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首个获得中医博士后学位的外国人,这位非洲籍中医不简单!扶桑

首个获得中医博士后学位的外国人,这位非洲籍中医不简单!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社】;提到中医,你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出的形象一定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那么,你见过“老外”做中医的吗? 迪亚拉正在为患者看诊。杨予頔 摄 迪亚拉正在为患者诊治。尧欣雨 摄 走进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名医堂”,皮肤黝黑的非洲籍中医迪亚拉正为病人看诊,艾灸、针灸、方剂……他都熟练应用,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迪亚拉来自非洲马里共和国的医生世家,在中国学中医行中医已超过30年,是首个获得中医博士后学位的外国人。他与妻子杨梅因中医结缘,不仅成为一名中国女婿,同时还扎根中国西南,为基层培养了3000余名村医。今年以来,中医也成为了他抗击新冠病毒的得力武器。 结缘中医,成为首个外籍中医博士后 迪亚拉1964年出生在非洲马里的一个医生家庭,爷爷曾是当地的草医,父亲是当地一所医院的院长。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援非医疗队把中医带到了迪亚拉的故乡。针灸、拔罐等“道具”让少年迪亚拉感到新奇。“小时候,看到中国医生用一根银针就能治病,很神奇,”迪亚拉说,“或许,那时候心里就埋下了中医的种子吧。” 1984年,迪亚拉从马里医学院全科专业毕业,由马里政府选派到中国深造。到中国之初,他先在北京医科大学普外科学习,但却渐渐被中医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但在他看来,到中国不学中医,几乎等于荒废了学业,于是迪亚拉决定弃“西”从“中”。 迪亚拉的学生时期。受访者供图 随后,迪亚拉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中医,但他却遭遇了大难题。“大学第一学期‘医古文’只考了40多分,太惨了!”谈起第一次尝到考试不及格滋味的情景,迪亚拉苦笑着摇了摇头。为了迅速提升自己,迪亚拉不厌其烦地向老师同学请教,课余时间看古装剧、听古戏、逛博物馆,看到不认识的字就去翻新华字典,医学古汉语字典也被他翻得破破烂烂。为了搞清楚经络和穴位,迪亚拉每天一下课就去实验室,用人体标本练习解剖。为了练习扎针,他手上总是拿着一块毛巾,走到哪儿就扎到哪儿……就这样,迪亚拉终于一步步地赶上了同班中国同学们的步伐。 迪亚拉的学生时期。受访者供图 后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完本科、硕士学位的迪亚拉又赴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针灸方向的博士学位。现在,他更是成为了首个获得中医博士后学位的外国人。 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迪亚拉在成都一家中医院坐诊。“没有一个人找我看病。”他对着空荡荡的诊室守了三天,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排着长队的隔壁诊室。终于在第四天,一位患者推开了大门,惊慌地叫了一声就跑出去,“我是来看中医的呀,怎么是老外呢!”患者对着护士用四川话抱怨了一番。迪亚拉追了出去,他说:“我给你扎针,如果没有效果,我不收你一分钱。”他就这样争取到了第一个病人。把脉、看舌头、分析、扎针,迪亚拉细致而熟练。后来,这位患者给他又带来了自己的朋友,在口口相传中,迪亚拉慢慢站稳了脚跟。 迪亚拉诊治中。尧欣雨 摄 扎根云南,致力培养乡村医生 在医院工作几年后,1997年,无国界医生的项目让迪亚拉第一次深入走进中国偏远乡村。他发现那里生活的百姓的医疗资源比较差。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听说‘赤脚医生’。”迪亚拉说。在他眼中,“这是一群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但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西药和大医院得到更多的关注,‘赤脚医生’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迪亚拉在云南乡村做公益项目。受访者供图 迪亚拉发现,对于当时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们,西药和大医院的资源涵盖不到,中国的贫困地区依然需要“赤脚医生”。随后,迪亚拉决定全心全意投身到培训公益事业,他和当地政府申请,让乡村医生来免费学习,他包揽他们的路费、住宿费、伙食费,毕业之后还送他们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工作服、药品和书籍。他说这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我父亲是国际红十字会的成员,他经常告诉我,如果你知道什么是行善,而你又不去做,那就是罪。” 迪亚拉在云南乡村做公益项目。受访者供图 20多年的时间里,迪亚拉频繁往返于云南昆明和红河州,长年致力于培养乡村医生。至今已培养出3000多名村医。现在,迪亚拉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迪医生”“迪大夫”。 除了提供医疗援助,迪亚拉竭尽所能为大山里的村民提供方方面面的帮助。村子里饮水困难、不通电、没有公路、缺少公共活动场地……遇到这些问题,他也想办法解决。 迪亚拉在云南乡村做公益项目。受访者供图 现在,迪亚拉把时间分成两半,一半在成都行医,另外一半则坚持在云南做公益项目。扎根中国30余年,迪亚拉不但能说标准的普通话,甚至还掌握了粤语以及四川和云南等地的方言。现在的他,不看肤色,已经完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了。 一线抗“疫”,想向全世界推广中医 当今年中国国内的新冠疫情刚暴发没多久,迪亚拉就和马里驻华大使馆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够使用中医药进行预防。“我们给在中国的88名马里人,包括大使馆工作人员、马里的留学生、商人等全部用上中医药进行预防。”同时,迪亚拉牵挂着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中医老师、中医机构等通过马里驻华大使馆分三批向马里捐赠了20多万元的中药和口罩。 2月初,迪亚拉还义无反顾地加入一线抗“疫”中。那段时间,医院的气氛十分紧张,有的朋友劝迪亚拉“你一个外国人在家待着多好”,但迪亚拉坚持要待在一线,“你们要相信中医是一定能战胜疫情的!” 迪亚拉说,通过这次疫情,很多人重新认识了中医药的作用。“在这次疫情以前,大多数人可能认为中医治慢性病才有用,但这次疫情告诉大家,中医在传染病治疗方面的建树同样不可小觑,在一些紧急的情况下,我们中医一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你看古时候的瘟病,伤寒论都记载了很多。” 迪亚拉参与“鲁班工坊”项目。受访者供图 近期,迪亚拉参与了马里“鲁班工坊”项目,这是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致力于为马里青年提供中医职业技能培训,运用中医技术与当地医疗结合,共同服务当地百姓。短时间里,他帮助4位马里专家掌握了60个基本穴位和基本中医药知识。 迪亚拉在为马里患者诊治。受访者供图 迪亚拉说,现在的他希望不仅能将中医药带到非洲,还要带给全世界。迪亚拉认为,中医药不仅对中国人有用,在全世界也是难得的瑰宝。他希望作为中医药对外传播的大使,能够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去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迪亚拉诊治中。尧欣雨 摄 如今,慕名前来找“迪博士”的患者络绎不绝,而迪亚拉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行医准则: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气质

学了十年中文的老外照样被一句中文难住,只有中文博士能看懂?

