码数据加工处理工作,占受访企业57.5%。需求描述:BI工具可通过快速易上手的交互方式,让业务人员也能完成工具层面的零代码数据加工处理工作,例如例如表合并、分组统计、结构数据分层、过滤、增加列、同比环比、累计值、所有值、公式运算等数据清洗和数据处理方法,实现对数据的无限层次多维透视分析统计。需求产生的原因:当业务需求相对偏复杂时,简单的维度和指标统计往往无法直接计算出业务所需要的计算结果,以往的处理方式往往可能是业务部门提需求给IT,然后IT经过SQL或者代码对底层数据表加工处理,然后最终导出一张excel数据表给业务部门,期间的反复沟通和等待时间往往降低了企业的业务数据分析应用效率。满足该需求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BI工具,使得业务人员也能快速实现对数据的无限层次多维透视分和析加工统计,降低了传统模式下的沟通成本和等待时间,提高了企业业务数据分析的应用效率。(七) 移动端数据分析查看支持,占受访企业44.9%需求描述:BI工具支持移动端数据分析多维分析查看功能(兼容PC端的上卷、下钻、旋转、切片、联动、跳转等),对于BI工具的应用app支持便捷的扫码登陆、离线查看、批注、分享等功能,同时满足某些社区平台如微信、钉钉的企业公众号集成。需求产生的原因:在当今这个移动设备便捷时代,仅仅PC端的数据分析已经不能满足某些特定时间和场所的业务分析需求了,而BI对移动端的支持已经成了必然要满足的功能点。满足该需求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移动端的BI分析查看,使得数据分析不仅仅局限于PC端,较大地增强了数据分析的便捷性。同时微信和钉钉的集成接入,让业务通过社区平台也能直接查看想要的数据分析页面,更是为移动端数据分析锦上添花。四、中国大数据BI产品功能预测结合用户需求调研,和我国BI厂商的产品计划研究,2018年如下六个大的功能模块将会得到增强。(一) 提升自助分析的可操作性和功能丰富度为满足业务人员可通过BI工具进行自助数据分析的需求,中国大数据BI产品需要改善自助分析的功能和可操作性,包括图表的丰富性。前端布局自定义搭配,让业务人员随心所欲布置。比如仪表板自由布局,可快速拖拽生成所需要分析的页面;在全面支持常见的柱状图、条形图等图形基础上,增加支持中国(世界)地图、GIS地图、桑基图等大数据图表;为了适应更加多样的用户,大数据BI平台需要支持强大的OLAP多维分析功能,包括分析视角的上卷、下钻,维度的旋转切换,指标的切换,分析数据的切片过滤,组件之间的联动过滤、页面超级链接跳转等。业务人员在OLAP多维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在数据分析查看时,再次对所有维度进行二次的维度指标加工,并无限层次多维透视分析统计,全面开放业务人员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操作,以满足当前中国用户多个视角、多个层级的分析需求,把传统业务分析的智慧充分沉淀到数据分析系统中来。为了给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视觉体验,大数据BI平台支持表格动态数值预警功能和图形设置动态警戒线,支持图表样式风格自由拖拽调整。同时,也需要大数据BI平台智能自动设置预警值和样式风格等。(二) 提升平台的数据挖掘能力为满足企业业务人员自助数据分析和自动挖掘的需求,中国大数据BI产品需要在已有的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分析的功能基础上,增强数据自动挖掘能力,使业务人员在能够掌握挖掘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分析业务数据,为业务运营提供数据结论支持。大数据BI平台需要支持嵌入式高级分析功能,用户能够轻松使用平台内置的高级分析功能,也可以通过导入和集成外部开发的高级分析模型。比如平台内含数据挖掘常见算法(如线性预测、时序预测、聚类、分类等),或者提供外接其他数据挖掘平台和工具的可视化接口(如R语言或者Python语言),甚至内含适合特定业务场景的挖掘模型 。(三) 提升平台大数据处理能力为满足企业对大数据BI平台实时响应的需求,中国大数据BI产品需要将当前大数据处理能力提升一个量级,达到10亿数据量秒级响应水平,同时支持丰富多样的数据源。大数据BI平台需要支持丰富的数据源,如企业主流的关系型数据库、大数据平台、NOSQL数据库以及多维数据库,需要支持实时对接数据平台和分布式引擎拓展,同时支持跨数据源关联,同时支持对较大级别数据量进行数据抽取和索引建模,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四) 提升平台的数据管理能力为了满足中国企业业务人员用户对数据处理的需求,中国大数据BI平台需要提升自身的元数据管理能力、数据的ETL处理能力、数据存储能力。提高元数据管理能力,使得用户能够集中管理元数据,包括对元数据进行检索、提取、处理、存储、分享复用和对外发布。中国企业的业务人员将需要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直接操作经过IT人员标准化处理的元数据。近几年来,中国数据分析人才迅速增加,企业中也成长出一批有一定数据分析能力的业务人才,这些中国企业业务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对数据进行ETL处理和存储,这就需要平台功支持用于查询、提取、转换和加载的功能,具有索引、管理、调度数据的能力。(五) 提升平台分析的共享能力随着ERP、OA、MES、HIS等常见业务系统的完善,企业少则数十套IT系统,多则上千套系统。新型自助BI需要能够与多个系统同时融合,全面分析企业的业务数据。这就需要中国大数据BI产品需要加强产品与不同软件系统的集成融合能力,这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大数据BI平台需要支持嵌入式部署,如主流的应用服务器,支持跨平台的权限集成和页面集成。大数据BI平台不同用户创建的分析页面,可以方便地分享给其他成员。同时,在企业的分析用户设计仪表板时,可以复用仪表板中的图表、维度、指标等,支持用户分享指定页面进行给其他部门成员,便于互动沟通交流。为满足企业人员实时办公、互通信息的需要。大数据BI平台还需要支持移动端上共享和查看分析结果,支持在移动端对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层级钻取穿透、联动等。(六) 提升平台的安全性为了满足企业多级部门同时使用、不同权限的功能,中国大数据BI产品除了要提供灵活丰富的用户管理功能、权限控制功能,还需要内置强大的用户行为监控与分析功能,确保企业的数据安全和信息保密。大数据BI平台将支持持批量导入用户,支持同步企业统一权限管理数据库中的用户,以企业IT系统统一的用户管理方式进行用户管理。支持用户以企业IT系统统一的用户权限认证方式进行权限管理。同时,需要支持短信平台功能,并可用于用户账号身份验证等,多种用户和权限管理方式,来满足广大中国企业的不同的安全级别要求和安全管理策略。随着大数据BI在中国的发展,中国企业自身的大数据BI平台已有众多员工账号。这就对大数据BI平台提出新的挑战,除了要拦截非法用户,还要对大数据BI平台有效用户进行有效监控。2018年,大数据BI平台需要支持监控用户的操作行为,支持监控页面被访问的频次、访问来源,甚至是支持监控访问到的数据范围。为了保证大数据 BI平台系统持续支持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大数据BI平台支持系统数据迁移到企业数据库,支持对系统进行备份与还原,备份可以手动或设置周期定时备份。同时,支持云端服务器部署和本地服务器部署,支持多机热备,达到企业的灾备要求。此外,为了有效避免BI平台出现严重异常,还需要支持监控自身的运行性能,遇到系统性能风险,提前给出系统预警信号。

囧男孩

合肥IT培训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一、“IT培训”概况(一)、“IT培训”分类“IT”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让受教育者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过程即是“IT培训”,其可划分为学历和非学历两类,区别为“是否颁发学历证书”。非学历IT培训又分为IT职业技能培训和IT认证培训。学历IT教育:以公办教育为主体,由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类构成。中等职业教育指技校、职业高中、中专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指高职、大专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为2,300和1,400万人,教育规模全球第一。非学历IT教育:以民办教育为主体,分为IT认证培训和IT职业技能培训。(1)IT技术认证体系亦比较分散,目前业内认可度较高的认证有:微软系列认证、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认证、Novell系列认证、Cisco系列认证、Oracle系列认证、SAPR/3认证、Java认证等,其中思科系列占认证类需求的40%,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占17%。(2)IT职业技能种类繁多,培训课程日新月异,大致可分为:人工智能培训、游戏开发类培训、网络推广类培训、软件测试培训、软件开发类培训、网络运维类培训及新兴起的大数据技术培训等。(二)、行业定义及特点IT培训行业高度依赖IT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因此所提供的培训课程需要紧跟IT技术热点的变化,更新迭代速度较快。