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抢先看——中国石化市场预警报告(2020)之PX篇目大不睹

抢先看——中国石化市场预警报告(2020)之PX篇

《中国石化市场预警报告(2020)》是国内首份全面系统分析我国石油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发展状况的权威报告,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轻烃和芳烃专委会组织业内知名企业、知名专家编写。《报告》不仅涵盖了氯碱、纯碱、电石、化肥等传统产业,更是对大家关注的热点PX、PTA、乙二醇、双酚A、甲醇、乙烯、丙烯、尼龙66等几十个石化产品作了详尽的分析预测,是大家研究石化产业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1470万吨2019年中国PX产量增至1470万吨,较上一年增加了30.67%。2019年新增PX装置除恒力石化在3-5月份投产外,其余装置均在下半年投产,且刚投产后,装置运行不稳定,拉低了行业平均开工率,56.28%PX生产呈现多元化趋势。截至2019年底,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大集团PX产能总计940万吨/年,占全国总产能的43.72%,占比较2015年下降了15.36个百分点。得益于民营大炼化的投产,民营和其他企业PX产能增至1210万吨/年,占全国总产能的56.28%,1493.8万吨2015-2018年国内PX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呈逐年递增态势。2019年随着国内新增PX产能的释放,PX产量大幅增长,进口量显著下降。2019年国内PX进口量1493.8万吨,同比下降9.39%,对外依存度降至50.40%,同比下降8.37个百分点。预计到2025年,我国PX产能将达到4300万吨/年左右,新增PX产能大型化、一体化优势明显,将重塑国内外PX行业格局。未来随着国内PX产能的快速增长,国内PX供需格局将逐步逆转,2023年国内PX产能将首次超过需求,PX进口依存度大幅下降。

