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38岁博士毕业,失业2年!父母捶胸顿足:当年就不该用功读书!君子之人

38岁博士毕业,失业2年!父母捶胸顿足:当年就不该用功读书!

能够被名校录取的本科生毕业以后意味着什么呢?当然就意味着这些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工作找的会比别人更好,待遇也会比别人更高。那么如果是名校毕业的硕士呢?当然就说明那些进入了500强的公司也会主动的给出这个就业机会。那么如果是名校的博士呢?最后就可能是前100的公司都愿意用了。这当然是很多学生的情况,不过这不能说明没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和例子。前一段时间就有一位妈妈告诉小编,自己的孩子已经38岁了,学历特别高,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生,不过现在不但没有结婚,也没有找到工作,已经在家闲了两年了。这位妈妈心里特别痛苦,她以为自己的儿子先前读书那么多年,如今终于可以回来开始工作了。可谁又能想到孩子回来之后又找不到工作。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特别优秀,所以心里是很骄傲的,平常的那些工作他看不到眼里,不愿意比一般人还要差,因此在找工作的时候也特别困难,时间长了就更加不想出去工作了,最后两年过去他都已经不想再去找工作了。实际上小编听到这样的情形已经不是一两个了。最近这段时间就经常听说有很多高学历的人毕业之后没有找到工作的事情。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大家仔细想一想可能就会知道,现在这么多学历好的人毕业之后难以找到工作的原因大致上有下边这三点:第一是期待过高。就像这个妈妈说过的一样,她孩子回来之后是想教书的,不过现在有太多人想要去当老师,所以竞争也特别大,而且老师的职位是在是太少了,所以找工作的时候她孩子也常常碰壁。这位妈妈还说她现在特别后悔让孩子有这么好的学历。他现在38岁才毕业,以前都没有工作的经验,找工作的时候心里抱着的期望也特别大,不过跟现实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这位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好好读书,以后要考上最好的大学。最后甚至把房子卖掉了也想要让孩子去美国读书。全家人都对孩子都特别大的期待,觉得这样以后的生活就会很好。实在是没有想到最后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那么好的学历的话,大学毕业就开始工作,没准现在早就已经结婚了。第二是压力太大。一般如果学历特别高的话,平时自己的那些朋友和亲戚可能都会很关心自己以后准备去哪里工作,能够拿到多少钱之类的问题,并且给予很大的期待。如果身边是这样的情况的话,内心就会很有压力,如果最后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甚至最后都不敢去见其他人了。因此这位妈妈也说假如她的孩子学历没有那么高的话,身边的人就不会给他那么大的压力,让他的孩子最后负担这么大,生活的一点儿都不轻松。没有好的学历,也许孩子就能够平常一点,精神上也会更加放松一些。第三是价值观不正确。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被大家争议了特别久,是写关于公司在招聘的时候表明自己不会招那些来自二三本的学生的。从这篇文的内容其实大家就可以知道现在很多人通过别人的学历将人群划分了档次,觉得学历高的人就特别优秀,如果学历不好的话这种人就是不够优秀的。所以这位妈妈的孩子最后能够成为博士,肯定自身就是特别好的。在这种影响下,这位博士生心里就会绷着一根弦,不敢比人差。任何人的那种关心都会让他觉得自己受不了,所以最后干脆就不出去见人了。那么你是怎么看的呢

