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mRNA及疫苗行业研究分析报告斩花堂

mRNA及疫苗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前言:2020年初,全人类在猝不及防中坠入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导致的至暗时刻。在这场危机中,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均在在社会和经济各方面都遭受了严重打击,无一幸免。据IMF预测,2020年和2021年,各国GDP损失将达到惊人的12万亿美元。疫苗被公认为对抗传染病的终极武器。新冠疫情爆发后,世界各大药企和科研机构纷纷投身疫苗研发领域,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竞速赛。疫苗研发一般需要8至10年,而针对本次疫情,世卫组织希望能在12-18个月内研发成功,因此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等5条主要技术路线同时登场,呈现出精彩绝伦的“华山论剑”场景。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0种候选新冠病毒疫苗,共有17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作为核酸疫苗一种的mRNA疫苗也惊艳亮相、备受瞩目,据统计,已进入临床阶段的基于mRNA技术的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情况如下:mRNA技术是近年来崛起的生物技术。世界mRNA“三巨头”之一的Moderna公司自2020年1月11日启动新冠病毒疫苗研发,3月23日即进入I期临床,5月8日进入新药调查申请(IND),研发速度惊人。虽然尚无基于mRNA技术研发的疫苗获批上市,但mRNA技术却广受国际制药巨头的追捧和投资者的青睐。那么,mRNA技术究竟是不是革命颠覆性技术?mRNA疫苗可否成为制药行业的下一个突破口?国华君为您揭开mRNA疫苗的神秘面纱。1关于mRNA的科普知识(一)何谓mRNA和mRNA疫苗mRNA 又被称为信使核糖核酸,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即复制处于细胞核中的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再转录到细胞质中,并翻译成蛋白质。由于目前人类90%以上的疾病与蛋白质相关,基于mRNA的特性,因此mRNA成药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mRNA 疫苗是基于mRNA指导蛋白合成的特性,首先在体外设计合成含有编码特定抗原的mRNA 序列,经过必要修饰和纯化等加工,然后通过不同的递送方式递送至人体细胞内,直接表达翻译刺激细胞产生抗原蛋白,通过模拟病毒感染引发机体体液和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免疫保护的疫苗产品。 20 世纪 90年代,美国科学家 Jon Wolff的团队将体外合成的mRNA注射至小鼠骨骼肌内,通过检测发现其在细胞内可表达特定蛋白生成,产生免疫反应,mRNA疗法随后开始 得到研究应用。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所限,虽然发现mRNA可发挥类似疫苗的作用, 但因其存在高免疫原性和低稳定性,安全性不能可靠验证,有效递送亦为难题,且生产制备亦存在较大局限性,故mRNA疗法逐渐遇冷。近年来,随着 mRNA 合成、修饰和递送技术的发展,其稳定性和翻译效率大幅提高,免疫原性逐步可控,故重获业界高度关注,成为药物研发的热点领域。mRNA疫苗作用原理示意图(二)与其他疫苗相比的特点与传统疫苗和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存在以下优点:1、研发周期短、研发成本相对较低。传统疫苗基本需要8年以上研发周期,耗费2-10亿美元的研发成本,DNA疫苗研发周期有所缩短,但一般也需4-7年,而mRNA疫苗研发周期在一年左右,研发成本可控制在2亿美元以内;2、安全性高。mRNA疫苗进入体内会经历自然降解过程,副作用能得到更精确控制,不存在整合、诱导基因突变和外源性病毒感染风险;3、水溶性较好,更容易成药;4、设计性强,可呈递多种抗原,可靶向递送至DC细胞;5、可快速制备,通常传统疫苗的生产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而mRNA疫苗由于高产量的体外转录反应和快速制剂的特点,在实现标准化生产的情况下30天内就可产成,疫苗的时效性在应对突发疫情尤其是病毒变异时分外重要。(三)mRNA疫苗产业化技术壁垒要制备安全、高效及质量可靠的mRNA疫苗,目前主要面临两个难点和痛点:一是合成与纯化有足够蛋白表达量的mRNA,二是mRNA在体内的有效靶向递送。1、合成与纯化要实现mRNA疫苗的临床转化,制备出用于转录的质粒 DNA的免疫原性、翻译效率和稳定性十分重要,位于蛋白编码序列两侧的5UTR和3UTR直接影响mRNA的翻译效率和稳定性并决定疫苗的效果,一般通过修饰5UTR和3UTR结构增强mRNA 疫苗的半衰期、延长疫苗作用时间,添加5’帽子结构(Cap)和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结构以增强 mRNA 疫苗的稳定性,使其能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较长时间保持全部生物活性,最后还要进行纯化,去除杂质。2、有效靶向递送对于mRNA疫苗而言,两个关键因素决定其有效递送:一个是避免体内普遍存在的高活性RNase使其快速降解;另一个是克服细胞膜屏障与体内的靶向递送。体内环境的复杂多样性使mRNA疫苗进入体内后较少被DC细胞摄取,而细胞膜阻碍带负电的大mRNA分子被动扩散到细胞质中。脂质体递送是目前最常用的 mRNA 疫苗递送手段。常用的脂质体主要包括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 (lipoplex,LP)、脂质体聚合物(lipopolyplex,LPR)、脂质体纳米粒(lipid nanoparticle,LNP)、阳离子纳米乳(cationic nanoemulsion,CNE) 等。作为 mRNA 药物的核心技术与门槛之一,先进制剂和递送方案的技术较量,从mRNA 药物出现至今仍然方兴未艾。mRNA制药巨头和国内现金企业的递送技术如下表所示: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9 月 30 日,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中国学者联合麻省理工开发了一种能够设计和制备 mRNA 药物递送载体的平台技术,通过这个平台,技术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脂质纳米粒载体,可以用来递送对抗癌症的 mRNA 疫苗。这个新型 mRNA 疫苗递送系统被认为是第 3.5 代 RNA 药物递送系统。因为之前第 3 代系统主要侧重于不同组织和细胞的蛋白表达量和载体毒性,而这次报道的递送系统不单是提高蛋白的表达量,还能够促进 STING 信号通路介导的免疫细胞活化。总之,尽管目前有很多种mRNA合成与递送的策略,但大部分mRNA疫苗在研发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不稳定性、半衰期短、体内毒性大、靶向性差、转染效率低等问题,有待行业专家进一步探索研究解决。(四)mRNA 疫苗主要应用领域与常见预防性疫苗不同,mRNA技术目前主要发展方向在于治疗性疫苗。由于 mRNA 可快速、个性设计和合成的特性,其也成为精准医学背景下个性化疫苗的良好解决方案,尤其是对异质性极高的癌症类疾病。除免疫治疗外,mRNA还可以直接表达用于治疗疾病的功能蛋白、靶向特定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充当细胞治疗过程中的基因编辑手段等。其主要应用领域如下:2mRNA行业竞争情况(一)国外企业1、Moderna Therapeutics:Moderna 公司是一家美国企业,创立于 2010 年,创始人团队来自哈佛,被称为 mRNA 药物开发的先行者。公司mRNA 药物研发涵盖传染病、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罕见遗传疾病等领域。从公司研发管线看,公司在研的23个项目中的15个已进入临床研究,进度最快的疫苗为针对实体瘤的治疗性肿瘤疫苗mRNA-4157 与针对巨细胞病毒的预防性疫苗 mRNA-1647,处于临床Ⅱ期。针对本次新冠疫情的mRNA-1273疫苗原计划于7月进入Ⅲ期临床,并与以色列签署了疫苗出口协议。公司研发管线如下:2、BioNTechBioNTech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是欧洲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生物技术公司之一。该企业搭建了四大技术平台,为mRNA疗法平台、细胞与基因疗法平台、蛋白质疗法平台和小分子疗法平台,涵盖肿瘤、传染病和罕见疾病等治疗领域,而其临床管线则主要集中在mRNA 肿瘤治疗方面,其中与Genentech 公司联合开发的个体化 mRNA 肿瘤疫苗 iNeST(BNT122) 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治疗转移性黑素瘤进展最快,处于临床Ⅱ期。在新型冠状病毒mRNA 疫苗研发方面,BioNTech 新冠病毒候选疫苗BNT162 与辉瑞、复星医药分别达成开发合作协议,目前与辉瑞的合作已完成临床Ⅱ期实验。公司研发管线如下:3、CureVac AGCureVac 成立于 2000 年,总部位于德国蒂宾根,2011年开始首个基于mRNA技术的疫苗开发工作,是mRNA“三巨头”中唯一未上市的公司。公司拥有 4 种 RNA 技术平台:RNActive、RNArt、RNAntibody和RNAdjuvant,专注于开发针对肿瘤、罕见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疗法mRNA 疗法。目前公司针对黑色素瘤等的肿瘤疫苗 CV8102、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疫苗CV9202 和针对狂犬病病毒的预防性疫苗CV7202 均已进入临床Ⅰ期,新冠病毒疫苗则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原计划于2020 年 6-7 月申报进入临床试验。6月,有消息称德国政府将入股Curevac,以防止其离开德国;7月,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发文称,特斯拉将为CureVac建RNA微型工厂。公司研发管线如下:除以上三家最具代表性的mRNA企业外,国外尚有TranslateBio and Inc.、eTheRNA Immunotherapies、ethris GmbH、Argos Therapeutics, Inc、In-Cell-Art、Tiba Biotech、Arcturus Therapeutics Holdings Inc. 、ArbutusBiopharma Corporation、acuitas therapeutics等知名mRNA公司,在合成、递送等领域各有专长、较为突出。(二)国内企业 国内从事mRNA研发的企业屈指可数,且几乎都处于起步阶段。究其原因,mRNA较高的风险与较低的成熟度无疑首当其冲,而国内过去几年内热衷于仿制药研发也影响了在mRNA领域的投入,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却已经在mRNA领域建立了较高的知识产权专利壁垒,对我国mRNA药物领域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力。1、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斯微生物于 2016 年在上海张江药谷创立,专注于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脂质多聚物纳米载体技术平台(LPP/mRNA)进行创新mRNA 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治疗领治疗领域包括癌症、传染病、蛋白缺陷类疾病和遗传病等治疗领域。其第一个产品管线SM-Neo-Vac-1,是一款针对晚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新抗原个体化mRNA疫苗。斯微生物目前已经与上海长海医院、上海东方医院、郑大一附院、瑞金医院等多家国内三甲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已经开展了部分科研临床研究。公司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平台和西藏药业合作,快速推动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目前处在临床前研发中。2、太仓美诺恒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美诺恒康成立于2013年,其技术特点是从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寻找靶点,开发通用治疗型疫苗。其mRNA肿瘤疫苗在一年多内完成了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在临床前动物药效学实验中,对胰腺癌、直肠癌和肝癌等肿瘤取得了良好的抑制生长效果。3、上海蓝鹊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蓝鹊生物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mRNA药物早期创新研究,创始人团队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2020年2月,其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附属中山医院林金钟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徐颖洁团队在新冠病毒mRNA疫苗研究方面声称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实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病毒样颗粒的表达。4、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艾博生物成立于2019年,致力于基于核酸(siRNA, mRNA,DNA)的新药研发,目标疾病包括癌症和传染病。公司创始人在核酸药物研发领域有多年的经验,其设计的多个药品在美国已经入临床试验阶段。2020年5月,与上市公司沃森生物共同合作开展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并实施商业化生产。5、珠海丽凡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珠海丽凡达成立于2019年,拥有自主mRNA生产和药物递送平台,在药物设计、生产和制剂递送方面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公司前期积累了不少疫苗开发经验,其研发进展最快的mRNA狂犬疫苗项目,目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2020年2月,丽凡达宣布,其于春节期间完成研制的首批mRNA新冠病毒疫苗标准样品检测到了目标抗体的产生,已于2月1日交付国家相关权威单位进行动物试验和药效验证。6、深圳厚存纳米药业有限公司厚存纳米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建设纳米递送、mRNA合成、疫苗转化三大平台,创造人为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具有10年以上mRNA纳米递送技术开发经验。其以自主创新研发的LLLRNA纳米递送技术为核心,逐步实现技术产业转化,技术的应用场景包括肿瘤疫苗、CART疗法、传染性疾病疫苗、罕见病治疗、基因编辑等,目前已与上海细胞治疗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与香港大学、深圳先进研究院合作密切。3mRNA行业合作情况(一)国外合作情况正如BioNTech的首席商务官Sean Marett先生而言:“现在,所有的医药企业都在关注mRNA。”的确,全球十大制药公司中,辉瑞、罗氏、强生、赛诺菲、默克等一半以上的企业都通过合作的方式在mRNA疫苗方面进行深度布局,国华君整理了近年来全球著名制药公司与mRNA疫苗合作的案例如下:(二)国内合作情况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内上市制药企业亦掀起与mRNA公司合作开发疫苗的热潮,据国华君统计,主要案例如下: (三)合作良好进展1、辉瑞与BioNtech(BNTX.N)共同开发的新冠mRNA疫苗BNT162b1取得了初步临床数据,表明可以耐受性良好的剂量给药,并产生剂量依赖性免疫原性。2、2020年6月26日,艾博生物联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沃森生物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ARCoV),正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这是国内首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mRNA疫苗,也是全球首个完成动物攻毒实验后进入临床试验的mRNA疫苗。3、康哲药业(00867)联营公司西藏药业(600211)与斯微生物合作开发的新冠mRNA疫苗的药效学研究均已完成,预计近期开展临床试验。4mRNA企业价值几何由以上合作金融条件可见,全球药企与mRNA企业的合作往往采取“预付款+权益投资+里程金+小额提成”的模式,根据项目价值,依据行业市场价, 首付款额度为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不等,里程金额度则以亿计,销售提成比率则在3-10%之间。可以说,mRNA企业的一项技术创造的商业价值并不亚于一款创新药。我们还会发现,资本市场对mRNA企业的认可从某种程度而言体现了其未来的价值。Moderna 公司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6021万美元,但由于研发费用高达4.96亿美元,全年亏损5.11亿美元,2017—2019年累计亏损11.53亿美元,但目前公司市值超过227亿美元。BioNtech公司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09亿欧元,研发费用高达2.26亿欧元,全年亏损1.79亿欧元,2017—2019年累计亏损达3.13亿美元,但目前公司市值超过143亿欧元。那么mRNA企业到底价值几何?我们直接上数据。国华君整理了mRNA领域重要融资情况供诸位看官们参考:5疫苗行业分析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技术路线,mRNA技术具有巨大的产业转化潜力,而要想了解mRNA疫苗未来的市场空间有多大,我们不能不了解疫苗行业的整体情况。 (一)全球疫苗市场简况1、总体规模疫苗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物制品。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数据,2019年全球疫苗销售收入市场规模约为529亿美元,2014年-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约9.1%,未来将略有放缓,复合年增长率为6.1%,预计2030年全球疫苗市场年销售总额将达到1,010亿美元。但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业界预计可能带动数百亿美元的疫苗新增市场。疫苗行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主要来自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对新疫苗的开发支持、民众对接种疫苗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制药企业的创新研发。2、企业竞争格局世界范围内,由于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多,生产技术要求高、审批销售环节监管严,疫苗行业存在较高进入壁垒,呈现出高度的行业集中。2019年,全球四大疫苗巨头葛兰素史克(GSK)、赛诺菲、默沙东、辉瑞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四足鼎立之势。3、2019年全球销售前十疫苗2019年全球销售额前十的重磅疫苗均来自于四大疫苗巨头,具体厂商、品种、销售额如下图:由以上数据可见,2019年全球销售额前十的疫苗销售额达到全球疫苗销售总额的42%左右,呼吸系统疫苗占比在十大疫苗销售额中达到62%,其次是HPV疫苗,达到17%,带状疱疹疫苗约为11%。(二)国内疫苗市场简况 1、总体规模国内人口基数庞大,疫苗市场巨大且活跃。由于行业门槛高企,研发、注册、生产、流通、接种各环节监管又十分严格,疫苗市场部分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按销售额计算,国内疫苗市场总规模由2014年的233亿元人民币增至2019年的425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32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9%。国内疫苗的实际和预测销售收入情况具体如下:从批签发数量看,国产疫苗远高于进口疫苗,占比一直稳定在95%左右。进口疫苗占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受限于国内严格的疫苗监督管理体系和相对较低的消费水平。但随着PCV13和HPV疫苗等重磅创新疫苗获批,进口疫苗的批签发量有逐步上升的趋势。2、企业竞争格局与全球疫苗市场形成寡头竞争格局的状况大相径庭,国内疫苗行业集中度较低,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国内主要疫苗生产上市企业有康希诺生物、智飞生物、康泰生物、沃森生物、远大医药、复星医药等,另长春高新、华兰生物等企业也涉及疫苗业务。根据中检院数据,我国本土疫苗企业合计32家,但有批签发4种(含)以上疫苗的企业只有5家,占比16%,有2-3个疫苗品种的8家企业,占比25%,19家企业只有1个疫苗品种,占比59%。从市场份额看,进口疫苗厂商占比40%左右,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占比20%左右,其余40%市场份额则被其他本土企业瓜分。3、2019年国内销售前十疫苗由以上数据可见,2019年国内销售额前十的疫苗销售额达到疫苗销售总额的52%左右,HPV疫苗占比在十大疫苗销售额中达到44%,其次是呼吸系统疫苗,达到32%,狂犬病疫苗约为10%。(三)国内疫苗市场趋势展望1、产品迭代加速、技术创新明显。近年来全球疫苗市场持续增长,但同时疫苗低频消费特点导致了同类型产品间竞争激烈,因此产品迭代趋势明显,亚型的扩充、使用人群拓宽、更强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多联多价疫苗等需求呼之欲出,而 mRNA疫苗的特点将会使其在创新中占据突出优势。2、新兴市场用量增长成为全球疫苗市场的推动力。新兴市场国民接种疫苗的意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13价肺炎疫苗为例,美国接种率达95%以上,而中国则不到5%。但本次新冠疫情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中国人的健康观念,预防意识大大提升,无疑将推动国内疫苗行业向好发展。3、行业发展在鼓励和监管下走向规范集约。2020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2018年9月《关于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体制的意见》提出用3到5年的时间,显著提高疫苗生产集约化水平,鼓励企业联合重组,解决疫苗企业过多过滥的问题;自2019年12月实施的《疫苗管理法》规定要通过市场化手段,逐步提高行业集中度。 结论综上,鉴于:1、疫苗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2、国内疫苗技术相对落后,mRNA技术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3、国外先行企业将对mRNA新药研发搭建越来越高的专利壁垒,国内掌握核心合成和递送技术的mRNA研发企业较为稀缺;4、打破国外mRNA新药研发主动权,实现进口替代刻不容缓。寻求国内mRNA行业优秀投资标的,加大对mRNA合成与递送的产业研究和投资力度,对投资机构而言,是一项有着长远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来源:生物制品圈