心斋

石油化工行业深度报告:民营大炼化,逆势前行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全球炼化行业向“四化”方向迈进,我国“降油增化”趋势明显炼化行业处于石油化工全产业链的中上游,可细分为炼油和化工两部分。炼油是通过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连续重整、加氢裂化、延迟焦化、烷基化等生产工艺,利用原油生产出不同的产品。炼油产品主要包括石脑油、各类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等)、液化石油气和沥青等。石化产品则需通过对炼油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获得。生成石化产品的第一步是对炼油产品(主要是石脑油)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和对二甲苯(PX)等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上述基本化工原料为基础,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并制成各类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全球炼化行业向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基地化为标志的“四化”发展方 向迈进。随着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炼化装置加速向大型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其次,随着炼化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下游需求的不断细分和扩大,炼化一体化已经成为全球石化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炼油企业从单纯的原油加工向中下游石化方向延伸,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和实现炼化一体化经营,不仅可以将炼油的废料进行有效利用,还可以大幅度地提升生产效益,这已成为全球炼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炼化一体化装置主要具备以下竞争优势:第一,炼化一体化有助于减少投资,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可以降低原料成本, 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可提高生产灵活性,应对油品和石化产品市场变化的需求;第四,可以拓宽石化原料来源,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第五,有助于实现产品多样化,延伸价值链,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炼化一体化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 基地化建设也逐渐成为必然,化工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近些年我国“降油增化”趋势明显。目前,油品端需求增速正在放缓,叠加新能源车发展迅猛,电动化正在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对油品需求将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降油增化”的发展趋势已是业内共识。据搜狐新闻报道,2018年国内成品油平均收率是 60%左右,目前新建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已大幅压缩成品油产出,部分企业成品油收率甚至低于 40%,目的就是增加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的产出。这一点在我国民营企业和外资近几年投资的炼化项目中尤为突出。例如,据隆众资讯统计,浙石化一期项目的成品油收率约为 41.8%,预计二期项目的成品油收率将进一步降低;巴斯夫在大亚湾的项目将采取不建炼油产能、进口石脑油的方式,建设其百亿美元投资的石化基地;埃克森美孚在大亚湾的项目也将采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的方式,以减少成品油产量。我国的炼化企业正在从原本主要生产成品油和大宗化工原料,转向多产高附加值油品和高性能化工产品以延伸产业链,从而进一步拓展炼化行业的发展空间。2、 石油化纤产业链向中国集中,民营大炼化快速崛起2.1 、 国内炼油能力大幅增长,民营炼化迎来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1.1 、 全球炼油能力稳步增长,亚太全球炼油中心地位稳固近十年全球炼油能力稳步增长,亚太地区产能占比持续提升。根据 Wind 数据,2009 年,全球炼油产能为 91.65 百万桶/日,十年间全球炼油能力稳步攀升,2019 年全球炼油产能增至 101 百万桶/日,年均复合增速约为 1%。2019 年全球炼油能力增幅明显,同比增长 1.5%,为近十年以来的最大增幅。2019 年增量主要来源于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其中亚太地区的主要增量来自于中国,随浙石化一期和恒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中国大幅增加约 85 万桶/日炼油能力;亚太其他地区新增产能包括恒逸石化文莱项目 17.5 万桶/日和马来西亚 PETRONAS 炼厂 30 万桶/日。中东地区新增炼油产能为沙特 Jazan 炼厂 40 万桶/日。2019 年亚太地区炼油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 36%,居全球首位,较 2009 年提升 5%,进一步巩固全球炼油中心的地位。2.1.2 、 国内炼油能力持续攀升,民营大炼化快速崛起国内炼油能力持续攀升,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炼油国。据 Wind 数据,2009 年我国炼油能力仅为 5.6 亿吨/年,历经十年扩张,2019 年我国炼油能力已提升至 8.8亿吨/年,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4.6%,远高于全球 1%的年均复合增速。目前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炼油国,仅次于美国,2019 年 4 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石油市场报告 2019》称,2024 年前,全球炼油行业将迎来一大波新增产能,炼油能力净增长约 900 万桶/日,中国将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炼油能力最大的国家。随着炼油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原油加工量也保持快速增长,2009-2019 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5.7%,我国炼厂开工率在 2019 年已随之提升至 75%左右,较 2009 年 66.9%的开工率,大幅提升了 7.6 个百分点。民营大炼化快速崛起,迎来炼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018-2019 年,得益于恒力石化、浙石化等民营大炼化的快速崛起,我国炼油能力均保持 5%以上的较高增速。2018 年 12 月,恒力石化 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料,在 2019 年 3 月打通全流程,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原油-PX-PTA-聚酯”全产业链的民营炼化企业。2019 年 5 月荣盛石化控股子公司浙石化 4,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即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在 2019 年 12 月全面投产打通全流程。恒力石化、荣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民营大炼化全面迎来炼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2019 年民营大炼化的炼油产能占比也得以明显提升,从2018 年的 26%已提升至 2019 年的 31%,而“三桶油”以及其他国营炼厂的产能占比由 2018 年的 74%下降到 2019 年的 69%,民营大炼化的相继投产正在逐渐打破国营炼厂行业垄断的格局.2.1.3 、 我国成品油供应过剩,成品油出口作为调节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工具保持高速增长我国炼厂开工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结构性过剩形势日益严峻。据中国石化新闻网报道,2019 年全球炼厂的开工率约为 81%,虽然较 2018 年略有下降,但仍处于较好的水平。其中美国炼厂开工率表现最为优异,全年平均开工率约为 90%;亚太地区炼厂开工率为 85%;欧盟地区炼厂开工率为 86%左右,我国炼厂开工率虽然已提升至 74.5%,但是仍然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20 年,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合计将有 3250 万吨新增炼油能力投放,据前瞻经济学人预测,待 2020 年新增炼化项目全部投产后,国内成品油过剩产能约 1.5 亿吨左右,2021-2023 年,我国每年仍将有年产 3000 万吨以上新增炼化项目投产,我国炼油行业所面临的结构性过剩形势日益严峻。成品油出口已成为调节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工具,我国成品油出口量保持大幅增长。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由供应短缺变为富裕过剩,在此背景下,成品油出口便成为了调节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工具。据百川盈孚和卓创资讯统计,2015 年我国汽油出口量为 590 万吨,柴油出口量为 716 万吨,煤油出口量为 1236 万吨,此后我国成品油出口量保持快速增长,截至 2019 年底,我国汽油出口量为 1637 万吨,柴油出口量为 2139 万吨,煤油出口量为 1761 万吨,2015 年至 2019 年我国汽柴煤出口量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 29.1%、31.5%、9.3%。其中,在 2016 年我国成品油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汽油和柴油出口量同比增速分别高达 64.4%和 115.0%。我国成品油主要向东南亚地区出口,也有部分资源流向澳大利亚和南美市场。细分来看,我国汽油的主要出口国家为新加坡,占比出口总量的 60%;柴油主要出口去向为菲律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占比出口总量的67%;煤油出国去向主要为中国香港、越南、韩国和美国等地,以上四个国家和地区占比煤油出口总量的 51%。2.2 、 我国乙烯产能保持高速增长,民营企业产能占比将继续提升2.2.1 、 全球乙烯产能逐年攀升,亚太地区乙烯产能领跑全球世界乙烯原料主要由石脑油、乙烷、丙烷、丁烷、煤制烯烃(CTO)和甲醇制烯烃(MTO)等构成,其中石脑油所占比重较大,据搜狐新闻报道,2017 年全球范围内石脑油制乙烯的比例为 42%,位列第一。据 Wind 和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0 年全球乙烯产能为 1.38 亿吨,此后逐年攀升,截至 2019 年世界乙烯产能已达 1.86 亿吨,9 年间年均复合增速为 3.4%。2018 年,亚太地区乙烯年产能约为6000 万吨,占比世界总产能的 34%,领跑全球;紧随其后的是北美地区,其乙烯年产能约为4577 万吨,占比世界总产能的26%;欧洲和中东地区分别占比18%和17%。分国家来看,美国、中国、沙特呈现三足鼎立态势,分别贡献乙烯年产能 3784.1 万吨、2532.9 万吨、1585.5 万吨,合计占比全球乙烯产能的 45%左右。2.2.2、 民营炼化企业拉开乙烯扩产序幕,我国乙烯产能保持高速增长我国乙烯扩产速度较快,蒸汽裂解为我国乙烯的主要生产路线。我国乙烯产能长期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根据 Wind 和《2020 年中国能源化工发展报告》数据,2009 年我国乙烯年产能为 1580 万吨,2019 年我国乙烯年产能已大幅增长至 2889万吨,这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6.9%,为世界乙烯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的两倍。随着产能的大幅扩张,我国乙烯产量也保持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国内部分设备老旧、运营成本高、效率低、行业集中度低、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国内乙烯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2019 年我国乙烯的产能利用率为 71%,较 2010 年下降了 19%。我国乙烯装置以蒸汽裂解为主,2018 年裂解路线的乙烯产能占比高达 74.1%;由于我国富煤少油气,煤/甲醇制乙烯的产能占比已达到 25.6%,远高于占比 6%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乙烷制乙烯路线在我国进展较为缓慢,除了 2019 年 9 月我国首套乙烷制乙烯装置新浦烯烃正式投产,以及中石油塔里木和长庆项目已经开工外,其他并无实质性进展。2019 年民营企业拉开我国乙烯扩产序幕,我们预计民营企业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9 年,我国乙烯总产能达 2585 万吨,同比增长 14.2%,为近 9 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其中恒力、新浦等民营炼化的新增产能约占总新增产能的 76%,民营企业的乙烯产能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16%。2019 年民营炼化的投产拉开了我国乙烯扩产的序幕,2020 年除了中石化、中化等国企、央企的乙烯项目将投产之外,万华化学的百万吨乙烯项目也计划在 2020 年下半年建成投产。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和金联创统计,2020-2023 年,我国乙烯产能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将有近 2000 万吨新增乙烯产能投放。未来随万华化学、盛虹炼化、浙石化二期等乙烯项目投产,民营企业的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2.2.3、 2019 年得益于下游需求强劲,我国乙烯消费保持较高增速乙烯下游的主要衍生物有聚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多种化工产品,其中聚乙烯占比最大,约为 66%,是拉动乙烯消费的核心领域;其次,乙二醇、环氧乙烷分别占比 16%和 5%。根据《2020 年中国能源化工发展报告》数据, 2019年,我国乙烯产量为 2052 万吨,表观消费量为 2302 万吨,250 万吨左右的缺口由进口乙烯补全,因此目前我国乙烯行业基本供需平衡。我国乙烯表观消费量近几年均保持较高增速,在 2019 年同比增长 9.7%,为近五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宏观层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速分别为 6.1%和 8.4%, 是支撑乙烯消费增速的基础动力。从微观层面上来看,2019 年国内聚乙烯再生料与新料价差缩窄,导致国内聚乙烯再生料逐步被新料抢占市场份额,刺激乙烯消费进一步增长;其次,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导致国内掀起了一轮乙烯下游制品的抢出口热潮,贡献了一部分乙烯消费增长;快递和外卖包装行业近年来发展较快,根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9 年该领域的包装消费增速约为 20%-30%,对乙烯的消费增长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此外,国内水泥产量因基建有所回暖,从而带动减水剂消费增长,对乙烯消费量提升起到间接刺激作用。但由于未来三年国内乙烯产能大幅扩张,未来国内的乙烯仍有过剩风险。2.3、 我国 PX 产能高速增长,进口替代快速推进2.3.1 、 东北亚地区引领 PX 产业发展,2019 年全球需求增速有所放缓2019 年全球 PX 产能大幅扩张,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9 年全球PX 产能为 5770 万吨,产量为 4668 万吨,分别同比增长 12.6%和 3.9%。东北亚地区PX 的供给和需求均居全球首位,引领全球 PX 行业发展,截至 2019 年底,东北亚地区 PX 产能合计占比全球产能的 63%,需求占比全球的 70%。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的 PX 产能位列全球第一,据百川盈孚统计,截至 2019 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的产能为 2053 万吨,占比全球产能的 36%,其次是韩国、印度、日本,产能分别为 993 万吨、587 万吨、399 万吨,分别占比全球产能的 17%、10%、7%。2019 年全球PX 需求增速有所放缓,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7、2018 年全球 PX 的需求量分别为 4131 万吨、4469 万吨,2019 年增至 4673 万吨,同比增速由 2018 年的 8.18% 降至 4.56%,为近三年以来的低位.2.3.2、国内新建产能集中释放,进口替代快速推进国内新建产能集中释放,民营炼化企业快速崛起。2014 年左右我国 PX 的行业发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由于我国 PX 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对资金要求、抗风险能力及工艺技术均有严格要求,那时我国 PX 产业大多集中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大型国营资本手中;其次,PX 毒性的争议广受关注,也存在一定的民间阻力。这导致我国 PX 项目上马速度较慢,PX 行业较为依赖进口。我国 PX 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建设投资沉寂期后,在 2019 年迎来投产高峰。2019 年 3 月-5 月,恒力石化两条225 万吨 PX 装置相继投产,合计贡献 PX 生产能力 450 万吨;2019 年 8 月,中化弘润 80 万吨装置投产;2019 年 9 月底,海南炼化 100 万吨装置投产;2019 年 12 月底,浙石化一期 400 万吨 PX 生产装置投产;加上辽阳石化和金陵石化分别扩能改造的 30 万吨和 15 万吨产能,2019 年国内新增 PX 产能合计达 1075 万吨/年,同比增长 77.5%。在上述投产的装置中,恒力石化和浙石化两套超大型装置皆属于民营企业向上一体化的生产布局,进一步打破了传统三桶油主导的行业格局。截至目前,我国民营炼化企业的产能占比已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我国 PX 供应的主力军。新建产能逐步投产,进口替代快速推进。我国一直以来是 PX 市场最大的需求国,且需求增速较快。据卓创资讯统计,我国 2009 年PX 的表观消费量为 817 万吨,2018 年已大幅提升至 2662 万吨,2009-2018 年我国 PX 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14%。但是在 2009-2018 年我国 PX 项目上马速度较慢,这 9 年间我国PX 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仅为 8.6%,远低于需求增速。因此,我国 PX 在供应上存在较大缺口, 进口依存度较高,据卓创资讯统计,2010 年以来,我国 PX 进口依存度快速增长, 在 2018 年我国 PX 进口依存度高达 60%左右。2019 年,我国 PX 产能迎来爆发式增长,PX 产量也得以明显提升,据卓创资讯统计,2019 年我国 PX 产量为 1464 万吨, 同比增长 43.1%,与此同时进口依存度也下降至 50%左右,较 2018 年大幅下降 10%,我国 PX 产能的集中释放快速推动了我国 PX 产业的进口替代进程。2.3.3、 未来我国 PX 产能将大规模释放,PX 行业格局或迎来大变革据百川盈孚数据统计,我国 2020-2021 年将有 2200 万吨 PX 项目投产,这意味着 2021 年我国 PX 总产能将超过 4200 万吨。而 2009 年至 2019 年我国 PX 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14%左右,乐观假设 2020-2021 年我国 PX 表观消费量保持相同增速,可推算出 2021 年我国 PX 需求量约为 3760 万吨,届时我国 PX 产能将在实现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出现产能过剩。随着本轮 PX 扩能高峰释放,世界 PX 格局也将迎来大变革,预计我国进口依赖度将进一步降低,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规模小、成本高、生产工艺较为落后的 PX 装置或将率先出局,我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 PX 产业中心,世界话语权也将进一步提升。2.4 、 我国 PTA 产能出现过剩,近些年产能增速放缓2.4.1 、 我国是 PTA 主要生产和消费大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PTA 是PX 的下游产品,也是化纤行业的重要原料。根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2009-2019 年,全球 PTA 产能稳步提升,从 2009 年的 4549 万吨增长到 2019 年的 7896 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 5.6%。目前 PTA 产业主要聚集在亚洲地区,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和 CCF 统计,2019 年亚洲 PTA 产能和中国 PTA 产能分别为 6790 万吨和 4898 万吨,分别占全球总产能的 86%和 62%。而在 2009 年我国 PTA 产能仅为1210 万吨,仅占全球的 27%,经过十年的大幅扩张,我国 PTA 产能占比提升了 35%,成为全球第一大 PTA 生产大国。在需求端,亚洲同样是 PTA 的主要消费市场,2019 年亚洲 PTA 消费量占比全球总消费量的 80%。其中,我国是全球最大的 PTA 消费国,PTA 消费占比高达 55%,因此我国在全球 PTA 市场供需中占据主导地位。2.4.2、 近十年我国 PTA 行业历经三轮扩产高峰,未来供应过剩压力或进一步增大2009 年至2019 年我国PTA 行业历经三轮扩产高峰,目前已面临供应过剩问题。自 2000 年以来,随下游聚酯产业快速发展,我国 PTA 行业逐渐进入快速成长时期,产能逐年攀升,其中 2012 年产能大幅增长,同比增长 64%。与此同时,我国 PTA 进口依赖度也随之下降,自 2013 年起我国 PTA 基本不再依赖进口。在经历了 2014 年第二轮产能大幅扩张以后,我国 PTA 行业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供需格局,据 CCF 统计,2014 年我国的 PTA 产能为 4348 万吨,表观消费量为 2872 万吨,这也导致 2014 年的开工率仅为 65%。此后我国 PTA 产能扩张速度有所放缓,2015 年后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多套装置关停,单套规模 60 万吨以下的小装置基本失去竞争力。自 2019 年起我国 PTA 行业迎来了第三轮扩产小高峰,据 CCF 统计,截至 2019 年底我国 PTA 产能为 4893 万吨,同比增长近 7%,增大了我国PTA 行业供应过剩的压力.未来几年我国 PTA产能仍将保持大幅增长,或迎来新一轮的行业整合期。2020 年我国 PTA 产能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将有 1270 万吨 PTA 产能集中释放,民营企业仍然是扩产的主力军。据中化新网报道,恒力石化第四条年产 250 万吨 PTA生产线已于 2020 年 1 月投产,此外,逸盛新材料一期 300 万吨、新凤鸣二期 220 万吨 PTA 项目也有望在 2020 年陆续投产,届时我国 PTA 所面临的供应过剩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近年来,我国投产的 PTA 装置规模基本大于 200 万吨,与新投产的上下游一体化大装置相比,原有 100 万吨左右的小规模装置将逐渐丧失竞争力,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部分落后的小装置可能关停,我国 PTA 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的行业整合期。2.4.3、 我国 PTA 行业集中度高,龙头企业规模优势明显目前我国 PTA行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继续以低成本扩张,持续发挥规模优势。荣盛石化、恒逸石化、恒力石化、桐昆股份的 PTA 产能位列全国前四位,这四大炼化企业的 PTA 产能占我国总产能的 60%以上,我国 PTA 行业集中度较高。从未来投产计划来看,产能继续扩张的主力也以行业龙头为主。首先,对于龙头企业而言,由于已具备一定生产基础,扩产投资的成本较低。如恒力石化第四条及第五条PTA 生产线规模都为 250 万吨,每条线投资金额约为 30 亿元,逸盛新材料新增 600 万吨 PTA 项目的总投资预计为 67.31 亿元,而福建百宏 250 万吨 PTA 装置环评总投资却高达 57.2 亿元。其次,PTA 核心成本竞争力在于设备和工艺,是典型的后发优势行业,越晚投产规模越大的装置成本越低。据过去十年,PTA 边际加工成本从 1000元/吨大幅下降至 500 元/吨左右,主要是由于大容量技术带来的规模经济以及工艺技术的提升。以恒力石化第四条 250 万吨 PTA 生产线为例,其采用了英威达 P8 技术, 物耗和能耗均有所降低,预计吨加工成本节省约 100 元/吨,相比目前 PTA 最低吨成本还要降低 20%左右。因此,在行业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龙头企业优势愈发凸显。2.5 、 行业龙头持续扩张,我国涤纶长丝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2.5.1、2019 年我国纺服行业景气度有所下滑,涤纶长丝需求增速有所放缓涤纶长丝是以 PTA 和 MEG 为原料合成的化学纤维,根据加工工艺不同可分为POY(全拉伸丝),DTY(涤纶加弹丝)和 FDY(涤纶牵引丝)三大类。据卓创资讯数据,涤纶长丝的下游应用主要为服装、家纺和工业,分别占比 44%、27%和 28%。2009 年至 2019 年,我国涤纶长丝产能和产量均保持高速增长,十年间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 8.2%和 8.9%。其中自 2014 年起,由于 2014 年全球经济增速整体放缓,下游需求疲软,我国涤纶长丝产能同比下降,表观消费量增速和开工率均下滑至近十年以来的最低点。2016 年起全球经济有所回暖,我国涤纶长丝行业逐步复苏,表观消费量和开工率均企稳回升。2019 年,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景气度整体再次下滑,内销和外需增速都有所放缓。据卓创资讯统计,2019 年涤纶长丝国内表观消费量增速和出口增速分别为 8.1%和 7.8%,较 2018年分别放缓了 3.5%和 4%。2.5.2、 目前我国涤纶长丝产能略有过剩,预计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据卓创资讯统计,2019 年我国涤纶长丝产能已提升至 4061 万吨,由于下游需求增速放缓,产量为 3140 万吨,行业开工率为 77%。目前我国涤纶长丝产能略有过剩, 近几年通过逐步加大出口量以缓解产能过剩,未来出口或将成为带动涤纶长丝需求继续增长的新动能。2019 年我国涤纶长丝行业集中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桐昆、新凤鸣、恒逸、恒力、盛虹这几家龙头企业的涤纶长丝产能占比高达 50%以上。但是龙头企业并没有停下继续扩张的脚步,未来桐昆股份、恒逸石化、恒力石化、荣盛石化和东方盛虹合计将有超 800 万吨涤纶长丝产能投放,预计落后产能将不断被淘汰,大型龙头企业将凭借其规模和技术优势持续扩张,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未来涤纶长丝龙头将进入强者恒强的发展阶段。3、回溯历史:在油价下行周期炼化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3.1 、 2014 年美国页岩油革命拉开序幕,原油价格步入下行周期页岩油产量激增,OPEC 产油国拒绝减产,叠加原油需求低迷,导致 2014-2016年油价持续性下跌。2014 年 6 月,布伦特原油期货收盘价达全年最高点 114.92 美元/桶,此后便历经了一年半的油价下跌,在 2016 年 1 月,布油期货收盘价为 27.29 美元/桶,区间最大跌幅高达 76.25%。从供给端来看,对油价的冲击主要来自页岩油产量激增和 OPEC 产油国恢复供给。随着生产技术的革新,美国页岩油生产成本不断降低,页岩油产量持续上涨,据搜狐新闻报道,页岩油从 2008 年的不足 50 万桶/日发展到 2014 年的 400 万桶/日的生产规模,美国原油产量也因此由 2008 年年初的 500万桶/日增长到 2014 年的 900 万桶/日。其次,传统产油国如伊拉克、利比亚的地缘政治危机得到缓解,原油逐步恢复正常供给。以上两个原因共同导致国际原油市场处于供应过剩的局面,油价也因此大幅下跌,2014 年 11 月的 OPEC 会议拒绝减产,原油价格继续下探。从需求层面看,原油需求放缓也是油价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2014 年,除美国之外,全球经济增速均低于预期,尤其在下半年欧洲和中国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导致了对石油化工大宗商品需求量的下降,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在下半年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四大产油国减产协议达成,油价逐步走出低迷。2015-2016 年,受地缘政治因素和 2015 年 6 月 OPEC 会议再次决定不减产的影响,油价继续震荡走低。截至 2016年初,原油价格已跌破 30 美元/桶。2016 年 2 月,四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卡塔尔和委内瑞拉最终签署了“石油产量冻产协议”,决定将其原油开采量维持在 2016 年 1 月的水平,自此原油价格止跌回升,逐步走出下行周期。2017 年,OPEC 与俄罗斯等产油国组成了OPEC+减产联盟,开始减产 180 万桶/日,供需状况逐渐好转,同时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中国加大原油进口,油价企稳反弹,2017 年 9 月,飓风导致美国部分炼油厂遭遇重创,天气扰动拖累了美国原油产量和成品油供应,原油价格加速反弹,2018 年初,布伦特原油价格重回 70 美元/桶。3.2 、 复盘上一轮油价周期,油价大幅下跌炼化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为分析油价大幅波动对炼化企业的影响,在 2014Q1~2018Q3 油价大跌及回暖的时间区间,我们选取了台湾化纤、台塑石化以及韩国 SK Innovation 三家石化企业, 从其营业收入、毛利率及净利润的角度,分析其盈利能力和油价的联动关系。其中, 台湾化纤及台塑石化都隶属于台湾石化行业龙头台塑集团,台湾化纤自参与集团“六轻”工程开始,逐步建立了涵盖化工原料、塑料及下游纺织材料的一体化生产格局, 成为 PX、PTA 等化工产品的重要供应商;而台塑石化则属于偏上游的企业,主营成品油生产与轻油裂解。SK 创新隶属于韩国 SK 集团,SK Innovation 前身为韩国首家炼油化工企业大韩石油,曾经是带动 70 年代大韩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目前涉及业务包括石油开发、炼油、化学、润滑油以及未来能源产业,已成长为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能源和化学企业,同时也是亚洲 PX 行业龙头。台塑石化、台湾化纤和 SKInnovation 的营收变动趋势与油价涨跌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14Q3-2016Q1 油价的连续下挫导致三家企业营收受到较大影响,2016Q1 三家公司的季度营收均触及 2014 年以来的最低点。2016Q2-2018Q3 随着原油价格企稳回升,三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逐步回暖的态势。在季度营收环比变动幅度上,偏向于产业链下游的台湾化纤和上下游一体化程度高的SK Innovation 环比变动幅度小于油价的环比变动,二者的季度营收波动受油价下跌的冲击相对较小。而专注于炼油的台塑石化受油价波动影响较大,季度营收环比变动幅度有时甚至会超过油价的环比变动幅度。因此,我们判断,油价冲击传导到产业链下游企业需要一定时间,相对于上游炼油企业,偏下游的企业如台湾化纤所受到的影响较小;上下游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如 SK Innovation,由于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均衡,在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时抗风险能力更强。在油价剧烈波动区间,台塑石化、台湾化纤和 SK Innovation 的毛利率与油价呈现负相关,且毛利率随油价反向变动有一定滞后性。原油价格下跌带动石油化工产品成本下降,三家公司拥有了更大的毛利空间,因此在油价下跌时公司毛利率出现明显提升,在原油价格剧烈波动区间,三家公司的毛利率与油价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其中,由于台塑石化处于偏上游的位置,产品以炼油产品为主,毛利率变动与油价相关性更强,受油价变化影响更大。2014 年上半年,原油价格处于 100 美元/桶以上的高位,在高油价下三家公司毛利率持续承压,均不足 10%。自 2014 年 6 月起油价开始大幅下跌,导致台塑石化、台湾化纤、SK Innovation 的存货价值急剧下滑, 存货价值与油价走势基本保持一致。与此同时三家公司的毛利率也大幅下滑、逐步探底,在 2014 年 12 月三家公司的毛利率触及 2014 年至 2019Q3 的最低点,台塑石化、台湾化纤、SK Innovation 的毛利率分别为-8.37%、-0.04%、0.22%。我们认为, 油价的大幅走低会导致公司存货价值明显下滑,除了高油价的成本压力,存货减值也是导致毛利率下滑的原因之一。此后,2015Q1 三家公司的存货价值继续下降,但是毛利率却开始反弹,并且均在 2016Q2 到达 2014 年至 2019Q3 的最高点,台塑石化、台湾化纤、SK Innovation 在 2016Q2 的毛利率分别为 23.57%、18.04%、14.80%。而原油价格已在 2016 年 1 月开始回暖,2016Q2 的季均价已回升至 47 美元/桶。我们认为,进入 2015Q1 原本的高油价库存已消耗完毕,存货价值虽然较高油价下的存货价值有所下降,但是低油价成本优势已开始显现。因此我们判断,在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区间,毛利率与油价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滞后性的原因之一是油价突然大幅下跌势必会导致存货减值,对毛利率有所拖累;其次是由于企业需要消耗前期的高油价库存,在高价原油库存消耗完毕后,低油价带来的成本优势才逐步显现。与毛利率相似,三家公司的净利润与油价呈负相关,且与油价的反向变动关系存在一定滞后性。2014 年 6 月之前,由于油价处于高位,在高油价成本压力下三家公司的净利润持续承压,且均在 2014Q4 出现亏损。其中,截至 2014Q4 SK Innovation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亏损。从存货价值来看,在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时,三家公司的存货价值随之锐减,归母净利润也触及 2014Q1 至 2019Q3 的最低点。由于油价在 2014 年6 月之后大幅下跌降低了炼化成本,三家企业的净利润从 2015Q1 开始明显提升,实现扭亏为盈。此后,油价在 2015Q1-2017Q1 处于底部区域,三家公司净利润总体表现良好。2018Q4 台塑石化和台湾化纤的净利润再次明显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油价从2018 年 10 月的 80 美元/桶以上再次下跌至年底的 50 美元/桶左右,受原油急挫的影响,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出货不畅;另一方面,台湾地区的原材料消耗大多依靠中国大陆的深加工,中美贸易摩擦对台湾地区的冲击逐渐显现,在双重压力之下,公司去化高成本库存,导致 2018Q4 净利润下滑明显。因此,与毛利率情况类似,在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净利润与油价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由于存货减值和消耗高油价库存等因素而存在一定滞后性,低油价的成本优势随着高油价库存消耗完毕后将有所体现。产业链价差时有扩大为炼化企业铸造盈利空间。乙烯的价格走势与原油的价格走势基本一致,且乙烯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尤其在原油价格有所回暖时,乙烯价格将大幅拉涨,使得乙烯-石脑油价格扩大。PX 价格也随石脑油价格波动,油价大幅下跌会拖累 PX 价格,使 PX 价格走低。但是,当油价呈现出转暖迹象时,PX 价格的上涨幅度较石脑油的上涨幅度更为明显,因此 PX-石脑油价差会有所扩大。与乙烯和PX 相似,PTA、涤纶长丝 POY 的价格走势与其上游产品的价格走势保持一致,但是价格上涨弹性优于上游产品。当油价复苏之际,下游需求有保证的情况下,产业链中下游的产品价差时有扩大,将为炼化企业铸造一定盈利空间。4、展望未来:2020 年油价下行叠加全球疫情,民营大炼化逆势前行、拐点将现4.1、 与 2014 年的相同之处:供需失衡、OPEC+减产协议谈判失败等因素仍然存在2020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原油供应过剩,OPEC+减产协议谈判失败导致原油价格大幅走低。2020 年 3 月 6 日,在维也纳举行的 OPEC+减产协议谈判以失败告终,受此消息影响,市场信心受挫,叠加疫情影响,原油价格大幅下行。随后,据路透社报道,沙特大幅下调 4 月份原油价,调价幅度高达 4-7 美元/桶,为 20年之最;3 月 12 日,沙特决定启动 10 多年来的首次增产计划,并已准备好就产量水平和石油市场份额展开一场持久战。事件发生期间,布伦特原油期货由 45.27 美元/桶触及 22.74 美元/桶,WTI 原油期货由 41.28 美元/桶跌至 20.09 美元/桶,期间最大跌幅分别为 49.8%、51.3%。低油价持续一个月后,OPEC+紧急举行视频会议,最终达成减产协议。根据协议,2020 年 5 月至 6 月的减产规模为 970 万桶/日,2020 年 7月至 2020 年底减产规模将降至 770 万桶/日,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减产规模将进一步降至 580 万桶/日。减产力度不及预期,或将难以抵消新冠肺炎疫情对石油需求的影响。同时 EIA 发布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计 2020 年WTI 原油价格为 29.34 美元/桶,此前预期为 38.19 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价格为 33.04 美元/桶,此前预期为43.30 美元/桶。在减产协议达成后,截至目前原油价格反弹力度依然有限。4.2 、 与 2014 年的不同之处:油价下行叠加全球疫情使得局势更加严峻多重因素对我国炼化行业带来一定挑战。本轮油价下行与 2014 年油价下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全球疫情蔓延导致原油需求锐减,海外市场消费和生产限制将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叠加国际贸易摩擦因素,使我国外贸发展更加不易,短期内依靠外需提振国内经济困难重重。当前,我国境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因此经济增长的内需动能大于外需,但是扩大内需的成效还亟待显现。以上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当前局势更加多变和严峻,对我国炼化行业带来一定挑战。短期内炼化企业或将承压;中长期内随下游需求回暖,炼化企业或将进入新一轮低成本原油的红利期。短期内,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油需求被抑制不可避免。炼化产业链的石化产品,如成品油、PX、PTA 和涤纶长丝等,由于终端需求低迷,目前处于持续累库的状态;其次,各个产品价格也有所下滑,而炼化企业目前消耗的原油依然是前期的高成本原油库存,因此在量价均承压的状态下,炼化行业面临较大挑战。但是中长期来看,随海外疫情逐步控制、日趋稳定,国内复工复产率不断提高,因疫情被抑制的市场需求或将强势回补,补偿性消费有望持续发力,石化产品需求也将企稳回升。炼化企业消耗完毕高油价库存之后,将有望进入低成本原油的红利期,或将打开新一轮的盈利空间。4.3 、 利好政策加码,为炼化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石化行业“十四五”规划年内编制完成,2020 年起炼油、PX 及乙烯项目产能扩张将严控,行业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高。据中证网报道,3 月 3 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联合会在 2020 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发布会上表示,石化联合会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年内编制完成《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石化园区等专项规划。同时, 从 2020 年开始,除国务院《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规划部署的国家重点基地和重大项目外,新建和扩建炼油项目以及新建 PX 和乙烯项目将一律严控、不得违规审批,石化行业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石化产业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未来,环保不达标、安全隐患大、同质化严重的落后产能和低端产能或将被淘汰出清,具有一体化产业链、差异化产品和领先技术的行业领军企业将脱颖而出,行业产能进一步向一体化龙头企业集中。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获批,打通民营炼化企业成品油出海通道。3 月31 日,浙江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若干措施获国务院批复。批复指出,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适度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允许浙江自贸试验区内现有符合条件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开展副产的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先行先试,酌情按年度安排出口数量。我国成品油出口配额一直集中在“三桶油+中化+中航油”手中,民营企业仅在 2016 年短暂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2015 年 11 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暂时允许符合条件的炼油企业开展进口原油加工复出口成品油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符合申请条件的炼油企业可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但由于民营企业缺乏成熟的仓储、远洋运输经验,2016 年民营企业配额完成情况欠佳,国家决定暂停向地方炼厂发放出口配额。据金联创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共有 12 家民营企业申请出口配额,共计发放配额 167.5 万吨,但实际完成总量仅为 100 万吨,完成率约 60%。本次成品油出口政策放开,是时隔 4 年后再次打通了国内民营炼化企业与海外的连接通道,民营企业若能借此机会优化成品油出口的物流条件和管理团队, 充分利用好下发配额,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民营炼化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也有利于缓解国内成品油过剩压力。4.4 、 成品油复苏迹象已现,大炼化静待拐点到来随交通运输和基建行业回暖,柴油需求增长带动成品油逐步复苏。2020 年 2 月, 受疫情影响,主营炼厂开工负荷和山东地炼的开工负荷均降至近一年的最低点,均不足 60%。进入 3 月中下旬,我国疫情防控卓有成效,复工复产有序推动,全国炼厂的开工负荷逐步回升。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 4 月 16 日,主营炼厂开工率已回升至 60.85%,山东地炼开工率大幅反弹至 71.96%。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复苏较快,其他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工业基本步入正规,之前复工较为迟缓的基建行业,目前已基本回归正常且增长强劲。交通运输业是柴油需求的中流砥柱,而基建行业将或将成为 2020 年柴油需求的突破口,二者的强势复苏带动柴油需求稳步增长,也成为了刺激成品油消费的主要动力。据卓创资讯数据,与 2 月相比,目前我国成品油库已出现下降,以山东地炼汽油和柴油库存为例,截至 3 月末山东地炼的汽油、柴油库存较 2 月末分别下降 21%和 27%。上游油品端复苏迹象已现,下游“PX-PTA-涤纶长丝”静待拐点。由于第一季度海外疫情蔓延,涤纶长丝的主要应用领域纺服受到较大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 19.0%,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下降 32.2%。出口方面,据中国海关数据,2020 年 1-2 月,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 160.62 亿美元,同比下降 20%,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累计出口 137.73 亿美元,同比下降 19.9%,均呈现大幅下滑趋势。根据中国棉花网从江浙、广东、山东等地调研结果来看,纺服企业对外贸出口的依赖度普遍超过 50%(含港澳等间接出口),而高利润高附加值纺服产品对出口的依赖更是达到 60%以上。因此,涤纶长丝目前所受到的冲击主要来自于疫情蔓延导致国内外需求受挫,后续 随国内消费复苏,海外疫情缓解,下游聚酯产业链也将逐步迎来拐点。在当前形势 下,炼化企业逆势前行,穿越周期,静待拐点到来。5、 受益标的(略,详见报告原文)5.1、 恒力石化:国内第一家打通“原油—PX—PTA—聚酯”全产业链的民营炼化企业5.2、 荣盛石化:控股子公司浙石化 4000 万吨世界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即将启航5.3、 桐昆股份:涤纶长丝行业龙头进军上游炼化项目5.4、 恒逸石化:文莱项目为公司打开增长空间……(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开源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苟可以免

