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张工调研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并看望慰问院士贫人见之

张工调研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并看望慰问院士

12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工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调研,并看望慰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面向”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提升市场监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张工首先来到时间频率基准实验室,看望75岁高龄仍坚守在科研一线的李天初院士。他高度评价李天初院士多年来推动市场监管领域科技进步,特别是推动时间频率测量极限取得突破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对他始终践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不计名利、敢于创造的科学家精神致以崇高敬意。之后,张工又到重力基准实验室、高温红外辐射特性测量实验室和生物计量实验室调研,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积极发挥技术优势,主动参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提供高质高效计量服务取得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张工强调,要坚决落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科学谋划“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工作。要聚焦基础科研,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科学领域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联动创新平台,打通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计量科技创新步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科技创新源头解决“卡脖子”难题。要加强市场监管科技人才教育培养,发挥好领军人才科研引领作用,做好“传帮带”,着力提升市场监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总局有关司局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有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黑崎

超硬核!这15位两院院士,都在天津大学任职,其中一位还是校长

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获得者,是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天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共有15位两院院士。本期推送,我们就来走近天津大学,一睹天大院士的风采。1.中国科学院院士:余国琮余国琮,著名化工蒸馏专家。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5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8月返回祖国,1952年起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多年来,他在教学育人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曾任天津大学化工系副系主任、化工所所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民进第十届天津市委顾问。2.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恒周恒,著名流体力学专家。1950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水利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担任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力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3.中国工程院院士:邹竞邹竞,感光材料专家。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电影胶片制造及洗印加工系,获工艺工程师。同年回国后分配到保定电影胶片厂(现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前身)工作。现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4.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彭一刚,著名建筑学专家。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5年担任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召集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天津市委常委。5.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春霆张春霆,著名生物物理学家。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起在复旦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1965年毕业。1965—1970年在天津工科师范学院任教,1970—1979年在天津轻工业研究所工作,1979—1982年在法国国立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从1984年起在天津大学物理系工作至今。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境外研究员,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6.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姚建铨,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1957年考入天津大学精仪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于天津大学并留校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是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民进中央委员,第九、第十届民进中央常务委员,天津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民进第十届天津市委主委。7.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王静康,著名化工工业结晶专家。1960年天津大学化工系本科毕业,1965年天津大学化工专业研究生毕业。先后在贵州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大学任教。自1980年调入天津大学工作至今。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是天津市授衔专家、国家"八五"立功先进个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市优秀教师。8.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叶声华,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1962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博导,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天津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一直工作在激光及光电测量技术科研第一线,发展了一系列非接触、在线测量新原理新方法,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其"视觉检测技术及应用"项目于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几何量计量仪器现场标定新技术"项目于2002年获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著有《激光在精密计量中的应用》、《激光测量技术》等著作,发表了百余篇重要学术论文。在学科建设方面,特别注意具有创新能力工程人才的培养,先后培养出80余名博士、硕士,建立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学术梯队。研究生培养工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9.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予恕陈予恕,我国工程非线性动力学的主要创始人。195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并留校工作至今,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机械所副博士学位,1998年当选为俄罗斯应用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九五"期间主持一般力学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018年获天津市最高科技成就奖。1978年创立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并于1979年组织第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至2004年连续十届作为大会主席。在培养的1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中,许多已成为我国工程非线性动力学科技骨干,其中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人被评为新世纪人才。10.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余贻鑫,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仿真专家。1958年在天津大学本科毕业,1963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电力安全域方法学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国际先进成果,并首次将该成果用于实际电力大系统;在城市电网规划方面,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电网规划系统,应用于国内逾千个项目,涉及金额超过5000亿元;作为我国智能电网的首倡者与积极推动者,为我国智能电网的健康发展和科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校十大科技成果奖、省部一等奖。11.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钟登华,水利水电工程专家。1985年毕业于江西工业大学(现南昌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德国基尔大学作访问学者。1988年至2019年在天津大学工作,2016年至2019年任天津大学校长。2019年起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12.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金东寒,动力机械工程专家。1978年3月就读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5月毕业于中国舰船研究院获博士学位。2004年2月任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任上海大学校长,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2019年5月任天津大学校长。兼任国际内燃机学会主席,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3.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万华苏万华,内燃机动力工程专家,1968年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研究生毕业。1985-1986年挪威理工学院海洋技术中心作访问学者,1994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内燃机研究中心(ERC)作访问教授。现任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兼任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内燃机学报主编,国际权威刊物Int. J Engine Research 和Int. J. Automotive Technology 编委。14.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永川陈永川, 组合数学家。1984年获四川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1993年被聘为研究员。1994年回国工作,先后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教授、南开大学副校长、天津市政协副主席。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任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主任,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天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15.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刘丛强,地球化学和表层地球系统科学家。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84年在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1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86年至1996年先后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做访问学者、攻读博士学位、任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和副教授,于1996年获中科院首批百人计划资助回国工作。回国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兼任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贵州省科协副主席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现任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和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是贵州省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十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建校以来,天津大学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学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未来,天津大学将不断努力,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来源:天津大学

