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关于东昌府区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狼少年

关于东昌府区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助推东昌府区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20年10—11月,东昌府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赴梁水镇镇、堂邑镇、道口铺街道、郑家镇、张炉集镇、沙镇镇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经委员建议、论证、座谈讨论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一、东昌府区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近年来,东昌府区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借力各项开发政策,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结合旅游产业扶贫政策,不断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乡村文旅项目。东昌府区文化旅游发展中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设计有限公司和上海远见咨询有限公司做了《东昌府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聘请北京创景天下旅游规划有限公司做了《东昌府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两个规划。依照规划布局,逐步开发建设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如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项目、澄浆玉郭庄田园综合体文创基地项目、堂邑葫芦小镇项目、繁森干部学院建设项目、沙镇黄西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等,为文化旅游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近几年乡村振兴加快实施。通过实施厕所革命,在公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镇域广场甚至很多村内都已经建设了新型公共厕所,为当地居民和外来客人带来了很大方便。结合小城镇提升,乡村旅游重点村、贫困村开展道路亮化、美化、给排水、电线铺设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建设精品民宿,高标准建成以路庄、刘庄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堂邑镇、道口铺街道、闫寺街道、黄西村、路庄村等旅游强镇、特色村等道路标识系统进一步完善,为自驾游游客提供明确、清晰的道路指引。一些乡村旅游景区实现了WIFI信号全覆盖。三是加快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近几年,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企业和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行产品开发和旅游经营。如道口铺街道、堂邑镇等,一些农户利用现有农房、院落、场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目前,我区已成规模的农家乐经营业户达1000余家。梁水镇镇也开始启动“运河人家”农家乐。黄西村鸭鹅坡旅游有限公司、聚源专业种植合作社、聊城市东昌府区民益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把松散的农民经营者聚集起来统一管理,共同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加快设施改造,拓展服务项目,丰富旅游内涵,为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打造旅游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础。二、东昌府区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业态不够完善。从目前东昌府区乡村文化旅游业来看,缺少规模化的旅游场所,乡村旅游地类型较为单一,趋同性太强,大多数仅仅停留在游、食、住、行基本旅游需求,文化娱乐场所缺乏。不能利用现有资源扩大规模、开创高端、特色产品,以张炉集镇云朵庄园及张炉集镇盛庙村的桑椹采摘园为例,规模都比较小,游客服务配套设施缺少,仅限于鲜葡萄、桑葚的采摘,如葡萄酒、葡萄干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及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还远未形成。(二)地域发展不平衡,全域旅游没有充分开发。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堂邑镇,正在开发的旅游项目较多,旅游资源得以充分挖掘。但仍有许多乡镇的旅游资源没有被发掘和开发。比如郑家镇的卧龙岗林场区域的资源、张炉集毡张村木梳文化遗产、沙镇镇侯家新农村建设典型、沙镇镇绳家村的绳文化资源等,均为较好的旅游文化资源,但没有项目规划开发。(三)乡村与城区连接的公交线路较少。东昌府区作为全国乡村公路建设先进区,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目前大部分农村实现了户户通,村村公路非常完善,但缺乏乡村到城区的公交线路。村村通公交由于受到运营成本、停车场地等因素影响,至今远未达到当地居民需求,这种现状同样也严重限制了农村进城休闲消费和城区居民下乡休闲的双向交流。三、对策与建议(一)把乡村文化旅游与当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梁水镇是京杭大运河聊城段重要节点,葫芦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东昌府区又是中国葫芦雕刻艺术之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昌雕刻葫芦技艺的传习基地。就地理位置而言,梁水镇镇北临马颊河、南靠聊城市新北环,东侧为古京杭运河会通河段、西侧为聊(城)临(清)路,是中华水上古城和临清中州古城之间的重要文旅节点。因此,把乡村文化旅游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着手打造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有着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地理位置优势。这是以古老的京杭运河为创意文境,以葫芦产业为创意场境、以文旅风情为创意情境,融合文创新理念、互联网新载体,在城镇与农村交汇处打造一个新农业经济发展融合平台,以产业带动人文、休闲、旅游的特色文旅小镇项目,将葫芦种植、葫芦创意、工艺葫芦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等资源集聚起来,融为一体,推动葫芦产业升级。(二)把乡村文化旅游与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建在梁水镇镇叶屯村,土地流转之后,公司实施规模化种植葫芦、发展葫芦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如今,土地流转涉及130户村民,仅土地流转费,按照每亩每年1200元计算,每年收入76万。此外,每天都有几十名村民到葫芦种植和加工基地打工,领一份工资,每人每天大约70—100元。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建设和运营之后,来这里旅游的人自然而然增多,带动了当地餐饮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因此,把乡村文化旅游与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不仅发展了乡村文化旅游,同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把乡村文化旅游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结合起来。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的规划和建设,不是在生产、生活和生态领域单一的、局部的试点探索,而是在文化创意和乡村旅游的视角下,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变革。目前,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建有:葫芦风情种植园、葫芦文化体验园、福禄演艺剧场、“好停车”福禄绵长广场、宝葫芦开发空间、葫芦工艺互动街巷,还有创意苹果园、梨园、有机蔬菜大棚、果蔬加工厂、生态养殖场、万福居民宿村、葫芦色彩斑斓、琳琅满目的工艺葫芦。这种规划建设是新型乡村创业者和艺术创业者施展身手的大舞台,是一个集产、人、文、商、旅、居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它把创意农业、循环农业、农事体验、民俗体验、文旅开发、文化创意融为一体,唤醒传统乡村记忆,建设现代特色小镇,是未来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因此,建议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要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相结合。(四)完善旅游公交线路,助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目前,我区乡村旅游专线仅通堂邑镇和沙镇镇黄西村,乡村公交线路极少。建议整合全区村庄道路资源,完善文化旅游公交线路,如可开通范筑先纪念馆到范公祠公交线路,发展红色旅游。争取尽可能在乡村形成完善的公交线路,带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责编:刘晓蒙