相信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们一定有过被英语折磨的经历。小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到现在学了也十多年了,发现才刚刚到了可以简单交谈的地步,确实挺尴尬的。其实英语已经算是比较好学的语种之一了,而我们有博大精深文化的中文才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种之一。当然,想学好语言有很多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很重要的。在中国待十年的老外比如你在一个只讲英语的国家,用不了多久就能跟人正常交流了。同样的,那些来中国很多年的老外的口语水平其实已经和我们差不多了。所以,如果听到老外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真的不用太惊讶。但是,如果遇到比较难的语句,这些老外还能看懂吗?这句话你能看懂吗首先来看看我们的第一题:“用毒毒毒蛇会不会被毒毒死啊?”相信对我们来说,这句话很简单吧,那么对老外呢?接受挑战的是在中国待了十年之久的老外。这位老外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了,但是遇到这道题还是被难住了,直言中文真的太难了,中国人不用学中文太幸福了。中文博士一下看懂难句学了十年中文依旧读不懂难句,那么中文博士呢?第二题如上图所示,接受采访的是在中国进修的中文博士,是个美国人。这位中文博士一下子就将语句看懂了,还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第三个“把”是名词。说实话,小编第一遍看的时候还真的没有看出来呢,不愧是中文博士。日本姑娘表示中文有很多四字词语既然都说中文那么难,那么老外觉得中文难在哪里呢?这位中文博士给出的答案是中文各种需要理解的词太多了,比如成语,诗词。对很多像他这样专门学中文的老外来说,普通的话语对他们来说没有难度,但是中国那么多成语和诗词真的太难学了。而另一位日本姑娘则表示中文的发音很难,而且有很多四字词语。这让我想到了关谷神奇!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番茄酱