安取仁义

39岁博士年薪20万,却直言后悔读博,混得不如硕士,网友:很心酸

39岁博士年薪20万,却直言后悔读博,混得不如硕士,网友:很心酸这几年经常有一个讨论的就是硕士和博士哪个就业更好的问题,或者说出现了一些看起来似乎硕士的发展比博士好的情况,再加上原有的一些对于博士有过高期待的人群开始质疑读博的选择。大部分博士都是先经过科研体系洗礼几年,然后再跳到企业的,当然,现在无论国企、民企,都意识到员工学历的重要性,也开始注重战略、研究、调研、算法的重要性,也会直接招收博士进行培养。小编身边就业的博士有的接着读博后,有的去学校当老师,有的去公司做事过去就是经理,博士确实就业方向比本硕要窄,但是人也更少,所以决定就业质量的还是供需。一般来说,博士的年薪不会超过30万。网上有一位39岁博士年薪20万,却直言后悔读博,混得不如硕士,他们公司里的一个硕士生,和他同个专业,却能拿到比他多出几万的工资,网友:很心酸。我们来看其他具体的评论:“一定要先收集各种信息,自己想清楚了再读博。不适合的人,非要读博,这真不是一个好选择,极端的甚至会以悲剧收场,这种事也发生过不少了。关于读博这个问题,不同专业,不同家境,不同生存环境和朋友圈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心态。读博如果是为了就业,专业真的很重要。”“就理工科而言,博士找工作还是比硕士难得多,但找到之后待遇还是很不错的。工业界提供了绝大部分就业岗位,企业可以接受硕士转行,却接受不了博士没有相关研究背景。好在大部分企业还是尊重学历的,博士以技术面为主,小部分企业邀请参加群面,压力面,直接拒绝。”“博士期间看重的是能力培养,包括逻辑思维深化,技能学习,到达可以“刨根问底”,见微知著的一个过程。不是说博士生掌握有那么多技能,而是说一名博士生拥有在短时间内学习并适应绝大多数工作的能力,我觉得这才是人才培养的意义。”“先不说读不读博,终身学习,读书的能力是必须的,如果你想度过一个比较有质量的人生。你只有上了一个平台,才会发觉那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广袤的。如果读博,这几年当然不会白废,很多企业需要的就是某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是肯定可以大显身手的,就业薪资和发展前景很好。”你们对于读博的问题如何看待的呢?请发表你的意见吧!

殉难者

38岁博士感叹:过了35岁,在互联网行业找份工作难上加难

职场上打拼,年龄越大意味着资历越丰富,但同时也意味着思维和学习能力越来越差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都会设置一个年龄的门槛,大部分都是选择不超过35岁的人。所以很多人都会在35岁之前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但需要稳定,还需要要上升空间,这样才能安下心来打拼。但是世事无常,即便你做了万全的准备,以为事情会朝着你预想的方向发展,偏差却总如鬼魅一般,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李博士今年38岁,是一家企业的技术顾问,各方面做的也都非常的出色,收入也非常的稳定。原本李博士以为这辈子就会在这家企业退休了,但是因为一次会议,自己的理念和老板的理念产生了分歧,慢慢的自己就被公司边缘化了。但是老板的理念明显背离了市场的发展轨道,公司的业绩越来越差,没有多久就倒闭了。38的李博士有了一种被迫下岗的感觉,一个快四十的成年人,从未有过如此无助的感觉。在没有去面试的之前,李博士没有想到如今在互联网行业找一份工作已经如此的困难了。面试官问他的第一个问题往往都是“你真的已经38岁了么”?从这些面试官的眼神里面,李博士很轻易地就能读出“你老了,可能不适合我们岗位”的潜台词。也有些没有这么问的,但是在讨论薪酬的时候,双方又产生了分歧,李博士要求获得一份与之前工作差不多的薪酬,但是他去面试的那些公司表示,给你的薪酬可以让他们雇得上好几个能够完成同样工作的人了。于是李博士就这样一次次的被拒之门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了。读到博士毕业,很多人都已经30岁了,相比于20来岁就进了公司的人来说,好像也占不到太多的优势。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人们又能工作多久?过了35岁,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中年危机,年龄摆在那里,公司招聘的技术岗位都要适应时代的步伐,能够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很多从事技术的人员,大多数在30岁的时候已经走上了管理岗位,而不是冲锋在前的一线员工,想要自己不被用人单位嫌弃,要么一直学习最新的技术,要么就为自己规划一条可以转型的道路!

槲寄生

39岁科研女博士火速上位,职场后门到底该不该走?