陶斯

2020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研究报告:“文化+”或将成为主流业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6日讯 (记者 魏金金)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情况备受业内关注。9月5日,在第九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大会上,清科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田静现场发布了《2020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就当前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全国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情况、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性介绍。《2020 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报告指出,从整个中国文化和相关产业的体量来看,从2013年到现在,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今年整个中国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增加值预计突破5万亿,整个市场体量会逐步扩大,未来发展潜力相对较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得益于政府层面的高度关注,多次发布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将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文化及相关领域融合共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出炉将持续推进整体文化法制建设,尤其是为契合于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未来也将进一步推动体育、旅游等细分领域多样化发展。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当前我国整个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报告指出,2017-2019年北京地区的文化产业投资规模几乎占据全国半壁江山。2017-2019年期间,全国与北京地区文化产业领域分别披露投资案例3961起,1649起,投资金额2786亿元、1443亿元。2019年受资管新规及配套政策持续影响,“募资难”困境深化,投资机构出手谨慎,在经历了近两年的活跃期后,文化领域投资热度有所减弱。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北京地区集聚了文化产业各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2018年今日头条、华人文化、快手、新丽传媒等超大融资事件,直接上拉高了北京地区文化产业投资金额。投资热集中北上深浙 报告指出,从投资案例数来看,2017-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集中在北上深地区,北京、上海、深圳合计占全国总案例数的比重达到68.7%。从披露的投资金额来看,文化领域投资的地域集中性更加明显,北上广江浙地区的文化产业披露投资金额合计2452亿元,占全国的88%。细分领域教育类更密集 根据报告,从细分领域上来看,教育培训领域披露的投资案例数最多,其次是传媒、影视、体育、游戏等,分别占比14.7%、9.4%、8.0%、7.9%。从披露投资金额来看,传媒领域披露投资金额最大,超过了900亿,占全国规模的32.8%;其次是教育培训、旅游,占比分别是18.1%、11.9%。从投资轮次来看,天使轮、Pre-A轮、A轮的投资案例数更多,占总数的70%,其中A轮最为火热,披露投资案例1428起,占全国总投资23.6%;其次是B轮、D轮、C轮,总占比分别是17.9%、12%、10.1%。由于投资机构现在比较偏好于头部项目,因此其中不乏大额投资事件的产生。大数据勾画百家价值型企业“脸谱” 截至目前为止,北京已连续8年发布北京市最具投资价值文化企业榜单,累计评选出320家最具文化投资价值企业。报告指出,从分布的地区情况来看,320家上榜企业中,更多企业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和东城区,占整体的71.7%;从细分领域来看,海淀区更多集中在数字创意、动漫游戏、文化教育领域,朝阳区集中在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且成熟度高,东城区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市中心区域文化产业建设更加集中;从所属细分领域来看,多集中在传媒广告、数字创意相关领域,占比高达70%。在对320家企业成立时间进行相关统计后可以发现,在2013年-2016年期间成立的企业有189家,其中2015年成立的企业数量最多。企业整体融资向头部集中 那么,这些榜单发布后上榜企业整体融资情况如何?报告指出,从融资的案例数和融资金额来看,320家上榜企业中,已有130多家企业成功融资或挂牌上市,覆盖视频、内容IP、文化跨界、消费、教育、体育等领域。同时,上榜企业在2015-2018年融资活跃,融资案例数和融资金额均在2018年达到了峰值,与国家文化产业整体投融资的趋势相吻合。2019年以来,受募资收紧、市场监管趋严、新冠疫情等影响,整个融资规模明显下滑。从历年情况来看,文化领域投资有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五大趋势 关于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指出,今后或将呈现出以下五方面发展趋势:第一,疫情之后整个头部企业强者恒强,加速文化产业网络化升级;第二,“文化+”或将成为主流业态,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包括“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智慧城市”等,以“文化+”推动整个经济发展核心力量已经显现;第三,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新基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人工智能、5G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包括超高清视频、影视还有文化体验、文化娱乐、智能化的文化创作等细分领域产业前景广阔。第四,从区域来看,未来文化产业将进一步向发达地区进一步集聚,中西部发展潜力较大。其中,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中。同时,未来文化产业将逐步丰富,整个文化消费也将逐步活跃。伴随着整个股权投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中西部文化产业基于其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第五,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 文化IP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相关知识产权政策的出台以及相关行业监管制度逐步规范,都对整个文化产业环境的优化产生利好;文化IP的定制开发、IP运营管理早期化和专业化等特点也在逐步体现出来,新技术进一步将催生IP行业新领域快速发展。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大地震

调研报告:深圳文化产业人才短缺感强烈

深圳市政协发布调研报告指出,深圳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有待提高,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有待解决。在今天(20日)召开的深圳市政协六届四十一次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上,深圳市政协发布了上述报告。近年来,深圳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品牌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建成现代化国际创新型城市的要求以及当地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报告称,2017年,深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5%,较杭州的9.8%、北京的8.5%略低,高于上海的6.5%和广州的5.3%。不过,其总规模次于北京和上海,居第三位,高于杭州和广州。报告表示,深圳文化产业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行业龙头企业不多。按企业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值、纳税总额、从业人员数量等主要指标衡量, 全市4万家文化创意企业中,除了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和华强方特集团堪称文化创意产业标杆企业和全球知名企业外,规模和实力可以与国际知名文化企业竞争的骨干企业不多。这意味着,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不够。为什么?除了这座年轻的城市缺乏丰厚的文化积淀外,还有诸多原因。深圳市政协委员封昌红认为,一个原因是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她说:“文化创意产业是人脑为主加电脑辅助的轻资产型的行业,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贷款较为谨慎。银行认为一旦出现坏账,轻资产型企业可执行补偿的资产少,贷款风险相对较大。这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另一个被广为认可的原因则是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结构性短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量较大,但大多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中低端。另外,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基本上是美术类工作者,懂文化和经营的人才少。上述报告称,虽然近年来,深圳市政府积极制定实施了各类人才政策,但是文化创意产业整体上仍有强烈的人才短缺感。深圳市政协委员尹昌龙说,人才将是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品牌建设最大的瓶颈。“最近一些年来,我们这个行业见到的新面孔越来越少。”尹昌龙认为,深圳用地空间的匮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性、品牌化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对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等地产关联行业以及动漫游戏等集聚效应明显的行业园区建设造成了较大冲击。