“十四五”行业呈现上升趋势-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四五”行业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思路1.1“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成就与特色(一)“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取得的成就1)行业整体规模稳步发展2019年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7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0.56%,石化和化工行业利润总额5054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8.2%。从行业利润率上来看,2016-2018年行业利润率连续增长后,2019年有所下降,2019年行业利润率4.5%,同比下降25%。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5.45%,同比下降19.5%,其中:上游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主营收入利润率为14.8%,同比下降6%;石油加工业主营收入利润率2.4%,同比下降45.2%;化工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5.8%,同比下降15.8%。从分行业利润来看,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利润总额最高。受2020年疫情影响,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将实现5%-6%的平均增速。2)去产能取得显著成绩。“十三五”期间,受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绩显著。2015-2018年,石化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减少1947家。“十三五”期间,我国共淘汰落后炼油装置产能9175万吨/年,合成氨、尿素、氮肥、磷肥、电石、硫酸、农药原药等产能实现净减少,其中尿素、氮肥、电石产能分别减少1133万吨/年、465万吨/年、400万吨/年。“十三五”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绩显著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3)技术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的创新体系已经由社会第三方创新为主的体系逐渐形成了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了基础研究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一批自主技术实现了工业化,多项自主技术开发技术取得突破。4)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5-2019年期间,炼油企业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装置能力提高9%,丙烷脱氢产量占比提高4%,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和环氧氯丙烷清洁工艺已经或正在进入工业化;现代煤化工能耗持续下降;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提高7%;纯碱行业通过鼓励“精料”从源头减少污染产生;氯碱行业的膜法盐水精制、膜法脱硝、高密度自然循环膜(零)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干法乙炔、低汞触媒、100m3以上大型聚合釜、余热回收、盐酸深度脱吸、PVC聚合母液处理和电石渣综合利用等一批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开始再行业内得到推广,国产化离子膜制造、氧阴极(ODC)电解槽、煤粉等离子制乙炔等国际尖端技术的研发稳步推进。行业提质增效明显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5)基础产业聚集发展水平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国石化化工产值已有约60%来自于化工园区或基地。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化工园区的规划、布局、建设和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城市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大江大河流域化工企业治理工作正在予以实施,全国化工园区标准化认定工作已经全面开展。6)化工新材料创新步伐加快①工程塑料和特种聚烯烃树脂产能规模迅速提升,聚碳酸酯、聚酰胺工程塑料、茂金属聚烯烃和高端EVA树脂规模化发展。特种合成胶和弹性体发展活跃。可降解材料发展得到关注;②2015-2019年,电子化学品行业平均年增长率17.5%,远高于同期6.4%左右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工业经济中的领先作用进一步凸显;③我国在无机膜、水处理膜、特种分离膜、离子交换膜、锂电池隔膜、光学基膜、光伏用膜等领域均实现了一定的技术进步,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7)国际合作稳步推进,多元化资本活跃①我国对外合作活跃,“十三五”期间建设了中东、东南亚、中亚俄罗斯和中东欧产能合作基地,促成了专利技术引进与合作、并购、投资、工程总承包等多个项目的实施落地;②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有机化学原料等出口增长较快,合计占化工行业出口交货值比重的49.1%,三年提升2.8个百分点。③民营企业涉足领域从基础化工产品、有机化工原料到石油化工,已遍布石化化工各个领域,已形成经济规模不等、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一些民营企业已跻身国家石化化工行业乃至世界石化行业领域前列。(二)“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1)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原油价格中低位为常态,行业经济下行压力大;2)国际市场环境较复杂,部分产品出口受阻,国内消费市场需求升级,解决供给结构性短缺难度加大;3)石化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显现,新一轮产能释放,同质化竞争苗头凸显,竞争加剧;4)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项目推进缓慢。传统行业产能绩效水平偏低,结构优化任务重;5)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化进程慢;6)化工企业数量过多,集中度偏低,同质化现象较严重,领军企业少。化工园区数量过多,配套水平差异大;7)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有待提高;8)产品应用研究弱,进入市场以大宗产品和基础通用料为主;在投资、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方面重产品、轻应用,定制化应用很低。1.2“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形势和行业特征分析(一)“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形势国际石化行业近期变化特征:增速放缓背景下,高端、差异化发展道路1)全球化学品市场继续增长,但增速减慢。2019年全球化学品产量增长1.2%,其中欧洲化学品产量下降了0.4%,亚洲地区,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化学品产量也出现下降;2)原油价格中低位运行,供需格局逐步转变。“十三五”后半期,国际能源价格持续推进再平衡的过程,保持在50-70美元/桶的中低位震荡。国际能源市场将会出现严重过剩的状况,进一步倒逼能源价格下跌;3)技术产业革新加剧竞争,推进高端差异化发展。美国页岩气革命使其成为全球低成本化学品生产基地。2018年美国化学工业实现310亿美元贸易顺差。中东化学工业也发生着深刻变化,随着乙烷供应量减少,产品差异化、高端化是主要转型发展方向。国内石化和化工行业现状:定制化生产及服务、基础研发应用有待继续增强1)价格下滑,影响行业经济效益。2019年,石化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价格总水平在连续两年上涨后再度下降。然而,成本持续高位运行,全行业营收成本增幅3.1%,高出营业收入增幅1.8个百分点。2019年全行业营收增幅1.3%,行业利润总额降幅达到14.9%,其中油气开采利润+1.8%,炼油行业利润-42.1%,化学工业利润-13.9%。2019年,价格下降是影响行业效益的主要原因,主要产品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乙二醇全年均价同比下降33.70%,乙烯、硫磺、甲醇价格分别下降29.3%、28.3%、25.4%。2019年主要石化产品产量增长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2019年能源及全球主要石化和化工产品消费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2019年主要化工产品价格下降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2)资源进口量较大,石化化工产品贸易逆差收窄。从进出口角度看,我国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量大,逆差约2788亿美元;成品油出口增长较快,顺差约90亿美元;下游化工产品进出口逆差约52亿美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单体,属于化工产品中进口量和贸易逆差较大的品种。2019年,三类合计逆差506亿美元。由于进口量巨大,部分品种存在进口替代空间,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出口产品含量和价值需要提升。石油和化工行业2019年贸易顺差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2019主要合成材料供需平衡数据来源: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石化和化工行业主要进口量变动(1)石化和化工行业主要出口量变动(2)3)我国化工企业数量多,与国际水平相比企业效益差距大。从2019年《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上看,中国企业上榜数量129家,首次数量上超越美国。但是中国企业存在大而不强的情况,从利润的角度看,上榜美国石化企业平均利润52.8亿美元,中国企业平均利润仅19.2亿美元,是美国上榜企业的36%。4)化工园区偏多,中小企业产业转移活跃,布局优化任重道远。我国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化工园区发展呈现过热态势;②与园区规划缺乏统一协调;③产业雷同现象比较严重;④部分园区缺乏持续发展能力;⑤部分园区应急能力不足。5)产品定制化生产和服务、应用性研究偏弱,影响产品的市场拓展价值。①目前市场供需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供应侧生产能力大、产量高,但下游高端及定制化需求得不到满足。②目前进入市场终端产品特征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我国产品以大宗和中低端产品为主,多数品种解决了有无和多少的问题,但优劣的问题尚未解决。产品及牌号的原创性、引领性发展相对缺乏。投资、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策略以生产工艺为主导,关注规模、成本、产品指标等,但应用开发投入不足、用户体验重视不足。材料生产、加工装备、材料应用各领域相对脱钩,合成材料企业为终端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偏弱。(二)未来行业特征分析1)未来行业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①全球石化行业变革带来冲击。目前全球工业价值链呈现收缩趋势,各国都在实现提高基础产品自给率,并通过高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②资源结构变化、全球价格低迷推动全球石化格局重建。③疫情及保护主义加深对国际石化产品市场影响。④安全能源环保约束显著加强。2)未来发展所面临的行业特征:提升资源保障、原料多元化供应①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高的态势仍将继续存在,需关注资源保障和原料多元化。②部分产能过剩仍将存在、提高生产效率任务艰巨。从2018年开工率看,多数重点产品开工率不足80%,目标2025年重要产品(除农药)开工率可以达到80%以上。③化工市场呈现强烈的差异化增长,高端化需求增强。从产品端来看,未来电子化学品和高性能纤维将保持10%以上的需求增长速度,高性能树脂、异戊橡胶、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无机新材料、顺酐、功能性膜材料、苯酚、双酚A、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环氧乙烷、乙二酸、精细化工、氟硅树脂、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MDI等预计将有5%-10%的需求增速。2018-2025年市场需求增长速度(预测)④低碳产业发展的趋势增强,绿色环保要求趋严。首先,世界各国低碳产业发展趋势增强,氢能技术发展可能促进全球能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其次,美国页岩油成本逐步降低,大量用于化工原料,中东轻烃、凝析油产量和出口增加。节能环保方面,水资源管理、节能减排要求更加严格,环评等对项目和化工工园区推进的制约将更加明显。⑤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第一,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集约要素投入、提高要素质量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增加石化化工行业竞争力和效益。第二,要提升产业集中度和行业竞争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第三,化工园区已成为推动我国化工行业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第四,在东部地区形成一批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和西部地区形成一批大型的煤炭深加工基地,将是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实现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3“十四五”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思路(一)“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的总思路1)推进石化高质量发展,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阶段。2)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3)按照“重质轻量”的原则,着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国向石化化工产业强国迈进。(二)“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三)“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原则:以强化提升石化产业、优化整合传统化工、大力发展化工信材料、升级完善新型煤化工、加速布局集约绿色发展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方向,推动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质量、生产效率和效益水准的转型升级,到2025年,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的基础和竞争优势将居世界前茅。(四)“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任务1)更加突出绿色安全发展理念。鼓励采用低碳资源和绿色工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强化污染源头管控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建设安全物流体系,提升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2)提高行业发展质量水平,满足市场的差别化需求。①解决产能过剩和同质化问题,淘汰低效产能。严格控制传统产能规模,规避基础行业产能同质化和重复建设。部分过剩和传统产品仍将控制产能,如炼油、氮肥、磷肥、纯碱、烧碱、电石、PVC、甲醇及下游产品、醋酸及下游产品、有机硅等行业;部分行业从原来短缺态势正呈现同质化过剩趋势,如乙烯及下游产品、丙烯及下游产品、芳烃及下游产品、乙二醇、ABS树脂等。②加快产品结构高端化升级,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应对国际竞争。3)促进企业结构优化,提高综合竞争力。企业应积极开展自身产业诊断工作、产业对标分析等研究工作。优化利用资源配置和能源分级措施,重视产业质量的评价,研究产品牌号和性能与市场发展的适应性,结合区域特点分析产业和环境、物流等外部条件,定位自身的特色产业、避免“大而全”和教条的按照产业链思路确定发展方向,规避同质化发展模式,应关注产业的价值链。4)提升布局科学化和集约化水平,实施部分产业战略转型。(五)“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要点1)强化提升石化产业(炼油、烯烃、芳烃、有机原料)①整合炼油产能、优化烯烃产业、提高PX竞争力;②拓展原料多元化渠道,提升产业链价值空间;③科学把握新建炼化项目发展节奏、提升建设模式。2)升级完善新型煤化工(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醇醚燃料、煤炭分质利用)①推进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实现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一体化,助力国家能源体系高效发展;②科学把握煤制化学品进程,升级和优化建设方案。3)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高性能橡胶材料、聚氨酯材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可降解材料、高吸水性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①增加化工新材料产品的丰富度和高端化水平,打通“补短板”和“补空白”路径。②加大产品应用定制化服务力度。4)优化整合传统化工(化肥、农药、氯碱、纯碱、轮胎、涂料、染料、助剂等精细化工产品)传统产能加大力度实施产能整合、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绿色发展等新旧动能转化和升级。(六)“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规划实施措施1)去产能补短板提升供给质量①继续推进石化和化工淘汰落后产能(炼油、化肥、氯碱、传统精细化工、传统煤化工)。②稳妥推进石化原料多元化、低碳化发展。③提升煤基清洁能源保障能力。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和百万吨级高效低阶煤分质利用作为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优化煤制甲醇市场化能源供给,建立完善的甲醇能源经济体系。保证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④打通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发展和补短板路径。解决部分化工新材料受限上游原料的问题,鼓励发展化工新材料的空白产品。⑤多渠道获取国际优质资源。2)调结构促升级提高产品和企业质量①推动石化行业控油增化工程。在确保油品供应充足、稳定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部分炼厂降油增化转型,合理平衡油品、烯烃、芳烃三者之间的关系;②推进传统化工技术路线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化肥、氯碱、电石法PVC、农药、染料、涂料等;③推进企业优化整合,提高集中度,培育领军企业;④优化化工产业布局,多措并举提升化工园区质量。3)培育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潜力。强化创新驱动,开发新技术,布局开发高端前沿新材料新产品。4)安全绿色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推进节能低碳。严格危化品安全管理,加快危化品企业搬迁。5)化工行业走向国际,促进行业开放发展。①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走出去合作;②原料多元化,多路径获取低碳资源和中间原料;③鼓励石化企业、工程公司、制造企业“抱团出海”(中国工程公司和装备公司实力很强);④提升石化化工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优势产品出口(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项目总论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3项目基本情况1.4建设工期1.5建设条件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结论和建议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2.1项目政策背景2.2项目行业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2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3.3项目SW0T分析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场址现状4.2场址条件4.3建设条件4.4项目选址4.5结论第五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2建设目标和任务第六章建设方案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6.2基本原则6.3项目建设内容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第七章劳动安全及卫生7.1安全管理7.2安全制度7.3其它安全措施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8.1组织体系8.2管理模式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8.4质量控制第九章招标方案9.1编制依据9.2招标方案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预备费10.4总投资估算第十一章财务分析11.1评价概述11.2编制原则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11.5税费11.6利润与利润分配11.7盈亏平衡分析11.8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二章效益分析12.1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第十三章项目风险分析13.1主要风险因素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13.3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14.1结论14.2建议一、财务附表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四: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服务流程: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关联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申请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建议书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商业计划书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石化和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天属

