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纪实」聚焦绿色化学,欧世盛助力沈阳化工研究院勇攀技术高峰!红信封

「纪实」聚焦绿色化学,欧世盛助力沈阳化工研究院勇攀技术高峰!

欧世盛流动化学系统自推出以来,因其“高效智能”的创新技术,备受各行各业用户的青睐。精细化工行业虽然处于化工产业链的后端,但价值贡献却位居顶端,欧世盛流动化学技术助力沈阳化工研究院勇攀技术高峰!也是对我司技术和产品的肯定。流动化学是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将改变未来的研发和生产方式,是未来的主流方向,欧世盛是FLOWLAB流动化学制造商,我们用创新改变未来,契合了沈阳化工研究院大力发展化工安全技术、绿色制造的战略方向。

使君

沈阳化工研究院房屋所有权证作废

【乐居邢宝君 发自沈阳】1月14日,化学工业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在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网站发布声明称,其位于铁西区兴工南街化工北巷9号(13号) 房屋所有权证已确认丢失,现声明作废,房屋所有权证证号为 7157。【关注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达妮卡

沈阳化工大学推进科教融合工作

未来网高校频道1月14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浦声江 杨磊)1月11日,沈阳化工大学隆重举行2020年科教融合工作推进会。辽宁省教育厅科技与信息化建设处三级调研员李国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组织人事处处长曲文生以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院所相关部门负责人,该校校长许光文、副校长笪可宁以及各相关单位、学院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笪可宁副校长主持。 会上,许光文校长首先致欢迎词。他对省教育厅领导、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及相关院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沈阳化工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省教育厅、各大科研院所对学校科教融合学院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许光文校长指出,本次会议旨在总结科教融合学院2019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规划2020年及下一步的工作要点,力争将科教融合工作在全国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省教育厅科技与信息化建设处三级调研员李国华作了讲话。他首先代表省教育厅对以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为首的各大科研院所对沈阳化工大学及全省高校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对如何进一步做好科教融合工作提出三点建议和要求:第一,学校要加强统筹、做好引领,全面推进科教融合各项工作,加强与各大科研院所的合作,相互支持,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第二,学校要坚定开放合作的办学理念,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探索形成科教融合长效发展机制;第三,合作各方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围绕辽宁省主导产业及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联合公关,多出重大科技成果,多在省内转化落地,推动辽宁省经济全面、全方位振兴。发展规划处处长孙亚光汇报了科教融合学院一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目前,科教融合学院已与8大科研院所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年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有100名研究生进入科教融合学院联合培养名单。从研究生二年级开始,这100名同学就将进入相关科研院所进行深造。科技创新方面,能源与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2019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其中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固体燃料反应解耦分级热转化基础与技术”项目获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联合申获了“十三五”重点科技专项科学仪器专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辽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重大项目5项。功能分子研究所与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创制出2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并实现产业化,构建了新农药创制研发平台。辽宁省橡胶弹性体重点实验室杜仲胶基础与应用科研团队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紧密合作,承担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等。同时,学校与科研院所相关人员联合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申获专利10余项。 随后,与会领导、专家就科教融合学院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大家针对合作模式、招生计划单列、加强导师间的沟通与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待遇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对科教融合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举措:设立科教融合基金,召开科教融合学术论坛,以项目引领将导师和学生凝聚到一起等等。同时,大家针对具体操作过程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师之间沟通交流少,缺少联络人机制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大家一致认为,科教融合模式是一种国家大力提倡的办学模式,可以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共赢。未来,合作各方一定要举起科教融合的大旗,在全国做出影响、做出品牌,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 许光文校长作总结讲话。他指出,2019年,科教融合工作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一是争取将科教融合学院招生计划单列;二是希望更多院所能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一样,将科教融合招生计划列入统一招生计划中,这样生源质量更有保障;三是要进一步细化联合培养中的相关工作细节,例如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相关制度要统一;四是要进一步强化科研方面的合作,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等,联合进行科技攻关,为振兴东北经济贡献力量;五是要加强宣传,合作各方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广泛宣传,提升科教融合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五是要尽快成立科教融合工作委员会,建立联系人工作机制等。 本次会议对推进科教融合学院下一步工作的有效开展,完善科教融合相关工作的机制体制,打造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教融合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饥之渴之