文竹

对话国际微生物学联盟会专家- IUMS国际workshop实录及报告分享

11月17日,慕恩生物多样性研发总监—陈娟博士受邀在2020年IUMS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韩国大田)做主题报告:New taxa of Aspergillusand Talaromyces in China revealed by large scale investig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romoting plant growth。会后与来自荷兰、丹麦、南非、捷克、韩国、日本等国的顶尖微生物学家进行了workshop讨论,主题报告的整理翻译版本在文末与大家分享。▼workshop实录Workshop讨论总时长为1小时20分钟,我们截取了部分讨论内容翻译,与大家一同分享:12:29视频中的专家分别为:(按照第1/2/3排,从左到右的顺序) 陈娟 博士 研究员(慕恩生物多样性研发总监) Seung-Beom Hong教授(韩国农业科学院菌种馆长) Jens Frisvad教授(真菌化学家,丹麦) Takashi Yaguchi教授 (医学真菌专家,日本千叶大学) Jos Houbraken教授(真菌学家,荷兰CBS) Cobus Visage教授(比勒陀利亚大学,南非) Robert A. Samson教授(著名真菌学家,国际微生物学联盟会IUMS秘书长) Frantiek Sklená教授(捷克科学院)Jos Houbraken:Amanda,你的报告展示了中国相关真菌大量的多样性,你的团队现在也进行了大量的菌株资源工作,你能估计一下中国还有多少未被发现的物种多样性么?陈娟(Amanda):我们的团队一开始是从中国大范围的土壤环境中采样,近几年我们的采样范围扩展到种子,植物样品以及来自极端环境的样品。根据我们现在的数据,中国还有极大丰富的多样性资源。我们团队希望在新物种的发现方面和来自全世界这个领域最顶级的专家一起合作,来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Robert A. Samson:Amanda,如何能分享中国发现的新物种?对于分类学家来说,原始的菌株对于分类学研究至关重要。陈娟(Amanda):是的,以前我们通过CGMCC来往国外保存菌种,但现在这个途径非常困难,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分享菌株的分子信息比如序列。Robert A. Samson:有可能通过干培养物来解决这个问题么?陈娟(Amanda):是的,这是个好途径。Robert A. Samson:(开玩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阿里巴巴购买么?陈娟(Amanda):哈哈,阿里巴巴不可以,不过也许可以通过慕恩生物。Jens Frisvad:你知道有时候我从巴西也很难获得微生物菌株,但是他们可以给我提供菌株的次生代谢产物提取物,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提取物来做菌株的化学分类,因此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Seung-Beom Hong:我对你报告中的真菌促进作物生长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你能解释一下是如何筛选这些促生菌株的么?如何判断哪些是有潜力的物种?陈娟(Amanda):从研究领域来说,已经有很多科研文献证明青霉,篮状菌等相关的类群具有促生长,防病害的功能。一些国际公司也开发了基于这些物种的产品,比如基于拜赖青霉的微生物种子包衣剂。这些类群的物种可以通过比如解磷作用来促进作物对土壤中营养的吸收,在作物的整个生长季起到促生的功能。我们在开发的时候有多种策略,一种是根据已报道具有功能的物种列表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另外我们会根据基因组的数据,预测和挑选具有相近功能的菌株。一开始我们会做实验室层面的筛选,然后出色的候选菌株会进展到温室的植物实验甚至是田间实验。目前在农业领域我们大概有超过11个产品,主要是基于青霉和木霉属的菌株。对于真菌产品来说,除了筛选,最难的环节其实是发酵和生产。因为真菌与我们现在常用的细菌类产品,比如芽孢杆菌类不同,会要求更高的发酵工艺来获得更高活力,高质量的孢子。非常欢迎来慕恩生物参观交流,作为一个商业化菌种库,我觉得我们与公益化的菌种保藏中心还是有所不同的。除了资源收集,保存,我们还肩负着应用化的内容。从发现物种,到开发它的应用价值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工作。而且这个工作也使得分类学的工作和研究成果获得更多其他领域的关注。Seung-Beom Hong:我在韩国农业科学院工作,可以给我们一些基于青霉的微生物菌剂,我们来共同做一些测试么?陈娟(Amanda):非常好的建议,我们今年其实已经和几个国际大公司有过接触,他们对我们的产品也非常感兴趣,所以咱们之间的合作是非常可能的。Jos Houbraken:最后一个小问题,当一个物种有很多菌株时,你们会全部进行筛选,还是会挑选一些代表性的菌株进行筛选。陈娟(Amanda):我们会挑选一些代表性的菌株,因为筛选其实是非常耗时的工作,要保证高的效率,需要做一些取舍。我们主要根据菌株的分离来源,不同的生态型来做一些挑选,另外我们也会根据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关系挑选一些不同的菌株。▼报告图文实录各位学术界产业界的专家、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慕恩生物的陈娟(Amanda),非常荣幸受到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秘书长Samson 教授和本次组委会主席Sang-Ki Rhee教授的邀请,和大家分享我们近期在微生物资源与应用领域的一些进展。微生物资源是极具潜力和开发前景的战略性资源,中国是生物多样性资源最高的国家之一,存在着大量极具价值的微生物宝藏。怀抱着“以微生物创造美好未来”的愿景,从2015年起到现在,我们核心研发团队一直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打造世界级微生物资源商业化平台。为了一步步实现这个愿景,我们团队的脚步跑遍了中国的大山大河,村村寨寨。目前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菌株库包括环境微生物,人体微生物已初具规模。环顾国际最顶级的微生物菌种库,包括公益性质的荷兰皇家科学院菌种保藏中心(CBS),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以及一些行业巨头布局的应用微生物菌种库,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卓越的微生物菌种库有三大要素:1.物种多样性及菌株数量;2.科学管理方式以及数字化程度;3.持续创新、开发的能力。我们的团队涵盖微生物学家、生物信息学专家、分子生物学专家、药物开发专家以及农业应用专家,我们围绕着这3大要素,将在未来不断优化升级我们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今天我将重点介绍一部分关于我们在一些重点真菌类群做的开创性工作,以及我们在农业领域的一些应用开发的进展和大家一起交流。以篮状菌属和曲霉属为例,这两个属都是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在工业,农业,医药领域极具开发潜力的真菌类群。新物种资源的发现无论对于人类认知全新的微生物资源,科学研究以及未来的开发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策略化的定向分离以及培养组学等多组学技术,我们目前已发现篮状菌属新物种15个,全世界从2014年到现在发现的篮状菌属新物种为83个,其中我们贡献了约1/5的新物种,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微生物多样性的创新性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关于慕恩生物篮状菌属的详细信息见文章真菌界的新星,让人又爱又恨的篮状菌(点击即可跳转阅读)当我们学术界对微生物资源的获取,以及科学的分类做到极致时,下一步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这些微生物有什么用?我们如何应用好这些资源服务全人类,解决全球普遍的环境问题,粮食问题,健康问题?这些问题都非常棘手,但是可喜的是:微生物——这个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切入这些问题的解决。以新时代的生态农业为例,目前已被科学证实的是植物和人体一样,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微生物组,这些微生物类群和植物形成紧密的相互关系,影响着植物生长的方方面面。就目前的科学数据表明,微生物至少在作物防病,杀虫,抗冻,抗干旱,抗涝,降解重金属污染等等多方面都有极具潜力的应用。目前可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大概仅有1%-10%,基于这小部分微生物应用带来的产业已高达1800多亿,随着新培养技术,多组学技术的开发,超过90%的难培养微生物以及“不可培养”微生物将为未来产业开发打开新的大门。下面给大家介绍我们在功能微生物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我们知道中国地大物博,生态气候特性极为多样化。干旱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植被以及微生物类群,特别是干旱生态环境的内生微生物资源,与植物抗旱,抗逆等具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在中国宁夏,内蒙古地区选择了干旱,半干旱等不同生态地区进行系统采样,通过宏基因组学方法分析不同生态环境植物内生微生物种群的差异,通过生信分析预测起作用的微生物类群(key group),同时采用培养组学方法将这些关键微生物分离,纯培养出来。目前采用这些功能微生物处理进行的盆栽实验发现,一些菌株能在重度缺水的情况下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就是这么多,我们团队将持续关注功能菌株的作用机制,希望在下一次国际微生物学大会能再和大家分享。本文作者:陈娟慕恩生物 生物多样性研发总监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荷兰皇家科学院Westerdijk Institute CBS-KNAW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员

杀鱼

2020年度中国微生物菌剂行业十大品牌榜单

2020年度中国微生物菌剂行业十大品牌榜由优品牌网主办的2020年度微生物菌剂行业十大品牌投票活动圆满结束。本次活动由优品牌网大数据系统提供数据支持,综合考虑了品牌的知名度、企业资产规模与经营情况、员工数量等多项指标。荣登“2020年度微生物菌剂行业十大品牌”榜单的品牌如下:2020年度中国微生物菌剂行业十大品牌榜第一名: 阿姆斯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与香港世纪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创办,先后荣获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重多殊荣,担任首都生物肥料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理事长单位”。曾承担并主持20余项国家各部委的支持项目,包括4项国家级星火计划、13项北京市自主创新项目,取得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掌握着微生物肥料领域的核心技术。公司创建生物肥料工程技术中心,拥有现代化的微生物研发实验室和先进的菌种发酵生产设备,具备规模化生产液体、粉剂和颗粒的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的能力。发展至今,公司拥有32个微生物肥料登记证、20个注册商标、23个自主创新产品、新技术新产品证书。主要系列化产品有:阿姆斯牌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水溶性肥料、生物包膜复合肥料,5大类50多个品种。公司研发的土壤重金属修复剂、根瘤菌菌剂、秸秆腐熟剂、有机物料腐熟剂、餐厨垃圾处理剂等微生物菌剂产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入围政府采购指定产品。自主研发的有机物料腐熟剂,在全国25个省市的农田秸秆还田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微生物实验室,1997年阿姆斯公司获农业部第一个微生物肥料登记证,在首批全国颁发的八个登记证中阿姆斯一举获得五个。1998年国家科委成果办在北京召开推广“阿姆斯复合微生物肥料生产及应用技术推广会”,并向全国发文推广,同年列入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2000年阿姆斯复合菌剂及微生物肥料产业化项目相继被列入海淀区、北京市和国家级星火计划,并获北京市海淀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被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A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2002年被北京市科委授予“北京市星火科技先导型示范企业”称号,微生物菌剂系列产品自2008年开始通过有机认证,同年公司整个生产、管理方式通过ISO9001管理体系认证。2011年科技部授予“十一五国家星火科技执行优秀团队”,发展至今公司拥有23个微生物肥料登记证,3个水溶肥料登记证,20个注册商标,4个自主创新产品证书,12个新技术新产品。在20余年的发展中,阿姆斯始终秉承发展绿色健康农业的理念,专业、专注投身于中国微生物肥料领域的研究,并以高新生物技术为核心,有机、生态、绿色、环保为主题,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项目产业化于一体,产品综合质量和多项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在历年农业部组织的全国性质量安全普查中,均为合格,受到农业部及广大用户的好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改革报、香港商报、华夏时报、中国质量报、南方农村报、农资导报等多家媒体曾多次大幅报道。2019年,响应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国家政策方针,阿姆斯公司与贵州美加特生态肥业有限公司正式合并,全新定义安全健康生态农业新型肥料的行业发展方向,开启农业全程高效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终止生物肥土壤修复治理传统化肥再侵害的恶性循环。首都生物肥料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未来,阿姆斯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家园、务实创新、共同发展”的企业精神,始终贯彻“保护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和企业核心理念,持续健康土壤,还原绿色生态,(致力于打造国际生态肥料知名品牌,使阿姆斯成长为生态肥料行业的旗舰企)业,我们愿同社会各界一道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携手共进。第二名: 碧蓝生物山东碧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山东宝来利来生物产业集团,成立于2014年3月,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万m2,注册资金1.2亿元,现有总资产达4亿元。碧蓝生物依托宝来利来生物产业集团23年动物微生态和人用益生菌科研技术与人才的积淀,厚积薄发,发力农业微生态,努力打造成中国优质菌剂研产服务商。碧蓝生物的企业愿景是“碧万顷,蓝天下”,期盼人类能够享有美好的环境与健康的食物。怀着“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心态,碧蓝生物将企业使命定为“致力于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减化肥、降农药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微生物的功效正在被更多农业生产者认识,碧蓝生物愿为中国的土地健康与食品安全贡献自己的“微”力量,吹响生态农业的集结号!碧蓝生物现拥有碧蓝农业微生态研究所和蔬菜、果树、茶药、大田、景观共5个事业部。碧蓝农业微生态研究所依托宝来利来生物研究院的实验室,现有研发人员50余人,95%为硕士、博士学历,年完成研发课题20余项,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碧蓝生物研究院先后被授予“院士工作站”、“国家博士后泰安工作站”,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绿色农业重大生物专项的主持单位,2017年碧蓝研究院与加拿大农业部奎尔夫食品安全研究所、白俄罗斯国家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国际生态农业与植物微生态”课题组,是碧蓝主导下的全球化研发资源整合的成功创举!碧蓝生物现拥有全球领先的全自动信息化智能控制三级液体发酵系统4套,发酵总吨位超过300吨,并配套有喷雾干燥系统、真空冷冻干燥系统、膜过滤系统等后处理设备,形成了年产微生态菌粉1万吨、微生态制剂5万吨的生产能力。目前,生产线已经通过农业部微生物菌肥的生产资质认证,并通过了IS0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当前中国农业存在着食品安全危机、过分依赖农药化肥、土壤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急需发展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碧蓝世纪在多年丰富的种植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态种植核心理论:“养根、护株、配肥、控药、提质、保鲜”的十二字方针,并将业务方向定为土壤修复、植物病害防控、农用微生态制剂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应用转化和技术服务。为此,碧蓝现推出三大系列主打产品,分别是“沃丰施敢当系列”,主打生根壮苗;“生态宝系列”,主打提质增效;“集结号系列”主打减化肥、降农药。产品均采用优质原材料配合拥有自主专利权的多株菌种经先进加工工艺制成,适应不同作物的施肥需求,同时适应水肥一体、喷施、撒施等多种施肥方式。产品现已在大姜、番茄、黄瓜、人参、土豆、苹果、桃、柑橘等多种作物上取得良好效果,客户遍布全国各地,是真正靠质量赢得信赖的好产品。新机遇,新征程,碧蓝将秉承“顾客至上、科技领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依靠一支训练有素、富有使命感和团队精神的员工队伍,为顾客提供专业化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把碧蓝世纪打造成农业微生态领先品牌。第三名: 黎昊源山东黎昊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由开动第一个小生物菌发酵罐开始,历经风雨,一往直前,现已成为一家专门从事多种微生物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型龙头骨干企业。公司依托微生物反应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设备,专业从事微生物菌剂和新型微生物肥料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以及技术服务。公司内部现设有产品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拥有一支优秀的科研、农化服务队伍和营销团队,是目前国内集科研、生产、经营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公司坚持"科技创新、品质立牌、创造市场、实现共赢"的发展战略。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和机遇与挑战,公司秉承“真诚合作,服务三农”的服务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品质为基础,以诚信为根本,构建“黎昊源”知名品牌。公司运用现代高科技生物技术精心发酵、配制、生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所需要的微生物有机生态肥。为国内企业农产品出口和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了优质高效专用肥料。公司紧紧围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为中心,坚持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的原则,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规模效益农业提供土肥基础。展望未来,黎昊源将以“诚信、创新、和谐、合力、奉献”的企业精神,心向农民,追求生态,奉献绿色,竭诚联络四方,共创绿色大业。第四名: 万通盛泰吉林万通集团盛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1月。公司坐落在通化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万通盛泰利用通化医药城得天独厚的中药渣资源优势,研发生产出有机肥、生物有机肥、人参专用生物有机肥等产品。其中,“一种中药渣生物有机肥及制备方法”获得国家专利。于2016年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公司秉承潘首德董事长提出的“农民致富为首,人类健康是德”的企业发展宗旨,逐步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内大型中药渣生物有机肥生产基地。第五名: 亿丰源山东亿丰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新城工业园,是一家专门从事开发生产销售绿色果蔬专用肥的龙头骨干企业。该公司项目总投资1.6亿元,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公司重视新型有机肥料的研发,拥有国内精湛的农用微生物和有机物料腐熟剂研发技术;公司拥有先进的生物有机肥自动化灌装设备,可同时开通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冲施肥、复合微生物菌肥等11条生产线。公司员工总人数560人,其中技术员工168人。雄厚的资金后盾、强大的研发队伍、先进的生产设备、精湛的生产工艺、庞大的生产队伍使公司年生产能力可以达到60万吨。公司产品覆盖9个系列40多个品种。技术强硬的产品质量、完善宽泛的市场网络、快捷强大的物流体系、及时细致的售后服务是的使得亿丰源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年产值6亿元,利税3800万元,在肥料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是知名的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公司本着“服务三农、回报社会”的宗旨,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原则,竭诚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人类健康、生态和谐服务。历经数年不懈努力,公司产品获得了广泛的认可。2003年10月,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认证;2004年3月公司生产的“亿丰园”牌肥料,被农业部评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指定专用肥料”;公司自主研制生产的药肥兼施型芝麻粕系列产品,在获得专利的同时,被列入“重点推广新产品”;2007年11月公司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2011年8月,公司被中国化工领域最高评审机构——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评为“2011年度中国农资行业十大优秀企业”、“中国农民最信赖农资品牌”。在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上,亿丰源与山东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了多项合作,先后成立了山东省有机肥研发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在人才引进方面,公司始终坚持“人才是企业的生命”,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培训人才,科技兴厂,是亿丰源蓬勃发展的成功之路。公司现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多名。雄厚的技术人才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不断地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公司已经实施或正在建立的系列人才激励机制为亿丰源各类科技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施展才华的条件。亿丰源同时热忱期待和欢迎更多的有志之士、有识之士跻身亿丰源,为有机肥料事业努力奋斗,为服务中国农业做出贡献。在社会责任方面,亿丰源秉承绿色、环保、低碳、健康的理念,倡导可持续健康发展模式。多年来,公司上下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先后捐款捐物1000多万元。从国内到国际,亿丰源已经成为中国有机肥领域的整合创新者。在新的发展征程上,亿丰源胸怀“打造卓越有机肥品牌”的梦想,秉承“创业富民、创新强企”的核心价值观,“顾客是天、品牌是命、服务是本、创新是源”的经营观,坚持为人来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第六名: 海福龙山东福龙生物化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位于山东省临沭县大兴镇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37600平方米,总资产9000多万元,员工200余人,拥有独立的科研博士研发团队,年综合生产能力30多万吨,是一家专业从事于微生物制品、有机化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农化服务为一体的企业,是鲁南地区规模较大的有机、生物制品提供商。拥有国家化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颁发的授权证书和计量证书,先后被授予2014年度“山东省肥料行业十佳品牌”、2016年度“中国质量信用AAA级企业”、2017年度“农业产品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坚持自主创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福龙生物”的特色和优势。其中“一种功能性蔬菜专用生物菌肥生产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称号、“一种功能性果树专用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称号、“防控果树病虫害型微生物菌剂”产品项目获得了国际先进性的发明专利,目前,公司正在研发和申请的专利达到了20项之多。公司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研究所,南京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承担了多项国家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被列入省,市级重大科研计划和山东省富民强县项目,拥有10多项国家级、省级技术专利。该公司是专业致力于环保型绿色(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生物刺激剂等产品的生产,研发,销售及农化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主要产品有:海藻(豆粕)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缓释)菌肥、生物刺激剂、有机过磷酸钙、土壤调理剂等产品。公司坚持“科技铸品牌、质量赢未来”的发展理念,以“真金品质、真心为农、真诚服务”为宗旨,大力推广环保型产品的应用,为解决中国新农业期的环境需求而奋进,目前,产品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主要经济作物区。并与北京海福龙国际化肥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国际进出口业务,产品远销韩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深受国内外客商的一致好评和青睐。昂视多年的发展历程,回首华章,立足当下,作为生物有机制品生产的先行者,世界有您携手更精彩---山东福龙生物化肥有限公司稳健向前,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开辟新方向,打造新产品的道路,全力成就“精准生物肥料领航企业”的企业形象,不断推进自身的规模化,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努力打造中国有机微生物制品的领航品牌。第七名: 三炬福建三炬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于1997年,公司注册资本3900万元。是一家以农用微生物菌剂产品为主营业务,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股票代码:430604)。23年以来,“三炬”初心不改,初衷不忘,一直从事着农用微生物的研发、开发与应用,一直致力于土壤之健康和地力之恢复、有机农业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作物循律生长和品质的提升。“三炬”微生物菌剂目前在香蕉、柑橘、蜜柚、茶叶、芒果、哈密瓜、烟草、苹果、冬枣、葡萄、水稻、蔬菜、花旗参、三七等作物上广泛应用,拥有一套精准高效的生态农业解决方案,产品持续改善并一直品正质优。以专注土壤健康,发展生态农业,改善人类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研发生产了以农用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海藻寡糖为主导的绿色、有机专用产品,产品在土壤改善、作物抗病抗逆增产、生态养殖、环境治理等方面使用效果显著,并且有多项产品通过了欧盟BCS有机认证。二十多年来,公司建立起专业的研究院、培养了自己的专业研发团队。现公司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和成都生物所、中国农科院、海洋三所、沈阳化工研究院、广东农科院、广西农科院等微生物专家和土壤营养专家及厦门大学、福建农大、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海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及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第八名: 地欣1998年,石家庄金太阳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诞生于大唐名相魏征故里——河北晋州市。经过多年的积淀,金太阳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肥料企业(生物菌肥生产厂家)。公司总资产达2.8亿元,占地510亩,员工500余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科研和管理人员60余人。针对有机肥、生物肥产业的特点,在河北藁城、栾城、元氏、无极、辛集,新疆喀什、江苏句容、广西南宁等地建有10个生产工厂。在全国发展建设了东北、海南、南宁、桂林、云南、四川、江西、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15个销售分公司,销售公司建有大型中转库,可随时提货、发货,减轻了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实现了生产、销售全国一盘棋。大幅度降低了能耗和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应变能力。石家庄金太阳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作为生物有机肥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全面化企业,经过近二十年的产品研发,技术积淀,针对有机肥、生物肥产业的特点公司年产销量各种肥料近40万吨,其中复合微生物肥10万吨,生物有机肥10万吨,生物冲施肥10万吨,生物菌剂5万吨,大中微量元素水溶肥等5万吨,创造了全国驰名的“地欣”(DIXIN)品牌,已发展成为农民朋友可信赖的肥料产品。三十余年的拼搏成长,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和奋斗,更离不开各级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多位领导亲临企业指导,对金太阳的发展给予鞭策和鼓励。公司与时俱进、开放合作!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农林科学院、及众多大专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南开大学产学研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各级科研院所不断注入知识、智力和科技活力,为金太阳的科技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公司以“创新生物科技,发展高效有机农业”为宗旨,秉承“物集天华,厚德载物”的品牌理念,以崭新的视角和综合实力引领着生物肥料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物肥生产基地,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获得科技成果3项、国家专利6项,研发出5种新产品并通过农业部认证。第九名: 落地旺山东硕果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市,是一家专门从事新型肥料,生物菌剂,水溶肥料研发,技术转让,推广销售,农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与国内知名科研机构,企业,多名专家教授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真诚敬业的硕果满始终坚持以质量赢得市场,靠诚信服务客户的原则,以关注土壤健康促进农业发展为己任,坚持为了客户需求,持续技术投入推动公司产品的不断进步。公司口号:将绿色革命进行到底,让农民增产增收,让蓝天更蓝,大地更绿.第十名: 雁来红山东滨州雁来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全程服务于集团公司及国家农业大开发战略,是一家专注于从事农业微生物肥料研发生产、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十八年的光荣历史。曾多次参与并承担领域内新兴科研课题,并获得相关奖项坚持自主研发创新,与各科研院所、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为广大用户持续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全方位服务,山东滨州裕华集团成立于1984年,经过三十多年的拼搏,现已形成化工、房地产、林业等多业并举、多业同兴的良好格局。从渤海岸边万亩盐碱地改造到实现冬枣产业一体化,到以房地产和化工产业为发展主力军、高科技园为发展后盾,裕华企业一直本着不断创新的作风和勇于拼搏的精神,造福于社会、造福于职工、造福于子孙后代的理念,努力打造长青基业,从优秀迈向卓越,实现幸福生活、美好未来!