化工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优质企业向全球化工龙头迈进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金公司,贾雄伟、傅锴铭)一、资本开支三阶段:无序扩张、聚于龙头、再上台阶我们将 2011 至今化工行业的资本开支分为两个阶段:1)无序扩张:2011-2015 年期间整体 银行信贷规模增长较快以及化工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化工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行业资 本开支无序扩张;2)聚于龙头:2016 年至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行业落后产能逐步淘汰, 同时环保安全政策、投资规模等层面提高行业准入壁垒,化工企业数量不断下降,行业资 本开支低速增长或负增长,而龙头企业基于高标准的环保、安全能力,完善的一体化产业 链以及持续推进产业升级等,盈利能力明显提升且现金流充裕,叠加民营大炼化准入放开 吸引资本加入,2016 年至今化工行业资本开支向龙头聚集现象明显。第一阶段:2011-2015 年化工行业产能无序扩张,行业下行周期较长2011-2015 年化工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9-2013 年银行信贷 规模扩张背景下资金容易获得,同时化工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及各地区对化工项目 环评审批等相对宽松,化工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2011-2015 年期间化工生产企业数量明 显增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导致化工品产能快速扩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2-2015 年我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固定投资增速分别为 31%/17%/11%/3%;2015 年底我 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生产企业数量近 2.5 万家,较 2011 年初增长 16.5%(+2,342 家)。从 具体化工品看,2011-2016 年期间我国 MDI、环氧丙烷、己二酸、氨纶、PTA、乙二醇、甲醇产能年均复合增速超过 10%,有机硅、钛白粉、涤纶长丝、粘胶短纤、醋酸、味精产能 年均复合增速超过 5%。2011-2015 年产能无序扩张,行业下行周期较长。2011-2015 年期间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 快速增长,产能无序扩展现象明显,主要是:1)化工行业新进入者较多,化工生产企业数 量持续增加;2)上市公司资本开支增速从低速增长到负增长,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 快增速,化工品产能呈现“发散式”扩张,行业竞争格局恶化;3)化工品产能快速增长导致部分化工品供应过剩。由于化工行业无序的资本开支,导致行业下行周期较长,2011-2015 年期间化工价格指数趋势下行,化工行业利润率逐步下行后处于低位。第二阶段:资本开支向龙头集聚,民营大炼化异军突起多种因素约束化工行业资本开支增长受环保政策、资金等多种因素约束,2016 年后化工行业投资进入低速增长阶段。2015 年以 来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先后出台多项关于化工园区、化工产业发展 的环保政策,通过环境容量、环境准入、化工园区认定、以及强化环保标准约束和提升资 金门槛等提高化工项目投资门槛和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石化和化工行业供给侧改革。 受环保政策、资金等多种因素约束,2016 年以来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处于低速增长 甚至负增长。龙头企业盈利增强、现金流充裕,为加大资本开支奠定基础2016 年以来龙头企业盈利增强,现金流充裕。2015 年供给侧改革以来,环保及安全标准提 升导致化工品及其上游中间体和原料等供应收缩,处于化工品生产成本曲线右侧的小产能 生产成本明显提升,进而推升化工品边际成本和价格;龙头企业基于较高的环保和安全能 力、工程化能力,完善的一体化产业链优势,以及较好的成本控制能力等,生产成本相对 平稳。龙头企业与小产能之间成本差距的拉大,导致化工品生产成本曲线逐步陡峭化,龙头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2016 年以来龙头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幅提升,中证细分化 工成分股(50 家市值较高的代表性化工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占全部化工上市 公司的比例不断提升,充裕的现金流也为龙头公司的资本开支奠定良好基础。民营大炼化准入放开吸引大规模资本进入国家对民营大炼化准入放开吸引大规模资本进入。2014-2017 年,国家准入了一批由民营企 业牵头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包括恒力大连长兴岛 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浙江 石化 4,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和盛虹连云港 1,6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恒力项目 和浙江石化一期项目分别于 2019 年 5 月和 2019 年 12 月全面投产,我们预计盛虹项目将于 2021 年底投产。民营大炼化项目由于较高的杠杆和盈利能力,项目投产后实现了较高的 ROE。 这一批获得大炼化项目准入的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公司规模和利润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 认为在实现几百亿元每年的现金流回流后,这些公司有能力撬动下一个大炼化项目和多个 大型化工项目。轻烃资源可得性。相比于国内炼化项目的严格控制,轻烃裂解项目的批复较为容易,PDH 项目的审批权在地方,2013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 月,国内已经投产 14 个 PDH 装置,我们 预计 40 套以上的新装置在建或在前期规划中。得益于全球丙烷贸易大市场的存在,以及 PDH 项目较好的回报率,在沿海建设 PDH 装置成为很多化工企业切入烯烃大化工的理想选 择。乙烯项目的审批难度相比 PDH 较高,选址限定在大型石化基地。对乙烷裂解制乙烯项 目而言,由于原料乙烷单一来自美国,在国内设立乙烷裂解装置需要打通从北美管输、液 化、航运、国内码头接收等一系列流程,相比丙烷裂解制乙烯难度更高。资本开支向龙头集中,促进竞争格局优化及加快成长2016 年以来资本开支向龙头企业集中,行业竞争格局优化。由于化工项目投资的环保和安 全标准、资金等门槛提升以及环境容量指标等的限制,2016 年后化工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 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但是化工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快速增长,而且龙头上市公司由于较高的环保和安全能力和充裕的现金流支持,以及民营大炼化准入放开和轻烃资源可得等吸 引社会资本加入,龙头企业资本开支增速加快,行业资本开支向龙头企业集中的趋势明显。 龙头企业加大资本开支使得其产品产能扩增,叠加行业落后产能逐步淘汰,多数化工品行 业集中度提升,行业竞争格局优化。我们梳理了 18 种化工品 2016 和 2020 年前五大企业产 能占比数据,2020 年 DMF、味精、有机硅、己二酸、草甘膦、氨纶、粘胶短纤、涤纶长丝 等多数化工品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资本开支助力龙头企业加快成长。基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化工上市公司以及代表 化工龙头的中证细分化工的资本开支增速、营收增速及利润总额增速数据对比,2016 年以 后龙头公司基于其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大的资本开支规模,营收和利润增速领先于化工行 业和化工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基于其核心竞争优势、盈利能力和较高的资本开支规模实现 了加速成长。第三阶段:龙头资本开支规模再上台阶,优质公司向全球化工龙头迈进我们将未来三年化工行业的资本开支分为第三阶段:未来三年国内主要化工龙头企业均有 大规模资本开支的计划,我们预计将继续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成长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 些优质的龙头公司有望向全球化工龙头迈进。中国是全球最大化工市场,为诞生全球化工龙头孕育机遇中国化工行业营收、资本开支位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根据欧洲化工协会统计, 2018 年中国化工企业资本开支 871 亿欧元,2008-2018 年资本开支复合增速 10.6%,全球领 先的资本开支规模及增速推动中国化工市场份额持续扩大,2018 年全球化工品销售额 3.35 万亿欧元,其中中国化工品销售额 1.2 万亿欧元,占全球化工品销售额的 35.8%,是全球最 大的化工市场,巴斯夫预计到 2030 年中国在全球化工市场的份额将扩大至近 50%。中国化工企业迈向全球龙头具备市场基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但是呈现典型的 “大而不强”格局,2019 年全球化工品销售额前 50 的化工企业中,仅中石化、台塑、中 国石油、恒力石化、先正达及万华化学 6 家中国企业,这是中国化工行业目前发展面临的 短板但也孕育着机遇,我们认为依托于中国庞大的化工市场体量,未来将会有一批优秀的 中国化工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崛起成为全球化工龙头企业。“碳达峰、碳中和”不影响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2019 年化工行业碳排放量占比约 6%。从化工品消费结构看,化工品生产中石脑油及煤炭 消费量较高,其中煤炭既是原料,也是主要能源供应之一。从化工品制造过程看,涉及碳 排放的主要是:1)能耗排放,主要是设备运转需求的电力投入,以及维持产品生产环境的 蒸汽投入;2)反应碳排放,以煤气化为例,主要是碳转化率较难达到 100%,以及难以完 全转化成有效气体成分(CO+H2)。我们测算 2019 年化工行业碳排放量占中国约 6%,其中化 工行业中甲醇、合成氨、乙烯及丙烯等重要产品合计碳排放占化工行业约 60%。“碳达峰,碳中和”基本不影响产能向化工优质龙头集中的趋势。近期“碳达峰、碳中和” 议题得到市场广泛关注与讨论,我们认为:1)能源消费总量仍将适度增长支持经济社会发 展;2)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是未来的主旋律。我们 预计工业部门在新技术没有突破之前,将继续以节能减排为主要任务,碳达峰前化工行业 新增产能将继续向上,“碳达峰,碳中和”不影响产能向化工优质龙头集中的趋势。我们认 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1)我们认为未来化石能源将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制约新增产能,新增产能将集中至低能耗/ 低排放的龙头企业,减排技术成为扩产重要壁垒。我们认为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要求下,化石能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将成为制约行业新增产能的重要瓶颈,生产要素将 进一步向低能耗、低排放的龙头集中。在高能效、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目前龙头企业仍 具有明显优势。2)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将成为发展趋势。根据内蒙古《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 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内蒙古 2021 年全区能耗双控目标为单位 GDP 能 耗下降 3%,能耗增量控制在 500 万吨标准煤左右,能耗总量增速控制在 1.9%左右,单位工 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4%以上。焦炭、电石等高耗能产业不再新增产能,确有必要建设的须在 区内实施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 3)多数化工品减排压力相对较低。从总量看,目前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量仅 4-6 亿吨左右, 排放量和减排压力远低于钢铁、水泥等行业;从子行业看,目前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 电石法 PVC 及煤制油等碳排放量较高,但多数子化工品碳排放系数仅有 1-3,排放量相对较 低。先进能效、碳效将成为优势,未来 3-5 年成为行业资本开支重要时间窗口。我们预计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发展背景下,化工企业不仅新上产能难度提升,存量 产能都将面临能效和碳效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具备先进能效和碳效的一线石化化工龙头有望脱颖而出;同时我们认为未来 3-5 年可能将成为化工行业大规模资本开支 的重要时间窗口,未来几年有大规模资本开支计划的企业将占据明显的优势。龙头资本开支规模加大,优质公司有望崛起成为全球化工龙头我们梳理了未来三年资本开支规模较大的 20 家基础化工和 9 石化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规模 及主要投资项目情况。资本开支是化工制造业成长的核心投入要素之一。化工行业作为中游生产制造业,土地、 厂房机器和设备等是企业核心生产要素之一,企业通过资本开支构建长期资产,能够使产 能不断上台阶,因此资本开支是化工企业发展和成长的基础,而企业资本开支的产出效果 可以通过 ROIC 等盈利指标直观体现。化工各领域龙头核心竞争优势强,历史投资回报率较高。基于产品优势、产业链一体化及 工程化能力下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等,聚氨酯、煤化工、钛白粉、农药、染料、食品和 饲料添加剂等化工各细分领域龙头公司盈利较强,2016-2019 年 ROE 和 ROIC 等指标领先于 化工上市公司平均水平,部分公司盈利指标远超上市公司均值水平。中长期核心竞争优势稳固+大规模资本开支驱动,龙头企业有望继续加快成长。基础化工板块,我们预计万华化学、宝丰能源未来三年资本开支有望超过 500 亿元;华鲁 恒升、鲁西化工、龙蟒佰利、中化国际、玲珑轮胎、华峰化学、合盛硅等公司未来三年资 本开支规模有望接近或超过百亿元;金禾实业、扬农化工、利尔化学、广信股份等公司未 来三年资本开支规模有望超过目前(3Q20)净资产的 60%。各领域龙头公司投资方向主要 是聚焦在原有产品产能扩张、产业链延伸以及向新材料、高端材料等领域的延展。石化化工领域,我们预计 9 家公司未来三年资本开支均有望超过 150 亿元,其中荣盛石化、 恒力石化、东方盛虹资本开支有望超过 1,000 亿元,恒逸石化和桐昆股份资本开支有望超 过 500 亿元,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大炼化项目、聚酯产业链、烯烃及下游材料配套项目。二、重点子行业资本开支2.1、MDI:全球新增产能向万华集中,低成本扩张增强万华成本优势低成本完成烟台园区技改扩能,MDI 龙头地位进一步稳固,未来三年内新增产能仍看万华。2 月 25 日万华发布公告完成烟台化工园区 MDI 装置技改扩能,从原有的 60 万吨/年增至 110 万吨/年,低成本扩建进一步增强成本优势,稳居成本曲线最左端,此次技改后万华全球产 能合计 260 万吨,市占率达 27.3%。未来三年,除 Covestro 漕泾 2021 年有 5 万吨/年破瓶颈新增产能外,2024 年前海外企业无其他扩产投放计划;而万华宁波园区 30 万吨/年技改 产能及福建园区 40 万吨/年新增产能预计在 2023/2024 年前后达到投产状态,将视市场需 求投放,全球新增产能仍看万华。同时,公司通过收购康乃尔和 Chematur Technologies AB (瑞典国际化工)100%股权,确保 MDI 等核心技术不外泄;又于2021 年 1 月以 4.2 亿元 收购中国化学子公司华陆工程 30%股权(华陆参与万华 MDIHDITDIPC 多个项目技术开发、 工程设计、流程管理等环节),进一步夯实技术壁垒,降低技术扩散风险,稳固龙头地位。疫情冲击下,万华逆势扩张,强资本开支支撑公司未来成长动力。自 2020 年初开始的疫情 仍未在全球范围内消弭,国内需求复苏强劲,海外巨头受到疫情冲击及不确定性,纷纷缩 减资本开支,万华依旧逆势扩张,福建基地 MDI/TDI 装置、烟台乙烯二期高端聚烯烃、尼 龙 12、柠檬醛、眉山改性塑料、PBAT/ BDO 一体化项目及 PLA、PC 一体化项目、新能源锂 电池项目等将持续打开公司成长空间,未来 3-5 年维持年资本开支 200 亿元,推动盈利再上台阶。2.2、钛白粉:龙蟒佰利成本竞争力最强,全球新增产能向国内龙头集中龙蟒佰利钛白粉成本竞争力、盈利能力全球领先。龙蟒佰利具备钒钛磁铁矿-钛精矿-钛白粉 完整的产业链,子公司龙蟒钛业拥有国内较大规模的钒钛磁铁矿资源,2017/18/19 年钛精 矿产量分别为 79/80/86 万吨;同时循环经济优势显著,通过利用联产法生产技术,相互嫁 接钛白粉等系列产品生产工艺,形成了完善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并且开发硫氯耦合技术, 在实现为氯化法钛白粉提供原料的同时解决了硫酸法钛白粉工艺的废酸处理和石膏堆存问 题。受益一体化产业链及循环经济优势、规模化优势等,龙蟒佰利钛白粉生产成本远低于 竞争对手,钛白粉盈利能力全球领先。2010 以来全球钛白粉主要新增产能集中在中国。2019 年全球钛白粉产 能 869 万吨,中国钛白粉产能占比接近一半。2010 年以来全球新增产能基本集中在中国, 2019 年我国钛白粉产能约 400 万吨(有效总产能 380 万吨),较 2010 年产能翻倍。目前龙 蟒佰利钛白粉产能 101 万吨,仅次于科慕(125 万吨)和特诺(110 万吨)位居全球第三。全球钛白粉新增产能向中国龙头企业集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目前对国内新建硫酸 法装置存在一定限制;氯化法钛白粉由于技术壁垒高、投资规模大,并且先进技术基本被 海外企业垄断,国内自主开发能力较为薄弱,虽然国内规划建设氯化法钛白粉产线的企业 较多,但我们预计成功投产的不确定较大。龙蟒佰利是国内唯一掌握大型沸腾氯化法钛白 生产技术的企业,目前具备钛白粉产能 101 万吨/年,我们预计公司焦作二期 3 号线 10 万 吨/年氯化法钛白粉产能有望 2021 年底投产,云南基地 20 万吨/年钛白粉产能有望 2022 年 底投产,公司规划十四五期间钛白粉产能将突破 150 万吨,将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钛白粉 供应商。中核钛白主要以硫酸法产能为主,目前具备 33 万吨/年钛白粉粗品产能和 40 万吨 /年钛白粉成品产能,公司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扩增钛白粉粗品和成品产能。2.3、氨纶: 景气高涨,龙头加大资本开支计划行业景气度快速修复,2021 年氨纶行业景气度有望维持高位。2020 年 8 月至今,氨纶价格 从 2.85 万元/吨上涨至当前的 6.2 万元/吨,突破上一轮景气周期 2011 年高点。产品价格的 持续上涨,导致行业扩产加速。然而新增产能集中于 2021 年末至 2022 年投放,我们预计 今年行业景气度维持高位。2015 年至今氨纶行业供应格局变化整体分为三个阶段,未来可能形成双寡头格局。氨纶行业在 2014-2020 年的七年下行周期,行业格局不断洗牌,供应端也发生较大变化。2015-2018 年是一个群雄逐鹿的阶段,在此阶段除了华峰、晓星、新乡扩产外,华海、奥神、越华等 企业也在持续投资。2019-2020 年行业寡头初现,华峰、晓星、新乡、泰和加快做大做强, 一超三强格局基本形成。展望十四五,华峰重庆拟在重庆新增产能 30 万吨,晓星拟在宁夏 新增 36 万吨,我们预计行业未来可能逐步形成双寡头格局。投资强度差异大,华峰远低于同行。我们梳理了近年来氨纶项目的投资状况,单吨投资额 从 1.5 万元/吨到 5.1 万元/吨,若以十年折旧计算,则年度成本仅折旧一项就高达 3000 元/ 吨。华峰化学重庆基地与集团共享公共配套设施,目前扩产成本大幅低于同行,我们认为 公司未来将继续维持现有的规模及成本优势。2.4、农药:龙头企业加大资本开支,中长期成长确定性强农药企业的成长主要依托原有核心产品扩产能,或者不断丰富产品种类等方式。农药行业 由于产品种类较多,多数农药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难以支撑企业通过单个品类做大规模, 仅草甘膦、草铵膦、麦草畏等大品种除草剂以及康宽、拟除虫菊酯等大品种杀虫剂市场规 模较大,并且部分品种需求增长前景较好,能够支撑企业做大规模。沿着单一品种扩产能的模式能够使得企业竞争优势随着规模扩大不断提升,但是跨品种的扩张模式,需要企业 具备较强的化学合成能力、工程化能力、成本竞争能力。扬农化工、利尔化学、广信股份 等龙头企业基于较强的合成能力、工程化能力、研发能力以及围绕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模 式等,能够结合核心产品扩产能以及丰富产品种类等模式不断成长,因此随着龙头企业的 资本开支加大,我们预计龙头企业中长期有望实现稳健成长。扬农化工优嘉三、四期项目合计投资近 45 亿元。公司总投资 21 亿元建设的优嘉三期项目 中功夫菊酯、氯氰菊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产品均已稳定达产,逐步开始贡献利润。 公司优嘉四期项目将投资 23.5 亿元扩增拟除虫菊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啶胺等原有 品种产能以及新建 6,000 吨硝磺草酮、1,000 吨虱螨脲等产品。同时扬农化工已变更为先正 达控股子公司,我们预计先正达集团每年对外采购原药超过 200 亿元,2019 年扬农化工向 先正达集团销售产品金额仅 12.2 亿元,占先正达集团对外采购额的约 6%。得益于扬农化工 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水平,以及先正达集团体系内扬农化工原药供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新项目的建设将助力公司持续成长。利尔化学在建及拟建项目合计固定资产投资近 38 亿元。利尔化学近年来围绕草铵膦相关产 业进行了多基地布局,其中广安基地一期项目草铵膦、丙炔氟环唑已经建设完成,氟环唑 暂时推迟。此外广安二期围绕核心中间体 MDP 及下一代产品 L-草铵膦进行了布局。荆州基 地是老工艺亚磷酸三乙酯的重要供应商,未来升级搬迁改造后将围绕磷化工继续深耕。广 安利华是公司和科迪华合资,围绕氯代吡啶类类产品布局的一个基地。我们测算公司未来 三年合计资本开支将达到 37.8 亿元。广信目前在建中间体及原药项目众多,三年资本开支有望达到 40 亿元左右。邻苯二胺技改 项目已经验收完成,我们测算可以增厚利润 3000 万元以上;对邻硝基氯苯二期有望于 1H21 投产,我们测算该项目将增厚利润 5000 万元以上;30 万吨氯碱项目有望于 2021 年一并投放,我们测算该项目将增厚利润 6500 万元以上;热电及码头项目今年将逐步运营,我们测 算该项目将增厚利润 4000 万元以上;噁唑菌酮已经试产,我们测算该项目将增厚利润 1.3 亿元左右。原药方面,我们预计肟草酮、噻嗪酮、茚虫威等有望于 2021-2022 年逐步投放, 此外公司嘧菌酯、康宽等产品也有远期规划。我们测算,公司三年期维度资本开支将达到 40 亿元。2.5、煤化工:煤炭指标成为稀缺资源,获批煤化工项目价值凸显2015 年后重点地区煤化工项目受到严格限制。2015 年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重点地区煤 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及广东省珠三 角等重点地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提高煤炭等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减少煤炭 消费,2015 年以来山东、江苏及浙江等化工大省严格限制新建煤化工项目。山东省煤炭指标向重大项目和高效清洁利用企业集中。在煤炭消费总量继续压减的趋势下, 2020 年 4 月山东省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能耗指标收储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通过收储能源消费指标、煤炭替代指标、煤炭消费指标等方式腾挪出煤炭指标,以破解山 东省重大项目落地能耗指标瓶颈制约,在有限指标的约束下,山东省煤炭指标逐步向重大 项目和对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龙头企业集中。内蒙古加快推进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2021 年 2 月,内蒙古发改委等部门起草《关于确保 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1)将控制高耗能 行业产能规模:20201 年起不再审批焦炭、电石、PVC、合成氨、甲醇、乙二醇、烧碱、纯 碱等项目;2)提高产业准入标准:新建高耗能项目在满足能耗双控要求的前提下,工艺技 术装备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须达到国家先进标准。华鲁恒升:1)德州基地定位高端化发展:公司规划德州基地未来将围绕新材料板块延伸拓 展以及提高效率等方向发展,目前德州基地所在化工园区大约 5 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6.7 万吨/年精己二酸项目已于 1Q21 投产,我们预计己内酰胺及尼龙 6 切片等新材料项目将于 2021 年中期到年底投产,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建成后公司德州基地仍有 2,000 多亩空余 土地,我们预计未来德州基地仍有百亿元以上投资规模。2)荆州基地打开成长空间:基于 荆州基地便利的铁路、水路运输条件,便宜的地价、水价,以及贴近需求市场等,我们认 为荆州基地综合条件具备优势,能够复制公司在德州基地所建立的煤化工核心竞争优势。 荆州基地一期将投资百亿元以上规模建设尿素、醋酸及有机胺系列产品,我们预计有望于 2023 年底前投产,我们认为荆州基地有望再造一个华鲁,将打开公司远期成长空间。宝丰能源:投建内蒙 400 万吨/年烯烃项目,掀起新的发展续篇1)公司具备煤矿-焦炭-聚烯烃-精细化工的全产业链布局,成本优势明显。公司 2005 年成 立以来,依托宁东煤田优质资源,不断延伸自身产业链,已打造成型焦化、烯烃及精细化 工三大产业链的发展格局,成为国内一体化的煤化工龙头,并且高度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以及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带给公司明显的竞争优势。截至 2020 年底,公司有煤炭产能 750 万吨/年、焦化 400 万吨/年、甲醇 400 万吨/年、聚乙烯 60 万吨/年、聚丙烯 60 万吨/年、 苯加氢装置 10 万吨/年、焦油深加工装置 30 万吨/年、碳四深加工装置 20 万吨/年和重碳四 异构装置 12 万吨/年,受益于全产业链布局和精细化的经营策略,公司聚烯烃等产品成本 优势明显。2)持续资本开支,助力宁东基地全产业链布局继续完善,焦炭和烯烃产能进一步扩张。煤 矿:公司红四煤矿 2020 年 10 月正式投入试运转,公司煤炭自供率将提升至近 70%。随着 红四煤矿(240 万吨/年)的正式投产,后续马莲台煤矿(360 万吨/年)采矿区安全改造项 目的完成,以及丁家梁煤矿 90 万吨/年煤炭产能的陆续释放,公司煤炭总产能未来将提升 至 840 万吨/年,原料供应将获得充分保障。焦炭:公司在建 300 万吨/年煤焦化多联产项目,公司计划 2021 年底投产,建成后焦化产能达到 700 万吨/年,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独立 焦化企业之一。烯烃:三期 100 万吨/年烯烃项目正处于建设中,我们预计 2022 年底投产, 除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势外,碳三以上组分的利用将继续降低公司烯烃成本。3)卡位乌审旗优质原料煤资源,有望复制宁东基地成功经验,未来成长性获保障:公司公 告拟于内蒙古扩建 400 万吨/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计划投资 673 亿元,项目选址同属能源 化工“金三角”的鄂尔多斯乌审旗,使用国家现代煤化工总体规划中的烯烃指标,仍定位 于延伸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我们预计有望复制公司在宁东基地的成功经验,巩固在烯 烃行业的战略地位。中国特有的煤炭资源禀赋下煤基化工品是极具竞争优势的生产路线, 而能源结构转型、煤炭消费总量指标控制,以及煤化工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煤炭 行业从过去的数量型短缺转变为质量型短缺,适应于煤化工的低硫、低灰分、低微量、高 热值的原料煤资源的稀缺性将逐渐显现。我们理解公司的规模化扩张有效解决了对下一阶 段发展瓶颈的问题,从营收体量和现金流入来看具备了再造一个宝丰的基础,将为公司在 下游高端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的拓展提供更多的投入保障。我们认为公司在高端聚烯烃、 EVA 和针状焦等领域持续发力,未来在规模化和差异化的发展上并行不悖。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名字篇