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赴海洋化工研究院进行调研考察

未来网高校频道9月23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侯智)9月20日,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一行赴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调研考察,并就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进行了座谈。该校海洋化工研究院院长王波,副院长卢伟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娜及相关研究方向老师陪同调研。座谈会上,王波首先代表海洋化工研究院对许光文校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海洋化工研究院的历史沿革、特色产品以及发展战略构想。他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渔业及贸易的不断发展,也为我国的海洋化工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公司的产品领域也从舰船配套延伸到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等方面,但是在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亟需解决,也希望借此次洽谈机会,做好双方的优势互补。 许光文对海洋化工研究院为我国海洋行业及国防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表示敬意。他详细介绍了学校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表达了学校与海洋化工研究院在“产教融合”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的意愿,并在高校基础研究和企业应用研究方面做好衔接,以“产教融合”为合作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共同提升、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双方就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产教融合、共建科研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洽谈,并达成了充分的合作共识。

巴德尔

沈阳化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展战略合作

未来网高校频道11月13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田甜 石宁)11月12日,沈阳化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该校举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马隆龙,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副校长笪可宁出席会议。双方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笪可宁主持。会上,该校研究生院院长宗学军从科教融合学院2020年招生工作情况、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情况、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重点工作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科教融合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情况。教务处处长于三三简要介绍了学校本科生联合培养情况。马隆龙和许光文代表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推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和协同科研攻关,包括双方联合办学;针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建立“3+1”和“1+2”联合培养体制;开展青年教师及研究人员互派互访;整合双方的优势研究方向,共建创新研究平台;联合申报和实施国家、地方各类研发项目;联合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随后,双方就招生模式、培养方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马隆龙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总体情况、研究生教育情况以及联合培养情况。他对今后双方合作提出四点意见:一是围绕服务低碳发展拓展双方合作领域;二是进一步创新联合招生方式;三是合作成立新能源精英班,联合培养本科生;四是实行教师双聘及双导师制。他希望,双方进一步建立优势互补、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丰富合作形式,增加合作内涵。 许光文作总结讲话。他对马隆龙所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发展历史沿革,尤其隶属中国科学院的历史情况和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业绩。他表示,沈阳化工大学秉承开放办学、灵活办学的理念,一年来,科教融合学院在各相关领域取得了较显著成效。他建议,双方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和实践基地,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合作,形成科教融合特色。他希望,双方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持续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工作,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度实施助力加油。

被遗忘

沈阳化工大学签订10.6亿元产学研协议

日前,沈阳化工大学与鞍山海城市签订产学研融合协议,总投资10.6亿元,增强科技供给与人才供给,推进我省菱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按照协议,沈阳化工大学将与海城市联合建设辽宁省资源化工与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沈阳化工大学菱镁产业学院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菱镁固废化工材料高值利用技术与基地集成示范”等示范工程,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辽宁菱镁矿储量占全国86%,是世界上最大的镁质原料出口地区。针对这一特色资源,我省出台《推进菱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通过建设现代化的菱镁产业体系,提升行业竞争力。近年来,沈阳化工大学发挥学科优势,与海城市、各合作高校、企业积极开展一系列菱镁产业产学研工作,其中“40万吨/年菱镁矿输送床闪速轻烧及3万立方米清洁煤制气示范工程”,解决了菱镁矿轻烧普遍面临的高能耗和高污染问题。(责任编辑:王海涛)来源: 辽宁日报【来源:东北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仁义之慝