鸱鸮

进化论面临挑战!最新研究发现,适者生存的法则在微生物界不成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提出的著名理论。物竞,指的是物种之间的竞争,天择,指的是自然的选择。一种生物,必须赢得生物间的竞争,同时必须适应自然环境,才能存留下来,这是自然界中铁一样的法则。比如,最近网络上最“火”的鱼,清道夫。这是一种入侵物种,繁殖速度非常快,相比其他鱼类,它的生存能力超强。它们在鱼类竞争中很容易占上风,很容易抢夺其他鱼类的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清道夫这种鱼就是“物竞天择”中的胜者,如果我们不加以干预,最后的情况可能是其他大部分鱼类都消失,只有清道夫存留下来。适者生存的法则,也许只能在宏观生物界奏效,微生物界可能“不归达尔文管”。最近,哥本哈根的一项微生物研究表明,对于细菌群体来说,“最友好的生存”要比“适者生存”更重要,它们更愿意协同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种类的细菌,愿意为彼此腾出空间,如果能使整个细菌群落受益,它们甚至会牺牲自己的一部分资源。这种情况在清道夫和其他鱼类之间,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一发现,为理解复杂的细菌相互作用,也为人类各种疾病开发各种新的治疗模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次研究表明,细菌宁愿联合起来对抗抗生素等外部威胁,也不愿相互对抗。这份报告最近发表在科学出版物《ISME》杂志上。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细菌组合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是如何表现的。在研究了数千种组合之后,他们发现不同种类的细菌会为了生存而合作,这些结果明显与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所说理论的相矛盾。“在经典的达尔文思想中,所有的生物,为了生存必须竞争。最适合的物种生存下来,那些不太适合会被无情地被淘汰,灭绝。然而,当涉及到像细菌这样的微生物时,我们的发现揭示了新的生存法则,”生物微生物学家约翰内斯·伦森(Johannes Rensen)教授解释道。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从一小块玉米壳中分离出细菌,得以调查细菌竞争或合作生存的程度。细菌菌株是根据它们一起生长的能力来选择的。研究人员测量了细菌生物膜,这是一种黏稠的保护层,可以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或捕食者等外部威胁。当细菌健康时,它们会产生更多的生物膜,变得更强,更有弹性。经过多次实验,研究人员观察到了同样的结果:在生物膜生产方面,细菌群落中生存能力最强的细菌生产的生物膜相对非常的少,它们会让其中最弱的细菌来生产最多的生物膜。这样一来,整个群落都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弱者不会被强者吞噬。同时,研究人员可以看到,细菌通过关闭不必要的机制,与邻居分享资源,并将繁重的任务分割开来。“我们的新研究表明,细菌群落中的各种细菌以结构化的方式组织自己,分配工作,甚至互相帮助。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找出哪些细菌相互合作,哪些细菌可能相互依赖。”约翰内斯·伦森解释道。研究人员还调查了细菌单独与其他细菌在一起时的特性。“细菌把我们对群体协同作用和灵感的理解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它们会在邻居身上产生一些属性,通过这种方式,一组细菌可以表达单独存在时不可能的特性。”也就是说,一些细菌只有在与其他细菌协同合作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特性。“当它们在一起的时候,全新的功能会突然出现。”约翰内斯·伦森解释道。了解细菌是如何在群体中相互作用的,有可能在生物技术领域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当今的生物技术绝大多数是基于单一的生物体。这与自然界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然界中所有的过程都是由有机体的合作联盟来管理的。我们必须向大自然学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在未来挖掘生物技术的巨大潜力。

栩栩如生

医药行业深度报告:临床质谱检测是下一个百亿蓝海

质谱分析,优秀的高端定量检测方法质谱分析,称量离子质量的高端定量检测质谱分析法,指的是将样品分子经过离子化后,利用其不同质荷比(m/z)的离子在静电场或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不同而改变运动方向,使其彼此在空间上分离,最后通过收集和检测这些离子得到质谱图谱,实现分析目的一种分析方法。质谱图,横轴表示单位电荷质量(m/z);纵轴表示离子流强度,通常以相对强度(相对丰度)来表示。相对丰度以最强的离子流强度定义为100%,其他离子流以其百分比显示。质谱图的解析需要很强的专业读图能力,各大质谱生产企业也会提供相应的质谱数据库及解析服务。质谱仪(MassSpectrometry)一般由进样系统(InletSystem)、离子源(IonSource)、质量分析器(MassAnalyzer)、检测器(IonDetector)等四部分构成。其中,离子源与质量分析器是质谱仪的技术核心。不同离子源与质量分析器比较详见附录。技术壁垒较高,短期生产端仍以进口品牌为主国外核心技术的专利申请在1980s后经历较大的爆发期。1912年J.J.Thomson研制第一台质谱仪用于辨别氖元素及其同位素,100多年内质谱的技术高度与运用领域得到不断提升。早年质谱仪主要用于同位素测定和无机物分析,1940s后开始用于有机物分析;1960s首次出现气相色谱和质谱的联用(GC-MS),质谱成为有机物分析的重要方法。1980s后随着计算机的加入,各类技术的升级,全球质谱得到了极快的发展,并在更广发领域应用。百度搜索“乐晴智库”,获得更多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前国产质谱与进口品牌仍存较大差距,特别是国际主流质谱生产企业离子源与质量分析器的核心专利,短期仍是制约国产质谱设备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全球主流质谱生产企业来看,沃特世、安捷伦、赛默飞世尔、布鲁克等在中国区均有专利保护。生产端国产化水平较低,短期仍以进口品牌为主。相较于海外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质谱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人才储备相对匮乏,直到2000年后才逐步开始质谱技术的积累。2006年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推出四级杆气质联用仪GCMS-3100是国内第一台商业化质谱产品。目前国产质谱仪占有率相对较低,2016年抽样调查中LC-MS及GC-MS国产化率均不到2%。我们预计在核心专利到期或国产器械有较大技术突破前,国内质谱市场仍将以进口品牌为主。短期就医药临床检测市场而言,用于微生物检测的MALDI-TOFMS国内近两年有比较快的发展。国内近两年MALDI-TOF质谱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包括最早上市的毅新博创的clinTOFI以及近一两年的融智生物、安图生物、禾信仪器、东西分析等都陆续有产品申报或上市,我们认为类似于化学发光子领域的进口替代,国产质谱进口替代的顺利与否仍需市场检验。临床检测,质谱服务端的125亿蓝海市场质谱临床检测,IVD百亿市场新兴领域全球质谱仪市场发展相对稳定,2016年预计设备市场53亿美金,至2021年预计复合增长率约在7.9%,届时将有望达到77亿美元市场规模。国内质谱设备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98%左右质谱仍为进口品牌,以海关数据估算2016年中国质谱仪市场约在4.5亿美元左右。生物医药是质谱应用的第三大应用领域,约占6%,其他则主要用于环境、半导体等传统领域的检测。生物医药,特别是临床方面的检测,在国内仍处于应用开发的初期。生物医药常用的质谱仪类型主要有LC-MS/MS、GCMS、QTOF-MS/Orbitrap、MALDI-TOF,其中LC-MS/MS是临床检测的主要应用机型。2008年Waters在国内上市的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系统是CFDA批复的最早在临床应用的质谱仪,此后几年包括布鲁克、梅里埃、美国ABSCIEX等均在国内质谱临床应用方面开始布局。国内毅新博创、塞尔迪、意诚默迪等也在注册方面有一定突破,但截至目前国内临床质谱仍然基本以进口品牌为主。相比传统的免疫检测,质谱检测在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分析速度、多指标同时检测等方面有非常强的优势,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维生素及激素、治疗药物检测、微生物鉴定等领域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们预计质谱检测市场初期将会是一个百亿以上的新兴市场,市场空间的进一步打开则需要类似美国LDT制度的支持。主要应用领域一: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22亿元市场空间遗传代谢病是因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某些由多肽和(或)蛋白组成的酶、受体、载体及膜泵生物合成发生遗传缺陷,即编码这类多肽(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的疾病。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旨在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痴呆儿、缺陷儿等不幸发生。美国医学遗传学会(ACMG)将54种遗传疾病纳入新生儿筛查项目。其中29种首要疾病和25种次要疾病,广泛使用LC-MS/MS进行筛查。国内遗传代谢病享受补助的包括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南方部分地区涉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等。其他40余项检查均为自费项目,可根据家族遗传病历史选择检查。质谱的一血多检优势明显,检测项目越多综合成本越低。传统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多采用免疫方法学检测,一次仅可检测一种疾病项目,目前各地多采用的模式是在政府补贴项目基础上再根据家族遗传病史自选加项。目前国内遗传病筛查涉及40多项,考虑到决策的父母对家族病史并不甚了解的情况,如需做40多次检测,综合费用将高至500-1500元/人次。质谱检测无需按疾病单病种检测,仅需一个样本即可完成对多个检测项目的筛查。目前各地市场仍处发展初期,检测项目有所差别,费用在200-500元/人次区间。短期相对于3-4项疾病的简单传统筛查,费用仍相对较高。但未来随着新生儿筛查检测项目的增多,操作和成本优势将越来越明显。新生儿代谢遗传病质谱检测,22亿市场空间2003-2013年期间国内年新生儿人数在1600万人附近波动,2016年国内新生儿人数1846万人,考虑二孩放开的冲击的持续影响,我们预计未来年新生儿人数在1800万人以上。2007年全国新生儿平均筛查率39%,2010年超过50%,我们预计2016年筛查率达到近70%。在质谱检测40%渗透率,300元/人均费用假设前提下,市场空间约22亿元,我们预计未来随着质谱检测渗透率的提升,潜在空间广阔。主要应用领域二:维生素D检测——76亿元以上市场空间维生素D是重要健康指标,国内检测尚未普及。维生素D是类固醇衍生物,又可细分为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在人体内通过促进肠道内钙磷吸收、提高肾小管对钙磷吸收增加血钙浓度,并在血钙过低时,配合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促进钙磷从骨骼中释放。长期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骨软化等疾病,近年研究也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有一定联系。定期检测维生素D水平对疾病预防有重要意义,部分欧美国家已将维生素D纳入常规体检。维生素D检测适用广泛,质谱检测76亿元以上市场检测适应症广泛。理论上与维生素D相关联的疾病或潜在疾病均需要维生素D的检测,主要包括:1) 骨量丢失或高风险患者,包括骨质疏松、骨软化或佝偻病、骨折、近期伴跌倒的老年人;2) 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包括长期卧床、日光照射减少或深色皮肤人群;3) 维生素代谢不正常患者,包括肥胖患者、怀孕和哺乳期、激素治疗、吸收不良综合症、肝功能衰竭、肉芽肿、慢性肾病患者和肾移植患者。质谱检测市场76亿元以上。实际操作过程中维生素D的检测以围产期妇女、新生儿、中老年人为主。传统维生素D检测依据不同等级医院与方法学,费用在100-200元。我们假设维生素D检测费用150元/人次,围产妇女、新生儿、60岁以上老人渗透率分别为40%、40%、5%。则维生素D的质谱检测至少76亿人民币以上市场。主要应用领域三:微生物诊断——21亿元市场空间微生物诊断指的是通过病原学和药物敏感性分析为临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疗效观察提供依据。传统微生物快速诊断包括三种方法:1)样品的直接检测,例如PCR检测;2)菌体富集后检测;3)分离培养后检测。几分钟出结果,时间优势明显。由于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菌种的筛选、培养等过程,实验时间需要数天不等,耗时耗力,且实验操作较为繁琐。质谱法的微生物检测在等候时间上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且一次实验可同时多个样本检测,准确率与检测通量均有大幅的提升,未来替代空间广阔。21亿元技术升级替代空间。2016年国内微生物检测试剂市场约13亿,参照金域医学披露的分项毛利率,我们预计行业微生物检测毛利率约在35%,则2016年微生物检测市场约20亿元。考虑到质谱检测未来的渗透率提升(30%)及一倍左右的价格因素,我们预计2020年质谱的微生物检测市场约在21亿元左右。主要应用领域四:药物检测——6亿元市场空间药物检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简称TDM),即治疗药物检测,是指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观察药物疗效同时,采集血药浓度(或尿液、唾液等),结合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优化给药方案,达到满意疗效和避免毒副反应的目的。质谱法是精度最高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血药浓度是TDM的主要参考指标,目前血药浓度检测的主要方法有光谱法、免疫法、色谱法、质谱法等,其中质谱法可理解为是色谱法的升级,即质谱作为分析器处理色谱层析后的样品。相比于传统方法而言,质谱法是更为灵敏与精准的检测方式,同样的对于前期的设备投入与人员的操作要求都比较高。成本因素是其大范围推广的最主要原因。理论上需要进行TDM的药物主要有: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 2)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大的药物;3)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4)长期实用且不容易很快判断疗效的药物等。国内TDM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现有临床指南可借鉴的有2011年《AGNP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2011》明确的128个精神类药物;2015年中华医学会分会临床药理学组《儿童治疗性药物监测专家共识》确定的15种药品等。6亿元市场空间。我们预计国内精神类质谱检测市场约5.4亿元,器官移植免疫抑制用药质谱检测市场约300万,加上其他小类用药市场总计约6亿元。计算如下:精神类市场5.4亿元。2014年,国家卫计委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429.7万人,预计至2016年达到450万人,假设每年服药周期3次,每周期检测4次,每次费用100元,质谱检测渗透率10%,则市场5.4亿元。器官移植市场300万元。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截至2017年11月底,共实现器官捐献1.46万例子,预计全年1.5万例子,假设每年检测20次,每次费用100元,质谱检测渗透率10%,则市场约300万元。临床自建项目 LDT 有望打开更广阔市场参考美国经验,质谱临床检测的发展离不开独立医学实验室(ICL)的崛起和临床自建项目(LDT)的完善。ICL 规模化后具备采购昂贵设备能力,且通过连锁实验室实现样本的规模化;LDT 则使得质谱的临床检测更加多元化,丰富检测项目。经过近 10 年发展,国内 ICL 已初具规模, 相关研究报告未来 LDT 的逐步放开将为质谱临床应用市场打开更广阔空间。获取本文完整报告请百度搜索“乐晴智库”。

