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高校为何重视毕业论文?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心酸历程方将不化

中国高校为何重视毕业论文?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心酸历程

第一个诺贝尔奖的心酸历程2015年世界生物医学诺贝尔奖被来自中国的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共同分享了该奖项。这也是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第一个诺贝尔大奖,然而屠呦呦的获奖却遭受很多的质疑,因为屠呦呦仅是青蒿素的发现者而已,而且还是来自古代中国的中草药配方中,并没有真正阐述青蒿素的作用机理,因此青蒿素最早被中国古人应用在临床医疗中,也是最早被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化合物。1972年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但是不会写论文,无法阐述青蒿素的作用机理,反而美国、瑞士国家的研发机构和制药公司便开始根据中国论文披露的技术在青蒿素人工全合成、青蒿素复合物、提纯和制备工艺等方面进行广泛研究,并申请了一大批改进和周边技术专利。无法阐述作用机理的中国企业在青蒿素研究上的专利含金量不足,最终导致中国的青蒿素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打出一片天地,在2007年之前,世界卫生组织仍没有将一项中国自主生产的抗疟药物列入采购清单。投机者对投机者的悲哀方舟子对中国科研的贡献有多大?看看方舟子的粉丝群众基础就不难理解中国为何需要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一位没有学术建树的中科大留美博士,还是一位美国人,却可以成为中国科研圈中的红人。方舟子根本不像中科大安心做科研的毕业生,他只是一位投机者,借助中国科研圈中存在很多的投机者,靠着自己一些基础的科研功底,不断质疑别人的科研成果而存活!更可怕的是,这位美国人甚至用他不专业的知识来传播:“现代医学证明中医是伪科学”,中医如果没有用,世界流行的日本汉方医学又从何而来?中国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又从何来?一名不做科研,空顶着中国名校海外博士的美国人,为何会在中国会这么出名?难道整个社会不应该去思考?论文无用论不存在,垃圾论文该剔除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兴起一股论文无用论,认为科研论文对经济发展没有任何的作用!那么青蒿素的专利经济利益被海外企业所掌控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目前不是论文多到无用,而是垃圾论文多,高水平论文太少,这也是为何中国高校重视学生毕业论文书写的重要因素,本科生论文并不要求创新,只是希望考察学生态度,然而大部分学生仅感兴趣拿毕业证,毕业论文不是抄袭就是找枪手代写,只懂皮毛而不究原理,放羊式的高等教育,培养只为拿学历而不是学到知识的学生,那么这类的高等教育就是鸡肋,2019年被毕业生们称为最难毕业季,想到这里,小编心中不由的默默感激翟天临,作为影视明星可以影响到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他绝对是可以被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

