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市政府与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创造者

市政府与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7月9日,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在苏州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市委副书记、市长石爱作,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出席仪式并致辞;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洪波,副市长刘吉忠,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远义彬出席仪式。石爱作在致辞中指出,苏州医工所作为中科院唯一以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在医疗器械等领域拥有国内一流的技术实力。这次签约,开启了我们双方深化合作的新篇章。枣庄市将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动靠上、全力服务,为医疗仪器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提供最优质服务,推动项目落地建设、顺利运营。欢迎苏州医工所把更多项目和产业布局到枣庄,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合力推动枣庄高质量发展。唐玉国在致辞中说,枣庄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优良,此次把医疗仪器智能制造基地落户在枣庄,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尽早发挥基地市场效应,为枣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仪式上,石爱作、唐玉国代表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来源:枣庄日报)

可乎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获批——“体外诊断工程实验室”

科技成果转化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包括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因此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最终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来实现的。近日,中国科学院印发了《中国科学院关于设立天然活性多肽等10个中国科学院工程实验室的通知》(科发函字〔2020〕323号),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作为依托单位获批“中国科学院先进体外诊断技术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聚焦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细胞诊断等先进体外诊断领域开展基础平台建设、共有技术建设、规范体系建设、服务能力验证等工作,不断提升平台产品输出和技术服务的能力,形成一系列重要的体外诊断领域工程化成果,为国内先进体外诊断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技术示范和样本,孵化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体外诊断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在我国形成新的体外诊断产业集群,最终建成体外诊断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研发和转化中心。体外诊断技术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体外诊断行业与检验医学构成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体外诊断行业是检验医学的“工具”和“兵器”,同时检验医学是体外诊断行业的“用户”和“市场”,两者的共同目的是实施体外诊断。临床诊断信息的80%左右来自体外诊断,而其费用占医疗费用不到20%。体外诊断已经成为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类健康与构建和谐社会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体外诊断产品主要由诊断设备(仪器)和诊断试剂构成。根据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标准,体外诊断设备属于临床检验分析仪器类。体外诊断仪器分类1、按诊断方法分:临床化学分析仪器、免疫化学分析仪器、血液分析仪器、微生物分析仪器。2、按搭配试剂分:开放式系统、封闭式系统。体外诊断试剂:按检验原理分:生化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分子诊断试剂、微生物诊断试剂、尿液诊断试剂、凝血类诊断试剂、血液学和流式细胞诊断试剂。体外诊断技术发展前景:从基因水平的基因测序、SNP筛查、点突变基因诊断,到蛋白水平的各种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检测, 到细胞水平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CTC)、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 再到组织水平上的PET/CT等。 总的来说, 体外诊断向更简便、更快捷、非侵入性、多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应用前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检,现代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健康, 很多人每年体检已成为一种习惯。体外诊断通过对血液、尿液、粪便、分泌物等进行分析检测,即可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2、慢性病管理,世界范围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还有高血脂症、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 这些慢性疾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 血压、血脂、幽门螺杆菌、骨钙的变化。使用体外诊断设备,特别是各种穿戴式设备, 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对血糖、血压、心率等监测。3、重疾监测,许多癌症病人接受手术、化疗之后,医生可以利用体外诊断技术定期监测肿瘤标志物,预知癌转移以及指导用药。例如乳腺癌病人术后要定期做胸片、骨扫描、肝脏B超、血常规、肿瘤相关抗原检查,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体外诊断技术,发现脑内αB-crystallin基因高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比低表达(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要面临3倍甚至更高的癌细胞脑转移风险。这使得医生可以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预防癌转移。新闻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梦男孩

苏州医工所走进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

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用眼卫生,使同学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付威威来到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做了题为《近视及用眼健康》的专题科普报告。讲座中,付威威从光学透镜成像原理切入,分析了近视形成的原因和预防手段,以生动的案例与互动的测试,讲解了用眼注意事项、正确保护眼睛的方法以及弱视的形成和预防等方面知识。付威威告诉同学们用眼姿势要正确,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合理饮食,睡眠充足,增强体质,选择合适的灯具,发现情况及时寻找老师和医生的帮助。讲座气氛活跃,同学与老师积极互动。“传播科学、促进成长”项目是在苏州医工所党委领导下、所团委直接指导下,由科学传播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充分发挥苏州医工所科技及人才优势,为更多的中小学生送去“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前沿”的科普宣讲,带领同学们走近科学、感受科技、激发兴趣,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目标,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活动现场【来源: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邓小平