这一方面降低了培训机构开设新课程时进行市场教育的难度,有助于培训机构开发新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既能降低由于产品单一而导致的营收风险,又能起到扩充产品线、实现各产品联动、拉动报名人数增长的效果;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各培训机构被迫面临由于某一课程品类被市场淘汰速度过快,而导致学员就业不利的风险。如2016年,iOS开发岗位的招聘需求趋近饱和,但向此类岗位进行人才输送的技能培训并未放缓,导致部分接受过iOS开发技术培训的学员“意外”出现就业困难。这个产品特点给各培训机构开发新课程、更新老课程、提高课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学员特征IT应用类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包括各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及有工作岗位调整需求的在岗人员。其中接受IT软件技能培训的人群普遍学历在专科以上,所学专业以理工科为主,年轻、思维逻辑性较强,就业地点偏向大中型城市;接受IT设计技能培训的人群学历相对较低,所学专业以美术设计为主,感性思维能力较强。2、竞争格局IT应用类职业技能培训领域的竞争格局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全国范围经营的知名品牌培训机构,代表企业为达内教育,此类企业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占据全国中高端培训市场和相对较大的市场份额;第二梯队为区域性龙头机构或营收规模在亿元级别的机构,如传智播客、火星时代、翡翠教育、蓝鸥教育、汇众教育、AAA教育、千锋互联等,较之第一梯队的企业,此类企业数量较多,在小范围地域内占有部分市场;第三梯队为散落在各地的其他中小型培训机构,此类企业数量庞大,规模普遍较小,共同组成了广阔的长尾市场。二、市场规模及增长前景(一)、市场规模IT培训行业市场规模:2017年市场规模400亿元,潜在空间约2000亿元。据我们预测,2018年IT培训行业的规模约为400亿元,包括18岁+校外IT培训300亿元、18岁+校内IT专业共建50亿元、3-12岁校外IT素质培训50亿元三大领域。行业未来潜在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2000亿元,我们预计2017-2019年行业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1)18岁+校外IT培训市场规模:直接接受课外培训的学员约有150万人,学员主要为本科大四、研三或毕业1-2年内的学生,培训课程费平均为2.0万元,此细分领域2017年约有300亿元的市场规模。(2)18岁+校内IT专业共建市场规模:随着《产教融合意见》的出台,说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培训将是大势所趋,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优质IT培训机构与学校合作提供专业课程。目前大专院校在读学生约5000万人,包括约3200万人大学生和2000万人大专生,假设校企合作比例为10%对应约500万人,每年专业共建培训费约1.5万元,潜在市场规模约750亿元。假设2017年行业渗透率为6%对应约50亿元市场规模。(3)3-12岁校外IT素质培训市场规模:人工智能等IT课程进入高中课程标准,将加强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随着高中向小学和初中的传导、课内向课外的传导,3-12岁的IT培训市场空间有望打开。目前3-12岁阶段学生数量约为1.6亿人,假设参培率为8%对应约1100万人,目前行业平均客单价7000元/年,潜在市场空间约750亿元。假设2017年行业渗透率为6%对应约50亿元市场规模。(二)、增长前景IT培训行业的增长动力来自IT产业创新浪潮、人才供需瓶颈和政策红利,三大因素带来了强劲的行业增长动力,预计行业规模将进一步提升。驱动力一之IT产业创新:行业热点不断变迁,前沿领域创造海量需求。我国IT产业规模由2002年的4500亿元提升至2016年的49000亿元,行业热点快速变迁。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前沿细分领域的蓬勃发展,2017年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约140亿元,电影视频市场规模约1400亿元,动漫制作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游戏市场规模约2000亿元;除此之外,VR/AR、人工智能及区块链至2020年潜在市场规模超千亿元,各细分领域均存在对专业人才的海量迫切需求。IT培训机构在区块链、大数据、影视游戏等领域集中开设产品开发、UI、数据分析等课程,契合产业发展趋势。驱动力二之人才供需瓶颈:IT毕业生供应不足,大学及大中专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目前我国IT行业每年新增人才需求290万人,大学、大中专毕业生规模约105万人,存在着近200万人的供需差。大学及大中专更注重理论,与IT企业人才需求脱节,企业招聘更倾向具备1年以上从业经验的求职者,应届毕业生及毕业1年内学生就业难问题明显。IT培训课程针对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学员毕业后就业薪资可达万元,有效缓解供需瓶颈。驱动力三之政策红利:《产教融合意见》出台,人工智能进入高中新课标,IT培训机构将受益。(1)《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为IT培训等职业教育带来新的获客渠道。(2)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被正式划入新课标,中学生及家长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IT培训机构有望拓展3-12岁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外培训市场。三、商业模式IT培训机构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招生渠道、就业渠道、综合供应、金融服务四方面。IT培训机构商业模式高度相似,由招生渠道、金融服务、综合供应、就业渠道四方面构成:通过招生渠道最大化获得生源,通过就业渠道保障学员就业树立良好口碑,通过综合供应渠道支持封闭式训练保证教学质量,通过金融渠道形成完备的交易闭环。(一)、招生渠道:B2C和2B2C两大渠道共同发力按招生渠道IT培训机构常分为B2C模式和B2B2C模式两种。B2C模式主要通过电话、网络等平台进行课程宣传以获取C端客户,常见的网络营销方式包括百度竞价、微信营销等;B2B2C模式主要与B端学校合作,采用校企合作的业务模式,利用学校场地与宣传渠道招收学员进行培训,并协助学校提升IT课程教学水平(设备、师资)。达内科技、易第优、传智播客主要采用B2C招生模式,粤嵌科技、蓝科教育采用B2B2C招生模式。IT培训机构中大部分机构为2C模式,2B机构积极拓展社会招生渠道。2B或2C招生渠道对机构整体销售费用率的影响不大,IT培训机构为扩大生源积极开拓不同的招生渠道。培训机构多采取口碑介绍、招聘转客户、资料分享吸引学员和明星讲师吸引学员等策略,机构的教学质量仍是核心竞争力。2B机构正大力开拓2C招生渠道,2016年,粤嵌科技嵌入式技术培训业务由面向高校的实训课程销售转变为直接面向学员提供嵌入式技术培训服务,通过社会渠道和高校渠道开展招生工作,实现了培训招生和收入的大幅增长。(二)、就业渠道:拓展合作企业数量,切实解决就业困难IT培训机构为学员提供简历制作指导、模拟面试、就业情况跟进等一条龙就业服务。达内科技(TEDU.O)每班配备一名职业顾问,和学员进行1对1的面试培训和简历准备等;易第优(839467.OC)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贯穿两周一次的职业素质课程,涵盖职场礼仪、沟通技巧、时间管理、简历编写等;恒企教育(开元股份300338.SZ)帮助学员通过旗下“无忧网”系统填写简历,并通过回访机制实现对企业和实习生就业情况跟踪。持续不断与企业合作,稳定输送人才。IT培训机构通过拓展和维护有招聘需求的IT企业,签订人才输送协议,打开学生就业渠道,保证学员就业率。达内科技通过毕业校友、企业合作专员、人力资源网站以及其他各类招聘人员进行合作,为学员寻找就业机会。(1)2016年达内科技共有243名企业合作专员,每个校区有1-2名,毕业生就业率稳居90%以上;(2)火星时代和国内各大知名企业均签订有人才输送协议,稳定输送人才。2015、2016年火星时代学员毕业6个月内的就业率分别为95.78%、96.43%;(3)恒企教育与3,000多家企业展开合作,已帮助30,000名学员成功入职IT行业。(三)、综合供应:采用高强度封闭式训练模式IT培训机构面授课程分为全日制课程和非全日制课程,全日制课程采用封闭式训练模式。全日制课程周期为4-8个月,讲师与项目经理全程指导,课上讲师教学,课下项目经理一对一强化训练,同时配置有学习机房供学员学习,机构提供住宿与餐饮。非全日制课程则在周末上课,课时数相对少。IT培训封闭式训练适应短周期快速学习。IT培训以高效快速且标准化的培训模式让学员达到就业所需的基本技能水平,以往的学习开发周期(本科四年或者专科3年)大大缩短。学员须接受高强度、体系化的严格训练,封闭式训练正是短周期学习的最佳途径。(四)、金融服务:第三方金融平台为机构学员提供助学贷款服务IT培训机构与第三方助学贷款机构合作为学员提供助学贷款服务。IT培训学费较高,大多数学员一次性付款存在困难。IT培训机构接受其通过向第三方助学贷款机构贷款支付的方式缴纳学费,合作模式为:培训机构与助学贷款机构签订机构学员助学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机构学员可以在协议精神约定范围内向助学贷款合作机构申请个人信用助学贷款用于支付学费。