非常难忘且值得!我的英国利兹大学就读体验

各位同学大家好,很荣幸能够来给大家分享我在利兹大学就读食品科学与营养的就读体验。我硕士毕业于利兹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专业,本科是在国内某211大学读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我是gap了一年之后申请的留学, 17年入读,当年5月份才决定的留学,从那时候开始着手申请的。我其实比较贪心,申请的时候同时考虑了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因为我毕业之后肯定会回国工作,国内的HR不太了解你专业的排名在全世界是什么样,就看综合排名,所以我要选的学校综排不能太难看,最好是在世界前100名。我们专业相对来说比较小众,不像finance或者教育学,G5或者别的学校都有的这些专业,我们的可选范围还是蛮窄的,经过跟顾问讨论,我选了利兹、萨里、雷丁、诺丁汉还有KCL这几个。申请的时候我均分不到84分,成绩不是很好。也没有语言成绩,雅思是后来考的7分。科研经历申请的时候一共有三段,推荐信两封,一封教授推荐信和一封副教授推荐信。也没有相关实习,只有学校那种到了大二、大三之后,每个学期一次的见习,没有什么含金量,大家都懂。比较幸运的是所有的申请都收到了offer,利兹的好像是提交申请后三四天内就收到了。可能有的同学觉得我申到了KCL,最后却决定去利兹会有点奇怪,因为KCL这几年在国内的声誉还是比较好的。KCL的营养学其实是人体营养学,偏临床方面,但是我在国内读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对人体营养学不是特别感兴趣,而且如果读这个专业,回国也不太好就业,再加上我本身也更想学偏食品科学方面的专业,所以综合考虑之下,我还是去了利兹。就读体验01.校园环境先来种草一下我的母校利兹大学~利兹大学 Parkinson Building图上是利兹大学的地标式建筑,Parkinson Building,它里面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图书馆,还有食品学院的实验室和一些类似考场、会议室之类的场所,都在这个楼里面。Parkinson building这是白天的Parkinson building。这张图是大家坐在那座楼前面的台阶上。当天气特别好的时候,或者两节课中间空了一两个小时,后面还要接着上课的时候,很多同学就会选择来这个地方聊聊天、玩玩手机、看看书什么的,还是挺惬意的,不过英国的风是真的大。The Great Hall这栋楼是The Great Hall,里面有几个礼堂,注册报到、领BRP、毕业典礼什么的都是在这里举行。利兹大学商学院这是商学院的楼,非常古老,是一座很有欧洲风情的建筑。牌子上写的是Main Entrance,英国的学校不像我们国内学校,有围墙和校门把学校围起来,英国学校会有很多大楼,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利兹大学的楼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集中的,只有少数几栋楼在市中心那一块。利兹的菜市场这个非常古老的建筑不是旅游景点,它其实是利兹的菜市场。很多从其他城市过来同学,来利兹玩的时候就会到这个菜场来打卡。02.学校介绍利兹大学有将近200年历史的公立综合性大学,是一所在英国享有盛誉的顶尖学府,同时是罗素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也是“红砖六校”之一。今年QS排名是第93名,前几年也都是在前一百,19年TIMES排名在英国排第11名。我当时很喜欢问我的申请老师一个问题:某某学校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哪个学校。因为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功课,全方面的了解学校在当地的声誉、受欢迎程度之类的,后来我到了那边,对这个问题还是很感兴趣,就问了当地的同学,或者是BBC,或者是从小移民到英国去的中国人,根据他们给我的回答,我大概对利兹大学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有了解。利兹大学就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心中的武大、南大和浙大。很多名人富豪都很想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利兹读本科。利兹大学的地理位置其实还蛮好的,它位于英格兰的西约克郡,地处英国第三大城市利兹。不过这个第三大我觉得要打个问号,因为很多英国的城市都说自己是英国的第三大城市~从利兹坐火车到伦敦大概要三个小时多一点,到曼城就40分钟,快的话可能都要不了四十分钟。到时候去利兹读书的话,应该是先飞到曼城,然后从曼城再叫一个接机,或者说坐火车到利兹。利兹机场很小,一般从国内飞都不会直接飞到利兹。刚到利兹的初印象就是英国好冷啊,当时是9月初,冬天的装扮全都穿上身还是觉得挺冷的。感觉英国人都还蛮热情的,生活也都蛮闲散的,在路上你碰到了一个英国人,你跟他眼神对视了,他就会冲你笑。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英国的交警是骑白马巡逻的,很大的白马,还蛮壮观的。英国的食物是真的挺难吃的,大家要做好自己动手做饭的准备。利兹比较有名的是彩虹节,他们很尊重LGBT。03.食品学院下面主要介绍一下食品学院。利兹大学食品学院在英国基本上稳居第一,去年的TIMES排名和今年的CUG排名都是排第一。食品学院的全称是School of Science and Nutrition,它下设六个专业,包括FQI(食品质量与创新)、FS(食品科学)、FBio(食品生物技术学)、FSN(食品科学与营养学)、Nutri(营养学)以及今年新开的SFS(可持续食品体系)。我学的是食品科学与营养学专业。食品学院的申请难度不是很大,就语言来说,和别的理工科专业差不多,都是雅思6.5(6.0),211/985学校GPA需要达到80分以上,双非据说今年要85%以上。可能是因为疫情原因,很多本来要申请美国学校的同学转申英国,申请人多了,学校可选择的范围就比较大了,要求可能也会提高一些。坊间还有传闻说今年要88分以上,这个要等今年的数据出来以后才能知道。英国还有一个特点,本科学校如果不在他list上面的,他们就不招。部分独立学院就不是很建议大家申请英国的学校,或者说大家可以咨询专业的顾问老师,问问他们你的学校是不是在list上面。我去之前我的申请老师跟我说,你这个专业特别小众,到时候你们整个系或者整个班可能只有你一个中国人,我当时还想这样子那我岂不是会很孤单,结果到那边去之后,放眼望去我还以为我在中国读书,80%都是亚洲面孔,特别是食品科学和食品科学与营养这两个专业,亚洲人特别多,当中有80%都是中国人,男女比例大概是3:7,女生很多。营养学专业的外国人比较多。04.FSN专业课程它一共有八门课程,最后的dissertation的分特别高,占到80个学分,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这几门课很多年都没变了,一直都是这样,我觉得到时候你们去应该也还是这八门课。里面有我们比较熟悉的食品分析、功能性食品、食品加工工艺等等。如果本科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同学应该能看得出来,这些课程很多都是我们本科学过的,其实对英国本科的同学来说也是这样子的,所以很多英国本地的人如果要继续深造的话,会选择直接读博士,这也是班上英国本地人很少的原因。我当时上的是授课型硕士,也就是taught这种学习形式。它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lecture,lab,forum,assessment和dissertation。lecture就是大课,是两三个班的同学一起上的,我的专业课基本都是lecture这种形式。第二个部分就是lab课程,两个人或者四个人一组,完成一个实验,完成实验之后,要做一些discussion,开小组会议进行讨论、查文献,最后共同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外国的实验报告和国内的不太一样,它的分量是很重的,比如说某门课程一共有六个实验或八个实验,这几个实验报告的均分就是你这门课程的分,所以要特别认真对待。第三个上课的形式是forum。学校有时候会请来一些校友或者说跟专业相关的一些工作人员,来介绍跟这个行业相关的东西,在他做完讲座之后,可以跟他进行一些讨论,这种收获也挺大的。第四个部分就是assessment。我们专业的考试特别多,不像教育和传媒专业,他们考试特别少,主要是写论文,我们主要是考试、写report。第五部分是含金量非常大dissertation,就是硕士论文这个部分。大部分人是要先做实验的。实验周期快的话可能两三周就能做完,慢的话可能得做几个月。我觉得这个部分收获是蛮大的,之后求职也是可以拿的出手的一个点。05.师资介绍食品学院的老师有很多大牛,我主要挑了三位,他们都是几个院系或者几个项目的负责人。第一位老师是穆罕默德,他当时给我们上了两门课。第二位老师是我的两位导师之一,人还挺好的,就是有点严厉,他主要擅长的方向是感官科学这一块,我当时之所以选他是因为这块我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如果之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话,会对我帮助比较大。而且做他这个项目要学一些编程语言,尤其是R语言,当时觉得对我来说也是个挑战,但是如果能搞定这个项目,收获肯定特别大,事实证明选择是对的,最后也是顺利通过了答辩。第三位是Matteo,他是我前面提到的Microbiologcal and Chemical Food Safety这门课的任课老师之一。06.经验分享在英国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学习怎么引用文献,英国对于这方面特别看重。它规则很多,我们在开始学很多专业课之前,会有一门课程,专门教你怎么搜索文献、引用文献,怎么写格式,什么情况下需要引用等等。我室友当时引用了一个文献,中间涉及到转述的问题,他论文里写错了表述对象,学校就因为这个事情判定他舞弊,我们当时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英国就是把这个认定为舞弊。再就是建议大家写report和论文的时候,表达尽量简洁直接,注意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的逻辑衔接,不同概念之间的逻辑衔接,多练习英语的思维。第三,如果本科阶段没有学过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大家可以初步了解一下,最好多学一点。因为英国本科是很注重这方面的,到硕士的时候老师就默认大家都会,如果你到时候才着手学的话,可能就会比较吃力一点。上课的时候勇敢提问,不要害怕问到一些比较幼稚的问题,会不好意思什么的,其实没关系的。