今宪贫也

中国益生菌行业现状与趋势,功能性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迎来新纪元

一、益生菌行业概况益生菌是通过定殖在人体内,改变宿主某一部位菌群组成的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其通过调节宿主黏膜与系统免疫功能或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促进营养吸收,从而产生有利于宿主健康的单微生物或组成明确的混合微生物。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维护消化系统健康,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提高免疫力等多种功能特性:益生菌健康功能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近年来,益生菌这一概念愈发深入人心,其功能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随着消费升级的推进,益生菌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为中国食品工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是益生菌具体产品及其功能特性: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二、中国益生菌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019年全球益生菌补充剂收入61亿美元(425亿元),同比增长7.5%,5年复合收入增速在9.2%,进入稳步增长期。从国家分布看,美国是益生菌补充剂最大消费市场占比36.93%。其次是中国9.97%、日本7.61%、英国0.68%。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从国内益生菌补充剂市场来看,2019年中国益生菌补充剂市场收入42.4亿元,同比增长18%,5年复合收入增速21%。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益生菌批文的审批时间周期长加之审批难度大,造就批文的稀缺性。据统计,2018年中国益生菌蓝帽子批文仅94个,其中粉剂为主约52个。2019年1月13日汤臣Life-space益生菌粉剂获保健食品批文,为在汤臣优势药店渠道铺货、销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益生菌细化应用方面,除保健品外,益生菌在不同食品饮料品类中均有应用。据统计,益生菌在乳制品中的应用相对较多,约占全球益生菌产品发布的66%;其次,益生菌被广泛应用于婴幼儿产品;此外,益生菌在软饮、运动营养、烘焙等方面的应用也相对较多。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益生菌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三、中国益生菌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中国的益生菌产业起步较晚,而且由于一株成熟的商业菌株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及成熟的技术,国内厂商市场占有率较低。国内益生菌原料占有方面,美国杜邦(50%)与丹麦科汉森(35%)两家公司是占比最大的2家公司,其余厂商占国内整体原料市场15%[5]。在国内厂商中,年产能及产值在千万规模以上的公司主要有江苏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河北一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润盈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四家公司。国内厂家除了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菌株的研究,其余基本在2000年后建立相关研究。虽然国内益生菌产业开发起步较晚,但仍旧在菌株的专利申请及开发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如昂立的ONLLY品牌(植物乳杆菌LP-ONLLY、嗜酸乳杆菌LA11-ONLLY、长双歧杆菌BL88-ONLLY)等。在益生菌下游产品应用方面,乳制品仍旧是益生菌应用的主要领域。雀巢、伊利、蒙牛等大型企业推出益生菌奶粉、酸奶、乳饮料等产品,如雀巢超级能恩系列、伊利每益添等。同时,益生菌功能性食品将成为益生菌产业热门及重要领域。除了一些普通食品及功能食品企业关注益生菌领域,国内许多传统药企跟随食品健康产业进行转型,推出益生菌类的保健品或普通食品,如无限极、葵花、修正等,如小葵花益生菌固体饮料、修正成人益生菌固体饮料。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四、中国益生菌菌种的应用趋势2014~2018年,不同产品中益生菌菌种的运用数值相加大于100,究其原因是许多产品中可能使用了不只1种益生菌菌株。过去5年内,益生菌菌种的运用以嗜酸乳杆菌占比最多,其次是保加利亚乳杆菌,此外,嗜热链球菌、双歧杆菌也都有较多应用。细化乳酸菌整体产品发布增长率可以发现,有3个菌种的应用增长较多——其一是占比45%的副干酪乳杆菌,其二是占比25%的鼠李糖乳杆菌,最后是增长率达到38%的德式乳杆菌。除此之外,还有年均复合增长率最快的菌种——在过去5年中,含有双歧杆菌bb-12菌种的产品年均复合增长率最快(达到31%),且在不同品牌及产品中都有所运用,如婴幼儿辅食、牛奶饮品或酸奶饮品等。发酵产品中的菌种应用有两个实际应用案例,即光明推出的发酵牛奶可以在包装上看到有不同菌种的添加以及明确的菌种数量宣称;另一款来自韩国市场的饮料产品,可以看到其标明“利用了获得本土专利的益生菌”,同时添加了山药提取物及其他不同菌种。总体而言,在全球益生菌的应用中,亚洲市场相关产品发布占比最多。产品品类方面,益生菌的应用以乳制品为主,此外,也能看到更多创新平台的建立,如巧克力、沙拉酱等领域广泛应用益生菌。在功能性方面,益生菌的应用除了有“健康消化”宣称外,还与无麸质、天然、有机等产品形象进行结合。在原料方面,通过分析发现,含有嗜酸乳杆菌的产品最多,但双歧杆菌bb-12菌种在过去5年中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最快。尽管益生菌这一概念在中国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但对于益生菌的科学研究仍处于幼年期,益生菌功能性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已迎来了新纪元。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益生菌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有助于企业与消费者更加准确地评价和筛选益生菌。随着国内益生菌市场的逐渐成熟,消费者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和个性产品的激烈竞争,益生菌产品的商业化速度正在不断加快,益生菌产品的研发前景不可估量。

爱简单

中商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消毒剂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发布

中商情报网讯:自1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洗手液、消毒液等防疫产品成了紧俏产品。目前尚无新型冠状病毒抗力的直接资料,基于以往对冠状病毒的了解,所有经典消毒方法应都能杀灭冠状病毒。2003年SARS疫情暴发时,世界卫生组织在相关指引中仅提到紫外线对冠状病毒杀灭效果差;针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仅提出氯己定对其无效。根据国家卫健委给出建议,目前可以有效杀灭病毒的消毒液主要是中高效消毒液。本文重点关注产品主要有84消毒液(次氯酸钠)、医用酒精和手部消毒液。我国消毒剂产业链较为简单,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消毒剂产值稳步增长,年增速达到5.5%左右。但受化工行业影响,2019年消毒剂产值增速减慢,达到103.4亿元。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消毒剂产值增长率将显著提升,初步估测全年消毒剂产值预计突破115亿元。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消毒剂行业的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20年中国消毒剂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报告》从消毒剂行业基本概况入手,普及了消毒剂定义及分类,接着从消毒剂行业发展环境、消毒剂市场发展现状、消毒剂进出口贸易以及消毒剂重点品牌及企业分析四大方面剖析我国消毒剂行业发展现状,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新冠病毒疫情对我国消毒剂行业发展的影响,并且测算了未来几年消毒剂的需求规模,最后附上我国消毒液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录,为消毒剂行业从业人员和爱好者提供参考信息。以下是报告详情:PART1:消毒剂行业基本概述消毒剂通常消毒剂也被称为“化学消毒剂”。指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的制剂,主要作用是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消毒剂按照组成成分可以分为四大类,前三种是常用消毒剂,分别是含氯消毒剂,这类消毒剂指溶于水可以产生次氯酸钠的消毒液,包括84消毒液,漂白粉等;过氧化物消毒剂和酒精等醇类消毒剂,这三种是日常生活常用的消毒液,其余还有醛类消毒液、酚类消毒液、含碘消毒液和季铵盐消毒液。PART2:中国消毒剂行业发展环境根据卫健委消息,截至2月19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56303例(其中重症病例1186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155例,累计死亡病例2118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4576例(江西、河南、云南省各核减1例),现有疑似病例4922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589163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26363人。疫情防控需要,仍然需要大量的消毒剂。目前,我国关于消毒剂的相关标准主要涉及皮肤、食品以及工业级别消毒液的卫生标准和要求。PART3:消毒剂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月13日就重要医用物资保障和医疗资源调配保障最新进展情况举行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在发布会上介绍,据统计,全国共有消杀用品的企业563家,其中84消毒液生产企业171家,日产能5895吨,日产量达到4597吨,开工率已经接近80%。手消毒液生产企业83家,日产能420吨,日产量205吨,开工率将近50%。医用酒精生产企业94家,日产能933吨,日产量906吨,开工率97.1%。上述三类产品目前还都有库存,消杀用品的开工率正在逐步提高,供给量满足需求没有问题。消毒液的产业链构成较为简单,以原液加工处理和消毒液的制作为主。主要涉及以下三个环节:数据显示,2015-2018年,我国消毒剂产值稳步增长,年增速达到5.5%左右。但受化工行业影响,2019年消毒剂产值增速减慢,达到103.4亿元。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消毒剂产值增长率将显著提升,初步估测增长率可达13.70%,将拉动整个消毒剂产业产值增长,全年消毒剂产值预计突破115亿元。PART4:消毒剂进出口贸易分析从海关总署官网查询到,消毒剂海关代码为38089400。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消毒剂进口量为2.7万吨,同比增长26.51%。2019年1-11月消毒剂进口量为3.26万吨。从进口金额来看,2019年我国消毒剂进口金额达到1.7亿美元,增长率为14.95%。我国消毒剂主要从美国、德国以及英国等地区进口,三大国进口金额合计占总进口额的46.6%。其中我国消毒剂进口第一大国美国,2018年进口消毒剂共3588吨,占总量的13.28%;进口金额为2663.92万美元,占比18.03%。PART5:消毒剂重点品牌及企业分析江苏爱特福84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84年,主要从事消毒剂、餐洗剂、杀虫气雾剂等日化用品生产销售,旗下自主品牌有“84”、“飞毛腿”、“好帮手”、“爱特福84”、“家”、“5A”、“老好”、“九里荒”等诸多品牌。品爱特福84消毒液为全国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位居同行前列。爱福特企业管理中心、销售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分别位于上海、南京、北京和淮安(金湖)。企业营销网络遍布全国。PART6:中国消毒剂行业发展前景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对消毒剂行业影响主要从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两方面来看: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消毒剂产值增长率将显著提升,初步估测增长率可达13.70%,将拉动整个消毒剂产业产值增长,全年消毒剂产值预计突破115亿元。待疫情结束后,消毒剂产业将回归正常发展。2015-2019年间,我国消毒剂产值年均复合增长为4.74%。照此预测,2025年消毒剂总产值将近150亿元。