学员作为借款人与出借人签订贷款协议。培训机构与助学贷款机构合作将有助于缓解部分学员为支付培训费用而产生的经济压力,有助于机构吸引更多的学员从而对公司业务的开展产生积极影响。培训机构为学员贴息贷款,此贴息事项为机构阶段性销售政策。培训机构常采取承诺为使用贷款支付方式的学员承担相应的贷款利息,但部分机构为学员贷款提供担保,如达内科技、火星时代和青麦教育;部分机构则不承担代偿本金和担保义务,如传智播客、易第优等。由于培训机构承担担保义务的同时会在学员申请贷款之际已对学员贷款资质和基本信息进行了调查,培训机构发生担保损失的可能性较少,如火星时代与百度小贷的合作,2016年百度小贷对火星时代学员合计贷款金额约为1.9亿元,3个月以上逾期率(延滞率)为0.67%,6个月以上逾期率(不良率)为0.18%。四、风险因素(一)、行业风险(1)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对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产教融合意见》为职教高教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但是具体细节还需等待各地政策出台。(2)教育经费不足的风险:房租、师资等资源对经费要求相对较高,一旦资金紧缺或政府补助缩减,不利于产业发展。(3)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教育蓝海拥有万亿市场空间,庞大的市场会使资本、上市公司竞相布局教育产业链,市场竞争加剧。(二)、公司风险(1)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风险。教育行业知识产权对公司未来经营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行业内竞争激烈,不排除公司的知识产权存在被侵害的风险。(2)核心技术及人员流失的风险:教师、课程及教程研发都与教育质量息息相关,这些核心人员的变动,会对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口碑产生一定影响。(3)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各路资本看好教育行业,但进入者过于集中将提高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五、合肥重点公司分析(一)、现有合肥市场高端培训的现状当前合肥IT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独立的培训机构,如北大青鸟、达内、北大测试、威迅,外来并定位于高端专业的培训机构;二是技术公司下属实训基地的培训机构,如创睿、慧桥、索迪等,主要是依托科技公司的实力开展培训;三是高校和知名企业合作办学的培训机构,如科大软件学院和科大讯飞合作的科大讯飞教育。当前培训专业较为单一,以软件开发、软件测试为主。宣传推广方式也基本雷同,主要通过网络推广、进入高校直接宣传(校外实训基地等)。宣传方式上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北大青鸟、北大测试由于长时间大篇幅的在报纸、电台做广告,导致很多大专生认为他们的收费昂贵就是因为广告成本的增加。(二)、主要培训机构分析1、达内教育达内教育(Tarena)由韩少云在2002年创立,创立之初就定位于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中高端市场,致力于成为一家一站式职业培训服务供应商。达内教育先后获得IDG、集富亚洲JAFCO、高盛集团、新东方等机构的多轮投资,2014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IT类职业培训机构。上市后营收规模以37.1%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毛利率水平在70%左右,并呈现出浮动上涨的趋势,2016年年营收达15.8亿人民币,净利润达2.42亿人民币,市值达10亿美金。达内教育从2002年成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2002年至2006年,公司刚刚起步,团队重心在于打磨产品。第二阶段是2006年至2011年,产品体系日臻成熟,扩张需求日益突出,公司逐步在各地铺设教学点,但优质师资的有限性阻碍了业务的进一步扩张。2006年,达内创造性地推出“远程同步授课”模式(即“双师”模式),利用网络手段有效地解决了学员需求旺盛与优质师资不足之间的矛盾,各地教学中心成本大幅降低,利润几个结构得以改善,公司开始规模化发展。第三阶段是从2011年至今,达内在业务增长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内部各项体系,为全面进入下一个成熟阶段做准备。(1)、业务布局达内教育从成人Java培训业务起家,自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间,业务范围一直围绕着IT技术培训的核心领域。自2013年起,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达内开设了数字艺术等IT应用培训课程和网络营销、会计等非IT类培训课程。2015年,由于青少儿教育市场的利好环境和巨大规模,达内正式推出了面向K12人群的素质教育品牌“童程童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编程、机器人编程和数字艺术培训。目前,达内开设的课程包括15门成人课程和3门少儿课程,共计18门。其中,成人课程采用面授或双师模式(直播视频)教学,班型为40人中班,全日制课程的标准学费范围为1.68-2.08万元;童程童美采用面授或双师模式(录播视频)教学,班型为8-12人小班,标准学费范围在1.5-1.92万元。同一水平的课程,不论是面授模式还是双师模式,学费一律统一。2016年,达内在部分城市把标准学费调高了1000-2000元,尝试增加ARPU值。此外,达内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模式及方法,自主研发了TTS教学系统,以提高各教学环节的标准化质量,并用于学生管理和运营。另外推出视频课程学习平台TMOOC和求职平台JobShow,试图打造人才培养业务闭环体系。(2)、核心竞争力达内的核心市场竞争力是其创新能力。例如,在2006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用户量的达内为解决扩张瓶颈,首创“远程同步授课”模式,把师资集中在北京,用远程视频教学的方式把课程同步到全国各地的实体教学中心,此举大大提高了达内的产能,奠定了其规模化扩张的基础。同年,为了减轻用户的付款压力,降低用户报名门槛,达内首创“先就业后分期付款”的付费模式,有效促进了用户数量的增长。达内在学生贷款方面的合作机构有宜信、百度小额贷款、人人贷、中国银行等,在2016年,约有55.1%的学生使用贷款方式支付学费。基于对行业和用户的理解,持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达内未来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表1:达内科技财务数据2、翡翠教育(合肥)翡翠教育是国内领先的数字娱乐与移动开发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翡翠教育集团成立于2012年,公司主要经营游戏研发、动漫设计、移动互联网、Android应用、IOS平台开发等,业务涵盖技术培训、产品开发、产品孵化、产业合作等,是一家产学研综合性服务机构。目前翡翠教育旗下分为完美空间和创思兰博两大教学品牌,完美空间主营游戏动漫培训,创思兰博主营移动互联网培训。2016年翡翠教育全国校区发展到70家,已经覆盖了全国一二线城市,培训学员1万余人。频获资本青睐,实现高速发展。2015年翡翠教育相继获得两次融资,A轮融资6000万元用于大力发展独立知识产权的在线教学平台及数字化课程产品,B轮融资1.5亿元用于收购昊育教育;2016年年底,翡翠教育宣布获得御泓资本2亿元C轮融资,用于“深耕新兴互联网”概念项目并与IT企业合作培养技术人才;2017年1月,翡翠教育完成C+轮融资,正式进军集团战略,组建多种业态混合的产业集团。文化长城(300089.SZ)近期公告拟以15.75亿元对价、7.53亿元现金支付+8.22亿元股份支付的形式、约2017PE18x并购翡翠教育100%股权。翡翠教育的业务一之IT培训:毛利率超70%,未来战略扩张重点。该业务主要面向在校大专/本科生,提供IT职教培训。涵盖游戏设计、编程语言等近20项课程,覆盖全国29个城市60+校区,2016年培训学员近10000人。2016年公司IT培训业务收入1.93亿元。翡翠教育的业务二之教育信息化:与联汛教育资源互补,未来增长迅速。翡翠教育子公司昊育信息主要负责教育信息化业务。主要面向中小学及职业院校,包括教育系统集成运维和软件销售业务。2016年昊育信息收入9782万元,净利润1877万元。未来翡翠教育与联汛教育共享B2B业务积累的大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用户。布局2B+2C+B2B2C,打通IT培训产业链。2015年起,翡翠教育开始布局高校,为合作高校提供线上课程与saas系统,截至目前,翡翠教育已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及内蒙古大学等全国9省200多所高校展开了业务合作,合作企业6,000多家。表2:翡翠教育财务数据3、传智播客(839976.OC)传智播客是一家致力于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职业培训机构。公司设立了一整套从院校推广、教学研发、课程教研质量评估到课后跟踪服务的全方位培训服务体系,形成了公司独特的培训服务与课程创新模式,并建立了高效的推广、研发和服务流程及管理制度。