怪兽屋

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这份调研报告很详尽

【阅读提示】根据上海市政协2020年度议政调研计划,年初以来,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牵头开展了“推进文旅融合,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重点课题调研,聚焦如何完善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如何强化文旅融合发展的要素支撑,如何提高文旅融合发展的质量水平等难点问题,课题组走访调研本市相关部门以及代表性企业;远程调研部分省市。召开20余场专题座谈会,听取60余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同时,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开展问卷调查,抽样调查850余位政协委员、372家代表性文旅企业以及400余位市民游客代表。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调研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形成调研报告。报告认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上海初步形成了以空间融合为载体、产业融合为核心、服务融合为基础、交流融合为特色的文旅融合新态势和新特点,但对标“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定位仍面临挑战。报告建议,在强化统筹协调,构建文旅融合新生态方面,着力区域协同、全域规划;统筹整合、各方联动;科学评估、行业引领。在强化要素支撑,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方面,着力放管结合、服务至上;金融创新、减负增能;专业培养、定向激励。在强化创新引领,培育文旅融合新品牌方面,着力文化彰显、内容创新;挖掘特色、融合再造;文化熏染、科技赋能。在强化开放交流,推广文旅城市新形象方面,着力概念植入、文化共鸣;数据交互,精准营销;开放交流、兼容并蓄。5月28日,市政协召开“推进文旅融合,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专题学习会。金松 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更高起点,着眼于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海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必然选择,是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有效抓手。【上海文旅融合发展概况】近年来,随着“文创50条”“旅游30条”等一系列文化、旅游相关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的出台,上海以文旅机构改革为契机,着力构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经过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空间融合为载体、产业融合为核心、服务融合为基础、交流融合为特色的文旅融合新态势和新特点。聚焦空间融合,打造文旅融合新载体一是工商业空间不断转化。将一批旧厂房、产业园区、大型商业综合体转化为新空间,开发形成文旅精品线路。贯通“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将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注入公共文化内涵。扩展苏州河两岸的公共活动空间,挖掘和展示工业遗存。二是人文景观空间不断开放。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各类文化场馆设施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三是休闲度假空间不断完善。努力把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休闲度假好去处。四是绿色康养空间不断拓展。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着力打造高质量有特色乡村文旅产品,并策划多条本土特色沪郊旅游线路。聚焦产业融合,打造文旅融合新引擎一是基础性业态势头良好。2019年,文创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2.9%,旅游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6%。二是交叉性业态亮点频出。《时空之旅》《战上海》《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优秀剧目持续刷屏各类媒体,带动游客争相“打卡”。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以及“建筑可阅读”、浦江夜游、博物馆夜游等一批创新型产品和项目,进一步彰显上海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创新性业态初露头角。积极发展电子竞技、数字动漫、网络视听、消费社交等网红新项目。其中,上海电竞产业依托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集聚了全国80%以上的电竞俱乐部和直播平台,全国每年500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电竞赛事40%以上落户上海。聚焦服务融合,打造文旅融合新底色一是服务载体更为多元。打造城市文化旅游会客厅,完善和提升全市60个旅游公共服务中心、22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众多文化场馆、旅游景区的咨询服务点。打造“艺术商圈”,实施“上海第一印象”项目,实现艺术进驻机场、地铁、高铁车站、邮轮码头等。二是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建设城市形象推广、文旅资源发布、文旅移动服务三大平台。依托市场化、社会化机制,成立城市推广中心,组织开展城市形象宣传。利用上海旅游节推出首届长三角文化旅游集市等活动,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的直销平台和宣传平台。三是服务应用更加便捷。促进新科技在文化和旅游行业内的部署和应用,催生文化旅游融合新场景。借助信息化手段,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服务体验。聚焦交流融合,拓展文旅融合新平台一是更多的国际交流。整合演出、展览及文创等资源,打造上海文化周、海派艺术节等国际文化旅游品牌项目。与布鲁塞尔文化中心携手建立国际推广平台,搭建“一带一路”友好城市文旅联合推广的网络季,2019年全球在中国首演的剧目达到64部,彰显上海文化的品牌效应。二是更多的区域合作。牵头长三角三省一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一批文旅融合一体化项目,重点建设长三角服务品牌,形成统一文旅服务标准,互认市场信用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等联动机制。【上海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统筹协调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各类资源分布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文旅开发虽有成效,但缺少整体的统筹规划,仅靠单一部门协调难度较大,不利形成资源的高效配置。评估决策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文创产业和旅游产业均有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但由于对文旅融合发展规律、推进模式和实践路径缺少深入研究,专门针对文旅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市场准入门槛需进一步放宽。部分市场存在准入门槛高、办理程序多、交易成本高、政策不透明等问题,社会资本在参与赛事活动举办、民宿开办、夜间经济等新兴领域往往望而却步。法律、政策的效力需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的获取、保护和变现等问题成为市场创新的一大阻碍,需进一步得到法律保障。另外,政策的透明度、及时性不够,相关配套存在短板。文旅融合发展的要素支撑有待加强企业融资渠道比较有限。小微企业作为文旅行业的发展基础,却由于产品确权困难、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相对缺乏和交易变现机制缺少等问题往往被边缘化,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慢、成本高等问题。各类专业人才较为短缺。文创产业(含文旅融合)研究力量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机构实力和数量、学术活跃程度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有待提升。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的培育、引进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文化创意、文艺创作、文化装备、老房修缮、电子竞技等文旅领域人才稀缺。产业集群效应较为薄弱。文化旅游产业尚未产生规模集群效应。演艺市场总体比较单一,“演艺+”的衍生功能不强,缺乏围绕产业链的演艺景区、街区、主题博物馆、主题文创空间等文化旅游地标性综合体。行业协会功能存在缺位。全市性的权威行业协会尚未组建,未起到有效的引导协调作用。文旅融合发展的质量水平有待提升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上海文旅产品的文化吸引力不足。红色旅游多以橱窗展示、背词讲解为主,展示手法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旗袍、弄堂、沪剧、沪语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缺乏标杆旅游载体;水乡古镇长期存在同质化问题,过度的商业化导致文化吸引力逐渐下降。文旅品牌的特色不够鲜明。文旅品牌的整体形象模糊,文化创新力和驱动力能级不足,缺少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IP。产品开发的战略滞后市场。产品开发多以模仿、加工、改进为主,产品形态、创意内容等跟不上主力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都市观光游多为一两个小时游程的“快餐型”产品,缺少契合体验经济时代的 “慢漫型”文旅项目。细分市场方面,传统的开发模式难以及时捕捉市场消费新趋势,市场供需较不平衡。宣传推广的模式有待创新。政府仍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力量,社会组织参与度较低,而在流量为王的新媒体时代,以官方媒体为主要渠道的宣传效果难以满足当前发展需要。文旅服务的体验仍需优化。上海的硬件基础设施处于国际较高水平,但服务供给的精准化和精细化还不够。【加快推进上海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围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必须坚持“立足上海,依托长三角,服务全国,走向国际化”的战略导向,积极培育和形成新生态、新动能、新品牌、新形象,推进文旅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融合发展。强化统筹协调,构建文旅融合新生态区域协同,全域规划,摆好文旅融合“大棋盘”。一是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平台,打通上海“一江一河”与长三角“江河湖海”水系,整合开发建设水岸互动的江南水体文化旅游带,形成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发展整体布局。二是规划构建城乡互动、水陆互联、政企互通、主客互补的上海文旅融合大格局。三是扩大发展战略纵深,将现有的市中心旅游扩容至上海全域旅游,在加强市中心旅游核心区提质增效的同时,整合开发各区特色资源,形成全域旅游布局。统筹整合,各方联动,下好文旅融合“一盘棋”。建立覆盖更全面、推进更有效的文旅融合统筹协调机制及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市区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和配置功能。强化市级文旅部门的目的地品牌“首席创意官”角色定位以及政策规划、设计和引导职能。下放部分审批、执行职能至区级单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科学评估,行业引领,下好文旅融合“先手棋”。完善评估决策机制,研究建立文旅融合发展指标体系,科学引导和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引导成立“智库型、服务型、协同型”的文旅融合行业协会,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和产业咨询服务提升,并联合相关主体组建“上海文旅融合产业联盟”,发挥其自我管理和调节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引领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企业,使上海成为全球文化和旅游产业中心、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创新策源中心。强化要素支撑,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放管结合,服务至上,优化文旅企业营商环境。加强文旅知识产权保护,以《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法律依据,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文旅项目审批流程,深化“一网通办”,形成更加高效的联合审批机制。放宽电竞、民宿、民间赛事、夜间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准入门槛,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放宽外资开展入境游项目的准入门槛,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旅产品。金融创新,减负增能,激活市场主体发展动力。对文旅企业在减税、返利上加大扶持力度。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融资平台,引导企业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构建多元投资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资源整合,降低融资难度。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进驻文旅行业,放宽文化和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条件。创设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基金,鼓励、推动中小微企业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发展。扩大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功能,升级打造文旅融合产权交易平台。专业培养,定向激励,激发人才队伍成长活力。制定专门的培养规划,采取政府引领、市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文化领域人才培养。整合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教育研究力量,创新学科建设,鼓励有基础的高校创设文旅融合相关专业。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改善文旅人才落户政策。完善以政府奖励为主、单位激励与社会奖励为辅的文旅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创新引领,培育文旅融合新品牌文化彰显,内容创新,打造世界级文化IP 。一是彰显红色文化基因,抓住“建党100周年”契机,加快建设“红色一平方公里”风貌区,深化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持续推出精品剧目。二是提升海派文化辨识度,扩大“演艺大世界”和“静安戏剧谷”的发展规模,加强外滩、石库门、旗袍、沪剧等文创IP的开发运营。三是丰富江南文化内涵,加强水乡古镇和生态岛的生态治理,凸显生活美学韵味和互联网科技含量。挖掘特色,融合再造,树立文旅融合品牌旗帜。一是打造本土特色旅游,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发力打响“一江一河”、历史街区、“工业秀带”等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大力发展“文旅+”项目,发挥特色资源优势,转化形成资源和文化合力,打造工业旅游、演艺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各类文旅融合新业态。文化熏染,科技赋能,建立公共服务良好口碑。实施“智慧上海”好客工程,整合“文化云”“游上海”“一卡通”等各类服务平台功能,健全国际化智慧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全方位一站式多语种的服务平台,提升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服务能级。注重提升公共空间的文化体验,继续深化“建筑可阅读”和“街区可漫步”,并结合5G、VR、AI等科技运用,积极引入、打造精品驻场演出和参与型体育赛事。进一步加大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市民公共文明意识,用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公共环境吸引游客、打动游客。强化开放交流,推广文旅城市新形象概念植入,文化共鸣,打造文旅城市鲜明形象。用国际语言讲好上海故事,借鉴纽约大苹果、日本樱花、伦敦万花筒等经验,用足用好上海市标白玉兰这个具象化的城市符号资源,做实传播上海城市精神、展示品牌形象的载体。数据交互,精准营销,提升文旅品牌推广线索率。加强与各在线旅游平台合作,构建全球交互的智慧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文旅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反馈。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分析客源地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制定实施科学的营销战略及推广计划,开展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全球性营销活动。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信息渠道资源,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新媒体平台的社会传播效能,鼓励支持“云住”“云吃”“云游”等直播带货模式的发展。开放交流,兼容并蓄,扩大文化旅游国际朋友圈。拓展对外交流综合平台,把握进博会、花博会等国际项目契机,通过立体化的营销宣传扩大上海文旅品牌的影响力。打造推广对外交流国际品牌,增强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马拉松、F1大奖赛等节展、赛事在高端旅游项目上的国际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城市文化会客厅”功能,丰富文化场馆、历史街区、水乡古镇、节庆会展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全球知名旅游城市和国际友城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跨区域的旅游新线路、新产品。