飞影

益生菌行业专题报告:多元场景消费,走向专业化发展

1. 益生菌行业内核符合健康趋势,产业链结构日趋明晰1.1. 益生菌有益肠道健康,活菌应用条件苛刻、生产壁垒较高益生菌是对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益生菌是“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 挥有效作用的活菌”(2001 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益生菌定植于人或动物肠道、生殖系统 内,对人体稳态起调节作用,通过抑制有害菌增殖、促进营养物质吸收、代谢合成营养物 质等途径对宿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自发现起来,益生菌的功效仅仅围绕有益于肠道健康。自 1857 年巴斯德发现乳酸菌以来, 益生菌特性及功效研究不断深化丰富。1908 年,俄国科学家、诺奖得主梅契尼科夫提出“酸 奶长寿理论”,认为酸奶中的乳酸杆菌会抑制有害微生物增殖,延长人体寿命,益生菌保 健功能受到追捧。1995 年,国际“益生元之父”吉布森将“刺激特定有益菌群生长、活性 的非消化性食物成分”定义为益生元,为增益肠道有益菌群提供又一路径。此外,膳食纤 维对益生菌生长起促进作用,益生菌影响膳食纤维肠道内发酵模式等相关研究也在不断细 化深入。人体内的益生菌超过 400 种,其中 20 种在人体内长期定植。益生菌在进入肠道后,会与 肠道中原有菌群发生栖生、共生、偏生、竞争和吞噬等复杂的关系,最终起到促进机体健 康的作用。研究表明,补充益生菌具有维护消化系统健康,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提高免疫 力等多种功能特性:(1)益生菌维护消化系统健康:补充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结构,阻止致病菌的入侵、 粘附和定植,减少有毒物质的生成,从而起到预防肠道疾病的作用;(2)生成营养物质或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益生菌在体内可直接或间接产生维生素、氨基 酸、短链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并产生多种酶或酸类促进乳糖、钙、蛋白质的吸收;(3)提高人体免疫力:益生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刺激淋巴细胞,促进产生能抗同类病原 菌的抗体,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益生菌作为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添加物,符合健康化的大趋势,也在自发现以来超百年的发 展中,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即包括:上游菌株的研发与生产,下游作为添加剂在各个领 域进行应用或直接食品化、药品化。益生菌的起效条件较为苛刻,故对研发生产、实际应用的过程均提出较高的要求,是技术 壁垒相对较高的产业。由于益生菌是活菌,益生菌上述健康功能的起效是建立在有一定数 量(通常认为产品中不低于 107 cfu/g 或 107 cfu/mL)和活性的活菌安全到达小肠或者结肠 这个基础上的,并且需要这些益生菌在食用后进入体内仍保持正常活性和代谢。而益生菌 在到达肠道之前会暴露于胃液和胆汁内,这些酸性较强的环境导致大部分菌群在到达小肠 或者结肠前就已死亡,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益生菌的活力,这对生产及应用益生菌 的公司提出了技术上的高要求。—株性能优良的益生菌从其分离、筛选、评价到相应终端产品的生产、推广须经历基础研 究、功能研究、临床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开发等一系列过程,对研发能力提出十分高的要求, 且在以上各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解 析菌株的环境耐受、肠道适应以及益生功能的分子机制。此外,在益生菌产业化开发过程 中,又需要菌株高密度发酵技术、冷冻保护技术、微胶囊化技术和活性保持技术等产业化 应用技术才能提高益生菌制品的生产效率。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把控都至关重要。并且,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2010)》和《专利法》的有关规定,企业想 获得益生菌相关的专利权,不仅需要发现新的菌株,还需证明其工业用途和可存活,是一 个专业、规范的长期过程。从益生菌的基础科学研究到益生菌的产业化开发和实际生产, 都需要科技研究和技术积累。企业需要经历长期的基础研究和实践论证过程才能取得相应 的知识产权、掌握相应技术。除此之外,益生菌原料菌粉生产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在益生菌培养、分离、贮存、包 装等环节涉及到许多大型设备以及低至零下 18 摄氏度的恒温、10 万级以上的洁清度等苛 刻条件。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满足益生菌制品生产、贮存环节对于设备和车间洁净度 的要求,企业成长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和一定的时间积累,行业内的研发类企业拥有先入 优势。1.2. 产业链上下游分离,下游应用以乳制品为主,多元化场景不断培育由于生产益生菌对技术要求高、前期投入大,下游需求企业很多没有单独的生产能力,使 得产业链清晰的分为上游生产供应商和下游终端消费品制造商。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类:国际益生菌专利申请、益生菌原料销售与提供益 生菌产品技术解决方案,益生菌原料菌粉供应商的再上游则为葡萄糖、蛋白粉、蔗糖等发 酵原料生产商。我们认为提供益生菌产品技术解决方案是最考验公司研发能力的商业模式, 提供方案往往是以专利权申请、益生菌原料生产销售为基础,配以更全面的服务进行深层 的客户关系绑定,目前国际上头部益生菌企业均有此实力。全球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具有以下特点:1) 国际专利多为发酵菌种。数据显示,1985-2004 年间全球益生菌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 植物乳杆菌(80 件)、干酪乳杆菌(68 件)和嗜酸乳杆菌(113 件)三种,均属于 发酵用菌种。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发酵食品是益生菌产业中的开发重心。从应用层 面来看,益生菌专利多集中在乳制品加工制作、生物生长调节剂、医疗卫生以及生物 酶等应用领域,这也是国际专利多为发酵菌种的原因。2) 全球益生菌原料供应市场复合增长率约 5.6%,集中度较高。2008 年全球益生菌菌粉、 发酵液、胶囊等原料市场规模约 7.9 亿美元,至 2013 年原料市场的规模增长到 11 亿 美元,CAGR 为 5.6%。其中,作为酸奶制作中重要原料之一的乳酸杆菌整体销售额约 占整体益生菌原料市场的 61.9%。目前,全球益生菌原料供应前两名分别为丹麦科汉森 与美国杜邦,根据年报,2016-2017 年科汉森发酵剂、益生菌及酶业务营收 6.17 亿 欧元,有机增长率稳定保持在 7-8%;杜邦营养与生物科学销售收入由 2016 年 9.7 亿 美元上升至 2017 年 28.1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9.9%。益生菌下游终端消费品制造商较为丰富,主要包括食品饮料生产商、益生菌终端消费品生 产商、功能性食品生产商以及宠物食品生产商等。益生菌下游需求的应用场景主要可分为: 乳制品、药品及保健品、动植物用益生菌。(1)乳制品及其他发酵食品:益生菌的应用分为两种,一种是进行益生菌发酵,生产包 括酸奶、乳酸菌饮料、豆奶等发酵乳制品,此外还有乳酸酒、食醋等。除发酵功用外,益 生菌还可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糖果、冰淇淋、烘焙食品中,为食物提供特殊风味和营 养。益生菌还常被添加于婴儿、孕妇及中老年奶粉中,利于肠道菌群平衡。2013 年,全 球含有益生菌功能性食品市场价值约为 170 亿美元,2017 年约达到 400 亿美元, 5 年 CAGR 为 18%,根据 BCC Research 预测,2020 年全球益生菌膳食补充剂的 市场价值将达到 88 亿美元。此类别是全球益生菌的最重要应用领域,占全球益生 菌市场规模的 85.9%。(2)药品及保健品:益生菌保健品除了片剂、胶囊、颗粒剂等传统剂型外,还出现了口 香糖、牙膏等新形式产品。常见益生菌保健品、药品包括合生元益生菌冲剂、复方嗜酸乳 杆菌片等。2013 年,全球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市场价值约为 17 亿美元,其中胶囊产 品的销售额最大,占比约为 75%。药品与保健品在全球益生菌市场规模中的占比为 8.6%。(3)动植物用益生菌:益生菌也被用于动物饲料,调节禽畜肠道菌群并抑制肠道内致病 菌生长。益生菌还可改善奶牛瘤胃微环境,增加肠道有益菌群,提高奶牛产奶量。植物微 生态制剂主要应用于农作物种植,能够改良土壤,预防土壤板结,提高肥料转化率。2. 发达国家益生菌行业景气度高,头部参与者综合实力强2.1. 国际益生菌市场仍快速增长,主要参与者实力雄厚根据欧睿国际,目前世界上益生菌产业已近达 2225 亿元,依然处于增长趋势。在全球益 生菌行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亚太地区整体市场规模表现抢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 生菌分会数据显示,亚太地区益生菌消费规模占全球规模的份额进一步扩大,高达 47%, 其次是欧洲 22%(西欧 15%、东欧 7%)、北美 16.5%和中东 6.5%。2017 年美国,意大利,中国,日本及俄罗斯为前五大市场,其中中国市场零售额约 30 亿 元,预计 2018-2023 年复合增长率为 15%,亚洲、欧洲与北美是全球益生菌市场的集中区 域。人均消费方面,2019 年发达国家如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益生菌补充剂人均消费额 分别为 10.6、6.8、6.3 美元,而我国人均消费额仅为 0.4 美元,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预计 未来几年该品类快速发展。全球益生菌上游企业竞争格局为寡头竞争。国外益生菌产业起步早、制度较完备、 技术 较成熟,在全球市场占据优势地位。一些国际企业拥有资金及品牌力量,在全球市占率较高。如法国拉曼、科汉森和杜邦(丹尼斯克)共占据美国 70%的市场,因为其技术先进、 研究成熟并拥有全球知名的专利菌株,如鼠李糖乳杆菌 GG、动物双歧杆菌 BB12、 嗜酸 乳杆菌 NCFM 等。科汉森:1874 年由丹麦药剂师 Christian D.A. Hansen 创立,总部位于丹麦荷尔首姆市。 2009 年 9 月签署《联合国全球契约》,2010 年 3 月,在丹麦纳斯达克 OMX 证券交易所 上市交易。员工超过 2300 人,遍布 30 多个国家。公司在五大洲都建有生产设施,生产 工厂平均每周要接受三次严格的检查。具百年菌种研究历史,从事酶/益生菌/天然色素以及用于膳食补充剂/非处方药/婴儿配方 奶粉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具备 130 多年菌种研究历史,是自有营养健康中心益生菌供应商, 拥有世界上较大,生产能力强的菌种工厂。公司每年将营业额的约 6%用于研发,14%的公 司员工从事研发工作,全球 19 个应用与研发中心,主要基础研发机构设在丹麦,每年与 300 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展开科研合作,是 20 多家国际科研协会和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产品类型包括酶、益生菌、天然色素,以及用于膳食补充剂、非处方药、婴儿配方奶粉和 动物饲料行业的产品等。乳品发酵剂是科汉森公司较大的业务,占公司总销售额的三分之 二。科汉森公司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建立了全球规模较大的乳品发酵剂工厂。目前,科汉 森公司在法国、德国、美国和丹麦四国建立了发酵剂生产部门。在全球 5 个国家的工厂拥 有 GMP, Kosher, ISO22000、FSSC22000 等资质。为人熟知的 BB-12 源自科汉森收集的乳品发酵剂,被美国 FDA 认为“GRAS”, 于 2005 年获得中国卫生部新资源证书,2011 年 11 月中国卫生部正式批准用于婴幼儿食品。它具 有出色的耐酸和耐胆汁功能,优良的肠道黏附能力,是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益生菌,研究 涵盖早产儿到老年人的所有人群。研究表明 BB-12 对婴幼儿和孕妇具有特殊功效,对普通 人群也有改善肠道功能、调节免疫等功效。杜邦-丹尼斯克:美国杜邦公司是一家以科研为基础的全球性企业,提供能提高人类在食 物与营养,保健,服装,家居及建筑,电子和交通等生活领域的品质的科学解决之道。杜 邦公司成立于 1802 年,在全球 70 个国家经营业务,共有员工 79,000 多人。杜邦科学探 索的历史悠久,并成就无数创新。2013 年,公司研发投入为 22 亿美元,获批约 1,050 项 美国专利和约2,500 项国际专利,在全球拥有 10,000 多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以及超过 150 家研发设施。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杜邦如今在更多的地区与更多的人开展合作。拉曼:加拿大拉曼公司是世界上 3 大益生菌制造商之一,产品线包括单菌,配方份和药品。 拉曼公司(Lallemand Inc.)是拉曼人类营养(Lallemand Health Solutions Inc.)的母公司, 是一家加拿大私营企业,专注于从事酵母、细菌、及微生物相关成分的研发,生产和市场 营销等业务。弗雷德·舒勒先生于 19 世纪末在蒙特利尔成立了拉曼公司。拉曼人类营养 (Lallemand Health Solutions Inc.)先后收购了国际知名的益生菌生产商 Institut Rosell (1998 年)和 Harmonium International(2011 年),并将其整合为一体,形成今天的拉曼 人类营养。 两家公司专长互补:Institut Rosell 通过其菌株,Harmonium International 通 过其无与伦比的生产灵活性为北美生产提供复杂的益生菌配方,这些都要感谢它们所具备 的最领先的生产技术以及专业的生产设备。生产方面,专门服务于拉曼人类营养的益生菌 工厂分布于全球以下地点:米拉贝尔、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加拿大);圣西蒙(法国);维 也纳(奥地利)。在亚太地区中,日本的益生菌产业处于领先地位。益生菌的功效作用在日本得到较为普遍 的认可,其应用领域广泛,产品形式多样,遍及乳制品、口服 液、口香糖、化妆品、酱 油、牙膏、胶囊等。日本益生菌企业在亚太地区拥有优良品牌 影响力并拥有知名菌株, 如明治乳业的 LG21(L.gasseti)L.casci shirota 和 LB81、日本养乐多的干酪乳杆菌等。1935 年,益生菌产业化起步,乳酸菌饮料“养乐多”问世。随后数十年间,益生菌的行业 应用不断繁荣丰富。1983 年,日本明治药业实现低聚果糖的工业化生产,是首个产业化的 益生元产品。1988 年,丹麦汉森实验中心研发出直投式酸奶发酵剂,保证酸奶发酵的稳定 品质。明显看到,国际益生菌上游头部企业并非只有益生菌一项业务,除了益生菌以外,还有很 多功能性菌种的培养研发所需的基础都是相似的。上游企业围绕为下游客户提供完备的稳 定体系解决方案,不断研发新的菌种、不断派生自身的业务条线,对于益生菌企业来说, 研发能力、生产线建设越完备全面,自身的可服务下游客户范围便越广泛,提供的服务也 将更优质完善。2.2. 详解达尼斯克与杜邦发展历程,海外对标知兴替美国杜邦公司是国际知名化工企业,业务领域涉及食物与营养、保健、服装、家居及建筑、 电子和交通等诸多领域。杜邦公司拥有百年菌种发酵生产经验,并以全球领先生物配料公 司的广泛资源为后盾,由旗下的营养与健康事业部负责益生菌的研究和生产,并由微生物 组研究益生菌对健康和养生的用途。2011 年杜邦以 63 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酶及食品专用添加剂制造商—— 丹尼斯克,丹尼斯克是排在诺维信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工业酶制造商,收购丹尼斯克有助于增 强杜邦公司在工业生物技术,包括再生能源与材料等领域的领导地位。我们认为,丹尼斯克 以食品添加剂为初始业务,并逐渐拓展益生菌、酶制剂等业务,对国内企业发展极具参考 意义,故在此详述。2.2.1. 益生菌供应商综合发展,经营范围覆盖食品添加剂(略)2.2.2. 产品力与品牌力双管齐下,打造全球益生菌领跑者(略)3. 中国益生菌行业蓬勃兴起,优质企业有能力进行国产替代3.1. 益生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较大我国益生菌产业起步较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 20 世纪 90 年代,益生菌在我国的研究 才真正起步,中国的益生菌产业开发也相对落后于欧洲、日本等地区。进入 21 世纪后, 人们的健康化需求和对益生菌了解逐步提高,我国科技部也高度重视益生菌的基础研究发 展和产业化升级,国内益生菌市场发展迅速。预计 2020 年我国益生菌市场的产品规模将会接近 850 亿元。我国益生菌市场现处于快速 增长期。从细分行业看,益生菌食品生产需求占比最高,且以发酵乳制品为主。2017 年, 我国酸奶行业销售额达到 1192 亿元,同增 18%,首次超过牛奶。全球益生菌产品中,保健 食品与药品占比 8.6%,根据 BCC Research 预测,2020 年全球益生菌膳食补充剂的市场价 值将达到 88 亿美元。我国益生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未来发展潜力大。我国益生菌市场龙头优势明显,从市场集中度看,合生元(母婴龙头)排名第一,其次是 江中药业(药店)、无限极(直销)、丽珠、汤臣 Life-space 益生菌等。3.2. 上游原料供给仍被进口菌种垄断,上游国产企业崛起正当时3.2.1. 上游原材料供给以进口菌为主,研发积淀需要时间益生菌产业链上游可分为国际益生菌专利申请、益生菌原料销售、益生菌产品技术解决方 案提供三类。目前,国际益生菌专利申请基本由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传统研发强国垄断, 国内进口原材料市场上,国外企业垄断也十分严重。长期以来,我国高端功能性食品市场都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占据。消费者更加信任进口食 品的质量和功效。益生菌领域,目前我国市场是无论是添加益生菌的乳制品、饮料,还是 终端消费品冲剂、饮品和固体饮料,主要使用菌种都来自于科汉森、杜邦等跨国公司。国外厂商美国杜邦(50%)与丹麦科汉森(35%)为国内益生菌原料占比最大的两家公司, 光这两家国外公司就占到国内整体原料市场的 85%左右,其余厂商约 15%。益生菌原材料 市场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内厂商相对较少,年产能及产值在千万规模以上的公司主要有北 京科拓恒通、江苏微康生物、河北一然生物、上海润盈生物四家。2017 年产值在 1 亿元以上仅有江苏微康生物,该公司专业专注于益生菌的研发、生产及 应用。虽然国内益生菌产业开发起步较晚,但仍旧在菌株的专利申请及开发取得较为显著 的成果,如昂立的 ONLLY 品牌(植物乳杆菌 LP-ONLLY、嗜酸乳杆菌 LA11-ONLLY、长双 歧杆菌 BL88-ONLLY)等。科拓生物 2003 年成立于北京怀柔,是研发、生产和销售益生乳 酸菌及其制品,并提供整套产品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适合中国人肠道的 益生菌研发生产。目前拥有北京、呼和浩特、金华、青岛 4 大产业基地 、超过 2 万平米 现代化生产工厂。科拓恒通自主研发并产业化了干乳双歧杆菌 V9、植物乳杆菌 P-8、瑞士 乳杆菌 H9、酪乳杆菌 Zhang4 个“明星级”核心菌种。河北一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1 年,是一家专注于益生菌、乳酸菌科研及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一然生物拥有 2,000 余株优秀菌株资源库——YMCC,通过不断研究突破了菌株功能研究技术、产业化核心技 术、菌种应用技术,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乳酸菌生产工艺,可实现乳酸菌、益生菌等 21 种菌株和 60 多个微生态制剂的产业化。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益生菌市场的不断发展,分离自中国人肠道菌群以及中国传统发酵食 品中的益生菌将凭借着更为适合中国人肠道菌群特点的这一优势逐步取代进口益生菌菌 种。不同于西方的肠道微生物结构,中国人群肠道微生物是以考拉杆菌属为优势菌群的群落结构,这种特点也受到遗传和中国特有饮食习惯的影响。此外,现代中国人对于抗生素 的使用比较频繁,饮食习惯也日益多样化。未来适合中国人的菌种需带有生命力强、能够 防止坏菌滋生并有多项调节肠胃功能等特点。综上,引进的国外菌株并不一定适合中国人, 国外引进菌株在中国人的肠道环境里也不一定能够有效定植并发挥功效。之所以国内市场遭到外企垄断,主要是益生菌市场对产权和技术的要求高,国内企业起步 晚,知识产权和技术落后,成长需要一定时间。益生菌相关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是企业开展 益生菌制品业务的核心,也是保证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稳定性的关键。目前,由于我国益 生菌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国际益生菌专利申请基本由美国、日本、俄罗斯等起步早的传统 研发强国垄断。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和技术相对落后,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而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2010)》和《专利法》的有关规定,企业想获得 益生菌相关的专利权,不仅需要发现新的菌株,还需证明其工业用途和可存活,是一个专 业、规范的长期过程。从益生菌的基础科学研究到益生菌的产业化开发和实际生产,都需 要科技研究和技术积累。企业需要经历长期的基础研究和实践论证过程才能取得相应的知 识产权、掌握相应技术。除此之外,益生菌原料菌粉生产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在益生菌培养、分离、贮存、包 装等环节涉及到许多大型设备以及低至零下 18 摄氏度的恒温、10 万级以上的洁清度等苛 刻条件。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满足益生菌制品生产、贮存环节对于设备和车间洁净度 的要求,企业成长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和一定的时间积累。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在营养、健康科学研究、功能性食品开发方面长期以来都落后于欧美 发达国家,消费者更为信任进口产品的质量和功效,国内企业在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等方 面与进口产品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益生菌这一领域,科汉森、杜邦等跨国公司的益生菌原 料菌粉在我国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国内原料生产公司在规模和市场份额上都与之差距较 大。除了“养乐多”、“妈咪爱”和“Life Space” 等在益生菌终端消费品中占有很大份额 的国外品牌外,我国部分自主品牌的益生菌终端消费品也在使用科汉森、杜邦等跨国公司 的益生菌菌株。3.2.2. 科拓生物或将引领益生菌上游国产替代趋势科拓生物 2003 年成立于北京怀柔科学城,是研发、生产和销售益生乳酸菌及其制品,并 提供整套产品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家食品添加剂综合生产公司,其产品广 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健康医疗、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等领域。对标丹尼斯克的成长路径,科拓恒通在益生菌品牌打造上想象空间大。对标丹尼克斯的成长之路,公司未来可在益生菌自身品牌打造上有望取得一定的成绩。益 生菌行业研发有专利壁垒,上游研发至关重要。目前科拓已经在上游益生菌菌株的研发上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拥有干酪乳杆菌 Zhang、乳双歧杆菌 V9 菌种的相关专利权,目前拥 有北京、呼和浩特、金华、青岛 4 大产业基地 、超过 2 万平米现代化生产工厂。我们认 为科拓可以依靠自己的专业性发展自己的品牌,完成从菌株研发到品牌制作的产业链整合, 在我国益生菌的上游蓝海市场脱颖而出。3.3. 下游应用广泛,健康意识崛起带动益生菌产业发展大部分益生菌产品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分地区来看,全球益生菌消费 市场中亚太地区占比最大,占 47%,其次为欧洲、北美和中东,占比分别为 22%、16.5%和 6.5%。近年来我国益生菌产业飞速发展,大量益生菌产品涌现,近 5 年我国益生菌产业以高于 15% 的增速快速发展,从下游需求结构来看,根据中国保健协会数据,72.40%应用于乳品工业, 乳制品成为益生菌的最佳载体,同时在药品、冲剂(9.45%),动物用益生菌(10%),保健 品(6.5%)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3.3.1. 乳制品及其他发酵食品市场空间较大,相关品类规模快速增长益生菌行业下游最主要的产品为乳制品,即为由益生菌参与发酵的,后期添加活性益 生菌的功能性食品,主要类别有酸奶,乳酸菌饮料,益生菌奶粉等。由于健康意识的 不断崛起,酸奶、乳酸菌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速较高,2019 年酸奶增速 24%,乳酸菌饮 料增速 7%。在益生菌产业链的下游中,乳制品是最重要的发展赛道。我国发酵乳制品的消费规模占国 内益生菌整体市场的 78.4%,是国内益生菌产业重要增长动力之一。我国乳酸菌饮品起步 于20世纪80 年代,是含乳饮料中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5-2019 年五年间,我国乳酸菌饮品市场复合增长率为 11.2%,2019 年中国大陆乳酸菌行业市场规 模达 364.8 亿元。未来中国大陆乳酸菌市场将持续稳定发展,有望在 2024 年达到 492.4 亿 的规模。分品类分析,乳酸菌市场上低温乳酸菌发展较早。由于要求乳酸菌饮品中含有活的乳酸菌, 低温乳酸菌需在 2-10 摄氏度贮存和销售,密封包装的活性乳酸菌保质期较短。2015-2019 年五年间,低温乳酸菌的复合增长率为 7.6%,2019 年市场规模为 216 亿。常温乳酸菌是另外一种常见乳酸菌饮品,常温乳酸菌是另外一种常见乳酸菌饮品。从消费 趋势看,常温乳酸菌饮品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年维持较高的增长态势,是乳品企业 抢夺市场的关键。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5-2019 年五年间,国内常温乳酸菌饮品市 场规模从 77.2 亿元增长至 148.8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 17.8%。未来 5 年内,随着宏观经济 增长趋缓、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逐步饱和,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至 2024 年,国内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有望达 211.9 亿元。常温乳酸菌饮品无需冷链运输、易于贮藏,产品销售区域得到了很大扩展,易于切入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市场。同时,常温 乳酸菌饮品便于携带,可适应各种饮用场景,消费人群更为庞大,因此有望成为乳酸菌市 场未来的主要增长赛道。常温乳酸菌饮品行业内生产规模较大、品牌知名度较高的生产商 主要有伊利、小洋人、光明等知名企业。我国乳制品行业格局稳定,伊利蒙牛作为双寡头,其对益生菌的需求以及战略布局在一定 程度上将影响益生菌行业的体量拓展。伊利股份在益生菌领域的发展:伊利股份是我国乳制品优秀龙头企业,一直在益生菌行业 加速创新,其菌株也逐步完成了从引进到研发的发展过程。2005 年伊利与有百年历史的世 界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芬兰维利奥公司签约,买断其 5 年内全球著名益生菌 LGG 中国独家 使用权。此后伊利多项产品,例如 LGG 瓶装酸牛奶等都含有这种引进的益生菌。此外伊利 和行业内著名企业杜邦公司也有着合作,2019 年伊利旗下新食机品牌的益生菌类新产品— —伊小菌正式上市。伊小菌产品实为乳酸菌固体饮料,美国杜邦公司是益生菌固体饮料制 造的先行者。伊小菌利用了杜邦公司的明星菌株,副干酪乳杆菌 Lpc37、乳双歧杆菌 Bi-07、 乳双歧杆菌 Bl-04、嗜酸乳杆菌 NCFM、乳双歧杆菌 HN019。其中,添加的乳双歧杆菌 HN019 可有效降低有害病菌在肠道内的存活率。随着我国益生菌研发的不断发展进步,伊利也逐渐开始对益生菌菌株进行自主研发。公司 2019 年宣布第一株自主研发的专属益生菌菌种 BL-99 诞生,并推出益生菌酸奶“益消 BL-99”,布局功能性酸奶领域。蒙牛乳业在益生菌领域的发展:2019 年蒙牛旗下首款益生菌产品——轻享益生菌固体饮料 全新上市,蒙牛与益生菌行业内著名企业杜邦合作,选用 100%美国杜邦进口 4 联菌:乳双 歧杆菌 HN019、嗜酸乳杆菌 NCFM、副干酪乳杆菌 Lpc-37、乳双歧杆菌 Bi-07,利用冻干 技术制备,每袋 150 亿 CFU 活性菌,低脂健康,还添加了菊粉,为营养助力。产品以固体 饮料的方式呈现,可直接食用,也可冲水、泡牛奶、酸奶,还可以 DIY 早餐。作为乳业龙头企业,蒙牛早于行业之先就展开了益生菌相关的科研创新工作。2005 年,蒙 牛就与全球最大的菌种研究供应商——丹麦科汉森集团展开深入合作,双方共同建立的 “蒙牛—科汉森益生菌合作实验室”。2010 年,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菌种 在蒙牛问世。3.3.2. 保健品市场空间较大,新入参与者助力提高渗透率2019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 99.09 万亿,人均可支配收入 3.1 万元,两者均呈现相对稳 健的增长趋势。同年,国内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达 1902 元。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 出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逐年增长,19 年相比 13 年增加了约 1pct,加之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态势明显。从世界银行各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数据来看,截至 2015 年,中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远低 于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未来在医疗保健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增长潜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及 0-15 岁人口分别约为 2.54 亿人 和 2.50 亿人,加和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35.97%。叠加医疗保健消费需求潜力、老幼人口比例 增加、消费升级等多重因素,未来益生菌保健品及功能性食品消费需求有望提升。我国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约占总疾病负担的 70%,且慢性病患病比例居高不下。在高脂 高热膳食结构及刺激性、不规律饮食习惯作用下,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胃炎、慢性肠炎 等慢性疾病对居民造成了严重负担。然而,居民不合理的膳食习惯在短期内较难改变。研究显示,补充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维护肠道稳态,益生菌还可调控肠道对胆固 醇和脂肪的吸收,促进血糖调节,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同时,从消费成本看,常规的益生 菌食品及补充剂成本均较低,性价比优势较强,对消费者不构成严重负担。3.3.3. 动植物用益生菌市场稳步发展,结构转型利好益生菌需求动物微生态制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已在畜牧养殖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主要应 用于奶牛养殖和饲料青贮。据下图,2012-2019 年,我国饲料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增长,2018 年达到 8689 亿元.,2019 年为 7780 亿元,主要系生猪产能下滑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影响。 2012 年至 2019 年,我国饲料添加剂生产和销售均呈稳步增长态势,2019 年产量已超过 1100 万吨,同比增长 9.62%,销售额达 763 亿元,同比下降 12.75%。2010 年以来新型肥料异军突起,。截至 2015 年末,已经有 80%的传统化肥企业实施了转 型,新型肥料成为行业新增长点,截止 2015 年末中国各类新型肥料企业共计约 7200 家, 较 2010 年末增加一倍多,微生物肥料占新型肥料总产量的 28%,仅次于商品有机肥料。4. 看好上游益生菌企业成就细分龙头,下游企业应用有望培育爆款(略)4.1. 科拓生物:国内优质益生菌供应商龙头,综合发展空间大。4.2. 伊利股份:乳制品龙头企业,酸奶新品增长强劲。4.3. H&H 国际控股:国内早批益生菌企业,双主业驱动发展。……(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天风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毕摩纪