近年来,公司依靠着研发团队的开发成果,持续提升公司各课程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满足了众多客户的需求,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认证的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NITE)工程软件应用与开发方向资源合作伙伴,在IT职业培训行业逐渐建立了品牌优势。多元化培训服务提升学员体验,开辟教育新生态。公司IT职业培训包括“传智播客”和“黑马程序员”两个品牌。2017年,传智播客推出自己的高等教育院校——传智学院,即将向着中期目标努力奋进——将传智播客建设成为一流的综合职业教育集团。公司还将探索打通少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在内的全套教育生态圈,从启蒙教育到成年后的职业应用教育。领先的师资教研构筑核心竞争力,助力公司打通广阔的营销推广渠道。截至2016年末,公司分享了97,200小时的免费视频,2,000万次的视频下载、13万人次的公开课;编写的30多本大学计算机教材被800多所大学使用,覆盖学生达十余万人,公司编著的《Java基础入门》获得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授予的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畅销书二等奖;同时,公司成为工信部战略合作伙伴、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合作单位,目前公司已与近709所高校达成课程置换合作,覆盖学生超过13万人,就业实训基地321所,在高校和其他潜在客户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扩建教学中心,发力线上培训。2017年9月20日,传智播客完成2017年定增,发行股票数量653.15万股,发行价37.85元/股,预计募集资金2.47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IT职业培训能力拓展项目和在线教育项目。本次募集资金后,传智播客将继续开拓在线教育业务,开展多种多样的在线教育模式,并计划扩建或新建不同规模的教学中心7个。表3:传播智客财务数据4、合肥科大讯飞教育(合肥软件培训)科大讯飞教育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合作成立,2014年调整为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科大讯飞教育包含以下子公司:合肥科大讯飞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苏州科大讯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科大讯飞职业培训学校、苏州工业园区科大讯飞教育培训中心。科大讯飞教育的定位是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咨询服务和应用人才培养服务提供商,主要业务包含:高校师资培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优化咨询服务实施、IT人才培养服务以及IT专业核心课程、最新技术应用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等多层次教学资源产品服务提供等。科大讯飞教育是国内罕见的拥有“IT上市公司+本科高校”平台的教育集团公司,在此平台至少可以实现企业+高校的无缝结合与深入改革,团队具有“18年项目研发技术+9年IT教育培训+7年高校教育改革”组织级经验。(1)高等教育背景为了将科大讯飞多年的产业经验和技术经验在高校传播,更好地服务高校、学生、企业和社会,2012年在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安徽工程大学与科大讯飞合作举办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并由科大讯飞教育主导学院的办学和教学改革,开启了中国应用型本科真正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转型发展新篇章。目前,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16届毕业生平均就业薪资5600元,就业薪资以及就业区间分布均实现在安徽省二三本同专业院系毕业生排名第一。(2)培养规模目前平均年服务学生超过10000人次,公司成立8年来公司累计培养IT人才70000余人次,直接为社会贡献定制化IT人才超过8000人次(主要服务对象为科大讯飞、汉得信息等上市公司),同时为安徽及江苏省各类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超过500名具备项目实战经验型讲师,得到学生、学校和企业客户的广泛一致好评。(3)主要产品科大讯飞教育拥有9年时间持续迭代优化积累的培训和项目资源库。项目培训资源库对接科大讯飞实施的政府、公安、电信、金融等十多个行业100多条业务线一线的最新项目真实案例。这其中不仅包含最新最前沿技术应用、各行业业务知识特点,最重要的是按照最新学习科学成果指导,根据学生学习曲线和进展分别从知识应用、代码编写能力、需求理解能力、设计分析能力、沟通与协调、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抗压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分层设计组织,并开发了相应的实施与效果评价工具资源来确保项目训练阶段的高效落地。智慧学习平台包含在线教学与资源云服务平台、在线作业与学习质量评测平台、学习行为管理分析平台、实训项目库平台、高校学生实习就业平台等,实现了自适应个性化学习和全过程教改支撑。目前平台日均在线服务4000余人,已在合作院校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口碑。5、安徽新华电脑专修学院安徽新华电脑专修学院始建于1988年,隶属于新华互联网科技。学院主要从事IT互联网教育,开设了VR设计、影视动漫、UI设计、软件开发、环境艺术、网站开发等热门专业。学院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淘宝创业园、互联网创业园等多种培养模式。(1)集团办学非加盟式教育机构安徽新华电脑专修学院隶属于新华教育集团。目前集团拥有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助考等教育项目,并与国外一些高校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合作办学关系。新华教育集团在安徽拥有新华学院、新华电脑专修学院、新华学校等数所教育机构,在全国各地地设立了20多所教育分校。(2)双师型教师队伍安徽新华电脑专修学院的师资模式为“双师型”教师,他们既是教师又是电脑工程师。专职教师。从大IT企业和高校选聘的技术人员,都曾做过电脑行业的项目开发。同时新华教育集团电脑教育研发中心专家组长期支持并全程参与新华电脑学院教学。客座教师。从合工大、科大等高校聘请的IT教授以及科大讯飞、联想集团等IT名企从业工作者担任客座教师。(3)考证体系新华电脑专修学院的一大优势是获取了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厅直接授权的安徽省电脑培训和考证中心及管理中心,国家工信部CEAC安徽授权培训、考试中心。同时学院设在全国设立了多个创就业指导中心,拥有协议用人单位。

离而腊之

2019中国5G行业年度研究报告

中国科技网联合新浪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推出《2019中国5G行业年度研究报告》,本报告针对2019年中国5G行业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研究,统计时间为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一、5G基本概念及网络特点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或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是继4G、3G和2G系统之后的延伸。自2015年5G概念提出后,各国相关技术的研发以及产业布局都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目前5G已然成为通信业和学术界探讨的热点。5G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得益于我们对移动数据需求的爆炸式增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中,新的服务和应用层出不穷,到2020年,预计移动通信网络的容量需要在当前的网络容量上增长1000倍。