裴徽

2019年海南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报告:文化批发和零售业营收增速领跑

中商情报网讯:据对海南省145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显示,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9.8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5%,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一、从行业类别看,整体呈现“三升四降”分行业类别看,海南省现有的文化及相关产业七个行业中,营业收入实现增长的有三个行业: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19.95亿元,较上年增长64.6%;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营业收入147.12亿元,增长7.2%;文化消费终端生产营业收入27.39亿元,增长57.2%。营业收入下降的有四个行业:内容创作生产营业收入17.23亿元,下降2.1%;创意设计服务营业收入42.27亿元,下降10.4%;文化传播渠道营业收入13.94亿元,下降7.1%;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营业收入136.89亿元,下降5.2%.从整体来看,三个增长的行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比重为62.8%,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4.46亿元,增长16.6%;四个下降的行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比重为37.2%,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5.36亿元,下降6.9%。二、从产业类型看,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速领跑效应明显分产业类型看,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21.69亿元,较上年增长8.8%,其中占比较大的文化用机制纸和纸板制造实现营业收入115.96亿元,较上年增长9.1%;文化批发和零售业39.20亿元,增长30.1%,其中占比较大的家用视听设备实现营业收入27.20亿元,较上年增长58.8%;文化服务业148.93亿元,增长0.1%,其中占比较大的其他广告服务、名胜风景区管理、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6.42亿元、20.77亿元和20.91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1.7%、12.1%和3.6%。而支撑文化服务业增长的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游乐园和旅游会展服务,全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27亿元、5.09亿元和1.52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05.8%、25.3%和33.1%。三、从两大领域看,文化辅助生产类领域增速明显加快分领域看,文化核心领域营业收入135.31亿元,较上年下降0.6%;文化相关领域174.51亿元,增长12.8%。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曼荼罗