古铜萧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为“移动方舱实验室”提供仪器设备校准服务

移动方舱实验室在未来防护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移动方舱类似于集装箱根据需求装在不同的设备和装置。医用方舱实验室,就是在制造方舱的时候严格按照实验室标准来进行生产建设,需要具备医疗功能,要根据医疗环境需要配备所需的仪器设备。为保障移动方舱实验室的安全高效运转,中国计量院建立了移动方舱实验室及其核心设备的计量校准能力,积极开展了移动方舱实验室及其核心设备指标的计量测试工作。如实验室PCR仪、生物安全柜、移液工作站等核心仪器等设备。中国计量院协助移动方舱实验室生产企业高效完成了“P2+移动式核酸检测实验室”负压差,洁净度、高效过滤器完整性、换气次数、照度、噪声等关键指标的计量测试工作,以保障出厂的移动方舱实验室性能满足生物安全防护要求,确保实验室人员和样本安全,防止生物污染扩散。移动P3实验室是可移动式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可在重大突发烈性传染病发生时,立即开赴疫区对病毒进行检测,不需再把危险的样本作中途运输,同时保证安全密闭地排放所有生物污染物。移动式P3实验室具有移动灵活、快速反应、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等突出特点。能适应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 5 个典型地区的环境温、湿度设计,即工作环境温度为-41~46 ℃,存储极限温度为-55~70 ℃。舱内微环境温湿度、压力梯度、噪声、照明、换气次数、洁净度等参照 GB 50346—2011《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设计。实验室采用全新通风空调系统,排风经过两级高效过滤,过滤效率≥99.995%;送风经初、中、高效三级过滤,过滤效率≥99.995%。操作完成后可进行舱内消毒和污物、污水处理;设置室内熏蒸消毒旁路系统,在排风机动力作用下,熏蒸消毒气体在室内和管道系统中循环,实现对室内、过滤器及管道系统的彻底消毒。实验室中配备了基本实验设施和条件,有配备生物安全柜的强毒操作间,动物饲养间(也可用于准备间),缓冲间和更衣间。可以充分满足操作人员的生存条件,有空气过滤系统,以保证洁净度;有温/湿度控制系统,保证实验室内恒温;实验室内所有外排气体,都经过高效过滤器排向室外;所有污物都必须经过高压灭菌锅灭菌后方可带出室外。实验室能源供应在集装箱的后侧,可以由当地供电设施提供电力;也可以自配发电机。可以按要求配备通讯系统,所有记录纸张经过通讯线路传输。实验室内可以按使用要求配备各类设施。实验室操作十分简单,接通电源后,只需轻按电钮即可启动实验室,10分钟后通过观察每个房间压力表和各种能表指示正常后即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实验室维护工作十分简便,所有操作在侧面和顶部即可完成,无需进入实验室内。实验室还具有投资小,安全可靠的优点。不需要先盖楼再建P3实验室的过程,可以节省大量盖楼投资;由于实验室装配在铁质密闭箱内,所以具有的防泄漏功能和抗震功能,安全性、实用性大大增强。PCR扩增仪又称为PCR基因扩增仪、PCR核酸扩增仪、聚合酶链反应核酸扩增仪,是利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特定DNA扩增的一种仪器设备,被广泛运用于医学、生物学实验室中,PCR技术的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例如用于判断检体中是否会表现某遗传疾病的图谱、传染病的诊断、基因复制以及亲子鉴定等。PCR扩增仪通常由热盖部件、热循环部件、传动部件、控制部件和电源部件等部分组成。根据DNA扩增的目的和检测的标准,可以将PCR仪分为普通PCR仪,梯度PCR仪,原位PCR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四类。生物安全柜是能防止实验操作处理过程中某些含有危险性或未知性生物微粒发生气溶胶散佚的箱型空气净化负压安全装置。其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等领域的科研、教学、临床检验和生产中,是实验室生物安全中一级防护屏障中最基本的安全防护设备。生物安全柜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将柜内空气向外抽吸,使柜内保持负压状态,通过垂直气流来保护工作人员;外界空气经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后进入安全柜内,以避免处理样品被污染;柜内的空气也需经过HEPA过滤器过滤后再排放到大气中,以保护环境。按照NSF49标准,生物安全等级1级(P1)的媒质是指普通无害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生物安全等级2级(P2)的媒质是指一般性可致病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生物安全等级3级(P3)的媒质是指烈性/致命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但感染后可治愈;生物安全等级4级(P4)的媒质是指烈性/致命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后不易治愈。此标准将生物安全柜分为Ⅰ、Ⅱ、Ⅲ级,可适用于不同生物安全等级媒质的操作。高效过滤器主要用于捕集0.5um以上的颗粒灰尘及各种悬浮物,作为各种过滤系统的末端过滤。采用超细玻璃纤维纸作滤料,胶版纸、铝箔板等材料折叠作分割板,新型聚氨酯密封胶密封,并以镀锌板、不锈钢板、铝合金型材为外框制成。每台均经纳焰法测试,具有过滤效率高、阻力低、容尘量大等特点。高效空气过滤器可广泛用于光学电子、LCD液晶制造,生物医药、精密仪器、饮料食品,PCB印刷等行业无尘净化车间的空调末端送风处。高效和超高效过滤器均用于洁净室末端,以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有:有隔板高效过滤器、无隔板高效过滤器、大风量高效过滤器,超高效过滤器等。三种高效过滤器,一种是超高效过滤器,能做得到净化99.9995%。一种是抗菌型无隔板高效空气过滤器,具有抗菌作用,阻止细菌进入洁净车间,一种是亚高效过滤器,价格便宜以前多用于要求不高的净化空间。新闻来源: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德哈