突击者

5个诺贝尔奖、65000份论文,全来自于这个“永生”的女人

关注我,和600万差友一起玩转科技~我们都知道,人必然是会经历衰老、死亡的。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身体细胞不断代谢的过程,细胞会分裂产生新细胞,但是它的分裂不是无限的。正常的人类细胞平均在分裂 50 次后就会凋亡,这个现象被称为 “ 海夫利克极限 ” ( Hayflick Limit )。每一次的细胞分裂,染色体末端的 “ 端粒 ” 就会变小一点,在多次复制后,端粒最终会缩小到一个极限导致细胞无法再进行分裂,这个时候的细胞就达到了自己的 “ 海夫利克极限 ” ,最终凋亡。就好比我们拿毛笔写字,这支毛笔只蘸了一次墨水,写几个字之后就没墨了。除了自然死亡之外,还有数不清的疾病也同样影响了人类的 “ 长生之路 ” 。其中有很多疾病的成因需要从细胞层面去研究,那是古人无法做到的事情。但即便掌握了细胞培育的技术,由于 “ 海夫利克极限 ” 的存在,早期所有科学家尝试培育的人类细胞往往在几天之内就会死亡,使得很多需要进行药物疗效对比的实验或者长期实验无法进行。( 图文无关 )就算是号称可以 “ 无限增殖 ” 的癌细胞,在脱离人体环境后,也很难实现无限制的培养。直到 1951 年,一位可以说是 “ 永生 ” 的女人出现了,她为之后的人类做出了难以计量的贡献。一位叫做 George Gey 的医学研究者收到了一份奇怪的子宫颈癌肿瘤样本,它来自一个普通的黑人女性 Henrietta Lacks ,在得了子宫颈癌后三个月,她就与世长辞了,年仅 31 岁。这个样本呈现胶状并且带有紫色光泽,它的一部分细胞,居然可以突破 “ 海夫利克极限 ” ,达到真正的 “ 无限增殖 ” ,而且它的增殖速度比一般的癌细胞还要快上许多,24 小时细胞数量就可以增加一倍!于是 Gey 以这份细胞的来源者 Henrietta Lacks 的姓名前两个字母组成了一个单词 HeLa 来命名这个 “ 不死的 ” 细胞系,也就是所谓的 “ 海拉细胞系 ” 。正常的人类细胞有 46 条染色体( 23对 ),而海拉细胞的染色体 76-80 个( 38-40 对 ),而且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突变率非常高,几乎每一组染色体都有突变。海拉细胞可以无限增殖的原因至今还没有被完全揭开,但是至少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它拥有非常高效活跃的端粒酶,端粒酶也是现代抗衰老、抗癌研究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现代抗癌治疗就有抑制端粒酶活性的手段 )。由于这些端粒酶的存在,海拉细胞每次复制后,端粒酶都会修复端粒,就相当于让之前那支没有墨水的毛笔有了无限的墨水可以蘸,使得它能一直 “ 写字 ” ,突破 “ 海夫利克极限 ” ,保证了它能够快速无限复制下去。而这个特性,则让它成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图为端粒酶的分子结构此后许多著名的疾病都是因为科学家利用海拉细胞进行研究而被攻克的,得益于海拉细胞的发现,科学家可以培育大量的人类细胞,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病原理。比如脊髓灰质炎疫苗( 小儿麻痹症的对应疫苗 )、HPV 疫苗( 人类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阴道癌等多种疾病的诱因 )的研制都要感谢海拉细胞的发现。直到现在海拉细胞系还在持续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着贡献,科学家利用海拉细胞研究麻疹、腮腺炎、艾滋病、疱疹、埃博拉等病毒,寻找战胜它们的办法。除此之外,“ 人类基因组计划 ” 的出现也是由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科学家用海拉细胞和小白鼠细胞融合,首次创建了跨物种杂交细胞。同时,海拉细胞也是克隆技术的重要奠基石。海拉细胞还被送上过太空,让科学家发现在太空环境下癌细胞繁殖更快。到目前为止,与海拉细胞有关的论文已经超过 65000 份、21 世纪以来有五个基于海拉细胞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然而作为海拉细胞提供者的 Henrietta Lacks 自己并不知道她为全人类做出了这么多贡献,第一份海拉细胞的样本也是在 Henrietta Lacks 的亲属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送去研究的,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才被告知。2010 年,美国人 Roland Pattillo 博士为海拉树立了一块纪念墓碑,上面刻了这么一句话“ 海拉细胞,将永远造福于人类。”除了海拉细胞系之外,还有 WI-38( 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系 ) 、NCI-60( 60 种人类肿瘤细胞系 )、HEK293( 人胚胎肾上皮细胞 )等等都曾经为人类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依靠着对它们的研究,也许有一天人类真的可以达到古人一直追求的 “ 长生 ” 境界,只是希望到时候的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上曾经有那么多有名的、无名的人,为他们做出的贡献。参考资料、图片来源:知乎——海拉细胞与其它癌细胞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没鹿角的乔巴的回答。Youtube——The immortal cells of Henrietta Lacks - Robin Bulleri新浪科技——永远造福人类的 “ 海拉细胞 ” 维基百科——海拉细胞维基百科——海佛烈克极限“ We Could Be Immortals ”