永州文化旅游融合及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永州文化旅游融合及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永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一、调查前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方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丰富的文旅资源,打好“旅游升温战役”、“文化强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把永州的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把永州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人文山水休闲旅游目的地。今年上半年,我院成立调研组,由罗明桥院长带队先后对我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冷水滩区、双牌县、金洞管理区、零陵区六个县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走访调研。进一步了解了永州市文旅产业资源及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建议。以下是调研的基本情况:二、永州文旅资源基本情况永州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山川秀丽,人才辈出。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之源,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世界女书文化之源、理学文化之源、东亚人类之源等,属湖南文物大市。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116件,普查可移动文物3万余件。其中,国保单位26处,省保单位79处,市保单位212处,县保单位319处。馆藏国家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129件,三级文物1138件。形成了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传统村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组成的门类齐全的文物遗产网络。全市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296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6项、市级75项,项目门类齐全。旅游方面,全市共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7类56种类型313处景观,优美的自然生态与丰厚的历史人文有机同构、相映生辉。先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幸福城市20强等殊荣。现有9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达68%,常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近100%。 具有丰富红色资源的革命老区,全市11个县区和金洞管理区全部被认定为革命老区,有革命遗址159处,建成了10个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红军长征足迹遍布10个县区。全市现有39家国家A级景区(其中国家4A级景区5家、国家3A级景区34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创建省级旅游强县2个、特色旅游名镇3个、特色旅游名村13个。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82个,其中五星级乡村区(点)27个,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69个。有28家星级饭店、23家旅行社,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78家。三、文旅产业的发展状况1、文旅产业发展已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和基础。近年来,永州大力实施“开放强市”战略,明确了“建设创新开放新高地、品质活力新永州”的目标定位。市委、市政府以 “文化强市”和“旅游升温战”为抓手,深化文旅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挖掘整合优势文旅资源,实施骨干企业培植工程,文旅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质量效益显著增强,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县区选准主打特色,正在集中精力和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主打文旅产业,水云潇湘、零陵古城、永州国际艺术综合体、江华瑶族文化博览园、双牌云竹天堂村、冷水滩邓家铺文化博览园、金洞玉宛天成生态园等大型文产业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一)重视文旅产业发展的氛围初步形成。国家先后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互联网+”、“旅游+”、“515 战略”、“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从发展规划、组织领导、工作考核、政策扶持、项目培植、招商引资等多方面入手,强化措施,加大力度,营造了有利于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文化强市”和“旅游升温”战略的总体规划,将推动永州文旅大发展大繁荣。永州是一处历史久远、民风淳朴、名山胜水、钟灵毓秀之宝地,具备我国最佳的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型旅游目的地禀赋。其与主要客源地的地貌和文化差异性足够显著,距离人口稠密地区较近,发展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永州的发展诉求与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产业特性耦合度高,加上土地开发和人力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已经形成一定总量的休闲度假设施,以及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有力支持,将有效降低发展成本和风险,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二) 文旅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永州全市文化生产和服务单位发展到6000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4家,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9.8亿元,GDP占比突破4%,增幅排名全省前列。奔腾文创、异蛇科技、九恒条码、恒津包装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军力量和带动产业链条发展的源动力。奔腾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上市。以潇湘文化古玩城为龙头的古玩、奇石特色经营年交易额可达2亿元。建成电影院21家,产值1.3亿元。各县区选准主打文化特色,正在集中精力和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主打文化产业,水云潇湘、零陵古城、永州国际艺术综合体、江华瑶族文化博览园、双牌云竹天堂村、冷水滩邓家铺文化博览园、金洞玉宛天成生态园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正在抓紧实施。201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688.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4.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5%和19.16%,增幅排全省第9位。2019年一季度,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25.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1%、11.27%。其中今年春节黄金周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0.15万人次,同比增长13.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1亿元,同比增长15.79%。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今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总量排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4位。2018年底,全市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约8696户,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78家,比上年增加84家,增速达到89.3%,增幅居全省前列。可以说,永州发展文旅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特色文旅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功打造一批文化节会品牌。举办了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全国草书名家邀请展、首届怀素草书学术论坛系列活动,第九届阳明山“和”文化节暨海峡两岸文化旅游经贸交流活动,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活动。湖南卫视《我们来了》一行走进永州,走进女书。举办了第四届中国电视旅游创优评析颁奖大会、全国诗词楹联大赛、全国书法、摄影大赛、全国户外健身大会、中欧篮球对抗赛、全国青少年足球冠军杯赛等国家级、省级大型群众文体活动近300场次,参与群众200余万人次。目前根据市政府的安排正在专题策划研究“集中打响文化名城品牌”工作,谢景林副市长已经主持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专家座谈会。2、当前文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文旅产业的快速成长。近几年,永州文旅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与发达地区、周边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规模偏小,缺乏亮点,对GDP的贡献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景点开发零散,文旅融合不紧。永州共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7 类 56 种类型 313处景观,境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古迹有 2700 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7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6 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 项、省级 9 项,还有 9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85 个中国传统村落。可以说,相对同类城市,永州的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已具备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是景点开发零散,文旅融合不紧,导致主题不够鲜明,体验不够丰富。永州多数景点的开发缺乏系统性,开发时各个景点各自为营、孤立作战、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有文化看点的却没有生态看点,有生态看点的却没文化看点,导致景点规模、游客人数普遍偏低。以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该景区是全国众多名山大川中唯一一座以帝王名号命名的千古名山,其主峰海拔为1882.4 米,被誉为“天设湖南第一峰”。 同时,景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素有“绿色明珠”“生态王国”“蝴蝶王国”之美称。景区多姿旖旎的自然风光与多样无比的动植物资源交相映,成就了一个如诗如画的雄、奇、幽的旅游佳境,但是舜文化元素在整个景区却没有得到彰显,游客根本无法感受舜文化的魅力。又如,坐落在永州零陵城东文庙,具有卓越的艺术价值,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大成殿上的龙盘凤舞浮雕石柱及殿前的一对石象、一对石狮,以及大成殿后的龟石碑,都历史悠久,堪称艺术珍品。