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西南第一学府,这4个王牌专业,实力响当当红杏劫

西南第一学府,这4个王牌专业,实力响当当

每个大学都有着自己擅长的专业,总是有一两个比较有实力的专业让人一眼就能记住该校,同时每个大学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很擅长,这是不现实的,在西南地区,有很多知名的高校,如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其中四川大学被誉为是西南高校的第一学府,在综合实力方面,四川大学也确实是对得起这个称号,该校的4个王牌专业,实力都是响当当的!1、口腔医学四川大学的华西口腔医学院是四川大学对外的一张名片,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都是很出名的,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前身是1907年创办的成都仁济牙科诊所,在2000年的时候并入了四川大学,在2001年,改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加入也让四川大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了综合性的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是中国口腔行业的先锋,是中国第一个开设口腔疾病的专科医院,华西口腔医学在教育部的学科评比中,连续4次都是排在第一名,第一的宝座至今无人震撼!2、汉语言文学除了口腔医学,四川大学的中文系的实力也是仅次于口腔医学院的,在川大的中文系下面有3个子专业,分别是汉语言,中文基地班和对外汉语三个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是很多考生都去报考的,汉语言文学里面的学习氛围还是很浓厚的,老师都很认真负责,作为中文系,你要知道男女比例是失衡的,在川大的汉语言文学里面,男女比例大概是1:5,算是正常水平了,如果你是男生,想考入川大的汉语言文学,那么恭喜你,你即将成为“国宝”!3、数学四川大学大数学也是很牛的,除了清华北大,复旦大学,南开大学这样顶尖的高校之外,很难有其他高校能够跟川大比了,在数学这个领域,四川大学在全国还是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川大的数学更偏重于基础数学,这也是四川大学的数学的优势所在,但是基础数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很枯燥的,所以很少人去选择基础数学作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他们更倾向于数学的统计,但是这并不是川大数学的擅长的一个分支,所以川大数学专业很适合于那些致力于研究数学这一个学科,并且能够耐得住性子的考生!4、原子与分子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是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下属的一个专业,而该学院是四川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学院之一,原子和分子物理专业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1984年创建的,当时是由著名的物理学家芶清泉教授主持和计划的,研究所不管是在科研经费和设备的投入上都是很大的,近五年来累计投入了4000多万的科研经费用于原子和分子物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10多项的专利,川大的原子和分子物理专业也是一直排在全国的前列!四川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除了以上4个王牌专业之外,还有软件工程以及高分子材料工程都是很厉害的,能够考进川大的这些专业,以后就业是没有问题的,前提是你要认真学好这些专业课程!

四千金

地球深处,不止是炎热,还下着“铁雪”

本文参加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简介:研究表明,在地球外核内部,凝固的铁颗粒堆积厚达320公里,形成一个“白雪”覆盖的内核。铁颗粒的压缩有助于外核收缩及内核生长。对于地球核液的研究既能解释地震波的畸变,也有助于寻找宜居系外行星和地外生命。对于地球内部,科学家们在理论上认为它具有极高的温度和压力。这样的条件使得以铁和镍为主要成分的内核被分隔在固态内层和液态外层之间。保护着我们地球的磁场也被认为是由地核的运动造成的,从而这让科学家们决定对它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来感谢一个来自国际小组的研究, 他们发现地核区域也存在着一种地核独的“雪”。具体来说, 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外核内部,凝固的微小铁颗粒落下,在外核顶部堆积了厚达320公里的“铁雪"。这些发现很大程度上可以巩固我们对这种影响地球力量的认知。这项研究由得克萨斯大学杰克逊地球科学学院的一个小组来实施,来自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的张友君教授带领这个小组。这个研究的相关报告已在去年12月份的第23期地球物理研究期刊上登出。这项新研究所展示的地球内部结构简图。.黑色和白色部分表示含有铁结晶的泥浆层。 图片来自: UTexas/JSG对地球内部进行研究并不是件容易的任务,因为地质雷达无法探测到这样深度,直接取样更是绝对行不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人员被迫利用地震学的方法去研究地球内部,比如,去研究由地质活动所发出,并在地球上进行周期性传播的声波。测量和分析这些波动可以帮助地理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在近年来,他们注意到地震相关的波动数据和当前地核模型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经测量,这些地震波在穿过外核的基层时候比预想的要慢一些,而在穿过内核的东半球面时候又比预想的要快一些。为了解决这一困惑,张教授和他的同事提出了铁结晶可能会在外核形成,并在内核堆积成了一个雪盖。关于泥浆层存在于地球的内外核之间这个理论, 首先被S.I.Braginskii在1963年提出,但是由于当时科学家普遍认为地核应该是高温高压的,从而否定了这个推断。不过,经过一系列的基于类地核材质的实验和一些科学研究,张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可以揭示在外核结晶是完全可能的。此外,他们还发现大约百分之十五的外核最低区域可能是由基于铁元素的结晶组成,最终这些结晶会落下并堆积在固态内核的顶部。地球的剖面图展示了从地幔到外核再到内核的内部结构。图片来源: Kelvinsong/Wikipedia"这是件很神奇的事情," Nick Dygert说到,他是来自美国田纳西大学一位助理教授,负责帮助JSG进行博士后的研究项目,“在那里,外核上的结晶像雪一样飘过数百公里降落在内核上“就如同林俊孚教授(论文的合著者)所解释的那样,这个过程就像岩石在火山内部的形成过程。他说到, “地球金属核的运动起来就像地壳浅层中的岩浆房一样"。研究小组甚至把铁颗粒在外核上堆积的原因与接近地球表面的岩浆房内部活动进行了比较。矿物质的压缩在岩浆房里形成了沉积岩,而地球内部深处铁晶石的压缩造成了内核的增长和外核的缩小。这些结晶在外核的堆积会导致地震波在传播中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 因为它们导致了东部半球和西部半球间的厚度发生了变异,从而影响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鉴于地核影响着整个地球的变化,就像前面提到过包括磁场和驱动地质活动的热能, 对地核的构成和活动的进一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去理解这些现象。在这方面,由张教授和他同事领导的研究可以帮助解决这种关于地球内部的一些长期疑问以及它是如何演变的。地球周围的电磁场产生了复杂的力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图片来源: ESA/ATG medialab就像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Bruce Buffet教授(他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并没有涉及此次研究)所说的那样: "把模型预测和这些不寻常的观察联系起来使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地去了解地球流动核的组成,也可以把这些信息和地球形成时的各种条件联系在一起。形成地球的初使条件对于它如何演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我们认为地球的磁场和它的地质活动在生命的出现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对地球内部变化的理解可以不光可以帮助我们去寻找外太空的宜居星球, 还可以帮我们去搜寻那些外星生命。这项研究的资助来自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杰克逊地球科学学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和斯隆基金会。作者: Matt WilliamsFY: Yesky93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强之