第二镜

文科生学不好物理?德布罗意:我靠一篇毕业论文就拿到了诺贝尔奖

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可谓是科学界的一场盛宴,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泡利和居里夫人等等,一系列光耀人类科学史的巨匠在此云集。总人数不过29人,就有17人是诺贝尔奖得主,可见这次会议的含金量有多高了。而在17位诺奖得主中,德布罗意是唯一一个靠毕业论文就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传奇人物。甚至有传言说,他的论文只有一页纸,靠一页纸就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得让多少科学家汗颜啊。后来证明这是谣言,德布罗意的毕业论文的英译版本共有72页,德译版本有120页。其实德布罗意一生最让人称道的是,他以前是个货真价实的文科生,大学专业是历史学。他是半路出家去学理论物理的,还拿到了博士学位。谁说文科生学不好物理的?谁说文科生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布罗意用亲身经历告诉你,没有什么不可能。其实不获得诺贝尔奖,德布罗意一样青史留名。他的家族是法国的顶级权贵,每一代继承人都拥有法国公爵和德国亲王的封号。家庭条件给了德布罗意优良的教育,18岁的时候,德布罗意就凭借出色的成绩从巴黎大学毕业。毕业之后,德布罗意就跟随在他的哥哥身边,他的哥哥是个科学爱好者,是索尔维会议的工作人员。在他的书房里,德布罗意看到了普朗克的著作。普朗克可是量子力学之父,他对量子世界的描述吸引了德布罗意,他决心攻读物理学。家庭方面,只有他的哥哥支持他,德布罗意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跨界研究之旅。有了哥哥的推荐和德布罗意自己的天赋,德布罗意得到了朗之万的赏识,并收为弟子。伦琴发现X射线后,掀起了一阵研究狂潮,德布罗意也随大流,研究X射线的运用。很快,德布罗意就发现了X射线具有波粒二象性,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研究量子力学。1923年,他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后期,接连发表了三篇论文,指出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我们知道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光的理解直接终结了持续一百多年的关于光的性质的争论。光的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又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所以爱因斯坦是波粒二象性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但是爱因斯坦并没有说所有物质都拥有波粒二象性,他也是不确定的。德布罗意受到启发后,开始深入研究波粒二象性理论。1924年,德布罗意总结了之前发表了三篇论文,再加上他的新发现,完成了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量子理论的研究》。论文的主要观点就是万物皆波,任何实体粒子都有波动存在。至此,物质波理论正式登场,量子力学又有了一个核心理论。答辩过程中,德布罗意的理论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包括他的导师朗之万。物质波理论在当时过于前卫,不能接受的科学家多了去了。朗之万联系了爱因斯坦,请他来评价一下德布罗意的论文。当爱因斯坦读完德布罗意的论文后,便称赞他是天才一样的想法,德布罗意一跃成为物理学界的新星。德布罗意后来也和爱因斯坦有了接触,在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他和薛定谔一样,是爱因斯坦的支持者。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创立的过程中,发起了多次论战,每次论战都为量子力学大厦添砖加瓦。而德布罗意也做出了贡献,薛定谔建立波动力学和薛定谔方程,都受到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的启发。1987年,德布罗意病逝,享年95岁。

描金凤

凭借推翻相对论的论文可以拿到诺贝尔奖吗?

1905年爱因斯坦给出了狭义相对论,到了1916年爱因斯坦又发表出广义相对论。现在已经是2020年,相对论问世已经100多年。100多年来,相对论一次又一次地发挥出重大威力,推动着科技及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大支柱是量子力学。相对论是反常识的,和日常生活积累出的经验完全不符。因此自相对论诞生至今一直有不少人声称自己发现相对论是错的,也有不少人发表过论文或者出版过书籍说相对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本人还曾经回应过对他和相对论的指责,有人出版了一本书叫《100位教授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错了》,爱因斯坦知道后说:“想证明相对论错了,不需要100位教授,1位就够了”。相对论是对还是错,不是看反对的人有多少,也不是看反对的人身居何位。不论是谁,只要能找出相对论的错误,那么相对论必须要改写。只可惜100多年来,那些吆喝相对论错了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拿出证据。他们在低级杂志上发的文章以及出版的一些书籍,根本得不到同行的认可,因为内容太荒诞。那些要打倒爱因斯坦、推翻相对论的人,都在做着一个成为世界伟大科学家的梦,拿诺贝尔奖在他们看起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只可惜他们永远是在做梦。至今还有很多人认为科学研究就是推翻旧理论、建立新理论的过程,并且还有人举出例子说伽利略打倒了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个科学研究发现的过程。在伽利略之前并没有科学,古希腊时期的文明虽然非常灿烂,但只是有科学的元素,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方法。伽利略的伟大之处就是为科学研究创立了方法,科学研究需要有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在科学方法的框架内,一套理论如果建立了起来,就不存在被推翻之说。牛顿建立起了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给出的相对论并非是推翻了经典力学,而是给出了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宏观、低速情况下,牛顿的理论要比相对论好用得多。所以今天物理学的教科书中依然会讲授牛顿力学。也许在将来有人能够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发现相对论的适应范围。到那时,他很可能会拿到诺贝尔奖,但无论如何他不是推翻了相对论。