但由于缺乏主题的指引,致使这些静态的展示未能与游客动态的参与需求结合在一起,难以产生与游客“直接对话”的体验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游客与景区游览内容之间的交流,甚至会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产生“文化休克”的现象。这必然对游客理解景区、感受文化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二)资金投入不丰,来源渠道不多,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涉及一二三产、农文旅商城等各个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永州文化旅游发展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投入,民营资本很少介入,招商引资亦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旅游业长远发展。如 2018 年,列入全市“旅游升温战役”的 39 个重点项目,有 21 个项目是当地政府或政府平台投资建设。2019 年共实施“旅游升温”战役重点建设项目 50 个,总投资 332.2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85.5亿元,大部分资金也是来自政府投入。在当前严控政府债务的形势下,融资更加困难。例如,由于投资严重依赖政府,缺乏投资文旅之类的企业,道县文生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境内不少好的旅游资源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无法发挥应有效应。又如,由于招商引资政策力度不够、文化旅游招商引资转化率偏低、文化旅游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零陵的旅游项目建设进展缓慢,不少已经签约的招商项目和规划好的文旅建设项目,如麻将小镇、舜帝古城、海南恒基之中华水城与五星级酒店建设、航空旅游基地项目、全县“智慧旅游”建设等,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导致推进困难。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财政就更为紧张。如,江华县属于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用于旅游开发的资金十分有限,相配套的旅游交通、服务接待设施和景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相对滞后。与周边地区相比,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投入不足,力度不大,远远不能满足发展文旅产业的形势需要。我市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但在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不够,在为文旅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性、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文旅产业发展不平衡,条块分割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造成文旅资源闲置和浪费。这需要政府牵头整合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博览园、文化旅游基地等文化区块,优化文旅产业布局和规划。(三)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市场开发不够,文旅消费市场氛围还没有形成。永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人杰地灵。而且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还有许多独具魅力的优秀传统艺术。但永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不明显,创新力度不够用,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源,自然人文资源以及民间文化资源,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刺激市场,造成了文化旅游资源极大的浪费。永州文旅产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市场发育不足,投融资问题突出。市场配置文旅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文旅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不够,闲置、浪费现象比较普遍。文旅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高。文旅消费与经济的发展不匹配,文旅主流消费意识未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全市文旅产业的发展。(四)文化主导产业竞争力较弱,拉动力不强。一是缺乏创新活力。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并且大多是以日用消费为主,科技含量低。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服务业、创意设计业、文化会展业等比较薄弱。二是文化创意水平低。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但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大多数产品是文化原形的复制,缺乏创意和创新。三是产业链条不完整。企业对“微笑曲线”两端开发链接不够,链条缺失,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形成拉动力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永州女书、书法、红色等文化资源丰富,知名度高,但由于对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培育、打造的力度不够,仍只停留在景点开发、收取门票的浅层次方面。调研中发现,旅游商品中较多的还是一些普通的木制挂件和摆件,手工艺品也只是停留在绣的鞋垫、缝制的布老虎,生活用的编筐、摆件和一些常见的儿童玩具,文化创意和地方特色不足,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不高,旅游商品的竞争力较弱。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1、强化组织领导,纵深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各级党委、政府首先要继续高度重视,务必切实负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导责任,将文化旅游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其次,整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履行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指导、协调职能。围绕全市文化自身特色优势,重点做活红色、绿色、古色文章,努力把永州打造为湖湘历史文化展示与传承基地、江南第一大始祖祭圣地和全国多样性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展示永州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魅力。2、强化保障措施,改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一)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就产业整体而言,资本充裕的产业才能充分发展,也才有发展的动力。文化产业当然也不例外,市县两级政府要筹资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对基础设施、开放保护、宣传促销等引导性投入;扩大银行信贷投放,深入实施市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金融业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创新文化无形资产质押担保制度,畅通文化旅游产业绿色贷款通道;继续开展招商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营;积极向上级汇报衔接,争取更多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里的笼子。(二)深入推进旅游景区体制创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旅游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胆借鉴详细凤凰县旅游景区改制的做法,对已经有条件成为旅游景区的文物、风景名胜等单位或其它旅游资源,实行事业职能和市场经营职能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经营开发实体或对外转让经营权,实行开放性经营,真正把资源负担变为资源效益,实现旅游发展由事业向产业转变。3、要培育强势品牌,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影响。文化生产者是发展还是被淘汰,将最终取决于它在文化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我们必须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大力发展以舜文化、女书文化、佛学文化、柳子文化、理学文化、瑶族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永州文化特色旅游。重点培育打造好九嶷舜文化、道州理学文化、阳明山佛学文化、零陵柳子文化、江永女书文化、江华瑶族文化等龙头文化旅游品牌,加大项目包装开发推销力度,推出一批彰显永州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一、两个全国一流乃至世界知名永州文化旅游品牌,不断开拓客源市场。4、科学规划,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一是壮大市场主体。文化企业和生态旅游企业要加强沟通交流和彼此认同,务实推进项目投资和市场经营等领域的具体合作。推动文化生态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域、跨所有制整合资源,培育一批覆盖旅游投资、旅游经营、文化创意、文化娱乐、生态产业、生态产品等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批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企业,引导企业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创新融合业态。同时要充分利用永州文化丰富多彩、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增加弹性供给,开发多样化的体育旅游、避暑旅游、夜间旅游、研学旅游、民俗旅游等融合新产品,积极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与落地自驾旅游、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体育与康养旅游等融合新业态。三是推动产业升级。以“文化+”“生态+”“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助推旅游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文化、生态、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从而衍生新业态,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构建新型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体系,谋求多元化发展,大力实施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旅游结构调整,强加强旅游产业的文化、生态要素配置优化,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我市的核心文化产业,决定着我市文化经济的发展方向、性质、速度和规模。因此,文旅产业的发展必须有统一的规划和战略方针,这是地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水平优化提高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来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优化。在现有基础上,对各部门和各县区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进行整合,修订、完善、提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课题组组长:罗明桥课题组成员:李生[责编:陈舒仪][来源:三湘都市报]