如果一开始听不懂课的话,学校有一个系统,上面都会传上课录的视频,可以课后在这个系统里面听录播课。07.衣/食/住/行英国硕士留学时长还是比较短的,只要一年的时间,费用最少需要35万,这35万涵盖了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还有其他的费用,比如说旅行、机票这些。但是如果现在去的话,大概要准备四十多万才比较保险一点,因为今年的学费已经涨了一些,大概要22万人民币。住宿的话,普通的住宿大概一年要10万块,如果你想住好一点,可能就要更贵。至于生活费,就根据自己的情况支配。日常社交大家可以多参加一下迎新party、咖啡里面每周一次的沙龙,也可以留意一下LUU的活动,LUU类似于我们国内的学生会,它每周都会组织一次活动,比如说去徒步,或者去露营,这种大家大家可以多参加一下,增加一些人生体验,也可以认识更多朋友。去英国机票你可以选择买学生票或者青年票,大一点的航司都会备这个票,每个飞机大概有四张或者六张,如果网上没有显示这些票的话,可以打电话给他们的航司。我第一次过去的时候坐的荷兰航空飞机,当时购票平台都没有这个票,我就打电话给他们,他们答应帮我预留一张,后来就买到了,还挺顺利的。这种票都挺便宜的,单程就3000~5000人民币。这种票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带两件23公斤的行李,比一般的成人票要多一件行李。去的时候我觉得没必要带太多衣服和鞋子,尤其是鞋子,英国鞋子真的特别多,特别便宜。可以多带一些好吃的,英国那边虽然有中超,特别是利兹,但是零食什么的比较少,女生可以多带一点。衣服的话,如果能适应欧美或者复古风的,也可以少带一些衣服,减少重量,不然到时候回来可能还要再买几个箱子,才能把东西寄回来。关于吃这方面,学校里面都有一个比较大的食堂,我之前试过几次,但是都非常非常难吃。它有一片是亚洲片区,那边有什么越南的面,那种面是甜的,鸭肉面,味道很怪。其他的东西偶尔试试可以,平时估计大家还是要自己跟室友一起做饭。或者学校对面有一些中餐馆,也可以去吃,但是费用就相对来说比较高一点。住宿这方面,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住学生公寓,学生公寓是一个人一间的。一个flat里面会有四间、六间或者八间这样子,每栋都不同,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哪种定哪种就好了。学生公寓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因为只有学生可以住。现在学生公寓的价格应该是要150往上了,我们当时差不多是120、130往上,贵的也有差不多300磅的。有些同学也会选择住house。House的价格区间还蛮大的,我记得当时便宜的一周六七十磅的也有,贵的也要两三百磅左右,House的地理位置可能相对来会更好一些。我一开始住的是学生公寓,后来出了点状况,就搬到了商学院附近的一个house里住,也挺好的,当时价格是150磅一周。如果你想要更加私密一点,不想跟别人share厨房、客厅,你可以选择住studio。这个费用会更高,而且我觉得不是很好,因为会比较孤单,没有室友,也就少了几个朋友。而且你的厨房就在房间里,也不是很好。市中心的普通公寓也可以作为一个选择,它的地理位置很好,我记得市中心一个商场后面有个蛮好的公寓。但是这种公寓相对学生公寓来说,安全方面差了一点。在利兹,基本上走路就可以。如果你住学生公寓,住的再远,基本上走到市中心也就是二十几分钟。比较累或者住的再远一点,可以叫Uber或叫amber,amber就是利兹当地的Uber。周末的时候大家可以搭火车或者自驾去周边的城市旅行。英国真的特别特别小,我们当时经常当天往返。当天去一个地方,路上火车可能一两个小时,最多三个多小时,晚上玩完了再回来。大家到时候可以办一张young person card,就可以打折买火车票。在英国一年中有三段比较长的假期,可以去欧洲其他地方旅行,大家一定要规划好办签证的时间,像红领巾这些平台都会分享很多申请各个国家签证的攻略,按照他的步骤来就没有问题。机票和住宿可以在飞猪、去哪儿、携程这些平台上面订,也可以在airbnb或booking上面订,都可以。职业规划我觉得如果去英国读书的话,入学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行职业规划了,因为入学的时候刚好是当年的九月份,国内的秋招其实很多都是提前一年开启的。现在招聘的都是明年入职的那一波人,特别是很多大厂,都是这样操作的,就是先人一步,留住好人才。大家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是,到底是留在英国就业还是要回国。很多同学之所以现在选择去英国,是因为签证可以延长了,你可以在那边工作两年然后再回国。建议大家多关注一下专业相关的各种就业方向,以及工作内容描述,没有工作经验的时候视野往往会比较局限。我当时觉得我们专业大的方向除了去海关,其他如果进企业的话,要么就是做研发,要么就是做检测。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方向。比如研发这个大方向,下面就有很多细分的小方向,有产品经理、配方研发和研发检测方法等等。产品经理是带领整个产品的,不光要提出idea,还要告诉包装设计他们要做什么,呈现部门要做什么,可能还要告诉客服、采购需要他们配合什么,要把控整个产品的进度。除了产品经理以外是配方研发,比较偏实验室研究,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有点像。第三个就是研发检测方法或者检测仪器,这类下面还有很多细分领域。利兹大学在英国是比较老牌的名校,所以career fair特别频繁。有的时候是学校招聘会,会在体育场举行,场面特别壮观,有可能有上百家公司会来摆摊,做一些宣传,我觉得这个时候就勇敢的上去跟他搭讪,问一下他在这公司工作的感受怎么样,他们招聘有什么要求等等,也可以要来他们领英的名片,在上面follow他们,或者是在ins上面follow他们。如果在同一个城市,也可以约他们出来喝咖啡,这对你之后找工作非常有好处。公司内部有人和没有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考虑要留在英国的同学,真的要好好关注一下这些career fair。利兹的食品学院在英国是第一名,英国很多食品企业就非常看重这一块的生源,就会经常来我们学校,马氏、亨氏这些来的特别频繁。英国其他比较大的企业都会来。我觉得实习还是蛮重要的。比如你做了感官检测的工作,但你发现太枯燥了,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或者涉及到数据分析的内容太多了,我不太擅长。这样你起码可以知道你不擅长哪些部分,或者说这个不是你喜欢的,以后真正找工作的时候可以避免走弯路。如果你实在做不了实地的实习,找远程的也可以,远程的要还是不可以,就进实验室跟导师做项目,打打杂也是OK的,总之比闲着要好很多。学校会推送一些实习的机会或者科研的机会,如果你找了一段时间实习没找不到,但是又很想去实习,就可以向学院求助,他们一般都会帮你留意,或者是问一下之前的校友,有没有适合的机会给你。对我来说,在英国的那段留学经历非常难忘,也很值得,我觉得是我最正确的选择之一,碰到了很多很棒很牛的人,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独立能力都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也有了很多神奇的经历。比如说在墓地边的教堂考试、在体育场考试什么的。特别是考试月的时候,学校还会给你摸狗减压。如果你们现在是大二、大三甚至是大一的话,那真的非常幸运。我觉得大家可以想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不要觉得我现在还只有大二大三,还不用想去考虑这个事情。如果决定就要去英国留学,现在还可以做背景提升,把绩点刷高一点,给自己的简历制造一些亮点,多实习几次,多做几个科研,或者上几门机器学习的课程,上一些编程的课程。申请research的同学也可以跟着导师做研究,也可以套套磁,拿到一个pass卡。对于明年递交的同学,要提醒你的是早点准备好材料早点提交,因为英国的学校申请都是rolling的,位置是先到先得的,不是说有一个非常严格、非常统一的标准,他那个底线还是在,但你早申请比晚申请录取的概率要大。即使你特别优秀,但是他把录取都已经发放完了之后,你再申请他也不会录你了。祝大家offer接到手抽筋~问答环节Q:利兹大学在英国认可度高不高?为啥那么多黑利兹的?A:前面有提到,利兹大学在英国的认可度很高的,相当于咱们的武大、南大、浙大这些院校,是很老牌的名校。至于为什么那么多人黑利兹,个人认为是因为它前两年有时候招生要求会很低,均分不到80也录了,大家就觉得太容易了,不想去。Q:对于利兹大学排名下降的事情怎么看?A:其实大家不必过于纠结排名这个事情,它大致位于一个位置就好了。排名这个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过,其实是在校生和社会上的人士,根据学校科研、实验室的器材、老师的教学能力、城市的生活节奏或者生活条件各个方面评价出来的,是一个综合的分数,不是特别客观的排名,大家看看就好。Q:双非申请利兹大学商科难吗?大二学生要怎么准备A:双非申请利兹商学院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对211和985的学生来说,要达到83分这个水准的话,商学院大概要高五分,88分可能才会比较稳妥一点。大家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你的分数提高,特别是专业课和数学课。大三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语言考试了。如果暑期有时间的话,建议去银行实习一下,英国还是蛮看重实习这一块的。申请的时候能够提供一些比较大的公司的实习证明的话,是会有加分的。Q:老师,刚开始进学校适应难吗?英文方面。A:其实还好,可能是口音方面还要适应个把月,我当时适应了个把月。我的听力不是很好,当时雅思听力好像8分,因为国内很多学生可以考8.5或者满分。听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国内学的基本上都是美式英语,对美音反应速度会比较快一点,英音的话可能在脑子里还要想一想。多参加点活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千万不要听不懂就算了,好像把耳朵封闭起来了,只要不是这种状态,我觉得一个月就可以。Q:学业压力大吗?毕业难吗?A:学习压力其实还好,但是也没有像一些对留学有偏见的人说的那样,去国外读书就是玩,没什么学习压力就可以混个文凭回来。英国只有一年的时间,安排的还是比较密集,有可能一周之内要完成四份报告,我当时最顶峰的时候是这样,压力还是挺大的。毕业我觉得不是很难,不过如果你完全不学,或者对有的课程是半放弃状态,肯定也毕不了业,我们班当时就有人没有毕业。不过这都是个例,如果你正常去学,也不至于到那一步。换句话说,只要本科的时候在国内可以毕业,在英国硕士毕业,我觉得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本文为大圣留学原创撰写,严禁转载,一经发现后果自负)

