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你的论文能否中顶会?这篇分析同行评审结果的论文可帮助你异哉

你的论文能否中顶会?这篇分析同行评审结果的论文可帮助你

在人工智能领域,会议论文是证明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一环。是否存在一些「技巧」可以提高论文被大会接收的几率?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帮助我们?近日,来自卡耐基梅隆大学(CMU)研究者们收集了上万篇 AI 顶级会议的接收/被拒论文,并使用机器学习工具进行分析,获得了一些有趣的结果。最后,当然……这一研究的论文已经被即将在 6 月 1 日于美国举行的自然语言处理顶会 NAACL 2018 接收。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allenai/PeerRead简介权威的科学会议利用同行评审来决定要将哪些论文列入其期刊或会议记录。虽然这一过程似乎对科学出版物至关重要,但其往往也饱受争议。意识到同行评审的重要影响,一些研究人员研究了这一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一致性、偏差、作者回应和一般评审质量 (Greaves 等,2006;Greaves 等,2011;De Silva and Vance, 2017)。例如,NIPS 2014 会议的组织者将 10% 的会议提交论文分配给两组不同的审查人员,以衡量同行评审过程的一致性,并观察到两个委员会对超过四分之一的论文接受/拒绝决定意见不一样 (Langford and Guzdial, 2015)。尽管已经有了这些努力,但是关于同行评审的定量研究还是有限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接触到一个学术活动的同行评审(例如期刊编辑和程序主席)。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首次引入一个用于研究目的的同行评审公共数据集: PeerRead,来降低科学界研究同行评审的障碍。在此论文中,我们使用三种策略来构建数据集: ( i ) 与会议主席、会议管理系统协作,允许作者和评审人分别选择其论文草稿和同行评审。( ii ) 抓取公开的同行评审,并用数字评分对文本评审进行标注,如「清晰度」和「影响」。(iii) 对与重要会议提交日期一致的 arXiv 提交论文进行编目,并在以后的会议记录中检查是否出现类似论文。总的来说,该数据集由 14700 篇论文草稿和相应的「接受/拒稿」决定组成,其中 3000 篇论文包含专家撰写的 10700 条文本评论。此外,我们将定期发布 PeerRead,为每年新的学术活动增加更多的内容。PeerRead 数据集可以以多种方式使用。对同行评审的定量分析可以提供见解,帮助更好地理解 (且可能改进) 评审过程的各种细微差别。例如,在该论文的第三部分中,我们分析了总体推荐分数与单个方面分数 (例如清晰度、影响和原创性) 之间的相关性,并量化了口头演示推荐评论与海报推荐评论有何不同。其他的样本可能包括匹配评论分数与作者,以揭示性别或国籍偏差。从教学角度来看,PeerRead 数据集还为经验不足的作者和首次审稿人提供了不同的同行评审实例。表 1: PeerRead 数据集。Asp. 代表评审是否具有特定方面的得分(例如清晰度)。注意,ICLR 包括由标注者给出的不同方面的得分(详见 2.4 部分)。Acc/Rej 一列表示接受/拒绝的论文比例。需要注意,NIPS 仅仅提供了被接受的论文的评审意见。作为一个自然语言处理资源,同行评审是个有趣的挑战,无论是从语义情感分析领域还是文本生成领域,前者前者预测被评审论文的不同属性,例如清晰度和原创性,后者则是在给定一篇论文的情况下,自动地生成它的评审意见。在被以足够高的质量解决时,这种类型的 NLP 任务也许会在评审过程中帮助审稿人、区域主席以及程序主席,例如,通过为某些论文投稿减少所需的审稿人数量。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基于这个数据集引入了两个新的 NLP 任务:(i) 预测一篇论文是否会被某个学术会议接受,(ii)预测论文在某些方面的数字得分。我们的结果显示:在 PeerRead 的四个不同部分中,与大多数全部拒绝(reject-all) 基线相比,我们能够以误差减小 6--21%de 的结果预测「接受/拒稿」决策结果。由于我们使用的基线模型相当简单,因此有足够的空间来开发更强的模型以做出更好的预测。论文接受分类论文接受分类是一个二分类任务:给定一篇论文草稿,预测在一组预定的学术会议中它将会被接受还是拒稿。模型: 我们训练一个二值分类器来为一篇论文预测「接受/拒稿」的概率,也就是:P(accept=True | paper)。我们用不同类型的分类器做了实验:logistic 回归、使用线性核或者 RBF 核的 SVM、随机森林、最近邻、决策树、多层感知机、AdaBoost 以及朴素贝叶斯。我们使用了人工设计的特征,而不是神经网络模型,因为人工特征易于解释。表 5: 接受分类的测试准确率。在所有的案例中,我们的最佳模型超越了大多数分类器。我们使用了 22 个粗略的特征,例如标题长度,专门的术语(例如「深度」和「神经」)是否出现在摘要中,以及稀疏和密集的词汇特征。实验设置:我们使用 PeerRead 数据集中的 ICLR 2017 和 arXiv 部分来做实验。我们为每一个 arXiv 类别训练了独立的模型:例如 cs.cl,cs.lg,以及 cs.ai。我们的所有模型都使用 python 的 sklearn 实现 (Pedregosa et al., 2011)。我们考虑了支持向量机和 logistic 回归的不同正则化参数(所有超参数的详细描述参见附录 A.1)。我们使用了标准的测试拆分,并且在训练集上使用了 5 重交叉验证。结果: 表 5 展示了我们在论文接受准确率上的测试准确率。在所有的例子中,我们的最佳模型都以大于 22% 的误差率优势超过大部分分类器。不过,由于我们的模型在评价给定论文所做工作的质量方面缺乏成熟性,所以这可能意味着我们定义的一些特征与某些强有力的论文,或者有偏差的审稿人的判断相关。我们对数据集中的 ICLR 和 arXiv 部分进行了控制变量研究。为了简化分析,我们为 arXiv 中的三种类别训练了一个模型。表 6 展示了当我们移除了其中的一个特征的时候,最佳模型的测试中准确率的绝对下降。该表显示,一些特征对分类决策有着很大的贡献:例如增加一个附录,大量的定理或公式,引文前的文本的平均长度,本文提交前五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ICLR 的论文摘要中是否包含「最先进的技术(state of the art)」,或者 arXiv 的摘要中是否包含术语「神经(neural)」,以及标题的长度。表 6: 当我们从完整的模型中仅仅移除一个特征的时候,论文接收预测任务的绝对准确率的差别。图中具有较大负差别的特征更加显著,研究人员仅仅显示了每个部分最显著的 6 个特征。分别是:num_X:即 X 的数量(例如定理或者公式),avg_len_ref:引用前的文本平均长度,附录:文章是否包含附录,abstractX:摘要是否包含术语 X,num_uniq_words:唯一单词的数量,num_refmentions:提及的参考文献的数量,以及 #recent_refs:近五年内发表的参考文献的数量。图 1:PeerRead 测试集上预测任务的均方差(RMSE, 越小越好):左侧-- ACL 2017,右侧:ICLR 2017。结论我们的实验表明,论文的某些属性与较高的接收率正相关,例如包含附录。我们希望其他研究人员能够发现新的我们还没有在这个数据集中的同行评审中探索到的机会。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研究接受/拒绝的决定是否反映了对作者的人口偏见 (例如国籍) 将是有意义的。论文:一个同行评审数据集(PeerRead):集合、洞见以及自然语言处理应用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1804.09635同行评审是科学文献出版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第一个可用于研究目的的科学文献同行评审公共数据集 ( PeerRead v1 ),该数据集为研究这一重要的现象提供了机会。该数据集由 1 万 4 千 700 份论文草稿,以及包括 ACL、NIPS 和 ICLR 在内的顶级学术活动对应的接受/拒稿决定组成。数据集还包括专家为论文子集撰写的 1 万零 700 份文本同行评审。我们描述了数据收集过程,并提供了在同行评审中观察到的有趣现象。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新颖的 NLP 任务,并给出了简单的基线模型。在第一个任务中,我们展示了简单的模型可以预测一篇论文是否被接受,与大多数基线模型相比,误差减少了 21 %。在第二个任务中,我们预测了评审方面的数值分数,结果表明,对于诸如「原创性」和「影响」的高方差方面,简单模型可以优于平均基线。