沈阳浑南区与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签约

9月24日,沈阳浑南区人民政府与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将共建沈阳健康工程技术研究院。沈阳健康工程技术研究院项目计划总投资约5亿元,力争用3到5年时间,引进及培育高端人才65名,引进或孵化医疗器械项目10个,申请专利50个,设立研发单元5个,建设并运营1个医疗器械工程化服务平台,建成后将进一步促进沈阳生物医药与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成功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汇聚沈阳。作为共建方之一,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以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的研究机构,拥有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和9个苏州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沈阳健康工程技术研究院将聚焦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以眼视光学、高端医疗装备、医用机器人、生物材料等领域和工程化为主攻方向,打造具有高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孵化能力的前沿平台载体。这对于浑南区坚持高新定位,聚力创新驱动,开创浑南区、沈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月编辑:孟令卓【来源:沈阳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廉贪之实

苏州医工所提出用于持镜机器人的无标记手术器械视觉追踪新方法

微创手术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追求目标。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的代表,因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显著优势得到广泛临床应用,几乎涵盖普外科所有手术,成为诸多良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全球每年开展数量超过750万例。除主刀医生,腹腔镜手术中还必须配置一位持镜手为主刀医生提供相应的照明和最佳的视觉反馈。长时间的手术使得持镜手容易出现疲劳、手部震颤、注意力分散等现象,影响手术效率。机器人具有定位精度高、响应速度快、运动平稳性强等优势,且不受情绪及疲劳等因素影响,为腹腔镜手术中持镜手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基于腔镜图像的主动式引导是持镜机器人的交互模式趋势,其核心为手术器械视觉追踪,现有方法大多借助人工标记进行手术器械追踪,但这种方法对于通用手术器械并不适用,且需临床增加额外杀毒灭菌流程,应用范围有限,因此无标记手术器械视觉追踪更具临床普适性。术中腹腔环境复杂多变,腹腔镜视野中无标记手术器械精准定位难度较大,且追踪速度无法满足主刀医生对持镜机器人的实时性要求,极大制约了持镜机器人在临床中的推广与应用。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高欣团队提出一种融合区域分割思想与目标搜索策略的轻量型目标提取神经网络架构,构建一种全自动无标记手术器械视觉追踪方法。该研究基于LinkNet网络构筑多实例分割模型,快速提取腹腔镜视野中手术器械不同部件区域,利用手术器械结构特点,以手术器械关节为追踪靶点,结合腹腔镜视野中手术器械运动特性,引入视觉追踪过程上下文信息,实现手术器械的精准跟踪。研究结果显示,所提方法在公开的腹腔镜手术视频数据集m2cai16-tool(累计时长9小时56分钟,共计89.4万帧)上取得100%的追踪精度、15帧/秒的追踪速度、低至6像素以下的定位误差,相比于现有方法追踪速度提升50%、定位误差降低30%,实现了高精度无标记手术器械快速视觉追踪。该研究为持镜机器人视觉追踪模块提供了一种新研发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Radiology and Surgery上,研究得到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等机构资助。轻量型目标提取神经网络架构腹腔镜手术视频中无标记手术器械视觉追踪结果。红色曲线表示手术器械实际运动轨迹,绿色曲线表示手术器械视觉追踪轨迹。a:腹腔镜手术视频中抓钳的视觉追踪结果,b:腹腔镜手术视频中电钩的视觉追踪结果。论文链接: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548-020-02214-y