郑汉青已任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四川大学人事处网站近日更新资料后显示,曾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的郑汉青已任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汉青,1964年11月生,男,博士。他毕业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先后赴欧洲核子中心(CERN)、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瑞士P. Scherer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曾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郑汉青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科学中国人》杂志2019年度科学人物奖(2019年)。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属《电动力学研讨会》理事长。四川大学人事处网站介绍,郑汉青教授长期从事低能强子物理、手征动力学、新强子态、量子场论方面的研究。在所从事的领域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共发表SCI论文80篇,引用两千次以上扣除BES合作组文章)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发表文章约50篇,最高影响因子5以上,他引约一千次。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是四川大学规模最大和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由原四川大学的物理系和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720所)、原成都科技大学的应用物理系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以及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华西基础医学物理教研室于2001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解决士

地质学家发现地核被“雪”状金属覆盖,声波在此处传播速度下降

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地核又可以 细分为地核、过渡层和外地核。虽然被地幔和地壳层层包裹,但地核并非死气沉沉。地核主要由高温高压的铁、镍流体构成,受太阳和月球潮汐力的作用不断波动,就像是一颗跳动的巨大心脏。这颗地球心脏发出低沉的跳动声,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心电图”的研究,发现了地球的核心可能被厚厚的一层金属“雪”所覆盖。地球内部熔融状态的现有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地核反射回的声波数据,因此地质学家正在重新考虑地核的最外围存在一个特殊地带。这个特殊地带被厚厚的金属碎屑填充,以至于声音在这个区域的传播速度明显降低。这不仅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地球的地质情况,还可能有助于解释像地球一样的岩质行星是如何形成的。美国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的地球化学家尼克·戴格特(Nick Dygert)说:“这是一种奇怪的想法,在外核内部几百公里的范围内,金属“雪”一直下到内核。”几十年来,地质学家研究从地球内部反射的声波,发现声波通过外核较低层时,会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减速。更奇怪的是,数据显示,声波在地核两侧的传播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在整个西半球的传播速度要比东半球慢得多。就好像地核被黏性物质覆盖了,并且这个黏性物质还没有完全覆盖整个地核。尼克·戴格特的研究团队中,有来自德克萨斯大学的地质学家,以及四川大学的物理学家。研究团队用铁合金制作了新的地球模型,新的模型揭示了地核声波回声的异常。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俄罗斯地质学家斯坦尼斯拉夫·伊西福维奇·布拉金斯基(Stanislav Iosifovich Braginskii)就首次提出了类似想法,斯坦尼斯拉夫几十年来一直在探索解释从地核输送热量的对流过程。用金属“雪”来描述这个特殊地带能很好的解释声波反射的数据,但地核内部高温高压,这种环境下似乎很难存在微小的金属颗粒结晶。戴格特的团队利用最新的矿物物理数据,模拟地核附近的环境,展示了由铁、硅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在适当的温度下,是如何从液态凝固成晶体颗粒。金属“雪”能够解释声波减速的原因,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地核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东西半球地核周围的特殊金属“雪”层分布不均,解释了两个半球向太空辐射能量的方式。这种分布差异使得向地核发射的声波在西半球的传播速度比东半球慢得多。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的张友君是此研究的负责人之一,他说:“内核边界不是一个简单光滑的表面,它可能会影响内核的热传导和对流。”无数的铁晶体像雪一样堆积在地核周围给人以诗一样的美感,这种反常的现象也许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在地球形成之初我们的地核是什么样的,以及在遥远的以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球科学家布鲁斯·巴菲特(Bruce Buffet)他认为这样的模型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以及地球这样的岩质星球是如何形成的。将模型与声波异常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推断出地核的可能成分。毕竟没有到达地心,谁也不知道地核到底是怎样的,时间会证明新的地核铁“雪”模型是否有价值,更接近真实情况的地核模型能够解释地磁场以及火山地震等。科学家将会继续聆听地核发出的低沉心跳声。

肩吾得之

年轻有为!2020年度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出炉!