东方剑

为什么我国的研究生数量排名世界前列,却很少有人获得诺贝尔奖?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我国研究生和博士的数量越来越多,甚至研究生数量排名世界前列。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在世界各国的认可度都非常高。然而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很少,最近几年只有屠哟哟一人获奖。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到底是哪些原因促成的?今天笔者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一、科研现状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高素质人才数量增多,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水平和科技还是比较落后,一些教育和科研体制并不完善。我国很多研究所和高校的科研设备不发达,尤其是一些高精尖领域,外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也比较严,一些先进的研究设备国内都没有,所以在研究方面,研究的进程也会比较缓慢,在相关论文的或者是成果的取得方面,也会比较慢,就就容易使得外国的科学家抢占先机。二、教育模式我国教育注重实用主义,很多高素质人才努力学习和科研,是为了未来的就业,并没有把科研放在首位。一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专注于写论文和其他任务,忽略了对科学的深入研究,即使有一些想法见解,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一些高素质人才毕业后就选择高薪工作,去一些大的知名企业就业,可能会暂时放弃科研事业。三、优秀人才流失国内的科研环境和设备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部分本科优秀毕业生前往美国、英国等地的高校就读,并且留下搞科研,这就使得部分高素质人才可能会流失,比如中科大在“四大力学”获得满分的庄小威前往美国留学后,最后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而且在一些高精尖研究领域,国外的科研环境和科学水平可能更好,这也会让一部分人才流失。四、诺贝尔评奖机制诺贝尔实行推荐机制,而且推荐人是以前获奖的人、评委会以及其他认证的专家学者、机构。这些推荐人更多来自一些欧美国家,对我国的科研状况了解得不够深入,加上固有的思维,所以我国人才在推荐方面不占优势。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增多,但人才的科研能力没有得到显著地提高。究其原因有很多,相信看了笔者的分析,大家心里也有答案。我国的高素质人才也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投身于科研事业,为我国科学事业和人类发展做出更多突出的贡献。