中国石化发布《2019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预计2019年国内天然气需求同比增长10%

12月20日,由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主办的《2019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报告认为,全球能源化工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炼油化工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标志着行业即将翻开新篇章。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裁马永生出席发布会并致辞。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和如是金融研究院、伍德麦肯兹公司的专家分别就改革开放40周年石油石化产业发展与回顾、国际石油市场走向、能源结构转型等作了分享。来自政府部门、中外油气企业、咨询公司、金融机构等代表参加了发布会。据悉,该报告是中国首部由央企发布的覆盖经济、能源、炼油、化工行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报告包括了经济、产业、热点专题3大模块,贯穿能源、炼油、石化上中下游3大板块,覆盖能源化工6大产业链、40多个产品,全面分析了2018年中国能源化工市场特征,对2019年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预判,代表了位居世界500强前列的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国内外优秀研究团队对产业和市场的深刻理解,不仅凝练了中国能源化工产业的特征和趋势判断,还给出了2018年和2019年行业的主要数据,满足业界内外人士生产、经营、研究、规划等多方面需求。2019年国内天然气需求预计同比增长10%,市场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已成为天然气消费大国,2018年需求量达2770亿立方米,同比强劲增长17%。城市燃气、工业和发电用气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三者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91%。为了保供,政府一是鼓励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常规与非常规并举;二是鼓励增加进口。2018年天津、深圳、舟山、防城港等多个新建LNG接卸项目投产,为天然气进口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在市场保供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政府加强消费侧管理,上调居民用气价格,与非居民用气定价机制衔接;因地制宜的清洁取暖政策回归;必要时减少工业用气、确保民生用气。预计2019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将达30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增速下降7个百分点。国内天然气产量保持稳定增长,进口LNG份额进一步扩大,成为新增供应的主力。天然气的产供储销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多方博弈,国际石油市场走向不确定性增加。由于国际石油供需再平衡速度、地缘政治局势和美国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度均超预期,2018年原油价格出现了超过30%的涨幅,从10月起市场供需再次发生扭转,油价转而下跌。预计2019年,世界石油需求增加120万桶/日左右,低于2018年的水平。国内炼油行业经历“白银时代”,将面临新的四大挑战。2018年,国内炼油行业运行和成品油市场发展有三大特征,一是石油加工业净利润大增40%左右,油价上升是主要原因;二是石油消费超过6亿吨,对外依存度达70%左右,原油加工增速快于成品油产量增速;三是消费税新政“1号文”出台的目的是使得炼油厂纳税行为更加规范,成品油供应商的运营环境还需进一步净化。展望2019年,国内炼油行业面临四大挑战。一是新兴民企大型一体化装置投产带动炼油能力大幅增加4500万吨/年,达8.8亿吨/年。供应格局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二是需求维持低增长同时(终端消费小幅增长2%),成品油出口将增至5100万吨左右。化工原料需求好于成品油需求的增长,“小炼油大化工”将成为传统炼厂转型的方向之一。三是油品质量升级,特别是IMO要求的低硫船燃进入市场,要求炼厂进行适应性改造。四是成品油全面市场化步伐加快。加油站建设对外资开放,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放开,后者对市场的影响较大,炼油销售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全球石化行业将步入景气阶段性回调期,迎来新主体、新消费、新工艺的格局。2018年,世界化工行业再启扩张之年,世界乙烯产能增至1.8亿吨/年,世界化工产品消费进入稳步回升阶段,三大合成材料消费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4.8%左右;同年,国内废旧料禁令、煤改气、去产能等政策性极大的利好了国内石化产品消费,国内乙烯当量消费增速有望突破9%。2019年,世界石化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将迎来阶段性回调,但整体仍处于高位;全球聚乙烯、PX和甲醇等石化产品贸易格局或发生重大调整,欧洲将面临北美新增产能巨大的输入压力,国内石化市场将迎来全产业链产能跃进式增长的一年,非传统路线产能集中投产的一年以及民营和外资独资企业迎来新发展态势的一年;但因政策红利消退、前期消费透支,预计国内乙烯当量消费增速将下滑至5.5%左右,石化产品供需格局将发生显著改变。2019年,随着产能的扩张,消费的放缓,国内乙烯和PX产能自给率将分别提高至60%和80%左右。展望未来,国内石化行业迎来新主体(外资独资)、新消费(网络衍生消费)、新原料(乙烷)、新工艺(原油直接制化学品,煤油化联合)和新法规(IMO等油品新规)后,国内石化产业将开创新的发展格局。短期能源消费增速加快,2019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201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约46.6亿吨标准煤,增速为3.8%,反弹至近6年高点,并呈现“煤炭回暖、石油稳增、气电双快”的特点,同时清洁能源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单位GDP能源消耗稳步下降。能源行业持续转型,能源供给质量提高。主要体现在煤炭去产能、保供应、稳价格成效明显;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冬季偏紧情况得到缓解;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36%,弃风弃光问题得到改善。2019年,一次能源需求增长可能放缓至3%左右。其中,煤炭消费占比首次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占比上升到15%。今后中国将继续加大油气资源进口,全球能源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关系也将越来越紧密。

冥冥之中

“十四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四五”行业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1.1发展成绩和突出问题(一)石油化工行业“十三五”发展成绩1)国内供应稳步提升,行业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国内石油化工行业产能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较“十二五”明显放缓,行业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开工率明显提升,行业运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沿海石化产业快速发展①“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和“三圈三带”基础炼化格局基本形成;②截至2019年底,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合计占炼油总能力比例接近70%,占乙烯能力比例超过50%,占PX能力比例超过70%;③行业向海发展特点明显,沿海国家石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临港大型炼化项目和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快速发展;④全面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和清理整顿。3)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民营外资份额提升:①资源、技术门槛降低,产业政策开放力度加强,炼油、乙烯、芳烃等基础石化原材料行业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②截至2019年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在我国原油加工量、乙烯产量和PX产量中占比分别为65%、68%和44%,比2015年分别下降9、13和18个百分点。4)原料/工艺多元化,新兴路线成为重要力量①2019年国内乙烯产量中乙烯蒸汽裂解77%,比2015年下降10个百分点;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占比达到21%,比2015年提高9个百分点。2015-2019年乙烯增量中蒸汽裂解路线和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基本平分秋色。②2019年国内丙烯产量中传统路线(炼厂副产和蒸汽裂解联产)占比61%,比2015年下降11个百分点;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占比22%,比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丙烷脱氢路线占比16%,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5-2019年丙烯增量中传统路线、煤/甲醇制烯烃、丙烷脱氢比例大体呈现4:3:3的三足鼎立格局。2010-2019年中国乙烯产量结构变化2010-2019年中国丙烯产量结构变化5)行业结构调整,产业质量稳步提升①规模化水平。a)炼油单企业最大规模2350万吨/年,乙烯215万吨/年,PX 450万吨/年;b)1000万吨/年以上炼厂占比46.3%,100万吨/年乙烯企业占比52.1%,100万吨/年PX企业占比71.2%;c)常减压单系列最大规模1300万吨/年,在建最大规模1600万吨/年,乙烯单系列最大规模140万吨/年,在建规模最大150万吨/年,拟建最大规模160万吨/年,PX单系列规模最大225万吨/年。②产品结构升级和质量水平。a)完成国Ⅴ、国Ⅵ升级;b)“降油增化”转型和降低柴汽比,2019年行业平均成品油收率55.3%,比2015年下降9.4个百分点。生产柴汽比从2015年的1.49下调至2019年的1.18;c)炼厂结构调整,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加氢精制能力占比在2015年基础上分别提高5.0、4.5和5.0个百分点;④合成材料领域高端牌号和专用料产品占比稳步提升。以中石化为例,2019年合成树脂专用料及新产品生产占比达到65.3%,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③节能降耗水平。a)2019年炼油行业能效“领跑者”加工能耗6.81kgoe/t,蒸汽裂解制乙烯行业“领跑者”吨乙烯能耗498kgoe。b)2019年蒸汽裂解制乙烯行业平均乙烯能耗554kgoe,吨双烯376kgoe,比2015年分别下降2.5%和1.8%。6)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工艺/装备水平稳步提升①工艺方面。a)炼化:百万吨级芳烃成套技术、催化柴油选择性加氢生产汽油和芳烃(LTAG)、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等实现工业化;b)下游: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非光法聚碳酸酯、连续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实现工业化,直接氧化法环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已二腈等技术正在建设工业化装置。②装备方面。120万吨/年乙烯装置“三机”,20万吨/年乙烯气体裂解炉,35万吨PP挤压造粒机组,35万吨/年聚乙烯挤压造粒机组等大型石化装备实现国产化;140万吨/年乙烯“三机”正在制造。(二)石油化工行业“十三五”存在问题1)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部分产品进口保持高位①成品油和部分有机原料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基础上出口量持续增长。2010-2019年,成品油、醋酸、丙烯酸、顺酐等产品净出口数量持续增长,MDI、TDI、乙二酸、苯酐净出口量由负转正。②部分资源依赖型基础原材料和合成材料产品净出口量仍处于高位:乙烯、丙烯、PX、乙二醇、苯乙烯、PE、EVA等。2)区域平衡差异明显,东部沿海缺口依然巨大①煤化工带动西北地区成为近年来烯烃产能增幅最大地区,但当地终端消费能力有限,下游产品大量输出。②华东、中南产量保持增长,但下游需求增长较快,缺口依然巨大。1.2关注重点和行业热点1)成品油供应过剩常态化,炼厂转型的发展模式及下游产品同质化问题需要解决“十三五”期间,成品油产能延续了“十二五”的过剩状态,并且有过剩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市场压力下,企业寻求减油增化转型,转型过程中行业普遍存在发展模式选择和下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2)进口轻烃快速增长,下游同质化风险值得关注近年来丙烷脱氢行业出现发展过热的态势。①从2013年国内第一套丙烷脱氢建成以来,我国丙烷进口量从2013年的245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1494万吨,在全球丙烷贸易量比例已超过20%。目前国内仍然有规模庞大的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按照目前在建和拟建装置对丙烷的需求量,到2025年之前,全球丙烷产量的增量仅够满足中国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的需求,行业存在上游资源的风险。②目前已投产、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下游产品结构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下游都是以聚丙烯、商品丙烯为主。同时副产氢资源普遍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建和拟建丙烷脱氢项目3)行业进入新的扩能高峰,全产业链产能过剩风险逐步加剧①2015年后,基础炼化行业盈利大幅增长,行业进入景气周期,加之政策开放力度强,鼓励民营、外资进入进出炼化行业,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扩产能高峰。但产业发展模式类似,PX行业供需态势将发生扭转,烯烃下游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风险也将显现;②PTA、己内酰胺等部分行业过剩产能消化刚取得一定成效,新一轮产能大规模扩张又开始启动;③部分下游产品(如聚碳酸酯)技术壁垒突破后,新建项目四处开花,迅速呈现过热态势。4)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端差异化水平不足①部分成本竞争型依然大量进口(乙烯下游聚乙烯、乙二醇);②受技术制约,部分国产工业化依然空白或严重不足(己二腈、C8以上α-烯烃、POE弹性体、EVOH树脂,部分高端烯烃专用料等);③由于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问题,部分行业虽然产能规模较大,但产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下游高端应用领域用户还在大量采用进口产品,导致行业自给率开工率“双低”(部分合成橡胶和新材料)。1.3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1)全球供过于求,贸易环境复杂多变①借助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北美新建或扩建乙烷裂解装置产能从2016年起开始逐步释放,预计2020年北美乙烯及下游衍生物净出口将从2015年550万吨增加到1400万吨,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至1800万吨以上。美国低成本页岩气开发将影响世界石化产品区域格局。②2020年新冠疫情对行业冲击明显,由于投资惯性难以迅速停止,预计全球石化产品产能整体供过于求的态势将会加剧。③世界经济环境“逆全球化”苗头显现,国际形势激烈变动,贸易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目前仍是全球最主要的石化产品净进口国之一,贸易逆差巨大,但同时又是下游纺织、轻工等制品全球最主要出口国,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及不确定性将带来石化行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2)油价中低位震荡反复,价值链需要高端化发展通常情况下,原油价格暴跌,下游产品价格支撑相对较强,传统炼化路线受益,利润空间扩大,同时整体价格中枢下移,有利下游消费提振。但2020年油价下跌同时受到疫情影响,全球石化下游产品需求被抑制,加之新增产能进一步大规模投放,基础石化产品市场竞争形势更加激烈,行业发展重心需要进一步往价值链高端化延伸。3)需求增速放缓,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预计到2025年,国内成品油过剩态势仍将延续,PX和丙烯供需将趋于平衡,乙烯仍将存在较大缺口,合成材料结构性短缺将长期存在。1.4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一)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主要任务:基础产业的主要任务是整合优化,中下游产业的主要任务是高端化提升,新兴产业主要任务是创新突破。(二)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方向:保持产业规模稳定发展的同时,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决定性成就,奠定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的重要基础。(三)石油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实施路径1)分类施策推动炼油产业转型优化1科学把握新建炼化项目发展节奏和模式a)政策要求上,要严控新增炼油产能,严格新建PX、乙烯项目规划布局;从市场环境上看,我国目前原油进口依存度高,成品油供应过剩,PX产能即将过剩,烯烃产能正在集中释放;提高原油加工可刻度带来的成本增加,对炼化一体化项目烯烃、芳烃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影响。b)控制发展节奏,避免过热发展和无序竞争。c)优化产业模式:少油多化的同时应兼顾资源利用合理性;下游发展路径上充分考虑烯烃、芳烃的平衡;注重烯烃、芳烃国际竞争力与下游产业的高端化、特色化延伸。2存量大型炼厂转型优化:降油增化、一体化发展。千万吨级大型炼厂,资源量相对充足、具有较好的一体化优化条件,重点是提高开工率,发挥资源规模化利用优势,同时优化资源利用,降油增化、油-烯-芳一体化发展,优先考虑做大乙烯规模,并通过区域内或系统内调拨补充原料建设有规模竞争力的PX装置。结合所处区域条件优化下游产业链,高端化、差异化发展。3存量中型炼厂转型优化:控油优化、合理转型a)结合区位、市场、现有装置配套等情况,合理确定企业发展定位和优化路径,保留合理规模的燃料型炼厂,保障成品油供应市场稳定,防止不结合企业和区域实际情况的“逢油必化”和油品产率最小化。b)500-1000万吨/年的中型炼厂,初步具备通过流程调整组织出百万吨级乙烯或芳烃装置原料的条件,对于市场条件具备的企业,可通过优化和改造炼厂加工流程,优先考虑利用各种低价值副产轻烃、抽余油和市场压力较大的柴油等发展烯烃,油-烯一体化发展,带动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鼓励以中型炼厂为骨干主导或参与对小型炼厂的整合优化。c)由于新建芳烃规模呈现超大型化发展,中型炼厂立足自身资源建设芳烃装置竞争力不足。而芳烃料相对易于调拨,可在系统内或区域内依托原有芳烃装置或整合资源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集中加工,降低投资、提高规模效益。d)也可考虑“特色炼油+特色化工”的精细一体化模式:立足现有原油加工能力,充分挖掘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组分分质梯级利用和延伸发展化工产业链的潜力。一是立足“中小型炼厂”的产业特征,发展特色石油炼制产品,在沥青、润滑油、清洁船用燃料油及特种溶剂油等特色领域发力,丰富产品品种和结构,针对区域市场和细分市场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培育打造特色专精企业;二是选择适合中小型炼厂的化工路径,在稀乙烯利用、采用炼油新技术增产低碳烯烃、集中碳四/碳五深加工等方向发力,下游努力培育打造有企业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产业链。4存量小型炼厂转型优化:淘汰整合、特色发展。a)对于规模小于500万吨/年的小型炼厂,基本不具备独立建设有规模效益乙烯、芳烃装置的资源条件;b)应以淘汰整合、集聚发展为主要方向,在严格淘汰落后能力的同时,推动一批小型炼厂通过联合、重组、并购等多种方式进行整合优化、能力置换,按照资源一体化模式和前瞻性发展理念集中建设具有规模竞争力的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c)两种整合发展模式:一是直接产能整合,淘汰现有炼油产能,置换能力整合集聚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二是资源整合带动产能整合,在产能集中区域,先期整合各企业轻烃/石脑油等馏分资源建设规模化的乙烯、芳烃装置,并延伸带动中下游石化产业体系规模化发展,形成良好造血功能后,再进一步推进上游油头整合置换;d)此外,针对各种要素条件(如资金、土地、技术)相对齐备的小型炼厂,鼓励结合区域市场特点,拓展高端化、精细化、特色化产品,可将“特色炼油+特色化工”的精细一体化模式作为寻求产业转型突破和新的增长点的重点方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2)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烯烃、芳烃产业综合竞争力①优化传统路线原料,提升综合竞争力a)统筹考虑油品过剩与乙烯、芳烃原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优化炼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下乙烯、芳烃的原料结构,降低原料成本;b)优化蒸汽裂解路线乙烯原料结构,实现低价轻质原料和优质重质原料的双向提升;c)合理优化炼油、乙烯、芳烃间的资源互供,蜡油和柴油通过加氢裂化多产重石脑油作为芳烃原料,通过炼化一体化和装置大型化提高PX国际竞争力。②稳妥推进原料多元化,提升抗风险能力a)适度推进东部沿海具备较好进口条件和产业承接条件的地区进口轻烃裂解制乙烯项目;b)合理发展丙烷脱氢制丙烯产业,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注重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和产业链发展模式,防范市场风险,避免投资过热和低端同质化竞争;c)适度发展煤/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路线,有效补充市场供应,构筑多元化的基础原料结构,但应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风险,量源而行、量水而行。充分认识煤化工路线与传统石化路线在产品结构和竞争优势上的特色差异,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和规模;d)完善提升生物质原料生产各种石化产品的工艺及产业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③合理优化进口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益a)在保障产业安全、避免定价权受制于人的前提下,进口合理规模的海外低成本大宗通用产品(聚乙烯大宗通用料、乙二醇等);b)进口海外油气资源建设乙烯项目的下游产品方案,重点往功能化、特色化的产品如聚乙烯专用料、环氧乙烷下游衍生物等领域发展,错位发展。3)提升下游产业质量,实现高端化转变①合成材料领域要提高产品质量,向高端化发展。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领域注重高端产品和牌号的开发和生产。②有机原料行业要优化生产工艺,绿色高质量发展。打破技术垄断,推动一批产业技术突破和完善(已二腈、齐聚法α烯烃等),以及一些绿色高效工艺(清洁工艺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乙烯法醋酸乙烯等)。③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能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和竞争力合理引导行业产能扩张,避免盲目投资,保持行业合理开工负荷。转变“增量投资”和“做加法”的传统发展理念,鼓励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提升竞争力,寻求海外发展机会。4)加快技术创新服务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①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核心、共性和关键技术,重点开展重质、劣质原油加工整体解决方案和工艺流程优化研究;开发原料适应性强的大型沸腾床加氢工艺等渣油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并推进其工程化应用;加快大型炼油、乙烯、芳烃工程化技术开发应用,基础石化产品工程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研发设计高效反应、高效分离等系列技术,应用原子经济化工技术和化学反应过程强化技术,提高反应效率;研究开发大型石化项目成套技术及装备,推进国产化应用。②努力开发高端石化新产品,重点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消费水平提升需求,开发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和特种润滑油及其添加剂,特种沥青、特种石蜡等高附加值炼油新产品,工程塑料、塑料合金、聚烯烃专用料牌号等高性能树脂新产品、新牌号,特种合成橡胶、特种纤维新品种、新牌号以及各种高性能化工新材料产品等,引导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持续发展动力。5)开展国际产能拓展,战略布局新兴市场①借力“一带一路”发展,积极引导国内石化企业加快走出去,科学筛选投资目标,进行国际拓展。②积极布局资源地国家石化项目,在油气资源丰富、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加强与所在地国家石油公司等资源方合资合作,建设具有规模效益和成本竞争力的出口导向型炼化项目,锁定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弥补国内基础原料不足并参与国际竞争。③加快布局市场潜力国家石化项目,结合国际贸易局势和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转移趋势,在人口红利和消费市场潜能大的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筛选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合资建设内需导向型炼化项目,以灵活的装置规模和产品结构,满足并带动项目所在区域市场需求。通过提前战略布局,带动国内石化产业转移接续,抢占新兴市场先机。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项目总论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3项目基本情况1.4建设工期1.5建设条件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结论和建议第二章项目背景、必要性2.1项目政策背景2.2项目行业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2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3.3项目SW0T分析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场址现状4.2场址条件4.3建设条件4.4项目选址4.5结论第五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2建设目标和任务第六章建设方案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6.2基本原则6.3项目建设内容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第七章劳动安全及卫生7.1安全管理7.2安全制度7.3其它安全措施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8.1组织体系8.2管理模式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8.4质量控制第九章招标方案9.1编制依据9.2招标方案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预备费10.4总投资估算第十一章财务分析11.1评价概述11.2编制原则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11.5税费11.6利润与利润分配11.7盈亏平衡分析11.8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二章效益分析12.1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第十三章项目风险分析13.1主要风险因素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13.3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14.1结论14.2建议一、财务附表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四: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服务流程: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关联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申请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建议书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商业计划书石油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石油化工行业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石油化工行业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泽木