羲和

苏州医工所肿瘤多药耐药现象发生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随着工业发展与环境恶化,癌症威胁着人类健康。化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其疗效往往受多药耐药现象的限制。这一现象导致化疗药物失效,还会使其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药物产生耐药性,因而成为肿瘤复发、转移以及90%以上化疗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自1970年首次发现以来,以多药耐药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为代表的ABC转运蛋白(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即被认为是肿瘤细胞产生多药耐药现象的主要原因。之后研究展开长期探索,筛选有效抑制剂以克服多药耐药现象,收效甚微。这是由于多药耐药蛋白的内在调控机制很大程度上处于未知。同时,纳米粒子因其粒径较大及独特的增强渗透滞留效应(纳米颗粒及一些大分子药物更易渗透进入肿瘤组织并长期滞留的现象)而越来越多的被尝试用做药物载体以绕过多药耐药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纳米粒子自身或起到转运蛋白抑制剂或诱导剂的作用,反而有助于或不利于肿瘤治疗。因而使ABC转运蛋白与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蛋白质组学中心团队以肺癌细胞(A549)及宫颈癌细胞(Hela)系为模型,以纳米金及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为代表,探究了其与ABC转运蛋白的可能作用。结果表明,由于所用粒径较大,ABC转运蛋白并未介导纳米粒子的外排与直接解毒。而当所用的几种纳米粒子浓度提高至具有明显肿瘤细胞致死效应时,存活的细胞中ABC转运蛋白表达水平及功能显著上升,且该蛋白显著降低了细胞中的活性氧水平,从而起到保护细胞的功能。通过对孕烷X受体PXR和氧化应激相关因子Nrf2进行抑制的结果表明,PXR与Nrf2参与了这一非特异性的ABC转运蛋白调控。多药耐药现象被认为是化疗药物使用后对肿瘤细胞中转运蛋白的诱导作用造成的,但研究无法解释上升的转运蛋白可对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产生抗性,且针对转运蛋白的特异性抑制剂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该研究对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即多药耐药蛋白可能针对威胁细胞存亡的氧化应激压力进行上调,并通过外排氧化产物解毒。同时,仅针对特定多药耐药蛋白进行抑制的处理,无法避免各种转运蛋白之间的相互补偿效应。在此情况下,针对调控转运蛋白上升的主要转录因子进行靶向抑制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相关研究成果以Involvement of ABC transporters in the detoxification of non-substrate nanoparticles in lung and cervical cancer cells为题,发表在Toxic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江苏省自然基金等的资助。纳米金及二氧化钛诱导肿瘤细胞中ABC转运蛋白的作用机制。纳米粒子进入细胞后,肿瘤细胞通过消耗细胞内的GSH实现初步解毒,但当GSH被消耗过度后所产生的大量氧化产物将诱导转运蛋白表达,上升的转运蛋白通过外排氧化产物来降低细胞内的过氧化压力,进而实现解毒。该过程中,转录因子PXR与Nrf2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来源: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日新

苏州医工所肿瘤诊断靶点鉴定研究取得进展

肿瘤疾病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各种癌症临床领域亟须解决的科学问题就是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的鉴定。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肿瘤生物标志物实验室长期聚焦癌症诊断新靶点的鉴定与研究。近日,该研究团队聚焦于DNA甲基化异常调控的lncRNAs在肿瘤中的分子功能及机制,发现DMDRMR是一个m6A调控的长链非编码RNA,能够作为m6A阅读蛋白IGF2BP3稳定靶基因及促肿瘤的协同分子,为肾透明细胞癌临床诊疗的新策略和新靶点提供理论基础。DNA甲基化修饰是表观遗传的重要调控方式,其复杂而精准地调控基因表达,长链非编码RNA在多个水平上也能调控基因的表达,二者均参与调节肿瘤多种生物学过程。目前,在肿瘤研究中,DNA甲基化异常调控编码基因谱已被广泛研究,并证实其驱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然而,DNA甲基化异常调控的lncRNAs表达谱及其在肿瘤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该研究首先基于TCGA(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的12种类型肿瘤的Illumina人450K甲基化芯片数据,系统性构建了DNA甲基化异常调控的lncRNAs图谱,并鉴定出一个在肿瘤中广谱受DNA甲基化调控和高表达的lncRNA,命名为DMDRMR(DNA methylation-deregulated and RNA m6A reader-cooperating lncRNA),且其还受到c-Jun转录因子的转录。通过体外的细胞增殖与transwell实验等实验技术,发现DMDRMR能促进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的增殖、转移与侵袭。小鼠实验发现,敲减DMDRMR能抑制皮下移植瘤的生长与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的体内转移。接着,结合RNA pull down、转录组测序及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等实验手段,发现DMDRMR与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3(IGF2BP3) 结合,协助IGF2BP3阅读m6A修饰的靶基因,包括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以及三个细胞外基质组分分子,即FN1、COL6A1和LAMA5。进一步实验证实DMDRMRR与IGF2BP3复合物阅读m6A修饰的CDK4 5’UTR(非翻译区),促进CDK4的稳定,从而加快肾透明细胞癌细胞从G1期至S期的转化,进而加速细胞增殖,且能够增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对CDK4/6抑制剂Palbociclib的抵抗。另一方面,DMDRMR还与IGF2BP3复合物结合于m6A修饰的FN1 第20个外显子,上调其表达水平,促进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的转移与侵袭。该研究还通过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性与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多个不同来源的临床队列分析发现,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DMDRMR与IGF2BP3的表达水平呈显著上调及正相关,并且二者的共同高表达具有较差的生存预后,表明了DMDRMR/IGF2BP3轴对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治疗与诊断具有潜在指导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以DMDRMR-mediated regulation of m6A-modified CDK4 by m6A reader IGF2BP3 drives ccRCC progression为题发表在Cancer Research上。图1肿瘤共同差异甲基化lncRNAs在基因组上的分布图图2 DMDRMR表达水平(A)与DNA甲基化水平(B)判别肾透明细胞癌肿瘤与癌旁正常组织的诊断效能;(C)基于DMDRMR与IGF2BP3的表达水平,Kaplan-Meier生存分析肿瘤患者的总生存率。图3 DMDRMR作用模式图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面对面