为在全校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的创新氛围,精准培育和重点支持科研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后备人才,学校设立“优秀科研人才奖”,其中分设“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以奖励治学严谨,学术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学术成果在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的后备人才。“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每年评选一次,每年奖励不超过10人。按照《四川大学理工医科学研究奖励办法(试行)》(川大科技〔2020〕35号)要求,近期我校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提名和评选工作。经校内提名、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王旭等10人荣获2020年度“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2020年度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获奖者简介01 王旭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1986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王旭副研究员致力直接氟化技术在含氟有机/碳材料的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其中,针对氟化石墨烯面临的问题,提出“缺陷诱导直接氟化”原理,实现了高F/C比FG的宏量制备;并以此为基础,围绕氟化石墨烯精细结构表征、氟化反应机理、衍生物及其在聚合物改性领域应用等开展系统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ical Science, Macromolecules等发表多篇论文,获授权专利4项。团队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直接氟化粉体中试装置建设;共同开展氟化石墨烯作为高性能润滑油添加剂的工业化应用探索。成功推广至碳纳米管、各种聚合物材料的氟化改性,满足军民应用需求。02 吉俊懿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1月出生于重庆市吉俊懿教授致力于复合电极表界面微纳结构设计与传质强化机制研究,提出通过固固异质界面结构匹配性设计及相互作用力调控强化界面电子传递效率、通过固液界面微纳结构及传质通道设计提升电荷传递速率的研究思路,先后设计出“面接触”界面结构及“平行片式”晶体取向结构,强化了电极电子/电荷迁移效率与能量存储/转化性能。主持纵向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ACS Nano, Chem. Eng. Sci., J. Mater. Chem. A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先后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等奖励。03 张大伟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张大伟教授长期从事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BR)信号途径新的调控因子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工作。研究鉴定出BR信号新的调控因子HAT1和GLK1,并且解析HAT1在协调调控BR信号促进的植物生长和ABA信号诱导的抗旱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揭示GLK1在整合BR信号和光信号调控光形态建成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Developmental Cell, Plos Genetics,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Journal,等领域内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获得2011年度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称号,入选川大双百人才B类。04 张友君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86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张友君副研究员长期从事高压物理与地球内部物理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极端条件下凝聚介质的相变与物性、地球深部的构成与物性、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以及地磁场的产生和演化机制等方面做出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前沿研究工作。在Phys. Rev. Lett., Earth Planet. Sci. Lett., Geophys. Res. Lett., Nat. Commun., J. Geophys. Res.: Solid Earth, Phys. Rev. B等重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认可,并被国内外权威媒体和研究机构广泛报道。张友君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了数名高压物理和地球物理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05 林紫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1986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林紫锋研究员长期从事钒钛新材料制备及电化学储能机理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提出了二维钒钛材料制备新策略,实现其安全高效制备;提出了电化学测试分析新方法,提高了赝电容电极动力学分析准确性;研究了二维钒钛MXene材料在多种电解液体系中的储能机理,为高功率、高能量密度MXene电极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及新的思路;发表了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获得国内外研究同行的高度认可。06 周青华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周青华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空间摩擦学与可靠性工程、传动系统界面力学、空间智能机器人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针对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关键共性科技问题,承担军科委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民用航天预研项目、国家军品配套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授权15项。课题组在航空航天工程传动摩擦学与界面力学基础理论、测试评价及集成应用领域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部分已在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商飞、航空工业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得到应用,相关研究获2017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07 董顺喜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1986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董顺喜研究员长期从事不对称合成领域研究。利用团队原创的手性双氮氧金属配合物催化剂,高效高选择性地实现了催化不对称重排、串联、氧化、环加成等多类有机反应,为具有重要用途的手性分子的合成提供简洁、高效的路径。运用发展的催化不对称方法,实现了药物分子阿莫达非尼的克级规模合成。先后获得四川省青年千人(2019)、百人B计划(2019)、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2021) 等荣誉和奖项。08 童吉宇华西第二医院研究员1987年9月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童吉宇研究员主要从事RNA表观遗传与免疫细胞功能调控相关研究。发现RNA m6A修饰在维持体内T细胞稳态和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性功能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Cell Research等杂志上,被Science signaling等多个权威杂志推荐和引用。上述工作首次揭示了RNA m6A修饰在高等哺乳动物中的生理功能,发现了RNA m6A修饰在调控适应性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作用,为靶向RNA修饰相关分子治疗自身免疫病和肿瘤提供了新思路。09 詹宇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1986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詹宇副教授长期从事环境信息学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围绕大气污染与公共健康问题,开发相关机器学习算法,融合“天地一体监测”等多源环境大数据,重构全国-区域-城市多尺度的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高分辨率时空分布,为空气质量管理及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支持。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于近期受邀加入环境健康领域重要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的编辑团队。所研发的计算模块已在合作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上部署,产生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10 樊怡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副教授1988年11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樊怡副教授从事牙及骨发育与矿化相关疾病的关键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阐明甲状旁腺激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命运决定调控机制,发现口腔干细胞介导的硬组织稳态维持新机制。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ell Metabolism、PNAS、The FASEB Journal、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获IADR中国分会杰出青年学者一等奖、全国牙体牙髓病学青年学者基础研究一等奖、John Haddad青年学者奖、ASBMR青年学者奖、Alice L. Jee青年学者奖等多项国内外学术奖项。祝贺获奖的老师们!来源 | 四川大学编辑 | 宋晗睿责编 | 王允保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四川大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放狠话了!四川大学校长批导师放水学生“问题论文”,停招扣津贴

