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关于南京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教学安排的通知万物毕罗

关于南京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教学安排的通知

关于南京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安排的通知各位同学:按照教育部和学校“推迟开学不停学”的要求,各院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从2月17日起按照原校历和课表如期开展。依托各类线上平台及微信、QQ群等网络工具,各院系将传统教学模式调整为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具体教学实施方案请见各院系主页。请各位同学及时查阅本院系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相关课程学习,跨院系选修课程请至所选课程院系主页查询,如有疑问可咨询院系教务员。南京大学研究生院2020年2月13日关于南京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公共课程教学安排的通知按照教育部和学校“推迟开学不停学”的要求,研究生院将从2月17日起按照原校历和课表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全日制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所有公共课程将通过录播、直播或慕课等多种形式开展线上教学及辅导,请各位同学根据各类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的线上教学信息或任课老师联系方式进入到对应的平台或各类群,为在线上课做好准备工作。1、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英语课程包括《博士学术交流英语》、《博士英语听力》、《博士英语口语》、《专硕综合英语》、《英语论文写作》等5门课,具体教学实施方案请见附件1。2、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3门课程,具体教学实施方案请见附件2。3、现代分析中心开设的《光散射》和《透射电子显微学概论》2门公选课程,具体教学实施方案请见附件3。4、《危机管理之道》、《解析生命与自我》、《科学实践哲学的方法论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以人文社科领域为例》、《英文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二外日语》、《二外法语》、《二外德语》等8门公选课程的线上教学信息与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请见附件4。5、如有疑问,也可电邮联系研究生院培养办负责老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不知就先

2021考研择校—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15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作为曾经亚洲第一的高校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调整出了一大批985和211以及双一流大学,可以说南京大部分的高校都是以前从南大调整出来的,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包括东大,南师,南农,南林,南工大,南信大,还有外地的像电子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等。即便如此,南大依然是C9联盟高校之一(中国的常青藤联盟),底蕴之强由此可见。如果不是院系大调整,国家的211计划显然已经成功了。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全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9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在国际或他国当选院士13人次,专业和师资都是非常强劲的。因此,作为华东五校之一的南大,自然也是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霸还有很多追求自己梦想的双非学生的青睐 ,那么南京大学的考研情况具体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根据南大的热门专业和全国报考人数比较多的专业,依据南京大学这两年的考研数据,对未来21复试和22考研做一个展望和预测。商学院南京大学在经济、商科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是中国高等工商管理教育的发源地,为中国商学院的鼻祖。以前的经管系调整到了复旦大学,现在的商学院是78年以后组建的,由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组成。我们先来看看南京大学经济类的专业,南大的理论经济学(专业代码02010开头的四个二级学科)是非常强的,在国内属于前三的水平,其中政治经济学是国家重点学科,世界经济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培育)。从招生人数看政治经济学统招人数多点,除了20年推免人数多,之前的统招生人数都有8、9个人。西方经济学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少到19,20年招生都是一两个人了。其他两个专业很稳定都是统招一个人。所以想考南大理论经济学的同学最好还是走保录的路线,每年报名之前一定要看好推免名单,这点非常重要,推免人数过多就可以不要报了,毕竟就算招一个人最少会有10几个人和你竞争大的,这个从每年的报录比就可以看出来。从复试线和最终的收分来看分数可以说越来越高了,没有考390的实力基本就不要想了,而且得记得这是985的专业课难度哦。当然主要是受数学的影响比较大,基本上还是按单双数年份来看,从未改变。20年分数高也没办法,现在考研的体量比原来大了很多,现在考研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所以21考研复试线的估分我觉得不能比20年的低,22考研的同学就按照20年的参考就行。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现在考研人数增长的太厉害了,我也没办法像以前那样精准的预测了,只能说大家努力学习,尽量提高分数。南大的应用经济学专业优势不是很强,但是依靠南大的品牌优势和学校给到你平台还有导师资源和校友资源,硕士毕业的就业也都是很好的。像英语比较好的同学也有不少毕业都去高盛、汇丰、摩根这些国外顶尖投行,年薪超过7位数也大有人在。因为应用经济学就业本来就会很好,所以考上南大未来的前途肯定是很光明的。南大的应用经济学有五个专业(02020开头的五个二级学科)从招生人数看这几年的统招人数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推免人数和统招人数差不多都是一半一半。报录比肯定也会接近20:1的,这也没有办法,毕竟考上了就都是钱,就是这么现实。从复试线和收分看,对现在大三的同学而言我觉得到时候能考到390,400上个一般的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或者410左右考个热门的应用经济学还是很不错的,当然得有相当的实力才可以。南大的金融专硕在商学院和工程管理学院里都有,商学院的都是非全日制的,这两年学院在大力推广这个专硕,举办了很多社会上的讲座,就我所认识的之前有十几个准备考这个专业的人来看基本都是各行各业有精英。去年我去南大参加这个推广会的时候现场的人也大多是精英。所以想考这个专业的人还是得花很多时间准备的 ,很多人本科都是211以上的。而且这个专业考的是396经济类联考,可以说是考研几百个专业里考的科目最多,最烦的,要考6门。招生人数每年都是40人,报录比一般在5-6:1,这个专业就看大小年,像双数年份都不推荐考,如果你是22考研,那竞争就比较激烈了。国际商务南大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这个专业也要考数三,但是相比较上海地区的国商,那简单很多,这个竞争和上海很多211差不多,但南大毕竟是南大,一般211肯定没法比,虽然南京和上海的外贸么法比,但是C9的高校没有地域一说,去上海也很吃香,而且大公司肯定是各个地方都有分公司的。具体的数据大家参考表格。审计的话没啥好说的,都是非全日制专硕,招生人数30左右,很推荐三本或者在职的同学去考,毕竟是985。商学院里的管理学院有四个专业(专业代码12开头),两个学硕和两个专硕,其中企业管理是国家重点学科。南大的企业管理是非常强的,很多大神考,我之前也认识南京不少一本或者211的同学考的,可惜到现在还没见过谁考上过,都是最后调剂到其他学校。从招生人数看南大的企业管理招生人数还是挺多的,一般都得招20多人,当然报录比和收分也挺让人惆怅的,一般30多人才会录取一个,要知道有勇气报南大的人,没几个是简单的。收分的话21以后考研的同学要是考不到380基本就没哈希望了。会计学也是报考的大热门 ,报录比也是相当恐怖的,也是30:1左右,对于想考学硕的同学来说还是得下相当大的功夫的。工商管理专硕和会计专硕都是非全日制的 ,如果是应届毕业生难度倒不是很大,可惜基本都是在职学生考的,而且MBA也只允许在职学生考,需要两年工作经验,一般报个班就能考上,自学就说不准了,毕竟也是每四个报名的人才能考上一个 。但是这个学费大家也是要考虑下的,MBA32.5万,会计专硕18万。法学院南京大学法学院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不过52年院系大调整南大法学系被调整成为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了,直到81年南大法学系才开始重新招生。现在的南京大学法学专业虽然是后来才建设的,但是后来居上。我参考过很多版本的法学专业排名,南大的法学专业排名丝毫不比部分四院五系的排名低。而且从就业来看南大的研究生就业也挺好的,像省高院,南京中院以及各个省份的政法口还有各大企业金融投行和律师事务所金杜,国浩,竞天公诚等等。南大的法学专业专业设置还是比较齐全的,而且各个专业也都有招生。从考研竞争情况看南大的人数竞争和四院五系的难度没有太大的差别,南大的学硕的招生人数一般都是个位数,大家在表格里也能很清楚的看到。报录比的话还是按照专业的热门程度看,像经济法,民商法,诉讼,刑法等等都要难点,其实大部分学校都是这样,涉及经济等等相关的都要难点,其他的学硕要简单点。从收分来看,由于是招生人数比较少的专业,受分数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一般都是一年高,一年低。而且还是在近两年报名人数剧增的情况下产生的。要么就是一年高,一年低,要么就是人数增加,分数也增加。20均分应该是377,表格里数字打错了。这里有个事情要说下,法学的学硕,不管你是法本还是非法本都是可以报考的,想跨专业的同学,英语越好越推荐报考,当然不是985,一般的学校,985考法学学硕的基本都是本专业考的。专硕的两个专业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一个是非法学这个不是法本的可以考,另一个是法律法学,这个只能法本考。这两个专业报的人是巨多,有时候我也想不通为什么法律法学也有这么多人考,为什么不去考学硕。你要说其他专业的专硕吧是考英语二的,简单点,但这个法律专硕和学硕都是考英语一。难道是很多人认为是统考?专业课资料好找一点?但是统考有很多机构都有培训的,而且是专业课的老师教,多年的考研法学教学经验,这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啦。分数大家可以从表格看下,21以后最低最低也要360的。信息/工程管理学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双一流”学科、“A+”学科承建单位,国际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s组织成员单位。2019年,学院在QS学科全球排名位列26位,比上年上升8位,可以说这个专业是南大最牛的专业之一了。双一流学科和以前的国家重点学科差不多意思。而且这些专业都是不要考数学的,就业前景还都不错。具体能去哪里就业大家可以在网上搜搜,不要想当然的以为只是去图书馆工作。现在南大信管院已经做了专业调整了,只招三个专业,出版专硕、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还有图书情报专硕。也就是表格里的四个学硕专业都合并到一个专业里了。但是这一个专业分成两个方向,图书馆学、档案学还有出版学这是一个方向是不要考数学的,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等是要考数三的,大家在备考的时候一定要把前一年的招生专业目录看好了。从21考研的招生专业目录来看招生人数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是有个新增的方向多招了10个人。学硕的这个几个专业统招人数不多,不确定性太大。要是报名人数一下子增多十几二十多个人那报录比就会爆炸,就像19年的图书馆学。不考数学的这几个专业建议都得上390才能比较稳,考数学的专业看大小年,像22考研分可能就要低点。从招生人数上看,出版专硕招的人基本都有20多个,复试线基本都是375,均分在390左右,对于985高校来说这个分数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也不要考数学嘛,而且英语考的是英语二。但是想考390分是极其困难的。一般文科类的360就是个瓶颈,想突破这个瓶颈是很难的。图书情报这个专业是考的管理类联考,总分只有300分。20考研这个专业扩招了很多人,所以分数比较低,前几年的均分都有240多的。240是什么概念呢,举个例子,一个辅导班100个人,认真学一年,能考到240+的最多也就十来个。所以想考南大,可以学两年hhh。工程管理学院这个肯定是要拿出来分析的,因为这个学院有几个考研的超级热门专业,比如管科,自动化,金融还有控制工程专硕,还有几个专业考试科目调整还是很值得拿出来分析的。首先我们来看看金融,南大金融专硕全日制就是这个院了,考的内容是数三,和商学院的考试内容还是有差别的。招生人数一般都是20多人,收分受大小年影响比较大,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双数年份要比单数年份低不少,22考研推荐390分。而且这个专业是和牛津大学了联合培养的,到时候是要去英国读一段时间的。管科的统招人数就比较少了一般都是5-6个,主要是推免人数太多。这个是管理类的管科,还有一种是工科类的管科,大家在报考的时候要注意区分。报录比受推免人数的影响比较大,如果是招5-6个报录比肯定得要超过20:1了。收分也是很高的,因为这个专业考的是数一,这就比较坑了,数一的专业考380,390太难了。自动化的学硕招生人数很少,基本都是两三个,但是报名人数也是很少的,这个专业适合喜欢冒险的人报考,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自动化的专硕这几年招生都是12人,很稳定,但是报录比和收分比学硕高太多了,这个在表格就可以对比出来 ,均分都要380多,性价比不高。控制工程这个专业改名字了,现在叫电子信息,大家以后报名的时候要注意。剩下的两个专业就是调整过的专业以前是叫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现在叫物流工程管理和工业工程管理。考试内容也改变了,现在考的都是199管理类联考,20年的均分只要230,因为去年是第一年改,所以分数都比较低,21考研起码240,才对得起南大的地位。你对比图情均分都要246,这俩专业就业也挺好,我预计肯定不会低。政府管理/社会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的专业也都是不要考数学的,这边给大家分析7个专业,三个政治学的专业(代码0302开头),还有四个管理类的专业。政治类的三个专业从招生人数从这几年来看没有太大的变化,统招人数都是5个人左右,主要还是看保录人数的变化。收分的话到20年都达到了顶峰,毕竟考的人太多,延续了不考数学的专业的状况,稳中有升。管理类的四个专业有两个考研的大热门专业,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这两个专业报录比很高,主要还是受统招人数的影响,要是只招两三个随便报多少人报录比都会炸裂,所以行管和社保这两个专业如果统招人数太少直接就不推荐报考了。5-6个还是可以考虑下的。收分的话还好,像这种顶尖985不考数学的热门专业400分都不算高。社会医疗和卫生事业管理这两年的分数也涨起来了,要接近400分。还有一个是公共管理,这都是在职考的,均分基本都会215,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南大所有非全的管联考的专业均分都是215左右,说明难度还是很大的。215分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上全日制的会计专硕了,更不要说是对于已经有工作的人来说了。社会学院有四个社会学的专业还有三个心理学的专业。社会学这个的专业之前还没有太在意,但是从这几年咨询的同学来看,想报考的同学还真不少。因为这些专业也不要考数学,相比较法学教育学文学等等不考数学的还是要简单很多的。所有也有不少同学会选择这种简单的专业。这边就和大家分析下南大的社会学专业,南大的社会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全国排名前三,专业实力很强。社会学的招生人数一般都是10来个人,收分的话基本都要390,报录比也是要超过10:1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人口学和人类学统招人数很少,这两年都是两三个,这两年均分还是蛮恐怖的,难度很大。社会工作专硕18年以前统招人数都有30多个,从19年开始就只有10几个了,报录比这几年都是5:1左右,均分以前得要390分,但是去年低点,毕竟缩招了,其他的数据大家自己去比较。南大的心理学专业优势不是很强。基础心理学基本都是全保录或者只招一个人,应用心理学倒还好招生人数还是可以接受的,分数也不是特别高,应用心理专业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这个专业好像是19年新开的专业,这个专硕分数就比较高了,20年复试线都要380,以后估计也不会低。外语学院外语专业也是南大王牌专业之一,尤其是语言文学类的专业,外国语言文学是双一流学科,英语语言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从这个学院里也走出过很多有名的人物,像外交部的发言人华春莹还有今日资本的徐欣等等都是从南大外语学院出来的。如果能考上未来的发展肯定是很好的。英语语言文学这几年的统招人数都是10个人左右,考研竞争肯定是很大的,报录比接近20:1,复试线不是很高,收分也还行,均分都是370多,虽然分数不是很高,但是我觉得专业课的难度应该是比较大的,建议大家看看南大的专业课真题。其他的外国语言文学都是小语种的专业,招生都只有两三人,考研竞争还是按照专业的热门度来体现的,像日语德语这种就要难一点,反正小语种的专业各个学校招的人都不多,想报考的同学一定要各个方面的数据都看看好,多对比对比。具体的数据大家参考表格就行。还有三个专业是专硕,都是笔译。笔译这种专业超过8:1竞争就属于非常激烈了。南大的这个英语日语笔译肯定就是属于比较难的,笔译这类专业全国有很多学校都 有招生的,大家去可以综合起来对比,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能力的学校。而且外语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像口译笔译这种我建议是选北上的学校,机会更多平台更大,这不像是外国语言文学类的,做做研究学习学习写写论文就行。新闻/教育学院南大的新传也是很强的,在全国也能排到前十。学硕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就比较难了,这主要还是得看推免人数,而且也说不准能统招多人。要是像20年这种新闻学和传播学都招6人那还比较好,要是像19年就惨了新闻学才招两个。而且传播学的报录比这么高,虽然新闻传播的专业一般都得20:1左右,但是这是985啊,和南师的20:1肯定不是一个概念。不是特别推荐。新闻传播专硕就理想多了,可惜21考研南大不招全日制了,只招非全。这个南大也蛮奇怪的,早几年前就是只招非全,然后又招了两三年全日制。然后又不招全日制了,明年会不会招全日制我也不知道,但是如果明年招全日制就是捡漏的机会,很多人说三本逆袭985,就是这种,机会最大。因为对于有些三本的同学而言,不管是应届还是在职的,考个南大非全也能接受,而很多应届生是不愿意考非全的,所以大神肯定不会报名,因为专业课每个学校都不一样,一旦确定就不会改了。而这个招生简章得8-9月才出,即使有的大神听说了,然后改学校这是少数,那就意味着他只有四个月的时间去学,得拼别人一年的时间。而之前准备报非全的,并且有实力的,有全日制肯定报全日制的,不行也可以调剂非全,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但是南大新传专硕全日制专业课有点压分,而且复试淘汰特别高。去年是录85个包含20多个推免的,然后复试有175人,一大半都被淘汰了。教育学院也是得拿出来分析下的,因为去年开始南大就开始招学科教学英语和物理了,总共是招20人,第一年招生那叫一个简单,有不少都350-360就被录取了。不过后面就不会简单了,我觉得最少得达到华东师范的分数才够。现在教育学院的专业都调整过了,像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都不招生了。其他三个专业招的人也不多,建议是看大小年报,如果今年分数特别高,那么明年就可以冲一冲。上面只是介绍了南大的部分专业,南大的强势专业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专业大家想了解的话可以在底部留言,我有时间会帮大家解答。如果问题比较多,也可以加石开老师微信。南大作为C9联盟高校,客观来说考研的难度还是比一般985大很多的,无论是英语水平、专业知识还是综合素质的要求上,门槛都比较高。但是如果你跨过去就是门,从此龙游大海,没跨过去就是槛,一切付之东流!而大家都知道能不能考上理想的研究生专业课决定成败!教育部在考研中逐年加大专业课的比重,专业课考试内容也更加深入和复杂。这也确保了导师选拔具备良好专业科研潜质的研究生的诉求。研究生的录取规则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复试权重逐年加大,研招单位越来越重视考生科研潜力和专业素质的考察,导师最看重的专业课考试成绩,专业课考试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能否被录取。总结:南大是一所非常典型的综合类985院校,在今年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南大的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专业均入选其中。南大作为一个实力很强的985,考研难度相当大。从它的招生可以看出,南大接受的推免生占比更多,只有专硕推免相对占比少一点;热门专业报录比极高,收分也很高,建议具有一定实力的同学报考。