大嘴巴

学术论文的软肋:文献梳理与引用

文献貌似游离在研究课题本身之外,实则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石。好比你是画家,文献用好了:匠心独运、成竹在胸。它反映的是作者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研习能力,请记住从这里能窥视你的专业水准哟。审稿专家往往能抓住你文献引用不当的软肋,批你个:脉络不清、未见出处、有抄袭嫌疑、研究不够深入……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学术伦理。无论你是开辟新的疆域还是炒现饭,秉持学术传承的好态度、充分肯定前人做出的学术贡献就成功了一半,可见文献在论文撰写中的重要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高望更远。但是巨人的肩膀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站上去的,需要你下足功夫去对前人的文献做必要的梳理,梳理出个清晰的脉络再来决定本文研究文献的取舍。文献查阅。查阅相关文献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就是Science Direct、Springer、维普、知网、万网等数据库大搜一通吗,其实很烧脑。尤其是中文关键词搜索,一个词往往有N多近义词或表述。虽然有可能烧脑,但绝不能不做。如果你只搜集某一两个关键词,那可就真的“重要文献缺失”了。请务必先学好语文,将课题本身所涉及的词汇掰开,同时包括你将采用的研究方法在相似课题的应用也得搜上。图1 Elsevier SD学术数据库文献梳理。梳理文献要有历史观,了解若干个一脉相承(研究简史)将赋予你能值。这里,你能清晰回望国内外是谁开的先河,又是谁在鬼斧神工。这里,你能清晰觉察你的研究前人做到了哪个层面,又在哪个层面存在贡献。厘清前人研究的不足来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甚至可能推至未来研究的方向。图2 文献梳理文献引用。不是所有的文献都要用上,务必“上、精、准”。“上”是指权威学者权威刊物(最好有两条以上SCI文献)的代表性文献,不入流的作者也好刊物也好慎用。“精”是指选择好你的研究视角将范围缩小,胡子眉毛不能一把抓。“准”应有三准。一是引言中的准,找准来龙去脉交代本文的研究背景。二是研究方法上的准,尽量核准你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哪些学者(尽量结合几家之言)的基础上。三是讨论部分的准,讨论部分往往是点睛之笔,在此请将你的研究结论与前人研究作个比较,并阐述形成异同的原因。图3 讨论部分的文献文献规范。每个学术期刊对自己的参考文献都有规范格式,请按格式来。同时请注意其潜在规范,有的是要求国外文献多少条,有的是不接收非核心期刊文献,有的是不接受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或者自引文献的条数规定。最后就是不能为文献而文献,堆砌文献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往往适得其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瓢还是两瓢够饮就好。