全家福

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在成都首发 新文艺群体正成为文艺繁荣复兴的有生力量

由四川省文联、光明日报文艺部联合主办的四川新文艺群体发展研讨会12月7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由四川省文联牵头、耗时一年调查形成的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在会上首发,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新文艺群体的生存状况与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在其中渐渐发展为新的力量,他们更独立、更节约资源,形成了开放的文艺创作态势、展示出别样的创作态势及活力。”报告指出,新文艺群体特色靓、后劲足、发展猛,他们正成为文艺繁荣复兴的有生力量。新文艺群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新文艺群体催生了一批新的文艺类型,他们以开放的文艺创作态势,展示出别样的创作活力。”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新文艺群体是民营经济文化的一抹亮色,与传统文艺群体和文艺组织相比,他们更独立、更节约资源,将文艺工作推进一个新时代。报告显示,新文艺群体在“体制外”,以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艺术需求为艺术生产着力点,搜索灵活适用的发展机制、主动融入文化市场、直接服务社会、基层和百姓。他们创作的文化产品内容丰富、活动多样、形式新颖、效果明显。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新文艺组织级群体的快速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量,带动了社会就业的增加,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艺,文化新阶层是重要的社会力量。它在广义文化运行体制之内,是国家文化运行体制中的重要环节和新生力量。”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范玉刚指出,新文艺群体通过媒介形式和活动平台的科技化,文艺类型、文艺成分的交叉性以及文化产业与事业的融合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新文艺群体在发展中面临着挑战“当下新文艺组织文艺群体十分活跃,发展的贡献很突出,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也很突出,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公平的眼光、团结的眼光看待他们。”与会专家谈到,新文艺群体作为社会主体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在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调研报告显示,新文艺群体自我发展的后劲略显乏力,造血功能不足。其中,新文化产业发展业态不充分、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不平衡、一城独大的特点最为明显。新文艺群体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全面发展,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对新文艺群体产品的政府采购较少,专业培训存在缺乏,身份歧视尚未完全消除。”多位专家认为,身为草根,新文艺群体很多人学养不足,文化治理领域面临多方面的盲区。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指出,在多元竞合、新旧博弈的发展状态之下,新文艺群体存在思想政治引领不够、职责履行不够清晰等多方面问题。要牢牢把握文艺发展方向,依托新技术推动跨界融合,将存在的盲区转化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动力。新文艺群体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与会专家表示,文艺大花园中百花齐放,新文化群体虽多是草根,但他们有着顽强和鲜活的生命力,对健全文艺生态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以大文化观、大文艺观的视野看待新文艺群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征途中,我国新文艺群体只能强化,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专家指出,有效组织和引导新文艺群体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文化治理现代化能力,加强文联对新文艺组织群体管理服务方式的改革。”郑晓幸指出,要促进新文化群体融入国家文化体制而不是游离于社会管理体制之外,在完善国家文化运行体制中培育和扶植社会力量。“注重提升新文艺群体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培育挖掘文化经济新增量,新动能。”专家建议,解决新文艺群体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要深化文化艺术供给侧改革,推动生产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光明融媒记者周洪双、通讯员景小峰)

五蕴

数字文化时代来袭!《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沈杰群)日前,“数字文化产业迈入新时代——数字文化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发布《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在2004年到2017年的增速两倍于GDP增速,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该课题下的另一成果《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报告》也同期发布。2018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组建专项课题组,历时一年研究,对数字文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调研,对行业概况进行系统梳理,对国际趋势进行比较观察,最终形成《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和《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报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对课题研究给予了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立胜说,此次发布的《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是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继《文化蓝皮书》系列之后推出的又一项成果,“这两份报告是我国第一次全面展示国际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动态和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的成果,在数字创意和数字文化领域中是一次具有创新性意义的文化事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介绍了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他指出,传统的产值和增加值核算办法已不能再充分地反映包括数字文化产业在内的数字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可能的“漏统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课题组经研究后认为,重点关注两点:第一,扩展核算范围以反映不断增大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直接交易; 第二,界定免费服务背后的广告活动收入和海量数据权力及价值之间的关系,以使得行业增加值的核算能够反映生产活动实质。课题组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相关机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间接估算和直接估算相结合的方式,初步估算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规模——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估算总产值可以更为全面地理解行业及其内部的规模结构、就业结构。” 杨晓东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总量已趋高位,即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我国已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与此同时,现有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中局:在5G未大规模商用、原有数字内容产业监管趋紧、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放缓等大背景下,存量市场竞争已成为主流。杨晓东说,目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处于由新技术而产生的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以5G为基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都可能影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进。随着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通,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从国内市场竞争迈向全球市场竞争。谈到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带来的一切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这种成果,二者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同时需要通过创意,尤其是内容的丰富化、内容的创意来找到平衡点。“比如故宫的数字创意,它就把传统文化和科技进步正好融合起来,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案例。”腾讯游戏副总裁、腾讯电竞业务负责人侯淼分享了电竞是如何从一个市场推广发展成一个新业态的过程。从逐渐形成独立的从业人员、行业生态、独立的商业价值到成为一种新型社交平台。最近上海市又出台了电竞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注册与认证标准,标志着电竞成为一种新的数字文化表现形式。“我们在这个摸索过程中感到,文化本身是没有严苛边界的,因为每个时代可能都会结合那个时代新的技术趋势和新诞生的元素去进行创作,才能产生这么多各个时代内涵丰富的文化。”侯淼说。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智库主任、报告执行负责人黄斌对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数字文化产业的增量体现在两个地方,第一个增量是在海外市场,通过“一带一路”向外辐射;第二,成为其他产业数字化成长的助手。目前已经有不少通过用户数据帮助相关领域企业作出更好产品的探索,接下来万物互联以后,生产环节的数据可以反馈给前端的创意设计领域,从而帮助企业设计和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这将是文化产业未来最大的增量市场之一:从消费性服务业迈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文化副刊部编辑)