而5G技术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需求,5G网络的特点就在于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5G将会实现网络性能新的跃升,开启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总而言之,5G就是一场革命,它以技术为驱动,从人与人的连接延伸到万物互联,从个人和家庭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进而为社会经济、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本报告是由新浪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推出,针对2019年全球5G市场发展情况、中国5G产业发展现状、5G热门应用领域、5G手机、5G设备商与运营商、市场前景以及行业营销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二、全球5G市场的发展情况分析 华为发展速度惊人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全球已有342家运营商部署5G网络,全球5G网络数量超过60个,终端数量超过200款、基站出货量达到100万,用户数超过1000万。而亚太地区将在5G的普及和收入方面引领全球。预计到2024年,亚太地区的平均每月数据使用量将在2019年5GB的基础上增加一倍以上,达到11GB。5G用户数将达到11.4亿,占全球总数的65%。届时,亚太地区的5G收入将占到全球的44%,其次是北美的32%。而从全球5G设备市场份额来看,2019年第三季度,华为占比30%,排名第一;三星占比23%,位列第二;爱立信占比20%,诺基亚占比14%。而在2019年第一季度时,华为占比仅为28%。尽管第四季度的统计数据还未公布,但我们从一三季度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华为在5G设备方面的发展速度还是非常迅捷的。(数据来源于通信设备市场研究公司Dell'Oro)据德国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发布的5G专利报告《Who is leading the 5G patentrace?》显示,截至2019年4月,中国企业申请的5G通讯系统专利数排在全球第一,占比34%,而华为,位列企业第一,拥有1554组专利数,占全球5G专利总数的15.1%。中兴拥有1208组专利,位列第五,占比11.7%;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拥有545组专利,位列第九,占比5.3%;而OPPO也凭借207组专利位居榜单第11位,占比2.0%。报告也点出了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实力,而华为的表现尤为抢眼。(数据来源于德国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三、中国5G产业发展现状数据分析2019年6月6日,对于中国通信技术领域来说,注定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一天,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这代表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一)5G行业2019年度整体数据分析1、5G全年声量6875.4万 受关注度呈增长态势2019年全年,与“5G”相关的全网声量高达6875.4万。从信息走势图可以看到,全年共形成四个较为明显的数据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9月、11月和12月,信息量分别为429.2万、860.4万、1177.6万和1713.7万。其中,6月,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9月,5G套餐开启预约;11月,5G正式商用,5G套餐公布;12月,多个手机厂商发布有关5G手机的强势营销活动,相关活动是5G全年信息走势的关键性节点。此外,我们还能从图中看到,5G受到的关注度较为持续,月均信息量在百万条以上,且在2019年末信息量呈直线增长态势,12月信息量较11月环比增长45.5%。2、微博成为5G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在6875.4万条与5G相关的信息中,有4415.7万条来自微博,占比高达64.23%,微博是5G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其次占比较高的是客户端平台,占比为16.35%。3、“5G手机厂商”备受关注 “微博抽奖”互动更高从关键词云图可见,“5G”是传播核心词汇;“华为”、“OPPO”、“红米”、“小米”、“中兴”等手机厂商在关键词云中也有体现。此外,从“微博抽奖平台”、“宠粉”、“抽送”、“粉丝”等词汇可以看出,在5G牌照发放后,运营商以及手机厂商发布的微博抽奖活动得到了网友的积极响应。4、北京和广东关注5G用户分布更多从5G关注用户地域分布Top10来看,北京市与广东省的网民对“5G”的关注度比较高,一年来两地网民分别发布了提及“5G”的相关信息1376.3万条和1346.2万条,远高于其他省市。(二)5G应用领域分析与前几代移动网络相比,5G除了带来更极致的体验和更大的容量外,它还将开启“万物互联”时代,并渗透进至各个行业。5G将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诸多创新技术,将相关技术应用到娱乐、家居、交通及医疗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不同场景或终端中。1、5G应用十大领域热度对比 “5G+手机”完爆其他应用领域据微热点(wrd.cn)统计,在5G应用热门领域中,5G手机终端无异于是最热门、最广泛的领域,“5G+手机”的热度指数高达58.01,远高于其他应用领域。2、2019手机销量下滑 5G手机或成“拐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2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3044.4万部,同比下降14.7%,其中2G手机146.1万部、4G手机2357.0万部、5G手机541.4万部。2019年全年,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3.89亿部,同比下降6.2%,其中2G手机1613.1万部、3G手机5.8万部、4G手机3.59亿部,5G手机1376.9万部。可见,受中国手机行业环境偏弱,消费者信心下降的影响,2019年手机市场销量呈现下滑趋势,但5G手机的发展却十分迅猛,大大超出预期。有机构预测,2020年5G智能手机将迎来全面爆发,5G将成为刺激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的一大亮点。(数据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年12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2661.3万部,同比下降17.3%,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7.4%;上市新机型30款,同比下降21.1%,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85.7%。2019年全年,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3.52亿部,同比下降4.9%,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0.7%;上市新机型506款,同比下降27.2%,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88.3%。(数据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过去的2019年对于5G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随着三大运营商公布5G资费套餐,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因此2019年也被网友们称为“5G元年”,那么这一年中5G手机的发展究竟如何呢?2019年是5G智能机集体亮相的一年,已经在世界智能机市场赢得可观份额的国内厂商推出的5G手机也相当抢眼。2019年5月,中兴天机Axon 10 Pro 5G版发布,这是国内首款5G手机;7月,华为首款5G手机Mate20 X 5G发布,是国内首款支持SA/NSA双模5G网络的手机;8月,三星Galaxy Note10+ 5G版、iQOO Pro 5G、中国移动先行者X1 5G手机亮相;9月,vivo NEX 3 5G版、小米9 Pro 5G版和华为Mate30系列5G版多款5G手机发布;10月,三星Galaxy A90 5G版和华为Mate X 5G折叠屏发布;11月,联想Z6 Pro 5G版、三星W20 5G版、荣耀V30系列5G版发布;12月,华为nova6 5G版、Redmi K30 5G、vivo X30系列、OPPO Reno3系列5G版多款手机先后亮相,其中Redmi K30 5G是目前国内售价最低的5G手机,售价1999元起。此外,三星、LG、摩托罗拉及索尼等国际厂商也纷纷在2019年推出或已公布自家5G手机,而迟迟未推出5G手机的苹果公司,有消息称会在2020年发布5款新品,其中有4款是5G机型。3、2019年5G手机盘点 华为最受期待据公开资料整理,2019年12月,国内手机市场上市新机型35款,其中5G手机11款。2019年全年,国内手机市场上市新机型573款,5G手机35款。(注:2019年6月以前无5G手机上市。)(上市新机型:款)据微热点(wrd.cn)统计,截至2019年底,从5G手机已经上市或有发布5G手机计划的厂商的热度指数来看,华为在一众手机厂商当中脱颖而出,其热度指数最高,为41.67。华为5G手机和其他国内手机厂商相比独特的优势在于自主研发的5G处理器,使其在2019年下半年占得了5G市场先机。2020年1月15日上午,华为官方发布声明:“截至2019年12月底,华为5G手机全球总发货量突破690万台”,超过了此前三星宣布的670万部。