三乘

科学研究从哪方面着手可写出创新性学术论文

一般来说,没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是没有学术价值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也不是真正的学术论文。因此,学术论文应当具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表现在与已有研究论著不同的新发现上,包括新论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或新材料等。尽管创新性是对学术论文的要求,但创新却并非撰写学术论文所能做到的。学术论文只能反映研究情况,创新是研究的结果。没有研究的创新,不可能有学术论文的创新。在医刊汇编辑看来,要做创新性研究,写创新性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主题创新。选择新问题进行研究,是科学研究创新的主要途径。研究新问题,不但能够拓宽科学研究领域,而且能够在人所未及的问题上发表拓荒性的见解和研究结论。因此,学者们无不投人大量的精力以发现新问题,开垦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但事实上,在科学研究日渐繁荣的今天,主题创新的难度也日渐加大。尽管如此,从事科学研究,就要不断探寻新问题,不断拓宽研究主题,努力为学科创新贡献自己的学术智慧。二、视角创新。面对学术研究中的老问题,要做出创新性研究,可以通过视角创新来实现。所谓视角创新,就是在科学研究中,采用现有研究中未曾使用过的相关学科分析范式或有关学说理论,研究本学科中的老主题,以期获得新的研究结论。视角的创新不但可能有助对问题本身做出新的解释,而且还可能获得从其他视角所不能获得的富有启发意义的新的研究结论。所以,在科学研究中,提倡多学科研究,提倡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来研究本学科问题,目的就在于通过视角创新以获得研究结果的创新。三、论点创新。论点创新是任何一项研究都不能回避的任务,只有不遗余力地追求论点的创新,科学研究工作才能对学问有所贡献,学术才能不断进步。学术论文应当反映科学研究创新的成果,科学研究创新成果到了学术论文中就体现在论点上。从科学研究创新成果到论点,需要经历一个归纳、提炼、升华和规范化的过程。归纳、提炼与升华是针对论点的科学性而言的,规范化是针对论点表述的准确性而言的。要实现论点创新,应以获取独创性研究结果为研究的根本目的,脚踏实地,潜心研究,推陈出新。而且在论文写作中,要反复推敲、斟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练性。四、方法创新。方法是创新的工具,科学研究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的学术研究。研究方法本身的创新对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对同一个问题一般鼓励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获取不同的研究结果,丰富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促进学术的繁荣。经常看到一些学术论文在研究方法部分,陈述一堆的方法,什么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规范研究法等,但在正文中却未见作者是如何采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在于写作者对研究方法的意义的认识不到位,对方法的运用还没有掌握,只知道有这些方法,却不知道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显而易见,这样看待和使用研究方法,是不可能做出创新性研究、写出高质量论文的。五、材料创新。材料是科学研究的素材,如果没有材料,科学研究寸步难行。以不同的材料为基础所开展的科学研究,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当然,也存在殊途同归的可能性,不过,这种可能性极小。科学研究需要利用各种可能的合法途径,获取尽可能丰富的研究材料,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但就具体的研究者而言,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能获得的研究材料总是有限的。这样,对于不同的研究者来讲,努力获得人们未曾使用过的材料,在新材料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研究,就可能做出创新性研究。很多人做研究、写文章,怕苦、怕累,怕做深入、细致的材料搜集,怕做历史材料的发掘清理,主要利用网络搜索寻找现成的相关材料。尽管这些现成材料的价值毋容置疑,但占有一手材料,用新的材料研究问题,是做出创新性研究的重要条件。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获得属于自己发现的研究材料,尽可能少用二手、三手材料,是研究结论创新的重要保证。

能儿子乎

论文常用数据分析方法分类总结-4

继续我们的知识总结,本文总结包括:多选题研究、聚类分析研究、权重研究、非参数检验、数据分布。查看本系列之前的文章,可点击下面的链接:论文里的分析方法要用哪一种,SPSSAU告诉你答案论文常用数据分析方法分类总结-2论文常用数据分析方法分类总结-316. 模型研究方法模型研究方法-SPSSAU模型研究:当需要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情况时,通常可构建统计模型用于分析及预测。如果研究一个X或多个X对Y的影响关系,其中Y为定量数据,可使用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模型。如果研究一个X或多个X对Y的影响关系,其中Y为定类数据,可使用Logistic分析,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如果要分析1组X与一组Y之间的关系情况,可使用典型相关分析。如果要分析多个X与多个Y之间的影响关系情况,且样本量较小(通常小于200),可使用PLS回归分析。如需分析多个X对多个Y的影响关系,以及具体哪些X对哪些Y有影响如何影响,可使用路径分析。还有一种方法称为结构方程模型,包含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如果需要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可使用结构方程模型。17. 信息浓缩方法信息浓缩方法-SPSSAU当研究中包括有很多题目或很多变量时,可通过信息浓缩的方法,把数据浓缩成一个或多个变量,以便用于后续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都是信息浓缩的方法,即将多个分析项信息浓缩成几个概括性指标。如果希望进行将指标命名,SPSSAU建议使用因子分析。原因在于因子分析在主成分基础上,多出一项旋转功能,该旋转目的即在于命名。平均值和求和也是信息浓缩的常用方法,比如要将多个题项合并成一个变量,可通过求平均值概括成一个题项。当数据不满足正态,存在极端值时,可用中位数代替平均值。18. 一致性研究方法一致性研究-SPSSAU一致性检验的目的在于比较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检验一致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Kappa检验、ICC组内相关系数、Kendall W协调系数等。Kappa系数检验,适用于两次数据(方法)之间比较一致性,比如两位医生的诊断是否一致,两位裁判的评分标准是否一致等。ICC组内相关系数检验,用于分析多次数据的一致性情况,功能上与Kappa系数基本一致。ICC分析定量或定类数据均可;但是Kappa一致性系数通常要求数据是定类数据。Kendall W协调系数,是分析多个数据之间关联性的方法,适用于定量数据,尤其是定序等级数据。19. 配对数据研究方法配对数据研究-SPSSAU配对研究是一种医学上常见的研究设计,常见于单组样本前后对比研究,或者将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两组,针对干预措施进行研究。如果配对样本数据为定量数据时,可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如果配对样本数据为定量数据,但配对样本的差值不符合正态分布,则考虑使用配对Wilcoxon检验如果数据为定类数据,则使用配对卡方检验。20. 多元统计研究多元统计研究-SPSSAU判别分析:用于在分类确定前提下,根据数据的特征来判断新的未知属于哪个类别。对应分析:用于分析定类数据的分类情况,并结合图形展示。曲线分析:如果想要研究X对Y的影响关系,且X和Y不满足线性关系(可通过散点图观察),而呈现出曲线关系,建议根据曲线拟合图结果,选择拟合程度较好的曲线进行曲线回归分析。上述分析方法均可在SPSSAU中使用分析,以及相关方法问题可查看SPSSAU帮助手册。