女船长

南大本科生“DIY研读课”:学生备课教授提问

本科生讲《左传》,知名教授点评;与诺奖得主一起追溯史前文明的岩画艺术;听哲学家张异宾解读“文本”与“阅读”……这是记者近日在南京大学本科生DIY研读课上看到的场景。本科生DIY研读课是南京大学教务处推出的创举,南大的本科生,只需要到教务处网站按照选课流程,填写一份“定制订单”,通过遴选后,便可私人“定制”老师及授课内容。不一样的课堂:学生备课和讲课,教授提问和点评“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挺紧张的”,来自历史学院14级的朱同学说,这学期她选修了文学院徐兴无教授的《左传》研读课。“这门课由同学们自己来讲经文和传文,由老师点评和提问,这对同学们的课前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传统授课形式不同,DIY课程的授课形式不再是单一的讲授和一成不变的单向教学,而是由学生与老师同坐在教研室共同研讨经典文献。开课之前,徐兴无教授建议同学们提前阅读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并把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作为参考书。徐兴无教授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同学,每节课由一名同学主持研读,由其决定当节课的具体授课内容与形式。在学生的自主研读过程中,徐兴无教授进行补充和点评。“这样的上课方式挺好的,我们面对《左传》文本时思路更加清晰了。”常同学表示。走进南大教授张异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堂,记者发现,这里的学生“构成”稍显“复杂”,不仅有博士生,还有本科生出现。原来,今年由他主讲的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成为本博贯通型DIY研读课,于是,博士生课堂里也出现了本科生面孔。校方声音:探索新模式打造“最好的本科教育”记者从南京大学了解到,南大DIY研读课一般采用小班教学的形式,上课的人数有一定的限制:专为本科生开设的研讨班,一般15人以内;本硕(博)合上课程,则是5-10个人。但学生们“定制课程”的热情实在太高,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教授张异宾等名师的课程,学生名额都做了一定的开放。传统课程一般由学校与院系邀请教授开设,同学们仅扮演选课与上课的角色。而南京大学DIY研读课从课程主题的选取到授课教师的邀约,则由学生在学校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的指导下自主完成。“这是南京大学探索的一套全新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南大教务处处长邵进表示,“DIY课程目前已增加到51门课,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放。这些课程更多倡导的是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训练,例如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这些思维光靠专业课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扩展学生的方法论知识。”据悉,南大目前已初步建立了DIY研读课的基本结构:DIY研读研究课程+本硕(博)合开课程。其中,本硕(博)合开课程是将硕士生、博士生课程向本科生开放选修,助力他们将来研究方向的确定。DIY研读课可作为本科生与研究生衔接的过渡课程,既满足本科生学术基础学理素养的养成,也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术探索兴趣与研究素养。课程采取研讨的形式,学生通过遴选后,在开课前两周内可试听,教师则根据学生试听表现和对课程的适应度不断微调。“这样的课程设置,更大限度地发展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同学们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培养”,张异宾教授说,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选择不仅是立德树人在贯穿教育整个过程中的一次尝试,也将会为南大“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新的空间。