01最近在一个问答栏目《樊登读书》里,有一个公司高管提了这么个问题:公司里靠着关系进来的某员工,自大嚣张,让其他员工很看不惯,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秩序。公司管理层很苦恼,进退两难,这该怎么办?这真的是社会里很普遍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实力不强,却凭着背后的各种小动作能够登上高位?官场里,底层那些溜须拍马,逢迎巴结的人得到了上层的提拔,而正直廉洁的人牢牢抱着铁饭碗,被故意漠视;学校里,凭着和导师的“亲密关系”,凭着爸妈的人脉支撑,年纪轻轻的博士生发表好几篇核心期刊,妥妥上位,成了副教授;职场里,家里有背景的“关系户”不用通过各种审核,直接大摇大摆的进了公司,实力普通,却屡屡被加薪升职……旁观的我们,也不禁呐喊社会体系的各种不公平。这时候,节目里的樊登老师说了这么一番话:其实,经历多了,你会发现这么一个道理,不管一开始一个体系里的现象有多不正常,时间长了,自然规律就会代替社会规则。如今一年两年,公司里的那些凭着背景上位的人,还意气风发,得意洋洋。可如果一直没有成绩,过了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呢,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总会让各种特权加持的光环消散,能力强的人终究会受到青睐。02前不久宣布“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型肺炎”的武汉研究所火了,其所长的个人信息也被网友扒了出来。经查询,所长王延轶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19岁考入北大,26岁读博,37岁成为武汉病毒所的所长。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但这位美女所长却受到了很多质疑。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质疑她的学历背景,二是她与院士舒红兵的婚姻,三是她的科研能力。先从学历说起,有网友爆料王延轶当年是以艺术特长生的身份被北京大学录取。在北大2000年陕西省录取的理科新生名单中,出现了一位名叫“王延铁”的学生,但是没有考号,学的专业是生物科学,正好与王延轶所学的是同一个专业。而在校友名单中“王延铁”变成了“王延轶”,这不禁让人感到有些奇怪。然后就是她的婚姻。她嫁给了比自己大14岁的舒红兵院士,大学毕业后两人就结婚了。年龄差较大的师生恋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更何况对方身居高位,拥有很多学术资源,因此,有人猜测王延轶是不是从其中获取了些福利。再就是关于她的科研能力。作为80后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厅级干部,获得了大部分人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职务荣誉。而因为“双黄连事件”的失误,引起了人员骚动和聚集,也是让人哑口无言,被吐槽不够严谨,学术水平一般,被质疑是否能胜任这么重要的职位。不论是真是假,这些质疑都可以看出如今社会对“走后门上位”的现象的高敏感度,而自媒体的发展更是将这些数倍放大。只是想告诉大家,那些凭着造假、权色交易、溜须拍马而上位的人,最终会被人抓到把柄,淹没在群众的怒骂声里。03从历史上,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很多极具说服力的例子。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选官制度演变固化,后来已经逐渐成为世家大族把控朝政的工具。高门士族的子弟往往不用经过察举就可以轻松进入官场,身居高位,如鱼得水。这让众多才华横溢却家境平凡的小生走投无路,感慨时运不济。可是拉长时间线去看,这些出生在豪门世家的人,因为不用参与社会的激烈竞争,整日只知吃喝玩乐,奢靡堕弱,有些纨绔子弟出门都坐轿子,最后甚至丧失了基本的步行能力。经过几代的积累,世家大族渐渐弱了下去,被社会淘汰。九品中正制也不复存在。再看历史上各种曾经的风云人物,纸上谈兵的赵括,丢掉街亭的马谡,托孤大臣司马懿,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他们被授予高位,肩负重责,却疏于涵养自己的能力,在实战中一下子露出了马脚。才不配位,必有灾殃。只能说,在时代逐浪淘沙的过程中,不得民心,没有硬实力的人终将败北出局。真正强大的人不是指一时的身居高位,权倾天下,而是要同时拥有与地位相匹配的高能力和高品德。如果才不配位,德不配位,在林林总总的事件里会慢慢露出马脚,被人嘲讽,被人质疑,最终输得一败涂地。04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呢?一个关键的词,叫做:掌握资源的能力。聪明的人能够游刃有余的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将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他们既不拖欠人情债,不消耗自己的过多的精力,反而能在人际互动中散发魅力,吸引来更多的资源。不仅如此,当公司把权力交给他的时候,他能带动相关所有人员的积极性,让大部分人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继而掌控人心,控制大局,下出一盘妙手好棋。要知道,人生是多次博弈的过程,有些人在单次博弈中野心勃勃,利欲熏心,靠着走后门,送红包走上高位,这其实也亮出了自己的软肋和底牌,落人口舌。在下一次的博弈过程中,这种人很容易被击倒,失去原来得到的一切。所以不要短浅,而要用长远的眼光去打量,去提高自己把控资源的能力。同时,掌握一些硬核的技能,真的很重要。不断提升自己,不久之后,成绩显现,必会成器。