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涉嫌学术造假:细思极恐,这种现象可能很普遍

文/Rina近日,学术界又掀起了一阵浪潮,2019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涉嫌学术不端。塞门扎出生于美国纽约,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早期最主要的贡献是发现低氧诱导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也因其革命性的发现细胞是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而获得诺贝尔奖。格雷格 塞门扎此次涉嫌学术不端有争议的论文已增至40篇,时间跨度长达18年。多数论文是因为一图多用或者图片PS问题而引起争议。但庆幸的是,早期的奠基性文章,即发现HIF因子并没有引起争议,并且后续有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国内低氧生理学领域教授韩通(化名)表示:“如果这些奠基性的文章出现问题,那对学术界将是地震性的灾难。”这种现象可能很普遍同样是低氧研究领域的学者陈光(化名)表示:“如果早两年发现此问题,塞门扎可能就不会获得诺贝尔奖,但既然已经颁发了,诺贝奖也不会因此撤销。毕竟发现HIF因子等一系列工作还是很扎实的,有据可循的。”塞门扎的事件也让我们联想到了很多学术不端的事件。2018年哈佛大学教授Piero Anversa因学术造假被撤销31篇论文;2014年日本小宝方晴子在著名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被证实造假;2005年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在全球顶尖的《科学》期刊发表的有关干细胞的研究成果被证实伪造,子虚乌有。日本小宝方晴子不仅国外有很多学术不端的案例,中国很多的研究生或者博士也存在着学术造假、论文抄袭。2018年天津大学的刘某和厦门大学的林某,被发现两人论文高度雷同,后来被证实都是由同一个代写;2009年东北财经大学查实,该校统计学专业硕士袁新抄袭南京财经大学曾康宁的硕士毕业论文,最终袁新的硕士学位被撤回;北大历史学系博士于艳茹的论文大篇幅的抄袭国外学者的论文。类似于这样的学术不端的事件不再少数,我们对这些学者发表的论文崇拜至上,这些论文都将指导着后人进一步探究。任何一篇论文都可能成为一块基石,试想如果基石本身就是错误或者不存在的,那么后续所有的研究都将没有了意义。陈光也表示:“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普遍,这让人细思极恐。” 塞门扎可能对此并不知情在塞门扎涉嫌学术造假的将近40篇论文中,大部分论文塞门扎是通讯作者或者是合著者,可能并没有参与实验过程,只是作为宏观指导者,或者仅仅是论文的挂名者而已。对于论文中造假的部分,塞门扎可能真的并不知情,但是他却必须要为此负责任。大部分的科研生态是这样的,一个导师是基本不会单枪匹马的,是归属于某个科研团队的。一个科研团队中一定有一个大boss,是科研团队的领军者,这个boss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在顶级期刊发表过论文,有一定声望和威望的,比如院士。在这个大boss下面会有很多小boss,也就是所说的导师,导师会有很多学生,比如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样的一群人组成一个科研团队。归属于某科研团队有很多好处。1.资源共享,对于刚参加工作,初来乍到的导师往往没有足够的经费,不足以支撑整个实验室的花销,归属于某个团队,则可以直接利用团队现有的资源或者仪器,能够迅速并顺利地开展研究。2.建立人脉,在学术界,即使是某个学生,如果你是院士的学生,即使没有特别优秀的论文,别人都会高看你一眼,更何况是导师。归属于科研团队,可以让你快速建立人脉并获得关注。3.论文发表有保障,归属于科研团队,当论文比较优秀时,就可以在发表时将大boss作为通讯作者或者合作者,当然要获得本人的同意。论文在审稿时,审稿者也会或多或少给大boss些薄面,或者是一看是某大boss的论文,就会潜意识认为文章是不错的,更容易通过审核。对于塞门扎事件,可能就是由于第3点,本人并不了解文章的细节。塞门扎下面的已经有很多老师对论文进行了审核,塞门扎可能仅仅是粗略看一下,挂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已。但是作为团队的领军者,团队的任何问题都要负责任。教育部已对学术不端行为做了严格规定今年9月25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颁布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意见》,其中一点对学术造假行为做了严格规定。要加强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的行为,学位论文造假将会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平台。同时,也会增大论文的抽检比例。为了进一步打击学位论文造假的行为,净化学术界风气,教育部要求高校倒查近5年硕博学位论文作假的行为。并通报了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的3起作假行为的查处情况。由此可见,国内对于学术作假行为严惩不贷。在此情况下,相信没有人再敢在论文上做文章了吧。塞门扎作为诺贝尔奖得主,也同样会遭到质疑,论文也照样会被查处,此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术界更需要的真才实干,那些子虚乌有、弄虚作假的行为终有一天会被拆穿。也希望所有的学者们严于律己,踏踏实实,保持学术诚信,还学术界一片净土。今日话题讨论:对于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你是怎么看待的呢?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此类作假行为?