龟至

南京大学推出DIY研读课 | 上什么课由学生决定

3年前,南京大学开始“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面向全校本科生推出“悦读经典计划”,DIY研读课程是“悦读经典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传统课程中同学们仅是扮演着选课与上课的角色不同,南京大学的DIY研读课从课程设置到开课、授课,全部由学生主导完成。  开学季即将来临,南京大学将面向全体本科生(包括2017级新生)推出50门“DIY研读研究系列课程”。这是由南京大学悦读书社、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和相关院系联袂打造。  与传统课程中同学们仅是扮演着选课与上课的角色不同,南京大学的DIY研读课从课程设置到开课、授课,全部由学生主导完成。学生按照选课流程通过遴选后,在开课的前两周内可以先试听,教师根据学生试听表现和对课程教学要求的适应度作出微调。课程采取研讨的形式,每个课堂一般15个人左右。  揭秘DIY研读课?三大特色颠覆课堂  传统课程一般是由学校与院系邀请教授开设,同学们仅是扮演着选课与上课的角色。而南京大学DIY研读课从课程设置到开课、授课,全部由学生主导完成。南京大学教务处老师于天禾介绍说:“DIY研读课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DIY研读课拥有三个特色:一是教授由同学邀请,邀请为同学们所欢迎的、程度高的资深教授;二是上课内容由同学与老师约定,学习为同学们所感兴趣的;三是上课形式联合理论与实践、基础巩固与学术探索、老师授课与学生研讨,自成一格。并且,DIY研读课是不断更新的,绝大多数课程只在该学期开设。  学生社团助力DIY研读课诞生  南京大学悦读书社创办于2015年9月,是挂靠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和南京大学教务处下的一个学生自主研习研读的学术机构,也是“悦读经典”计划施行后创立的一个学术性社团。  “悦读书社”现任社长、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汪斌是策划者之一,他介绍说,当时学校安排的通识课都是大班上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通识课内容较为浅显,适合大一新生,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同学来说,他们会希望有更高层次的课程。我们就想开设这些小班研讨课,让同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据了解,这是国内高校首开以学生为主体的DIY研读通识课。社团成立以来,已邀请校内外一流教授为我们开设了百场讲座和近五十门研读课程,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提供了优质平台。  该社团经过长达两个多学期的筹备,包括广泛征集意见以及与教务处协商后,独立开设了本科生研读研究课程,即DIY研读课。2016年秋季学期起,南京大学DIY 研读课推出首批6门课程,2017春季学期继续推出32门;2017年9月开始,课程将增加至51门,近1000人选修。  发展:从中文到外语,从人文到理工  南京大学目前已初步建立了DIY研读课的基本结构:DIY研读研究课程+本硕(博)合开课程。其中,本硕(博)合开课程是将硕士生、博士生课程向本科生开放选修,助益于他们将来研究方向的确定。  据了解,DIY研读课的程度高于新生研讨课和通识课程,而又不同于硕士生、博士生课程的高度专业性。它可以作为本科生与研究生衔接的过渡课程,既满足本科生学术基础学理素养的养成,也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术探索兴趣与学术研究素养。  由长江学者、文学院程章灿教授在2017年春季学期为本科生开设的DIY研读课程“《世说新语》研究”,广受学生欢迎。选修的本科生涵盖了文理众多院系。课程还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六朝博物馆和南京六朝石刻进行了相关考察。  海外教育学院的学生李雨萌上学期选修了《四书》的研读课,她说:“课堂上,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了许多阅读材料和学习任务,虽然课程负担有些重,但我们确实在经典文献的研读中获益匪浅。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提出问题、表达想法、阐明观点。”  展望DIY研读课未来的发展,汪斌说希望能涉及更多的学科,“DIY研读课的框架已经搭起来了,现在要做的就是提高质量和广度。”他说,目前DIY研读课比较偏向人文社科,理工类课程比较少,选课的同学也更多是人文社科专业。这个学期增加了小语种课程,下学期会尝试增加更多理工科的课程,健全学科谱系。  据悉,南京大学将对研读课做进一步拓展——开设外语(小语种)文化类课程,将阅读从中文文献向外文原著转变,让同学们接触到第一手的外国学术文化。  羡慕吗?综合 / 中国青年报、金陵晚报编辑 / 唐微、聂亚栋

犹来

数据|难进更难出,超15%延毕,博士怎样炼成?

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博士生招生人数为10.52万,是20年前博士招生人数的4.2倍。虽然博士大规模扩招,但毕业并不容易。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近年来博士招生人数与实际毕业人数的差值逐渐扩大。博士生学制多为四年,2014年博士招生数为70713人,四年后即2018年,博士毕业生数为59503人(包括延毕的非应届毕业生),也即是说,至少有11210名博士生延毕,占当年招生人数的15.85%。近几年来,博士生延毕人数逐年上升,2018年预计毕业博士生数为165296人,实际毕业人数为59503人,差值为历年最大。博士生无法在基本学习年限内毕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尽管四年制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各大高校的主流博士培养学制,但延毕对于博士生群体而言仍较为常见。2019年底,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官网曾发布通知,敦促206位2012级博士研究生于最长学习年限期满前通过答辩。今年7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官网发布《关于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生学籍处理的通知》,清退59名因超过全日制博士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在全国各高校的博士生培养策略从“严进宽出”转变为“严进严出”的情况下,博士生延毕现象已不新鲜。博士生的毕业究竟有多难?一名博士研究生若想顺利毕业,需要修读一定量的课程,参加必需的学术实践活动,跨过中期考核、论文开题、写作、预答辩、论文审查和论文答辩等多道坎,才能拿到“沉甸甸”的博士毕业证书。论文发表:博士毕业的硬指标从各大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来看,博士生的培养以设立导师指导小组为主要形式,强调“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并采用“学位论文为主,课程为辅”的培养方式。为提高博士生的学术水平,各高校对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术素养培养都提出了诸多要求。在学术实践活动方面,各高校的具体办法由各学院自行确定,但需要满足学校统一的最低要求。以湖南大学为例,博士研究生至少在本学科范围内做学术报告2次以上,至少有 1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至少听取 5次以上的学术报告。清华大学对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有更高的要求,规定“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当定期参加课题组的学术讨论会,应当参加不少于三十次的一级或二级学科的学术活动,至少应当参加一次所在学科领域的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则是考察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另一重要方面。依据各大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前,博士生必须达到相应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2019年4月,清华大学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部分舆论将其理解为“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不再要求发表论文”,但这种声音很快被清华大学官方回应为“误读”。清华大学表示,《规定》的出台意味着不再由学校统一规定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要求,但并非表明博士生不再需要发表论文,学校只是将衡量博士生的毕业标准下放至各学科和院系。调查发现,清华各院系普遍对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有各自的要求,并未发现有院系对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不作要求。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前的一次大考博士生中期考核,亦称作博士生资格考试,是由博士培养单位组织成立考试委员会,通过笔试、口试等形式,对博士生的知识水平、学术能力以及创造力等综合水平进行考核。中期考核是博士生必须通过的考试,否则无法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各高校博士生中期考核时间不一,考核方式包括笔试与口试等形式,考核内容涵盖政治思想表现、学位课程成绩和所修的总学分、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按照各高校培养方案规定,在限定次数内无法通过中期考核者,将予以分流,即淘汰或转为硕士生。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对中期考核通过比例有明确要求。厦门大学规定博士生中期考核应有一定比例不合格(新闻传播学院、 材料学院规定为5%);南京大学则要求每次考核优秀率不高于15%,暂缓(即不合格)通过率不低于15%,不设劝退比例。学位论文:摆在博士生面前的一座大山博士学位论文是高校评审、决定是否授予博士生以博士学位的主要根据,撰写学位论文也是博士生就读期间的最主要工作之一。出于科研深度加深强、创新难度加大以及学术素养要求提高等多种影响,大多博士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期间会遇到许多挑战,并可能导致自身无法按时毕业。北京大学黄俊平、陈秋媛在《博士生延期毕业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以北京大学延期博士生情况调查为例》中指出,理论知识创新困难、研究课题难度大、导师学术指导有限以及个人健康状况等是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进度的重要因素。博士生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后,需通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环节才能继续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完成学位论文开题的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还需按自然年进行年度考核,博士生须在年度报告中详细阐述论文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便于导师对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撰写进程作出综合评估。各高校对博士论文工作时间亦有相关规定,一般要求不少于两年(从论文开题时计算)。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后,还需经过论文预审、预答辩、论文抽检(盲审)等环节,任一环节未通过,都不可参加最终的论文答辩。按照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博士生培养要求,预答辩和论文盲审环节皆采取一票否决制,全票通过者方可进入下一环节。博士生参与学位论文答辩,经高校组织的答辩委员会通过后,方能被授予博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参考资料:1.南京大学.关于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和组织答辩工作的实施细则https://grawww.nju.e.cn/8f/48/c2709a495432/page.htm2.南京大学博士生培养方案(2020)https://grawww.nju.e.cn/80/f9/c1021a491769/page.htm3.南京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https://grawww.nju.e.cn/8f/29/c2708a495401/page.htm4.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简明流程图https://grawww.nju.e.cn/8f/4c/c2709a495436/page.htm5.南京大学关于全面实施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https://grawww.nju.e.cn/8f/1e/c917a495390/page.htm6.关于敦促即将学习期满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 2016级硕士研究生尽快答辩的通知https://grawww.nju.e.cn/8f/39/c905a429881/page.htm7.浙江大学印发《浙江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办法》的通知——浙大发研〔2016〕91号http://grs.zju.e.cn/redir.php?catalog_id=16313&object_id=1105098.关于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生学籍处理的通知http://sem.bjtu.e.cn/show-301-19881.html9.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10.《中国教育统计年鉴》https://data.cnki.net/trade/Yearbook/Single/N2013120082?z=Z01711.《湖南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gra.hnu.e.cn/info/1062/3811.htm12.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https://www.tsinghua.e.cn/yjsy/info/1034/1059.htm13.关于印发《厦门大学关于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的通知https://gs.xmu.e.cn/pygc/pyfa/1.htm14.博士生延期毕业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以北京大学延期博士生情况调查为例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WYY201307012.htm15.北京大学研究生手册2018年版https://www.phbs.pku.e.cn/2018/teachman_0911/27.html16.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https://www.gs.sjtu.e.cn/info/1139/7847.htm17.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www.gs.fudan.e.cn/2679/list.htm18.《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实施方案》https://yz.szu.e.cn/info/1042/11215.htm19.暨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暨研〔2016〕41号)https://gs.jnu.e.cn/2016/1208/c874a109857/page.htm文字|邓 鑫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嘉豪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制图|李嘉豪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资料|邓 鑫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龙 盼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梁键强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戚新源 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吴昊明 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美编|李嘉豪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调查 | 南大和园的馄饨店、面馆、水果店、宾馆,2020还好吗?(上)调查 | 南大和园的水果店、面馆,2020还好吗?(下)与“记者”和“记录者”对话加入新潮读者交流群同我们一起观察世界