报告显示食品安全存4大主要风险,微生物污染占比最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新京报快讯(记者夏丹)12月25日,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联合多家大学发布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8)》指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还存在4大主要风险,微生物污染问题最为严重,占抽检不合格样品的32.74%。2014-2017年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方便食品抽检合格率最低该报告及相关系列报告由江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联合发布。报告统计显示,虽然不同品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所差异,但总体水平继续呈现并保持“波动上升”的基本态势。2017年,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6%,比2016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2014-2017年间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总体抽检合格率稳中有升,均保持在高于96%的高位水平上。2017年,全国食用农产品质量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7.8%,比2016年上升0.3个百分点。2017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对粮食加工品、方便食品、餐饮食品等32大类食品进行了监督抽检,其中合格率最高的是食品添加剂与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合格率均为100%,合格率最低的是方便食品,合格率仅为93.1%。而且从2015-2017年抽检结果看,近3年来,方便食品、餐饮食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食用农产品等4类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逐年降低。抽检不合格项目分布食品安全存4大风险《报告》同时指出,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仍然较为突出,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凸显出持久性、复杂性、隐蔽性的特点,治理的难度仍然十分艰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在于4大问题。一是微生物污染问题,占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总量的32.74%,较2016年上升了4.84%,主要表现在米粉制品、餐饮食品等食品中大肠杆菌、菌落总数超标。二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占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的23.85%,较2016年下降了9.75%。在不合格样品中,膨松剂、防腐剂、漂白剂、甜味剂、着色剂滥用最多,涉及蔬菜制品、茶叶及其相关制品等。三是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的19.91%,较2016年上升了2.41%。四是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占不合格样品的9.57%,较2016年上升了4.07%。新京报记者 夏丹 图片来源 报告截图 校对 吴兴发