中国石化发布2019年度业绩报告

3月29日,中国石化发布2019年度业绩报告。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实现营业额及其他经营收入为人民币2.97万亿元,同比增长2.6%,创历史新高;本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为人民币575亿元,每股盈利人民币0.475元; 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公司实现营业利润为人民币90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576亿元,每股基本收益为人民币0.476元。公司财务状况稳健,现金流稳定。综合考虑公司未来发展需要、股东回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董事会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19元,加上中期股息每股0.12元,全年预计派发股息每股0.31元,股息分派总额375亿元,派息率为65.3%。以2020年以来H股平均股价计算,股息收益率超过8%。2019年,中国石化主动应对市场变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国际化布局、一体化统筹”运营准则,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果,公司各事业部和专业公司均实现盈利,发展的韧性充分体现。勘探及开发方面,全面实施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行动计划,积极推进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降本减费,稳油增气降本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勘探方面,加强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和预探力度,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取得一批油气新发现,境内全年新增油气经济可采储量5.87亿桶油当量,油气储量替代率达138.7%。在原油开发方面,推进顺北油田产能建设,加强老区难动用储量效益建产力度,加大提高采收率技术攻关和应用,夯实稳产基础;在天然气开发方面,积极推进涪陵、威荣、川西等气田产能建设,加大天然气扩市拓销力度,推动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全年油气当量产量458.92百万桶,其中,境内原油产量249.43百万桶,天然气产量10,477.8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7.2%。炼油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增产汽油和航煤,高附加值产品产量进一步提高,柴汽比降至1.05;优化完善低硫船用燃料油生产方案,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发挥产销一体化优势,适度增加成品油出口,保持了较高的加工负荷;加快先进产能建设,有序推进结构调整项目;全面优化生产组织,炼油装置保持安全平稳运行;完善营销机制,高档润滑油脂、液化气、沥青、硫黄等产品销量实现较好增长。全年加工原油2.49亿吨,生产成品油1.60亿吨,同比增长3.4%,其中,汽油产量增长2.6%,煤油产量增长7.8%。营销及分销方面,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公司充分发挥产销协同和营销网络优势,坚持“量效兼顾、量价双收”的经营思路,统筹资源配置,全力扩销增效,保持了经营总量和零售规模的持续增长;以客户为中心,大力开展精准营销和差异化营销,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终端网络布局,巩固提升网络优势;加快加气站建设和投运,探索加氢站布局。全年成品油总经销量2.55亿吨,同比增长7.3%,其中境内成品油总经销量1.84亿吨,同比增长2.3%。同时,加强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和销售,持续推进非油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化改革,加快非油业务发展。化工方面,坚持“基础+高端”的发展思路,加快优势和先进产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继续深化原料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收率,降低原料成本;深化产品结构调整,密切产销研用结合,大力推进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新产品和专用料比例;深化装置结构调整,加强装置和产品链的动态优化,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装置负荷和排产。全年乙烯产量1,249万吨,同比增长8.5%,合成纤维差别化率达到90%,合成树脂新产品和专用料比例达到65.3%。同时,深化精细营销和精准服务,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全年化工产品经营总量为8,950万吨,同比增长3.3%,创历史新高,并实现了全产全销。科技开发方面,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联合研发中心、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上游方面,四川盆地海相大中型气田富集理论和勘探技术研究取得进展,支撑四川盆地天然气储量突破,自主研发钻井旋转导向系统在胜利油田成功应用。炼油方面,开发不同配方低硫船燃并通过发动机性能测试和耐久试验,高档汽柴油机油达到国际最新标准并实现工业生产和商业推广。化工方面,第二代高效环保芳烃工业示范装置成功开车,浆态床蒽醌法制双氧水、对位芳纶成套技术实现工业转化,新结构分子筛SCM-15获国际分子筛协会结构代码。健康、安全、安保、环境方面,持续完善并全面运行HSSE管理体系。推进全员健康管理,建立职业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全面排查和治理安全隐患,严格承包商安全和直接作业环节监管,确保了生产经营平稳运行。完善立体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2019年,本公司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和生态环保工作,全面完成各项污染物减排目标。与去年相比,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4%;工业取新水量同比减少1.1%;外排废水COD量同比减少2.1%;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减少3.9%;固体废物妥善处置率达到100%。资本支出方面,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化投资回报,优化投资项目。2019年资本支出1,471亿元。其中上游板块617亿元,主要用于胜利、西北原油产能建设,涪陵、威荣页岩气产能建设,推进天然气储运设施项目建设等;炼油板块314亿元,主要用于中科炼化项目建设,镇海、天津、茂名、洛阳等炼油结构调整项目;成品油销售板块296亿元,主要用于加油(气)站、成品油库以及非油品业务等项目的建设;化工板块224亿元,主要用于中科、镇海等乙烯项目,以及中安煤化工等项目建设;总部及其他20亿元,主要用于科研装备和信息化项目建设。2020年,公司将贯彻“改革、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聚焦全产业链系统优化,着力拓市场、防风险、抓机遇,尽最大努力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和油价大幅下跌带来的负面影响,力争实现较好的经营业绩。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公司2020年生产经营计划目前正在动态调整中。未来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趋势,确定全年生产经营安排。

君薨

化工行业专题研究报告:周期成长龙头“护城河”来自哪里?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施航、马太、王明)一、无畏浮云,化工周期成长龙头持续获得超额收益?整体看,供给侧改革+“退城入园”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两次扰动,刺激化工行 业供给侧格局逐步出清,龙头企业享受较高超额收益。2016-2017 年:供给侧改革刺激出清。由于供给侧改革影响,化工行业“退城入园”稳 步推进,行业小散乱污的中小企业逐步关停、退出。龙头企业布局一体化生产,能够满 足环保生产建设标准。同时,龙头公司生产成本较低,能够保障低成本扩张,抢占市场 份额。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享有更多市场话语权,获得较多超额收益。2018 年下半年-2020 年上半年: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经济需求下行。中美贸易摩 擦带动外需受到一定影响,内需承压,企业盈利水平下滑,部分依赖出口小型企业盈利 承压。2020 年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国内供需受到一定影响,海外需求修复缓 慢,部分国内小型企业退出市场。此阶段,龙头企业能够保障稳定生产,获得稳定现金 流,在经济复苏阶段持续扩张产能,抢占市场份额。海外市场角度:成熟市场化工龙头指数均跑赢市场,取得超额收益率。从海外市场角度 考虑,化工行业龙头仍能收获超额收益。欧美日等国基础化工龙头已建立起坚厚的成本 优势和研发优势,能够进行纵向一体化布局和横向扩张,跨越全球市场和不同产业链产 品,收获高于市场平均回报收益率。二、各个周期成长龙头公司“护城河”源自哪里?从国内视角考虑,国内化工龙头仍具备较大成长空间:首先,国内化工龙头仍有整合市场的空间,市占率仍有望提升其次,国内化工龙头有望站在海外巨头的肩上,布局国内“卡脖子”的产品,实现 国产替代最后,国内化工龙头正处于全球化布局的初级阶段,未来有望逐步出海,收获海外 市场的成长空间,与欧美日老牌龙头抢占市场 结合第一部分成本优势来源,我们将详细讲述国内化工周期成长龙头(万华化学、龙蟒 佰利、华鲁恒升、华峰化学、桐昆股份、新和成、扬农化工、金禾实业)如何铸就了成 本优势,举起成本竞争的大旗。万华化学:一体化进击的全球聚氨酯龙头成本领先:以成本为刀,镌刻全球聚氨酯王者。横向与其他 MDI 生产企业对比,万华化 学的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其他厂家,公司能实现超于市场的 ROE。技术优势:以研发铺道,构筑全球聚氨酯行业王者。万华化学注重长期研发投入,从 2012 到 2020 年,公司研发投入从 5.7 亿元增加至 20.4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 17.2%。长期 的研发投入,保障公司产能规模扩张,单吨投资成本不断降低,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同 时,公司依托技术平台,不断推出新产品,主业也从 MDI 产品,逐步扩展到涵盖聚氨酯 基础原料、石油化工产品、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综合性多元的产业结构。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一体化,延伸产业链盈利能力。万华化学在烟台工业园深入布局 一体化,打通从原煤、盐和纯苯生产最终产品技术壁垒,做长产业链保障更强的盈利能 力。 资源禀赋:布局全球,因地制宜。万华化学现有 6 大生产基地,布局 3 个产业集群,研 发中心布局美国、欧洲和亚洲。公司全球化布局,有助于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发掘新生产 技术,整合竞争对手,增强竞争实力。除此之外,公司因地制宜,自建烟台码头,能够 保障关键原料的供应稳定性,拥有洞窟资源,获取淡旺季价格差利润,还能向全球稳定 输送产品,区位优势明显。龙蟒佰利:自备钛精矿,全产业链出击资源优势:公司自备钛精矿,自产人造金红石,协同一体化生产。供给端,我国钛精矿 产量位居全球第二,但仍需进口大量钛精矿满足生产,未来受到国内环保限产政策,国 内钛精矿紧缺程度将进一步推升,钛精矿具备涨价动力。 龙蟒佰利自备钛精矿,能够满足公司部分钛白粉生产需求,提升垂直一体化供应能力, 保障成本优势不断扩张。2017 年公司收购攀枝花瑞尔鑫 100%股权,与安宁铁钛签署协 议保障钛矿料供应协议,未来几年将保障公司的钛精矿供应。同时,公司在建的年产 30 万吨氯化钛渣项目和年产 30 万吨人造金红石项目的落地,将明显改善公司氯化法钛白 粉原料的供应力,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优势:兼具硫酸法钛白粉和氯化法钛白粉,布局全系列产品。龙蟒佰利是国内唯二 同时掌握硫酸法和氯化法钛白粉的生产企业。氯化法以高品位钛渣和氯气为原料,生产 金红石型钛白粉;其生产工艺难度大,但工序少,废副产物少,污染少。并且,氯化法 钛白粉能生产品味更高的钛白粉产品,有助于公司进军高端产品市场。一体化:保障核心成本优势,铸就核心竞争力。公司掌握从钛矿开采、精矿加工、钛渣 冶炼到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钛白粉全流程生产工艺。全流程氯化钛白粉全产业链的建立, 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国内钛白粉行业的领先地位,提升公司在中高端钛白粉领域的国际 竞争力,助力公司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龙蟒佰利不断突破成本下限:低原材料成本(钛精矿自备、较低的其他辅料价格+内部 协同)+低能源、动力与人工成本(区位优势+自备动力源)+低折旧(原有基地上技改 扩能,降低投资额),取得了成本的领先。此外,对比海外钛白粉龙头企业,龙蟒佰利的 成本优势也更为显著,这主要是源于海外装置多位于欧美地区,原材料、人工等多个方 面成本较高。华鲁恒升:一头多线,御守为攻技术优势:烟煤构筑核心成本优势。公司的煤气化平台主要原材料为煤炭,公司通过建 设“大氮肥国产化项目”,采用先进的煤浆气化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固定床气化技术,使 用烟煤代替了传统的无烟煤,有效的降低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以及合成氨/尿素的成本。一体化:一头多线,齐头并进。公司已实现“一头多线”循环经济柔性多联产运营模式, 产品包括尿素、DMF、醋酸、己二酸、多元醇等,面向化肥、聚氨酯、醋酸等多领域, 成为我国新型化工企业的典型代表。管理:善用股权激励,齐心共创辉煌。公司通过 2015 年与 2018 年的两次股权激励来 实现对核心人员的鼓励,保障上下齐心。行业横向对比,公司在人均营收、人均净利润 方面,均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纵向维度比较,公司的人均营收与净利润整体处于持续 上升的过程。华峰化学:扩张为矛,成本为盾资源优势:布局重庆基地,降低生产成本。华峰氨纶加大在重庆基地的建设,计划在 2021 年将重庆基地的氨纶产能扩至 16 万吨/年。工资成本低:重庆的人均工资要低于浙江等东部省份,而氨纶的生产人力相对密集, 公司选择在重庆基地布局将受益于相对便宜的人力成本。电费成本低:氨纶生产对能源的消耗量较大,根据环评报告,单吨氨纶需要消耗 2160 千瓦时的电、1 吨的中压蒸汽和 1.5 吨的低压蒸汽,重庆基地相对便宜的电 费及蒸汽成本将为公司带来超额收益。运输成本低:华峰重庆选址涪陵化工园区,其主要生产原料纯 MDI 由巴斯夫重庆 提供,PMTEG 由重庆弛源化工有限公司提供,三个企业相互临近,不仅能够保证 原材料的供应稳定,还能显著降低运输成本。 技术优势:掌控环己烯法制备工艺,保障成本优势。公司突破环己烯法制备己二酸生产 工艺,环己烯法生产己二酸具有生产技术成熟、收率高、原料成本低的特点,其氢气的 消耗量基本为环己烷法的 2/3,且副产物环己烷可以进一步利用,因此环己烯工艺路线 属于国内先进生产技术。华峰氨纶的一期 16 万吨/年己二酸装置使用环己烷路线,而后 续的己二酸装置均采用环己烯路线。桐昆股份:一体化布局,涉足智能化生产一体化:布局浙石化,扩充宝塔式供应结构。公司持有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浙石化”)20%股权,逐步向上游拓展石化业务,打通了“PX-PTA-涤纶长丝”全产 业链布局,进一步提升了公司一体化供应能力,形成宝塔式供应结构。未来看,随着浙 石化二期投产,公司在 PX 端权益产能有望扩大,与下游 PTA 和涤纶长丝配套能力提 升,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技术优势:以研发开道,推动智能化发展。桐昆股份注重研发布局差异化和智能化生产, 满足下游多元需求,降低人工参与度。涤纶长丝差异化品种数量位居行业前列,号称涤 纶长丝行业的“沃尔玛”。智能化转型提升公司生产运作效率,降低人工参与度,提升产 品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人工成本也有所降低。公司布局智能化,降低人工参与度,提 升工作标准化程度。2011 年到 2019 年,公司每万吨涤纶长丝产能所需工人从 73.7 人 降低至 23.6 人,生产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未来看,随着公司智能化布局深入发展,公 司用人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优势有望得到进一步巩固。“两化”(中国化工与中化集团)持续推进农业板块整合。扬农化工是国内仿生农药行 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拟除虫菊酯农药的产量和营业收入一直名列全国同类农药行业第一。 基于多年的技术研发,公司在 2002 年上市时便已储备丰富的菊酯品种,部分产品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化合并后,公司为先正达集团农药输出重要一环, 或将搭乘“两化”整合的发展快车,快步向前。金禾实业:多元一体协同,铸就成本优势一体化:多元业务协同,构筑低成本王者。金禾实业已形成了以煤炭、硫磺、醋酸等产 品为主要原材料,纵向、横向延伸的一体化化工产品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一体化的配置, 减少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并实现了较低生产成本和较高的生产效率。技术优势:以低成本为壑,铸就无法复制的成本优势。金禾实业多年来不断推进降本增 效,通过工艺技术的不断优化,收率、各项消耗指标领先于国内同行,安赛蜜、三氯蔗 糖和麦芽酚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远低于竞争对手。(详见原文报告)(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包小姐