方明为御

南京大学被选为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

2017年7月,南京大学入选教育部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这是对南京大学近年来不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学校今后工作的新要求。 南京大学(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总结南京大学自2013年以来在博士生教育改革中探索并形成的“四三三”博士生培养新模式、相应的操作机制和举措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以期为国内兄弟高校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参考和借鉴。一、改革命题和背景正如著名教育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任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其著作《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中写到的:大学像其他人类社会组织一样,处在特定时代总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不是在外。我们认为:中国大学的发展不仅是立足于本土,还要有立足于世界的视野。在这样一个前提和基础上,中国一流大学的发展自然而然会面临一些基本命题,如: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探索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中国大学发展之道,等等。大学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既要服务所处环境的发展需求,即“科教兴国”,也要依托所在的发展环境,即“国兴科教”,两者是互相补充的。 十八大以来,转型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基于对一系列重要文件和讲话精神的理解,我们认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发展具有以下属性和特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流大学发展之道政府宏观指导下的一流大学发展之道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流大学发展之道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流大学发展之道多重社会责任下的一流大学发展之道企业非创新主体下一流大学发展之道,等等。这一系列特征决定了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式跟西方高校有着显著差异,需要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和举措。那么,中国大学如何找到一个系统性破茧而出的办法,从而走出一条可操作的道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性另一方面就是要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转型,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关键点上转型升级。其中,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刘延东同志在近四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上均强调我国研究生教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刘延东指出: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质量的重点和难点。要推动改革创新,清除“痛点”、打通“堵点”,没有健全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没有严格的执行,提高质量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任务可凝练成12个字:模式改革、提高质量、从严要求。二、南京大学的目标和挑战鉴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背景,南京大学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可见”的人才培养架构。学校秉承“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风格,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大特色”的发展理念,积极转型、创新模式、完善机制、突出绩效,确立了以下改革思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在已有博士生培养平台和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面向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促进新时期博士生培养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2013年,南京大学面向全校推行博士生教育改革。此次改革是在文、理、工、医30个院系共4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进行,涉及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在内的1000多名博士生导师以及5200多名在校博士生。同时,这次改革也是在需要体现学校统一的模式观、院系具体落实的特色化、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以及学校资源相对有限等约束条件下进行的改革。总体来说,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就是要在上述约束条件下实现改革的高标准和真实效,以达到最优化目标,即:优化的生源优化的培养过程优化的结果良好的、可操作的动力机制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则面临着3个方面的挑战:1. 体系性难题如何凝练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的系统性特点和关键要素,使“顶层设计”为建立博士生培养新模式与质量保障监督体系奠定统一的构架及实践基础?如何在学校整体改革模式下实现各院系、学科的个性化实施?如何体现南京大学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互动,从而避免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孤岛式”推进?2. 节点难题具体来说就是:如何设计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淘汰机制,从而精准发力并严格执行力度和相关举措,在所有院系和学科实施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原创交叉怎么设计,进而支持和激励博士生开展高水平、原创性的科研探索;以人为本怎么设计,以充分考虑博士生、导师的利益和诉求,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3. 运行机制难题如何建立校(院系)的协同与操作机制,确保统一的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保障监督体系能够在全校实现院系、学科的个性化落地;如何理顺教育资源的统筹分配机制并发挥其杠杆作用;如何提高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规模化成效,从而保证整个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规模化推进落到实处。以上三个方面是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需要直视和首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改革的成败。具体措施与创新围绕上述三个方面难题,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逐一清除和打通改革过程的“难点”和“痛点”,摸索出一整套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第一,针对模式设计难题,学校顶层谋划,设计了“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见图1),为全校面向全过程的博士生培养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性框架和指导。“四三三”培养模式具体是指:博士生培养过程分为预选、硕士、博士、弹性延长等四个阶段,实施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的三种奖助激励,落实招生入口优化、过程严格把关、毕业出口弹性设计的三个环节质量控制,完善制度设计、机制运转、措施落实的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 图1 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 第二,针对个性化实施难题,通过采取“利益机制+推动机制”互动的操作方式,实现了全校所有院系个性化方案的落地。2013年,学校在前期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改革指导文件,院系则结合学科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等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自愿参加改革的院系,由学校统一组织专家评审和论证,成熟一个实施一个,避免了以往“统一布置”后的“执行走样”。同时,只有参加改革的院系才可以分享改革后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即所属学科、学生都可以享受改革中的资源再分配以及奖助激励等。2013年改革启动后,首批就有24个院系参与改革、制定相应方案并实施;2014年,余下的6个院系(含学科、院系调整新成立的院系)也全部参加了博士生教育改革。第三,针对体系互动难题设计了南京大学本、硕、博培养一体化架构。构建了从本科生培养(“三三制”)到硕士生培养(“二三三”硕士生教育改革)再到博士生培养(“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风格一致、上下贯通、有机互动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提供南京大学学生最好的、系统化的教育和培养,既体现了高校回归人才培养本源的初衷,也避免了单纯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孤岛式”推进。第四,针对淘汰机制难题制定了特色化的严格考核与分流退出机制,为提升博士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供了关键支撑。学校规定所有博士生在入学一年后都必须参加本年级的第一次博士资格考核,如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参加的可作暂缓通过处理。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南京大学博士生最长学制8年),最多可参加3次资格考核,如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每次资格考核各院系均必须有不低于15%的学生暂缓通过,而优秀率则不得高于15%。暂缓通过的博士生根据学习安排,可加入到后面任何一个年级的博士生中进行资格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博士生才可以进行论文开题及后续学位论文的撰写。第五,针对原创交叉难题,培养过程中设立了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创新项目,弹性延长阶段则推出了优秀博士生能力提升计划,致力于提升博士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学校在“985工程”二期建设就设立了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创新项目,旨在加强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博士生积极参加对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创新研究,鼓励自由探索,重点支持研究生跨一级学科联合申请创新项目。优秀博士研究生能力提升计划则是在2012年正式启动的,针对已经达到或超过毕业条件而又自愿在校继续开展学术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予以各方面的支持。此举意在激励优秀学生潜心研究,为获得更具有挑战性、质量更高的学术成果创造条件,更加突出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六,针对以人为本难题,建立了常态化的博士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与相应的“暂缓通过”博士生的帮扶机制。学校定期召开博士生、博士生导师、院系分管领导座谈会,根据师生建议并结合博士资格考核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考核方案。各院系在资格考核方案中进一步规范考核流程,明确针对“暂缓通过”博士生的具体帮扶措施。同时,学校每年开展面向全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现状问卷调查,及时掌握改革过程中博士生群体的科研、生活现状及关注的问题,较为客观地掌握博士生对改革后的资格考核及奖助政策的反应,从而保证改革对博士生的压力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这一系列难题的突破,解决了当前国内高校博士生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关键环节难贯通、培养模式难融合、规模化实施难推进”等顽症,形成了一套面向培养全过程的“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模式,通过理顺博士生教育质量标准与个性化培养的关系,打通质量控制关键环节的“堵点”,实现了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将全过程培养的教育理念落实为人才全面成长的教育实效;关键环节和机制的创新:贯通完善了入口优化、过程把关、出口弹性的全链条式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运行机制(见图2);规模化实施与管理创新:构建形成了基于资源统筹、弹性分配原则的校院改革互动新机制(见图3)。图2 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 图3 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实施成效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4年多来,围绕质量核心环节,强化内涵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第一,严格的中期考核和分流退出机制在全校真正落地通过对博士生保持适当的压力,并把压力转变成动力,博士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图4 2014-2016年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执行情况资格考核的核心就是严格控制质量关。相应的,增加压力的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帮扶和利益诉求机制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进而达到博士生资格考核的真正目的:不是“淘汰”,而是“促优”。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在参加第一次资格考核时结果是“暂缓通过”,而参加第二次考核时其结果已提升为“优秀”。第二,以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契机,深化和促进了博士生导师制度改革博士生导师的工作动力与分类指导的自觉性得到明显提升,切实将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首先,通过“四三三”培养模式改革,南京大学的博士生可细分为五类:即未过关的学生、合格的学生、优秀的学生、拔尖的学生和弹性的学生等。导师最清楚所指导的博士生中谁最优秀、谁存在问题,“四三三”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导师对博士生进行分类指导,提高投入的针对性; 其次,导师指导博士生的频次和时间均有明显的增加。学校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导师在课题科研和实践项目中的指导比例由2015年的60%提高到2016年的71.4%;再次,学校适时对博导评聘制度加以改革,不再关注博导本身的头衔,而是关注其基本资格、岗位资格、招生能力和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更好地与博士生教育改革配合起来,推动博士生导师将更多的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到招收优秀学生与培养高质量学生上,投入到提升自身的指导水平与科研活力上。第三,全面、有效地提升了南京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首先,博士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博士生在学科群一流期刊发表论文由2010年的10篇增加到2015年的65篇;又如天文与空间技术学院博士生周平在国内率先发现了第一颗磁星,实现了我国脉冲星研究领域零的突破。其次,博士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2016年软件学院多位博士生在软件工程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FS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位列当年度全球高校第一。又如有数十位博士生在历年的云计算应用大赛、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数据挖掘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国内外大赛上获得冠军或者特等奖。再次,有力地支撑了学校“双一流”建设。南京大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NI)排行从2013年全球43位上升到2017年全球12位;2016年,南京大学ESI排名中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1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以2014~2016年物理学院、天文与空间技术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等三个学院的博士生发表的学科顶级论文数为例,博士生高质量的科研产出为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5 2014~2016年南京大学部分院系博体会与思考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在学校创新体系战略下落实高校人才培养本源的改革,是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入、不断完善、内涵提升的改革。简单地说,通过此次改革,南京大学给予了在校博士生选择性发展的路径和差异性起步的平台。学校通过对博士生的特色化培养,促进了博士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了统一改革模式观下博士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多样性成功。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不断的循环演进和调整。南京大学在前期博士生教育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今后一段时期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改革主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以分流淘汰、科教融合、课程改革为改革重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改革深入推进中,我们将更加注重招生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国际合作、导师队伍、投入资助等环节在“四三三”博士生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在宏观层面将进一步夯实两个基础: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多元质量评价机制,和基于综合资源配置的校、院系、学科良性互动的管理模式。通过不断完善博士生培养模式,使得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在提升动力(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提升质量(核心素养、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和支撑发展(个人发展、学科发展、学校发展)上更上一个新台阶。国际上公认的大学发展模式有德国模式(如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美国模式(如19世纪起哈佛、耶鲁等高校创新性地开拓了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处于转型发展中的中国大学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入探索和创新,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进而形成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高校实际、体现中国大学发展特色的“中国模式”

向秀

南京大学2020研究生复试办法发布,快来看看!

今天,南京大学发布了该校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办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复试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选拔质量的重要环节,为确保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安全性、公平性、科学性,严格复试过程管理,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一、复试目的复试旨在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考核考生初试中未能体现出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知识水平、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复试中鼓励各院(系、所)借鉴先进的人才选拔技术提高复试工作质量,使复试工作更加安全、公平、科学。二、复试组织1、各院(系、所)应严格按照教育部及学校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的复试录取实施细则。经院(系、所)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报研究生院备案,并在复试前一周左右在本院(系、所)网站向社会公布。各院(系、所)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组长为本单位招生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系、所)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院(系、所)复试细则中应说明我校今年采用远程网络复试形式,明确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和其他业务要求,以及各专业拟录取人数、复试人数、复试安排、录取办法等具体规定。复试细则中还应提供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包括联系部门、电子邮件、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保证相关渠道畅通,并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申诉和举报及时调查处理。各院(系、所)根据我校远程网络复试操作指南,制定相应的操作手册,提前公布,供参加复试的考生和工作人员使用。2、各院(系、所)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负责本院(系、所)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对参加复试的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纪律方面的培训,明确复试纪律和程序、评判规则和评判标准。按复试专业及复试人数组成若干复试小组,各院(系、所)选派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公道正派的人员参与复试工作,每个复试小组由5名及以上在职教师组成,其中研究生导师不少于3名,外语听说能力较强的老师不少于1名,同时,指定专人全程参与复试工作并对复试过程进行监督。复试小组成员要严谨求实、办事公正、无亲属报考。3、各院(系、所)须在复试前在本单位网站上公布拟参加复试考生名单(包括复试专业、考生姓名、考生编号、初试各科成绩等信息)。拟录取名单经研究生院审核后,须在本单位网站上公布拟录取考生名单(包括拟录取专业、考生姓名、考生编号、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总成绩等信息)。其中,根据国家规定报考专项计划、享受初试加分或照顾政策的考生相关情况,在公布考生拟录取名单时应备注说明。4、各院(系、所)须高度重视复试工作,复试过程必须规范,严格按保密要求和操作规定执行。要指定专人做好文字记录,在线复试全过程录音录像,录音录像资料由院系妥善保管不少于1年。复试试题、答案均系国家机密材料,各院(系、所)要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复试命题、笔试、阅卷工作须严格按照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学校相关组织要求执行。笔试部分的命题、阅卷、核分、登分等环节须严格按保密要求操作;面试部分须由面试小组精心组织,做好抽题、分组等工作,认真记录面试内容、签署面试成绩和评语。所有命题、评卷等涉密人员必须签订《保密责任书》,落实保密责任,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须网上签订《诚信复试承诺书》,确保提交材料真实和复试过程诚信。各院(系、所)应根据远程网络复试要求,尽可能采用综合性、开放性的能力型试题,统筹考虑复试流程、环节、命题及形式要求,如果复试中需调整笔试环节,须经本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将变更报告报研究生院备案后方可公布执行。5、各院(系、所)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对本院(系、所)考生的复试结果负责。当参加复试未被录取的考生提出质疑时,各院(系、所)负责向考生做出必要的解释。三、复试人选各院(系、所)应在符合我校复试基本分数线(或本单位复试分数线)的考生中,结合《南京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的有关说明,从高分到低分择优确定复试名单,进行差额复试,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120%,各院(系、所)应在复试录取办法和实施细则中明确复试人数。未经研究生院同意,一律不准自行通知考生来校复试。四、复试资格审核1、各院(系、所)在考生复试前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核,具体审核材料如下:(1)考生的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的学生证(3)往届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和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历认证报告)(4)在境外获得学历、学位的考生,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5)2020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提交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6)有以下几类情况者,复试资格审核作不合格处理,不得进行复试,对报考资格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录取:大专毕业时间不满2年的、非国民教育序列的党校文凭、任何高校的肄业生、报考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且不符合报考资格的同等学力考生(7)有特殊要求的,按教育部相关规定办理。例如,①法律硕士(法学)与法律硕士(非法学)有毕业专业的要求;②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为125601]、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专业须研究生毕业满2年或本科毕业满3年或大专毕业满5年2、复试前,各院(系、所)须对考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成绩核查、信息核对,复试费每人80元。报名确认信息未通过教育部学历学籍审核的考生,须在复试前提交认证报告(应届生提交《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往届生提交《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境外学历需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未经报考院系资格审查、成绩核查、信息核对者,一律不得参加复试。五、复试形式、内容及要求1、我校今年采用远程网络复试形式。复试内容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专业课考试、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试(含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等);形式包括自行确定的笔试(包括答题、撰写实验或研究设计等)和必须开展的面试(包括综合口试、外语听说测试、实验技能考核、心理健康测试等)。因今年开展远程网络复试,各院(系、所)可根据学科和人才选拔需要,自行决定复试考生提供相关学术材料(如论文、研究计划或方案等),但需要提前告知所有考生。2、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是保证入学新生质量的重要工作环节,各院(系、所)应加强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品德考核,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各院系必须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考核工作,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3、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均在复试中进行,由各院(系、所)自行组织,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审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4、对同等学力考生(包括大专毕业生、普通高校本科结业生)除正常复试外,还须加试2门所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须笔试),且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重点加强对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难易程度应严格按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加试科目的成绩不记入复试总成绩。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工程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非法学]考生可以不加试。5、复试不合格者一律不予录取。面试不及格或同等学力加试不及格者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如有笔试,由各院系在复试细则中对笔试成绩的要求予以说明。6、复试完毕后,各招生院(系、所)要及时将复试成绩及结果通知考生本人,特别是不能被我校录取的考生。复试的具体内容、科目及要求参见各院(系、所)的复试细则。六、复试分数与拟录取结果1、复试成绩为复试各方式考核成绩之和。考生考试总成绩为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之和。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一般在30%-50%的范围内。复试分数:(1)初试满分为300的,复试总分大于等于150,小于等于300;(2)初试满分为500的,复试总分大于等于250,小于等于500。(由各院系在上述分数范围内确定。同一院系不同专业复试成绩权重可以不同,相同专业要采用相同的标准;同一专业在不同院系招生的,复试成绩权重由各院系制定)。2、一般是将复试成绩记入总分重新排序,确定录取与否。有特殊说明的参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及有关院(系、所)的复试说明。各院(系、所)综合初试与复试成绩,重新计算分数、排序后(一定要认真仔细核对),由本单位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系主任、所长)审查,签署是否录取的意见,并签名加盖公章后将拟录取名单在研究生院规定时间内报研究生院。3、各院(系、所)须在拟录取名单汇总表中注明拟录取考生的复试成绩和拟录取类别,并经研究生院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公示;对拟不录取考生,各院(系、所)必须在研究生院审核结束后将结果告诉考生本人。来源: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弗里达