虽然这是一位大学校长在全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的“内部讲话”,但我们相信,其他兄弟院校的老师、同学们也能在讲话稿中读出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而校长在讲话中所揭露出的问题、成因、对策或许也会对您有所启发。注:文中“我校”“学校”等即指“四川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2020年11月26日,四川大学在望江校区笃行楼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图为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教授在会上讲话。(来源: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在四川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四川大学校长 李言荣2020年11月26日各位老师:前面的发言讲得都很好,4个学院的领导分别选了一个切入点,都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王玉忠院士从导师的角度谈了自己培养研究生的一些体会。刚才,梁校长对学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报告。其实,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就多次组织了讨论,初步形成了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今天会后还将组织专门的讨论。待会儿建国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一是对研究生培养的几点认识,二是学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下一步我们的几项举措。这三点也是我与建国书记多次讨论过的,包括也是与研究生院反复交流过的。一、对研究生培养的几点认识首先,研究生是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平和学术活跃程度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我们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应是学校知识创造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尤其是博士生的水平更是代表了一所学校的学术水平,一所大学的高度主要是通过博士生来体现的,而宽度则主要是通过硕士生来体现的,硕士生的类型非常多,这就让整个学校和学院充满了活力。我们可以看一看,学校每年产生的论文和成果,包括获奖、专利等等,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我们研究生参与的工作。我们随便打开一个实验室走进去看一看,里面基本都是研究生在讨论、在做实验。第二,研究生与导师是强关联体,导师的水平、风格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烙印。我们说,国内的研究生培养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不像本科生培养是批发式的。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基本上是沿袭苏联的模式,不论是硕士还是副博士、博士,都是师傅带徒弟。在这种模式下,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能仅次于学生父母的作用。我们看到,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或毕业以后经常会讲一些校园的轶事,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从导师那里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可见,导师的水平、风格会严重影响到学生,这是一个很强的关联,所以一个研究生导师是不能招太多学生的,像清华、北大的一个导师平均一年可能都招不到一个博士生。过去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有些导师认不到这个学生是不是他带的,所以到了学院,他就到处点头笑眯眯的,因为他怕学生打招呼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带的学生。如果一个导师招那么多学生,都不认识是不是自己带的,那就完全搞成批发式了,也就不是培养研究生了。我们经常说,本科生主要是选学校,因为学校的氛围会给学生带来很深的影响,硕士生主要是选专业,因为大部分硕士生毕业以后是要就业的,所以选一个好专业就很重要,而到了博士生主要就是选导师,因为选一个好的导师、严格的导师,甚至是一个有名的导师,这个学生可能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当然越有名的导师一般来说要求也会越高,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学校一直在下大力气抓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提出的目标是要在未来5年,内培外引1000个国字号人才、大概占学校师资队伍总数的20%,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转身就会遇到名师大家。刚才,华西医院的王坤杰副院长讲他们90%以上的博士生导师都有海外经历,这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拓宽视野是很重要的。第三,研究生要突出研究,研究生要突出导师的指导,研究生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说,研究生首先要突出研究性。如果研究生不搞研究何其为研究生。前年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我就讲过,所谓研究在英文单词里是research,就是“search”(寻找)这个词的前面加个前缀“re”,意思就是要反复寻找才是研究,所以研究生不能只是让他们上课而不去搞研究。其次,研究生导师一定要突出指导性。在大学里面最光荣的就是别人称你是导师,在社会上是不敢随便叫一个人是导师的。所以大家作为导师应该是很骄傲的,但如果作为导师不对学生指导又何其为导师呢。尤其是博士生导师更不能只是成为一个称号,大家在名片上都很骄傲地印着“博导”这一头衔,那你就要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如果在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中不作为、不指导,你这个导师可能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就是一个挂名导师。同时,研究生一定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创新成果的培养,实际上这就是反“四唯”、反“五唯”。我们说研究生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完成导师的课题才能毕业,也不一定是要完成导师的工作任务才能毕业,关键是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博士生来说更是如此,这样无论学生今后是不是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都才可能在工作中去不断产生创新的成果。我认为,核心就是两个方面:硕士生的培养主要是注重过程的培养、课程的培养和实践的培养,当然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也有一些差别。其实硕士生的学位性并不是第一位的,而是更要强化学习的阶段性。而博士生刚好相反,因为博士是最高学位,我们每个人读书、当学生最终就只能读到博士这个阶段了,再也没有更高阶的学位了,所以对博士生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创新性、高质量、高水平,强化学位性和学位的最高性。第四,一所好大学的人才培养主要是狠抓本科生和博士生。当然,我们的硕士生培养也不能放水、也要抓,但是硕士生并不是一个终极学位,而是一个学习的阶段和经历。对于川大来说,狠抓博士生培养关键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扩大博士生规模,学校每年的科研经费都接近30亿元,到校的现金至少也超过20多亿元,按一个研究生的培养经费50万元来算,我们每年也可以招两三千左右的博士生,今年我们博士生的招生规模还差一点才到2000,还要进一步扩大才行。二是要进一步增加博士生中的直博、本硕博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比例,这是我们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三是要适当控制硕士生规模,现在学校每年招7000多硕士生,在国内大概排在第6,我们本科生的招生量也很大,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住宿条件是满足不了这样的硕士生规模的,现在我们都还没有达到教育部“四二一”的学生住宿标准。二、我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说,川大研究生教育源远流长,早在1914年,当时的华西协合大学就开始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联合招收研究生,1939年老川大也开始招收研究生,可以说在国内高校中找不到几个学校像川大这么早就开始培养研究生的,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文理工医各类优秀人才。我们研究生培养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我集中讲三点。一是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不高,与川大所处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有很厉害的,像刚才计算机学院讲的刘大一恒这样的优秀博士生,但也有水平很低的。建国书记给我说过一句话,一所好学校培养的学生低端的应该很少,学生培养质量的曲线是往前移的、向左倾的。但对于我们川大来说,现在这条抛物线可能是向右倾的。去年,教育部研究生司来学校与我们的研究生座谈,后来见到我以后就说川大研究生提的问题总体来说是不行的,提问的角度、高度和视野都不太行,感觉不太像川大研究生的水平,更像是二本、三本学校的。尤其是我们的论文抽检,基本上每年都有抽检不合格的,今年又让人很失望,包括我们的硕士论文在四川省内抽检都有不合格的,这就说明我们从导师开始,一直到学院、到学科分委员会有的是在层层放水的,当然也有学院是做得很好的,比如刚才文新学院的胡易容副院长讲从2011年抽检博士论文开始,文新学院百分之百合格,这就说明学院是把住了质量这个总开关的。过去我们在评百篇优博论文的时候,川大的优博论文是比较好的。刚才建国书记还跟我说,现在国家不评百篇优博论文,我们川大自己要评才行,要起到正面的激励引导作用。二是研究生的视野不宽。总体来看,我们的硕士生一半以上都是来自于二本、三本学校的,我们的博士生1/3多一点也是来自于二本学校的,尤其是我们的硕士生不少都是来再就业的,读了以后马上就要去找工作,所以应该说我们整个研究生的视野打开得是比较晚的,当然,二本、三本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有的还很有潜质。另外,我们的研究生到国内外参加学术活动还很不够、学术视野也不宽。三是研究生培养特色优势不突出。