石油行业深度报告:战国时代,国际政治视角下的原油市场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 石油市场与国际政治相互影响1.1 获取石油是国际政治的首要目标 能源和国际政治从一开始就是密不可分的。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当时主要是煤炭)和机械一起有效 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后来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石油的战略价 值还没有显现,当时的石油主要用来照明,一战期间石油承担驱动机械化武器和车辆的重任而逐渐 登上了历史舞台,当时的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说:“一滴石油抵得上我们士兵的一滴血”,石油的军事 价值逐渐得到显现。二战以后,石油作为现代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逐渐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 一个国家的实力体现在其地理环境的优劣、自然资源(粮食、能源、矿产等)的拥有和获取能力、 工业和科技水平、军事实力、人口数量和结构、国民性格、国民士气和政府素质等等硬件和软件因 素。毫无疑问,石油资源的多寡和获取稳定可靠的石油资源的能力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实力 的重要因素,当代社会各国无不把石油资源的获取和掌控作为其国际政治斗争的首要目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石油作为原料和动力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之外,其先天的和根本的原 因则是石油资源端和使用端的巨大的不平衡,假如资源的消耗国同时也是资源的主要供应方,因能 源问题导致的国际政治事件至少可以减少一半,但事实上全球石油资源却掌握在中东、俄罗斯和美 国等国家手里,而以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为代表的石油消费大国的油气资源却相对贫乏。1.2“石油美元”使石油成为政治工具 石油不但是各国国际政治活动的目标,而且石油本身反过来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当代全球石 油格局的形成,本身就是商业行为和国际政治糅合的产物。原油的需求端和供应端分别对应了两个国际组织,需求端主要是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而 供给端主要是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虽然中国和印度等原油消费大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加入OECD,美国和俄罗斯等石油生产大国也不是 OPEC 的成员,但这并不影响 OECD 国家和 OPEC 国家分别对原油的需求和供应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经合组织的前身为 1948 年 4 月 16 日西欧 10 多个国家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成立的目 的是帮助执行致力于二战以后欧洲重建的马歇尔计划。1960 年 12 月 14 日,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经 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等共 20 个国家签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决定成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在公约获得规定数目的成员国议会的批准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于 1961 年 9 月 30 日在巴黎生效,OECD 正式成立。后来其成员国逐渐扩展到非欧洲国家。尽管 OECD 并不是因为石油而建立的,但是因为其大部分国家是欧美日韩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耗了 全球 47%的原油,因此其对全球原油的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 OECD 旗下的国际能源署 IEA 是国际石油领域的重要机构,其每月披露的全球及 OECD 数据对全球原油价格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相反,OPEC 就是一个完全因为石油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在 1960 年之前,全球原油市场被西方财 团所垄断,所谓“原油七姐妹”(埃克森公司、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 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不仅控制着大量原油产能,而且垄断市场交易, 左右全球油价。多数石油生产国虽然拥有巨大的产能,却只能获得很少的收益。1960 年 9 月 14 日, 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5 国达成一致,决定建立一个协调小组,达成产量和价格 的同盟,借以打破西方财团的垄断,这就是 OPEC。OPEC 的成立使得沙特等产油国对石油的定价 影响力增强,同时能够利用石油作为武器在国际事务中争取自己的利益。但 OPEC 刚成立的最初几 年其影响力仍然是有限的,拐点出现在 1973 年的中东战争期间。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作为武器,沉重地打击了以色列的支持者美国, 引发了美国资本市场大规模暴跌,令众多工厂关门破产,更沉重地打击了构架在石油体系上的美国 经济。此时,在之前在越战中深陷泥潭的美国,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财政赤字不断恶化的情况下, 美国维持了二十多年的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恰巧在 1973 年终结。阿拉伯国家也趁着这场战争中引发 的民族主义思潮,趁机启动了石油公司的国有化,将油价的谈判权收回至 OPEC。但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随着石油价格上涨给阿拉伯国家带来的大量外汇,必须要有 一个输出地来储藏财富,而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在布雷顿黄金体系崩溃后,又必须给美元找一个锚。 因此,刚结束一场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和美国,在巨大的共同利益面前,很快就合作了。“石油美元” 也取代了“黄金美元”,重新构建了全球经济结构的格局。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也是“石油 美元的主要设计者”——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而美国通过石油美元的绑定,同 时控制了着石油和美元。石油美元是美国首个剪全球羊毛的工具:石油美元回流是一种独特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石油输出 国得到的"石油美元"也需要寻找投资渠道,由于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石油美元” 很大部分又回流到美国以银行存款、股票、国债等形式存在,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支撑着 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以其特殊的经济金融地位,维持着石油美元环流,使美国长期呈现消费膨胀 外贸逆差和大量吸收外资并存的局面。美国得以依靠这种特殊的世界经济格局,维持其超级大国地 位,美国人也可以在高收入的同时,享受世界最低的物价水平。美国超强的军事实力是维护其石油美元坚挺的最重要原因。美国对波斯湾石油出口国家都有着强有 力的控制,通过军售和金融协议等方式作为交换条件,使阿拉伯产油国把石油出口得到的美元重新 投向美国资本市场,把这金融游戏永远的玩下去。如果美国失去霸权,或者面临失去霸权的威胁,那么这套金融游戏就玩不下去了。因此这套机制诞生之初就决定了石油和国际政治(尤其是美国在 中东的战略和政策)密不可分的。美元和美军是美国霸权的两大支柱。卡扎菲和萨达姆政权被美国推翻,可能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 打算终结石油美元结算体系,严重威胁到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威胁到美国制定的这套石 油美元的规则。 1.3 国际政治是影响石油价格 石油是国际政治的目标和工具,反过来其价格也受国际政治的扰动。国际政治因素包括战争、恐怖 袭击、政府选举、官方表态(例如伊朗的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威胁)等。原油价格很多时候是国际政治矛盾产生-激化-平复-再平衡的过程。纵观国际原油市场的历史,国际 政治因素不时显示出惊人的影响力,阿拉伯石油禁运、两伊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911 事件, 以及近期的卡舒吉遇害和沙特原油设施遇袭,都导致了原油价格的暴涨暴跌。因此供需视角并不是 理解原油市场的唯一视角,从国际政治视角去理解油价也非常重要。国际政治和地缘因素对油价的影响虽然无时无刻不在,但某一事件的影响往往是较为短期的,从历 史上的国家地缘政治冲突事件来看,不同类型和时期的事件对油价的冲击力度和持续时间有所差异。 国际地缘冲突对油价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事件本身是否能够对原油的供给需求产生实际且具有持 续性的影响。从国际政治角度看,大国显然是影响石油市场的主要力量。决定一个国家对于原油市场影响力的因 素主要包括:该国是不是能源生产、消费和进出口大国、该国是不是有较强的经济或军事实力。按 照这种标准,我们认为美、俄、沙特和中国是当前对原油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四个国家,虽然只有美 国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能源生产需求大国和经济军事实力),但俄罗斯(能源生产消费和出口大 国)、沙特(OPEC 最大的产油国和出口国)和中国(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影 响也是巨大的。近期油价的急剧暴跌,表面上看是因为沙特和俄罗斯的会谈失败,但实际上沙、俄两国也存在利用 低油价打压美国页岩油的目的,因此美国的态度和动作也是油价走势的重要变量。解决近期的原油 市场问题,稳定原油市场主要是美国、沙特和俄罗斯的事情。中国一向不干涉他国事务,预计此次 也不会参与这项事情的解决,但是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国内的原 油需求如何变化将间接影响此次事件的解决,中国国内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工业和交通物流行业 的复工将给国际原油市场的再平衡腾出更多的空间。 二、 大国能源战略是石油市场的主导力量在评估国际地缘政治对油价的影响之前,有必要研究一下各个国家的能源战略:具体包括国内所采 取的能源政策,以及一个国家怎么去处理能源合作和能源冲突问题。能源战略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受一个国家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影响,内在因素包括能源禀赋、经济增速、产业结构、国家安全、 地理位置、能源设施水平等;外部因素包括海外相关国家的政治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 全球金融环境等等,对于中东国家来讲,当地的宗教因素对我们制定能源对外战略影响也很大。 2.1 中国:能源安全是能源战略的核心 我国能源消费量大、油气进口依赖度高,决定着保障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稳定安全供给是我国能源战 略的核心目标。目前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在全国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为 28%,由于资源禀赋 的问题,我国 70%以上的原油和 40%以上的天然气需要进口,而且进口依赖度逐年增长。怎样保证 我国能源安全?长期以来我们所采取的战略是能源多元化。能源多元化之一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目前我国的能源进口来源跟前些年相比越来越均衡,已经形成 了东北(中俄原油和天然气管道)、西北(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南(中缅油气管道) 和东部沿海(海上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四大进口通道,随着油气管道的建设,我国油气的进口对马 六甲海峡的依赖越来越小,有效地降低了能源的供应风险。另外从进口来源国的角度来看,2019 年 中国共从 48 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原油,遍布中东、非洲、俄罗斯和南美洲,来源于沙特、俄罗斯、伊 拉克、安哥拉等国家,风险得到有效的分散。能源多元化的特征之二是大力推进新能源的使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受新 能源车补贴政策、一线城市车牌政策和新能源车的固有优点(加速快、静音、使用成本低、维护简 单)影响,最近几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攀升,从 2014 年的 22 万辆飙升至 2019 年的 380 多万辆,新能源车在机动车保有量中的占比从 0.24%上升到 2019 年的 1.46%。新能源车的使用一 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促进了能源使用的多样化。发展节能技术以及清洁能源技术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最近 10 年在环保和能耗两方面 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单位 GDP 能耗也处于快速下降的状态,从 2010 年的 0.793 吨标准煤/万元 降低到 2019 年的 0.571 吨标准煤/万元。清洁能源主要包括推广天然气的使用和煤炭的清洁利用, 两者不但有效提高能效,而且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的比重从 10 年前的 3.5% 增长到目前的 7.8%。此外,为有效获取油气资源,我国推出了“能源走出去”战略:《2016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明 确提出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加快推动重大能源装备“走出去”,积极拓展海外油气合作。目前以三桶 油为代表的国有油气公司和部分民营油气公司在海外建设和运营众多的油气项目。我们认为海外油 气合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1)显而易见,海外油气合作有利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2) 海外油气合作能够带动我国工程建设、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出口,对开拓国际市场和化解国内的产 能过剩具有重要意义;3)海外的油气合作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我国跟中东国家、非洲国 家、俄罗斯等国家的利益捆绑,对于我国参与国际事务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其次不断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需要近 90 天的石油储备量来保障国家的 正常运行,我国的战略储备远低于这个数字,但 2004 年开始我国开始大力建设石油储备基地,目前 已经建立起了大连、黄岛、镇海和舟山等原油基地,历史上低油价时期,中国的战略储备往往加速 采购原油,例如 2015 年-2016 年国际油价低点的时候中国战略储备注入速度明显提升。中国增加我国的石油储备能力不光靠战略储备这一条路,通过油气体制改革,刺激商业进口和商业 库存的发展也是重要的一环,如果我们仔细考虑 2015-2016 年国际原油价格低谷的两年,结合中国 当时的政策,我们就会发现国家制定政策的巧妙性。地炼早期的加工原料主要是以燃料油为主,例 如 10 年以前地炼的原料 44%是来自新加坡和欧洲等地的进口燃料油,9%是国产燃料油,其余分别 是国产原油。原油和燃料油的大约各占半壁江山。2015 年-2016 年中国政府逐渐放开了原油进口权 和原油使用权,到 2018 年地炼基本实现了全原油进料。两权的放开极大地促进了地炼成本竞争力, 地炼进口原油出现了一波高峰。同时政府利用两权的放开,作为置换条件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 的小规模常减压装置,去除了低端产能,实现了产业的优化,可谓是“一箭三雕”。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现阶段中俄和中沙之间的关系主基调是合作,主要是因为我们作为能源进口 大国和俄沙两国作为能源出口大国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中俄原油管道、中俄天然气管道、中国北 极亚马尔 LNG 项目、中沙合资的延布炼厂等众多能源项目都是中俄、中沙能源合作的重要见证。中 美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合作又有冲突,美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众多石油化工产品的进 口来源国。但最近两年美国的战略中心往亚洲倾斜,对我国内政指手画脚(包括中国在南海地区的 油气资源开发),尤其是最近两年的贸易摩擦损害了两国的关系,也直接导致了我国自美国的能源化 工产品进口急剧减少。2019 年年底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的签订,暂时缓和了贸易紧张压力,协定 也规定了中国未来几年从美国的能源化工产品进口量将有可观的增长。2.2 美国:能源为手段维护石油美元霸权 相对中国而言,美国的能源战略核心除了保障国内的能源安全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维护石油美元 体系,维持其全球的经济霸权。而这种石油美元霸权的维护,除了介入全球政治事务和进行资本的 投资之外,背后的军事实力才是其根本的工具。目前美国在全球拥有多出军事基地,中东地区一向 是其重要的军事力量驻地。近年来随着美国页岩油气的发展,美国实现了能源独立,正从一个能源进口国变为出口国,因此能 源的出口成为美国能源战略新的组成。特朗普上台以后,一直把美国的能源出口作为重要的工作对 待。作为一个商人出身的总统,特朗普多次在国际场合做起了美国页岩油气的推销员。2017 年 11 月 9 日,特朗普访华随行的企业名单中,包括 2 家石油、5 家天然气相关企业。访华第二天,中国燃气控 股有限公司与特朗普随行商贸团 29 家企业之一的液化天然气 Delfin 公司在北京就进口 LNG 项目成 功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欧洲市场也是特朗普眼中的蛋糕,但是欧洲目前主要用俄罗斯的能源,尤其是天然气,因此俄罗斯 和美国在欧洲能源市场上矛盾不断,美国总统特朗普 2019 年底签署了《2020 国防授权法案》,其中 便有对参与“北溪 2 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企业实施制裁的内容,包括禁止相关企业人员去美国旅 行,以及冻结他们在美国的财产等。美国和俄罗斯在北溪 2 号线项目上走上了对立面。2.3 沙特:稳定石油市场,进行非油转型 中东产油国的财政是高度依赖石油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财政平衡预算模型,沙特 2020 年的财政预算平衡油价在 80 美元以上,当前的油价远远低于沙特对油价的诉求。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组织 OPEC 的“带头大哥”沙特多年来一直带领 OPEC 国家控制石油市场,以 协助维持石油价格的稳定。同时也作为执行人维护石油美元霸权,走的一直是亲美的路线。但是意识到沙特经济高度依赖石油行业的潜在风险,近年来沙特非常重视经济往非油行业的转型。 尤其是现任王储小萨勒曼上位以后,更是提出了 2030 年愿景,主导沙特经济长期多元化战略,旨在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其中就包括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商阿美石油公司的 IPO 项目,所融得的资金 用于沙特的经济转型。此外,沙特的石油化工行业本身也逐渐从油气行业转为油气和化工并重,沙 特阿美收购 Sabic70%的股权以及沙特入股中国的福建炼化和辽宁的华锦炼油项目就是该战略的典 型例子。2.4 俄罗斯:高度依赖石油但经济更为多元化跟沙特类似,俄罗斯的经济也高度依赖石油工业的景气程度,从历史数据来看,油价的高低直接决 定着俄罗斯经济的增速,因此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之一主要是控制石油市场、稳定石油价格。但是相比沙特对石油工业的高依赖程度,俄罗斯对于石油的依赖度相对较低,2018 年俄罗斯出口商 品中只有 53%是石油和天然气类产品,远远低于沙特的 80%以上,相对低的依赖度给与了俄罗斯在 国际能源政治中更多的筹码和底气。俄罗斯的另一条能源战略是利用能源作为武器扩大其在全球(主要是东欧和中东)的影响力。冷战 期间,东欧地区基本上是苏联的国土,而中东地区是美苏两国争霸的主要战场,苏联高举反殖反帝 反霸旗帜,大力支持地区民族民主运动,培育了一大批地区盟友,如埃及、叙利亚、利比亚、巴勒 斯坦、伊拉克、南也门、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其在中东的影响达到了历史顶峰。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始,埃及总统萨达特弃苏投美、苏联入侵阿富汗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重挫苏联在 中东的声誉和地位,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力开始走下坡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长期低迷,其 在中东的话语权弱于美国,但是重返中东是俄罗斯的长期战略,凭借叙利亚危机,俄罗斯在中东的 影响力重新实现了一定的反弹。俄罗斯重返中东是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首先,俄罗斯增加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有利于控制 中东的石油和油价,而油价直接影响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和 GDP 增长;其次战乱不断的中东地区是俄 罗斯武器的传统市场,阿尔及利亚、伊朗、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和埃及是俄武器在中东的传统 买家,俄还打进了长期被西方垄断的海合会成员国以及土耳其的武器市场,阿联酋、卡塔尔、沙特、 土耳其等国纷纷采购俄军火,尤其是土耳其不顾北约反对执意购买俄“S-400”导弹防御系统引发世 界关注。最后,俄罗斯重返中东也加强了中东地区和俄罗斯的经贸合作,近年来俄与土耳其、伊朗、 埃及和伊拉克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例如俄土贸易额不断增长, 2019年达到217亿美元,增长2.5%。 俄对土出口主要为矿物燃料及其蒸馏制品、冶金及冶金制品等;土耳其对俄出口主要为机械设备、 交通工具、食品、纺织品及鞋类。俄土互建投资项目的双向投资总额约达 100 亿美元,近年来土俄 签署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土耳其溪流”天然气管线建设和核电站建设大合同。俄土还在积极探讨 建立自贸区。沙特和俄罗斯同作为产油大国,对油价的诉求是一致的,但是在国际政治上沙特和俄罗斯之间矛盾 重重,这种矛盾是有历史渊源的:冷战期间,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石油国家,操纵石油组织 OPEC, 压低油价,让原本经济困难的俄罗斯犹如火上浇油。当时的苏联,石油出口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 来源之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低迷,加之本国石油开采成本远高于中东,导致苏联石油出口利润 极其微薄,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因此,冷战以美国胜利俄罗斯失败而结束,石油价格低迷 导致苏联经济恶化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俄罗斯选择的中东盟友基本都是什叶派:包括早期的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后来的伊朗什叶派 执政党,再到后来的伊拉克什叶派执政党。而作为逊尼派的沙特政权与上述什叶派三国有着天然的 教派矛盾;同时叙利亚、伊朗和伊拉克三国跟沙特互为邻国,彼此间还存在着结构性的地缘政治矛 盾。所以,虽然俄罗斯不能直接威胁沙特,但它在中东的战略布局,却跟沙特形成了冲突。 三、 国际政治视角下,低油价不具长期可持续性3.1 油价下跌表面是因为俄沙会谈失败,其实是页岩油和疫情2000 年以来的国际油价一共出现了 3 次大跌,第一次是 2008 年-2009 年的金融危机期间,国际原 油(布伦特现货)年度均价从 97 美元跌倒 62 美元;第二次是 2014 年-2016 年期间,美国页岩油产量急剧增长,而沙特为防止页岩油抢占全球原油市场份额而发起价格战;近期的国际原油价格大跌 是 2000 年以来的第三次大跌,布伦特和 WTI 在 30 美元左右震荡。此次的价格下跌,最早主要受到 2020 年 1 月份国内爆发的新冠疫情的影响,私家车出行、货运物 流和航空运输受到了新冠疫情的极大影响,由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全球第一大原油进 口国,疫情爆发后原油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跌反应,后期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油价进一步下跌。面对国际油价的下跌,沙特为首的产油国有意采取措施托升油价,于是沙特联合俄罗斯等国家在 3 月 6 日当周举行会议商讨对策,但却在减产幅度上未达成一致,这是六年来首次出现这一现象,国 际油价闻风大跌,布伦特油价当日重挫 10%。会谈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俄罗斯不同意在现有减产 210 万桶(170 万桶+额外备用 40 万桶)的基础上进一步减产。我们认为俄罗斯之所以不同意进一步减产,原因有三: 国际原油价格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出现下跌,跟以前的价格下跌不同,近期的疲软主要是需求 端的影响,在疫情不解除、需求不反弹的情况下,进一步减产对国际油价抬升有限; 近年来沙特和俄罗斯通过减产稳定了原油市场,但是美国页岩油趁火打劫,不断蚕食沙特和俄 罗斯等传统产油国的市场份额,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2019 年底中美贸易协议第一阶段签订,协 议显示中国未来几年将大批量采购美国能源化工产品; 虽然两国都高度依赖石油产品的出口,但俄罗斯的经济比沙特更为多元化,2018 年俄罗斯能源 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 50%多,沙特则达到了惊人的 86%。因此沙特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度远高于 俄罗斯;再者俄罗斯的财政较为安全,俄罗斯的财政预算近两年基于 40 多美元制定,IMF 数 据显示 2020 年俄罗斯的财政平衡油价为 50 美元左右,而沙特为 84 美元,所以从沙特和俄罗 斯的博弈来看,显然俄罗斯底气更足。在 OPEC 会谈失败后,沙特做出了降价和增产的官宣。会议结束后的周六(3 月 7 日),沙特马上发 动“全面油价战争”:大幅调低其不同级别的主要原油定价,削减的幅度至少是 20 年来最大,全面 增产抢占市场。根据沙特阿美的声明文件,4 月卖往亚洲的原油定价下调 4-6 美元/桶;4 月卖往美 国的原油定价下调 7 美元/桶;卖给西北欧的阿拉伯轻质原油折扣扩大到 8 美元/桶,售价低至 10.25 美元/桶。而俄罗斯卖往西北欧的乌拉尔原油(Urals)每桶折价约为 2 美元。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大幅降价之外,沙特还将大幅增产。据相关媒体披露沙特下个月的原油产量将 远超过 1000 万桶/日,甚至可能达到 1200 万桶/日的纪录高位,相比 3 月份增加 230 万桶/日。考虑 到大部分 OPEC 国家的财政状况,我们认为其他 OPEC 国家大概率会跟进。全球原油的供给端预计 将加剧宽松。我们认为此次油价的下跌表面上看是因为俄罗斯和沙特的谈判失败导致沙特发动价格战,其根本的 原因之一是因为新冠疫情极大地抑制了国际原油的需求,倘若没有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各国本 来可以通过前期已经达成的减产计划维持原油在 60-70 美元左右,但历史没有假设,新冠疫情的爆发打破了原油市场的平衡,增加了产油国的财政压力预期,激化沙特和俄罗斯之间因为利益不一致 导致的矛盾。根本原因之二是美国页岩油,如果没有美国页岩油对沙特和俄罗斯等产油国的步步紧逼,我们认为 即便在疫情的影响下,沙特和俄罗斯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也非常大,但有了页岩油这一外部变量,沙 特和俄罗斯达不成协议,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俄罗斯也不愿意看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现 象出现。所以沙特、俄罗斯和美国是这次原油价格暴跌的主要推手,解铃还须系铃人,最终市场如 何回归平衡还需要三国的博弈和磋商,当然我们认为堵不如疏,需求端的改善才是解决当前原油问 题的终极法宝,目前看来中国的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企业复工面良好,开工负荷不断提升,再加 上低油价下中国极有可能大批量采买国际原油增加原油的战略和商业储备,这些都有利于国际原油 的重回平衡,然而原油需求要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还取决于全球疫情是否得到遏制,目前看来, 意大利等海外国家的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预计至少 1-2 个月内国际原油市场仍将疲软运行。 3.2 沙特油气行业盈利无虞但低油价威胁财政和政局 油价降低到 30 美元仍然可以覆盖大部分中东产油国的生产成本,但是在该油价下部分国家如英国、 巴西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油气公司出现亏损。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的油气公司虽然可以盈利,但这并不 能代表沙特等国家在该油价下能够持续多久,因为中东产油国的财政平衡油价远远高于其 10 美元左 右的生产成本,也远远高于当前 30 美元左右的油价。除非沙特对持续扩大财政赤字有充分的准备, 我们认为当前油价下沙特的价格战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再者低油价对沙特当前的政局和王储的顺利继位也是极为不利的。2015 年 1 月 23 日,沙特的前任 国王阿卜杜拉去世,第一顺位继承人、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萨勒曼(Salman)接任王位,并于随后颁 布了一系列行政职务变更任命。三个月后,萨勒曼宣布废除同父异母的弟弟穆格林(Muqrin)的王 储之位,继而任命其侄纳伊夫(Nayef)为王储——这一动作宣示了沙特王室历时数十年的“兄终弟 及”继承制度被打破,第三代亲王被引入了王位继承序列。2017 年 6 月,小萨勒曼(Muhammad Salman)将他的堂兄穆罕默德·本·纳伊夫推翻,荣登王储 之位。实为沙特真正的统治者,从各个方面代表了他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从 2015 年以来沙特王室继承人的频繁变更可以看出王室内部矛盾重重,比如在小萨勒曼上位初期王 室内部便已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塔拉勒·本·阿布杜·阿齐兹亲王表示,萨勒曼的继承人任命不符 合伊斯兰教法和“国家体制”。低油价造成的经济和财政问题,有可能使得沙特王室的内部矛盾激化,成为王储上位过程中的不稳 定因素,同时也会深刻影响全球原油的供给。但如果说此次沙特王储意图废除石油美元霸权,我们觉得这是市场过度解读了,诚然石油美元霸权 因为此次的事件有所削弱,沙特王储对石油美元制度也并非全无异议,但沙特和美国的国际关系一 向稳固,王储更不可能在其继位节点对石油美元动刀,更为重要的是,有萨达姆和卡扎菲的前车之 鉴,面对美国在中东强大的军事部署,沙特王储不会不有所忌惮。此次会谈破裂,最多只是王储跟 美国争取更多的利益而已。 3.3 美国的动向才是解决当前原油问题的核心 3.3.1 金融分析:低油价可能加剧高收益债流动性风险 30 美元的油价对于美国页岩油可以说是灭顶之灾,美国页岩油的盈亏平衡点大约在 50 美元左右, 当前 30 美元的原油价格势必对其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近期称,美国页岩油行业在每桶 51 美元的油价时,就可以为其今年 的资本支出预算提供资金,以及还清债务或向股东支付投资回报,然而如今,WTI 距离 51 美元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根据 Rystad Energy 的数据,在当前美国两大页岩油生产区中,只有埃克森美孚、 西方石油公司、雪佛龙和 Crownquest Operating LLC 在二叠纪盆地钻探的油井可以在每桶 31 美元 的价格上实现盈利,而对于从事页岩油行业的绝大多数公司来说,若油价保持在当前 30 美元的水平, 钻探新的油井肯定会亏损。目光从页岩油本身扩展到美国金融市场,近期美股的持续暴跌引发了市场对于金融危机潜在爆发可 能的担忧,而油价持续低企会加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当前,美国居民、企业、政府部门中最 危险的就是企业部门中信用等级较低的部门,一方面,疫情带来的终端消费停滞以及供应链冲击将 全面影响上、中、下游所有企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股市、大宗等资产的剧烈下行带来的资产减 值可能导致企业部门面临资产负债表渠道、信贷渠道的双重冲击,企业部门的流动性周转将更为困 难,而中低等级信用的企业受益于美联储“放水”的程度相对有限,美联储近期一系列的宽松政策 难以显著缓解企业部门的流动性困境。油价若持续低企将加剧上述现象,这是由于美国能源企业发行的中低等级信用债规模占美国债权总 市值的 17%,油价低企不仅会打击美国能源行业的经营及日常现金流入,还会剧烈冲击甚至切断其 正常的融资渠道,甚至导致相关高收益债在市场悲观情绪发酵中遭到抛售,从而引爆严重的流动性 危机,加剧整个金融市场面临的冲击。根据 FactSet 截止 3 月 6 日的一项统计,美国油气公司中高 杠杆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的公司的长债-净资产比达到了 90%以上。3.3.2 经济分析:石油价格战对美国经济冲击显著 在新冠疫情对美国的冲击逐渐显现且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的当下,原油价格战带来的能化品 种大幅下跌将给美国能源与化工企业带来显著冲击。除此之外,防控疫情下的边境管理与旅游限制 措施也会导致原油需求进一步下滑,给美国能化行业带来进一步的冲击。从 2018 年数据看,美国能化行业 GDP 占经济总量的 3.8%,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比较显著的。若 当前低油价持续至年末,考虑到疫情下产量大概率也会有所下行,那么能化行业总产值下行超过 15% 是可能的,那么对美国经济的额外冲击也将达到 0.5-0.6 个百分点。而这将给处于疫情冲击下的美国 经济更进一步的冲击。3.3.3 政治分析:恐影响特朗普大选连任 疫情冲击叠加油价低企不仅打乱了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也给正在进行的美国大选带来了显著冲击, 拜登依靠 2014 年在奥巴马总统时代担任副总统积极应对埃博拉疫情的良好政绩获得了选民的认可, 特别是在当前副总统彭斯对控制疫情不力且在 2015 年由于拖延“临时针头交换计划”而导致印第安 纳州 HIV 扩散的“黑历史”被爆出后,拜登在民主党初选中的得票率进一步上升,并成功在 3 月 3 日的“超级星期二”中超越桑德斯,并在 3 月接下来的初选中进一步扩大了优势。当前,特朗普政府已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疫情防控力度也有所加码,资本市场也暂时给 出了积极回应(3 月 13 日尾盘大涨),但是,疫情的持续蔓延与油价低企可能带来流动性危机的潜 在风险并未消退,且随着油价持续低位,爆发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资本市场仍面临 上行的制约,这将给特朗普的大选连任蒙上阴影。按照历史经验,在任总统大概率会连任成功,但 是一旦爆发经济金融危机,在任总统连任的概率就会大幅下行。上一位未能成功连任总统的老布什 正是由于 1990-1991 年经济危机而最终败选于初出茅庐的克林顿。所以,特朗普为了提振经济前景,阻止金融危机到来,并提高连任的概率,是有较强动力解决或者 缓和此次石油价格战的。 3.4 俄罗斯底气足,有望争取更多筹码 俄罗斯的原油生产成本高于沙特等中东国家,但是 30 美元的油价下其油气公司仍可以有较好的盈利, 考虑到俄罗斯按照 42 美元的油价进行财政预算,其 2020 年的财政盈亏平衡油价只需要 50 美元就 可以达到。我们认为俄罗斯在此次原油价格大战中的筹码和底气要比沙特和美国来的充足,我们认 为此次俄罗斯有可能利用手中的筹码趁机为北溪 2 线和其在中东的利益争取更多的空间。基于以上判断我们认为美国和沙特之间达成一定的协议,是解决当前原油市场困局的关键。沙特和 美国之间,我们认为美国的主动性更强,关于理由本报告上述章节已有论述,总结如下: 沙特虽然对高油价的诉求较强,但是当前的油价下油气公司认可盈利,短期财政压力可以通过 财政赤字进行消化。沙特的油气生产主要是靠阿美等国有石油公司,不会出现破产的风险。 低油价下,美国的页岩油气公司大部分将出现亏损,当前 30 美元的油价下,现金流也会出现 问题。美国页岩油气公司往往是高杠杆的,因此页岩油气公司的破产会直接增大美国银行业的 债务风险。 近期原油下跌带动的美股下跌对 2020 年大选不利,页岩油主产区德州和路易斯安纳是共和党 的票仓,油气公司破产增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导致的失业问题会对特朗普的大选进一步造成 负面影响。 不论沙特是否有意挑战石油美元,如果特朗普迟迟不解决原油市场问题,石油美元霸权将遭到 削弱,这对于美国是致命的。2019 年沙特阿拉伯曾威胁放弃石油美元结算,其主要原因是美国 正在讨论的 NOPEC 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可以用操控能源市场的罪名,对 OPEC 组织进行制 裁,而沙特毫不示弱,用威胁退出石油美元结算体系来回击。至于解决的时间节点,市场上缺少判断所需要的基础信息。而解决问题的形式,我们认为最大可能 是美国让利给沙特,沙特进一步谋求和俄罗斯达成减产,当前疫情影响下原油需求低迷,似乎只有 减产一条路可以对抬升油价有效。当然正如我们前文所说,中国和全球的疫情控制将缓解需求端的 压力,将极大地增大沙特、美国和俄罗斯的磋商空间,但全球疫情的消退似乎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 因此我们认为近期油价不会出现强有力的反弹。四、 投资建议2019 年年底我们在发布年度策略报告中就对 2020 年的国际油价较为谨慎,当时我们的看法是“国 际政治和经济环境不允许高油价,但 OPEC+国家的减产会一定程度上托升油价,2020 年的国际油 价(布伦特)跟 2019 年基本持平,大约在 65 美元左右”。现在看来,即便谨慎的判断,在新冠疫 情这只黑天鹅出现之后,也显得较为乐观了。由于新冠疫情的出现,国际原油需求大跌,需求端代替供给端成为了原油价格的首要影响因素,也 是因为新冠疫情造成需求大跌,才有了 OPEC 和俄罗斯的谈判会议,及随后的会谈失败。从前几章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的低油价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油价何时反弹主要取决于全球新 冠疫情何时得到有效控制(但最终会得到有效控制) 、俄罗斯和沙特何时重回谈判桌和美国的态度和 动向。原油价格的下跌对于中国整体是有利的,参考 2015-2016 年国际油价低点的时候,中国加快进行原 油的战略储备,同时放开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给地方炼厂,刺激了原油商业储备。预计此次油价下 跌仍会提升我国原油的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其次,根据我国的成品油调价机制,40 美元以下的国 际原油价格,我国成品油价格将不再下调,国内炼油行业将享受政策性红利。但低油价给中国带来 的并非全部是好处,下表展示了低油价对于石油化工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影响,低油价下利多的行业 在油价反弹时利空,反之当前受打压的行业油价反弹时将迎来利好。基于以上逻辑判断,我们认为在当前低油价下,石油化工板块内改性塑料和精细化工等板块迎来利 好,勘探开采、炼油、大宗石化等行业面临一定的压力。但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我们认为近期的油 价下跌,利好及利空因素已经被股票市场充分吸收,当前 30 多美元的油价不具有可持续性,正好是 配置油气和大宗石化相关板块的合适节点,推荐油气行业龙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民营炼油和化 纤龙头恒力石化;及轻烃裂解龙头卫星石化。 ……(报告来源:平安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毒中毒