周志华力荐:《南京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正式出台

新智元报道 来源:weibo编辑:大明【新智元导读】《南京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已经出版,该书主要作者之一,南大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教授微博推荐,一起来看看南大的AI本科生都要学习哪些课程吧。近日,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教授在微博上分享了刚刚出炉的《南京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这是南大在 AI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初步探索成果,也是国内第一本关于 AI 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的著作。该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主要作者是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教授和党委书记武港山教授。周志华教授在微博上与网友互动时表示,出版此书并非南京大学的炒作,自2016 年起,他就已经开始立项研究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从周志华教授分享的《培养体系》内容介绍来看,该书是基于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在AI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项目,对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梳理,相信可以对国内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AI教育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从书目目录来看,《培养体系》的主体内容实际上是由一系列课程教学大纲组成的合集。本书前2章主要介绍对AI本科教育的思考和南大人工智能学院本科培养方案。然后进入主体部分,即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按课程类别分为数学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本书3-6章)。第三章是数学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方法和数理逻辑。微博网友表示,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实际上并不那么基础,上来就是数学分析,已经接近数学系本科课程设置了。这部分可以大致看成是为进入AI领域打好数学基础的先修课程。第四章是学科基础课程,大致相当于专业必修课,从课程设置上看,除了入门性质人工智能导引、导论之外,以及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操作系统”等课程之外,这部分课程基本涵盖AI领域的几个基本研究方向,如知识表示、NLP、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等。第五章是专业方向课程,从设置上看应该是为中高年级学生指明更加具体的方向,并进行必要的训练。这部分课程除了计算机学科之外,还交叉涵盖了数学、电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专业课程。第六章是专业选修课程,本章篇幅最长、课程数目最多,共分为数学拓展类、学科拓展类、专业拓展类、交叉复合类和应用实践类。从学科内走向学科间,最终迈向自己感兴趣的应用实践领域。现在想学什么,将来想干什么,这里都有。对于有意走上AI之路的高中生们来说,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学习纲要。对于AI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来说,也可以通过本书明晰目前国内AI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设置,促进AI产学研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周志华:AI课程难度大属于正常,要想深造还需读研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周志华教授的微博从来没有冷清过。这条微博发出之后立即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一些网友质疑有些课程设置对于本科学生而言难度过大,学时设置较少,浅尝辄止并不会学到真正的奥妙。对此周志华回应称 ,本科阶段更重要的是学到一个相对完整框架,浅尝就已不错,要想深入还需要读研究生。另外他还表示:“(AI)学起来当然是辛苦的。想要打好基础,想要学了有用,还想学得轻松,哪有这等好事?另外,有些方面限于学时学分等约束,暂时只能这样。在诸多约束下建设一个课程体系不易,需要思考很多。“周志华认为,这本《培养体系》算是抛砖引玉的一个探索。目前此书已开启网上预订,预计月底到货。