爱琴海

38岁博士生年薪30万,却直言后悔读博,这工资还不如硕士,很心酸

38岁博士生年薪30万,却直言后悔读博,这工资还不如硕士,很心酸提起博士生,我们都会觉得很厉害,在我们的印象里一般都是大神级别的人物,要么就是学习成绩非常好,要么就是比寻常人有耐力,因为它不是那么容易攻读的。在这个学历越来越不满足当下现状的社会,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学历越高越好,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读博,但博士生与硕士生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门槛又提高了,而且也更加艰难。有人觉得,博士生就是为了搞科研的,如果是为了赚钱,还不如早点下来找工作,硕士生的学历够用了。事情真的是如此吗?我们不如来看看下面一个例子。有一位博士生后悔自己选择读博,在毕业后不想做科研,便去找工作,发现自己的工资已经不如有几年工作经验的硕士生,这样的心理落差让他没办法接受,只觉得特别心酸。这位博士生说:当初读博的时候被理想主义冲昏头脑,只想着自己的兴趣。现在才发现读了这几年,收入比硕士毕业的同学落后十万不说,没有publication,未来的出路还是一片漆黑。请问这样的科研谁想要?如果让我重新再做一次选择,绝对不会再读博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来看看有此经历的网友是如何评价的:“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或者本科生,都需要学历这块敲门砖,才能进入到梦想的殿堂,但是当你进去以后,就要凭自己的本事了。硕士生同学的工资能超过公司开给博士生的,说明他的水平确实厉害,在工作岗位上,他没有放弃努力,依旧在不断地提高自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容易缺乏的。当然,在如今的大趋势下,太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找份好工作不容易。”“科研需要的是运气和机遇,80%的人进到某组拿到课题的瞬间就宣告科研之路终结了。读博做科研的道路的确艰苦,但路都是自己走的,不要怕孤独,你会逐渐找到同行者。”“科研工作只是一种模式,只要是能用自己的idea推动领域不管是产业还是基础研究的转化都是值得人尊重的,日益上涨的房价和现行的焦躁,使得这种想赚快钱的环境摧毁了大多数年轻人才的梦想。”“有的专业是不得不去读博的,只要选择了,就不能后悔。如果学医不读博,根本进不了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当然,除了学儿科。北上广的公立三甲医院里的医生都是些神仙级别的,普通一线是当地的神仙级别,二线三甲里一汪水都是博士,不是博士根本进不去。如果只读到研究生,只能在三四线的小地方混。”“总觉得自己是20%的那些幸运的学生,却发现是陷在了80%的平庸里不得动弹。科研?不存在的。只想着毕业赶紧逃离了。”看完了这篇文章,你们有什么想表达的呢?

道不可壅

男子38岁有博士学位,不工作不娶妻,每天都是靠父母养活!

38岁的男子有博士学位,不去上班还要靠农村父母养活。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书呆子这个词,现在的社会我们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纯粹的书呆子,所谓的找不到那也是假的,因为世界那么大凡事都有可能,李大爷的儿子今年三十八岁就是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他手里面有博士学位,却没有为这个家庭做出一点贡献,到现在还没有娶妻生子,天天都沉迷于自己的书世界里。38岁的男子手里面有博士学位,为什么不去上班?还要靠着家里面父母养活。一提起自己的儿子李大爷都非常的心寒,从小学到大学,李大爷都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从小儿子的成绩就位列前茅,那个时候村里面的人都夸李大爷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很有出息,以后肯定是做大事的人,李大爷听到乡里乡亲都夸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自己也为孩子骄傲,开始努力的栽培自己的孩子。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别人家的孩子都娶妻生子,虽然他们没有飞黄腾达的生活,但是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庭,李大爷的孩子是一个学霸,就连基本的温饱都要靠着年迈的父亲来维持。我们可以从李大爷家中看到满满当当都是儿子多年积攒下来的书,儿子的书都是用麻袋整理好放在屋里面的仓库,上面的每一本书都有儿子亲手做过的记录,也就是所谓儿子眼中的书世界,在李大爷的眼中这一堆的书就是害儿子的罪魁祸首,想想都让李大爷后悔。在这一堆书籍中,李大爷儿子忘掉自己该做什么事情,没有一点时间观念也没有社会经验,都30多岁的人了也不肯为这个家传宗接代,每次儿子跟邻居说话都拿出一种非常骄傲的表情,让人难以理解,有时候说的话别人也听不懂,天天以自己的学位高为荣,博士学位在他的心中是最伟大的勋章,李大爷感觉自己的儿子到现在还不结婚与普通人的想法不一样,感觉自己是个圣人吗,圣人还不是需要一日三餐维持着温饱,圣人难道就不用吃饭了吗?不用结婚生子为这个家传宗接代了,现在想想感觉白养了这一个儿子。无奈之下李大爷决定给儿子看心理医生,儿子不愿意去医院接受治疗,感觉自己没有病为什么要去医院治疗,因为这件事情还与父亲动过手,现在的李大爷已经对自己的儿子失去了信心,也不期望着自己的儿子能为这个家带来点什么,现在让李大爷担心的是以后我走了,孩子怎么办,谁来照顾?网友们,你们对书呆子有什么看法?