主要就是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在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方面的优势没有在研究生培养上充分地体现出来。另外,就是我们文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的特色没能很好地投射到人才培养上。上面的三个问题是表象,那么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一方面,就是我们的研究生培养与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匹配,我们的目标是要建世界一流,而不是二流、三流,如果我们要建三流大学,那么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水平就完全可以满足了。另一方面,就是与学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目标不一致,川大培养的研究生不是来镀金、来再就业的,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拥有卓越创新能力和过硬专业本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所以川大培养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应该是文科生才华横溢、仪表堂堂,至少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医科生医术精湛、医者仁心,理科生学术深厚、术业专攻,工科生技术过硬、行业引领。如果我们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培养研究生,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三、下一步学校的几项举措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来说就是要严守下线、提高中线、激励上线,具体要做到两个严格守底线、三个狠抓冲高线、四个加强抬中线。首先是两个严格,就是要严格做好博士生全过程培养和博士生导师评聘与责任溯源。一方面,我们要严格做好博士生全过程培养,从选题开始,到开题、中期考核、学位申请,一直到论文答辩,真正把博士生培养的每个环节都严起来,如果一个环节没有跟上、放了水,那就可能会层层失守,如果这个学生的导师、学生所在学院的教授委员会、我们文理工医学科分委员会层层都把关不严、都是橡皮图章,那这篇论文很可能就是一篇不合格论文。所以,从2018年6月开始学校制定了论文双盲外审、从严审批的制度,要求各学院的教授委员会和各学科分委员会一定要从严把关。如果你不得罪少数人,就会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如果你当院长、书记,当教授委员会主任,当分委员会主席去层层放水,那可能用不了几年你所在的学院、学科就会学术塌方了。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少学校现在要申请一个硕士点、一个博士点,这个学校的书记、校长都要亲自带队去到处汇报,就是为了要拿到这个学位点,而我们有的学院却完全不在乎,如果这个学位点被你搞垮了,在你手里衰败下去了甚至被撤销了,那你还当什么领导、什么导师。所以,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要从严把关,对博士学位论文要更加规范和严格,一定不能怕得罪少数人。另一方面就是要严格博士生导师的评聘与责任溯源,要对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上岗有明确的要求和提高招收指导学生的条件,对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一定要严格追责,就像我们修大楼的质量监控一样,几十年后出了问题都要倒查、都要溯源、都要追责。这次论文抽查的大部分问题论文都是2017年授位的,很多是2015年及以前答辩的,当时就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说明大家都知道可能是有问题的,尤其是一个单位有两篇的,还有一个导师有两篇的,那你还当什么导师,这样不负责的放水,你把所在的学院、学科置于何地。所以,学校规定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要停招两年,同时所在的学院减两个博士生招生名额,整个绩效减2—3%,大概每个人减四五千块钱,我们说这都轻了,如果还不能刹住车的话,那就只有从重了,我看导师停招5年、减10%的岗位津贴都是应该的,从这次开始就要逗硬,这个风不刹住、守不住底线是不行的。其次是三个狠抓。就是要狠抓研究生视野拓展,狠抓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狠抓多学科交叉。一是要狠抓研究生视野的拓展。这次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中有一点提得很好,后面大家还要一起讨论,就是我们要求硕士生原则上要在在读期间尽量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博士生要参加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就是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如果我们川大的学生毕业以后说自己没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不知道国际会议怎么开,不知道学术会议报告的PPT怎么做,人家听了可能都会笑话他,也会说川大的博士生基本训练不够。所以我们的研究生只要参加重要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或分会报告的,学校应该资助支持,可以给一定的补助,另外我们还有UIP、大川视界等等,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视野,尤其是学术型博士更要走上国际舞台去竞争。二是要狠抓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包括我们已经实施的强基计划、硕博连读等等。因为一个人在二十六、七岁到三十岁之间,往往才可能静下心来用四、五年的时间去安心做一件事情,在这四、五年里就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如果让他们稀里糊涂地先上一年课、再做一年实验,第三年就写论文然后再答辩,我们先不说发表文章,一年的实验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事情,我们培养博士生还是要奔着成为一个专家去的,三年的时间太短了。三是要狠抓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要在医学+、信息+上做文章。多学科交叉是我们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的特色之一,现在从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多学科交叉,比如评院士要设立交叉学科推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专门设立了第九个学部就是交叉科学学部等等。当然,我们说做学科交叉也要符合学科自身的规律、学院的发展方向以及导师所承担科研任务的情况,尤其是我们也要注意不能说我看这个学生在某个专业领域里不行、很难过关,就弄到交叉领域去,在交叉那边可能会松一点,这是不行的,也是要出问题的。最后是四个加强,也就是要加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加强研究生生活与待遇有明显改善,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一是要加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孙春兰副总理在今年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专门讲了这件事。去年底召开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时,省委彭清华书记专门给建国书记讲,川大能不能与核动力院一起联合培养核科学方面的研究生,现在我们已经启动了这项工作,每年拿出10个博士生指标。目前学校还正在与包括九院、东方电气等在内的大院大企开展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导向结合起来。二是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今后我们的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可能会越来越多通过课程学习和研究来完成学业,倒不一定要去做那么多研究型实验,所以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就越来越重要。前几天数学学院请了几个北京的院士,当时他们就在说自己上大学的时候,读的一本教材就是川大数学系编的《高等数学》,当时他们说这本书编得真好。我就想起来自己在读大学的时候学的《结构化学》这本教材,就是川大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朱正和老师编的,当时的影响不知道有多大、影响了多少人,所以编好研究生教材很重要。三是要加强研究生生活与待遇有明显改善,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改善博士生待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优秀的博士生生源。我听说,现在我们硕士生的待遇在全国重点高校中是可以的、属于上等水平,而我们博士生的待遇在全国高校中是低于平均水平的,这样我们招生就很吃亏。我们都知道,博士生这个年龄段的实际问题多,可能刚刚结婚或准备结婚,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他们在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这些学生怎么能静下心来做四、五年的研究呢?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补助分摊机制,一定要把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待遇提高上去,至少要走到中西部高校的前面去,目前的中等偏下的水平肯定是不行的。其实我们每个人一辈子只有两个阶段是最能通过逼一下就出成果的,一个是要拿博士学位,他肯定是要拼了老命的,另一个就是要评正教授,他肯定也是要拼命去整的,过了这两关原则上你就管不住了,他基本上就可以放飞自我了。所以在博士阶段,我们要尽力把他们的待遇、住宿条件等等改善好。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一定要严格学术规范、严谨学术作风、严守学术道德,做真科研、真学问、真贡献。总体来说,我们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核心就是要“两个严格”守底线,“三个狠抓”冲高线,“四个加强”抬中线。各位老师,川大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非常好的,我们完全可能做得更好。我们说没有差的学生,也没有差的老师,只有差的管理。只要我们都追求一流、追求卓越、追求真学问,川大就一定能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研究生。谢谢大家!本文转自四川大学新闻网“百川讲坛”栏目,原题为《校长李言荣在四川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文章仅作分享,整理 | 一读EDU审核、编辑:大可