是谓独有

研究生学位论文与小论文的对应关系

#研究生的你发表小论文了吗#国内很多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要发表一定数量的小论文,才可以达到学位授予标准,当然有的高校也只是建议发表小论文,不做强制要求。小论文的质量其实也可以作为你的学位论文质量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但有很多同学出现小论文与大论文不相关的情况,导致学位论文会出现一些瑕疵。当然你的学位论文内容足够充分,科研量十足,符合学校授予学位的标准,这样是可以的。下面笔者将学位论文与小论文的对应关系做一下讲解,同时也给同学们一些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海涵。图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01小论文是学位论文创新点的支撑一篇小论文的发表,需要经过多次修改,而且还需要进行专家评审,经过几个月的审核,才会收到录用通知。如果不符合录用还会被拒掉,因此小论文是大论文创新点的支撑,毕竟是经过专家们评审过的了,但小论文发表在什么刊物上更重要,质量也是很重要的,在这里不讨论质量问题,总之优秀的成果在哪里他都是优秀的。创新点的支撑,用一些小论文还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紧密相关。图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02学位论文自己科研成果章节与小论文对应学位论文对应的章节一定要与自己的小论文一一对应。例如在你的学位论文第三章是自己的创新点部分,要与自己的一篇已发表的小论文进行对应。这样是对自己创新点的证明,毕竟小论文从录用到发表,需要进行专家评审,多次修改合格后,才会收到录用通知被发表。因此创新点部分是得到专家的认可的,所以小论文的发表对学位论文的支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发表小论文仍需要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进行,需要和自己的导师进行沟通,以上所说只是作者的一些建议,是否作为强制要求,要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相关规定进行。03高质量的小论文可以提升学位论文质量如果同学们发表的小论文都是高质量论文,并且与自己的学位论文一一对应,写作质量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学位论文的质量会非常高。并且在外盲审的过程中也会具有很大的优势,好的小论文会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并且对自己科研成果也是一份很好证明。图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04总结总之研究生阶段多发一些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高质量小论文,对自己学位论文的支撑还是很重要的,有的高校不对小论文作要求,完全自愿,但拥有几篇小论文对自己学位论文的创新点进行证明,还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也会给自己研究生阶段一份很满意的答卷,从外盲审到答辩也会很顺利。最后祝同学们科研顺利,身体健康。