有人

体外诊断IVD行业深度研究报告:IVD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银证券,邓周宇)前言新冠疫情之下 IVD 行业引人关注。2019 年年底以来,新冠疫情的持续发酵促使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站 到了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线,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诊断试剂的开发研制,担任起疾病早期诊断 的抗疫先锋。体外诊断行业成为了此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最大亮点之一,2020 年中国 IVD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研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回首过往在检验医学发展进步的历史 长河中,在预防、诊断、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检验医学和体外诊断的重要作用是任何学科所无法替 代的。新冠疫情期间 IVD 行业大部分企业业绩亮眼。营收方面,已披露的 2020 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有 11 家 IVD 企业在 2020 年的三季度营收超过 10 亿元,4 家 IVD 企业在 2020 年的三季度营收超过 50 亿元。其 中,迈瑞医疗以 160.64 亿元的三季度营业收入领跑行业。营收增速方面,4 家企业三季度营业收入同 比增长 1 倍以上,圣湘生物 2020 年取得超 10 倍于上年同期水平的营业收入,增速超过同行。净利润 方面,根据已有三季度财报可知,6 家企业三季度的净利润达到 10 亿以上,其中迈瑞医疗 53.64 亿, 甚至超过众多公司的三季度总营收。净利润增速方面,6 家企业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 1 倍以上, 其中 3 家企业获得了去年同期 10 倍以上的净利润。圣湘生物在净利润增速方面表现亮眼,三季度净 利润同比增长高达 10702.39%。根据已披露年报显示,2020 年 IVD 企业中获得数倍于上年同期的营业 收入和净利润的情况并不少见:华大基因以 84.32 亿元的业绩脱颖而出,达安基因和圣湘生物分别以 53.45 亿元和 47.67 亿元的业绩紧随其后。营收增速方面,圣湘生物和东方生物分别以 1204.67%和 787.92%的增速领先,圣湘生物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疫情的推动,以及体外诊断业务在此背景下得天独 厚的行业优势。后疫情时代,对 IVD 行业的两大思考。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部分 IVD 企业,尤其是主营业务 为分子诊断的相关企业短期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我们对新冠疫情之下整个 IVD 行业以及其 业绩表现在次一梯队的主营业务为非分子诊断的企业产生了深深思考。主要包括:抛开新冠疫情催化,国内 IVD 行业本身的整体发展情况和前景。比如国内 IVD 市场空间及增速、国内 IVD 细分市场份 额及国产替代进程、国内集采政策对 IVD 行业的影响,以及国内 IVD 行业的发展趋势等。另外,我们 更加深入地思考了新冠疫情下表现突出的分子诊断领域,考虑分子诊断的主要技术手段、应用领域 及国内市场,进而考虑后疫情时代的整个分子诊断行业。基于以上对 IVD 行业的两大思考——IVD 行业系列报告。也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们着手撰写 IVD 行业系列报告。本篇报告我们将沿着体外诊断行业比较有特点的两种不同发展趋势展开:一种是向 着更“高、精、集成”的方向发展的化学发光;另一种是向着“简单、便捷、个人健康管理”的方向发展 的 POCT。最后沿着体外诊断产业链,我们对其流通环节进行分析。后期我们将按图索骥对 IVD 行业 中的分子诊断做深入分析并出具行业报告。我们希望通过该系列报告抛砖引玉使广大投资者对于药 疗器械中的 IVD 行业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知,进而对其投资起到一定的指导或者启发作用。我们也 将继续以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断剖析医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及动向、研究其市场及技术,继续 以见微知著的方式挖掘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1、体外诊断(IVD)行业概述1.1 新冠疫情期间广受关注的行业——体外诊断(IVD)1.1.1“抗疫先锋”众多 IVD 企业业绩亮眼在 2019 年年底以来持续的新冠疫情中,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的企业站到了抗击新冠疫情第一线,在很 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诊断试剂的开发研制,担负起了疾病早期诊断抗疫先锋的重任,体外诊断诊断行 业也展示了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最大亮点之一,回首过往在检验医学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 中,在预防、诊断、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检验医学和体外诊断的重要作用是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这次疫情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 2020 年国内新冠疫情期间众多 IVD 企业业绩亮眼。从营收方面来看,已披露的 2020 年三季度财报 显示,有 11 家 IVD 企业在 2020 年的三季度营收超过 10 亿元,4 家 IVD 企业在 2020 年的三季度营收超 过 50 亿元。其中,迈瑞医疗以 160.64 亿元的三季度营业收入领跑行业。营收增速方面,4 家企业三 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 倍以上,圣湘生物 2020 年取得超 10 倍于上年同期水平的营业收入,增速远 超同行。净利润方面,根据已有三季度财报可知,6 家企业三季度的净利润达到 10 亿以上;净利润 增速方面,6 家企业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 1 倍以上,其中 3 家企业获得了去年同期 10 倍以上的 净利润。圣湘生物在净利润增速方面表现亮眼,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 10702.39%。根据已披露 年报显示,2020 年 IVD 企业中获得数倍于上年同期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情况并不少见:华大基因 以 84.32 亿元的业绩脱颖而出,达安基因和圣湘生物分别以 53.45 亿元和 47.67 亿元的业绩紧随其后。 营收增速方面,圣湘生物和东方生物分别以 1204.67%和 787.92%的增速领先,圣湘生物的快速发展得 益于疫情的推动,以及体外诊断业务在此背景下得天独厚的行业优势。1.1.2 新冠疫情期间 IVD 赛道融资情况揭示行业发展潜力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在全球的大流行,导至全球经济经济走势趋低,对投融资领域也产生了重 大影响。虽然新冠疫情对资本市场带来了动荡,但是企业通过增资,借助资本“东风”既能快速实现扩 张和规范经营,又能避免“被洗牌”的风险。资本已看到体外诊断行业蕴藏的巨大潜力与发展机遇,IVD 行业目前已成为医疗健康领域值得关注的细分赛道。2020 年度有 62 家 IVD 相关企业融资。国内外医疗健康市场 IVD 的融资额仅在生物制药和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之下。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 冠疫情更是推动了体外诊断行业发展。2021 年体外诊断融资依然火热,2021 年 2 月,在全球范围内, 有四笔交易事件融资金额超一亿美元,其中有三笔融资来自 IVD 企业,分别是创新诊断服务和产品 提供商药明奥测、诊断系统及设备研发商 Truvian Sciences 和癌症基因组测试产品的开发者 Personal Genome Diagnostics。1.2 体外诊断(IVD)行业概述体外诊断,即 IVD(In Vitro Diagnosis),是指在体外通过对人体体液、细胞和组织等样本进行检测而 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诊断方法。体外诊断是临床诊断信息的重要来源, 能够为医生治疗方案及用药提供重要参考指标,是保证人类健康的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根 据罗氏诊断统计,体外诊断能够影响 60%的临床治疗方案,但其费用仅占整个临床治疗费用的 2%。 目前体外诊断在临床医学上使用率极高,并且体外诊断能够贯穿于初步诊断、治疗方案选择、治疗 检测、预后及体检等疾病治疗全过程,对于疾病预防、确定病因和预后效果、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减 少医疗成本都有重大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保险覆盖率及支出不断增加、收入增长等因素的驱动, 加之体外诊断能够便捷、低成本、低伤害的为医护人员提供精确、早期的临床诊断信息,为疾病发 现、治疗、监测提供有效依据,并能大大节省医疗费用,已成为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体外 诊断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活跃、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体外诊断按照检测方法分类,主要分为 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血液和体液学诊断等诊断方法,不同诊断方法的检测原理和技术 手段不同,应用领域也存在较大差异。体外诊断行业是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 业,是传统工业与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行业。体 外诊断产品属于医疗器械的一种,包括体外诊断仪器和配套的诊断试剂。其中体外诊断试剂是指在 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状态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的预测过程中,对人体样 本(血液、体液和组织等)进行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物)和质控品(物)等;此试剂可单独使用或与仪器、器具、设备或系统组合使用。其作用原理为:诊断试剂与体内物质在体外 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体液内某些物质(如糖、脂肪和蛋白质)会和体外诊断试剂在特定条件下发生 特定的反应,生成特定的产物,消耗定量的体外诊断试剂,而这些是可以被定性或者定量测量出来 的,再通过与正常值的对比,从而判断检测对象的生理状态是否正常。它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 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的预测具有重要作用。1.3 IVD 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分析1.3.1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及增速分析随着人们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作为医疗服务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医疗器械(分 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医疗设备、IVD 体外诊断)市场也受益于此,多年来一直保持稳步增 长,据 Evaluate MedTech 发布的《World Preview 2018, Outlook to 2024》显示,2017 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 销售额为 4,0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6%;预计 2024 年销售额将达到 5,945 亿美元,2017-2024 年间复合 增长率为 5.6%。根据全球咨询公司报告《Evaluate MedTech, World Preview 2018, Outlook to 2024) ,2017 年 IVD 领域仍是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中销售额排名第一的领域,销售额达到 526 亿美元,占比达到 13%;心血管、影像、 骨科、眼科则分别排名第二到第五。2017-2024 年 IVD 领域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 6.1%, IVD 行业为医 疗器械市场中规模大,增速高,市场份额逐年扩大的优质赛道。1.3.2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及增速分析受益于经济水平的发展,健康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据医械研 究院测算,2018 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 5,304 亿元,同比增长 19.86%。医疗设备市场是中国 医疗器械最大的细分市场,据医械研究院测算,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约为 3013 亿元,占比 56.80%。1.3.3 全球 IVD 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分析从增长情况来看,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部分国家医疗保障政策的逐步完善,体外诊断 占整体医疗支出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市场规模平稳增长。据 Allied Market Research 发布的《Global In Vitro Diagnostics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Forecast, 2020–2027》显示:2019 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 671.11 亿美元,到 2027 年体外诊断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910.9 亿美元,2020-2027 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 4.8%。鉴于 2020 年新冠全球流行趋势,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有望进一步提升。 从区域市场分布来看,全球体外诊断需求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国家,其 中北美占据 40%以上的市场份额,西欧占 20%,日本占 9%,合计占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 70%以上。 发达国家由于医疗服务已经相对完善,其体外诊断市场已进入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呈现增长放缓、 平稳发展的态势。而以中国、印度、拉美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虽然目前市场份额占比相对较小,但 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速快以及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几年医疗保障投入和人均医疗消费支出 持续增长,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新兴市场正成为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发展最快的区域。 据美国研究机构 IQVIA 发布报告《Global Outlook on the In Vitro Diagnostics Instry》显示:2018 年全球体 外诊断市场规模为 630 亿美元,较 2017 年同比增长 6%。其中北美市场占比最高,为 204 亿美元,约 占全球 IVD 市场的三分之一;亚太市场增速最快,同比增长 9.8%,总市场为 201 亿美元。2023 年全 球 IVD 市场规模将达到 804 亿美元。 根据 Kalorama Information《全球 IVD 市场(第 10 版)》报告预计,中国 IVD 市场在 2016~2021 年的复合 增速约为 15%,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一。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起步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共经历产品引进阶段、自主生产阶段以及快速成长阶 段。目前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在部分应用较广泛的项目如生化、POCT 等或已接近国际同期水平, 行业整体规模快速扩张。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是目前体外诊断主要的三大领域,在全球 市场占据体外诊断市场份额的 40%以上,而在我国则占据了 70%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我国体外 诊断市场发展虽然晚于发达国家,但细分市场结构及演变与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趋势类似。随着我国 体外诊断市场对检测准确度和精密度等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和我国体外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国内体外诊断市场的主导方向已经逐渐从生化诊断向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领域转移, 免疫诊断已取代生化诊断成为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据 38%的市场份额;而生 化诊断市场则增长乏力,只占据 19%的市场份额;分子诊断和 POCT 发展最快,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分别占据 15%和 11%。1.3.4 中国 IVD 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分析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外诊断行业仍处在发展前期, 尽管市场规模仍较小,但随着人们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对于疾病的风险预测,健康管理,慢病管理 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作为疾病诊断重要手段的体外诊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体外诊断市场发 展空间巨大,尤其是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区域和国家。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体外诊断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也获得飞速发展,据医械 研究院测算认为,2018 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 604 亿元,同比增长 18.43%。2019 年我国 IVD 行业市场规模约为 700 亿,罗氏、丹纳赫、雅培、西门子四巨头共占据全球 IVD 市场很大一部分份额。 近 5 年我国 IVD 行业 CAGR 达 15.91%,预计未来 3 年行业继续保持高增速。 对标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我国 IVD 市场提升空间巨大。尽管我国 IVD 行业保持了较 高的增速,但我国体外诊断市场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人均 IVD 产品消费额看,2018 年我 国体外诊断产品人均年消费额为 47 元,不到美国人均 IVD 消费额的 1/10,与西欧发达国家相比,也 还有 3-4 倍的提升空间,未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医疗费用的不断提升,体外诊断技术的 不断发展,医疗机构和大众对体外诊断的需求不断增加,体外诊断市场将持续扩容。1.4 我国 IVD 行业市场分析1.4.1 我国 IVD 行业监管法规目前,我国除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归属药品管理外, 其他体外诊断试剂和医用仪器均归属医疗器械管理(国家有明确界定的除外)。根据风险程度不同, 我国对包括体外诊断试剂在内的医疗器械实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制度,并对医疗器械产品采取注册与 备案制度,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采取许可与备案制度,并对医疗器械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1.4.2 我国医保控费政策对体外诊断行业的分析从生物医药宏观政策环境来看,医保控费一直是近年主旋律。医保控费的核心在于提升医疗设备及 药品的使用效率和取消药品加成,就这一点来看,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与应用,有助于优化医疗资 源的配置,提高使用效率,所以医保控费对体外诊断行业来说起正向推动作用。另外,取消药品加 成医院药房从之前的盈利部门转变为成本部门,出于整体收入方面考量,医院也有极大可能在未来 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到医疗服务和诊断科室,以弥补其在药品方面收入的损失。1.4.3 我国 IVD 行业带量趋势采购分析(略)。1.4.5 我国 IVD 行业国产替代分析(略)。1.4.6 IVD 行业上游原材料环节值得引起行业重视(略)。2、IVD 行业中“高、精、集成”的发展方向之化学发光2.1 免疫诊断介绍根据统计数据,免疫诊断系我国体外诊断市场占比最大的细分领域。免疫诊断是基于抗原抗体间的 特异性免疫反应来检测各种疾病的方法,根据其标记信号的不同,衍生出了多种免疫诊断方法。从 其发展历程看,共先后经历了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时间分辨 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等发展阶段,其中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为目前应用较广 的主流免疫诊断技术,在不同的疾病诊断领域,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的市场占有率各不相同,在肿 瘤标记物、传染病、性激素和甲状腺功能等疾病诊断领域,化学发光产品已成为市场的主流,在过 敏、自免诊断领域,酶联免疫产品仍为国内市场主流产品,化学发光产品尚未推出或未得到广泛应 用。2.2 免疫诊断技术分析2.2.1 免疫标记技术免疫检测技术起源于检测病原微生物抗原及抗体的血清学诊断。1896 年 G. Widal 和 A. Sicard 利用伤寒 病人的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有效准确地诊断伤寒。 免疫分析技术是以抗原与抗体在体外特异性、可逆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是将免疫反应与 现代测试手段相结合而建立的超微量测定技术。免疫分析法具备有效的灵敏度、特异性、快速和低 成本的优点;可对大量的样品进行常规分析;能够用于样品的定性筛选,也能够对样品进行定量测 定以确定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含量。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只有出现可见的反应,如凝集、溶血、沉淀 试验等,或用荧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方法提高可测性,才便于在免疫检测中运用。可见 性反应的出现,对抗原抗体分子合适比例的要求远比对彼此绝对量方面要高得多。这就是说,一方 面在进行免疫检测时要注意抗原、抗体的用量;另一方面只要提高可见度或可测性,便可大大提高 免疫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所以免疫分析法往往需要借助一种信号放大系统把抗原抗体结合的反应信 息予以展现和放大,借以提高免疫学诊断的敏感性,从而诞生了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免疫标记技术 指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铁蛋白、胶体金及化学、生物发光剂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或 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并借助荧光显微镜、射线测量仪、酶标检测仪、电子显微镜和发光免疫 测定仪等精密仪器对实验结果直接进行观察或进行自动化测定。2.2.2 免疫标记技术发展历程按照标记物和标记原理的不同,免疫诊断技术先后经历了放射性免疫分析技术、胶体金法、酶标记 免疫分析技术、荧光标记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等技术阶段,其中化学发光现已成为全球免疫 诊断的主流,广泛用于传染病、肿瘤、内分泌功能、激素等领域的检测和诊断。2.3 免疫诊断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最早的雏形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 Ciba Corning 公司应用丫啶酯试剂开发出了全自动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ACS-180 自动化学发光分析系统,配套吖啶酯标记试剂,为第一台全自动化 学发光分析仪,后来通过不断的改进,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和大面积推广。现在西门子的 ADVIA (原拜耳)系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来的。海外市场在 80 年代已经逐步由发光取代传统的放免和酶免方法, 四大家化学发光约 2004-2007 年以不同的节奏进入中国市场。 化学发光包含免疫反应(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发光反应两个反应部分,发光反应是化学发光物 质经催化剂的催化或氧化剂的氧化等反应过程释放光子,出现发光现象的过程。化学发光过程首先 是将发光物质或酶标记在抗原或抗体上制备为试剂,试剂与样本中的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加入 氧化剂或发光底物等激发物,经氧化剂氧化或与发光底物发生反应后,发生发光现象。由于化学检 测体系中待测物浓度与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呈线性定量关系的原理,利用仪器对体系 化学发光强度的检测,而确定待测物含量。增强发光信号的稳定性、敏感度、速度等特性一直以来 是化学发光方法的研究重点。依据发光反应原理的差异形成了酶促化学发光、直接化学发光、电化 学发光、光激化学发光等不同的发光平台。与此同时,丰富检测标志物、增强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同 样是化学发光检测准确、高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化学发光企业竞争力的表现。2.4 我国化学发光市场我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市场国产化率相对较低,以罗氏、雅培、丹纳赫、西门子为代表的进口品牌占 据较大优势。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设备的国产化率约为 24%,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化学发光常见应用领域有传染病、肿瘤标志物、生殖内分泌激素、心脏标志物、甲状腺等项目的检 测,其中传染病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市场规模较大,分别占据了约 40%、25%的比例。传染病检测规模 最大,而肿瘤标志物检测则增速更快。2.5 我国化学发光发展趋势国内 IVD 行业中高端市场由于近几年国产研发能力迅速提升,渠道优势明显,国内产品正在处在高 速发展阶段,化学发光具有代表性。关于国产替代进程影响因素,首先是以上分析的化学发光行业 技术壁垒、行业准入壁垒、资金壁垒、销售渠道壁垒等。另外,从化学发光业务的特殊属性来看其 产品一般由仪器和试剂构成,且为封闭系统,即一般来说仪器需强制搭配原生产厂商试剂做检测, 所以医院使用某厂家的仪器必须使用该厂家的配套试剂,而试剂又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这样的封闭 体系使发光厂商容易与医院绑定长期的利益关系,客户粘性强,从而龙头企业优势稳固很难撼动。 外资企业与医院绑定的签约时间一般都长达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所以这也是当前外资企业主导我国 发光市场,国产替代还没有大规模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也正是因为化学发光行业的封闭属性 导致的客户强粘性属性,我们也可以分析国产发光龙头企业也将凭借先发优势获得强壁垒优势,从 而国内市场行业愈发集中,龙头趋势更加明显。技术升级替代 化学发光以其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特异性好、精确定量等优势,逐步替代传统的酶联免疫和定 性产品,同时早期的微孔板式化学发光也逐步被磁微粒化学发光技术所取代。非酶参与的直接化学 发光、电化学发光比酶促化学发光更受欢迎,直接化学发光标记物分子量很小,便于对小分子物质 进行标记,能检测的项目多于酶促化学发光,在临床检验应用更广泛。国内企业跨洋出海,扩大海外影响力 国内企业积极推动海外销售,国内新产业、迈克生物等积极参加美国临床化学年会暨临床实验室医 疗设备博览会,阿拉伯国际实验室设备展览会等大型实验室医疗设备博览会。新产业于 2017 年正式 成为中国第一家通过美国 FDA 认证的化学发光厂家。2020 年新冠疫情更加为迈瑞医疗、新产业等相 关厂家打开海外市场奠定基础。化学发光仪器向高通量、流水线化发展 化学发光仪器向高通量、模块化、支持多项目联机全线流水化发展,如新产业推出的 Maglumi X8、 Maglumi 4000 Plus,迈瑞医疗的 M6000 等。随着化学发光仪器系统向高通量、流水线化发展,将极大 缩短样本周转时间,提升实验室工作效率。化学发光项目日益完善 化学发光项目越来越丰富,覆盖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激素、心肌标志物、糖尿病、传染性疾 病、贫血等免疫检测,为更多的临床科室及科研院所提供完整的检测方案。目前国内厂家项目既有 常规项目,同时也有一些特色项目,如肝纤维化、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 CA50、CA242,自身免疫类 等,差异化项目也能够使国产仪器更快进入三甲医院。3、IVD 行业“简单、便捷、个人健康管理”方向发展之 POCT3.1 POCT 行业概述POCT(Point-of-Care Testing,即时检测)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 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结果的检测方式。其核心要素在于满足临床治疗或家用监护的快速诊断需求, 以快速、即时得到可信赖的诊断结果为最终目标,与传统诊断互补。根据检测条件和环境的不同,体外诊断行业分为专业实验室诊断和即时诊断(Point-of-Care Testing , POCT 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结果的检测方 式。其核心要素在于满足临床治疗或家用监护的快速诊断需求,以快速、即时得到可信赖的诊断结 果为最终目标,与传统诊断互补。)专业实验室诊断是指在检验科或独立实验室使用自动化和高通 量的仪器进行大样本量的检测,临床实验室体外诊断需由专业人员完成,耗时较长,但检测结果质 量较高。即时诊断(POCT)则是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测 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POCT 的操作者可以是非专业检验师,甚至是被检测对象本人。由于 POCT 无 需中心实验室,可直接在患者身旁进行检测,能快速进行诊疗、护理、病程观察,进而提高医疗质 量,故在 ICU、手术、急诊、诊所及患者家中渗透率均逐步提高。POCT 即时诊断作为新兴诊断领域 近年来发展迅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抗原和抗体是 POCT 试剂的核心原料,其性能影响着 POCT 试 剂的关键性能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POCT 试剂性能的上限。POCT 试剂所需通常抗原抗体分为 两类,一类是特异型抗原抗体,一类是通用型抗原抗体。特异型抗原抗体主要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 性结合反应,识别样本中是否存在相应待检物质;通用型抗原抗体主要在检测中起辅助作用,如用 于质控线,提高产品灵敏度与特异性等。从检测项目来看,POCT 检测包括血糖检测、心脏标志物检测、优生优育检测、感染因子检测、传染 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凝血测试等。从细分领域增速来看,心脏标志物、传染病 POCT 产品 正处于快速成长期,需求增速较快,未来发展空间大。这是由于抢救心血管类病人在时效性上的要 求比其他疾病救治要求高的多,而 POCT 凭借检测速度快的最大特色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心血管 类检测成为 POCT 发展最快的应用。而传染类 POCT 主要是针对各类常见传染病及重大传染病等基层 现场筛查、快速检测的产品,主要包括艾滋病、梅毒、病毒性肝炎、疟疾、流感等传染病的快速检 测产品。传染病因其传染性、流行性、地域性、季节性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引起不同程度的关注, 我国也逐渐加大了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监控力度,POCT 产品已经成为相关工作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 POCT 产品总体而言处于成长期,其中市场增速比较快的有感染类、心脏标志物等细分 领域,虽然血气也属于比较成熟的市场,但是国产企业很少涉及。心脏标志物、凝血、糖尿病、血 气产品均是处在成长期,在国际上糖尿病和心脏标志物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未来我国这些产品还 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随着互联网、医疗信息化的介入,近几年 IPOCT 概念出现,有利于基层医疗设备的数据化和诊断水 平的提升。易用性、即时性和样本类型灵活选择,是过去 POCT 提升的路径,不同子行业所处的生 命周期也不同,其中增长最快的细分为 FOB(粪便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增长最慢的为早孕检测。在 家用市场和专业市场,主流产品分布具有不同的格局。从目前市场份额占比来看,感染类及心脏标志物类 POCT 占总产品(除血糖)份额最高,紧接着是 血气类、妊娠、其他快检类。总体来看感染和心血管产品目前仍然是处于成长期,未来随着胸痛中 心、脑卒中心等中心的建立,其市场份额将持续增长。未来会有更多 POCT 产品进入家庭,行业总 容量不断扩充。3.2 POCT 市场规模分析3.2.1 毒品及药物滥用检测领域毒品及药物滥用检测类 POCT 产品主要以定性类产品居多,以金标法进行尿液或唾液检测为主,广 泛用于戒毒所、医院、征兵、海关边检和公路交通安全中高危人群普查、特种行业和招工体检的筛 查工作。 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2018 年世界毒品报告》,全球毒品市场正在逐年扩大, 可卡因和鸦片产量达到绝对纪录高点,2016 年全球可卡因产量估计为 1,410 吨,达有史以来的最高水 平;2016 年至 2017 年,全球鸦片产量激增 65%,达到 10,500 吨,是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监测全球鸦片 产量以来记录的最高估计数;大麻是 2016 年消费最广泛的毒品,至少有 1.92 亿人使用过一次,全球 大麻使用者人数继续上升,截至 2016 年的十年间,全球大麻用量增长了约 16%。