神识

他连续5年获国家奖学金,发表38篇SCI论文,与诺贝尔奖得主见面交流

袁翔,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物理学专业,毕业后本校同专业直博,师从修发贤教授,从事凝聚态物理学研究,主要开展对强磁场下拓扑量子材料的探索。在导师和同事的悉心指导下,学术成果斐然。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党团活动,公益事业和体育运动。“崎岖与求索” 奋斗科研的勇者袁翔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受邀参与论文评阅、会议报告等活动,连续五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或更高金额奖学金,获得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博士期间共发表38篇SCI文章,期刊总影响因子259,文章被引用数达600次。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发表论文6篇,全部为SCI一区论文。其中包括三篇Nature系列文章,分别是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NPG Asia Material等。研究工作受到相关领域认可,因此同时担任期刊的审稿工作。看似袁翔的科研之路是一马平川,紧锣密鼓,但实际上,袁翔也经历过很长时间的瓶颈期。在刚入课题组时,袁翔选择了探索他口中的“黑科技”——纳米加工方面技术,此后又开始了二维材料层状的特殊应用,但是不巧的是半年都没有得到任何进展。“这阶段非常痛苦,即便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也经历了被8个杂志连续拒稿惨痛经历。”但这阶段的尝试也让袁翔开始寻找的更加理想的研究方向,他也由此接连尝试了光谱学磁学等多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最终摸索出现今的研究领域。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与瓶颈,选择坚持与不断尝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现在取得的成果,袁翔谦虚的说: “做得还不够”、“许多同学实际上比我做得更好”。而对于未来,他希望能够在领域内做出更多贡献。“交流与回归” 点亮学术的梦想除了独立的实验,他还受课题组和各方面的资助,开展了丰富的访问与合作。大三下前往伯克利交流时,年轻的袁翔怀有宏大的理想——要去学术环境相传更加纯粹的美国做科研。但是现实又一次让袁翔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见识过这么多城市,袁翔坦言,上海还是他最喜欢的地方。“未来无论如何都要回到上海。”于是,留在复旦成为了他的不二选择。博士期间,他多次受邀在海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上做报告,正式出访达25次,包括了海内外科研院所、科学装置等的合作研究。他还先后被选为中国青年科学家代表,参加了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和新加坡青年科学家论坛,获得与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见面交流的机会。能与诺奖得主肩并肩走在林荫小道上,“感觉回到了量子力学发展初期的黄金年代”。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给了他更好的科学上的发展。在袁翔看来,无论是与同事还是与导师,学术的交流过程中经常能擦出火花,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质朴与纯粹” 立足公益的初心作为一名党员,他热衷于公益事业,在有限的科研时间空隙,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袁翔对公益的看法与许多同年龄段的人不同。在他看来,我们的公益不应仅停留在表面上,而应该深入了解对方的真正需要。他在业余时间设计了听阈曲线测量系统,为早期诊断人耳听力问题提供了便捷的筛查方法。虽然拥有专利,现在还是开放下载,他认为这样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防患于未然,让人们尽早发现自己的听力问题,及时解决。结合自身求学经历,他希望能为更多的孩子种下“科学梦想”的种子,多次担任复旦附小科技兴趣班的老师,给同学们带去各种各样有趣的科学实验,将他们引入科学的殿堂。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参与无偿献血,担任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热爱运动的他也更愿意在体育赛事中服务他人,作为国家二级足球裁判员,他经常担任校内外重大赛事的足球裁判,吹罚比赛总数超过100场,还曾当选为复旦足协的最佳裁判员。 科研的道路使他坚定、坚毅、坚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他在2017-2018学年度获得复旦大学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他是科研道路上飞翔的勇者,是新时代优秀大学生的典范。师长点评 导师 /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修发贤教授袁翔于2013年加入我的课题组,参与了实验室的搭建和之后的研究工作。他在拓扑材料磁光谱方向开展了具有原创性和深度的研究,有较好的研究成果。他展现出很强的学术能力,与同行有很好的交流。他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帮助实验室其他同学。他在诸多方面表现优秀,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来源:复旦大学)