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

来源:科技日报2017年5月20日,2016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表彰现场(资料图片)自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米制公约”,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国际单位制以来,计量科技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科学研究到国防建设,从工业发展到经济繁荣,从市场贸易到日常生活,计量如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默默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提供着不竭动力。聂荣臻元帅曾说过: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2017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网络初审、会议复审以及评审委员会答辩评议,共有29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9项。1级精度基准标准齿轮测量技术与仪器。标准齿轮是齿轮量仪精度传递的实体基准器,目前1级精度基准标准齿轮加工与测量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大连理工大学王立鼎院士课题组,创新采用无阿贝误差的卧式双基圆盘机构,设计基准级渐开线测量仪,达到了1级精度齿轮的齿廓偏差测量要求。课题组还通过优化设计测量方法与结构,建立相关误差分析与补偿系统,研制了超精密齿距偏差测量仪与高精度螺旋线偏差测量仪。项目解决了1级精度齿轮主要精度指标的测量难题。同时,课题组还研制了1级精度标准齿轮,应用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作为齿轮精度传递的实体基准。项目的研究不仅为高端齿轮量仪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将在我国“四基”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共焦显微测量及其标准化计量理论研究。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共同完成。经哈尔滨工业大学刘俭教授研究团队长期研究,项目在国际上率先确立了光学探针三维测量高度表征与校准的定值准则,先后被我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采纳,作为光学探针高度表征与校准的定值准则。这是几何产品技术规范领域首个被国际标准采纳的由中国命名的计量准则。该项目提出中介层散射共焦显微技术及理论,建立了基于辅助介质层荧光散射信号成像的光学测量新机制,使曲面最大可测倾斜角达到88.4°,克服了光学曲面测量信号光反射逃逸,解决了航天、国防领域重大型号关键部件轮廓参数测量难题。食品添加剂及典型食品基体计量关键技术与溯源全链条研究。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该项目紧密围绕食品添加剂关键计量关键技术与溯源全链条展开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完备的可溯源到SI单位的食品添加剂量值溯源计量体系,解决了 “典型食品添加剂检测无溯源”的技术难题。项目组共研制53种标准物质,涵盖11类食品添加剂,有效保证了食品生产、农产品加工、进出口检验、精密仪器制造等领域测量结果的溯源与互认,彻底改变这些领域长期依赖进口国外标准物质的局面。超长焦距高精度激光共焦测量与校准技术研究。由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共同完成。超长焦距光学元件作为核心元件在激光核聚变等大型光学系统中被广泛应用,随着系统性能的提升,超长焦距的高精度测量变得极为迫切和困难。为此,项目提出双边错位差动相减共焦层析定焦新原理,并发明系列测量校准新方法,创新集成首台具有自校准能力的超长焦距测量仪器,解决了定焦精度低、长光路干扰大等国际性难题,测量精度是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研制仪器的5倍。研究成果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激光核聚变工程中的超长焦距测量技术瓶颈问题,并为大曲率半径标准器的计量校准提供新的手段。将为推动我国重大光学工程技术应用提供精准的计量测试基础。超大力值叠加式力标准装置关键技术研究。由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绍兴市肯特机械电子有限公司共同完成。高准确度超大力值标准装置是实施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现代化国防的迫切需求,在高铁建设、航母制造、重型火箭测试等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突破了超大力值标准装置系列关键技术,发明了球铰式二次调节结构的参考传感器组、双泵联动高精度液压动力源、高稳定性整体框架式机架结构,成功研制60MN叠加式力标准装置,先后与英国、德国进行比对,取得国际等效。目前该标准是世界上量程最大、准确度最高的力值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力值计量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1 mNm~1 Nm扭矩国家基准装置的建立。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完成。针对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医疗及国防工业等对微小扭矩测量的迫切需求,项目采用分叉旋转式微小砝码自动精密加载等多项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微小扭矩难以精确复现的技术难题,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基于空气轴承支撑技术的新型结构微小扭矩标准装置,实现了多量程微小扭矩量值的复现,装置的不确定度在国际同量程扭矩范围中最小,整体综合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装置建成后可以将我国扭矩基准的测量下限从牛米扩展到毫牛米,解决我国微小扭矩测量仪器无法溯源的问题,为我国航天、航空、舰船等重大工程及工业领域的微小扭矩参数测量提供技术手段。高精度80m大长度激光比长装置研制。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青岛前哨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共同完成。