此外,海洛因和可 卡因等毒品越来越多地与新型精神活性物质和处方药共存,许多来源不明的非医疗用途药物制剂, 以及多种药物使用和多种药物贩运,使毒品问题变得空前复杂。在全球化的毒品市场条件下,毒品 扩散到其他许多地区的风险不断提升。2000 年至 2015 年,全球直接因吸毒导致的死亡人数增加了 60%,其中 50 岁以上的死亡人数占比从 2000 年的 27%上升至 2015 年的 39%。 在我国,根据《2018 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 240.4 万 名,虽然吸毒人数比例较欧美和东南亚国家相比较低,但毒品滥用问题总体仍呈蔓延之势,尤其以 冰毒、氯胺酮等新型毒品为主。近年来,全球毒品药物滥用类 POCT 产品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从 2015 年的 6.22 亿美 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8.32 亿美元,预计 2021 年全球毒品及药物滥用 POCT 产品的需求量达 11.07 亿美 元 6。随着世界毒品市场的扩大以及各种新型毒品的不断出现,吸毒成本降低,吸毒人数逐年增长, 未来全球将会加大对毒品药物滥用的监控和打击力度,会极大的带动毒品及药物滥用监控检测 POCT 产品的市场需求,毒品及药物滥用监控检测 POCT 产品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3.2.2 传染病检测领域传染病类 POCT 产品主要是针对各类常见传染病及重大传染病等基层现场筛查、快速检测的产品, 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丙肝、戊肝)、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结核、肺炎、流感等)、 消化系统(如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溃疡)、热带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以及性传播疾病(HIV、 梅毒、淋病)等传染病的快速检测产品和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的 C-反应蛋白(CRP)快速定量检测 系统。POCT 产品的即时性对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的控制以及减少传染病爆发频率和危害都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传染病是全世界社会公共健康和经济稳定的重要负担,数百年来,它们一直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 要原因。随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物流频繁,一些传染病被控制的同时,新型传染病又呈蔓延趋势。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至少有 30 种影响人类的新型传染病出现,其中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其起源 与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因素紧密相关。同时,由于新型传染病病因具有不确定性且缺乏特异的治 疗和预防手段,其对人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并给医疗公共卫生机构的防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传染病除了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等特点外,还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在美国,性传播疾病 如 HIV、梅毒、淋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在非洲地区,传染病以艾滋病和疟疾等热带疾病为主;在拉 美地区,传染病以登革热和疟疾等热带疾病为主。因此,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引起不同程度的关注。随着一些重大传染病(比如甲型 H1N1 流感、SARS、COVID-19 等)爆发频率和危害的增加,许多国 家都加大了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监控力度,POCT 产品已经成为预防和监控传染病的有力工具。 传染病 POCT 市场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全球不断提高的传染病发病率。传染病 POCT 即时检测产品可 以显著地提高传染病的监测能力,尤其在亚洲、非洲及拉美的欠发达地区,传染病发病率高、发病 人口基数大,再者医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传染病 POCT 即时检测产品能协助医生及时、准确地对 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降低疾病在人群中传染的可能性,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 近年来,全球传染病检测类 POCT 产品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9.35 亿美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14.3 亿美元, 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预计 2021 年全球传染病检测类 POCT 产品的市场容量可达 17.3 亿美元。由于 季节性等因素,流感等传染病每年在全球不同范围内会有不同程度的爆发,同时随着国际人口频繁 流动一些新发传染病仍对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威胁,传染病检测类 POCT 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存在并保 持稳定增长。POCT 产品因其操作便利、成本较低等优势将被持续广泛用于传染病预防和筛查的工作 中,未来市场前景广阔。3.2.3 妊娠类 POCT 检测妊娠类 POCT 产品主要是用于妊娠检测和人口优生优育的早期检测,包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检测,促黄体激素(LH)检测和促卵泡激素(FSH)检测,采用尿检或者血检的方式。该市场主要 的驱动因素包括女性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的需求和隐私保护需求;不孕及晚孕人群增加,妇科疾病 患病人数上升;国家生育政策的逐渐调整放开,受二胎政策影响等,均促进了妊娠类 POCT 产品市 场的发展。 2016 年全球妊娠类 POCT 即时检测产品市场规模约为 12.5 亿美元,根据 Rncos 预测,妊娠类 POCT 产 品市场在 2016-2022 年将以 7.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2 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 19.2 亿美元。3.2.4 心血管类 POCT 检测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 的数据,2016 年大约 1,79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 31%,其中 75%以上的心血管疾 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预计 2030 年将约有 2,360 万人将死于心血管疾病。在我国从 需求端来看,心血管类 POCT 产品在我国有较大的市场基础。根据《中国心血管报告 2018》统计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有 2.9 亿,从 2015 年开始心血管病死亡 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心衰患者发病年龄也在逐年降低,根据《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 疾病报告 2019》显示,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疾病俨然已对人类生命和健康造 成了严重的威胁。2019 年心血管病患人数为 3.3 亿,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2017 年 11 月 1 日,原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印发《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要 求二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必须建设胸痛中心,同时,要求急诊科能够开展 24 小时床旁心电图 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肌钙蛋白和 D-二聚体等快速检测,并提出胸痛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分为基 础指标和分类指标,基础指标适用于所有胸痛中心,包括“肌钙蛋白、D-二聚体、脑钠肽、血气分析 等即时检测项目从抽血到获取报告的时间”和“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等联合检测的比例”,胸痛中心的 成立,大幅提升了心血管疾病 POCT 检测的需求。心血管类 POCT 产品主要用于常见心血管疾病(心梗、心衰等)的快速定量或定性检测筛查,如心 肌肌钙蛋白 I(CTnl)检测试剂、肌红蛋白(Myo)定量检测试剂、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 检测试剂、N 末端 B 型钠尿肽原定量检测试剂(NT-proBNP)等标志物。心脏标志物正常情况下主要 或仅存于心脏中,但在异常情况下由心脏大量释放到血液中,由此在血液中检测到心脏标志物可以 敏感、特异的反应心肌损伤及其严重程度。 对于多数心血管疾病,临床快速诊断,风险评估,预后判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控制病情 发展十分重要。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发病后三小时内是抢救治疗的黄金时间,且治疗开始的时间 密切关系着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预后,对于这类疾病,早期诊断异常重要,通过 POCT 快速获得 确切的诊断信息是实施有效治疗手段的前提。POCT 检测在显著缩短检测时间的同时,可以通过对多 种心脏标志物检测,准确判断出相应病种的分型并实现对症治疗。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死亡危险性高和急救时效性强等特点,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及治疗时间与疗 效紧密相关,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因此,POCT 产品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中的快速诊断优势明显,市场 规模得以持续快速增长。2018 年全球心血管类疾病检测 POCT 产品市场规模约为 28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将超过 35 亿美元。未来随着国内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行、基层医院加大设备采购以及胸痛中心的建 设,我国心血管疾病 POCT 市场将保持 30%左右的快速增长,预计 2020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8 亿元。3.2.5 肿瘤 POCT 检测肿瘤检测的 POCT 产品主要为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的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在肿瘤的 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普查、诊断、判断 预后和转归、评价治疗疗效和高危人群随访观察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自 80 年代以来,随着应用 B 淋巴细胞杂交瘤制备肿瘤单克隆技术的不断成熟,出现了大量的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并 与同时出现且日新月异的免疫学检测技术相结合,发展了众多的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并不断地应用 于临床,已成为肿瘤患者的一个重要检查指标。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检测为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 (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等。 肿瘤是慢性病中最为严重的疾病,是三大高致死率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 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新增 1,810 万例癌症病例,死亡人数达 960 万, 全球癌症病例不断增加。其中,亚洲癌症死亡病例达 547.7 万例,全球占比 57.05%,2018 年全球几乎 一半的新发癌症病例及超过一半的癌症死亡病例都发生在亚洲,其中许多国家的癌症患者得到及时 诊断及治疗的渠道有限。从患者规模来看,未来肿瘤标志物检测市场巨大。在我国,癌症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 2018 年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 429 万,相当于全国每天约 1 万人确诊癌症,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就有 7 个人 得了癌症,我国癌症患病率处于国际中等偏上水平。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肿瘤发病率不断提高以及 早期肿瘤筛查诊断普及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肿瘤标志物检测市场未来成长空间巨大。3.2.6 POCT 市场规模全球 POCT 行业发展概况POCT 全球市场规模在 2016 年为 202 亿美元,2021 年预计达到 355 亿美元,2016~2021 年间将保持 12% 年复合增长率,是全球体外诊断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随着全球体外诊断市场持续 增长,POCT 作为其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仍将是未来体外未来诊 断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全球市场布局来看,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人口基数、医疗卫生条件等差异加大,全球 POCT 市 场规模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仍是 POCT 的主战场,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发 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POCT 应用进一步推广,这些国家逐渐 成为 POCT 市场潜在的增长空间和全球 POCT 市场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中国 POCT 行业发展概况我国 POCT 行业起步较晚,2004 年 POCT 概念及技术才首次引入中国,2006 年我国成立 POCT 分委员 会。2013 年 10 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29790-2013 即时 检测质量和能力的要求》,将 POCT 命名为“即时检测”,该标准于 2014 年 2 月 1 日起实施,行业目前 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不大,医院临床科室渗透率还较低,尤其是在基层及个人用检验设 备不多,相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整体市场规模仍然偏小。而且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体 制的不断革新,我国整体医疗器械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分级诊疗等制度的推进落实, 医院对于 POCT 产品的需求日益凸显,我国 POCT 产业也迎来市场发展契机,因此具有较大的市场发 展潜力。2016 年我国 POCT 市场规模仅为 61.75 亿元,根据 TriMark 预测,2018 年我国 POCT 产业市场规模为 14.3 亿美元,此后几年将维持 22%的年复合增速,预计 2021 年市场规模达到 26 亿美元。。由于我国人口 基数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医疗资源地区发展不均衡,中国必将是 POCT 潜在的发展市场。随着我 国分级诊断政策落实和医疗改革体制的推进,以及居民健康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来几年我国 POCT 行业仍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随着 POCT 技术的不断升级、分级诊疗政策的强力推行、国家五大中心建设的逐步完善、临床科室 的硬性需求等,将会给 POCT 领域带来新的市场空间。4、IVD 行业综合服务环节(流通+服务)近年来我国医保控费、带量采购等生物医药行业政策推行一直高歌猛进。就医药流通环节的企业来 说,医保控费给医院带来成本压力的同时其压力势必将传导至流通企业,所以流通企业在产业链上 的变革势在必行,行业内企业逐渐开始向服务型企业延伸。具体转型方式如第三方实验室、集中采 购服务、区域检验中心将成为趋势。4.1 综合服务环节发展方向之 ICLICL 企业承接院外样本,凭借我国 ICL 市场渗透率低,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以及行业特有的垄断属性, ICL 头部企业前景可期。针对我国院内系统主导医疗体系,以提供产品为渠道为医院提供综合服务为 发展之根本的医院综合服务型企业,为医院将本增效将大有可为。院内院外系统的合作共建模式也 更加为医疗器械流通企业、ICL 企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4.1.1 国内第三方独立实验室(ICL)领域方兴未艾独立医学实验室起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独立医学实验室在美国逐步起源和发展。美国是私 人诊所和医院发达的国家,因为昂贵的医学检测设备与医院内少量的检测样本之间的矛盾,这些医 院转而依赖外部的独立检验机构,从而催生了一个新兴行业——独立医学检验行业(ICL)。ICL 行业涉及疾病诊断关乎人们生命健康安全,所以受行业监管很大,政策壁垒也高,单独成立实验 室需要经过申请然后要经过一系列质量检验等。其次,ICL 行业投入大,单纯的设立医学检验实验室 就需要巨大的资金支出,而且还要实现实验室规模化、连锁化,外加冷链物流链的构建等。第三就是技术壁垒,随着组学的技术的发展,特检项目占比逐渐加大,从而对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 要求,也为 ICL 行业内公司的研发投入、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起步晚,相比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该行业市场占有率偏低,主 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医疗服务供给端主要以大型公立医院为主体,而国外以中小诊所为主。但从独立 实验室营业收入占医疗检验行业收入占比来看,我国独立实验室营业收入占医疗检验行业收入占比 仅仅是以上发达国家占比的百分之十左右,未来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行业发展空间仍然较大。据沙利文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医疗费用由 2015 年的约 40975 亿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65196 亿元,年均 复合增长增长率为 12.3%,预计到 2024 年将进一步增长至 106204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0.3%。预计 到 2030 年将增至 176157 亿元,2024 年至 203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8.8%。2019 年,中国卫生总支出 排名世界第二。目前,医院在中国医疗服务行业中担任最重要的角色,2019 年医院收入在中国整个医疗行业中占的 市场份额为 77.5%。按收入计算的医院行业规模由 2015 年的 22880 亿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35970 亿元, 2015 - 2019 年复合年增长率 12.0%。中国医院的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对国内 ICL 市场的发展有促进作 用,因为独立临床实验室(ICL)与医院密切合作并为其提供支持,而且为医院提供了无法在医院内部 执行的全方位检测服务。另外,我国医院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共有三级医院 2749 家、二级医院 9687 家、一级医院 11264 家、未分级医院 10654 家。从 2019 年统计数据来看,全国 2749 家三级医院收到 20.57 亿门诊人次,而未定级医院 10654 家仅 2.123 亿门诊人次。三级医院的数量少,导致医疗资源和 诊断需求严重不匹配。按总量和专科领域数目来看,三级医院一般有最大的特检需求,因此必须向 ICL 外包一部分检测服务。近年来,医药行业各项政策密集出台,带量采购、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为第三方医学检测(ICL) 行业带来新的变革。ICL 属于资本密集型和人力密集型行业,公司作为国内 ICL 领先企业,具备较强 的规模优势和成本管控优势,因此公立医院将部分自己没有比较优势的检测项目进行外包。“两票 制”、集中采购、医保控费等政策也为行业带来新的变革。一方面医院面临着医药分开,药品降价, 获利能力降低,由于医学检验的仪器设备、相关检验人员成本较高,监管部门要求检验项目价格下 调后,检验科利润减少,高额的医学检验设备与耗材驱使医院采取检验外包政策。另一方面 ICL 因 为集中为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外包服务,所以需要大量的检验设备与耗材,从而具备良好的 供应渠道,通过集中采购设备和试剂的规模化效应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政策的出台也有效促进了 ICL 的发展。4.1.2 国内 IVD 器械流通企业转型 ICL 的代表——迪安诊断目前在 ICL 领域,迪安诊断具备规模领先、技术领先的独立医学实验室,积累了 16 年的运营管理经 验,在全国布局 39 家连锁化独立医学实验室,已形成“ 全国覆盖、地区渗透”的“连锁化、标准化、规 模化”发展态势。为全国超过 18000 家医疗机构、超过 2 亿人提供服务。迪安诊断与金域医学竞相发展迪安诊断从最早期的代理业务起家到 2017 年第三方独立实验室全国布局的完成。目前,迪安诊断已 经和金域医学一起占据了国内第三方医学检测的龙头地位。两家公司都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迪安 诊断顺承已有业务发展“产品+服务”的战略模式。而金域医学则以独立医学实验室业务起家,其实验 室全国布局完成相对更早目前实验室也更成熟,迪安诊断则在 2015-2017 年完成了全国实验室布局。 随着公司扭亏为盈的独立医学实验室数量的逐渐增加,医学诊断服务业务将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通过迪安诊断和金域医学独立实验室的扩张情况比较,可以明显看出迪安诊断独立实验室布局完成 时间上晚于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和金域医学同为国内第三方诊断行业龙头企业,二者的独立实验室几乎在国内各个省份均 有布局,业务覆盖全国。金域医学独立实验室数量 38 家,迪安诊断 39 家(含一家 CRO 实验室)。 2019 年金域医学诊断服务业务收入占比达到了 94.22%,金域医学实验室相对成熟,且绝大部分已经 实现盈利。而迪安诊断 2016-2017 年为公司医学检验实验室设立最密集时期,2017 年实现实验室全国 布局,目前为止公司实验室店龄相对年轻,有相当数量的实验室处于成长阶段,所以诊断服务业务 收入占比偏低。所以在国内第三方医学诊断市场金域医学的独立医学实验室相对成熟,诊断服务业 务占比也高,而迪安诊断也正在快速上升中,借助行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利好公司不断调整战略布局, 逐步凸显诊断服务业务的核心业务地位,未来公司诊断服务业务将加速成长。4.1.3 ICL 中专注于血液学特检服务的供应商——康圣环球中国的 ICL 市场包括两种类型的检测服务,即常规检测和特殊检测。常规检测通常指由国家卫健委 发布的《医疗机构临床化验项目目录》中的常规检验项目,例如血液生化、体液生化及血型检查。 特检通常指未列入《医疗机构临床检测项目目录》的特殊检测项目,如结核杆菌、肝炎病毒检测等。近年来,我国特检市场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常规检测市场。据统计,我国特殊检验市场规模自 2015 年的 35.29 亿元增加至 2019 年的 97.66 亿元,2015 年至 2019 年复合增长率为 29.0%,预计 2024 年将进 一步增加至 240.65 亿元,2019 年至 2021 年复合增长率为 19.8%。我国常规检测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57.4 亿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113.83 亿元,2015 年至 2019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8.7%,预计还将进一步 增长至 2024 年新增的 184.74 亿元,2019 年至 2024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10.2%。 中国 ICL 的特检市场已从 2015 年的 35.29 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97.66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29.0%, 预计到 2019 至 2024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19.8%,至 2024 年规模达到 240.65 亿元。相比之下,美国 ICL 的特检市场从 2015 年的 106 亿美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183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4.7%,预计从 2019 年至 2024 年将以 10.0%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长至 2024 年的 295 亿美元。通过将最新技术应用于分子诊断、蛋白质化学、细胞免疫学和高级微生物学,特检特别适用于疾病 诊断、识别不同亚型的疾病、精准医学资质评估和大流行病诊断。在中国,特检主要应用于六大专 科领域,包括血液学、遗传病及罕见病、传染病、肿瘤学、神经病学及妇科相关疾病,且还在不断 拓展。 血液疾病是主要影响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包括罕见的遗传疾病、贫血症、镰状细胞性贫血症及 化疗或输血并发症。血液学检查包括血液、血蛋白及造血器官的检测。4.2 IVD 流通企业变革方向之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IVD 流通服务商是连接上游 IVD 生产企业和下游医疗机构的重要环节,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体外诊 断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检验工作主要通过检验系统完成,检验系统除了检验设备,试剂,标 准品,质控品等耗材和检验人员等构成要素,还需要配合全面的质量管理、实验室环境、标本采集 输送、技术维修服务等。可以做个比喻,临床检验实验室好比生产检测报告的生产车间,其中检测 样本和检测试剂为生产的原材料及辅料,相关检测仪器设备为生产工具,检验人员为相关技术工人, 最后从实验室产出的成品为患者的检测报告单。目前国家医保对相关检验收费标准亦以检测报告单 费用作为结算单位,而非以检测试剂等终端商品价格作为结算。作为 IVD 流通服务商,由于所处检 验领域行业特点,与传统的药品流通企业不同,除了从上游生产企业采购相关检测仪器及试剂,还 需要参与从试剂采购到检测报告成品产出的各环节工作,仪器试剂的物流配送只是其承担的部分工 作,还需为医学实验室提供系列包括质量控制、技术维修、实验室运营管理等综合服务,服务属性 更强。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项目的种类持续增加,需要不断引进新的诊断项目和先进的诊断技 术和设备,对诊断结果取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日趋提高。医学实验室为提高检验系统的工作效率 和管理水平,在设备产品选择、技术应用培训、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控制措施、试剂耗材管理存储、 设备维修养护方面,更加需要依助专业化的技术支持服务和管理服务,以保证检验系统运行的稳定 性和持续性,因此对 IVD 流通服务商的服务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近几年在医保控费的压力下,以及药品及高低值耗材加成逐步取消,医院及检验科更加注重开源 节流、成本优化,从而对 IVD 流通服务商提出更多综合性服务以助其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集约化模式将检验科的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诸多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统一优化配置资源, 从实验室整体需求出发,不但在外部“供应链”层面通过提供“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方式为医院实现 降低试剂耗材的采购成本及管理成本的目的,更进一步通过提供信息化服务、质控服务、售后技术 服务、学术支持等系列增值服务帮助检验科提升医学实验室内部运营能力,帮助检验科打造更先进 的实验室、提升检验科经济受益及学术水平、改善人员绩效,提升医院在其区域内的影响力等。同 时,随着国家大力推行分级诊疗政策,积极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目前区域检验中心模 式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通过区域检验中心的建设,大幅度提高区域内医学检验资源的利用水平和 效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整体能力和水平,减少区域内重复检测,实现检验结果互认,医疗资源均 衡化,从而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目标。作为 IVD 综合服务商,可以通过服务能 力的提高,提高区域整体的诊断检测水平,有服务能力的大型 IVD 综合服务商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 遇。4.2.1 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发展趋势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医保体系不断健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医疗消费理念得到提 升,国内体外诊断市场需求得到快速释放,我国已成为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总 体上 IVD 行业规模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行业集中度日趋提高 目前我国 IVD 流通渠道市场呈现出整体分散的竞争格局,IVD 中小代理商多达 2 万余家。随着新医改 的深入进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 IVD 流通服务行业的整合。“两票制”、“阳光平台采购”等政策 的推行,意在调整我国 IVD 流通领域结构,解决行业内企业小、散、低的问题,通过强化管理、规 范行为等方法,鼓励做强做大,推动结构调整,未来的行业竞争必将是规模和综合服务能力的竞争, 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生产企业和终端客户对 IVD 流通渠道服务企业的依赖性增强由于 IVD 产品试剂品项繁多,多达 2 万余种,尤其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项目的种类持续 增加,需要不断引进新的诊断项目和先进的诊断技术和设备,对于终端医院客户来讲,医学实验室 管理难度逐渐增大,需要 IVD 流通服务商提供包括质控管理、信息化管理、产品采购管理、试剂库 存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发票管理等综合服务。 对于上游生产企业来讲,由于可借助中间流通渠道企业广泛而专业的销售网络实现销售,同时还能 及时提供相关产品售后技术维修服务,可以帮助生产企业将产品快速导入市场。因此,经过市场竞 争和行业整合,拥有强大的市场覆盖能力、供应链能力、信息化平台、服务技术团队及经验优势等 大型 IVD 流通服务企业将会占领更多的上、下游资源及市场份额。 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行业加速发展 随着我国各项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在两票制、分级诊疗等多项政策的推动下,医学实验室在医学 实验室检验结果互认、更高的质量控制标准、更精准的检验结果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医学实验 室的需求已经从最基础的高效稳定运行,扩展到管理流程的精细化、信息化的提升、运营管理成本 的有效控制、检验标准的统一化等全方位的服务需求。通过信息化工具可为各级医疗机构及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提供简化管理流程、降低综合管理成 本。信息化程度的推广,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实验室服务商等企业运营成本率,提高行业内企业运营 效率。通过对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升级及开发,可在满足客户信息化管理需求的同时,加快行业内公 司与分销商之间、公司与客户、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和信息交流的效率,从而更高效 的为终端医院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建设高质量、高水平、高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平台,实 现医院临床实验室管理上的智能化、简便化、标准化、精细化,帮助医院降本增效,提升医院的服 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4.2.2 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龙头——润达医疗公司作为国内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以信息化、数据化技术为支撑,为各类实验室(主要为医院的检验科,又称临床实验室,还包括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体检中心、疾控中心和血站等其他医疗单位所属的医学实验室)提供体外诊断产品、技术服务支持、实验室运营管理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 同时以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医疗信息化系统开发、第三方实验室检测等产业链延伸业务为补充, 形成独特的综合性 IVD 业务体系。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每年20%左右内生性复合增长;2016-2018年期间,部分收并购子公司业绩并表导致高速增长;2019 年为公司内生性增长。公司上市以来毛利率维持在 26-28%稳定的水平, 净利率保持逐年稳步提升。2020 年受疫情影响,毛利率和净利率有所下滑,但已逐季变好。报告全文146页,以上是报告内容摘要。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