他承袭贵族,学历史出身,却凭一纸论文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01德布罗意是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他出身贵族。先是研究中世纪史,而后跨界学习量子物理,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导师都看不懂。却得到爱因斯坦的肯定,后来居然凭借这篇论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完全是头戴主角光环的时代宠儿。021892年8月15日,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出生于法国迪耶普,是德布罗意家族的次子。德布罗意家族是法国贵族,十七世纪以来始终在法国军政领域享有盛名,他的父亲不仅是法国伯爵,更是当权的内阁部长。出身名门的德布罗意没有向大多数贵族子弟一样,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自幼好学,一心想继承祖父的事业,成为一名中世纪历史学家,他日夜苦读,18岁就获得了巴黎大学历史学学位。拿到学位后不久,德布罗意突然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哥哥M.德布罗意的影响下,他对当时最流行的量子论痴迷万分。开始转向理论物理学研究,并于1913年获得理学士学位。正当德布罗意学习兴趣浓厚之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在军队服役6年,直到战争结束,德布罗意才再次投身物理学当中。03服役期间,德布罗意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军用无线电报站工作。他学习了大量物理知识,阅读了众多科学著作,并对爱因斯坦和玻尔的理论仔细研究。退役后的德布罗意跟随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同时,他在哥哥的私人实验室研究X射线。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对它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德布罗意对X射线时而显现出波动性,时而显现出粒子性产生了疑问,而这个疑问将成就德布罗意传奇的一生。爱因斯坦提出光的波粒二象征结论揭开了“光的本质”神秘面纱。德布罗意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光的波粒二象征扩大到所有宏观物质上。提出所有微观粒子都具有光的波粒二象征:简单来说就是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具有两种状态:“波”和“原子”。这些粒子可以像一个个球体一样运动,也可以像电波一样传播。朗之万和爱神041923年9月至10月,德布罗意发表了三篇论文,初步阐述了他的物质波的思想。1924年11月,他按照前三篇论文的思路,撰写出博士论文,题目为《量子理论的研究》。论文中运用了爱因斯坦著名的关系式:E=hv和E=mc2。德布罗意把两个公式综合后再作出假设,得出结论,任何实物微粒都伴随着一种波动,这种波称为相位波。后人也称之为物质波或德布罗意波。德布罗意的论文超出了导师朗之万的理解范围,为了稳妥起见,朗之万将论文寄给好友爱因斯坦。请他进行评价。天才的理论只有另一个天才能够理解,爱因斯坦非凡的科学洞察力让他立刻意识到论文的重大意义。他在给郎之万的回信中对论文大加赞赏,并给予德布罗意高度评价。得到爱因斯坦肯定的朗之万同意德布罗意进行论文答辩。05这篇博士论文的想法太过超前,答辩委员会无法评判论文的价值,也没人能提出任何理论上的反驳。只有让·佩兰问了一个问题:“这些波能用怎样的实验来证实呢?”德布罗意胸有成竹地回答:“用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实验,应该就可以看到我所说的波动效应。”当时并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但大家知道爱因斯坦对论文的评价很高,论文获得一致通过。德布罗意的假设为其他物理学家打开了科学神秘之门,薛定谔根据他的理论形成了波动力学概念,建立起了薛定谔方程。实验物理学家紧跟他的思想,找到了能够支撑其理论的实验结果,各种粒子的衍射实验也被证实成功,德布罗意的理论彻底无懈可击。1929年,德布罗意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凭借博士论文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刚刚毕业,就达到了事业巅峰。德布罗意出身贵族,却生活简朴。1960年,他继承了贵族爵位,却主动卖掉家族豪宅,住进一所普通的民宅内。他一生未婚,是个典型的工作狂, 无愧为20世纪伟大的天才科学家。

故强哭者

盘点近20年,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大学,北大等名校,颗粒无收

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个奖项的分量,非常大,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地位远超其他奖项,因为这个奖项太牛了,所以很多年份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历史上多次空缺,比如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都没有获奖人那么咱们来盘点一点近20年来的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情况,不是第一单位的就不说了。咱们按照时间,从2000年开始,以为这个大奖太牛了,2000年,2001年,2004年,2005年分别空缺,2002年和2003年被中科院夺得,不再多说。2006年-南京大学南京大学,著名的华东五校之一,大名鼎鼎的国立中央大学主要继承人(另一个是东南大学),2006年南京大学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 完成人:闵乃本、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南京大学) ,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个奖的分量非常高,因为这是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项目。南京大学能够超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第一次在高校领域拿到这个大奖,充分证明了南京大学的理学水平,尤其是物理的霸主地位。所以2007年第二次学科评估,南京大学物理,夺得了全国第一的桂冠。此后07年,08年中科院植物所,09年,00年,10年,11年,12年空缺,13年中科院(中科大是第二单位)2014年-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国内最顶级的工科高校,和清华北大并称TOP2,清华大学以前理科非常厉害,不过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变成了纯工科型大学,后来才慢慢恢复发展理科,所以在自然科学界一直有点尴尬。自然科学一等奖,在以前,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曾经获得过,2006年南京大学也获得了自然科学一等奖,而清华大学作为国内top2,以前“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获得过,不过感觉分量不够。所以清华大学就有点急躁了,最后爆发了一个:透/明计算。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不过这个奖争议是比较大的,第一不是自然,第二也不科学,第三好像没资格一等奖。不管怎么说,清华大学终于获得了自然科学一等奖。不过现在清华大学好像都不好意思说这个大奖了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以理学为基础的著名高校,外号:中国物理大学,中科大在物理学科的造诣非常高,可以说中科大物理不是第一,那其他高校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第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不服气)。中科大背靠中科院大树,物理院士几十个,光物理系都好几个,在中科大学物理,地位和在北大光华学金融一样,走路都昂着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院士的“多光子纠缠干涉度量学”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大实至名归,当然中科大物理拿到第一,南京大学的物理只能第二了。2017年第四次学科评估,中科大和北大物理并列第一,南京大学最多第三。2016年,2017年自然科学一等奖被中科院拿走,不在多说。2018年-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上次获得了自然科学一等奖,结果名气没上去,被众多高校一顿嘲笑,真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清华大学又在家了憋了一个大招,这次终于堵住了大家的嘴。清华大学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个大奖一刷前耻,清华大学终于站直了腰杆连杨振宁这个物理大师都不禁击节叫好: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杨振宁的话,那分量是非常高,这个真有可能拿诺奖额,比中科大那个量子纠缠有分量的多。清华大学20年拿了连个自然科学一等奖,从此清华大学不但工科第一,现在理科也开始抢夺国内第一了。2019年-南开大学南开大学,这些年发展有些缓慢了,上次学科评估,竟然成为没有A+学科的985高校,显得很没面子,不过这次,南开大学终于挺直了腰杆。南开大学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获得2019年自然科学一等奖。南开大学下次学科评估肯定化学A+了,南开大学也崛起了。结束语近20年,也就清华大学,中科大,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获得了自然科学一等奖,那么谁最落寞呢,肯定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作为国内理学第一名,竟然二十年内没有自然科学一等奖,而老仇人清华大学都拿了两个,你说北京大学会服气么?老铁们,你们说北京大学啥时候能获得这个奖呢?