爱希望

浅谈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关系

对于科研工作者或者学者来说,进行科学研究与写论文应该都是时常工作。毕竟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要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和交流,如果只会做而不会写,就好比只会做事不会说话,科研工作是不完整的。现在有很多科研工作者排斥写论文,认为写论文和专业没啥关联,但殊不知,我们做科研的资料,大多也都是来自论文,写论文与科研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因此,蓝译认为,有必要谈谈一下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关系。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载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论文是研究成果的最终表述。如果说论文写作是一种“言”,那么科研成果就是一种“意”,科研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就是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意在言先,首先要有意,然后才有意之所言。因此,就科研和写作这两者的关系而言,首先必须要从事科研活动,提高我们的科研素质,只有在科研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写作,而科研和写作是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环节:首先要进行科研活动,科研活动有了成果以后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写作的过程。这里应当指出,文科的科研和理科的科研是有所不同的,理科科研是一种科学活动,而文科科研是一种学术活动。因此,论文是一种学术成果。我们把作为科研成果的论文都称为学术论文,以区别于其他论文。那么,什么是学术?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太容易回答。以一种较为学术性的语言表述,学术是指系统化、专门化的知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因此,学术当然应当具有科学性,文科可以分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且,在文科中所采用的科学这个词,又显然不同于自然科学。例如,在社会科学中存在着较多的价值判断,而自然科学则更多包含客观描述。不仅文科与理科(广义上的理科,包括工科)科研的性质与形式有所不同,而且,文科与理科在科研与写作的关系上也存在区别。理科的科研与写作的关系是可以清晰地加以区分的。理科的科研就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在实验做出成果、取得数据以后,再将实验的成果以文字的方式予以表达形成论文。对于理科来说,无科研则无写作。因此,理科对科研是更为注重的,要求也比写作更高。也就是说,理科科研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做实验上,实验做完以后,把实验成果以一种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个写作过程是相对较为简单的。甚至只要把实验的数据和过程结论自然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这是理科的特点。然而,文科的科研和写作的界限却不是那么清晰,这也是学习文科的同学会有的一个困惑。因为文科科研不像理科的实验那样具有物理性的直观内容。对于一个理科学生来说,天天进实验室就表明他在做科研。但对一个文科学生来说,什么是科研?这种科研活动本身不具有直观形态,往往不容易把握。实际上,文科的科研是读书、思考,甚至是旅行。中国古代所谓读万卷书,行千里路,都可以看作是对文科科研活动的一种描述。因此,文科科研是随意的,自在的,不拘形式的。正是由于文科的科研活动具有这种散在性的特点,文科学生有时候会难以把握,以至于虚度光阴。这样就出现了在没有充分的科研活动基础上进行论文写作的情形,当然也就不可能写出优秀的论文。因此,对于一个文科学生来说,首先要去看书,要去思考,逐渐地积累知识,嵌入所在学科,进入一个与本学科的前贤对话的境界。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己的想法逐渐产生,这也就是所谓生米做成熟饭,然后再进行写作。经过思考以后,在资料的基础上提炼独特的观点。这一提炼过程,为写作打开了最后的通道。因此,文科的阅读书籍,资料收集,文献梳理,观点综述这些所谓科研活动,都是为最后的写作服务的,只不过是写作的预备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说,文科写作的重要性要超过理科。在文科中,这种科研活动和写作活动又是可以互相促进,并且是交叉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文科中并不像理科那样把实验做完,已经取得实验成果,再进行写作。而是在科研过程中就开始写作活动,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又同时从事着科研活动。写作和科研这两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难分彼此。当然,在写作之前肯定要有一定的科研基础。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把科研完全做好以后再去从事写作。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不断地完善学术观点。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长期从事科研活动,同时也长期从事写作活动。科研和写作就成为学者的工作重心,甚至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地进行科研,不断地写作,在写作基础上再进行科研,这样一个逐渐展开、循环往复的过程。有些学者不是特别愿意写作,作品较少。不写东西,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写不出来,另一种是不屑于写。写不出来,是写作能力问题,甚至是科研能力问题。但也有些学者虽然看了很多书,思考了很多问题,确实也有对学术问题的独特见解,但就不付诸于笔端。也有学者眼高手低,主张不随便写,一辈子就写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以此一鸣惊人,成为经典。这种想法我觉得不太可行,因为一个学者不可能一辈子从事科研活动,平时从来不写东西,没有作品,最后突然蹦出一篇论文、一本书来,藉此名传千古,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个学者从事科研的过程,都要用论文或者专著这样的形式反映出来。不断地进行科研,不断地发表论文;然后,论文积累形成专著。论文以及不同阶段的专著,都是学者在不同阶段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通过学术成果可以把一个学者在科研活动中跋涉的过程,就像一步一个脚印一样,真实地呈现出来。不同时期的科研作品能够反映一个学者的学术成长:从青涩到老道。即使是思路的曲折,观点的修正,也能够以其作品清晰地在这个学者的学术履历上展示。因此,我认为那种把科研搞到最好,最后才出精品的想法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一个学者要不断地科研,同时要不断地写作,要把两者紧密的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文科学者来说,写作是极为重要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当然,写作只是科研成果表达的一种方式,除了写作以外还有言说,也就是口头语言的表达。像课堂的讲课、会场的发言等,这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也能够反映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这两种方式对于学术呈现来说都是重要的。但这两者的学术影响又是极为不同的:口头表达只能影响到亲眼目睹者与亲耳聆听者,范围甚为有限。总之,对于学者来说,书面表达更为重要,一定要进行写作,要有论文发表。那么,怎么训练这种写作,怎么能够做到拿起笔来就能写呢?我们认为,写作本身也是一种童子功,从小练起。最好的方法是在中学阶段就坚持写日记,养成动笔的习惯。进入大学,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做笔记,按照古训所云:不动笔墨不看书,以此锻炼写作能力,习惯并且擅长于书面语言的准确表达。如果在大学本科阶段过了写作关,则开始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以后,入门会比别人快好多。