她用光做“药”与炎症斗智斗勇

来源:科技日报原标题:她用光做“药” 与炎症斗智斗勇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崔锦江 如果只有关键技术,不了解市场需求,就形不成工程样机、产品,不能进入临床,不能缓解患者病痛,我们的成果就只能“躺”在实验室。我希望,我们自主研发的医疗器械能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尽快服务于患者。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光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长发及肩、笑容甜美、话语轻柔,很难想像,这样一位温柔的女性,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就研发成果价值及其市场前景,和融资方唇枪舌剑。“国产医疗器械未必要自降身价,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我们的技术实力,是不输国外产品的。”说这话的崔锦江,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医工所)光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前不久,她荣获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如今的崔锦江,一边要找到医生的兴奋点,带领科研团队与医生进行头脑风暴,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器械、缓解患者的病痛;另一边要寻找市场机遇,考虑如何让符合中国国情的国产医疗器械,走进医院和千家万户。“如果只有关键技术,不与医生交流,不了解市场需求,就形不成工程样机、产品,不能进入临床,不能缓解患者病痛,我们的成果就只能‘躺’在实验室。我希望,我们自主研发的医疗器械能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尽快服务于患者。”崔锦江说。崔锦江在调试光学仪器受访者供图 电影《蒋筑英》点亮少年光学梦少年时的崔锦江,曾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或教师。不过,电影《蒋筑英》和哥哥研究的光学器件,改变了崔锦江最初的志向。“我至今记得,电影中我国著名光学专家蒋筑英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前身)光机调试台工作的场景。”她回忆道。崔锦江的光学启蒙,既有光学先驱的感召,也有同辈的影响。几年后,表哥考取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崔锦江,对表哥研究的光学器件产生了好奇。在表哥就读的学院,她参观了蒋筑英曾经上课的教室,“觉得那里笼罩着一种神圣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光学人才的高校。高考后填报志愿,崔锦江也选择了这里,就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做毕业设计时,她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立军的课题组,参与微腔半导体激光器设计。“神秘、富有挑战、有意义。”崔锦江用这3个词概括那段岁月对她的馈赠。随后,她进入该所完成硕、博阶段的学业,期间主要研究新型半导体激光器。临近博士毕业时,崔锦江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去企业还是做科研?2009年,苏州医工所开始筹建,崔锦江动心了。“我国将激光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比国外晚了二三十年。我国现有高端医疗器械80%来自国外,我们应该有自己国产的医疗器械。我是搞激光研究的,如果能用光助力人类健康,岂不是很有意义?”她回忆道。崔锦江将第一份求职简历投给了苏州医工所,并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几天后,她背起行囊,一个人来到苏州医工所。至亲患癌去世深切感知病痛作为苏州医工所的第一批创业者,崔锦江的科研之路走得并不平顺。“刚开始我们申请立项时,都希望技术创新性越强越好,但最后发现成果不接地气,企业很难将其转化成产品,仪器也就难以在临床普及应用。随后,我们转变思路,面向临床,希望能帮医生解决问题、缓解患者病痛。”她回忆道。“作为一种电磁波,光可以影响人体细胞膜内外的离子磁场分布。适当、深层的光照,能帮助细胞增强对抗炎症的能力,提高局部免疫力、促进药物的吸收、代谢,促进人体组织修复。”崔锦江说,目前,红蓝光、红外线已被广泛应用在临床的人体浅表治疗上;但在治疗一些器官疾病时,需要深度穿透体表抵达病灶的深部光疗设备,而当时这类设备大多来自国外,且价格昂贵。找到了这一痛点,2014年起,崔锦江带队研发深层光谱治疗仪,希望能让中国患者用上物美价廉的先进设备,但他们在起步阶段就遇到了困难。“深层光自带较高的能量,如果不能将其能量调低,这样的光照很容易灼伤皮肤。