热度指数排在第二位的是苹果公司。苹果公司CEO库克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5G还不完善,苹果为了产品稳定性,不急于推出5G版iPhone。但在最新的外媒报道中有消息称,苹果公司会在2020年发布5款新品,其中有4款是5G机型。有分析师指出,2019年,苹果公司未能按照市场潮流推出5G智能手机,将会影响2020年在手机市场的表现和地位。当然也有人认为,不管苹果在5G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方面的长期前景如何,2020年将是苹果在5G领域获得主导权的关键一年。无论苹果公司何时推出5G机型,推出了几款,亦或是售价如何,从热度指数来看,5G版iPhone的受关注程度都是毋庸置疑的。2019年全年,国内手机市场上市新机型573款,其中5G手机35款。在已上市的35款5G手机中,华为Mate30 5G的热度指数最高,为10.11;小米9 Pro 5G热度指数为9.88,位居第二;排名第三的是vivo子品牌IQOO Pro 5G,热度指数6.33。下表简单列出了最受消费者关注的Top10机型的部分相关参数,从芯片类型、支持网络制式和售价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供对比参考。从芯片类型来看,华为采用的均是自主研发5G芯片;小米、红米与IQOO采用的是高通的5G芯片;OPPO采用的是联发科的5G芯片;vivo选择的则是三星的5G芯片。从支持的网络制式看,小米9 Pro和IQOO Pro 仅支持NSA制式(NSA网络:NSA网络属于非独立组网 SA网络:SA网络属于独立组网),其他机型均支持NSA/SA两种网络制式。最后从售价方面来看,由于内存大小等其他参数不同,售价有所不同,我们仅从最低售价进行分析。(Top10机型部分参数对比)5G手机刚刚推出时,有专家普遍认为,由于出货量少和产业链不成熟等因素,5G手机售价高是必然的。华为Mate20X 5G版定价12800元,小米MIX3 5G定价11800元,中兴天机Axon 10 Pro 5G也要10800元,齐刷刷突破了万元大关,令不少消费者望“机”兴叹。中国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表示:“2020年年中就会出现很多3000元到5000元价位的5G手机,之后价格还会继续走低,甚至会出现2000元左右的5G手机。”我们从表格中看到,受消费者青睐的10款机型其售价均在5000元上下,最贵的一款华为Mate30 Pro售价6899元起,红米K30 1999元的起售价直接将5G手机价格击穿2000元。5G手机价格下跌速度快于预期,侧面表明了中国5G手机市场的价格战比预期来得更早也更惨烈。另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20年将有更多的5G手机发布,售价也会有所降低。4、5G手机“硬件配置”最受消费者关注 “90后”用户成主流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5G已经成为了用户换机的重要考量因素,那么用户在选择5G手机时的关注点在哪呢?品牌、颜值、价格还是硬件配置呢?微热点(wrd.cn)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5G手机用户关注点热度指数Top10来看,硬件配置依然是用户选择5G手机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热度指数为40.43,高于其他用户关注点。其次是价格因素,热度指数为38.00。从5G手机刚刚发布时的价格过万,到目前的“千元机”,用户的选择更多。另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品牌,热度指数为37.61。品牌代表一个企业的品质,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品牌的手机,哪些品牌受到使用者的欢迎,也就间接的告诉我们这个品牌的手机性能应该是还不错的,我们可以考虑这些品牌的手机。而从5G手机关注者的年龄分布占比来看,年龄在20-29岁的“90后”占比达49.08%,高于“00后”人群占比的16.39%,和“80后”人群的25.58%,成为5G手机的主流用户。(关注者年龄分布数据来自百度指数)5、小结:5G手机市场 国内手机厂商表现突出5G的正式商用成为了智能手机市场的一剂强心剂。目前除苹果外,头部厂商都已陆续发布5G手机,伴随5G而来的相关新技术也加快了手机行业的创新,同时刺激着消费者的换机欲望,而用户表现出来的5G时代新需求也在反向推动着5G手机的发展。华为能一直受到高关注,离不开其对技术的投入。无论是从硬件方面的麒麟芯片,还是软件方面不断优化安卓体验,都直观地体现在了手机性能上。据统计,2019年华为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4.5%,这个比例与思科、微软在同一水平线上。当然除华为外,其他国产手机厂商2019年表现也十分突出,小米、红米、ov推出的5G手机更是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四、5G产业设备商与运营商分析在全球各国积极建设5G网络的情况下,5G设备竞争达到白热化阶段。爱立信日前宣布,其全球5G商用合同达78个,位居第一;华为方面则以65个紧随其后,诺基亚方面则获得了63个商业合同,位居第三。另外,中兴也获得了全球35份5G商业合同。(一)5G设备商到底哪家强?中国华为当仁不让全球ICT行业权威咨询公司GlobalData发布了2019年下半年5G竞争力报告《5G接入网(RAN)竞争力分析报告》。该报告对全球主流设备商5G RAN产品进行多维度评估分析。分析表明,在2019年下半年华为5G RAN竞争力综合排名第一。据微热点(wrd.cn)统计,全球主要5G设备商(含芯片商)热度指数Top10中,中国厂商上榜4家,其中华为公司的热度指数高达51.22,位列榜单首位。另外三家厂商分别是中兴、海思和烽火通信,热度指数分别为23.44、7.18和1.15。(二)三大运营商竞争正酣 广电能否分5G市场一杯羹?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9月,5G商用套餐开启预约;10月31日,2019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工信部与三大运营商等举行了5G商用启动仪式。与此同时,三大运营商也在其官网营业厅发布了5G套餐的详情;11月1日,三大运营商正式上线5G商用套餐。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5G商用时代。除三大运营商,中国广电也拿到了5G商用牌照。此前工信部向中国广电颁发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批准其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互联网国内数据传送业务、国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广电成为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之后第四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但从热度指数来看,中国广电的热度指数远远不及三大运营商,热度指数仅有10.58,而三大运营商的热度指数均超过了20。其中,中国移动的热度指数最高,为27.35;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列二、三位,热度指数分别为21.17、20.62。从三大运营商公布的5G套餐标准资费来看,最低月租128元起,最高可达599元。首先是中国移动,5G套餐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个人版,另外一个是家庭版,不同的是后者需要提供100M起步的宽带,资费上来说也相对较高。相比较前者,中国联通个人档5G套餐资费共有7档供用户选择,起步价是129元,最贵为599元。最后是中国电信,5G套餐资费跟中国联通完全一样,也是7档。不同的是,中国电信此次还将129-169元档的5G畅享套餐用户归为黄金会员,将199元档以上的5G畅享套餐用户归为白金会员。首批会员(2019年12月31日前办理5G畅享套餐的用户)将在网络权益、生态权益和5G应用上享受相关服务。五、5G市场前景广阔 未来将渗透生活方方面面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在5G商用初期,运营商大规模开展网络建设,5G网络设备投资带来的设备制造商收入将成为5G直接经济产出的主要来源。预计2020年,5G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收入合计约4500亿元,占5G直接经济总产出的94%。在5G商用中期,来自用户和其他行业的终端设备支出和电信服务支出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上述两项支出分别为1.4万亿和0.7万亿元,占5G直接经济总产出的64%。在5G商用中后期,互联网企业与5G相关的信息服务收入增长显著,成为直接产出的主要来源,预计2030年,互联网信息服务收入达到2.6万亿元,占5G直接经济总产出的42%。 5G技术就像是一场“飓风”,不但席卷了手机行业,也影响到了其他行业。都说4G的到来,改变了生活;而5G的落地,不仅快,而且非常智能。例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对其产生最大的影响就是无人驾驶技术了,5G的传输速度更快,信息精准度更高,可以将路面上复杂的路况快速地进行判断与计算,从而完成高效的自动驾驶。