莫妮卡

硕士论文研究董明珠“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网友:马上读

来源:澎湃新闻原标题:硕士论文研究董明珠“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网友:马上读11月18日消息,近日,浙江工商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引起热议,题目为《CEO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以格力电器为例》,论文中指出,董明珠的自恋人格导致格力电器产生内部人控制,主要表现为:董事会权力失衡;向关联方输送利益。文章还分析了董明珠自恋人格对格力电器业绩的影响,称董明珠倾向采取冒险决策和固执己见的自恋人格表现,导致格力电器多元化失败,使得格力电器至今仍未找到新的增长点。文章称,对于处于导入期或成长期的企业,CEO自恋可能利大于弊;而对于处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企业而言,CEO 自恋可能弊大于利。网友评论延伸阅读看到这些奇葩论文,我怀疑自己上了个假大学科学研究无禁区,毕竟不是布鲁诺时代了。严肃的学术论文,没想到还可以这么逗。云吸猫可以是一门学问,蟋蟀的战斗力值得深入探讨,甚至连银行行长的面相都可以拿来研究,网友云里雾里,只好冠之以“奇葩论文”。此前,几篇奇葩论文曾在网络流传:《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初听题目,不少人还以为是哪里冒出来的三流山寨论文,但其实,这些论文都是国内顶尖名校出产的。翻开论文背景,《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的作者是浙江大学的硕士,《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师,《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的第一作者是南开大学的教授。奇葩论文不是最近才有的事儿,搜一搜近些年被网友调侃的论文,才发现原来学术论文这么接地气:《八角茴香对卤鸡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石头剪刀布博弈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当人们在烤面包里看到耶稣基督的脸的时候,大脑内会有何种反应》。奇葩论文不仅国内有,国外也有,比如这篇《猫身上的跳蚤和狗身上的跳蚤谁跳得更远》,可是拿过搞笑诺贝尔奖的。学术论文有其严谨的操作流程,那么,这些网友口中的奇葩论文,都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第一,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都是从选题开始的。浙江大学硕士王畅是《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的作者,据悉选题跟作者和导师的喜好有关,因为王畅吸猫,导师养猫又吸猫,这个选题在开题时就经过了专业老师的认可。这跟学校的学术氛围也有关系,据王畅解释,他们学院比较自由和多元,不会框住学生去写老旧沉闷的八股文,只要是有讨论价值的都可以写,“星座”、“同人文”、“耽美”这些,全都有相关的论文。第二,学术研究要站得住、立得稳、证得清,这些都是基本要求。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师陈天嘉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的作者,陈天嘉告诉周刊君,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挖掘了一些新的史料,再辅助田野考察,实地走访了北京地区的斗蟋蟀比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专职教师的介绍页面上,还可以找到他在蟋蟀方面的研究证据——“以动物行为学重构了中国传统斗蟋活动中的争斗知识”,“第十三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中国传统蟋蟀谱研究》)”。第三,学术研究还要兼顾前沿发展,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南开大学教授李建标是《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的第一作者,他告诉周刊君说,“面部宽高比论文属于生理、行为和神经科学范畴,现在决策科学研究已从行为层面深入到神经层面,算是前沿研究。”这样的研究李建标十几年前就想做,但当时互联网没有现在发达,开放度也没有现在高,想找个照片也找不到。现在,李建标可以方便地收集几千张照片,用软件处理面部宽高比的数据,“实际上,我们是做了一个系列,包括行长的、市长市委书记的、公安局长的,等等。”这些学术论文严肃是真的,奇葩也是真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首先,奇葩论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陈天嘉跟周刊君探讨价值意义时说,今天当人们在谈论一件事情的价值意义时,更多的是与创收相关,而忽略了学术本身的价值。他以研究的蟋蟀为例,如何认识这个昆虫,把这件事弄清楚,本身就是它的价值。求知,是陈天嘉认为的研究目的,“我们团队做的科学史研究本身就比较小众,见不到立竿见影的商业效果,也基本没有国家科研基金的项目资助,完全是学者的兴趣使然。”其次,这些论文被认为无意义,本身也就值得细细玩味。现实中,这些论文免不了被打上“奇葩”的标签,吃瓜群众也养成了冷嘲热讽的习惯。所谓隔行如隔山,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王畅觉得,吃瓜群众觉得这种话题毫无意义,只是因为没有用一种陌生化的学术眼光去感知它。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跟周刊君谈到这种社会风气时表示:“对学术论文最有评论资格的应该是本专业、本学科的人,而不是什么吃瓜群众。”再者,若说奇葩论文无意义,那么不奇葩的论文就有价值了?试着扪心自问,眼下有多少论文都是速成品呢。《劳动报》做了一份关于《大学生会花多少时间写毕业论文?》的研究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超过90%的本科生用不足30天完成论文,有47%的学生甚至只用了不足10天。速成的论文无非东抄西摘,冷饭热炒,新现象是不会去研究的,不好复制嘛。反观王畅的这篇云吸猫论文,据悉因为新现象比较难把握,写的过程也就比较艰难,不过最终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在盲审的时候拿了全“优”。另外,中国高校论文洗稿、代写一直都在上演。央视此前曾曝光一个论文代写、期刊代发的灰产工作室一年的单量,按平均一单两万元算,4688单一年能产生近1亿左右的流水。奇葩论文以前有,现在有,以后当然也会有,奇葩论文这条路没有堵的必要。陈天嘉跟周刊君表示,这个问题从追求学术自由的角度不应该过于武断,在遵循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学术研究应当鼓励自由探索。回顾历史,打破常规的研究,也伴生了一些超经验的“奇葩怪题”,伽利略、布鲁诺、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不都是奇葩么?李建标说:“科学研究无禁区,毕竟不是布鲁诺时代了。”