常名

人一生有两个阶段最能逼出成果,一是拿博士学位,二是评正教授

题图来源:网络来源:四川大学新闻网虽然这是一位大学校长在全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的“内部讲话”,但我们相信,其他兄弟院校的老师、研究生们也能在讲话稿中读出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而校长在讲话中所揭露出的问题、成因、对策或许也会对您有所启发。注:文中“我校”“学校”等即指“四川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2020年11月26日,四川大学在望江校区笃行楼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图为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教授在会上讲话。(来源: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在四川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四川大学校长 李言荣2020年11月26日各位老师:前面的发言讲得都很好,4个学院的领导分别选了一个切入点,都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王玉忠院士从导师的角度谈了自己培养研究生的一些体会。刚才,梁校长对学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报告。其实,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就多次组织了讨论,初步形成了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今天会后还将组织专门的讨论。待会儿建国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一是对研究生培养的几点认识,二是学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下一步我们的几项举措。这三点也是我与建国书记多次讨论过的,包括也是与研究生院反复交流过的。一、对研究生培养的几点认识首先,研究生是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平和学术活跃程度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我们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应是学校知识创造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尤其是博士生的水平更是代表了一所学校的学术水平,一所大学的高度主要是通过博士生来体现的,而宽度则主要是通过硕士生来体现的,硕士生的类型非常多,这就让整个学校和学院充满了活力。我们可以看一看,学校每年产生的论文和成果,包括获奖、专利等等,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我们研究生参与的工作。我们随便打开一个实验室走进去看一看,里面基本都是研究生在讨论、在做实验。第二,研究生与导师是强关联体,导师的水平、风格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烙印。我们说,国内的研究生培养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不像本科生培养是批发式的。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基本上是沿袭苏联的模式,不论是硕士还是副博士、博士,都是师傅带徒弟。在这种模式下,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能仅次于学生父母的作用。我们看到,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或毕业以后经常会讲一些校园的轶事,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从导师那里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可见,导师的水平、风格会严重影响到学生,这是一个很强的关联,所以一个研究生导师是不能招太多学生的,像清华、北大的一个导师平均一年可能都招不到一个博士生。过去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有些导师认不到这个学生是不是他带的,所以到了学院,他就到处点头笑眯眯的,因为他怕学生打招呼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带的学生。如果一个导师招那么多学生,都不认识是不是自己带的,那就完全搞成批发式了,也就不是培养研究生了。我们经常说,本科生主要是选学校,因为学校的氛围会给学生带来很深的影响,硕士生主要是选专业,因为大部分硕士生毕业以后是要就业的,所以选一个好专业就很重要,而到了博士生主要就是选导师,因为选一个好的导师、严格的导师,甚至是一个有名的导师,这个学生可能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当然越有名的导师一般来说要求也会越高,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学校一直在下大力气抓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提出的目标是要在未来5年,内培外引1000个国字号人才、大概占学校师资队伍总数的20%,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转身就会遇到名师大家。刚才,华西医院的王坤杰副院长讲他们90%以上的博士生导师都有海外经历,这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拓宽视野是很重要的。第三,研究生要突出研究,研究生要突出导师的指导,研究生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说,研究生首先要突出研究性。如果研究生不搞研究何其为研究生。前年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我就讲过,所谓研究在英文单词里是research,就是“search”(寻找)这个词的前面加个前缀“re”,意思就是要反复寻找才是研究,所以研究生不能只是让他们上课而不去搞研究。其次,研究生导师一定要突出指导性。在大学里面最光荣的就是别人称你是导师,在社会上是不敢随便叫一个人是导师的。所以大家作为导师应该是很骄傲的,但如果作为导师不对学生指导又何其为导师呢。尤其是博士生导师更不能只是成为一个称号,大家在名片上都很骄傲地印着“博导”这一头衔,那你就要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如果在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中不作为、不指导,你这个导师可能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就是一个挂名导师。同时,研究生一定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创新成果的培养,实际上这就是反“四唯”、反“五唯”。我们说研究生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完成导师的课题才能毕业,也不一定是要完成导师的工作任务才能毕业,关键是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博士生来说更是如此,这样无论学生今后是不是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都才可能在工作中去不断产生创新的成果。我认为,核心就是两个方面:硕士生的培养主要是注重过程的培养、课程的培养和实践的培养,当然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也有一些差别。其实硕士生的学位性并不是第一位的,而是更要强化学习的阶段性。而博士生刚好相反,因为博士是最高学位,我们每个人读书、当学生最终就只能读到博士这个阶段了,再也没有更高阶的学位了,所以对博士生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创新性、高质量、高水平,强化学位性和学位的最高性。第四,一所好大学的人才培养主要是狠抓本科生和博士生。当然,我们的硕士生培养也不能放水、也要抓,但是硕士生并不是一个终极学位,而是一个学习的阶段和经历。对于川大来说,狠抓博士生培养关键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扩大博士生规模,学校每年的科研经费都接近30亿元,到校的现金至少也超过20多亿元,按一个研究生的培养经费50万元来算,我们每年也可以招两三千左右的博士生,今年我们博士生的招生规模还差一点才到2000,还要进一步扩大才行。二是要进一步增加博士生中的直博、本硕博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比例,这是我们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三是要适当控制硕士生规模,现在学校每年招7000多硕士生,在国内大概排在第6,我们本科生的招生量也很大,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住宿条件是满足不了这样的硕士生规模的,现在我们都还没有达到教育部“四二一”的学生住宿标准。二、我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说,川大研究生教育源远流长,早在1914年,当时的华西协合大学就开始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联合招收研究生,1939年老川大也开始招收研究生,可以说在国内高校中找不到几个学校像川大这么早就开始培养研究生的,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文理工医各类优秀人才。我们研究生培养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我集中讲三点。一是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不高,与川大所处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有很厉害的,像刚才计算机学院讲的刘大一恒这样的优秀博士生,但也有水平很低的。建国书记给我说过一句话,一所好学校培养的学生低端的应该很少,学生培养质量的曲线是往前移的、向左倾的。但对于我们川大来说,现在这条抛物线可能是向右倾的。去年,教育部研究生司来学校与我们的研究生座谈,后来见到我以后就说川大研究生提的问题总体来说是不行的,提问的角度、高度和视野都不太行,感觉不太像川大研究生的水平,更像是二本、三本学校的。尤其是我们的论文抽检,基本上每年都有抽检不合格的,今年又让人很失望,包括我们的硕士论文在四川省内抽检都有不合格的,这就说明我们从导师开始,一直到学院、到学科分委员会有的是在层层放水的,当然也有学院是做得很好的,比如刚才文新学院的胡易容副院长讲从2011年抽检博士论文开始,文新学院百分之百合格,这就说明学院是把住了质量这个总开关的。过去我们在评百篇优博论文的时候,川大的优博论文是比较好的。刚才建国书记还跟我说,现在国家不评百篇优博论文,我们川大自己要评才行,要起到正面的激励引导作用。二是研究生的视野不宽。总体来看,我们的硕士生一半以上都是来自于二本、三本学校的,我们的博士生1/3多一点也是来自于二本学校的,尤其是我们的硕士生不少都是来再就业的,读了以后马上就要去找工作,所以应该说我们整个研究生的视野打开得是比较晚的,当然,二本、三本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有的还很有潜质。