另外,5G技术可以建立完整的监控体系,利用大数据系统的判断来控制汽车的运行,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更加快速的反应并闪避,极大地提高了行车安全性。在无线医疗领域,2019年1月,全球首例5G远程外科手术动物实验在福州成功实施;2019年3月,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成功完成。截至2019年12月,已经有超过20例5G技术运用到医疗场景当中。在智能制造领域,MWC2019(上海)会展上,三一重工推出的全球工程机械行业首个5G应用案例亮相,驾驶人员通过5G工业制造终端远程操作采矿设备。5G以其速度快、时延短、能效高、支持海量连接、增强移动带宽等优势,不仅可以在以上领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随着技术的成熟,还可广泛应用在AR/VR、超高清视频、无人机、机器人、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等领域,未来即将诞生海量的应用场景,有望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娱乐的方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到2025年,中国5G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1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大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2%;到2030年,将产生800万个就业机会,实现2.9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价值。长远来看,5G发展不仅关乎行业,更是关乎国家和社会。一方面,5G作为下一个万亿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焦点,也是网络强国的基础,将会带给通信行业全新的改变。来源:新浪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 编辑:范琪

目欲视色

中小企业信息化难点和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信息化难点和解决方案企业界“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病人积极治疗能活下去,不想吃药只能死去.,中小企业信息化困难重重,实施中的难点很多,让我一一道来。1.老板的信息化意识,意志和决心是信息化的最大难点。很多老板信息化意识非常淡薄,不重视,不愿意投入。认为信息化可有可无。或者认识错误。搞个OFFICE办公软件就是信息化。或者上个财务软件就是完成了信息化。部分老板可以花一百万买奔驰宝马汽车,可以花百万养情人,搞关系,上ERP花个10万都不干。有些老板想上ERP,但是不肯亲力亲为,也没有得力的助手,找个普通员工指挥上线,根本不行。有些老板上ERP,做到一半,突然发现上市更好,半路不搞了。有的是因为搞资料难度大,烦,没人愿意整理,自己也没时间,就放弃了。老板的意识,态度,决心,意志决定了ERP是否成功上线2.企业的基础管理也是信息化路的拦路虎,企业的基础资料,如物料编码,往来单位资料,物料清单,固定资产等等。是否整理有Excel,完整不? 企业业务流程是否清晰,员工岗位职责是否分明, 财务应收应付是否清楚,库存是否清楚等等。如果都是模糊不清,要在整理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整理。企业经常在整理中失去耐心,信心,最后就不干了。4.实施中的资料整理和培训。实施过程中,资料准备非常让企业难受,尤其是工业企业,普通机械加工企业物料在1000-5000个左右,医疗器械30000以上的都有。如何编码,编码规则如何编制,企业内部经常是混乱不堪,随意编制。全数字编码,糊里糊涂,被坑三忽悠的用标点,看的人头晕。没有分类,BOM没有版本,BOM根本不完善,只到零件,不到原材料,而且没有爆炸图,图纸不集中,版本乱套。螺丝螺母在图纸上,BOM上没有,电线长度没规定,甚至设计为了图快,干脆不设计了。设计没有保存以前很多的方案资料,一旦需要可以迅速拿出来。设计没有做编码,导致物料编码更混乱,很多人包括仓库,工人,技术人员认不清零件。很多公司没有零部件目录手册,维修手册。导致后面生产,采购,仓库,销售,售后乱上加乱。这也是很多公司资料难于整理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企业内部人员都不愿整理,老板不监督,不给点奖励,几乎没有人干。培训也是一个令人头痛事情。时间,地点,流程,考核,都是大问题。约定好时间地点,要培训的人员,却发现人员不整,勉强开始不久,不断有人溜走,或者趁你不注意逃走。等到结束 很可能人跑光光,老板问起参与培训的人员,都有事,都要N种理由要离开。还有的指责顾问培训效果太差,甚至捣乱,故意提问,故意找茬。几乎没人认真学。等到操作时候,大言不惭的说你没有讲到。甚至说你压根没讲。老板怀疑你,员工嘲笑你,当然他们压根就不想用。甚至部分干部散播流言蜚语,巴不得最好不上ERP。反正用不好都是软件的毛病,是你培训没讲好。培训的都是成年人,自觉性绝大多数很差。培训资料你给了,无论是视频,还是PPT,基本上都是没人看,考核时基本上都是一问三不知,无人对你的考核重视,老板不管这些,都是你的错。6.老板与实施顾问的配合。很多企业不愿意按实施步骤来。很多老板不虚心,做老大惯了,根本听不进职业顾问的意见。很多都是任我行。我花钱,就按我的来办。作死的老板还很多。再牛逼的老板,除非你长期干过实施顾问,老老实实按实施计划来。不准备实施计划,不落实基础资料的准备责任人。部分作死的财务让老板,或者老板想财务业务一体化,不顾企业现实,不顾员工素质差,操作难度增大的风险。还有老板喜欢补单,一补大半年,员工气的要死,顾问无可奈何。更有甚者,喜欢并行处理,加大员工负担,导致员工辞职。还有老板不断增加需求,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无法上线。更有老板因为其他原因,暂停ERP,例如发现企业上市更重要,破坏实施计划。有的是来个紧急订单,就把ERP叫停。更有奇葩者,有人说有更好的ERP,耍赖更换ERP。ERP关键参数的选择,不听顾问解释,自行选择,导致后面无法修改,重新开账套。有的老板为了省钱,不肯花钱买服务器,自行组装。只要不24小时开机,数据量不大也可以。但是就是有那么一群吝啬鬼老板,明明数据多,还要用普通电脑顶替,而且配置差的要死。数据导入慢的要死。还有老板动不动就让顾问演示,演示,再演示,疑心病很大,却不老老实实组织准备基础数据。有的老板培训坚决不押阵,有时间打牌,打麻将,陪小三,陪领导,却说没时间,没精力。有的老板极不信任顾问,把顾问当骗子防,防火防盗防顾问,生怕顾问知道一些核心机密。不监督员工,有些高级顾问很负责任,指出企业一些核心问题,如很多小生产企业,没有人做生管,也就没有人统一指挥,协调销售采购生产仓库技术等部门的运作。有的企业居然用仓管来做采购计划。这是相当不明智的。仓管没有权威,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没有职责去统筹规划。然而,很多企业听不进去顾问的意见,一味死抱着老的企业习惯,导致就是上了线了,效果也是大大折扣。有的老板自己不肯上阵搞ERP,找个小弟,让小弟给顾问帮忙。然后做甩手掌柜。或者找个中层干部,结果是没人指挥的动。上线可想而知。实施过程中,部分老板想法一变再变,悟空七十二变都没他多,顾问也是晕头转向,顾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资料整理完毕,他却说没见你怎么培训,没干活。真是好心当做驴肝肺,累死也无功。老板一个个都自认为成功人士,真正谦虚的不多,假谦虚的太多,看不起顾问。不尊重顾问。老板不好好配合工作,顾问就算是商鞅也是无法上线成功。中小企业信息化之难,并非无解,而在于努力排除困难。对症下药。为此总结了解决方案首先是1.)培训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深入沟通,洗脑式沟通,让老板变成顾问的脑残粉。从信息化的效益入手,指出未来企业趋势。信息化对企业上市如何取信于股民,证交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的巨大作用。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信息化如何减轻老板烦恼,解决管理难点,监督管理到位,如何选型,行业状况,如何实施软件,实施步骤。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预防的手段。不要讲软件的具体的软件操作和细节功能。甚至购买软件和实施的大概费用也要讲到。实施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避免选型失败,避免投入不够或乱花钱,避免不重视,避免瞎指挥,避免老板不监督基础资料准备困难,避免培训老板不押阵,避免上线老板不参与。这样就尽可能避免很多大坑。其次2)培训企业中层和实际操作者,从信息化对职业规划,企业发展,升职加薪,以后创业的巨大作用。讲一些实用的功能对中层干部效率的提高,例如对采购经理讲能通过采购计划或请购单自动拆解成采购订单。对仓库部门对库存查询的便利,对财务经理讲成本的计算,讲生产经理对备料的管控。提高中层对信息化的意识。很重要的关键在于3)排除万难整理资料。老板最好亲历亲为,或者亲自监督过问。整理资料要求用亲信人物,不怕苦不怕累去整理,整理好一定要重奖。有些工厂非常多,技术和生产部门要大力支持,老板从中要协调,甚至检查各部门配合资料整理员工程度。整理资料一定要保质保量,但是也不能拖延,尤其是平时还要工作的情况下,一定要尽可能让整理者腾出更多时间去整理。顾问也要检查,尤其是BOM的断阶和工序工艺的整理。制定编码规则也是一个让企业标准化必要步骤,很多企业没有编码,这也是企业上线大大超期的重要原因。