反案记

论文选题不可错过的5大关键点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到一年开题时。各大高校的研究生都在开题答辩中度过这短暂的一个月。不知你的选题到了什么阶段,今天就来聊聊那些选题中不可错过的关键点。研究生学习阶段,做论文将占据大部分时间。毫不夸张的讲,我们将论文比作万里长征,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就是选题了。选题比实际的写作耗时更多。从课题的研究角度出发,硕士论文的目的就是为做博士论文练兵。选题是论文工作中最重要亦是最困难的部分,好的论文题目不仅能够表达个人观点,而且可以作为与同行交流的媒介。不仅如此,极大可能我们毕业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与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很大关联,因此一个好的题目一定要同时具备及时性、有效性、可行性。01明确要求,一招制胜硕士论文除了要检验自己的掌握水平,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你所做的研究要对该领域有所贡献,比如你提出一种新的想法,可能还未找到解决方法。那这个想法可能带给前沿学者一些启示,从而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类文章一定会在毕业答辩时顺利通过。02从长计议,稳中求胜选择题目必须是自己愿意倾注热情与时间的,终极目标是愿意作为一位研究者的理由。或许你想把人类从计算机的愚蠢使用中拯救出来,或许你想展示万物都是统一的,或许你想在太空发现新生命。表面看,这对于一个硕士来讲这是不切实际的。其实不然。终极目标虽然是比较大的,但是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把这个远景分解成几个目的性明确的基础点,而我们的论文研究则只负责其中某一个研究点。将这个研究点缩减至可解决的水平,同时规模又足以做一篇论文。比如,你的目标是一个五十年的工程,那么合理的十年工程是什么,一年的工程又是什么,最核心的技术是什么,如何最大程度的了解核心技术,这些研究点都可以深入展开你的论文研究。03选对中心,事倍功半好的论文选题要有一个中心部分,首先,这个中心部分是你确信肯定可以完成,并且导师认为这个中心部分完全可以满足毕业要求。其次,这个中心必须要包含创新点,有的论文题目很新奇,有的则很普通。前者开创了新领域,探索了以前未曾研究过的现象,或者为很难描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后者则完美地解决了定义的问题。两种论文都是有价值的,选择哪一种论文,取决于个人风格。有的人擅长搞创新,在大学曾参加过好几届创新创业项目,而有的人适合总结、陈述,那选后者更靠谱。但无论你选哪种,毕业论文的中心必须包含几个创新点。04追求自我、谨慎对待如果你只对某个领域感兴趣,这样选题范围就狭窄得多。有时候,你会发现系里的老师没有一个人能够指导你感兴趣的领域,如果是这样,那你就要小心了。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在一个感兴趣却没有深入了解的领域想做出一些成绩,况且也没有专业人士给予指导,这将会在毕业之时给你带来延期危机。这时,不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找出一些能与导师研究领域相近、同时也可以将你感兴趣的方向融合的文章,深入研究一定会发现新大陆。05持之以恒,处变不惊选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持续到完成开题答辩的那一刻。举个例子,一名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论文的方向是某领域的环境体系评价,题目是在研一7月开始思考,一直到11月开题,才把论文题目定下来。而如今题目定下来,研究的内容还是不断地在调整,与当初预期的效果并不是完全一样。也就是说,选题是贯穿论文始与终的。无论选什么样的题目,必须是前人未曾做过的。但有一种情况是,读了别人的论文后感觉很惊慌,好像这已经把你的问题解决了。实际上这往往只是表面类似,这时把论文拿给你的导师看看,看他有什么看法,相信你的导师吧,他可是万能的,比如在此基础上对于某种参数的修正、某种算法的改进,亦或是对于已有算法的比较,提出最优解。做论文是研究生最重要的事情,一个好的题目可以引领我们顺利到达毕业的珠峰,可以成为我们就业的敲门砖。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的研究生论文选题有所帮助。

处女星

浅谈研究生论文写作的一些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论文写作对于提高个人科学研究水平至关重要。必须持之以恒,矻矻努力,方可有所前进。赛恩斯编译认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必须注意的,例如:一、博览群书,丰富知识素养。知识的积累,是认识能力和水平得以提高的保证。此道理犹登高望远,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使自己的学术视野扩展,才能使自己学识的深度与广度有所加强。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所以就论文写作而言,要先读那些与此篇论文相关的书,这些书当然要以传统的学术经典为主,而不应当是漫无边际的浏览。二、开动脑筋,慎重选题。心中要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明确应当选什么样的题目来写文章。大概说来有如下的特点,一是要有创新点可以开掘;二是相关的材料自己能够驾驭;三是题目的容量比较合适。初步选中的题目要再思索其可操作性,不适合者,尽快调整。论文选题一般要先考虑自己感兴趣的,因为有了兴趣才会有较大的研究动力。而且还应当多选几个题目,然后经过详细调研来对比它们的可操作性、学术价值等,选出最恰当的题目。三、恭敬认真地总结相关的学术史。总结学术史,是对于历史与学术的尊重,这实际上是史源之学的锻炼。严格说来,每一项选题都有其学术研究的源与流。对于前辈或他人的研究我们应当满怀敬意向他们学习,对于他们的研究,既不要迷住,也不要误解或曲解。总结相关的学术史,不是列出若干篇目的论文或著作就算完事,而是要仔细分析前人相关研究所达到的水平,以及尚存的问题。这就要有所选择,选取提出某一论断最早者、论述某一问题最为权威者,来进行讨论。总之,只有恭敬认真地总结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才可以为自己文章的学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放飞思想,抓住自己思想的闪光点。正如钱锺书先生说,“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眼里只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所谓“微言”,即精深微妙之言,是流星划过思想的天穹。这个光辉必须书之于纸,琢磨于心。古今学者,夤夜披衣而起所伏案疾书者,往往就是其思想的闪光点。五、腹稿粗具与谋篇布局。思想的闪光点往往是文章的中心与主题所在,所以作文之前要多琢磨如何把这一主题讲清楚。一般来说,自己理不清楚的问题,文章里也是不大可能讲清楚的,这也就需要对于自己所写的内容要在正式写作前有一个大概的设计,要用一些时间多考虑一下如何开头,如何进入主题。这个考虑的过程,有时是很困惑、很难受的,可能达到寝食难安的地步。问题想透了,谋篇布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六、围绕主题,深入开掘。汇集了丰富资料之后的工作,就应当把这些材料架构起来。架构工作的要点,就是要在开掘主题上下功夫。七、疏通逻辑,通言畅辞。文章应当有逻辑性,简言之,就是把话说得明白。一篇文章,道理讲得清楚,其逻辑一定是清楚明白的。文章的见解(亦即创新之处)明确以后,就应当把它证明,这个证明的过程就要有理有据、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把创新之处证实。如果讲道理的时候说不通,那就是逻辑方面出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创新之处可否成立,若还坚信能够成立,那就再找证据来说明。疏通逻辑的关键在于理由充分,把路开拓得宽宽的,纵然是曲径通幽,也一定是顺畅的,如果有不可逾越的障碍,那么不管是大路抑或是曲径,都是走不通的。文章的底气在于理由充分,如果理不直,那是不可能气壮的。逻辑的通畅还在于要把道理完全讲清楚,不应当是不完备的。从打腹稿开始,直到写完,应当不断地审视逻辑是否通畅的问题。在荆棘中修出一条路就是疏通逻辑的过程。可以说,有创新意义的文章大都是在荆棘中修路,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一条通途大道,那就很可能是前人走过的路。当然,前人走过的路还可以再走,但要这样的话,你的创新之处的难度就必然加大,需要更多地学习、思考与锤炼。八、论文当以学术创新为主线。现在写文章大家都注意到学术创新的问题,都知道一篇好文章必须有学术创新。一般来说,学术创新必须在认真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必须知道前人已经达到了什么高度,有何卓识,在此基础上方可提出自己的不同认识。而且要使自己的新观点、新思维,能够站得住脚,有史料和逻辑论证的支撑,唯有如此才可让人信服,才能算有了创新。九、论文必须多次认真修改,方可定稿。论文初稿完成后,要有一个修改的过程,不要急于拿出去发表。对于论文的修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删除枝蔓,突出主线,删掉可有可无的段落和语句;二是查改硬伤,所谓论文的硬伤不光是常识性的错误,而且还应当包括引征材料的讹误和论证逻辑的不通之处;三是要润色增彩,使论文行而能远。