卡门线

神童田晓菲:13岁读北大,20岁读博,为何却嫁50多岁美国人?

在中国人的印象当中佳人一般都是与才子相配,这一个才子呢跟这个佳人的年龄差一定是相差不大的,两人的家世也是相匹敌的,两人的文化水平也是相符合的,如果佳人没有配才子的话,那么我们就觉得这个佳人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但这些仅仅只是我们个人的一些看法,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佳人没有配上才子的大有人在,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田晓菲出生于1971年是哈尔滨人,在她4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诗歌,在1981年的时候她就出版了属于自己的诗集,那个时候她还只有10岁。三年后,也就是1984年她就被北京大学所破格录取,成为了北京大学少年班中的一位,也成为了北大的一个重要培养对象。从北大毕业之后田晓菲就开始去美国留学,考起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样一个拥有完美履历的女人,可惜的是她在自己28岁的时候就嫁给了一个53岁的美国老年人,她的这样一个行为让很多的人不解。田晓菲的父母也是从事文学这一方面工作的人在他们家里随处可以见到书籍,受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所以田晓菲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了文字。经过她父母的培养之后,她也能够写出不少的诗歌,这就让她成为了当时人人交口称赞的神童。于是北京大学也向她抛来了橄榄枝,在北大学习的这几年当中田晓菲觉得十分的舒适,在她毕业的时候对于北京大学十分的不舍,于是在1987年的时候她写下了这样一篇诗歌《十三岁的际遇》,在这篇诗歌当中她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自己对北京大学的留恋之情,也表达了她对未来的向往。跟很多的神童一样田晓菲也进行了国外的留学,在1998年的时候她成功的在哈佛大学获得了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那个时候她还只有27岁,这在哈佛大学来讲算得上是最年轻的博士生了。所以她得到了她的老师斯蒂芬欧文的青睐,这位导师在与田晓菲的相处当中对田晓菲十分的赞赏,并且在1998年也就是田小菲毕业的那一年还跟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意。那个时候斯蒂芬已经是有53岁了而田晓菲还只有28岁,也就是说按照中国人的观念,斯蒂芬可以成为田晓菲的父亲了。如果自己的女儿想要嫁给一个跟父亲差不多年纪的男人,这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是不能容许的,所以当田晓菲的亲人朋友听到田晓菲想要嫁给一个53岁的老头子的时候,他们是极力反对的。但田晓菲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她的思想里已经没有了中国的这种年龄的偏见,所以她选择的是跟随着自己的内心走,为了得到亲友的祝福,她给自己的亲友做了很多的工作等到他们能够接受之后她答应了斯蒂芬的求婚。

夫道

复旦研究生超强辩手,被央视一眼选中,出国读博嫁老外生一儿一女

复旦研究生超强辩手,被央视一眼选中,出国读博嫁老外生一儿一女文/李晨虹封建社会的时候,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天天在家里做一些家务事,被认为是拿不上台面的。而现在新时代到来了,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甚至有的时候比男人更强,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为了女人的主阵地。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声音提出问题,女人究竟应该怎样?过完自己的一生是在事业上拼尽全力还是在家相夫教子?姜丰是从山东大学本科毕业又保送到复旦大学的。当年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她也非常的受人欢迎,在辩论队里小有名气,虽然性格温婉,但是在辩论的时候却咄咄逼人,每一句都能说到点上。因为是名校的研究生,所以有很多的机会外出去打辩论赛,在这个过程中中央电视台注意到了她,于是姜丰在毕业之后顺利地进入了中央电视台,担任主持人和编导工作。当时《正大综艺》就交给了姜丰来制作,作为这么年轻的编导,不光是姜丰本人,节目组有的时候也有些不太信赖,可姜丰却非常漂亮地完成了任务,但就在她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过程中,她却选择辞去了中央电视台的职务,去英国的剑桥大学读博深造,她的这一选择也让台中的很多工作人员感到不解,因为在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观众朋友特别熟悉她了,如果能够在台里继续干下去的话,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但是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追求吧,她去了英国之后也认识了自己的老公,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有能力的国际企业高管。结婚之后姜丰也逐渐地在家里开始带孩子,事业上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忙碌了,但是她却没有闲下来,经常会记录一些自己平时生活里的事情,还出了好几本书。后来她因为一些原因跟老公分手之后也选择回国发展,但是回国之后,国内的情况早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熟悉的那个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不过这也是她个人的选择,尽管不能再像之前一样在电视台里呼风唤雨,制作一个全民喜欢的综艺节目,但她却在英国度过了自己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光。目前她还是在国外的时间多,两个孩子也慢慢长大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是上天给予我们的安排,就算有的时候我们错过了很好的机会,但我们也经历了不同的风景。(图片来源网络)