每天净赚2.4亿元 中国石化发布2019年度业绩报告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公司营业收入人民币2.9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各事业部和专业公司均实现盈利 净利润人民币576亿元,每股基本收益人民币0.476元 全年每股股息人民币0.31元,派息率达到65.3%。3月29日,中国石化发布2019年度业绩报告。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实现营业额及其他经营收入为人民币2.97万亿元,同比增长2.6%,创历史新高;本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为人民币575亿元,每股盈利人民币0.475元; 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公司实现营业利润为人民币90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576亿元,每股基本收益为人民币0.476元。公司财务状况稳健,现金流稳定。综合考虑公司未来发展需要、股东回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董事会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19元,加上中期股息每股0.12元,全年预计派发股息每股0.31元,股息分派总额375亿元,派息率为65.3%。以2020年以来H股平均股价计算,股息收益率超过8%。2019年,中国石化主动应对市场变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国际化布局、一体化统筹”运营准则,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果,公司各事业部和专业公司均实现盈利,发展的韧性充分体现。勘探及开发方面,全面实施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行动计划,积极推进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降本减费,稳油增气降本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勘探方面,加强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和预探力度,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取得一批油气新发现,境内全年新增油气经济可采储量5.87亿桶油当量,油气储量替代率达138.7%。在原油开发方面,推进顺北油田产能建设,加强老区难动用储量效益建产力度,加大提高采收率技术攻关和应用,夯实稳产基础;在天然气开发方面,积极推进涪陵、威荣、川西等气田产能建设,加大天然气扩市拓销力度,推动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全年油气当量产量458.92百万桶,其中,境内原油产量249.43百万桶,天然气产量10,477.8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7.2%。炼油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增产汽油和航煤,高附加值产品产量进一步提高,柴汽比降至1.05;优化完善低硫船用燃料油生产方案,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发挥产销一体化优势,适度增加成品油出口,保持了较高的加工负荷;加快先进产能建设,有序推进结构调整项目;全面优化生产组织,炼油装置保持安全平稳运行;完善营销机制,高档润滑油脂、液化气、沥青、硫黄等产品销量实现较好增长。全年加工原油2.49亿吨,生产成品油1.60亿吨,同比增长3.4%,其中,汽油产量增长2.6%,煤油产量增长7.8%。营销及分销方面,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公司充分发挥产销协同和营销网络优势,坚持“量效兼顾、量价双收”的经营思路,统筹资源配置,全力扩销增效,保持了经营总量和零售规模的持续增长;以客户为中心,大力开展精准营销和差异化营销,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终端网络布局,巩固提升网络优势;加快加气站建设和投运,探索加氢站布局。全年成品油总经销量2.55亿吨,同比增长7.3%,其中境内成品油总经销量1.84亿吨,同比增长2.3%。同时,加强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和销售,持续推进非油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化改革,加快非油业务发展。化工方面,坚持“基础+高端”的发展思路,加快优势和先进产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继续深化原料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收率,降低原料成本;深化产品结构调整,密切产销研用结合,大力推进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新产品和专用料比例;深化装置结构调整,加强装置和产品链的动态优化,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装置负荷和排产。全年乙烯产量1,249万吨,同比增长8.5%,合成纤维差别化率达到90%,合成树脂新产品和专用料比例达到65.3%。同时,深化精细营销和精准服务,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全年化工产品经营总量为8,950万吨,同比增长3.3%,创历史新高,并实现了全产全销。科技开发方面,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联合研发中心、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上游方面,四川盆地海相大中型气田富集理论和勘探技术研究取得进展,支撑四川盆地天然气储量突破,自主研发钻井旋转导向系统在胜利油田成功应用。炼油方面,开发不同配方低硫船燃并通过发动机性能测试和耐久试验,高档汽柴油机油达到国际最新标准并实现工业生产和商业推广。化工方面,第二代高效环保芳烃工业示范装置成功开车,浆态床蒽醌法制双氧水、对位芳纶成套技术实现工业转化,新结构分子筛SCM-15获国际分子筛协会结构代码。全年申请境内外专利6,160件,获得境内外专利授权4,076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银奖3项、优秀奖3项。健康、安全、安保、环境方面,持续完善并全面运行HSSE管理体系。推进全员健康管理,建立职业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全面排查和治理安全隐患,严格承包商安全和直接作业环节监管,确保了生产经营平稳运行。完善立体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2019年,本公司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和生态环保工作,全面完成各项污染物减排目标。与去年相比,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4%;工业取新水量同比减少1.1%;外排废水COD量同比减少2.1%;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减少3.9%;固体废物妥善处置率达到100%。资本支出方面,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化投资回报,优化投资项目。2019年资本支出1,471亿元。其中上游板块617亿元,主要用于胜利、西北原油产能建设,涪陵、威荣页岩气产能建设,推进天然气储运设施项目建设等;炼油板块314亿元,主要用于中科炼化项目建设,镇海、天津、茂名、洛阳等炼油结构调整项目;成品油销售板块296亿元,主要用于加油(气)站、成品油库以及非油品业务等项目的建设;化工板块224亿元,主要用于中科、镇海等乙烯项目,以及中安煤化工等项目建设;总部及其他20亿元,主要用于科研装备和信息化项目建设。2020年,公司将贯彻“改革、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聚焦全产业链系统优化,着力拓市场、防风险、抓机遇,尽最大努力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和油价大幅下跌带来的负面影响,力争实现较好的经营业绩。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公司2020年生产经营计划目前正在动态调整中。未来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趋势,确定全年生产经营安排。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石油石化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