自给自足

如何理解论文的学术理论性

研究生们在论文答辩和学术投稿时经常得到的反馈意见是:学术理论性不强或理论深度不够。而这种学术理论性或学术理论深度确实是评价学术成果的关键性指标,绝非可有可无、漫无边际的东西。下面我们就如何理解论文的学术理论性进行探讨。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讨论的仅是论文的学术理论性本身。这其中既不蕴涵对论文的其他性质,比如学术传播性、实践应用性等的贬抑性评价,也并不认定学术理论性高的论文就必然具有其他方面的积极性质,尽管能够做到多位一体的那些论文自然是好文章。基于上述前提,赛恩斯编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论文的学术理论性。首先,学术理论性的判定尺度包括研究性议题、学术性话语和理论视角。判定一篇论文的学术理论性,最先要看它所选择的研究议题的性质、所使用的话语的学术化程度和是否具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视角。论文的研究性议题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实践,但一个具体、鲜活的社会现象要想成为一个学术研究性的议题,需要经过复杂的理性思考与理论凝练过程。需要澄清的是,许多研究生认为只有纯理论性的现象或问题才能成为学术研究性议题,而那些与现实联系密切或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则不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更有甚者,一些研究生将价值观念推延到研究性议题的认定,这更是无稽之谈。论文的学术性话语很有些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行话。这既是指一般性的学术化语言表达方式,也是指各个学科、各个议题研究过程中逐渐被学者们公认的论域、范畴、概念,甚至习惯性用法。需要强调的是,这与追求或鼓励一种文辞上的艰深或晦涩无关,而是说学术论文写作者必须遵循一种圈内可识别的话语,从而使相互间的理解与对话成为可能。我们并不否认深入浅出、大道至简之类格言的合理性,但更强调通用学术话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论文的理论视角是指一篇论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观察分析议题的理论工具。许多论文都有一个副标题,目的就是强调一篇论文所遵循或借助的理论视角。另外,在我们看来,即使一篇10万字左右的博士论文,也不应当采取两个甚至更多的理论视角,而这方面往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某一个理论视角贯彻到底。其次,学术理论性的基本内容是理论假定的构建与经验证实。任何一个理论都始于一个(或某些)特定前提下的理性假设,结束于对这样一个理论假设的证实或证伪。也就是说,任何一项学术性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致力于验证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一个理论假设。这意味着,一方面,它要借助研究者的理性分析能力切断某一社会现象所处的纷繁复杂的多维度相互关系,只对准其中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这些就构成了学术研究设定的相互关系,那些没有被选中的关系方面则构成了前提性因素。另一方面,被选中的某一个(或少数)关系方面就构成了一种变量关系,比如变量A与变量B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因变量,后者是自变量。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因果关系,也可能仅仅是一种相关关系,而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之间既不是一回事,也不存在绝对性的鸿沟;而且变量关系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量问题,因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当然只有一个,但自变量的数量也宜少不宜多。自变量数量的增多可以增加一个理论的包容性或普适性,但也往往使得理论的解释力和内在一致性成为问题。如果一个理论假设得到了经验数据的证实就可以成为一种理论。因而,学术研究中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是指研究者对有关假设关系的设定及其证实,而非对某一个现有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观点的简单罗列和套用。当然,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它不仅可以阐明明确的适当使用环境与条件,而且可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与条件中被修正和补充。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普遍性的理论都必须声明自己的限制性条件。就此而言,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如此。第三,学术理论性的实现手段是概念界定、理性判断和推理过程。如果上述分析能够成立,我们就比较容易达成如下共识:提高学术理论性的基本手段是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适当运用,或者说主要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一篇论文的学术理论性必须依赖于一个系统而独特的理论分析框架。而要构建这样一个框架,我们必须首先从某一个核心概念的界定或重新界定开始,然后试图设定某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基于特定理论视角下的相互关系,随后尝试去测量和验证这种假设关系的正确性,最后进一步对这种被验证的关系或理论做出更大理论背景下的科学解释或说明。如果这些方面在一篇论文中都得到了充分考虑和实现,那么,它的学术理论性自然就有了保证。反之,人们就会得出其学术理论性不强或理论深度不够的判断。强调这一点,绝非是说实践体验或现实观察对于学术理论性的提高无足轻重,而是说离开了独特理论分析框架的建构,学术理论性将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