蓬户不完

她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27岁成哈佛女博士,为爱嫁53岁美国人

引言天才不仅仅因为他们的智商,也因为他们高于普通人智商所带来独特的看法和实际行动,他们像黑夜中的月亮,放射出自己独特的光芒。有这样一个天才少女,在别人还是上初中的年龄,她就已经被北大录取,30岁不到又成为惊艳的哈佛女博士,为了伟大的爱情,她嫁给了大她二十多岁的美国人。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才少女田晓菲的生涯历程。正文田晓菲,出生于1971年,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受到父母工作的影响,才2岁的田晓菲就开始读书认字,如果一般的孩子都是在四五岁才开始认字,因此,田晓菲出生后就表现了过人的资质。4岁时,田晓菲父母因为工作调动把家从哈尔滨搬到了天津,父母从事文联工作,田晓菲有了接触更多文字的机会,就像大火遇到燃油,田晓菲像热切汲取生命之水一样,她在天津的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首诗,随后,还出了几本诗集,而普通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田晓菲的天赋受到天津文坛文人们的关注,许多有影响力的文人们与田晓菲这个只有几岁的天才小少女有些接触。尽管有过人的天赋,田晓菲仍然在按部就班的上着学。当时在天津一所中学就读的田晓菲因为发表了诗歌而获奖,这次诗歌比赛让田晓菲崭露头角,这正是北大想寻找的优秀人才,北大的西语系破格录取了这个天才少女。一时间,人们对这个年仅13岁的少女羡慕不已。又过三年,此时的田晓菲也才16岁而已,可她却已经是北大大三的一个学生。当时正值北大90年校庆,16岁的田晓菲写下了《十三岁的际遇》,用诗歌版优从容淡定的语气表达了她进入北大,对北大深切的热爱和作为北大人,永不停止探索等诸多复杂情感。这个作品还被选进中学课本,足以表现田晓菲的文学功底,《十三岁际遇》的发表也让人们相信这个天才少女是真材实料的。1989年,田晓菲结束了在北大的学业,随后的两年,她就取得了英国一所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田晓菲取得一些成绩后,并未懈怠,七年之后,也就是1998年,她拿到了全球顶级大学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一。在田晓菲读博期间,她的导师叫斯蒂芬·欧文,一个热爱唐诗的美国人。他在田晓菲拿到博士学位后向田表诉了自己的衷肠,欧文有这样的想法不足为奇,他是美国人,对于年龄差异没有特别大的看法,两个人会因为相同的话题而聊到兴起,而他也更为田晓菲的才华震动心田,这样有着同样的兴趣和爱好,都对东方文化有些极大的热爱的两个人能走到一起似乎不足为奇,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是24岁的年龄差,在西方多年读书,田晓菲更看淡外在的因素,她没有犹豫,和这个叫欧文的美国人走到了一起。这段忘年恋十分挑战部分国人的看法,有的人说田晓菲被国家重点培养出来就跑到美国,还把国籍都改为美国的国籍,称她忘恩负义,面对这些外界的多次质疑,田晓菲不予理会,因为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那些只需动动嘴的人会帮她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么?当然不能。在说服亲人后,田晓菲接受了欧文的求婚,成为了欧文相伴一生的妻子。由于她出众的天赋,田晓菲如今在美国的大学教书,她和自己曾经的导师,如今的丈夫一起共同进步,共同学习,她遵从自己的内心,愿意为了爱人而过滤掉世俗的不理解。结语:提起天才,我们能想起聂鲁达,海子,普希金,他们的人生的早期就达到了常人一生都难以到达的成就,但是天才也不是顺风顺水的度过一生,他们也要完成生命中许多重大的挑战,甚至,别人会对他们做的决定表示不理解。田晓菲是幸运的,她的高智商无疑是上天的馈赠,到后半辈子的结果则是她辛苦努力得来的,没有人会替她做决定,能坚定的听从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是一种能力!参考文献《十三岁的际遇》

家族日

史上首个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23岁拿博士,迎娶“延安第一美女”

人,都为信仰而活。这种信仰跨越国界、跨越种族、是自我内心最真切的表达。先有美国学者魏特琳,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了中国诸多妇女儿童,在中国赢得了“活菩萨”的美誉。在她死后,国人为了其伟大贡献,特在她的墓碑上刻下了“金陵永生”的赞誉。还有马海德,23岁大学毕业就来到中国,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尤其是在麻风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第一位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他的父母都不是美国人,是黎巴嫩移民。马海德的父亲是一名炼钢工人,后来失业了,家境非常窘迫。可就在这时候,马海德一家人得了传染病。一家六口奄奄一息,可却拿不出钱看病。后来遇到了一位好心一生,没向他们收一分钱,看好了他们一家人的病。于是,在马海德的心里,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医生。1927年马海德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医学预科,1929年考入贝鲁特美国大学医学专业,1931年毕业。后来又进入日内瓦医科大学修博士学位,1933年毕业,当年23岁。当时,医生在美国是非常崇高的职业之一。马海德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终于实现,可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他要和两位同学一起去中国,拯救那里正处于“热带病”折磨的人们。1933年,马海德和2位同学一起来到上海。合伙在九江路开了一家诊所。那时候中国人对外国人开的诊所很不感冒,所以诊所的病人也是寥寥无几。后来两位同学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一起回国了。临走的时候还告诉马海德“在美国,有很多机会。坚持不下去,就早点回来”!倔强的马海德并没有退缩,后来在一次舞会上,偶然间结识了宋庆龄。后在宋庆龄的引荐下,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初夏,前往陕北革命根据地。3个月的行程,让他逐渐认识到了工农红军的形象。他发现,这些人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种“凶神恶煞”。而且是有理想、有干劲的一群人。他和斯诺认为,只有这些人,才能救中国。斯诺的考察结束后,收拾行装实际,马海德却告诉他他不准备走了,要留下来继续支持这支队伍。并从这个时候起,给他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马海德。据不完全统计,在马海德随军期间,前后救治伤员4万余名,他还利用自己的美国身份积极对外联系国际上的医疗物资、志愿医生团队,有好多都是在马海德的牵线之下入驻根据地。1940年,马海德30岁了,正式与20岁的“延安第一美女”、鲁迅艺术学院的女学生周苏菲结婚。马海德曾治好过周苏菲的流行感冒,两人一见钟情。1949年,马海德敲开了总理办公室的门,热切地提出,自己要入籍中国,成为一位“完全的中国人”。周总理哈哈大笑,看到这位为中国建设和解放做出伟大贡献的外国人,不假思索大笔一挥,马海德加入了中国国籍。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很快接收到新的历史使命,麻风病。当时中国至少还有50万人遭受麻风病的折磨。为了救治麻风病,马海德付出了后半生的心血。十年如一日,甚至深入到了最偏远的乡村麻风村。到60年代中期,全国麻风病病人大幅减少。1985年,75岁的马海德,积极筹划了第一届国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在中国召开。中国的麻风病开始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和救助,人们也渐渐消除对麻风病的恐惧与偏见。1988年,因马海德为治疗麻风病作出了巨大贡献,获得“甘地国际麻风奖”。同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并遗嘱妻子将自己的骨灰撒到延河,那个他付诸青春的地方。读者们,关于“伟大的马海德”,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不可听也