另外,我们的研究生到国内外参加学术活动还很不够、学术视野也不宽。三是研究生培养特色优势不突出。主要就是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在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方面的优势没有在研究生培养上充分地体现出来。另外,就是我们文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的特色没能很好地投射到人才培养上。上面的三个问题是表象,那么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一方面,就是我们的研究生培养与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匹配,我们的目标是要建世界一流,而不是二流、三流,如果我们要建三流大学,那么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水平就完全可以满足了。另一方面,就是与学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目标不一致,川大培养的研究生不是来镀金、来再就业的,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拥有卓越创新能力和过硬专业本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所以川大培养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应该是文科生才华横溢、仪表堂堂,至少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医科生医术精湛、医者仁心,理科生学术深厚、术业专攻,工科生技术过硬、行业引领。如果我们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培养研究生,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三、下一步学校的几项举措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来说就是要严守下线、提高中线、激励上线,具体要做到两个严格守底线、三个狠抓冲高线、四个加强抬中线。首先是两个严格,就是要严格做好博士生全过程培养和博士生导师评聘与责任溯源。一方面,我们要严格做好博士生全过程培养,从选题开始,到开题、中期考核、学位申请,一直到论文答辩,真正把博士生培养的每个环节都严起来,如果一个环节没有跟上、放了水,那就可能会层层失守,如果这个学生的导师、学生所在学院的教授委员会、我们文理工医学科分委员会层层都把关不严、都是橡皮图章,那这篇论文很可能就是一篇不合格论文。所以,从2018年6月开始学校制定了论文双盲外审、从严审批的制度,要求各学院的教授委员会和各学科分委员会一定要从严把关。如果你不得罪少数人,就会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如果你当院长、书记,当教授委员会主任,当分委员会主席去层层放水,那可能用不了几年你所在的学院、学科就会学术塌方了。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少学校现在要申请一个硕士点、一个博士点,这个学校的书记、校长都要亲自带队去到处汇报,就是为了要拿到这个学位点,而我们有的学院却完全不在乎,如果这个学位点被你搞垮了,在你手里衰败下去了甚至被撤销了,那你还当什么领导、什么导师。所以,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要从严把关,对博士学位论文要更加规范和严格,一定不能怕得罪少数人。另一方面就是要严格博士生导师的评聘与责任溯源,要对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上岗有明确的要求和提高招收指导学生的条件,对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一定要严格追责,就像我们修大楼的质量监控一样,几十年后出了问题都要倒查、都要溯源、都要追责。这次论文抽查的大部分问题论文都是2017年授位的,很多是2015年及以前答辩的,当时就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说明大家都知道可能是有问题的,尤其是一个单位有两篇的,还有一个导师有两篇的,那你还当什么导师,这样不负责的放水,你把所在的学院、学科置于何地。所以,学校规定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要停招两年,同时所在的学院减两个博士生招生名额,整个绩效减2—3%,大概每个人减四五千块钱,我们说这都轻了,如果还不能刹住车的话,那就只有从重了,我看导师停招5年、减10%的岗位津贴都是应该的,从这次开始就要逗硬,这个风不刹住、守不住底线是不行的。其次是三个狠抓。就是要狠抓研究生视野拓展,狠抓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狠抓多学科交叉。一是要狠抓研究生视野的拓展。这次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中有一点提得很好,后面大家还要一起讨论,就是我们要求硕士生原则上要在在读期间尽量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博士生要参加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就是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如果我们川大的学生毕业以后说自己没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不知道国际会议怎么开,不知道学术会议报告的PPT怎么做,人家听了可能都会笑话他,也会说川大的博士生基本训练不够。所以我们的研究生只要参加重要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或分会报告的,学校应该资助支持,可以给一定的补助,另外我们还有UIP、大川视界等等,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视野,尤其是学术型博士更要走上国际舞台去竞争。二是要狠抓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包括我们已经实施的强基计划、硕博连读等等。因为一个人在二十六、七岁到三十岁之间,往往才可能静下心来用四、五年的时间去安心做一件事情,在这四、五年里就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如果让他们稀里糊涂地先上一年课、再做一年实验,第三年就写论文然后再答辩,我们先不说发表文章,一年的实验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事情,我们培养博士生还是要奔着成为一个专家去的,三年的时间太短了。三是要狠抓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要在医学+、信息+上做文章。多学科交叉是我们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的特色之一,现在从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多学科交叉,比如评院士要设立交叉学科推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专门设立了第九个学部就是交叉科学学部等等。当然,我们说做学科交叉也要符合学科自身的规律、学院的发展方向以及导师所承担科研任务的情况,尤其是我们也要注意不能说我看这个学生在某个专业领域里不行、很难过关,就弄到交叉领域去,在交叉那边可能会松一点,这是不行的,也是要出问题的。最后是四个加强,也就是要加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加强研究生生活与待遇有明显改善,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一是要加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孙春兰副总理在今年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专门讲了这件事。去年底召开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时,省委彭清华书记专门给建国书记讲,川大能不能与核动力院一起联合培养核科学方面的研究生,现在我们已经启动了这项工作,每年拿出10个博士生指标。目前学校还正在与包括九院、东方电气等在内的大院大企开展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导向结合起来。二是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今后我们的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可能会越来越多通过课程学习和研究来完成学业,倒不一定要去做那么多研究型实验,所以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就越来越重要。前几天数学学院请了几个北京的院士,当时他们就在说自己上大学的时候,读的一本教材就是川大数学系编的《高等数学》,当时他们说这本书编得真好。我就想起来自己在读大学的时候学的《结构化学》这本教材,就是川大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朱正和老师编的,当时的影响不知道有多大、影响了多少人,所以编好研究生教材很重要。三是要加强研究生生活与待遇有明显改善,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改善博士生待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优秀的博士生生源。我听说,现在我们硕士生的待遇在全国重点高校中是可以的、属于上等水平,而我们博士生的待遇在全国高校中是低于平均水平的,这样我们招生就很吃亏。我们都知道,博士生这个年龄段的实际问题多,可能刚刚结婚或准备结婚,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他们在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这些学生怎么能静下心来做四、五年的研究呢?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补助分摊机制,一定要把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待遇提高上去,至少要走到中西部高校的前面去,目前的中等偏下的水平肯定是不行的。其实我们每个人一辈子只有两个阶段是最能通过逼一下就出成果的,一个是要拿博士学位,他肯定是要拼了老命的,另一个就是要评正教授,他肯定也是要拼命去整的,过了这两关原则上你就管不住了,他基本上就可以放飞自我了。所以在博士阶段,我们要尽力把他们的待遇、住宿条件等等改善好。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一定要严格学术规范、严谨学术作风、严守学术道德,做真科研、真学问、真贡献。总体来说,我们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核心就是要“两个严格”守底线,“三个狠抓”冲高线,“四个加强”抬中线。各位老师,川大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非常好的,我们完全可能做得更好。我们说没有差的学生,也没有差的老师,只有差的管理。只要我们都追求一流、追求卓越、追求真学问,川大就一定能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研究生。谢谢大家!来源:学术那些事儿