同焉皆得

38岁博士失业2年,妈妈心痛自白:叫儿子用功读书,是我错了

宝宝心里苦,但是妈妈心里更苦。一位中年妈妈和我谈起他的儿子,38岁,留美博士,在家里蹲了两年,她没有怪儿子,反而是充满自责。1.社会期待,局限了精英人士职场的多元性妈妈说,儿子拿到博士学位刚回中国时,有出去找过工作,可是大学教职空缺少,竞争也十分激烈,而民企又觉得用不到博士学历,而且36岁毫无工作经历,因此求职也四处碰壁。这位妈妈哽咽地说:是我错了,不应该从小要儿子好好念书、考上好学校,以为这样就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让他有过高的期待,没有办法接受现实的人生不如他的理想。她讲到,打从儿子念小学起,全家就按学习只争第一的方向培养,甚至卖掉房子送儿子去美国攻读博士,孩子也没有令人失望,整个家族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2.过度关心,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就在博士开始求职后,人生从彩色变成黑白。不知情的亲戚逢年过节口没遮拦的问:念完博士,现在那一所大学任教呢?念完博士,大企业应该抢着要你,现在那里高就啊?每一个出于关心的问候,都像尖刃一般插进博士的心窝,他受不住了,于是躲起来不见人,最后变成家里的隐形人口,好像不存在这个人似的。说到这儿,这位妈妈难过不已的问:难道,我的儿子已经走到人生的终点站了吗?是不是早知道念到大学毕业就好了?这样,孩子就不会背负过重的社会期待,不会走进外在价值的牢笼里自闭,也许可以轻松一点,享受平凡人的幸福人生,她也能捡回一个快乐的儿子。人生无法倒带回去重演,但是可以重新开始,只要有开始就会有转机,需要给予时间耐心等待。花了38年形成的自我塑造,恐怕也是要花不少时间才能重塑,这个过程可以想见的是儿子苦,妈妈也苦。3.三个不,帮帮放弃求职的青年做亲戚朋友的我们,怎么做才算真正的关心和帮助呢?此时此刻我们能做的事,便是拉开距离,做到以下三个不,给他们一个安全安心的时空去修复心灵,以及找回自己:1.不询问因为每一个询问都带有社会价值,代表某一种社会眼光,带来不必要的压力。2.不上门任何外人上门都会带给他和父母的尴尬与不便,约在外面会是比较贴心的选择。3.不拒绝碰到这种情况,父母与孩子都有如走上绝路般的无力与无助,如果他们开口请求帮忙,请尽力给予协助与提携,甚至做必要的承担与背书。

第一夜

38岁,985大学博士,劝你不要考公务员

有个网友问自己今年38岁,是985大学的博士,问要不要考公务员。小编常年从事公务员招录工作,我的建议是要慎重考虑,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从发展前景,个人待遇两个方面给你说一下:首先看职级的发展前景。现在公务员招录对于博士一般是要求40周岁及以下,但是作者38岁,在考公务员的队伍中,绝对算是高龄了。假设考录通过,博士毕业报到后试用期一年,39岁了。按照《新招录公务员转正定级规定》,可以定为二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2年后可以晋升一级主任科员,这一步作为博士,应该没问题。再网上一步,是晋升四级调研员,这个在小编所在的地级市,调研员职数也是很珍贵,很稀缺的资源,好多老资历,大年龄,有背景的人都在那里等着呢。所以到点就晋升是很难的事情。即使能够顺利晋升,一步也不耽搁,退休之前最多也就是能够到一级调研员,但是这是理想化状态,现实中由于各方面因素干扰,可能到不了。再看职务的发展前景。作为普通招录的公务员,小编知道一个市直机关,招录转正后给定了主任科员,呆了五年时间,还是没能够转任正科级领导职务,更别说处级职务了。对于一个马上40岁的公务员,可能在市直单位退休前职务也就能够到副处级干部吧,正处级真的需要莫大的机遇。第三看一下工资待遇。博士转正后定级为22级公务员,待遇参照正科级公务员,每个月到手工资收入在6000元左右,每年加上各类奖金补贴总共在11-12万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务或者职级的晋升,待遇也会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有限。所以对于博士学历的人员,我的建议是可以去高校做教授,假期自由,待遇稳定,工作压力不大,而且能够更好发挥高学历人员的优势,何乐不为,你说呢?