「外国人在沈阳」弗朗西斯科博士:我家住在沈阳城

“学校为所有外籍老师准备了BBQ聚餐,大家非常开心。”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对于来自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萨贝德博士来说,是一个双喜临门的日子。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他刚刚升职为沈阳加拿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副校长。“我会带领团队将学校越做越大,吸引更多外籍学生来这里读书。”今年43岁的弗朗西斯科博士微笑着表示,“我现在在沈阳工作、生活都很开心。未来想非常稳定地在这座城市发展。”沈阳女婿 因为一位美丽女孩来到沈阳弗朗西斯科在日本长崎国立大学获得水产生物学博士,成为家族第三位博士。他的舅舅胡安萨贝德博士,是西班牙著名放射线学专家,西班牙皇家医学院最年轻成员。而对他影响巨大的妈妈伊莎贝尔莎贝德女士,获得了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的历史和地理学博士学位。在长崎读书期间,弗朗西斯科注意到一位美丽的中国女孩。学校为海外留学生举行的派对上,一位穿着中国传统服装,教各国留学生跳中国舞蹈的女孩,成为学校风云人物。“我为她拍了很多照片,希望送给她。可是消息发出三个月,她都没理我。”弗朗西斯科回忆道,直到一次电梯邂逅,他们才发现原来两人在同一幢楼里做实验。“我们第一次约会,恰好是中国的春节。”弗朗西斯科说。也就是从那一天起,两人开启了幸福之旅……2005年,弗朗西斯科第一次来到中国沈阳,见到了妻子张超的家人。2006年,他们在沈阳举行了非常中式的婚礼。婚礼上,他还用中文唱了一首中文歌,深情表白妻子:“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沈阳教师 因为一座城市开启事业新起点“五年前,之所以选择全家人回到沈阳,是因为我们认为沈阳的经济很好,城市未来发展会很好。”弗朗西斯科认真地表示。弗朗西斯科去过的国家很多,对于每一座居住生活过的城市,他都有着自己的认知。15年前,第一次来沈阳的时候,这座城市并没有给他留下太深刻的印象。“现在的沈阳就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沈阳人非常勤劳,积极进取。很多沈阳人在创业,人们工作非常努力”是他对这座城市最大的认可。一座高速发展的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够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刚刚开始网上寻找沈阳工作机会的弗朗西斯科,在一次参加国际性会议的回程飞机上,偶然获得了在沈阳一所国际学校任教的机会。如今,五年时间过去了,弗朗西斯科先后在两所国际学校任教,从一名科学教师,到兼任国际学校DP协调员(DP课程是国际文凭组织IB的大学预科项目,学历得到世界主要大学的广泛承认),再到学校副校长……他为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付出很多。他进一步表示:“目前,沈阳全力以赴地引进国际教育理念与人才,这也就是我这样的外国教师来沈阳的原因。”沈阳“老爸” 因为一种欣赏定居沈阳弗朗西斯科与太太拥有两个可爱的儿子。11岁的大儿子,也取名弗朗西斯科,上小学四年级。7岁的小儿子卡洛斯,去年刚刚上小学。“他们都在沈阳加拿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读,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周末,大家都会一起出去玩。沈阳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就连上课的时候,弗朗西斯科也会跟学生们“安利”沈阳的好去处:“沈阳故宫、大帅府,还有很多公园、商场,大家周末都可以去逛逛。”而弗朗西斯科最喜欢的是家旁边的沈阳中街。他开心地表示:“我喜欢去中街。喜欢晚上与家人在中街散步,喜欢看到很多沈阳的年轻人充满活力。”当然,弗朗西斯科也跟妻子认识了很多沈阳朋友。他说:“以前,大家一起撸串,一起吃火锅、烧烤,现在还会选择日料、韩餐等多国美食……沈阳的方方面面都在与国际接轨。”今年端午节,与国际学校老师们一起包粽子、聚餐之余,弗朗西斯科还“入乡随俗”地为家人戴上了五彩线。他说:“沈阳就是我的家,让我感觉温暖、亲近。我们全家已经决定在这里定居了。”【来源:沈阳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且吾闻之