沈阳化工大学牵头获批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立项结果,由沈阳化工大学李雪教授主持申报的“菱镁固废化工材料高值利用技术与基地集成示范”项目获立项支持,项目总经费7400万元,其中申请国拨经费2300万元。该项目是在辽宁省科技厅组织下,由沈阳化工大学牵头,联合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辽宁科技大学、海城镁矿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菱镁行业的优势科研单位和行业企业共同申报。该重点研发项目的获批既彰显了学校科技创新内涵式发展理念、实现了“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又为学校科技创新工作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创新科研组织范式提供了宝贵经验。菱镁资源是辽宁省特色资源、也是国家战略资源。辽宁年生产、供给各类“镁”产品以元素“镁”计占国家年总消耗“镁”资源的80%以上;辽宁菱镁产业目前年产值约600亿元,具备打造千亿级产业的巨大潜力。因而,菱镁产业既是国家战略资源产业、对国家国防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又是辽宁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对推动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意义重大。辽宁菱镁矿的开采利用已历经百年,但是,长期的“采富弃贫”和“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大量的低品位和小颗粒菱镁资源没有被利用而成为了固废,不但造成了国家菱镁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影响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该校在菱镁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技术积累雄厚,校内多个团队长期从事菱镁产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广工作,学校拥有国家发改委“硼镁资源开发与精细化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资源化工与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省教育厅“能源与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省发改委“硼镁精细化工产品工程实验室”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顶层设计、整合校内团队和平台资源,集中优势力量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以突破菱镁产业转型发展的技术瓶颈,全面引领提升我国菱镁固废资源化科技支撑与保障能力。该重点研发项目拟通过菱镁固废梯级开发利用,实现矿产资源的“吃干榨尽”。项目将针对形成固废的低品位和小颗粒菱镁矿石,研究开发高效率、清洁化的轻烧并生产高活性氧化镁的技术与装备,研究以该活性氧化镁为原料制备高值高端化氢氧化镁、特别是阻燃剂型氢氧化镁产品的技术原理、工艺过程和生产装置,研究开发具有阻燃和保温功能的镁质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制造技术,研究基于低品位菱镁矿利用的生产金属镁的技术方法与工艺,开发同上述菱镁固废处理与处置产业链相配套的煤制燃气的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依托菱镁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集聚基地集中开展集成示范,形成菱镁资源大宗固废高效清洁利用生产高价值镁质化工与材料产品的系列技术与产业化模式。项目成果及其应用示范将推动辽宁菱镁产业实现传统技术替代、传统产品升级以及高端高值新产品拓展,支撑国家对各类“镁”产品的战略需求。同时,项目的实施将为形成千亿级辽宁菱镁特色产业提供强力支撑,并创造数万工作岗位,年减排百万吨级工业三废,显著改善矿区园区生产与生活环境,切实贡献辽宁的振兴发展。(通讯员:沈阳化工大学田甜来稿)

沈阳化工大学2020年研究生远程复试工作即将开始

未来网高校频道5月13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侯智)5月12日下午,沈阳化工大学召开2020年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扩大(视频)会议。本次以现场会议及14个分会场实况转播方式召开。该校党委书记王强、校长许光文、副校长笪可宁出席会议。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各学院(研究院、所),网络与信息化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研究生院院长宗学军主持。本次视频会议既是校领导对各单位复试准备工作的一次检阅,也是各单位在研究生网络远程复试工作正式开始前的一场实战演练。会议听取了各学院(研究院、所)负责人对本单位研究生招生一志愿上线人数、申请调剂生源和网络远程复试准备情况的汇报。 笪可宁对近期各单位在当前疫情防控与该校研究生二级管理刚刚进入磨合期的双重压力下,能够牺牲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利用“抖音”和微信公众号等创新宣传途径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积极备战研究生复试工作表示肯定,并对建立疫情防控和考生申诉机制提出了要求。 许光文指出,今年该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增加,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工作。一是研究生院要继续加强组织引领,发挥广大教师对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积极性作用;二是要开拓工作新思路,加强沟通协调,打破研究生培养上各学院和专业之间的界限;三是要加强科教融合学院的招生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王强作总结讲话。王强书记对疫情发生以来各学院(研究院、所)领导、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对各单位的前期准备工作、复试演练效果、彼此间的支持与配合给予充分肯定。对下阶段研究生网络远程复试工作,王强书记提出三个方面的意见:一是充分认识今年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非凡的历史意义。面对今年疫情防控、线上复试、招生任务的三重考验,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化危为机、化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加快该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的步伐。二是确保研究生网络远程复试工作顺利进行、圆满成功。要努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重大事项要上报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二要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做到疫情防控和研究生网络远程复试“两手抓、两不误”。三要加强保密工作,做好试题库建设,防止出现泄题事故。四要严格遵守复试工作流程,确保复试过程规范、严谨。五要做好复试工作应急预案,做好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准备。六要优化网络远程复试技术,尽量杜绝各种故障问题的出现。三是坚决完成研究生招生任务。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校友的主人翁意识,全员参与研究生招生工作。加强宣传工作,吸引优质生源,不断改善生源结构,完成招生任务。王强书记要求,所有参与研究生复试的工作人员需按照教育部“安全、公正、科学”的总体要求,使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大企业