我们拼接了各种激光、LED光,也组合各种滤光片、整形光束,但都不能让能量符合预期,这让我们很苦恼。”崔锦江说。就在项目几乎停滞不前时,崔锦江灵光乍现。“光如果和器官发生作用,首先要经过皮肤,而包括皮肤组织在内的人体组织,含水量基本在70%以上。我在想,如果在治疗仪器中增加一些液体装置,光是不是就能实现安全的深层穿透?”经过验证,崔锦江发现这一想法可行。后来,团队在治疗仪中安装了液体装置,用液体吸收光的热量,再用化学成分模拟人体皮肤组织,又综合环境因素,最终用自有技术方案实现了国际领先的深层治疗光谱技术,并荣获2018年第十届国际发明展金奖。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科研突破没有让崔锦江兴奋多久,生活便给她一记痛击。2016年1月,她的至亲被查出患上肾癌,并已到晚期。那段时间,崔锦江要经常陪家人去医院抽取胸腔积液,但遗憾的是,7个月后,家人还是不幸病故。至亲离去,让她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患者的痛苦。此后,她特别关注如何缓解癌症患者的病痛。崔锦江至今仍记得,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被胸腹腔积液引发的疼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现有治疗方案已无法缓解他的病痛。医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推荐他使用崔锦江团队研发的深层光谱治疗仪器。在几十分钟的治疗时间里,崔锦江站在医院的走廊中,内心焦灼又充满期待。当该患者最终给出正面的评价时,她激动得差点落泪。“那一刻我特别欣慰,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她回忆道。截至目前,崔锦江已带领团队承担十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开发出的十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医疗产品,先后获得17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鼓与呼多年来,一直游走于患者、医生之间的崔锦江深知,要想让医疗器械带有温度的走进医院、走向患者,必须与医生做朋友。“医生的临床经验丰富,只有了解医生的需求,才能设计出他们愿意用、喜欢用的医疗设备。”她说。这两年,崔锦江经常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寻找科研灵感,但最初没少碰壁。“客观地说,由于国产医疗器械与国外产品存在差距,很多医生更喜欢用进口医疗器械,所以我们一开始向医院推广的时候,医生使用的意愿并不强烈。”她说。但崔锦江没有气馁,她一边完善技术,一边与医生频繁交流。几年前,她结识了上海某三甲医院的一位皮肤科主任胡宜(化名)。凭借多年的临床实践,胡宜相信,皮肤镜的小型化、集成化将是未来趋势。而这一判断与崔锦江当时的想法不谋而合,她立即联合胡宜,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提交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议书,与胡宜合作研发移动式光学皮肤镜,该项目最终获批。随后一年,崔锦江团队开始设计LED光源的发散角、色温、光源分布,并寻找光源公司定制设备。2018年,崔锦江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台医用级便携式光学皮肤镜,并通过了新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成像质量赶超进口产品,且成本只有国外产品的一半。“我们不仅要在实验室做科研,还要将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为产品,这就需要动员更多的医生参与进来,从行业需求出发,搞联合攻关。”崔锦江说,她所在单位有灵活的医工结合激励机制,以提高医生的参与度。“例如,如果医生有原创的科研构想,将来转化为产品后,医生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转化收益,最高可达60%。”在科研中不断推陈出新的崔锦江,也在参政议政中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鼓与呼。由她执笔调研的课题《关于推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曾被确定为九三学社苏州市委集体提案,其这为2019年苏州市出台的《加快推进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供了决策参考。如今的崔锦江身份多元,但她最看重的,还是科技工作者这个角色。“我希望能研发出更多能被医生认可、进入临床使用、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国产医疗器械。未来,当大家提起国产医疗器械,不再只是联想到低端耗材,国产的医疗器械也可以比肩国际先进产品。”她说。责任编辑:姚怡梦