该装置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国际上最长的花岗岩大尺寸计量标准,位于地下10米实验室内。装置突破了长距离高精度装置的系列关键技术,不确定度1万米小于1毫米,关键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大于50米大尺寸计量标准的空白,是我国大尺寸量值的溯源源头。装置为测绘、国防、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大尺寸量值提供量值溯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大尺寸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发现问题的“眼睛”,推动了我国大尺寸测量技术的发展。气体流量量值传递体系的建立及关键技术研究。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共同完成。气体流量是能源贸易结算、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中的关键参数,其测量不确定度直接影响贸易公平和环境保护。本项目自主研发“双芯联动三通换向阀及相应的测试系统”,可实现“毫秒级进气时间”的准确测量,并保证换向过程中“零泄漏”。同时,综合采用理论、数值模拟及实验等不同研究方法对音速喷嘴流出特性开展系统研究,深化了音速喷嘴凝结流动机理认识,显著提高其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支撑相关国际标准的修订。本项目研究成果,已直接应用到航空、航天及能源等领域,满足高准确度气体流量量值的溯源需求;为服务中俄天然气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魂不罢

天津最有希望进入“双一流”的两所高校,是你所在的学校吗?

天津的这两所高校很厉害,那就是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谁更胜一筹?小编从综合实力、师资力量、学科实力等方面证明了这两所高校的实力,虽然两所高校都没有A类学科,但我相信以这两所高校的实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冲进“双一流”,具体来看一下。· 天津师范大学综合实力: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属重点大学,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实力: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天津师范大学有4个B+学科、2个B学科、3个C+学科、5个C学科、2个C-学科。学科建设:截至2019年6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天津市一流学科,1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15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科研机构: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1个,天津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文科基地1个,天津市文科基地2个。科研成果:2011年-2014年,获国家级社科项目78项,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36%。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6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65项,国家社科成果文库1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2项,全国艺术规划项目1项。获省部级项目362项,总经费1392万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11%。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资助经费40万。获各类横向课题251项,其中经认定的省部级以上项目155项,总经费2242万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09%。全校出版人文社会科学类著作494部,其中学术著作176部,教材83部;发表学术论文3343篇,其中学科级论文180篇,被SSCI收录7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6篇,被A&HCI收录3篇。· 天津财经大学综合实力:天津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干,兼有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有14个教学单位,开设有49个本科专业。学科实力: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天津财经大学有2个B+学科、1个B-学科、1个C+学科、1个C学科。学科建设: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 21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4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7个天津市高等学校第四期重点学科。科研机构:学校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天津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商管理研究中心、金融与保险研究中心、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研究院、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4个研究机构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科研成果:2015年,学校李维安等合作编写的著作《中国公司治理:转型与完善之路》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管理学二等奖。[19]理工学院华斌的“居家养老服务与监管模式及系列产品研究” 获得2014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18年5月,学校15项成果获天津市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