沈阳化工大学牵头获批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立项结果,由我校李雪教授主持申报的“菱镁固废化工材料高值利用技术与基地集成示范”项目获立项支持,项目总经费7400万元,其中申请国拨经费2300万元。该项目是在辽宁省科技厅组织下,由沈阳化工大学牵头,联合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辽宁科技大学、海城镁矿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菱镁行业的优势科研单位和行业企业共同申报。该重点研发项目的获批既彰显了学校科技创新内涵式发展理念、实现了“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又为我校科技创新工作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创新科研组织范式提供了宝贵经验。菱镁资源是辽宁省特色资源、也是国家战略资源。辽宁年生产、供给各类“镁”产品以元素“镁”计占国家年总消耗“镁”资源的80%以上;辽宁菱镁产业目前年产值约600亿元,具备打造千亿级产业的巨大潜力。因而,菱镁产业既是国家战略资源产业、对国家国防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又是辽宁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对推动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意义重大。辽宁菱镁矿的开采利用已历经百年,但是,长期的“采富弃贫”和“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大量的低品位和小颗粒菱镁资源没有被利用而成为了固废,不但造成了国家菱镁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影响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我校在菱镁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技术积累雄厚,校内多个团队长期从事菱镁产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广工作,学校拥有国家发改委“硼镁资源开发与精细化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资源化工与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省教育厅“能源与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省发改委“硼镁精细化工产品工程实验室”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顶层设计、整合校内团队和平台资源,集中优势力量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以突破菱镁产业转型发展的技术瓶颈,全面引领提升我国菱镁固废资源化科技支撑与保障能力。项目示范工程之一:40万吨/年菱镁矿输送床闪速轻烧产业化工程建设现场该重点研发项目拟通过菱镁固废梯级开发利用,实现矿产资源的“吃干榨尽”。项目将针对形成固废的低品位和小颗粒菱镁矿石,研究开发高效率、清洁化的轻烧并生产高活性氧化镁的技术与装备,研究以该活性氧化镁为原料制备高值高端化氢氧化镁、特别是阻燃剂型氢氧化镁产品的技术原理、工艺过程和生产装置,研究开发具有阻燃和保温功能的镁质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制造技术,研究基于低品位菱镁矿利用的生产金属镁的技术方法与工艺,开发同上述菱镁固废处理与处置产业链相配套的煤制燃气的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依托菱镁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集聚基地集中开展集成示范,形成菱镁资源大宗固废高效清洁利用生产高价值镁质化工与材料产品的系列技术与产业化模式。项目成果及其应用示范将推动辽宁菱镁产业实现传统技术替代、传统产品升级以及高端高值新产品拓展,支撑国家对各类“镁”产品的战略需求。同时,项目的实施将为形成千亿级辽宁菱镁特色产业提供强力支撑,并创造数万工作岗位,年减排百万吨级工业三废,显著改善矿区园区生产与生活环境,切实贡献辽宁的振兴发展。来源:沈阳化工大学官网 编辑:徐明康 校审:汤汪玲 张硕 责编:石宁 编委:肖于波 刘珊珊

君子不友

最新成果!这所高校突破关键技术,获美国专利3件,达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2月2日,由大连工业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原化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超临界CO2流体多元釜体染色及拼色技术"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顺利召开。学校副校长王秀山出席会议,科学技术处、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项目完成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通过"腾讯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王秀山副校长对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介绍学校纺织学科的发展和郑来久教授团队多年来在超临界流体染色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对各位专家的与会表示感谢,并希望各位专家对项目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宝贵意见。此次成果评价由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评价专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彭孝军,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晋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梅顺齐,苏州大学教授陈国强,浙江理工大学研究员郭玉海,中昊(大连)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长韩建国,大连新元化工技术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鞠福生组成。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是大连工业大学办学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设施条件优良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拥有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学科经50余年建设,已成为辽宁省重点学科、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学院现有纺织技术系、纺织材料系、染整技术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材料化学系6个系,拥有辽宁省清洁化纺织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纺织清洁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功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院士工作站等平台。纺织科学与工程和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近几年,学院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重大科技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科技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百余项,申报授权发明专利百余件,发表论文被SCI检索百余篇,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2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5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专家评审,认为由大连工业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原化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超临界CO2流体多元釜体染色及拼色技术"项目研究了多元高效超临界CO2无水染色釜体及模块化装备、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染料拼色技术,突破了制约超临界CO2流体无水染色工程化的关键技术。项目主要创新点如下:发明了多元超临界CO2无水染色釜体和模块化染色装备,解决了染色时流体均匀传质性差和染料溶解分离效率低的难题;构建了超临界CO2流体模块化染色系统,降低了染色成本;揭示了染料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聚集、熔融等行为规律,形成了多种专用分散染料;发明了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拼色和配色技术,可满足涤纶染色工程化生产要求。该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件、中国发明专利22件。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织印染行业应用前景广阔。延伸阅读:郑来久,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年来,以纺织清洁化加工技术作为重点研究方向,相继开展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麻类生物酶脱胶改性技术、智能化太阳能生物酶洗毛技术等多项清洁化纺织科研项目,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研究项目30余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素材来源: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