虚者

他是2019诺贝尔生理学奖多篇关键论文的作者,却和诺奖失之交臂!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和英国的3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其中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Gregg L.Semenza 教授揭示了身体对低氧环境下,红细胞生成素EPO 基因的调控机制,找到了转录因子——低氧诱导因子(HIF),如今HIF已经成为很多药物,包括癌症药物的热门靶点。大家不知道的是,这项伟大的研究工作,是Gregg L.Semenza 教授和他的中国学生王广良在20世纪90年代共同完成的,在诺奖委员会列出的获奖成果文献中,王广良是3篇论文的第一作者、1篇论文的第二作者。和诺奖失之交臂,广大中国学者都替他表示惋惜。王广良是浙江天台人,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生物系,1986年在中科院细胞所获硕士学位,后来赴美留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后,又跟随Gregg L.Semenza 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为发现HIF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王广良回忆道:“我是塞门扎先生的第一个博士后,当时整个实验室就只有我们两个人。在寻找HIF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我一个人在做具体的科研工作。”想起20多年前的科研往事,王广良还是历历在目,因为Gregg L.Semenza 教授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有教学任务,而且他还是一名从业医生,因此大量的科研工作都压在王广良的肩上。当时前沿热点研究方向上,细胞如何应对低氧状态是其中之一,已经有科学家发现氧气不足的时候,肾脏会分泌EPO来促进红细胞的产生,但是这个机制的开关在哪里,还没有人能够解释,当时Gregg L.Semenza 教授指出了以EPO为靶基因探寻背后生物分子机制的正确研究方向,并为开展研究整合多方资源,王广良投入了Gregg L.Semenza 教授门下,开始了认真的研究。经过了两年的研究,王广良培养了数百升人类细胞,不断分离杂质,最终取得了几毫克的HIF蛋白,他和导师发现,当细胞缺氧时,HIF浓度会上升,进入细胞核并激活EPO基因,随后他们又进一步明确了HIF的蛋白结构,了解了细胞感知、适应氧气的机制。三位诺奖得主对细胞感知、适应氧气变化机制的研究在2016年已经获得了拉斯克奖,Gregg L.Semenza 教授获奖之后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取得这一发现的经过,其中他回忆了王广良取得HIF蛋白后激动万分的神情,随后刊发的照片是王广良和Gregg L.Semenza 教授以及Gregg L.Semenza 教授的导师等一群学者的合影,王广良站在正中的位置。如今王广良在一家药企从事开发工作,他表示,如果他当初继续和Gregg L.Semenza 教授一起完成有关细胞感知氧气机制的更多研究,也许今天就能和他一起分享诺贝尔奖了,但是他并没有为此感到遗憾、后悔,不管是做基础研究还是从事新药开发,他们都在生物医学领域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