慧皎

南哲学科|南京大学逻辑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根据张建军教授在“全国逻辑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术研讨会”(2018年5月19日,中山大学)上的报告修订增补而成,发表于《逻辑学研究》2018年第4A期。通讯作者:顿新国。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著名学者刘伯明、汤用彤、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胡世华、何兆清、王宪钧、陈康、倪青元、殷海光等曾在原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及其前身)和金陵大学哲学系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数学系莫绍揆等著名数理逻辑专家也长期关心与支持哲学系逻辑学科的发展。1960年南京大学恢复哲学专业不久即设立了逻辑学教研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2年获得逻辑学硕士学位授权以来,南京大学逻辑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2001年开始招收逻辑学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以本专业为主体设立“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2011、2017年作为哲学一级学科分学科先后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工程、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在南京大学哲学学科从事逻辑教学工作的有郁慕镛、李廉、李志才、郑毓信、吕植壮、王义、张建军、蔡仲、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陶孝云、张力锋、袁永锋。亦曾聘请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挪威等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专家开设长短期逻辑课程。自逻辑学位点设立以来,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先后担任学科带头人。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硕士、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出站人员中已有一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活跃于学术界,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毕业生也以较强的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获得了广泛好评。本文拟在简要回顾南京大学哲学系之前身的逻辑教学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着重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南大逻辑教学的发展状况,并据此谈谈我们对我国逻辑教学现状及前景的一些认识与思考。1 国立中央大学及其前身的逻辑教学1952 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原国立中央大学(1949 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合并,仍名南京大学迄今。原中央大学哲学系与金陵大学哲学系,都属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之前身。因而,南大前身的逻辑教学发展史需做两校分述。国立中央大学由1902 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不久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发展而来。1914 年建成现代大学体制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高师”)。先后易名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7年)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和南京大学(1949年)。早在南高师建设之初,哲学学科就作为文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20年的学科改革中,哲学成为新设的文理科中单独的一个系,与国文系、英文系等七系并列。在东南大学时期,哲学系成为文科中的一个独立的系;在第四中山大学期间,哲学被设立为一个独立的学院。在中央大学时期,哲学院改为一个系隶属于文学院,并且以这种形式保持到南京大学成立。自南高师哲学系于 1920 年成立以来,无论是在南高师的国文科,还是在之后各个时期哲学系或者哲学院,逻辑学都是其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哲学系成立之前的1917年,逻辑学课程就已设立为南高师国文科的基本课程,主要授课老师即为之后担任哲学系首任系主任的刘伯明。据南高师1917年国文专修科的课程表记载,在国文专修科所有17门课程中,逻辑学(当时亦称“论理学”“理则学”等)就已经占有一席之地,是哲学类课程的五门之一。在南高师、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类课程数量不断增多、体系也愈加全面,但逻辑学始终是哲学类课程中的基本课程,其中“基础论理学”是所有哲学系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程。逻辑学类的课程也逐渐增多,相继增加了“数理逻辑”“逻辑派别”“高级论理学”“高等理则学”“西方论理学史”“西方论理学之派别”“数理哲学”“因明学”等逻辑类课程。在当时中国整体的大学教育发展状况大背景下,南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的逻辑学教学体系,是内容相对丰富且比较完备的。根据南京大学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在南高师和东南大学早期,逻辑学教学由刘伯明主持。刘伯明是中国现代哲学和现代教育的先驱。1911年,刘伯明赴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哲学和教育学,19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博士。回国后曾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国文部主任,南高师、东南大学文理科主任、副校长、代理校长等职。刘伯明精通英文,通晓法文、德文,兼习希腊文、梵文。1920年,杜威访华并在南高师讲学,刘伯明担任杜威的翻译,译文信达流畅,听众欣服。除翻译了杜威在南高师的《试验论理学》等三大演讲之外,刘伯明还翻译了杜威的《思维术》一书。刘伯明开设的逻辑学课程对宣传逻辑与科学精神、启迪民智有重要的意义。在刘伯明 1923年英年早逝之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负责逻辑学教学的专职教师主要是何兆清,长期讲授“逻辑(论理、理则)学”“高等逻辑(论理、理则)学”“数理逻辑”“逻辑派别”“数理哲学”等系列课程。何兆清在中国现代逻辑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21年,年仅14岁的何兆清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到国立东南大学哲学系深造。大学毕业后留校执教,期间赴法国里昂大学哲学系学习。1926年,何兆清获硕士学位回国任教,1927年起主要承担中央大学(及1949年后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教学与研究工作,兼及哲学其他领域,直至 1952 年院系调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教师。他积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编著出版了《论理学大纲》、《逻辑学讲史》、《科学思想概论》等若干重要著作,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另从多方信息汇总,其他从事逻辑学教学的教师先后有汤用彤(“逻辑(理则)学”),熊十力(“因明学”)、唐君毅(“理则学甲”)、余敷顺(“理则学”)、马炳文(“论理学甲、乙”)、胡世华(“数理逻辑”)、牟宗三(“高等逻辑”,根据这门课程所使用的自编教材《逻辑典范》可知,本课程以逻辑哲学为主要内容)、陈康(“数理逻辑”)等。其中,胡世华于 193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6-1940 年间在奥地利、德国、法国、瑞士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在德国明斯特大学(Westflische Wilhelms-Universitt Münster)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系在著名逻辑学家肖尔兹(H. Scholz)和柯特(K. Kothe)指导下完成。回国后不久于1943-1946年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教授。胡世华在中央大学的工作不仅提升了中央大学哲学系逻辑教学与研究的水平,而且为他成为新中国数理逻辑与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打下了重要基础。以下为部分课程教学大纲举例:I.刘伯明讲授“论理学”(南高师-东大时期)课程讲义:本学程讲义本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科主任德艾氏(J. Dewey,即杜威)所著之How We Think。其书中多有创见发前哲所未发,其主旨曰Instrumentalism(译云利器主义),旧谓思想者解决疑难问题之利器也,其书极适于师范之用,讲演时常旁及他书如德氏之Studies in Experimental Logic),施勒尔(F. C. S. Schiller)之Formal Logic,其意旨皆相同也。课程大纲:思维意义;练思之必要;教员及学科与练思之间的关系;名学与心学;思维真诠;外箍(外延)与内箍(内涵);判决;意义;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经验思维与科学思维;动作与练思之关系;语言文字与练思之关系;观察与知识对于练思之关系;教授与练思之关系。II.何兆清讲授“初级论理学”(1927年度上学期)课程信息:一学期三学分,每周三小时,每年一次。教学大纲:本学程专研究形式论理学,其内容为:(1)论理学之意义及其与心理学社会学之关系;(2)真理标准之研究及思想律之讨论;(3)直觉之知与推论之知;(4)概念论;(5)判断论;(6)推理论,内分三部:A.演绎推理,包含三段论法与演绎法之分析;B.归纳法;C.生物技能适应之推论;(7)结论。III.何兆清讲授“高级论理学”(又称“思想方法论”,1927年度下学期)课程信息:一学期三学分,每周三小时,间年一次。教学大纲:本学程须曾修初级论理学者方得选修,形式论理学系研究正确思想之普遍法则。本学程即分论各科学之方法要目:(1)科学概论;(2)科学方法之意义;(3)科学分类;(4)数学方法;(5)自然科学之方法;(6)生物学之方法;(7)社会科学之方法;(8)结论。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西方逻辑的传入,我国学界广泛开展了东西方逻辑思想比较研究,这在中央大学哲学系长期开设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佛学研究课程中都有所体现,并凝结出许多重要成果。其代表人物如汤用彤、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他们在中国与东方哲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从事逻辑教学都具有密切关联。同时,逻辑教学也为中央大学哲学系形成“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汤用彤语)的建设性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2 金陵大学的逻辑教学金陵大学于1910年由汇文书院和育宏书院发展而来。在1921年时仅设文科,数理学科附设在文科。在1914年的文科改组中,分设语言学系、社会学系、数理学系和宗教学系,而哲学作为一个科目最开始设在社会学系之中,此后分设国文、英文、历史、哲学等系。1930年金陵大学成立文、理、农三个学院以及与这三院并立的中国文化研究所。从此,金陵大学直属的教学科研机构一直保持了这“三院一所”的格局,而哲学系设于文学院之中。1940年金陵大学合并哲学、心理、教育系等成立哲学心理学系,设于文学院之中。1950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金陵大学的哲学心理学系分设为哲学系和教育系。1951年,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大学合并,组成新金陵大学,直到1952年与南京大学合并。金陵大学哲学系的逻辑学类课程虽然没有中央大学哲学系齐全,但长期开设。根据相关史料,金陵大学开设的逻辑学类课程主要有:论理学、思想方法论、论理学问题、论理学派别、数学逻辑、高等逻辑等。刘伯明在 1915 年留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回国,在任教于金陵大学的两年中即开设了逻辑课程。根据章开沅、余光中、萧焜焘等许多金大毕业生回忆,长期担任金陵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的倪青原(亦为留美哲学博士)非常重视逻辑教学,亦亲自任教逻辑课程。根据多方信息综合,在现存金大哲学系 1928-1949 教师名录(包括专任与兼任)中,肯定在金大开设过逻辑课程的还有牟宗三、王宪钧、殷福生(即殷海光)、萧焜焘等。根据金陵大学民国三十年秋季(1941 年)的选课指导书,除公共必修学程外,哲学组必修学程共计56至60学分。其中逻辑学课程如下:I.思想方法论学分:5学分。课程简介:研究反省思维之基本原则及其应用,说明科学方法之重要步骤及其根据,并授以浅近之逻辑。教材:Dewey: How we think; Cunningham: Textbook of Logic。II.论理学问题学分:3学分。课程简介:以研究逻辑之基本原理及重要学说为宗旨,对于名词命题三段论法、归纳法等作详细之讨论,以求了解逻辑之功用,并指陈旧式逻辑之缺点,介绍新近学说之概要。III.论理学之派别学分:3学分。课程简介:研究亚里士多德及以后所发生之论理学说与派别,比较其异同及对于学术之影响。IV.论理学学分与学时:第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每周两个课时,共4个学分。课程性质:哲学心理系哲学组必修科目。说明:本院一年级学生共同必修,其学分列入公共必修科目中计算。V.数学逻辑学分与学时:安排在第四学年,一个学期,每周三课时,共3学分。课程性质:哲学心理系哲学组必修科目。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金陵大学哲学系史料不如中央大学哲学系齐全,但如下两个实例可以呈现金陵大学逻辑教学的特点,以及其对后来南京大学逻辑教学事业的深刻影响。萧焜焘是金陵大学哲学系1945年届毕业生,其在王宪钧指导下撰写的毕业论文《真值涵蕴与严格涵蕴》,在战时重庆华西坝五大学 (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华西协和大学) 毕业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萧焜焘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式讲授“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数理逻辑”等课程,翻译了卡尔纳普的《语义学引论》,并编写了《逻辑学讲义》。后期成为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哲学著名学者。晚年回顾其学术生涯时,萧焜焘一再强调,他早年跟随倪青原、牟宗三等学习逻辑学,特别是在王宪钧指导下撰写逻辑学毕业论文,以及此后留校从事几年逻辑教学与研究,对其一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萧焜焘也长期担任江苏省逻辑学会顾问,为推动逻辑事业在江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7年初,金岳霖的高足、时任《中央日报》主笔的殷海光,接替了牟宗三在金大的逻辑学课程。他的授课深受学生欢迎,很快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同时,他受到金大师生的深刻影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认识发生了急剧转变(这种转变史称“殷海光之谜”),在《中央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产生了广泛影响。1949年到台湾大学任教后,他运用逻辑工具在逻辑哲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和文化哲学上颇多建树,成为海内外学界公认的一代思想家,也成为我国学界系统阐述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的第一人。据殷海光的学生林毓生回忆:作为纯学术研究的逻辑,本是中性,并不涉及价值问题,本身也没有任何政治意涵。逻辑学的学术研究与他的政治立场也无必然的关联。但殷海光却把逻辑讲成使头脑不受专制散布的愚昧与虚伪所蒙骗的利器。他讲课时,非常有条理,庄严而不拘谨,在词锋犀利的分析中,夹带着道德的热情和对中国与世界的关怀。而殷海光自己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总结道,其运思和为学分析到底层,是受这三个条件的主导:第一,现代逻辑的工作者所说的逻辑。第二,自休谟以降的经验论者所说的经验以及美国实用主义者所说的实用之结合。第三,必要时辅之以价值观念,尤其是道德价值观念。但是,价值泛滥会使人头脑不清,并且可能形成人间的灾害。所以,在作价值判断时必须谨严地约束自己。这三个条件对运思和为学的主导作用,在其著作中处处可以看出来。鉴于殷海光与南大哲学系的历史渊源和其杰出贡献,自 1996 年起由殷海光入室弟子刘福增发起,殷海光的学生群体在南大本科生和硕士生中设立“殷海光逻辑奖学金”,至2013年共颁发15届(郁慕镛、郑毓信教授获得“殷海光逻辑奖教金”),有力推动了南大逻辑教学和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3 南京大学时期的逻辑教学发展及展望1952 年院系调整后,因为原从事逻辑教学的教师悉数调出南京大学,系统的逻辑教学被中断,但逻辑相关研究仍有所持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南大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过程中,孙叔平等学者吸取五六十年代逻辑大讨论的有益成果,坚持“形式逻辑规律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逻辑规律”的正确观点,致力于阐述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互补互益的科学思维方式,因而能够将基本的逻辑理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之中;二是南京大学数学系莫绍揆等一直坚持开展数理逻辑研究,并取得了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成果,莫绍揆本人还积极参加哲学界开展的逻辑大讨论,介绍现代逻辑的意义和价值。这对于南京大学逻辑教学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60年哲学专业恢复建设,专业负责人夏基松、林仁栋等都非常重视逻辑教学在哲学专业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一开始就将形式逻辑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林仁栋亲自担任形式逻辑课程的主讲教师,并安排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到校的郁慕镛担任助教并主要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此后多年郁慕镛坚持在哲学系及其他文科院系开设形式逻辑(普通逻辑)课程,并在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使逻辑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与好评,为南大逻辑教学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后,我国学界开启了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南京大学逻辑教学与研究也逐步得到全面恢复与发展。数学系数理逻辑专业建立了本硕博教学体系,在全国学界影响广泛。在数理逻辑专业帮助下,在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之初,南大哲学系于1980-1981年承办了中国逻辑学会主持的“数理逻辑教师进修班”共两个学期,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逻辑教师参加,郁慕镛担任班主任,莫绍揆、郑毓信等担任教师;进修班不仅培养了一批现代逻辑教学骨干,而且也研讨了逻辑基础教学的一系列问题,对推动我国逻辑教学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南大哲学学科逻辑教学的发展。哲学系先后调入了李廉(1979年)、李志才(1983年)专门从事逻辑教学研究,并于1982年获得了逻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了一批逻辑及相关专业人才,相继选留吕植壮、王义两位青年教师,1995 年引进张建军到系任教。80、90年代除继续在哲学系及一些文科院系开设形式逻辑(普通逻辑)课程外,李廉、李志才面向哲学系或全校开设了辩证逻辑选修课,郁慕镛开设科学逻辑选修课,科技哲学专业郑毓信亦长期开设现代逻辑选修课,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 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南大逻辑教学与研究获得较大发展,相继引进杜国平(2000)、王克喜(2002)、潘天群(2003)、顿新国(2009)、张力锋(2015)、袁永锋(2015)等多位教师,科技哲学专业蔡仲、陶孝云等也曾从事逻辑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逻辑专业团队年富力强、成果丰硕,被学界公认为我国逻辑学教学研究的重镇之一。下面分别从逻辑通识课程教学、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逻辑专业研究生教学、服务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逻辑教育四个方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所承担的逻辑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及我们的一些思考与前瞻。3.1 逻辑通识课程教学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对通识教育认识的逐步提高,关于逻辑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业已逐步达成共识。南京大学有重视本科生的逻辑通识教育的传统,许多文科院系长期聘请哲学系逻辑教师讲授逻辑基础知识。1994 年,学校设立“大文科公共基础课”(首席教授课程)——“逻辑学导论”。首批首席教授课程共十门,动态管理,逻辑学课程一直设置到 2012 年本科教学全面改制。首席教授1994-1999年由郁慕镛担任,2000-2012年由张建军担任,按岗位要求承担三分之二以上课程;课程采取周3学时大班授课与课后作业训练相结合模式,聘请多位研究生助教全程参与。课程基本理念以在现代逻辑观念指导下讲授传统逻辑知识与方法为主,分为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科学方法论、非形式论证逻辑三大部分,以演绎逻辑为主,后二者为辅,实际上具有“通识课程”的性质,学生达万余人接受了基本的逻辑思维与方法训练。在此期间,逻辑教师还开设了“逻辑与科学方法基础”,“逻辑与论辩”等全校素质教育课。南京大学于2012年进行了“三三制”本科全面教学改革,大力加强了通识教育的力度。逻辑学首席教授课程转化为通识课“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基本授课理念不变,强化方法论视角);本课程在最近学校开展的“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中评为前30门“百层次”优质课程之一,拟争取进入即将评估的“十”层次(全校十门重点建设)课程。逻辑教师开设的其他通识类课程有:“逻辑与语言表达”、“逻辑与论辩”、“博弈论与社会科学方法”、“哲学践行”(新生研讨课)、“走近‘逻先生’:逻辑的社会功能”(DIY 课程)等。同时,我们也积极支持与帮助各院系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逻辑教育与训练活动。我们强化逻辑通识教育基于如下认识:国家强调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为逻辑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而逻辑通识教育和逻辑思维素质教育本身,没有也不应采取单一模式,而应当充分鼓励与倡导针对不同对象设置不同的侧重点,充分鼓励与倡导多种教育模式的探索。但这并不排除学界就大学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层面逻辑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展开全面深入研讨,以达成基本共识。南大逻辑通识教育贯穿了如下基本方针:I.应体现演绎逻辑本位和现代逻辑观念;II.应承继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传统,体现逻辑的科学方法论功能;III.应承继亚里士多德《论辩篇》传统,体现逻辑在人类日常思维和实际论辩中的作用;IV.应以培育逻辑精神和系统性反思能力为根本宗旨。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逻辑通识教育所应具备的体系与功能。当然,在逻辑通识课程教学中,还有一个如何处理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知识与方法的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现代逻辑观念指导下,在通识教育中讲授并讲好传统逻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须知,正是西方中世纪后期大学普遍开设的传统逻辑课程,奠定了后来的“赛先生”与“德先生”所体现的理性精神的基石,这在西方学界已达成了基本共识。经过数十年发展,西方学界在逻辑通识教育中并没有抛弃传统逻辑,只是在现代逻辑研究成果指导下将之讲得更为精确,作为逻辑方法与逻辑精神的“入门之径”,同时也注重现代逻辑最基本的知识与方法的传授。这是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的。上述方针及据此制定的教学体系,也与我们所持有的逻辑观念紧密相关。我们赞同与坚持一种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认为任何关于“求真”“讲理”的规律与方法的探求均可进入“大逻辑”视域,并视条件在通识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亦坚持居于基础层级的经典演绎逻辑乃逻辑之本的认识,认为舍此就谈不上逻辑通识教育。