但是一旦做好,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此举哪怕暂时不上信息化,也是企业必做的基础管理。软件用哪家,用哪个版本能否用好 4)选型很关键。选型先看需求。整理自己企业的管理需求,最先找到企业的管理痛点。要把财务,技术,生产 业务,仓库,销售,采购等各部门都要开会调研,总结规划出企业的需要。了解软件不能看PPT,必须看软件演示,提问,如果必要的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付给对方一点人工费用。让软件公司做个模拟账套花不了多少钱。演示走一遍流程,让各个部门提出问题,看是否能够解决,这样能够让老板心里有底。走好选型,用软件错不了。实在总结不了需求,请信息化专家调研,总结写出报告。也可以让厂家调研写写解决方案。培训是个辛苦活,顾问是外来的,没有老板帮助。很难组织起来。培训现场,一定要老板押阵,否则人都要跑光,而且必须进行当场练习,不能拖后。否则回去全部忘光,根本也不会自己学习。培训时,电脑接投影仪演示,让人人上来演练。打到大屏幕上,这样每个人学习的情况老板都看在眼里,其他人也看在眼里,这样对所有培训人员都有压力,培训效果才能出来。除此之外,要一个一个提问,从操作到流程,要全面提问,这样比考试效果好的多。唯一的坏处就是时间很长。前面的工作如果做得不错,后面最关键的就是上线了。6)上线前要安排制作个个岗位的操作手册,流程手册。并且制作岗位描述。上线前一定要至少组织一次模拟上线。所有操作人员,针对所有流程进行演练,用自己的账号操作,有专人记录好出现的问题,全面演练,事后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是解决老板和顾问的配合。上ERP顾问一定要和老板沟通,按步骤来定实施计划。不要随意改变计划,改变实施目标。顾问,老板,员工三者相当于老师,家长和学生。家长主要负责监督和检查,老师负责教学和指导。提供专业意见。老板在实施步骤,实施计划上万万不可随意改变,如果有不能不改的理由,一定要与顾问商量,不可一意孤行。否则会导致上线失败。所以每到一个阶段,都要与老板单独沟通。汇报情况,提出建议,老板要抽出时间来检查进展情况。最后是及时付钱,ERP软件实施是个辛苦而且要求很高的职业,高智商,高情商,对综合知识要求也高的职业。真正按合同办事,软件安装了,上线了,该给多少就是多少,讲信誉,讲道德,别疑神疑鬼,人家做到了,不要当吝啬鬼,不要做无赖,否则吃亏的是老板自己。出现问题时,不要惊慌失措,及时通知顾问服务,天下没有不出问题的软件,所有软件都有BUG。打补丁就是,真是解决不了的几乎没有。除非是自己选型时i没看好,有关键功能软件无法实现,和顾问商量二次开发或变通解决。或者未来版本能够解决。很多企业是需求不断增加,是必要需求吗?不是,放一放。多和顾问沟通商量,ERP成功是可以看到的。总之,中小企业信息化把握以上关键,做个好老板,轻松管企业,随时掌控中,企业才有好的未来。

必杀技

2017年度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调研报告:不争巨无霸,只做小而美

“生硬”的法律加上柔性的互联网,似乎有些违和,而这份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调研报告,绝对会打破你对“互联网+法律”的认知,众多新生公司,早已渗透到了法律的各个细分领域。2018年1月29日,京都律师事务所携手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法律培训服务机构iCourt及知名法律新媒体律新社召开《2017年度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调研报告》发布会,以行业内共计 251个互联网法律机构作为样本,着重分析模式创新与技术革命带给互联网法律行业的变化,并对未来“互联网 + 法律”变革和发展的可能性方向进行预测。这已是京都律师事务所第二次发布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调研报告。一、2017年度互联网+法律行业新特点(一)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增速放缓,服务领域更细分图一:互联网法律机构上线数量变化图自2014年开始,互联网法律机构上线进入上升阶段,至2016年达到高峰(该年上线数104),2017年互联网法律机构上线数量有明显回落,跑马圈地各占山头的高峰已经过去。与此相对,新互联网法律企业中呈现了与之前不同的特点。新企业鲜有试图建立行业巨无霸的野心,而更多针对的是新的细分领域。如小纽美国法律咨询,针对的是美国移民等法律问题咨询。律驾宝针对交通事故提供家庭法律服务。同时,许多新互联网法律机构有强大的合作伙伴为其发展提供资源。如法家云,在其上线伊始,就有“阿里系”的支付宝和钉钉作为其入口,还有两家律师事务所的背景,着实不一般。其成因可能是互联网法律的创业市场已经到了转折点,各个领域的先行者已经建立了其领先优势,对于后来者构成了壁垒。所以新玩家若非另辟蹊径,或是拥有强大的资源作为支撑,很难在牌桌上拥有一席之地。(二)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融资情况好转图二:互联网法律机构融资情况对比图2016年8月前调研的互联网法律机构涉及的互联网法律运营主体为129家,其中23家获得融资,占比为18%。本次调研的互联网法律机构涉及的运营主体共计239家,其中57家获得融资,占比25%,有所上升。2017年度,“互联网+法律”机构除了在融资比例上增长外,融资金额也大幅度增加,千万、亿级的融资已屡见不鲜。(三)公检法等“国家队”入场“互联网法律”2017年3月,最高法院通过《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报告及2017年工作重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快建设智慧法院的意见》《人民法院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法院信息化基本术语》等文件,加速将新的信息科技用于法庭审判过程中。2017年6月,最高检印发《检察大数据行动指南(2017-2020年)》,全国检察机关将统筹推进大数据应用。全国检察机关将依托大数据及智能语音等前沿科技,统筹利用以司法办案数据为核心的检察数据资源,建立检察大数据总体架构,营造大数据应用良好生态,打造“智慧检务”。而相对的,为公检法服务的一批互联网法律企业应运而生,它们通常在大数据和智能语音等领域,提供办案智能辅助系统,为检察官和法官书写文书,为定罪量刑提供数据和模板的辅助支持,同时推进大数据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在庭审合议庭评议等活动中全程同步记录。而相对于其他面向当事人或律师的互联网法律机构,这些为检察院和法院服务的互联网法律机构可以接触到大量有效的数据。同时,因公检法机关资金充足,有足够的付费意愿,其盈利模式熟悉而稳健。二、未来互联网 + 法律行业发展新趋势《2017年度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调研报告》指出,变化及创新已成为互联网法律机构存续及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现存较为成功的互联网法律机构中,总结了以下互联网法律机构进一步发展的几个趋势,或可为尝试。(一)服务领域进一步细分伴随着互联网法律机构对于法律服务各细分领域的跑马圈地,互联网法律机构面对着一片红海,越发地难以找到切入市场的突破点。这种情况推动了法律服务的进一步细分。自 2016 年 8 月以来,新设立的互联网法律机构几乎没有综合性的电商平台,大多数均将自己的服务定位在法律服务垂直领域的进一步细分上,以期实现以有限的资源将某一法律服务内容做到极致,并以此来抢占市场。(二)“互联网 + 法律”覆盖范围扩大以最高人民法院近期推出的“法信”为例,其服务的对象起初为广大的司法人员,其后扩展到面向社会公众。又如我国许多法院运用互联网进行庭审,运用人工智能记录开庭笔录,甚至筹备组建第一家互联网法庭。政府的参与对于“互联网 + 法律”的影响仅仅是个开端,政府作为服务提供者所带来的技术及政策支持,作为服务需求者所带来的用户市场,以及作为合作方所带来的服务模式创新将引起涟漪效应,在条件具备时终将引起“互联网 + 法律”覆盖范围在我国社会各领域的进一步扩张。(三)技术驱动之路从“大数据”走到“人工智能”目前所谓“人工智能”互联网法律产品多集中在人工智能审合同领域。就其试用情况而言,虽然已经能够做到秒速审合同或生成合同,但往往存在很多错漏,需要客户再次审核,其智能程度实在堪忧。“互联网 + 法律”领域的人工智能离我们还很远。现阶段“互联网 + 法律”领域的最新技术驱动还是“大数据”技术,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是“互联网+”领域必然会迈入的发展阶段。前述的互联网法律产品对于将人工智能的概念引入“互联网+法律”领域可谓功不可没。此外,报告还总结了互联网法律机构的地域分布、媒体平台,对过去一年中互联网法律产业的变化、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互联网法律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互联网法律服务机构正在变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互联网+法律”的变革趋势已经初步呈现,在模式创新以及技术变革的推动下,这条路似乎已有一点明确的方向。虽然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看到哪一个机构处于完全的优势地位,但这正意味着“互联网+法律”领域机会无限,让我们继续期待互联网法律机构的颠覆性创新与变革。获取完整版报告请点击:http://www.king-capital.com/magazine/magazine_network.html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