见分

市政府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7月9日,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在苏州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市委副书记、市长石爱作,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出席仪式并致辞;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洪波,副市长刘吉忠,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远义彬出席仪式。石爱作在致辞中指出,苏州医工所作为中科院唯一以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在医疗器械等领域拥有国内一流的技术实力。这次签约,开启了我们双方深化合作的新篇章。枣庄市将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动靠上、全力服务,为医疗仪器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提供最优质服务,推动项目落地建设、顺利运营。欢迎苏州医工所把更多项目和产业布局到枣庄,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合力推动枣庄高质量发展。唐玉国在致辞中说,枣庄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优良,此次把医疗仪器智能制造基地落户在枣庄,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尽早发挥基地市场效应,为枣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记者 李鲁)仪式上,石爱作、唐玉国代表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12068 2020-07-10 11:29:07:486 李鲁 市政府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苏州,枣庄,合作,项目,市政府 石爱作出席并致辞 1 10 枣庄时政 枣庄时政 http://www.632news.com/zznews/pic/2020-07/10/763e545d-0502-4258-9931-5bf31c07e73e.jpg http://www.632news.com/zznews/pic/2020-07/10/763e545d-0502-4258-9931-5bf31c07e73e.jpg http://www.632news.com/zznews/content/2020-07/10/content_12068.html http://wap.632news.com/zznews-pad/content/2020-07/10/content_12068.html 枣庄日报全媒体 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在苏州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市委副书记、市长石爱作,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出席仪式并致辞;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洪波,副市长刘吉忠,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远义彬出席仪式。 1 /enpproperty-->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物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来了!

今天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苏州举行中国科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包信和,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致辞。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翔宣读理事会名单。苏州市委常委、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主持会议。苏州市政府副市长陆春云,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唐玉国,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党委书记邓强,校领导杜江峰、罗喜胜、黄素芳、褚家如、周丛照参加会议。包信和指出:中国科大和苏州同处于长三角区域,名校名城深入合作、携手共建高等研究院,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中国科大和苏州市的合作已近二十年,2003年合作建设的中国科大苏州研究院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科研与转化等方面为苏州贡献了重要力量。(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设计效果图,下同)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将进一步整合校地优势资源,推动科教融合、汇聚海内外高水平人才,形成校地协同创新与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希望苏州高等研究院充分把握时代机遇,依托中国科大良好的海内外学术资源和校友资源,利用苏州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创新体制机制,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社会服务为扩展,探索出一条增强校地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院地共赢的良好格局。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刚刚起步,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园区建设等方面需要大家的鼎力支持,希望校地双方以理事会为契机,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共同把中国科大高等研究院建设成为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规模、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机构。李亚平指出:中国科大与苏州共建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掀开了校地合作新的一页,对于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吸引更多人才集聚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市将按照理事会决议内容,逐项落实各项工作,努力超前完成任务,为苏州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提供重要支撑。苏州市政府将全力支持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并且将其纳入“十四五”科技、教育、人才等发展规划,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苏州工业园区要同中国科大工作组一起,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制定时间表,明确线路图,全面推动建设工作。希望校地双方加强合作联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以理事会成立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破解实现产业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转化的制度瓶颈,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会上,中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喜胜介绍苏州高等研究院基本情况。会议听取中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杜江峰关于苏州高等研究院理事会章程的情况说明,审议理事会章程;听取中国科大党委常委褚家如关于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工作及2021年工作计划的报告,审议工作计划和有关事项。与会理事就相关事项作交流发言。责编:江 韵 编辑:October记者:唐晓雯 摄影:陈雨禾来源:园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