逻辑通识课程和逻辑思维素质教育,均应把经典演绎逻辑的知识与方法的教育摆在首位,尽管在教学体系与方法上可依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我们赞同吸收“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果用于逻辑通识课程和相关素质教育之中,但不赞同把“非形式逻辑”与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对立起来“另起炉灶”。这基于我们的如下认识:所谓非形式逻辑并不是与形式逻辑(演绎与归纳)处于择代或竞争关系的逻辑基本理论,而是与科学逻辑类似的一种逻辑应用理论。其所研究的应是逻辑因素在日常论证各环节的作用机理,以及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其研究诉求,是要系统把握逻辑因素在日常非形式论证以及批判性思维中的逻辑应用机制。非形式逻辑毕竟是“逻辑”的应用理论,不能混同于“论辩术”与“修辞术”。我们在教学中所采取的策略是:从实际论证的评估说明逻辑因素在论证中的作用机理,从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的区分说明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在实际论证中的相互作用机理,吸取非形式逻辑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阐明在实际思维与论辩中澄清概念、揭示预设、辨别谬误、驳斥诡辩等方面的途径与方法,从中表明自觉的逻辑意识和逻辑素养对于形成理性化思维方式及非形式论辩与辨谬能力的基础价值。在逻辑通识课程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澄清在学界与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错误认识:演绎逻辑只训练人们如何从已知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从而使逻辑训练成为人们循规蹈矩、维护既有信条的工具,其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非批判性思维相容,与解放思想、探求新知的批判性思维背道而驰。这种认识严重地扭曲了演绎推理的本性。演绎逻辑所揭示的演绎推理的有效-保真推出关系,其所依据的是推理的形式结构而非推理的内容;有效推理前提到结论的“形式保真性”,同时也意味着结论到前提的“形式保假性”,即基于有效演绎推理,若其推出的结论明显为假,则其前提至少一假,从而构成对前提的强力质疑。如果说批判性思维要致力于对既有思维结果的检讨与评判,那么有效演绎推理就构成其最重要的“杠杆”。演绎逻辑非但不是封闭心灵、维护教条的工具,恰恰相反,它是促进心灵开放、质疑教条的最有力的工具,是批判性思维教育中基本“硬件”。演绎思维绝不是批判性思维和思维创新的桎梏,而是这两者的必要根基。我们认为,逻辑通识教育的结果,应凝结在学生对“逻辑精神”的体认与把握之中。我们把所谓“逻辑精神”概括为“一求四讲”(求真、讲理、讲规则、讲条件、讲系统),其核心是“讲理”,也就是“尊重合理推理与论证”。这与以“合理怀疑、合理置信”即理性反思为特征的批判性思维研究的主流诉求是一致的。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入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使学生在体认中华传统文化之优长的同时,深刻认识到我们逻辑思维传统薄弱的根本缺陷及其导致的反逻辑两极后果:经学独断论与权威主义、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交替泛滥,这种根本的文化缺陷必须通过逻辑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而得以解决。以此激发学生掌握逻辑工具、树立逻辑精神的学习热情。我们在强化大学生逻辑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在探索非逻辑专业研究生的逻辑教育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除个别专业外(如数学与理工科相关专业,还可举出哲学专业的分析哲学方向、语言学中的语言逻辑方向等),我国大多数专业的研究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逻辑基础教育,而且40年来没有什么大的改观;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大软肋,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自主创新事业的命运。即使哲学系的非逻辑专业研究生教学,尽管南京大学和一些兄弟单位做了一些探索,但都未能取得大的成效。实际上,这对逻辑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影响。鉴于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认为,逻辑工作者应当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推动这一局面的改变上有所作为:一是要加强逻辑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充分体现现代逻辑的重要功能,体现各专业研究生学逻辑、用逻辑的重要价值。南大逻辑学科近来大力推动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也是在这个方向上的一种努力。二是应乘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之机,积极推动逻辑基础知识与方法列入招生准入科目,这不但有利于本科逻辑教学的发展,而且可为研究生逻辑教育的改观打下一个新的基础。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并改进非逻辑专业研究生的逻辑教育工作。鉴于本科阶段逻辑教育薄弱甚至阙如的现实,应尽可能采取措施“亡羊补牢”;同时结合各学科的特点与需要,探索加强非逻辑专业研究生逻辑学习与训练的方式与途径,以求能够使之逐步得以改观。3.2 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如前所述,基于深厚的逻辑传统,新时期南大哲学专业教学一直重视逻辑基础的学习与训练。其中形式逻辑(普通逻辑)一直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并陆续开设现代逻辑、科学逻辑、辩证逻辑等选修课。随着我国哲学界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密切,关于逻辑教学在哲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已逐步在全国学界达成了共识。作为在这一点上起步较早的高校之一,经过多年积累,在南京大学哲学本科专业于1995年进行的课程体系全面改革中,以“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为指导思想,形成如下逻辑课程体系(该体系持续到2017年):(1)专业平台课“逻辑学导论”(郁慕镛、张建军先后主讲);(2)专业核心课程“现代逻辑基础”,进行一阶逻辑的系统学习与训练(先后担任主讲教师的有张建军、杜国平、顿新国、陶孝云、张力锋);(3)专业提高课程“哲学逻辑”,以模态逻辑讲授为主(杜国平、顿新国先后主讲),2012年以“国际化课程”建设为契机改设为中英双语教学课程(曾聘请台湾学者王文方主讲三学年);(4)专业选修课程:“归纳逻辑与决策”(潘天群主讲),“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王克喜主讲)、“当代逻辑科学前沿动态”(张建军等逻辑学科教授合开)等。我们在逻辑教学改革中主要坚持了两个基本点:一是强化逻辑基础训练。我们遵循王宪钧教授早年提出的关于逻辑基础课程“上下两篇”的思想,上篇在现代逻辑观念的指导下讲好传统逻辑,先后采用的教材是《形式逻辑纲要》(郁慕镛主编)和《逻辑学导论》(“逻辑教育家”柯匹的著名教材),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下篇则进行现代经典逻辑的系统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逻辑基本知识与方法。二是开阔学生逻辑视域。通过上述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对现代逻辑的重要功用与发展态势有所把握,形成基础逻辑、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比较完整的逻辑观。2017 开始,南大实行大类招生,第一学年人文类学科(含文、史、哲、外、新闻)不分专业授课,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为平台课(仍属逻辑学导论性质,注入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视角)。总结以前教学经验以及逻辑通识课增加的原因,二年级之后哲学专业课程调整为:(1)专业核心课程“现代逻辑”。(2)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需要开设,已设课程有“模态认识论”“形式知识论”“非形式逻辑”“公孙龙子研究”等。(3)选修通识类逻辑课程多门。我们认为,经几十年发展,哲学专业逻辑课程教学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尚需在如下方面努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与哲学其他二级学科教学的互动问题。逻辑作为工具性学科,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理应发挥重要的功用。但现在的实际状况是,目前其他哲学学科的教学中很少使用现代逻辑观念、成果与方法分析研究问题,从而难以形成有利于现代逻辑学习与训练的浓厚氛围。我们通过与哲学其他二级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二是与数学、计算机、心理学、中文、外文等专业的逻辑教学交叉互动问题。这一点如果做好,可谓相得益彰。我们拟在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从逻辑教学先进国家的经验看,若能在上述两方面真正解决问题,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的氛围能得到更大提升。3.3 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育1982年南大逻辑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先后担任硕士生导师的有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张力锋。2001年招收科学逻辑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先后担任博士生导师的有张建军、潘天群、王克喜、顿新国、张力锋。迄今逻辑学专业共授予硕士学位110人(含美国留学生1人。其中上世纪80年代12人, 90年代15人),授予博士学位50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1人(含香港留学生1人)。另有博士后出站8人,在站1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成绩获得学界充分肯定,金岳霖学术基金会2010年颁发“第五届金岳霖学术奖”,该届专门奖励改革开放以来逻辑学专业学位论文,共评出各等级优秀硕士论文奖12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4篇;其中南京大学逻辑专业获得优秀硕士论文奖5篇,优秀博士论文奖5篇。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逻辑学及相关领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我们在逻辑学专业硕士点设立之初,即支持并贯彻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思想,并逐步明确了“现代化”基本理念,将之作为研究生培育的指针。我们认为,逻辑学专业教学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就是将现代经典(一阶)逻辑和(狭义)模态逻辑这两大经典理论以及集合论基础理论的学习与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使学生能够运用现代逻辑的理论与方法从事逻辑学各方向上的研究;另一重要标志是使学生能够对逻辑学的历史发展有比较系统深入的把握,对基础逻辑、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各领域的最新进展有相对全面而又有所侧重的把握;第三个标志是学生能够在特定方向的研究中通过学术史的把握走到当代学科前沿,能够做出真正富有新意、有所建树的工作,特别是对博士研究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认为,这三个方面也就是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在第一方面,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首先突出强调现代逻辑基础的严整的学习与训练,这主要通过贯通一年级全年的“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现代逻辑基础)和“哲学逻辑研究”两门课程实现;其中除一阶逻辑与狭义(真势)模态逻辑的基本训练外,也努力使学生了解数理逻辑“四论”特别是公理化集合论和非经典逻辑学科群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现代逻辑功底和相对完整的现代逻辑观念。在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也提出一个基本要求:无论是哪个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都必须继续强化一阶逻辑、模态逻辑及集合论的学习与训练,并根据生源实际落实不同层次的训练计划,其中特别强调了逻辑语义学的学习与训练。第二方面,在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培养中,我们首先通过“逻辑与哲学”(2018年更名为“逻辑、语言与认知”)、“西方逻辑史暨原著选读”和“中国逻辑史暨原著选读”课程教学,服务于这一诉求;继而,通过多门选修课程使学生更多了解“大逻辑观”视域中的逻辑学科各个分支,从而依据导师专长和学生志趣选择研究方向。为培养学生把握学术前沿动态的能力,我们对学生的外文使用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注重对学生搜集梳理研究资料的指导,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我们通过“当代逻辑科学前沿问题研究”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尽快把握学科的“真问题”加以思考与研究;另结合各位导师研究专长开设“当代逻辑哲学专题”、“数理逻辑专题”、“哲学逻辑专题”、“科学逻辑与博弈逻辑专题研究”、“比较逻辑史”等研究性课程,课程内容依据各届学生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以利于学生研究工作的展开。第三方面,我们在研究生培育中始终强调“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前沿意识”,强调获得适应专业特点的研究能力和专题学术史把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懂得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在学术史梳理和学术探讨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把握逻辑专业研究所必须具备的严格的分析方法。我们把“分析方法”概括为如下“32 字指针”:“澄清概念、分辨层面;清理矛盾、可能;揭示预设、辨析共识;合理推导、严格求证”。在确定研究选题后,要求学生一定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要“竭泽而渔”,全面把握;二是在导师指导下精研核心文献,以使自己的研究站到学界最新成就的制高点上,在史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学术新见,把相关研究真正推向前进。我们始终注意在研究生教学中将当代学科前沿动态、本学科学术积累与学生志趣以及学生的就业方向相结合,实施个性化培养。我们也特别注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论文选题与学科长期的学术积累相结合,同时致力于学科已有成果新的解题功能的挖掘,使学生研究选题与学科积累之间既有连续性又有开拓性,注意论文间的关联与互动,从而既能发挥学术积累的整体效应,形成学科特色,又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深度交流,确保论文的质量。我们认为,考察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现代化发展的程度,还有两个重要的“交流”指标:一要看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交流在研究生培育中之作用的发挥程度,这是不言而喻的;二是鉴于当代逻辑学科的前沿问题中有许多跨学科交叉性研究课题,故亦应把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在研究生培育中之作用的发挥,作为研究生培养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维度。我们一直注意尽可能创造条件,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访问讲学(开设课程或短期系列讲座),举办系列学术论坛,着力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近年利用“985 工程”“双一流建设”等项目,鼓励并组织学生申请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及国际长短期学术访问,均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南京大学优良的学科条件,积极申报跨学科研究生科研项目和参加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且致力于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加强与校内相关学科(哲学其他二级学科、数学、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在研究生培养上的合作。毋庸讳言,就南京大学乃至我国高校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总体培养现状而言,其“现代化”程度总体上仍是“初级”的。要实现高级的“全面现代化”的目标,则需以全面实现逻辑研究的现代化为前提。后者的标志首先是系列研究成果真正立于国际学术之林。同时,在研究方式上也需要做根本性的转变。考察逻辑教育与研究先进国家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到,“问题导向”的多学科、多视角合力攻关研究已成为当代研究的主旋律,而我们这里的学科壁垒和研究方向壁垒依然森严,这是亟待改变的。即使就国际学界现有学科建制来说,亦尚未建立起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 70 年代起所倡导的与数、理、化、天、地、生相并列的逻辑学科建制,因而也有在现有学科框架下逻辑发展的“数学方向”与“哲学方向”分工的问题:前者主要在数学专业完成,后者主要在哲学专业完成,二者在一些应用领域(如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等横断科学、大科学领域)共同起作用,但二者在发展的基础需求、模式上有所不同的,因而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模式上也会有所不同,这都是需要我们在充分把握国际学界发展现状与趋向、吸取先进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加以研讨的。我们认为,面对当前学科建制中学科壁垒仍然森严的现实,可采取如下发展方略:在哲学学科、数学学科和计算机等学科分别优先发展其哲学方向、数学方向和相关学科应用方向,从而获得各学科认同;同时通过各种跨学科平台加强各方向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着力加强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等兄弟单位的平台建设取得了许多可喜进展,积累了成功经验。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正在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建设经验,继续努力打造这样的平台。3.4 服务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逻辑教育与传播鉴于逻辑的学科性质及其重要功用,逻辑事业的发展需要走向社会,在社会服务中发挥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如果我们认识到,建设以“赛先生”和“德先生”为标志的现代化国家,使社会得到理性化和谐发展,没有“逻先生”做根基与支柱是不可能的,那么,逻辑教育就不能限于高等学校,而必须着力推进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逻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是大学逻辑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所在。因此,南大哲学系逻辑学科一直把服务于国民教育体系作为逻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这主要体现在逻辑学会工作和推进多层次国民教育体系中逻辑教育与传播工作两个方面。就我国国情而言,逻辑学会不仅是学术团体,而且是推进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逻辑教育的重要平台。南大逻辑学科教师在建设与发展中国逻辑学会和江苏省逻辑学会的工作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1)南大哲学系不仅在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之初即承办了中国逻辑学会主持的“数理逻辑教师进修班”,而且一直积极参加中国逻辑学会及其各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多层次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2)鉴于逻辑学科缺少发表园地,1984年主持江苏省逻辑学会创办的《逻辑科学》期刊(内部发行)。该刊发行至1991年共出刊42期,作为当时唯一的逻辑专业学术期刊,发表了全国学者大量逻辑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许多教学研究经验交流,在我国逻辑教育与传播史上起了重要作用。(3)2006年承办中国逻辑学会与江苏省逻辑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与学术会议”(首届于2002年在台湾大学举办),这是在中国大陆举办的第一次两岸四地逻辑学术交流大会,被学界誉为“中国逻辑发展史上的空前盛会”,有力推动了中华逻辑事业的发展及两岸四地逻辑交流的兴盛,同时也积极促成了两岸逻辑大会保持逻辑教学经验交流的良好传统。此会迄今已在两岸及香港举办至八届,南大逻辑学科都是积极推动者与参与者。(4)把省市逻辑学会办成推进多层次逻辑教育与传播的重要阵地。自1980年主持创建江苏省逻辑学会以来,南大逻辑学科一直在引领学会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办会方针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弘扬江苏省逻辑发展的厚重传统,注重省市两级学会的建设,利用各种条件指导与帮助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团体逻辑教育和普及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年主办的“逻辑应用系列论坛”影响广泛,在江苏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功能。江苏省逻辑学会也因此于2016年被评为全国社科联系统先进学会。在推进多层次国民教育体系中逻辑教育与传播工作方面,南大哲学系逻辑学科团队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推进我国大学生逻辑教育工作。除了前述南大本身的逻辑教学的影响效应,我们也积极参加了“马工程”逻辑学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张建军被聘为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杜国平、王克喜、顿新国被聘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为吸收国际逻辑学教育的它山之石,我们翻译出版了在国际上发行量最大的大学逻辑基础教材——柯匹著《逻辑学导论》作为“国外经典哲学教材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出版第11版译本,2014年出版第13版译本,两版共重印20余次;继而我们又主持翻译了国际发行量最大的现代逻辑基础教材——卡哈尼著《逻辑与哲学:现代逻辑导论》,同样列入“国外经典哲学教材丛书”于2016年推出,以作为推进国内现代逻辑基础教学的参考;我们致力于总结南大逻辑教学改革的经验,在全国和海峡两岸逻辑大会上做多次大会交流,均取得预期效应。(2)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逻辑学主考工作及其他助学工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逻辑学科目是发挥逻辑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前期逻辑学科教师都积极参加了相关助学辅导工作。2005年南大接手全国“普通逻辑”自学考试主考单位之后,郁慕镛、张建军先后担任主考教师,杜国平、王克喜、王义、顿新国、张力锋等先后参与命题工作。我们认真研究了以往命题中的经验积累,特别在适应自学考试特点的“适度”性的把握上做了反复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杜国平主编的新编《普通逻辑》自考教材受到考生欢迎,该书也被评为中国逻辑学会优秀科普成果奖。近年来,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类专业学位考试相继列入了逻辑分析型试题,这是推进全社会学逻辑、用逻辑之风尚的难得机会。故本学科支持多位老师参与了相关命题或辅导工作,并积极推动了有关工作的改进与发展。(3)支持基础教育中的逻辑教育工作。加强基础教育中逻辑思维训练,是推进社会理性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环节。基于这种认识,2004年我们抓住教育部新课改契机投标高中实验选修教材《科学思维常识》(张建军、王习胜主编)。中标后又根据教育部专家委员会要求数易其稿,在2005年投入使用。至今已出5版共35次印刷。在2017 年颁布的新课标中,这门课程改名为《逻辑与思维》并被列为“选择性必选”课程,标志着我国中学逻辑教育走进了新的阶段。我们还积极参加了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举办的多届“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论坛”,支持和推动中国逻辑学会成立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并积极参加有关活动。在我们主持的江苏省逻辑学会有关活动中也一直关注基础教育问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效。经过多年发展,逻辑在基础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步形成为社会共识,全社会学逻辑用逻辑的热情不断高涨,我们将秉持南大逻辑学科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继续为此不懈努力。编辑 | 刘雨轩