将军日

行业001号!海尔空调实验室获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证

自去年7月空调能效新国标落地以来,省电环保的新能效空调成为人们的心头好。那么,空调的新1级能效、新2级能效等,是如何测量的呢?其实,空调能效也有一杆“公平秤”,那就是焓差实验室。这杆能效“公平秤”准不准?得由权威机构说了算!3月4日,从海尔空调了解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为海尔空调颁发了焓差实验室类001号证书(计量评价“NIM-CS”证书)。001号证书的颁发,标志着海尔空调的计量溯源性和测试技术能力已经能够和国家最高级别的计量科学研究机构相对标。这对于加速淘汰旧能效,推动空调能效新国标的普及,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平时逛市场买菜的时候,担心菜品不够秤,去公平秤称过了才放心。空调能效的标准也是一样。尤其是在新能效背景下,行业加速清理低能效库存,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能效不合格的产品。这就需要空调焓差实验室测一测、量一量,合格了才能作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就负责对海尔空调焓差实验室这杆“公平秤”进行严格的校准工作。依据国家校准规范JJF 1858-2020《空调器空气焓值法能效测量装置校准规范》,对海尔空调焓差实验室的各项参数进行了全方位测试。评价结果显示,海尔空调焓差实验室的所有指标,均符合国家规范。这表明,海尔空调有能力开展独立的焓差实验,提供准确、可靠和稳定的空调能效测量。不仅如此,海尔空调各类实验室还获得了包括CNAS、Intertek、UL、TV莱茵等10余个国内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截至目前,海尔空调拥有全球第一高落差实验塔、全天候环境模拟实验室,能模拟暴雪、日晒、暴风、大风等165项严苛实验,为空调品质保驾护航。

仙人跳

计算中心前往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进行业务交流

2020年6月4日,北京市计算中心孙鹏劼副主任带领计算中心技术人员前往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进行业务交流,重点围绕自主可控高性能平台搭建,专业应用开发,项目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洽谈。天津超算中心冯景华总工程师介绍了天津超算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建设项目和相关业务的开展情况。计算中心孙鹏劼副主任介绍了计算中心计算服务的运营情况。计算中心主任助理裴智勇博士介绍了计算中心在生物领域的自主可控平台开发情况,并作了基于高性能计算的生物医药智能数据服务的报告,翟奋楼工程师介绍了计算中心在工程计算领域的国产替代升级工作。双方就共同开发自主可控的生物计算和工业计算应用进行了讨论,双方一致认为开发自主可控的应用可以更好地释放超算中心的计算能力。双方将在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上,在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尤其在软件应用与产业服务中进一步深入合作,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同推进基于高性能计算软硬件平台的国产自主可控应用研发。