除日无岁

仅7位中国大陆学者入选!四川大学校友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近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新增选院士名单,来自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37位科学家入围,其中有7位来自中国大陆,四川大学物理系校友蔡荣根入围这一新增选院士名单。蔡荣根,1964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相继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韩国汉城国立大学理论物理中心,日本大阪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主要从事引力理论和宇宙学研究。研究领域是引力理论和宇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黑洞物理,引力的基本性质,超弦理论和宇宙学等,在国际高水平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奖等荣誉;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国际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学会会士、连续五年入选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录(2014年-2018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983年11月,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致力于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一般从发展中国家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外籍院士从发达国家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截至目前,全球共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302人,分布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工程科学、社会和经济学等十大领域。此外,本次同蔡荣根一起入选的另外6位中国大陆学者分别是:朱永官、陈军、郭烈锦、朱美芳、赵国春、杨彤。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是四川大学规模最大和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由原四川大学的物理系和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720所)、原成都科技大学的应用物理系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以及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华西基础医学物理教研室于2001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其中,原四川大学物理系正式建立于1926年,已有近九十年历史。四川大学核科学学科和微电子学科创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全国最早拥有这些学科的少数高校之一;拥有"原子与分子物理"、"核技术及应用"以及"凝聚态物理"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及培育学科;物理学自2011年起进入国际ESI排名全球前1%。四川大学的物理学科不仅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还先后孕育、发展出了学校的无线电电子学、光电技术和材料科学等学科,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其中包括7位院士。1999年学院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一批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成为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单位。承担了四川大学理、工、医科每年8000余名学生的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两大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素材来源四川大学

大知闲闲

证据确凿!你没看错,地球地核附近在下“铁”雪!

最新研究表明,在地核附近,正在下雪!当然,此雪非彼雪,这种“雪”是由金属物质组成的,正是金属才能在地核附近的高温下自由游荡!为什么地核附近会下铁雪呢?科学家们从理论上推断,在地球内部,环境极其炎热和高压。导致了地球主要的铁和镍核心被分为固体内部区域和液体外部区域。这个核心的运作被科学家认为是驱动我们星球保护性的磁层的重要原因,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决心要提高他们对它的理解。近日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进行的新研究发现了地核的新情况,地球核心地区也得以降临大“雪”!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外核内部,铁的微小颗粒凝固并在外核顶部形成高达320公里厚的堆积物。这些发现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对影响整个地球力量的理解。这项研究是由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杰克逊地球科学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进行的,他们的领头人是四川大学原子和分子物理研究所的张友军教授。我们知道研究地球的深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探地雷达不可能探测到那样的深度,更别说直接取样了。于是研究人员不得不通过地震学来研究地球的内部,也就是研究由地质活动产生的声波,声波会有规律地穿过地球。通过测量和分析这些波,地质科学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内部的结构和组成。近年来,他们注意到地震数据和当前的地核模型之间存在差异。从本质上说,测量到的波在通过外核底部时比预期的速度要慢,而在通过内核的东半球时速度要快。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科学家提出一个假说,铁粒子的结晶可能发生在外核,久而久之会形成一个“铁雪覆盖”的内核。而在内核和外核之间则存在一个泥浆层,泥浆层存在于内核和外核之间的理论最初是由S.I. Braginskii在1963年提出的,但科学家经过对核心的热和压力条件的普遍推断和认识之后否定了这个结果。然而,通过在类核材料上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和最近的科学研究,科学家证明外核的结晶确实是可能的。此外,他们还发现,外核最下层大约有15%是由铁基晶体构成的,这些铁基晶体最终会落到实心内核的顶部。“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Tenessee大学的助理教授Nick Dygert说。“外核内的晶体像雪一样飘落到内核上,绵延数百公里。”这个过程与火山内部岩石的形成类似,也就是说地球的金属内核就像我们在地壳中更熟悉的岩浆房,研究小组甚至将铁颗粒在地球外核形成的过程与接近地球表面的岩浆房中所发生的过程进行了比较。矿物的压实在岩浆房中产生了所谓的“堆积岩”,而地球内部深处的铁颗粒的压实有助于内核的生长和外核的收缩。由于东、西半球厚度的变化可以解释速度的变化,这些粒子对外部核的累积可以解释地震的像差。考虑到地核对整个地球现象的影响,比如前面提到的磁层和驱动构造活动的加热以及更多地了解它的组成和行为对于提高我们对这些更大的过程如何运作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张教授和他的同时进行的研究可能有助于解决有关地球内部及其形成的长期问题。因为地球内部和周围的磁场和电流产生的复杂力量对日常生活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行星内部结构的地球科学教授布鲁斯·巴菲特所说:“将模型预测与异常观测联系起来,使我们能够推断出可能的液体内核组成,并可能将这些信息与行星形成时的普遍条件联系起来。”而这些初始条件是地球成为我们所知的行星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家表示,在生命的产生和演变方面,地球磁气圈的方式和构造活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了解地球内部的动态也可以协助寻找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更不用说外星生命!

激光师

四川大学2020年硕士生推免人数比肩上海交通大学,哪些专业受欢迎

四川大学2020年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780名,其中预计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2900名。按这个比例关系,就是说50%的全日制学生是通过推免过来的,那实际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通过上图可以看出,2020年四川大学接收推免生的总数是2285人(学硕是1664人,专硕是621人),完成推免生计划的78.8%,应该说这个比例已经很不错啦。实际推免生招生比例占全日制招生比例的40%,也就是说还有60%的全日制招生比例。招生的学院中,临床医学院的学生最多,达到265人(学硕130人,专硕118人),其次是文学与新闻学院,有137人(学硕94人,专硕43人);处于第三位的是计算机学院,有119人(学硕66人,专硕53人)。我们看看四川大学各学院的具体招生名额吧!这样简单对比可以很容易知道这些学院还有多少名额:通过2020年硕士研究生整体招生计划你会发现,招生计划排在第一位的是商学院,高达799人,不过这其中有660人是非全日制的专硕。如果不考虑非全日制的硕士,排在第一位的是临床医学院,招生人数高达501人。在全日制学术硕士中,推免生占比最高的是仍然是临床医学院,高达73%。其次还有就是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灾后重建和管理学院,学术硕士的推免生比例在65%-70%之间。是不是考试的机会比较少了?推免生比例最低的是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招生43人,推免生仅有1人。怎么样,看完四川大学的2020年硕士研究生推免情况,你有什么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