美洲狮

南京大学协同培养专硕新模式 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题

原标题:南京大学协同培养专硕新模式 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题光明日报记者 刘已粲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向远 顾国华专业学位研究生如何培养?自教育部2010年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以来,这一难题困扰着多所高校。南京大学在总结校外产学研平台——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校外平台:专硕培养的重要场所“校外产学研平台具有紧追行业前沿、研发力量充足、创新实践丰富、创业载体众多等优势,是培养学生行业适应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的理想场所。”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陈金干认为。2010年8月,以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李爱民团队领衔,由南京大学与盐城市政府共建的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落户江苏盐城环保高新区。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如今的南大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建立了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及江苏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与产业实体,开设了省内外近10个园区驻点服务平台,成为高校产学研一体实践的鲜活样本。迄今为止,研究院已承担了4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2项省部级奖项,充分发挥了产学研平台优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工程硕士。从实习实训基地到联合培养基地再到协同培养基地,研究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协同培养:区别化施教的理想模式2019年,研究院构建并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升级版——协同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六双”制,即学生通过“双选择、双导师、双课堂、双身份、双考核、双资助”方式,在完成为期一年的在校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进入协同培养基地接受两年的实践实训与创新创业教育。“进团队、进平台、进项目”是协同培养的施教路径。这“三进”创造了接触社会、了解行业需求、投身科技研发活动的环境,让培养对象以在校学生与单位准研究人员的双重身份,参与课题研究、工程设计和施工、园区与企业环境管理服务以及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等。记者采访期间,恰逢南京大学2018级、2019级专业硕士汤海洋、钟红利在实践导师张洋阳的指导下,驻研究院就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问题进行科研实践。汤海洋感叹道:“能在研究院学习实践,对培养我们的科研能力帮助很大。”模式价值:校地双赢的有益探索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协同培养研究生工作,不仅开辟了一块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的“试验田”,而且拓展了校地合作空间,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认同。正如盐城市亭湖区委常委、环保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祁新桐所言:“协同培养研究生丰富了环保高新区的建设内涵,来盐接受培养增加了研究生们对地方的认知和情感,提高了他们在盐就业创业的概率。”不久前,经组织专家考察认证,南京大学批准环境学院按“六双”协同培养模式招收50名新生,分别在盐城、宜兴、南京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三个基地同时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全国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汪霞评价道:“南大盐城环保院协同培养研究生模式的目标取向更加贴近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培养定位,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题的路径。”《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2日 08版)【来源:云南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