恶乎不然

《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发布 5G或引领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央广网科技8月4日消息 8月3日,“数字文化产业迈入新时代——数字文化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发布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承办。会上发布了《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在2004年到2017年的增速两倍于GDP增速,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该课题下的另一成果《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报告》也同期发布。2018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组建专项课题组,历时一年深入研究,对数字文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调研,对行业概况进行系统梳理,对国际趋势进行比较观察,最终形成《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和《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报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对课题研究给予了指导。开创性研究成果的背后: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布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卢中原致辞说,数字文化产业想要发展,最重要的是顺应三大规律。“第一,要遵循文化创作的个性化、非标准化、不拘常规、不可复制、不可预测的规律。第二,遵从数字产业特有的技术规律和产品生命周期,使高风险产品能够取得成功和回报;第三,遵从市场规律,衔接供求。希望我们的数字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携手为市场提供有效供给,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说:“把握数字文化产业趋势,推动新文创大力发展。从实际发展进程来看,互联网科技给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远超出学者的预言和人们当初的想象。这两个报告是政府、学界、产业界协同合作的一个很好的成果,为我们揭示了互联网科技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怎样的令人惊奇的变化,它将推动新文创的快速发展,为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文化创意产品。”因此,他认为政府、学界、产业界的通力合作至关重要。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李磊致辞表示:“新时代数字文化产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深化融合发展。希望报告的发布,为各行各业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也为广大数字文化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和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立胜说,此次发布的《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是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继《文化蓝皮书》系列之后推出的又一项里程碑式的成果,是“跨部门、跨学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次成功的实践”, “这两份报告是我国第一次全面展示国际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动态和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的成果,可以说它在我国数字创意和数字文化领域中是一次具有创新性意义的文化事件。”“5G 将引发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整个数字文化产业也会因此发生颠覆式的改变。”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说,“如何让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腾讯给出的答案是新文创。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推动产品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良性循环,打造更多拥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数字时代,科技与文化是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双轮,它们齐头并进,在一个方向盘的指引下,服务于人类的福祉。”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处于爆发式增长前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向与会者介绍了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他说,因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产值和增加值核算办法不能再充分地反映包括数字文化产业在内的数字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可能的“漏统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课题组经研究后认为,重点关注两点:第一,扩展核算范围以反映不断增大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直接交易; 第二,界定免费服务背后的广告活动收入和海量数据权力及价值之间的关系,以使得行业增加值的核算能够反映生产活动实质。课题组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相关机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间接估算和直接估算相结合的方式,初步估算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规模——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估算总产值可以更为全面地理解行业及其内部的规模结构、就业结构。” 杨晓东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总量已趋高位,即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我国已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与此同时,现有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中局:在5G未大规模商用、原有数字内容产业监管趋紧、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放缓等大背景下,存量市场竞争已成为主流。杨晓东说,目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处于由新技术而产生的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以5G为基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都可能影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进。随着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通,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从国内市场竞争迈向全球市场竞争。杨晓东说,“只要应对得当,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可能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能够显著地提升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会对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数字创意产业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火车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向与会者介绍了国际数字创意产业的前沿趋势。他首先分析了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他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颠覆的时代,全球范围内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正在融合形成以网络为依托,以数据为关键资产,以高度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带动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的新兴数字创意产业。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战略,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数字技术影响的未来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充分占有信息基础上的做出科学预测,管理和“驯服”未来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的首要任务。然后,他按照教科文组织编制的《2009联合国文化统计框架》中的行业分类体系,与在场观众分享了文化和自然遗产、表演和庆祝活动、交互媒体、设计和创意服务、旅游、体育、以及教育等7个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案例,并于最后对国际数字创意产业的综合趋势进行了归纳。 张晓明表示,研究显示,新兴技术正形成数字创意新的基础架构。一方面,新技术将从消费向生产渗透,带来全要素效率升级,提升消费体验和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领域的结合,催生了O2O、分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此外,国际创意产业还呈现出数字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同步向智能化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场景化设计”带动“集成式创新”、从产品技术创新转向“数据驱动”的管理创新、创意型人力资本是数字创意产业最核心竞争力等重大趋势。

鄘风

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8年9月21日,由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长春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吉林省广告产业园成功举办。论坛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总监刘容欣博士发布了《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作为中国传统老工业城市,长春市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引领哈长及长吉图区域发展、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己任,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新时代,在十九大“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指引下,在国家将文化产业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部署下,在长春全面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下,对标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先行与领先城市发展历程,长春市迎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实现“文化强市”成为长春市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大战略议题。《战略研究》报告以长春市域七区三县市五开发区为研究范围,以战略性和前沿性为导向,侧重“使命导向型战略”、兼顾“问题导向型战略”,站在行业及城市发展的前沿,依据国家、区域、省市多项上位规划,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采用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对比等方法,系统研究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资源管控、产业创新、政策保障等重大议题,制定长春市文化产业近期(2018-2020)发展策略及中长期(2018-2025)发展战略,展望远期(2025-2035)发展蓝图。《战略研究》报告提出,长春市将贯彻落实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围绕打造东北亚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着力建设东北亚区域的文化生产与创作中心、文化消费与传播中心,聚焦体制机制、资源管控、产业发展及政策体系四大领域,积极推进各领域创新。同时,长春将立足全球视野,学习借鉴深圳、武汉等城市经验,以积极申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为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抓手,以申建促发展,以国际化带动产业能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