日本博士:让外国人进来,但别让他们获得日本国籍,遭网友吐槽

近日,日本主流媒体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Let foreigners enter, but don't let them obtain Japanese citizenship, doctor urges(博士建议 - 让外国人进来,但不要让他们获得日本国籍)。由于老龄化和生育率急剧下降,继续下去,日本将面临各种危机。安倍已经加速推进引入外国人进入日本工作的政策。而正在这时一位日本博士却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日本博士:让外国人进来,但别让他们获得日本国籍,遭网友吐槽 (文/界通快讯/鱼鱼观世界)日媒文章指出,高田胜,是日本的一位医学博士,他不仅仅是一个通过整形技术获得了巨额财富的人。他也是一个有强烈观点的人,他经常在日本富士山杂志的一个专栏里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他的专栏文章中,谈到了日本国会最近通过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允许大量蓝领外国工人进入日本。然而,他警告称: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体系,我们就会失败。当然,高田也很清楚,许多日本企业部门正面临着员工短缺的问题,并且有证据表明,在便利店柜台后面工作的年轻外国人越来越多。他表示:我想他们是持学生签证来这里的,一边在日本学校学习一边工作。目前,如果没有外国工人,这些日本的便利店永远无法维持一年365天的全天候运营。也许对年轻的日本人来说,在便利店兼职似乎是一份卑微的工作,但对工作的外国人来说,这不仅提供了学习日语的机会,而且还提供了学习客户服务和零售业务的机会。事实上,高田说,它可能提供给他们比上学更实际和更有意义的社会教育。这些工作还能让他们在获得薪水的同时获得信息的趋势。真正的问题是,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在日本这个富裕的国家,没有人会面临粮食短缺,一定数量的人可能会愿意把越来越多的工作托付给外国工人。像迪拜和阿联酋。就是这样一种国家,它们积极地接受外国人并沿着这些方向发展经济。但在这种情况下,迪拜公民成为公司董事是必要的,并建立外国人提供原始劳动力的制度,而迪拜国民则拥有更高工资的管理职位。如果日本被认为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外国人可以来日本工作,高田认为这没有问题,因为它让日本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毕竟,日本的劳动力短缺给外国工人提供了一个机会。亚洲其他国家虽然在经济能力方面更具吸引力,但却无法提供同等程度的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位日本博士所担心的是:蓝领工人逗留时间过长。在过去,当他们的逗留期限结束时,他们会返回自己的国家;但一旦进入日本,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留下来,而且会有更多的人与日本女性成家立业。这可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当然,高田赞成采取措施改善低薪技术培训生的条件,并表示,如果这些外来工人的人数将来要扩大,就需要一个更好的系统。但更重要的是,他担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工人进入日本,其中一些人可能最终会获得日本公民身份,对此他坚决响亮地说“不”。他断言“这肯定会导致政治问题!”因此,尽管接纳外国工人可能是缓解当前日本劳动力短缺的权宜之计,但根本问题(即日本不能指望其人口会出现任何增长)仍将存在。对于高田博士一番言论,外国网友也是纷纷吐槽:多么恶心的种族主义者。很遗憾我们在2018年底看到这样博士写出来的文章。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日本人:APA酒店的老板。这两种人都让人感到不舒服。(全文完。大家对此怎么看?)

带灯

参加进博会的外国人不需隔离14天?权威发布来了

10月10日起,多个微信群内流传一则传言,称今年第三届进博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所有的外国人全部不隔离14天”。传言信誓旦旦地提醒大家“很危险,到时候大家尽量少出去”,传言的扩散引发了网友热议和担忧。△网络传言截图10月11日,“上海发布”权威发布了《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总体方案》,回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一句话概括,就是“对进博会入境参展参会人员同样严格落实闭环管理”。根据上述方案,第三届进博会对入境参展参会人员实施以下防疫措施:入境前,落实为期14天的自主健康监测;入境时,落实100%健康申明、100%体温检测和100%采样核酸检测,根据风险布控指令实施登临检查。入境检疫发现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立即由120送指定医院排查诊治;入境后,在指定宾馆实施为期14天的集中健康隔离观察,隔离观察期间进行健康监测,在第5天和第12天分别进行采样,并送指定检测机构开展核酸检测。全程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且隔离观察期间无异常,解除隔离,可自行参展参会。△图片来源:“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据“上海发布”称,第三届进博会将聚焦“人、物、馆”3个重点,紧盯入城口、居住地、流动中、展馆门、活动点和监测哨等6个关键环节,实施“全程闭环管理、全链条可追溯、全量核酸检测、全部查验准入、全面环境清消”等5项措施,对参展参会4类人员进行分类管理,严密构筑“国境、城市、区域和展区”4道疫情防控线,努力在第一时间将与新冠疫情相关风险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化,不发生社区传播疫情,不发生与进博会相关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守好“入城口”。对所有入境人员实施入境检疫,落实100%健康申明、体温检测和采样核酸检测。对所有进口供博物品开展检验检疫,规范进口冷链食品采样、监测和消毒工作。加强入城口人员信息查验与管理,重点排查国内疫情高中风险地区来沪返沪人员。二是抓住“居住地”。境外要客、有疫情高中风险地区的国内省(区、市)参展参会人员分别在指定宾馆住宿,实施分类管理。展会期间,所有参展参会人员开展自主健康监测,实施每日发热人员“零报告”制度。指定/专用宾馆工作人员在接待任务启动前,开展为期14天的自我健康监测、关键岗位人员核酸检测等,执行接待任务期间落实封闭管理。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三是管好“流动中”。乘坐本市市内公共交通时全员全程佩戴口罩。严格落实对所有乘坐地铁的乘客、出展区周边主要停车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强化冷链食品全链条防控,关键岗位人员核酸检测“应检尽检”。四是把住“展馆门”。所有参展参会人员、展区内工作人员全员核酸检测,即在10月24日至11月2日、11月3日至11月12日两个时间段需要进入展区的人员,在首次入馆时必须分别具备7天内有效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严格实施参展参会人员健康管理,全量收集登记参展参会人员信息,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地级市参展参会人员非必要不来沪。严格实施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自10月10日起,所有将进入展会警戒区的工作人员实施为期14天自我健康监测和登记报告,非必要不离沪。上述核酸检测和人员健康管理信息经后台比对无误后方能激活证件,允许进入展区。对所有进入展区的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和监测检测。对展区内环境实施严格的清洁消毒。五是严控“活动点”。所有进入展区展馆内人员全程佩戴口罩。采取分时、错峰、预约、限流等措施,控制展区、展馆、展位内的瞬时人流数量,原则上展馆内瞬时人流不超过场馆有效使用面积最大承载量的30%;控制配套活动等现场活动规模和数量。加强展区内餐饮疫情防控管理。展区内不零售冷冻生鲜食品,禁止试吃未经“全熟加工”的冷冻生鲜食品。六是用好“监测哨”。主要包括:以参展参会人员和有关工作人员为重点,加强全市发热门诊、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和药房对可疑病例的监测;加强场内流动巡查,及时甄别并处置与新冠疫情相关风险。可见,“所有的外国人全部不隔离14天”是不折不扣的谣言!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在即,请网友们切莫听信传播小道消息,共同为进博会的顺利召开加油!(来源:上海辟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