失人

38岁博士后回国,11年从院长升为成都大学校长,他背景不简单

38岁博士后回国,11年从院长升为成都大学校长,他背景不简单王清远到底啥背景?王清远,男,1965年1月出生,重庆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本硕毕业,法国巴黎中央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9~2003年,先后在法国巴黎立工艺与理工学院任博士后研究员。从1965年出生,到38岁博士后回国,历任建筑与环境学院院长,人事处处长,11年从院长升为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到底啥背景?背景不简单要说起他的背景确实是不简单,个人认为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在38岁博士后回国之后,在11年间从院长升到校长的根本原因。而这个背景个人认为没有什么不能说的,这个强大的背景就是他个人的能力。不论是从管理能力,学术能力,还是从领导能力来讲,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一定是优秀的,不然他也不可能成为成都大学的校长。他既不是清华毕业,也不是北大毕业,也不是复旦交大毕业,他只是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他最后能当上校长,也是通过自己点滴的努力才达到的。承担和完成重点、杰青和重大科研仪器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内国际合作、教育部创新团队及其滚动支持项目等1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被他人引用2000余篇次。200余篇SCI论文,虽然比论文专家高福先生要逊色得多,但是要知道,已经83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SCI上发表的文章,也仅仅是百十来篇,而喂饱了全中国人的袁隆平在SCI上发布的文章,数量也仅仅为60来篇,由此可知王校长是一位高产的论文专家。他2006 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7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要知道自2014年以后,他就开始担任成都大学的校长,在任校长之后,他的社会活动更多了,他要处理的事务更多了,然而学术也没有落下,反而是拿了更多的奖项,真是让人又羡慕又嫉妒。所以个人认为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的背景真的不简单,而他的背景就是他的实力,而不是靠什么裙带关系。误会所以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近来我们对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或许有诸多的误会。毕竟从出了事以后,他个人并没做任何表态。个人认为可能发生误会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三个:1.先入为主先入为主这个词大家都听过,也就是说都是毛洪涛的朋友圈先出现在大家的眼前,我们觉得毛洪涛正直纯粹善良,这种观念可能就会影响我们的判断。2.逻辑思维再一个就是大家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从出了事以后,校长王清远虽然是矛盾的焦点,但是他本人并没做任何回复,有人觉得这是在冷处理,但是遇到这样的事情,或许他代表的是成都大学,不能轻易发表意见。3.能力出众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高于众,众必非之!或许他的学术成就太多了,而又是在任校长期间产生了很多成就,所以这让人怀疑他的能力是否能够兼顾学术和工作。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冷静地思考,静待事情的结果。正义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蜜月期

38岁博士有必要考公务员吗?还有优势吗?

想法很傻很天真,不像一个38岁的人,一个博士生问出来的问题。第一,38岁已经过了公务员考试的年龄上限。目前统一招考的公务员考试年龄上限一般是35周岁,除了极少数针对村干部、三支一扶人员等特殊人群招录的考试,可能可以放宽到40周岁以外,其他不管国考、省考一律要求在35周岁以内。38岁,你连报名考试的资格都没有。第二,博士从政现实中有很多,但几乎很少通过参加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之前各地比较通用的做法是通过人才引进直接面试考核的方式录用,几乎没有像普通大学毕业生那样先参加统一的笔试再面试的案例,至少小公没有见过。博士好歹也是高学历人才,地方再牛逼,也不可能不把博士当回事,你一个博士这样上杆子还要去考公务员,是不是太不把自己的博士当博士了?再说了,博士毕业一般都是30岁以内,你到38岁才想起当公务员,前面那几年干什么去了,如果仅仅因为在外面混不好,就想考公务员,那么基本可以判断你是“高分低能”的类型,空有学历,没有真才实学,这样即使你是博士,恐怕地方也不会给你当公务员机会,因为没有价值。第三,再来说前途,哪怕给你机会进公务员队伍,38岁录取,一年试用期转正后定正科,差不多40岁的正科,期间就算一步不落,在50岁之前能解决正处就算不错了,你觉得正处算有前途吗?这还没考虑单位层级、所处环境、个人人缘和竞争对手等因素,综合这些考虑,不见得有这么顺,可能最后退休也就解决个处级待遇而已。一个博士奋斗二十年,最后处级待遇退休,你觉得值吗?38岁的博士,我的理解最好的出路是去学校从教,把知识传承下去,比去机关单位经历尔虞我诈的复杂关系来得更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