循理

把科研成果加速“请”出实验室 清华这个研究院在津开创新模式

中国青年网天津7月31日电(记者 赵瑛) “高性能ADC/DAC是移动基站等高端电子设备中的核心元器件,一直受禁运限制,属于被‘卡脖子’的高端芯片。我们的团队曾研发出国内第一颗通过华为测试和审查的国产高速ADC,团队坚持正向开发高性能ADC/DAC并提供定制服务,旨在突破技术封锁和垄断。” 在位于天津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中国青年网记者 赵瑛 摄据悉,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是天津市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从北京引入的一家重量级科研院所,于2015年7月20日成立,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负责运营管理。自成立以来,该院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深度学习处理器、高能效智能物联网芯片、可见光通讯系统、淋巴引流机器人……过去的4年时间里,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成功孵化了许多符合产业转型发展的项目,涉及工业芯片、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疗健康等领域。有多个项目已成功推出产品,获得社会投资。截至目前,研究院成果转化项目池内共108个项目,已注册成立34家企业。“我们一直在探索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 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公共事务主管皮文理说,在他看来,研究院更像一座桥梁,紧密连接着科研成果和产业应用。建立至今,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拥有了天使基金和产业基金相结合,由人才、技术、资本及市场构成完备的项目孵化体系。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由华慧芯科技全面负责运营。中心占地约800平方米,其中百级黄光区100平方米。中国青年网记者 赵瑛摄做好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首先得有人才的支持。“依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我们建立了孵化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队伍,他们既是孵化项目的技术发明人,也是未来创新成果的提供者。”皮文理介绍道。除此之外,研究院还引入专业的项目运营团队,建立了创新的实验平台企业化运营机制,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平台委托给专业的企业运营管理,做到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还建成了三个支撑成果转化的高端实验平台,分别是高端光电子芯片创新中心、电子综合检测中心 、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三个平台配备了国际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提供世界领先的器件及系统设计、制作、测试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支撑本院项目孵化的同时,平台还面向全社会开放。这大力提升了本区域的电子信息科技实力。孵化项目。中青年网记者 赵瑛 摄“创业初期,资金上的支持非常重要。”皮文理说,除了政府的扶植基金之外,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还推出金融支持方案,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投资力度,与多家机构合作成立创新创业基金,为在孵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作为清华大学设立的派出研究院,在滨海新区政府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支持下,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发挥清华大学高水平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优势,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面向产业经济开展成果转化,破解了传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难题。探索出了包含入池、论证、孵化、融资、成功、终止几方面的高效的科研成果孵化机制。“我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皮文理说。未来,还将继续建设建设国际一流的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基地、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电子信息行业高端人才汇聚和培养基地,并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天津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发挥重要作用。

傲爷刀

天津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三位

天津北方网讯:从天津市科技局获悉,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编著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9》日前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1.17%,继上海、北京之后,连续17年稳居全国第三位。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由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一级指标组成。其中“科技创新环境”居第1位,“高新技术产业化”居第2位,“科技活动产出”居第3位,“科技活动投入”居第5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居第7位。科技创新环境继续领跑全国。我市科技创新环境指数为89.03%,连续两年稳居全国榜首,特别是其下设的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意识2个二级指标,我市仍高居第一位,是全市科技创新的突出亮点和优势指标。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环境持续向好,主要得益于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吸引了顶尖、领军、高端和青年优秀人才集聚津门,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健康发展。本年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到84.19%,仅次于上海(85.19%)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64.13万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居第2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91.12万元/人,连续两年居全国第2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上年的22.38%,提高到本年的23.96%,居全国第3位。数据表明:我市产业调整优化效果开始显现,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科技创新产出成果量质齐升。本年度我市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为90.62%,首次突破90%,继北京、上海之后居全国第3位。其中,万人科技论文数达到9.99篇/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居第3位;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为4279.34万元/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倍,仅次于北京居第2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上年的17.44件/万人提高到本年的22.01件/万人。(津云新闻编辑李彤)来源:天津日报

不笑

天仪研究院再添两颗上天卫星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22日中午12时37分,由长沙高新区企业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天仪研究院”)研制的“海丝一号”和“元光号”两颗卫星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两颗卫星正常入轨,遥测参数正常,太阳翼、天线均展开正常,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据介绍,海丝一号卫星是天仪当前正在研制的第一代轻小型SAR遥感卫星TY-MINISAR的首发星,也是国内首颗对标国际先进指标的、基于有源相控阵天线的百公斤级、1米分辨率、C波段商业SAR遥感卫星。海丝一号卫星可以穿透云层,不受时间和恶劣条件限制,获取全天时、全天候的二维高分辨雷达数据,具有成本低、部署快、覆盖能力强、调度灵活等优点,将为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遥感反演、海洋灾害监测、洪水监测和地表形变分析等提供支持。元光号卫星是一颗20千克级空间科学实验卫星,由天仪研究院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研制。该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立方星开展空间机构学与摩擦学科学实验,以此探究材料级、部件级到系统级的力学性能随服役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机械系统界面微观力学行为与机构宏观运动的跨尺度机械学规律模型。同时,该卫星还搭载了由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云遥宇航”)研制的云遥GNSS掩星气象探测载荷。该载荷主要利用GPS信号和北斗信号被地球大气遮掩,经过地球大气和电离层折射后到达卫星,实现对地球大气的探测,可通过观测反演出大气温度、密度、气压和电离层密度剖面等信息。据悉,这是天仪研究院的第12次太空任务,至此天仪已成功将21颗卫星送入太空为客户提供在轨服务,在卫星发射数量和服务能力上继续领跑中国民营航天。(记者 王茜 通讯员 陈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